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09 03:30:50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促进作用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1]。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所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所谓心理健康,它包涵两层含义: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另一种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中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薄弱等[2]。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就业紧张,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过分溺爱和过重的压力,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健康的体质为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或失败,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志、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教育竞赛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受到机体的疲劳和肌肉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项目需要,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的位置,在较短的时间(24S)内投篮,既要快速进攻又要防止对方断球,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所有的体育项目基本上都需要勇敢、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感情,就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是无法满足上述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的,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4.体育运动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都是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同时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在运动时总是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有助于培养机制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5.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还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的晴雨衣,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果心理障碍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情绪,甚至可能可能由于挫折情绪的积累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如跳高项目,有些学生往往跑到起跳点时不由自主地停下,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学生借助他们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而尽情的发泄不良情绪,重新转换考虑问题的视角以饱满、积极的情绪抵御一切挫折考验,使自己轻松愉快和舒畅。

6.体育活动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交往好的总是心里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人际交往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在培养交际能力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如在篮球比赛中为本方队员做掩护,体操的保护与帮助,是帮助和督促学生进行接触的最好方式。在运动中,他们由于学习的需要,产生了交往的勇气,通过交往方法,形成了交往技巧,并且,他们在与人的交往和配合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克服他们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因缺乏交流而形成的不良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战胜自卑,在交往中提高自信。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1.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水平是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本身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体育活动中用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是促进和发展心理健康的中心环节。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比较,一切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如对自卑型的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广播体操等项目;对执拗型的可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跳高、跨栏等项目;对焦虑型的可选择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等项目;对抑郁型的可选择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对于恐惧型的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

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手段。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较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到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展现自己的才能。

4.合理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大多研究,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和焦虑、抑郁、紧张、疲劳;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4]。

5.通过娱乐的教学方式和创造良好的挫折情景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发展教育转轨。娱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是体育课中教学方法的一种,也是一门好的艺术,是发展学生心理的很好途径。如在教授加速跑时,在跑道上画两条相距20米的白线,以接力跑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不但掌握了技术要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层次深浅、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与性格的差异,使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挫折情景是非常必要的,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所采取的方法一定要谨慎,切不看草率行事。

四、结束语

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体育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效果越好,成功率就高;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脱离学生心理实际,教学效果就不佳。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加强对体育教育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途径方法研究探讨,完成体育教育增强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5

[2] 邹尚.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http://.2004

[3] 王皓.论体育与心理健康[J].河南教育学报(自然与科学版),2000(2):78―79

[4] 张虎,刘东,吴小丽.浅谈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http://.2004

[5] 时春漪.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J].丹东师专学报,2000(80):86

______________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分类号】G444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个定义中最重要的一条标语标准,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在当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孩子天天生活在爷爷奶奶的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的家教策略和“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产生了代际间的矛盾冲突,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了对生活的不适应,甚至心理异常或疾病,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笔者在此结合初中生物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实际,浅谈如何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去,与各位商榷。

一、选准渗透点,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克服悲观、怯懦、抑郁、紧张等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经常性地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生动活泼、蓬勃奋发的良好心态,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如《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中一章中的设计的“无偿献血与血压测量”的课外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留守儿童关爱他人生命,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乐于为挽救他人生命奉献爱心的高尚情感。又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通过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课外阅读,不仅开阔了留守儿童的知识视野,而且给他们渗透了关爱他人生命、自愿向某些患者捐献器官的情感教育。

再如第六章在学习了《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后,设计了分析人行道中盲道和电视中哑语节目用途的练习题、向盲人献爱心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介绍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的课外阅读资料,这些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在介绍了激素调节之后,简介了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牛胰岛素的先进事迹,这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热爱祖国、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选准渗透点,对留守儿童进行性心理的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消极、被动地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留守儿童心理防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学习《青春期》一节时可以这样安排,在课前可与留守儿童共同将青春期心理特点的一些表现编成小品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既激发留守儿童的兴趣,又活跃气氛,使留守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青春期独立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在此环节中,一方面以孩子的语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陈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让留守儿童分析其中的不是,另一方面,引导留守儿童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分析留守儿童在他们之间的某一矛盾,通过这样的过程,使留守儿童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同时,在此基础上带领留守儿童共同探讨青春期性意识萌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下调查的基础上将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几个阶段简单介绍给留守儿童,并在异性心理问题上以故事的形式提出早恋的问题,从早恋的负面影响引发留守儿童间的讨论辨析,使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性意识,并获得正确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进而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三、选准渗透点,培养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学会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格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留守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以留守儿童为本,尊重、理解、信任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使自身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新的课程标准让留守儿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就能很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责任心以及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

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活动,从留守儿童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不仅要让留守儿童提出有新意的问题,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还要让留守儿童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即总结失误改正错误,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培养了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地位,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

又如在《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中,让留守儿童学会提问题,学会设计实验(包括设计记录表格)来提高留守儿童的探究能力,尤其是通过让留守儿童设计记录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组重复实验数据的表格,及对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使留守儿童的探究能力达到较高的层次,同时为留守儿童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及认同“勤能补拙”的道理。

四、选准渗透点,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留守儿童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学习《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节时,可以这样安排,利用报纸上的信息激发留守儿童对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合理营养部分的教学可以提前组织留守儿童收集各种宣传媒体中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访问相关的网站,留守儿童可以组成小组,结合资料及身边的实例,如经常不吃早餐、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问题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运用所学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引导留守儿童去关心长辈,培养自己关爱他人营养与健康的意识,进而提高了自己的适应能力。又如以《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为例。针对课本上的的介绍边吃边说的危害漫画,由留守儿童通过小品的形势表演出来,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就可逐渐养成“食不言”的饮食习惯。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对策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经济体制转轨,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矛盾突出。由此看来,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因素

1.社会因素

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大众传媒也无处不在,出于商业营利目的,而置孩子教育于不顾,宣扬金钱名利、竞争欺诈、凶杀色情等内容,这对自觉抵制力较差,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长时间熏洗,必然造成学生的畸形心理,这对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2.家庭因素

社会竞争的加剧,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无形中也加剧了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的膨胀。家长强迫学生去完成他们提出的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和目标,以至于青少年过早告别“孩提时代”的憧憬和活力,背上无形的“精神枷锁”。

3.学校因素

虽然全社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风气仍吹不散。持久的“高压”政策,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都变得心理脆弱、性情冷漠、动作机械、思想消极,教师的讽刺、挖苦易激起成绩差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从而失去了生活与学习的激情和快乐!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对不良的娱乐场所、书刊、影片,应严加限制,严惩“伤风败俗”不良现象,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宽松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①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②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③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学生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④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做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⑤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⑥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

3.学校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

①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②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③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④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指导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初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的是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为了帮助每个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让学生在心理方面得到安慰,不让学生的心理留有阴影!哪些行为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呢?

1)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追求低俗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低。例如:贪图享乐,怕苦怕脏怕累,自私自利,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等,很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2)缺乏交际沟通。如与同学、老师来往很少,交际面很窄,也不与父母交流,自我封闭,情感缺乏沟通,容易使人感到孤独、忧郁、情绪消沉!

3)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什么人都看不起,以自我为中心,搞小帮派,脱离集体生活,不愿意为集体作贡献,也容易导致孤独感!

4)缺乏兴趣爱好,什么事都引不起兴趣。没有成功的机会,心理上就没有满足感、充实感、成就感,就会觉得生活、学习枯燥乏味!

初中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是在一定的时间段的,如果任其发展,则很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在最佳的时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1)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现在的学生心理装的事情很多,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在入团、评先、竞赛活动中需求不满足时,就会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他们不愿意和家长、教师沟通,造成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学生压抑的情绪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加以缓解,久而久之可能要出大问题,如逃课、打架、酗酒、早恋、离家出走、自杀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自尊、自立、自强,帮助他们度过心理疾病的难关!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懂得和心理教师、同学、亲属进行沟通,把心中的烦恼、痛苦、挫折、忧虑等一切因扰的东西都说出来,他们会感觉到很轻松,大家安慰的话语会让学生感觉更大的解脱。

2)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转移他们的心理压力。学生有压力或者是受到刺激时、要发火时,立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教他们做一件放松的事情,摆脱一下此时的事情和烦躁的心情。如听听音乐,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下喜欢的运动,去操场上打打球,暂时远离造成伤害的那些事情,之后告诉学生慢慢地平静下来后,自我反省一下,如“我不应该这样想,这是错误的”“要镇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一定能渡过难关的”,通过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3)教师应该考虑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让学生明白文化程度高,致富门路多,致富速度就快;反之,往往致富无门,或致富较慢。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摆正心理状态,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4)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网络和电子游戏对他们身心的危害。网络不但能损害学生身体健康,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危害。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缺乏适当的锻炼,会引起他们视力下降、精神疲惫、语言表达力下降,甚至思维混乱。人格异化,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影响社会交往。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降低。网络游戏大多是赛车、砍杀、爆破、枪战等,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迷失自我,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详细了解网络的危害,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总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年龄的特点,采取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导下,才会达到良好的实效性,达到学校和谐育人的理想境界。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心理状态和素质,是摆在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生理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转化时期,学习由义务教育转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以就业为主,学生面临诸如学校教育、人际交往、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如得不到很好地调适,就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感较强,自尊心不足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有不同程度的挫折经历,加上社会上一些人长期以来对中职学生存在严重偏见和歧视,中职学生几乎成为“差生”的代名词,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相对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训练难免会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因此自暴自弃,整天无精打采,对事情不感兴趣,自卑感较强。

2.人际交往障碍

进入中职学校,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广交朋友,宣泄情感,但他们主动性不强,且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不能真诚地赞赏别人,对他人的缺点又过分在意,难以容忍,往往易引发人际冲突。

3.情绪调控能力较差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好奇心强,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思考,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高兴快乐时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4.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由于原有的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为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表现为奇装异服、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控的目的。

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学校建立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职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是为了帮助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或困惑的学生。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格、行为、能力和健康等方面的心理测试、检查,立为个案研究,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资料;也可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关注学生个人的深层心理因素,通过咨询老师与咨询学生建立轻松自然融洽的关系,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做好个性心理调整;还可以实现校园信箱和网上交流,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校宏观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因材施教,使心理教育科学化。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的事,更是教师、学校、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学校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借鉴心理卫生和发展教育代替心理咨询技术,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在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在实习实训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站、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种有益心理健康的比赛、表演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既能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又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完善自我,进而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生活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和家庭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形成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家长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育方式不科学,有的简单粗暴,有的溺爱娇纵,有的放任自流,这些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真诚、和谐的关系,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家长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过程,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模范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子女,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 人格面具;教学手段;人格缺陷和障K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82-04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曾在大学生中做过相关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涉及的九个主题哪个更感兴趣,这九个主题为:心理健康概述、认识自我、人格教育、人际交往、婚恋学习、情绪管理、学会学习、团队合作、危机干预。其中婚恋学习和人际交往外理所当然地排在了前两名,没有想到人格教育竟然排在了第三位。究其原因是同学们因为不知道人格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对人格这一章节充满了好奇心。生活中常听人说,谁谁的人格不健全,可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只能懵懂意会,无法言传清楚。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觉得人格理论很空,无法落实到可以让学生体验、操作的层面,为此苦恼,为此进行了诸多探索和总结。

一、理解人格

《心理学大词典》对人格的定义如下: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湖北工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徐瑛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教学团队参编的教材《成长从心开始》,它采用关于人格的定义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为主导,在遗传和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它涵盖了三个层面:人的道德品质;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等要素;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心理学研究的人格主要指个性的层面,也就是第二个层面[1]79。这个定义对人格所包含的范畴说的很清楚,方便同学们理解平时所说的人格对应的层次。比如我们常说的“张三人格卑劣”,“李四人格高尚”是对一个人伦理道德的层面人格的描述,带有明显的道德评价。心理学上常用的描述人格的词语是人格是否健全、完整、有缺陷、有障碍等,而人格的完整、健全、缺陷、障碍都是相对的,现实中不存在完全健康的人格,所以心理学上的人格无道德评判的意思,只是对人格状态程度的客观描述。

教材中对人格的概念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和操作仍让人觉得困惑。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概念,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通过学习和总结发现从人格来源着手是个不错的选择。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中国的京剧中有很多脸谱化人物形象,伴着锣鼓声上来的人如果是个大白脸,他必然不是个好人,比如白脸的奸臣曹操;如果是个黑脸,就是个好人,比如黑脸的包公;如果是个红脸,此人是个忠义之人,比如红脸的关公。以来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好人长得正派好看,坏人长得猥琐恶毒,这都是脸谱化的形象。一种脸谱代表一种个性,一种面具展现的是一个人人格的一个侧面。这样学生就只需要记住,人格就是面具。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要应对形形的人和社会环境,人们必然会戴着不同的面具,人人都戴面具,戴面具就是心理防御,为了维护心理健康是必须的。一个人要想把面具戴好,足够好地应对周围世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面具数量要足够多,能够满足现实环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需求。比如一个大学生在家里要扮演个好儿子,在教室要扮演个好学生,在宿舍扮演好室友,在恋人面前要扮演好恋人,班级扮演好成员等,每个角色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格相对健全的大学生应该知道每个角色不同的要求,拥有相应的角色扮演的能力,就是拥有了不同的面具。如果面临新的角色,不知道如何扮演,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对一个角色扮演与适应过程,既然是适应,伴随一定的痛苦是正常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的适应期。比如新入学的大学生要学会戴大学生的面具,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学生需要逐渐学会戴好员工的面具,进而是好夫妻、好父母的面具。第二,不同的面具之间要学会灵活转换。虽然每个面具之间会有相同点,但更有这样那样或细微或巨大的差异,所以要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转换不同的面具,要快,要准。角色扮演的好坏,展现一个人社会适应的好坏,适应得好,说明人格相对健全。所有人都倾向装饰自己的面具,试图在角色扮演上达到完美。我们常说的人格缺陷和障碍就是一些人把人格面具当做全部的自己过于认同,或者过于执着于某一种面具,或者仅有扮演某一面具的能力,缺少面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戴面具的能力并不会天生,需要后天的学习与培养。

说到这里,学生就会问,人总戴着面具那得多累啊,能不能不戴面具做自己呢?当然可以,什么时候做自己呢?四下无人的时候做自己,能够享受独处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看过2016年热播的电影《疯狂动物园》的朋友会深刻了解人面具背后人性中坏的一部分,荣格称之为人格阴影。阴影和面具同时存在,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越认同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我们的阴影也越加黑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和障碍。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协调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关系,接纳自己有时也会有想当坏人、干坏事的冲动和想法,允许它们存在并看得见,在合适的时间与场合下释放阴影特质,在现实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和判断。比如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拥有愤怒攻击特质是不好的,属于阴影特质,但是换个时间和场合它就会成为人们喜欢的特质,受人欢迎,可以合理释放,比如参加运动会、辩论赛等带有竞争性质的文体活动就属于攻击力量的合理释放;背后说人坏话虽然不好,但也是攻击力的释放的一种途径;甚至有的时候,人需要直接释放自己的攻击力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时阴影特质就转换成了美好特质;不少人喜欢玩厮杀类型的电脑游戏,这是也是释放攻击力不错途径。据说在影视作品中扮演坏人角色的很多演员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特别好的人。接纳自己也有逮谁咬谁的人格阴影面,并且合理安放它,人会活得更加和谐和自由。接纳自己的阴影和黑暗面的理念将对学生有着心理安抚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学生内心冲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关于人格心理学方面的定义,可以参照下面这个图表:

二、人格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人格相对比较抽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尽量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落脚到同学们可以理解的现实生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工作过程中常用的、效果比较好的切入点和有效教学手段有以下几点。

1. 深入浅出解读人格定义

因为同学们对人格比较陌生和好奇,所以当务之急是先把概念说清楚,让学生牢牢记住,深刻理解,做到这个人格的课程就成功了一半。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人格概念的解释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有学生在结业考试中反馈:学了人格之后才知道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不一样自己,戴不同的面具,原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自己释然了很多,以前认为自己有问题。

2. 通过测试、房树人图画来了解自己

人格这一章节属于认识自我的范畴,目的是加深自我了解,学生可以进一步通过菲尔人格测试、房树人图画、气质测量等了解自己,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房树人图画来了解自己。房树人图画应用的是投射测验,学生将自己无意识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困惑投射到图画当中,和教师一起认识和了解自己。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自我了解,画画形式比较容易接受,学生不容易用理性进行防御,且画画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带有一点神秘感,课堂学生参与的热情、投入度都很高。运用这一上课的形式,需要教师有一点通过图画解读心理的能力,这个可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常用的是“画树识人格”主题,让学生作画的时候满足四个条件:一是给画的树起个名字,二是说明树生长的季节,三是描述画画时自己的心情,四是如果树结的有果子,说明果子名称。解画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先看图画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压抑还是欢快,是充满活力还是死气沉沉,结合学生写的心情,确定画的情绪情感基调;接着看树的大小、位置、生命力等特征;最后看看这棵树独特不同的地方提出疑问和作画人进行探讨,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对自己的思考,进一步了解自己。大一的学生面临的人生主题多是大学的适应、独立性的发展,也能从极少数画中看到需要心理干预的人。关于如何通过房树人认识自己和他人,可以参考严文华著的《心理画外音》这本书。图画解读可深可浅,解图的能力和教师自己的心理实践密切相关,教师至少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解读,做到大方向正确。教学实践中,每到这个环节,时间总是不够用,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亲自给自己解画,这个教学手段效果极好。

3. 提出好问题进行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一位教师就“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在学生中分组进行深入探讨,并且要求举例说明,几年来的教学反馈也特别好。探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也极好地促进了同学们的自我探索和了解。教师讲不好,又很重要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可操作的途径,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学生的探索和智慧往往会令人大吃一惊。

4. 播放人格相关视频

教学手段尽可能多样化,免得学生疲劳,除了教师讲、学生画、和学生说之外,播放人格相关视频让学生关注一下专家们如何解读人格的效果也不错。人格分类有很多种,传统的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分类,荣格内外向分类,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人格分类;现在流行的还有九型人格、乐嘉的性格色彩等。其中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常用的视频是乐嘉的性格色彩,乐嘉把人分为红、黄、蓝、绿四种大类,每种大类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乐嘉讲课语言风趣幽默,举例丰富,学生容易感兴趣进行学习和了解。每次课上会播放一段乐嘉性格色彩视频,课下都有学生问教师要相关的视频。师傅领进门,学习靠个人,教师实现了引领作用。观看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人格类型,接受自己的人格类型,同时认识到人格的复杂和多样性,接纳自己与众不同的同时,接纳他人与己不同和多样性,拓展心胸,这个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非常重要。在播放乐嘉视频同时推荐乐嘉的书《色眼识人》、《色眼再识人》供同学们课后阅读。

三、进行人格教育应注意事项

1. 牢记人格教育的教学目的是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

人格教育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所以怎么把人格理论变成有趣的、可操作体验的形式非常重要,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尽可能多样化。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对人格的了解,逐渐会意识到原来人和人真的是有差异的,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与自己的差异,扩展自己的胸怀。自我探索可深可浅,越深学生越受益,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体验的深度,引领学生走向更深更远的自我探索。

2. 牢记健康人格的标准,正面讲解人格缺陷和障碍

完全健康的人格是不存在的,但是健康的人格有标准可以努力。牢健康的人格的标准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简单地话来说就是能够戴好不同的面具,灵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情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又回到了对人格定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上。大学生想拥有健康的人格,拥有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不同的人际之间戴不同的面具的能力,必须把自己投入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避免长时间的封闭,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相结合,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比如自我中心、拖延、抑郁情绪、懒散、虚荣、焦虑、猜疑等,这个世界上人无完人,认识到自己的缺陷首先要自我接纳,然后在需要改变的时候,努力去克服和改变。

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病,是介于精神病与正常人中间的状态。人格障碍,是指个人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之间的异常。人格障碍与精神病是相互转化的,严重的人格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会成为精神病的高发人群[1]90。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分裂型、型、冲动型、表演型、强迫型等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增加自己的见识,原来面具戴不好,严重可以出现情绪、动机、行为活动异于常人,但是认知和智力却没有障碍。或许讲解时候会出现对号入座的现象,也没有关系,这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关键是教师和同学们要能够接纳,不歧视,更要看所处的程度。如果确定学生有人格障碍,那需要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人格障碍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矫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不治之症”。

3. 教师学习永远在路上

即便做了很多努力,教师有时仍然会觉得自己能力匮乏,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只需要接纳自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学习和成长,牢记学无止境,永远路上。教师每每感到困惑的时候,就是教师该做自我探索和出发的时候,这一点教师和学生一样。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1.民主的管理方式

民主的管理方式是最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专制型和放任型的管理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表现在思维活跃,上进心强,自我意识特别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差,这又使他们的心理脆弱,依赖性特别严重。由于上述各种心理因素的相互矛盾,他们既反感专制型的管理方法,也不喜欢放任型的教育形式,他们渴望民主型的学校教育。民主的管理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天地,满足其自我表现的欲望。还能够使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积极,欢畅,平和的状态之中,会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并形成各种正常的心理机制。如果实施专制的教育方式,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因而,实施素质教育,采取民主的教育管理机制,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

2.积极的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少的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期待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不同的对待方式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健康。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的期待是积极的,即使他不用语言明确的表达出来,学生也会不知不觉的感受到这种积极的期待信息,心理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能健康地发展。反过来,如果教师对某一个学生采取消极的期待和失望的态度,即使他不明确的表达出来,这位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这种信息,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灰心失望的心理状态,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积极的期待效应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方法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一个教师用什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去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的问题。

3.适度的学习压力

适度的学习压力会使学生产生中等的学习焦虑,心理学认为,中等的学习焦虑可以使学生产生适度的学习紧张,易于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过重的学习压力会造成学生极度的焦虑、忧郁、惶恐,长期经历危机状态可能导致心里不健康。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家长望子成龙,教师追求高分,学校内部、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一系列的强化学习的措施,无休无止的测验考试,纷繁复杂的家庭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起来,这种过重的学习负担无论是对差生还是对优生,都感到压力重重,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起到了巨大的摧残作用。素质教育呼唤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切切实实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予他们以适度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4.健康的团体影响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41-01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需要

中学时代是人类走向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阶段显得尤其重要。一是随着中学生的身体在快速地发育,外在表现有身体长高、嗓音变粗、变细、开始长喉结、生理期的到来等,这些都能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而另一方面不爱说话、上课精神不集中、无法沟通等问题也普遍表现出来,学校和家长仅仅简单归结为长大了、心事重了、学习压力太大了等原因,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符合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家长和老师们严重忽视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同性、异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家长、老师的认识,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等表现出强烈的认知需求。在互联网没有出现的时代,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更愿意接受家长、老师的建议,尊重他们的指导,而如今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代际之间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更愿意从网络上了解他们想知道的知识,更容易对家长、老师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的完整性、现代性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本人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出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困惑:

1.对学习产生恐惧,精神紧绷,往往花费很大精力,甚至是以身体为代价的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是由学习压力引起的,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思维不敏捷,导致学习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2.人际交往障碍。很多中学生觉得父母、老师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学习方面,所做的沟通也都是围绕着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常常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困惑,寻求指导和帮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所谓的“知音”,甚至发展成沉迷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恶性循环下去,更是使得他们不愿意面对、躲避现实世界的正常人际交往。他们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和看法;也不敢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甚至出现了对社交生活的深深恐惧,产生强烈的自卑、沮丧、孤独的心理,严重的甚至发展到了抑郁症的倾向。

3.适应不良行为。中学生的世界观还在形成过程中,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阅历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在班级学习氛围差的环境里不思学习、打架、吸烟甚至是逃学、离家出走等。

4.早恋。青少年情感丰富,体验强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没有控制情感的尺度和分寸,特别容易冲动,不计后果,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则由于恋爱受阻、失败等而产生轻生的心理,非常危险。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身体的健康并不代表心理的健康,但心理健康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现代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交互影响着的。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外在表象。每个人的人格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的两个人,成长环境、教育环境都是一样的,虽然大多表象都是一样的还是会有差异。人格的健康才能促进自身潜能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存,良好的人格促使自己战胜自己,功成名就;良好的人格把挫折当成基石,愈挫愈勇;良好的人格促使你身强体壮,延年益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智慧、意志、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着手,引导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以达到健康的人格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对帮助增强中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发其潜能具有重要意义。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与客观现实打交道,客观现实十分复杂,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任何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称心,每个人都受到个人能力和客观现实的制约。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取得积极的平衡。

上一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下一篇:档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