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文

时间:2023-09-29 13:55:13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篇1

收到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议案后,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即将条例草案印发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和12个省级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月上旬开始,财经委又会同省人大法制委和省中小企业局的同志赴临安、安吉、永康、台州、瑞安、杭州等地进行调研,分别听取当地政府部门、人大代表、中小企业等的意见,并走访了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后又召开省级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期间,由叶荣宝副主任带队赴外省学习考察了中小企业立法工作,并就条例草案中的有关问题专门与省人大法制委和省中小企业局交换了看法。在此基础上,财政经济委员会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研究,并在3月lO日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后,我省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扶持,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我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融资难、担保难、用地紧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我省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认真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不断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尽早制定一部切合浙江实际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符合上位法规定和我省实际情况,总结了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内容基本可行。现就条例草案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职责问题

条例草案第四条对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职责作了规定,但该规定过于简单,为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工作的开展,建议条例草案对该条文内容进行充实修改。一是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职责要与中小企业法和我省的三定方案相衔接,明确其为中小企业综合指导、协调和服务的主要职责。二是将第三条第二款内容移作该条文的第二款,使乡镇人民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责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责相衔接。

二、关于中小企业的创业扶持问题

条例草案第二章创业扶持对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和发展都作了规定,总体上讲这些规定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都比较原则。调研中市县普遍反映,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建设用地,条例草案第十条规定的内容过于笼统。对于“鼓励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规定,各地反映,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类型不同,生产厂房层高、层次要求都不相同,如仅建设标准厂房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而且根据我省块状经济的特点,迫切需要根据产业特色建设多层厂房,才能适应中小企业个性化的厂房需求。为解决中小企业用地紧缺的问题,还要多方着手,统筹用地。条例草案除规定建设符合产业特点的多层厂房外,还需从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行土地置换、统筹使用闲置土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才能缓解中小企业用地的困难。因此建议对中小企业用地的条文作相应较具体的修改完善。另外,在创业准入方面条例草案第七条规定“对上述类型的初创小企业,可以按照行业特点降低注册资金限额。”由于修改后的公司法已大幅度降低了公司设立的准入条件,且此表述也不符合公司资产法定的原则。因此建议将该规定修改为“其注册资金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限额执行”,同时删去“具体办法另行制定”的规定。

三、关于中小企业资金支持问题

条例草案明确了省级财政预算中应当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但各地反映,一是希望比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在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科目,保证扶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安排。二是希望在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根据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专项资金能逐步有所增加。三是希望除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外,还可以广泛吸纳捐赠等社会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因此,建议条例草案根据以上反映作修改补充。同时对乡(镇)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条例草案第十三条第二款中规定“财政充裕的乡(镇)人民政府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因“财政充裕”很难从量上界定,所以建议删去“财政充裕”,由于上款已规定“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制订,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故该款可删去“并制定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一句。

四、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

目前我省中小企业仍存在融资难问题,除了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项目融资、债券发行等途径融资,缓解资金短缺外,建立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三条提出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要求,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逐步推进落实以上意见的内容。同时由于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多,担保机构又处于建立发展期,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建议条例草案增加“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用于担保机构的建立、风险补偿或奖励”的内容,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关于中小企业市场开拓问题

中小企业不断增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建立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关系,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推进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促进生产向精、特、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小企业要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企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建议条例草案第六章市场开拓方面增加以上相关内容,并强调大企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条例草案第三十四条还规定了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原则,但按照“同等优先”的要求,中小企业较难获得优先,因此建议删去“同等”二字,修改为“政府采购应当按照公开、公平、优先的原则,向中小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以体现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六、关于职工培训问题

我省中小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其经营管理者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因此不但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培训,更需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条例草案仅对职工培训作了规定,未对经营管理者培训作出规定,因此,建议增加相关内容。同时条例草案对培训经费的转引规定,一是规定不具体,不易操作;二是反映提取的教育经费,用于培训的不多,用于考察学习的比较多。因此建议增加依法提取和专款专用、按实列支的规定内容,以落实培训经费,保障中小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培训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改进,通过网络技术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相关内容。

七、其他

调研中,各地反映条例草案内容比较全面,但也反映一是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二是规定比较原则,缺乏扶持力度;三是文字表述中“鼓励”太多,贯彻执行会有一定难度。建议条例草案借鉴兄弟省市已出台的相关规定,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制定实施办法的要求,细化规定的内容,增强条例草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篇2

特约嘉宾:龙超亚(省经信委党组成员、贵州省中小企业局原局长)

王庆祝(省经信委中小企业办公室中小企业处处长)

周航(省经信委中小企业办公室非公有制经济处处长)

郭慊(省经信委中小企业办公室非公有制经济处副处长)

【新闻背景】 历时6年,经过多方共同努力,《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省首次出台地方法规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是继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来,我省又一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主持人:《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实施,是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一件大喜事,对指导和推动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如何?

龙超亚: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力是由支柱产业、大型企业来支撑,而一个国家的活力主要是靠遍布城乡各地的中小企业来提供。简单地说,中小企业的功能主要是活跃经济、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构建和谐。《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的颁布,从源头上、从立法的角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的保障。

从“量”的概念来看,我省中小企业的企业数占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规模以上企业的99.98%。从“质”的概念来看,中小企业提供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六成以上;中小企提供了全省75%的就业岗位,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占全省新增就业岗位的80%;企业创新的活力――包括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名牌的拥有量80%在中小企业;另外,从创业带动就业这个角度来讲,中小企业所做的贡献是其它企业所取代不了的。

从工业上来看,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94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非公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90.2亿元。今年前三个月,对增加值贡献率最大的是所非公有控股企业,而非公有控股企业中99%是中小企业。

主持人:中小企业这个概念是国际统一称谓,不同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不同,我国是如何界定中小企业的?

龙超亚: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国际上有的国家是采用定量指标来界定,有的是采用定性方法来界定,我国中小企业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并对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不同行业分别制定划行标准。例如,对工业而言,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亿元以下。

现在,为了更好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家正在修订《中小企业划行标准》,估计今年下半年新的标准将出台。

主持人:作为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主体,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想知道国内外利用法律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情况如何?

周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深刻认识到要通过中小企业来稳定国内经济、发展国内经济。全世界第一部《小企业法》是1953年美国通过的,当年美国就成立了小企业局。由此以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动作比较快,包括我们国家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也纷纷制定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保证中小企业工作体系的建立。

比如,自1958年开始,美国国会陆续通过了《小企业法》、《机会均等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等10多部帮助小企业发展的专门法律;日本在1963年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之后,也陆续出台了30多部包括金融、税收、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主持人:《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从2004年开始起草,到2010年正式实施,经历了多次立法调研、起草、多次修改、论证、不断完善的过程,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庆祝: 2004年上半年,按照省人大的立法计划和省政府工作安排,省经贸委开始组织调研起草工作。2004年9月16日省中小企业局成立后,《条例》起草工作由省中小企业局负责,并成立了由局内各处负责人组成的修订工作小组,对《条例(草案)》初稿的草拟作进一步的修订。

2005年,为扎实推进《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成立了以省人大财经委和法工委为顾问,由省经贸委、省中小企业局、省政府法制办组成的《条例》起草小组,多次征求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等42家省级相关部门的意见,并选择了贵阳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等地区进行调研。起草小组采取与调研地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座谈、走访部分重点中小企业等方式,考查各地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采取的有效措施及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了解广大中小企业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同时,起草小组先后分三次到四川、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省市开展立法调研,并与全国22个省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就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如何解决处理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突破的体制性、政策,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学习。兄弟省市对我省《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制定和立法工作均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2006年前后,《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后,起草小组根据《若干意见》和《意见》以及国家提出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对《条例(草案)》的征求意见稿作了更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经专家论证后形成了2006年底报送省人大、省政府法制办的《条例(草案)》。后因客观原因所致,《条例(草案)》未能列入省人大2007年的正式立法项目,继续作为“调研项目”。

2009年,按照省人大立法工作计划安排,起草小组再次对浙江、广东两省进行了中小企业立法情况调研,学习和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立法经验。并多次召开有关部门座谈会,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在省人大和省政府法制办的帮助下,形成了《条例(草案)》。

主持人:《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主要有哪些内容?

王庆祝:《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七章43条组成,针对我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显露的各种问题,作出了规定和要求。

《条例》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和权益保护等几个大的方面,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服务环境,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为我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保障。

主持人:省经信委作为全省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职能部门,将在贯彻实施《条例》方面做哪些工作?

龙超亚:一个条例的颁布到最后是否能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执行力和贯彻落实。作为省人大正式立法的法规,全省凡是从事中小企业有关工作的部门、地方政府、企业都要围绕《条例》的中心内容和我们制定的条款共同来执行。我想,有三点是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第一是观念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许许多多环境中碰到的事,包括一些生存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各个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视。第二是综合协调。《条例》中很多条款是针对政府的,政府的行政、执政必须按照《条例》的规定来做。第三是从企业的角度也应该遵照《条例》的相关规定把自己做大做强。

目前,省经信委结合相关产业振兴计划,已启动了《贵州省“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贵州省“十二五”工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工作,其中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近期,省经信委中小企业办公室将与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就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贷款等展开合作,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创业基地、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善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创业环境。

同时,加大实施“万户小老板工程”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工作力度,改善创业环境。进一步落实省经信委已经与各市(州、地)签订的《2010年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协议》,推动各地区完成旅游商品“万户小老板工程”的目标和任务,预计将新增小老板2000户左右。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篇3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权益维护自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的高职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高职教育无论在院校数量上,还是在学生规模上都迅速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一支突起的异军,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做出了不可否认的巨大贡献。然而,快速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短期行为与持续发展等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激烈冲突,也暴露出生源素质下降、师资短缺、管理不到位、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滑等一系列影响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在问题。正因如此,教育部财政部分别以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五个领先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为核心,于2006年和2010年启动了两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大力推进内涵建设。我院是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之一,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课程改革等建设项目而言,在与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和就业意向实现关系最密切的顶岗实习环节的实施和管理方面,高职院校的可控性和话语权更显薄弱,这甚至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保持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于是,我们想以此为切入点,尝试以立法来促校企合作的方式,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权益维护与保障方面探索一些有助于破解这一瓶颈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最终实现办出人民满意、社会满意、企业满意的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同志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的实用人才,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群体的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并进一步明确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校企合作都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美国制定了《高等教育法》《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和重点法》《联合研究和发展法》《帕金斯法》等一系列法规;德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职业学院法》等。日本制定了《职业教育法》《职业训练法》《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中小企业劳动力确保法》等等。在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及实习生的劳动报酬、劳动保障等方面,这些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约束。而在我国,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教育规章和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对校企合作缺乏刚性的规范和要求,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也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阻碍了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纷纷做出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的尝试。如2009年宁波出台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这是国内当时唯一一个以促进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在该条例的推动下,宁波校企合作取得较快进展,2012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对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措施。2012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也已将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列入了立法规划。

就笔者所在的河北省邯郸市而言,当前,该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工业化急速发展时期,一方面,每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职业院校提高对应用性、技能性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职业院校的培养能力、方式和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对接过程中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些都制约着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水平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制约经济建设的速度。因此,破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瓶颈难题就成了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紧迫的任务和责任。众所周知的是,在职业教育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校企合作已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要的不是喊口号,更不是玩文字游戏,要的是扎扎实实地推进,实实在在地落实,只有激发出校企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调动起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促进和推动校企之间实现合作共赢,才能真正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职工和学生素质,有利于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这也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所在。自2003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数量、规模、形式逐年上升,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建设、引企入校、联合办厂中校等合作形式都在进行,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合作的层次较浅,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处理难度较大等。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扶持引导、规范和管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目前,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没有做出专门规定,而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因此,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管理、扶持、引导校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基于此,课题组在学院的支持下,积极进行前期准备和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并参与了《邯郸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初稿的起草工作。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已将《邯郸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列入了2012年的地方性法规立法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邯郸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草案),目前该条例已通过人大常委会二审。其主要内容:

1.关于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的规定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最终还是为了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因此,应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对此,《条例(草案)》在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十二条中从多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包括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提取职工教育经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职工培训制度、通过委托合作职业院校等多种形式,对本单位职工实施教育培训等。这是企业应当做的,也是国家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除此之外,本《条例(草案)》没有增加企业负担的规定。

2.关于发挥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的规定

职业院校既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企业职工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的加油站,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此,《条例(草案)》在第七条、第八条中对职业院校从多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包括职业院校应主动与企业在学生实习、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订单式教育与就业推荐、师资交流与培训、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建立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

3.努力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推动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是这项工作又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因此,在充分调动企业和学校积极性的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做好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等工作。因此,《条例(草案)》做了以下规定:一是强化政府对校企合作的领导,要求市、县级政府成立促进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本地区校企合作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工作,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鼓励、引导校企合作。三是根据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有关文件,对校企合作中产生的有关费用,按照国家规定减免有关税收;同时要求人社、科学技术、发展和改革、贸易等相关部门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给予引导和鼓励。

4.注重体现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权益维护和保障

具体来说就是关于预防和应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的意外伤害的规定。《条例(草案)》从两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一是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相关的安全义务,如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安全培训,院校对集中实习的学生指派专职教师,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第八条);二是要求职业院校为实习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的保险(第七条、第十一条)。

总之,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和努力探索,我们不仅进一步完善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更难得的是在通过立法途径促进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为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权益维护与保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我们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将会有利于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广度,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就业质量的提升,也必然会有利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刁翔正,张俊.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0,(25).

[2]章金萍.高职顶岗实习保险保障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3]张勇,论大学生带薪实习及其权益保障[J].高教探索,2008,(2).

[4]郭冬梅,大学生实习中健康受损的劳动法律保护[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4).

[5]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篇4

聚焦重点开清单

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底,本市中小企业户数38.9万户,占全市法人企业总数的99.6%;2012年度,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总额7.5万亿元,占全市法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56.1%;中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861.7万人,占全市法人企业总人数的77.3%。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执法检查工作甫一开始,检查组成员就对此次执法检查的目的意义、执法检查活动如何开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并确定重点检查《条例》实施后,政策配套、环境改善、资金支持特别是两个“三分之一”和“三个10亿”落实和使用效益情况。

为了使执法检查取得实效,检查组在每次执法检查活动前都专门制定检查清单,清单包括完成情况、未完成原因及整改措施等。检查组现场要求被检查对象严格按照检查清单所列项目逐项回答完成情况、未完成原因等,并特别邀请提过相关议案和书面意见的人大代表、相关行业领域的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现场询问,极大地提高了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检查调研明真相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根据执法检查整体工作方案,2013年上半年,市人大财经委同步开展了民营经济发展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课题研究;并委托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后评估,问卷调查1000家企业,形成了后评估研究报告。整个后评估研究全面梳理了《条例》实施以来的总体情况和具体绩效评价,分章节对“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创新推动”、“市场开拓”、“服务保障”、“权益保障”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对后期正式执法检点选取提出了建议。下半年,执法检查正式开始,检查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政府各部门、区县、企业、商会和服务机构各层面的意见建议;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区和服务机构进行实地检查,全面了解掌握各级政府贯彻实施《条例》情况以及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建议,为常委会审议做好充分准备。

查找问题求发展

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为什么上海没有像苹果电脑、联邦快递及英特尔、微软等由草根成长为巨型的企业范本和商业奇迹?上海究竟有没有中小企业成长的土壤?在执法检查过程中,通过集中听取各方面意见,发现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公平竞争环境的问题。检查中不少企业反映,很多政策规定存在“弹簧门”、“旋转门”和“玻璃门”现象。比如月销售额不超2万元的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营业税的政策,由于起征点过低,能享受的企业数量较少;有的优惠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要求过高,小企业难以达到只能放弃享受。二是融资难问题。这是困扰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也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企业老总说:“办企业,就是人和钱,但归根到底是钱,有了钱还怕人不来吗?”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资产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从一般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很大。一些企业、商会坦言,目前非银行融资占中小微企业融资总量甚至低于5%。三是服务体系问题。目前全市中小企业保守估计有30多万户,数量庞大,且涉及各行各业、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各类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非常大,但由于服务中小企业的职能分散在工商、经信、质监、商务等多部门,全市层面统筹促进力度还相对有限。检查中,有企业直言不讳:“单靠目前市中小办,一个经信委内设的处级单位来协调全市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力度是肯定不行的。”四是政策针对性、有效性问题。在检查过程中,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和所做的工作未必“买账”。一些企业、商会反映: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需求是不同的,但现有的政策和服务缺乏针对性。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反映,当前存在着重政策制定、轻宣传落实的现象。一些政策仍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企业不知晓、不清楚,或者即使知晓,但不知如何运用。问卷调查显示,43%的受访企业认为政府网上公开信息不实用,超过60%受访企业不知道创办阶段可以申请创业场地房租补贴。

审议监督显成效

2013年12月26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本市贯彻实施《条例》情况的报告和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在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就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在提高对中小企业重要性认识方面,委员们提出,中小企业发展是重大发展战略问题。不论是企业数量、对全市营业收入的贡献、对税收的贡献以及在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贡献都是突出的。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应放开手脚,国资国企改革应迈出新步伐,中小企业发展要进一步聚焦,真正成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针对改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方面,委员们认为,中小企业各个发展阶段需求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不仅要在财力扶持和税收优惠上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运用经济、法治、行政等综合手段,采取有针对性、差别化的服务,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委员们建议,地方层面可以通过放开小贷公司市场准入,鼓励金融创新,包括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私募等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要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和产品,营造诚信氛围,把征信资源整合起来,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商业银行应不断研究创新贷款方式和产品,不能仅限于抵押、担保,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发展路在何方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篇5

同志们:

《区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经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__年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区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今天,区人大内司委、区总工会联合召开条例贯彻实施座谈会,是对这部法规出台的重视,也是带头学习贯彻这部法规的一次实际行动,对于宣传和贯彻实施这部法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刚才,各到会单位的领导同志对做好这部法规的贯彻实施工作谈了很好的意见。认识深刻,很有针对性,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就做好贯彻实施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从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制定条例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党的十七大有要求。实行企业民主管理,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和落实职工民利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协调劳动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求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利方面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做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二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需求。按照党中央和区党委的要求,多年来,在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开展企业民主管理的主体已经扩展到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及集体控股、外商投资、民营和其他各类非公企业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企业民主管理的内容、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包括厂务公开、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体系。企业民主管理已经成为体现职工群众主人翁地位,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伴随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企业不履行民主管理的职责,有的多年不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合理诉求难以正常表达,企业、职工双方不能互相理解,矛盾突出,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企业难以形成稳定和谐的发展氛围。工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工作难以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外资企业等非公企业推动民主管理工作,维护职工利益,往往因缺乏明确法律规定而不能得到企业方的认可。因此,适应我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我区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十分必要。

三是广大职工群众有诉求。当前,我区正处于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企业改制、重组、转产、破产、关闭等带来的保障职工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更加突出,这些都对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广大职工的合理诉求渠道无法畅通,合法权益无法实现,就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寻求问题的解决,就有可能引发矛盾,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国内外经验教训表明,越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应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因此,加快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应更加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注意从体制、机制、政策和制度入手,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制定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职工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集体协商等形式,依法行使民利,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既彰显党和政府的关怀,又化解矛盾纠纷,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确保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企业科学发展。特别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将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创制性地纳入《条例》,既完善了企业民主管理的法律体系,又充分保障了职工在劳动报酬初次分配中的话语权,对于推动企业建立工资共决机制、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立法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 本届区人大常委会将《条例(草案)》列入五年立法规划后,为了确保《条例》既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又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内司工委与总工会成立了起草工作小组,总结全区各地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和做法,收集有关法律法规和资料,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斟酌修改,历时三年,完成了《条例(草案)》起草任务。经内务

司法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形成议案提交常委会审议。人大常委会经过两次审议,于20__年12月3日通过。可以说,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的出台过程就是一个发扬民主和统一思想的过程。企业民主管理条例是规范企业民主管理各个方面起骨干作用的一部地方法规,《条例》共七章43条,内容涉及立法宗旨、企业民主管理的原则、执法主体,职工代表大会、工资集体协商、职工董事监事以及企业民主管理的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对企业民主管理的各方面都做了规定,特别是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创制性地将工资集体协商作为主要内容纳入条例规范范围,体现了我区企业民主管理立法的前瞻性和及时性。条例还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民主管理各有关主体的职责和违反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我区依法规范职工代表大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依法推进企业设立职工董事、监事等提供了可靠地法律保障。可以说,一个以企业民主管理条例为主体,区九届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区厂务公开条例为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企业民主管理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我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各主要方面已经做到有法可依。

“徒法不足以自行”。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出台这部法规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其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条例》的实施,既涉及企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又直接关系着广大职工的政治权利、劳动经济权益,是一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工程,上到区党委、政府,下到普通职工群众,都非常关注。这项工作开展得好,职工群众满意,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反之,这项工作抓得不好,甚至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老百姓就会不满意,这就有悖于我们的立法初衷,也有损于党和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形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条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法规条文,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资委、总工会等部门、团体要带头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通过专题辅导、培训班等形式,向广大执法人员讲解法规的各项规定,努力做到应知应会;向各类企业大力宣传《条例》的重大意义,提高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向广大职工耐心宣传《条例》的具体规定,增强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主动性;司法部门要将条例的宣传纳入“六五”普法规划。各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工作的主力军作用,通过法制视线、典型剖析等有效形式帮助社会了解企业民主管理条例颁布实施的意义和具体内容等,努力营造实施法规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从加强协调配合入手,确保《条例》实施取得成效

为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各部门的有机协调配合。《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对企业民主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各级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负责对企业实施民主管理的指导和监督,企业党政和工会是实施企业民主管理的主体,这部法规还涉及到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各类企业中开展民主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多个环节,触及各方面的利益,政策性强,难度大。实施好这部法规既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资委、经信委、工商管理、总工会等开展好本部门、本系统的宣传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又需要解决好纪检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经信委、国资委、工商局、总工会、工商联等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问题。希望各部门根据条例的各项具体要求,探索实践规律,逐步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条例有效实施。

二是抓好与其他相关制度的衔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各自工作实际出发,认真协调和解决条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完善相关程序和规则,加强与其他相关制度的衔接,努力创造有利于企业民主管理的环境。各级总工会要主动承担起组织协调和联系参谋工作,总结基层实行职代会、厂务公开等方面的好经验,树立和推广典型,研究做好企业民主管理各项制度的衔接工作,稳步推进法规实施。要根据《条例》规定,尽快提出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构成和名额的指导性意见。各级人力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条例》与相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实结合起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监督检查全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要把《条例》的贯彻落实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规定结合起来,对违反《条例》规定,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企业及有关责任人、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各级经信委(局)和国资委要协同相关部门,指导和督促所属企业把企业民主管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依法建立职代会、厂务公开、工资集体协商、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等制度,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企业完善科学决策和约束机制。各级工商行政部门在审核企业登记时,要依照条例规定,督促企业依法建立职代会、设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各级工商联、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要引导和督促非公有制企业主和经营者增强依法经营意识,实行企业民主管理,建立职代会、厂务公开、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等制度,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机制,指导和督促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

三是抓好条例实施情况的监督。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条例实施的监督。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既是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认真依法监督《条例》在本地区的贯彻实施工作,通过组织代表、委员视察,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了解、评估实施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改进执法工作。同时,通过有效实施的实践过程为不断完善法规奠定基础。

同志们,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将在今年的2月1日施行,今天的座谈会是学习、宣传、贯彻这部法规的良好开端。让我们在区党委的领导下,以实施这部法规为契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篇6

论文关键词:小微外贸企业;发展;支持

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规模小、融资难,抗风险意识和能力薄弱,在当前外贸不景气的背景下,不少小微企业“有单无力接”、“有单不敢接”,错失机会,阻碍了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多维支持。

一、小微外贸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一方面,小微外贸企业数量众多。过去三十年我们国家小微企业发展非常迅速,数量巨大。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的《中国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报告(2012)》,截至2011年底,全国工商登记实有企业1253.1万户,个体工商户3756.5万户,其中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全国出口企业中共有小微企业18.8万家,占我国出口企业总数的73%,集中了大部分外贸从业人员。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小微出口企业有5000多家,占北京地区出口企业总数的80%以上,小微企业2011年实现出口27.5亿美元,在解决就业、促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小微企业在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大,所提供的出口超过出口总额的60%,例如2010年小微企业出口额占到了全部出口额的72%,2011年小微企业创造出口额占百分比为65﹪。从地方政府的外贸数据的增长也可以看得小微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出来,例如2012年1至6月份,绍兴县有出口实绩的小微企业2729家,同比增加212家,出口额增至18.1亿美元,平均增速高2.3%,占全县出口总额的38.3%。

政府对小微外贸企业的政策支持逐渐增大。2012年9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八项政策措施以支持发展对外贸易,会议指出,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商业银行努力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贸易融资,增加对符合条件出口企业的贷款。2012年9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49号)》,对国务院的八项措施进行了细化。随后,各地也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文件,根据各地外贸的不同特点,从政策上支持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

二、小微外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小微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受影响更为严重,开拓国际市场面临较大压力,生存发展较为艰难。

(一)订单风险增大

由于欧美债务危机影响,现在国外客户常常延长赊账期,小微企业承担不起跑单风险,只能眼睁睁地错失订单。例如重庆劲森珀尔机电有限公司业务主要以出口通用发电机组为主,出口地区包括印度、柬埔寨、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企业开工率仅为60%,较去年下降三至四成。公司曾因非洲买家在港口拒绝提货,也不配合退运或转卖,最后5万美金的货物被海关以17000美金的低价拍卖出去。十单生意只要跑单一次,利润就全没了。出于风险问题考虑,好多小微企业为了不承担跑单风险,宁愿选择不接外贸订单。

(二)融资困难

当前大型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门槛高、要求严,融资担保体系不够健全,加之小微企业存在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较弱、财务管理不规范、贷后管理难度大等先天不足,与金融机构放贷的审慎性原则冲突,致使很多发展前景良好的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常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陷入严重的融资困境。

(三)用工成本增加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员流动性增加,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的现象,招工难、用工贵、留人难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因素。多数小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员工福利和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企业招工难、留人更难。企业万般无奈下,只能通过加薪招工、改善福利留人,使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几年前还让国外企业艳羡不已的人口红利荡然无存。

(四)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率极低

出口信用保险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允许的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有效工具,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可以帮助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有效地规避收汇风险、增加贸易机会、扩充融资渠道、跟踪买方信息。投保后,一旦出现买方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拖欠、拒收货物等商业风险,买方所在国家发生战争、动乱、贸易管制、外汇管制等政治风险时,企业最高可获得赔偿金额为出口损失的90%。小微外贸企业多呈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状态,在外贸危机中最先受影响,出口信用保险能保障小微企业规避国外交易对手出现拖账欠账赖账等风险。但恰恰是最容易被危机冲击的小微企业投保率一向极低。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约有1.5万家小微型出口企业,但主动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寥寥无几,承保覆盖率很低。投保比例低,一方面是企业意识还较薄弱,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认为风险高的海外市场保费费率较高,低风险地区则没必要购买。

三、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多维支持

(一)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精神,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引导帮助小微出口企业规避风险,支持小微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地应当出台落实国务院政策的具体措施,促进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例如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订《北京市小微企业(2011年出口额100万美元(含)以下)出口信用保险统一投保协议》,根据该协议,北京市为2011年度出口规模在100万美元(含)以下,且2012年有外贸出口业绩的小型微型企业统一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义乌市出台了《市场经营户及小微外贸公司信保联动保障扶持方案》,规定2012年7月起至2012年年底,义乌378家符合条件的小微外贸流通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将由市财政“全额买单”。2012年10月,黑龙江省商务厅、财政厅与中国信保长春办事处决定启动“百户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计划”,对于省内上一年海关出口数据300万美元以下的重点行业、出口潜力大的100家小微出口企业,由政府全额缴纳

保费。

(二)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

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出台一些适合于小微外贸企业的低门槛、低费用投保和量身定制的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可以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和能力,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为促进外贸增长,金融机构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例如中信保公司为上海市2011年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赠送出口信用保险保单,同时降低投保门槛、简化投保流程等。中信保公司和江苏银行将分别为符合条件的近400家小微企业提供10亿美元的出口承保,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三年1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

(三)设置支持小微外贸企业的专项资金

2012年6月修订后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大变化是扶持的企业类型由原先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2大类,变为中型、小型、微型企业3大类,这意味着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众多微型企业将成为专项资金扶持的重点。各地也开始设置了小微外贸企业的专项支持资金,例如根据最新出台的《宁波市小微外贸企业融资帮扶资金使用办法(试行)》,支持小微外贸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和动产质押融资。从2012年7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宁波融资服务机构为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动产质押监管服务而发生坏账的,给予其实际承担损失一定比例的坏账补偿,对小微外贸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而发生的利息给予支出,给予不超过30%且单家企业获得不超过20万元的利息补助。但是类似宁波这样专门针对小微外贸企业的专项资金目前还不多见,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对小微外贸企业专门对待,毕竟与内贸小微企业还是很大差异,需要有差别的扶持。

(四)提供便利的海关针对性行政服务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篇7

关键词 税收政策 企业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新的税制体系初步建立,到较为完整的税制体系形成,我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改革税制和完善税收政策,中国的税制逐步简化、规范,实现了内外统一和城乡统一,税负趋于公平,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有力的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随着税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对经济建设的宏观政策不断调整,政府也在逐步增加和改革关于促进企业自主研发进行R&D活动的税收政策,从“九五”到“十二五”,涉及企业研发的税收政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变革。

一、“九五”时期

(一)企业所得税。

在“九五”计划之前,我国关于企业所得税,实行的是1991年4月9日公布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旧外税法)和1993年12月13日公布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征收条例,尤其是在税收优惠方面,旧条例仅涉及了民族自治地方企业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减税或者免税的企业;大部分的税收优惠都集中在旧外税法中。这不利于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变相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进而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形成了阻力。“九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取消各种区域性税率,以降低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长远发展是一大利好。

(二)增值税。

在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12月25日,财政部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二者同时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实行的新增值税,对原有的增值税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革,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建立了规范化的“生产性增值税”,并以增值税改革委核心建立了新的流转税制格局。这种税制符合国家当时的财力和经济背景,有利于贯彻公平税负原则,有利于生产经营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往来,有利于国家普遍、及时、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九五”规划中提出,巩固完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适当扩大增值税和资源税征收范围。

除此之外,“九五”规划还明确提出了建立覆盖全部个人收入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之;调整地方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收体系;依法征税,严格控制税收减免等。

二、“十五”时期

(一)企业所得税。

2004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以后,共有541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16项议案,要求将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起来。200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共同起草了企业所得税法,落实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事宜。

(二)增值税。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型增值税制度显示出了弊端。生产型增值税对固有资产的进项税额不予扣除,导致了重复征税现象的存在;带来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价格上涨,削弱了国内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对高科技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作用;阻碍了小规模企业的发展。因此,“十五”计划提出改革和完善流转税制度,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施,进一步鼓励投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4年7月1日起,财政部门在东北地区的行业开始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试点只在部分行业中实施,并且只采用了进项税增量抵扣。

三、“十一五”时期

(一)企业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与《旧条例》,《旧外税法》相比,《企业所得税法》在企业自主创新,开展研发活动方面体现出的促进作用在于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新税法规定,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我们将《企业所得税法》和《旧条例》的相关条款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明确地看出国家在支持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政策变化。《旧条例》对整个税收优惠政策都过于简单,并没有涉及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容。而新税法中不仅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采取了税收减免的直接优惠政策,同时采取了税前扣除,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政策方式来形成激励。

(二)增值税。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增值税的转型。2007年7月1日,增值税转型改革在东北地区试点满三年,增值税转型改革扩大到中部地区六省的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2008年7月4日,增值税改革扩大到内蒙古东部五盟市,进而扩大到汶川地区。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并自2009年1月1日实施。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改革正式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伤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等。生产型增值税转型而改征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新购入的机器设备进项税金全额在销项税额中计算抵扣,避免了固定资产投资重复征税,适当减轻企业税负,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对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对其生存和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从长期来看,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公平内外资企业和国内外产品的税收负担及税制的优化,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刺激和推动内需,鼓励靠技术进步推动增长模式的转变,从而对经济的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三)营业税。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并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规定,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而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备实物形态但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另外,规定的免税项目包括进了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对个人和单位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收入免征营业税;允许大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进行科技中介服务,并在营业税方面给予优惠。

四、“十二五”时期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年头。“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且“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关键词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中包括多种维度,而“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就是其中之二。可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应的,我们可以看到税收政策依旧在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

2011年新的增值税征收条例中,免税和减税项目多增了以下内容:企业为生产中国科学技术部制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所列的产品而进口的规定的自用设备和按照合同随同设备进口的配套技术、配件和备件;企业为引进中国科学技术部制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所列的先进技术而向境外支付的软件费。

以上对我国从“九五”到“十二五”期间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回顾,呈现给我们一个清晰的趋势,即全面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的R&D活动,帮助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内企业的跳跃式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0200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02019)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研发创新与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陆伟国.从“九五”到“十五”:我国财政的改革与发展.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2]丛明,朱乃肖.“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趋势与财税政策取向.税务研究,2006,(2).

[3]叶宁,金戈,司言武.“十二五”期间中国财税政策研判全国研讨会综述.财政研究,2011,(2).

[4]高培勇.“十二五”期间财税政策调整的趋势.经济,2011,(11).

[5]朱顺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黄海学术论坛,2010,No.14.

[6]郝琳琳.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法律制度研究.特区经济,2009,(2).

[7]倪国锋.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思考.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4).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篇8

我国首条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时间是在1951年,这一条例一经出现就受到了较多群众的关注,并且也获得了较为良好的社会效应,因为条例的存在直接为因公负伤结果的赔偿与救助等多方面都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价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工伤保险条例则是国务院在2003年所颁布的,这一条例借助于国家行政法规来对工伤保险制度进行了规范,从某些方面来说也直接标志着我国构建出了符合国情的工伤保险制度政策,同时也能很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此之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促使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可是就具体实施情况来看,依然还是存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制度存在的价值,而且就目前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实际情况来看,依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组织职工工伤政策不够明确;第二,工伤认定范围不够合理;第三,对于工伤处理过程以及协商过程的具体程序相对而言十分的冗杂、繁复,在发生工伤之后,双方协调以及处理过程可谓是十分的复杂,这也直接加剧了工伤事件处理的复杂性。

二、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对企业的重要性

(一)能够对企业工伤责任进行明确。在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我国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深,再加上每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促使基层职工数量呈现出显著增多的趋势,工伤情况发生率也在不断的增加。一旦发生工伤,受伤职工则会因为对于企业工伤保险条例了解不够深入而出现一系列的过激行为,而这种行为不仅会直接侵害员工自身权益,也会促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损失,直接威胁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可是,一旦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工作,就能加深员工对于企业工伤保险条例制度的理解,这样其在负伤之后,也会按照条例上所作出的规定来及时的申请补偿和救助,同时也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处境,积极的配合企业进行各项工作,这样企业就能有效的避免因为员工负伤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在条例的实施下更好地对工伤责任进行明确,确保企业生产工作的有序实施。(二)企业也能避免承担额外的责任。对企业个别工工伤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我们就能够发现部分企业员工会利用企业急于降低工伤事件影响力的第一反应这一点来谋求不正当的权益行为,对于企业健康和谐发展造成了较为显著的影响。毕竟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很有可能会为了减少工伤事件而造成的不良反应,而统一员工所提出的附加条件,从而直接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部分中小企业甚至还因此而不堪重负。但是,在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工作之后,企业就能够避免承担额外的责任,企业以及员工都能够清楚的知道要如何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增加。(三)减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不良关系。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工作,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能有效的避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依存关系受到影响,让企业与员工之间保持较为良好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在出现工伤之后企业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员工内心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好啊的印象以及排斥心理,这个之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依存关系也就自然而然会受到不良影响,直接促使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分歧以及矛盾得以扩大,最终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越发的疏离,长时间下去也不利于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三、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对员工的重要性

(一)员工在负伤之后能够获得及时的救助。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就能让员工懂得使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在发生工伤之后也能够在第一时间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相关内容寻求帮助,也不会因为自身赔偿问题或者是协商问题,而对最佳救助时间造成影响,员工自身权益能够得以有效的保障,从而获得最为及时的救助。(二)员工能够获得最为合理的协商结果。员工在负伤之后如果没有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内容与规定进行赔偿索取,反而按照自身主观意愿直接向企业索取赔偿,不仅无法实现自身的要求,还有可能会因此而损坏自身的利益。但是,如果能够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员工就能按照相关条例和企业进行有效协商,并且通过双方有效沟通与商讨来获得最佳的结果,这样员工就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为合理的协商结果。(三)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向心力能够得以提升。在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工作之后,企业就会在员工负伤之后的第一时间给予救援,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企业与员工之前产生矛盾,而负伤员工也能够因此而获得合适的补偿,这个时候员工对于企业的信任度以及依赖度都会明显的提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依存关系也不会受到不良影响,反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向心力,从而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四)员工自身法律意识能够得以提升。在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工作之后,员工自身法律意识也能得以有效提升,真正意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之中的价值,并且真正投身于相关法律学习之中,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较为良好的生产氛围,进一步加快我国法制建设效率。

四、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的具体措施

开展工伤保险条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出现工伤之后及时对事件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因此而对企业以及员工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此,企业以及员工都应该要意识到这一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具体的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工伤事故的发生不仅和工作环境有关,同时也和企业管理人员、员工自身等多方面认知有关,企业与员工自身如果都没有对工伤保险具有准确的认识,也就很容易加大事故发生的概率。为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加快工伤保险制度的宣传以及教育工作,真正将工伤保险条例相关内容与知识纳入到普法教育内容之中,对劳动者特别是乡镇企业在职员工,更是要做好工伤保险条例教育,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来提高员工自身安全意识,让其能够明白工伤保险条例存在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员工能够展开安全且高效的生产活动,从而有效的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将工伤保险条例教育工作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五、结语

上一篇:会计与证券投资范文 下一篇:科技项目管理机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