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10-20 13:21:14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1

关键词 家庭资源 科学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37

1 家庭资源与课堂教学延伸

家庭资源可以宏观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指的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源可概括为家庭中所拥有的地位、声誉,家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婚姻亲族网,社会人际关系等。所以家庭资源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有效地利用家庭资源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思维中,更应该拓展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途径,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补充,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有终身发展的资源和平台,下面是对家庭资源与课堂教学延伸的分析。

(1)合理有效地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合理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不能合理运用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教学补充,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延伸,能够及时夯实学生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只注重作业数量就容易降低作业的质量,只有合理有效地布置家庭作业,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进行灵活的运用。

进行家庭作业的布置应遵循差异性、公正性、全面性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作业布置,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在成绩的评估上应该公平公正,让学生能参与到作业活动当中,布置的家庭作业不能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智力,更需要全方位的兼顾,让学生通过家庭作业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责任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家庭小实验促进课堂教学。生活中很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小实验教学完全可以在家庭中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家庭小实验的课堂延伸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促进作用。

2 科学课程相关家庭资源的种类

2.1 人力资源

家庭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应充分利用家庭中的人力资源,实现课堂教育与家庭资源有效结合,互动教育。瑞吉欧提出的互动合作是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主张孩子的学习不是独立的,其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在教师、家长、小朋友之间共同合作完成的,在这个知识结构构建的过程中,孩子不仅仅是互动合作的受益者,更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只有这样的互动合作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互动环境,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实际经验。

在很多班级主题活动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些人力资源,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孩子进行互动合作,如在分别生活中的垃圾种类时,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和小朋友一起进行生活垃圾的分别,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废物和垃圾。可以在学期开始之前对学生家庭资源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将家长、长辈的兴趣、特长、工作性质运用到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2.2 信息资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信息相关联,互联网的普及让生活更加方便,生活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的孩子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能进行合理的分辨,很多小学生对于电脑都能熟练运用,浏览网上的信息,玩游戏等,网上的一些色情暴力信息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家长应监督学生的上网,正确指引,充分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教育。

学校的课堂教育知识面是较窄的,要想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利用家庭教育中的信息资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以到书店买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在他们的精神指导下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学习习惯。电视机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家电,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观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无形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应经过筛选之后让孩子观看,很多高校的教育资源都在互联网上有相关视频,家长对其中的教学视频进行筛选,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巩固。有效利用家庭中的信息资源能帮助孩子学习,促进成长。

2.3 物质资源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儿童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家长是孩子物质资源的提供者,是孩子综合实践的人力资源,在儿童认知的年龄段,家长可以通过家庭中的有形物质进行教育,墙饰的布置,为孩子购买的玩具、教具等都能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影响,可以在墙饰上添加一些暖色,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小宠物也是可以培养孩子爱心的物质资源,让小宠物与孩子玩耍,避免孩子产生孤独的情绪。

学校的素质教育不能完整地让儿童对生活中形形的物质进行分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家庭中常见的物质,如沙发、电视、桌子、家用电器等详细讲解,让儿童能知道哪些地方有危险,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可以进行环境创设,集思广益。家校合作是育儿的重要途径,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4 环境资源

家校共育逐渐成为现在培育儿童的重要形式,也是未来儿童教育的一种趋势,家校共育对环境尤为重视,因为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利用家庭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创设良好的环境,其中可以加入家长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特点。家长通过与教师一起创建教育环境,可以从教师那儿得到专业的育儿知识,明白环境对儿童的行为、性格养成的无形作用。

家庭的和谐氛围对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差,这些都是家庭环境所导致的,所以不可忽视家庭环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材料很容易得到,但是有的却需要亲手制作,学校可以邀请家长来学校共同为学生添置教学材料,共同制作,提高参与感,充分挖掘家长的职业优势和个人魅力。只有教师和家长之间共同合作,有效利用家庭资源来创建良好的环境,才能为孩子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5 时间资源

在家校合作的模式下,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课后自由时间的支配,利用这些自由的、充裕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这样丰富的时间资源下,孩子能够进行自然、有趣、开放性的活动,充分解放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进行挖掘和开发。

没有了客观条件的约束,孩子能与相关的事物接触,家长和教师能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艺术、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利用时间资源,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为儿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 延伸科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将家庭资源引入科学课堂教学可以解决学生教学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利用家庭中的优势资源,拓展科学课堂教学工作,不仅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能让教学目标得以很好的落实,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实际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家长跟学校不能很好协调的问题,很多家长表示不理解,对这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进行配合,导致教育工作出现阻碍。

针对以上现象,学校教师应尽力跟家长进行沟通,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与同意,可以使用类似“家长告知书”等形式让家长充分理解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取得家长的信任,从而使学校资源与家庭资源有效结合到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强化教育效果。追本溯源,学生的延伸科学课堂教学还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4 结束语

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学校利用家庭资源延伸课堂教育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利用优势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知识,发掘自己的潜力,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实际情境中进行验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马翼玲.家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J].新课程学习(上),2012(4).

[2] 陈丹.幼儿园运用家庭资源进行主题教育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2(5).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2

关键词:家校互动;微课堂;品德责任意识;实践

一、目前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品德责任意识构建的现状

1.品德课程形式单一

说教式与口号式的品德教育形式,形式单一,效率较低,不符合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心智特点,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优秀品德责任意识的形成。

2.内容与实际的偏离

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教程是全国或大区域内的本,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很难有效地融入自己实际生活情感中去感知与体验,进而促发其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品德责任意识。

3.家长对学生品德责任意识构建责任的缺失

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品德责任意识形成的主体之一是家长,而现在的品德责任构建中,家长成了旁观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品德课是“副课”,很少得到家长的关注。

二、家长互动微课堂对学生品德责任构建的探究

1.家校互动微课堂的概念

由家长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互动合作,教给全班学生良好的文明、安全、心理等好的行为规范。在教学时间上,“微课堂”的时长一般为8-10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2分钟。每次思品课安排3-5个家庭上课,组成一个全新的家校互动微课堂。

2.家校互动微课堂的创新性

这一全国创新的课堂模式,是梦园小学责任教育理念支撑下,以学生成长为根本,以家长责任体验为目的的互动式体验平台。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家校互动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孩子学习兴趣激发的需要。通过互动微课堂,给每个家长与孩子一个展示机会,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创设一个成功的平台。让每个孩子勇于在班级展示自我,让每个家长在全班孩子面前展现自我。让孩子与家长在展示的过程中完成品德责任意识的构建,同时获得体验与信心。

三、家校互动微课堂对低年级学生品德责任构建的效果分析

1.素材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情,比课本上的说教更能触动孩子的内心,更容易让低年级学段的孩子掌握

例如,在我们的微课堂实践《爱的教育》中,不再是课本上的说教,而是孩子们每天的真实体验,当看到授课家庭展示的图片,妈妈做的早餐、爷爷奶奶上放学的接送、爸爸的睡前故事……这都是真实的爱的形式,通过授课家庭的演绎,学生很快能够领会什么是爱,如何表达爱。

2.形式上简洁明快,互动性强,符合学生身心认知特点

研究表明:低年级学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我们的家校互动微课堂一般由五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8分钟左右,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授课家长和授课孩子间的互动、听课孩子和授课家庭的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中,完成品德责任意识的构建。

3.有效地发挥了家长在学生品德责任意识构建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品德的培养更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责任意识却是很多父母的困惑。通过家校互动微课堂,父母参与微课堂、观摩微课堂,了解如何构建品德责任意识,同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家校合作是构建品德责任意识的重要渠道。

4.提升了家校互动的效能,促进了家庭内部、家校之间、生生之间和谐互信、互关互爱等责任品德的形成

在参加互动微课堂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顺畅,家长能真正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促进了家庭内部的和谐。家长通过参与家校互动微课堂,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班级和学校,更了解班级孩子的情况,同时也增加了老师和家长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家长更能体会老师的艰辛,学校教育的成果,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家校之间的和谐互信。

四、关于家校互动微课堂在学生责任品德构建中的几点反思

1.我们在学生品德构建中如何从学生的身心思维层次去创新探究有效的模式与方法,传统的一本化、说教化的模式对学生品德责任意识的构建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与发挥最佳效能。

2.学生品德责任意识构建培养中的最核心主题是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如何创造更有效的模式,让每个主体都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特别是学生自我中心作用的发挥。

3.家效互动微课堂在家长、学校、学生互动责任实践中的有效性,如何在理论上形成一种可扩展的实践与理论体系。

4.在后续小学高年级段的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实现突破点,创造实践效能,形成理论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吴迅荣.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角色[J].基础教育学报,2001,10(2).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3

一、创设对话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克林伯格认为: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在教学“家庭树”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对话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的活泼、热情让老师想起了童年。老师很想把自己引以为豪的家庭成员介绍给同学们认识,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教师随即展示自己少年时代的全家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深情地向他们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在家人的关心、教育下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学生听了教师的介绍,也跃跃欲试,都想展示自己的全家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此教学环节,教师以学习者同伴的身份向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少年时代的全家福照片。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平等的,是互动的双向交流,课堂气氛自然比较活跃。

二、开展多彩活动,让课堂“活”起来

《课标》指出:“新德育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强调以活动为载体,“我不胆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精彩的讨论活动:“走进胆小国”听《咕咚来了》的故事――谈胆小;“登勇敢之峰”看“打针”“怕黑”动画――议勇敢;“制作信心卡”――话大胆。“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教学时,带领学生勇闯三关:第一关“火眼金睛”找危险,第二关“七嘴八舌”避危险,第三关“虎口脱险”有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探究、感悟,既学到了社会知识,又发展了智力和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体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堂“活”起来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师要用心揣摩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才能使课堂真正做到生动有趣。

“家庭树”第一学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庭结构,体验亲情。通过让学生把家庭成员有序地请进“家庭树”中,理清自己家的家庭结构,让学生初步形成“家”的概念,在学习中感受浓浓的亲情。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另外,笔者大胆改变教科书中“画画家庭关系图”的设计,将书上的竖排形式关系图改为横排形式。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贴关系图,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填写家庭关系图。先贴图后填图,化抽象为直观,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站在课程标准的角度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四、向课外延伸,让课堂“活”起来

“品德与生活”课标强调: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教材中去。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教材里,要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感悟生活、享受生活。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呢?主要有两个方面,校内: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与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有机结合,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校外:与各种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与当地的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相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让品德与生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现出真正的活力。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4

一、课堂教学,正面教育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和阵地。小学德育教育同样要把握课堂的主要战场。做好课堂教学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重视课堂教学和正面教育对小学德育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对道德教育理论的灌输和知识的传递具有积极作用,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可以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协作精神,自觉学习、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爱护自然和环境的品质等。因此,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抓教学质量。

一是以教材内容为纲,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从枯燥单调的课本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受社会、事件和人物,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小学德育教育是小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其重要性不是体现在大家的意识里,而要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小学德育的教学效果,要靠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推进。

二、第二课堂,相互教育

随着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可亲历亲为的实践场所,为小学德育教育搭建了课堂内外互动的平台。

1.发挥校内各种宣传阵地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板报、教室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好典型、好事迹,倡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从而鼓励小学生积极实践。

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文明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了德育教师组织所任教班级的小范围的活动,如板报设计与制作、观摩优秀兄弟班级、观看影视资料、参观校园等。另外要积极发挥小学生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的作用,增强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3.重视少先队组织,增强自我管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除了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外,其教育意义是不能忽视的。一方面,在组织中,开展生动活泼的党史、团史、队史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小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培养其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参与这个组织要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校园文化,渗透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通过隐形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深入其中的同学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资源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一是合理进行校园规划,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文化,既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理想和人文精神,又能利于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二是制定科学细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宗旨,既能对师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又能激发积极进取的热情。三是抓好校园风气建设。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班风等,校风集中体现在师生的行动上、言论上和价值取向上。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置身其中的学生自然受其影响,对提高小学德育的质量和效率发挥重要作用。

四、家庭教育,巩固效果

现阶段,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忽视他们的德育,这种家庭教育对德育的放任增加了学校道德的负担。如果学校进行了正确的德育引导,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自身的行为或者言论和学校教育唱了反调,小学生会陷入无所适从的误区,进而对小学德育产生质疑心理,影响学校德育的效果甚至前功尽弃。因此,学校德育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参与其中。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5

“构筑政治大课堂,拓展教学新空间”的教学思路,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扩大课堂外延,开发一切可利用课程资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课内课外相连,学校、家庭、社会结合,学科与学科整合,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社会功能和德育功能,使学生能够知、行、意相统一。

一、突出情境教学,实现“三线合一”

情境教学在政治课中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通过经验性的活动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并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创造力。教师应以活动教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由台前退至幕后。例如初三的“模拟法庭”活动,老师只负责庭前准备工作的指导和参讼人员的培训,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法庭”之境,诉讼内容和诉讼过程则完全由学生决定,诉中老师只作为一个旁听者出现,庭审结束后简单总结。这样一来,老师学生都得到了解放,学生因自主性的参与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从而知识掌握的牢固,理解的透彻,并且在经验性的学习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所谓的“三线”,即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教学三条线。如同一场舞台演出:课堂教学是演出内容,要注意避免无效劳动,强调一个“精”字;活动教学是主旋律,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情境教学是场境设置,要能帮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全身心的投入。只有“三线合一”才能达到最佳舞台效果。例如初三“消费者权益”部分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授课方案,确定以“消费者有哪些权益、权益受损后如何追偿、根据什么追偿”三大快为本课主体内容;以商场购物和到消协投诉为活动方式;以虚拟商场和消协为场境。这样,学生如同亲临其境,在模拟活动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体验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增强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二、打破“知识本位”、“教本课堂”,课堂向家庭、学校、社会延伸。

课能堂教学不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只能是纯知识化的教学,与人的个性化、社会化特点是相违背的,也不符和时代要求。教育的社会化、广延性特点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1、向家庭延伸。

从教多年,发现有这样一种不良现象被我们认可式的忽视了,就是不少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言行表现存在着绝对性的差异。如:有的同学在校是个勤奋守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在家却俨然是个好吃懒作、不尊重父母、作威作福的“小皇帝”、“小公主”;有的同学则反之。这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孰不知这恰恰反映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疲软”,最终导致的是学生人格的双重性。

本学期,我们有针对性的开设了《体验亲情》活动课,让学生通过模拟家庭的形式自编自演小品,精彩的表演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影子,以一种别开生面的形式进行了一次自查自纠。之后,我们又开通了“家校热线”,结合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同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互通有无,齐抓共管,促使学生知行统一、表里如一。

2、向学校德育工作延伸。

表演第一种假设的,有两组表演非常成功。一组情节:小B运用法律知识耐心劝解小A,不能打击报复,小A愤然离去,并宣称要找社会青年帮忙。小B一边让人通知老师,一边同班长去追小A。在班长和小B的说服下,小A知错。而在老师的批评教育下,打人者幡然悔悟,主动找小A认错,两人和好如初。第二组情节:小B勃然大怒,找了几个朋友把那人痛打一顿,导致那人住院半个月,医疗费三千多元。对方诉诸法律,小A、小B及其朋友受到法律的制裁。最后该组同学贴出标语:哥们义气害死人!之后同学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写出几篇优秀的小论文,在校报上发表后,反响极大。

3、向社会延伸。

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是社会价值,学生最终都将是踏入社会的人。要保证踏入社会的学生不是来自“异域的外星人”,就必须让学生知天下事,包括社会热点、时政要闻都应纳入政治课堂。在这一点上,初中各年级的思想政治教材中都有相应的篇章与之相联系,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机动灵活,正确处理教材与社会热点、时政要闻之间的关系,遵循社会时事服务于教材,政治教学服务于社会的基本原则。如在初四的政治课教学中,“港澳回归、台湾问题、北约问题、‘三个代表’与‘两会’、环境问题、西部开发、扶贫、公民道德建设、择业”等等时政热点、社会时事要闻,都是不容忽视的社会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把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使命感作为重要目标,广泛联系社会,敢于把课堂延展到广阔的社生活中。

三、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联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学科课堂”,更强调学科间的渗透,知识的整合,体现学科间的共融性。思想政治学科本身与文史知识、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课要充分利用学科外课程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政治课与语文

政治与文学是近亲,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如《水浒传》的等文学作品对了解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既有帮助,《红楼梦》对了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既有帮助,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教师在教学中要莫择要引入,要莫让学生课外阅读,鲜活的事例对学生的学习功用是不言而喻的。另外,组织演讲、辩论、办报、搞社会调查,都离不开语文。

2、政治与历史

政治与历史是一对孪生兄弟,政史不分家。毛泽东曾说:不了解历史就不了解现实。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教会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认识、分析社会现象、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才能够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3、政治与地理

政治本身具有地域性,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和政治形态都有其自身的地域性特点和原因,只有很好的了解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概况,才能更好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各种社会形态形成的必然性。再者,当前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地理;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离不开地理。如初四学习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台湾问题、美伊战争等诸多问题都会用到一张地图。

4、政治与音乐、美术

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关系密切。音乐美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一首好的歌曲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幅好的图画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赏和热爱。教师在课堂之中放录音、挂彩图、放影片已经司空见惯,且效果极佳。

5、政治与其他

其实政治教学也可以奉行“拿来主义”。凡有利于政治课教学的,凡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凡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统可以拿来,走进政治大课堂。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家庭作业设计 有效学习

教育学认为,学习对象学习活动成效,需要借助于有效手段或介质进行有效的巩固和强化。数学作业是巩固强化学习对象学习效果的有效抓手之一,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习对象学习成效的重要“渠道”之一。教育构建学认为,数学作业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有机体系,其中家庭作业是其重要组成“构件”之一。如何将课堂之中所解的知识,解题的技能,进行巩固、强化、提升,并让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进行“无缝对接”,家庭作业是其有效“手段”或“载体”之一。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活动都需要精心准备。要达到巩固强化、预习新知、深化拓展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作业设计的“工作”。下面我谈谈对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初步认知和感受。

一、家庭作业设计要注重数学技能素养巩固强化

家庭作业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提升解析能力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强化学习实践效果。家庭作业设置,是为教材目标要求、知识要点“服务”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要紧紧抓住数学教材这个“纲”,围绕数学教材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以及学习对象课堂学习的实情,设置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侧重性的练习内容,不能脱离教材,脱离课堂,设计缺乏“生命力”、缺少“地气”的练习内容,让小学生能够通过家庭作业练习题,对教材重点、学习难点进一步地感知和理解,让小学生能够借助家庭作业习题,对自身学习活动不足进行深刻的纠正,从而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课堂所学技能的目标。

例如在“千克和吨”一节课家庭作业设计时,教师通过教材整体研究分析活动,结合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以及小学生在该节课教学活动的表现和成效,设计了“比较的大小关系:800克8千克;4千克4000克;2500克3千克”、“红枫粮油店新进了大米2吨,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250千克,运来的面粉有多少千克?”、“一辆货车自身重2吨,他装了5000千克的货物,现在这辆车连车带货物一共多少吨?”等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紧贴教材要义的家庭作业内容。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内容的实践活动中,能够进一步掌握该节课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以及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题技能,使小学生能够在家庭作业“阶梯”之上,获得更显著的锻炼和提升。

二、家庭作业设计要利于学生主体预习感知新知

教育发展学指出,作业是为“教”与“学”的活动有效开展,深入实施,“搭建”有效的学习“平台”。预习新知是家庭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将预习新知的学习任务,融入渗透在数学家庭作业内容之中。在做好已有课堂教学内容要义练习题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数学知识的关联性,设计出具有铺垫性、探索性的练习内容,让小学生根据所设计的家庭作业练习内容,有的放矢地研究分析新课教材内容,能够对新课整体内容及知识重点有初步的感知和掌握,从而为新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充足准备。如“平行与垂直”新课教学前的家庭作业设计,小学数学教师围绕该节课教材内容要义及学习实效等情况,设置了数学练习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数学家庭作业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围绕准备教学的“平行与垂直”一节课教材内容要点,设置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摇?摇)、(?摇?摇)叫做互相垂直,(?摇?摇)垂线,(?摇?摇)垂足、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这样的直线可以画(?摇?摇)条、两条直线相交能组成(?摇?摇)个角。如果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摇?摇)”、“作图: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的直线垂直”等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认真预习感知下一节课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作业练习内容的解答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预习练习内容初步感知和认知新课知识点内容,为新课讲解有效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三、家庭作业设计要重视教材要义内涵深化丰富

家庭作业是教师考量学习对象学习成效的重要“抓手”之一,同时也是呈现数学知识深刻内涵、丰富关联的有效“载体”之一。数学学科知识点相对较丰富,并且知识点之间具有深刻的关联性。家庭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巩固升华教学原则。但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怕麻烦”,设计家庭作业时,经常将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案例“舍去”、“筛除”,设计一些较易完成、不需深思的作业案例,导致学生不能对所讲教材内容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有深入、清晰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深度、一定难度、一定综合意义的练习内容,将数学教材内容深刻内涵进行有效展示,并对教材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深刻关联进行展示,提高了家庭作业设计的“深刻性”、“延伸性”、“拓展性”。

总之,家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家庭作业时,要遵循教学改革标准要求,抓住课堂教学各方面实际,认真预设,精心准备,将教学要求、学习目标等意图融入其中,让家庭作业成为升华课堂教学实效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龚晓芸.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0).

[2]王会新.例谈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5).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7

【关键词】转化;学困生;方法;研究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不同于市区,拆迁户和进城务工子女较多,相对而言,学习动力不强大,文化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不理想,尽管一部分学生成绩在新学校新老师的带动下成绩等各个方面稳步上升,也能做到自信乐观、活泼向上,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也确实存在着另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中感到吃力,于是出现了要么是整天疲于应付学校的各门功课,要么是干脆无所事事,对学习生活抱无所谓的态度的现象,这种现象尤其在八年级学生中表现最为明显。也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学校、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困扰学校前进的桎梏。

一、研究学困生转化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校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应该如何看待学困生转化工作?学校如何将学困生转化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学校如何协调各方教育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学困生转化的合力?

2.通过调查我校学生的真实情况和个案分析,弄清我校学生成困的原因。我校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如何?课外表现如何!同学关系怎样?与老师关系怎样?家庭关系情况怎样?这些对学困生的形成有何影响?结合一个个特殊案例具体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再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3.结合原因,研究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的学科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如何通过研究教育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而最终提高转化学困生的效率?如何发挥所有教师的整体优势,互相“借力”与“给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形成的适合我校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的方法途径有哪些?

4.以结对帮扶的方式循序渐进跟踪督促以期达到改善的效果,为此要加强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个案研究。

5.行动研究离不开实践。教师在转化学困生过程中的个案研究是为对同类学困生的转化情况积累较好的经验并将个案的经验进行整体分析形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个案分析集。

6.帮助学困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针对学困生的成因,分门别类,对症下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重建学生的信心入手,改变学困生个体学习方式的转化,努力营造团体互助学习,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策略。此外还要根据学困生的表现,制定恰当的评价方式,多从正面激励,使学困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逐步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7.对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情况进行研究,探索五十中南区办好家长学习的一些做法。

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

我们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设计了学生情况调查表,分别从“在校学习情况”“课外娱乐情况”“与同学关系情况”“与家长关系情况”“与教师关系情况”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统计了结果,在结合教师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明显感觉到我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具体每个学生身上又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归结起来可概括为一个主要原因和一个重要原因:

1.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是造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方面。调查结果显示,17%后五十名学生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无心向学。有学生问老师:“老师,你天天要我学习做什么呢?鼓励我们考大学做什么呢?我们小区里有大学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的,你以后就别再太逼我了,我课堂不捣乱,你别要求我做作业什么的”,可见,他们缺乏上进心,没有学习的动力。这必然会形成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应付老师,根本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真正提高自己,时间久了,自然并成为学困生了。

其次,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学习是快乐的,但其过程一定是艰苦的,不经一番寒霜苦,怎有腊梅放清香?在村改居环境下的这批学生,他们成长的环境,如果说家庭条件不好,但家家都有固定资产,都能靠租房为生,再加上这些拆迁富裕起来的,在骤富面前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才是正常的生活,父母如此,孩子亦然。于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缺失了吃苦教育的内容,所以他们来到学校同样对学习只有三分热情,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更不可能形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下去自然成困了,这一点在调查与个案研究中也有表现。

第三,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我校处城市未来中心地带,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城区也年迁入了一些老市民,他们无论是在外在的穿着、还是内在的修养方面与在村改居环境下的的新市民都有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成绩表现方面更有着一定的差距。这又致使这一敏感时期的新市民们产生不自信、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会使他们在总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畏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知识缺乏自信心,迷失自我。

第四,在村改居环境下的部分学生由于外在的原因如在改居的过程中的到处搬迁等造成在求学的道路上一开始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在学习上依赖心理严重,对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致使他们学习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这必然使他们成为学习上的学困生。

2.来自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造成在村改居环境下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任何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他生存的外部环境,在村改居环境下的学困生之所以在学习上成困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主要表现在有:

首先是社会原因。在我国当前本身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对在村改居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加突出,这里的家庭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即使在没有改居之前,这些地方也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家大都有大大小小的房子,一般每个家庭都有相当多的房客,房客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各种职业特别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环境中的职业并不需要多少知识等就能有所收获,这些从某种程度从小就影响这里的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埋下了“读书无用”的种子。在加上在拆迁过程中大人们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拆迁过程中老实人吃亏,更是强化了他们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充斥下如何形成明确的目标和拥有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呢?

其次,是学校的原因。在村改居环境下的学困生的形成与学校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在村改居的过程中学生在拆迁时没有固定的住房所,处于暂时的游离状态,家庭对其监管缺失再加上小学阶段对学生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不出问题就好了的教学情况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差,到初中得以展现,稍不留神就划入学困生的行列。我们都知道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学习,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学习困难。同样进入中学后,学校在使学困生成困的原因依然存在,在村改居后一般为了加快本地的发展往往都争相引入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即名校进驻,我们都清楚名校的形成是多年的积淀的结果,一下子嫁接到这些地方,一方面生源质量和家庭环境的不相同,另一方面是名校的管理和要求,尽快出成果或者说是与名校也能出相当的教育教学成果,在这样的压力下学校又给学困生的形成带来影响,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再一次让这里的孩子无所适从,只能是成困了。

第三,村改居环境下的家庭原因,特别是家庭的突然变故的原因是造成在村改居环境下孩子成为学困生的非常重要的外部原因。在这里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积极性,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困难如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已经成为必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村改居环境下的家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最突出表现在于一是出现特殊的家庭日益增多如父母离异等,二是有些家庭的父母在终日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参与等也使孩子很快成为了学困生。

三、有效预防和转化学困生的做法

1.重视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要求广大教师充分研究课标和教材,要将教点、考点、学点有机结合起来,提炼教学重难点,压缩讲授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关注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提升度,尤其是学困生和站在学困生边缘的学生的发展。在备课时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教什么?——所教内容的本质是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有没有关注到学困生?

问题2:为什么教——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发展有没有帮助?

问题3:怎样教——怎样才能将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 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保持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度?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由问卷调查可知,学困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不易集中,上课容易开小差。对此我校要求广大教师能精心设计精彩、有趣、新颖、别出心裁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取得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基础、思维活动激活,凝聚起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问题情境设计要从两点出发,即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容易能够接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回答问题上,要求教师优先提问学困生。如在化学《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课上,老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你们今天早上都吃早饭了吗?你们都吃了些什么食物?你为什么选择吃这些食物?它们对你有什么用?你这样吃合理吗?先让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回答,再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判断合理性,组织学生讨论,老师作最好评价。课堂气氛活跃,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时间,在学生的兴奋时间内,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这一短时间集中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好的吸收和理解。

为了保证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教师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让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以吸引学习的尤其是学困生的注意力,来提高他们听课的积极性;运用合作教学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重新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合作讨论,让优等生来帮助学困生,起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困生找回自信。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种情况下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的。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找回自信,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一下两点:

(1)调整课堂提问的难度比例,设置一定的问题给学困生。

课堂提问不宜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即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关注优等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要留给他们一定的回答问题的空间,让他们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2)调整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立即请学生作答,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多加思考,因仓促导致紧张,无法回答或错误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教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此提问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从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来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等待时间长一点,就能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使学困生也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同时提高学困生答题的正确率,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编制导学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导学案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更是“我会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它能促使学生素质真正的得到提高,能让我们的学生有潜力可挖,能打造高效的课堂。利用导学案教学,教师提前发给学生学案,引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完成学案所设计的学习任务,做到“先做后学”。加强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学生在经历了自主学习后,有些障碍或自己不敢肯定的内容,课上教师先安排小组内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然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发挥学生“小导师”的作用,实现兵教兵;再有不懂的问题或想不到的问题才由教师解决,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导学案的实施能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案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尤其为学困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5.积极进行作业改革,加强习题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要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相结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目标。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可能世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作业的分层,让学生有选择的去做,让作业成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成长进步的生长点。

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每次布置的作业要求老师要先做,以准确判断作业量和难度,合理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序与技能技巧,科学安排完成作业的时间,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指导家长帮助、关心学生作业,学生在家完成的作业要求家长签字。

及时检查、评改学生作业,加强作业反馈,让学生在改正作业错误中学习。改革作业检查评改办法,采取整体评改、个别评改、共同评改、作业交流、作业展示等多种方式,对学困生我们提倡面批。并将学生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纳入期中、期末评价与考试之中。学生的学业情况要及时正确反馈,科学引导。反馈及时、综合、全面、有针对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业情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短期目标的实现,例如,具体的一堂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也表现在长期目标的达成效果,特别是对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那些目标的实现(诸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等等),不仅表现在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而且更包含着教学的受益面的广泛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全面性。

为了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学校教导处、教研处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对照学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的具体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老师整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每学年我们还组织课堂教学评比,45周岁以下老师全部参与,将课堂教学有效性推向深入。

四、探索巧借外力办好家长学校的模式

我们一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重视家长学校建设,特别是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在调查及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我校学困生成因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学校除了开好每学期两次家长会外更特别注重家长学校建设,介由于学校力量的限制,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就想到了巧借外力办好我们的家长学校,同时规划开展更深层次、高品质的系列活动,帮助愿意学习、提高自我水平的家长成长,实现“家校携手,共育英才”。2011年9月开始我们与合肥爱与教育咨询机构合作,该机构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结合我们学校工作整体安排和家长教子切实需要,探索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的家庭教育新模式。明确了家长学校办学的目标就是切实帮助家长更新教子理念、提升教子能力,为孩子持续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及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家长学校工作形式和内容,整合资源多渠道、持续推进家长学校工作;扩展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的推广平台,构建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新模式,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合力育人的典范。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基本摸索出我校办好家长学的一些固定的培训形式。

1.专家报告:新生家长在孩子进入中学后,在心态、方法和家校配合等诸多方面需要调整和适应,学校对七年级家长的培训和指导格外重视,每年邀请董进宇博士为七年级家长开展专题培训,将提升家长学校的品质,引发家长的思考和重视,以此带动家长对“如何做优秀家长”的学习热情,为整个三年家校合作奠定基础。同时,合肥爱与教育独立举办董进宇博士的讲座或家长课,向智慧家长课堂学员开放,参加专题学习。

2.智慧家长课堂:学校可根据整体工作安排,利用晚间或周末等业余时间组织家长课堂,由爱与教育团队专业讲师或教育顾问主讲,有学习需要的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参与。学校专人配合并提供场地。定期举办的课程,将吸引和聚集一批爱学习和思考的家长,形成一个典型榜样群体。

3.家庭教育个案咨询:专业教育顾问根据家长家庭教育调查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咨询指导,给出相应建议,并跟进实践状况。

4.优秀家长分享:邀请合肥市优秀家长为家长学员进行分享交流,发挥优秀家长的实践优势,激励家长学员学以致用,为家长树立榜样示范。

5.家教短信支持:结合中学生家庭教育特点,编辑经典家庭教育短信,向家长学员定期发送,提醒鼓励家长调整心态和运用方法。

6.电影工作坊:选取中外家庭教育经典电影或视频,组织播放或推荐赏析,印证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升华真爱情感。

7.家教名著阅读指导:开列家庭教育相关的名著书目或经典文章,推荐阅读并指导赏析。利用学校校报校刊登载科学理念或经典案例普及家庭教育背景知识。

8.网络亲子文库:通过电子邮箱或QQ群等网络平台,传送教子理念和典型案例,完善立体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堂篇8

一、让生活走进校园,让英语走进学生的世界

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语言,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语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得到操练,才能得以掌握。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寻找生活中的英语素材,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大课堂,使学生能够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具备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材生活化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是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插图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文字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经常运用的知识。如:数字、颜色、食品、爱好、职业……但是仅仅靠书中的知识点还远不能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不能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将教材生活化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为教材注入“活水”。现在商品的包装与世界接轨,大部分商品包装上都有英语,于是我将一些常见的包装带进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如牛奶包装上的milk,润田鲜橙多瓶上的Orange juice等等。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情绪高涨,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2.课堂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和真实化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中学习、使用语言。如:复习《牛津小学英语3B》Unit1中的“Animal”时,我上网下载了有关动物的叫声,让学生听声音用英语说出他们的名字,学生们均跃跃欲试,改变了往日的机械操练,死记硬背。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一课的重、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灵活地运用。

3.作业生活化

英语作业应从机械的背诵、抄写中走出来,作业形式应该是活泼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创新作业形式,把学习的自由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从而巩固英语知识。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Unit 5 “Plus and minus”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与家长比赛“谁是NO.1”,并将比赛情况用磁带录下来。这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4.课外活动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语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操练,需要日积月累,因此,我们应从学生一接触英语就给他们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多使用英语。在学习了服装、颜色之后,我安排了“服装Show”,让小部分学生学做模特儿展示服装,其余以小组抢答的形式,用英语说出所展示服装的名称及颜色。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英语的快乐。

二、让英语走进家庭,让英语见证学生的成长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同整个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合一”。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课本中的英语很多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如家庭成员的称呼、家庭生活用品、食品、餐具等,都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操练。比如说,在学习了家庭生活用品后,我布置学生为这些物品贴上英文标签,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单词,又可以提高书写水平。让英语走进家庭,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感受英语的魅力,让人人学说英语,让中国的普通家庭走向世界。

三、让学生踏足社会,让英语伴随学生的发展

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是语言的源头,是运用语言的沃土。英语教学要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的“大英语”教育,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在生活中运用英语。

如今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英语的影子如:Bank of China. No parking. Stop. Coffee. Taxi...让学生记录下这些英语,教师抽时间教给他们,学生想学会的欲望高,这样的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与人交流,英语教学生活化,日常生活英语化,只要教师抓住二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让英语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关注英语学习,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为生活所用,让学校、家庭、社会成为起始英语教学的“三维支撑”。

上一篇:大气治理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课堂实践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