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培养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30 16:48:50

干部培养体系

干部培养体系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系统;军队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化培养方式改革,逐步实行军队院校指挥类生长干部与技术类生长干部融合培养。而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理念、政策法规、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多样化需求等问题。要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控性,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精选培养方案,为构建指挥类生长干部与技术类生长干部融合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符合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充分发挥院校教育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举。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有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它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也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规划纲要》中提出,指挥类生长干部与技术类生长干部融合培养在招生时按统一标准选拔,入学后按统一的基础教育平台施训,然后再确定岗位类型和兵种(专业),并根据岗位需要和个人优长实施逐步分流培养。因此,应确立“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有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宽口径是对生长干部基础知识的强调,创新型是对人才培养核心素质的定位,复合型是对生长干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本要求;有特长体现了人才成长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有特长”是生长干部人才培养质量内涵的集中体现,也是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追求。

(二)树立“把成才选择权交给学员,注重五个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生长干部学员指挥与技术融合培养可在院校内实施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统一的通识教育平台,一年或两年后学员进入专业基础教育,三年级进行指挥和技术两个大类分流,努力形成拓宽口径、发展个性、注重创新、适应部队需求的人才培养特征,将以学员为本的教育观进一步深化为“把成才选择权交给学员”,让学员有权利选择自己成长成才的方向,有权利选择院校的教学资源。同时,院校在保证生长干部培养规格与增强学员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坚持“五个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旨在夯实学员宽厚的基础并培养一技之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旨在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入培养过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旨在促进学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文化教育与军政训练协调发展,旨在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旨在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构建“一条主线、两个渠道、三个层次、四条途径”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条主线即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培养学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军魂意识和爱军精武矢志打赢的使命意识为主线。两个渠道主要是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主要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是生长干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军政素质的训练、部队实践实训活动、各种学员社团活动、课外文化科技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等。只有充分发挥好两个课堂的作用,使之有机结合,才能共同服务于生长干部指挥和技术融合培养。三个层次是指以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为依托,面向部分成绩优异学员实施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以交叉专业、辅修专业、跨专业修课为支撑,面向学有余力的学员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培养为主要渠道,面向全体学员实施指挥类生长干部与技术类生长干部融合培养。四条途径主要是强调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以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以强势的实践应用带动人才培养,以与部队、基地联教联训提升人才培养。

二、更新培养模式,为构建指挥类生长干部与技术类生长干部融合培养体系提供平台

(一)着力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多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根据生长干部指挥和技术融合培养的要求,课程体系结构应体现多学科交叉、个性化培养,以及部队实际需求,并为学员的分流选择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为此,院校应构建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等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

1.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培养学员综合素质

该平台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军事科学等五大板块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广博性、研究性的有机结合。学习该平台的课程能够完善学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员掌握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

2.通过学科大类平台拓宽学员专业基础

该平台的课程着眼于为学员构筑宽厚的学科基础和宽广的发展空间,是相关学科大类中最基础的课程。学习此类课程有利于学员拓宽知识面和学科复合,并为学员理性地选择分流方向提供了更充分的认识时间和知识背景。

3.通过专业教育平台培养学员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此平台的课程重点体现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性需求,涉及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及其相关的实践环节,使学员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初步的专业素养。

4.通过专业方向模块培养学员部队适应能力

此平台的课程是学员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是沟通专业基础理论与部队实际需求的桥梁。因此,模块及其课程的设置,要兼顾前沿性和实际性,既要反映本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又要符合当前部队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着力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搭建“强能力”人才培养平台

优化教学设计是实现生长干部指挥和技术融合培养的重要保证。首先,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以两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线为主线,系统规划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各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交叉与融合。其次,转变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在近似部队、近似实战的环境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改革刚性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弹性教学模块和柔性教学环节,不断适应部队需求的多样性和时效性。

(三)量身定做培养计划,努力搭建“重特长”人才培养平台

每个学员的性格、优长、潜质各不相同,针对学员个性化发展需要,应按学员素质和能力特长量身定做培养计划。一方面,根据学员学习状况和身心特点,制订阶段目标培养计划;另一方面,确定岗位类型和兵种(专业)后,对指挥类生长干部和技术类生长干部实行分流培养。针对指挥类生长干部,应加强其指挥能力的训练和领导能力的培养。针对专业技术类学员,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鼓励学员学好专业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

三、优化培养过程,为构建指挥类生长干部与技术类生长干部融合培养体系拓宽途径

(一)突出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

传统的生长干部培养,规格限定、千人一面。这种模式显然不符合军队院校教育的本意,也无法满足“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而生长干部指挥和技术融合培养,承认学员差别,发现学员优势。其核心就是能根据学员“材质”特点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对学员进行分流培养。这样,能够释放出足够的空间为学员个性发展之用,针对学员的特点,要采取分层教学、分流培养等措施,让学员成为有个性、有特长、有优势的人才。

(二)突出人才培养过程的互动性

加强军队院校和部队的联教联训,以“需求”为导向、以“互动”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互动”应该是全过程、多层次、全方位的,让院校与部队应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以部队需求为导向,以院校服务部队为宗旨,将院校教育与部队人才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组织、质量认定、实习实训等。

(三)突出人才培养过程的服务性

依托“旅营连”模式,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学员队“两个经常性工作”,为生长干部指挥与技术融合培养提供优质服务。一方面,在充分发挥“两个作用”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对“两个经常性”工作的领导作用。通过“不断线”的思想引导、思想纠偏、思想矫正,使教育活动转化为每名学员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要在扎实做好“三个结合”上下真功,即: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解决学员思想问题与解决个人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营造知兵爱兵、官兵平等的良好氛围,使学员能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学员队大家庭的温暖。

四、完善教学改革,为构建指挥类生长干部与技术类生长干部融合培养体系提供保障

(一)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大力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军队院校应深刻认识到“多样化”这一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充分认识生长干部指挥和技术融合培养对院校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质量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多样化的客观要求,在理论的引领下,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应更新观念,树立以学员为本、激励学员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更好地指导生长干部指挥和技术融合培养的实践。同时,军队院校应顺应部队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围绕院校定位,引导广大教员和教育管理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理论研究指导教学改革实践,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整齐划一转向多样化。

(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基本建设

教育教学改革及平台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为适应生长干部学员指挥和技术融合培养,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首先,院校应向内挖潜,激活存量。一方面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现有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育好人才,培养高层次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其次,广揽优秀人才。大力引进有丰富部队实践经验的一线带兵人、工程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改善教员队伍结构。还可采用柔性引进方式,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理念,广泛聘请客座教授、兼职学者等。

同时,生长干部指挥和技术融合培养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院校应加大投入,丰富教学设备、图书资料、训练场等公共教学资源。结合《规划纲要》,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开发、共享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和部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部队与院校合作办学,形成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科技创新活动和部队实践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制定刚性化的分流制度

地方一些高校在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一段时间后无奈地宣告退出,原因在于“每到专业分流,来自各方的干扰很多,让学校感到压力特别大”。应吸取地方高校在专业分流中的经验和教训,在生长干部分流培养中,制定科学的分流方案和选择标准。方案既要考虑学员按统一基础教育平台培养期间的成绩又要考虑学员的自身特长和志愿,保障分流的公平、公正。为此,各专业类所包含的指挥类与技术类的专业个数或专业方向要与院校招生计划一同公布;要将学员的综合成绩和学员的特长、志愿等综合考虑,分流过程全程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生长干部指挥和技术融合是培养方式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要按照两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将其分解于各教学环节、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中;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除常规的教学管理机构外,成立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使管理组织多元化;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评价信息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过程连续化、评价制度经常化;建立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整改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构成闭环系统,使教学整改落实到位,确保教学质量达到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学洪.地方性理工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2]王荣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3]丁金昌.地方高校大化进程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4]李荣国,袁涛.按学科大类招生:利弊得失颇费思量[EB/OL].http://.cn/system/2012/05/03/013261665.shtm1.

干部培养体系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干部队伍包括了学院、系部、班级三个层次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既是学生,是学院的培养对象,又是学院的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老师之间交流的纽带,是促进高校稳定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担任着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的责任。

目前各高职院校已改变以往对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做法,开始关注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但现有的培训过多地强调和使用理论培训,形式单一,缺少有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体系,不能达到全面考查和提升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为保证学生干部能充分胜任岗位职责,促进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培训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高职院校“95后”学生干部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中“95后”已成为主力军,该群体的个性特征突出。他们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喜欢彰显个性,强调自我,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

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决定了学生干部的文化知识基础亦较为薄弱,致使其对个人的学习能力认可度低,甚至有自卑或畏惧心理。他们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个人政治素质较低,责任感淡薄,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较为复杂,往往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就业求职、评优评奖,动机功利性明显。同时比较缺乏吃苦奉献精神,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二、分析学生干部的培训需求

在组织学生干部培训之前,研究者通过观察、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院、系部、班级的学生干部进行了需求分析,弄清楚了为什么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对哪些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培训什么内容等问题。

1.培训的内容设置

学生干部希望接受的培训包括三大类――基本技能类、团队管理类、工作素养类。基本技能类主要指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Office软件操作、活动策划、公文写作、海报设计、沟通与交流技法等。团队管理类培训内容是学习科学的团队管理方法,辅以素质拓展项目,加强成员间的了解,提升其对团队的认同感。工作素养类培训内容包括学生干部责任、办公场所礼仪。40%的学生干部认为基本技能类培训最为重要,33%的学生干部认为团队管理类培训最为重要,27%的学生干部认为工作素养类培训最为重要。

2.培训的时间安排

学生干部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完成。60%的同学表示愿意用工作日的晚上进行培训,38%的同学表示愿意用休息日进行培训,仅有2%的同学表示用其他时间进行培训。对于一节课的培训时长,83%的同学认为应控制在1~1.5小时,5%的同学认为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12%的同学认为应大于1.5小时。

3.培训人选及方式的选择

对于授课人选,学生干部更青睐于有经验的前辈,认为更贴近工作实际。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果,经验交流、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团队游戏等均受到学生干部的推崇。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干部培训体系

1.设立保障机制,保证学生干部培训长效性

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设立由学院团委牵头的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小组,对学生干部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并组织实施,为培训提供软硬件支持和制度保障。

同时将学院学工处、院团委、二级学院(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相关学生管理人员纳入培训师资库,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相互学习交流;在教学资源库增设学生干部培训内容,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2.科学设置课程,分层分阶段开展培训

学生干部队伍包括了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其工作有共通性亦有每一岗位的特殊性。在构建培训体系时, 需要考虑这一现状,故而研究者在实践中采用了“分层分阶段”的培训模式。

所谓分层是指同一时间对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进行各自所需培训;分阶段则是针对同一学生干部,在不同年级担任不同职务时进行的培训。在课程设置方面,则采用“必修+选修”的方式。必修为通识性课程或基本能力提升课程,如章程解读、团队管理等;选修课则主要与学生干部所处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为主。

3.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学生干部培训的效果

目前学生干部培训形式仍以讲座为主。此种形式的特点是培训投入低、覆盖学生多,但收效差。因此在备课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可参照互动性教学法授课,必要时亦可借鉴主题沙龙的形式开展讨论,进行分享。形式多样化在更深层次上的表现是整合校内外可用资源,组织校外的学生干部交流和校内新老学生 干部座谈,拓展学生干部的社交圈和 眼界。

培训形式的多样化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不再处于信息的单向接收方,而是信息交互者与参与者。这也是在培养学生干部人际交流能力,看似不是“培训”,实则是“培训”的深入,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

4.关注培养过程,推进学生干部培养常态化

学生干部的培养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需要与其成长的阶段性相配合、与所在岗位要求的个性化相符合、与院系重点工作的推进相吻合,因此不能简单地依赖于培训课程的优化,而应该注重培养的常态化。

学生干部培养的常态化要求培养者重视过程性管理。主要的措施包括: 一是将学生干部培训课程的时间设置与学生干部的成长阶段相结合,持续关注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需求,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地满足学生干部的诉求;二是建立工作总结与反思的机制,帮助学生干部养成定期回顾总结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工作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干部切实提高工作能力;三是建立畅通的培养反馈机制。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困难,这就要求培养者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如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增设意见箱等,让学生干部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与合理诉求。

参考文献:

[1]张洪冲,唐继红,刘红梅,等.“90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

[2]于 睿.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管理现状分析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J].时代教育,2016(6).

干部培养体系篇3

【关键词】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创新

学生干部在高校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与纽带,而且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是为学生服务的“公仆”。学生干部所具有的宣传导向、组织管理、服务沟通、以身作则等作用是辅导员、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无法替代的。但近年来,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受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学生干部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自由化、社会化、成人化的色彩,广大学生及社会大众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也呈下降趋势。前阶段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陈伟得出“大学的学生会早已成为高校的藏污纳垢之地”的结论就不足为奇。因此,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与管理成为当前各类院校十分重要且紧迫的工作。

一、基本思路

学生干部培养的班级化、课程化、社团化。(1)班级化: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的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由于学生干部人数较多,约占学生总数的5%,各基层将学生干部组成一个“班级”,有利于统一思想、集中管理,有利于培养良好系风、班风,有利于学生干部团队凝聚力的形成,这远不是一个干部培训班所能涵养的。(2)课程化: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学生干部培养,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教育与引导,可以比较系统地提高学生干部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同时可以结合实际工作,实施对学生干部的管理与考核。管理学本来就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意识与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对学生干部无论是短期或是长远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干部培养的课程化可以解决许多基层干部培养中出现的服务意识淡薄、干部工作不协调等问题。(3)社团化:由于培养对象特定,教育形式灵活,课程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因此,这样的课程在未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前,以公选课或社团的形式开展是比较合适的。

二、长效培养机制设计

(1)基本形式。申请学生干部培养社团,取名“领导艺术”或“德鲁克”、“三自管理”等,纳入学校社团管理体系。社团每学期36个课时,一般每周安排一次课,班级规模30人以内,人数超过30人的可以分班。社团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学生管理者担任。通过学习与考核,学员可以获得3个学分,教师可以获得36个教师工作量。(2)课程目标。本社团仅针对团学组织学生干部或班级学生干部,课程目标为传授学生干部管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干部组织协调策划等能力、培养学生干部领导素质,开阔眼界增见识、搭建平台交朋友、系统训练长能力。(3)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课程内容包括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策划学、心理学等,授课形式包括理论学习、思想交流、素质拓展、工作策划、团队合作、经验共享、日常工作安排等,有理论、有实践、有竞争、有合作;以项目化形式开展教学活动。(4)考核方案设计。渗透目标管理思想,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作用发挥、考核结合起来。课程初组织学员制订学习与工作计划,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引导与指导,学期末要求学员汇报学习与工作收获与成绩;根据学员学习与工作表现与工作成果评分。

三、班级化、课程化、社团化学生干部培养的优点

(1)确保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的常态化与持续性,可以准确把握学生干部思想动态与工作进度。(2)通过这一社团的学习,学生干部得学分、教师得工作量,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动力。(3)将日常工作、理论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坚实的学生工作基础。(4)以课程、社团形式开展干部培养纳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也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5)有利于增进师生了解,形成良好管理局面;有利于加强基础管理、促进学生“三自”管理形成。(6)长期坚持,可以积累大量教学资源,形成学生干部培养资源库,比如形成学生干部培训教材、学生干部成长读本等。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指导老师是整个机制的关键,对指导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选聘经验丰富、富有魅力的思政老师或辅导员担任。(2)授课过程中避免教条,要不断提高社团活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不同系之间可以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3)要为课程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包括多媒体教学场地、文化氛围营造、一定的经费投入等。(4)各学校各系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目标与特点及学生干部情况搭建教学体系。

干部培养体系篇4

学生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是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力军。现阶段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干部的培训和培养,形成了以团系统为核心的学生干部培养模式,以学生会、各级社团组织、基层班集体为指向的岗位选拔和培养模式,以“先锋团校”“优秀学生党员培训”“新形势下学生干部人才培训”等培养更高层次干部队伍的专题性培养模式。

1以团系统为核心的学生干部培养模式

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具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团系统各级组织,如作者所在学校的校院(系)二级团系统,校团委、各院分团委都具有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的职能和责任。校团委每年11月份都会举办中国政法大学团校基础班,旨在对各院低年级班委、团支部等学生干部进行理论教育和工作技能培训,使学生干部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能力素质。培训的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形势政策教育、共青团知识、学生工作、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各院分团委也定期对所在学院的各班委会、团支部、团总支等基层学生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除了政治理论学习以外,各分团委主要结合本院专业特色对学生干部进行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职业人才培养、专业学习、组织协作等能力方面的培训。

校院(系)二级团系统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培训,主要采用讲座、互动讨论、参观、实践等方式,实行教辅结合,团系统老师指导、高年级学生干部参与管理,对学生干部培训情况进行量化考评的方法。在培训期间通过组织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的讲座和活动,如专家讲座、成功校友沙龙、能力拓展活动、考察和参观等,充分体现出共青团组织严肃认真又充满活力的特点。

2以两会、社团、基层班委会等为指向的岗位选拔和培养模式

校院(系)学生会、研究生会、各级社团组织、基层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其存在和活动的宗旨就是服务同学、丰富校园文化、锻炼学生能力。因此学生干部在学生会、研究生会、各级社团组织、班委会积极工作,通过实际工作在服务同学、为学校管理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这也是高校培养和选拔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形式。这些学生干部主要采用自我推荐、辅导员推荐、公开招聘、选举等方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较为规范的干部选拔机制。对这些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培训,主要通过各组织内部高年级学生干部对低年级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各相关学生组织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校院(系)二级团组织设立专门机构和教师对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进行管理和指导告等形式进行。建立健全对学生干部的量化考评,其考评结果直接与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荣誉结合起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学生干部考核机制。

3“先锋团校”“优秀学生党员培训”“新形势下学生干部人才培训”等专题性培养模式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高校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必须紧抓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校要运用自身学术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那些品学兼优、具备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干部尤其是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干部进行培育和培训。作者所在学校就通过创办“先锋团校”“优秀学生党员培训”“新形势下学生干部人才培训班”等方式对优秀学生干部进行规范、系统、全面的强化培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对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1沟通老师与同学的纽带作用

学生干部大多是学生中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等方面较为成熟的学生,与学生相处比较融洽。作为沟通老师与同学的桥梁,他们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干部能够深入学生群体,他们的工作比辅导员更为具体和亲切。这是因为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他们与普通学生一样面临着相似的学业、交往、生活以及工作等压力和问题,更容易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同学们也更容易对他们敞开心扉。而通过学生干部,辅导员也能较好地了解学生间的各种活动和思想动态。某些班级和社团工作由学生干部配合去做,也能加深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

2在学生中起榜样作用

高校学生干部多由自荐、公开应聘、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他们大多数是在思想品德、个人修养、学习、社会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有着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同学中能够起到先锋模范的示范作用。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个标杆,其处事方式、行为方式对周围的学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3老师的得力助手

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学校、学院(系)、班团等事务,都需要学生干部配合老师去做,没有学生干部的帮助和支持,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会埋头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不可能专心并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亦不可能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沟通工作做深做细。学生干部首先要明确职责,在有工作热情的同时要增强其责任心,要敢于说真话,敢于做事,敢于为集体担当,同时主动团结同学,乐于奉献,乐于助人,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望。

三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对策

学生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但不可否认,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部分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的动机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过多参与学校社会工作会占用学生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干部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学生干部多从事一些事务性或机械性的工作,难以提高和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水平。

1教育和指导学生干部准确自我定位

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既然是学生就要首先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做好,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学习首先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干部自己的专业课成绩一塌糊涂,或思想品质低下,即使他工作能力再强,也难以在学生中拥有公信力,其干部的表率作用更无从谈起。因此学生干部必须以学习为中心,同时协助老师做好宣传、教育和动员等工作,引领学生并服务于学生,为学校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通过工作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作能力。不能协调好这些关系的学生,说明其本身便不具备成为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就不宜被选拔为学生干部。

2对学生干部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素质培训

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并将学生干部的培养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以团系统和学工系统为龙头,院(系)分团委、年级办为支撑,各级党委、教务部门、宣传部门为依托的学生干部培训体系。通过团校、先锋团校、党校、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座谈、素质拓展等,对各级团学组织学生干部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邀请心理专家、校资助管理中心教师对心理委员、生活委员进行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专业技能;辅导员老师对学生干部也要悉心指导。最终使学生干部能够端正态度,端正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动机,科学掌握管理规律,保证工作高效完成。

3根据规定对学生干部进行必要的奖罚

学生干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和院(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前提下,要对学生干部在推优、入党方面优先推荐,以使他们在安心为集体服务的同时保证个人的成长成才。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理应具有表率作用,针对发生在学生干部身上的违纪行为应该根据制度严格处理,杜绝对学生干部的纵容包庇行为。

4锻炼学生干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应组织和参加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竞赛或活动,为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创造和提供更多平台。学生干部也应通过参与社会工作事务,在工作中锻炼其团队、协作、组织、策划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勤学苦干和乐于奉献精神,在工作中学会做事、做人,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徐毅,等.论我国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2007(5).

[2]张志远.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4(3).

[3]李兴才.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及其培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2).

[4]孙剑明.关于培养高校学生干部的几点思考[J].今日南国,2008(12).

干部培养体系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培养;长效机制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机制问题,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国家历来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增加了“现代”两字,并说明:“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思想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说明现代职业教育不光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学生干部作为基层学生工作队伍中人数最多、年龄最轻的一份子,肩负着联系学校各级领导与广大同学间的重要责任,也是构成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主要群体。随着高校逐渐加强社会服务职能,当代高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复杂的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目前在高校学生干部群体中出现了结党营私、贪慕虚荣、拈轻怕重、自我懈怠,甚至违规违纪等消极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工作者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疏于创新性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通过长效机制的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不仅能从原本靠人的管理转变为靠制度的管理,而且还能实现由培养组织的要求变换转化为组织系统内部的所蕴含的自觉性要求,最终实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能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切实增强了学生干部培养实效性。二是整合学生干部培养力量。三是发挥大学生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主体作用。四是全面科学地促进学生干部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长效机制构建

(一)需求机制的创建。随着经济化、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其需求随之也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样式、不同角度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职务级别、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生源地等因素均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需求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系统、长期、科学化的分析,进而建立长效、联动的需求分析机制,以便应对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需求。例如:搭建信息沟通平台(飞信、微波、QQ群、博客等现代化工具);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主题的热线电话进行匿名的电话沟通;建立教师、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促使学生干部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有效沟通。

(二)决策机制的创建。在需求机制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决策机制的创建,只有信息现状的全面了解是不够的,必须形成相应的程序及应对措施,这就需要决策机制进行把关。首先要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信息进行详细分类,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科学化分析,寻找到表面信息所要表达的内涵意义,并进行简要概括进行说明。其次,运用学生座谈、走访等形式对上述进行概要说明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辨别信息的真伪性,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欲与剔除。最后,进行民主集中的讨论,确定最终信息,针对最终信息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科学的、系统的决策方案。

(三)评估机制的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实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是通过相应的检验标准进行评定的,这就需要我们构建相应的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评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是有一整套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干部培养的目标、内容、队伍、举措、过程、绩效等的评估。具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为总体说明,包括评估的目的、意义、相关要求。第二为相关评估指标,要进行细化,必须要到可操作层面,不能进行抽象性说明。第三为制定针对评估指标的评定等级,尽量做到“比较好、较好、一般、差、较差”五级分类,每级分类要说明所需提供的材料,以便进行验证。这样才能实现量和性的系统客观的评估。

(四)激励机制的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在上述三个机制的基础上,必须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仅要包含物质奖励、还需精神奖励,从而促使学生干部能健康、可持续的身心合一的发展。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 一是发挥学校各种评优、评先制度,促使学生干部的前进动力。二是树立典型,在学生干部中间选拔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干部,进行宣传,使其影响其他学生干部向应靠拢,形成团队组织,以便发挥更大能力。三是创建不同内容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干部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洗礼,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四是举办社会名人、优秀团体、杰出校友的展示,让学生干部不断增强知识面,形成学生干部与社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进而带动学生整体发展。

四、结语

总之,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长效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多方面力量的努力与协作,才能真正实现其长效机制的功效。对于长效机制构建来说,必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以需求机制为导向,以决策机制为前提,以评估机制为动力,以激励机制为支持,以保障机制为基础,各机制相互联系、协调发展,才能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健康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磊.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国家图书馆2004年2月,第22页.

[2] 罗海英.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J].求实,2011 ,2:79.

[3] 陈建忠.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7,1:26.

干部培养体系篇6

一、抓规划,营造“党员人才工程”建设浓厚氛围。重视对党员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根据市组要求,在深入调查、全面分析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人才队伍基本状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党员员队伍结构需要,科学规划党员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工作措施,及时制定了《中共__县委组织部关于实施“党员人才工程”的意见》,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乡镇、部门党委,明确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组织人事领导为具体责任人,负责“党员人才工程”组织实施,努力在全县上下营造“党员人才工程”建设浓厚氛围。在扩大党员人才数量方面,全县每年新培养1000名党员成为经营管理骨干、专业技术人才或农村实用人才,每年培养1000名属于各类人才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400名属于各类人才的党员。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方面,全县每年组织6000名党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每年组织600名基层干部参加岗位培训和实践锻炼,每年组织200名基层党员、干部新参加学历教育。在发挥党员人才作用方面,每年培养300名各行各业“双带”骨干、推荐100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党员骨干走上基层管理岗位、推选100名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成为农村、社区等基层领导干部,通过三年努力,全县农村劳动力党员及其他领域党员“双带”比例达到80,政治强、业务强、能力强的“三强”型基层党组织书记比例达到80。

二、抓载体,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建设整体水平。

1、建立完善三大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历教育体系。以中央、省、市、县委党校为主导,以乡镇、部门党校为基础,采取函授、刊授、专家讲座、联合办班等形式定期集中培训,20__年,共培训各类干部职工2465人,其中有157名在职干部参加了中央党校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函授。今年县委党校还将举办主体班次16期,培训干部789人次;举办其他各类培训班23期,培训干部职工1376人次。二是建立健全实用技术培训体系。以县农办、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计经委、教育局等五个部门为主导,以乡镇基层农函大为主干,以党员电化教育和现代化远程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实践锻炼体系。以县委、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县重点工程办公室以及偏远乡镇、经济薄弱村和社区、企业、各类示范服务基地为依托,采取上挂、下派、见习、交流等形式,建立实践锻炼体系,努力构建培训开发一体化、培训设计专业化和培训手段信息化的基层党员人才培训格局。

2、组织实施“一创两强三培养”工程。一是培养一批“两强”型基层干部。在农村,主要是培养一批带头致富本领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干部,每一名年龄在60岁以下的党员,都要求学习并掌握1至2门实用致富实用技术,创办带致富项目。在企业,主要是培养一批执行力、凝聚力强,经营管理能力强的干部,通过广泛开展促进生产经营,促进深化改革的活动,引导广大党员敬业爱岗、创一流佳绩,努力争做企业生产经营的标兵。在社区,主要是培养一批工作热情强、服务群众本领强的干部,引导广大党员深入调查研究,带头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二是培育一批“三培养”对象。扎实开展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优秀骨干的农村“党员人才工程”。引导600名左右社会各类优秀人才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吸收200名左右优秀人才成为党员。遴选600名左右青年党员,采取领导联系、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立体培养,努力培养成为经营管理骨干或实用技术人才。推选100名左右优秀党员成为基层领导干部。

3、深化拓展党员“双带”活动。认真总结农村党员带头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双带”活动经验,积极向企业、社区、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延伸。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党员特点,我们分别提出不同的工作目标,设计各自的工作载体。在企业,主要以“创五好、促发展”为抓手,开展党员“带领创新、带领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双带”活动,着力引导党员在促进企业发展、维护企业稳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发挥作用。在社区,主要围绕“创五好,优服务”工作目标,开展以“带头创建、带头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双带”活动,着力引导党员在推动社区改革、加强城市管理、开展便民服务上 发挥积极作用;在机关部门,围绕提高机关效能建设,开展以“带头增效能、带头优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双带”活动,着力提高机关干部服务中心的水平和实效;在事业单位和社团,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为重点,开展以“带头强业务、带头讲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带”活动,着力提高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在农村,继续深化“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带”活动,在完善“双带”目标体系、丰富“双带”活动载体、提升“双带”层次水平、强化“双带”绩效考核上不断完善。同时,加强“双向”培养,把各层次的优秀分子凝聚到党组织周围,通过思想引导,发展培养为党员。

三、抓机制,力求“党员人才工程”建设工作长效。

1、完善党员人才培养责任体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与人才工作协调运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把党员人才培养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素质培训、企业员工发展培训、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等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局面。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补一点、党费拨一点和个人出一点“三个一点”的办法,加大对党员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去年我们用于党员人才培养、劳动技能培训的各项经费超过500万元

干部培养体系篇7

【关键词】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技术院校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建设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长期的基础性工程。

1.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独特素质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上海电机学院校级、院级、班级三级学生干部中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2份。上海电机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学生访谈和教师访谈,普遍认为学生干部是上海电机学院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上海电机学院的学生干部应具备独特的素质:(1)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相结合的素质,能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2)底蕴深厚,大气谦和、与时俱进的上海电机学院文化特质;(3)独特的技术文化竞争力,具有技术应用前沿性成果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4)坚实的技术基础理论,现场参与技术实践动手能力。

2.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2.1构建独特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打造技术应用型的学生干部队伍

(1)以应用为本为培养目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干部的动手能力

作为一所新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机学院学生干部应该牢牢记住学校办学方针: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学习坚实的技术基础理论,并勇于参加实践,这是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干部培养和造就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电机学院学生干部的良好素质是在自觉的社会实践中孕育,萌生,锻炼和成熟起来的。学生干部的想法,计划,决策以及策略,方法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电机学院学生干部只有积极主动地置身于里面锻炼,其领导思想,领导艺术,及领导方法等,才有可能得到提高。因此,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无论对错,成败,学生干部都会在其中进行自我教育,所以,实践比起任何其他方式更有说服力,从而才能形成独特的技术文化竞争力。

(2)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营造学生干部独特的人文特质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科学的人性观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的着眼点是人,把人的因索当作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本质因素和核心因素,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中要将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在电机学院学生干部培训体系建立时,更应该将视野集中对学生干部的需求、心理、情绪、信念以及综合素质的问题上,营造良好的人性化管理氛围。只有在人被充分重视的环境中,电机学院学生干部的天赋、才能、智慧、创造力、宽容合作的精神才能被激发出来。对于培训的内容,重视人文社科知识、心理问题引导等,形成底蕴深厚,大气谦和、与时俱进的上海电机学院文化特质。

2.2全员育人是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实施途径

不断完善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全员育人机制,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培养教育资源,努力搭建多元化学生干部培养平台,营造合力育人的浓郁氛围,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

(1)完善学校领导指导机制。在党委领导下,加大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在此基础上,有必要特别针对学生干部的现状展开分层教育,分析学生干部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工作状况,制订学生干部全面培养的总体规划,关心学生干部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在全员培养的同时,发掘重点,重视榜样力量,把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

(2)整合校内外培养资源。可以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将党课、优秀青年培养学院、暑期赴区县委办局和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国际交流访学、大型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等纳入学生干部培养体系,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搭建更多的平台。此外,可以探索聘请一批行业企业家、中基层干部或技术人员建立专家库,建立一批企业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学生干部去企业挂职锻炼,并且长期跟踪学生干部发展并给予指导与支持,不断充实学生干部培养资源,形成多渠道开展学生干部培养的工作格局。

(3)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加强校院、师生及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定期开展学生干部思想动态跟踪调研,针对特定事件、特定群体开展学生干部思想动态专项调研,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意见。职能部门、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专业老师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探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理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元龙.高校优秀学生干部素质要求简论[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 1) .

[2]杨 马小藩.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素质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 3) .

[3]王建平.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目标激励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03(7)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干部培养体系篇8

关键词: 大学生骨干 培养现状 改进策略

目前“80后”大学生逐步淡出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90后”大学生泛指出生于1990年至1999年进入大学的学生。“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群体,体现在个性张扬自信、思想自由奔放、价值观多元化、崇尚时尚、追求新鲜事物、依赖网络、心灵敏感等。

一、当前“90后”大学生骨干的现状

(一)能力与认识有差异。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因人而异,并不是身为学生骨干就胜人一筹,部分学生干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部分学生骨干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依据自己的意愿任意调遣其他同学从事一些具体事务,自身没有起表率作用,引得同学抱怨或消极怠工,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与效率。“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认为竞选学生组织的干部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考虑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个职务。

(二)角色冲突。作为大学生殊的一员,学生骨干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学业和工作的关系。据调查,学生组织成员中学生骨干的成绩差距非常大,部分学生干部成绩和工作业绩相当突出,部分学生干部业绩突出但成绩挂科,不知如何理顺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思想有点迷茫,总是向周边的同学诉苦,自己因为忙于学生事务而导致成绩下滑,希望老师能够体谅自己。其次,同学关系不够融洽,部分学生干部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竞选时请客送礼,当选后拉帮结派,成立小圈子,疏远其他同学。忘却学生骨干的职责是服务同学,不注重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组织协调能力,而是以学生管理者的身份自居,缺少同学间真诚交流沟通;再次,从师生关系角度看,学生干部与老师的联系交流较普通同学相对多,这也造成师生交流趋于随便,某些行为举止不当。

(三)加入学生干部群体的动机不同。有的同学加入学生组织旨在锻炼自己的语言、交际、组织等方面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工作较为积极拥有奉献精神;有的同学争当学生骨干存在功利思想,为自己争取评奖评优入党加分,工作的积极性同所得的物质荣誉相挂钩,对同学漠不关心,百般讨好老师;有的同学随大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学生骨干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够。把大学生骨干培养只看做是辅导员和团委老师的责任,部分专业教师对大学生骨干培养存在误解,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对大学生骨干培养缺乏规范性。高校二级学院虽然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骨干进行过培训,但缺少统筹规划。一是各级学生组织及其直接管理部门很少有大学生骨干培养规划,一般是使用重于培养,喜欢使用具有显性能力的学生,不喜欢培养有潜力的学生。二是基本上不重视梯队培养,各方面的学生骨干各自为政,处于主要领导岗位的学生干部越容易受到重视,基层的学生干部越容易被遗忘,因此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对大学生骨干只是在当前零星式的实践活动中的岗位培养,对大学生骨干所需理论素养的培养较少。

(三)大学生骨干的选拔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等有待完善。目前,在一些院校的大学生骨干选拔中却背离了这一宗旨,在选人时注重能力素质而忽视了思想素质,导致部分学生骨干重才轻德。并且在选拔上缺乏必要的程序,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打击了学生竞聘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缺乏教育性,激励机制是为了对大学生骨干的出色表现所给予的精神与物质奖赏,应明确以鼓励先进,带动全体大学生骨干奋发向上、争先创优。但现有的评选表彰方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忽视了对大学生骨干先进事迹的深度发掘宣传和榜样的教育作用。考核缺乏科学性,主要是考核指标不够全面,考核工作绩效多,考核学习和思想表现少,难以客观地作出评判。

(四)部分大学生骨干缺少工作方法,心理压力大。大学生骨干担任的职务过多,疲于应付。高校指导老师缺乏必要的心理疏通教育,难以缓解大学生骨干的心理压力。

三、培养方式改进的探索

(一)人才选拔,源头甄别。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股促进高校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对广大同学起着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作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中将大学生骨干的范畴定义为: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高校学生会干部选举经常采用老干部推荐新干部,然后通过上届学生会成员进行投票选举,这样会导致朋友义气、老乡举荐等不良风气的发生。[1]如何选拔德才兼备的同学担任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关系到学生干部培养的成功与失败。人员选拔上要充分考虑公平公正、专业方向、群众基础、先进性等要素。大学生骨干的选拔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避感情用事,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在选拔中,一是要遵循优化结构的原则、全盘考虑,坚持注意层次的原则、扬长避短,量才使用的原则、动态的调节原则;二是要注重选拔形式,要持慎重的态度,要采取公开的形式,确定好选拔程序,任命法、轮换法、竞选法、选举法、组阁法等几种方法综合运用。

(二)系统培训,差别教育。“90后”大学生骨干部分存在信仰迷茫,信念模糊,功利心强烈,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容易产生空虚感等问题,应整合和充分利用不同的培训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骨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构建起大学生骨干培训长效机制。

上一篇:工程建筑市场调研范文 下一篇:市场部半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