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5 10:32:09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篇1

因其人杰地灵,被明太祖赞誉为浙江之心。如今,金华这块镶嵌在浙江中部的宝石,正闪耀着璀璨的两化深融之光。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创建和谐社会,是金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良好氛围需制度保障

按照“上下对口”原则,明确市经信委负责全市信息化以及两化融合工作的统筹管理,并加强县(市、区)机构改革的指导工作,进一步理顺市、县信息化管理体制。市经信委设立信息化推进处和信息产业服务处,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队伍,增强工作力量。市政府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协调两化融合推进工作,同时县(市、区)政府也成立相应工作机构。

此外,金华市还研究制定推进两化融合的专项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重点项目予以资金扶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每年实施一批市两化融合重点项目,按项目除设备投资外实际软性投入,给予一定的补助。同时,培育一批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对首次被认定为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部级和省级示范企业按1:1比例给予奖励。下一步要研究制定两化融合考核评价办法,出台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和示范企业申报办法,完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

有了完善的工作制度之后,可以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金华市举办了一场智慧城市建设报告会,相关部门、在金高校和市级有关学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有关人员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宣讲活动。通过报告会,帮助广大干部、科技人员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认识,解决两化融合是什么、怎么推进等问题,增强推进两化融合的自觉性,营造良好氛围。

摸底排查谋定而后动

金华市对亿元企业和信息化示范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应用情况调查,已汇总100多家重点企业,收集数十个两化融合解决方案。据调查,金华市重点企业中,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应用已十分普及,大部分重点骨干企业实施ERP项目,设计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企业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不少企业开始尝试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以及工艺管理和质量管理系统等。

青年、众泰、南方、红狮等企业利用ERP、OA实现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整体有效管控。青年、众泰、万里扬等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进行虚拟制造。青年、绿源与联通公司合作,建设车联网系统,争取列入省智慧城市试点。皇冠集团、超人集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制造,实现零部件采购和供应、产品设计和制造、成品销售的一体化运作。绿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业内首条进口焊接机器人组成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缓解了技术工人缺失问题,同时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浩天实业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率先从日本引进机器人,上马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实现了生产和检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旺达集团引进7台智能机器人,使压铸车间基本实现无人化操作。

本次收集的案例,根据行业类别,分成汽车、电子信息、五金、医药化工、纺织、有色建材和其他等七个部分进行汇编。涵盖企业产品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和商务电子化等整个企业信息化相关方面,同时提供部分企业两化融合综合集成方案;从企业规模上看,涉及的企业有总部型企业,有大企业、大集团,有中型企业,也有小微企业;从应用水平上看,有高端综合集成应用方案,有专项信息化应用实践,也有初级的两化融合应用;从内容上看,不光注重介绍技术层面的解决办法,更多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规划制定、制度完善等方面实践。希望通过两化融合案例汇编,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思路,坚定信心,同时逐步构建金华市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交流沟通平台,促进金华市“两化”融合深入推进。

夯实基础引增速发展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由市经信委牵头,依托三大电信运营商,编制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创造良好的两化融合环境,以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为重点,实现市县城区,特别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深度覆盖。WIFI热点建设方面继续增加投入,全区热点超过3500个,提升金华无线城市形象。实施“宽带金华”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积极推进 “光网城市”建设,城区基本实现光纤全覆盖。发挥金华IDC机房优势,组织筹建金华市云计算中心。加快“三网”融合,优化网络支撑环境。

有了设施,还要注重信息安全防护。金华市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的管理规定,把信息安全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一是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研究建立信息安全考核评价体系,下一步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二是开展信息安全的检查、督查工作,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切实加以解决;三是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订应急预案,实施定期演练,健全应急响应机制。

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安全防护措施将为两化融合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金华市“金华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永康(含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和“义乌饰品产业集群”列入我省首批13个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在汽车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交流会基础上,金华市分别制定了“五金产业集群”和“饰品产业集群”两个产业集流会方案,方案自2012年下半年实施以来,已经多次邀请了行业龙头企业介绍信息化建设经验,推出一批优秀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金华市以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区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环境,要细化三个试验区实施方案,扎实有效推进试验区建设,确保完成阶段性目标。

公共平台让大家“在一起”

搭建服务于产业集群的两化深度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信息、人才、交流等服务,促进集群企业、产业链及生产业的全面发展。金华市建成金华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公共信息平台,该平台上的专属网站()和服务中心(96707080)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市场信息、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产销对接、电子商务及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等多项服务。

公共信息平台是金华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权威信息的重要载体,是相关单位获取汽车工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基地内各单位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增强了行业的沟通联系与配套合作,拓展了营销渠道和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链的发展。依托两大专业市场,金华市重点培育了“中国小商品城网”、“中国五金商城”等全国著名电子商务平台,带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皇冠集团公司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建立涵盖全方位应用的网络资源库,包括科技资料、专利资料、技术标准资料等,并提供数据分析、市场信息、法律法规、产销对接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东磁投资建设磁性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法津法规咨询等方面服务。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篇2

关键词:图书馆 档案馆 融合服务

中图分类号:G450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以来,人们对图书馆、档案馆的融合服务研究日渐兴起,这是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合作和结盟日趋紧密的基础上产生的重大课题,其融合服务研究与实践已在国际行业间产生了广泛影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了图书馆、档案馆之间的联系,也为彼此间的合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在图书档案界合作的过程中,二者由最初的实体结盟起步,逐步演变到虚拟融合的愿景目标,从而建立起以资源集成和知识服务为主要特征的门户系统,为用户获取文化资源和信息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

一、当前国外图书馆与档案馆合作融合的现状及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以欧美国家为例,他们开展图书档案融合服务起步早,规划性和实践性强,管理与服务效果显著,从分析欧美国家图书档案机构合作的战略规划和典型项目中,剖析其融合服务模式,对我国及高等院校开展相关工作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制定图书档案合作的战略规划

时间追溯到20年前。1996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推出了面向21世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北京宣言》,为图书档案界的务实合作制定了战略规划。《北京宣言》围绕“两个专业、同一前景――21世纪图书档案工作者的合作”这个主题,明确了两大机构继续保持良好合作的发展和延伸,在保留原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开展新项目、开辟新空间,如新领域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图书档案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等项目。

之后两大机构又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发表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向和具体规划,为落实《北京宣言》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两大机构相继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如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在《IFLA 2006 ―2009战略规划》中提出了要在资源共享、无缝存取等诸方面,更加强化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合作。国际档案理事会则提出要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推动档案馆的外向性业务扩展,尤其与其他文化机构包括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成立新型的联盟体系,促进档案界与外部机构的有效融合。在国家层面上,欧美一些国家的图书馆、档案馆都在各自的战略规划中强调二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促进融合的主角是政府机构和公共专业组织。由其发起相关项目倡议,并通过科学的战略规划规范项目成员伙伴的使命和任务,确保项目的有序开展和达成。

(二)机构主动参与合作

1993年,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中,提出应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满足企业和科学发展的需求。由于其中没有涉及到文化建设的议程,而数字环境下艺术和人文社科的合作显得十分重要,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联合网络信息联盟及盖蒂信息研究所发起合作项目,以回应政府在艺术和人文社科方面遭遇的挑战,并在其报告中发出了应当由部级的各类团体参加的倡议。此后,由人文和艺术机构作为基础性组织,发起成立了美国国家网络化文化遗产倡导组织,参与其中的有教育组织、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甚至非公有性质的基金会,这些组织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成员包括63个文化机构和45个大学图书馆。

(三)积极迎接数字时代的挑战

数字环境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国外的学者和机构已经意识到这种挑战,并以此为契机开展网络化的合作,力求做到每个项目开设网站,提供相关文化资源,为用户提供方便。如英国成立了由博物馆、图书馆及档案馆理事会构成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其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文化部门的合作,促进图书馆、档案馆的创新。其设立了一系列创新项目,如聚宝盆项目,这是一个拥有包括英国博物馆、艺术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在内的超过6 000 个收藏品的在线数据库。

(四)多样的合作模式

项目开展的范围很广,每个文化组织都有可能涉及。如有全球性项目、国家项目、地区项目等。从合作的模式看,包含战略伙伴关系、面向社区服务、设施共用、不同程度的资源整合等形式。国外的组织注重对最佳实践的培育和发展,制作出项目指南,指出入选最佳实践的标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国开展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的理论研究少、实践性差,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国内有的图书馆、档案馆进行融合服务实践,只是单纯地把二者在行政上归于一体,但融合的程度不深,从内涵上而言,仍然是两个机构生硬地结合在一起。鉴于国外先进的经验,为更好地保存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从国家层面进行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使命。而作为处于科学研究前沿阵地的高校,理应在图书馆与档案馆融合服务的研究及实践方面走在前列。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作为高校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与档案馆,也在走过60余年的发展之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校的图书和档案工作都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担负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基础性建设必不可少。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两者在管理和服务上有着不同的标准和条件。2015年12月,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这是对原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重新修订,是当前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的指导和规范性文件。2008年8月,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是高校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比较,在运行、发展、规模、影响力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推动二者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有效融合,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调研和思考。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高等学校“图强档弱”的现状。

(一)资金优势差异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第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要把图书馆的经费列入学校预算,并根据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图书馆的经费包括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运行费和专项建设费。运行费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维护费、办公费等。第十八条规定,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应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相适应,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总量和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的年购置量应不低于国家有关规定。全校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应由图书馆统筹协调、合理使用。而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第五章条件保障中,有以下表述:“高等学校应将高校档案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学校预算,保证档案工作的需求”;“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

图书馆作为高校为师生服务的重要部门,教育部对在校生人数与馆藏图书比例、馆舍面积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其硬件配置、资金配套都是硬性的,而且要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善。相较于高校图书馆的“恢宏大气”,档案馆则略显“寂寞孤单”。作为高校的一个部门,在很多高校中,档案馆多不属于中层单位,而归于一个中层单位来管理。它基本上亦步亦趋地跟随着高校事业,却又忠实地记录下高校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足迹。随着高校档案馆的馆藏不断增加和丰富,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人群越来越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传统的视角下,档案工作可以被搁置,可以被延缓,可以优先发展教学科研一线而将档案工作“放一放”,所以在资金投入上显然不够科学,与高校事业繁荣的大趋势,尤其与其他部门如图书馆的资金配备相比就显得捉襟见肘。

(二)受众认同差异

图书馆与档案馆都是高校基础性的服务部门,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但在受众心里,二者显然不属于一个层次。如果说高校是人类传播知识的摇篮,那么高校图书馆显然就是摇篮中的摇篮。图书馆是学子们必须要去的地方,师生都离不开图书馆,可以说,高校没有图书馆,学生离开了图书馆,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档案馆,多数在新生入学进行入学教育时,集体参观一下,以后就很少有学生主动去接触和再次走进档案馆。这是因为档案馆藏资源多是学校自身的历史沿革和文献资料,对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扩充意义不大,这就造成了图书馆与档案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个大热,一个冷门;一个“门庭若市”,一个“门可罗雀”。

(三)人员优势差异

高校图书馆一般设有采编部、流通部、网络技术部、参考咨询部、古籍与特藏部等部门,在人员配备上相对稳定、结构合理、技术力量优越。《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辅助馆员一般应具有高等教育专科及以上层次学历,具体聘用条件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确定。以某211高校为例,全馆现有30余个书库和阅览室,有阅览座位 6642 个,各阅览室及书库全部开架服务,每周开馆时间达98小时。由此可知,图书馆人员的数量及质量一定要有充分的保证,才能确保整个图书馆系统的有序运行。而其档案馆是国家二级档案馆, 在人员配备上则明显不如图书馆,档案馆现有专职工作人员7名,其中研究馆员1名,副研究馆员2名,馆员4名(另有兼职档案员170余名)。从我们调研的高校来讲,图书馆员的专业技术力量明显强于档案馆员,无论是在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有压倒性优势。

(四)技术优势差异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让高校图书馆迎来信息技术的革命。充足的配套资金支持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让高校图书馆实现了数字化飞跃。除原有的传统纸质图书外,高校图书馆都拥有丰富的电子网络数据库,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做好信息的加工整理,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群和其个性化需求。高校档案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部分高校还是以纸质档案材料为主,网络化管理及服务还是流于形式,这固然与受众面较窄、查阅者少有关,但与技术应用的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不高有很大关系。

(五)服务意识差异

高校图书馆面对的受众面比较广,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水平十分重要,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其高效便捷的服务是每个图书馆人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赢得广大读者的先决条件。而档案馆由于受查阅制度、传统观念的影响,主动服务的意识较为淡薄,受众面小,前来要求服务的多为特定人群,档案工作者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意识不强,加之宣传不够,封闭式的服务模式导致工作主动性差,坐等上门的观念重,影响了服务质量。

三、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融合服务的益处

(一)实现资金配置的均衡化

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面临着不断发展的瓶颈,由于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图书馆工作则会紧跟高校事业的不断壮大而壮大,而档案工作则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窘境,原因有以下几点:高校决策者认识不到位,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关方面投入不足,如馆舍建设、馆藏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维护、档案机器设备购置,专业化档案管理软件及档案信息化、安装有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及防盗报警安全系统等的安全防护设施及时升级与完善。而当图书馆与档案馆融合一体进行管理和服务时,则会在二者的投入上不分彼此,有利于二者结成一体,全方位地进行建设,实现资金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

(二)实现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力量明显强过档案馆的人才力量,无论是数量还是在人才的内涵建设上。而当二者进行融合管理与服务时,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源的调配与利用,使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在各有专攻和各自占有优势岗位的前提下,提倡一专多能、一岗多能、多人胜任一岗的能力。

(三)实现共享资源的科学化

无论是图书还是档案,实现统一的技术服务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的利用水平。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前面,作为融合的一个整体,档案服务理应在技术上与图书馆共同进步。

(四)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化

二者的融合服务前景广阔,而且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不管是对图书还是对档案来讲,在探索和完善融合服务的基础上,将会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树立高校大图书大档案的理念,使二者的融合服务深入人心,增强读者及受众群体心中的认同感,进一步认识高校图书馆的未来,进一步感知高校档案馆的厚重历史文化,这将促使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打造优质服务团队,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四、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融合的实施途径

(一)制订高校图书馆、档案馆融合规划

图书馆与档案馆的融合应该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融合。在数字环境下,数字资源的长期存取是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面临的共同课题,虽然二者在各自领域都进行着数字化建设,但是却没有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协调,极易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均属于高校内部的工作部门,避免了行政方面的干预和阻碍,开展相关合作也会顺理成章。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的融合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从融合的实践来看,效果显著。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的融合服务研究将为国家层面的图书馆、档案馆的合作融合走出一条新路。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制定好战略规划,提出科学融合的方案,必将为我国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一批合作项目

在当前数字化融合服务相关的框架和方法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可以采取试点项目的方式,在部分高校中建立示范性合作项目,将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如在有的高校可以进行“有限”的融合模式,即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馆藏为基础,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进行二者馆藏提炼后的融合,形成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个过程并不追求一种大而全的全部馆藏资源的融合,而是将最能体现二者文化精粹的资源进行统一的采集和组织,实现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的改变,建立统一的文化平台。有的高校可以开展体现本校馆藏特色、专业建设的融合,实现数字资源对本校发展的有效保障。总之,高校开展的融合研究和实践应各有侧重,以有利于工作、有利于服务、有利于数字化实现为主。

(三)开发图书档案融合的统一技术标准

在分类标准、编目技术的使用上,图书和档案都有本质的不同,开发统一的元数据标准是一项重要任务。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公共馆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攻关,在借鉴现有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开发图书档案融合的技术标准,为两者的融合提供技术保障。

(四)建立图书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图书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是体现融合服务的重要成果,也是解决馆际之间跨库检索的有效手段。在构建主题门户时,要注重开发一个资源实质整合、检索手段科学、获取资源便捷的功能系统显得十分关键。开发系统时,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很有必要,在深入了解用户的前提下,洞悉其需求性,才能构建一个成熟完善的文化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卫东,赵红颖,李洋.欧美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2):23- 27.

[2] 聂曼曼.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解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5):108- 110.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篇3

深化认识,充分发挥泰州金融改革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

牢固树立先行意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泰州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大支持推进力度,积极帮助泰州市发挥自身优势、深化金融改革、探索金融创新,推动更多的金融改革举措和创新业务在泰州先行先试,把牌子的“含金量”真正转变为发展的“含金量”,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改革创新试点经验,为全国金融改革发展探索新路。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插上两个翅膀,一个是科技的翅膀,一个是金融的翅膀。试验区建设要以解决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着力点,大胆突破,勇于创新,研究和推进改革创新试点工作。要对泰州金融改革创新给予最大的包容和

足够的空间,通过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找到“以点及面”乃至未来可以在更多地区推广复制的路径和模式。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金融部门和泰州市的事,全省各相关部门都有责任,是共同的责任主体,都要主动担当。要以前不久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中心任务,牢固树立金融改革试验全省“一盘棋”意识,上下同心,全力以赴,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聚焦重点,切实加大泰州金融改革创新推进力度

紧扣重点工作。我省实施方案明确的重点工作,是在多方面认真调研基础上,省、市政府多次讨论研究确定的,是现阶段泰州市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急需做的、可以做的、并且能够取得突破的。领导小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尽快组建专门工作班子,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开展调研,细化实施方案,全力加以推进。

紧扣重点环节。抓住关键环节,才能事半功倍。对于试验区建设重点工作中的每一个具体事项,都要排出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尤其要梳理出推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制约因素,制定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措施,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这方面泰州市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梳理制定了五年责任分解106条及2017年工作重点40条,明确了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及时间要求。前段时期,领导小组牵头省有关部门对照总体方案和我省实施方案中的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形成了试验区建设任务分解方案,这次会后将制定下发。省有关部门要对照目标任务,抓紧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措施,确保方案落到实处。

紧扣重要时间节点。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启动阶段需要一鼓作气,重要工作力求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试验区获批一周年之际,我们也要做好上级部门调研检查的准备,这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泰州市和各有关部门在制定序时计划时,要紧扣这两个关键时点,力争尽快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密切配合,形成推进泰州金融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泰州市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省市两级已分别成立金融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金融改革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两级小组要精心组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省金融改革牵头部门要按照省金融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统筹做好面上工作,定期听取推进报告,加强督查督办,协调处理制约性难题。泰州市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试验区改革的主体责任,加强金融改革工作的推进,细分任务目标,加强过程管理,组织督查督办,开展考核评估,及时通报信息;各责任主体要围绕金融改革任务分解及重点工作,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省有关部门既要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协调沟通,也要主动深入基层,了解泰州金融改革推进进度及状态,努力构建信息上下贯通、工作有序推进的格局。

加强上争对接。金融改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作为部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动态,争取更多的支持十分重要。一要争取政策支持。省有关部门和泰州市政府要充分研究国务院通知精神,对于需要上争的项目或事项要加大上争力度,积极汇报争取。要充分利用14部委下发的总体方案,在成立地方法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涉外金融创新等方面加强与国家对口部门的汇报争取,力争让《总体方案》中的政策变成更多“真金白银”的硬措施。二要争取工作支持。省政府将商请人民银行牵头,邀请十三个部委建立泰州金融改革部省联席会议,构建高层次、高规格的国家部委和省市县统一协调、分头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泰州金融改革的指导,并力争在三季度召开首次会议。省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上争沟通,争取尽早建立部省联席会议制度。三要争取智力支持。要积极推进泰州市与相关部委、省级金融管理部门、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建立双向挂职锻炼机制,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金融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同时,支持泰州市通过建立金融智库和产业金融研究院,举办金融高层论坛,承办部级或区域性金融学术交流会议等形式,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智力交流。

加强政策支持。推进泰州金融改革创新,单靠泰州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必要的政策支持。省有关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能,强化指导、扶持和服务。一要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省相关部门要围绕这次会上下发的分解方案,分别研究出台支持泰州金融改革的具体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进度安排和责任主体,形成省市共建、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尤其对重点改革事项,要组织精干有力的工作班子,加强业务指导,实行重点突破。二要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加大省级财政对泰州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省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调动各类主体参与泰州金融改革的积极性。在业务创新、风险补偿等方面予以支持。当前,尤其在设立泰州金融发展引导基金、信保基金、组建金控集团方面要研究出台具体的支持措施。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加大信贷政策、金融政策对泰州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推动投贷联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组建绿色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绿色资源交易中心。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篇4

〔关键词〕科教融合;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84-06

一、引言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价值形态重构正在沿着螺旋式的历史发展轨迹不断上升,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学校在育人理念的演变、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手段的创新等方面的历史路径。在共同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已经逐渐回归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集中到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问题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等教育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希望通过高校教学改革理念与模式的转变,创新改革路径,融合高校科研事业发展及相关政策与机制保障,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等现实问题。同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 “2011计划”更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确立高校创新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高校综合改革模式。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可见,当前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已经为高校未来的育人模式提供了可选项。

然而,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高校教学改革理念与方式应如何转变;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如何树立大学生学以致用,贡献社会的立志心态;怎样的实践模式才能实现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事业的有机融合等,必须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将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为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做出必要的贡献。

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发展的内在关联

为了不断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矫正以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种种理念偏颇与目标的背离,深入思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突破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宏观决策层面,其中,对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事业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两者相互融合渠道的创新与规范,及对人才培养推动作用的考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探索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尝试。

1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理念的重新定位

新时期的时间跨度可以定义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至今这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科学理念的逐步形成是在经历了以往教育市场化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转变、教学模式探索、科研事业保障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理念思变的基础上得来的,针对以往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核心理念认识不清,改革路径的选择缺乏理论依据,试错成本及代价过高的现象,新时期急需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理念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本文认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即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和渠道的选择,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将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思想者。Einstein[1]晚年在其《论教育》一文中谈到对教育的认识时指出:“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而为了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对客观事物本质问题的习惯。由于创新思维始终是生长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脑中,所以,只有在以上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学生的某种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应更多地运用如启发式案例教学的方法,一方面,这种方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渴求知识的特点,即必须有充分的可说明问题的范例,才能使其认可知识的真实性,进而深入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深刻理解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又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断为学生提供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核心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紧密连接,与时俱进,进而不断重新审视理论知识的适用性和改进空间。

以上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阐述,不仅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繁荣强大的基石,没有主见,只知一味随声附和的青年是没有前途的。树立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更应该落实到高校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通过科教融合等具体手段,培养青年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2]先生在其《教育独立议》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总理近些年在面向青年学子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善于独立思考,探索真知”。

2科教融合的特殊路径作用

为了推动以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人才为核心理念的高校教学改革,打破以往就教学论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引入教学以外的要素,开创新的高校教学改革路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当务之急,而科教融合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改革路径。这种路径选择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学实践与科研事业发展之间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渠道,甚至彼此割裂、封闭的状况,有助于两部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相互促进。高校科研工作不同于专职科研院所和企业,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人的角度来看,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除了专职科研人员外仍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一线教师普遍身兼教学和科研两种职务,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同时,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教师科研工作的领域和内容,这种工作模式实际上为科教融合提供了现实的制度基础。一方面,教师通过积极认真的教学准备,在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料,思考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很可能引发教师对所从事科研项目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再思考,补充其在理论知识、文献观点、现状分析和研究方法中的某些不足,并可能引发教师对某些老问题的新看法或对新问题的独特兴趣,如果再能辅之以有助于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学模式,如争鸣式的探讨、辨证式的分析和启发式的案例等,科教融合的效果将显现得更为明显。同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也可能激发教师对科研问题的重新认识,更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疑惑、成果与结论可以不断佐证教学过程所涉猎的知识,有利于增强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理解性,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方法与心得也可以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其次,从物质角度来看,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和软件程序等原则上都可以与学生共享。在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更好的学习,还可以将从事科研工作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的有效方法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基础工作的能力。而在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时,也同时积累了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学手段[3]。

最后,从制度角度来看,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可以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可以适当吸引一些有兴趣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组建专题性质的学生科研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科研任务,这种模式的目的不是追求科研成果,而是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术精神、科研方法在学生中进行教育式的普及,促进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其开放、积极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

总之,以上这些特点说明了高校科研工作具备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创新路径的条件,科教融合可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条突破路径,其相互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当然,科教融合只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途径,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毕竟其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思路。

3寓教于研与高校教学改革的交错

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需要澄清一个关键问题,即并不是将教学融入科研,而是将科研融入教学,科教融合应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这是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是站在以学生为本的角度看待这一改革。换句话说,寓教于研与科教融合体现了问题了两个方面,而在具体的改革中应对两者的交集与差异保持清醒的认识。

首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以研促教是科研融合式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引入科研因素,开拓教学改革思路,为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路径,使学生可以在对科研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深入体会理论知识,并对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当然,科研工作也可以从科教融合中受益,开放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对具体案例的教学分析,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激活教师的科研灵感。

其次,高校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各有其自身规律,工作目标、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差异,才能在培养人才方面,在尊重教学与科研两者能力边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合优势。学术育人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和必要性,但在科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科教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引入科研要素,将学术精神和科研意识普及到学生中去,而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研工作者,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应极力避免强制性的科研考核指标的引入和僵化模式的推行,这既违反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自身规律,更可能导致弄虚作假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甚至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改革的厌倦和反感情绪。

三、科教融合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

科教融合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使其真正发挥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人才的作用,还需从多个方面为其创造条件,深入思考其实践模式。

1构建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不断追求创新,是高校教学改革引入科研要素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核心平台。本文认为,构建一套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授课和辩证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可以作为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核心模式。这一模式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规范的理解案例和相关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再通过生动、具体和时效性强的案例反观理论知识的贡献和不足,从而完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逻辑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在面对经济社会中呈现出的种种现象、矛盾和变化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论、独立的思维予以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三位一体的高校教学改革框架,如图1所示。

首先,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理念,不同时期都会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中,启发式教学是吸纳科研问题、引发学术思考和开启学生求知心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在研或仍没有定论的科研题目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师已传授的知识进行批判性再思考,培养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挑战的学术精神,提供独立思考的条件和空间,又可以为教师新知识的传授进行铺垫、引导,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从教学理论上看,将科研要素引入启发式教学体现了认知教学理论与情感教学理论的扬弃与交融。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Bruner[4]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其倡导发现式教学。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Rogers[5]认为,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虽然两种教学理论存在着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看法,但都强调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培养,教学式的科研问题探讨也必将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起到融合推动作用。

其次,案例授课是融入科研要素后启发式教学较适宜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授课内容经常列举一些时代性较强的实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运用知识主动思考现实问题,又可以从中探寻到理论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和尚且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而对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当然,在案例授课与分析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探索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在案例授课方面,哈佛大学的教学特点可谓世界闻名。哈佛商学院院长Donham[6]推动案例教学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哈佛大学的戴维·加文教授提出了创造案例教学法,为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案例教学也已成为高校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夏正江[7]分析了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之间的关联,提出在案例教学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研究可以使师生进一步发现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客观规律。韩利红等[8]总结了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李兴旺[9]在案例授课模式的探索中,强调教师对本土化案例的挖掘和思考,认为本土化案例的开发及教学措施是成功进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关键。

最后,辩证思维培养既是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也是启发式案例授课模式的方法论。在哲学和心理学层面上,其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普遍认可。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如英国牛津大学黑尔的规约主义,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的皮德思的程序主义,都强调学生理性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Freire[10]建立在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哲学观认为,人的本体和历史使命是实现人性化或成为更加完美的人,进一步强调辩证思维就是要找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这意味着透过表面现象能看得更远。奈吉尔·塔布斯在《教师哲学》中以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主奴关系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架构教师意识发展史,认为兼具主人和仆人意识的“精神性”教师是教师意识发展的最高境界[11]。这些哲学思想推动了教学实践不断向学生自我发现,构造独立完整个体的方向改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为西方国家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地学习和工作。二是认知理论中加涅的信息加工认知学习论、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和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论都认为启发式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会辩证思维的乐趣,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和自信心,最终引导学生实现爱学、会学的目的。可见,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启发式案例授课模式的成功实践,甚至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基础性作用。

2营造主动活跃的学术育人环境

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除了以教学改革为主阵地外,在高校中还应营造出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学术问题,随时接受学术熏陶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能够时刻生活在学术思辨的氛围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学术活动的组织,向学生充分展示当前前沿学术问题,分享名师、大家的智慧人生,体会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独立思辨的性情,树立有意义的人生志向。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在其《大学一解》中谈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可以分为‘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却只是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这就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造成只知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敢力排众议、自作主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每多随波逐浪(时人美其名曰适应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也就在所难免了。”[12]因此,高校营造主动活跃的学术育人环境不仅是对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推进,更是对具有独立人格人才培养目标的推进,同时,有助于及时矫正部分大学生偏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充填其理想空间,解决其追求缺失的问题。

从具体措施上看,一方面,应坚持师生交流活动和学术论坛的常态化,让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对科研工作有所体会外,还能在专题性质的学术思想交流中走进教师的科研世界,从而使一大批学生借此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选定学术导师,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另一方面,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时,还应注重定期聘请一些工作在科研一线,特别是实践部门(如企业)的学术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并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使学生在校就能真实地感受到学术科研对现实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思考通过自己所学、所研,未来能够为社会、国家做出什么贡献。

3培养多层次学术团队

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虽然是以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但并不排斥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是因为独立思想的形成不是仅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它也需要在自由、充分和多元的思想交流中得以确立。因此,学术团队的培养和发展为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客观载体,进而为成熟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的搭建储备力量。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应坚持科教融合的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志向构建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助型科研团队,这一层次的科研团队重在普及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建设目标是尽可能将大多数学生吸收到不同的科研团队中,使每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参与一到两项这一层次的科学研究,并以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探讨交流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当然,这一层次的科研题目和任务的选择可以由团队自行决定,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完成,其科研成果主要以理论知识的验证、科学现象的调查研究、已有解决方案的改进设计等为主。另一个层次的学术团队包括两种,一种是以教师或导师为核心的专题型科研团队,这种科研团队通常以教师或导师的科研方向或兴趣为导向,以教师申请的某一专题科研项目为中心,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科研兴趣的观察,主动吸收部分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事科学研究。另一种是以专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吸纳型科研团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内部都设有一些专职的科研机构,虽然这些专职科研机构不从事教学工作,但其科研工作具有吸纳部分科研意识较强,适宜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参与到某些科研项目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建立这些专职科研机构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部分具有科研培养潜力的学生能够较早地被挖掘出来,进而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4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在科研融合式的教学改革中虽强调了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的普及,但学生要想真正从事一些带有科研性质的学术研究工作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适当调整现行的课程设置。本文认为,课程设置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整基础理论课程,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在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框架下,新开设一些前沿性的、比较性的基础理论课程,以此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强调方法论基础课程的开设,并且这一类课程开设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以便学生可以较早地掌握一些科研工具,为日后尝试学术研究打下必要基础。

5制定各项政策与保障机制

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还要看是否能制定出一套为其保驾护航的政策与机制。其中主要包括师生的考核制度、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科教融合改革的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

首先,为适应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高校师生的考核制度均应做出适当调整。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对于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参与跨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教师,应在教师晋升和续聘政策中予以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学生的考核方面,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探讨、学术实践的学生,应在评优、推荐深造和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其次,应建立自愿基础上的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由于学术研究的特性,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或适合从事科学研究,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不同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科研团队、从事不同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在无形中构建起了一种竞争机制。此外,还需强调的是,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以独立思维、辩证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的普世价值,而对科研人才的遴选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自然结果,当然,这一结果应该是良性的、积极的。

最后,高校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以推动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这其中包括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科教融合教改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和奖励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包括学生互助型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接触学术研究。

四、结语

科教融合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路径,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模式转变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寻找到了相互的契合点,在认清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的同时,改革者更应清醒地看到两者之间的作用边界,不能任意夸大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作用。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应坚持以教学为主,科研推动的原则,特别是在涉及科研要素的利用上,避免出台过激的硬性制度,因为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人出于兴趣的主动行为,没有区分的被动意识下的科研行为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Einstein,A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方在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忠云科教融合学术育人[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2-13

[4]Bruner,JSelf-Making and World-Making[J]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991,25(1):67-78

[5]Rogers ,CR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Questions I Would Ask Myself if I Were a Teacher[J]The Educational Forum ,1987, 51 (2):115-122

[6]Donham,WBBusiness Teaching by the Case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2, 12(1):53-65

[7]夏正江从“案例教学”到“案例研究”:转换机制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2):41-45

[8]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49-51

[9]李兴旺“本地化”案例教学的探索:实践与认识——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地化”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5):59-61

[10]Freire, PCultural Action and Conscientiz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70,40(3):452-477

[11]郭芳走向“精神性”教师的教师哲学——评奈吉尔·塔布斯的《教师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11,(8):32-35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篇5

距8月1日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国家标准推广的时间正在迫近,但是围绕这一国家标准能否如期实施,以及实施的具体方式的争论,仍然没有最后找到答案。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国标一路命途多舛。2000年,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和质检总局等组成的国家数字电视领导小组,决定自主制定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之后,先后出现了广电科学研究院研制的TiMi方案、清华大学和凌讯科技(下称清华凌讯)的多载波方案与上海交大的单载波方案等多种选择。

2004年8月,中国工程院评估认定清华方案和交大方案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确定国标在二者融合基础上产生。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标委)在2006年8月正式公告,明确规定这两大标准为强制性标准,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

有关三大标准孰优孰劣的争论,在国标“选美”的六年中从未间断,2006年的国标并不是争论的结束。从一开始这一方案就被认为是一个更多考虑“利益融合”而非“技术融合”的产物。

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标准融合的进程并不顺利,两大阵营的对立阻碍了融合技术的研发,加之产业化进程滞后,国标实施陷入尴尬。

“从现在的条件来看,8月1日开始强制实施肯定要落空了。”一位熟悉国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GB20600-2006)推广进程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数字电视从信号发射到落地,要通过三套标准,即卫星电视标准、有线传输标准以及无线地面传输标准。

卫星标准目前中国还未确定,但也在探讨是否要研发和使用自有标准。有线传输主要针对城市有线电视用户,在市场中占的份额较小,现已确定使用欧洲标准。而相比之下,无线地面传输标准针对城市和农村的所有市场,影响更大更广,是所有电视设备终端都必须采用的标准,引起的争论也最大。

2006年10月,泰美世纪在原广电研究院的TiMi标准基础上推出的StiMi方案被广电总局颁布为移动电视的传输标准。

由此,中国出现三种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已成定局。但由此带来的技术壁垒不仅令运营商头疼不已,亦为未来市场的混乱埋下伏笔,数字国标八一大限面临的困局仅是冰山一角。

命系产业化

“这(国标延期)在我们业内已是心知肚明的现实。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准备了这么久的一个国标直到最后实施阶段仍旧会有这么多争议,甚至要因此延期。”上述了解国标推广进程的人士感叹道。

6月1日,广电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在一个传媒论坛上对地面国标的技术以及产业化进度提出质疑。“在实施当中,我们发现难度(两个方案融合)非常大。”邹峰坦言,“上海交大和清华方案不一样,硬要把两个标准合到一起,技术上很难。”

与邹峰持相同看法的意见不在少数。另一位经历过前期测试过程的知情人士透露,清华大学推出的是“多载波方案”,上海交大方案则是“单载波方案”,从技术上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模式,要在同一个芯片、同一套设备当中集合这两种工作模式,难度非常大,即使最终能实现,也会推高成本。

目前,对于融合方案究竟会增加多少成本,业界并无明确说法,有预计为15%,也有预计为30%,甚至更多。但可以想见,按现在的安排,增加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据悉,两大标准融合的关键在于研制可以接收两种发射频率的融合芯片。由于双方一直不愿公布源代码,符合融合模式的芯片只是在最近几个月才刚刚推出。但即使是清华推出的所谓真正符合国标的双模式芯片,现在也没有得到广电总局的批复。

“两家方案厂商还在打架呢,怎么能指望他们顺利完成融合,”有设备厂商高层对清华和上海交大两方都多少有些不满,“他们更热衷于跑马圈地,而不是标准融合。”

设备厂商的产业化进度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在广电总局的统一规划正式出台之前,我们肯定不会也不敢大规模投入生产。”一家国内知名电视机厂商表示。同时他认为,对于发射机、接收终端以及彩电这些设备厂商来说,产业化的难度并不在技术和制造方面。“只要有符合国标的芯片,我们很快就可以组织生产,问题是现在谁也没有给我们一个准确的说法,谁的芯片是完全符合国标的。”

在2007年的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主要的设备厂商都没有推出符合国标的设备。“8月1日大限之前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发展。”一位参与了国家标准从最初测试到确立全过程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

“符合标准的接收机,到今天为止还不过十台。”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邹峰断言,目前国标的产业化还远未达标。“当时招标的时候,他们说可以提供以万台计的接收机,现在符合国标的接收机只有几台,这直接影响到下面的技术规划和频率规划。”不过,邹峰也透露说,在最近一段时间,设备厂商明显加快了进程。

清华和交大显然并不同意这种质疑。“目前的局面是万事俱备,只等开播。”清华大学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佑寿表示。

6月23日,作为国内数字电视国家标准主要参与方之一的清华大学和凌讯科技公司,正式推出了支持两个标准的芯片,并称已被部分终端厂商应用。

在此之前,上海交大方案的主要参与者上海高清数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高清)也已于2007年3月推出了“符合国标”的芯片,并在5月推出了加强版。上海高清总裁助理王尧介绍说,上海高清的国标芯片目前已有30万片的订单,成本也已下降了很多。

在外界质疑国标产业化进程太慢的时候,这两家国标中选方却认为,国标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确定8月1日的强制实施日期。吴佑寿认为,只有确定了这一日期,才能倒逼运营商,才能顺利形成产业规模,否则很多设备企业都不敢贸然投资和扩大生产。

“如果只看产业的成熟度,我们直接用欧洲标准或者日韩的标准就可以了,做国标还有什么意义?”王尧在电话中多少有些激动。

烫手的蛋糕

经常有人会以千亿元的市场容量来展望数字电视的美好前景。中国官方计划在2015年全部停止播出模拟信号电视,全国4.7亿台电视用户届时将全部转换为数字电视。这也意味着在今后八年中,每年大约有6000万台到7000万台电视机要实现转换。

据王尧介绍,除电视机终端,目前全国的车载电视大约有2000万台,其他便携终端有6000万台,地面数字化的转换投入规模有可能会达到有线电视数字化成本的30%。

他预计,每家电视台的升级转换成本可能需要100多万元。目前中国有3000家电视台,这意味着仅此一处,便是超过30亿元的市场。

但是,国标要全面占领这些数字中的市场并不容易。在国标之前,许多采用欧标的设备和网络已经先期投入使用,北京、上海各地的公交移动电视网络规模就不小。

在中国地面国标之前,欧盟在1997年了DVB-T标准,美国在1996年了ATSC标准,日本则在1995年了ISDB-T标准。美国在2006年正式颁布法令,将在2009年2月17日完成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转换。

在中国,多家媒体援引发改委人士的话称,“国家决心已定,8月1日肯定实施”,但业界对此普遍质疑,不仅源于国标技术融合和产业化进程不尽如人意,也因预留的强制实施时间过短;而且由于中国在标准应用问题比上述各国都更加复杂,转换时的市场阻力更大。

一位广电内部人士透露,早在1999年50周年国庆时,广电总局就曾拿出专项资金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开始试验数字信号传输。当时的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方案还在计划阶段,很多地方的广电运营商便采用了欧洲标准。

2003年1月,上海东方明珠(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32)旗下采用地面无线传输的移动电视完成了对上海市的覆盖,北京等地的类似项目也纷纷展开。其时,国标仍旧在三种方案中抉择。

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东方明珠的移动电视在上海地区覆盖面已超过95%,收视终端2005年年底前已近20000个,覆盖了8000多辆公交车、轨道交通站点和水上旅游巴士等。

在2006年8月正式国标出台之前,各地的非国标方案建设已规模可观。当年全国即有40多个城市在用欧洲标准的方案。

对此,广电总局曾发出通知提醒运营商注意,在国家标准未颁布前进行试验的系统,必须具有今后改造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能力;因此,开展地面数字电视移动接收试验有一定的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希望仅限于在批准的个别地区进行试验。

但是,由于国标迟迟未出,很多地方在移动电视等地面数字电视市场利益的诱惑下,“试验”规模愈扩愈大。上海东方明珠2006年年报显示,其移动电视为主体业务的新媒体收入已经达到5906万元,实现利润1092万元。

而如果按照国标委要求,在2007年8月1日强制实行国标的话,整个系统都要重新改造,这对于已经采用欧标的运营商而言几乎意味着推倒重来,损失极为惨重。

据介绍,目前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公司在北京总共建设了四个基站,全部使用欧标,投资额均在千万元以上,而其接受终端也有上万台。按照强制实施令,北京重建基站、更新所有发射设备和接收终端的费用将达几千万元之巨,上海的转换成本可能会更高。

上海东方明珠属于上市公司,北京的北广移动传媒是歌华有线与北广传媒的合资公司,他们不愿也难以轻松地消化掉欧标设备更换和国标设备的双重投入。他们并不在意用什么样的标准,他们在意的是能否控制投资的成本,从技术上保证内容的安全传输。

上海东方明珠高层明确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倾向于新上马建设的项目全部使用国标的方案,而已经建成的欧标项目通过自然淘汰的方式,用国标设备替代,这需要时间。

同样的情形在手机电视方面也存在。虽然国家已确立广电科学研究院的方案为手机电视标准,仍有地方在悄悄地使用韩国的手机电视标准。

争议国标

时至今日,清华与交大仍未停止对对方方案的攻讦。知识产权与民族情结,都是双方信手拈来的武器。

上海交大数字电视方案的研发主体起初为上海交通大学,后来上海奇普科技公司参与研发,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产业投资集团成立了上海高清产业集团专门负责数字电视方案的研发与推广。

清华大学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则为清华大学和凌讯科技公司。1999年成立的凌讯科技由清华大学留美学者杨林等人创立。

2000年,该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组建清华大学数字电视技术研究中心,提出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方案。此后,同方股份、恒基伟业、安彩高科、上海实业等公司参股了美国凌讯公司。

2007年6月23日,在清华大学和凌讯相继公布其国标芯片之后,清华方面的专家质疑上海交大方案知识产权专利的完整性,指其“双导频”选项有三星的专利,强调清华方案在知识产权专利方面更为完整。

与此同时,上海高清方面则质疑凌讯公司的身份,认为清华方案并非“中国标准”,不应该得到政府的产业化扶持。上海高清指称,清华标准的专利核心在美国凌讯的手中,2007年3月,英特尔投资还领投了凌讯科技公司4000万美元的私募股权融资,进一步摊薄了清华大学的权益。

上海高清还强调,上海方面的底线是绝不与跨国公司在资本上合作。2006年底,上海高清通过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000万元解决融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交大强调其“中国标准”纯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发改委之所以力排众议主推清华和交大标准,一方面是希望在高科技产业中能够推出中国自己的产业标准,另一方面也是不愿意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在耗费了大量国家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后变成沉没成本。

在国标的推进当中,发改委自始至终扮演着主要的推动者角色,用力甚著。2007年5月18日,为加速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的推广应用,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特发通知,拨出专项资金对数字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产品开发与产业化两个专项重点提出扶植计划。

“沉默”的广电

相比之下,广电在国标问题上的态度要复杂得多。

在邹峰“炮轰”国标之后不久,2007年6月12日,广电总局发出了《广电总局关于清理和规范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实验的通知》。

在这一通知当中,广电总局对国标产业化的进展速度表示担忧:“由于缺乏地面数字电视国标系统技术试验设备,造成技术试验工作进展缓慢,并导致配套标准制定和频率规划工作滞后于总局的工作规划。”

但同时,该通知措辞严厉地对部分厂商未经广电总局许可开始销售符合所谓国标的设备表示不满,认为这种行为违规。

尽管通知中并未明示违规厂商,但是在业内知情人士看来,通知的指向主要就是国标方案的获益厂商――清华凌讯和上海高清旗下公司。此前,这两家公司都在全国各地展开跑马圈地,深圳凌讯和上海高清都明确宣布有不少地市已采用了其设备方案。

双方的目的很明确,在所谓融合方案实施前景难料的情况下,尽快占据实际的市场才是制胜关键。

有设备厂商认为,有关专家和广电总局之所以对国标设备进展不满,是因为代表广电系统利益的广科院的方案被排挤在了融合方案之外。但是,广科院方案的参与人士介绍,当初2004年8月确定的融合方案为清华大学方案、上海交大方案、广科院方案三家融合,广科院方案的技术团队与TD-SCDMA标准的团队系出同源,在测试当中也曾有不错表现,但最终退出。

这位人士还称,如果任由厂商在融合方案和设备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在全国跑马圈地,极有可能造成信号传输以及接收困难,这是广电总局最担心的局面,因此才会屡发禁令。

在纷繁的争议声音当中,对于能否如期强制实施国标,广电总局一直没有明确表态。广电总局高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明确表示,她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国标实施的困难已清楚地显示,当初确定两个标准融合,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利益平衡的产物。在地方应用非国标项目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央视又确定2007年10月开播高清频道,加之明年奥运会的影响,决策层最终选择将两种争执不下的方案融合。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篇6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first overseas invest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status of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o make a brief statement, and M & A cultural integration issues, and then focus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overseas Chinese enterprises two typical cases (TCL Alcatel acquisition, Lenovo's acquisition of IBM PC business) for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ir reasons for failure and succes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关键词:海外并购 文化整合

Key words: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ultural integration

作者简介:蒋婷 湖南人,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07级研究生,国际贸易专业;向晶睛 重庆人,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07级研究生,国际贸易专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44-02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及并购投资模式趋势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局早前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到211.6亿美元,过去5年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经有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903.6亿美元。这些数据都说明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活动日趋活跃。1

针对于各个企业自身的条件、所处的行业及实行的战略不同,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也千姿百态,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海外并购品牌投资模式、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海外资产并购模式、海外股权并购模式、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海外研发投资模式。2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境外贸易性企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55%,这些贸易性企业中有相当数量是国内主办企业的海外营销机构,这说明建立海外营销渠道投资模式目前为止仍然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最主要的模式。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及文化整合问题的提出

根据UNCTAD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2003年,中国企业累计以并购形式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从1999年开始,并购额逐年增加,从1999年的1.01亿增加至2003年的16 .47亿美元,2005年跃升至100亿,这些都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和政府的鼓励政策,跨国并购的步伐还将不断加大。观察2004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果,多数企业的海外并购都以失败收场,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只有34%。麦肯锡公司曾做过研究表明,合并中交流沟通不够、组织结构调整失效、忽略文化差异等是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不同的企业文化造成了跨国并购中难以融合的矛盾,因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是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形式走出国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民族文化维度理论,民族文化在工作环境中存在五个维度,即权力差距、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阳刚性与阴柔性、不确定性回避和长期/短期关系导向。根据这五个维度的划分,产生了各国家在企业治理上的三种不同模式,即崇尚个人主义、以市场为导向的英美模式,崇尚集体力量、以网络关系为导向的日德模式和企业决策家长化、企业雇员管理家庭化的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中国的大多数企业的治理模式,归属于家长式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个企业产生一个既有能力又有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充当家长。下面通过对联想和TCL的海外并购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的对策建议。3

三、案例分析

(一)失败案例

1、TCL并购案回顾:

2004年4 月,TCL通讯与法国阿尔卡特合资组建“TCL与阿尔卡特移动电话有限公司”,英文简称TAMP。 TCL通讯拥有55%股权,阿尔卡特占余下45% 股份,阿尔卡特向TCL 转让其旗下手机业务、阿尔卡特600多名研发专业人才以及经验丰富的销售与管理团队。5个月后合资公司正式成立运行,总部设在香港,合资公司的净资产达到1亿欧元。其后TCL通讯也于2004年2 月底在香港上市。但是好景不长,仅仅8个月后 TCL通过换股方式收购阿尔卡特在T&A中的所有股权,阿尔卡特收回相关专利的使用权并支付相关费用,双方初始合作策略失败。4

2、TCL与阿尔卡特并购中的文化冲突

作为05年度华人企业三大并购事件之一的并购案,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源于对文化差异的忽略和文化整合上的不力。TAMP公司正式投入运营之后,内部就持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至2004年底,高层经理中的原阿尔卡特员工基本都离职了,到2005年3月份前后,一线经理(主要是市场、销售部门)也相继离职。

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在操作方式、公司管理和文化上的严重差异,造成了TCL和阿尔卡特在销售模式、员工管理、员工新酬支付方式等方面的截然不同。阿尔卡特崇尚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而TCL是典型的家长式治理模式,在实际运作中,TCL的方式占据了主导,原阿尔卡特员工无法适应只好离开,从而造成了并购后的TAMP公司在正式运营后不久便出现核心管理人员的纷纷离职。并购之后的企业不能迅速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特性,无法迅速调整目标战略、领导风格、管理文化,导致了TCL的并购案最终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此外,原来TAMP的架构是由TCL方面的人员出任CEO,下面两个总监由阿尔卡特方面出任,阿尔卡特只管分红,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TCL在管理原阿尔卡特员工时仍需要两个总监的协助,这样一个公司形成了中西两种风格的管理形式,中西方文化没有达到有效融合,这也是导致此次并购以失败收场的重要原因。

(二)成功案例

联想成功并购IBM 全球PC业务回顾:

2005年5月1日,联想正式以12.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下IBM全球PC业务,任命杨元庆接替柳传志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担任非执行董事,前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斯蒂芬-沃德(Stephen Ward)出任联想CEO及董事会董事。合并后的新联想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并购后,原IBM PC事业部CEO的留任,实质上是实现平稳过渡,而时隔不久,联想就从DELL全面挖角,表面上看是为了加强业务的管理,实际上是为了克服联想企业文化与IBM的企业文化冲突。并购后,联想采取了引用第三方----DELL的方法来解决原企业员工内心深处的抵触情绪这一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联想的企业文化整合的进程。企业内部只能有一种企业文化,而联想和IBM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理念,而DELL和IBM都是美国公司,企业文化底蕴都是西方文化,这两个公司的员工沟通交流没有文化障碍,可以有效的将IBM员工的真实想法传递给联想,联想也可以通过原DELL员工将自己的想法按照西方的方式传递给IBM员工,这样使公司内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沟通网络,使文化矛盾逐步得到调和,促进两种文化的逐渐融合。

联想经过一系列的整合之后,联想并购整合IBM PC已经进入文化融合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调整、变革,联想整合的文化融合阶段目标旨在跨国团队中建立更多信任,并让其他文化理解这家源自中国的企业。联想进入文化融合阶段,这足以表明联想并购IBM PC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轨道。

为什么同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代表的并购案之一,联想并购案却有与TCL并购案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呢?联想的成功整合所在就在于成功的文化整合。联想在并购IBM的PC之后,分三步进行了整合。在第一年,力求稳定,在这一阶段,联想在IBM ThindPad笔记本营销上,延续了原有品牌、业务流程,最大限度用了原销售人马,这虽然导致了净利润直线下滑,但是对于调和合并之初的企业文化矛盾,稳定企业的格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一阶段之后,联想果断采取了最大力度的调整和变革,对两方企业的文化进行必要的取舍,扬长避短,比如IBM做事规范但是决策缓慢,于是联想通过独立全球消费类部门,加速了淡化IBM文化的速度。进入第三阶段----文化融合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联想强调沟通,从沟通中找出两家企业文化根本上的共同点,比如创新,以客户为中心,讲究诚信。正是这样分阶段整合,合理正视文化差异,重视沟通的文化整合策略,使联想可以成功并购IBM PC,并使未来的整合之路更加明朗。5

四、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文化整合措施的建议

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但是文化上的障碍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延缓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采取必要的措施跨越企业海外并购中的文化障碍是中国企业取得并购成功的关键。

(一)并购前的调查决策阶段

中国企业大多数并购失败的原因,在于对合并双方企业文化差异的忽视,因此,在并购之前,要对双方企业的文化理念作全面的了解,分析双方文化上的差异,包括企业文化差异和国家文化差异,并对双方文化的兼容性做出合理的评估。文化不能融合,则应该及时放弃并购,再寻找合适的并购方,一旦决定并购那么就应该有全盘的并购的文化整合计划,并成立专门的团队解决并购后的文化整合问题。

(二)文化整合分步进行

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都是经过一定积淀形成的,不可能轻易改变,所以并购之后的文化整合是一个逐步融合的过程,必须有一个过渡期。借鉴联想的成功经验,将文化整合分阶段进行,首先是并购之后的稳定阶段,保留被并购企业原有的格局和文化,使合并后的企业保持稳定,然后在稳定的基础上对双方的文化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扬长避短,最终达到文化上融合,形成一个统一和谐整体。

(三)整合过程中注重沟通

沟通是文化整合过程中很关键的一部分,公司应该在并购前对双方的企业文化做出评估,预测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并通过多种沟通渠道解决文化冲突。一是通过双方高层,尤其是与被并购企业关键人物的沟通,争取获得支持并留住他们;二是通过与被并购企业的各相关利益团体沟通, 了解员工对公司的期望, 帮助公司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三是通过与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沟通, 将文化整合及工作计划信息传递给员工, 获得他们精神上和行动上的支持。

(四)尊重不同的文化

文化整合中应该着眼于寻找双方企业文化共同点,使企业在并购之后树立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奋斗目标,但是企业文化根源于民族文化,是不可能完全改变的,所以文化整合的目的是把企业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从而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一种合作包容、求同存异的文化氛围,尊重不同的文化,坦率而真诚的沟通,在大的企业文化宗旨下接受整合过程中允许的文化差异,从而帮助企业渡过艰难的文化磨合期。

参考文献:

[1]曹德春.解析公司治理模式----跨文化视角.

[2]葛梅.TCL与阿尔卡特并购案之研析.特区经济.2006, 6

[3]赵曙明 张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整合策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5, 5

[4]王东.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型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07

[5]张婷 郝勇.中国企业如何做好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技术与市场.2006, 8

注解:

1 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模式比较分析》省略研究院商务信息部

3 《解析公司治理模式----跨文化视角》 曹德春

4 《TCL与阿尔卡特并购案之研析》葛梅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篇7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是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与设计上要遵循以下原则:(1)肯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更强调以学生学习为本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2)在肯定传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多元化的知识来源,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3)在肯定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注重学生的反馈,更重视动态的学习方法,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按照以上原则,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需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一)案例导入案例导入也常被称为问题导入,通过案例中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把学生引入课程内容。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案例、生动的表象,广泛重大的影响或者其中的趣闻逸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独辟蹊径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内容的教学。理论部分内容掌握后,再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并联系我国经济金融的特殊性,分析启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又使教师的授课更有深度与广度。

(二)专题讨论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自主性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讨论中,学生必须思维、倾听,做出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灵感得以凸显,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观点。专题讨论的一般策略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教师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生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导,最后教师做主题发言,也可请学生代表做主题发言。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及领悟能力。如: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利用学校现成的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到知名的证券公司、金融机构参观见习。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增强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网络教学国际金融课程具备的时代性特征本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更新专业资讯。让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金融数据和搜索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热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借助诸如网络教学平台、博客、QQ群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社交平台广泛与学生进行交流,将课堂搬到学生身边,实现即时与学生沟通,随时解决在课下出现的问题。

二、实施基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的总体方案及预期效果

(一)方案设计本课程将采用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结合章节内容特点,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小组专题讨论、课外实践操作和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确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明确学生在各阶段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

(二)教学组织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涵盖内容丰富、包含多个层面、线索复杂多样、各部分知识多有交叉、与现实经济联系紧密、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限于有限的学时,很难面面俱到。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环节,教师扮演“导学、督学”的角色,学期初下发教学任务,明确本学期总体学习要求。在网络教学平台根据教学计划按章节布置任务,任务中涉及的相关视频、文献资料、任务说明及具体要求均明确交代。学生基于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及专题讨论任务。任务完成后,教师负责记录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成绩评定。实践任务环节由学生个人完成,教师给予实践任务指导,由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专业模拟软件等工具完成任务要求。

(三)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结果往往是不客观的,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落脚点。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改变以单纯闭卷笔试为主的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把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小组专题报告、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测定,比重为总成绩的40%左右,其中小组主题发言、案例报告、课堂讨论表现是平时成绩测定的重要依据。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任务和组织讨论,既可以使学生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理论考核方式可采取开卷或闭卷,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左右。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考试变成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手段。

(四)预期效果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互动,通过理论讲授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技能,通过小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能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预见学生的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货币运行规律,掌握外汇交易基本技能,培养运用现有知识、资源,分析、解释现实金融现象与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总之,研究性教学能够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真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篇8

直到3月最后一个星期前,多数市场人士眼中的“温州金融改革样本”还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概念。

而数日后,随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正式获批,深圳、上海、天津三地金融改革亦相继发声。这似乎意味着,金融改革浪潮将在全国重要经济城市兴起。

抢跑地方金改

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地方金融改革之火随即点燃。

一周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率领央行调研组赴浙江温州了解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情况,并首次提出“温州金融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允许试错”的观点。

很快,4月12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关于加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24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见措施,内容包含多项金融创新之举,如展开跨境双向贷款试点业务、成立深圳前海股权交易所、扩大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促进企业跨境发债等。

有消息说,深圳金融改革早在2010年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已基本成型,只是当时决策层并未对方案明确表态,因此被搁置下来。这次“旧案重提”,也是看准了金融改革的大趋势,顺势而为。

12日的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刚过,媒体就将《意见》的全文一字不落地登在了各大网站的头条。

“本来还有许多事项只是在筹备过程中,如今(《意见》)内容提前曝光,更是要尽快落到实处。”一位接近调研组的人士对记者说。

记者向深圳前海管理局问询得知,目前深圳方案正等待审批。

4月17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武汉参加湖北省资本市场建设工作会议时表示,应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解决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的问题,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新三板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3天后的4月20日,天津也召开了金融工作座谈会。《天津日报》的报道说,会议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高丽出席会议并且作了讲话,他提出,“要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他说:“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是应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特别强调,“要找准角度,形成优势特色,加快建设金融集聚区,提高金融机构聚集度,研究建立北方要素市场交易中心、北方资本市场交易中心、北方融资租赁中心、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国际保理业务中心等。”

其实,天津一直没有停止金融创新试验的脚步,金融以及涉及到城乡统筹的小城镇建设、这两大方面的改革内容,一直是十个综改方向中最为外界关注的方面。

这也是天津拥有综改专项方案的两大领域之一,在天津的金融创新专项方案中,囊括了全国艳羡的场外交易市场以及“港股直通车”等改革事项。天津没有停止过对此项工作的申请和促进,而在眼下金融改革的大势下,天津也正在积极促成各项金融改革目标。

与此同时,天津在金融革新也在进行着多项发展尝试,在全国大兴金融背景下,天津为自己寻找的错位定位是:“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目标定位”,关键词是“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基地”。

温州金改试验的星火快速传递。在不到30天里,金融高官马不停蹄地造访各城市调研,地方政府金融改革的构架也火速出炉。

这一态势的背后,也有各地区智库研究力量和媒体造势的角力。

深圳前海的金融规划,依托于北京一家知名研究所历时一年的研究课题,据设计方介绍,现在公开披露出来的只是方案很有限的一部分内容。

同样,在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中,也一直委托高校在进行研究设计。来自学术界的信息显示,在上海竞争中央“人民币国际化”等政策扶持稍显落后之时,相关机构紧急跟进商讨应对,在课题的委托上开始物色新的智力支持。

同样的智力比拼也发生在珠海横琴等地。4月中下旬,广东省主管经济的副省长陈云贤在造访横琴后,专门提出横琴应立即拿出一套金融改革方案。由于时间紧迫,横琴将此方案委托给广东一家常年致力于离岸金融研究的著名高校研究所来开发。

金融新版图

在中国,金融中心的建设从来不乏各种蓝本。在温州金融试验区正式成立以前,各地方政府便开始探讨区域内金融中心可能出现的模样。上海浦东志在争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天津滨海要建立北方金融中心,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海南海口等,欲争南方金融第一位置;在西部与中部,成都、武汉、西安都打出了建立金融中心城市的旗号。

有业内人士说,“在网上搜索金融中心城市,一下就能搜到十几个,似乎中国每一个省份都能建立一个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城市的形成,往往都产生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通讯便捷与金融人才相对集中的城市,如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其形成不外乎两条路,一是政府有意识推动,二是当地经济不断壮大而自发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

而从国内看,除上海长三角与广东珠三角这两大经济实力雄厚、金融制度相对完备的地区外,其他地区提出的建立金融中心城市的规划,几乎都是地方政府有意识推动的结果。

夏斌说,“在国家统一金融市场游戏规则下,各地方政府强调金融中心建设,往往是看中当地经济建设中资金筹措的问题,希望凭借建设金融中心而扩大存贷款市场、吸引大型资本的落户。”

在经济增速下调、投资动力下滑的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都需要非银行信贷类的资本来破除身上的资金紧箍咒。而温州金融改革方案的获批,正好砸开了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门,从地方政府到大型资本、民间资本都嗅到了下一个“蛋糕”的味道。

“中国经济总量较大,有成立区域化金融中心的先决条件,同时出于各地增加财政收入的考虑,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也符合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有国家发改委专家这样认为。

而对触觉敏锐的资本市场来说,谁先抓住了这种不同寻常的脉动,谁就可能获得巨大的短期利益。就在一些地方金改政策框架初现端倪之际,浙江、深圳、上海、天津等区域概念股纷纷涨停。“金融改革概念股”一跃成为了投资者最新的追捧对象。

Wind数据显示,作为金改领头羊的浙江、深圳板块近日被游资炒作,4月10日至今累计涨幅均在40%以上,而随着上海、湖北、天津可能接棒金改下一站,这些板块的概念股亦表现出强劲的增势。

地方角逐金改,会给未来的中国金融版图带来怎样的变化?

上述国家发改委人士对记者分析,“上海的金融改革重点在于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开展国际板、跨境结算,从而实现与国际接轨;天津的地理位置靠近北京,不能发展传统的银行业或保险业,因此将目标锁定在PE和VC,加上有近千家PE/VC落户于此,成为全国PE中心不是难事;温州地区民间资本雄厚,民间金融合法化与灰色借贷阳光化则是其改革的人心所向;至于深圳,由于其高科技发达、拥有创业板重要市场、金融人才汇聚以及靠近香港的多项优势,改革范围自然可以囊括多项跨境业务。”

“温州、深圳、上海、天津都在进行金融制度改革的探索,但重点则各有不同,目前很难定义孰优孰劣。”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

在沈建光看来,四地的金融改革呈现不同侧重,“比如,温州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其金融改革作为打破银行业传统的垄断、建立准入机制的试点,同时也将推进海外投资与个人直投等资本项目开放。”

“深圳与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的地理位置接近,与香港的广泛交流能够促进国内外人民币的流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上海立足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天津出台的 18项措施,相对于温州和深圳方案,更加倾向民生。”

他认为,“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四地积极推进金融改革,表明决策层加速金融改革的决心更加坚定,未来可能陆续出台更多举措,以深化金融改革与支持金融创新。”

在这轮地方金改计划申报与获批的竞争背后,也能反映出近几年中国金融创新的一个趋势:改革已经开始从“摸着石头过河”,过渡到“允许谁先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这就要求需有研究设计蕴含其中。先前几年“金融中心”要政策、要扶持,所涉及的层面往往过于宏观;但金融实际是一个非常技术化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具体抓手,定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中心”、“私募股权中心”,并进入到操作层面。此番各方在方案披露上之所以如此敏感,对设计细节三缄其口,固然是在等待国务院正式批复,但担心竞争对手搭便车恐怕也是原因之一。这如同申请专利,恰恰从定位上规避金融中心同质化的遍地开花问题。

在各地涌动的竞争下,最终能够获批的方案肯定是有限的。“但这些获批的试点将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先行军,对深化金融改革将有引导示范的作用,也对当前处于放缓趋势的中国经济有提振的作用。”上述国家发改委人士表示。

自下而上的推力

“当前金融制度改革面临两大问题:实现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的开放。”暨南大学金融系国际金融系教授兼博导杨星说。

在她看来,我国诸如国债利率、回购利率等货币市场的利率已实现市场化,但存贷款利率仍处于管制范围,“我国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由央行决定,银行系统承担着政策性负担,国家通过管制存贷款利率来保证银行的利差收益”。

温州与深圳两大不同侧重的金融改革,某种程度上正是一种自下而上、倒逼存贷利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开放的手段。

在温州提出金融改革方案中,“银行利率市场化”这一颇具触动性的意见被重点提及,尽管该观点在浙江省层面便被否决,但其“投石问路”的意义不言而喻。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认为,利率区域市场化在当前暂不可行。“如果温州将本地利率规定在10%来揽储,那么谁愿意将资金投去其他地方?”

“温州有良好的融资平台,民间资本雄厚,理论上有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但央行对此的看法还是比较谨慎,一是相对于某种金融产品的利率市场化,区域性利率市场化可操作性不强;二是某些银行逐利性很强,不排除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和银行息差不升反降,从而影响金融稳定。”中信证券相关报告的分析说。

“但不能否定的一点是,这一观点短期内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是民间金融改革的一块试金石。”报告说。

易鹏认为,“没有这样的倒逼行为,深化改革就只是纸上谈兵。”

另一方面,深圳改革范本则剑指资本项目的开放。

4月12日,深圳政府在当日的《关于加强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将推行深港两地跨境双向贷款业务,鼓励前海企业去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如果此提议得到国务院批准,将对利率市场化形成巨大的利好。”沈建光认为。

在他看来,上述意见对于拓宽企业利用香港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具有积极意义。

“这是因为香港人民币利率是市场化利率,通常低于内地利率;通过向香港等境外市场融资,前海企业可以获得廉价资本,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内地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沈建光说。

此外,由于涉及资本回流,深圳前海的改革提议也同时打开了资本项目开放的大门。

沈建光建议,在具体操作上,前海可以采取在本地结算中心与深圳结算中心两点交割,实行当天交割金额总量控制,来借以控制每日跨境资金进出总量,初期总量可以稍少,而后逐步放开。同时,不允许在离岸金融中心与境内其他地方或机构间的直接资金往来,而是全部通过结算中心间接进行。

“这种方法将拓宽境外资金特别是人民币资金的回流通道,提供了更多保值增值与投资渠道。在离岸市场上,有利于加大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吸引力,做大离岸人民币存量,加强离岸市场的活跃程度;同时在岸市场上亦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改革,为国内企业海外融资提供契机、促进海外人民币回流,进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沈建光认为。

与深圳一岸之隔的香港也对深圳金改颇为关注。香港金管局发言人对记者表示,由于方案尚未批准,金管局暂时不好发表任何见解,但仍保持着对事态发展的关注。

也许,来自香港市场人士的看法更能表明态度。香港太平洋国际投资集团总裁唐仪对记者表示,前海金融改革试点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深圳本地的金融发展,对港澳来说也可以形成互补,成为内地与港澳的桥梁,帮助更多内地资金尤其外汇进入港澳,推动三地的金融业发展。

央行决心

针对温州、深圳前海金融改革设计,资本市场与学术界因两大方案中涉及的金融制度改革而站在了相互对立的两面。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鉴于中央对本次金融改革试验的重视,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的开放有可能在5年时间内形成。

不过,部分经济学家却提出质疑,认为利率与资本账户的改革带来的影响过大,恐引发资本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强烈动荡,因此不宜操之过急。

深圳市侨联副主席、广东省人大代表文焕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现在讨论的不是谁是第一个吃螃蟹者的问题,而是次优理论的问题。怕就怕改革步伐太快,非但不能起到优化作用,反而使现状恶化。”

在近乎白热化的讨论中,中央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并没有表态。记者曾多方联系深圳前海、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士,所获得的答案基本是“请耐心等待国务院的批示”。

其实,决策层的想法不是没有蛛丝马迹可寻。

在4月3日,证监会便宣布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至500亿美元,人民币RQFII500亿元,而今年初这个额度为200亿元。

之后,央行于4月16日宣布,从即日起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格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

同样是16日,外管局在其网站上了一则消息:“目前,强制结售汇政策法规均已失去效力,实践中不再执行”。

4月17日,央行一项调研报告更明确表示,“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的开放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三者是循序渐进、协调推进的关系。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应积极推进资本账户基本开放,同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

这种呼声在海外市场上尤能得到体现。4月,伦敦首次由官方层面宣布将成立海外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并与香港、新加坡三地共同推进人民币境外结算业务。伦敦金融城报告指出,伦敦市场上人民币存量已达到1090亿元,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规模已初具雏形。与此同时,汇丰银行以2倍超额认购率在伦敦发行了首批人民币债券。

“这可以看作是对现行金融体制的松绑,最可能的方案是先批准区域性资本账户的开放,然后由人民币国际化倒逼内部利率市场化。”暨南大学国际金融系教授兼博导杨星说。

这种分析与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的消息有吻合之处。《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日从接近金融改革方案设计的相关人士处获悉,部分与境外人民币市场息息相关的地区正在构建离岸人民币业务试点。

例如,海南正在打造以离岸金融业务试点为导向,促进其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珠海横琴亦正准备在CEPA框架下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打造以在岸/离岸人民币结算岛为主题的一系列的金融创新,这些方案意味着广东以及沿海等地将可能尽快打通人民币国际化的通道。

上一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个人工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