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4 17:47:04

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

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篇1

关键词:长期护理;老年健康;健康管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当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长期护理保险在现实保险业中仍是一个几乎尚未触及但又颇具吸引力的新课题。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体现了发展快、绝对数大、“未富先老”和地区差异的特点。我国失能老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可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加快,医疗费用的飞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潜在市场将会相当可观。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在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势在必行。

一、我国老年人健康需求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是多方面的,老年人的疾病治疗包括慢性病和突发病,常见病的治疗,老年人的健康才能保证老年人过上安定无忧的晚年,对于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都需要一定的治疗方案以稳定病情,对于日常的疾病老年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老年人由于机体的退化,生活自理能力减弱,日常生活需要照顾,起居饮食都需要雇人长期的料理。老年人退出工作领域,缺乏情感的依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所以老年人的情感慰藉很重要,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较多,及时解决老年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

二、我国老年护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我国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在医院得到治疗方案或治疗后的老年人需要一定时期的疗养,他们并不是重病患者不需要在医院得到治疗。如果长期住医院会浪费医院的资源,浪费病床,而居家却没有人照顾,所以长期护理制度的实施非常必要。由于我国现在家庭的限制,子女无法长期照料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于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项为此类老年人解决后顾之忧的上佳选择。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提高,对于护理保险很多老年人都有经济能力来承担,很多养老院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来提供,健康保险的需求也在增长。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推动就业,缓解子女的照料压力。为很多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2.德国护理保险制度。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当时的德国的护理保险存在了很多问题,于是就进行了改革,再融资机制,受益资格,受益级别,受益方式方面都重新有了新的明确规定,护理成本多方承担,并公私合营。德国的护理保险对经济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降低了政府与个人的护理成本,并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的影响,由于覆盖面较全,层次多样,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群的不同需要,在护理保险制度内进行监督保证质量,引入竞争机制,各个健康保险基金公司相互比较,刺激发展,是比较成功的。

三、健康管理下老年护理制度的构建

1.护理保险制度人员培训。在社区可以培养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人才队伍,养老院,老年公寓更需要一批护理人才去给予老年人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需要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入手,了解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对老年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具备的不仅是医院的医护人员所具备的医疗技术,更加重要的是具备护理人员照顾老年人的能力,懂得如何照顾老年人,了解老年人的老年需求,融洽的与老年人和睦相处,不管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还能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2.护理保险机构建设。在社区可以设立长期护理康复机构,其中包含的专项治疗包括慢性病康复诊疗室,日间照料护理室,常见病普通治疗室,老年心理健康咨询室,注意增加面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地诊疗服务。各个诊疗室要有足够的床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建设以小规模为单位保障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慢性病的康复诊疗室专门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和康复治疗,老年人可以长期居住,治疗慢性病。日间照料护理室是针对一些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所开设的,一些失能失智老人能在这里得到生活照顾。常见普通治疗室是为老年人解决日常遇到的一些常见病。在养老院,老年公寓都可以设立性病康复诊疗室,日间照料护理室,常见病普通治疗室,老年心理健康咨询室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3.护理保险制度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护理保险制度应该定立一定的法律法规,我国早在2006年的《健康保险管里办法》已将长期护理保险列为健康保险,我国的社会保险的发展空间广阔,可以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列入保险制度里,能加入护理保险制度的老年人人群广泛,很多老年人都有参加护理保险的需求,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规定参保人,参保年限,参保资金的缴纳与筹集。4.护理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采取公私合营办养老院和老年公寓,老年护理的服用采取政府财政拨款,由税收占大部分护理费用,参加护理保险的老年人需要在入住护理机构前缴纳护理保险费用,以保证晚年入住护理机构。一般养老院如果进行住院护理的话老年人大概支出3000元左右,对于一般家庭相当一个人的收入或是老年人的退休金,所以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多分担老年人的费用,不至于老年人住护理机构就没有了老年保障。四、结语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提出的早,虽然我国护理保险制度资金的筹集也是也是一项不好解决的问题,需要各方在努力思考如何合理地进行筹资,护理人员的配备也不是一朝一夕。但在老龄化和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在我国是可以实行护理保险制度的。

参考文献:

[1]周典,周若祁.构筑老龄化社会的居住环境体系[J].建筑学报,2006(10):11.

[2]周典,周若祁.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建设方法研究[J].华中建筑,2009(3):79.

[3]魏华林,何玉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潜力研究[J].保险研究,2012,(7):7-15.

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篇2

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5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常见护理问题进行研究,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影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

结果: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见护理问题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主要有5类:心理护理问题(85.88%),日常护理问题(75.29%),用药安全问题(55.29%),皮肤护理问题(36.47%),饮食护理问题(32.94)。

结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以及处于治疗阶段这一特殊情况,老年患者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心理方面问题,并且随着现代人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日常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以及用药安全都是老年患者较为重视的问题。在临床护理中要深刻把握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人性化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呼吸内科 老年患者 常见护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54-02

老年患者是护理工作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临床实践中要切实根据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制定符合老年人的护理措施[1]。临床资料显示,呼吸内科住院老年人通常为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患者身体机能以及各器官功能出现进行性退化,免疫功能也大幅下降,伴随而来的还有抑郁、恐惧、焦虑、失眠等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2]。因此加强对呼吸内科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研究是提升护理满意度,实现医疗卫生价值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5例住院老年患者,对其在住院期间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呼吸内科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5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1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病程为2.5年至21年,平均12.8年,16例大叶肺炎,病程为1年至6.4年,平均2.8年,1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为2年至14年,平均7.5年,其中多数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为62岁至87岁,平均年龄为76.8岁。

1.2 一般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学分析方法,设计问卷参照国际卫生组织关于临床护理分类标准进行制定,由护理专家及呼吸内科医生进行审阅修正后予以采用,客观性和可靠性强。护士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后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多数患者自主完成问卷调查,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完成问卷的填写。发放问卷共85份,全部回收,经验收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方法中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随访,获取的信息为主要有以下内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见护理问题主要有五大类,基本涵盖呼吸内科全部护理内容,其中各种护理问题所占比例为:心理护理问题(85.88%),日常护理问题(75.29%),用药安全问题(55.29%),皮肤护理问题(36.47%),饮食护理问题(32.94)。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针对老年患者和危重患者较为有效且十分必要的护理内容。通过运用科学化的心理护理方式能够使患者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对患者心理和生理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针对不同病情、不同性格的患者都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3]。在平常护理工作中多注意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深刻的信任和依赖感,为接下来的心理干预打好基础。在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要通过两方面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预,一是调节患者生活内容,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护理服务;第二是对患者进行专业性的心理学干预,通过医疗知识教育,人生观教育等重塑老年人的积极心态。

3.2 日常护理。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接触最多,因此对护理质量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使其独处,鼓励患者之间进行有益的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其他运动项目,这样既能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和体质,还能够配合心理护理使患者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眷恋。日常护理还应注意针对性,如对于容易感冒的患者要鼓励其加强呼吸功能的锻炼,适当引进增强和患者耐寒能力的体育项目,及时提醒患者增减衣物。对于入院前有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其戒烟戒酒的提醒,帮助其做好呼吸功能的改善工作。

3.3 用药安全。随着现今人们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影响自身健康因素的关注,医疗卫生用药安全成为患者及家属重点关注的内容[4]。用药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而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常常忘记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因此护理人员要重视用药安全方面的护理工作。

3.4 皮肤护理。年龄的增长、皮肤弹性的降低、住院环境和抵抗力低下促使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皮肤破损和感染。护理人员要保证病房的干净卫生,适当进行通风,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皮肤清洁护理,鼓励患者多做翻身运动。在进行皮肤清洁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询问患者对于水温的适应度,防止对患者造成刺激和不理影响。

3.5 饮食护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要严格根据护理等级对患者需要进食的类型进行监督和干预,使患者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 凌艳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实践的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9(01):131

[2] 李芳.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2(28):58-59

[3] 丁晓英.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06):738-739

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篇3

【关键词】老年病人 身心特点 心理问题 护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64-02

1 老年人的身心特点

1.1 生理功能减退

1.1.1 人体衰老全身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功能下降,以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多见,发病块,病情危重,病程长,且反复发病。

1.1.2 老年人多半听力下降,视力减退,动作缓慢,语言不顺,会给接诊人员询问带来困难。

1.2 心理变化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情绪不稳,患病后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利于疾病的负面因素。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2.1 焦虑不安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加重了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如癌症患者除外),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60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患者以为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2 孤独寂寞 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喜欢与自己的儿女们聚居。住院期间,断绝了同他人的交往,加之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物,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故产生孤独寂寞感。久而久之便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护士对待老人要多询问,增加同他们的接触与交谈。切记对他们冷淡和疏远。指导家属及子女多探望老人,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看电视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2.3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肓,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护理原则: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3:女,68岁,肝硬化,病情加重,腹痛、恶心呕吐症状加重,并伴有呕血及便血,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胃溃疡出血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压力,恐惧感消失。

2.4 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会给社会家庭带来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治疗过程中要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都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4:女,63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了消化道溃疡,思想负担较重,认为自己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有轻生念头。经与家属配合,挖掘老人的心结,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自理。

2.5 情绪不稳 多见于脾气急躁,易激惹,爱挑剔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护理原则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5: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中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

2.6 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6: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病。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但又找不到病因而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取疏导的方法,耐心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晚上熬夜和劳累有关,并做了适度的保证,二天后病人高兴出院。

2.7 怀旧童返心理 老年人喜欢追忆往事,留恋老同事,对有的人或事反复的向人叙说。有的老年人爱吃、爱玩,言谈举止表现得非常天真幼稚。

护理原则:护士在接触病人时应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述,不要嫌弃他们嗦,不要冷硬顶撞和嘲讽打击,对其应表示理解同情。与老年人交谈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时间和周围环境,防止其因精神上不能承受而出意外。

例7:女,74岁,肺心病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后又住进一位和他年迈相仿的老年患者,两人每天相互倾诉,感叹过去的物是人非,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对医生护士的工作也能积极配合,病情很快好转,不久痊愈出院。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老年人感情脆弱,易激动。在某种意义上讲,老年心理护理比躯体护理更重要,其临床效果有时可达到甚至超过药物治疗效果。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对于心理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护理上能给患者提供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创造最佳条件。

参考文献

[1]邱霞,任宝华,肝炎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康复[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3):425

[2]李国宏,耿德勤.护理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76-178.

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篇4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近两年我中心进行居家护理的78 例孤寡老人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 患者年龄在60 岁~96 岁, 共有男性患者32 例, 女性患者46 例。这些患者都患有不同程度一些老年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1. 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都分别根据个体的病情进行常规的相应治疗,其中对于观察组的病人额外进行特殊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方法主要包括: 收集并掌握病人的一般资料, 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相关的家庭情况和生活习惯,掌握患者对于自己疾病的了解以及目前的心理状况, 寻找可能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在对这些情况都形成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于护理的结果进行评定,主要方法是使用血压计测量对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进行监测。

1. 3 统计方法

对于所有资料以使用SPSS for Windows11.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 1 两组老年病人一般情况

表1 的数据可以看出,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这四个方面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老年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2. 2 两组病人心理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表2 的数据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治疗前进行血压测定,此时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在观察组经过了一定的心理护理之后, 病人对与自己病情的认识有所改善, 心理应激状态有显著提高, 血压、心率较为平稳且有所下降, 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对照组则由于疾病引发了一定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导致了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激活, 这就增加了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进而产生了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等症状。

表2 观察组、对照组心理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3讨论

3.1孤寡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3.1.1随着老年人的脑和体内各器官、脏器功能的衰退,心理上逐渐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和寂寞感,自感给社会带来了麻烦,进而产生烦恼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病后更加明显[3]。

3.1.2任何人都怕衰老,怕死亡,希望自己越活越年轻,健康长寿,更何况是孤寡老年病人。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对他们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

3.1.3有些孤寡老年病人会感觉自身资历高、经验足、给社会的贡献大, 因而希望其他人尊敬他、爱戴他。因此,住院后总希望护理人员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对待他们。

3.2孤寡老年病人主要的心理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

3.2.1焦虑不安

这是孤寡老年病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痊愈时间等问题均不清楚,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表现为烦躁,睡眠不佳,食欲下降等症状[4]。针对该类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要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一定程度上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消除这些症状。

3.2.2过分依赖

孤寡老年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分依赖的心理问题,这对身体的康复十分不利[5]。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放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情况以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更为明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耐心地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

3.2.3情绪不稳

表现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内心情绪的过度发泄,多见于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此类病人,医护人员要忍让和宽容,给予周到的服务,改变其态度。

3.2.4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会产生老而无用的想法。这种悲观消极的心理在患病后更加强烈,导致病人的求治主动性不高,这种情绪状态主要见于独立性较强,自尊心较高且病情较重的病人。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主动关心病人,用家人般的温暖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信心。

3.2.5孤独寂寞

孤寡老年病人常常感到孤独、寂寞,缺少人与人间的交流,致使整天无所事事,情绪低沉[6]。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多的增加该类病人与他人接触的机会,针对性地组织病人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以热情,乐观的情绪去感染他们,向其讲述与人交往的好处。经过一段时间后,该类病人和病友间建立了感情,病友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实现身心俱佳的护理效果。

3.3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要考虑到老年病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 做到有的放矢[7]。

3.3.1尊重老年病人的人格,创造舒适安全的护理环境

护理人员须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尊重老年病人的地位和人格,做到对孤寡老人称呼的尊敬;回答孤寡老人的问题时,态度要和蔼,解答要耐心。为孤寡老人设置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护理环境,尽可能的消除患者因病情引起的情绪波动。

3.3.3调节好孤寡老年病人的生活,消除不良情绪对孤寡老年病人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善于调节病人的生活。在饮食上,力求营养美味;在精神上, 护理人员应善于排解孤寡老人的忧虑,多与他们交谈;在生活上,时刻关心他们的需求, 并设法帮助解决。情绪的稳定对身体康复至关重要。孤寡老年病人受到疾病的困扰, 往往产生烦躁、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关心和尊重老年病人, 使他们感到家的温暖,使其轻松愉快地接受护理,实现身体的早日康复。

3.3.5保持孤寡老人的良好心态对于护理效果有重要意义

由于孤寡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的明显改变, 护理人员应给予理解、尊重,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做到言行的亲切、礼貌、关心和体贴,保持孤寡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

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篇5

[关键词]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6-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管理中应用系统整体护理,转变护理模式,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化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生理机能逐渐衰老,各系统器官功能退化,患病在所难免,老年患病群体在整个医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病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变化及社会关系、知识层次的特点,其心理也与其他常规病人有所不同。老年人患病后的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老年病人心理状态的观察,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使他们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这是护士应尽的职责。

1 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内科疾病以多系统病、慢性病、肿瘤等多见,且多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而老年人由于自身机体的衰老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状态本身不稳定,处于一种适应期。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患病住院后较其他病人更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概括下来有以下特点。

1.1 猜疑心理 老年病人认为自己阅历广泛,常常对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出怀疑[1];常担心自己被误诊或医护人员及家属隐瞒自己的病情;对年轻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担心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误诊误治,会想办法找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为自己做各种治疗,甚至有时还会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经常会凭着自己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推断疾病的发展、预后以及药物的疗效。这会严重降低病人用药行为的依从性,降低临床疗效。

1.2 自尊心理 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退及认知功能的减退,患病后往往因为丧失部分能力,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出更强的“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重视,不服老,不习惯甚至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对护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总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尊重自己,表现为倔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讲道理、易激惹、好挑剔、责备他人。

1.3 焦虑、恐惧心理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焦虑过于频繁、强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心理疾病、身体疾病或加重疾病本身[2],老年病人在患病初期可能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但在治疗过程中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发生反复,同时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发展及治疗过程缺乏正确认识,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担心疾病恶化,怕痛苦,更害怕死亡,产生恐惧感[3]。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等,以至食欲减退、睡眠差。有的病人以致产生了人格心理的变态,不通情理等等。

1.4 孤独、失落心理 老年病人住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上感到不方便,觉得自己老而无用,生病后希望有子女、亲人陪伴,但又担心给家庭成员带来麻烦而感到矛盾,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或经济基础较差的老年人生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常有被遗弃的感觉,孤独、失落感油然而生[4]。

1.5 药物依赖心理 由于一些新药在媒体上的夸大宣传,对老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导致不少老年患者迷信某些新药及补药,认为多吃好药、补药对身体总是有利而无害。

1.6 悲观心理 老年病人由于年龄大、病情迁延,并且反复变化,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心理。他们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沮丧、绝望、束手无策、情绪极端低落,经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及护理。

2 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治疗、康复环境,能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营造良好的病室氛围,调节老年患者的情绪 住院的老年病人,单调的治疗和病房生活,使他们感到沉闷。老年人的睡眠也常因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功能降低,夜间入睡浅,不能沉睡,易惊醒;白天在安静的环境中常爱睡眠。因此,为了使老年病人尽快适应环境,护理人员必须为他们排除各种干扰,调整病房的环境,完善病房设施,避免噪音刺激,消除不安。

2.2 关心和尊重老年病人 护理中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的长辈,平时主动用尊称和他们打招呼,说话时态度和蔼、语言清晰缓慢;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不要打断话题,更不能有不耐烦的表现;对老人的健忘和唠叨要给予谅解,避免奚落与讥讽;查房时多问候,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情况;做每一项治疗前,护士要先把目的如实的告诉患者,取得充分的合作。

2.3 加强与家属的联系,鼓励病人间的交流 老人患病时,家属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主动与病人的家属联系,指导家属做简单的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科学服药、适当运动,针对病人所患疾病,讲解一些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多来探望,使病人产生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把同病室的病友介绍给他们,让病人尽快与同室的病友熟悉起来,结交朋友,使其情绪安定,消除其孤独感。

2.4 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做好病情解释及暗示治疗 对疾病诊断的了解能帮助病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可能的对策,提高病人参与诊治过程的能力。这也有利于消除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情绪。针对病人不同的知识层次,主动向老年病人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规律、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使他们能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让疗效明显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的问题等,从而大大减轻了抑郁、焦虑的心理,提高了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指导自理 生活自理是保证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无法自理而完全依赖他人生活,会导致老人对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估,长此下去,便会降低其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因此,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要指导他们搞好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靠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老年病人临床护理的要求,创建和谐护患关系,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瞿延利.谈老年人心理护理[J].中华医院管理,1999,15(10):554.

[2] 胡佩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20-239.

[3] 冯杰.老年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3):257.

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篇6

心脑血管疾病是因为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而造成的,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的疾病[1]。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加上一些媒体的不实渲染,很容易造成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为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故本院进行此次试实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月本院接收的老年心脑血管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且均为首次发病。患者中已排除合并患有精神认识障碍或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患者中男患者有61例,女患者有31例,年龄57~82岁。其中有7例患心绞痛、31例患脑梗死、33例患心肌梗死、17例患脑出血,4例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学及以下学历有37例、初中学历为32例,高中及以上为22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症状自评量表检测患者的心理状态,测试工程由专门的心理医生完成,对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理解选项内容的患者,需逐条解读,发放试卷92例,回收92例。并采用回顾分析法对该结构进行分析。对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制定了以下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饮食科学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保证其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结合医嘱,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以保证患者的营养充足与生理的需求;饮食要少盐、少糖、少脂,重视荤素搭配与营养均衡,多吃粗粮、水果,少吃精加工的食物;戒烟戒酒,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可适量的进行户外锻炼[2];

(2)病症护理: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中常出现精神恍惚症、焦虑、抑郁及强迫症,因此医护人员要以更加耐心、包容、和善的心态面对患者;与患者交谈时,语气要亲切、缓慢,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详细向患者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与相关的注意事项,运用大量的事情提升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与依从性,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多倾听患者,了解患者真实的想法,多鼓励、支持患者,引导患者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与患者家属多沟通交流,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巧与知识,帮助患者家属更好的照顾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支持与温暖;在整个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都要详细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在合理而可能的情况下,满足患者的要求;若患者因心理问题产生失眠、焦躁等状况,若情况严重可以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安眠药或镇静剂,但一定要注意合理用药规范;尽量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良好的治疗环境,定期开窗通风,室内温度保持在22℃,湿度为50%[3]。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患者常见的心理疾病

92例患者中有8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几率为94.56%;主要表现为焦虑(24例)、抑郁(27例)、精神恍惚(16例)、强迫症(11例)、焦躁(9例)等。

2.2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对比

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优于护理前,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3.讨论

抑郁、焦虑、强迫是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患者要长期忍受疾病的痛苦,并且随着自身年龄增长,身体各机体功能都在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需要更多的依赖于他人。这时患者很容易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逐渐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进而产生抑郁、焦躁等心理问题[4]。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缺乏一定的了解,常常会往负面的方向思考,或总是怀疑自己是否有按时吃药等,从而出现焦躁、强迫等心理问题。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重视提升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了解,注重患者的内心感受,多与患者沟通交谈,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治疗观念。

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篇7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18-02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各大医院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是医院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由于老年人身体衰老、疾病缠身以及经济、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导致心理失衡。经分类解析,归纳了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现。实践证明,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是影响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并探讨出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相应的调理对策,疗效满意。[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内科2006 年~2010年期间住院的59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900 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96 例,女304 例;普通老年患者445例,在职老干部患者87 例,离退休老干部患者317例,孤寡老年患者51 例,疾病分类见表1。

1.2 方法:本组采取随机按住院号奇数为分析对象,经临床观察、访谈等方式,针对患者不同的社会地位、心理变异特点与疾病关系,进行解析,探讨有效的调理对策。

2 结果

从表1、表2归类分析,心血管病人以心情急燥易怒,焦虑紧张的心理为多见;呼吸系统慢性病患者以忧郁悲观,自卑疑心的心理常见;肿瘤患者以恐惧绝望、忧郁悲观的心理尤胜;孤独心理多见于孤寡老人;怀旧失落心理多发生在离退休患者,而在职老干部患者常以指令依赖为多见。

表1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与疾病关系 (例)

表2 不同社会地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例)

3 护理对策

3. 1 焦虑紧张的心理的调护:由于每个患者引起焦虑紧张的原因、程度不同,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使他们信赖医护人员,把心里的焦虑问题倾诉出来。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其次,耐心向患者解释有关疾病的发病原因、机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和疾病转归过程。必要时根据病情给予镇静剂。[2]

3. 2 怀旧失落感的心理调护:怀旧失落感患者,特别是离退休老干部,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和业绩,当某种愿望不能实现时,容易诱发他们的怀旧心理,回想在职时的情景,感到生活中缺乏精神寄托,而产生极大的失落感,遇事稍有不顺心,便会大发脾气,严重的影响身心健康。[3]在护理上一是要诱导启发,人总是要老是自然规律,树立“老有所用”思想。二是要注意言行和礼貌,称呼要恰当。三是安排病床时,尽量避免和在职干部同住。四是在治疗护理时,多关心体贴,尽量给予方便,充分体现其温暖。

3. 3 指令依赖的心理调护:这种心理状态的患者,一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缺乏某些生活自理能力,不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检查治疗,甚至要求周围的人及子女百依百顺。对这类病人主要是启发疏导,指出不配合检查治疗,将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动员和协助他们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相应减少其优越条件,以促进机体康复。[3]

3. 4 孤独心理的调护:部分患者由于丧偶、丧子、“空巢”等生活事件,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带来影响,有些老年人长期过着孤独生活,环境造成其性格孤僻,冷漠寡言,忧郁自卑的个性,严重影响疾病疗效。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及责任感,并视其如亲人。安排病房时,既要考虑单人病房的寂寞,又要避免与儿孙满堂的同住而诱发伤感。同时,要经常与他们交心,并与他们的亲朋好友及单位联系,让其感到大家庭的温暖,为身心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我们要仔细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等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心理信息的方法,在于直接与患者交谈或与其亲友交谈,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也可采取心理问卷进行调查,从患者回答问题中了解其心理反应。我们应充分理解老年患者的这种心理,同时适当、适时安排家属探视,使其性格开朗化,从而激励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

3. 5 忧郁、悲观、疑病心理的护理:这类病人绝大多数患有呼吸系统慢性病,且反复住院,身心健康受到较长时间折磨,怀疑自己患了绝症,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首先,要耐心向病人解释,诚恳地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让其看到治愈的希望。其次,及时传递治疗信息,对患者进行启发疏导。也有些老年患者忧郁,悲观,因其机体器官的机能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的感觉,对家庭、子女特别留恋,患病后深怕子女嫌弃自己,故烦恼、焦躁。住院后,一方面子女不在身边,另一方面又离开了自己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既担忧自己的病情及生活习惯等问题,又疑虑久病床前无孝子,经常是坐卧不安、心神不定。对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较敏感,希望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应鼓励病人克服内心的忧郁,促进疾病康复。[5]

3. 6 恐惧绝望的心理护理:多见于肿瘤和危重抢救病人,因意识到生命将要结束,常常表现出悲痛绝望,或因难以忍受痛苦而产生轻生念头。医护人员要尽量缓解病人痛苦,要同情和体贴病人,并正确运用“语言”对病人进行引导和启发,消除顾虑,严守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造成人为的紧张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剖析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异特点,按不同的心理活动,有针对的开展心理调护,是药物治疗和躯体护理必要前题。护理人员通过言语、情感和行为去改变患者的感受、情绪和行为,从而消除影响病人康复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灵活运用上述心理调护对策,有效的改善病人的身心障碍,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但从现实情况来分析,心理变异的护理,不能单一的成为一种模式,它既有社会的作用,又有个体易感性及耐受性,因此,导致了老年患者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同时,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环境、文化水平以及职务高低,在给予他们的治疗操作、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等我们都一视同仁,遵循凡是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任务的宗旨,尽心、尽力、尽责,时时体贴关心他们,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对老年患者护理要抱以同情心、耐心,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在生活上给予鼓励,使老年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性格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于之章. 现代老年病学[M]. 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2003, 15-16

[2] 刘红. 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 当代护士杂志,2006,3:83-84

[3] 王琳. 邱玉崇. 病人的心理分析与研究[J]. 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03,14(7):2039

[4] 殷磊. 老年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9):50-51

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篇8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作为老年科的护士在面对患病的老人时,不仅要认识疾病,还要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之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高原地区低气压、缺氧、寒冷、干燥、大风及昼夜温差大等特殊环境条件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致使各器官功能减退, 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时,易引起功能障碍;并且由于机体衰老、疾病的困扰以及外环境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逐步丧失自理能力,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同时由于生活渐失独立性,经济、人际关系及社会地位的改变,患者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心理调适不良者易出现各种情绪[1]。在十余年的护理工作中,我对高原地区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探讨,并提出了护理对策,现将这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悲观消极 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生活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容易产生一种夕阳西下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导致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有被抛弃感,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2]。

1.2 焦虑不安 老年疾病具有年龄高、病程长、残疾率高的特点,造成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老年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对病情估计较为悲观,容易产生烦恼、焦虑、抑郁情绪,加上对治疗费用的担忧,疾病迁移不愈给家人造成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致的内疚,对生命的恐惧,都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3]。

1.3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1.4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1.5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1.6 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1.7 角色强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2 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体会

2.1 及时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应“视病人如亲人”,满腔热情对待病人,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心、体谅心,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早日康复[4]。

2.2 亲切与病人话聊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3 帮病人移情减压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护理中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5]。在新的护理模式中,在关注病人疾病,注重对疾病的康复功能护理的同时,更关注病人心理特点,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策略。从而得到最理想的康复,提高老年病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培元.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措施研究[M].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141-142.

[2] 吴霞,辛春丽,杨文静,等.浅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74.

[3] 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

[4] 邵永春.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

上一篇:档案管理基本情况范文 下一篇:经济管理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