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13 09:22:42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军工企业 科研成本 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军工集团实施重组整合,以及外部形势的变化对传统国有军工企业科研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粗放型科研成本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科研生产发展的需要,加强科研成本管理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一 国有军工企业科研成本管理的意义

第一,军工企业科研成本管理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需要。随着军事工业向民营领域开放,国有军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由于科研成本管理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粗放的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上科研拨款远远少于科研支出,国有军工企业成本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军工企业科研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目前大多数国有军工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技术难度高,产品结构复杂,大部分是多品种或小批量的任务,成本对象复杂,项目之间可比性差,很多武器装备在研制成功以后,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列装部队,或者直接就作为一种技术储备起来,在备战需要时投入生产,科研产业化规模较小,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军工企业科研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第三,军工企业科研成本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国有军工科研技术含量高,研制风险大,生产环节复杂,不确定因素多,涉及部门多,控制程序难以理顺,以及科研和生产高度交叉进行等,造成大量潜在科研自筹资金成本沉没。加上军品价格按照军品生产的成本加上5%的成本利润制定,依照这一思路,军工企业要结合现有的管理水平,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体系,寻求新的管理方法,有效地降低成本消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科研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研究表明产品80%甚至更多的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已固定,但大部分军工企业设计阶段尚属于成本控制的“盲点”,科研人员在设计新产品的过程中仅仅考虑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和产品性能的提高,忽略了零部件的通用性或原材料的普遍性,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加工成本或采购成本。有些产品在设计阶段参数过高,导致产品在投入生产后由于设计和技术上的原因出现大量的不合格品,并产生了大量非正常试验损失。科研阶段的不确定性也给成本管理带来了一些困难,无法准确确定科研成本。工艺部门成本意识不强,工艺标准不能及时更新,对工艺技术革新的成本问题考虑得较少,导致低科研成本的效果不明显。

第二,虽然科研项目在立项时要求进行产品的目标价格测算,但是在目标价格制定方面,尚未能将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同等考虑,也未能够进行细致的成本估算,一般是由财务人员和设计人员凭经验估算,主要考虑材料费用,有无类似产品,而并未从经济性、科技含量因素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目标成本价格制定较为粗放,不能有效指导科研成本的控制。

第三,科研阶段的采购成本偏高。由于研制阶段的特殊性,多头、多部门采购原材料,申购计划零散,不能形成批量集中采购优势。对研制投料管理制度不严格,造成一些关重器件采购后不能使用的现象时常发生,设计人员为了产品性能而要求采购人员购买进口件或者不通用的器件,直接增加了科研成本。

第四,受科研生产活动管理体制的影响,军工企业科研活动对国家拨款依赖性较强,普遍存在重视科研进度和质量,轻视科研成本管理,出现以投产数量确保出产质量的现象,忽略成本控制,造成多投浪费。随着市场化竞争的加剧,以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为企业根本目标的思想已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第五,科研成本管理较为粗放,科研人员成本控制意识较为薄弱,在科研投入上不惜一切代价,忽视投入产出效益,盲目购进设备仪器,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科研人员缺乏科研管理意识,不能有效整合和利用科研资源,项目主管强调自身需要,各自为政,出现同一贵重通用仪器多个项目组同时购买或重复购买现象。

第六,监管机制与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军工科研经费管理有严格的制衡机制和约束考核制度,但实际执行力不够,基本上是事后监督检查,监管机制弱化,忙于应付上级检查和完成科研任务为主,缺乏审计监督。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对科研项目的考核往往看重形象进度和科研成果,忽略经济效果。

三 加强军工科研成本管理主要着力点

第一,加强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的管理和评估。指定专门职能部门或机构,从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方向和核心技术,以及市场化需求和应用价值的推广上,对科研立项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评审,落实各级责任制,以便化解风险,减少损失,提高研发的效益。

第二,加强科研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设计人员要树立成本观念,从设计阶段开始就要考虑工艺、制造、采购等方面的成本因素,控制科研项目的预期生产成本。在指标确立上不盲目追求单一的、成本过高的高技术指标要求。在满足客户需求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低价材料,较为普遍性的材料,达到降低成本,方便采购的目的。尽量采用现有成熟、先进技术,实行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设计,科学地、系统地考虑技术方案的先进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可靠性,使技术设计最简化,达到成本低、效能高,便于生产装配等优点,真正做到性能价格比最优化。

第三,推行科研目标成本管理。完善科研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指导科研成本的过程控制,使科研成本管理事前规划有目标,过程控制有依据,成本分析有标准。增强全体员工把握科研项目投入产出的效益意识,从机制上保证科研成本受控,以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科研产品物资采购阶段成本控制。加大对科研产品关重器件及昂贵器件集中统一采购的力度,关注重要器件使用合理性的评审工作,事后检查这些器件的领用情况;建立元器件优选目录,设计的科研产品要尽量从现有的元器件目录中优先挑选;加强重大外协加工合同的审核和评审工作,注重投入产出的合理性;建立和完善外购器件价格信息库,做好物资采购比质比价管理工作,大宗物资的采购要实行招标采购,努力降低采购成本,“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第五,强化生产的组织管理和过程控制,促进科研生产均衡开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编制产品工艺规程和操作程序,优化工艺路线,严格控制工艺流程,降低工艺成本;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加强质量成本控制,提高科研产品“一交合格率”,建立质量成本考核管理办法,控制科研产品质量成本的发生;抓好试验环节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在保证成本性能可靠、质量达标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方法,优化试验类型,选择最佳试验次数,降低试验成本。

第六,加强科研产品成本基础管理。强化定额、计量、标准管理,推进管理精细化。相关部门根据科研定型产品制定原材料、辅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各种定额和标准, 并按各种定额制定科研产品的定额成本, 最终以定额成本为主要依据, 考虑计划期内的实际要求编制计划成本,控制材料耗用状况,执行限额领发料制度,对于超额领料,要先提出申请说明原因,经审批后才能领用。对于课题组常用的零星用料及常用的成套工具等低值易耗品,应按项目或人建立保管卡,推行“缴旧换新”制度。加强实物管理,做到用多少发多少,这样既可以方便使用、节约用料,又能有效防止材料过量消耗、使用保管不严所形成的干一种型号领一套工具的浪费现象,以期有效控制科研项目成本。

第七,做好科研产品预算管理,加强科研产品成本分析,设立成本边界,实行成本超支偏纠。科研费用支出时,对非常规试验、固定资产的采购等对照预算表,无预算不开支,超预算的按程序审批,严把费用关,定期通过网络系统公开科研项目各期成本预算及其预算执行结果。通过开展研发支出统计、汇总,对实际支出与预算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及时了解科研产品的支出情况,并与定额成本相比较,对超支的部分会同科研管理部门和设计师进行分析,分析超支的原因,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八,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推进工艺创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要求设计、工艺部门必须从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柔性化设计等方面入手,把好降低产品成本设计、工艺关口,改变产品设计和工艺“只重产品性能指标,不重经济性指标”的现象,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要以节能降耗为出发点开展和实施工艺技术改造,淘汰能耗大、精度和效率低的设备和工艺,以技术进步促进节能降耗;结合精益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要求,积极开展群众性工艺改进和创新活动,支持职工结合生产实践开展各种小革新、小创造、小发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九,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本控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成本控制的动力。实行科研项目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逐步推行全员考评结果与收入挂钩;实行考评结果与职工晋级评优、职称评定等挂钩;对在科研成本、节支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效益显著的部门、班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于那些对科研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项日、重大措施的决策,应该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追究决策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必要的惩处。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分类号]G322.2

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中央政府)建立和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大型科研机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和其他各类研究机构。国立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竞争前沿技术的开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每年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对这些科研成果及相应知识产权的管理状况却不尽人意。在调查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国际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举措,为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和建议。

1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情况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主要采取了挂靠式和独立式两种管理模式。挂靠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都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管理科研成果的奖励、鉴定等,并在原有管理模式之下兼管知识产权管理。独立模式是成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并确定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智力成果的产生及知识产权的形成、转移、许可和转化都由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

笔者对我国6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设有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单位有7个,占总数的11%左右;由科技部门(如科研开发处、科技处、计划财务处、科技投资管理处等)管理的46个,约占总数的73%;由外事部门兼管的4个,占6%;由科技部门和外事部门共管的3个,占4%;由其他部门兼管的4个,占6%。关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配备,在被调查的科研院所中,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的有5个,占8%;配备兼职人员的单位有42家,占66%;个别单位既有专职人员,又有兼职人员,专兼职人员都没有的单位有17家,占总数的26%。有许多知识产权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科研机构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管理人员。根据访谈中了解的情况,目前许多科研机构所从事的知识产权工作都是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审查等流程性、事务性的管理层面。知识产权管理兼职人员往往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缺乏工作经验,并且常因人员变动而难以保证。

1.2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笔者调查,在64家国立科研单位中,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内部规章制度的有20家,占31%,这说明,有2/3以上的调研对象正在建立或根本没有建立单位内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根据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所做的具体调研,除了少数知识产权工作开展较好的科研机构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且内容比较全面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建设滞后、修订不及时、偏重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授权等。以某科研机构为例,其关于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部分内容亟待更新。

1.3 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1.3.1 经费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健全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有一笔经费(大约在10万至30万元),用于申请国内专利以及维持专利所需的年费。一般课题组支付专利申请费,科研机构支付维持费。有的研究院所每3年进行一次专利评审,如果某专利有效益,则继续支付专利维持费,否则研究院所就不再支付专利维持费了。根据调研结果,在对专利申请的激励方面,64个参与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中有48个制定了支持专利申请的经费补助政策,并且政策的规定比较具体,操作性强,基本上的得到了落实。

1.3.2 科技奖励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主要是专利法规定的针对获得专利授权的奖励)方面,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获得知识产权都进行了奖励,一般是针对不同的成果方式事先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并定期兑现。

1.3.3 利益分配在知识产权利用(主要是专利的实施)过程中,科研机构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使用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部分报酬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分配,不同单位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关于支付科研人员专利实施报酬方面不容乐观。许多科研机构都没有落实对科研人员报酬的支付,只有少数科研机构以变通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资金限制和部分科研机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4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4.1 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偏颇 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呈现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利用的特点。之所以重视知识产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论文和专利数量正在成为科研人员升职、晋级、评聘的关键要素,也成为科研机构彰显其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出现了科研人员为求数量而将一些市场前景不明,价值不大的成果申报专利,或者将一个专利分拆成多个专利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专利统计、奖励申报和评审等事务性工作方面,而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等知识产权管理下游阶段的工作还远没有提上日程,导致我国专利技术应用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整体上来说影响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曲解了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意义。

1.4.2 缺乏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通常属于科技处的职能,科技处工作内容繁多,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这就使知识产权工作往往局限在成果管理的工作层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利用上中下游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的统筹考虑,难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此外,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人员中很多都没有法律背景,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难以实现知识产权的高层次管理。

1.4.3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据上文对国立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情况所作调查,目前2/3以上的科研机构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而在已经制定规章制度的科研机构中,除了少数几个单位制度建设比较成熟、可操作性强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2 国外著名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2.1 德国马普学会(MPG)

马普学会(The Max-Planek―Gesellschaft,MPG)是德

国也是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学术科研机构,成立于1948年,旨在推动科学领域的研究,下设80个科研机构和一些临时研究中心。

MPG在众多研究计划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成果,其中不乏有商业价值者。因此,MPG在1970年设立了马普学会专利办公室,后转制为嘉兴创新公司(Garching Innovation GmbH,GI),负责对研发成果的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应用。

GI的工作人员包括科学家、经济和法律专家以及专利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向研究所提供知识产权应用方面的信息;向科学家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议;评估发明人的知识产权及其商业价值;聘请专利律师确定专利申请范围、谈判专利许可和优先协议;引导发明人与企业合作;在评价发明人思路、风险基金申报、支持的获取等方面给予指导;在知识产权应用过程中提供数据库、保护期限、商业利益划分、会谈和发明人联系方面的帮助等。

GI非常重视专利申请的审查与评价,认为专利申请的审查有利于对专利转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审查,从而可以促进专利的后期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对非专利信息和专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借此判断专利是否能反映技术发展的趋势。GI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MPG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而且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和创办新公司等方式加快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实现了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

2.2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成立于1939年,是欧洲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下辖7个学部和2个国家研究所。

1992年,CNRS协同其他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了法国科学发明和转化公司(FIST S.A),作为管理其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FIST L6j的服务包括:评价和选择创新项目、制定和执行保护战略,并将新技术进行直接的或在线的产业合作研究、资金注入和技术转化合同谈判、帮助发现和管理初创企业等。

CNRS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知识产权的应用,包括:①制定创新法(Innovation Law,1999),以此来鼓励研究人员成为企业家,并通过孵化器和其他鼓励措施对其进行支持;②建立信息中心,促进实验室研究信息的传递,鼓励向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让;③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科技人员与产业界的合同关系、知识产权管理和其他相关培训来增强实验室创新成果向私营部门的转化应用。

2.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学研究及资助机构,成立于1938年,目前共拥有27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NIH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管理和转化,专门成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The Office 0f Technology Transfer,OTT),对NIH的发明资产进行评价、保护、监控和管理。OTT的职责包括对每个研究项目进行评估、跟踪和管理,监督专利实施、谈判、许可证合同,提供合作研究和开发合同(cRADAS)政策回顾等。

在NIH中,OTr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受NIH主任管辖。OTT的办公室虽然设在NIH总部,但实际上所有的运作却是渗透到NIH每一个组成机构之中。OTr在NIH的每一个机构和研究中心都设有“技术发展协调员”,负责与具体项目科学家进行联系,了解项目情况。为了促进技术转让,OTr在美国的许多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技术转让办公室,如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华盛顿大学等。技术转让成功后,OTT会给予大学一定比例的许可费收益。

在经费支持方面,与马普学会各研究所承担专利申请费用不同,NII-I的专利中请费用不需研发机构承担,而是由OTT统一负责,而且对于任何有商业应用价值的产品,OTr都会尽力促进其商业化运作。另外,为促进研发机构的成果产出,OTT还规定,成功实现技术转让后将技术转让费的15%或25%返还给技术研发机 构,但不得超过15万美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际著名科研机构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逐渐发展演化成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配备了具有多种学科和知识背景的管理人才。一方面对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和产业转化与利用,促进先进科技在各创新单元之间的流动,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发挥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3 完善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要积极开展对科研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要明确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政策制定者也要从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制定政策,引导科研机构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评价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机构科技评估和人员竞聘中所发挥的作用。

3.2 加快建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作战部”、“参谋部”和“后勤部”,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从整体上规划和组织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集中精力专职服务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3.3 实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科研合作方式的形成,科技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将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全球研发网络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可能会涉及多国利益,因此要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法律背景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事务。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3.4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科技成果登记制度;评估、选择申请专利的种类及保护方式的制度;科技成果及专利资助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质量评估制度;科技保密制度;对职工调入和离职人员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制度;职工离职后的竞业限制制度等。此外,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3.5 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知识产权管理费用主要包括专利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和费以及对专利申请人和单位的奖励费用和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办公费用等。充裕的知识产权管理资金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6 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进行评估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科研院所;资产管理;内控制度;控制要点;控制风险

科研院所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活力所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综合学科优势,提高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有关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的财务内控制度是当前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科研院所应加强各项资产管理,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主要关注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和无形资产,并就这三项主要资产提出了相关的控制要点,揭示了应关注的主要控制风险。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控制要点与控制风险

科研院所应当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更新改造。科研院所应从多方面保证固定资产效能的有效发挥,对固定资产使用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充分掌握固定资产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避免错误操作导致的资产损坏;固定资产维护工作应当得到强化,无论是日常维护、定期维护、专业维护等,均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资产运转正常;对技术落后和产能不足的固定资产,科研院所可根据情况进行更新改造,提升技术水平和扩大产能。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固定资产是科研院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只有维护好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能,才能有效促进科研院所整体目标的实现。

(一)固定资产的记录、维护和监控

1、科研院所应当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折旧、改造、盘点等相关内容。固定资产记录工作主要包括制定固定资产目录、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和对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等。固定资产的记录应当完整,记录内容包括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折旧、改造、盘点等相关内容。由于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繁多,科研院所应当在具体固定资产上标示固定资产标签,以保证固定资产卡片和固定资产实物的一一对应,以便查找。

2、科研院所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和大修理计划,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消除安全隐患。应做好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工作。

3、科研院所应当强化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确保设备安全运转。应加强生产设备的运转监控,建立设备监控系统和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对操作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特别是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而言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的设备损坏和生产中断。

(二)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

1、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目标做到保持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和科研院所发展的可持续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可以减轻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成本,增强科研院所效益。

2、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方面,应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不断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淘汰落后设备。一方面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设备。

(三)固定资产的清查与处置

1、科研院所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应建立并执行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作为实物资产,例行的清查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控制措施。科研院所在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时,应当明确固定资产清查的组织、程序、频率和要求等内容。通过定期的固定资产清查,可以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清查中发现的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损毁、丢失、被盗等情况,清查人员应当及时查明原因,由全体清查人员签字确认清查报告,报科研院所内部批准后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管理责任,妥善处理盘点差异。

2、科研院所应当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和处置定价,防范资产流失。应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在固定资产处置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关联交易有失公允和处置定价不合理。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还可以集中管理固定资产的处置,采取招投标或拍卖等公开化手段,保证固定资产处置行为的规范性。

(四)固定资产的抵押

1、科研院所应当确定固定资产抵押管理,确定固定资产抵押的程序和审批权限等。要建立固定资产抵押、质押的条件、程序、审批权限和要求等,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抵押、质押管理流程。

2、科研院所应当加强对接收的抵押资产的管理,编制专门的资产目录,合理评估抵押资产的价值。科研院所将固定资产用作抵押的,应由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经科研院所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质押手续。

(五)固定资产的投保

科研院所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政策。这要求科研院所应当规范固定资产投保行为,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政策,由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固定资产投保事宜。应当严格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及时办理投保手续。这可以有效避免暗箱操作。

二、存货管理的相关控制要点与控制风险

科研院所应当规范存货管理,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存货取得、原料加工、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明确要求。规范存货管理,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强化会计、出入库等记录,着眼于存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控制。现代管理已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利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信息传递中的失真现象;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规避手工操作可能存在的弊端。加强会计、出入库等记录,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手段,使工作和控制具备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规范存货管理不能只对存货的个别环节进行管理,应当对存货管理全过程进行管理,防范存货管理的系统性风险。

(一)岗位责任

1、科研院所应建立存货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这是有效规范存货管理的基础工作,只有职责权限明确了,才有可能促进相关部门和岗位各负其责,实现存货管理目标。

2、在存货管理中应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是健全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存货管理方面的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存货的请购、审批与执行,存货的采购、验收与付款,存货的保管与相关记录,存货发出的申请、审批与记录,存货处置的申请、审批与记录等。科研院所在分离不相容岗位时,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岗位分离不足的风险,对于一般性的不相容岗位职务可实施岗位职责分离,对于重要的不相容岗位职务可实施部门职责分离。

3、内部除存货管理、监督部门及仓储人员外,其他部门和人员接触存货,应当经过相关部门特别授权。财产保护控制是实物类资产通常采用的基本控制手段,未经授权的部门和人员随意接触存货,会加大存货丢失、毁损的风险,影响存货的安全与完整。

(二)存货验收

1、科研院所应当重视存货验收工作,规范存货验收程序和方法,应根据存货的来源和种类特点,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验收程序和查验方法,检查库存的数量、质量、技术规格等,验收无误方可入库。否则应当及时查明原因,根据情况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后处理。

2、对于自制的存货,除查验数量外,应当重点关注产品质量,对不合格品应当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报告处理。这主要是由于产品质量在科研院所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的,科研院所一般均会将产品质量看成科研院所的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在关注产品质量的同时,科研院所也不应疏忽对产品数量的查验,否则也可能导致存货损失。

3、科研院所对于外购的存货,应当重点核对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存货的数量、质量、规格等核对一致。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货物,科研院所可以在必要时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检验。这里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科研院所自身没有检验能力的,可以根据外购存货的重要程度,选择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检验;二是科研院所自身有检验能力的,可由科研院所内部检验部门会同采购、仓储等部门进行联合验收,确定外购存货无误后入库。对于验收不一致的存货,科研院所一般会有多种处理方式,比如货物退回、损失索赔等,具体应该根据对该批存货的利用价值,供求双方协商情况,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后处理。

4、科研院所对以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应当根据相关合同或协议,查验存货来源、质量状况及实际价值是否符合有关合同协议的约定。对于验收不一致的,一般区别取得方式和途径,经双方协商,并经科研院所内部批准后处理。

(三)存货保管

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明确存货保管制度的重点内容,包括严格出入库手续、明确储存条件和措施。明确了上述内容,说明科研院所的存货保管制度是健全的。存货保管制度应当以上述基本内容为出发点,定期检查一般不能仅仅依靠主管部门的自查,还应当包括相关部门会同组织的联合检查,只有部门自查和部门外部检查相结合,才能有效监督存货保管措施的落实。

科研院所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重点关注存货在不同的仓库之间流动时应当办理出入库手续。关注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应单独存放和记录,避免与本单位存货相混淆。关注加强生产现场的材料、周转材料、半成品等物资的管理,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关注应当按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贮存,并健全防火、防盗、防潮、防变质等管理规范。关注结合科研院所实际情况,加强存货的保险投保,保证存货安全、合理降低存货意外损失风险。

(四)存货发出

1、科研院所应当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对于常规的存货发出和领用,应当事先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审批权限,在存货管理制度或授权制度中明确哪些部门和岗位可以审核批准哪些存货的发出和领用,而未经授权的部门和岗位无权批准存货发出和领用。

2、大批存货、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应当实行特别授权。这主要是基于上述存货的重要程度,采用一般授权如果发生错弊,则容易遭受损失或发生安全事故。所谓特别授权,是相对一般授权而言的,比一般授权更加严格,审批级次更高,责任更大。

3、仓储部门应当根据经审批的销售出库通知单发出货物。仓储部门只有验证经有效审批的销售出库通知单后,才能据此发出货物。仓储部门对销售出库通知单,负有检查的验证的职能,只有确认销售出库通知单上的审批手续时有效的,才能执行发货指令,否则应当拒绝执行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处理。

(五)存货记录

1、科研院所仓储部门应当详细记录存货入库、出库及库存情况,做到存货记录与实际库存相符。这是账实相符的基础,这种定期和不定期的核对,不仅包括保管人员的自我核对,也应包括内部其他人员的独立核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仓储记录与存货变动及库存实物的一致。对于核对中发现的记录与实物不一致的情况,科研院所仓储部门应当立即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2、科研院所仓储部门应当定期与财会部门、存货管理部门进行核对。相关部门在定期对账时,出现核对不一致的情况,应当及时查明原因,经科研院所内部批准后处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相关部门在对账后,应当妥善保管好对账记录。

(六)盘点清查

1、科研院所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结合科研院所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等相关内容,核查存货数量,及时发现存货减值迹象。存货的盘点清查制度,是存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加强存货管理、防范存货风险的重要控制措施。科研院所应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盘点周期、盘点组织、盘点流程。

2、科研院所应当每年年度终了开展全面盘点清查,盘点清查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存货盘点周期虽由科研院所自定,但并没有限制,全面的盘点清查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时间应当放在每年年度终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存货盘点次数。需要注意的是,科研院所的每次存货盘点清查,均要保留书面报告,由参加盘点的人员签字确认,以备日后查验。

3、盘点清查中发现的存货盘盈、盘亏、毁损、闲置以及需要报废的存货,应当查明原因、落实并追究责任,按照规定权限批准后处置。在实际管理中,部分科研院所对存货盘点清查发现的差异,不问缘由一律进行账务处理,这是不对的。只是及时查清异常原因,分清责任,并经批准后处置,才能有效促进存货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认真履行职责,管好用好科研院所存货资产。

(七)合理库存

1、明确了科研院所建立合理库存应当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科研院所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科研院所建立合理库存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存货采购间隔月、当前库存、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科研院所才能建立合理的库存,避免库存过高或过低。库存过高可能导致科研院所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降低科研院所资产的流动性,影响效益的发挥,甚至可能导致存货积压和呆滞;库存过低可能导致科研院所正常的生产经营中断,处于停工状况。

2、明确了科研院所建立合理库存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这明确了科研院所建立合理库存应当采取的手段。这种手段是指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随着科研院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工手段已越来越不适应科研院所发展的要求,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被普遍采用。在科研院所确认合理库存时,同样也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三、无形资产管理的相关控制要点与控制风险

科研院所应当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当分类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办法,落实无形资产管理责任。针对各类无形资产的特点,分别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无形资产的取得、培育、推广、保护、清查、处置等内容进行明确和规范,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无形资产的管理目标应当促进无形资产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提升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科研院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越来越成为科研院所的重要资源,无形资产的有效利用,已成为科研院所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无形资产的权属

1、科研院所应当对各类无形资产的权属关系进行梳理,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防范侵权行为和法律风险。这要求科研院所全面梳理无形资产权属关系。科研院所通过无形资产权属关系的梳理,明确界定哪些无形资产属于科研院所所有,要求科研院所妥善保管好无形资产权属证明,建立无形资产清册。在无形资产的利用过程中,科研院所应当实时监控和防范无形资产领域的侵权行为,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自身权益,避免法律风险。

2、对于无形资产具有保密性质的,科研院所应当采取严格保密措施,严防泄露商业秘密。这就要求科研院所对具有保密性质的无形资产采取保密措施。一般来说,科研院所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保护好科研院所商业秘密不被泄露,对企业至关重要。保秘的一般措施包括:建立保密制度;资料密级标示;加强保密教育;签订保密合同;订立保密协议;加强保卫措施;限制外人参观生产技术过程;安装监控;派专人封存和保管有关资料,等等。

(二)无形资产品牌维护和提升

1、科研院所应当重视品牌建设。提高打造和提升品牌的社会认可度对科研院所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科研院所有众多品牌,但主业品牌应当得到优先发展,成为科研院所的核心品牌,还应同时加强商誉管理。

2、科研院所应当通过提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等多种方式,不断打造和培育主业品牌,切实维护和提升科研院所品牌的社会认可度。维护和提升品牌的基本途径,就是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只有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科研院所品牌才能被社会认可。同时注意及时更新品牌市场形象、创新品牌运营模式、注重品牌的法律维护等。

(三)无形资产的更新

1、要求科研院所淘汰落后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地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是科研院所具备旺盛生命力的源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科研院所只有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淘汰落后技术,促进技术更新换代,才能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2、要求科研院所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先进性进行定期评估。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是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进行的定期评估,有利于科研院所准确把握自身技术的领先程度。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转制科研院所;科研经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研院所作为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科研研究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比较注重科学研究,不但出台了很多激励科研开展的利好政策,而且向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改制后的科研院所,一方面要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日常的生产核算,另一方面要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产出。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强大动力,因此转制科研院所对于科研管理,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生产、轻科研

转制科研院所往往生产项目和科研项目同时开展进行,但科研计划与生产计划冲突时,管理层多优先满足于生产项目的需要。科研人员数量有限,但科研院所的业务从投标到最后的验收都需要技术人员的参与,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难以确保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转制科研院所实行的工资制度、绩效导向一般都建立在业务基础上,员工的收入直接与产值等业绩指标紧密挂钩,这便导致一些技术人员愿意从事生产业务,而不愿从事科研项目。

(二)重立项,轻管理

转制院所是否能取得科研项目经费,主要在于该项目能否获批立项,因此其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前期项目申请上。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中,经费管理问题十分严重,往往脱离预算进行支出,为了应对课题整体验收,后期往往进行大规模调整账务,导致经费列支与本项目相关性不足,无法真实有效的反应经费使用情况。

(三)轻监管,难核算

转制科研院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企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也是为了后期为企业带来利润。经营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时开展,往往会出现设备共享人员共用的情况,导致很难明晰核算科研项目发生的费用。

二、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合理激励

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开展科研项目。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研成果及成果转化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因此,转制院所的管理层应该认识到科研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时刻把科研放在核心位置。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鼓励技术人员从事科研活动。依据各级政府、机关印发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等文件精神,完善对科研人员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使科研人员个人收入和科技成果、创新绩效挂钩。

(二)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不同的经费有不同的标准和管理办法。对于资金使用中具体财务方面的问题,科研人员有时没有时间顾及。科研财务助理能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经费管理,办理财务中的相关具体性工作。在编制和调整项目预算、费用支出、财务决算及验收等工作上提供相对专业化的服务,科研财务助理岗位所需支付的费用可由该项目组根据情况列入科研项目经费支出。

建立经费使用预警制度。根据科研项目进行的周期,财务人员每季度向项目组提供预算与经费使用情况对照表,来帮助科研人员合理安排经费的支出。

(三)加强沟通,准确核算

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部门三方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积极让财务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管理中来,使其对经费支出的所属项目心中有数。把财务人员的工作纳入评价机制,提高其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积极性。

科研能力和水平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转制科研院所强化科研经费的管理,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是企业科研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科研院所要想站到和市场上其他经营性企业同等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就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转制科研院所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是以科研为基础,以科研为引领,打造闭合型产业链,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全力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长蓉.企业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2(10).

[2]邹江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经贸,2014(7).

[3]姚娟.科研事I单位转制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4]童自然.论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29).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体育科研;固定资产;管理

作者:林剑虹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1-0044-03

0引言

随着“科教兴体”战略的提出和发展,为推动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国家财政不断加大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对固定资产的投入特别是对先进的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全民健身指导站等高价值高效率的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体育科研单位各类固定资产总值逐步不断的累积。随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为推动以高等院校、体育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竞技体育专项研究平台、群众体育科学健身指导平台、体育产业科研服务平台的建设,各级财政及体彩公益金对科技条件专项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体育科研单位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体育产业等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比重的不断提高,价值的不断增加,强化体育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并有效利用,对于推动体育科研事业单位持续发展,保持并提高体育科研竞争能力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

1.1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

体育科研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上级财政部门下拨的机构运行及科研经费、体育公益金及国家体育总局、科技主管单位下拨的课题经费。部分体育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资金购置来源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的技术服务及课题研发资金。

1.2固定资产构成复杂,价值高

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设备种类较多,除科研实验仪器外还包含康复治疗仪器、运动训练仪器等,且价值较高,导致固定资产在单位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

1.3固定资产专业化、精细化程度较高且后续支出较大

体育科研工作的精细化程度高,不同的研究需求决定了各类科研仪器的专用性、精细化。且为保证专用仪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专业的保养、维护、检修,会产生大量后续费用。

1.4固定资产在体育科研及康复医疗领域具有共享性、互通性

许多设备在体育科研领域及康复治疗领域可共享使用。我国是体育大国,推动体育科技工作发展进步已成为国家与地方的共识,且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也愈发引起重视,公共财政大力推动保障体育科研重点实验室、全民健身指导站及运动康复医院的建立及发展,积累了大量体育科研仪器及康复治疗设备资源。

2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固定资产会计账面价值与资产实际价值不符

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之前,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计提折旧。颁布之后在会计实务实际操作层面上,部分体育科研单位仍按原会计制度执行,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账面资产虚增。部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较长,且早已报废闲置又不及时处置,导致账面价值与资产净值差距与日俱增。这种核算方法既不能区分日常管理责任,也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的价值损耗,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和总体资产情况。

2.2轻管理、重购置

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科研保障,在科研项目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科研事业单位本身性质决定,体育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一般是通过课题项目团队开展的,每个课题项目均有编制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由于业务部门重视经费的争取和使用,轻视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出多少效益则更缺少合理的考核手段,导致资产盲目购置,且体育科研仪器设备由于针对性和精密度较高,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部分设备随着科研任务结束而成为摆设品,导致固定资产使用率低,又忽视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部分闲置和毁损。

2.3管理手段落后

在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上始终延续传统的管理方式,很少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系统性、时效性、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固定资产采购登记管理仅采用纸质卡片形式及固定资产登记系统,无法明确到某一资产,或者把很多资产都记在一人名下,由于人员变动未及时进行资产异动,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且容易由于卡片遗失或同一品牌同一型号资产混淆造成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增加监管难度。

2.4缺少积极的资产管理意识

由于体育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员工的工作绩效脱钩,加之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部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思想认识不足,认为固定资产的管理是财会人员和单位领导的事,甚至不配合财务部门的资产盘查工作,导致固定资产定期(通常为1年)盘点工作滞后或间断,使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被及时发现,从而导致问题处理滞后严重。财务部门与资产实际使用管理部门沟通脱节,部门资产外借、内部异动未告知财务部门的情况时有发生。单位领导注重科研项目及行政事务忽略或无暇顾及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2.5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体育科研事业单位没有健全和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忽视了资产的过程监管,部分固定资产流失损毁,未确立明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责任划分制度,造成权责不清,无法追责。3加强体育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3.1规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作为体育科研单位的重要资源,必然要求财务部门对其从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不仅与国际通用的惯例接轨,而且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有助于加强单位的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

3.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体育科研单位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自身特点和实际建立细化、可操作性强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行为,形成有效的内控监管机制。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应贯穿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全过程,包括购置预算、验收登记、保管维护、定期清查、政府采购管理、档案移交和交接手续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并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完善。尤其需要加强对清查盘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至少每年都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盘查,全面掌握固定资产的数量、实有价值及使用情况,确保账实相符,摸清“家底”,对于盘点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责任,及时处理。固定资产保管人离任或转岗时,需要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以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另外要对资产结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

3.3制定固定资产总体规划,完善购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固定资产情况,制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的年度总体规划和资产采购预算。资产使用部门申请采购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作好购置计划论证。财务部门在将资产申购预算纳入年度预算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实际需求和目前已占用资产状况,结合资产购置总体规划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提出修正意见,提高预算分配的公平性。资产管理部门应对存量资产状况进行查验、分析,对其价值利用率、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反映共享和调剂的可能性,并从单位发展战略和科研实际需求等方面确定其购置的必要性。对于大型仪器的购置,建立专家评审论证制度,从应用和性能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确需购置的资产,召集本单位领导和相关专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充分的论证。另外,采购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降低采购风险。

3.4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绩效考评机制

作为体育科研单位的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高科研事业单位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与维护的自觉性。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应把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单位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使用的考核机制纳入科室年度考核体系,对科研设备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对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共享情况、维修次数、资产完整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引入绩效评价分析机制,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将绩效考评结果与部门采购、奖惩相挂钩,从而督促单位领导和全体员工主动重视并参与资产管理。

3.5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体育科研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就必须要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对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应用。一是引进固定资产条码系统对新购置和现有的资产进行统一编码并打印粘贴条码,及时实行电子条码和实物卡片同步,实时实地监控资产实物。二是及时更新及完善固定资产资产管理系统,建立针对资产的保管、经手、使用、维护的固定资产数据库,形成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维修、异动、报废、处置一体化全程动态管理。三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网络化进程,打破各科室的“信息孤岛”,打破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信息壁垒,打通固定资产各环节的管理流程,建立统一台账、统一数据中心,使单位各个层次固定资产管理实现数据联网共享、信息流与实物流同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四是搭建科技条件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在主席“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等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先进理念指导下,构建多层次、结构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规范的共享平台,各用户之间不但可以互相学习及交流,并且可以互通有无,盘活资产,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结语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其数量、质量及技术结构决定着企业生产、研发水平。随着我国企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增大且技术性能持续增强。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由于担负着许多军工及民用的研发项目,其固定资产数量相对其他企业更多,技术性能也更高。因此,科技企业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本增效、保值增值起到关键作用。

一、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一般企业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研发设备数量多、价格高

科技企业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实验、检测、计量的固定资产,其中部分属于非标固定资产,这些资产体积小、数量多、价格高,主要担负着科技、研发的工作,其资金来源多为国拨或自筹的科研经费,要经过严格可行性分析、审批才能购买,对使用者要求较高,其使用者绝大部分需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及很好的固定资产操作能力。

(二)科研固定资产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

科研固定资产对工作环境要求苛刻,比如温度、干湿度、无尘等。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有计划的进行维修、保养,且维修、保养人员需有较好的技术水平。给固定资产创造最佳的工作环境不仅有利于形成科研成果,对于固定资产自身的作业寿命延长也起到重要作用。

(三)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缩短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企业竞争不断升级,新技术的研发成为企业间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科技企业更新固定资产速度加快,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缩短,与其他企业相比,其固定资产是在加速减值。

(四)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

科技企业的固定资产是用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的工作,不能像生产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立刻创造产值、带来收益。其创造的价值往往在一定周期后才能体现,是不确定的。因此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

由于科技型企业固定资产具有以上特点,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相比,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要求更高。

二、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制度和管理岗位责任制,缺乏管理牵制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分工原则,但由于执行不力,没有奖惩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管理效果仍不明显。

(二)固定资产购置管理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购置的随意性、盲目性大,对于购置固定资产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预算、投资分析制度,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固定资产属于企业长期资产,一经投入将很难转变投资方向,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事前控制机制。

(三)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

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疏于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科技企业的部分固定资产是在申请科研课题后为课题研究购入的,多数课题从申请成功到结束历时2-3年时间,课题完成后固定资产一般留在企业继续使用。由于这部分固定资产不是用自有资金购入,所以使用者并不重视其使用效率,会长期闲置甚至私自对外出借,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甚至资产盘亏。

(四)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合理

科技企业的固定资产有一些技术含量高、更新周期短的固定资产,如果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折旧年限计提折旧,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不能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会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固定资产老化,跟不上市场经济对生产资料的更新需求。部分为科研课题购入固定资产,企业往往在课题结束前会将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并全部计入科研成本中,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与账务严重不符。

(五)对研发、生产共用固定资产没有予以区分

为节约成本,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一些固定资产可能会同时用于生产、研发工作,但部分企业并没有分别记录生产、研发固定资产的信息。由于生产、科研用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科目不同,不分别记录不便于统计分析固定资产的价值、使用效率,会给管理者传递不真实的信息。

(六)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缺少价值管理

企业管理者在购入固定资产时通常比较慎重,但资金一旦支出,其对购入资产后续的维护、使用效率、价值管理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固定资产购入后没有区分其重要性,不能对资产进行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收入记录,无法做到科学的价值管理。

(七)没有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往往只是一种形式,企业仅能做到固定资产卡片的信息化,进行简单的信息登记,没有固定资产的维修、改造计划记录,更没有相应的支出和收入记录。或者即使有相应的记录,但记录不全面、不准确,从而影响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八)企业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部分管理者只重视市场营销、经营利润,不重视财务管理。或者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重视报表管理、资金管理,忽视了对生产产品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所依赖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使资产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对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科研院所 固定资产 管理

固定资产是科研院所的一项重要资产,在其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为突出,是科研院所完成科研任务和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加强科研院所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保障其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对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科研院所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很重视,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实物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表现在:一是重视现金、银行存款以及总账和明细账的核对,轻视固定资产的盘点、清查,造成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管理和财务价值管理脱节,账实不符;二是重视经费的争取和使用,轻视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固定资产结构不合理和闲置、浪费,资产使用率低;三是重视新增固定资产,忽视对已购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维护和更新改造,造成损坏、丢失严重,资产利用率低。

(二)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

实际工作中,很多科研院所没有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财务部门只负责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其实物管理大部分放在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与物资管理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性差,对实物缺乏动态管理;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入库、出库、使用、毁损、报废、处置的职责不清,造成固定资产表面上多头管理,实际上无人问津。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科研院所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有效、责权利分明的管理制度。表现为有些科研院所没有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管理中无章可循,随意性强,管理混乱;有些科研院所虽然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没有认真落实,只是用来应付检查,形同虚设,致使数额庞大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四)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薄弱

1.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科研院所固定资产存在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由于没有实行定期对账制度,导致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账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实物账常常不一致。每逢检查及年终财务决算审计时,临时用财务部门固定资产明细账代替固定资产实物账来应付检查。

2.固定资产转移、变更手续不齐全。固定资产仅在投入使用时,办理了验收、交接手续。而在人员变动、固定资产转移时,没有任何固定资产变更或交接手续。资产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分布和变动状况。

3.固定资产未按规定进行定期清查盘点。虽然会计制度和年终决算要求各单位要成立专门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但长期以来,科研院所没有形成完整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和报废制度,或者有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由于长期对固定资产不进行盘点,造成账外资产、毁损资产、遗失资产等无法及时发现,科研院所无法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二、加强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思想认识

提高思想认识,是加强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提条件。首先,单位领导要重视。《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科研院所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常抓不懈。其次,管理人员要重视。采购人员、财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人员,应配备责任心强、懂经济、掌握专业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管理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第三,全体职工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内容繁杂、环节较多、涉及面广,特别是固定资产的使用一般要落实到人。因此,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仅是科研院所领导和管理者的职责,也是全体职工的责任,要提高全体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形成从领导到职工都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第一,要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并设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科研院所要在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之间建立明确的职责,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和制度,确保固定资产管理运行顺畅。第二,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责任制,目标要层层分解,责任要层层落实。将所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和使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调度”的原则,防止多头采购、分散管理、随意使用的现象发生。第三,在固定资产实际管理工作当中,推行严格的使用责任制,将责任具体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管理部门应恪守职责,履行义务,真正将政策、法规和制度落到实处。第四,制定固定资产考核管理办法,使固定资产管理与部门和个人的利益紧密挂钩,考核指标应包括固定资产完好程度、盘盈盘亏、维护利用等。

(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加强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的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具体包括:

1.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对一般资产的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大型的仪器设备还要采用采购论证制度。购买前使用单位要组织人员对市场进行调研,并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上交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并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开会讨论,站在全局的高度,全盘考虑,从应用和性能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杜绝盲目采购。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及设备的购置都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尽量做到早计划、早安排,达到设备的购置与项目的开展同步进行。

2.固定资产内部调拨和转让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要有严格的内部调拨和转让制度,对闲置不用或使用效率低的固定资产予以合理的调配,并及时办理调拨和核销手续,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同时建立好固定资产台账,实施动态管理,资产的增减变动及时反映在各类台账中,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转移、增减变动情况。

3.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固定资产报废要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首先,由使用部门写出书面报废申请报告。其次,资产管理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对报废资产使用价值进行鉴定,经相关会议讨论通过,上报总经理办公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后方可报废。最后,财务资产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结果进行资产账目核销。固定资产使用到一定年限后,要根据其使用状况及科研项目的需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投资更新,合理安排投资计划,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

4.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制度。日常维护可以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某种程度上等于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费用,降低了成本支出,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科研院所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设备管理人、使用人进行考核和监督。对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误,管理不善的人员按责任制惩罚;同时,对设备管理成效显著、效益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管理目标与个人工作绩效评定挂钩,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员工自觉维护保养仪器设备的意识。

(四)强化审计监督职能

科研院所的审计监督部门有责任对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性、安全性,防止固定资产流失。一要对设备资产购置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并参与采购、验收工作;二要对资产的出租、出借、转让、变卖进行监督,监督固定资产变价收入是否按要求入账;三要对固定资产的账目进行审计,审查其账账、账实、账卡是否相符,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相关部门完成整改工作。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科研院所要提高思想认识,全员参与,完善制度,强化审计监督,促进固定资产的合理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科研院所只有不断地探索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模式,以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来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固定资产在科研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薇,兰静.关于加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9,(7).

2.王义明.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04,(9).

3.熊英.科研院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企业,2012,(7).

4.董晓东,马静.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11).

5.郭美娥.浅谈如何加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1).

科研生产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科研项目;信用管理;评审制度;监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是指科研项目结题后的管理,是科技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现有科研项目管理的延续。

一、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内容

(一)项目后评估

项目后评估是指项目结束后的评估,分为结题时的评估和结题一段时间后的评估。1.结题时的评估。科研项目结题时,应进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技术路线的科学性,研究开展内容的完整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以及项目对企业发展的发挥的作用等进行评估。通过结题时的评估,总结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2.结题一段时间后的评估。项目结题半年、一年后,再组织对项目进行一次评估,重点是项目取得的成果是否固化,获得的知识产权是否流失,成果是否得到推广应用,是否对外转让技术,是否申报科技成果等。目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成果固化

成果固化是指将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通过技术文件等方式固定下来,杜绝科研与生产的脱节。1.制订和修订企业标准。科研项目完成后,研发的新产品,应制订产品标准;产品质量改善或功能增加的,应修订产品标准;研发或改进了操作方法的,应及时制订和修订方法标准;研发出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或技术有改进的,应制订和修订技术规范标准等,把科技成果固化下来,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2.制订和修订操作规程。根据科研成果,对相关的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检修规程等进行制订和修订,以改进和完善生产作业操作。3.纳入技术经济考核指标。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应用生产后,改善了的指标应纳入企业技术经济指标考核中加以固化。

(三)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的发明创造,应通过申请专利、进行计算机软件登记、纳入企业技术秘密等方式,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1.申请专利。科研项目中的发明创造,应及时申请专利,使本企业的发明创造得到国家的保护。在申请专利之前要做好保密工作。2.计算机软件登记。企业开发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要及时进行登记,保护企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企业技术秘密。对于尚未完成专利申请的发明创造,以及申请专利后不易保护的技术、配方、诀窍等,要纳入企业技术秘密加以保护。

(四)成果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才能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要积极向企业领导、管理部门、生产单位建议推荐科技成果,积极推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技术贸易

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将不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技术贸易的方式对外转让,让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使科技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六)申请科学技术奖励

积极将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申报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通过获得各种奖项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二、开展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科研投入效率

在项目结题时开展项目的后评估,是通过项目完成后再次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研究开发内容和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从中发现项目立项和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结题一段时间后再组织评估,是通过考查科研项目成果在实际生产的应用情况,评估当初立项的必要性,是否脱离生产实际,是否符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防止企业在科研项目上的投入失败,增强预防科研项目风险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后评估,总结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进而提高企业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科研投入的回报率。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项目的成果,只有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才能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企业开展科研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1.将成果固化于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工艺规范、操作规程、考核指标中,以提高企业的产品档次、操作水平、技术经济指标;2.将成果应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中,增加产品的规格品种和功能,以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改进和完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将成果应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中,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4.将成果进行技术贸易,企业的科技成果,只要不是企业的核心关键技术,都应通过技术贸易的方式进行推广应用,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和收益。

(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科研项目的发明创造,使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是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科研项目完成后,要督促、检查科研项目中的发明创造是否及时申请了专利,研发设计的计算机软件是否申请了计算机软件登记以及作为企业的著作权进行了保护,项目的发明创造中不适合申请专利的是否列入了企业技术秘密的保护范围以及作为企业技术秘密进行了保护。

(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保护企业发明创造的同时,使社会公众知晓企业所拥有的科研成果,从而树立企业重视科技、技术领先的良好社会形象。在创造发明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在科技期刊、技术交流会上发表科技论文,增加人类知识宝库积累,为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将企业科研项目中取得的成果,申报国家、省、市的科学技术奖,社会力量设立的各类奖项,增强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企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和增强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意识

1.企业领导要将其纳入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布置、检查和考核。2.企业科技管理部门要自觉地将其纳入部门职能职责,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时限从项目开始、验收延伸到验收后的一个时期。3.企业各部门、单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要将承担项目的期限从项目开始、验收延伸到验收后的一个时期,自觉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

工作。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明确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是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要制定科研项目后期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内容、任务、部门、程序、结果的考核等,并与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工艺技术、成果管理等工作配合。

(三)纳入对部门、项目单位和项目组的考核

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就必须承诺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项目的后期管理工作,并纳入对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的考核。只要项目承担单位的各级领导、科技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单位的科研成果必将得到推广应用,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制度

1.对于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必须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专款专用。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科研合同的订立行为,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2.要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与财务验收工作。管理部门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由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其他各项支出,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不得预提。3.应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分工负责;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财政部、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或其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科研合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J]2002

[2]张明龙.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6

上一篇:儿科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