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案步骤范文

时间:2023-10-24 13:30:45

体育教案步骤

体育教案步骤篇1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灯具设计;实例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43-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类人才主要不是从事科研,而是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类的工作,他们在整个科研、设计、生产链条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这类人才需要的不是科研能力,而是知识应用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的高级专业技能,主要由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必须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灯具设计》是高职院校新课程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在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主线不是讲解一套系统知识,而是带领学生完成一件未来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兴趣、有动力,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

新课程的项目设计要突出能力目标。首先对新课程进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以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新课程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训练项目。项目设计由易到难,有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逐步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传统的《灯具设计》属于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做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项目式教学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二、课程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分析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台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设计调查的知识进行台灯设计的前期调研,掌握创意设计的方法,并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工艺与恰当的结构,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制作灯具设计效果图和CAD结构图。最后,还要能通过与客户的有效沟通进行项目提案。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初步掌握灯具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为:①能针对企业、产品、市场、用户、环境进行灯具设计的前期调查分析;②能撰写灯具调研分析报告;③能进行前期创意设计,绘制创意草图;④能按照灯具生产的安全规范与环保要求进行灯具材料与工艺的选择;⑤能进行灯具结构的设计;⑥能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出灯具材料工艺结构图;⑦能运用三维软件制作灯具设计效果图;⑧能陈列展示灯具设计作品。

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为:①掌握灯具设计调查方法;②掌握灯具创意设计方法;③掌握灯具设计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方法;④掌握灯具设计结构特点;⑤掌握灯具设计安全规范及行业标准;⑥解灯具设计作品展示陈列方法。

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为:①团结协作能力: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与人交往、具备奉献精神;②自我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③自我展示能力: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④信息处理能力:查阅资料收集信息;⑤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培养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能力。

三、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以一个台灯设计的大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新课程,让学生全流程链地实践了真实的设计过程。项目包含四个子任务,通过不同阶段的子任务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巧。随着项目的逐步深入,复杂度和综合性逐渐加强。

1.子任务一:台灯创新设计调研。

(1)竞争对手调查。能力目标:①能收集充分的竞争对手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常用的资料收集渠道;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2)技术调查。能力目标:①能用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收集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一些简单的检索工具使用方法;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3)用户使用分析。能力目标:①能用观察访谈法进行用户使用分析;②能用情境分析法进行用户使用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观察访谈法;②了解情境分析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4)发展潮流趋势分析。能力目标:①能收集充分的与潮流趋势相关资料;②能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知识目标:①了解常用的资料收集渠道;②调查资料统计分析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学生观摩、同步练习;③师生讨论总结。

(5)撰写灯具设计调研报告。能力目标:①能对调研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②能将调研分析结果制作成PPT格式文件。知识目标:①掌握系统分析方法;②PPT软件应用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学生撰写灯具设计调研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6)阐述调研报告。能力目标:①讲演的能力;②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知识目标:讲演的技巧要领。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逐一上台讲演;②教师适当点评。

2.子任务二:台灯创意设计方法。

(1)用仿生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分析仿生的方法并进行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仿生设计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2)用特性列举法进行创意设计。能力目标:能运用特性列举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特性列举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3)用缺点列举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缺点列举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缺点列举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

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4)用形态分析法进行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形态分析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形态分析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

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

(5)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灯具设计创意。能力目标:能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台灯创意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头脑风暴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展示案例;②成立创意小组;③进行创意设计;④教师讲解指导;⑤讨论互动法。

3.子任务三:台灯设计方案深化子任务。

(1)材料工艺选择。能力目标:根据设计效果选择恰当的材料工艺。知识目标:①了解不同种类金属、塑料的加工工艺和材料特性;②材料选择的适应性系统。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小组讨论材料选择的适应性;②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结合的方法展示不同材料特性;③师生讨论互动。

(2)台灯结构设计。能力目标:①掌握灯具结构设计步骤、方法;②能根据产品的属性特点设计、设计出合理的灯具结构。知识目标:①了解灯具的结构形式与特点;②灯具结构设计步骤、方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讲解,案例分析;②小组交流讨论,成员单独设计;③绘制灯具结构草图;④教师点评,辅导、总结。

(3)灯具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能力目标:能设计出符合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的台灯。知识目标:了解灯具设计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将学生的设计拿出来全体讨论;②教师归纳总结;③学生改进设计。

(4)灯具设计工程结构图的绘制。能力目标:能绘制出符合制图规范的CAD工程结构图。知识目标:①灯具制图规范知识;②CAD软件的操作知识。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上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②归纳总结。

(5)定案效果图制作。能力目标:①能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制作灯具效果图。知识目标:①CoreIDRAW灯具效果图制作技法;②3DMax灯具效果图建模与渲染技法。训练方式及步骤:①教师示范、演示、讲解;②学生练习,教师辅导;③教师点评,总结。

4.子任务四:设计提案子任务。

(1)设计排版。能力目标:①会设计构图;②能编排设计出具有艺术美感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版式。知识目标:①掌握灯具设计构图技巧;②掌握编排设计的各种版式。训练方式及步骤:①设计构思,草图练习,教师辅导;②教师讲解,案例分析;③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2)撰写设计说明。能力目标:①能有针对性的将设计的创新点展示出来;②能清晰地阐述设计的理由。知识目标:了解创新设计理念。训练方式及步骤:①学生练习,教师辅导;②教师点评,总结。

(3)设计提案。能力目标:①能面对企业提案;②能根据企业的建议对原灯具设计作品作出修改。知识目标:①掌握灯具设计提案的方法;②了解面对企业的礼貌礼仪。训练方式及步骤:真实面对企业,采用情景教学方法。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1.考核形式、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60%。

2.形成性考核包括考勤10%、学习态度5%、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完成情况20%;终结性考核内容为可展示的结果与课后作业。

3.考核成员:企业代表、任课教师、学习小组长。职业教育新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新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改造新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灯具设计》课程整体设计以一个综合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载体。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挑战性。

参考文献:

体育教案步骤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个案研究

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以自我为中心,厌学、经受不住挫折、不会合作、缺乏责任感、懒惰、逆反等。教师为教育他们磨破了嘴皮,但收效甚微。教师们非常渴望有高人给支招,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师自身,面对千差万别的、变化发展的学生,修炼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力,将有利于破解种种教育难题,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一般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的个案研究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修炼的。即教师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修炼自身个案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修炼个案研究能力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

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如我们研究的是一个初二男生经常不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完成作业是该男生现在的表现,通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该生在小学就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忙于做买卖,很少过问其学习情况。到了初中,学习科目多了,作业多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做作业吃力,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就更频繁了。由此做出的诊断是:该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物理、外语学习困难。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逼近事实真相,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类,如第一类是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上课没注意听讲;听讲了但没听懂;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等。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

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有时,阶段的划分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如,一位教师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时也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课不随便接下茬;第二阶段:自习课不随便下座位;第三阶段是:自习课不随便说话。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要求某一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该生数学基础太差,就要和家长商量请家教的问题。再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这个成绩对于别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了。最主要的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在终级目标的达成上,我的辅导可能还不够充分。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个案的撰写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无论用何种形式表述研究成果,都要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具体,能说清问题,又具可读性。如果用于交流和发表,对个案中涉及到的个人资料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尊重个人隐私权,隐去可以辨认的个案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学校及家庭的一些资料等。

体育教案步骤篇3

关键词:教师;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1-0032-03

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是指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被研究者的良好发展。

教师在个案研究中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作为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身实践,研究的成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在开展个案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实施个案研究的基本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研究对象

1.个案研究的对象具有单一性,即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团体。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有的问题应付自如,有的问题则难以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人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因为经常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那么,该生上网玩游戏影响学习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有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中发生的一件事,如,一段时间以来,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那么,班里抄作业现象就可以成为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要搞清楚研究对象的状况。任何问题和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状况就要搞清楚事情发生的背景及经过。有位老师是这样描述事情的背景及经过的:我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Z是我的学生。她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课,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她玩半节课。每堂数学课,我都提醒她几次,可是,她还是老样子。一堂课她得走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儿来听课时,由于没听见前面的知识而跟不上,又开始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各科教师都很着急。她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步骤二:调查整理个案研究的资料

1.调查是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教育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调查时可采用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通过与该生谈话了解其个人成长史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通过查阅该生档案了解其身心健康状况及学习成绩;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一个人的资料进行搜集的方法,如果是对一个教育事件的研究,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如,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晨到校有相互抄作业的情况,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和原因,可以运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运用一种调查方法可以了解研究对象的多方面信息,如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风格,还可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个人成长史等。也可通过多种调查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情况,如通过访问法、谈话法、资料阅读法了解研究对象的个人成长史。

2.调查后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如果运用的是访问法、谈话法、观察法,事后要及时写成文字材料;如果是阅读档案,可以对档案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摘抄;如果采用了问卷法,要及时对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往往相互交叉,不同性质的资料混杂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对其梳理。如果研究对象是个人的话,调查材料可以按资料性质进行如下分类:

(1)该生个人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年级、民族等;

(2)家庭情况:家庭构成、家长职业与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居住环境等;

(3)健康情况:身高、体重、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

(4)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特长等;

(5)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6)家庭教养方式;

(7)重要的既往史及社会生活背景。

如果研究对象是一个事件,就要根据调查材料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步骤三:分析诊断

分析是对调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诊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性质有一个确切的判断。分析诊断是制订教育措施的前提,这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正确分析诊断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1.分析诊断的过程是一个确定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各种方式获得的调查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筛选出可靠的、真实的资料,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按先后顺序列出,通过这个过程把握事情的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能够基本上反映事实真相。

2.分析诊断的过程又是一个寻找相关因素与研究对象关系的过程。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三方面进行。生物学原因主要从年龄、性别、有无躯体疾病等方面去寻找;社会学原因主要分析该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方式与行为表现的联系;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寻找与行为表现有关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3.分析诊断的过程还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近一半的学生都有抄作业的行为,为什么要抄别人的作业呢?通过调查发现,抄作业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是不会做;第二类是懒得做,抄别人的省事;第三类是做得慢,没做完,该交了,抄别人的应付差事;第四类是做完了,但是在和别人对作业时发现自己有错题,照别人的作业改错题。同样是抄作业,情况却各不相同,分类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真相。只有建立在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诊断才具有准确性,“上课没注意听讲”可能是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什么分心的事;“听讲了但没听懂或听懂了但一做题就不会”可能是学习基础或学习方法问题。如果对事实的真相还不够清楚就再问“问什么”,一直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为止。

步骤四:制订教育策略

教育策略的制订是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的。

1.首先要查阅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了解同行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做到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位教师针对一个学生的自卑心理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在对成人评价的理解及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于是,他制订的教育策略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与家长、同学、教师的沟通,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有时教师还可以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直接嵌入到教育策略中,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应用。

2.制订教育策略时,可以让有关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这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策略更为周详可行;另一方面可以使相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明确各自的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施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任务。有时阶段的划分是按任务的难易程度,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如,一位教师在帮助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将实施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时交作业,做错题、漏做题都不计较;第二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而且要不漏题,但是做错了不计较;第三阶段:不仅要按时交作业、不漏题,作业正确率还要不断提高。

4.制订教育策略时要调动相关的教育力量,运用多种教育措施。如,解决某一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帮助和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要与相关的科任教师沟通,使科任教师对该生多一些关注;与学生本人沟通,调动其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时,还要考虑多种教育措施的综合运用,如适当地补课,与学生本人建立契约,适时地奖惩等。

步骤五:实施教育策略并进行追踪观察

教育策略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追踪观察伴随其整个过程。研究对象的变化反映着教育策略的可行性,如果实施的教育策略没有引起研究对象相应的变化,就要返回到前一步骤,修改教育策略,甚至返回再前一步骤,重新进行分析诊断。有时在实施进程中发现新的情况则需要制订新的对策。如,在针对班里抄作业现象严重而实施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的导致抄作业的原因,即各科教师留的作业量太大,这就需要有新的对策,例如,与科任教师协调,适当减少作业量等。

研究者在进行追踪观察时不能仅凭自己的直观观察,还要经常与被研究者沟通,了解其感受,有时还要与家长及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从而使自己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

步骤六:效果描述及反思

1.效果是实施教育策略后研究对象所发生的变化。它和步骤一遥相呼应,也是前五个步骤一环紧扣一环实施的必然结果。效果的描述力求要客观,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材料要翔实,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反映来说明问题,家长、同学、相关教师的评价,被研究者自身的感受,都可以成为描述效果时的证据。一位地理教师对一个缺乏自信、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他在描述效果时是这样写的:一个学期下来,他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地理考了63分,成为他各门功课中的最高分,也是他惟一及格的一科。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了很大提高,更为可贵的是自信心显著增强。拿到地理试卷,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足,信誓旦旦地说:“我可以考得更好些!”

2.反思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反思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整个研究过程有哪些利弊得失?研究中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研究有哪些体会、启示?如,一位教师在辅导完一个女生异往问题后是这样进行反思的:我对小露的辅导在初级目标的达成上是比较成功的。到辅导结束时小露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友谊与爱情,她重新评价了自己和那位男生之间的关系,她认为那位男生是曾经帮助过她的好朋友,他们现在并不是恋人之间的“分手”。虽然在辅导的结束阶段小露的自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今后遇到挫折时她是否具有较强的耐受力还很难说,人格的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另外,在她与家人的沟通上,母亲的反应对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能与她母亲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那么,对她的帮助将更加持久和有效。

步骤七:撰写个案

如果上述六个步骤扎扎实实做下来并及时加以详细记录,个案的撰写就水到渠成了。个案的表述可以是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的形式。

个案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思路是: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怎样?对整个过程怎样认识?与基本思路相匹配的基本结构是:

1.个案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状况;

2.分析诊断;

3.教育策略及实施过程;

4.效果及反思。

教育叙事的形式即教育的记叙文,其基本特点是:

1.一件真实可信的事;

2.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3.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过程完整;

4.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夹叙夹议;

6.主题明确。

无论用何种形式表述研究成果,都要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具体,能说清问题,又具可读性。如果用于交流和发表,对个案中涉及到的个人资料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尊重个人隐私权,隐去可以辨认的个案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学校及家庭的一些资料等。

体育教案步骤篇4

[关键词]行动学习 师范生 教育技术公共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H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14-03

一、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问题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着传统教育的形态。作为职前教师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其教学技能训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其将来是否能胜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岗位有着重要作用。 但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很多师范生在对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如何使用教育技术感到茫然无措。

李芒教授认为,教育技术“怎么使用”,这是一个教育技术真问题。[1] “怎么使用”考虑的是在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下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它关注技术的教育价值实现,而非仅仅是技术操作的正确和熟练。当前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过于关注技术的工具性特征,而对技术的价值思考却显得不足,致使课程教学陷入过于注重操作技能的工具主义泥潭,不能帮助学生应用技术创造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二、行动学习法

行动学习法最早由英国管理学家雷格・列文(Reg Revans)提出,是旨在通过实践行为来促进学习的一种学习理论和培训方式。英国学者伊恩・麦吉尔和利兹・贝蒂将行动学习定义为:“一个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在同事的支持下持续不断地反思与学习的过程。在行动学习中,参加者通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思他们自己的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2] 它围绕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协作、讨论、反思、实践运用,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实现认知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进步。

行动学习是基于认知科学、脑科学和组织管理学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界定实践中的问题,学习从问题开始;第二步,进行分组,形成学习团队,团队通过协作进行学习;第三步,通过讨论、反思并与知识相结合,制订行动计划,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第四步,在实践中应用方案,尝试解决问题;第五步,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估,检验所学知识、技能以及方案的效用,如果问题没得到完善解决,则返回第一步。由此可见,行动学习是一个循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团队不断进步,使学习形成螺旋上升的形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

行动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它强调学习目标在于“用”,而不能止于知道、理解的层次,要求学习者自己承担学习的任务,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在行动学习中主要关注过程而非内容。因此,行动学习能解决“学”和“用”之间的脱节问题,实现“学”和“用”的整合。同时,行动学习重视学习团队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习成员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行动学习法在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中的应用模式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学实践,教育技术的应用和价值评价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由于行动学习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行动学习的思想为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思路。下图即简要表达了行动学习法在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由上图可知,基于行动学习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共七个步骤。各步骤分别由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组成,学生活动是设计的中心,教师为学生各阶段活动提供组织、指导、协助、技术等方面的帮助,资源支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源,如网络搜索、素材、软件教学视频以及思维导图等认知工具和实践环境。

前期阶段是教学的准备阶段。学习前的师范生参加了中小学蹲点实习,具备了一定理解教学实践的基础,为行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明确小组工作规则。分组的根据是控制组间能力差距,组内人员合理搭配。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搜集学科教学视频案例和教案,供各小组选择并通过网络分组观看。

中期是教育技术公共课施行行动学习的主要阶段,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都在中期学习中实现,具体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分析问题

各学习小组阅读所选择课例的教案,认真观察教学视频。之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案例中从教学目的到教学评价各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明确的界定,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常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此前学生应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评价课程教学的机会并不多,教师此时必须充分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提供协助和引导,但要防止教师代替学生界定问题,剥夺学生分析问题的自主性。

(二)教学再设计

教学再设计一般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后重新设计教学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是选择、设计、开发学习资源的起点,也是在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价依据。因此,在行动学习中,为了解决所分析课例中的问题而对教学进行再设计,就成了最重要的环节。它既决定了后继学习资源开发步骤中技术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也是学生从价值理性理解技术的基础。教学再设计要求小组在明确合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协同再设计为了解决问题的各环节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持,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教学方案。

(三)学习资源开发

首先根据教学再设计确定学习资源的开发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协助各小组进行包括图像、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搜集、选择和制作工作,并借助演示视频、电子教程、集中演示等多种手段支持各小组展开媒体素材相关处理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探究和学习。这种将教育技术学习融于一个工作过程的情景,不但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操作规程,也便于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技术。

后期阶段是学习成果应用与评价阶段。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教学再设计和在所开发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由教师组织在微格教室进行模拟教学,最后调出教学录像,组织各小组对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展开评价,如果存在问题,则回到中期进行再设计和开发。

四、教育技术公共课中行动学习法的实践

为了考查其实践效果,我们选取本校一个生命科学师范班作为试点,尝试用行动学习法来组织该班级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之前,我们与几所中学联系,在他们学校录制了几次常规教学视频,在进行简单视频处理后连同相应课程教案作为学生行动学习的课程案例。课程学习开始时,我们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全班60名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每小组6个人,选出一位组长,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和协调。

整个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按计划在9周内完成。根据行动学习法的步骤,第一周每小组选择一个课例,仔细阅读其教案并观研其教学视频,对实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分析,然后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对所观察课例进行客观描述,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设想,最终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详细的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在报告中要有条理地重点指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设想。

教学再设计在第二周和第三周进行。第二周每小组要针对本小组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进行改进性的教学再设计。这对师范生而言是个挑战,因为他们毕竟还未正式进入教学一线,对此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支架,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典型处理方法和组织策略进行分类集中,并配合以相应实例供学生自主研习和参考。在教师提供的资料支持下,各小组教学再设计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堂教学过程的环节、精心设计各环节学生和教师的活动以及确定教学评价方式等。这一阶段的小组学习成果是一份格式规范的教学方案,在第三周教师将对各小组提交的教学方案组织集中讨论,并加以完善。

第四周到第七周,各小组开发本小组课堂教学方案中涉及的学习资源,包括支持各教学活动的图像、音视频媒体等素材的搜集和处理。首先各小组根据教学需要搜集各种媒体资源及确定媒体处理需要,厘清媒体处理面临的技术问题。这个阶段是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的阶段,为了解决学生技术学习上的困难,我们一方面将典型的、常见的问题进行整理,采用课堂集中示范、技术操作视频、编制电子教程以及收集网络资源等手段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各小组将各自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行整理,由教师提供个别指导。最后各小组根据教学再设计,完成将各个学习媒体资源整合到一起的多媒体课件。

第八周各小组将派选一名成员在微格教室根据教学再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教学,教学过程将全程录像,并预先进行组内评议。在第九周集中展开说课和课件展示,教师组织并参加对各小组教学过程以及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与教学的支持度评议,进行教育技术价值分析。如果最终教学实践存在设计和技术应用上的问题,则必须回到前期步骤开始新的学习循环。

五、采用行动学习法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效果

(一)学生自主性和教师主导作用实现了有效的结合

行动学习法让学生组成多个团队,从某个实际的教学案例及其中的问题出发,经历自主分析、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和自主应用评价等阶段,最后完成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被动地去听教师灌输教育技术的知识或技能,而是通过充分地参与和积极的思考,极大地发挥了自己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团队平等对话,教师对学生教育技术学习进行充分的资源支持和引导,并将自己定位于支持者、组织者的角色。

(二)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行动学习中,由于是针对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个应用过程,所以学生应用技术解决教学中典型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所开发的学习资源具有更为实际的教学价值。

(三)学习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强有力的兴趣支持,学生能更准确地对问题进行界定。在小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得到增强。他们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搜集资源、获取学习帮助,最终通过自我探究达到学习目标,并且能够自我评价、自我反馈,不仅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要求高校深刻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做中学”被普遍认为能体现应用型大学教育的特点。行动学习法应用于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提供了让师范生在实练中学习教育技术知识、形成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良好途径。行动学习法要求课程要紧密和实践相联系,教师必须提高组织、协调和支持的能力,按照实践的要求重新组织自己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芒.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56-60.

体育教案步骤篇5

关键词 执业资格能力 专业课程 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Research which

Takes Qualification Exam as the Orientation

LIU Shuang, WANG Shiming, LAN Yamei, LI Juntao, ZHANG Lizhen, LV Chao

(College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036)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status quo in our school undergraduate courses teaching, for some professional courses (major, elective) students' lack of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poor classroom problems and, in some key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s for the object, the author put forward qualification exa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effects, method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training mod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lso the studied methods of the project are applicable to any category finalist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xam courses teaching, to provide help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of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courses.

Key words qualification capability;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1 现状分析

调研我校本科教学的培养计划与教学方案,发现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将集中学习多门专业主修以及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专业性强,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师生沟通会上,经常会问及专业教师学习某些课程的作用和目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尤其是重要专业选修课程,认为无考试压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低、课堂效果差的超过百分之六十。另一方面,在执业资格认证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如果学生持有执业资历证书,将大大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总结目前我校在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尝试在某些专业必修以及重点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中,引入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将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目的性。同时由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范畴均属本专业前沿、重点以及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因此课程内容较之现有教学内容更加合理与新颖。①

扬州大学学者根据工程管理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为工程管理领域的高等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完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就学校层面而言,可以引入并实现学历与执业资质两证的一体化。②其他学者研究了美国、日本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以美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定义了不同层次的专业学位,相关行业协会根据自身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定义了不同等级的专业学位。执业资格考试对参考人员专业学位的硬性要求,将美国专业学位的层次和等级两个维度巧妙地衔接起来促成了美国专业教育的繁荣,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③④⑤其他学者针对执业资格考试在医学、土木建筑以及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步骤。⑥⑦⑧

综合上述分析,根据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面向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配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辅助教材和讲义,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多次循环逐步积累经验,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构建扎实的教学平台。该方法的实施无疑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必修专业课程与重点选修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新完善课程教材内容,并且能够拓展学生就业范围,提升就业竞争力。

2 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步骤

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针对我校以及工程学院本科部分专业课程以及重点选修课程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各个因素开展了调研,了解我校学生去外校(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参加辅修课程的需求;整理分析了全国执业资格考试范畴,构建了适应我校与工程学院专业的执行考试等级范围;分析查阅了大量关于执业资格考试的教学改革方法,初步构建了适合该方法的重点专业课程为载体的执业资格考试讲义与题库;分析现有学校、学院开设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归类划分适合该方法的相关课程。方法实施的主要步骤包括:(1)针对学生在必修、重点选修专业课程中的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因素入手,选择以相关专业课程为载体,依据执业资格考试的造价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为基础,整理规划教材内容,并初步在开设的课程中适当部分引入该方法。(2)总结目前在这学期开设的课程中尝试性使用的效果,建立适合专业课程设置目标的课程讲授讲义,并形成相应配套辅助教材。(3)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大纲设置,讲授理论内容,按照相应执业资格考试相应类别(造价师)内容进行练习,并形成相应的辅助讲义教材与练习题库。(4)初期尝试以开设的课程为依托,第一次将该方法步骤以及实施方案,引入到课堂上,并全程跟踪记录实施的效果。结合综合案例分析,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式讲授方式,教师做适当启发式引导,组别之间相互讨论,并形成问题答案分析构成报告。(5)全程观察实施效果,并记录学生学习状态兴趣变化。(6)总结分析第一次实施的效果及问题,并适当加以改进完善。拟在课程中第二次应用实施,并通过分析调查问卷。(7)改进方法与实施方式,更新完善辅助讲义内容,完善总结方法的优缺点,形成较为完备的方法、实施步骤以及所用教学资料。(8)总结分析提炼方法及实施效果,并逐步推广到其他类似性质的专业课程教学上。上述几个阶段相辅相成,结合教学引导,提升课堂质量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3 实施效果

采用上述步骤,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对相应资料进行了完善整理与归类。将方法对相应课程进行了应用实施。以我校本科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来源包括食品、渔业技术以及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共34名学生。开设的课程选择为《工程概算与项目管理》,时间跨度为2次课程,共64个学时,学生已经完成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该课程中,目前有相关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能力考试,考试通过后可颁发造价工程师资格证书,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为他们今后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砝码和保障,通过现状分析,造价工程师在业界非常受欢迎。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实施效果。具体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通知学生,查阅相关执业资格考试信息,使得学生获得资格证书的兴趣,并要求学生前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手段了解更多关于执业资格考试的信息。

步骤2:基于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借鉴已有执业资格考试真题与形式,形成多综合案例,建立课程考核备选题库。

步骤3:课堂除讲授外,积极引导学生,在每个进度阶段,教师可通过引入历年真题,对学生予以启发式指导。

步骤4:在完成基础知识阶段,结合课本知识,利用历年真题问答的形式,扎实课程基础。根据真题问答课堂效果,挑选表现好的学生为小组组长,进行组别划分,引入综合案例分析,组别之间相互讨论,组员问题需组长解决,教师做适当启发式引导。

步骤5:全程观察实施效果,并记录数量变化。通过问卷调查表反馈意见。

结合本文提出的方法,通过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观察实施效果发现:(1)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引入历年真题和综合案例,不仅满足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还能够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2)同时借助历年真题以及每天最新考试大纲内容,使得原有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实时更新,并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观察,选取初级真题问答表现最佳者为组长的方式,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观察看课堂气氛活跃,对于综合案例组别内部学生相互协作解决各自安排的任务,组别外部形成较好的信息共享沟通以及良性竞争。同时组员之间的问题,由各组长处理解决,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4)采用基础讲解,引入真题问答的形式,伴随学生希望考取资格证书的兴趣,使得课堂效果明显好转,真题问答随机抽查任意一名学生,学生基本无时间走神,随着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逐渐上升,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5)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喜欢和较喜欢这种教学方法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4.1%。

通过方法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对于部分专业选修课程采用这种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超出了预期的目标。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并不是对于所有专业课程都适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

4 结论

本文针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现状存在的问题,面向专业必修课程与重点专业选修课程,提出了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较好地解决我校本科学生针对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学习面临的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范围为引导,完善、改进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性与与时俱进性,实现学历教育与执业资历教育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值得向适合该方法的同类课程推广应用。

基金项目:上海海洋大学教改项目(A1020914030021)

注释

① 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② 张斌,张敏莉.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一体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1):86-90.

③ 张建功,张振刚.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结构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7:146-150.

④ 潜睿睿,王晓蓬.美国专业学位等级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J].教育评论,2013.2: 153-155.

⑤ 刘程程,邢占军.日本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707): 88-92.

⑥ 曹露春.执业资格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30-34.

⑦ 郭庆军,孙鸽.执业资格体系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48-51.

体育教案步骤篇6

【关键词】物质性质;分析;培养;好奇心

一、探究目的

随着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增长,他们越来越不会提问了。而教育要求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这是教育之根本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着力点便是首先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入手。学生一旦对科学有了兴趣,他们自然愿意去思考,才会有创新,而不是被课本知识的条条框框所限定。

“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化合物,所呈现的性质千变万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琳琅满目、难以穷极的物质世界”。这一句话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受到驱使,巴不得立刻将课本阅读完。

二、探究的问题

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探究

三、问题的实施

探究一:在2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的Na2CO3和NaHCO3观察“外观、滴几滴水、加10ml水、滴1-2滴酚酞”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如下表格:

Na2CO3 NaHCO3

步骤 现 象

①观察外观并滴几滴水,振荡试管,触摸试管外壁。 白色粉末;试管外壁有明显热感。 白色晶体;试管外壁无明显现象。

②继续向2支试管分别加10ml水,用力振荡。 完全溶解。 部分溶解。

③分别向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溶液变浅红色。

初步结论 Na2CO3易溶于水并放热;其水溶液呈碱性。 NaHCO3较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也呈碱性。

教师分析:观察物质外观,没有什么新奇;观察物质的放热及溶解性,也没什么新奇;但当滴几滴酚酞,溶液变红,学生的兴趣一下被吸引住了。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都是盐溶液,为什么滴几滴酚酞会变红色?难道它们都有碱性?为什么有碱性?那些盐有碱性?”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得到了提升。

探究二: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

Na2CO3 NaHCO

步 骤 现 象

①各取2支大试管分别装入一定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并进行加热 无明显现象。 有气体放出。

②将加热后得到的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Na2CO3受热不分解。 NaHCO3受热分解生成物中有CO2。

教师分析:“从实验的结果看,Na2CO3热稳定性比NaHCO3稳定”。虽然从表面上看该结论没有什么问题,但教师应该强调“在相同的条件下”这一前提。否则,学生会认为Na2CO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分解,形成思维定势。

分析探究过程:学生观察实验的时候往往只喜欢观察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忽视对其他现象的观察。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还可以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他们说试管壁上有水珠,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生成。我们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2,但H2O我们可以用什么检验?白色固体可以用什么检验?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他们原本没有注意的问题有人提出了。水的检验学生会想到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蓝色。但白色固体多数学生说用盐酸来检验。由于学生认为白色固体是Na2CO3,因此可以用盐酸来检验。这时教师再次抛出白色固体究竟是什么?经学生仔细思考后,发现存在两种可能:假设一是Na2CO3;假设二是NaHCO3和Na2CO3。如何检验?我先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再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从学生上交的设计方案来看,以文字叙述表达形式设计的学生教多,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教少。以下三种设计方案具有代表性,现以表格的形式陈列。

表1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将固体溶解,取溶液于试管1中滴入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白色固体有Na2CO3。

步骤2:另取溶液于试管2中,滴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白色固体有NaHCO3。

表2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将固体溶解,取溶液于试管1中滴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白色固体有Na2CO3。

步骤2:另取试管1的上层清液,滴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白色固体有NaHCO3。

表3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将固体溶解,取溶液于试管1中滴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白色固体有Na2CO3。

步骤2:在试管1中滴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白色固体有NaHCO3。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评价上述三种方案的优劣,学生说方案2优于其他两种方案。

方案1:步骤2的操作不能保证白色固体是NaHCO3。试管2的溶液中,不只含有HCO3-,还含有CO32-,将溶液中的离子人为的分为两种独立互不干扰的离子,因此,不能保证白色固体为NaHCO3。

方案2: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确保CO32-完全转化为BaCO3沉淀,步骤2的试管1的上层清液是不含CO32-的,因此该操作可证明HCO3-的存在。

方案3:BaCO3沉淀可以溶于盐酸,因此不能保证白色固体为NaHCO3。

四、几点思考

1、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表达意见

让学生自己讨论三种方案的优劣,极大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当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时,老师先不要急于评判,而是鼓励更多学生表达意见,这样一种宽松的氛围能够有效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老师的主观看法往往容易左右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好奇心的激发。要求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这是教育之根本问题,是学生的天性。

2、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诱导学习动机。化学实验又是神秘的大自然中千变万化在人们手中的在现,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鲜活而新奇的感性经验。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都是盐溶液,为什么滴几滴酚酞会变红色?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把‘好奇心’写入‘标准’,我想是一种倡导,它主要是要求老师转变的观念。将那种“教师主宰”变为民主、平等,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被压抑。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有责任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

4、教学建议

在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时,教师要做到,教师提问变成学生提问、老师回答或是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有必要指出的是,如果学生提问,老师却不能给出很好的反馈,就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会影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其实即便老师不能给出较好的回答,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翻阅资料、查找答案,并鼓励学生将查找的知识讲给同学们听,这也是保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的好方法。另外,当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时,老师先不要急于评判,而是鼓励更多学生表达意见。

善于捕捉实验过程中的信息,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哪怕是高三的学生,也不缺少创意和对学科的兴趣。其实,学生一旦对某学科有了兴趣,他们自然愿意去思考,才会有创新,而不是被课本知识的条条框框所限定。只是,他们需要有教师去引导,有平台去发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着力点便是首先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入手。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人民教育出版社

体育教案步骤篇7

关键词:教学模式;三环节六步骤;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两大主体,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推进中的占有重要地位。“三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我国目前的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真正实行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

一、具体操作要求

第一环节:导课

1.导课

要求:①导入新课要自然,一般有教师完成。②要为本节课设计好导课引语(用故事、图片、复习等),既切合课题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尽量预设悬念。

时间:1分钟

2.出示学习目标

要求:①通过集体备课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用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或学生要读目标。②最后要检测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时间:1分钟

第二环节:展示

3.学生预习、讨论

要求:①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出本节课预习问题,多媒体出示或在《学案》中体现,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学案》发至每位学生。②预习后小组讨论,根据预习的问题学生交流,差生可向优等生询问,优等生帮差等生解决问题。

(此步骤也可安排在课前进行,体现自主、合作学习。)

时间:7分钟(如果课前已经预习,时间可压缩,也可直接进入展示。)

4.学生展示要求

①通过讨论,分组展示,学生可站立口述,也可在本组小黑板上展示。②学生展示要分层,问题要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展示机会,并能获得成功感。③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实行积分鼓励,并适时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团队意识。④营造快乐、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有激励性语言和鼓励措施,并引入竞争机制。⑤培养学生由“学会”到“会讲”到“能提出问题或会出题”是理解的升级,是能力的提升。

时间:26分钟

第三环节:反馈

5.反馈达标

要求:①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后练习或作业,分层要求,教师提示、点拨,可用“兵教兵”的办法。②该环节是教师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馈题一般不要在《学案》中出现,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小组代表到小黑板上做,学生反馈情况可在展台上展示。反馈题可设A、B两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感受,体现“我参与,我快乐,我成功”。

时间:8分钟

6.学生小结

要求:①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本节课学习目标,感悟收获。②让学生依据学习目标感悟收获――学生谈收获(小结),回归学习目标(多媒体),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做到“当堂任务当堂清”。

时间:2分钟

二、“三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的优点

1.“三环节六步骤”实质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

2.利用好班干部和组长,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每组中组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他们去影响带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

3.树立无错的思想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要你回答,就是好样的;只要学生积极表现,教师就应给予鼓励;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我们也要为他们大胆发言的勇气而喝彩。

三、使用“三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使用“三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应注意做到“低、多、重、勤”四个字:

1.“低”,就是低起点

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从介绍新的教学理念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将怎样学。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再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2.“多”,即是多活动,就是突出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

活动方式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范围可以是小组之间,也可以是全班参与。

3.“重”,即重创新

做法是:①在“预习课上抛出探索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②在“展示课”上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变换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达到横向求新,纵向求深,逆向求异。③让学生交流课下或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尝试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让学生课下继续讨论或老师适当引导,点拨。

4.“勤”,即勤反思

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

总之,“三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

体育教案步骤篇8

关键词:运动技术;案例分析;技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22-03

体育课堂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技能,其中包含了教师教法安排与实施技能、学生学练法安排与实施技能。在讨论该教学技能时,首先涉及了理论层面某些概念的混淆,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法与学法,教学步骤与练习步骤等;其次涉及了教学实践层面运动技术教法与学法实施之间的混淆。本文通过实例与分析,探讨体育教师课堂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的问题与技能发展建议。

一、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案例

地点:×××田径场

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教师:黄××

教学内容:蹲踞式跳远

教学单元:第2次课,共5次课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男女混合班共50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中姿势;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

教学目标:

(1)运用游戏法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了解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基础上,乐于参与各项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态度。

(2)通过本课教学,使80%左右的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技术。

(3)加强合作学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

(4)发展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与身体技巧。

主要教法:

(1)复习助跑练习(由慢到快)。(3分钟)

(2)复习滚动式原地起跳练习、滚动式助跑起跳练习。(3分钟)

(3)复习腾空步练习。(3分钟)

(4)学习空中动作:高处跳下做空中动作、3-5步助跑起跳做空中动作、3-5步助跑起跳越过一定高度做空中动作。(21分钟)

(5)素质练习:蛙跳。(2分钟)

二、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研判与分析

(一)教法实施技能研判

该教师在教案中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课堂教学信息: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授课学生、单元课次、授课时间等。从基础上,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安排了“教法”,是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说明该教师基本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步骤、内容与方法,对于完成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理论层面与实践操作水平上的问题,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问题分析

1.教法实施与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衔接问题

运动技术教法安排与实施存在着一个如何处理体育课堂重要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为什么要安排与实施教法,其主要的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从而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同的课堂教学问题、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安排的教法是各异的。那么本课的教学问题是什么?从案例来看,要解决的教学重点问题是“空中腾空动作”,而这个教学问题是从何而来?从理论层面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就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应根据教材的性质、教材的重点、本课的课次、学生前期基础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定。首先,蹲踞式跳远教学内容来自于田径教材,它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从单元教学角度来看,蹲踞式跳远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组成,这四个环节的主要目的为:助跑技术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起跳技术的目的是把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最后合成一个向前上方的速度,这个速度决定了跳跃的远度;而腾空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合理的方式使学生的身体尽量前伸,以达到最大的远度;落地技术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一定的缓冲,防止身体受伤、防止身体后倒影响远度。因此,在几个环节中,起跳技术是蹲踞式跳远单元教学的重点。但这只是单元教学层面的重点,并不是课堂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也有其教学重点,这个教学重点与单元教学重点可能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因为课次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尽相同。就本课次而言,属于单元教学共5课次中的第2次课,那么第2次课的重点是什么呢?这是必须考虑而且明确的问题,从单元教学角度考虑,第2次课应该安排“起跳技术”,即助跑与起跳的有机结合技术。但问题是,“起跳技术”还是过于抽象,教师难以观察与评价,如无法仔细观察与评价学生是否采用滚动式起跳、最后一步是否快速起跳等细节,教师是无法运用肉眼观察和评判的。因此,必须转换角度,运用可观察指标来判断学生的“起跳技术”,根据这个思路,笔者认为宜用“腾空步”的效果来判断“起跳技术”水平,其原因有二:一是“腾空步”的效果可以被教师观察;二是“腾空步”与起跳技术存在因果相关性,即如果学生腾空步做得很好,那么其起跳技术必然很完整。这样,我们就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指向了“腾空步”的效果,进一步追问与细化,本课的教学重点拟定为:“腾空时间与高度。”

根据该课堂教学重点,我们就可以相对容易地把运动技能目标确定下来,即加上“条件”“程度”与“范围”:条件——“在踏跳板的协助下”;程度——“获得较为明显的腾空时间与高度”;范围——学生成功的比例达多少。把这几个内容集合起来,运动技能目标就是:使15%的学生获得腾空步“明显的腾空时间与高度”、70%的学生获得腾空步“较为明显的腾空时间与高度”、15%的学生初步体验腾空步的“腾空时间与高度”。

在寻找课堂教学重点、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安排合理的教法,即安排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运动技术教法与课堂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重点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意义。

2.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问题

从本课呈现的教学重难点来看,有几个不合理之处:一是“空中姿势”安排在第二次太早;二是重点——“空中姿势”与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不统一,不是处于同一个层面上,“难点”应该与“重点”相对应,“难点”是学生学习“重点”时比较困难的几个点。

从本课呈现的教学目标来看,几个不合理之处表现在:(1)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80%左右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技术”太抽象,不够具体化。(2)运动参与目标“运用游戏法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基础上,乐于参与各项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态度”没有相应的“游戏”教法支撑;(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很空洞,也没有相应的“合作学习”学法作为支撑。体能目标“发展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与身体技巧”缺乏与“蹲踞式跳远”所要求的基本素质的一致性。

3.教法(教与学法)安排合理性问题

从教育学理论分析,教学方法包括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通常所指的“教法”与“学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单独的“教法”与“学法”是不存在的,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双边活动,教师在教的同时,学生必然在学。如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时,学生一定是在听讲,没有学生的听讲,教师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样,学生的学法也与教师息息相关,如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参与,那么就会变成“放羊式”教学,因此,教法与学法是相对应的。从学理上分析,教法主要有讲解法、动作示范法、直观演示法、完整与分解法、游戏与竞赛法等,而学法应有观察法、练习法、提问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从本课呈现的“教法”来看,首先该教师没有提供相应的教法,说明该教案有一定的欠缺;其次,本课所呈现的“教法”主要呈现了学生学法中的“练习方法”,即把一些练习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一定逻辑的练习步骤;第三,学生的练习方法安排不够合理,主要的问题是:第2次课应以练习腾空步为主,不应过早进行空中姿势的练习。因为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是整个跳远技术的关键;第四,在安排学练法时,没有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按本课教学目标的提示,教法中应安排“游戏法”与“合作学习法”,但这“两个教法”却没有在之后的教法步骤中体现,进一步说明该课堂教学目标空洞乏力。

三、运动技术教法实施技能发展建议

(一)在理论层面上提高“教法”认知水平

第一,厘清“教法”的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即教法、学法、练习法与教学步骤、练习步骤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学方法可一分为二:教法与学法。教法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法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但教法与学法是体育教学过程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练习法是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具体细节,此处所言的练习法特指由身体直接参与的练习法,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根据以上思路,教学步骤应一分为二:教法步骤与学法步骤,所谓教法步骤就是按上课的流程,把教师的教法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有时并不是按时间序列进行排列的,排列的目的在于使课堂教学设计更为清晰。而学法步骤主要由学生的学法与练法组合而成,通常我们用数个身体练习法排列起来构成练习步骤。

第二,用系统论的角度考虑“教法”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思考,要把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即把教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评价等联系起来。结合体育课程角度分析,“目标引领内容”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但它只是一个宏观性的指导思想,在落实到具体的某一节课上,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先有教材,再定目标,这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不冲突。从课堂教学逻辑关系分析,首先,教材分析表明的是该教材教学单元的技术环节、技术重难点等;其次,学情分析表明的是学生的前期学习基础与身体素质;因此,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是制定某课教学重难点的两个基础条件;第三,根据课堂教学重难点确定运动技术教学目标,加之心理、社会适应、体能方面的要求,共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第四,教法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论;第五,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度进行最后评判。

总之,教法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重难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教学评价是检验“教法”实施效果的最后一个环节。

(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教法”实效性

体育教师对于教材有不同的理解,这主要是由不同的运动实践经验、教学经验造成的,有的教师善于思考,经常会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反思;而有的教师却视而不见、马马虎虎,不同的教学态度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媒介,教法是课堂教学的方法论,教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加速学习与掌握教材,反之,学生学习与掌握教材就很缓慢,这是一个教学有效性问题,也是防止教学低水平重复现象的有效路径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搞好教学本职工作。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教法的实效性是体育教师良好职业素质的体现。

(三)虚心求教与自我总结相结合,提升“教法”运用技能

上一篇:大众传播的价值范文 下一篇:产业发展状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