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诊断描述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28 12:33:46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篇1

关键词:案例推理;案例库;医疗诊断;相似度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1―10018-02

1引言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医院信息系统以来,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二十年里,各级医疗机构及医疗单位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合理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优化就诊流程、改善医患关系。目前,许多大中型医院的信息系统(Hospital hffonnation System,HIS)正在由初始阶段的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Managema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向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转型。临床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医院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相对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而言的,指以病人信息的采集、存储、展现、处理为中心,为临床医护人员和医技科室的医疗工作服务的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生工作站系统、护理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放射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RIS)、手术麻醉信息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系统、医学图像管理系统(Picture archive and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等等。这个系统的建成不仅可以为前来就诊的病员建立一个全面的个人健康档案,为后续的局域医疗卫生服务的建立提供宝贵的资料;而且可以积累各种的病例个案,为临床医学的推广及发展提供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往从事临床医学的工作人员,其临床知识的获取以及经验的积累主要来源于书本以及自我在工作实践中的摸索,也有部分是通过行业内的杂志及学术交流。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对未见病例及时做出较为快速、准确的初诊,合理制定诊疗计划,却一直未建立一套科学的实时的临床教学机制。案例推理技术在对以往病例构建特征值、信息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往病例的检索和复用对新病例提供初步诊断依据,特别是对新进临床的工作人员快速掌握专业技能、获取专家知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2基于案例推理的模型介绍及工作流程

基于案例推理(CBR)起源于Roger Schank教授的“DynamicMemory”一文,是近年来人工智能中发展较为成熟的领域。它是区别于基于规则的推理的一种推理模式。CBR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基于规则的系统在解释异常情况和评价解决方案方面存在诸多缺点,而CBR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3)。案例推理中的知识表示以旧的案例或经验为基础,通过目标案例的提示信息得到历史记忆中的源案例,并由源案例来指导目标案例。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进而评价解决方案、解释异常情况。CBR的优势是能相对容易地同其他方法相结合,另外它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为一个个简单的子问题。由于案例本身是一段带有上下文信息的知识,该知识包含了其达到目标过程中能起关键作用的经验,因此CBR的依据不是某种规则,而是从案例库中搜索与当前问题最相似的案例,然后经过一些合理的修正后。以获得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图1是基于案例推理的系统工作流程。

3基于案例推理的医疗诊断中关键因素的构建

一个完整的病历不仅包括病员的一些个人信息、以往的诊断记录、病情描述、医嘱信息,而且还包括了其初诊及复诊过程中的所做的各项检查、检验单据,这些都构成了医生确诊及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但是在病员实际就诊过程中,常常会因疏忽而忘记携带这些就诊记录,从而破坏了诊疗的连续性,为医生确诊及治疗方案的调整带来麻烦。临床信息系统的实施极大地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为病员就诊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个人就医记录。因此本研究充分利用临床信息系统已有数据资料.在案例模型的建立上,不仅考虑就医记录中的一些结构化信息.而且还将一些描述性信息及影像信息纳入到模型体系中来。

3.1数据元素选取依据

数据的主要来源是临床信息系统中的医生工作站系统、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系统(RIS)、医学图像管理系统(PACS)。按照一个完整病历中所包含的信息,分为数据类元素、非数据类元素。对数据类元素主要选取相关的检验信息,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化验项目,非数据类元素的选取主要包括文字信息及影像信息,如病情描述、诊断结果、以及做的各种影像检查描述。

3.2案例的表示

系统中的案例E用三元组E=来描述.其中e1是一个有限元集合,表示案例的说明性信息,如用于索引的诊断名称、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描述、检查诊断描述等内容;e2是一个非空有限集合,表示案例的各种特征信息:主要选取检验、化验中的异常值做为每个病例的特征信息;e3是一个有限集,表示案例的启发信息,如专业知识、治疗方案、治疗结果等。

由H.Simon的有限理性理论可知,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案例的结果会因病员个体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冶疗方案,对获取这些信息的医生来说很难得到所需的全部信息。因此,对案例发生的必然性很难通过对这些元素全部表现出来,随着证据的逐渐积累,只能得到与此相近的结论,因此还必须结合知识库中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加以调整,以得到有效的结论。

3.3案例的检索

案例的检索就是将案例库中的案例高速有效的重新获取,找到与新案例描述相似的老案例。常用的检索方法有串行检索和并行检索两种:串行检索采用的是由上至下逐层求精的方式,越往下相似程度越高;并行检索策略就是同时检索多个案例,返回一个相似程度最高的案例。检索技术常用的有近邻法、归纳法、模板检索法。本案例采用二级索引,在粗粒度集上采用模板检索法,通过返回一定参数范围内的范例,来缩小搜索空间;在细粒度上通过对元素问的权重的调整,得到案例相似度的大小,再根据合成技术得出综合值。

案例检索的算法描述:

(1)假设案例库I中有n个案例分别为I1,I2…In;

(2)IX;//输入新案例到案例库中

(3)for each Ij Training Set do//IJ表示I中的每个案例;

(4)for each Xk I do似k表示案例X的特征信息;

(5)ifkey(Ij)=key(Xk)then

(6)Class(Ij)Class(X)

(7)Sim[x]Similarity(Ijm,Xkm),/M=1,2…k;

3.4案例相似度的确定

(1)对数值型属性值的相似度确定:由于各数据值的所属范围、数量级有区别,因此在进行相似度确定以前,首先应对数据作归一化处理,将数值界定在0和1之间。设定Xm为问题案例X的第m个属性;表示案例库I中第j个案例的第m个属性;Wm表示第m个属性的权值。

其中: ;

;表示问题案例X的第m个属性与案例库I中第i个案例的第m个属性的匹配度。

(2)对非数值型(文字)属性值的相似度确定:文字信息的相似度策略对文字信息的相似度的计算,目前主要的技术有通过对文字信息描述中关键词特征、词义特征、句法特征的分析和提取来进行计算。考虑到词义特征及句法特征的复杂性,本系统在相似度计算中仅以关键词特征作为计算依据。就是通过利用两个句子中有效词(动词)来构成向量空间,然后计算两个句子的向量,利用这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值作为句子相似度。例如任给两个句子Sl和S2,它们的所有有效词构成的向量空间为V={X1X2,X3,…,Xn},其中Xi为有效词。句子S1的向量V1={w1,w2w3…wn},其中为有效词X1在句子S1中出现的次数。句子S2的向量V2={‘P。,‘P2,‘P,,… },其中 为有效词X.在句子S2中出现的次数。则两个句子的相似度为:

3.5推理机制

基于离散逻辑方法的传统推理方法通常寻找单个的最好实例,例如,在案例推理中依经验法则(规则)寻求相对目标案例最接近的案例;笔者采用一定距离范围内的相似案例加权后的合成结果,采用在神经网络里寻找固定数量的近邻的某些算法。这种方法通过使用自组织模式识别来被说明。基于合成技术的案例推理过程如下:

StepI.假设案例库I中有n个案例分别为I1,I2…In;

Step2.IX(t) //输入新案例到案例库中;

Step3.for each 1.∈Training Set do

//Ii表示I中的每个案例:

Step4.di=d[Ii,X(t)],/根据距离函数计算X(t)与Ii间的距离;

Step5.dnearest(dj),//寻找与X(t)最接近的j个相邻案例Ij;

Step6.dTOT di//计算权重和;

Step7.Wi=[1-],,决定与此相关的第i个邻居的权重;

Step8.对j个相邻案例中的每个案例Ij找出它的后继案例Ij+l;

Step9. ,//对后继加权求和计算值。

4基于案例推理的医疗诊断系统模块设计

在对以上关键技术构建后,就可以对医疗诊断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分析设计的基于案例推理的医疗诊断系统由以下几个大模块组成:(图2)

(1)信息表示模块:用于完成人机交互、问题形成,为案例检索提供必要信息;

(2)案例推理模块:将问题进行分解后,基于过去案例的解决方法,在功能上与当前问题的目标相匹配,对案例库产生作用.检索到合适的案例,并对检索到的案例,根据大量的产生式规则,对检索的案例和当前案例进行相似度匹配;若无案例检索到时,则根据目标趋动原则,由专家库和知识库的内容集约生成相对于目标的最可能结果。

(3)知识维护模块:对专业知识及专家经验结论的查阅和维护:

(4)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相似度值域的修正,指标权重的设置及根据知识对案例表示框架的更新。

5结论

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数据,以提高整个医院的诊疗水平,为医、教、研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是提高信息系统有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以临床医疗数据为基础,将案例推理技术引入到医疗诊断的研学过程,在对过去病例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发现新病例与病案库中病例的相似之处,为临床工作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治疗参考并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

作者构建的系统在利用数据及文字进行病案检索及病历学习中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目前系统尚未涉及到对影像资料的检索及配比.对其如何建立有效、快速的匹配算法并未作讨论,这也将是后续的研究目标,同时本文只初步建立了系统的框架结构,系统在功能上还需要不断细分、扩展和完善。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篇2

关键词:XML;电子病历;辅助器;设计

“辅助诊断器”是面向临床诊断治疗全过程的“人-机”交互综合集成系统,它针对的是临床现场中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的行为过程和医生要求得到的帮助;它通过医生和系统的对话,为医生在诊断治疗的全程中提供所需的知识、经验、方法、模型来帮助医生准确思维,达到有效地降低误诊误治率和医疗费用的双重目的。由于医生思维方式的错误而造成的误诊误治案例占全部案例的69%。因此,帮助和启发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正确思维是诊断治疗支持系统研究开发的核心问题。

一、系统设计

在这部分系统设计中,本文采用了产生式系统和概率的概念来进行电子病历的辅助诊断功能。

产生式是人工智能系统的主要结构,在自然界的各种知识单元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或者说是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用一种“如果……,则……”(if……then……)的形式表示。知识的规则表示即产生式规则,是一种借助条件语句IF-THEN表示知识的方法。一般表示形式为IFTHEN。

例如:如果病人是学龄儿童,有红色斑点,并且病人发烧,则病人患的是水痘。可用如下产生式来表示这个简单的医疗知识及诊断。

病人有红色斑点、病人发烧、病人是学龄儿童,可能患的是水痘

或:IF病人有红色斑点,病人发烧,病人是学龄儿童,THEN病人患的是水痘。

由于患者的某些病症表象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如症状“发烧”,人体温度为多少度时可称为“发烧”要视情况而定,对于这种难以精确描述的表象,本文引入模糊语言来解决这个问题,采用概率进行描述。如某患者“发烧37.8”,通过模糊语言可以描述为其低烧的概率为40%、中烧的概率为60%。

根据以上的理论,本文设计了一个规则库,它的DTD描述方式如下:

二、系统实例

下例是根据本文给出的方案,得到某病人的辅助诊断结果的例子。

患者症状:

1、发热

2、咳嗽

发热和咳嗽的规则库定义如下:

      发热和咳嗽

      发热是体温上升,超过了正常的体温。正常的体温是摄氏36.5--37℃,发热是人体在抵抗传染疾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如有畏寒发热,发热出汗,且身体感觉不舒服,就很可能是生病了。应当用体温表去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发热。如果体温是在38℃持续了48小时以上,吃了退热药后,体温虽下降,但是几小时后热又回来,就要赶快去看医生。热到39℃是高热,高热过久可能对脑造成伤害,不能忽视。体温表显示的人体温度36--37℃:正常37--38℃:发热38--39℃:高热高于40℃:可能有危险性的高热!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痰呈棕色。

急性呼吸道感染,对小儿、老年人及体弱者很危险。

50%,20%,20%,10%,

可能要做X线检查,也可能要住医院治疗。

              发热,咳嗽,有灰黄色痰,呼吸时有痰声。

              急性支气管炎。

              10%,20%,30%,40%

              吃点退热药(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买止咳化痰药,减轻咳嗽,必要时加服消炎药。如在48小时后未见好转,或发生呼吸困难,再去看医生。

              发热,咳嗽,头痛,流鼻涕,全身酸痛。

              流行性感冒。

              20%,20%,10%,30%,20%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滤过性病毒感染,无特效药。多休息,多饮水,吃点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如48小时后病况加重,或发现其他症状,去看医生。

     

      …

 

根据病人的症状,在规则库中进行检索,得到所有匹配的规则。疾病概率是在诊断病人的疾病的过程中统计各个疾病的可能性的数据,每个疾病都有其对应的疾病概率。疾病概率的结果值在0至100之间。其值的大小决定病人患有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的大小。这样,通过计算可以得出该患者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是70%;患有急性支气管炎的可能性是30%;该患者患有流行性感冒有40%的可能。

所以,基本得出该患者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

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检验,可以得到该患者的其它症状,然后通过这个辅助诊断器再进一步运算。

三、结语

  “辅助诊断器”是对医生对患者“诊断”的行为过程的进行模拟,辅助诊断器能够帮助医生能找到以较低的“诊断”代价获得最佳的决断结果的途径,同时,辅助诊断器对医生在诊断治疗全过程中的帮助是启发医生的正确思维。达到有效地降低误诊误治率和医疗费用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伟斌,肖强,陈联忠,蒲卫,李小华. 电子病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03) .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篇3

论文关键词:螺旋CT,实质性脏器灌注成像扫描患者,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2008年我院已完成82例肝脏、肾脏灌肠扫描其中男性64例,女性18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66岁。

1.2方法:(1)设备与注射器采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生产的6.4排螺旋式CT和高压注射器21G一次性头皮针;(2)对比剂采用离子和排离子造影剂,剂量40-100毫升。

1.3无一例过敏性休克发生。

2 护理

2.1 检查前准备工作

2.1.1 耐心详细询问病人病史、过敏史、经济情况,严格掌握配伍禁忌症,了解有无高危险因素以便选用相对应造影剂,脏器扫描前不应做任何检查及治疗以免影响图像的质量和效果,住院患者必须做好磺过敏试验,严格进行操作堆积,必须要有过敏防范意识与CT室护士进行交接。

2.1.2检查前应通知患者禁食4-6小时,防止注射时引起事业心呕吐窒息因素,做好抢救应急预案,流程,备齐抢救药品及器械,防止发生意外。

2.1.3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向病人解释用药和检查目的,并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危险性,并签订用药特殊检查知情同意书。

2.2择优选择血管

2.2.1应选择粗而直,有弹性的静脉血管,避免在邻近关节部位穿刺,非离子和离子造影剂具有浓度大,渗透力高,吸收慢等特点,且高压注射器压力大速度快,1秒钟5-10毫升如血管穿刺不成功或针头斜面贴在血管壁上,很有可能造成药液外漏,出现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截肢。

2.2.2药液外漏减少进入脏器药量浓度,过早降低药物浓度,未成到增强最佳效果,直接影响扫描效果,影响成像质量,阻碍了对疾病初步判断增加病人负担。

2.2.3因此必须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过硬的专业水平,减轻病人痛苦。

3 检查的病情观察

3.1首先应进行血压、脉搏,呼吸测量并记录。

3.2 门诊病人先用30%冷影葡胺1毫升静脉推注15-20分钟,并观察有无过敏反应,20分钟无任何反应,静脉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推入2ml地塞米松,再推5ml造影剂观察局部有无外漏,如无异常可以进行灌注扫描。

3.3 在灌液扫描前,应先向患者告知会出现不同程度,潮热,口干、皮肤发热为正常现象,为一次性,如出现心慌、胸闷、腹痛及时告知护士,及时进行抢救处置,更换输液装置,用药吸氧。

3.4一切准备就绪,通知医生给药,给药过程中应扶住灌液肢体将针柄固定,防止压力过大针头脱出或引起外口并通过交流解除病人紧张情绪,了解病人反应。

4 灌注扫描过程中及结束后护理 在灌注扫描过程中有不同程度反应,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4.1患者自身原因,身体虚弱,精神紧张,禁食、禁水,多有不适腹痛,出汗。

4.2造影剂反应,轻度反应较多,主要皮肤发热、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一般无须特殊处理,作好解释工作,增强耐受力。

4.3中度反应少见,主要反复呕吐,暂时血压下降,一般静脉给予抗过敏药物,一般保留静脉通道观察其反应,再进一步处理。

4.4管理方式反应在我院未曾见过。

5结论 综合上述情况只有加强沟通和患者保持近距离交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人性化服务举措,才能顺利通过检查,达到重要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达龙,陈君禄,黄兆民,临床CT诊断学,CT诊断要点,少见征象与误诊分析.1998.5(12-24)

2、谢敬霞,范家栋主编.CT 诊断学基础.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1;12.24

3、李子平,郑可国,许达生.肝管细胞型肝癌的CT诊断.中华放射性杂志.1997;31.825

4、曾汉莫,夏俊等螺旋增设造影护理.广东医学院,2004.22141:430

5、张远芳,刘国瑞,方文辉.高压注射在CT增强扫描应用与探讨.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4.3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篇4

关键词:食道癌;钡餐造影;CT征象结合组织病理学;临床诊断;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选取52例食道癌患者,探讨DR影像以及CT扫描在食道癌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以下为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食道癌是一种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集中在40岁以上的人群,然而近年来40岁以下的人患病的数量也有所增多;就性别分布而言,食道癌多集中发生在男性身上,女性相对男性来说,发病人数较少;就地域分布而言,食道癌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域聚集现象,其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山西、江苏、福建、安徽等地。食道癌在早期可分为肉眼不易察觉的隐伏型、粘膜轻度糜烂的糜烂型、膜面存在大小不一的斑块的斑块型以及肿瘤呈现节状、状的型四种。食道癌的发生虽然与亚硝胺慢性刺激、暴发炎症、遗传基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有些许关联。

在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所收治的患有食道癌的患者中选取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进一步探讨DR影像和CT扫描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5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36~81岁,平均年龄52岁,患者中发生于食道中段的患者居多,共计28例,发生于食道下段的患者数量次之,共计18例,食道上段的食道癌患者6例[1]。

1.2方法 针对所收治的52例患者,通过放射诊断学中的食管钡餐X线片和CT技术并经胃肠穿孔、造影定位观察以及病理进行诊断后,就其DR影像以及CT征象结合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研究,从而得出二者对食道癌的临床疾病诊断意义和价值。具体放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效果如下:

1.2.1 DR影像技术 DR影像技术与传统的X线片所获得的图像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是一种数字化的X线片,不仅缩短了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的等候时长,而且所获得的图像质量较高,画面清晰。此次研究就是利用DR影像技术来确定病灶的具置,并根据高质量的图像来观察粘膜的时时情况。

1.2.2 CT扫描 多层螺旋CT能够以0.5~2.5 mm的层厚单次屏气完成扫描,为了更好的判断病变的性质,还必须从静脉注入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通常是以2.5~4 ml/min的速度延迟40~70 S注入碘离子造影利100~150 m1,CT扫描范围应从膈顶到会,以包括肠管全程。通过CT了解食道癌外侵的程度,尤其是外侵纵壁的程度,进而确定了纵壁是否有病变转移的现象[2]。

2 结果

食道癌的发生虽然与亚硝胺慢性刺激、暴发炎症、遗传基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有些许关联。就食道癌的病理学而言,多发于食管黏膜损伤、引起食管粘膜增生或者间变,鳞癌,即鳞状上皮癌较为常见,而腺癌和鳞腺癌较为少见。此次研究所选取的52例食道癌患者经过数字X线片取得了令医护人员较为欣喜的治疗效果。见表1。

3讨论

对于食道癌患者而言,食管钡餐X线片和CT摄影有助于尽快确定病灶的位置以及加快治疗效果的显现,因此,在治疗食道癌患者时,应尽量采用数字式X线片和CT摄影技术,两者的临床诊断意义有如下两个方面:①DR影像技术经常被用于放射诊断,如DR影像的性能稳定、图像高清、组织均衡、投照率高等,因为高清的图像能为医生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判断资料。与此同时,DR影像作为数字化的X线片,能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数字化、无胶片化和信息共享的优质服务。②CT技术也是一种数字化图像技术,图像上能显示最小细节,分辨率较高,普通扫描主要有平扫、造影增强扫描以及造影扫描三种形式,特殊扫描主要包括延迟扫描、动态扫描、薄层扫描以及重叠扫描等,[3]在病症稳定的情况下,上述方法即可确定病灶,利用新兴的螺旋CT技术就能够重建三维图像,使图像更加清晰和具有立体感,帮助临床医生诊断。

综上所述,DR影像和CT扫描在科学研究以及临床试验方面为广大的医护人员提供了更为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因此,数字X线片以及CT技术备受医护人员的青睐,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篇5

作为故障诊断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基于符号有向图(Signed Directed Graph,SDG)的故障诊断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1]。该方法以被诊对象的直观结构特征为出发点,对系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和故障传播路径提供的简要和图形化的描述,能够满足现场级通用故障诊断设备对通用性、直观性的要求。

1 SDG模型及建模方法

SDG是对复杂系统的一种抽象描述方式,能够清楚地表示系统的组成、状态,以及局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SDG模型[γ]定义为有向图[G]和符号函数[φ]的组合,其中,有向图[G]由节点集合[V、]支路集合[E、]邻接关联符[δ+]和[δ-]组成,定义如下[2?3]:

[γ=(G,φ)] (1)

其中:

[G=(V,E,δ+,δ-)] (2)

[φ:E→{+,-}] (3)

节点集合[V={v1,v2,…,vn},]用于描述系统组成的元部件。定义[ψ:V→{+,0,-}]为节点状态函数,[ψ(vk)(vk∈V)]表示节点[vk]的状态,“0”表示节点状态正常,“+”表示节点物理量超出正常范围上限,“-”表示节点物理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

支路集合[E={e1,e2,…,en},]表示各元部件之间的故障传递关系。[φ(ek)(ek∈E)]称为支路[ek]的符号,“+”表示支路源节点[(δ+ek)]对目的节点[(δ-ek)]的影响效果是增强,“-”则表示影响效果是减弱。

邻接关联符[δ+,][δ-]描述支路的邻接关系,其中[δ+:E→V]为支路的起始节点,[δ-:E→V]为支路的终止节点,分别记作[δ+ek]和[δ-ek。]

当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非零状态时,表示系统出现故障。故障诊断就是利用SDG模型对故障源进行定位。根据SDG的定义,如果[ψ(δ+ek)φ(ek)ψ(δ-ek)=+,]说明支路[ek]参与了故障传播,称为相容的,采用回溯搜索的方法便可实现对故障源的定位。

基于SDG故障诊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SDG模型的构建,通过一套规范化的方法将系统的深层知识,即它的结构和行为方面的知识,转化为有向图的形式,并进一步地描述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矩阵形式[4]。此外,有效的故障源定位方法能大大减少测试诊断时间,尽快求出诊断解。这种建模?推理的过程是往复循环的:如果诊断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则需要返回到建模阶段、计算推理阶段进行修正。如此循环,直至得到精确的诊断结果。

作为一种基于定性模型的智能诊断方法,SDG故障诊断对在线数据依赖少,搜索和推理算法灵巧且可靠性高,有利于诊断设备的通用化实现。SDG模型中的节点、支路等元素都有着明确的物理意义,模型库可采用直观的图形化方法建立,非工程技术人员也容易掌握和使用,有利于克服知识获取瓶颈[4]。非常适用于现场板级电路的快速诊断,尤其是不便使用大型专用诊断系统的野外或海上。

2 基于SDG的现场级通用故障诊断设备

现场级通用故障诊断设备采用基于PXI总线的虚拟仪器技术、嵌入式设备技术和标准化技术综合集成,能够应用于各种复杂的外场环境。图1是一种现场级通用故障诊断设备的硬件组成框图。该设备以PXI总线为核心,将嵌入式计算机、I/O电路、数字示波器、激励信号源、矩阵电路、多用表与计数器、智能探笔、电源等多种模块有机结合起来,并可通过USB,LCD,PS/2和VGA等接口实现功能扩展。对于特定的诊断对象,还可通过配置专用设备测试适配器连接至被测对象(Unit Under Test,UUT)以提高测试的自动化程度[5]。   []

该故障诊断仪的软件主要由SDG测试诊断程序、TPS测试程序集、SDG模型库组成,辅以测试程序集(Test Program Set,TPS)开发平台和SDG模型开发平台。软件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其中,SDG测试诊断程序包括诊断推理(搜索算法)模块、TPS运行环境、测试脚本、动态测试与诊断数据、通信接口、GUI以及流程控制模块等。通过读取SDG模型数据库建立测试诊断脚本,调用相应的TPS获取UUT动态状态参数,运行搜索算法并最终得到诊断结果。

图1 某型现场级通用诊断设备硬件组成框图

图2 某型现场级通用诊断设备软件组成框图

SDG模型是故障诊断设备实现其功能的关键因素,诊断是否准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供模型的准确性和完备性。SDG模型开发平台的作用是通过提供图形化的SDG建模与分析工具,帮助技术人员建立被诊断对象的抽象模型,并自动将其转换成SDG诊断测试平台所需的数据格式。

3 SDG模型开发平台

现场级通用故障诊断设备面向的诊断对象种类多、差异大,其结构组成、信号流程及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仅仅依靠诊断设备研制单位来完成对所有诊断对象的SDG建模几乎不可能实现,开发SDG模型库的主要是具有一定技术经验的装备使用维护人员。借助SDG模型开发平台软件,他们能够依靠现有知识和技能快速地建立诊断对象的系统原理模型。建模软件能够“智能”地进行正确性检验,并自动转换成SDG模型库。

3.1 功能设计

SDG模型开发平台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图形建模、模型分析及数据库管理功能。

3.1.1 图形建模

图形建模主要实现SDG图形文件的创建、编辑等功能。考虑到用户对装备原理图较为熟悉,主要以电路模块或元件作为模型构成的基本元素。具体包括以下功能:

(1) 图形元素的创建、修改与删除,包括对图形元素位置、外观、属性、隶属关系、连接点、图层的修改。

(2) 图形元素的组合与拆分功能。能够将单一对象组合成复合对象,作为单一对象进行操作。

(3) 绘图辅助工具,如标尺,黏附、对齐、参考线等。

(4) 图形文件序列化,支持图形文件的保存、打开 等功能。

3.1.2 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将用户创建的图形文件转换成推理机所需的SDG矩阵(或数据库)形式。基本方法是:通过遍历、列举图形元素建立SDG节点集合,通过提取各图形元素连接关系,建立SDG支路集合和邻接关系,通过读取图形元素属性,建立节点状态库以及支路符号函数库。

为了防止因为SDG模型错误导致推理机搜索算法出现无解、模糊解或错误解等情况,在将图形文件转换成SDG模型前应依据SDG模型定义对图形文件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定位错误,帮助用户对图形模型进行修正。

3.1.3 数据库管理

数据库管理功能用于提供对诊断对象SDG模型的存储和访问,包括对节点、支路信息的查询、追朔等。此外,还需要对SDG中各节点状态进行实际测量和装订,如节点取值正常范围的门限,节点对应元部件在实际装备中的位置等等。这些工作需要一个良好的数据库管理接口,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维护和装订。

3.2 关键技术与实现

根据功能设计要求,SDG模型开发平台关键在于实现拖曳式绘图技术和智能化图形分析技术[6]。前者简化了传统图形建模工具的复杂性,即使不具有专业绘图基础的人员,也能够充分利用图形表达自己的思维;后者为SDG模型的验证和数据构建提供了工具。

3.2.1 拖曳式绘图技术

拖曳式绘图技术属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该部分将图形文件设计成模板、模具和形状三种组件,图形建模的过程为创建模具,设置模板和绘制图形等步骤。其中,模板用于描述CAD绘图环境,包括主题、菜单、模具等;模具是可重复使用的图形类集合,由同一模具创建的不同图形对象具有类似的属性结构;形状是由模具生成的图形对象,用于构成实际的SDG支路与节点。由此可见,模具设计是实现图形建模的核心。

模具设计工具用于帮助开发人员创建和管理复杂的智能形状,不但能够利用简单形状创建直观的外观,还支持多态、派生、继承等面向对象特性,大大简化了复杂元件库的设计。根据SDG模型定义,模具主要由二类基本形状组成:节点和支路。节点对应于被诊对象元部件,具有状态属性;支路对应于元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具有符号属性。针对常见电子设备元部件,常用模具主要包括如图3所示的形状树。

图3 常见电子设备SDG模具库结构

利用预先设计好的模具,用户根据现有知识,通过拖放绘图方式建立被诊断设备的原理图。由于模具自身的支路或节点属性,图形对象就自然包含了SDG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图4为利用该平台建立的某型雷达装备的SDG模型图。

3.2.2 图形分析技术

建立初步图形模型后,需要对图形文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1) 将图形模型转换成符合SDG模型规则的SDG数据模型。即提取图形文件形状及其属性,将其转换成节点、节点状态函数、支路、以及支路符号函数,保存为矩阵或数据库表格形式,以便于诊断测试平台的搜索算法模块进行推理计算,定位故障点。

图4 某型雷达设备SDG模型图

(2) 错误检查。用户绘图错误会导致生成的SDG模型中出现诸如孤立节点,悬空支路等情况,从而使得搜索算法在进行推理计算时出现无解、模糊解或循环计算等错误结果[7]。因此,图形分析模块能够对图形模型进行校验,并提示用户错误位置便于其检查修正。

(3) 参数装订。对于节点和支路,需要装订如节点状态值范围、元部件在实际装备上的位置及其他相关信息等,需要访问形状的属性列表并装订自定义参数。

SDG模型开发平台通过二种方式实现对图形数据的访问和分析,一种是直接嵌入宏或脚本文件到图形文件中,通过解释器运行;另一种是利用动态链接库实现的具有标准接口的插件模块。前者开发简单、调用方便,适用于仅需要访问图形文件中的形状数据,如设置节点和路径属性,判断节点间的路径连接关系等;后者运行效率高,适用于外部数据访问,较为复杂的推理计算,响应用户事件等情况。

图5为SDG模型开发平台图形分析模块运行时窗口,通过提取图形文件中的形状及连接关系,读取形状属性,自动生成诊断推理机所需的数据库表。

4 结 论   []

基于SDG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具有模型直观、搜索算法稳定可靠等特点,非常适用于现场级通用故障诊断设备。通过采用PXI总线结构、灵活丰富的扩展模块及接口,可以满足现场级诊断设备便携性和通用性要求。开发的SDG模型开发平台较好地解决了图形建模与图形分析的难题。对于开发人员而言,模板、模具以及形状的设计和面向对象功能简化了模型的开发成本提高了开发效率和软件可靠性;对于使用人员而言,其直观性和自我校验能力,使得装备使用与维护人员参与到诊断知识库建设过程中,有利于诊断设备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展,为真正实现现场级、通用性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5 SDG模型分析模块窗口

参考文献

[1] 吴军强.基于图论的故障诊断技术及其发展[J].机电工程,2003,25(5):188?190.

[2] 杨帆.SDG建模及其应用的发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5,5(22):767?774.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篇6

【关键词】护理记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067-02

外科手术患者多,危重患者多,护理记录内容多,时间长, 历经各班护士之手,客观上造成护理记录单质量不统一,因此,保证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尤为重要,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现将外科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综述如下。

1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评估不确切:缺乏对患者全身情况的深入了解及全面掌握,以致入院评估不准确,甚至错误。只注重外科情况,没有记录同时存在的内科疾患(如未记述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因而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对于新入院患者院外带入的褥疮,接诊护士未如实填写部位、大小、深度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不正确的评估,既与病情或治疗要求不相符,也使我们在制定护理措施时忽略本来存在的一些护理问题,失去针对性。

1.2基础护理内容少:护士主要记录的是医嘱的执行情况, 而对于基础护理的记录很少。例如昏迷患者,长期卧床患者无皮肤情况的记录,留置导尿的患者无更换尿管的记录等。普遍存在着只重视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跟着医疗活动在记流水账,没有反映出护理活动的行为。如为患者更换引流袋、挤压引流管、做健康宣教、指导功能锻炼、协助患者翻身等,在书写护理记录时没有详细、及时记录这些护理行为,从记录中不能体现出护士付出的劳动及价值。

1.3护理记录缺乏连贯性:包括对急诊的患者未记录入院原因,入院后的病情。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诊疗情况、护理效果、活动情况缺乏及时、连续、动态的追踪记录。

1.4护理记录缺乏客观性: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主观性的描述,在记录中使用诸如“病情尚平稳”、“呼吸困难较前减轻” 等等无法衡量和模棱两可的语言。再如描述: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顺利,出血不多,安返病房。护士所描述的就不是客观资料,因为病房护士未参与手术过程,未见到术中情况。应该按要求记录麻醉方式、手术名称、术中出血量、输血输液量、麻醉清醒时间、返回病房时间、卧位、伤口引流情况、生命体征及注意事项。

1.5护理记录缺乏及时性:当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待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再进行回忆性描述。常见临下班时回顾性的将各时间段的病情及落实的护理措施进行补记, 记录不及时,出现关键的内容漏记,由此导致记录与实际的出入。

1.6护理记录缺乏完整性:往往对重点细节缺乏有效记载: 如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通知医生的时间及处理措施;患者私自外出时发现的时间及通知医生的时间;患者拒绝做某种治疗、检查时未记载或有记载但未引用患者的原话等等。同时, 护理告知缺乏体现:如患者术前注意事项、禁食时间、留置尿管、胃管的意义等,均应给患者详细说明,同时做好记录。否则,术晨患者因进食影响手术而责怪护士未交代清楚,必然引起纠纷。

1.7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相符:由于资料收集的渠道不同,判断能力的差异,部分患者与家属提供资料的不准确性, 导致医护记录矛盾。在住院、主诉、甚至诊断等各方面不一致,外科患者的手术方式,以及行何种手术等记录不一致,手术时间、病情变化等有出入。危重患者记录单执行处置的时间与临时医嘱不一致,病情描述有分岐,例如患者意识的描述,护士形容的是谵妄,而医生记录的是浅昏迷。医护记录相冲突,这些都会在医疗纠纷中引起评议。

2对策

2.1强化外科护士法律观念与防范意识:加大护理病历法律地位的宣传力度,增加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证据意识及自我防范意识,使其认识到一旦出现护患纠纷,护士要面对患者诉讼,书写护理记录不单纯是记录病情为患者建档,还是诉讼时的法律依据。要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遵照科学性、及时性、真实性、完全性的原则,要求护士做到3个随时、3个重点、3个不能有。即有病情变化随时记,发现护理问题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重点记录客观事实,重点记录护理行为,重点记录确实做过的事;主观描述、判断、结论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不能有,含糊其词记录不能有。使护士从观念上转变,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树立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意识。

2.2加强学习,培养护士临床专科护理能力的观察:外科是手术科室,要加强对专科理论、病情观察内容的培训,护士要熟练掌握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如心肺复苏术, 呼吸机,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尤其要提高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手术患者,危重患者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专科特点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程序,对每位患者的护理重点进行重点观察、重点护理、重点记录。护理观察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要掌握观察的方法、内容、范围和途径,记录真实、可靠、及时清楚,病情描述确切、简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认真、准确、规范地记录,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

2.3加强医护沟通,达到医护记录的一致:医护记录的不符主要是医护双方在收集患者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而产生的。因此要严格落实责任护士参与医生查房制度,有利于掌握患者的重点资料,医护信息得到及时交流,提高护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护士的记录水平。当护士发现其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时,及时找医生核实,避免医护记录相冲突;当医生开出医嘱时间与记录时间不相符时,及时找医生核实改正,避免医嘱开出时间与护士执行时间不相符[3];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尤其是危重患者抢救时,抢救后补写抢救记录,对病情变化及时间的描述要医护记录一致,避免缺项,漏记等错误,确保护理质量。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篇7

外科手术患者多,危重患者多,护理记录内容多,时间长,历经各班护士之手,客观上造成护理记录单质量不统一,因此,保证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尤为重要,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评估不确切:缺乏对患者全身情况的深入了解及全面掌握,以致入院评估不准确,甚至错误。只注重外科情况,没有记录同时存在的内科疾患(如未记述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因而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对于新入院患者院外带入的褥疮,接诊护士未如实填写部位、大小、深度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不正确的评估,既与病情或治疗要求不相符,也使我们在制定护理措施时忽略本来存在的一些护理问题,失去针对性。

基础护理内容:护士主要记录的是医嘱的执行情况,而对于基础护理的记录很少。例如昏迷患者,长期卧床患者无皮肤情况的记录,留置导尿的患者无更换尿管的记录等。普遍存在着只重视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治疗,中医疗活动在记流水中,没有反映出护理活动的行为。如为患者更换引流袋、挤压引流管、做健康宣教、指导功能锻炼、协助患者翻身等,在书写护理记录时没有详细、及时记录这些护理行为,从记录中不能体现出护士付出的劳动及价值。

护理记录缺乏连贯性:包括对急诊的患者未记录入院原因,入院后的病情。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诊疗情况、护理效果、活动情况缺乏及时、连续、动态的追踪记录。如术后的患者,前面各班次未描述留置镇痛泵,后突然写到麻醉师拔除镇痛泵;患者便秘,用开塞露纳肛,护理记录无用后情况;前面记录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后面未再记录下地活动情况;各种引流管拔除后未记录伤口情况,有无渗漏等等。

护理记录缺乏客观性: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主观性的描述,在记录中使用诸如“病情尚平稳”、“呼吸困难较前减轻”等等无法衡量和模棱两可的语言。再如描述: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顺利,出血不多,安返病房。护士所描述的就不是客观资料,因为病房护士未参与手术过程,未见到术中情况。应该按要求记录麻醉方式、手术名称、术中出血量、输血输液量、麻醉清醒时间、返回病房时间、卧位、伤口引流情况、生命体征及注意事项。

护理记录缺乏及时性:当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待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再进行回忆性描述。常见临下班时回顾性的将各时间段的病情及落实的护理措施进行补记,记录不及时,出现关键的内容漏记,由此导致记录与实际的出入。

护理记录缺乏完整性:往往对重点细节缺乏有效记载:如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通知医生的时间及处理措施;患者私自外出时发现的时间及通知医生的时间;患者拒绝做某种治疗、检查时未记载或有记载但未引用患者的原话等等。

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相符:由于资料收集的渠道不同,判断能力的差异,部分患者与家属提供资料的不准确性,导致医护记录矛盾。在住院、主诉,甚至诊断等各方面不一致,外科患者的手术方式,以及行何种手术等记录不一致,手术时间、病情变化等有出入。危重患者记录单执行处置的时间与临时医嘱不一致,病情描述有分歧,例如患者意识的描述,护士形容的是谵妄,而医生记录的是浅昏迷。医护记录相冲突,这些都会在医疗纠纷中引起评议。

对 策

强化外科护士法律观念与防范意识,加大护理病历法律地位的宣传力度:一旦出现护患纠纷,护士要面对患者诉讼,书写护理记录不单纯是记录病情为患者建档,还是诉讼时的法律依据。要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遵照科学性、及时性、真实性、完全性的原则,要求护士做到3个随时、3个重点、3个不能有。即有病情变化随时记,发现护理问题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重点记录客观事实,重点记录护理行为,重点记录确实做过的事;主观描述、判断、结论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不能有,含糊其词记录不能有。

加强学习,培养护士临床专科护理能力的观察外科是手术科室,要加强对专科理论、病情观察内容的培训,护士要熟练掌握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尤其要提高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手术患者,危重患者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专科特点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程序,对每位患者的护理重点进行重点观察、重点护理、重点记录。

加强医护沟通,达到医护记录的一致:医护记录的不符主要是医护双方在收集患者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而产生的。因此要严格落实责任护士参与医生查房制度,有利于掌握患者的重点资料,医护信息得到及时交流,提高护士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护士的记录水平。当护士发现其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时,及时找医生核实,避免医护记录相冲突;当医生开出医嘱时间与记录时间不相符时,及时找医生核实改正,避免医嘱开出时间与护士执行时间不相符[3];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尤其是危重患者抢救时,抢救后补写抢救记录,对病情变化及时间的描述要医护记录一致,避免缺项,漏记等错误,确保护理质量。

加强护理记录书写的质量监控,实施岗位责任制,职责明确到人。培养护士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按照护理文书规范个人自查,保证每班、每人书写无误。科室质控员严把书写关,每天检查急、危、重及出院患者的护理记录质量,把好记录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的质量关;护士长每周至少对病区的护理记录审阅1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告知责任人,最大限度把不安全因素和隐患控制在科内,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业务学习上讨论、规范、并指导正确书写,把好护理记录的完整性、客观性的质量关;护理部组织病历质控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现有病历及归档病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把好全面质量关。

参考文献

1 卢敏,杨晓媛,王红梅.外科护理文书存在的风险及管理对策.护理学杂志,2007,22(4):35-36.

2 刘红玲.品质圈活动时对提高护理记录质量的作用.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39-40.

护理诊断描述方式篇8

【关键词】增强 螺旋CT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71-02

CT增强检查就是通过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来提高组织之间的层次对比,从而增加分辨率,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是放射诊断常采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我院对做增强CT的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药物的观察与护理,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做增强螺旋CT检查的98例病人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做增强螺旋CT检查的98例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72岁。检查部位主要为胸部和腹部。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CT增强检查病人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担忧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心理护理能较好地解决病人在治疗检查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1],护理人员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向患者介绍CT增强扫描的方法,优点,安全性以及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解除病人的疑问和紧张心理。通过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可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负担,控制消极情绪,从而帮助病人保持最佳身心状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检查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2.2 药物的观察与护理

碘过敏试验常规所有病人在增强检查前,均应行碘过敏试验,试验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护理人员应熟悉造影剂性能,不良反应,并发症,并准备好急救器械和药物,如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使用碘海醇1ml静脉注射,观察20min后无不良反应,即患者自我感觉无全身发热、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及皮疹等为碘过敏试验阴性,阴性者为适合该种造影剂患者,可行团注法注射造影剂。

2.3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CT增强检查的患者留置静脉针时,穿刺的血管选择应慎重,尽可能一次成功,因高压注射器压力高、注射速度快,最高流量达3ml/s,所以应选择粗而直、不易穿破的静脉血管,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处等。为方便扫描一般选择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时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入至少1cm。穿刺部位须稳妥固定,将头皮针软管固定在穿刺部位上方,连接管夹在患者指缝中,使之能随机床移动,以免高压注射时针头移位滑落血管外造成造影失败。

2.4 变态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轻度过敏的患者,有的出现面色潮红、打喷嚏,有的恶心头晕、全身发热,并有少量散在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感。医护人员应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并继续做好解释工作。恶心症状很快消失,出现这些单一症状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有荨麻疹者可给予扑尔敏口服,一般荨麻疹在30min左右就会消失;中度过敏患者,患者除恶心呕吐外,有的还会出现心慌、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支气管痉挛、发音困难、呛咳等,出现上述的反应立即终止注入造影剂,同时注意观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对症治疗,给予抗过敏如口服扑尔敏,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g及地塞米松5~10mg。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经过治疗,症状一般在1h左右就能消失,观察2h,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方可。

2.5 健康指导

询问腹部扫描的患者2天前是否食用带渣、产气多的食物,膀胱扫描的患者是否憋尿等。CT扫描前不可做胃镜检查,如果已做胃镜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可推迟4h或次日扫描。钡透患者则应3~7天后做腹部CT检查(待钡剂排泄完),以减少钡剂产生的伪影。腹部扫描前禁食12h(急诊除外)。肝、胆、脾、肾在扫描前须口服2%~5%泛影葡胺液500ml,使胃及十二指肠充药,10~15min后开始扫描。盆腔、结肠、直肠在扫描前口服2%~5%泛影葡胺液600~800ml,30~60min后进行扫描,或用1%~2%泛影葡胺液2000ml灌肠后扫描。

2.6 讨论

随着CT仪器的改进和完善,CT检查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广泛使用含碘造影剂增强扫描,提高病变组织同邻近结构间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或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和强化形式,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测率,且可对病变组织类型作出判断[2,3]。为了取得满意的CT增强扫描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护理工作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CT室护士,对每一例增强检查的患者,均应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药物过敏史,了解有无高危因素,以便选择应用造影剂及预防用药;检查前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和交代好需患者配合的事项,提高增强检查的预期效果;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非离子型造影剂[4],严格掌握造影剂的量,注射速度,并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注射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立即停止并抢救。

参考文献

[1]刘晓虹.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69~289

[2]陈其奎,何兴祥,朱兆华.消化疾病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1-134.

[3]宋国良.现代CT检查诊断与图像解析使用手册[M].北京: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005.382-383.

上一篇:提高初中数学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