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综述范文

时间:2023-10-17 15:46:31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1

论文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 csr) 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焦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csr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可持续发展、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由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的。迄今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刘俊海从公司法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以最大限度在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市场经济百科全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作的定义是企业为所处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任。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决策的准绳,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宁永志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刘培红也认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暂时的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赵卫华说:“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社会责任在不断的变化。(二)社会责任和财务管理目标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刘兴贺认为:“从表面或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而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伤害社会利益,反而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面临21世纪的市场发展趋势,企业如何能实现不断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李培林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经营过程中,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合理要求,实现企业与社会永久性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张燕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企业承担应有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冯巧云认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较好的声誉,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马红岩说:“现代企业只有较多地关注其社会责任,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只有自觉地承担起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才能保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也是社会责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搞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对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主动更有战略性的管理和从事企业社会责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李兆华、卢丽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年度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综合分析了财务绩效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认为:“虽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有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当前财务绩效,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必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李承源以营销理论和经济理论为基础,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影响,且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使企业各方面绩效显著提高,最终落脚于财务绩效的提升。温素彬、方苑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以2003-2007年中的46家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当期看社会责任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但是从长期看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闫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是正相关远远超过负相关。”

结束语: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第一,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第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相互促进,长远看是一致。第三,只有企业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第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短期内负相关,但长期内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正相关远超负相关。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要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看做一种消极的负担,而要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机会,把握好承担社会责任的尺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2]王建琼,何静谊.公司治理、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09,2.

[3]赵卫华.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j].商业文化.2010,10.

[4]宁永志.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协调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1.

[5]刘培红.谈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协调[j].山西财税.2010,9.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2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内部控制; 社会责任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3-0032-05

近年来,有关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员工权益保护等社会责任缺失事件频发,引发全社会密切关注,是什么导致了企业频繁出现社会责任危机呢?毫无疑问,内部控制失效依然是企业社会责任危机产生的导火索。但是,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尚属于萌芽阶段,实务中出现的由于内控失效所导致的社会责任危机又亟需理论指导,因此,本文试图梳理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研究的现有成果,指明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简单地讲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的叠加。在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初期,多数学者都强调社会责任是企业家自发地以慈善的方式履行的责任(李伟阳、肖红军,2010)。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社会责任的履行不单是企业家的自发行为,而是拓展到每个企业的非自愿责任,企业从哪些方面履行社会责任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责任研究的核心内容,“三个同心圆”理论、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以及“三重底线”理论指明了企业未来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拯救了多数企业在“社会责任”大潮中手足无措的状况,使多数企业在面对社会责任危机时态度由消极被动回归到积极主动处理。虽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启示,但是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的混乱仍然导致实务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出现乱象丛生的状况,有些企业开始钻空子,打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旗号,实际却是“一股独大”,“伪社会责任行为”愈演愈烈,最终必将导致社会危机的产生。很显然,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与社会责任概念界定不清有关外,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制度对“伪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约束也是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蓬勃发展,并在国家宏观层面和行业中观层面取得重要成果,但如何在企业微观层落地,尚缺乏研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社会责任应用于实践的必然选择。

现代内部控制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此后人们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其理论也在不断演化、发展。总的来说,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主要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五个阶段。从内部控制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随着控制环境的变化,单一、静态的内部控制(结构)显得不再适用,而复合、动态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正逐步嵌入到企业整体的战略管理过程中。但是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是一项在原先的系统上“打补丁”式的理论发展模式,根据控制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吸纳新内容,这种理论发展模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容易产生逻辑矛盾,控制工具日渐复杂,但控制效率却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将控制重心始终置于“物”的要素之上,对控制环境和控制目标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对控制主体和控制活动缺乏全面、深入的考虑,而后者显然受到人的因素的显著影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虽然考虑到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但人的因素仍然依附于物本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物是人非”、“见物不见人”,引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冲突和社会责任危机。王海兵等(2010、2011、2014、2015)基于人本视角考察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提出企业人本内部控制的构建基础及其对物本内部控制的改进,并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纳入内部控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进入瓶颈期,其交叉学科――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运而生。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促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只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研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履约状况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密切相关,渗透社会责任的理念指导具体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与评价,内部控制实务的积淀又反作用于社会责任的实践(王志勇、高强、常国雄,2008),更重要的是,内部控制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马丽娜,2010;郭素勤,2011)。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良性互动发展,保证企业战略理念与制度规则高度契合,共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

作为社会责任理念贯彻执行的制度基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责任嵌入内部控制的全过程。2010年,我国单独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提出“社会责任”问题,表明“社会责任”理念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境条件,深深地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同时内部控制机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在实现社会责任方面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王加灿、沈小袷,2012;刘芳芳,2012),内部控制不仅能通过促进财务绩效的增长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资金保障,还能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情况进行监督(王海兵、刘莎、韩彬,2015)。第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发生的概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履行不足或履行过度的情况,容易使企业陷入社会责任风险的漩涡,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将有助于识别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潜在风险,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其开展监控活动(王加灿、沈小袷,2012),内部控制制度在有效识别、评估与应对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保障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组织架构设计合理性及运行有效性的规制,避免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治理效率低下等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企业治理层的行为,使其可以充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这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郭素勤,2011)。

(二)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动力

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发展思想,其对内部控制的完善作用除了体现为“环境影响”作用之外,还表现在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人才支持方面。第一,社会责任对内控环境建设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企业若单纯注重生产产品,闭门造车,忽视与政府、消费者及其他相关组织的互动,终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因此,兼顾内外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社会责任引入内控环境建设,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小企业中这种作用更加显著(李秀莲,2012)。第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王加灿、沈小袷,2012)。我国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中提到社会责任的履行包括保护员工的权益,企业通过及时办理员工社会保险、定期对员工进行非职业性健康监护以及建立科学的员工薪酬和激励机制等,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后备人才。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内部控制不能有效地约束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刘芳芳,2012),但是通过将社会责任纳入内部控制框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将有效制衡公司治理层的权力,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督促公司治理层合理利用权力,为企业服务,能有效地避免内部控制对企业最高管理层“制约”作用的失效。第四,企业执行社会责任标准并按要求披露社会责任的履责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刘芳芳,2012)。例如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主要关注劳工权益问题,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中,并恪守该标准,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到更多的权益。

综上所述,我国较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强调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耦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实践指导。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之间关系密切,但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之间的互动机制,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协同关系或是否借助中间变量发挥作用,仍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对两者的关系加以进一步确定。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研究

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融合的大背景下,社会责任理念引导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的重大举措,同时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已经成为改善企业社会责任困境的有效手段,因此,众多学者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相关研究。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理论研究

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一系列较为系统以及颇具可行性的内部控制框架和指南。纵观主流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目标无外乎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以及战略目标;因对“内部控制”的界定不同,内部控制要素存在较大差异,主流的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进一步细化了对风险的监控。基于社会责任的大环境,我国学者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花双莲(2011)提出“目标、主体、层面和要素”四位一体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同时构建了“软”、“实”相映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格局。基于企业战略视角,王海兵、刘莎(2015)提出了以战略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风险管控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及其实施路径,在主流的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加入“社会责任”因素,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发展。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的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研究较少,但是随着文化战略的推进,对该领域的研究将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王海兵、谢汪华(2015)开展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构建研究,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实务应用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得再完善,也必须落地,将理论框架运用于实务当中是检验框架适用与否的重要标志。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我国学者开展了对各个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包括汽车行业、乳制品行业以及建筑行业等,每个行业各有特色。汽车是一种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并对资源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特殊消费品,在汽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提升产品质量以及保护环境的要求无疑是其首要关注点。王海兵、黎明(2014)提出构建以QHSE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王海兵、梁松(2014)从内部质量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目标与环境等七个方面提出实现汽车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路径,旨在提升汽车行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乳制品行业肩负着民族的希望,“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发生震惊了全国,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反思乳制品行业社会责任履行不足的问题,贺真(2013)认为正是由于三鹿集团对重大风险点的管控不够,对“合理怀疑”未采取有效控制以及对业务流程未严格把关,直接导致社会责任危机的产生。近些年,农民工讨薪问题弥漫于建筑行业,建筑企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兼机械密集型企业,劳资关系及对生产环节的把控是两大重要的风险控制点,齐鲁(2013)认为应当构建建筑行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的组织和责任体系以及完善人力资源制度,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同时对生产环节严格把控,主要表现在:对原材料质量的把关以及环保绿色材料的采购,生产环节包括相关制度规定和监督反馈以及房屋质量管理等方面。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案例研究

基于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研究,行业内不同的企业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制定及执行情况都存在很大差异,开展对典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显然对同类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更有启示意义。王清刚、王灵宁(2011)针对能源类企业提出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左锐等(2012)针对紫金矿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该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不当的原因,内部环境中未重视社会责任氛围的营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水陆空立体排污事件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李易坤等(2012)认为哈药总厂忽视内部控制环境中社会责任建设是其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实务以及案例等角度开展。在理论研究中,普遍暴露出“社会责任”仍然只作为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构成影响,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在实务研究中,针对某一行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仍然较少,同时具体到某一行业对内部控制缺陷分析得也不够深入;在案例研究中,目前的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已经发生的重大事故,对于尚未发生事故但社会责任风险水平较高的企业内部控制仍然缺乏关注,这样做只是“亡羊补牢”,并没有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这些均是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缺陷。随着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企业愈来愈重要,企业将会更加关注内部社会责任风险的防控。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进一步降低社会责任危机事件的发生,亟待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构建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风险管控为中心,包括预防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检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纠正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指导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和补偿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

四、其他相关研究

其他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有关的研究包括人本内部控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研究等。

(一)人本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部分学者也开展了人本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王海兵、李文君(2010)率先提出“人本内部控制”的概念,他们认为人本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以“人”为中心,人既是内部控制的客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既是内部控制的手段,也是内部控制的目的,同时还探讨了人本内部控制构建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王海兵(2011)认为我国内部控制建设亟待从物本导向向人本导向转变,同时提出建设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竞争机制、决策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监督机制、风险治理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等。王海兵、伍中信等(2011)基于人本内部控制概念以及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提出了人本内部控制战略框架,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文化、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关系、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八个要素。“以人为本”是内部控制效率的核心特征(邓春华,2005),人本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熊宜政、邓少洲,2008);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功和失败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息息相关,而内部控制的最佳“土壤”应为和谐内部控制环境,而和谐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沈烈、孙德芝、康均,2014)。

(二)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研究

企业运营行为给社会效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一种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贾敬全、卜华,2014)。社会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不合理(包括过多或不足)引起的企业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易漫,2009)。对于社会责任风险的分类,每一位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易漫(200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应当包括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提出都是基于企业日常的业务领域;而贾敬全、卜华(2014)结合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地提出环境保护风险;孙伟、李炜毅(2012)在上述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法律或合规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及声誉风险等,更加切合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尤其是声誉风险。孙伟、李炜毅(2012)认为声誉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其本身并不是风险的来源,其产生的原因是企业未能有效地控制其他类型的风险。与传统的企业风险(多强调外部因素如环境、技术的变化对本企业造成的可能损失)不同,社会责任风险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行为给社会带来的风险以及风险可能性转为现实后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损失(刘祖斌,2006)。超越强制性的自主性社会责任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社会责任收益,有利于规避社会责任风险(郑晓青,2012)。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的研究,其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社会责任目标设定、社会责任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以及社会责任风险的监督(易漫,2009;孙伟、李炜毅,2012)。此外,孙伟、李炜毅(2012)更加强调内部环境和信息系统与沟通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应当实现对社会责任风险的规范化管理,强化社会责任基础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社会责任风险的规范化闭环管理(王茂祥、李东,2013)。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我国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局限于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关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等方面,而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匮乏,不利于构建科学合理、逻辑一致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王海兵、王冬冬(2015)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概念、本质、目标、职能、主体、对象、假设、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目标方面,花双莲(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当包含企业价值目标以及社会责任目标,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包括治理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王海兵、王冬冬(2015)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旨在促进各利益相关者资本的高效配置和权益的公平分配,实现包括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对象方面,王海兵、王冬冬(201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设计主体、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极大地扩展了先前研究的控制主体边界,对于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推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研究述评及展望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属于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交叉领域,是近年才兴起的研究方向。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等角度进行,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较多,如人本内部控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研究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研究等,在这些领域均产生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理论研究较为缺乏,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之间的互动机制尚待明确,互动机制的不明确直接导致理论框架构建过程中社会责任只是作为环境因素起作用,并没有直接融入到内部控制当中。此外,实务中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仍然只限于对已经发生重大事故的行业或企业开展,对于其他社会责任风险较高的行业或企业研究较少,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可能会减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最终有可能导致理论和实务发展的脱节。

未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将转向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现机理、控制路径、绩效评价、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审计、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信息化等方面,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研究也更加凸显“社会责任”的内涵,同时,分行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案例研究也将成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进而拓展到行业,最终延伸至国家,或者由国家提出,相应的行业建立配套的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企业进行部分修缮。不论是从下至上的层层渗透方式,或从上至下的层层引导方式,都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只有通过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公民等各方力量的联合,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才会出现大发展和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邓春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发展建议[J].审计研究,2005(3):72-75.

[2] 郭素勤.基于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完善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2011(7):107-108.

[3] 花双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1.

[4] 李伟阳,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4-123.

[5] 沈烈,孙德芝,康均.论人本和谐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构建[J].审计研究,2014(6):108-112.

[6] 王海兵,黎明.汽车行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J].商业研究,2014(7):149-155.

[7] 王海兵,刘莎.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4):31-37.

[8] 王海兵,王冬冬.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研究[J].会计之友,2015(15):88-91.

[9] 王海兵,伍中信,李文君,等.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7):59-65.

[10] 王海兵,刘莎,韩彬.内部控制、财务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5(6):1-9.

[11] 王海兵,谢汪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文化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7):31-37.

[12] 王加灿,沈小袷.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控制的互动、耦合与优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1):36-40.

[13] 王清刚,王灵宁.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以XX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TH油田安全生产管理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57-62.

[14] 王志永,高强,常国雄.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机制研究[J].企业活力,2008(12):68-69.

[15] 易漫.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4):85-86.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3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SA8000国际标准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外延非常广泛,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理论界争论了数十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推广,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是世界范围的共同趋向。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背景

1、国际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理论研究的推动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方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关系,开始了以捐赠的方式回馈社会,并逐步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使得企业传统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开始突破企业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形成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契约。第一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的全球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也于2001年正式在全球范围实施,虽然这只是一个自愿选择而非强制执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但它已经对全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尤其重要。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上至政府、下至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强调在经营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企业活动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这些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福特说过:“一个好企业与一个伟大的企业是有区别的:一个好的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品和服务,还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3、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的发展观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主张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主张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传统发展观使人类经济奇迹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频频出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和弥补的损失。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新发展模式”或“新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清洁增长”,这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4、跨国公司对中国出口加工业的社会责任要求

随着欧美等世界贸易大国越来越多地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增加进口,大量“血汗工厂”的事实被曝光。特别是1993年11月深圳致丽玩具厂火灾事故发生后,海外的劳工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对外资企业在中国违反劳工标准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评,并成立了“玩具安全生产联合会”,以促使劳工标准在这些企业实施。一些劳工组织和跨国公司还针对中国的劳工问题,制定了专门的“工厂守则”要求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遵守。跨国公司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中国出口企业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对常年单纯靠“低成本制胜”的中国企业而言,社会责任及其量化标准,已成为我们得以进入西方市场的新门槛。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国际研究

(1)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通过企业主支配个人财富的方式来实现,而不以企业作为参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持消极的态度,反映在法律层面上,就是对企业使用公司的资金参与社会责任的行为给予限制。

(2)20世纪30至80年代,国际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命题展开的。企业社会责任古典观的支持者,代表了传统的企业理论观点,认为企业管理者只是受股东委托,惟股东利益是从,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其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与古典观对立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他们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第二位目标, 而不是第一位目标。企业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支持“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之说。其代表人物包括安德鲁斯、罗宾斯、阿奇B.卡罗尔、格里芬等一大批经济与管理学家们。

(3)产生于1960年代,发展于1980年代以后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多个相关利益者所构成的“契约联合体”。认为企业的出资不仅仅来自于股东,而且也来自于企业的雇员、供应商和债权人等。企业已不再是简单的实物资本的“集合物”,而是一种“治理与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各种契约形式的集合。企业的风险不是由股东全部承担,其他的相关利益者也在承担着企业的风险。因此,企业的所有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的所有人。

(4)21世纪以来基于SA8000标准所做的研究。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适合于企业实施的SA8000标准,它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其核心内容是针对劳工的保护标准,并配套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国际上对SA8000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实施SA8000标准是否会引起长期利润减少,最典型的研究是2002年美国DePaul大学的Curtis C. Verschoor教授和Elizabeth Murphy副教授进行的一项专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最佳企业公民”的整体财务状况要远远优于标准普尔500强的其他企业,前者的平均得分要比后者的平均得分高出10个百分点。

实施SA8000标准对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所起作用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人会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合适的一把尺子,以及决定自己是否留任的标准。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与所供职的公司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另谋高就。

2、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范围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定义方面和对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象范围的界定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企业应该向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实际中就有可能泛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使社会责任承担超出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造成企业负担过重,持续发展困难的局面。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内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体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早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之一是杨瑞龙,他主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另一代表人物是刘俊海,从法学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

2000年以来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卢代富的《企业社会择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谭深等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陈宏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等。

此外,2000年以来另一个研究热点是围绕SA8000标准展开的。学界对SA8000标准的认识,从企业社会自然成本效益研究起始,逐渐深入到企业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丰富的领域,特别是沿海地区,对SA8000标准的研究一直处于前沿地位。我国对SA8000标准的研究主要是致力于SA8000标准本土化,首先,提出本土化过程中的立法支持,完善与SA8000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并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劳动法律关系调整的范畴,使公司的社会责任运作走上一条法制化的道路;其次,如何提高SA8000标准在我国的实际可操作性,认识到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和考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仅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5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第一个《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引导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行业自律确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不仅企业和政府要有所作为,也应重视研究以行业协会、工会、消费者协会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这些可以说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中缺乏的方面。

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考评指标体系的建设方面,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量化考评。我国学界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工作,李立清、李燕凌著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书中,结合SA8000标准设计了相关的考评指标、考评权重和分值对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考评指标体系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2] 徐二明、郑平:国际化经营中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3] 李艳花、凌文轩: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概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4] 陈留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6(2).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4

2008年11月,主席在APEC会议上发言指出“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许多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其在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相继地建立了社会责任部门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体系。此外,在最近质年的自然灾害中如雪灾和汶川及玉树地震中,许多企业的捐赠行为使我们看到社会责任观念正在在逐步深入到企业中去。由于医药行业药品作用机理的复杂性以及某些企业单纯地追求经济利润,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从2006年的“齐二药”事件到“欣弗”事件,2008年的刺五加注射剂的质量安全事故,以及今年的不合格狂犬疫苗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看到我国医药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本文试图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委托理论,分析医药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动因,并提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措施。

2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界定

2.1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自上世纪发展以来,学术界对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基本上已没有争议,只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如何履行还存在争议。比较著名的是Carroll在1979年提出的社会责任4分论,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绝对(慈善)四个维度…。Carroll在1991年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这对后来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研究企业对各个群体的义务责任以及利益分配,所以之后许多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都是围绕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Fere-man认为企业负有满足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的责任。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认真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旧1。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对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本文采用利益相关者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2.2医药企业社会赍任药品可以救人,同样也可以害人,因为其毒副作用,会对人体的健康埋下安全隐患。同时,药品的配伍、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其采购、生产、流通、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政府也都制定了相关标准和规定,这些都显示了药品的特殊性。作为生产这一特殊商品的医药企业所需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区别于一般的企业社会责任。因为医药产品的专业性强,特别是处方药,普通消费者对其复杂的作用机制等并不知晓,而掌握这些信息的医生就会成为消费者或患者的决策人。在医药企业进行产品的宣传推广时,医生无疑也是受众之一。所以,本文认为医生作为医药企业的相关利益群体之一,也是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那么,综合上述各个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理解,本文认为与医药企业相关的利益群体包括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医生、消费者和宏观层面上的政府和社会,所以本文认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医药企业的管理者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也能兼顾供应商、医生、消费者、政府、社会等各个相关群体的利益平衡。

3委托视角下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分析随着生产工业化的大跨越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不断地扩大,逐步呈现规模化、专业化,而股份公司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和融资需求,同时,这也使得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就产生了委托关系。供应商、医生、消费者、政府以及社会等相关利益群体,与医药企业直接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所以医药企业是他们实现期望效用的人。此外,消费者购买某些药品,并不是自己直接购买,而是医生行使权决定患者服用哪些药品。图l为委托视•66•角下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箭头端所指为委托人,而反向为人。图1委托视角下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本文将相关利益群体分为两类: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医生、消费者和宏观层面上的政府和社会。

3.1供应链在药品生产、采购、配送、销售、使用等环节,涉及到很多主体,比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医生、消费者。本文提取了上下游的主要几个主体作为医药企业的相关利益群体。医生:正是由于药品的特殊性、专业性,才产生了医生这一中介职业。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针对处方药而言,医生具有双重身份,因为他们既是医药企业的委托人,又是患者的人。医药企业为医生提品知识,指导其正确用药,同时医生行使决策权,为患者提供处方,才使得患者的最终消费为医药企业带来利润。医药企业针对医生这一利益群体的社会责任是为医生提供药品的知识,组织学术研讨会,将药品的副作用等诚信告之,帮助医生正确用药等等。消费者: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是医药企业存在的动力。而药品是很特殊的商品,今年的河北江苏的假狂犬疫苗事件,可以看出部分医药企业连最基本的法律责任都没有履行,为了经济利润,偷工减料,置消费者的权益甚至是生命安全于不顾。所以医药企业在药品的采购、生产与流通等环节J菠严格执行GCP、GLP、GMP、GSP规范,保证药品的质量,并积极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供应商:医药企业应对其合作伙伴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遵守合同约定,努力建立相互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努力实现双赢。

3.2宏观层面政府:医药企业要按照法律规定合法生产、纳税,同时也要遵循政府制定的相关检验标准,在的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应有隐瞒的行为。社会:企业是社会的产物。药价虚高一直是近几年的社会问题。另外,药品的采购、生产以及回收等环节,医药企业应减少废气废料的排放,遵循IS014000标准,积极加强环境治理,做到节能减排。

4委托视角下医药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动因按照社会契约理论,企业是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联结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则是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载体。企业应当缔约对利益相关者实现其义务和责任,确保他们的利益能够被公正、公平地照顾到。但是由于委托的关系,导致医药企业会刻意规避社会责任,这样政府、消费者、医生和社会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4.1目标不一致完美的人关注的是委托人的偏好,而非自己。但委托理论的两个假设前提之一就是经济人假设,即委托人和人双方所追求的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都有增加自身效用的动机。医药企业与其各个相关利益群体追求的目标可能存在差异,甚至矛盾。医药企业的目标是追逐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购买到疗效最好的药品,医生的目标是利用自己是消费者人的这一特性,向医药企业获取利益等等。这些不同的目标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目标,必然导致部分群体获取利益,而另外一部分群体利益受损。因为供应链和宏观层面的委托人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权益就无法得到确切的保障,那么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就会大打折扣。

4.2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委托的另一个假设前提。因为对于一些专业化信息,如人的经营禀赋、努力程度以及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等,委托人因其专业知识、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局限性,对信息的解读能力相对较弱,人因此拥有相对于委托人的信息优势¨1。’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消费者对医药知识的匮乏,加上我国医院在采购药品时掌握着“二次议价权”,导致医药企业拥有明显的信息优势。而供应链的下游即消费者购买药品环节,因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委托关系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医药企业往往通过医生这一中介群体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权,那么医生对某一药品的偏好,可能并不是因为该药品的疗效好,或最适合患者,而是为了通过回扣谋取自身利益。这一行为甚至会加剧供给诱导需求的现象,诱导医生开大处方,最后导致药价虚高,增加了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负担。对整个医药市场而言,这种不正当的竞争,会产生逆向选择,导致劣质药品把优质药品驱逐出市场,使整个医药市场的药品质量下降,成为柠檬市场,会使整个市场趋向于低效率水平,并且整个社会的不公平问题更加严重化。

5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激励针对上文提出的医药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动因,即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本文提出应从市场激励、政府激励以及第三方监督三个方面着手,来激励引导医药企业正确地履行社会责任。

5.1以供应链为平台建立市场激励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日渐成熟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与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主体都是企业,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正是市场失灵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也是供求机制作用的产物。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及维护是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基础M1。那么医药企业作为医药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在进行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药品生产、流通、配送、销售以及最终的药品使用等各市场活动时,对涉及到的相关利益群体包括供应商、医生、消费者等相关利益群体需要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医药企业作为理性经纪人有刻意规避履行社会责任的偏好,本文认为市场激励可以从医药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激励其履行社会责任。

5.1.1弱化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市场激励水平作为与医药企业进行交易的市场的买方(分销商、消费者、医生)、卖方(供应商)等相关利益群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对医药企业进行市场激励。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消费者、医生和供应商无法观测到医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努力程度,从而无法正确有效地发挥市场激励。所以如果能够弱化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消费者、医生以及供应商更容易地观察到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努力行为,而消费者也能够更轻易地分辨出优质品和劣质品,这样就能够改进市场对医药企业的激励水平。弱化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具体措施包括:医药企业利用声誉的信号传递作用,来降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比如通过媒介主动宣传企业的产品信息;政府以及相关组织应加强对消费者健康和药品知识的宣传、教育;行业组织应定期医药行业的相关信息和数据。通过这砦方式使得供应商、医生、消费者等相关利益群体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识别出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从而提高他们激励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效率。

5.1.2强化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市场动机除了利用外部动力激励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外,还必须挖掘内部机制来驱动医药企业自愿地履行社会责任,解决企业和相关利益主体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即让医药企业认识到社会责任非但不阻碍其追求利润,甚至还会为其经济绩效带来增长,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做了较多的研究,在13项研究中,有12项证明是正向关系。国内学者温素彬以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依据得出结论认为长期来看,两者为正向关系”o;吴星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一定限度范围内,企业社会责任增加将会有助于经济绩效的增加,超过这一范围,经济绩效将递减。这些研究都足以让企业对社会责任引起足够的重视【61。但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取决于其发展阶段和规模,毕竟在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在资金以及技术上都不如大型医药企业和外资企业纯熟。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医药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的重点应放在提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上,在各个相关利益群体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对纯粹的公益性质的社会责任比如捐赠等应量力而行,这样既可以达到追求利润的目的,又履行了社会责任。而大型的医药企业拥有更多的媒体渠道,更多的规模效应,以及更为广泛的商业关系等,所以履行社会责任的效率也更高,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体现在提升企业和产品形象,对消费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积极参与健康基金的建设。

5.2完善政府激励若放任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只凭市场经济来调节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问题,不但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整个医药市场的激励成本,而且对于某些市场微小的疾病,若市场供给不足甚至匮乏,就会出现药价虚高甚至药品可及性太差等问题,如传染病和疫情,同时也为了避免出现上文所说的柠檬市场。导致医药市场出现低效率水•68•平,作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委托人之一的政府应当给予恰当的监督和激励。

5.2.1明确契约约束,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机制-理性的政府应能充分认识到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价值,而医药企业也可能认识到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外部竞争环境使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弱化,只有政府才能为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公平的环境"1,即需要明确医药企业与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契约约束。因为医药企业通常存在机会主义,会刻意地规避履行社会责任。而医药企业作为各个相关利益群体的人,在没有契约约束时,会盲目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忽视委托人的利益。所以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立法机制,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一个明确的契约约束。美国有SA8000、英国有AAl000,德国有CSM2000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而我国也有许多中介认证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评估服务,但都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我国国内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政府应当积极推行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认证标准的制定,以此来规范企业积极、正确地履行社会责任。而在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制定时,必须加强对GCP、GLP、GMP、GSP等相关质量认证标准的考核,而众多的医药企业数量,也加大了政府的监管难度,所以要提高医药企业准入标准,避免医药市场的低效率重复生产。这样我国医药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与跨国制药企业有利地竞争非市场资源,把握和改善企业生存环境,在市场竞争中最大程度控制变数¨1。

5.2.2建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的声誉机制除了医药企业可以根据声誉理论完善内部激励,一些政府部门作为执法者也可以利用声誉机制,从外部来激励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因为我国的医药市场竞争格局的特性,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而企业声誉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差异化竞争力。那么监管部门对医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否予以公布就会影响医药企业的声誉。比如:对于媒体上播放的药品虚假广告,政府应严格整治,除了相应的罚款,还应在相关媒体上公布其违规广告的药品名称和企业名称,达到警示作用;并定期公布对药品生产、经营、流通的企业进行抽检的结果,将不合格的药品批次或药品名称、企业名称等在媒体上进行公布;而对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及诚信守法的医药企业,应给予鼓励和表彰,或者提供优惠政策,对其他的医药企业也会起到好的示范作用。从而为医药行业营造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倡导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潮流。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商业银行;赤道原则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10―0029―04

随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提出和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越发显得重要。商业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试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推动社会责任实践奠定基础。由于相关文献较多而观点雷同也较多,本文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评述。

一、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是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与实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准确界定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进行具体研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积极探讨。

国内少数学者运用爱德华,费里曼(Edward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试图直接定义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比如,龚将军(2007)认为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商业银行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维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政府的利益、员工的利益、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债务人的利益、社区的利益等。贾玉琪(200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应同时确保金融安全,对全社会政治经济承担相应责任。

此外,大多数学者关注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具体的内涵,从功能、性质和对象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崔亚鸽、袁晋芳(2005)认为从功能上看,银行除具有一般的企业责任外,还要兼顾下列特殊社会责任:一是保护银行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二是公平配置社会资金;三是保证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

受阿奇・卡罗尔(Archie Carroll)四层次理论影响,曹涌涛、王建萍(2008)认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按性质划分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经济责任不仅要求银行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要求其同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法律责任要求银行必须按法律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在法律框架内履行其经济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是社会尚未明确形成法律条文但被社会所期望的责任。龚将军(2007)进一步指出这四部分责任的相互关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构成商业银行的基础责任,是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硬约束”: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构成商业银行的高层次责任,是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软约束”。徐君(2008)将这四部分责任进行了类似划分,分为义务性责任与权力性责任两个层次。

朱文忠(2007)提出,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按对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型: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对员工(管理层和职工)的社会责任、对供应商和小型竞争者,以及对投资者(所有权人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龚将军(2007)则把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对股东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金融消费者的责任、对债务人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等六个部分。

2009年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该指引所称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股东、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为促进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与慈善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1,经济责任。在遵守法律条件下,营造公平、安全、稳定的行业竞争秩序。以优质的专业经营,持续为国家、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公众创造经济价值。2,社会责任。以符合社会道德和公益要求的经营理念为指导,积极维护消费者、员工和社区大众的社会公共利益:提倡慈善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3,环境责任。支持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学者们还未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给出统一定义,但都突破了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观点,认为商业银行对社会的责任不仅局限于经济责任,并从不同角度清晰地提出银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在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特殊性,作进一步研究。本文认为,指引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更为合适,其综合了多方理论研究成果,准确全面地指出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为银行社会责任的评价衡量提供了统一标准。

(二)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与发展

7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的道德银行,主要为用于环境、社会、文化和扶助贫困人口项目发放贷款,例如荷兰的特里奥多斯银行和亚洲的盂加拉乡村银行。道德银行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但是未提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概念。随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兴起,商业银行信贷项目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和引发的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关注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此后,国外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

国内最早提出银行社会责任概念的是康国华。康国华的《刍议银行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1995)一文第一次在国内提出银行社会责任的概念,认为银行有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水平,促进企业转制,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责任。但其在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所说的银行社会责任概念是狭义的社会责任概念,主要强调的是银行作为特殊金融企业的经济责任,没有涉及到银行的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后,国内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少。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以及绿色信贷概念的提出,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二、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些国际机构和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做了深入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金融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赤道原则”

金融业为制定本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进行了积极探索。2002年制定的伦敦原则和《南非金融部门》规定了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若干原则。但其国际影响力有限,没有发展为行业性标准。2002年为解决项目融资中遇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花旗银行、荷兰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巴克莱银行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基础之上建立一套项目融资中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

“赤道原则”,原名“格林威治原则”。2006年3月,赤道原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与原赤道原则相比,新赤道原则扩大了项目的适用范围,强调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把赤道原则由行业方法上升到行业基准的高度。赤道原则是金融业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产物,是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明确化、具体化确定了国际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

(二)积极遵循“赤道原则”

宣布遵循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纷纷按照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经营业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将赤道原则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内部行业融资指南,使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二是把赤道原则的理念全面渗透到业务发展中,把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自身业务紧密结合:三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环境因素分析资料库及企业社会责任系统。

参加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除定期公布财务报告外,还要对外公布企业责任报告。对外公布企业责任报告无统一格式,但披露具体详尽。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说明;既有历史性信息,又有未来计划。以花旗银行2006企业公民报告为例,报告体系包括CEO的一封信、企业公民在华旗、可持续概览、利益相关者信函、公司简介、小规模金融、行业领先实践、社区、志愿活动、员工心声、全球金融教育、小规模金融与华旗集团基金、环境、奖励与认证十四项主要内容。此外,西班牙桑坦德银行还披露当年全行纸张使用、能源消耗、排污等方面的数字与指标。

三、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

国内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必要性的研究

曹涌涛、王建萍(2008)从历史和现实使命的角度阐述了商业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第一、全球企业责任运动兴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第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特殊性决定了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对社会经济影响具有特殊性,以及银行在发展中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要求其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第三、履行社会责任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第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期望商业银行把经济效益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

朱文忠(2008)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具有的“辐射效应”和社会责任表现具有的“带动效应”,是商业银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表面原因。他进一步从商业时展决定论、现代公司制度本质决定论、长期股东利益论、生态环境共融论和全球化发展决定论五个方面做了深层次分析,认为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是商业银行成功的经营核心策略,有助于银行现代公司制度完善,有助于对银行股东长期利益形成有效保护,有利于为银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银行在国际市场树立良好公众形象、保持良好竞争优势。

陈雁(2008)从实施赤道原则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必要性:一是实施赤道原则是与国际金融制度接轨的必然选择。我国金融业要实现与国际接轨必须要接受赤道原则,关注投资项目环境和社会责任评估。二是实施赤道原则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商业银行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到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风险。三是实施赤道原则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信贷资金与绿色产业的良好结合将拓宽银行的业务领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关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的研究

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热点之一,相对于其他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代表性的成果有,朱文忠(2006)提出构建良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观的系统工程模型:一是修改相关立法宗旨,把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明确写入法律责任内容。二是政府通过推动建立社会稽核制度、引导媒体舆论、建立社会责任指数和国家标准等措施,推动商业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三是发挥行业管理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的督导作用。四是实现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规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何德旭、张雪兰(2009)建议,在目前尚不完全具备实施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条件下,选用“参与+对话”机制来促使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即利益相关者参与内部治理,与全体利益相关者保持对话。具体措施是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企业社会责任职能:优化董事会结构,强化董事会的多样性:建立对话机制,提高利益者参与程度。

施其武、邵兵(2006)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增强风险约束,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市场机制,提高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优化问题银行退出通道;强化保障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完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改进激励手段,对履行社会责任的银行在业务发展上给与支持:完善调节功能,多种方式引导银行承担社会责任,

唐斌、赵洁和薛成容(2009)主要对国内金融机构如何推行赤道原则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引导和监督管理:在保持发展的前提下考虑环保问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赤道原则的推广实施,借鉴国际经验,坚持循序渐进的推广原则,立足国情,采用“适当偏离”的原则。二是金融机构应逐步完善内部相关体制机制: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并以之作为经营管理指导,加快内部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完善风险定义,加强风险管理,各利益相关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黄苏华(2009)研究了我国A股银行业板块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鼓励商业银行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将信息披露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完善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立法体系,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应定量化、加强第三方审计,逐步趋同于财务报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发挥社会各界监督作用。

总体来看,虽然具体建议不同,但学者都一致认为促进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不可能由单一力量承担,应该由政府部门、银行自身、社会力量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但学者对各种力量的具体作用机制如何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也未深入分析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部分学者提出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具体措施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与我国当前具体国情相符。

(三)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践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实践还是相对滞后,从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至今,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之前,是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国内没有一家银行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了一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这一阶段还停留在以公司慈善为特征的时期。第二阶段是从2006年到2008年,是我国商业银

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6月23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公开了我国银行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同年九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引入社会责任机制,大推动了上市银行履行社会责任。2007年4月9日,上海银监局公布了我国首部由地方银行监管机构的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文件《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同年十月兴业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采纳“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也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交通银行于2007年8月28日成立了董事会社会责任委员会,这是我国所有上市公司中第一家成立社会责任委员会,显示出商业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深刻理解。第三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是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正规化发展阶段,2009年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走人标准化正规化。

绿色信贷是与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控制自身的信贷活动,对信贷对象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使其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对污染企业和项目限制贷款额度收取高额贷款利息、对环境友好产业和项目积极提供贷款支持等。绿色信贷政策是由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丰富,而绿色信贷仅仅涉及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责任,绿色信贷绝不等同于企业社会责任。也可以说,推行绿色信贷是公众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较初级阶段的要求,商业银行要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任重道远。从最终目的和现实意义来讲,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都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其它相关研究

此外,一些学者采用调查问卷形式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某一地区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问题,比如李继军(2008)对湖南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现状特点及约束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谌争勇(2009)对益阳市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相关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华立群和朱蓓(2009)在创建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在采用利益相关者模型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特点,确定了员工、股东、顾客、竞争者、政府和社区六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二级指标,同时提出用层级分析法赋予每个指标权重,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地评价银行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综合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及实践相对滞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一些学者直接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没有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具体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不能较好说明问题:二是研究多是仅进行规范性分析,而未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三是研究角度单一,鲜有学者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以及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与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四是社会责任的实践缺乏理论支持。笔者认为,应在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观点系统化,构建起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理论的发展将为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龚将军,《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贾玉琪,《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崔亚鸽,袁晋芳,《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会计》[J],《金融会计》,2005,(9):11-12,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评价体系 推行机制

0 引言

2012年2月,以黑熊养殖、熊胆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归真堂”上市事件,引发了公众激烈的争议,社会公众、企业管理者以及学者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推行机制问题上。

企业社会责任是英国学者欧文・谢尔顿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社会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所承担的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也就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员工及家属、所在社区以及广义社会的生活质量,包括员工享有的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安全保障、教育培训,以及是否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

国内学者对中国企业社会评价的研究比较晚,只是在近几年一系列安全事件出现后才逐渐引起重视。但从研究视角、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方法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从研究视角来看。朱永明、杨宇凤(2012)基于企业自主创新视角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将组织、流程、企业文化、市场、产品、工艺、企业技术七个创新点引入模型,构建了二级三层结构的指标体系,期望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判断法相结合对企业创新社会责任进行评价。苗婷婷、徐鑫(2010)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过程出发,构建了基于过程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陈文军、乐烨华(2010)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社会责任会计学、福利经济学、企业所得税法和博弈论四个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王佳凡(2010)以平衡计分卡位方法,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建立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赵涛等(2008)站在员工的角度,从劳工权益和人权保障两方面评价企业对员工权益的保障程度。金立印(2006)从消费者的角度,开发了一组用于测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量表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

从评价指标方面来看,彭净(2009)则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思考,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投资者、消费者、员工、环境和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可分解为20项指标。陈留彬(2006)从员工权益保护、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企业诚信、消费者和债权人权益保护及社区关系、社会公益与慈善活动和社会责任管理构建了适合现代企业的指标评价体系。姜万军、杨东宁、周长辉(2006)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三大类指标,但却未将慈善责任指标纳入指标体系。颜剩勇、刘庆华(2005)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财务评价,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和其它责任五个方面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李立清(2004)构建劳工权益、人权保障、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公益行为5类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38项三级指标。张文贤(1997)认为可以从财务、市场、文化和公益四大指标进行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忽视了法律和伦理责任。

从评价方法来看,王宝英(2011)在阿奇・卡罗尔社会责任的界定上对经济责任指标、法律责任指标、伦理责任指标以及慈善责任指标进一步细化为二级和三级指标。乔海曙,谭明(2009)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出发,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框架,提出以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为利益相关者的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和层次分析法设置权重。田虹(2009)通过内容分析法设计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并对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牛丽文、符丹、郭英红(2008)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专家评分法设置评价指标和权重。熊勇清、周理(2008)基于利益相关者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并以深交所163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陈刚、曹波(2004)将层次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提出了评价体系和标准。

总的来说,虽然学者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正朝着量化的方向发展,但目前为止,企业社会评价指标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具体操作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研究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除了需要在体系评价方面进行构建之外,最重要的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冯梅,范炳龙(2009)认为只有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平衡的基本国情的推行机制才能有效。中国社会责任推行机制需要妥善解决好企业盈利与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责任推行机制中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刘藏岩(2008)主要从政府推动、社会推动、法制推动和利益拉动等四个方面建立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以期借助机制的长效推力解决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实现长效管理、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帅萍、高杰(2008)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从契约的执行出发,依据找出的社会责任的契约特征,发掘出社会责任执行的三大重要因素,如重复交易收益、声誉溢出以及心理收益或损失,试图通过利用不完全契约理论,深入剖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经济机理,为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提供思路。

汤道路(2007)在认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软法推进机制的基础上,以本土法治和文化资源为契机,通过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共同参与,培育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软法推动机制。但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软法机制存在各种非理性缺陷,这一推行机制必须遵循现代法治框架的要求,并接受现代法治的价值评判。景云祥(2005)认为推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应在确定社会责任标准的基础上,从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企业对其相关利益者合理要求的响应机制和企业内部社会责任管理机制;社会组织为主体对企业伦理建设、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评价、认证的机制;马丽娜(2004)内部控制可以将履行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最终相互作用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价值最大化。刘公平(1995)建议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

具体针对企业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推行方式:一是企业要摒弃以往旧的观念,从“头”做起,更新观念,确定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纳入其目标体系。在财务改善企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般来讲企业只要合法经营,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可满足。二是企业应该积极加强对国际社会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的学习和了解如“全球契约”、SA8000等。三是企业应该制定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接受其他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监督。同时企业还应建立起对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沟通体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和成功运行的关键。四是企业间可以树立标杆,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沟通。

3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对中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推行机制都比较少,相对来说定性研究的较多,定量研究是发展趋势。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整体运行环境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的主要贡献力量,如果能够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定量的评判标准,进而纳入企业审计领域,将更加有效的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系的推行。

参考文献:

[1]景云祥.回应挑战: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中国的对策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05.1.

[2]王宝英.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1.12.

[3]马丽娜.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10.4.

[4]杨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及方法的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财务绩效;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F275;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7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目标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企业不能仅仅考虑股东获得最大利润化的目标,还需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0世纪3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由Oliver Sheldon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随后有众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方面的研究,直到目前,相关研究仍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鉴于此,本文拟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则务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

1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国外相关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来看,存在三种关系,即正向影响、负向影响和无影响。通过相关的文献发现,学者们在三种关系方面都有相关的研究结果,由于是研究企业的财务数据,因此企业财务数据的来源大多是上市公司的数据。

(1)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正向影响关系。Wood(1984)选取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样本,以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净利润率等财务指标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检验,相关的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带来正向的积极影响。McGuir等(1988)的研究表明,企业如果有良好的财务绩效,企业更愿意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Ruf等(2001)用KLD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对比衡量,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社会责任的指标数据变化会对企业的财务数据造成同方向的影响变动。Schniete(2005)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当企业处于市场环节不太好的时候,哪些善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其公司的更能获得股民的支持,相对于不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而言,这些公司的股票下跌也较慢。危险时期的时候,那些承担社会责任多的企业与承担少或不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相比,其股价下跌的慢。Bhattarya和Liio(2009)则采用向消费者进行调查的方式,从顾客的角度研究发现企业如果开展社会责任相关事宜有助于促进企业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2)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不存在相互的影响关系。持这种观点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Subroto和Hadi(2003)用印尼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对公司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他们发现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并没有造成影响。Matthew Brine(2007)等以277家澳大利亚公司为研究对象,用销售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指标进行衡量,并利用官方的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统计数据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绩效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系。(3)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存在负向影响关系。Frieman(1970)认为,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这无疑会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绩效。Ingram(1983)等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就使企业增加相关的成本费用,这样在市场中会处于弱势。Jensen(200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会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造成影响,因此,企业不应履行社会责任。Brammer等(2006)应用股票回报率指标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存在负向影响关系。

2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国外相关研究

相对发达国家,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之相关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出现,学者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最近几年,学者们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从研究结果来看,大多研究表明二者间具有较好的正向影响关系,与国外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有一些差异。如刘长翠(2006)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社会责任贡献率同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行业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有一些差异,但与样本总体上的分析结果还是比较相接近。李红玉(2007)用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以每股收益作为企业的财务绩效衡量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的提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较大关系。温素彬(2008)等利用利用相关者理论分析方法,结合2003-2007年我国46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企业正在逐步关注和履行社会责任,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从企业开始履行社会责任的初始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但是随着企业持续的关注和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财务绩效会出现明显的改善,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明显的正相关系。

孔玉生(2010)等选取我国部分上市公司2006-2008三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其企业的财务绩效也较好。赖徐捕(2011)则以信息技术类的上市公司为例,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孙长江(2013)认为农业上市公司当期良好社会责任表现会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前期良好的财务绩效又会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积极影响。

3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尽管学者们采用的方法、企业社会责任及财务指标有一些差异,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所选择的样本企业有一些差异,所研究的结论也有一些差异,但是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逐渐趋向于二者之间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但是,在我国学者的研究,选择食品、农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还不多,这与我国的农业企业、食品企业更应该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现实有些出入,这方面的研究更应该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姜俊.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动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2:72-76.

[2]孙长江,郎婧.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16-21.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8

Abstract:Research 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the supply chain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study abroad is relatively mature. From several aspects, we went over the current studies 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and explore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at i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research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risk, supply chain network research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upply chain for the food business . We hope that this paper can expand and innovate the research for both supply chain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supply chai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research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却日益突出,包括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富士康12连跳事件”,如今消费者更愿意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商家手中获取产品,这使得越多的企业开始更加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存在于整个供应链上每个环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利润链条体系,链条上企业之间相互协同、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与存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链条即是供应链。在当今经济环境下,供应链对于企业的重要性逐渐增大, 整个链条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一荣共荣一损俱损,就如三鹿事件,以其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上其他企业也会受到重创,因此,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十分重要。

二、国外研究现状

Carter和Jennings(2001)探讨了购买社会责任对供应链关系和供应商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前者对后者有直接的正面的影响,而通过改善的信任和合作对供应商绩效有间接影响。而 Hsueh和Chang(2008)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下供应链网络的协调研究,也就是说通过对制造商的企业社会责任支付的明确规定,使供应链网络中各企业社会责任制造商的利润达到协调。结果表明考虑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网络的利润比没有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网络的利润都要大,即使是没有协调。Ciliberti和Haan等人(2011)研究了供应链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委托和规范问题。笔者认为供应链的主导核心企业和其他上下游之间存在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委托-关系,针对供应链上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动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Cruz(2013)通过建立全球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从中供应链的决策者决定社会责任活动的投资水平和选择贸易伙伴,以获得最大化利润并且最小化整体风险,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是可以减缓全球供应链风险的。

三、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我国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研究

申光龙等人(2009)通过对供应链视角下社会责任特点的分析,制定了供应链视角下社会责任管理原则,设计出一套社会责任管理方案,即通过两方面,一方面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一方面是核心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最终实现供应链视角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整体供应链社会责任价值的最大化。崔??(2010)探讨了供应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在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中深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通过宜家的案例分析,说明需要四大机制的保障。吴定玉(2013)基于“利益相关者合作”,以供应链企业的共同治理为思路,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策。

2.我国关于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风险研究

许建等人(2015)设计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汽车制造业的实证研究,较为有效地对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进而有助于为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提供可靠的依据。王宝英(2015)通过供应链视角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来源,并对各节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传导模型进行了四种分析。

3.我国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网络研究

周翼翔(2015)针对供应链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出了网络治理,通过理性的分析探讨治理的内在逻辑与驱动机制,构建出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网络治理的模式。

4.我国针对食品企业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对于食品企业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姜启军(2012)从食品供应链的角度主要通过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分析,提出了五个食品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策略。李年琴(2014)将社会责任分成三个层次,即经济与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及自愿性责任,笔者通过阐述企业应承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责任,为食品供应链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赵雅玲(2014)从全球供应链的视角来分析研究了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与治理。笔者通过对全球供应链食品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和治理弱化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对策。

四、总结与建议

1.总结

供应链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虽然国外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我国还算一个新的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就我国而言有些方面研究较多较为成熟,包括供应链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社会责任风险、供应链网络研究和针对食品企业的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几方面,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有些主题则研究成果较少,比如供应链上的责任分担与协调、风险与分担及供应链上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与测量等。

2.建议

上一篇: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范文 下一篇:公司战略规划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