企业规模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24 05:21:11

企业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篇1

一、物业管理企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一)初始规模不经济

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新企业的加入,但是新兴物业管理企业介入市场的初始阶段存在诸多困难。第一,为了争夺物业管理市场份额,扩大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新企业不惜以低价竞争,但在接手项目后又要控制成本,量入而出,导致物业管理水平大幅下滑,极大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第二,开发商信誉低、建筑质量不高、物业管理包袱重等等,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第三,行业管理法规不完善,消费者对物业管理认识浅显,因此管理中矛盾多、风险大,严重威胁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形象,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新生物业管理企业。因此,在进军物业管理市场的初始阶段,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投入多而产出少,短期内很难因规模的扩大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相反,所表现出的往往是初始规模不经济。

(二)管理效率不经济

就物业管理企业而言,规模不经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管理服务规模扩大(管理面积不断增加)时,企业内部的效率并未提高,或成本并未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物业管理的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模式的不经济等。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没有强大的战略管理团队,就不能为企业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向,这就造成了企业扩张的盲目性;没有完整的战略规划团队,就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从而造成企业运作的无序性;没有扎实的基层团队,就不能高效、快速地完成岗位工作,造成企业运行的低效性。可见,任何一个管理层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效率不经济,最终也会影响企业的规模经济。

(三)收费率低,严重影响企业运营

物业管理企业的营运资金主要来源于物业管理费。自物业管理行业诞生的第一天起,拖欠、拒交物业管理费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了困扰物业管理行业的一大顽疾。在物业管理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业主对物管服务和房屋质量不满;第二,有些居民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认同“花钱买享受”的消费观念;第三,由于收费的标准、细节不明,造成物业公司与业主理解不同,从而引起争议和纠纷;第四,宣传工作开展得不好。

二、物业管理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策略

从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可以看出,物业管理企业是一味地追求物业管理项目的数量增加、管理面积扩大,规模带动利润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并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初始规模不经济、管理效率不经济应该是物业管理企业在探索规模经济发展道路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前期财务核算,减小规模经营风险

一般来说,在物业管理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即使管理水平保持同等速度提升,也会由于规模扩大而使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因此管理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总收益的减少。基于此,物业管理企业在面临着一个项目投标或扩大规模的时候,首先要综合有效地运用管理资源,制定管理方案进行财务核算,当管理成本小于收益时,配备管理人员及设备设施参与投标和管理。相反,当预期管理成本大于收益时,物业管理企业绝不能扩大企业规模,承受巨大的经营风险。

(二)合理配置人员,降低管理成本

规模效益绝非人员、团队、机构等的简单复制,而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共享。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该为每个管理项目合理的定员,倡导人员内部流动,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机配置实现单位面积管理成本下降。具体来说,一方面,应该注重中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提拔,这样既能节省外聘高管的高额成本,又能激励员工的士气;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各项目的发展状况调配基层员工,既可以在动态环境中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也能够根据岗位需要定编定员,节省人力成本。

(三)进行市场细分,确定核心运营领域

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市场细分确定管理的核心运营领域,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以山东贵和物业为例,它确立了写字楼、商业物业、高校物业和厂区管理四大主?I市场,而将容易扩大管理规模的居住型物业排除在外。尽管企业的这一战略部署使其难以在管理面积上迅速扩张,但是其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依然能够实现在合理规模下的经济效益。

(四)进行集约管理,整合企业资源

在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实现集约化管理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首先,有利于节约成本,除各项目部门必不可少的人员配置外,其他的事务均由公司统一调配实施,有助于人力成本的降低;其次,有利于实施品牌管理,将所管辖的所有物业统一在一个品牌旗帜之下,易于理念的传承和文化的培植;最后,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对每个物业项目的管理取得合理的利润,平衡盈利与亏损,使企业各个项目协同发展,并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五)开展专业化服务,整合业务流程

物业管理企业专业化服务可以整合原来被分割的业务流程,精简烦琐的业务流程,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其中,横向专业化,即根据服务的客体不同,将企业划分为服务于不同领域的企业或组织,这有利于不同的物业管理企业专注地服务不同的服务对象,在其熟悉的领域内将业务做精、做细、做出特色;纵向专业化,即各项具体业务由各专业服务组织来承担(如成立专业化设备维护公司)。这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和固定资产费用,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反应能力。

三、结语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是规模经济探索的前提与基础。我国物业服务行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突破盈利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这一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使物业行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企业规模经济篇2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促进了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促进资本、人力资源、技术、产品在各国间的流动速度加快。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的浪潮中。随着“入世”步伐日益临近,必将使我国的企业直接面对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从短期来看,“入世”面临关税降低,因而长期处于政府保护下的产业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国外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优势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使国内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如何面对国际经济的挑战?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交汇必然会带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给传统工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也必然带来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传统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新兴产业如何发展?传统产业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0世纪末我国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木合理性却日益明显,一般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严重不足,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大多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发展严重受挫。为面对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入世”后的各种挑战,使国有企业尽快摆脱困境,我国正进行“以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的重组和变革,规模化、专业协作化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面对国际和国内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如何提高竞争能力?——这将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抉择。

二、国有企业战略选择与规模经济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在著名论著《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就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等相关问题作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环境建立关系,其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的应变能力。战略选择的意图是针对行业的各种竞争力的影响,在一个行业里寻求长期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可以概括为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竞争战略很少有单一的成本领先或差别化形式。企业竞争战略通常采取以成本领先为主,兼以差别化战略;或者以差别化为主,兼以成本领先。当然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同,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也不相同。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国有企业采取的战略对策是:一方面,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的方式,实现其规模的扩张,达到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讨论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规模扩张问题。

(一)产业结构与规模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统计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不少工业产品总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这说明我国产业具有相当的生产总规模。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尤其是缺乏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这一点从我国最大企业与世界最大企业相比就可以得到证明。造成产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使国有企业创造利润的绝大多数被国家抽走,而国家对企业资金注入极少,银行融资有限,又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偏小;我国的产业结构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也造成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偏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2.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导致市场的过度竞争,这是我国经济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经济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同时由于政府的作用,使得产业进入障碍比较低,而退出障碍比较高,造成产业供给规模膨胀。我国市场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致使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众多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展开无序的竞争,经常使用不公平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谋取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全行业利润水平下降,缺乏与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也影响整个产业的稳定发展。

3.我国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追求产业规模,大量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必然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很多企业只是单纯地以模仿创新为主,不愿花大精力进行自主创新。正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缓慢,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很难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地位。在产业规模膨胀,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导致了很多企业经营难以维持,甚至出现一批企业破产倒闭。

(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与规模经济

由于我国产业布局的不合理而带来的产业规模的不经济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如果想仍在原有的格局下搞好国有经济,是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取得较好的成效的,因此改变国有企业现有状况,必须对整个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一方面可以达到调整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实现资产重组,调整集团内部产品结构,进而促进功能优化,从而实现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目标。因此,我们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体战略选择,而把实现规模经济作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主要任务之一。

从微观层面,规模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目前产业供给规模偏大,而企业在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市场容量等各种资源有限,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力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而体现的规模经济的意义就在于:l)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具有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2)规模经济有利于有效利用、组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各自资源的使用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目的所在。

从中观层面,产业中有规模经济企业的存在,能够增强企业整合币场的能力,减少产业内过度竞争,减少由于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浪费。而企业能否实现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供给规模是否与市场规模相适应,市场规模大而产业供给规模小,或者市场规模小而产业供给规模大,都不利于行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存在规模经济的企业,容易对产量、价格等达成协议,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支配能力,易于形成成本优势,有利于阻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特别是境外竞争对手的介入。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我国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产业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度竞争状况,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的资源配置。

从宏观层面,企业规模经济有利于增强企业。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国际竞争也是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表现为不同国家同类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要想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不仅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要在国际经济舞台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加入WTO后,要迎接“竞争国际化”挑战,更需要树立有强大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资本运营与规模经济

资本经营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国有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有效形式。资本经营有多种含义,这里所指的资本经营是企业本身或者其部分资产作为一种“商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买卖的活动,包括投资银行的策划、融资,企业的兼并、收购,产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资本经营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决定的,由市场配置资源就是要求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从而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动态优化。资本经营作为竞争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其意义在于:

1.从微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发展过程的问题之一就是规模过小,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使优势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企业扩张离不开资本,如果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进行规模扩张,一来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分配体制以及近年来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积累极为有限,要想通过这种办法进行扩张是非常困难的。二来是全世界大集团都不是通过自身积累来进行扩张的。目前国有企业负债普遍偏高,通过银行的借贷资金来进行规模扩张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应是推动大中型企业的资本经营,通过重组别的企业来扩大规模,实现低成本的扩张。

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重新构建企业的产权结构或所有权结构,盘活企业存量资本,以弥补增量资本的不足。实际上就是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筹集扩张所需的资金,以重组存量而推进增量的扩张。比如可以通过出售企业现有的部分产权,所集资金可以进行新建规模的扩充或者收购其它企业,也可以利用企业现有资本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市场优势对其它企业实施购买、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

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产品的升级,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投资是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行业内各企业的优势比较分散,如有的企业有品牌优势,也有市场优势,但没有形成规模,也缺乏技术的发展后劲,这种品牌的优势也只能维持暂时的品牌优势,最后也很难发展。有的企业有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但苦于规模太小,要扩张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而且时间也比较紧,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品牌的影响。也有的企业有规模优势,也有先进的技术优势,但没有品牌和市场优势,其结果也很难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得以发挥。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通过资产重组,在保证品牌和市场的优势的同时,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实现了在产品结构重组和优化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因为有优势品牌,在行业中形成了差别化;因为有一定的规模,必然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降低成本,而两种优势双管齐下,必然会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2.从中观(产业)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效应 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因为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0.5%,而且大企业的规模也偏小。由于我国知名企业集团规模太小、产品单一,一旦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便无法同世界大企业相抗衡。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依靠推进资本经营,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转变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组织结构。

通过资本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促进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不同优势企业(尤其是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企业)之间的互补,使重组后的企业既有市场,又有领先技术和发展后劲,提高规模效应,以增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逐步培养企业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带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之,通过资本经营的形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有充分的实力和灵活可变的应变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面对“入世”后的激烈竞争)。

3.从宏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合理化同时还可以促进产权结构的合理化,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使经济改革的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

通过资本经营,使一元化的产权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以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改革的深化。通过资本经营,促进存量资本在木同企业及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不同行业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龙头企业的增量资本得以扩充,也促使企业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资本经营的形式,通过流动不断达到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三、资本经营与实现规模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规模经济的评价标准

1.规模经济分析的前提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定量分析主要是针对某特定商品,以单一工厂制企业为前提进行研究的。而现实经济中,通过资本经营重组的企业包括同类(产品同类)、相关(产品之间是相关的)以及不相关(产品之间不相关)多个工厂组合的一体化企业,或多个企业组合的企业集团。因此,在一个现实的企业战略下来研究规模经济定量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问题的另一个前提就是所有要素按相同比例增长,所体现的要素增加的倍数与产出增加的倍数的比例关系。当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要素增加的倍数,生产效率是增加的。也就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要遵从生产经营的活动规律,即遵从比例性和协调性。而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比例性和协调性。

2.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标准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标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生产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表示为产量增加的倍数与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数的比值,即改变前后产量的比值(Q’/Q,其中 Q’为规模扩大后的产量力为规模扩大前的产量)。实际上,生产效率也是较难确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产品大多相似或不相似,产品产量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也不能简单相加,这使从数量上来确定规模经济标准变得比较困难,而使从技术经济和经验估计规模经济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

3.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指标 规模经济不仅是企业资本经营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行业结构优化和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因此,我们在规模经济的效果时,应从企业的微观标准、行业的中观标准和宏观的社会经济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主要是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行业评价标准。从企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资产报酬率、资本成本、生产成本、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从行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行业集中度(行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额、在世界同行业的排名)、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在同行业的领先程度、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等。

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这就需要在合理的指标体系下,运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比如要素变化过程中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使各种要素的构成关系发生变化(即要素的比例性和协调性发生变化),也可能因外部环境使各种现实因素发生变化,如要素价格、税收等因素。因此在采用规模的比较分析时,应该剔除相关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二)规模经济实现中的几种关系

资本经营对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企业在以资本经营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构成关系 我国经济已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集约经营实际上就是以效率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而这正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前提。资本经营中,对资源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应体现集约经营的思想。

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技术一定情况下的最大产出量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投入的数量,而且取决于资本之间、劳动之间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这里的资本是指实物资本(或称资本品或投资品,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在现实中,通常所说的资本是由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因为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因素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实物资产的重组,也是人力资源的重组,而且还应该是实物资产与人力资源的重组。这样才能保证规模扩张中资产与资产、人员与人员、资产与人员的比例性、协调性,如在企业购并中,往往重视土地、厂房、机器、专利等实物资本,而忽视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关系,如优化人员结构的投入,人员在职培训的投入,劳动人事改革成本和机会投入等。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调,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文化和精神,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人力资本决定实物资本是否发挥其应有作用,影响企业的未来收益,自然影响到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构成关系 资本经营是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其中应该包括有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重组。有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中的商誉包含着企业家及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凝结、企业品牌和形象在过去和现在给企业带来的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的价值,或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潜力或未来会给企业带来高于正常情况下的投资报酬。有效的资本经营,应该能够体现市场机制对企业乃至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其无形资产在资本经营中起的作用是有利于有形资产发挥更大的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并使重组后的生产效率大于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总和。

然而在实际的企业购并中,企业比较重视被购买方或被兼并方的有形资产,而对无形资产以及与有形资产有效组合不够重视,特别是重组后企业整体的无形资产重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重组重视不够,比如对于重组的企业,如何重塑企业形象。如何重组企业品牌,以真正发挥规模优势,体现规模经济;如何融合重组各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使重组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运行机制尽快融合,能够体现较高的生产效率的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的作用,这些方面都缺乏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也影响了资本经营的效果,影响规模经济的实现。

3.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政府和企业角色与功能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资本经营(如企业购并)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重组主体是企业还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在企业资本经营行为,因此,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战略重组应该使企业为主体。但在我国现实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企业经济行为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理应对国有资产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应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如果行使政府管理者的权利,则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利益负责,政府的作用在于:政府推动企业重组是为了解决因旧经济体制产生的“条块分割”,可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加快配套改革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政府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指导企业的行为,避免企业行为的盲目性。然而在现行企业制度下,政府的职能未能完全转变,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作为各级政府代言人的管理者的知识能力和主观意识、个人偏向对资本经营的效果起着更大的作用,在对管理者激励和约束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也必然会对企业重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保证企业重组的成功,应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作用,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拉郎配,也不能撒手不管,保证政府在资本经营中指导和协调作用,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实现战略重组的目标——规模经济。

四、结束语

企业规模经济篇3

借鉴国内外企业发展的经验,可以探寻中国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一、扩大经营和生产规模

规模经济的存在驱使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企业追求规模化将推动某个行业乃至整个工业集中度的提高。企业要达到规模经济的形式有几下几种:

1.多样化、一体化、差别化经营

国外大型企业大多采用多样化经营方式,这是在竞争环境下广泛获得盈利及分散风险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企业集团经营的业务有的互有联系,有的则毫不相关。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都力求达到最佳规模。企业进行多样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可以提高综合利用资源和信息的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组合生产中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但是,企业的多样化发展须防范资源过于分散、运作费用过大、产业选择误导、人才难以支撑、时机选择难以把握等弊端。

上下游一体化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另外一种重要方式,企业不断向生产的前向阶段和后向阶段扩展,把依次对产品加工的各个工厂联合在企业内,实现产品纵向生产一体化,可大大降低成本、节约开支,获得统一的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

产品差别化也是企业规模经济的一种方式。产品差别化是企业根据某些消费者的特别偏好而产生的与其它企业产品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产品。企业推进产品差别化策略,如改进质量、提高技术、改变外包装,其结果是企业最大限度地占领各个可能的市场,从而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2.水平扩展、集中化生产

目前,国际上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规模经济,基本上都采用扩大经营。一些企业采用水平扩展的方式而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单品种大规模生产,有利于迅速提高企业在这一生产领域的技术水平,提高商标信誉,同时,企业产品占有率达到较高水平,有助于稳定企业市场地位,获得价格竞争优势。

除了采取单套装置能力增大的方式外,还有许多企业将几套装置建在一个厂区,或者多个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形成

“城市化经济”。这种方式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原材料,节约运输费用,促使下游产品也达到规模经济的规模。

3.提高开工率

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装置提高开工率。国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开工率几乎都在90%以上,如埃克森近年炼厂的开工率达89%,壳牌和BP冶炼厂的开工率更达到了96%,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98%。

4.关停并转低效益企业

关停并转低效企业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步骤,会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我国近些年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与大型企业争资源、争市场的“五小”企业采取关停的措施,对于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改善产业组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大企业集团都实行股份制,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开展经营活动。集团公司直接控股、集团公司间相互掺股、持股,构成了一个上下纵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经济联合体。

资本经营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资产重组把具有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以资产联结和契约合同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规模、多种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企业法人联合的组织形态即企业集团是实现规模经济较为合适的产业组织形式。

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间的兼并就越频繁,规模就越大。大规模兼并、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从而产生互补、协同效应。未来工业企业的特点是:公司数量更少、规模更大,公司进一步实现全球化经营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成本进一步降低,优势领域更集中和更加依靠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企业相继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和企业联合形式以实现规模经济。但是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生产规模偏小,许多企业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普遍未能采取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企业“小而全”、

“大而全”,专业化水平低,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三、开展跨国经营

企业规模经济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 规模经济 分析

一、施工企业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被称为“规模利益”(scale merit),定义为: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生产能力有了扩大,致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也就是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分为两种情况:生产设备所具有的条件不变,也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能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发生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也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能力发生变化时生产批量也发生变化。

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是为了由承揽及完成某些项目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总所构成的。施工企业的最主要生产目标是创造利润最大化,采用何种方法达到最佳经营规模,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十分必要的任务。在施工企业的经营实践中,人们一般认为承接的项目越多越好,这是因为企业的决策者对本企业的规模经济的定量认识不够。根据无限扩张的缺陷以及经济学原理,任何企业不可能同时承建无限多的项目,也不可能无限扩张。

在高涨的经济形势的推动下,全国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一度处于炽热的状态,新开工工程数量和新项目投资额的增幅都连年攀升。施工企业在这个时候,也抓住了市场机遇,新承包项目越来越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是,随着经济过热的出现以及经济危机的爆发,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扩张的弊端,于此同时政府为了防止经济形势由过热向经济泡沫转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是限制过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高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项目。

同时,央行的几次提高准备金率,限制银行向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额度,甚至出现了许多已开工项目工程由于贷款迟迟不到位而被迫停建。政府的各种措施使施工企业的经营突然显得艰难,不仅很难拿开发项目和工程款,而且项目公司都很难保证在建的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在这种形势下,施工企业首先要做的是认知分析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包括技术设备水平、资金能力、人员能力等等,在分析生产要素的基础上,科学的界定企业自身的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点上实现生产经营。而一味地承接新项目,拉长企业战线,不仅可以使企业损失利润,而且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和财务风险。

二、影响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要素

许多因素制约着企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均衡的生产要素

生产经营规模的改变不仅仅涉及的是资金的投入或收回问题,而是增加与减少所有各项生产要素的问题。投入的各项生产要素必须均衡,才能保证正常有序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各生产要素之间要保持恰当的比例。但在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企业对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由于受制于社会、政治原因而不能随意增减人力资源,当企业承揽到某工程项目时,可能会因为有关人力资源的缺乏,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缺乏而使得该企业项目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2、变化的市场

施工企业的产品比企业行业企业的产品具有特殊性,也就是先有买主,再有产品。只有找到产品的买主,承揽到足够的施工任务,才能开始生产,不至于闲置各项生产要素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施工任务的承揽受周期性的影响,我国建筑市场的规模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随着建筑市场的扩张情况,建筑施工任务具有的易获得性,许多企业必然进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相反,在建筑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不足,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规模的缩减。

3、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现实水平

需要有和经营规模扩张相适应的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实现规模效益的递增,如果承揽到施工任务后,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完成该项目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则必然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的递增,因此,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现实水平是企业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4、社会政治条件

社会政治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局势等。稳定的国内政局以及和平的国际环境,将有利于施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相反,政治条件不稳定将会导致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萎缩。

由于施工企业,考虑到复杂的工程项目类型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难以统一实物工程量,业务量只能用营业收入来表示,无法用实物量表示,包括工程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具体的长期平均成本及长期边际成本数据可根据企业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的分析预测得到。现在要想实现施工企业最佳经营规模,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次上,还是企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必须做出的现实选择是企业如何实现最佳经营规模。在判断企业的规模经济时,要寻找一个合理的财务指标,将他用做衡量规模经济的指标。规模经济指标可用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的变动来表示,是指因经营规模变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的变动。

三、实现施工企业最佳经营规模的途径

在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上,实现施工企业最佳经营规模有内涵方式和外延方式两种。内涵方式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投资效率,节约投资成本,但这种方式受现有设备等生产要素和条件的限制。外延方式是通过投入的不断增加达到规模经济,这种方式具有速度快,不受现有资源约束,但是由于对投入的需求,资金筹集可能交得更加困难。外延方式和内涵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应交织使用,取长补短,不能凭主观愿望决定采用哪种方式,而应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平衡后做出决策。

以上仅仅是从理论意义上所作的分析,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上文中提到的有关因素,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影响,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彭波.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2]于海.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2009;6

[3]刘莉莉.浅谈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徒学报,2008;3

企业规模经济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一、引言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想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实现和完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并使之不断的规范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往往受到传统模式的限制和束缚,从而出现了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后难以高效、正确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就要求企业能够充分认识自身问题,不断的提高现代管理意识和完善经济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保证正常的运营和发展。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含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指为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并在全面分析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所制定出的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在企业自身经营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科学、高校的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推动和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高效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因此,在企业发展中运行和研究现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模式是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的。在客观上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升级,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并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在提高和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的营销规律,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制度创新,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保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工作的热情。其次,企业还需要在制定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时仔细分析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时能够及时的调整发展战略,不断的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第一,联系性。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逐渐由竞争转向了合作,因此,在当前企业的发展中联系性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以经济利益的实现为基础的,因此,企业组织的经济管理措施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企业的经济利益,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管理过程中各个工作环节都处于紧密联系状态,可以说呈现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趋势,对企业利益的实现具有整体性的影响。所以,可以说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代表着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和未来的发展。第二,整体性。在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想要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就需要从企业的整体出发,提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性。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针对企业各项工作以及经济活动中各环节的运行和组织情况,进行整体工作的调控和指挥,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针对营销状况不良的环节,需要及时速的调整战略措施并重新进行发展策略规划,从而保证实现该项目和环节收益的提高,从整体上保证企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从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整体方面进行分析,既可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手段的科学性,还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企业管理的正常运行以及经济管理的合理性,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三,指导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企业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指导。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部门针对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变化所做出的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做出的策略调整,且这些调整还需要遵循当前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整体上把握本企业的发展和运行方向,从而保证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强化企业管理制度的运行效果。同时,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还需要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三、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策略

1.完善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在规范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规范和完善企业资产管理是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全面、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通过对自身资金和相关经济数据的相关分析并结合企业运行的实际需要以及市场因素的变动,从而规范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达到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整体经济中的稳定性。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完善和规范化健身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资产变更、权责明细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并且还需要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固定资产稳定因素的关注和分析,这样可以减少经济市场中各项因素和指数的变动对企业固定资产所造成的流动影响。另外,在完善和提高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时还需要通过固定资产的全面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资产档案。从而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合理规划企业固定资产以及及时的变更企业固定资产数目。在建立企业固定资产档案之后,还需要结合企业其他部门经济管理建设来整体推进企业固定资产有效、有序的管理,从而实现现代企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2.提高项目建设的规范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和完善企业项目建设的规范化。项目建设的规范化主要是加强对本单位施工建设的分析,并且结合对参建单位的具体分析,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和完善对施工各阶段、技术以及设备的计量和数据统计,从而达到对本单位项目运行的高效管理和控制,进而保证现代企业施工建设的稳定运行。在完善现代企业项目建设时首先需要针对企业的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和项目进行中不断完善其监管制度,并且逐渐强化项目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心,从而保证企业的施工质量;第二,需要明确和规范施工建设程序,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设备的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和水平。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及时丰富其专业知识和理论思想。3.完善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在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生产建设中需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管理意识,确保生产建设的稳定运行,保证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建设和完善。当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因此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加强对生产产品质量的管理,不断的通过管理手段和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的创新,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员工责任管理,保证企业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其次,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现代化设备,加强生产水平和创新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结语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建设,不仅需要从企业的资产管理、项目施工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入手,还需要不断的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已经加强其与时俱进的思想,这样才能够在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保证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彦.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7:29.

[2]王玉琳.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管理研究,2016,12:15.经营管理

企业规模经济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现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127

1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从概念上讲,企业经济管理指的是针对企业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等一整套的企业行为的总称,其根本目的就是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提升,实现企业的盈利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职能逐渐产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生产型管理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管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根据生产经营规律和企业特性,在控制产品成本、费用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的产品价格;提供给企业员工合理的薪酬福利;利用企业资源来组织所有的生产活动;强化经济评审和经济核算,以获得最佳的投资收益、资金利用率。企业经济管理作为当前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与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对比

21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滞后的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有效发挥促使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作用。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步伐,管理效益低下,管理效果不明显,不益于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22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集约型经济和可持续性经济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奋斗方向,为使企业生产运营步上正轨,走上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道路,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显得异常重要。针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先进管理理念对企业生产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的:其一,重视企业运营方式的完善;其二,关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在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无论是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还是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和发展都产生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

3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代大多数企业都不重视建设管理制度,虽然各个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大多数的管理制度都是只做表面文章,只注重形式化,没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且也没有应用到切实的管理执行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制度的制定缺乏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大多由管理层自行决定,既没有规范的制度制定依据,也缺乏事前调研和民意调查,最终往往导致管理制度的落实度差,与实际的经济管理需求存在脱节。②管理制度重形式,轻落实,部分企业虽然订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开展强有力的执行行动,或者在执行时生硬死板,缺乏对管理制度的动态理解。③存在着长期无人监管的问题,因此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管理效能也无法得到发挥。

32企业绩效考核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出身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方法,很多管理者只是采取传统人事管理方法。具体表现在:①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企业原来的绩效考核指标已经不再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且新建立的指标复杂烦琐,不分主次、缺少层次性。②绩效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笼统,大多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实际操作性,考核结果受主考官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缺乏公正性。③绩效反馈不及时,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被人资管理部门存档收纳,没有就绩效考核结果进行面谈和通知。

33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匮乏

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人才队伍来看,企业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较为缺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投入较少,相关福利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较大程度地降低了经济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其次,企业对人力资源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的重视度较低,未能加强培训教育工作,致使职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匮乏,难以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受企业文化及管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经济管理人才希望在不同的企业环境与工作岗位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导致一些优秀管理人才被企业挖走或跳槽现象频繁,致使企业经济管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具体方法

41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在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方面,制度的规范是重中之重,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规范化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具有良好的意义,它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对于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良好的整合,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平台,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提供有力的保证。所以,我们要积极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摒弃以往传统落后的经济管理制度,加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企业进行人性化的管理,通过制度的创新和规范寻求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为了从制度上规范经济管理模式,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每一位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应该充分熟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与企业经济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并认真研究企业的发展现状,并据此制定出一系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与体系,提高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并派专人监督与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以保证经济管理制度的充分落实与不断完善,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②要通过宣传教育、员工培训等手段,保证订立的制度能够得到落实,使经济管理的规划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③要针对管理制度的特征,订立制度的监管、评审机制,一方面监督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42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

企业的经济运行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经济管理系统,因为只有具备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与形成科学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而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会更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就目前来看,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即便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而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力。基于此,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健全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有效配置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人员,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高层管理人员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从高层管理的指挥者入手,着力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水平与能力。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相关经济法规的透彻领悟,以促进企业建立更加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帮助企业制定与经济管理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并针对成效做好评估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者的组织能力,合理分配下级管理人员在经济管理中的工作岗位,与其他各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确保所有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经济管理资料。通过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组织能力,有利于帮助企业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转。

43规范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管理

企业的绩效考核与人资管理相联系,与员工的薪酬、任职、升迁、发展、教育等激励性内容相挂钩。企业必须要保证员工的收入、报酬的分配由绩效考核结果决定。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企业整个员工绩效评估工作要从组织角度出发设计,确保个别工作绩效的加总可达成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绩效管理应该紧密地受到组织战略管理的引导,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最下游的管理工作。②员工绩效管理的制度设计和方法,应遵循目标导向、分权导向、沟通导向、规范化导向的原则。绩效管理还要注重日常的过程管理,更加注重对行为的考核。③要善于灵活运用绩效考核方法,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绩效考核的需求就不同,考核的重点和方法可能就不会一样。④要将绩效评估的结果信息反馈给员工,以激励或协助他们改善绩效。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除了强调绩效目标的规划及衡量、控制之外,更重要的是透过绩效的反馈沟通来改进和提高员工绩效。在整个绩效计划的执行中,主管应完整地记录员工的工作表现,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对于绩效评估中绩效不佳的员工,要分析原因。对于不同的原因,企业应该要有相应的调整改善方案。⑤将信息系统与网络等先进的技术引入到绩效管理,使管理手段更先进,指示数据将会更加准确,管理者与下属员工的互动交流平台就会更加健全,更多先进指标分解等技术与方法将会被引入到绩效管理,业绩、行为等考核指标将更加客观、量化,那么考核结果将更加精确,有效地实现了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管理。

44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实精细化管理工作

一个企业,仅仅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优秀的管理者和优秀的员工,企业的最终竞争力,毕竟是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这时,如何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如何培养优秀员工这一工作就突显出来。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者就必须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优化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坚持以人为本,相对于企业来说,人作为企业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而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从而真心实意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大幅度的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以便保证企业的平稳正常发展。②对于企业的员工要给予充分的机会,不断通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让他们的技能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提高了,自然能够给人优质的服务。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是非常有利的。③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过程能够受到有效的监管,从而减少企业员工怠工的现象,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的改正。④健全相关的考评体系,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考察,把评价结果作为企业奖惩的重要标准,根据级别的不同进行物质方面的奖励,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4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具有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企业文化时,企业首先要把企业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以全体员工的群体意识和行动为基础,制定出自己的口号或精神标语,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制定具体口号或精神标语的时候,需要注意按照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目标以及发展战略等,合理地导入企业使命和宗旨,以及价值理念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保证企业文化可以更好地体现企业的特色和时代的实际发展要求。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文化需要,尽可能地为员工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企业可以为广大员工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空间,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不断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充分满足员工的文化和娱乐需求。促使员工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形成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内动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经济管理水平。同时,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本身的不断发展、短长期战略目标的不断提出,企业文化也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内,制定不同的文化建设体系,这对于增强企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5结论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获取高额利润,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企业的经济管理。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属于企业制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其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要不断探索,积极制定完善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与考评体系、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等,从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内容及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20).

[2]万朝气浅析当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技博览,2011,2(25).

[3]李雪云,尹松木经济一体化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0(7).

企业规模经济篇7

在网络经济下,知识和信息愈来愈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产生了一种根本改变的全新的经济环境。有的中小企业在这场变革中显示了与大型和超大型企业同样的能力,这主要因为网络经济正促使企业规模影响弱化。

1、交易费用与企业生存环境

交易费用是价格机制运行所必然产生的成本,它“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P58)

市场不确定性意味着,有关价格、质量、品种、交易伙伴以及供求双方可能的搭配情况是难以预见清楚的,这使得交易的难度增大。正因为市场的透明度较差,因而产生并增加了交易的费用,例如交易双方为了尽量使自己免受或少受未来市场变化的不利影响,会尽可能地了解价格变动的趋势,这就增加了谈判和达成合同的费用。

当通过一个组织,让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生产要素,并能够以比市场外购更低的成本来实现同样的交易时,企业就产生了。即企业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可以节省部分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是通过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以减少交易的次数,从而降低了部分的市场交易成本。简言之,企业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产生的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可能只为了减少交易数量,而把规模无限地扩大。在企业内部,也同样存在着技术上以及内部协调管理的成本,产生许多效率损失。其中信息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上的各种缺陷,致使所传递的信息损失、失真、迟滞或扭曲,从而增加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2、网络经济挑战“交易成本”理论

网络经济则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一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约了更多的交易费用。当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因而使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极大的“互补效应”。对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交易方式及交易成本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企业生存环境。

网络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信息在网上的传送十分迅速、便捷,时空差距不再是网络世界的障碍,网络极大地降低了时空成本。在传统环境下,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局限,因此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收集用户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很难针对用户的特别需要提供定制服务或个性化服务,很难面对不同市场、不同消费者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而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广泛采集用户信息,可以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等,可以低成本地为更多的消费者服务。

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简化市场交易过程,消解市场中介组织,可以低成本地进行精确的统计与分析。传统经济环境中,许多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做精确细致的统计分析,因此许多结论或对未来的期望都是十分不准确的。而在网络环境下的经济行为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经济行为进行实时的统计、分析,并能借此作出总结,预测未来以及作出较为精确的决策。最后,网络可以减少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经济学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交易效率的低下,减少信息不对称意味减少用于搜寻信息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意味着社会运行成本的降低和社会净剩余的增加。总之,网络具有大幅度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的作用。

3、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即企业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但这种替代是有成本的。企业内部亦同时存在着组织生产、协调管理等等的内部交易费用,因此存在一个企业效率边界的确定问题。当企业内部用于组织生产及协调管理等的边际费用恰好等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费用时(MR=MC),企业即达到了其最佳的规模,也即是企业的规模边界。这种分析方法是以成本为中心的,即各种要素(资本、人力、资源)在产品中的比例随着总产出的扩大而减少。工业时代追求的标准是企业规模。

在网络经济下,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生存方式,它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提供给企业一个崭新的生存环境,使得不仅是大企业能突破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的约束向更大规模发展,也使中小企业摆脱了市场中面临的许多不利因素,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信息网络来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和人力来建立的国际联系,来开拓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才能开拓的国内、国际市场,来进行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命的发展,许多商品逐步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状态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转变,使企业结构出现了专业化、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中小企业发展热潮。据统计,2000年我国中小企业约有1000万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0%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

但某些行业,像汽车、钢铁等,由于受到资本、设备、技术等条件的影响,企业必须保持较大的规模才能更有利于发展。我们看到,在小企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大企业的数目仍在增加,大企业的规模仍在增大,企业集中的趋势并没有停止。销售额在20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88年全世界只有38家, 1990年增加到51家,1991年增加到53家,1992年又增加到61家,1996年增加到139家。销售额在30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92年全球只有35家,1996年已经增加到了3家。并出现了许多超级大企业,1996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级大企业就有10家。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企业规模出现了集中与分散、大型与小型“双向协同”发展的趋势,企业的战略由求大求全转向求新求快。

4、网络经济使规模影响弱化

(1)电子商务使企业规模影响竞争力的基础发生改变

面对电子商务,大企业与小企业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工业经济条件下,企业知名度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大企业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广泛的市场影响来提高知名度,反过来企业利用其较高的知名度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电子商务使规模差距的竞争已变得微不足道。中小企业可与大企业在较为公平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在网络这个载体上,企业可以不分大小,用大体相同的费用在网上电子公告,进行商品宣传,平等地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开展经营活动。积极主动地将产品信息推向主要的分销商和消费者,而将市场动态、生产计划、R&D信息推向战略伙伴。这样,企业无论大小,都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2)依靠自己的信息体系,与其他企业分工协作,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在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将其他非核心技术业务“外包”出去。中小企业也可成为某个大型企业的“外包”企业,从而与大型企业结盟,得到更大的动力和更多的机遇。在一个合理的分工框架之下,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效率,风险分摊,降低成本。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也不可能实现“大而全”,必然要依赖中小企业,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中小企业也可以依靠自己的信息体系,通过Intranet和 Extranet及在其上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同时才也可与其他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在工业经济下企业注重独立性,而在网络经济下,企业则必须加强与同行的联系与合作,即是合作伙伴关系,又是竞争对手关系。通过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构建“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基于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3)网络经济下创新和知识将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

在工业经济下,企业追求的是规格单一的大规模生产,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并利用庞大的销售队伍在尽可能多的市场上把生产出的产品推销出去。而网络经济下,消费者被认为是企业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企业按他们的需求组织生产、提供服务。大规模单一生产形式将逐渐转化为小规模多品种生产形式。同时一个企业除固定资本和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因素外,创新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将成为企业(特别是IT企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小企业可以选择与大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取得竞争优势。

(4)虚拟企业趋向“无界”经济

虚拟企业可以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靠电子网络手段联系、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虚拟企业的实质是,通过突破企业的有形界限来延伸企业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保证和加速实现企业的市场目标。

虚拟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划分已不明显,逐渐趋向“无界”经济。虚拟企业的功能和效果远远超过原来单独企业的机动性和竞争性,它不必像工业经济下的企业那样,大而全。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不是取决于某个企业的优势,而是来源于各个相关企业多种不同的生产能力、功能特长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是一种整体上的优势,是取决于能否将参与的企业最适合的部分紧密无缝地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5、结束语

企业规模经济篇8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一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还会有一个腾飞空间。然而,这也会直接导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所以现代企业需要新颖的、科学的、规范的经济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可以实现最大化的企业经济效益,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不败,才能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各领域激烈竞争普遍存在的时代,尽管很多起步晚、发展快的年轻企业步入正轨、走向成熟,但是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在现代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当中,包括我国已经经营多年、历史悠久的企业,在企业经济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1.管理模式未能跟上发展节奏

现代经济发展飞速,由于许多企业所采用的经济管理模式相对传统,管理方式相对粗放,管理模式跟不上企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管理体制不完善,甚至出现管理松散、体制畸形的问题,尤其是在家族企业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同时,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不到提高,造成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严重制约了现代企业下一步壮大发展的步伐。

2.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企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塑造。但是,现代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对了解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例如,私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根据决策的个人喜好制定文化理念,不符实际、缺乏个性、核心理念不明确、没有长期的战略性目标,这种极为片面的文化塑造严重有碍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3.企业内部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

企业在长期发展当中,在经营、生产、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进而转化为企业内部矛盾,作为各级领导部门没有具体协调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相互猜疑;在传统家族企业当中,企业员工在企业不能有效发挥个人才能,一些能力强的员工没能得到良好的待遇,并且得不到重用,一些家族成员能力弱但待遇好,且被安排在重要岗位,员工心理出现不平衡,无法体现个人价值等内部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4.许多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流失

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团队是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企业文化、经营、管理中的种种问题,以及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导致人才流动性大,企业对管理团队人才的培养投入很大的精力,对管理人才的待遇也逐步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优秀管理人才被其他企业挖走或者跳槽的现象发生,也存在着有些工作能力水平高的员工企业未能重用,最终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

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途径

针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为了使企业可以更好地发展,企业应当及时的进行调整策略和总结经验,制定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1.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整个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提供经济管理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借鉴其他率先进行体制改革并发展成熟的企业经验,制定相关企业政策,设立相关的企业管理机构,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要求各层次管理人员切实遵守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条例法规,企业当中的任何员工都可以进行监督。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各部门职责,重点实行问责制。

2.加强管理人才优化整合,经济资源有效利用

企业的物质、设备、资金以及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高素质、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员工等都属于企业的经济资源。不断加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充分调动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储备必要的管理型人才,提高管理人才的相关待遇,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进行专业知识的相关培训教育,不断提高管理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将人才资源合理安排在合适的岗位,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保障人才的个人价值与企业利益同步实现。可聘请高级管理规划师做企业顾问,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指导改进。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影响更是长远的。这就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应该重点结合企业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发展情况、制定的企业战略、眼下的文化氛围、管理的能力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明确企业文化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建设适合本企业发展实际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本身的不断发展、短长期战略目标的不断提出,企业文化也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内,制定不同的文化建设体系,这对于增强企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结语

上一篇: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方案范文 下一篇:大气污染与防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