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方案具体流程范文

时间:2023-11-15 10:10:07

活动方案具体流程

活动方案具体流程篇1

完全监督、不完全监督和延伸监督。

目前,我国司法实务界在审判流程管理改革上,针对审判流程监督的范围这个课题,主要有三种学说,按当前司法界对立案监督范围的认识划分,主要包括完全说、不完全说、延伸说等三种学说。

持完全说者认为,审判流程监督的范围应当是审判活动的整个过程,即从立案起始,审判管理者就应当对成讼案件进行程序性监督,并以案件终结为监督结束的终点。完全说概括了司法程序启动后的整个审判、执行运作过程,对于当前审判流程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当前审判流程管理持赞同意见者的主流意识。但是完全说没有将具有积极意义的辅司法活动纳入审判流程监督范围,偏重审判流程管理中的“审判”二字,对流程管理所涵盖的内容认识不足,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其实,审判流程管理的创设,主旨是将法院审判职能分解以各类技术指标,并假以工厂企业化的流程作业管理,通过设置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人民法院审判、执行等诸活动的规范管理。其核心在流水线的规程编制与监督上。持不完全说者认为,审判流程监督应当是对审判法官操作程序的监督,即案件进入业务庭后,由负责审判流程管理的部门对业务庭审判法官进行程序性监督和案件质量监督。不完全说抛开了种种繁复的司法辅助过程,仅对审判活动的核心内容进行管理监督,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狭小的管理范围根本不能约束“带着脚镣跳舞”的法官,因此,在人民法院内部认同此学说者仅占少数。延伸说把审判流程监督的范围,扩展为自纠纷诉来法院始,至案件终了的整个司法活动的过程。即从指导诉讼、查证咨询、开庭排期、程序预设、法律文书送达等司法活动的各个辅助过程,直至诉前调解、诉前保全、证据展示、听证、审查立案、审限督促、指定主审法官或合议庭成员等整个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另外还囊括了再审程序的启动、案件评查、卷宗整理归档等,都要制定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指标管理体系,由审判流程监督部门对法官的一切涉案活动,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和指标性审查监督。延伸说不仅涵盖了审判、执行活动,而且将所有司法辅活动列入监督工作的视野,并有针对性地对泛司法活动进行规范性管理监督。

审判流程监督的延伸,包括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两种形式。

向前延伸,就是从当事人走进法院的那时起,就要按照规范性操作程序接待当事人,借助已建立的规范性司法服务平台,并根据审判机关的职责权能,合理地满足当事人的诉讼需求。向后延伸,就是在案件终了后,对诉讼资料的有序管理进行监督,确保卷宗统一管理、规范装订、整洁完备。同时,还包括对当事人的回访管理,在当前司法资源状况不能够令人满意的情况下,通过回访活动延伸审判服务,能够有效地促进审判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提高司法活动的公信度和亲合力。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从司法活动的阶段性上划分,审判流程监督的范围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所谓事前监督,就是通过立案的集约化管理,把已知的各项监督指标,分派给分工明确的立案法官、初审法官和审判法官,有效地控制指标流向,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保证司法资源的合理利用。将现有法官按其职责不同分为立案法官、初审法官和审判法官,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样可以防止承办法官一案到底的包案现象,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法官随意调解,以及调解不成后以调解阶段形成的主观意志决定裁判内容的混案现象。所谓事中监督,就是对进入审判流程管理的所有案件,通过督办等方式,防止案件该审不审,审而不结,该执不执,长期拖延。通过监督法官准时开庭宣判、明确独任法官或合议庭成员等方法,杜绝法官私自受理案件,以及防止出现办理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等情况的发生。所谓事后监督,就是针对已经结束的各项司法活动,包括泛司法化的司法辅助工作进行程序性检查评判,了解各个阶段执行流程操作规范的情况,对违反操作规范特别是超审限期和“程序问题”法官进行惩戒。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审判流程管理过程中,事后监督不应再对案件事实部分进行重新认定,即使案件处理有事实确认上的瑕疵,或者不符合某些所谓的评判标准,也不应以“院长发现”为由,随意启动再审程序。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初审法官或审判法官应有的司法权威,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提高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公信度,减少对司法资源的浪费。区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目的,是为了随时监督案件在流程运作中的需要,是为了促使司法活动的完美。

立案监督、初审监督和审判监督。

从法官的职权上划分,审判流程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立案监督、初审监督和审判监督。立案监督,就是对立案法官的立案活动进行监督,确保咨询、确定案由、程序确认、证据展示、送达法律文书等等纳入立案范畴的案件初始化工作合法有效。在现有条件下,立案监督权主体资格怎样掌握,由谁负责管理立案监督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初审监督,就是对庭前调解、庭前预备等一系列简易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保障初审或预审法官正确行使职权。审判监督,就是对进入审判流程的案件,进行全方位的程序跟踪监督。

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监督。

还可以根据监督的指向,划分为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监督。从目前各基层人民法院现有审判管理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法官,其监督犹为重要。审判流程监督不仅对办案之事进行监督,而且应当对管事的人严格 管理和监督。监督的范围大致是从立案开始,然后经过程序确认后,明确指定承办法官,并限定排期开庭时间,规定卷宗材料交付最短时限,隔离诉讼费用收缴等环节,最大可能地确保初审法官和审判法官不受当事人意识的影响。在进入实质性的审判阶段这个过程中,法官的“自由裁量”幅度较大,对不超过审限期的案件,其各个项目操作规程的时间不尽一致,往往这期间容易出现人情案、关系案和金钱案,因此对审判法官的监督犹为重要。当然,制度性的缺失也会导致司法腐败,但唯其人的因素决定事的成败,这才是最根本的监督。审判流程监督因此要与纪检监察工作默契配合,才能做到对法官行为与对审判之事的全面监督。

静态监督和动态监督。

从司法形态上划分,可以分为静态监督和动态监督。静态监督是对审判活动作静态的观察,通过报表数据等形式,对审判工作加以分析和监督管理。而动态监督则是对审判活动的跟踪监督,通过不间断的、跳跃式的或与审判工作并行的全程监督管理,及时了解司法运作的情况,向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动态监督防止了盲目性和瞎指挥,能够在案件审理程序提供的预定指标内,有效地调节和缩短办案时间,便于法官业务量的管理和审限期内案件的督办。

另外,法官信誉监督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监督内容,通过法官信誉监督或办案数量监督这类指标的监督,能够反作用于立案部门的案件分配流向,引导司法活动的健康发展。

关于立案庭行使监督权的问题。

研究审判流程监督的范围,必然要触及监督权的主体问题。立案庭是人民法院内设审判业务部门,其主要职权是依据法律规定审查诉讼立案,办理与立案相关的诉讼事宜,处理来信来访。现在,多数人民法院将审判流程的管理监督权赋予立案庭,主要是考虑了立案的特点,认为立案是审判活动的起点,在实施监督管理上有着较为优越的条件。但立案庭是否在审判业务之外还享有部分监督权和管理权,其争论是不言而喻的,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有些人对立案扩大化问题提出批评,认为人民法院各项权力的分配表中,未将立案庭列入管理部门和审判监督部门,如果在审判流程中行使监督权,则混淆了立案部门的职能。其实,人民法院内设机构的职权不可能完全剥离出来,独立并自成一体。从大的方向来看,借鉴我国政法各机关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体系,在明晰权能的前提下,将制约监督机制引入人民法院各业务部门,是有利于审判工作的健康发展的。将审判管理权授予审判委员会办公室,或凡涉及内部业务监督的权力即与审判监督庭职能挂勾,从职能划分上好象说得过去,但从一个业务流程的管理角度来看,也是值得商榷的。有些人认为,每一个法官个体都是独立的,初审法官、审判法官当然不受立案法官的管理监督,其实这是一个错觉。法官名称的分置,只是当前立案改革的产物,立案法官、初审法官和审判法官个体的独立,应当表现在法官实施神圣的法律之时和履行规范的审判义务之中,任何超越于审判规范的行为,均要得到及时纠正,而纠正的过程终要由人完成。内设业务庭的目的是对审判权力的细化分配,以便于明确职责,但作为一个作业流程的综合管理,要不要再单独设立一个独立的管理监督机构,例如类似于法官管理委员会这样的机构?审判委员会依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行使职权,其下设的办事机构只能是处理审委会事务,为审委会及其成员搞好服务,假使赋予其审判流程监督管理权,只能将审委会拖进具体审判管理的繁杂事务之中,会相对削弱审委会总结审判经验等本来的工作任务。让立案庭统领全院审判流程管理监督工作,改革者立论时可能考虑到了立案的前置特点,立案庭审查立案后,对审判技术指标如果不再加以管理和全程跟踪监督,那么立案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活动方案具体流程篇2

关键词:教学模式;案例;任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16-03

一、SSDDA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SSDDA教学模式是指“精练的理论讲授(Speech)”、“丰富的案例研究(Studies)”、“真实的任务驱动(Drive)”、“广泛的交流讨论(Discussion)”、“多元的考核评价(Assessment)”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是一套集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时空及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综合变革的教学模式,我们将之简称为“SSDDA教学模式”。

二、SSDDA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SSDDA教学模式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对必要的理论进行讲授,而大部分时间给学生阅读或观看案例、完成具体明确的各项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适时地引导、支持、评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将问题引向对新知识的理解,最后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这一模式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诸如教育学、小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训、教育科研方法等大部分专业课程,本文仅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为例,说明其操作方式和应用策略。本课程共3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10~12课时,主要内容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特征、课程内容与目标等;学生讨论交流12~14课时,主要内容为活动主题选择、方案制定、活动方式、指导策略、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实践操作6~10学时,主要包括选题指导、活动方案制定指导、活动组织实施及评价等。

1.精选讲授的内容。一是要精选本课程需要精讲的主要章节,根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我把教材的理论篇共四章节作为精讲的章节,分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主要明确课程的理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理解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五大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明确课程的总体目标、分学段目标的内容,知道如何把目标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知道课程内容的构成和来源)。二是明确其他每个章节必须讲解的知识点。其他章节包括活动设计篇、课程实施篇共6章,这部分内容实践性比较强,我确定重点讲授的内容只有是活动方案的具体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概念和类别。

2.提供丰富的案例。一是针对具体章节的内容提供合适的案例:如在讲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时以“漫话端午节”活动案例来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学目标的综合、学习时空的综合等。如在讲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时,以典型的活动目标设计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三维目标”、什么是“体验性目标”、如何把目标具体化等。二是以恰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如以中央电视大学录制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评析》中的教学实录来让学生整体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中的3~6年级活动主题目录,让学生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广泛内容。

3.确定具体的任务。一是制订了课程学习的总任务:完整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进入指定学校的指定班级组织实施,体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二是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完成章节相关联的具体任务。如在讲授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后,布置学生拟定五个活动主题的名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章节的内容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己熟悉的学校为背景,开发适宜该学校环境条件的课程资源并进行价值阐述。

4.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交流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各种能力。课堂交流讨论组织的好坏,产生的成效迥然不同,组织得不好会出现冷场或偏离中心议题,或貌似热闹却无成效。因为有案例分析研究、有具体的任务要完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使得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交流的话题常是能引起共鸣的、有思考价值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我是怎样认识的”、“我这样认为有什么根据”、“我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新的问题”等。交流的过程也常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效果的机会,是主动而富有生气的,完全没有传统提问学生应答时被动地接受教师考问的那种心态,交流的功效也真正得以实现。

5.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课程的考核评价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我们所执行的多元考核评价的多元一是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元,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从评价内容上来说,既包括平时学习的态度,也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各项具体任务完成的情况(尤其是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实施、实施后的总结反思),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情况及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式。从评价主体上来说,包括了任课教师、小学指导教师、活动小组组长共同组成体现学生主体性,改变“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建立多视角、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确定让学生参与不同环节的学业成绩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的实践,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学业成绩评价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其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进而不断地提高,自主地发展。这使高师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三、SSDDA教学模式实施的初步成效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调动。以具体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建立以任务(项目设计和实施)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以及教师的适时点评与总结,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更为具体、生动和深刻的理解。

3.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该教学模式强调能力培养为本位。且让他们面对小学生组织实施活动,更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心。学生在活动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相互交流评价的学习过程中,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均得到提高。

4.推动了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少先队教育主题活动有机融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少先队教育的主题活动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了新的活动目标和学习主题。

参考文献:

[1]蒋爱英.论“SSDDA”教学模式及其特征[J].科学时代,2012,(1):247.

[2]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活动方案具体流程篇3

案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目标和课堂内容的要求,通过设立具体案例来领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交流和表达的活动,让学生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探讨和学习,提高其主动探究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设计具体的生物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探讨问题、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将教材上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主动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及时和同学探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满足了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这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了基础.另外,案例教学中,往往同一个案例具有多种解题方法,并不设立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对题目分析的透彻有道理,那么就会予以肯定.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为培养创新能力做了铺垫.

2.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案例教学中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过程中和身边同学进行知识沟通和交流,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学生的自身观点得到肯定.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和身边同学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状况,将学生自身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导演”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进行进行更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案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和教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提高学习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课堂开头巧妙选取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要选取案例进行知识讲授.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具有创新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在生动真实的气氛中大胆质疑,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二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采用《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作为案例:美丽的可可西里,早晨起来一位老人习惯性的去狩猎,在帐篷的一角他发现了一只羚羊,于是老人拿起猎枪准备开枪,而那只羚羊并没有和往常狩猎中的羚羊一样慌忙逃走,而是慢慢地对准枪口跪了下来,并且流下了热泪,老人没有多想就开枪了,但是死后的羚羊却仍然保持跪下的姿势,很难拉起来,最后老人用刀子刨开了羚羊的肚子,发现原来羚羊的肚子中有一只小羚羊,此时的老人什么都明白了……学生看完后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撼,被这种场景深深吸引了,通过这个案例的观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探讨无疑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恰当运用课后案例,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的运用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案例的运用时间和案例内涵,课前采用案例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而课后运用案例则更多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案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设立课后案例的时候要将本章节所学内容涵盖在内,让学生通过案例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五单元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时候,教师在讲授完教材知识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以动物世界作为案例,将课前做好的多媒体播放出来,多媒体上显示多种不同类别的动物,让学生进行动物分类,找出不同动物的不同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动物和人的特征进行区别,允许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的思考习惯.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较好地巩固了教材内容,为提高学习效率贡献力量.

活动方案具体流程篇4

【关键词】中职语文;场景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场景案例的影响,将生活中的场景案例迁移到中职语文课堂中,就是中职语文的场景案例教学,它可以协调情感与认识的关系,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对中职语文场景案例教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场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场景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让学生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阅读、调查、分析、讨论及交流,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在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中职语文教学方法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个是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下图是两个体系的比较区别),而场景案例教学的方法属于行动体系,并具有独特之外,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要真正地做到“以育人为本”,就应该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发展。场景案例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对场景案例进行分析,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然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之后提交或展示最终的成果。在场景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要求与进度等实际情况去整理、组织场景案例,设计讨论的问题和布置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会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然后组织学生体会阅读场景案例,并让学生或个人或分组讨论。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以学生为主体是场景案例教学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二)以场景案例为基础。场景案例教学法是以交往为基础,案例为线索的教学活动,它紧紧围绕着各种场景案例展开,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着场景案例。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都蕴含在场景案例中,是学生与案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断交往的过程,即通过不断地深入交往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职学生性格活泼,语文又是一门需要深入理解的艺术,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

(三)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场景案例教学法所选用的场景案例一般都来自真实客观的生活之中,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职学生们生活经验的不足,还缩短了实践应用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距离。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案例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它有助于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中职语文的价值还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比如各种应用文的写作等,可以让中职学生在学习、工作及日常的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场景案例教学法的实用性目标则刚好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相符合。

(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场景案例教学法注重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收集语文案例互教,分析交流讨论场景案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其搜集、整理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掌握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等一些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场景案例教学法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

二、场景案例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中职语文场景案例教学的选择设计。中职语文场景案例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因此中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来选择相应的场景案例,并且选择的场景案例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场景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意符合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及对语文信息的理解接受程度,否则场景案例教学法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中职教师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根据应用文写作标准化、规范性及严谨性的特点要求,选择以“通过接受、获取、遵照而取得”“企图说明成功而非问题解决”等实例取向场景案例较为合适;而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比如“交谈”这一课,则可以根据“掌握交谈技巧、积累语言经验”的要求选择具有“引导讨论、协助学生发展以多元观点分析问题的技能”的特点的反省取向场景案例等。另外,场景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不仅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要注意适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喜欢体验和实践”的中职学生的特点。

(二)中职语文场景案例的组织实施。首先是场景安全的呈现方式。场景案例的呈现方式有很多,比如多媒体、分角色饰演等方式,它的选择要符合与内容相容、服务于目标的原则,比如场景案例是体验式的,则可以选择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借助多媒体设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它的设问质疑要有层次。有层次的设问质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及实现教学的目标。设问质疑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可以针对场景案例中的文字内容或情景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透过现象思考本质。但是也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设问质疑就像铺台阶一样,由下而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对其进行评价点拔引导。场景案例教学的效果都体现在学生展示出来的成果中,它体现了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驾驭好课堂,可以通过交流讨论来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引导教学的节奏,引发学生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三、结语

活动方案具体流程篇5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可分为: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物流作业与管理、物流综合管理等三大模块,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其物流管理涵盖面极广,其内容不断发展变化,教学中的信息量大、信息变化速度快,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特点,因此,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学生应能正确理解物流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体系,初步树立物流的观念,给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去思考物流管理常见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初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面对具体的一个物流问题时,能结合素材在特定的背景下,学习如何进行物流管理分析、物流职能及合理化的措施,能够拟定一个基本可行的研究方案。第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物流管理知识及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兴趣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几年“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情况分析,结合在不同高职院校调研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技巧,检索、分析专业信息和文献的能力不足,自学时经常抓不住重点。第二,学生缺乏社会阅历,思考问题不够全面,不善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也比较差。第三,传统中教师的授课长期以讲授为主,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今,需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进行自身作用及学生学习方式的重新定位。第四,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涉及面广,但“物流管理概论”课程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课时约60个学时左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全面而深入地介绍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

三、“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学习的效果。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全部信息的授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持人和指导者,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首先,应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其次,教师的讲解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构建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体系。既要经常介绍各种参考文献资料和物流学科发展前沿的资料,指出各种参考资料的作用,又要教会学生搜集、检索相关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设置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改进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的,教学大纲的设计既要考虑到课程教学的需要,又必须考虑后续课程的衔接。目前的教学大纲大多是以某本教材为模板进行设计的,即先有教材然后有对应于该教材的大纲,这种方法并不适合“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对“物流管理概论”这门课程,应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完整的教学大纲,体现系统的教学理念。为帮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建立物流管理的知识体系,应引入“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方法来构建和设计课程教学大纲。首先应根据专业整体的知识体系来确定课程的知识内容,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将课程分为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物流作业(职能)管理与物流综合管理三大模块。然后,每个模块下再根据需要,结合物流企业实际运作中对各个岗位职责分为多个分单元。每个单元既自成体系又与其他单元相关联,在每个单元下面列出这一部分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相对应的课时数以及一些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和相关资料信息。这些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交流、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既保证了整体知识体系的完整,又能与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与岗位职责联系在一起,还充分考虑了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衔接需要。

(三)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特点,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式教学是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教学方法。在“物流管理概论”中,广泛应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在启发式教学中必须要注意讲课的逻辑性,揭示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点穿线带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使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有启发地提问学生并巧妙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一种轻松、互动的气氛中积极思考。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还注意穿插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利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场景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和协作精神。

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地讲解案例,因此,在组织案例教学时,首先对学生如何充分地剖析案例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发现可运用的知识点有哪些,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案例教学中,还引入了项目教学法的方法,对不同的案例进行分类,具体分为:开放式项目案例、两难式项目案例、封闭式项目案例等三大类。开放式项目案例教学中,由于其完成项目结果的范围可以很广、很宽,因而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思路的清晰、观点和见解的创新。两难式项目案例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进行各有利弊的两难答案选择,并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封闭式项目案例则是以权威的唯一答案测试项目的方式让学生检测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或是职业素养。在案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师首先展示案例资料,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来组建团队,给予学生团队一定的准备时间来独立分析资料、形成讨论结果,再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在案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且在讨论中培养表达能力,在总结评价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优劣之处。

3.物流方案的制作。在课程的教学中,还可以安排两次左右的物流方案制作教学活动。物流方案制作主要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物流方案制作的题目主要来自于物流企业生产实际、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案例分析等三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做方案的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良好的合作精神,通过方案的制作,学生们普遍反映学到许多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知识,提高了独立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物流方案制作的教学活动需要从易到难,通常是先以某个开放式项目案例或两难式项目案例的分析开始,先给学生一定的分析基础,再根据案例的分析情况制作方案。然后才是给情景资料或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方案的制作。另外,“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通常需要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物流方案的制作也可以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进行。

4.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作为实务性很强的课程,“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向学生做情景演示、影像播放等多媒体资料,增加学生对物流作业、物流管理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校的“物流管理概论”均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并且开通了教学网络资源。教学网站中包含了教学大纲、各章主要内容、教学多媒体课件、习题、案例、思考题等基本内容。教学网站的内容根据学生反馈实时更新,还涵盖课后阅读书籍参考书目、物流作业影像短片、物流相关网站导航等资料,便于学生课后自学,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5.部分章节的内容采用研究性教学。在课程中部分章节内容还可以使用研究性教学。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细化成若干个问题或部分,向学生阐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自行成立研究小组,由抽签方式各获得一个单元的任务。然后让各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通过讲授、多媒体等手段向教师和其他同学展示该组学习的主要成果。之后,其他小组学生和教师提问,该小组学生回答,对不尽完善处,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对各组专题及专题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总结。研究性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总之,“物流管理概论”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物流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讨和完善,寻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肖夫.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市场,2008(2):152-153.

[2]李巍巍.建构主义教学现在《物流学》课程教学中的实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136-137.

[3]田肇云.关于物流管理案例教学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10):117.

[4]江涛涛.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类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9):103-104.

[5]张得志.现代物流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9):69-70.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9期

活动方案具体流程篇6

关键词:活动教学;初中科学;课程推广

一、活动情景的创设

科学知识必然隐藏于某种具体的情景当中,对于活动情景的创设,要围绕待教授的科学知识点,然后创设各种活动情景,以此调动科学课程的学习氛围。关于活动情景的创设,笔者认为有两种值得推荐:

第一种是情景故事化:将科学知识点融入到趣味性的故事当中。譬如“二氧化碳性质”的课程学习,笔者引用了“死狗洞”: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死亡,而人却能自由出入。后来,科学家波曼尔发现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经检验是二氧化碳),由此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难道是二氧化碳有毒?为什么狗进入会死而人没事?笔者以故事作为噱头,设置了课程科学知识点学习的悬念。

第二种是情景生活化:借助日常生活动常见的事物,作为素材引出科学问题。譬如在了解流体性质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压强”的基础知识,笔者引用“乒乓球中上旋球和下旋球的路径原理”作为案例解释,引出了流体压强与流速成反比的结论。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观察和动手探究的能力。

按照以上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科学知识内容,灵活地让课程情景故事化和生活化,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程的科学知识点,让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

二、活动方案的设计

在创设活动情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的原则为合理性、简便性和安全性。

(1)为学生量身定制。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课程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因此科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务必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选择学生周围最为熟悉的事物,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将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地融入方案当中。

(2)保持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即没有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比方说:实验、游戏、故事、调查、讨论、体验等,都可以作为活动的形式之一,具体要结合科学知识的内容,以及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定。但总体的原则,要求能够有效为学生营造新奇感,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还要求让学生的观察能、和动手能力、价值观等都得到锻炼。在活动教学当中,学生可进行活动形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譬如“太阳系”课程的学习,笔者以自由分组的方式,以“太阳”、“地球”、“水星”、“土星”、“木星”、“土星”等进行小组的命名,然后每个小组自由推选一位组长,全组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并制成课件,譬如“太阳组”的成员,负责收集与太阳相关的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进行互动性讨论,以此全方位了解“太阳系”中的各种科学知识。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程序,而且能够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主动性。

三、活动的灵活指导

尽管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主置,依然需要加以强调。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灵活指导:

(1)提问。在传统教学中,提问是必要的教学环节,活动教学的提问,不同于以往的自问自答方式。以往的提问,问题都是提前设计,并有“标准”的答案。活动教学的问题,不需要进行提前设计,而是在活动进展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需求,进行灵活的提问,并且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根据所提问的问题,在活动中进行深入研究,随后自主总结答案,适时教师针对答案进行规范性指导,使该答案趋向于完整。

(2)间接“点拨”。活动教学属于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没有标准教学预案的情况下,由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活动期间,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适时,教师不需要即刻为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在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获得攻克困难的具体方法。

(3)师生交流的加强。活动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的解答,还是气氛的调节,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以“物质的分离”为例,笔者拿出一瓶水提问:“去除水中的杂质,首先我们需要分析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分析水中有哪些杂质。”我继续提问:“那大家分析下,水中有哪些杂质呢?”大家传递水瓶观察后总结:“水中有泥土、头发、纸屑、叶子。”我按照这种层层推进的交流方法,逐渐引出了沉淀分离法、过滤分离法等。

四、活动总结与评价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科学课程中,应用活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按照以上的方法开展活动教学,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保持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并思考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即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至于以上活动教学的总结和评价,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两点:一方面是活动教学兼顾学生的个体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是活动教学的实践性特征,直接贯穿于整个课程,正面要求教师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科学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出更多的活动方案,让活动教学更加彰显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活动教学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方法,其他学科在参考借鉴的同时,务必紧扣本身的课程要求和条件,予以灵活地应用。

参考文献:

[1]毛冬珍.初中科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98-100.

[2]车镒峰.浅谈初中科学课堂中的活动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4,(20):125-126.

[3]陈亦堪.浅探当前初中科学课堂小组活动教学之策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10):237-238.

活动方案具体流程篇7

关键词:流动人员 人力资源 社会变革

一、中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问题

1.档案材料的丢失、遗落、缺失、造假,致使档案无法正确反映本人准确信息。部分学校管理档案不严格,私自将档案交予学生自己保管或者填写,严重破坏了档案的保密性和完整性;部分流动人员在转职转业过程中,或蓄意或无意修改,缺漏档案;部分单位在管理人事档案时不够尽职,不能及时更新员工档案,或草率了事,档案内容不够详尽,羁绊人事考察。

2.档案材料补充、收集、续写难。企业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员工的产出价值,为公司创造的效益,而忽视了在工作中,特别是科研中创造的成果。有单位出于特定目的,刻意忽视员工成果,将成果转化为单位集体所有。还有些单位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档案管理模式,为防止员工流动性过快,挽留部分人才,会将员工相关证书、人事档案予以扣留,致使许多的档案被“暂押”。

3.个人弃档现象普遍。大多是大中专学生毕业当年可能会去将档案挂靠相关人才市场,但是,一年过后,或出于忘记,或出于麻烦,或出于无能为力而不去继续缴费托管,这样人才市场会将其视为死档。另外一些转职流动人员,从原单位拿到自己档案后不去上交相关管理单位,从而造成丢档、弃档的严重后果。然而,一旦成为了死档,就会导致自己工龄无法计算,户口无法解决,职称不能评定以及在开具考研、考公、出国等政审材料时出现巨大的麻烦等严重后果。

二、中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第一,流动人员档案的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现今,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高速化,职业自主性、流动性大,同时伴随着公开竞聘机制的建立,各行业人员流动变得更加密集。而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员规模的不断壮大,其人事档案管理亟待一个正规、科学、有效的管理机构进行解决,正是基于此,专门针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机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便应运而生。

第二,应将流动人员管理作为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在制度建设方面,要谨以激活人才创造力,规范人事档案建设,来建立健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规章管理制度和整体的管理体系。例如:在流动人员参加考试、评定职称时,就必须要有人才中心提供的真实有效的证明材料;职称评定时也要有相关人才托管单位开具的证明材料,做到“严”必行,行必果,坚决抵制、打击在使用档案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在管理方面,要谨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坚持“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的管理原则,从不同层面优化流动人员人事管理的体制机制。例如:在档案的整理、收集、存档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按章办事。在档案的存储方面,要重视环境建设,档案储存的房间、箱柜要做好防火、防潮、防盗工作。建立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推进信息化进程,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对人事档案开发利用。

三、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策略

1.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方向要明确。流动人员档案管理要做到与时俱进,管理方向应该伴随社会发展,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完善目前还存在问题的管理制度,研究讨论可行的法律法规。明细在档案的建档、存档、转移、借用、查询、归档过程中的具体制度,填补相关环节的空白。例如:就“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这种称呼而言就不够清晰,太含糊,不够规范,应该明细其中各个种类,如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研技术人员等,便于流动人员的聘用。

2.实施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人才管理中心必须建立现代化管理设备,建设人事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库,实行服务器、光盘保存的管理与保护,建立信息化的检索方式、工具,研发适合需要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将不、能公开的的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可以实行网络共享,便于用人单位参考,提高用人的准确性、可靠性。

3.加强对从业者的业务指导。条件适宜的单位可以在每年初召开一次人事档案管理专题讨论会,以此将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民办机构等相关单位的相关从业人员组织起来,集体交流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学习人事档案管理的最新相关法律法规,使他们的业务水平能得到显著提高。从业人员可以根据大家交流经验在单位实际操作,对以往工作方式进行改善,对单位人事档案建设进行改进,促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邢春丽.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建筑设计管理,2014(2)

[2]倪震.对创新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模式的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4(16)

活动方案具体流程篇8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16-03

1 引言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且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高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内容和形式相区分,能运用符号系统去处理各种抽象的事物和关系。相对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学习者而言,高中生已具备较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并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符合案例教学对学习者的要求,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2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案例与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是指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1]。“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1]。

由二者的定义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载体正是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而“案例”正来源于教学或生活中已发生过的事实,具有一定的事实情境,蕴含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因而案例教学法得以开展的前提正是“源于生活”。在当今的计算机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学习、生活、工作紧密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在实际学习、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很多经历、经验可作为案例教学的宝贵素材。

案例教学的特点 除客观真实这一特性外,案例教学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以及过程动态性与结果多元性等特点[1]。任何教学过程都指向一定教学目标,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才能保障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案例教学中任何结论的得出都需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亲自实践,通过运用自身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做出决策,这又体现了案例教学法突出的实践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特点。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对话与互动。同时,案例教学也是开放的教学,教学中围绕某些问题探讨的结论不是唯一固定的,而是开放多元的,因而案例教学又具有过程动态与结果多元性。

采用案例教学法,就一定要深谙案例教学的思想和灵魂,而不能流于形式,案例教学要区别于举例教学与事例教学。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采用一个或几个事例的列举和演示,而这并非案例教学,只是“案例”的教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该具有完整的情节性,涵盖某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学习者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探讨和决策习得知识。好的案例在内容编写上体现出一定的起承转合,引人入胜,具有深刻的启发性,能使学习者在原有案例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和启迪。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材料作为新素材对原有案例进行改编和充实,形成新的“案例”。由此,案例教学“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3 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正在于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获取、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是二者共同的目标与本质体现,正是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有趣而又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使得教学变为一件有价值、有趣味的学习活动。其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紧密结合起来 从“案例教学”本身来讲,“案例”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内容、学习资料,它将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明显地体现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同时又可以作为鲜活的实例引导学习者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作品,为学习者树立一种科学的态度,引导学习者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规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活动。同时,“案例教学”这种学习方式本身也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探讨中,使得学习者在实践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切实体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充满趣味与动态生成性,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与不确定性。案例内容的情境性使得学习者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主人翁的角色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案例的探讨当中,并时刻关注案例的发展。整个探讨过程也将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对话与互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习者获得一个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

教学目标:实现对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为教学载体,案例中往往隐含各种不同的问题,这正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师不断引导学习者发现和分析案例中隐含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学习者对复杂问题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和解决办法,大家在协作探讨中不断发生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此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能力。

4 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途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与课后反思

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都可能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但是无论案例教学过程具体如何实施,整体上都离不开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的有效实施与课后全面的反思这三大环节。

课前准备是前提 在案例教学实施前,教师应该对整节课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做好关于“案例”的选择或创作工作,并提前认真研读案例,明确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其中,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的选择问题,教师可将自身学习、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或教学经历作为编写案例的宝贵素材,尽可能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理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由于编写案例比较耗费精力,教师可以选择在网络媒体上查询、收集一些经典案例。另外,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应该注意相互沟通与协作,共享优秀案例,让更多的学习者有机会享受到案例教学的乐趣,同时提高案例资源的利用率,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教师还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不仅明确案例教学的本质内涵,还要掌握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知识,以解决和应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教学状况。

案例教学开展前,学生也要做好个人分析准备,提前阅读案例,预研案例内容,并做好小组分工便于积极讨论。其次要做好教学环境等硬件设备的准备,包括桌椅摆放形式、多媒体设备的设置等。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将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

课堂实施是关键 案例教学虽是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但是“在长期的案例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有关专家学者经过不断归纳总结,逐渐形成比较成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它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课堂实施是案例教学过程最关键的一步,具体的实施流程如下。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案例。对于自己编制的案例,教师可以适当介绍自己的一些亲身感受与案例编制过程中的趣闻轶事等来作为引入案例的前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选用案例,可以介绍自己在案例准备时的一些困惑、矛盾的焦点等激发学习者好奇心。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或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为案例教学开创一个好的开端。

其次,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发现与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引领学习者进入“角色”,开始独立思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要着重培养学习者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习者能否独立发现案例中隐含的问题,对于较难发现的问题,教师应不断设疑,引导学习者逐步发现问题所在。而学习者应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入分析案例的具体细节与整个过程,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敢于质疑、提问,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接着,小组讨论与集体交流,综合解决问题。在个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对话交流、观点的分享与思想的碰撞,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同时,在学习者的交流合作中,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表达、沟通协作能力。案例讨论中常会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案例情境中主要包含哪些问题,哪些是最关键的问题,如何解决,解决方案是如何得出的,如何实施方案,从中收获到什么,等等。在小组协商探讨、达成共识后,进入小组间的集体交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启迪,从不同角度的论证中取得对案例的深刻认识,形成案例教学的成果。

最后,课堂总结归纳,深化认识。在对案例讨论过后,教师引导学习者对分析的全部过程与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更正一些不妥之处,巩固和深化好的做法,多角度地、开放性地评价和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给学习者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

课后反思是保障 在课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课堂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反思,这是案例教学能够取得成功的保障。教师对教学中处置不当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更正,对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以日志的形式予以保存,为进一步优化案例积累素材与教学经验。学生应该整理课堂上自己的参与、学习情况,完成教师布置作业,撰写个人反思日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对于案例中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书面形式的案例分析报告,深入巩固和扎实课堂所学知识。

5 小结

上一篇:装配式施工方案范文 下一篇:房产继承解决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