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管理原则范文

时间:2023-10-01 17:23:25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篇1

【关键词】 创新; 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与科技力量密集的高校已经成了科学研究的一条重要分支。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上升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科研经费支出已占高校年支出总数的30%以上。因此,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不仅是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更是高校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过于宽松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政策,有的高校仅在科研经费到账时学校提取10%-15%的科研管理费,剩余经费教师怎么使用一概不管;有的高校为了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以各种名义少提或者不提管理费;还有的高校对科研经费不进行成本核算,从事科研项目所用的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实验用材料费、办公费、差旅费、科研人员经费等均不计入科研成本,而从教育事业费中列支,造成很多教师认为经费的使用权在于自己,可以随意支配。存在着出国访问、邀请专家补贴支出过多、图书设备购置用途不明等现象。甚至将日常财务管理中不能报销的费用也纳入经费列支,挤占挪用科研经费将科研经费转为私有财产,致使科研经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管理不严

科研经费在经费管理上一直是以课题组为基本核算单位。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课题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多由课题组负责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离时,有的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管理上也就没有事业经费资产那么严格,从而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资产严重流失等浪费现象。此外,高校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没有对全部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学校没有将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账管理,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造成浪费和流失。

(三)科研经费预算不规范

预算不准确、不科学,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预算存在的通病。由于各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要编制准确、可行的项目预算,往往难度很大。项目负责人在编制预算时,主要凭经验估计,对项目的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纳入项目预算的支出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不符,导致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严重脱节,失去了预算的严密性与严肃性。

(四)科研经费决算不及时或已结题不结账

一直以来,高校科研项目存在不及时决算或项目已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有的科研项目已结题,但财务账面上一直保留着余额没有结清,科研经费长期挂账,由课题组甚至课题负责人随意支取。使得学校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尽管教育部和科技主管部门为此曾专门下发文件,力图纠正,但收效甚微。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却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二、积极引进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创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一)引进现代企业预算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性程度如何,是影响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的前提性因素。一方面,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应该在不同层次制定统一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编制管理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并制定可操作的预算程序及科研计划预算编制办法和说明。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编制规程、预算的可执行度,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体系和约束机制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坚持与科研目标相关、遵纪守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新颖性和创新性,与可行性、实用性和在有限条件下达成目标的可能性相结合。严格掌握科研资金的流向,规范使用,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可以引进现代企业预算管理办法,即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合理选择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积极开展与行业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规范制定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规模,加强成本水平的预算控制。高校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提取的项目管理费必须纳入学校预算统筹使用。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支出。

(二)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化科研经费运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高校应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办法和审批手续等,让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相关财经法规,结合科研经费自身的特点,本着既灵活又规范的原则,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可以将课题组作为一个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引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如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与固定杠杆的机制调节等。加强科研经费项目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以制度形式将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收益能力等指标为主的责任体系落实到课题主要负责人身上,确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体系。

(三)引进企业权责发生制,实行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有关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更有利于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监控。以财政拨款为主的高校,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不需要进行相关成本核算。对科研项目而言,笔者认为,应引进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成本核算。这就是: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以项目研究周期为成本计算期,将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坚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划清费用的承担期限、费用界限、受益对象。将费用支出划分成三大类:人员支出、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采用三级明细核算,特别是对成本费用中一些特殊问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人员工资(含科研人员工资、专门的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资源使用费(含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计入项目直接成本。这些费用较难准确计算,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经费比例计提以上费用,作为科研事业支出,报财务处冲减学校事业经费支出。增设应收合同款、合同预收款、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交税金等科目,全面反映收入、成本、费用及税金情况。确保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完整性、真实性,减轻学校事业经费的负担,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对科研项目实行以项目为对象、全额预算、过程控制、成本核算的方式起到积极作用,改变以往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状态。高校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系统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建立全成本计算系统,及时提供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的预测、分析与评价;

2.建立全成本预算系统,发挥成本的预算控制职能;

3.建立全成本管理评价系统,发挥绩效评价的促进功能;

4.建立各责任成本目标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成本指标的预警功能。

总之,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成本考核体系,对强化科研经费成本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引进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

相对于企业而言,高校的会计理念和核算方法更注重费用性支出,缺乏对资本性支出的足够重视。高校的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学校固定资产的更新与维护。笔者建议,对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应引进企业的核算方法,增设“累计折旧”总账科目,按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另外,把科研活动中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确认为资本性支出,这样才符合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保证科研经费核算的准确性。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应实行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制度,并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当科研人员变动以及项目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资产清理,办理资产变更登记手续。高校还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执行。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五)引进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科研经费的管理应引进企业绩效考核办法,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根据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的不同内容和方面,通过经费计划、经费供应、支出管理、经费结算、财经秩序和经费成果六项指标,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同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今后申请科研项目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

(六)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存在的结题不结账现象,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账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课题的有关信息,财务部门配合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及时办理科研课题结账手续。逾期不办理的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总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比企业财务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积极引入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运用合作竞争的科学管理方法,在前期重视科研经费的论证决策;在过程中建立起系统、科学的财务监管模式;在后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和考核,创建科研经费科学化管理的新模式已成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67-68.

[2] 赵海桃.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06(12):112-113.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篇2

一、科研经费审计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科研经费支出应与科研项目的开展相关。科研项目支出的不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费用支出与科研项目没有直接的联系。二是预算没有安排指标而实际发生了支出。如科研协作费、会议费、招待费无预算开支;三是费用支出不在项目周期内。如项目启动前的支出及后续支出计入项目周期内;超项目周期列支数据库授权费;列支在项目研究周期前已申请或无关的和专利费用。

(二)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科研经费支出应符合逻缉,不应存在不合乎常理的支出。科研项目支出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差旅费中列支大量汽油费,不符合里程数;机票、车票上显示的时间、地点、号码等信息与报销人工作日程安排不符合,如出现多张连号的票据,出差时间与工作日志不对应;科研人员在法定节假日出行;领取专家费的人员资格不符合常规或不符合规定;劳务人员的工资水平不符合当地的市场标准;大额的打字、复印、装订费不合理;外委的软件开发费用明显偏高等等。

(三)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科研经费支出应该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虚构的。科研项目支出的不真实性主要表现在:虚构劳务人员领取劳务费;项目期内多次召开会议,且无参会人员、会议通知、结算清单和会议纪要;通过劳务公司转移资金;发放会议咨询专家费信息与会议费支出信息存在矛盾;将合作单位的拨款全部作为测试化验加工费;向机构支付咨询费等等。

二、科研经费审计流程

(一)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学校科研资金(横向科研和纵向科研)和知识产权的安全完整,降低学校科研风险,保证学校遵守科研管理法规制度和提高学校科研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效益,而对学校科研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分析、测试和评价活动。从国家这几年对科研经费监管的新动向来看,审计监督已逐步从单纯的项目审计向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审计迈进。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要求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就提出了一把手责任制、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内部检查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措施,这些都体现了国家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的要求,因此科研经费审计首先应该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根据内部控制分析框架的五大要素,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1)科研管理的控制环境。一是管理层理念及组织文化的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学校管理层对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如是否实行一把手责任制或有专职的校领导管理。其次应关注科研管理部门是否有明确的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或目标并有具体的操作计划。最后看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健全,如是否针对不同学科的科研经费制定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是否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奖罚机制,对合规高效使用经费的项目人进行奖励,对组织不力、行为不当的项目人,进行批评教育,对违纪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对组织结构的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合理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如设立统一的科研管理机构或根据学科类别分设文、理、医科研管理部门;对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大事项,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是否联合上报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等学校决策机构审议决定。三是对职责分工及人员胜任能力的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各部门协同管理机制,采取以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其他职能部门及学院密切配合,项目负责人承担经费使用管理主要责任,各方齐抓共管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各部门的岗位职责是否明确、合理;各项科研管理业务是否制定了完整的业务流程并以适当途径向公众公布;学校科研和财务部门是否设置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一些专职岗位,并配备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管理人员。四是对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诚信与道德的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应关注学校是否定期对科研项目及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校是否定期对校内单位的科研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是否制定评价制度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业绩进行考评,各制度和措施是否有效执行;是否有完善的考评信息系统对科研人员进行考评。

(2)科研管理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因此审计人员应关注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充分认识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是否建立评估机制对风险进行估计;是否确定应重点关注和优先控制的风险;是否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科研管理风险规避。学校的科研管理风险一般包括随意编报科研预算、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管理未达立项要求,科研成果被恶意占用,科研成果利用效果差、横向科研项目无偿使用高校有形和无形资源等等。针对以上风险,审计人员要看学校是否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规避:如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制定科研预算编制指南;加强财务人员和课题负责人的业务培训;邀请经费主管部门讲解科研经费预算及使用相关政策要求;完善财务信息系统的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功能,通过与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对接,实现财务信息系统对科研项目的预算额度控制和预算执行进度监控预警功能;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设置专门的岗位对科研成果进行管理;加强对横向课题的管理,防止学校的利益被损害等等。

(3)科研管理的控制活动。

第一,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项目负责人是否按预算要求使用科研经费,预算与执行是否有偏差,如有些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申报时,为了争取到课题,刻意突出科研课题的实操性,编列较多的实验材料、测试化验和燃料动力等费用,压缩了劳务费、差旅费和会议费等类型的预算,导致在实际操作时,可能因工作需要必须支出较多的劳务费、差旅费和会议费,而面临预算不足的困境。又如有些科研项目中的科研协作费、会议费、招待费无预算开支,劳务费、专家咨询费、测试费超预算开支。二是财务处或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参与预算的编制或者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仍然由项目申报人员独立完成,缺乏财务人员的参与,未能实现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结合,影响了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预见性和准确性,不仅影响项目申报,还影响预算的执行以及最后的财务验收。三是、是否存在支出进度与预算中计划的工作进度不匹配的情况,如支出进度前低后高,结题前突击花钱。是否存在不按程序调整预算的情况。要注意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能调增。四是、其它调整项目需负责人根据实际提出申请,由承担单位审批,主管部门在中期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时确认。

第二,科研经费的开支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拨付。是否有经费到账通知用于记录科研经费的流转、确认、证明和进账;流转程序是否合理,流转凭证是否统一编号;经费未到账,科研管理部门是否组织项目负责人进行协调。二是支出。财务部门是否制定科研经费使用办法对各项支出的使用范围进行规定;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理。三是转拨。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是否经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申请转拨经费的资料是否齐全;财务部门是否依据经费转拨批件、项目合同、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财务凭据办理转拨手续。四是日常管理。财务部门是否设立专门的账号或明细科目进行收支核算;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提供项目经费收支情况的查询服务。课题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是否以书面文件通知财务部门办理结账手续;财务部门是否及时办理结账手续,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经费不超预算。

第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由学校设备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二是用于科研的固定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使用效率和效果如何。三是多家单位承担的课题是否存在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问题。四是项目期内报废的固定资产是否按学校要求办理报废手续。五是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

第四,科研合同的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科研合同是否归口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二是签订的科研合同是否遵守《合同法》、国家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及学校相关规定,如有合同范本的,是否使用合同范本。三是科研合同签订前是否经相关部门审核。四是合同的签订是否使用专门的合同专用章,用章单位是否经过授权。五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跟踪已签合同的履行情况,如在履行过程中,合同出现违约情况,是否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损失。六是科研合同是否实行归档管理。

第五,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制定了科研成果鉴定、项目验收和结题的管理办法,是否按照制度规定、验收程序和要求来鉴定科技成果和验收科研项目。二是科研管理部门对成果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建立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结题报告或鉴定报告(验收报告)是否在科研管理部门办理备案。三是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是否及时到财务部门办理结账手续。四是验收结算后的科研项目结余资金是否按规定上缴或作为后续研究费用,有无将结余资金用作津贴发放的情况。

第六,科研成果的管理情况。审计人员应关注:一是是否有科研成果审核登记制度,明确科研成果审核登记程序和要求,执行情况如何。二是科研管理部门是否统一登记管理学校的科研成果,并集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三是下属单位对外转让知识产权和许可使用的相关协议是否经科研管理部门审查,并报学校批准。四是校内单位与校外单位合作科研的,是否签订合同或协议,以保证我方知识产权的权益。五是学校取得的知识产权转让或许可收入是否纳入学校收入管理。六是否建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详细规定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和评审方法,执行情况如何。七是学校是否制定制度防止学校的科研成果被泄露、侵害,是否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和制度。

(4)科研管理的信息与沟通。是指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传递与沟通以及安全保障的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应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数据是否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录入流程是否清晰;信息是否及时得到更新,各项资料是否归档;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数据是否一致;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定期编制科研信息报表上报领导并在一定范围公开;信息系统数据的录入、修改是否经过授权,对信息的接触是否设置相应权限。

(5)科研管理的监督。是指对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是否对学校的科研管理体系进行自我检查,是否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等进行审查和评价。审计人员应关注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及对校内开展的科研项目进行检查,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财务部门是否定期对各科研项目的财务开支情况进行检查;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对财务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检查处理意见落实到位;学校是否对项目绩效情况、项目信息、科研经费违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抽查样本进行符合性测试

(1)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审计人员在选取样本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按重要性原则,将特殊项目或异常项目从总体中剔除,单独进行检查。二是对总体进行分层,如是综合类院校应按医科类、理工科类、社科类三层进行抽样。三是在分层样本里根据随机数表来选取样本。四是根据样本的的抽样结果来决定最终样本量。

(2)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审计人员要关注各项支出的比例,特别要关注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同时还要抽取一定比例的支出凭证,检查以下内容:一是是否与科研任务相关;二是是否以真实、合法的票据进行财务报销;三是是否按照实际开展的科研活动据实支出;四是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情况。

(3)对样本的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及结题阶段进行审计。检查课题的整个过程是否符合国家、学校的相关制度。立项阶段主要是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实施阶段主要是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性、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结题阶段主要是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查。

(4)对样本的绩效进行评价。对样本进行绩效评价要注重三性,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是指保证科研项目圆满完成的情况下,科研支出尽可能节约。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合理,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是否以最低的支出获得符合质量要求的成果,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贯彻节约原则,有无铺张浪费等情况进行评价。效率性是指在一定的支出下获得的最大的效益,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的方法手段是否科学先进、项目的管理是否有效到位、是否有相应的工作责任制、是否有相应的费用支出标准等进行评价。效果性是指科研项目最终获得的成效超出预期目标的结果,也就是说支出是否超值。对效果性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经费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如经费使用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任务书产生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转化率如何,参与社会服务的情况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科研经费审计必须做到点面结合,既要审计学校整个科研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效,又要抽取单个科研项目来测试科研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执行性,才能全面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篇3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也显著增加。2012年全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10 240亿元,比2011年增长17.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高校的科研经费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清华大学2012年经费就有45个亿。国家对高校投入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这为高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给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规范科研行为、维护科研秩序,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年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那么高校应该如何科学、规范地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本文对此提出管理对策。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各个高校的科研体制在不断的改革,这就导致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其管理方法也不相同。国家对纵向来源的科研经费有明确的管理办法,要求实行预算管理并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科研经费;对于横向来源科研经费要求实行合同管理,但是很多合作单位对于经费使用约束不严格。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到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个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宏观指导性较强的管理制度,所以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都只能参照高校财务制度来执行。财务制度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不一致导致了不能有效的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

(二)科研经费预算不科学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有横向和纵向,纵向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横向科研经费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种非财政拨款经费,包括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科技攻关、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等取得的收入。既然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部分科研人员就认为课题组对经费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学校无权干涉。在财务部门没有参与编制预算、审计部门没有审查预算的情况下,科研项目预算存在较大的片面性。预算的不清晰会出现:经费使用随意性大、经费使用效率低下、钱没有用在刀刃上等问题。

(三)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缺乏监管,导致“套取”经费现象普遍

高校的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双方在经费使用问题上由于不协调、不沟通等原因,导致科研经费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使用。主要表现在:(1)不属于某项科研项目的费用被视为该项科研经费支出而报销。(2)项目与经费没有配套使用。财务部门只负责审查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制度,科研部门只负责项目管理,经费是否真正用于配套的项目则无人监管,导致项目与经费不配套。在缺少监管的前提下,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套取”科研经费:把没有用于科研的差旅费发票用来报销差旅费,套取出差补助;用劳务费、租车费、复印费等合法但是不合理的票据冲销差旅费;以他人的名义领取劳务费,从而逃避个人所得税;开具比实际发生金额大的发票套取经费。

(四)科研设备管理松散,利用率低

科研设备是保障科研成果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在实际的科研设备购买、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直接导致科研设备流失,进一步导致科研经费流失。主要表现在:(1)利用科研经费购买其他用途的设备,间接套取了科研经费;(2)科研设备购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3)对科研设备疏于管理,导致设备毁损或者遗失,浪费科研经费;(4)对购买的科研设备没有进行固定资产登记,造成账实不相符。

(五)科研项目结题,科研经费不结账

所谓的结题不结账,指科研项目已经完成并且通过了评审,但是科研经费结余部分仍然留在该项目账面上的现象。这个问题在全国高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大部分高校没有执行纵向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应该归还资金来源渠道的规定,导致这部分资金不能充分的利用,同时也影响了高校年末的会计核算,造成年末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国家审计署曾在2006年公布了对18所部属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数据显示:其中的13所高校有1.73万个已结题科研课题未按规定结账,结存资金3.69亿元,仍分散滞留在已结题项目,没有发挥经济效益。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理念不正确

高校的科研人员、财务人员以及监察审计人员都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的“个人经费”,因为经费是科研人员个人争取得来的,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应该适当的放宽,而不是同其他教育经费一样进行严格的管理。在这种宽松的经费管理理念下,科研人员、财务人员以及监察审计人员都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导致问题越来越多。

(二)财务人员管理不到位

高校财务部门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科研经费管理松散,只要科研经费报销中没有明显的违规现象,都给予报销;同时,为减少工作量,财务人员对于经费的报销比例、票据的真实合理性往往疏于核对;对于科研经费中大量列支的劳务费、餐费以及个人消费品,财务人员没有追究这些支出是否用于该科研项目,造成科研经费流失严重,相当一部分科研经费流入个人腰包,形成灰色收入。

(三)固定资产缺乏管理

资产管理部门对于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往往没有纳入日常的管理之中,只是做了固定资产登记入库的工作,缺乏对资产的日常管理。购置的仪器、设备大多数由项目负责人自行使用和保管,在科研项目结题以后,资产管理部门也没有要求上交固定资产,这使很大一部分国家资产留在了个人手上。固定资产粗放式管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科研经费浪费。

(四)内部审计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的内部审计的重点基本放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础建设审计等方面,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关注不够。有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科研经费审计,但是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所做的工作只是在科研项目结题书上签字、盖章,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只做到了事后监督,在事前和事中没有监督,这也是导致审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经费开支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四、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不仅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而且与校外合作单位也密切相关。系统、完善的管理体制是规范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前提。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完善制度。(1)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科研部门一般只负责项目的立项、申报和结题工作,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可以由经费管理部门负责。该部门可以由涉及到科研工作的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几个部门的人员组成,主要制定适用的经费管理政策,解决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协调学校与合作单位的问题等。(2)建立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联动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办公系统平台,把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密切的联系起来。科研部门在承接科研项目、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报销等都可以通过办公系统的平台共享信息,以达到规范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的目的。

(二)科研经费预算要遵循政策相符、目标相关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政策相符原则:指预算应该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科技经费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如有关科目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目标相关原则:即预算应该与研究任务紧密联系,预算的总量、强度与结构应该符合研究任务的规律和特点;经济合理原则:预算编制应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状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与同类科研的支出水平相匹配,在考虑技术创新风险和不影响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发挥专业特长,协助科研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达到减少损失,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效果。

(三)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

科研经费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个部分。直接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其他支出等11项费用;间接费用指课题承担单位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为项目研究提供的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绩效支出等费用。在核算中,要以批复的预算为依据,分析各项支出是否与该科研项目有关,是否真实合理。特别要注意以下科目:(1)在材料费中不得列支生产性材料、基建材料、大宗工业化工原料以及普通办公用材料。(2)必须是科研项目的直接参与人员的差旅费才可以报销,并且票据的有效期在科研项目的研究期间内,且不能支出旅游费和景点门票费。(3)购买的通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办公电话费、专利维护费、研究生论文答辩费不得列入出版费。(4)有工资收入的课题参加人员不得发放劳务费。(5)专家咨询费不能支付给参与本项目、课题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6)在其他支出中不得列支课题研究前发生的各项奖励支出以及不可预见费用。(7)绩效支出不得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四)加强对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的管理

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包括用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和科研成果转化成的无形资产两个部分。

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对科研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为防止资产流失,应该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保管、盘点和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对各个课题的资产进行统一采购并协调使用,达到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财务部门对资产的购置以及报废要及时作账务处理,并协同资产管理部门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对于一般的资产采购,需要进行公开招标,大型设备则需要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为了达到设备购置与科研项目能够同步进行,需要对设备购置做到早计划、早安排。对于闲置或使用效率低的固定资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调配并及时办理调拨或者核销手续,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固定资产台账,以便及时反映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做到随时了解资产的最新状况。(2)建立资产共享机制。财务人员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能“重钱轻物”,职能部门要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负责,达到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率。为保持资产良好的运行,需要对资产使用人员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问题,可以通过向其他课题组使用资产收取费用的方式获得部分资金,这样可以杜绝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3)改进管理方式,建立信息系统实施长效机制。在信息化时代,科研机构应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系统,把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把事后监管变成实时监管,对固定资产的审核报销、计价核算、报废处置等置于监管之中。

对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应纳入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并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高校应对无形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换,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让应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

(五)加强结余经费管理,确保科研项目结题也结账

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结题不结账的问题,各个高校应该以国家的财务制度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该办法主要是规定课题结题以后结账的时间与结余经费的用途。高校的科技部门应该积极与审计部门、财务部门配合,通过三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让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结题以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科研经费的结账工作。对于不按照规定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可以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置。

参考文献:

1.郝凤林,管华宇.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4).

2.吴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初探[J].会计之友,2009,(6):54.

3.孙彩英,孟鸣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0,(4):46.

作者简介: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篇4

1.修订背景

我国目前规范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的顶层文件主要为1995年财政部和原国防科工委联合下发的《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管理办法》(简称1765号文件),由于科研项目的价格是确定项目合同经费的基础,为了满足项目经费管理,科研单位科研项目“完全成本法”核算原则、成本核算会计科目基本是按照此办法的要求设置的,因此该办法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影响深远。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防科研经费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1765号文件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成本科目设置交叉重复、计价无法真实反映项目资金需求、缺少经费使用财务管理内容等问题,表明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求。因此,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家对1765号文正在进行多轮修订调整,将建立一套能够恰当地处理计价、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涵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全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2.修订原则

(1)经费科目设置合理化

新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完善了计价科目的设置,取消按阶段划分的科目,将相关成本按其发生内容计入对应科目;按照科研任务性质、成本形式和经费构成特点,将项目分类进行计价;将不易测算的费用按可直接计列成本的一定比例计价;允许有事业拨款的科研单位计列工资及劳务费。

(2)经费管理全过程化

旧办法仅仅是合同计价的依据,而研制单位在实际经费管理和成本核算中则还需依据财政部下发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制度执行,制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新办法新增了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章节,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各环节进行了规范,解决了之前重计价轻核算、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同时也为审计和财务检查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二、新办法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从新办法的修订思路可以看出,新办法设置的成本项目更加科学,支出标准更加明确,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财务信息需要更加详实、明晰。由于新办法对预计成本项目及其反映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各成本项目所反映的费用性质单一化,因此无论是合同定价、外部检查,还是项目成本控制,均需要严格按照新办法的要求提供分类清晰、依据充分的财务信息。

其次,成本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办法明确了预计成本项目的测算标准,例如对会议费、差旅费、专家咨询费的测算标准和方法均作了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对各成本项目实施有效控制,从而满足新办法的要求,并为提高承研单位市场竞争力提供财务支持。

再次,财务管理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扩大,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改制和军工产品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经费管理办法的修订明确传达出粗放型财务管理模式将成为历史,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更加精细全面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信号。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专属职责,更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

三、科研单位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的措施建议1.拓展财务管理领域,实施“大财务”战略

从成本源头抓起,增强各部门财务意识,树立“大财务”战略观。将财务管理触角延伸至所有的生产经营领域,实现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的协同发展。科研单位应引入管理会计理念,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单元。决策层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精细化、全过程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明确合理的费用类型和标准定额,确保在全单位范围内树立成本意识,改变“重科研轻成本”的传统经营模式。

2.推行全面财务预算,实施全方法财务管控

采用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按照“总量控制、分解到项、重点突出”的成本控制思路,以预计成本为目标成本,以科研生产计划为已知变量来规划单位总预算成本,再分解到各预算单元,建立约束各预算单位行为的分预算成本。通过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过程,考核预算执行结果,及时纠偏调整,将成本目标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责任落实到具体员工,从而对成本实行有效控制。

3.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精确财务信息服务

为生产经营和经费管理提供财务服务,要求财务部门“从财务的角度看经营,从经营的角度看财务”。科研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工具提高财务信息处理效率。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研制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出具定期及不定期的财务分析报告,客观揭示项目研制成本全貌,为项目经理决策提供依据,确保项目经费支出合理合规,实现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篇5

关键词:医院 科研经费 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提高。而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生产力的增强。我国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在民生方面,加大了对医疗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同时,医院依靠自身进行资金筹措以及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进行资金筹措。目前,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划拨、分配,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监督,对经费的使用不够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资金的浪费以及科研进度的缓慢。所以,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不容忽视。只有科学的管理,高效的使用,形成一套先进的,合理的,严格的经费使用规章制度,才能将科研经费的效用发挥到极致。

一、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原则

(一)制度性原则

科研经费的使用体现在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从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查通过,申报经费,经费使用,到项目结束都必须要做好科研经费的把控,严格按照我国相关部门起草的规章制度逐步的推进科研项目的运行。所以,医院科研经费必须遵循制度性原则,将规章制度切实贯彻执行。

(二)专款专用原则

医院的科研项目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每一项资金的使用必须针对审批通过的专门项目,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严格按照项目审批的时候制定的预算标准进行科研工作。

(三)效益原则

市场经济的发展讲求效益原则,追求效益最大化。当然,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也要讲求投入产出比。医疗科研经费的投入,要求科研成果转化临床应用从而得到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如果基础性医疗研究没有发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科研效益的最大化。所以,经费的投入必须要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精细化原则

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在预算控制范围内合理的配置资金。超出预算的部分也要按照合理的方式解决,严禁资金的浪费,精细化使用资金。切实的体现科研资金的科研效益,社会效益。

二、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陈旧

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科学的方式以及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任务,造成不能圆满地完成科研任务,得到科学成果的局面。这种情况不仅严重浪费了科研经费,还会影响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大部分医院的医生职称与自己是否有医疗科研项目挂钩,所以争相申请科研项目,然而,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却无序混杂,随意支配,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混乱,效率低下。另外,某些项目负责人身兼数个科研项目的工作,某些项目又具有相关性和关联性,科研内容的交叉,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区分不明。同时,在进行科研成本预算时,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只是把科研过程中的应用性经费列出,却没有把人员费用及其他费用纳入整个项目预算中,这种情况很难体现科研项目的真正价值。

(二)管理流程欠完善

科研经费的管理是一套系统性工作。管理流程离不开审计、财务、会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的配合。科研经费的管理看似科学,但在运行过程中并不协调。传统的经费使用都由财务部门进行把控,但科研经费又由单独的科研部门进行控制,这就造成了两个部门对经费的把控的不协调,没有明确的权责制度,造成经费管理困难。

(三)科研投入产出比失衡

科研人员对待科研任务的态度不积极,保留着凭借科研任务得到职称晋级的私心,造成科研工作没有良好的结果。同时,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配合,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才能得以负担,这些科研过程中所产生的无形的费用都加大了科研项目的成本。另外,我国目前的科学研究多偏重理论,而缺乏实践操作。造成学术型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临床型医疗技术,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造成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不计成本的高投入如果不能转化为极具可推广的科学技术,就丧失了医疗科研的意义,丢弃了科研成果的经济实用价值,导致科研成果市场竞争力低下。

三、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一)加强科教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合作

医疗科学任务的增加,科研经费的大幅增长需要大量的专业科教管理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当前情况下,科教管理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肩挑起医疗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任。所以,科教部门与财务部门要相互合作,科教管理人员要积极组织项目的立项申报、准入、审查工作,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和协调,财务管理人员要熟练地操作账面管理,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管理科研经费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科教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人员可以运用网络管理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将科研过程中所有的支出及收入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快速的制作出直观的科研工作财务报表,为科研工作的推进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是科研项目各个阶段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为支撑和保证,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一套科研财务管理制度。首先,科研经费的预算,审批,使用需要按规定的流程进行运转,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公开透明,每一笔钱的去处必须进行公开展示,防止科研资金流入个人手中;其次,科研资金在每个阶段的使用必须报备等待批准,只有通过批准后方能使用,切实避免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符合批复标准,不能挪作他用,坚决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做好票务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最后,科研资金的使用必须要建立权责分明的机制,做到谁使用谁负责,坚决打击浪费科研资金的行为,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

(三)提升科研成果效益

目前,医院的科研工作任务量很大,虽然科研资金已经投入了很多,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医疗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所以,科研工作必须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取得长足的经济效益,才能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弥补现有科研资金的不足,还可以增加医疗科研资金的投入,扩大医疗科研规模,提高科研工作自身的发展能力以及价值创造能力。科研成果的推广及实践操作是科研经济效益的保障,及时的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才能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又能检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及时的发现并解决科研成果的不足之处,将成熟的医疗技术普惠于民,不仅能够持续的创造经济效益,还会创造长久的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科研资金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研任务的开展,影响着科研工作的成果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因此,各相关部门以及科研工作组自身必须严格控制科研资金的运用,科学合理的安排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保证科研工作有效进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新敏,胡克,王领.医院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信息化对策[J].现代医院,2015,03:136-138

[2]赵虹,刘燕清,苗卫军.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03:22

[3]严颖波,马晓鹂,黄娟.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2:232-233

[4]蔡秀芳.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27:79-81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篇6

一、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

(一)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认为,在评价内部产生(即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是否具备确认资格时往往存在困难,即难于确定是否存在以及何时存在将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辨认资产,以及难于可靠地确定该资产的成本。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其确认和初始计量除应遵循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一般要求外,还应遵循有关研究与开发费用处理的特别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这个阶段发生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损益。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而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具体而言,只有当企业可以证明以下所有各项时,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才能确认:首先从技术上讲,可以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其能使用或销售;第二,有意向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第三,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第四,该无形资产是否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中,企业应证明存在着无形资产的产出市场或无形资产本身的市场;如果该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那么应证明该无形资产是有用的;第五,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第六,对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基于此,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内部产生(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成本是,自无形资产首次符合无形资产的基本确认条件和以上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后所发生支出的总额。该方法的主要依据是认为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这两者与未来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程度是不同的,企业研究活动主要是一个初步性的分析与调查阶段,目的是获得新的知识与新的认识,所以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利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因而应将其费用化,并在以后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而开发活动是将技术或计划运用于实践之中,具有实质性的改进,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是比较确定的,所以可将其支出资本化,并在将来进行系统而合理的摊销。这种符合一定标准加以资本化的方法比较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一种较为公允的作法,可以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但该方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是核算上的主观估计成分太高,一方面要划分何为研究支出何为开发支出,另一方面还需确定资本化的金额为多大。而且,以后年度如何进行摊销,摊销期限等都需主观估计。而在实际操作中,无形资产内部项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有时很难区分,将此支出是予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常常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时会计信息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响了其可靠性。正因如此,我国无形资产准则才没有采用该模式。

(二)美国会计准则

在美国,对研究与开发的会计处理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进行规范的。该公告指出:为研究与开发而开发的所有支出均应列为费用。其主要依据是谨慎性原则,支持这种方法的人认为尽管发生研究开发费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无形资产,带来未来的收益,但是研究和开发工作本身是否能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按照谨慎性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而且,这种方法受美国许多企业的欢迎,因为这种方法将支出直接计入费用减少了企业的当期损益。从而递延了企业的税款上交,而且这一方法核算又非常简单,不用考虑资本化金额为多大以及今后资产如何摊销,摊销期限又如何确定的问题。

二、我国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问题

按我国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自行研制开发的无形资产只能以申请费、律师费等相关中介费入账,前期的研究开发费用和后续的支出都不得增加无形资产的价值。从总体上看,这种处理方法应归属于费用化模式,即美国模式。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使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来粉饰报表更为困难,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问题。

第一,准则制定的目的应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虽然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会计计量局限性的矛盾使同一经济活动可以有几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会计准则应是将合理的方法加以合法化,而不能仅仅只为了解决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问题而使准则简单化。研究开发费的费用化处理不难使我们看到一个明显的特点:所有的会计准则都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告,解决上市公司稳健不足的弊病。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只要是采用稳健性的会计政策就一定符合中小投资者或股东的利益。我国上市公司有虚增利润的动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难道没有虚减利润的动机吗。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监管体制。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公开上市、ST、PT以及配股”都对利润和资产收益率设定了最低界限,这无疑增加了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压力,而这种虚增的现象又需要制定会计准则来遏制,两者都是由证券市场监管所引起的,结果是由于监管目的的会计准则无法真正体现投资者或股东的利益。

一般而言,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通常很大,而中介费则显得微不足道。这种确认方法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明显偏低,不能正确揭示资产实质,同时会导致两种后果:其一是影响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资,使得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后续发展无力;其二是企业会考虑将研究开发部门分离成公司,增加无形资产交易量,造成不必要的社会交易成本损失。这两种后果都有违股东最大化目标,就是说原本是为了保护股东利益,而结果却是损害了股东利益。显然这种处理方法不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加。

第二,企业为开发研制某项无形资产而购置的一些仪器设备往往并不是一次性的,这些设备和仪器将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消耗其价值,即使这一次科研开发失败了,在其他项目的开发研制中这些设备和仪器仍将继续被使用。而将这些还没有完全消耗的设备价值全部列作费用并从账面注销,未见合理。

第三,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受到质疑。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企业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原则。研究开发项目成功,将使企业以后年度直接受益,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与开发费理应属于资本性支出,若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则显然违背了会计基本准则,使会计原则受到质疑。

第四,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均加大了对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且研究与开发支出与收益的相关性都有极大提高,根据重要性和充分披露原则,将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更能体现企业的经济实力,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从而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从会计原则来看,研究与开发项目总是与企业未来收益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因此,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另一方面,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研究与开发期间往往金额较大,而且,该笔开支的收益可能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反映出来,若一概列作费用,在研究与开发成功后产生经济效益的期间,与收益配比的费用为零,会影响会计不同期间经营业绩的评价,从而,影响企业对研究投入的积极性。

第五,从会计操作角度看,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研究与开发期间费用化后,一旦取得某些成果,即使允许资本化,其成果却无法资本化。因为这要求对以前发生的研究费用进行重新计算,并在会计计录上也要将已费用化的支出对以前利润和利润分配的影响进行调整,给会计核算带来麻烦,作为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到该公司拥有高技术的含量,也无法了解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

第六,从我国的现实经济环境来看,费用化处理缺乏积极意义。美国是典型的私有制国家,私有制经济推崇的是个人财富最大化,因此纳税利益趋使是影响企业会计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全部费用处理可以起到税收挡板的作用,自然鼓励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而我国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评价以经营业绩的好坏,实现利税的多少为标准,企业的管理当局收入通常也是同企业当期利润直接相关,如果采用费用化,必然会使企业利润直接下降。因此,企业高层人员便会进行利润操纵,不恰当地削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以保证短期利润,而这显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最终,费用化处理在我国将不能起到鼓励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的作用。

三、我国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不应采用全部费用化的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支出费用化,开发支出符合一定条件资本化虽然较为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这种处理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集中体现在对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的区分上,在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的情况下,主观性较强的符合一定条件资本化的处理也很难适用。因此,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情况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应采用全部资本化的方法。具体会计处理时,可设立“研究与开发费用”账户。用于归集在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料、工、费等支出。该账户具有双重性,一是当研究和开发成功时,它就成为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计算账户,通过贷方反映研究与开发获得成功,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结转到“无形资产”账户中的实际成本;另一是当研究和开发宣告失败时,它则成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转销账户。账户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正在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发生的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项长期待摊费用列示,在会计报告中给予单独的披露。可分三种情况处理:

第一,企业使用国家的专项拨款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账务处理。企业研究与开发高新科技产品和项目,可能获得科技和财政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拨款。其账务处理过程如下:企业收到科技三项费用拨款时,记入“专项应付款-专项拨款”科目;项目研制过程中发生成本费用时,借记“研究与开发费用”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现金”等科目。研究开发完成时,如果项目成功,形成某项资产,则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究与开发费用”科目。同时,报经批准后,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如果项目开发完成,不能形成某项资产,即研究与开发失败,则报经批准后,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研究与开发费用”科目,若经费不足开支,则按超支数借记“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科目,若超支数较大,则将超支数在有限期内摊入各期的“管理费用”科目。如果经费结余,则按结余数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第二,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或银行借款等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的账务处理。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或银行借款等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其会计记录和第一种情况大致相同,只是少了有关专项拨款的收入和支出及其冲销等问题。

第三,委托其他单位为本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账务处理。分为三个步骤:(1)委托单位收到受托单位的科研费用凭证单据时,借记“研究与开发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委托单位为研究和开发该项目而发生的内部应承担的材料费、工资、检测费用等时,借记“研究与开发费用”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银行存款”等科目;(3)项目结束,如果项目成功从受托单位收回研究与开发活动成果时,则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究与开发费用”科目;如果项目失败,则委托单位应承担研究与开发的损失,借记“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贷记“研究与开发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则应在有限期内从“研究与开发费用”中摊入“管理费用”科目。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文纲。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J].财会研究,2001,(5)。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篇7

如何进行变革,需要仔细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找突破口。在当前比较著名的例子在于“美团外卖”“滴滴打车”,可以说都是在相关公司在投入大量资金之后,在物流中实现了快速便捷的配送模式之后,从而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之后才产生盈利。以此为思路,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行为习惯的自觉性与确定性原则

当前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科研团队及人员的行为习惯基本上是在条条框框中所形成,内心当中总是与制度、管理人员存在着冲突与不满。就其根源,就是在于科研人员的自我行为不是出于自愿、出于有预期的。对于人的行为而言,出于自愿才会注意到尽可能多的细节、才尽可能地配合他人活动、才会以积极态度来进行活动;出于有确定预期的行为,人才会去遵守规则、才会服从管理、才能自觉地承担义务。

因此,在管理工作改革当中,所要遵循两个重要的管理原则就是:自觉原则与确定性原则。

为什么要自觉,主要就是因为制度的抽象性、原则性和滞后性使得它永远都适应不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有把握住人的自觉性,才能使得制度发挥出其积极的一面,而避免其漏洞和冲突被人所利用。一个良好的制度、技术只有让人在增进自身利益的同时去增进公共的利益的时候,人才会自觉地去拥护、适应制度,而不是想尽办法去规避制度、甚至去挑战制度底线。长期以来的制度设计要不然就是过于信任人能自觉地遵守制度,要不然就是强迫人去遵守制度,最终的效果都不尽于人意。

因此,在制度设计中,我们所考虑的出发点不仅仅在于如何去维护、增进所谓的集体利益,而是要考虑如何激发个人利益的实现,从而实现集体利益维护、增进的最终目标。

制度是否有效地运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行为人在活动过已经程当中能够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有着确定的预期,否则行为人就会犹豫、徘徊,实际上已经降低了效率。实务工作中,由于制度设计的原因以及行为人自身的原因,对于各类行为的结果不明确,造成了运行效率损失,甚至是进程停滞。

正是由于缺乏确定性,使得在工作当中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疑惑、疑虑甚至是猜疑,极大的阻滞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把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花费在沟通、交流中,从另外一个角度而已,也未能发挥出技术优势所带来的效率。

二、组织结构的专业化与信息对称原则

要实现前一条所提出来的行为的自觉性和结果的确定性原则,实际上就是要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能够在实现双赢。在这个前提下,要实现整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效率的提高,就是要注重组织结构的变革。

要提高效率,整个流程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及个人都要实现其专业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相互配合协作的优势、发挥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衔接的作用。

在当前组织结构当中存在了几个问题:(1)科研团队是经费管理流程当中效率最低的环节。(2)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导致各个环节之间缺乏相互牵制的平衡力量。

问题的关键都在于要提高科研团队及人员的经费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打破专业信息不对称。现有的组织结构还是传统模式下的科层管理模式,是将职能部门作为一种管理部门的状态来对科研团队及人员进行控制,不是处在一个实质平等的地位之上来进行活动的,而科研团队及人员本身在经费管理能力上的欠缺加重了地位的不平等。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就是在于实现信息的专业化。因此在当前高校的管理模式不能进行大动作前提下,一方面是不断提高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是引进中介服务组织来弥补科研团队及人员的经费管理水平的不足。根本解决问题的是引进第三方中介服务组织来完成组织结构变革,在此基础上来推动高校内部管理结构的变革。

三、技术变革的适应性与便捷性原则

以往的经费管理技术变革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财务部门进行推动的,而且是由上而下的强制推动。从效率而言,强制推动的见效要快,但是后遗症也相当多。技术变革不仅仅是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还影响了原有的组织结构,更是影响了人的动机和行为。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难,改变人的想法和行为更难。

如果技术变革不能给人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以及福利,强推之下的结局是激化了矛盾,反而降低了效率、破坏了信任。

技术变革不仅要适应当前的管理需要,而且要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需要,而且要适应当前网络化的时展,要能够尽可能的减少等待及处理时间。

便捷性是技术变革的重要标准,当前时间成为重要的稀缺资源,而原有的管理架构中,并没有考虑到时间的稀缺性,让科研团队及人员把大量宝贵的时间花费在等待领导签字以及来回补手续的道路上,因此便捷性的首要问题就是在节约时间。现有的技术要充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通过签字的形式来体现权力。

四、行为习惯、组织结构、技术变革之间协调及实施路径

这三者之间紧密关系是建立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基础之上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为了保证科研经费的安全性,向经费提供者提供有效的经费的管理,实现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的经费使用控制,同时做好为科研团队及人员的服务工作,实现科研管理的高效可靠的总体目标。

随着高校科研项目层次日益增多、经费来源渠道日趋复杂、经费金额不断增加、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断增多的大背景下,如何兼顾各个部门、环节,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制度来执行,同时要兼顾服务工作,如何做到事半功倍。

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必须遵循在大财务背景之下,遵循着安全性、全局性、高效性、互动性、友好性的原则,改变原有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的管理格局,以科研团队及人员为中心,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组织,利用现代数据库、网络技术、移动终端等手段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在这三者之间的协调过程中,实际上最为困难的是在于改变相关部门的思维方式。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使得管理部门不习惯与科研团队及人员平等对待,经常将科研团队当做自己的下属部门来管理,这也就不难奇怪内部矛盾为什么会存在,之间相互效率如此低下。因此要综合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突破口就是组织结构。

要改变原有的结构,见效最快的就是引进第三方中介组织,允许从科研经费当中支付相关服务费用,允许科研团队自由选择中介组织;在此基?A上,通过第三方中介组织来对抗和平衡其他管理部门,从而推动其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从此推动整个组织架构的变化,来实现第一步改革。

在组织架构发生重大变化之后,原有的科研团队及个人的科研经费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与其他部门的之间的地位得以平衡。由于克服了信息不对称以及专业能力差别的问题,之间的合作以及交流得以流畅。当科研团队雇佣了中介服务组织之后,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不再突出,这时候推进技术改革将相当容易,改变科研团队观念和行为也在不困难,因为具备专业能力的中介服务组织已经具备了新的观念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和行为。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篇8

【关键词】国防科研;财务管理

一、国防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的背景及原则

1.修订背景

我国目前规范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的顶层文件主要为1995年财政部和原国防科工委联合下发的《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管理办法》(简称1765号文件),由于科研项目的价格是确定项目合同经费的基础,为了满足项目经费管理,科研单位科研项目“完全成本法”核算原则、成本核算会计科目基本是按照此办法的要求设置的,因此该办法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影响深远。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防科研经费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1765号文件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成本科目设置交叉重复、计价无法真实反映项目资金需求、缺少经费使用财务管理内容等问题,表明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求。因此,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家对1765号文正在进行多轮修订调整,将建立一套能够恰当地处理计价、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涵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全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2.修订原则

(1)经费科目设置合理化

新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完善了计价科目的设置,取消按阶段划分的科目,将相关成本按其发生内容计入对应科目;按照科研任务性质、成本形式和经费构成特点,将项目分类进行计价;将不易测算的费用按可直接计列成本的一定比例计价;允许有事业拨款的科研单位计列工资及劳务费。

(2)经费管理全过程化

旧办法仅仅是合同计价的依据,而研制单位在实际经费管理和成本核算中则还需依据财政部下发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制度执行,制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新办法新增了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章节,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各环节进行了规范,解决了之前重计价轻核算、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同时也为审计和财务检查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二、新办法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从新办法的修订思路可以看出,新办法设置的成本项目更加科学,支出标准更加明确,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财务信息需要更加详实、明晰。由于新办法对预计成本项目及其反映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各成本项目所反映的费用性质单一化,因此无论是合同定价、外部检查,还是项目成本控制,均需要严格按照新办法的要求提供分类清晰、依据充分的财务信息。

其次,成本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办法明确了预计成本项目的测算标准,例如对会议费、差旅费、专家咨询费的测算标准和方法均作了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对各成本项目实施有效控制,从而满足新办法的要求,并为提高承研单位市场竞争力提供财务支持。

再次,财务管理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扩大,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改制和军工产品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经费管理办法的修订明确传达出粗放型财务管理模式将成为历史,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更加精细全面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信号。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专属职责,更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

三、科研单位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的措施建议1.拓展财务管理领域,实施“大财务”战略

从成本源头抓起,增强各部门财务意识,树立“大财务”战略观。将财务管理触角延伸至所有的生产经营领域,实现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的协同发展。科研单位应引入管理会计理念,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单元。决策层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精细化、全过程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明确合理的费用类型和标准定额,确保在全单位范围内树立成本意识,改变“重科研轻成本”的传统经营模式。

2.推行全面财务预算,实施全方法财务管控

采用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按照“总量控制、分解到项、重点突出”的成本控制思路,以预计成本为目标成本,以科研生产计划为已知变量来规划单位总预算成本,再分解到各预算单元,建立约束各预算单位行为的分预算成本。通过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过程,考核预算执行结果,及时纠偏调整,将成本目标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责任落实到具体员工,从而对成本实行有效控制。

3.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精确财务信息服务

为生产经营和经费管理提供财务服务,要求财务部门“从财务的角度看经营,从经营的角度看财务”。科研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工具提高财务信息处理效率。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研制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出具定期及不定期的财务分析报告,客观揭示项目研制成本全貌,为项目经理决策提供依据,确保项目经费支出合理合规,实现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防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修订和实施是优化财务管理体系和创新财务管理手段的催化剂,军工科研单位应以此为契机,深入分析、锐意创新,推动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迈向一个新台阶,为释放单位活力、提升国防科研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解读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2]《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解读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军工项目管理文件汇编》 中科信工程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基础工程实习小结范文 下一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