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时间:2023-10-02 18:19:27

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实践篇1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发展;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而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曾经听过一节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课授课教师按照备课的设计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学生认真地听着当将到求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交于两点A、B,求线段AB的长。出现了这样一幕:师问本题怎么求解?学生甲说用联立方程组的办法求出A、B两点的坐标,用两点的距离公式。没等学生说完呢教师就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眼中有些失望,但嘴上却这样说,也还算可以吧。学生乙说AB是弦,可以用弦长公式并结合韦达定理求出AB的长度。教师愈发失望,嘴上说也行。又禁不住提示到你们可能没有看明白,本题中的直线经过焦点F,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学生乙手举得高高的,似乎还有话要补充,而教师却似乎没看见。学生丙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用焦半径可以更快地求出AB的长度。此时教师很兴奋、激动,心想,老天,总算找到我需要的答案了!

其实学生的各种想法,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不绽放着思维的独特性与灵活性,无不表达着他们探索的乐趣,无不展示着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传统学习中,教师很多时候把课堂变成了一个个封闭的狭小世界,天天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上演着一幕幕毫无趣味可言的教案剧,其中学生充当着毫无个性的演员,教师则在牢牢地控制着自己预设的课堂。如今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我们必须把师生完成预设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很正常,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分析评价结果的过程。[2]优化教学设计,重点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在一节课内,要完成那些教学任务,达到怎样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自身的特点设计出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具有导向和标尺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又要恰当、集中。每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往往不只一个,在备课时教师要十分熟悉教材体系和教学标准的要求,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的状况,确定恰当的知识点和练习作为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过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组织教学、复习引入、讲授新教材、练习巩固、课堂总结五个阶段。优化教学过程,重要的是要打破程式化,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现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打破教学过程比例失调,节奏缓慢,气氛松散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采用什么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只重视教学的形式是否新颖,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化。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3]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选择和运用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选用都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方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复习课是单元教学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复习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在记忆上再现学过的公式、法则、定义、定理以及解题方法,还应使学生能够对于新旧课题做更明确的联想以及逻辑的联系,能够确定解决同类问题的法则与方法的异同,还能以新的更为全面的观点分析所学过的知识。在复习课中通过讨论归纳出单元知识结构,就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到内在本质联系,再通过变式训练,反复训练,用基本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比较传统,但也是复习课比较适应的教学方法。

四、加强学生学习策略教学,重视课外学习有效性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4]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反思不光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事儿,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学生同样需要反思。事实证明,会反思的学生学习进步快,反思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会对自己检讨,会发现哪些知识不熟练,哪些知识还不懂,并想办法去赢得学习的机会。通过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反思,是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的。

我们所说的课外就是指“课前、课后”,当然还有“双休”。怎么利用“课前、课后”呢?要先在思想和意识上转变观念,重视“课前、课后”时间在学习中的作用。要创造良好的“课前、课后”环境和场所,这是保证课外有效的重要前提。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都要有良好的环境、安静的场所。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可能。正所谓“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现在很多学生认为:课堂上是学习的。下课了,就是就是我们的自由时间,想玩就玩。玩是可以的,那为什么不在玩中促学呢?在课前课后的玩乐中把学习也轻松地加进来,这样不就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了吗?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前“预习”,为课上的学习做准备,以及课后“复习”对课上学习的内容进行补充、巩固、完善。还有就是为学生提供空间,促进学生向多方向、多角度发展。关于“课外”的问题,各方面讨论的都不多,可能是由于“减负”的关系。所以我的经验和理论就更不足了。“课外”问题是绝不能忽视的,往往学生的很多问题就是在“课外”发生的。

五、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间在年龄,经历,学习内容等方面的相似性,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诸多的共性,挖掘和利用这些共性能在同学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感染和激励的效果。所以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我们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境界。

其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另外,还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智慧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03.

[2]田俊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月.

[3]曾国强.浅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环节.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8期.

课堂教学实践篇2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1、地理课堂要改革,其根本前提是教育观念要更新。长期以来,教师垄断着课堂,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太阳,学生是月亮,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绝对权威。在地理教学中是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崇尚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活动。这种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压制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所以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等要改变。使地理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2、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社会在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肩负的责任特别大,具有时代急迫感,如果不及时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在大学阶段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增长,库存的知识部分将变得模糊,甚至遗忘,还有部分知识将老化。如果单凭这一“老本”教学,最多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现在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知识容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必须进行知识的储备。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讲课才能游刃有余;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敬佩你。

通过学习,教师可以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一只粉笔,一张挂图独霸课堂的局面已逐渐发生变化。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地理课将增加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在课堂上加以对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的演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另外,教师要不断积极地参与教学与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

二、从学生学习过程中选取突破点

1、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中国的旅游业时,我播放录像,出现中国的万里长城、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桂林山水等许多令人向往的风景区;同时播放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求知欲望达到了高潮。

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信息的载体。许多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及变化规律都能通过地图及图表反映出来。在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在读书时要求学生左图右书,图文对照,把文字内容落实在图上。读书时要做到口到、手到、心到并互相结合。一边读图、一边圈点绘图、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设题自检。

3、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在人类的认识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要求学生勤思多问,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点拨、推动讨论步步深入,激励学生勤于探索,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依据,使问题明朗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实践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索;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维教学目标上。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提高学习成绩。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遵从科学的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都是很好的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就应该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要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在积极探索中掌握方法,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孙悟空、猪八戒分饼,最后只剩下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份呢?这样自然地引入到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块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顺利地直观地完成了预设目标。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但并非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效的,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充分认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注意该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效果是需要受到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相互沟通、交流,针对学生的能力设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因为数学有一定的枯燥性和乏味性,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将油然而生。学生都渴望对未知事物了解,学习新知识,教者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这一切入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他们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作业、练习小活动、小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做到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对小学生来说,学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利用数学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张口有关”。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描述感到难以理解,我们就尝试着对第一句话用画图来理解,请学生在纸上画一个角,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大小之后,再把两条边延长一些,看角的大小是否有改变,学生回答:“没有”;然后将两条边再延长一些,发现角的大小还是没有改变。因此,在头脑中就清晰地建立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概念;对第二句话,让学生用大拇指与食指演示一个角,观察随着这两指的慢慢合拢或张开,角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这样,将枯燥的概念理解放在一些小活动或小游戏中,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愉快。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五、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往往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掌握,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要点,找出难点、化解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媒体等直观教具,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运用信息技术巧设情境

首先,为了使学生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能与发展迅速的科技同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丰富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让其掌握应有的数学技能,并且认识到运用数学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可以让学生熟练地在学习与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令学生具有现代信息社会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创设教学情境、课堂环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令学生产生强烈探索的欲望,以及跃跃欲试动手操作的想法。这时,老师就要正确利用学生此时达到的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为了能得出结果,积极努力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达到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学习探索的目的。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果,需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勇于实践和创新,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并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高丽静.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3).

课堂教学实践篇4

一、营造校园科技氛围,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1.创设校园科学环境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既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感,又能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怡人作用。如让学校的走廊成为学生的科技才艺展示长廊、科学家介绍长廊、科技知识学习长廊,可以有机渗透科学教育;学校建立“青葵园”科技实践基地和种植基地,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体会丰收的喜悦、科学研究的价值,丰富了科学课堂教学的素材;利用学校“科技节”组织学生科技作品展示评选,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校园活动中去发现、体验,在享受、回味中感受校园科学环境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

2.开展科技系列主题活动

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科学主题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认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生动化,主张寓教于导、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如每学期开展的“科技节”活动,以“科技在校园,创新在明天”为主题张贴相关宣传画和手抄报,每班出好一期专题黑板报或学习园地,召开一次“科技在校园,创新在明天”主题班会。通过科技手抄报、科学幻绘画比赛、智力七巧板竞赛、小课题研究报告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课内外科学实验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视创设兴趣的实验观察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实验观察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会实验观察,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科学探究活动的奥妙,并延伸到课外。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同一种方法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提出“为什么有的声音好听”“有的声音不好听”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动脑筋进行实验,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2.重视课堂实验操作与课外操作的结合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探求、思考、创造。如学习《生物的启示》一课后,要求学生继续调查身边的仿生实例,了解人们是怎样模仿生物设计产品的,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明创造仿生物品,学生将在全校内交流与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设计并制作出几十个仿生物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学――思――做”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得到了训练,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注重校外资源开发,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校内活动只是整个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与校外资源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应有效利用学生的家长资源,发挥学生家长各自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力,让学生在家长那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可请家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学生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忧愁,让学生在各自的家庭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好校外辅导员、科技专家、高校教师等人力资源,请他们到学校作科学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大自然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如河流、工厂、农田、花草树木等都是科学学习的资源。教师可适时地安排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研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学习“动物”“植物”单元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并写好科学日记。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社会生活是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源,它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引导学生做社会调查、采访他人,参观工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和科技馆等,有指导地组织学生收集社会信息,并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也是提高学生科学技能和学习科学概念的重要渠道。

课堂教学实践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 教学观摩

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受众学生毕业后大多都要踏上英语教学岗位,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来说从他们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他们必须至少能够上一堂合格的英语课。要做到这一点,他们自身的英语教学素养就必须过硬,他们所学的英语教学相关知识和技巧、技能,都必须在使用之前经过亲自的实践检验。也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学人员。要达到这个目标,高师的英语教学法课堂就不能只是理论课堂,而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能够随时运用于实践的课堂。因此,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英语教学法课堂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英语优质课观摩、教案写作、情景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等,其中英语优质课的教学观摩更是可以贯彻整个英语教学法课程。本文主要研究英语优质课的教学观摩活动,那么怎样进行英语优质课的教学观摩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调控,即观摩前、观摩中和观摩后。

一、观摩前的准备工作

1.优质课的准备

因为各种条件所限,所以这里所说的优质课专指英语优质课的录像,而非现场优质课。组织学生观摩英语优质课一定是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而不是盲目的播放录像课给学生观摩。比如说,教授到英语课的导入活动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想要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导入活动的两个设计思路即复习导入和新授导入,那教师就可以分别挑选几段不同课程的导入活动给学生看(内容分别为复习导入和新授导入)。再如,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任务型教学,那教师在挑选优质课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挑选典型的任务型教学课。

2.学生的准备工作

在组织学生在观摩英语优质课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是通过课堂讲授,也可以给学生相关的学习主题,让学生自学或小组学习讨论。具体采用哪种方式,主要依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定。例如准备要观摩听力活动的进行方式,因为这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活动,就可以布置主题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学习。

二是在观摩之前,教师可以适当的介绍所要观摩的教学活动的课程背景,例如可以让学生先熟悉课文,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可以让学生写一份初步的教案(这里所说的教案不一定是指完整的教案,有可能只是教案的一个部分,具体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例如教授英语阅读课的调查活动,可以布置学生根据某篇文章的内容设计一份调查活动的教案,而非整篇课文的教案。

三是教师要在观摩之前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教学观摩的目的和任务,在讲解清楚目的的基础之上,要向学生明确观摩时要关注些什么,要如何做笔记等等。在英语教学法课程开始之初,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做课堂实录,等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之后,再引导学生去记录重点内容。

四是每一次观摩之前都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观摩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观摩课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笔者一般在观摩第一遍的时候要求学生扮演英语课堂的学生,思维跟随观摩课教师的节奏走;在观摩第二遍的时候,要求学生扮演英语教师,站在同行的角度去观摩教学活动;有必要的时候还会观摩第三遍,这个时候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评判者了。

这几个方面都是英语优质课观摩前的准备活动,准备的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整个观摩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是整个观摩活动的基础。

二、观摩中的活动

观摩活动开始之后,教师实际上就退居幕后了,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观察参与观摩的学生。观察学生是否按要求进行观摩、思考、记笔记;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观察记录学生通过其他方式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并进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第一遍观摩也就是学生扮演英语课堂学生身份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课堂控制和提醒,以便于学生更投入地体验观摩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偶尔会因为没能全身心投入而造成课堂过分活跃,这种时刻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课堂干预。在进行第二遍观摩,也就是学生作为同行进行观摩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观摩后的总结活动

观摩后的总结活动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学生进行第一遍观摩之后进行。这一阶段比较简单,要求学生总结作为观摩课堂学生的上课感受以及得到相应感受的原因。

第二阶段是在进行第二遍观摩之后进行。这一阶段的总结以学生的信息反馈为主,结合教师的指导和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剖析,并且糅合英语教学法课程相关内容于其中。这个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学生总结

参与观摩的学生依据英语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对照观摩前自己所写的教案,对所观摩的课堂教学进行剖析,也可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因为班容量比较大,所以一般都是先采用小组讨论、再小组派代表进行班级讨论。如果班容量比较小,也可以直接进行全班讨论。学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记录。

2.教师分析

教师从英语教学法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总结,对观摩课作一个总的详尽的分析和解说,回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归纳出关键性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修改自己的教案。

3.师生共同学习研究

在学生进一步修改教案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抽取一部分的教案,在课堂上进行不记名的全班讨论和分析点评,让全班同学都能更好地把课堂所学运用到教学中去。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随时提供帮助。最后由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对这一章节的学习体会,并展开全班性的研讨。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在一个完整的英语优质课教学观摩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根据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个人档案,在完成下一个教学活动之后再不断补充完善学生的个人档案。在档案建立完成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要利用课余时间单独和学生详细地分析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档案,以帮助学生在下一个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更为出色。

参考文献

1.张子光.英语教学法课改革的思路及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6

2.盛红梅.论学生参加英语教学法教学实践的控制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课堂教学实践篇6

[关键词]环境工程原理;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1引言

环境工程原理是一门环境学科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环境工程技术中各单元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与操作原理,同时也涉及到各单元过程的设计计算。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工程原理这门课程,可以为后期《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主要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对该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各个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熟悉各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计算方法,具备用工程观念分析解决单元操作中的一般问题的能力。虽然环境工程原理这门课程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但不少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会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倦怠。由于环境工程原理涉及许多工程技术的原理和计算,在学习前需要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这对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同时,由于环境工程原理中工程技术的复杂性,除了极少数简单的问题可以用理论分析的办法解决外,大都需要依靠实验研究解决,通过实验研究过程规律,再将研究结果指导工程实际,这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挑战[2-3]。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时,如果没有合适的途径去克服和解决,就会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降低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导致学习效果大大降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其中“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通过将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不仅避免传统课堂“教”“学”分离的缺点,而且弥补了单纯的讨论式课堂效果差的遗憾。通过将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4]。

2对分课堂应用于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尽管“对分课堂”具有理念深刻、简明易用的特点,能实现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争议。尤其是对于类似于环境工程原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多、知识结构复杂、工程计算繁琐的课程,教师在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对分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难以贯彻执行。根据在环境工程原理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其他教师的相互交流,本文总结了对分课堂应用于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首先,“对分课堂”模式与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学时数不匹配。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授课时间长,讲授的内容多,课程的学时数基本能满足要求。而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学生讨论的环节,教师的授课时间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压缩。很多老师提出对分课堂的模式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造成教学进度进展缓慢,课程学时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其次,“对分课堂”模式与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内容不合拍。由于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到许多工程技术的原理和计算,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在应用“对分课堂”模式时,无法很好地将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讨论结合起来,出现“对分课堂”模式与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内容不合拍的现象,降低了老师和学生对“对分课堂”模式的尝试热情,造成“对分课堂”模式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第三,“对分课堂”模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一致。通过对分课堂的实践教学发现,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千差万别,在进行对分课堂教学时,如果进行随机的分组讨论,会导致不同组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可能差异很大,尽管进行了全班范围的讨论和老师的讲解,有一些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仍会明显会低于其他组。“对分课堂”模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一致,如何科学合理的分组讨论,是“对分课堂”模式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对分课堂”模式应用时,不少教师出现浅尝辄止的情况,认为对分课堂并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好的帮助,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又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去。显然,这种情况是应该避免的。事实上,上述问题并非没有解决的方案。为了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对分课堂在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3对分课堂在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为了实现对分课堂在环境工程原理教学中的应用,针对对分践。以“对分课堂”模式为基础,优化环境工程原理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环境工程原理的课程内容特点,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学内容的重构

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对分课堂”模式与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学时数不匹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内容编排与“对分课堂”模式的要求不符。因此,在课程开始前,可以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通过查阅资料,听取资深教师意见,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优化,并配套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通过重构教学过程,提炼主要知识点,构建学习框架,使其更好与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对于环境工程原理这门课,可以根据单元操作的特点,将每一个单元操作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教学,将实验实践部分和理论知识部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先讲授理论再进行实验实践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工程实践中去。如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原理》(胡洪营等编著),该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依次包括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分离过程原理和反应工程原理[5],教材内容知识引导循序渐进,知识体系构建完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得到了广泛的采用[6]。然而,在基础知识和单元操作内容衔接上,部分理论内容和单元操作有所分离,如第五章的质量传递和第八章的吸收以及第九章的吸附未紧密衔接起来。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效率下降的问题,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长和课程的学时量。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将质量传递这一章节和吸收等章节作为一个教学专题放在一起进行授课,在采取“对分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授,通过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提升学习效率,减少学时数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

3.2“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学设计的改进

在进行“对分课堂”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显然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因此对“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学设计的改进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学设计时,需结合课程内容,改变教学过程,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讲练结合、合作学习、自主课堂、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流体流动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对分课堂的模式,首先以工程实践或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判断楼房高层自来水水管能否出水的问题,引出流体流动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思考并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哪些,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哪些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讨论和引导讲解,过渡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上来。然后通过讲授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流体流动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解决之前问题的先决条件的确定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由于每一个章节或专题的内容特点不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对分形式,灵活采用当堂对分或隔堂对分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对分易”、“学习通”、“雨课堂”等辅助工具,将不同知识点的学习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增加课堂的丰富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3“对分课堂”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同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更像是一个整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效率受到影响。“对分课堂”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和学习,每个组员在组内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在进行对分课堂教学时,不能简单的随意分组,而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将他们相互搭配分组,充分挖掘学生各自的潜能,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对分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在分组讨论的环节,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的不同,可以将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与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搭配分组;根据学生表达能力的不同,可以将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与表达能力弱的学生搭配分组;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可以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性格开朗的学生搭配分组等等。通过这种以强带弱,互补互促的方式进行结合分组,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学习对方的长处,相互帮助相互提升,综合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通过不同的“对分课堂”模式,如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分组讨论和作业点评等不同方法,结合“亮考帮”、“对分易”等多种形式和工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在对分课堂中学习的状况及时跟进,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对分的方式,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摸索出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特征的对分课堂方案。

4结语

课堂教学实践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学案式教学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应该是学习者在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进行的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内在的思维活动与外部学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践“学案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学案式”教学法确实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为学生能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运用学案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案的编制应体现以下几个部分:

学案中首先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布鲁纳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是设计恰当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在讲《不等关系与不等式》这节课时,我在课前预备这一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1.用数学符号 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 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

2.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对应的实数 。

3.a≥b的含有是 ;

若a>b,则a≥b是 命题;

若a≥b,则a=b是 命题。

4.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依据是:

ab>0?圳 ;ab=0?圳 ;ab

5.作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过程中,变形的方法常有 和 .

这一环节也可以做为“前置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顺利地完成知识的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问题,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从而乐学。课堂上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前置作业中的有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教师要想设计出恰当的课前准备作业,必须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如果教师布置课前准备作业时对目标把握的不明确、不准确,那么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也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更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我认为数学老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的探索与研究。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和备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科学的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使得课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维性、开放性、逻辑化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让学生有备而来的学,这也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检测。检测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对问题的设计,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学案更突出、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引导者。学生以“学案”为载体自行去探究学习的相关内容,尝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并能够终身受益、终身能够学习,这也许就是“学案”与“教案”不同的所在。

课堂教学实践篇8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合肥师范学院作为“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足自身优势,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思路。定位于培养专门性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特别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在促进培养创新、应用性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文首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目前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效果提升显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专业包括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等。这些专业对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要求各不一样。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座谈等形式,我们发现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1实验学时压缩,无法兼顾各层次水平学生

从学时分布来看,一般化工类专业中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分别为32学时,生物类专业中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总共24学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总共32学时。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才开始接触专业实验课程的新生来说,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及基础操作很多,限于学生的层次差别,教师很难在3个学时的实验课时中兼顾每一个学生。尽管学校提倡开展“导师制”,学生课余时间进实验室,但是限于学校实验室条件、教师的空余精力及学生的主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较为困难,使得部分学生规定时间内难以高质量完成实验学习内容,不能完全掌握实验操作。

1.2实验内容基础,缺乏创新性培养

在大多数普通高校中,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因为是低年级开设,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丰富,以及限于实验条件,难以开设创新性较强的实验。目前实验教学中开展的实验任务多是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实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课程引导探究

多年来,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教师在实验操作前进行课堂演示,随后学生进行重现[1-3]。限于实验室布局,难以让全体学生看清教师操作演示每一个细节,使得学生连模仿、重现都难以做好。加之教师忙于指正学生的操作练习,疏于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较多关注实验结果,较少关心实验过程。由此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实验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相互促进也难以保证。

1.4实验考核体系陈旧,难以客观量化成绩

在实验教学中,大多采用检查实验结果,综合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给出成绩[4]。但是,这样的考核方式势必存在部分同学随意记录实验数据,更改实验结果,甚至会出现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由此导致教师给出的实验成绩难以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

2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逐渐进入各类课程中[5-8]。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在线交流主动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结余的时间回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提升教师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们在实验课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2.1重视引导实验课程预习

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中免费的“慕课”平台网站以及qq群等媒介,精选实验内容,通过平台上化学实验操作视频的引入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涉及实验基本操作、基本原理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包括玻璃仪器的洗涤和使用、分析天平称量、加热、药品及试剂取用、固液分离、实验原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时上网观看。作为课前预习,可提前了解仪器的构造、使用方法、操作要领、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等,这相对于仅看实验教材作文字预习更加直观生动、印象深刻,并且可以弥补课堂演示的不足[9-10]。

2.2加大实验课程内容讨论

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反复学习,并记录学习难点和疑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实验基础理论和实验操作,以问题为引导,精心设置实验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多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增加创新创造性实验内容

选择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并根据专业特点,增加创新创造性实验内容。例如,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在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加入了“利用鸡蛋壳制备葡萄糖酸钙”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前准备鸡蛋壳作为反应物,实验的产品也与专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训练了无机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各个实验操作,实验态度极其认真,效果较好。

2.4实施多维度实验课程考核

教师全程参与实验的预习、实验的讨论、实验过程实施及实验报告批改等过程。以实验过程加实验结果的多维度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整个实验教学期间,教师全程认真记录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表现,随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如实验预习情况实验交流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撰写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不断积累成绩。另外,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和效果的进步,给予鼓励性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以此提升我们对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

3结语

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物质合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基本操作,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合成技能、分析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责任,还对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实验教学工作中,结合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师全程参与,提升预习效果,增加创新性实验内容,实行多维度实验考核体系,对于实验类学科教学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刘向举.浅析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35):81-81.

[2]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51-152.

[3]陈立妙.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30):72-74.

[4]曹洪斌,申明金,陈莲惠.医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1):91-94.

[5]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6]张颖.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7]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19-222.

[8]罗天兰.基于微课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9]武宁,郑朝华,郝利君.高等院校分析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2):37-38.

[10]李汝奕,于剑峰,罗立文,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广东化工,2013,40(6):163-164.

上一篇:高效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下一篇:教师课堂基本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