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6 13:19:28

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民间舞教学;风格;体态;心态;地域;表演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83-2

我国经济一体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变成一种必然的趋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互相融合,各民族各区域之间不再是封闭的文化状态,逐渐变得开放起来,因此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正在弱化,形成了一种混合无异同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于目前这种混同式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做好对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的保护,要保护各民族文化差异和个性的独特魅力,建构一个现代化的、多文化的精神乐园[1]。我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存在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民间舞蹈,而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独特的舞蹈技巧。目前,汉、藏、蒙、维、朝、傣、彝等民族的民间舞蹈已经被艺术学院纳入必修教材,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对民间舞风格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民间舞的艺术特性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着重对民间舞蹈教学中对风格特征的把握及对民间舞蹈艺术特性的教育进行了分析。

一、民间舞的风格特征的把握

风格特征是指:某个民族、时代、流派或者某个人的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和中心思想特征。因而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是指:民间舞蹈艺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艺术特征、重要思想特征以及创作特征,它囊括了舞蹈作品的思想特点、形象特点、形式特点,通过内外兼修、形神一致来展示出舞蹈作品的风韵、感情以及品格。舞蹈特征蕴含着历史特征、时代特征、民族特征、阶级特征、社会特征以及创作者个人经历、个性等因素,是通过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客观存在。由此可见,民间舞的风格特征包括民族的心态、舞蹈的体态、民族特有的语言等特征。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待民间舞蹈,我们都能看到民族独特的风格特征。因此,民间舞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掌握民间舞风格特征,要想对民间舞做进一步的研究,要想将民间舞蹈传递发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一)体态是把握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基础

体态是舞蹈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舞蹈的重要元素,要掌握不同的民间舞的独特风格,首先要掌握体态。舞蹈从头到尾都展现着体态,体态是舞蹈语言互相连接的构架。跳民间舞时,只要舞动起来,就形成了体态。民间舞的体态在教学上经过从繁到简、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分析才确定它在训练中的价值所在。体态是否正确决定了舞蹈中舞姿和舞蹈动作是否完美,此外,舞蹈风格成型也由体态而决定。因此,体态是把握民族舞的独特性的根本,在舞蹈教学中是最基本最首要的任务。例如学习一种舞蹈前对学生站姿的教学,这个“站立”不是生活中随意的站立,而是带有特色外部特征的身体形态,这就是最单位的体态。体态的规范有利于舞蹈中的情感表达,因为体态为感情的表达奠定独特的风格基础,辅助抒情并且可以为更好地抒情做一个补充说明。人体的造型和运动无非是固定的几种动作,舞蹈也是有一个一个动作连接变化而来,怎么去形成舞蹈独有的特色,体态就是首要因素,体态是所有动作的核心关键所在,是带有该民族舞蹈风格特征一个外部模板结构。舞蹈教学中一开始就要先学习体态,再学习动作,这样就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举手投足间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民族舞蹈风格不会跑调[2]。

(二)心态是把握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支柱

舞蹈有了体态就需要有内在与情感使之更加丰富,内在和情感的表达关键就在于心态。

民间舞蹈在心态上的构成和定型,跟这个民族的人文环境、历史环境、风俗习惯有重要关系。要把握民间舞的特色,如果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的话,就无法体验到特定的情感和神韵,这样一来,民间舞的教学缺少神韵和内涵,民间舞教学就做到了教其“形”而没有做到教其“神”了。心态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体会、联想,最终实现心态的教学。只有学生懂得了该民族心态才能使底蕴感情得到充实,从而使风格特点的把握上升一个层面向理性的认识进行转变。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以高效的实现心态的教学:

1.用多媒体或文字材料进行辅助

可以用现存的与该民族的背景、人文、习俗等方面有关的文字和影像资料,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认知。此外,教师还要从大量文字资料选取所需部分用口述的方式来对学生所欠缺的部分进行补充,有时可以让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和认知,有时也可以作为知识的补充,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来使自己情感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外部形态对心态的把握。[3]除此之外,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对于传统言传身教式的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使课堂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对文化渊源的探索来进行辅助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从一定层面上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和文化,这种不同的文化也就衍生出了不同的民族舞蹈。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民族舞蹈的深层内涵。比如,朝鲜族人民喜欢白鹤,视白鹤为好运和纯洁的代表,因此他们的民族服饰颜色为白色。同时,这种对白鹤的喜爱也在他们的舞蹈风格中得到体现,他们强调“鹤步柳手”,就是指对鹤的起步步态进行模仿,形成一种拉力感,缓慢中带有动感,以此表现出强韧性,大幅度的姿态。

3.用教师的体验、感受来辅助教学

我们可以从一种更接近生活的体验来启发,即从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上寻找、引领。另外,在没有这种真实的采风体验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把自己跳时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力度的强弱、幅度应大应小,时间差的把握等,这也有助于学生从中尽快地体会找到感受。

4.调动学生联想来辅助教学

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背景,用语言来描绘舞蹈的动作,以将学生融入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象再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在民间舞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结合”。动作结合情感,如果单纯教学生一系列的动作,是没有价值和风格的,但如果教动作的过程中结合了感情的表达,就会调动学生表现的欲望。“形”是艺术的表现形式,“神”是变现形式的感情依托。

舞蹈本来就属于一种文化,换言之,当我们跳着某个民族的民间舞的时候,我们也在演绎着该民族的民族文化,而舞者对这个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他的表演好坏以及是否体现出该民族的“神”。

(三)语言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标志

民族的形成伴随着民族语言的形成,而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够十分充分地表现出这个民族的人文和特色。民间舞蹈属于一种艺术上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完美的表现出民族的审美与意志,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使民族紧紧团结起来,形成独有的特色和风格[4]。

二、民间舞的艺术特性

(一)歌舞结合,欢快自由

我国民族的民间舞蹈有很鲜明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歌声与舞蹈的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不仅自由、活泼、欢快,而且相对于纯舞蹈而言,载歌载舞更能表现出更多的与生活贴近的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受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道具与技艺相结合

我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十分巧妙地借助道具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比如扇子、长绸、手鼓、单鼓、花棍、花伞、花灯等等,这不仅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更加丰富了舞蹈动作,使舞蹈更加优美、多姿。

(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

我国的民间舞蹈的重中之重就是内容,丰富的内容是一个民间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大多数民间舞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或者传说作为根据,故事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的人格特点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即使有的舞蹈仅仅表现某一种情绪,某一个片段,但它也是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的情节来表演的片断。例如广东的《英歌》,表演讲述的就是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福建的《大鼓凉伞》传说是对郑成功抵御外寇练兵的活动的表现[5]。

(四)自娱娱人统一

我国很多民间舞蹈通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结合统一。对于舞者来说,有些舞蹈活动是用来自娱自乐的,但与此同时,观众看到了他们的表演,也就是娱乐了大众,所以说是自娱与娱人,意旨统一。因此,舞者很注重自己舞蹈技艺的提高,我国的民间舞蹈也随之得到了较高层面的发展。

三、结论

伴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万物的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我国经济一体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变成一种必然的趋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互相融合,各民族各区域之间不再是封闭的文化状态,逐渐变得开放起来,因此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正在弱化,形成了“一种混合无异同的文化”发展趋势,这样一来,我国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文化知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中国民间舞蹈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发展,生命力旺盛,经久不衰,受到广大人民群的喜爱。其丰厚文化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在世界舞蹈领域中绽放着独特的魅力。民间舞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风格性的充分体现是民间舞教学重点。在如今的舞蹈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民间舞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舞蹈动作,不仅仅是对舞蹈技艺的传授,更要把握民间文化的特色,对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对舞蹈所传递的情感的传授。我们应该坚守“源于民间,高于民间”的初衷,要做到教其“形”并教其“神”,通过舞蹈的肢体表现和对舞蹈的文化传递和发扬,把民间舞蹈的真正魅力表现出来[6]。只要深挖民族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就能将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展示给中国乃至全世界,以此来呈现民间舞蹈教育的良好形势,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文化交流,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秦贺.民间舞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J].音乐大观,2013,(08).

[2]高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宋禄霞.浅谈强化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民间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2).

[4]戴利.关于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0,(08).

[5]刘冬.对民间舞教学的认识[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02).

民间文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高校;舞蹈教学;传承;发展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不明舞蹈内涵。不明舞蹈内涵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舞蹈内涵是能否发扬民族民间舞蹈的关键,也可以说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不明舞蹈内涵会导致学生的舞蹈空有其表,形似而神不似,不利于舞蹈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二)缺少创新元素。缺少创新元素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创新是万事万物得以继续发展的根本,缺少创新就会导致一切事物停留在最初形态,不适宜时代的发展。创新是发展民族民间舞的关键,缺少创新元素就会导致民族民间舞教学止步不前。(三)形体动作混乱。形体动作混乱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形体动作是舞蹈能否具有灵魂的条件之一,舞者动作优美,配合音乐的旋律舞动,肢体协调且位置得当,既可以丰富视觉的美感又可以体现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形体动作混乱会导致民族民间舞蹈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从肢体动作中感悟民族文化,阻碍学生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二、基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问题策略

(一)寻求民族特色,明确舞蹈内涵。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非常多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内涵,民族民间舞就是民族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特点,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各民族民间舞中都包含了本民族的婚丧、春耕、秋收、社戏等多种民间风情。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民族的特色,同时还要熟悉舞蹈的文化内涵,将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下来,要了解民族舞蹈的发展规律和产生背景,通过肢体语言将其细化,拓展学生的民族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民族背景、民族信仰、民族习惯等,并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民族文化丰富自身舞蹈底蕴,把握民族舞蹈中的精髓,使舞蹈富有张力和体现力。例如,东北秧歌具有辽南高跷的独特风格及动律特点,体态上始终保持前倾的特征,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是膝部规律性的顿挫和舞蹈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动律,体现出了东北平原乡村人民独特生活习俗和性格气质。学生在了解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背景之后可以更好的体会民族特色,明确舞蹈的具体内涵。(二)结合时代特点,坚持与时俱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例如东北秧歌舞蹈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也形成了东北人民喜欢色彩浓郁、线条粗犷的审美习惯。万事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在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创新,而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动作、主题的创新,而是应该在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继续注重生活中民族形象、特点的累计,不断完善舞蹈技巧,以现代的观念批判继承民族舞蹈,丰富民族舞蹈的精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新的民俗、民风、民情融合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同时要保存原有的风格,与时俱进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三)增加实践课程,规范形体动作。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舞蹈艺术中的精华,它具有地域性、封闭性、族群性、民族性、民俗性、群众性、群体性、业余性、游戏性、自娱性、宣泄性、仪式性、表演性等42种艺术特征,它包含了各个民族的时代内涵,各所高校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时候要重视增加实践的课程,只有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实践才能把握民族民间舞的深刻奥义,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另外,教师在进行民族民间舞教学时应该规范学生的形体动作,因为民族民间舞的关键就是正确和规范,规范的舞蹈动作能够更加突出民族舞的灵魂,手、眼、心、动作融为一体,给观众更好的审美感受。教师可以通过想象式场景教学规范学生的形体动作,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由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在民间,其中包含很多民间特点,具有较为浓厚的乡土气息,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采风,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环境。对于动作不够规范的学生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纠正错误形体,规范舞蹈动作,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

三、结语

民间文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江苏传统民间舞蹈;民间舞课堂;可行性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江苏多元化形式又兼具南北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江苏传统民间舞种类十分丰富。江苏传统民间舞是江苏地区不同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传承和流传,具有其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的舞蹈形式。到目前为止,记录在册的约有四百多种,这些舞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海安花鼓、睢宁落子舞、南京手狮以及傩舞等还被列为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是江苏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因此,将江苏传统民间舞引入课堂,把江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元素与教学实践有效的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江苏艺术类高校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江苏传统民间舞蹈概况

(一)江苏传统民间舞蹈的分类

江苏地处南北之交,其传统民间舞也汇集南北特色。从地域划分,江苏民间舞可为苏南、苏北两大块,但在江苏,这两大地域的民间舞却截然不同。江苏南部地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之称,自古便是富庶之地,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苏南地区的舞蹈也如这里的地理人文环境一样,有着迷人的俊秀、委婉之美。具有代表性的有常熟的《浒浦花鼓》、苏州的《挑采茶》、无锡的《渔篮虾鼓》等。苏北地区与安徽、山东两省接壤,舞蹈风格也与之相互影响,散发着古朴、豪放的艺术特点。不仅如此,苏北地区民间舞蹈有较强的技术性,舞蹈中伴随着高超的技巧,这是苏北民间舞蹈的特色,亦是亮点。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徐州睢宁的《云牌舞》和《落子舞》、盐城的《二龙夺珠》、南通的《杨柳青青》等。当然,这里的南北风格只是相对而言,例如,南方有刚劲豪放之舞,北方亦然,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其次,从生活习俗划分,江苏民间舞可分为风俗类舞蹈和宗教祭祀类舞蹈。所谓风俗类舞蹈指的是节令中庙会、香火会中的与小戏、说唱等艺术形式组合成节目或节目群的舞蹈,例如,“龙灯”“舞狮”“滚灯”等;宗教祭祀类舞蹈指的是穿插在宗教仪式中或者具有一定的祭祀功能的舞蹈,例如,“跳五猖”“解表”等傩舞以及道教舞蹈打醮法事等。除此之外,从表现内容上划分,江苏传统民间舞还可以划分为模拟类舞蹈和表现类舞蹈。

(二)江苏传统民间舞蹈的特点

1.水文化

正如唐代杜荀鹤所描述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水”造就了江苏独特的水泊之乡的形象,也“流进”了江苏的传统文化中。在江苏传统民间舞中,就能找到“水”的特点。首先,反映水乡生活的民间舞种就不计其数。例如,《摇快船》《荡湖船》《踏潮舞》以及表现水乡民间传说的《河蚌舞》《田螺女》等。其次,从舞蹈动律上看,因其独特的水文化,致使江苏传统民间舞的律动中亦存在这种水乡生活劳作的痕迹。比如,在《渔篮虾鼓》中的碎颤律动,就是一方面来源于渔民打鱼时,脚踏木板,引鱼入网的劳作过程;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人们模仿船行驶中的上下起伏。

2.特有的动作表现形式

相对于北方民间舞的热情奔放,“细腻”“灵巧”和“精致”是江苏传统民间舞动作的主要特点。江南的山灵水秀与吴地的文化风俗,深深影响着这里的传统民间舞。例如,《渔篮虾鼓》中的“颤”,不仅是膝部的颤动,而是更加注重脚腕发力的碎颤。要求“颤”而不“板”。这种对身体关节运动细致入微的要求,是江苏民间舞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又如,《渔篮虾鼓》中的“摆动”,不同于云南花灯“崴”,而是强调胯部的水平横向摆动,恰恰体现出江南水乡女子的委婉含蓄之美。

3.道具的运用

道具舞是汉族传统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江苏传统民间舞来说更是如此。江苏民间舞蹈中道具的使用也非常频繁,大到龙灯、马灯,小到花鼓、花篮、莲湘。不仅如此,江苏传统工艺如刺绣、雕刻、绘画等,也会在舞蹈道具上得到运用和发挥。

二、现有艺术类高校民间舞课堂教学现状

(一)现有民间舞课堂教学内容及训练重点

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现有的民间舞素材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汉族民间舞素材;第二部分是少数民族民间舞素材;第三部分是传统、典范组合课程。这里的汉族民间舞素材主要是围绕着“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以及“山东秧歌”(女班:胶州和海阳秧歌/男班:鼓子秧歌)三大块内容,少数民族素材主要是围绕着藏、蒙、傣、维、朝五个部分内容进行的,而传统典范组合课是在完成全部民族素材内容后进行的,主要分为汉族组合和少数民族组合两个部分。这样的内容安排方式,一方面是沿用国内顶尖舞蹈专业院校的内容模式,另一方面,每一个纳入课堂的民间舞素材对于教学及培养人才来说都是具有一定的训练价值的。例如,藏族素材的训练,除了解决学生基本的舞姿感与协调性,还能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膝部的运动。包括松弛的颤动、有控制的碎颤、具有顿挫感的顿颤以及需要运用腿部肌肉张弛有度的屈伸等。除去身体的各方面的训练功能,通过藏族素材的训练还能够让学生掌握藏族舞蹈的风格和艺术特点。“顺边美”动态形象的训练还能为今后与藏族舞蹈动态相似的民间舞的学习以及剧目的排演奠定基础。

(二)以动态形象分析法来看现有课堂民间舞素材

舞蹈是以身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具有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民间舞的动态性、综合性和直接传承的文化特征,均体现在舞蹈活动的时间、场地安排与设置上,也体现在舞者和参与者互动的心态中。所谓动态性像分析法是指以动态形象作为切入点,采用综合性、概括性的划分方法。这种采用动态性、综合性的划分方法把中国民间舞蹈划分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绿洲五种文化类型。农耕文化型民间舞蹈有汉族舞蹈(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山东秧歌)、傣族舞蹈、朝鲜族舞蹈。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代表性的有蒙古族舞蹈。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代表的有藏族舞蹈。绿洲文化型民间舞蹈代表性的有维吾尔族舞蹈。

在现有课堂教学的民间舞蹈素材,除了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没有涵盖外,其他文化类型的民间舞蹈基本都有所涉及。课堂汉族舞蹈素材虽都同属于农耕文化,但因地理、历史和劳作方式的差异,其文化传承方面均有不同。例如,东北秧歌属于关东文化的产物,安徽花鼓灯属于淮河文化而山东秧歌则有齐鲁文化的遗风。

三、江苏民间舞引入课堂的可行性

(一)民间舞素材引入教学的基本要求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每种舞蹈还有不同种类的表演形式和风格。但是四年制本科教学无法将所有民族的舞蹈融会贯通,我们只能提取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代表性和较强训练性,并有一定艺术升华空间的民族舞蹈或者舞种来进行教学。早在50年代,老一辈舞蹈工作者下乡采风,寻找可以做为教学的民间舞素材。江苏民间舞也曾被列为可做民间舞教材的“种子”素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江苏传统民间舞还是错过了“首班车”。时过境迁,现在教育政策和教学环境越来越好,社会对于艺术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时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内容,更新及完善民间舞课堂教学大纲。

(二)江苏民间舞引入课堂的原因

首先从地域风格代表性分析,曾有学者认为安徽花鼓灯可以代表华东地区民间舞蹈的主体风格。但笔者认为,安徽花鼓灯具有强烈的淮河流域文化特点,虽与江苏民间舞同属于农耕文化类型,但是无论从动态上、风格上还是从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分析,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以吴文化为主,越、楚文化相影响的文化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形成的民间舞蹈具有农耕文化、海洋文化以及两种文化相交的“稻作渔捞”文化的特点。例如,江苏民间舞中落子舞、跳当当、云牌舞等就属于农耕文化类型下的民间舞蹈;摇快船、浒浦花鼓等则具有较浓的稻作渔捞文化特点;流传在南通、盐城一带的跳马夫却属于海洋文化类型的民间舞蹈。而海洋文化类型的民间舞在现有艺术类高校课堂教学内容中尚属空白。

艺术类高校的本科教育不同于中专阶段以身体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培养“文舞相融”的艺术人才,所以教材内容涉及文化类型越全面越好。此时江苏民间舞蹈考虑可以作为长江三角洲舞蹈风格之代表性素材列为民间舞教材。

其次,从训练价值上分析,江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于东北秧歌的艮劲十足、安徽花鼓灯的灵巧机敏,更不同于山东秧歌的豪放大方。而是江南水乡味十足的细腻与精致。这种细腻的动作动态训练一方面可以填补现有课堂教学空缺,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舞蹈中对于小关节的控制能力以及有助于女班课堂教学中对于女性内心情感的挖掘与释放。

再者现有汉族民间舞课堂道具主要是扇子和手绢,而江苏民间舞中的莲湘、响板等道具进入课堂,可以丰富现有民间舞课堂教学汉族民间舞的道具训练。

除此之外,江苏民间舞虽未被列入艺术类高校民间舞课堂,但是江苏传统民间舞蹈和以江苏民间舞为素材的艺术作品却很多。例如,《担鲜藕》《水乡送粮》《水乡童谣》《小城雨巷》等。这些作品不仅脍炙人口,还获过许多国内外的大奖。作品《担鲜藕》运用江苏民间舞的动作元素表现一位少女采摘两筐鲜藕后的喜悦心情,该舞蹈在1986年举行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而江苏现有的传统民间舞也有着很强艺术性和观赏性。

广场、课堂、舞台是民间舞三种表演形式,缺一不可。江苏传统民间舞在民间有着丰富的原始素材,而在舞台上又有着出色的艺术作品,却唯独缺少系统科学的江苏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传承发展江苏传统民间舞蹈,有必要填补这一空缺,将江苏民间舞素材补充到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内容。

(三)尝试将江苏民间舞素材提炼为课堂教材的舞种

1.睢宁落子舞

睢宁落子舞是一种独具苏北特色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经世代有序传承,由“汤家落子”发展为“下邳落子”,最后演变成今日的“睢宁落子”。睢宁落子舞中女子耍红巾、持竹板,动作妩媚多姿、轻盈俊美;男子打莲湘或霸王鞭,动作英武潇洒,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上升空间。如果将睢宁落子舞提炼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于北方汉族民间舞具有苏北地域特色的汉民族舞种;另一方面可以丰富现有课堂教学汉族道具的训练与使用。

2.渔篮虾鼓

渔篮虾鼓是一种具有江南稻作渔捞文化特点的民间舞蹈,流传在江阴东部。它的“欲动先出胯,迈步微微颤”的动作特点极具吴地水文化的特点。如果将渔篮虾鼓的动作提炼到课堂教学,可以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膝部微颤中对于舞姿的控制和把握,填补汉民族民间舞课堂的具有江南水文化动态素材的空缺。

3.跳马夫

跳马夫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同时又具有海洋文化类型民间舞蹈的特质。舞蹈散发着历史的沧桑感,体现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跳马夫是江苏民间舞蹈中比较适用于男班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素材。如果提炼跳马夫的舞蹈素材进入课堂教学,可以丰富艺术类高校民间舞蹈课堂汉族男子的教学内容,其海洋文化类型的特质也可完善现有高校民间舞课堂的文化类型。

除此之外,莲湘、海安花鼓等民间舞亦可作为选修课内容或者课堂辅内容进行教学。

四、江苏民间舞引入课堂的意义

民间文学的特点篇4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祖国的高速,我们的文化市场上也呈现出现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类比赛演出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百花争奇斗艳的舞台上,我们的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动作语汇,典型的中华民族风格文化,真实动人的情感表现,牢牢地吸引着观众们的视线。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民间舞蹈的不同作品风格的分析,分析当今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谈谈如何围绕风格性这一重要特点,更好的推动民间舞蹈的发展。

在论述此篇文章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民俗学教授罗雄岩老师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1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人新的成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把握一个民族的舞蹈,首先需要来探知一下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其民间舞蹈最本质特征,是由文化所引导而产生的,并在一定层面上暗示该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

在我们祖国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相对而言,各民族舞蹈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他们因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有其独特的生活内容、风格、情趣、韵律和美学要求;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想真正的掌握民间舞蹈的内涵和感情,就有必要对不同民间舞蹈的不同民俗习惯进行有机的吸收和区别。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握不同民族的民间舞风格,只有真正掌握了风格性这一特点,才能够对各民族民间舞进行更为深人的研究。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更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舞蹈作品。因此,风格性的掌握就成了民间舞发展的标准和重点。

1风格性是民间舞蹈表现的特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在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就更加瑰丽多彩了。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戚戚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因此民间舞蹈多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群众性。对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民族、民俗文化、人文背景、历史、民族服饰、道具、生活习惯等)都尤为重要。

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决定其本质的是风格。”所谓风格性,就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观点;石井漠认为没有风格,舞蹈是决不可能长时间存在的。因此,作为民间舞蹈来说,风格性的训练是它的基础,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动律为中心择取主干动作的基本动作,进行体态动律的开法儿训练,这已成为民间舞教学的重要特点。风格决定着民间舞训练的本质,决定着基础训练的本质,也决定着组合训练的本质,更加决定着提高综合训练的本质,它在大学教学深人的各阶段、各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虽然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品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但却不是要求编导和演员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和表演,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其中以《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此外舞剧《云南映象》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该舞剧就是很深刻地挖掘了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背景,是在民俗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追求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再现。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却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画卷。它强调了尊重民族的族群性、地域文化性、宗教礼节性和生活需求性,作品中的民族情感性因素很强,风格性突出,虽然表演者多为未经院校训练的民间艺人,但仅通过其真实的情感表露和风格特质,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2学院派民间舞风格性凸现

现在的民间舞教学和表演一般分为原生态和学院派两大类,而在舞台上看到更多的是学院派的作品。所谓学院派顾名思义,指非原生态的,纯民族民间的,是经过化、理论化、规整化的民族民间舞。的“学院派”民间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专业领域中发展出的一种特有的艺术现象,他以民间“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与内涵为根源,以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根据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情感需求以及专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再创造的结果。舞蹈风格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的显现出来的舞蹈作品的风貌、神韵和品格。舞蹈风格蕴涵着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以及舞蹈家个人的经历、个性、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所以,“学院派”民间舞也可以说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一本独特的教材,它不像原生态民间舞那样自娱自乐,无拘无束;也不能像创作民间舞一样具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化情绪宣泄。因此,首先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要对民间舞的素材加以选择,加以提炼。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删繁就简,明确教材的任务。其次,就是强调所学习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目标和一系列成熟的单元部分,所谓科学性,就是突出设计的合理性,民间舞的训练性,如蒙族舞蹈肩臂的扭动,维族舞蹈后背的挺拔,鲜族舞蹈的气息,山东舞蹈的豪放爽朗,东北舞蹈的活泼轻快,安徽舞蹈的机智敏捷,云南舞蹈的婀娜秀丽等不同的特色等。

学院派民间舞是由舞者、编导将他们的思想、情感注人到舞蹈的创作与演义中去,将这个经过加工、美化后呈现在舞台上,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而原生态民间舞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元素,一切都非常朴实,贴近人们生活,日常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民族民间舞就能够比较明确的说明这其中的差别。在我们学过的舞蹈中大多都是学院派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最基础的组合开始到后来的舞蹈剧目都是有统一的规格要领,手脚的位置、距离、姿态都有固定的标准,学院派的舞蹈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美”。这其中包括“幽雅之美,悲切之美,残缺之美,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非平衡之美”等等,比如说,一提及到胶州秧歌,就马上会想到三道弯,而一说起藏族,就想到颤膝。

在这里,《孔雀飞来》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同样是孔雀,她的表现形式,肢体语言的风格性与杨丽萍的孔雀舞有着巨大的不同。学院派的作品更具体、现实和规整,追求更多的风格动律,技术技巧的展示。我们认为,应当把学院派和原生态各自的优点加以综合,传承以前经典作品优点的同时,融人舞的因素,模仿与借鉴并存,传承与发展并存,不要局限于某种派别。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有各种派别,但这不是民间舞创作间的界限,就像太极的八卦线,能把两者相融起来才是最高境界。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物质基础与人文因素……像生产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民间舞蹈的创新也应该以风格性为基础

随着我院民族民间舞蹈的和越来越多年轻的学生毕业后加人到舞蹈表演和创作的行列,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其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比如舞蹈《牛背摇篮》,它是以西藏“卓”的舞蹈语汇为摹础,通过展示姑娘与耗牛这一人与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上的突出特点是独特的物理转换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了两男舞者以曲上翘的双臂模拟犀利弯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倾、双腿大弓步虚构成坚实宽厚的牛背,与女舞者的真实的“坐、趴、斜卧”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牛背摇篮,这些都是独特的符号转换。更为可贵的是,该舞没有停留在耗牛形似的模拟卜,而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使托牛通人性,同时也表现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与托牛相依相亲的情景,从而强化了藏人与耗牛的特殊关系。舞蹈中水袖道具的运用很有想象力,时而是袖搭凉篷,时而是条鞭飞扬,使舞蹈充满了质朴纯真的藏味芳香。此类剧目还有很多,但有‘个共性都是通过实践提取的元素、动作、风格。因为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评论家永远只是一个追风者,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跨度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出以前的不足,从而达到质的飞跃。但一味的实践不总结理论,刨根追底得寻求文化源头所创作的作品是不深刻的,一味的研究理论不进行实践就如同纸上谈兵,缺乏实用性。

在我看来,作为编导在编排过程中注重对动作性的突破是没有错的,但在构思、主题立意上打破传统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民族深厚文化之上的,否则会背道而驰,编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间舞。对于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民间舞编创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关系可以由三个阶梯构成:原知识—应用知识—操作知识。在其培养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培养是从原知识开始启迪的,逐步渗透至专业的应用知识界面,最终形成专业的具体操作能力。在进行独立的编创时,编创者要做到的就是从操作知识返回到原知识的认知。只有深刻的了解并理解了原知识,即掌握了应用的源头,才有可能创作出合适的作品,不然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肤浅创作只是对前人作品的临摹,难以突破。实践!只有通过充分的实践,包括采风、收集资料、前人借鉴等等。好的实践才能有好的作品,才能用独特的视角提取编创者想要得部分,注人角色情感,并幻化成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达。

说到民间舞编创者的自身能力,除了理解力、模仿力、创新力等诸多能力以外,我想强调的是对捕捉动机的能力。它是作品动机起点的来源。动机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来源:a表现源,主要从形象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狼图腾》)、技术特征、人群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走在山水间》)、风格特征捕捉(例如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舞舞蹈《盛装舞》)。b动机源:即主题立意的动机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环境、当代人文环境、当前时尚环境、当前文化环境。c精神源:主要是社会气质的捕捉,关注焦点,心灵特征:《书痴》,情感因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d事件源:永恒的主题(环保、和平、发展、爱情、信仰),特殊群体现象(例如第八居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红河谷—序》),灵魂与艺术追求的高度表达(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离太阳最近的人》)。

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因此,民间舞之间的区别在于风格,风格的核心是韵味,韵味的关键是动律;提取民间舞的元素,不从“形”而从“律”人手,就抓住了纲。当今的民间舞蹈创作者必须具备以上的实际应用综合能力,既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作为支撑,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铺垫,当然,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正确的世界观决定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的编舞者。同时,顺应社会和主流文化的发展,推陈出新,善本再造,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动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结语

民间文学的特点篇5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学生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民间文学的特点篇6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转贴于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学生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民间文学的特点篇7

[论文摘要]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从民间美术造型的隐喻象征、色彩的诱目装饰、民族文化的传承入手探讨我国民间美术的现代审美趋势。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法对现代设计无疑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民间美术审美的整体特性,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哲学理念,在高度审美效果的背后,是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内涵。将这种色彩理念和法则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将会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为国人普遍认可,为世界所倾慕。 

 

一、民间美术的呈现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造型的隐喻象征 

 

中国民间美术创作中造型有其独有特点——隐喻象征。中国民间美术是在中国农业社会中产生和传承发展的,民间习俗,传统风情是其创作的源泉。民间造型不仅表现客观的物象,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入创造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使其造型特征变得更加明确、生动、有趣、典型。它是民间艺人心灵的表现和感情的释放,如我国广大农村的许多地方至今仍可见到小孩穿的“虎头鞋”,其造型稚拙、憨厚、质朴,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装饰风格,它以情感为纽带,以事物固有性格特征为核心,通过特定的极度夸张的外形特征,张扬事物的真、善、美,舍弃老虎的威猛凶暴,以猫温柔可爱的品格取而代之,没有了“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机、活泼、纯朴、天真,是一派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在这里,老虎的形象被作为寄托情感的言情物,假借老虎的某些品格,倾吐内心的情感,希望自己的孩子虎头虎脑、无病无灾、健康快乐成长,隐喻象征了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护生的民俗心态。不仅如此,细心的母亲还常在老虎尾部加上了上翘的虎尾巴,方便孩子提鞋,这又将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有机完美地融合于一体。又如流传于黄河流域各地民间剪纸的造型,突出表现为主观的表现性,造型的平面化,打破时空的自然规律。其人物造型往往头大身小,象抓髻娃娃,疗疳娃娃,扫天婆等剪纸图式中都体现了这些特点。人们用这样的形象象征祛病招魂、消灾免祸、止雨祈晴。

除了造型上的隐喻象征,色彩也具有隐喻象征的审美特性。现代设计在形式上追求“先声夺人”效果的需要,决定了设计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设置色彩,而不必拘泥于物象的自然色彩。如红色的月亮、绿色的蝴蝶等,这就使得色彩设计具有相当大的能动空间,也为充分展现、利用色彩的隐喻象征性提供了可能:“根据色彩本身的性格,使之倾向于理想化,达到一种超于形象自身的作用,从而创造一种意境”。例如,通过运用中国历史上的“皇族”色彩——黄色,表达设计产品历史绵长的隐义并传达其华贵气质。理解和把握民间色彩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和观念形态,可使现代设计的色彩意念传达更为清晰、悠远,为观者留有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三、色彩的诱目装饰 

 

民间色彩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美术传统的万川之源,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和丰富给养,更是凸显民族文化精神、深化设计语言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现代设计中民间色彩中所显现的特性倾向具有民族精神诉求和审美程式的意味。 

民间美术的材质与工艺特点决定了其色彩的单纯、明快、简洁,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性效果。民间画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即点明了民间美术在简洁明快基础上追求强烈刺激效果的用

[1] [2] 

色原则;民间年画画诀中“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亦反映出强烈补色、高纯度色相对比的色彩造型倾向。以纯色、补色、对比色运用为主的方法,形成了民间美术夸张质朴、艳丽厚重、装饰感强的色彩特点。而这正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诱目性”,即醒目、个性、卓尔不群的艺术效果。 

 

四、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民艺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间美术视觉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民间美术也接受了这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便促使其生成了多种特色直观视觉语言文化,因此,民间具有区域性和标志性的特性,并作为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体,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确证。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的审美也日愈引人关注。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民间文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 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 教学实践

一、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发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已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地方高等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重视内涵建设,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最有效载体,在促进全面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在国外一流高校是公认培养第三代科学家的必修课程。目前地方高校对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但也存在在诸多问题。

1、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艺术门类在课程体系中的布局不合理,存在着需求与条件、目标与现实的矛盾。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而且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发展的倾向。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艺术门类比较单一,如何满足大学生对不同门类艺术的学习欲望,对于教学环境相对落后的地方院校,这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急需丰富教学资源,完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1]

2、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缺乏,教学内容选择面狭窄,缺乏吸引力。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形式,但是,地方高校无论艺术教育设施、师资力量、艺术氛围等都难以与重点高校相提并论,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比如当地文物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民间艺人手工作坊、民间艺术家等等。

二、艺术教育中渗透地方民间艺术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江西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物产富饶,民间艺术资源形式丰富。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意蕴和赣派个性特色。例如:婺源三雕、湘东傩面具、南昌瓷板画、鄱阳脱胎漆艺、乐安蛋壳雕和瑞昌剪纸等民间工艺,写实尚意、巧夺天工、制作精良、驰名中外,被世人视为珍宝;安义、乐安的古村落等民间建筑,颇具特色,在建筑史上奕奕生辉。表演艺术异彩纷呈,有采茶戏曲、戏剧、歌舞、歌谣、器乐等;尤其是采茶戏曲,更是形式多样,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此外,还有民间楹联书法等,也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西赣南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先民自秦汉初迁入后,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融,对江西民间艺术的发展以及特色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客家民间艺术已享誉国内外。但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部分年轻人包括在校大学生认为民间艺术是“土”的东西,不如西方“洋”的东西。江西民间艺术的传承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迫切需要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起这一重任。

大学生艺术教育与地方民间艺术融合,一方面形式多样、蕴含深厚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可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地方民间艺术,可以唤起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记忆、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情感,热爱本土艺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学习和继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使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2]

三、艺术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元素的教学策略

民间艺术博大精深,门类多样,民间艺术渗透到艺术教育中的目标不能仅满足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不能仅把教会学生一两样艺术技巧作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要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和创新运用,通过显性或隐性的语言、符号或精神反映到学生具体的创新实践中去,这才真正体现了进行民间艺术教育的真谛。[3]所以其教学策略要重点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来展开,在科学、合理性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进行渗透。

第一,结合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薄弱的特点,适当补充设置一些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课程,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民间艺术息息相关,民间艺术中呈现的思想、意境往往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艺术再现,通过地方文化与相关民间艺术比较的讲解,可力求让学生能够透过“艺术现象”看“文化本质”,领会和掌握民间艺术中的博大精深的艺术语言。

第二,在进行地方民间艺术传授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多以互动实例的方式来进行,让民间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互动案例的展开当中,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创作,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针对民间艺术知识应长时间学习的特点,所以除了集中设置课程外,还应该让民间艺术学习分散、分流到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不定期的邀请地方民间工艺大师、艺人举办一些讲座、论坛,以此来丰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民间工艺大师、艺人的艺术气质,增加学习的乐趣。[4]

第四,在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适时地结合不同民间艺术创作方法的特点,将民间艺术知识与学生专业背景知识融合,可以设想出多种民间艺术创作方法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切入点,使两种知识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解决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过程中学会懂得开发创新运用的最好办法。

第五,注重进行民间艺术课题实验作品创作,并提供相应学生作品展示的平台。民间艺术教学过程中可大胆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民间艺术作品创作,并积极收集学生创作的民间艺术作品定期公开展示,这样既可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给学生交流的平台和成功的体验,又可以给学生全新的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民间美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创作过程中既能自觉的调动手、眼、脑来收集、了解、分析与民间艺术作品创作相关资料的同时,又自觉的探寻民间艺术的根源和了解本土文化的发展脉络,这对学生提高民间艺术知识的积累是非常有益的。

高等学校是培养未来精英人才的基地,高校的大学生应争做文化艺术传承的使者,因而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通过对其民间艺术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想象力和视觉审美能力,让大学生真正懂得民间艺术是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的珍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而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守护好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民族色的特文化底线和情感底线。

参考文献

[1]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玉.中国民间美术赏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美术研究,2003.

上一篇:智能化技术方案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电商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