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1 11:28:30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课堂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使它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笔者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及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问题。

一、积极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丰富心理学知识

1.语文教师要丰富自己的心理健康辅导知识和技能

可以借鉴以下学习途径:一是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二是借鉴学习《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设计语文课堂;三是上心理网站学习心理学知识;四是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教材。笔者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知识,并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这对教学帮助很大。

2.语文教师要适当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多学习观摩一些心育优质课。要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课备课、上课、课后评价与反思等教学研究,加强同事间的交流互助。

3.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师必须灵活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环境

1.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多,教师应该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力争做到深浅适中、精讲巧练,符合中职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比如,在教《最美的坟墓》时,笔者让学生体会这种美不是观感上的,而是心灵的震撼。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也正是这种感情、这种敬意,使得托尔斯泰的坟墓成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教师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师生共建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

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一是分析原因,二是要消除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3.注重课堂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全方位营造“你很棒”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只要学生任何一方面有进步,老师就要奖励。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课堂模式,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适当调整、改进旧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观

中职生在学习上不顺心就会引起情绪波动,因厌学而学业不良,往往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观,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与潜移默化作用

青少年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具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生,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相处才会融洽,乐于与人交往,待人热情真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3.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中职生的情感具有很大的情境性。例如,在教《珍珠鸟》时,我让学生了解关爱动物、大自然,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他人的关系,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四、将语文课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及抗压能力

首先,我们要发挥职业学校的特色,结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各种技能竞赛、文体表演、模拟操作、社会实践等,增加学校生活的情趣,以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韧勇敢、细心进取等优秀品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注意力、观察力、人际交往合作能力。

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校、班的情感和责任,使他们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交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化解和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淡化其自卑感;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内心,营造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是让语文教师脱离教学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教师立足语文学科自身任务与规律,去寻求两者的结合点,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行动,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才能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理,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薄玉琪.谈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2]崔景贵.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6(04).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对策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经济体制转轨,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矛盾突出。由此看来,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因素

1.社会因素

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大众传媒也无处不在,出于商业营利目的,而置孩子教育于不顾,宣扬金钱名利、竞争欺诈、凶杀色情等内容,这对自觉抵制力较差,自我意识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长时间熏洗,必然造成学生的畸形心理,这对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2.家庭因素

社会竞争的加剧,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无形中也加剧了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的膨胀。家长强迫学生去完成他们提出的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和目标,以至于青少年过早告别“孩提时代”的憧憬和活力,背上无形的“精神枷锁”。

3.学校因素

虽然全社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风气仍吹不散。持久的“高压”政策,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都变得心理脆弱、性情冷漠、动作机械、思想消极,教师的讽刺、挖苦易激起成绩差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从而失去了生活与学习的激情和快乐!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对不良的娱乐场所、书刊、影片,应严加限制,严惩“伤风败俗”不良现象,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宽松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①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②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③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学生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④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做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⑤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⑥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

3.学校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

①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②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③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④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指导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社会各界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2.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点滴谈——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陈虹,吴九君,李益倩

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学习障碍的诊断和干预上的价值张微,宋红艳

4.小学生工作记忆广度与心算能力关系研究——以五年级学生为例张丽华,徐微

5.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李岚

6.儿童的阅读障碍与眼动王福兴,陈珺,段婷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资优教育模式初探黄骐

8.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促进孩子大脑发展,并设法成功陈虹,吴九君

9.生态模式下的多动行为咨询和治疗——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矫正的案例报告王军利

10.我不想孤单——一例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潘蓓蕾

11.封面人物档案

12.青春期教育过程中的尝试与体会封华

13.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周博

14.正视抑郁心理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黄爱武

15.离异家庭孩子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技巧周丽华

16.小学品德教育与劳技教学的有效整合顾建英,汤丽娟

17.高中生睡眠问题解决策略初探李云希,刘醴湘

18.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杜红梅

19.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王文贞

20.花开无声文有声——作文教学四步走孙玲玲

2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努力匡正的心理误区(一)阎立钦

22.班主任应妥善用"怒"谢涛

23.让学生学会微笑李磊

24."南风效应"对教育的启示王银华

25.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大会孙燕,刘欣

1."驭人"才会"育人"黄莺

2.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洪秀敏

3.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探析曾静雯,黄建伟,蓝敏

4.以心为本走向美好幸福——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梁剑玲

5.心理测试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韩鑫桐

6.让"孤雁"不再孤单——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施建国,朱文英

7.关于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翟宁

8.用"叙事"的态度话说校园"手机依赖"林盛

9.心理咨询中空椅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熊猛,叶一舵

10.为你骄傲为你幸福——小学生"交往困境"心理辅导个例唐敏

11.我学会交往了李立军,赵立平

12.教师情绪管理培训初探余明

13.相悦身心灵——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工作坊侧记李微

14.浅析高考考生的考试应激和心理调适洪水兰

15.习作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左海电,楼说行

16.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孙金翠

17.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田光华

18.前进路上谁是对手——浅谈中学生竞争心理高常霞

19.中学生计划学习的盲点及对策宋红艳

20.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学科中的渗透汪良英

21.信息动态

22.话说赏识教育与欣赏式探询单海林

23.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情绪调节高手雷泓霈

1."涂鸦"也是一种风景刘宝山

2.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白玉萍

3.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吴发科,任旭明

4.新瓶装鸡尾酒——对心本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陈萍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社会行为问题探究张连云

6.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初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探究金燕

7.积极心理学在积极教育中的应用——英国学校"庆祝优秀品质"项目陈虹,吴九君

8.浅析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课堂回应"潘蓓蕾

9.生命的历程陈忠川,梁辉灿

10.我是一个不幸的人——一则高三学生危机干预辅导案例周有玉

11.唤回东风靠什么——由一则"戒除网瘾"的教育案例引发的思考张慧晓

12.教师生命质量的失落与找寻廖娟,张雁军

13.用爱心为学生护航——班主任工作的点滴反思唐中云

14.信息动态

15."积极心理教育走进怀柔实验小学"心理活动观摩课观后感陈虹,吴九君

16.一个都不能落下顾建英

17."立体式活动"促进班级学生自尊自信品质发展的探索林群安

18.让小学低段学生从懒散走向勤奋郑洁贤

19.小学生习作心理浅探石井

20.培养良好学习心理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李娜

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周成洁

22.建立与小学生沟通的桥梁金星辉

23.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走向完美的人格塑造(下)阎立钦

24.你的表扬我难以承受毛春铧

1.教育也应多"变频"吉祥枣

2.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陈明利

3.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及重建张晶

4.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概述尹红霞,时公卫

5.中职生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廖友国,林燕

6.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与干预对策吴伟强

7.优化教师心理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杨敏毅,鞠瑞利

8.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研究毛春梅,张玲,张爱

9.毛毛虫在歌唱——学会成长黄莉莉

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解开心结,重塑心灵王晓庆

11.从孤独中走出来——人际交往心理辅导个案陈静琴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谈学校心理教师的情绪调节黄海亚

1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填报中考志愿李家华

1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认知建构黄宁

15.快乐地牵起孩子的手张凤玲

16.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钱进春

17.潜移默化,相机熏陶——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周帅群

18.以人为本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应——浙江省德清县禹越中学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概述高江春

19.教育是一种发现张立敏

20.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发展的积极诉求李正

21.当代家庭的监护误区及其应对策略王颖,王相武

22.别让爱成伤害陶慧

23.教师要多给自己做做"心疗"黄建新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在“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这个病通常只是指身体上的疾病。但我们关心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在生理上无疾病,还包括在心理上健全、心态正常无异。很多人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存在片面认识――只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却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心理畸形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缺乏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整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老师的讥讽,担心会遭受到批评和指责;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中职学校读书时,就觉得很丢脸。

(2)逆反心理强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都很强烈,表现在很难听得进家长、老师的意见,不服从管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喝酒抽烟等。

(3)厌学心理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因而将近一半的人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厌学情绪特别明显,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反应迟钝、违纪现象较多。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

(4)自控能力较低。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偏低,随手乱画、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上网无节制的现象严重。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

(5)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求得到,不求付出。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饱受抑郁、自卑、迷惘等情绪问题的折磨。

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楷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性格铸造性格,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2)发挥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播心理知识,给学生以健康的钥匙。学校可通过开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同学们的激情,开发他们的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心理素质。

(6)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家庭作用,给学生以健康的推力。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只有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飞跃.浅谈学校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2009(2)

[2]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战线,2009(22)

[3]丁妹修,陈芳,曲建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心理,2010(9).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P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对策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断乳期”。在此阶段,他们思维敏锐,向往独立,追求尊重,重视竞争,但偶尔也认识片面,心理逆反,敏感多疑,容易偏激。当他们遇到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和统计,当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1.抑郁心理

这是中学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常常是由于感到学习等外界压力过大,无力达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前途感到担忧,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症状。

2.封闭心理

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很少与人交谈,其主要特征是长期自我封闭,偶有不可控的突然暴发。

3.脆弱心理

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和生活中稍有不顺,就会陷入消极的心境中,甚至以极端的方式对待。在行为上或是极端反抗,或是逃避,甚至是做出更加危险的举动。

4.逆反心理

中学生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对于教师、家长善意的批评、提醒和帮助不愿意接受,习惯用反抗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除上述提到的问题以外,还有诸如依赖、猜疑、恐惧、自卑等常见心理问题,同样也需要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社会环境因素

每个人都离不开所处社会对他的影响,中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通过教师、家长、社会甚至是周围小团体的行为和评价去建立并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个过程对于心理结构还相当稚嫩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充满风险和困惑的,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失衡,从而造成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和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多数教师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他们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能力、交往中的不合、性格上的不足、家庭中的关系等这些看似和学习无关的问题。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主要环境之一,对于塑造学生的个性、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都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少数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包办、放纵。另一方面,也有少数家长对孩子缺少沟通,经常打骂。这些情况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孤僻、自私、冷漠、敌视、粗暴的人格特点。

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掌握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他们似乎与成人无异。但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叛逆性和盲目性。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形式。学校可以利用公开课、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既可以系统介绍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理论常识,也可以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种突显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

2.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健全中学生日常心理辅导的长效机制

学校应在校内设立心理辅导室,并与当地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对口联系。学校应制订有针对性和预防性的心理指导方案和相应的日常课程、专题讲座计划。

3.家长应高度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学校的协调配合

家长应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转变以往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不应仅仅停留在生活方面,不但要与孩子建立亲切、温暖的情感关系,更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加强和他们的沟通,重视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

四、基于网络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当代的中学生群体似乎对网络有着天生的亲近和依赖。相对于传统说教,网络上的信息和观点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因此,探索一种基于网络的中学生心理教育途径,就显得非常必要。

1.抓好校园网的建设

课业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心理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无拘束地交流讨论,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并由心理教师做出及时、负责任的响应。

2.实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心理自我评估

心理测验又称心理测量,是指采用专业的心理量表和测量工具对被试者的智力、人格、能力或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并给出数量化的特征。中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在线测评,了解自己的精神、个性特点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建立网络心理档案

网络提供的心理测验和传统的心理测量相比,不仅能使中学生发现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自动补充进入相应学生的心理档案,同时还包括相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综合评定。

(3)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

第一个层面:通过校园网论坛或设立QQ等心理聊天群进行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心理咨询和交流。可以邀请心理专家,采取匿名讨论的方式,参加某一话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舆论观点积极引导,帮助中学生改变不合理的思考方式,用权威的、正确的主导声音去引导中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第二个层面:邀请心理专家或教师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服务,确保心理疏导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就中学生的有关心理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诊疗,化解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并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

(4)开辟心理知识学习园地

利用网络信息开放和承载量大的特点,教师在网上开辟心理知识学习园地,上传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相比传统的心理知识书籍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获取心理学知识,掌握自我调适的技巧。

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更应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切实做到日常沟通、及时发现、明晰原因、准确应对,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都能真正走出心理疾病的阴霾,在青春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静.试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2]司秀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J].校园心理,2012(3).

[3]何永康.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4]谢华.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2).

[5]周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4(12).

[6]金岩.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7]白模庆.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问题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8]管同康.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与教育方法讨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1).

[9]王婷婷.国内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使用述评[J].心理探索,2010(6).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期,不仅需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心理、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中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所以,无论对于家长还是教师来说,了解这一阶段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措施对于中学生一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用自编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问卷,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某地区的15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较明显的因素主要有学业成绩、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和同伴关系等。

(一)学业成绩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处于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凸显自己,进入理想的学校。当然,这也是受教育制度的影响,中考、高考制度使中学生不得不通过考试这道门槛出人头地。经过努力后,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再接再厉;但是,经过努力而学业成绩依然没有进步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会错误的认为是自己的智力有问题,从而导致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在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控制。

(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

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老师则希望学生的成绩都是优秀的。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高期望可能是件好事,是自己奋斗的目标,进取的动力。相反,有些学生自尊心特别强,取得的成绩虽然也不错,但是没有达到家长、老师的期望,便会感觉自己很失败,长期下来,这些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没有了家长、老师的鼓励,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而且也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三)同伴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在学校被同伴拒绝的学生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生更容易辍学及参加不良行为活动或犯罪,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起也更容易出现严重心理障碍[4]。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一时期中学生倾向于和同伴交往,和同伴分享烦恼和快乐。但是同伴交往难免少不了冲突,意见不统一等问题。社会焦虑、抑郁、孤独感、幸福感等情绪体验常常伴随着同伴交往过程,遭遇同伴拒绝、被同伴孤立容易使中学生产生社会焦虑和孤独感;受到同伴欢迎、被同伴接受则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尊与幸福。友谊不仅使青少年有了群体归属感,而且也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所以,中学生能否顺利的进行同伴交往,和同伴建立友谊也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应对措施

首先,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正确的看待学业成绩,在自己竭尽全力后,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接纳自己,鼓励自己。当取得好成绩时,不骄不躁;当成绩不理想时,不要气馁,继续努力。成绩好的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对于中考、高考这种大型考试来说,学生拼的就是心态。中学生要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其次,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学校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正规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或者举办有关心理学知识的讲座,达到宣传心理知识的目的。一场精彩的心理健康讲座,可以教会中学生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使中学生受益匪浅。

最后,对于家长来说,要具备正确评价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期望,当孩子的成绩下降时,要和孩子共同分析原因,多多鼓励他们。家庭教育中的“期望效应”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期望应制定在孩子“努力后就能达到”的水平。对于教师来说,“罗森塔尔效应”确实证明了期望效应对学生的益处,但是学生在智力、气质、个性特点、原有的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有差异。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与要求,保证期望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中学生承载着父母的美好期望,担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使命。我们要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达到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朝阳,张亚能,刘朝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13-114.

[2]黄俊丽.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岛日报,2003.

[3]刘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108-02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Lifelong Physical awareness, habits and abilities, and it was used to cultivate the abilitie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Methods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ere still discussed.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一、前 言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作用,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又是青春叛逆期。由于外界的影响和个人自身的特殊性,孩子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思想落后、意志薄弱、不服管教、自我封闭、暴力倾向、缺乏同情心和消极对抗、沉迷网吧等等。[1~2]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长期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躯体的健康是外在的表现,而心灵的健康与否,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这就要求我们应更加重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我国,有很多中学生有心理障碍,如何防治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从对我校20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18%的学生有心理障碍,42.1%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学生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大,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形势下,遇到问题,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引发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引起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锻炼。因此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3~5]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

心理素质是主体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素质之一,它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学中没有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学生的个性参与,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打好这种基础,[6]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广泛性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后者是针对学生的某种心理缺陷进行咨询或辅导,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广泛的,是针对学生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智力等整个心理世界的影响和教育过程。[7]教学中通过情景体验、身体练习、讨论分析、互助合作、激励引导、自我调节等形式,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发展。

3.渗透性

体育课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教育载体的教材,既有知识和技能的“显性”教育成分,还有各种“隐性”的心理教育成分。如球类项目,富有集体对抗性,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长跑运动可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等,这些“隐性课程”有利于学生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另外,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师的声音、表情、动作等,都可能在学生的心理世界掀起波澜,留下痕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具有渗透性的“隐性课程”及其肢体语言,创造条件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

四、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特有的魅力,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

1.磨练意志

意志品质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现代社会,很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

意志品质的培养必须是全方位的,通过实践来培养,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学校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且各种困难并存的一种实践活动,那么通过这些实践来培养和检验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切实可行的,如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如单杠、双杠、支撑跳跃)运动时,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进行较长时间的(如耐久跑等)运动时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等。

2.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

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如果长期闷在心理,肯定会对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可以通过适当合理的方法把它渲泄掉,再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和巩固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其实体育教学就有这种功能。如在投中练习中,让这些学生把靶子看成是自己憎恨的事或物,猛投、投中、打倒,尽情的发泄可以消除敌对、偏执、强迫等心理,排遣不良的情绪,又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这些心理闷郁的学生乐于助人,在助人中寻求快乐和尊重,从而培养他们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9~10]

3.协调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与人接触越来越频繁,对于那些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而通过体育教学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体育教学中的许多练习只有通过互帮互学才能共同提高,在相互帮助中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一些组队比赛的获胜是团队的力量,从而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即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在一些组队比赛中,虽然在过程中会受到小小的挫折,但可以通过相互鼓励,相互宽容,达到最后胜利,从而让学生相互宽容、忍让、鼓励,进而搞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五、融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1.加强和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水平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师的人格特征以及不适当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另一方面,波动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的改变,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辅导。[11]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当重要角色。

2.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学校体育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身体素质、身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部份学生成绩不理想,教师应明确指出这部分学生的缺点和优点,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不足。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失衡心理。

3.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人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现状,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是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充分挖掘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12]

六、结束语

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体育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胸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使他们保持愉快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摒弃消极、自私的狭隘想法,最终使他们成为健康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兰自力、骆 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1)

2 燕国才.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1996(11)

3 柳 斌.学生素质十个学会培养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杜,1998

4 叶 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5 田汉族.课堂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6)

6 张芙枚.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师版),2007(3)

7 张仁忠、李正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8 赵绛波、丁大伟.论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3(12)

9 余贞凯、杨文斌.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读与写,2007(11)

10 谢如畅.浅析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6)

11 姬上兵、冯要辉.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德育视角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表现形式 策略

心理健康也可被称之为心理卫生,涉及了维护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状态这两点,并且良好的心理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目前在心理问题的种类上也具有多样性,进而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如犯罪、自杀等,基于该方面,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迫切性,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人际关系差

基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都是千金和王子,这样就使得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时候存在障碍,并且平时都是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与外界接触不多,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也不能和他人很好的交流,进而产生寂寞、孤独感,长此以往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2.早恋问题

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较成熟,使得在中学阶段出现早恋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进而就对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孤独、脆弱的封闭心理

目前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忙于工作,进而忽视了子女的内心感受,逐渐使他们变得性格孤僻、心理封闭,不爱与外界接触,不爱和老师、学生、父母交流。还有就是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依赖与父母,未吃过苦,使得他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有些甚至因承受不了压力和挫折选择轻生,或者是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4.逆反心理

基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无论是在自我意识,还是在自尊心上都较强,假如师长和家长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就是不接受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批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为之,进而将这种不良的偏执心态养成。

5.养成不良性格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学生的嘲笑和歧视之后,就会变得孤僻抑郁、胆怯自卑、自私狭隘和嫉妒他人,进而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要想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程度的提升,就必须从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着手,具体方法如下:

1.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促进学生身心、人格和情绪状态的健康发展和改善。

2.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在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教学的必修科目开展,使心理学知识不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使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不断增强,并且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使学生主动发展心理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同时将健康意识树立,促进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增强,并能够对心理困惑科学有效调试。

3.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动向及时的了解,进而对相关诱因进行查找,在此基础上将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保证方式方法能够被学生接受,并逐渐将积极乐观的心态构建。

4.开展心理咨询

基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该时期必须加强正确的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合理的宣泄心理问题。而要想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将心理咨询开展,使学生提升心理危机认识和了解,并将挫折承受能力增强。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还要将自身的感染作用和威信充分的发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及时的疏导学生的困惑。

5.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也就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开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人际关系不断拓展,将学习压力缓解,同时将多余精力释放,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加强学生自我情绪管理

也就是让学生在明确自身青春期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并且能够积极、合适的和家长、老师沟通,尽早将压抑的心理消除和发泄,或者是以运动、唱歌的形式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生存适应能力、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社会竞争力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老师、学生、家庭、学校这几多方面着手,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鑫. 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6:208-209.

[2]刘彦军.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价值工程,2011,03:203.

作者简介:

上一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下一篇:档案管理相关制度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