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16 08:40:09

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

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篇1

(征求意见稿)

 

1、贵州医科大学科技奖励办法

2、贵州医科大学纵向科研项目 (自然科学类) 管理办法

3、贵州医科大学纵向科研经费 (自然科学类) 管理办法

4、贵州医科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自然科学类)管理办法

5、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及经费(人文社科类)管理办法

6、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

7、贵州医科大学科技工作分级管理办法

8、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管理办法

9、贵州医科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规定

10、贵州医科大学学术道德规范

11、贵州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差旅费管理办法(试行)

12、贵州医科大学科研人员会议费管理办法(试行)

13、贵州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注明:下划线标红色处为修改完善的内容。

 

 

 

贵州医科大学科技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鼓励在我校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及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促进学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特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章  获奖成果配套奖励

第一条  奖励范围

以贵州医科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并通过学校申报的,获得部级、省级、部级单位及部级社会团体奖励的科研成果。

第二条  奖励等级及标准

学校按照当年授奖部门所发的奖金,进行如下比例的配套奖励:

1、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成果转化奖:

部级一等奖按1:10配套奖励

部级二等奖按1:5配套奖励

省部级一等奖按1:3配套奖励

省部级二等奖按1:2配套奖励

省部级三等奖按1:1配套奖励

2、哲学社会科学奖:

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按1:2配套奖励           

    3、社会团体成果奖:

部级学会成果奖(如中华医学会等),奖励等级参照省部级奖。

    4、贵州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按1:0.5配套奖励;贵州医学科技奖二、三等奖不进行配套奖励。

第三条  只有奖励等级未获奖金的,学校原则上不予奖励。

第四条  学校作为参与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按照不同等级进行奖励:

部级一等奖:一次性奖励10万元

部级二等奖:一次性奖励8万元

省部级一等奖:一次性奖励3万元

省部级二等奖:一次性奖励1万元

省部级三等奖:一次性奖励0.3万元

我校教职工以个人名义参与获得的国家科技奖不分等次一次性给以0.5万元奖励。

第五条 学校按当年获以上成果奖金总数的20%另行配套,作为成果组织申报部门的相关工作经费及奖励。

第六条  成果奖金分配权原则上归属成果第一完成人。

第三章  科技平台立项及获奖成果奖励

第七条  获部级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立项建设的,学校一次性奖励30万元;获部委级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立项建设的,学校一次性奖励10万元;获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立项建设的,学校一次性奖励6万元;获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立项建设的,学校一次性奖励4万元;获厅级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立项建设的,学校一次性奖励2万元。

第八条  经过相关部门评估,获得优秀的部级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学校一次性奖励20万元;获得优秀的部委级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学校一次性奖励8万元;获得优秀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学校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优秀的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学校一次性奖励3万元;获得优秀的厅级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学校一次性奖励2万元。

 

第四章  知识产权奖励

第九条  凡在科学技术处备案、第一产权人为贵州医科大学、第一发明人为学校教职工的职务发明专利,学校根据专利类别给予一次性奖金奖励:

1、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国内专利奖励:属于发明专利的,学校按2万元/项奖励;属于实用新型专利的,学校按0.5万元/项奖励;属于外观设计专利的,学校按0.2万元/项奖励。

2、国际授权发明专利按4万元/项奖励。

第十条  如专利内容相同但又获得第二国专利的,学校另给予同等的奖励金额。

 

第五章   论著、专著奖励

第十一条   以贵州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或通讯作者第一单位,公开发表的如下期刊论著,学校给予奖励。

1、全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Cell》《Lancet》和《N Engl J Med 》的,每篇奖励50万元(其中20万元奖励作者,30万元为研究经费);论著摘要发表于《Nature》《Science》《Cell》《Lancet》和《N Engl J Med 》的,每篇奖励5万元;全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每篇奖励5万元。

2、在其他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著,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奖励如下:

影响因子为 IF≥5,每篇奖励:影响因子×1.0万元

影响因子为5>IF≥3,每篇奖励:影响因子×0.6万元

影响因子为IF<3,每篇奖励:影响因子×0.4万元

被《SCI》和《SSCI》扩展版收录,每篇奖励:0.2万元。

3、在其他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著,被《EI》(美国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学科引文索引)、《ISSHP》(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收录,每篇奖励:影响因子×0.4万元。

4、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人文社科学术论文,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每篇奖励1万元,被《北图核心期刊目录》收录的,每篇奖励0.2万元。

5、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20万字以上、部级出版社出版的奖励2万元/部,省级出版社出版的奖励0.5万元/部(注:学校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学术著作不进行奖励,不包括教材、论文集)。

第十二条   以贵州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第二单位或通讯作者第二单位,公开发表的SCI论著,按第一作者第一单位或通讯作者第一单位的奖励金额的四分之一进行奖励。

第十三条   以贵州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第三单位或通讯作者第三单位及以后单位,公开发表的SCI论著,按0.3万元/篇进行奖励。

第六章  奖励成果的时限和申报程序

第十四条  获奖成果和科技平台的配套奖励在所获成果奖的下一年度进行。

第十五条  知识产权奖励为当年获得授权的专利。

第十六条  论文专著的奖励在所发表、出版学术论文和专著的下一年度进行。

第十七条  申请各类成果与项目奖励的依据以贵州医科大学创新服务平台科研管理系统上填报并通过审核的数据及支撑材料为准,数据填报者为成果和项目的负责人,科技处负责数据审核。申报的奖励项目经审查程序认定后,报学校批准公布无异议并颁奖。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奖励工作每年进行一次,由科学技术处全面负责校科研奖励的组织实施。奖金的发放须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科研奖励中涉及到的个人所得税由受益人自理。

第十九条  各附属医院的科研成果奖励参照本办法执行,所需经费由各附属医院自行承担。

第二十条  凡违反国家《合同法》及学校关于科研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将职务技术成果私自转让他人、转让费未进入我校的财务,不属于本办法奖励的范围,同时将按国家和我校关于科研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一条  属于学科、专业建设项目,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和音乐、美术、体育等比赛所获得的奖项,不在本科技奖励的范畴之内。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我校关于科技奖励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学校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贵州医科大学纵向科研项目(自然科学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调动我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我校纵向科研项目(自然科学类)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有效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水平,切实增强我校科研竞争实力,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和贵州省、市各级政府对科研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学技术处是纵向科研项目(自然科学类)的主管部门,在学校总体规划指导下,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发展方向和科研工作基础等情况制定学校科技发展规划,并据此组织项目的申报及开展管理工作。凡以学校名义承接的科研项目必须在科学技术处登记备案。

第三条  科研项目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各二级单位(院、系、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是项目的具体依托单位,财务处是科研经费的核算和管理部门,依法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核算和管理。科学技术处应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根据每一项目的执行周期,对项目主持人的财务开支进行检查。

 

第二章 项目类型

第四条 纵向科研项目是指由各级政府部门批准下达的项目,分为部级、省级、市厅级和校级四个类别,主要包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以及中央其他部委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按部级项目进行管理。

2、贵州省科技厅项目按省级项目进行管理。

    3、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卫计委、其它厅局、贵阳市科技局以及学校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按市厅级项目进行管理。

第五条 外单位与贵州医科大学联合申请的纵向科研项目,按纵向科研项目对待。

 

第三章 项目申请、立项

第六条 科学技术处负责全校科研项目申报的汇总及上报工作,应根据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主管部门的通知精神及时申报信息,各二级单位应积极组织教师和研究人员申报。

第七条  申请人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必须按照有关计划、项目指南、招标公告及申请和投标办法,认真填写有关申请书、投标书。项目申请书上报和合同签订前,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分管领导必须对申请书或合同的相关条款、项目完成的基本保障条件等进行审查,并由各二级单位汇总统一上报至科学技术处,科学技术处原则上不受理个人申报。对于质量差、误时申报以及弄虚作假的项目,科学技术处一律不予受理。

第八条 科学技术处对项目申请书和合同书进行形式审查,加盖学校公章后生效。为维护科研项目选题立项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项目申请者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申请办法按时申报。凡因主观因素导致在研项目未按时完成者或完成较差而造成影响者,科学技术处三年内不受理该项目负责人申报的项目。

 

第四章 项目实施、检查

第九条 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一经批准立项,项目负责人应按合同书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项目研究计划一经确定,中途不得任意变动,如因不可预见因素,确需调整改变或终止计划,则需项目负责人提请申请报告,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改变,并视具体情况改动科研经费。

2、因不可抗拒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研究计划的项目,一般允许延期一次,期限不超过一年。项目负责人须在项目原执行期结束前三个月提出申请,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上报科学技术处。科学技术处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延期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方可申请其他各类新项目。

3、 除不可抗拒的原因外,项目未按合同要求或计划任务书完成,且给委托方和学校造成重大损失,未能取得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方书面谅解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停止其申请下一年度的项目。项目需严格参照《中期检查管理办法》执行。

4、项目负责人所在二级院(系、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应对本单位人员所承担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必须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档案,同时为课题组成员开展项目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第十条  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1、项目负责人应由学科骨干或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或科研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项目负责人依照国家法律和相关的科研项目管理条例,认真履行项目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中各方的约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2、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或更换。遇有特殊情况(如出国、病休等)离开该项目研究一年以上的,须更换或委托合适的项目负责人。更换或委托合适的项目负责人时,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应协同项目负责人做好书面报告,报科学技术处批准,并由科学技术处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如无合适人选更换,则应办理项目终止手续。

3、项目负责人短期离岗,其承担的项目由本人或所在单位委托临时负责人办理有关事宜,同时报科学技术处备案。

4、项目负责人因工作调离学校,在研项目的管理根据项目主管部门的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项目组成员应有明确分工,要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和协调下完成指定的研究工作。科研人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要保持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特殊专业的科研项目必须执行有关的技术安全法规,确保科研工作中的人身、财产安全。项目组内实行任务目标公开,进度公开和经费公开的原则。各级主管领导有责任督促、检查项目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应对项目研究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及最终结果进行总结,并及时向所在单位和科学技术处报告。因主观原因未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报年度进展表和项目总结报告者,将暂停各类新项目的申报,在补报材料后的下一年度恢复其申请资格。

第五章 项目结题

第十三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及时办理项目结题验收或成果鉴定等有关手续。

第十四条  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按合同规定写出项目总结报告,填写相应的验收表,并附上与结题相关的附件材料(如发表的论文及培养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等),交科学技术处汇总核实后上报有关部门;科研项目原始记录以及数据资料由课题组保存备查。

第十五条 按照科技档案管理要求,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及时向学校科学技术处提交完整的该项目技术档案资料:项目申请书、立项通知、项目计划书(合同书)、年度进展报告、验收报告书或鉴定证书及其它相关技术资料。

     第十六条 项目负责人公开出版或发表项目研究成果时,应注明接受资助的计划类别、项目批准号以及立项名称。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含专著、论文、专利等),除了项目合同中另有约定外,其知识产权归贵州医科大学所有。

第十七条 科研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作风对待科研工作。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不允许为了得出某种主观意愿的结论而捏造、篡改、拼凑研究结果和实验数据,给出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研究结论。

第十八条  科研项目需申报成果奖或专利时,按我校成果申报及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适用于贵州医科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管理。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实行。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贵州医科大学纵向科研经费(自然科学类)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纵向科研经费(下称科研经费)的管理,推进放管结合,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我校科技创新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6〕50 号)、《中央财政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财科教〔2017〕128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 号)、《贵州省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黔府办发〔2016〕4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17]26号)及国家相关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各方的职责。

1、科学技术处负责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并会同财务处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监督合同执行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配合财务处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

2、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和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通知书(任务书)或合同约定的经费预算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并做到账目清楚,核算准确。

3、审计处负责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负责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关决算进行审计;项目来源单位对我校科研项目审计时,审计处牵头组织,财务处、科学技术处配合。

4、项目负责人应根据立项要求,科学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和结算,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核定的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使用项目经费,自觉控制经费的各项支出。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或其它违反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章  经费到款、配套和立项管理

第三条 科研经费到款后,由财务处在财务查询系统核款信息,科学技术处根据项目立项批准书、计划书(合同书)开立经费卡,并通知项目负责人办理领卡手续。

第四条 间接费用与直接费用合并拨款的科研项目,管理费按下列原则和比例提取:项目下达单位的相关管理文件中有明确规定的,管理费按管理文件中的标准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则提取到账经费的5%(联合基金不扣除此费用)作为管理费,由学校统筹安排使用。

第五条 间接费用与直接费用合并拨款的科研项目,学校提取到账经费的3%作为燃料及动力费(水电费)、设备使用费和房屋占用费的管理。

第六条 我校作为参与单位与外单位联合申请的纵向项目,合作项目经费到学校后,管理费按第四条规定提取。我校作为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联合申请的纵向项目,若需拨给合作单位经费,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预算合同填写对外拨款申请并与合作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作)协议,办理转出手续,拨出经费已提的管理费予以退还。

第七条 学校对部级、省级纵向科研项目实行立项奖励,部级项目立项奖励费为该项目到账经费的30%,最高不超过30万元,省级项目立项奖励费为该项目到账经费的12%,最高不超过15万元。奖励经费按下列原则拨付:

1、收到批准立项通知后,先拨付奖励金额的50%;

2、按时结题者拨付剩余的50%奖励费,不能按时结题

者,剩余奖励费取消。

3、奖励费由项目负责人针对项目组成员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第八条  为了鼓励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凡通过国家基金委初审并有专家具体审稿意见的项目,学校给予2000 元奖励。

第三章 经费使用管理

第九条 科研经费由学校财务处设立专门帐户,实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题专卡专号。科研经费的多少,以项目实际转入学校财务处帐户的实有经费为准计算。

第十条 明确二级单位监管责任。二级单位是科研活动

的基层管理单位,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各二级单位要根据学科特点和项目(含课题,下同)实际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为科研项目执行提供条件保障;要监督预算执行,督促项目进度。学校要将科研经费管理绩效纳入二级单位负责人的考核范围。

第十一条 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拥有自主权。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

项目负责人要熟悉并掌握有关财政法律法规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依法、据实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和决算。按照批复预算和合同(任务书)使用经费,接受上级和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项目经费原则上由项目负责人审批,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经费开支范围、学校有关财务制度规定范围和科研项目合同规定范围内开支、使用和报销。一次报销费用在1万元以内的支出,由项目负责人签批;一次报销费用在1万元以上的支出,需由所在二级单位负责人审批;一次报销费用在3万元以上,需同时报分管校领导签批。对于所有转拨经费必须由科学技术处和财务处共同审批。项目负责人应如实提供科研项目批复、项目合同和其必要的资料。项目负责人长期出差或出国(境),应委托项目组指定人员审批,出具委托书并交财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项目经费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及计算分析费、燃料动力费、差旅/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其他支出等。 

1、设备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购置或研制的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和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项目经费要合理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避免重复购置。 

2、材料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以及与科学实验直接相关的健康安全保护用品等的采购、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3、测试化验加工及计算分析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承担单位内部单独核算的业务支撑部门)的检验、测试、化验、加工及计算分析等费用。 

4、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仪器设备、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水、电、气、暖、燃料消耗费用等。在编制预算时,本科目支出不超过经费总额 5%的,不需要编制测算依据。

5、差旅/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以及邀请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发生的差旅费;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赴港澳台、外国专家来华及港澳台专家来内地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的费用。在编制预算时,本科目支出不超过经费总额 10%的,不需要编制测算依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应当按照实事求是、精简高效、厉行节约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单位的有关规定,统筹安排使用。 

6、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网络及通信费、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申请和维护费用等。在编制预算时,本科目支出不超过经费总额 5%的,不需要提供测算依据。单价超过 10 万元上的专用软件购置费应单独说明。 

7、劳务费是指用于直接参加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和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的劳务费用。

劳务费预算不设比例限制,应根据项目研究实际需要编制。项目聘用人员的劳务费开支标准,参照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在项目研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定,依法纳税,其社会保险补助费用纳入劳务费列支。

8、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会期2 天以内的会评专家评审费/咨询费,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1500-2400元/人天(税后);其他专业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900-1500元/人天(税后)。超过两天,从第三天起,按办法规定标准的50%执行;同行专家通讯评议费按办法规定标准的50%执行。院士、全国知名专家,可按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上浮50%执行。

9、管理费是指项目依托单位为组织和支持项目研究而支出的费用,包括项目执行中公用仪器设备、房屋占用费等。管理费不得超过项目经费的5%,协作单位不得重复提取。

10、其他支出: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的消耗补助支出,审计费用,经批准的实验设施和场地的小型维修改造、土地或场地租赁等支出。特殊事项应在申请预算时详细说明。

第十四条 项目申请人向省及国家申请各类重大项目时的相关费用开支,由课题组自行负责,费用可从相关课题经费中开支。如项目申请人无科研经费,但又是由学校指定并推荐申报重大项目者,前期开支费用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批准后课题组可向学校先行借支,待项目经费到位扣除申报开支的相关费用。

 

第四章  预算编制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项目研究开发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

第十六条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包括来源预算和支出预算。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支出预算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支出预算中直接费用各项支出不得简单按比例编制。支出预算中间接费用和管理费按国家政策上限编制。

项目实施过程中支付给没有工资性收入的项目研发人员(如学校非事业编制人员、在校研究生、优秀本科毕业生)的人员经费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可以在劳务费中列支。劳务费预算应结合单位实际和相关人员参与课题的全时工作时间,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并严格按规定的开支范围使用。其中,劳务费预算没有比例限制。劳务支出必须由本人签收或发至本人个人银行账户,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得由他人以任何理由代签。

专家咨询费应该按规定的标准据实编制;设备费预算编制中应严格控制设备购置,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有必要购买的,预算编制时应当对拟购置设备的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等进行单独说明。

第十七条 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实行总额控制,三项支出调剂使用。由科研人员结合科研活动实际需要提出申请,直接到财务处办理,不需要另外的审批程序。

     第十八条 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项目组如果需要对直接费用中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及其他支出预算进行调整,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学校科技处审批后,即可到财务处办理。

第十九条 财务处协同科技处按照国家文件的要求,从经费使用和项目管理的角度为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提供建议和指导,严格审核经费预算,按有关规定进行报批和备案。

第二十条  纵向科研经费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预算在执行中需要调整的,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进行核批。

 

第五章  结余经费管理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会同财务处清理账目。同时应根据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如实编报经费决算,在财务处和审计处审核签署意见后,报送项目主管部门并存档。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和财政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有关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下达部门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明确规定的,则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项目结余资金在2年内仍可继续使用,主要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若2年后结余资金仍有剩余的,则按规定收回。

第二十二条 中止项目、撤销项目的剩余科研经费由学校统一收回,并按相关项目管理规定执行。

第六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项目(课题)负责人应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规范项目支出管理。不得擅自调剂外拨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劳务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严禁以任何方式使用项目资金列支应当由个人负担的有关费用和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资)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四条  项目(课题)负责人发生的会议费、差旅费、小额材料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等,原则上应按规定实行“公务卡”等非现金结算方式;对设备费、大宗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及计算分析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支出,原则上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结算。对野外考察、心理测试等科研活动中无法取得发票或者财政性票据的,在保证真实性前提下,可按实际发生额予以报销。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在境外使用或划拨至境外的项目资金应符合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项目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项目主管部门等对项目(课题)承担各二级单位、项目(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等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信用评价和记录,并将结果纳入信用管理,与结余资金留用等挂钩。 

第二十六条 对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财务处将会同科技处停拨项目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终止项目或课题。对于未按期完成验收工作、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恶意套取项目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校有关部门可以取消相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一定期间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问责。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十八条 各附属医院所获项目的配套及奖励参照本办法执行,所需经费由各附属医院自行承担。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贵州医科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自然科学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和研究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积极性,根据国家有关科技政策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横向项目经费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种非财政拨款经费(经费来源根据项目合同书认定)。包括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科技攻关、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等取得的收入。

 

第二章 合同管理

第三条 项目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合同条款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要求。合同必须包括横向科研经费的支出预算。合同文本根据合同性质在科学技术处网站下载。

第四条 横向项目合同必须经科学技术处审核后,加盖贵州医科大学技术合同专用章和校长委托人图章方有效。

第五条 项目合同一经签订,即产生法律效力。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履行项目合同书中所规定的内容,保护学校信誉,维护学校正当权益。项目合同需要变更、解除或撤销时,必须由原双方当事人经过充分协商并签订书面协议,在科学技术处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第六条 项目合同执行完后,项目负责人须以书面形式递交结题总结报告并附验收报告,报科学技术处备案。

 

第三章 经费管理

第七条 横向科研项目由科学技术处负责办理立项手续。

    第八条 横向科研项目经费需全部进入学校财务。学校按照到账总经费的8%提取管理费,管理费中50%上交学校财务,50%为药开中心的工作经费及绩效。

第九条 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必须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国家和学校相关办法,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横向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经费的支出由项目负责人审批,项目负责人所发生的费用由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批。

第十条  学校按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保证完成项目任务的前提下,为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横向科研项目可按以下比例编制项目组人员费用预算:技术开发类项目人员费不超过到账经费的45%;技术咨询类和技术服务类项目人员费不超过到账经费的70%;技术转让类项目人员费不超过到账经费的75%。项目组人员费支出应据实报销,财务处依法按国家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第十一条 为了鼓励以团队方式承担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工程或重大项目,大项目可设立二级项目负责人。对大于等于100万元的重大的横向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可自主设立多个二级子项目。二级子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责任和权益方面与项目负责人同样对待。

第十二条 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中所涉及到的个人所得税由受益人自理。

第十三条 科研协作费必须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项目负责人不得借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为它用,或转入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单位。

第十四条 科研项目按合同完成后,结余经费可以按下列两种方式处理:

方式一,在办理结题手续后,按学校20%和项目组80%的分配比例结清。

方式二,在办理结题手续后,结余经费转入项目负责人的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卡。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调离学校,其项目应书面委托项目组其他人员负责完成。

第十六条 对无故拖延和不按合同执行、项目组又不说明原因的项目,项目组不能提出相应解决办法的,科学技术处有权暂停或终止该项目经费使用。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自之日起实施。

第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及经费(人文社科类)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水平,实现科研项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本着有利于项目研究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成果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各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和学科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师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以及有利于研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则,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 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6]304号)、《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6]317号) 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各单位及个人以学校名义或利用学校资源承担的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第三条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由科学技术处主管,各二级学院和校级研究机构是项目的具体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是研究项目的直接责任人,凡以学校名义承接的研究项目均须在科学技术处登记备案。

第四条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申报、立项;督促、检查;结题验收和推广服务等。

第二章  科研项目类别

第五条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为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国际(境外)合作项目。

纵向项目:全国社科规划办、教育部以及中央其他部位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贵州省人才办、科技厅、教育厅及其他省市属职能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学校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

横向项目:未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科研规划,由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委托或合作研究,经费由委托或合作单位资助,最终研究成果由资助单位应用的研究项目。

国际(境外)合作项目:指由国(境)外政府、基金会、

国际组织、大学、民间团体资助的研究项目。

第六条  科研项目实行分级认定制度,根据项目的来源及经费额度等综合因素,确定部级项目、省级项目、市厅级项目和各类学会项目、校级项目。在涉及科研项目的相关校内考核中,部分项目的考核按以下计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可相当于部级项目;教育厅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可相当于省级项目。

第三章 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及结题

第七条  项目申报、立项由科学技术处代表学校组织申报的各类项目,经校内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对项目内容进行审查后方可签署学校推荐意见,并承担项目的监督检查及经费管理任务,提供相应的信誉保证。

项目批准立项后,科学技术处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由所在单位通知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须在接到项目批准书(通知书、合同书、协议书,下同)后的一个月内,明确项目组成员分工,落实研究任务,启动项目研究,同时填写《贵州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书》(项目立项部门有专门开题报告书的除外)交科学技术处备案。科学技术处据此建立项目档案,作为业绩考核、津贴发放、提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横向科研项目一经批准,项目负责人须将项目申请书复印件、项目批准书复印件交各二级单位,由各二级单位统一交科学技术处备案。项目经费进入学校财务处账户后,学校承认该项目的立项资格并确定相应级别。研究经费不进入学校账户的各类项目,学校一律不予认定。

第八条  项目管理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项目批准书的要求,及时开展研究工作,定期接受检查。项目检查工作根据立项的各二级单位、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要求进行,立项单位无明确要求的一般于每年年底进行,项目负责人须根据项目主管单位的要求认真填写《项目年度检查表》(以下简称《项目检查表》),由各二级单位统一于规定的时间交科学技术处。凡无故不接受项目检查,不按时提交《项目检查表》或项目自立项后一年内未开展任何项目研究工作的项目,经科学技术处核定并报主管院长审批,学校将冻结该项目研究经费,必要时报请项目立项部门终止该项目。

项目研究过程中,一般不得更换项目负责人,如因负责人出国、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确需变更项目负责人的,须向科学技术处提交书面申请,经科学技术处同意,并报请项目立项部门批准后方可更换。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需更改研究内容、调整课题组成员、延长研究时间等而做出重大变更,项目负责人须及时提交重大事项变更申请,报科学技术处审核后向项目立项部门申请审批。

任何课题研究获准立项后,必须接受学校统一管理,研究经费原则上不得转出我校(项目申报中列有合作单位或协作单位的合作费或协作费的除外),确因研究需要转出研究经费,须经科学技术处审核并报主管院长审批。

项目负责人所在二级学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应对本单位人员所承担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必须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档案,同时为课题组成员开展项目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学校鼓励开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项目,并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各类国(境)际合作项目。在国(境)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应严格遵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我有利,政治无害”的原则,在项目争取及实施过程中不得损害国家利益、泄露国家机密、违反国家涉外政策。

第九条  项目结题

项目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结题验收工作。纵向项目结题验收,由科学技术处按照项目立项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其他项目的结题验收,由项目主持人按照合同或协议的规定进行,科学技术处协助做好结题验收工作。

项目结题验收后,项目负责人须向所在二级单位提交以下材料并由各二级单位统一交至科学技术处:

1、项目结题申请书(不同类别项目结题申请书由项目批准立项部门下发)和结项通知书(或专家鉴定书),纵向项目一式2份,其他项目一式1份。

2、最终成果纵向项目3部(套),其他项目2部(套)。

3、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须及时提交3000 字左右的最终成果简介(同时提交电子版)。

第十条  不认真履行科研项目协议或合同、违反项目管理规定、或无任何正当理由拖延甚至放弃项目研究、或有弄虚作假等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对学校声誉造成损害的,学校将视情节予以处理。

第四章项目经费管理

第十一条  科研项目经费必须拔入学校指定的账户,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项目经费到款后,项目负责人应到科学技术处和财务处办理建账立号手续。项目经费未进入学校财务处账户的,学校不承认其立项资格。

第十二条  指导性项目或自筹经费项目不配套。教育部和教育厅等主管部门对经费配套有强制要求的,则按相关管理文件和通知精神执行。

第十三条 学校对部级、省级纵向科研项目实行立项奖励,部级项目立项奖励费为该项目到账经费的30%,最高不超过30万元,省级项目立项奖励费为该项目到账经费的12%,最高不超过15万元。奖励经费按下列原则拨付:

1、收到批准立项通知后,先拨付奖励金额的50%;

2、按时结题者拨付剩余的50%奖励费,不能按时结题

者,剩余奖励费取消。

3、奖励费由项目负责人针对项目组成员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第十四条  为了鼓励积极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教师,学校给予2000元奖励。

第十五条  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1、项目资金支出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活动相关的、由项目资金支付的各项费用支出。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2、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具体包括:

1)资料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图书(包括外文图书)购置费,资料收集、整理、复印、翻拍、翻译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等。

2)数据采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调查、访谈、数据购买、数据分析及相应技术服务购买等支出的费用。

3)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交流、考察调研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交通、食宿等费用,以及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赴港澳台、外国专家来华及港澳台专家来内地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的费用。其中,不超过直接费用20%的,不需要提供预算测算依据。

4)设备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购置设备和设备耗材、升级维护现有设备以及租用外单位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应当严格控制设备购置,鼓励共享、租赁以及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

5)专家咨询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

会期2 天以内的会评专家评审费/咨询费,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1500-2400元/人天(税后);其他专业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900-1500元/人天(税后)。超过两天,从第三天起,按办法规定标准的50%执行;同行专家通讯评议费按办法规定标准的50%执行。院士、全国知名专家,可按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上浮50%执行。

6)劳务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的劳务费用。

劳务费预算不设比例限制,应根据项目研究实际需要编制。项目聘用人员的劳务费开支标准,参照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在项目研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定,依法纳税,其社会保险补助费用纳入劳务费列支。

7)印刷出版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的打印费、印刷费及阶段性成果出版费等。

8)其他支出: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编制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直接费用应当纳入责任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3、间接费用是指责任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用于补偿责任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等间接成本,有关管理费用,以及激励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等,具体管理规定见《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

4、项目结题时需填报经费决算表的项目,需经学校财务处和审计处审核后,由科学技术处报项目相关主管部门。项目结题后,结余经费2年内仍然作为项目负责人进行科学研究的直接费用继续使用。

5、学校根据有关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提取一定比例管理费。项目委托单位有明确规定管理费数量和比例的,按照委托单位规定执行;如无规定的,则按照不超过项目经费总额的5%提取管理费,由学校统筹安排使用。

6、我校作为参与单位与外单位联合申请的纵向项目,合作项目经费到学校后,管理费按上述规定提取。我校作为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联合申请的纵向项目,若需拨给合作单位经费,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预算合同填写对外拨款申请并与合作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作)协议,办理转出手续,拨出经费已提的管理费予以退还。

7、明确院系监管责任。二级学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院系要根据学科特点和项目(含课题,下同)实际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为科研项目执行提供条件保障;要监督预算执行,督促项目进度。学校要将科研经费管理绩效纳入院系负责人的考核范围。

8、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拥有自主权。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项目负责人要熟悉并掌握有关财政法律法规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依法、据实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和决算。按照批复预算和合同(任务书)使用经费,接受上级和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9、项目经费原则上由项目负责人审批,按本办法规定的经费开支范围、学校有关财务制度规定范围和科研项目合同规定范围内开支、使用和报销。一次报销费用在1万元以内的支出,由项目负责人签批,一次报销费用在1万元以上的支出,需由所在二级单位负责人审批。一次报销费用在3 万元以上,需同时报分管校领导签批。对于所有转拨经费必须由科学技术处和财务处共同审批。项目负责人应如实提供科研项目批复、项目合同和其必要的资料。项目负责人长期出差或出国(境),应委托项目组指定人员审批,出具委托书并交财务部门备案。

10、财务处负责全校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科学技术处应配合财务处做好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章 预算执行与决算

第十六条 项目预算经项目主管部门批复后,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的,应按规定程序履行相关调整手续。

1、由于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作出重大调整等原因,确需调整项目预算总额的,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科技处和财务处共同审核后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

2、项目预算总额不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按原程序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即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科技处和财务处共同审核后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

3、项目预算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资料费、数据采集费、设备费、印刷出版费和其他支出预算需要调剂,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报学校科技处、财务处审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需要调减用于项目其他方面支出,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报学校科技处和财务处审批;如有特殊情况确需调增的,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科技处和财务处共同审核后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间接费用预算不得调整。

第五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项目(课题)负责人应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规范项目支出管理。不得擅自调剂外拨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劳务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严禁以任何方式使用项目资金列支应当由个人负担的有关费用和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资)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十八条  项目(课题)负责人发生的会议费、差旅费等,原则上应按规定实行“公务卡”等非现金结算方式;对资料费、设备费、数据采集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支出,原则上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结算。对野外考察、心理测试等科研活动中无法取得发票或者财政性票据的,在保证真实性前提下,可按实际发生额予以报销。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在境外使用或划拨至境外的项目资金应符合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项目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项目主管部门等对项目(课题)承担各二级单位、项目(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等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信用评价和记录,并将结果纳入信用管理,与结余资金留用等挂钩。 

第二十条 对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财务处将会同科技处停拨项目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终止项目或课题。对于未按期完成验收工作、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恶意套取项目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校有关部门可以取消相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一定期间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问责。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执行,学校及有关部门过去制定的管理办法如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规范经费使用,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 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 号)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本规定的适用范围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课题合同书或经费预算书规定有间接经费的纵向科研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间接经费是指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无法在直接经费中列支的相关费用,财务处按规定设立专项科目归集管理。间接经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管理经费,指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和水、电、气、暖消耗等的有关支出;第二部分为绩效支出,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第四条 间接经费预算结合不同学科特点,一般按照不超过项目直接经费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并实行总额控制,具体比例如下:

自然科学类:

(一)500 万元及以下部分为20%;

(二)超过500 万元至1000 万元的部分为15%;

(三)超过1000 万元的部分为13%。

人文社科类:

(一)50万元及以下部分为30%;

(二)超过5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为20%;

(三)超过500万元的部分为13%。

间接经费按课题统一核定,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课题预算(书)中明确,并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

其中绩效支出,由二级单位对课题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根据国家、省和学校有关规定,科学技术处、财务处审核后安排发放。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不得在核定的间接经费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课题经费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

第三章 间接经费支出原则

第五条 间接经费基本分配原则:

1、自然科学类:除有明确规定外,学校按直接经费扣

除设备费之后的5% 从间接经费中提取管理费,用于与科研相关的学术活动;还有部份作为资源占用费(水、电、气补偿、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成本)支出。500 万元及以下项目,资源占用费为3%;超过500 万元至1000 万元的项目为2%;超过1000 万元的项目为1%。绩效支出比例:500 万元及以下项目,为12%;超过500 万元至1000 万元的项目为8%;超过1000 万元的项目为7%。

人文社科类:按直接经费扣除设备费之后的5% 从间接经费中提取管理费,不扣除资源占用费。

   2、绩效支出需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统筹安排绩效支出,以提升科研人员工作绩效水平。有明确课题预算间接经费的课题按合同书和经费预算书执行。课题经费总额以到账经费(不含外拨经费)为基数。

   第六条 为保障项目支撑条件,落实对项目参加人员的激励政策,课题组编制预算时须足额预算项目间接经费。若遇特殊情况,课题未足额预算间接经费的,间接经费按照优先保证学校管理费、资源占用费(水、电、气、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使用成本)、绩效支出等顺序分配间接经费。

第四章 绩效考核规定

第七条 绩效考核范围:我校承担或参与的实行间接经费管理模式的或有明确列支可以用于课题绩效支出的,并且经费已进入学校财务的科研课题。

第八条 绩效发放对象:参与课题实际研究工作、并对总体目标做出贡献的项目组成员。

第九条 绩效考核内容:包括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及支出发放申请表、课题合同书、经费预算书、科研经费本和课题研究资料(中期总结及验收报告、文章、专利及专著情况报告等)。

1、考核的主要依据课题任务书指标进行,结合科研人员的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核;

2、中期考核侧重于考核是否已按期完成每个年度的科研任务,经费使用合理等情况,结合课题研究资料进行中期绩效考核。

3、结题考核侧重于是否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结题验收(包括财务验收、技术验收等)。

第十条 绩效考核时间:原则上每个项目进行两次考核,分别是中期考核(项目执行期第二年)和结题考核。由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课题研究二级单位组织相关专家考核。

第十一条 绩效支出发放流程:课题负责人会同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填写“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及支出发放申请表”(见附件1),提出发放申请;发放对象所在二级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对其实际研究工作进行考核,并签署考核意见;考核合格后,课题组将《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及支出发放申请表》报送科学技术处、财务处逐一审批扣税后发放科研人员绩效奖励至个人银行卡。

第十二条 以下情况之一为绩效考核不合格

1、未按要求及时报送项目相关材料,包括计划任务书、预算书、年度进展报告、中期总结报告、结题验收材料及其他相关文件等。

2、无正当理由,项目未按计划进度执行,或未按期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等。

3、项目未按计划任务书完成中期目标任务的,中期检查不合格或项目结题验收未通过。

4、存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及其他经费管理文件规定的,或发生其他影响学校声誉的行为。

第五章  绩效支出发放

第十三条 课题负责人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向课题承担单位提交绩效支出发放申请,中期绩效按已到账经费中绩效支出的50%提取,剩余部分在项目结题后发放。

第十四条 绩效考核不合格,取消绩效支出发放。

第六章 其 他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科学技术处和财务处负责解释。

 

 

 

 

 

 

 

 

 

贵州医科大学科技工作分级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促进自主创新,规范管理行为,提高投资效益,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是指由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基金委批准下达的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分为部级、省部级、市厅级和校级四个类别,主要包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卫计委、教育部以及中央其他部委批准立项的,按部级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管理。

2、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人才办批准立项的,按省级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管理。

3、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卫计委、其他厅局以及贵阳市科技局批准立项的,按市厅级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管理。

4、学校批准立项的,按校级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管理。

第三条 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管理遵循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程序规范、决策科学、实施顺畅、监督有力、考核严密的原则。

第四条 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按阶段划分为:规划与指南、论证与审批、组织实施、中期检查、验收与后评价五个阶段。

 

第二章 科学技术处工作职责

第五条 科学技术处负责全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成果推广应用、学术交流等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1、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根据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制订科学研究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督促检查计划的落实;召开科研管理工作会议,研究、布置和检查各二级单位(院、系、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研工作。

2、科研队伍建设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组织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研骨干,建立一支合理的科研队伍,使之在学校科研领域发挥主导和带头作用。同时,指导各二级单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3、科研机构建设和管理

负责新建及已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室(所)、科研实验室、科研基地和其它科研机构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六条 科研项目(课题)、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管理

1、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的申报

负责组织申报上级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包括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的选定、可行性分析、研究程序的方案论证等申报工作);审理各二级单位申报的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包括组织、推荐、指导工作)材料。

2、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的检查

对各二级单位对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研究过程和执行情况的中期检查进行督促和指导。

3、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的结题管理

组织指导各类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研究的结项(结题)工作(包括做好研究材料的汇编、申请结项、申请鉴定等)。

4、科研经费的管理

协助申请人编制并审查各类项目申请中的科研经费预算,掌握科研经费的申请、筹集、调拨、分配,并会同财务部门检查监督其使用情况。对于中期检查和结题情况不合格的科研项目、平台、科技创新团队,有权利将项目终止并冻结项目科研经费。

第七条  文件档案管理

负责部门文件(包括计划、总结、规章制度等)的撰写和部门档案(各种报表、科研政策、科技工作的管理办法、资料、图纸、计划、总结、规章制度、科技情报资料、上级下发的文件、中期检查和结题材料等)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第三章  二级单位工作职责

第八条 在科学技术处指导下制订二级单位科技工作计划,负责对本二级单位的科技工作实施全面领导和管理。

1、根据项目指南及要求,负责组织对本单位的科研、平台、团队的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主要审查申报书内容是否符合规划与指南要求、承担单位的资格要求和科研项目申请书的完整性等。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申请书应予以退回。

2、负责组织本单位研究活动,及时向科学技术处汇报本单位科研和学术活动情况。

3、每年按照科学技术处的中期检查通知及名单,收齐本单位相关材料并进行自查及打分。

4、按照科学技术处要求组织好本部门所研究的项目结题工作。

5、配合财务处、科学技术处作好本部门承担的相关项目经费的管理,同时,接受财务部门的检查监督。

6、负责本单位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

7、负责本单位有关科研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制订、落实以及科研档案管理。

8、负责本单位专利申请、授权的收集及管理工作。将部门教师本年度专利申请或授权书并同发票统一汇总上报科学技术处存档、报销。

     9、负责本单位专著、论文收集及管理工作。将部门人员本年度发表的专著、论文统一汇总上报科学技术处,由科学技术处根据学校文件进行奖励。

 

第四章  奖罚细则

第九条  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申报、评审、验收及经费管理过程中,违反规定的程序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情况,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依法进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科研项目严重脱离计划预期的,科学技术处给予通报批评,同时将视情节给予调减二级单位科研发展业务经费、暂停发放配套经费或暂停受理该二级单位其他科研项目申报的处罚。

第十一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拒不执行科学技术处做出的处理决定,在彻底整改前,科学技术处将不再受理其科研项目申报。

第十二条 在项目申报工作中,科学技术处原则上不接受个人申报材料。

 

 

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课题研究及研究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保证在研项目的研究进度和质量,提高课题资助经费使用效率,促进贵州医科大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实现学校科研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贵州医科大学承担的所有研究周期为2年和2年以上的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 

第三条 中期检查工作由各二级单位(院、系、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对本部门的科研项目进行集中检查并将结果汇总上报给科学技术处,科学技术处以此作为核发配套经费及绩效的依据。

第四条 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中期检查时间以主管部门通知为准。

 

第二章   中期检查的内容

第五条 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有课题研究进度、阶段性研究成果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课题研究中的主要困难与问题等。

第六条 中期检查的方式主要采用项目课题组自查及所在二级单位检查的方式。

1、课题组自查:项目负责人据实填写《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并提供阶段性科研成果(如年度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或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如专利证书、获奖证书等)复印件一套。

2、二级单位检查:各二级单位对需中期检查的项目材料进行审核、并汇总审核意见上报科学技术处复核。

第七条 中期检查的程序:我校中期检查时间为每年9月1日至9月30日,项目负责人负责自查,所在二级单位检查,检查结果汇总后于9月30日前上报科学技术处复核,并根据检查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第八条 科学技术处负责及时反馈中期检查结果给所在二级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视检查结果继续或调整研究进程。

 

第三章   中期检查结果的奖惩办法

第九条 中期检查不合格者,予以警告或终止项目并冻结剩余经费。

第十条 对具有下列情况的项目做出撤项决定:

1、项目负责人长期出国或因工作变动、健康等原因不能正常进行研究工作;

2、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研究内容;

3、项目负责人(包括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具备按原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和能力,或由于项目组内部原因,研究工作已无法进行;被撤项的科研项目要追缴所有的资助和配套研究经费。

第十一条 对具有下列情况的项目,暂停其使用研究经费和配套经费:

1、项目中期检查时,无论何种原因,一直未开展研究工作;

2、无特殊原因致使实际研究进度严重落后于研究计划;

3、无故不参加中期检查。

对于被暂停使用研究经费的项目进行限期整改,整改期结束后,学校将再次组织专家对该课题进行检查,如仍未通过检查,将直接予以撤项处理。 

第十二条 本办法有关内容中与项目主管部门执行的管理办法不一致处,以项目主管部门的管理办法为准。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未尽事宜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贵州医科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学校知识产权,规范学校师生员工的对外行为,鼓励创新,促进交流与合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校教职医护员工生在执行全校的科研计划或利用贵州医科大学名义或主要利用贵州医科大学的人力、物质条件在工作时间内完成的智力劳动成果等。离休、退休、停薪留职、辞职或调离的职工在离开我校2年内完成的与在我校工作期间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有关的智力劳动成果。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知识产权包括:(1)专利和技术秘密;(2)著作权及其邻接权;(3)商标、名称专用权、学校其他标志,包括学校及所属单位拥有的注册商标,贵州医科大学校名等;(4)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5)医药学及生物新技术、新产品;(6)商业秘密;(7)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定义的知识产权的内容。在职人员为完成贵州医科大学的工作产生的上述知识产权,作者只享有署名权,其他权力由法人(贵州医科大学)享有。未经贵州医科大学同意,作者不得许可他人使用。

第四条  学校成立知识产权领导小组,领导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由科学技术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二章  有关专利的规定

第五条  学校科技人员为执行学校承担的各级各类任务或主要是利用学校的单位物质条件或名义完成的发明创造,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归学校。申请被批准后,专利权归学校所有。

上述“执行学校承担的各级各类任务”完成的发明创造是指:

1. 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包括在完成科研计划课题或合同课题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2. 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3. 离休、退职、退休、停薪留职、辞职或调动工作后二年内做出的,与其在我校承担的本职工作或我校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上述“利用学校的物质条件”是指利用学校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试验条件、场地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技术基础,以及利用学校的名义筹集或获得的资金、设备、原材料、试验条件、场地等。

第六条  属职务专利项目

未经学校同意而申请了非职务专利,由此引出的产权责任,由申请者个人承担,学校将按有关法律收回产权。

论著发表,未通过学校科学技术处审查,而出现的泄密等一切责任,学校将视责任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及追究法律责任。

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利用学校的科研成果、技术、资料和设备条件私自从事科技开发活动。一经查实立即中止合同或协议,追究当事人及有关人员责任,并视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科技工作者在工作期间未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私自进行“四技(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活动或从事其他经营者,视情节相应给予批评、警告及停发工资等行政处分。

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是学校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义务,并有责任劝阻、制止和举报违反本规定的人员的行为。

第七条  全校科技人员在申请科研立项或签订技术合同时需对专利文献进行详细的检索,以避免重复开发,避免产生专利纠纷。对重大应用项目立项申报书应提供如下资料:

1. 与该项目相关的技术领域的专利状况,列出专利权人、专利号及对专利技术的简要分析;

2. 针对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专利,提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本项研究申请专利的计划。

第八条  学校为鼓励申请专利,拨出专款设立专利专项资金,资助专利的申请费、维持费、审查费、复审费、年费等。学校支付年费的最长期限为专利授权后的5年(发明专利)、3年(实用新型)。

第九条  科技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或完成后,对有必要申请专利的内容,申请人认真填报《贵州医科大学专利申请审查表》,对技术内容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进行分析,科学技术处根据申请专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和学校学科的发展需要立项资助。

第十条  对不宜申请专利但有商业价值的智力劳动成果,必须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例如:签订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等,作为技术秘密予以保护。

第十一条  对于未及时申请专利又未做好保密措施,而给学校权益造成损害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第十二条  学校有关单位与他人合作或者接受他人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根据合同的约定确定,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充分保障我校的权益。

 

第三章  有关著作权的规定

第十三条  由学校主持,代表学校意志创作,并由学校及其所属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如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电子音像出版物等职务作品,学校及其所属单位视为作者,享有著作权,创作者享有署名权。

第十四条  计算机软件应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

第十五条  全校教职医护员工生为完成学校任务或主要是利用学校法人物质条件或名义完成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作者享有,但学校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2年内,未经学校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方以与单位使用相同的方式使用该作品。

本条所述“执行学校任务”、“利用学校的物质条件” 的含义与第五条相同。

 

第四章  有关校名、商标、其他学院标志的规定

第十六条  学校的名称、商标及其它标志,包括但不限于“贵州医科大学”、“贵医”、“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 Guiyang Medical University”、 “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以及其他标志,均为我校的无形资产。全校教职医护员工生在使用这些名称、商标及标志时,不得采取欺骗、侮辱或有损学校形象的方式。学校师生员工都有义务维护学校的荣誉。以贵州医科大学的名义设立机构、签署协议等时,必须经过学校授权或学校主管领导的批准。

第十七条  申请使用贵州医科大学名称的企业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2. 贵州医科大学拥有51%以上股份的绝对控股企业或贵州医科大学拥有股份在51%以下、30%以上的相对控股企业;

3. 贵州医科大学特别批准的除外,但贵州医科大学所占股份不得低于20%(含20%)。

第十八条  申请使用贵州医科大学名称的企业必须向贵州医科大学提交下列文件:

1. 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名称、住址和企业的经营范围;

2. 有关单位、企业或个人与贵州医科大学签署的《合作协议》;

3. 学校所享有权益的法律文件及说明;

4. 企业章程;

5. 贵州医科大学名称使用方式、使用范围、使用期限、使用费及其它必要事项说明;

6. 学校要求提供的其它书面性文件。

第十九条  企业对贵州医科大学名称的使用,必须按照批准文件规定的方式、范围、期限等进行使用,不得将贵州医科大学名称的使用权进行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

第二十条  未经贵州医科大学同意或授权而擅自使用贵州医科大学名称的企业或个人,贵州医科大学将根据有关法律以及学校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使用贵州医科大学名称的企业设立的子公司、分公司或同其它企业合资、合作设立的企业,除学校特别批准外不得使用贵州医科大学名称。

 

第五章 知识产权管理

第二十二条  科学技术处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1. 宣传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接受教职工知识产权法律和事务咨询,制订学校知识产权工作规划。

2. 办理学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计算机软件登记、无形资产评估等事宜,负责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的维持。

3. 调解处理学校内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议和纠纷。本单位与外单位发生知识产权纠纷与诉讼时,代表学校参与调节、诉讼事务。

4. 参与签订或审核学校涉及知识产权内容的重大合同。

5. 办理对职务发明人、设计人、作者的奖励与报酬事务。

第二十三条  学校所属的法人单位在变更、终止进行清算时,应对其所持(所)有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并计入总资产。

第二十四条  学校将其所有的知识产权作为出资或入股时,应与接受单位签订合同,并对该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明确该知识产权所占全部出资或股份的比例,有偿使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校办经济实体应用学校的知识产权也应采取有偿使用的原则。

第二十五条  学校与国内、外单位或个人进行合作研究或合作开发,接受国内、外单位或个人委托或者委托国内、外单位或个人进行研究、开发,需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应订有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对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利益的分成进行约定。

第二十六条  学校派出的人员,包括访问学者、进修人员、公派留学生等派出国的人员和派往国内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应遵守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不得擅自将学校的知识产权带出或将在出访期间取得的职务技术成果、职务作品等非法据为己有。

第二十七条  来学校学习、进修、或合作研究的客座研究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应由学校与其签署协议,明确在学校学习或工作期间完成的智力劳动成果,应归学校持有或者双方共有。他们在离开学校前,需将在学校从事科技工作的全部技术资料、实验材料、实验设备、产品、计算机软件等交回学校,下属单位有责任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并不得允许上述人员擅自复制、发表、泄漏、使用、许可或转让。

第二十八条  离休、退休、停薪留职、辞职及调离的职工,在离开原单位前,必须将其在原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全部技术资料、实验材料、实验设备、产品、计算机软件等交回原单位。

第二十九条  任何人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擅自将学校及其所属单位的知识产权发表、泄漏、使用、许可或转让,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学校教职医护员工生及其他有关人员都有义务遵守本《规定》。学校在职职工必须在各系或所属单位签署“关于执行《贵州医科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的保证书”。新分配或调入学校的工作人员,以及来校学习或工作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修人员、客座研究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必须在部门领导或导师监督下执行《贵州医科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  对于保护学校知识产权有贡献者、管理和机构工作有显著成绩者、敢于与侵害学院知识产权行为作斗争者,学校应予表彰和奖励。对于违反本《规定》而使学校的权益受到损害者,要追究直接人员和单位的责任。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不同的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学校有权监督本《规定》的实施,并有责任劝阻、制止和举报违反本《规定》的人员和行为,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及个人予以保护和奖励。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实施。

 

 

 

 

 

 

 

 

     

贵州医科大学学术道德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科技三会”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促进学术繁荣和科技创新,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贵州医科大学从事教学、科研、临床研究和其他有关工作的科研人员、教师、医疗工作者(以下简称教研人员)以及参加了我校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各类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培训生等)。在我校从事科学研究的访问学者及外单位的研究者,其研究成果中单位署名为贵州医科大学的,亦遵守本规范。

第三条  广大教师和科学工作者在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严格遵守国家在信息、生态、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安全规范和规定。

 

第四条  贵州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是本规范的主要执行机构和解释机构。规范的执行涉及校内其它职能部门的,由科学技术处提出实施方案,校长办公会审议批准并统一协调实施。

第二章  学术道德规范

第五条  基本学术规范

1. 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以探索真理为科学研究的目的,自觉维护学术的高尚、纯洁与严肃性。提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研究工作,杜绝违法之作。

2. 提倡学术研究中的自律,防止学术腐败。

3. 提倡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避免重复、平庸之作。

4. 提倡积累深厚、基础扎实的研究工作,淘汰浅尝辄止的应景之作。

5. 提倡科学研究中的团结与合作精神,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术团队,力避文人相轻。

6. 提倡严谨求实的批评精神,反对互相吹捧的不良风气。

7. 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8.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

9. 自觉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在参与各种推荐、评审、鉴定、答辩和评奖等活动中,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不徇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干扰。

10. 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学校和个人的知识产权,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其他在先权利。

第六条  项目研究规范

1. 在申报科研项目时,要对申报项目的工作基础、研究现状、人员组成等作真实陈述,保证申报项目材料真实可信,不得伪造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专家评价及其他学术能力的证明材料;项目负责人和参加人必须是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学术活动指导人员、实验的辅助人员;严禁在项目申报中未经当事人同意,填报他人成果和他人姓名以及其它虚报和瞒报行为;严禁同一研究项目重复申报;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不得以编造虚假合同、虚列支出项目等手段编报虚假预算。签名具有法律依据的作用,不得代替他人签字。

2. 在实施科研项目过程中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并报告试验结果、调查和统计资料;不得捏造、篡改科研数据或其他资料。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涉及保密的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规,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3. 科研项目承担者必须遵守项目审批(或委托)单位的规定和项目合同约定,开展项目研究。按项目合同、相关财务规定以及项目经费预算方案使用经费。不得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研经费,不得购买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设备和材料;不得虚构项目支出、使用虚假票据套取科研经费;不得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不得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学校用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第七条  学术引文规范

1. 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应合理使用引文,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时,不论是否发表,不论是纸质还是电子文本,均应详加注释。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应注明转引出处;严禁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调查资料、实验数据。

2. 引证的目的应该是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不准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

3. 凡只通过中文译文而引用的外文文献,须注明中文译文的出处,不得直接注明引自外文文献。

4. 完全没有阅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入参考文献。

第八条  、出版论著规范

1. 职务论文、论著等作品发表时,应标注作者单位:

2. 未参与作品写作及未经他人允许,本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在他人作品里署上自己的名字,或在自己的作品里署上他人名字。

3. 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作贡献大小的原则确定署名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作品第一(或通讯)作者应对作品整体负责。导师应对所指导学生的作品严格把关,有责任指导学生撰写和发表作品, 署名时应对其负责。合作完成的作品未经合作者同意不得擅自署名发表。

4. 图书出版时,应正确标识作者的创作性质,即准确界定“著”、“编著”、“主编”、“参编”、“译”、“校”、“注”、“资料汇编”等不同的创作类型。

5. 汇编、出版有他人文章的文集、论文集等,以及翻译、改编、汇编、注释、传播尚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形成新的演绎作品并发表的,应征得原作品著作权或出版权所有人的同意,取得相关的授权。

6. 发表作品时,应以适当方式向提供过指导、建议、帮助或资助的个人或机构致谢。

7. 学术论文、论著文本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力避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或校对错误等。

8. 不得一稿多投,即不得将同一作品或实质内容基本相同的作品投寄多个刊物、出版社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

9. 不得抄袭他人的作品,不得剽窃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不得请他人文章或代他人写文章;不得购买论文作为自己的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不得伪造或篡改学术期刊同意发表文章的接收函。

10. 发表作品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或学校有关保密的规定,不得将应保密的学术内容对外泄露。

第九条  学术成果规范

1. 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合作作品或合作研究成果的署名应按照对科学研究成果所作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任何合作作品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部分承担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作品主持人应对作品整体负责;

2. 翻译、改编、汇编、注释、传播尚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形成新的演绎作品并发表的,应征得原作品著作权或出版权所有人的许可。

3. 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或说明情况;对应该经过而未经过学术界内部严谨论证的重大科研成果,不应向媒体公布;

4. 凡接受合法资助的研究项目,其最终成果发表时,应以适当的方式标注资助来源,向提供过指导、建议、帮助或资助的个人或机构致谢。标注或致谢必须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

5. 执行学校(包括所属单位)的任务或主要利用学校的物质技术条件(资金、设备、材料、场地、未公开的技术情报和资料)且在校内任职期间完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学术论文、著作、教材及其它范围的文字、语音、图像等作品为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学校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方以与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第十条  学术评价规范

1. 学术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坚持同行专家评价和回避制度;

2. 学术评价应以学术价值、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基本标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应揭示自然规律,探索自然现象,解决科学和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为标准;哲学社会科学要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标准。

3. 在对自己或他人的学术经历、学术业绩和学术成果进行登记、填报、介绍和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如实、如期、按要求登记或填报学术经历、学术业绩和学术成果,客观、全面、准确地介绍与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成就。漏报、错报或不按学校规定登记者应承担相应责任;在填写有关个人学术情况报表时,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据他人成果或部分成果为己有,不准改动署名排序,不准擅自改变成果性质,不准夸大业绩。措辞应严谨、准确,慎用“原创”、“首创”、“首次”、“国内领先”、“国际领先”、“世界水平”、“填补重大空白”、“重大突破”等词语。

4. 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等学术评价机构应坚持程序规范、标准合理的原则,采用同行专家评审制,实行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专家诚信考评及追究制度,建立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不得违反评价程序和评价制度;不准泄露评价成员名单、评价议程、讨论过程评审成员的个人意见;被评价者不得干扰评价过程,否则应对其不正当行为引发的一切后果负责。

5. 评价机构和评审专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对其评价意见负责。评价者对不当评价、虚假评价、泄密、披露不实信息或恶意中伤等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不准因与被评者关系亲疏、局部利益而夸大、虚报或贬低、瞒报被评者学术业绩;不准利用职务或工作之便,收受他的财物。

第十一条   学术批评规范 

1. 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自由讨论、相互交流与学术争鸣。

2. 学术批评应该以学术为中心、以文本为依据、以理服人、与人为善。批评者应正当行使学术批评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准无根据地故意夸大或贬低成果的价值,不得污辱人格或进行人身攻击;被批评者有反批评的权利,但不得利用职权或学术声誉对批评者压制或报复。

 

第三章  学术责任

第十二条  学校在教职员工生的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1. 制定学校学术道德规范和相关政策并向教职员工生作广泛的宣传;

2. 在人事录用、职称晋升、项目审批和考核评估之前,认真调查候选人遵守学术道德的情况。对有较严重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者,实行一票否决;

3. 对违反学术道德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出明确的结论,对确实存在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4. 通报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处理的情况。

第十三条  教职员工生在科学研究中不得有下列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1. 为得出某种符合自己主观愿望的结论而故意捏造、篡改研究成果、实验数据或引用的资料;

2. 抄袭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或者剽窃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

3. 在填写有关个人学术情况报表时,不如实报告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伪造专家鉴定、证书及其他学术能力证明材料;

4. 未参加实际研究或者论著写作,未经原作者同意,在别人发表的作品中署名。未经他人同意或明知不可能参加项目研究而作为项目参加人申报项目;

5. 为个人或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通过新闻媒体,应该经过但未经过学校或其他学术机构组织论证的重大科研成果;

6. 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

7. 为增加个人学术成果数量,将内容无实质差异的作品作为多项成果发表;

8. 违反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或学校有关保密的规定,将应保密的学术事项对外泄露。

9. 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四章  惩戒措施

第十四条  教职员工生有违反上述有关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学术道德方面的处理或行政方面的处理:

1. 凡有上述诸行为之一的,当年不得参加先进个人评选或奖励评定,在年度考核、职称晋级以及学位授予中,实行一票否决;对因采取行为之一而获得的学术职衔或荣誉予以取消或建议取消;

2. 凡违反本规范,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在校教师、医师、研究人员和职员,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批评教育、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情节严重的,予以解聘或开除处分;在校学生依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查看、勒令退学、直至开除学籍处分。

 

第五章  机  构

第十五条  学校设置校学术道德委员会,作为校学术委员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学校学术道德方面的方针、政策,及时发现有关学术道德方面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独立调查,并向校学术委员会提供调查的结论和处理建议。

第十六条  学术道德委员会由来自各学科、各专业的部分专家组成,并由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聘任。各二级学院(教学部、系)也可以按照学科、专业临时组成相对独立的学术道德委员会,主要负责本部门学术道德问题的调查。

第十七条  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主要职责是起草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和相关政策,并向全校师生做广泛的宣传;受理对学术道德问题的举报。

 

第六章  维护机制

第十八条  维护学术道德的机制是:发现有违反学术道德的情况,根据既定程序进行认真严肃的调查,并做出明确的结论;对确实存在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给予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通报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处理的情况。学术道德问题按以下规则和程序调查处理:

1. 学术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应在接到举报后10个工作日内,会同被举报人所在部门学术道德委员会成员和二级单位负责人共同讨论,并听取被举报人的申辩、解释,然后做出决定是否对该项举报正式立项调查。

2. 对正式列入调查的举报,由办公室通知被举报人,并责成相关二级部门于30日内,在有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成员在场的情况下对有关事实和结论进行认定。如有必要,可分别通知举报人、被举报人和证人到会说明情况或提供证据。

3. 各相关二级单位必须向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提交书面报告,就举报的问题做出明确答复,报告的结论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如果调查对象涉及二级单位负责人或学术道德委员会成员,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可指定专门工作小组对举报事项进行认定。

4. 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成员涉及学术道德问题,或与当事人(指举报人或被举报人)有亲近关系,应主动回避,退出调查。若当事人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调查人员不宜参加,可以要求其回避,但须经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批准。

5. 根据调查结果,如果确认被举报人存在学术道德问题,则应根据本规范的规定,做出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的建议;若确认被举报人不存在学术道德问题,则应责成办公室公布仲裁结果以维护被举报人的学术声誉。若确认被举报人不存在学术道德问题而且举报系恶意诽谤,则应视情节轻重向举报人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建议给予举报人警告、记过直至记大过处分。

6. 办公室将审议处理结果书面通知举报人和被举报人;

7. 如果被举报人对审议结果不满,可要求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举行公开听证,重新审议。

8. 办公室在受理举报过程中,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举报人和证人。

9.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日常维护由研究生院负责,本科生及其他学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日常维护由教务处负责。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学生需提交校学术道德委员会调查处理。

第十九条 学校党委会根据校学术道德委员会的建议,讨论决定给予当事人纪律处分。

第二十条 在学校党委会做出处分或组织处理决定前,除公开听证会外,一切程序和资料均需保密,所有涉及人员不得泄露调查和处理情况。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解释权归校学术道德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执。

 

 

贵州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差旅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国家关于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贵州医科大学国内差旅费管理,根据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文)及相关文件精神,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13〕531 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差旅费是单位职工(包括学生)及聘请的专家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等业务活动中临时到常驻地以外地区出差时发生的有关费用,严格按照科研项目计划任务书中所批复的差旅费预算管理使用。

第三条 差旅费管理应坚持“业务相关、实事求是、厉行节约、便捷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 开支范围和标准

第四条 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及市内交通费。

第五条 出差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详见附件2), 住宿费执行贵州省财政厅黔财行[2016]22号文件规定标准,专业技术岗位正高级职称人员按厅局级标准执行。详见附件3:贵州医科大学国内差旅住宿费限额标准明细表

省部级及相当职务人员,因工作需要,随行一人可乘坐同等级交通工具。

符合第三类差旅费标准的人员,使用科研类经费出差,确因不可抗力或身体等原因造成出差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等级超标的情况,经所在单位负责人批准,乘坐交通工具等级可以提高至第二类人员标准。

第六条 出差期间的伙食补助费按自然(日历)天数计算,补助标准每人100元/天(西藏、青海、新疆每人120元/天),不再另外凭票报销餐费。

第七条 市内交通费实行定额包干与凭据报销相结合的办法。出差期间市内交通费可选择按自然天数计算市内交通补助(每人每天80元包干使用)和凭票据实报销两种报销方式。两种形式自由选择,但一次出差只可选择一种方式报销。

第三章 报销管理

第八条  为确保出差活动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应当严格履行出差审批手续,并附上出差审批相关文件及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等发票凭证。出差人员在出差期间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必须连同差旅费同时报销,事后不得补报。

第九条 城市间交通费中购买民航发展基金、燃油附加费、交通意外保险一份(所在单位统一购买交通意外保险的,不得重复购买)、订票费及经批准发生的签转或退票费可凭据报销。未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的,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

由于科研任务紧急、携带军工设备、保密要求以及其他特殊原因,出差人员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的,履行审批手续后,可实报实销。对于长时间连续乘坐火车等交通工具的,经单位审批后可酌情提高乘坐交通工具等级,并予以报销。

第十条 住宿费原则上在标准内实报实销。对于其他方已提供住宿的或在本单位所在地区发生的住宿费原则上不予报销。但到本市远郊区县开展业务活动且实际发生住宿的,可按本办法执行。未按规定等级超标准住宿的,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对于难以取得住宿费发票的,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据实报销城市间交通费,并按规定标准发放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

第十一条 出差人员参加统一安排食宿的会议,会议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由会议主办单位承担的,在途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 差旅费中发生的住宿费、机票费原则上应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等非现金方式结算。购买机票原则上应执行《财政部关于加强公务机票购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库〔2014〕33 号)。

第四章  其他相关规定

第十三条 受邀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评审会、座谈会、与其他单位开展教学科研合作等,凭邀请方负担住宿费的有效证明(特殊原因未能取得邀请方负担住宿费有效证明的,由本人做出书面说明,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按规定报销城市间交通费、在途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

第十四条 邀请专家开会或参加调研的,可按相应职级标准报销受邀人员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但原则上不得发放伙食补助费及市内交通费。受邀人员所在单位已报销差旅费的,不得重复报销。

第十五条 使用科研类经费参加其他单位举办的会议和培训,举办方统一安排住宿且费用自理的,如住宿费标准超出限额标准,凭会议和培训通知等举办方出具的有效证明,据实报销住宿费。

第十六条 对于符合野外科学考察等特殊科研活动的出差,不能取得住宿费发票的,由出差人员提供住宿情况说明,并经所在单位领导签批后,据实报销城市间交通费,按规定标准报销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

第五章 监督问责

第十七条 出差人员对差旅费的真实性负直接责任。出差人员应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等有关要求,不得向接待单位提出正常业务活动以外的要求,不得在出差期间接受违反规定用公款支付的宴请、游览和非工作需要的参观,不得接受礼品、礼金和土特产品等。

第十八条 各二级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及其他参与本单位业务人员出差活动和经费报销的内部控制管理,对差旅费报销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出差活动内容真实,支付渠道及票据来源合法、完整。

第十九条 校相关部门对各单位科研人员差旅费管理进行督导检查。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一)单位无出差审批制度或出差审批控制不严的;

(二)虚报、冒领骗取差旅费的;

(三)擅自扩大差旅费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

(四)不按规定报销差旅费的;

(五)转嫁差旅费的;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院有关部门责令改正,违规资金应予追回,并视情况予以通报。对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应按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科研教学人员涉及虚报、冒领骗取差旅费的,取消一定期间院级科研项目的申请资格。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贵州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贵州医科大学科研人员会议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国家关于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会议管理,根据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 50号),参照《财政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 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16〕214 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会议是学校以及学校所属各二级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主办或承办且在国内召开的以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学术交流、成果转移转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种会议,如学术会议、研讨会、评审会、座谈会、答辩会等。

第三条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会议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会议数量、会期、规模;召开业务性会议应当按照实事求是、精简高效、厉行节约的原则,按照科研教学活动的需求确定会议数量、天数和人数。

第二章 开支范围和标准

第四条 会议费支出范围包括会议住宿费、伙食费和其他费用。其他费用包括会议场所租赁费、交通费、文件印刷费、办公用品费、医药费和会议服务费等。

第五条 会议费实行综合定额控制,各项费用之间可以调剂使用。 会议费综合定额标准如下:

单位:元/人天

住宿费

伙食费

其他费用

合计

340

130

80

550

综合定额标准是会议费开支的基本控制额度。依据综合定额标准根据季节价格变动情况允许一定的浮动,并经单位审批方可执行。

参加会议的外籍知名专家(来自不超过 2 个国家)和院士达到 3人且占参会人数三分之一以上的,综合定额标准可提高 20%。

第三章 会议费管理

第六条  各类会议在举办前,应提出申请,编制会议费预算申请表(格式见附件),按相关程序审批。会议费预算需列明会议的名称、会议类别、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举办会议的方式(举办、受托承办、协助举办)、代表人数、工作人员人数、所需经费及列支渠道等。会议费预算要细化到具体的会议开支项目。

第七条 会议结束后,经办人员应持实际发生的会议相关票据及时办理报销手续。原则上会议费报销应提供会议审批文件、会议通知、会议日程、实际参会人员签到表、会议服务单位提供的费用原始明细单据、电子结算单等凭证。

对于小型会议,在保证业务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审批和报销手续。

要严格审核会议费开支,对未列入年度会议计划或未经批准召开的,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开支的经费不予报销。

第八条 各类会议应尽可能在校内举办,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并改进会议形式,充分运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会议成本,提高会议效率。校内不具备承办该会议所需条件而需到市内召开的,应根据经济性、便利性原则选择会议地点。因工作需要到市外召开的,须报分管校领导审批。不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明令禁止的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

参会人员全部为校内人员的会议,原则上应在校内召开。确需到校外召开会议的,须报分管校领导审批。

第九条 全额使用科研类经费的学术会议,同城会议代表可安排住宿。工作人员除必须住会的以外,不安排住宿。

第十条 会议代表参加会议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原则上由参会人员所在单位报销;确因工作需要,邀请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对确需负担的城市间交通费、国际旅费,可由主办单位在会议费中报销,也可按差旅费规定报销。

第十一条 单位举办的无外地代表参加的会议,原则上不安排住宿,因特殊需要安排住宿的,需提前审批。

第十二条 会议收取注册费、会务费、资助费等,应遵循“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所有会议收入应及时上交学校财务,严禁自收自支,在学校财务体外循环较大规模会议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议公司提供会议服务,应签订合同并按合同据实结算,会议收支结算表作为会议支出报销凭据。

第十三条 会议费支付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原则上以银行转账或公务卡等非现金方式结算。

第十四条 会议组织者和经费项目负责人是会议费支出的直接负责人,对会议费支出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经济性和相关性承担直接责任。所属单位承担监管责任,督促办会人员遵守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议费管理制度,合理、合规报销会议费

第四章 监督问责

第十五条 严禁各单位借会议名义组织会餐或安排宴请;严禁预存、套取会议费设立“小金库”;严禁在会议费中列支公务接待费。

 第十六条 各单位应严格执行会议费开支范围和标准,不得开支与会议无关的费用。严禁提供高档菜肴,除另有规定外,不安排宴请,不上烟酒;会议场地不摆花草;不组织与会议无关的参观、考察,不得借会议之名旅游。严禁以任何名义发放纪念品;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

不得使用会议费购置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固定资产以及开支与本次会议无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七条 各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会议举办活动和经费报销的内控管理,对违反会议费管理制度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自觉接受学校有关部门对会议举办活动及相关经费支出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学校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对各单位会议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一)单位会议审批制度是否健全,会议活动是否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二)会议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三)会议费报销手续是否符合规定;

(四)会议费管理和使用的其他情况。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一)单位无会议审批制度或会议审批控制不严的;

(二)预存、套取会议费设立“小金库”的;

(三)以虚报会议人数、天数等手段骗取会议费的;

(四)违规扩大会议费开支范围,擅自提高会议费开支标准的;

(五)违规报销与会议无关费用的;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学校相关部门责令改正,违规资金应予追回,并视情况予以通报。对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按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细则由学校科技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执行。

 

 

 

 

 

 

 

 

 

 

 

 

 

贵州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工作的发展,依据国家和省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贵州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是通过合理优化、整合学校学科科技资源,为科技人员提供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等各类科技活动的载体。具体分为:部级、省部级、厅级、校级四个层次。

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整合、共享、服务、创新,建设的原则是:坚持资源优化整合、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应围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建设和管理,要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边建设、边服务、成熟一批、建设一批”的建设方针,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争取获批高层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汇聚、培养、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和造就科研创新团队和学科领军人物;整合学校的科技资源,稳定研究方向,逐步积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申请部级、省部级等重点课题夯实基础;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形成学科的交叉融合;获取创新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探索高校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与社会经济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二章  申报与审批

第五条  申请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一般应必备如下条件:

(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须根据国家及地方科技发展方针,面向现代化建设,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符合国家、部门和区域的总体布局和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

(二)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能充分利用原有科技资源,整合多学科相关科研机构资源;具备承担国家、省等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具备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适应我校建设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或部级项目获得者;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敢于创新且较稳定的创新团队;有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具有重点学科支撑或产学研合作基础良好、具有较好的学术积累和良好的运行机制,能够为创新平台建设提供自筹资金、技术支撑和日常运行管理及后勤保障等。

第六条  凡符合以上条件的,经所在部门同意(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由科学技术处协调),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申报指南向科学技术处提交申请书,由科学技术处向相关主管部门申报。经审批后立项,立项后填写《建设项目任务书》。

               第三章  管理与建设

第七条  学校在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负责选拔和任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经费划拨与审核等。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由学校分管科研的校长全面负责管理。

第八条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组织完成建设计划任务书中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制定项目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聘任科研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协调、组织、申请各级各类建设经费和科研经费。

第九条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部门职责:制定本研究平台的建设规划、管理规章制度和对外开放管理办法,组织协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申报;对项目责任人的日常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协调提供建设中的有关场地设备的保障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及归档和保密工作。

第十条  科学技术处是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职能管理部门。其职责是:制定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相关管理办法,组织协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考核与验收评估,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进行指导、协调、监督与管理,做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统计和保密工作。

第十一条  凡经国家、相关部委、省、市相关部门和学校审批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根据相关的计划任务书内容进行建设。建设期间,负责人应根据《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积极组织建设,科学技术处协调相关单位保证建设期限内项目负责人、研究骨干和技术、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第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要积极承担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第十三条  根据研究方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可设置开放研究基金,用于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

第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期满要进行验收评估(建设期一般为3年)。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要及时组织编制《建设项目验收申请书》,按相关规定进行验收。

第四章  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第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资金来源包括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学校划拨(配套)经费和平台自筹经费三部分构成。

第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资金按照贵州医科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一)经费的预算

由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根据运行情况,规划经费使用预算。预算按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结合基础条件和人员队伍现状等进行合理分配。预算应该稍大于运行经费。

(二)经费使用原则

1. 稳定支持,长效机制。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稳定支持力度,为其正常运转提供保障,推动建立有利于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

2.分类管理,追踪问效。按照专项经费用途分类实行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动态调整,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运行管理进行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对未通过验收、评估结果为“较差”或被撤销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不纳入专项经费支持范围。

4. 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专项经费应当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监督管理。

5. 算大用小,尽量减省。经费的使用应该尽量节省,使用费用应该略小于预算,使费用微有盈余。

(三)         经费的使用范围

1.仪器运转、维护、维修及消耗配件费用:为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转需投入日常维护维修费用;精密仪器的消耗配件(如高效液相色谱柱、紫外灯,荧光灯微波消解罐密封垫、原子吸收灯更换等)。

2.小仪器设备补充及耗材费用:加样枪、瞬时离心机、漩涡振荡器、磁力搅拌器等小仪器补充;原子吸收、气相、ICP等大型仪器的日常消耗费用(如氮气、氩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等),超纯水系统过滤柱材料更换;常规试剂、试药、玻璃器皿、手套等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公共耗材;液氮购置等费用。

3.办公用品费(含电脑耗材):办公用笔、纸、U盘、墨盒、硒鼓、档案盒、复印机、电脑维护维修等。

4.开放科研项目基金:按要求用于资助开放课题研究等。

5.优秀青年人才创新项目: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如新教师科研启动基金。

6.署名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论文、成果、科研开发、转化应用等成果奖励。奖励办法由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定。

7.学术委员会会议相关费用,各类评估、检查等所需资料费、咨询费、差旅费、评估费等:按要求召开的学术委员会会议相关费用;为做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或创新团队的申报、检查、评估等费用。

8.学术交流与培训学习等人才培养费用:为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新技术和方法,派人到国内外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学习,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主办或协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学术会议;开展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交流培养或联合培养工作。原则上学术交流与培训学习等人才培养费用不能超过总经费的30%。

9.图书、杂志、资料订购、数据库使用费:为更好了解国内外学科相关信息、发展趋势等,需订阅有关杂志及添置相关的图书资料。

上述费用,由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按年度提出预算,经费使用按学校经费管理相关文件执行。

 

第五章  考核、评估和验收

第十七条  学校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实行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的考核与评估机制。

第十八条  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实行中期考核制度。

第十九条  验收实行书面材料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期满1个月内除应按要求提交验收材料外,负责人还要编制多媒体进行专题汇报,科学技术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验验收。

第二十条  考评小组通过书面材料和现场汇报的综合情况进行评定,提出考核意见。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相关附表及制定依据

附件1:贵州医科大学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及支出发放申请表

附件2:出差人员乘坐交通工具一览表

附件3:贵州医科大学国内差旅住宿费限额标准明细表

附件4: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附件5:国发〔2014〕64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

附件6:中办发〔2016〕50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

附件7:财教[2015]15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附件8:财科教〔2017〕128号-《中央财政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

附件9:黔府办发[2016]4号-贵州省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实行)

附件10:财教[2016]304号-关于印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附件11:财教〔2016〕317号-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附件12:财行〔2013〕531号-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附件13:黔财行[2016]22号-省财政厅关于调整贵州省省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赴省外城市差旅费住宿费标准的通知

附件14:财行〔2016〕214号-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篇2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社会各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高校,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也是日益关注。本文从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入手,从预算编制、管理办法的重构、管理和服务并重理念的提出、科研绩效考核以及科研项目涉税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为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 科研项目 资金管理

一、 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R&D经费856.7亿元,2009年全国高等院校R&D经费468.2亿元,5年间投入增加了388.5亿元,增长了82.98%,年均增长16.6%,远超过全国GDP的平均增速。为实现本届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科技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我国必须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是高校作为科技人才的集聚地,需要持续加强投入。

随着对高校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也日益受到重视。2012年开始,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相关部门也逐渐加大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追踪问效和审计力度,审计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 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的功能还没得到充分发挥

预算编制不够合理、科学,预算执行刚性不足,控制不力,预算调整较为随意,缺乏依据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预算项目和会计科目之间衔接还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给预算控制带来一些麻烦。根据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各类科研经费在申报时必须按照预设的预算项目编报项目经费预算,而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在核算科研经费等经济业务时,必须通过特定的会计科目来反映。由于会计科目和预算项目内涵不尽相同,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比如“数据采集费”主要指用于数据采集的人工费、差旅费、邮电费等,这一个预算项目所对应劳务费、差旅费和邮电费等三个会计科目。而且,在预算执行中,有些预算项目之间可以互相调剂,没有确定的金额和比例,给预算控制带来一定难度。比如,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要求,“严格控制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项目实施中发生的三项支出之间可以调剂使用,但不得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

(二)科研经费管理缺乏一个统一的办法,执行难度较大

科研项目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分为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纵向项目又有国家、省、市(厅)等不同级别之分,就部级的项目就有诸如《“985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技部科技计划管理费管理试行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横向项目一般根据委托方或科研合同的要求,有些甚至都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多种经费管理办法的存在,虽然有利于对各自的项目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各经费管理办法相互独立,不利于科研人员和高校财务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把握,影响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执行。

(三)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不到位较为突出

一方面,部分教师法制意识淡薄,他们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经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课题组所有。另一方面,高校片面放大了财务、科技处等部门的服务职能,弱化了这些部门的经费管理职能,双方力量悬殊,导致高校经费管理相关部门地位不高,起不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再者,有的高校内审部门不注重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这些都造成对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使科研经费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

(四)科研项目经费绩效管理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益偏低

部分科研项目资金存在超预算范围、超支出标准使用的现象,如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绩效工资等人头费开支内容不合规、不合理,且占比较大。另外还有超标准列支会议费、差旅费,列支较大比例与本项目无关的办公费用等。科研项目经费结余过大,结题不结账现象依然存在,结余资金往往被用于非科研项目开支,这些都影响了资金使用绩效。

(五)科研项目涉税问题还比较突出

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的通知》(财政部财综[2013]57号)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取得非国库集中支付来源的财政性资金,暂可向付款单位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根据文件要求,高校从兄弟高校、全额拨款的科研单位和政府其他部门取得的项目经费,可以开具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应为非税行为,不需要缴纳各项税金。但是税务局却认为这些经费应该纳税,理由是根据国税总局的规章制度要求,只有经批准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及与之有关的技术服务才属免税范围。还有,税务部门还要求高校就科研经费结余缴纳企业所得税,我们认为是不合理的。根据制度要求,高校不需对业务成本进行核算,包括科研经费,高校对科研用房、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以及科研人员工资没有对象化,均从教育事业费中支出,没有分摊列入科研成本。另外科研项目经费的目的是研究而不是盈利,根本不是经营行为,而且科研项目的研究是一种周期性的行为,有一定的研究周期,年末结余并不是最终的项目结余。因此,对高校征收企业所得税是十分不合理的行为。

三、对策分析

(一)科学编制预算,完善预算调整程序

由财政部门牵头,进一步完善制定科学的支出定额标准,对科研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等项目,制定明确的人均定额标准,并严格按标准编制和执行预算。同时,根据科研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材料费、测试费和协作费等项目,要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合理的调整自,适当允许相近科目支出之间调剂使用,并强化预算约束。

(二)制定统一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众多,根据现行的经费管理办法,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支出项目及其范围也不相同。对所有的科研项目,均通过制定规范的经费管理办法统一管理,比照目前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范围,规范项目实施单位行为。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水平

通过财务管理软件,对预算项目和会计科目进行对应和分析归集,使科研经费报表能够直接从财务账上取数,便于及时向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提供经费分预算项目的使用明细,及时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保证预算执行的科学性。

(四)进一步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和服务工作

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通过制定各类管理制度,赋予财务处和科技处在经费管理和监管方面的主体地位;要认真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各项经费的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执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各项制度,对人头费的开支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对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货物、服务采购一律按法定的采购方式、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执行;重点加强对科研项目外协经费的管理,建立外协单位定期审查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科研服务工作,服务和管理并重。要加强科研服务队伍建设,在财务处、科技处和各院系设立专、兼职的科研服务岗位,配合项目负责人开展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要加强对科研服务岗位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工作,重点强化科研项目负责人的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意识,使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熟悉掌握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科研活动、依照预算合理使用经费。

(五)建立科学高效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

进一步明确高校绩效工资的政策范围,建议科研劳务费和科研绩效支出不占学校总绩效;根据高校科研项目的实际绩效安排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比重可适当加大,以充分体现绩效支出对项目推动的激励作用,同时可缓解科研人员找票报账的情况;强化科研项目结果管理,弱化项目结转结余管理硬约束,通过政府、企业购买科研服务的形式,将研究成果和科研产品推向市场,项目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好的,其项目结转结余允许用于安排其他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

(六)要进一步落实科研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务部门要和财政部门加强协调,就高校科研项目涉税问题出台相应管理办法,明确高校科研项目的征税范围。要从鼓励科研和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对科研项目的结余免征企业所得税,即使征收,也应根据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的净结余征收,而不能简单按各项目年末结余征收。Z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2013.

2.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四号)[R].2010.

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 创新; 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与科技力量密集的高校已经成了科学研究的一条重要分支。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上升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科研经费支出已占高校年支出总数的30%以上。因此,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不仅是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更是高校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过于宽松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政策,有的高校仅在科研经费到账时学校提取10%-15%的科研管理费,剩余经费教师怎么使用一概不管;有的高校为了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以各种名义少提或者不提管理费;还有的高校对科研经费不进行成本核算,从事科研项目所用的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实验用材料费、办公费、差旅费、科研人员经费等均不计入科研成本,而从教育事业费中列支,造成很多教师认为经费的使用权在于自己,可以随意支配。存在着出国访问、邀请专家补贴支出过多、图书设备购置用途不明等现象。甚至将日常财务管理中不能报销的费用也纳入经费列支,挤占挪用科研经费将科研经费转为私有财产,致使科研经费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管理不严

科研经费在经费管理上一直是以课题组为基本核算单位。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课题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多由课题组负责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离时,有的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管理上也就没有事业经费资产那么严格,从而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资产严重流失等浪费现象。此外,高校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没有对全部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学校没有将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账管理,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造成浪费和流失。

(三)科研经费预算不规范

预算不准确、不科学,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预算存在的通病。由于各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要编制准确、可行的项目预算,往往难度很大。项目负责人在编制预算时,主要凭经验估计,对项目的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纳入项目预算的支出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支出往往不符,导致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严重脱节,失去了预算的严密性与严肃性。

(四)科研经费决算不及时或已结题不结账

一直以来,高校科研项目存在不及时决算或项目已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有的科研项目已结题,但财务账面上一直保留着余额没有结清,科研经费长期挂账,由课题组甚至课题负责人随意支取。使得学校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尽管教育部和科技主管部门为此曾专门下发文件,力图纠正,但收效甚微。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却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二、积极引进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创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一)引进现代企业预算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性程度如何,是影响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的前提性因素。一方面,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应该在不同层次制定统一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编制管理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并制定可操作的预算程序及科研计划预算编制办法和说明。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编制规程、预算的可执行度,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体系和约束机制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坚持与科研目标相关、遵纪守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新颖性和创新性,与可行性、实用性和在有限条件下达成目标的可能性相结合。严格掌握科研资金的流向,规范使用,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可以引进现代企业预算管理办法,即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合理选择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积极开展与行业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规范制定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规模,加强成本水平的预算控制。高校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提取的项目管理费必须纳入学校预算统筹使用。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支出。

(二)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化科研经费运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高校应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办法和审批手续等,让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相关财经法规,结合科研经费自身的特点,本着既灵活又规范的原则,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可以将课题组作为一个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引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如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经营杠杆与固定杠杆的机制调节等。加强科研经费项目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以制度形式将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收益能力等指标为主的责任体系落实到课题主要负责人身上,确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体系。

(三)引进企业权责发生制,实行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有关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更有利于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监控。以财政拨款为主的高校,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不需要进行相关成本核算。对科研项目而言,笔者认为,应引进企业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成本核算。这就是: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以项目研究周期为成本计算期,将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坚持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划清费用的承担期限、费用界限、受益对象。将费用支出划分成三大类:人员支出、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采用三级明细核算,特别是对成本费用中一些特殊问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人员工资(含科研人员工资、专门的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资源使用费(含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计入项目直接成本。这些费用较难准确计算,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经费比例计提以上费用,作为科研事业支出,报财务处冲减学校事业经费支出。增设应收合同款、合同预收款、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交税金等科目,全面反映收入、成本、费用及税金情况。确保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完整性、真实性,减轻学校事业经费的负担,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对科研项目实行以项目为对象、全额预算、过程控制、成本核算的方式起到积极作用,改变以往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状态。高校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系统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建立全成本计算系统,及时提供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的预测、分析与评价;

2.建立全成本预算系统,发挥成本的预算控制职能;

3.建立全成本管理评价系统,发挥绩效评价的促进功能;

4.建立各责任成本目标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成本指标的预警功能。

总之,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成本考核体系,对强化科研经费成本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引进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

相对于企业而言,高校的会计理念和核算方法更注重费用性支出,缺乏对资本性支出的足够重视。高校的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学校固定资产的更新与维护。笔者建议,对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应引进企业的核算方法,增设“累计折旧”总账科目,按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另外,把科研活动中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确认为资本性支出,这样才符合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保证科研经费核算的准确性。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应实行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制度,并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当科研人员变动以及项目结题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资产清理,办理资产变更登记手续。高校还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执行。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五)引进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科研经费的管理应引进企业绩效考核办法,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根据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的不同内容和方面,通过经费计划、经费供应、支出管理、经费结算、财经秩序和经费成果六项指标,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同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今后申请科研项目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

(六)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存在的结题不结账现象,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账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课题的有关信息,财务部门配合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及时办理科研课题结账手续。逾期不办理的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总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比企业财务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积极引入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运用合作竞争的科学管理方法,在前期重视科研经费的论证决策;在过程中建立起系统、科学的财务监管模式;在后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和考核,创建科研经费科学化管理的新模式已成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67-68.

[2] 赵海桃.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06(12):112-113.

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 信息共享; 科研经费; 管理

科研经费一般是指为了解决某个科学问题或工程实际需求而支付给受托方的经费补贴。由于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为此,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等均根据科研实际需求设立了各类科研基金或委托课题,同时随着立项项目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加,科研经费的数量更是飞速增长。然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才能在科研经费管理上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就成为一个重要难题。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样性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各界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懈追求和重视,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日益增多,门类也多种多样,不尽相同。以大多数高校为例,目前到校的科研经费种类主要分为横向经费和纵向经费两大类。其中横向经费根据合同标的的不同可分为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科技咨询、科技转让经费等;如果按照合作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经费等;对于纵向经费而言,其涉及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按照级别划分可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市级、直属高校专项经费以及自筹经费等,按照学科又可分为自然科学类经费、人文社科类经费等,按照项目类别的不同又分为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一般项目、人才培养项目等。

总之,经费来源的种类呈现多样性,对应于不同的来源形式就要采取对应的经费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各异性

鉴于以上科研经费来源的不同,其对应的管理制度内容也应各不相同。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特征:

1.横向经费一般在签订合同之初会有相应的预算草案。但一方面由于其开发内容比较具体和明确,有可能会随市场变化而发生变动甚至有可能开发失败,因而其预算方案变动的可能性相应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此类经费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发之用,其管理要求相对宽松,主要目的是对开发结果的追求,主要关注的是项目履行是否完成或达到预期目标,因而此类经费通常没有一套完整的经费管理办法或制度,学校需要根据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对其进行约束。

2.对于纵向经费则情况大不相同。因为纵向经费通常为上级单位制定相应的指南后,由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申报而得,其目的根据项目类别的不同也不尽相同。对于大多数纵向经费,均有一套完整的经费管理制度要求,一般都约定了经费预算、经费支出、经费结题时的具体要求。同时在项目履行过程中,承担单位一般不能随意更改研究目标,也不能随意更改预算支出。因而学校只需根据批准单位的要求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管理即可。

在很多部级项目中,上级主管单位对相关细节会规定得更加详细,一方面可以让承担单位照章办事,了解有何可为,有何不可为;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规范了经费的支出等,方便项目的验收结题。

因此,对于以上不同的类别,承担单位需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自的经费管理制度要求,同时结合自身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做到规范管理、有的放矢。

(三)科研经费管理要求的与时俱进性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漏洞的增加,国家以及上级主管单位等对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要求也逐渐增多。

1.在横向经费中,很多单位引入了招投标方法来约束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开支,在结题时也更多地加入了审计的要求,这对于合作单位或委托单位而言,更加迫切地要求其进一步加强此类经费的规范管理。

2.在纵向经费中引入审计、中期检查等方法愈加普遍,项目委托管理部门的经费管理办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对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更是采取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鉴于以上情况,就要求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根据其他管理制度的要求和变化,对自身的管理办法有相应的变动,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规范管理。

(四)科研经费涉及信息的综合性、复杂性

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另一个显著问题是:科研经费管理中涉及的基本信息和相关管理部门在不断增加。以纵向项目管理为例,其主要问题是,虽然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任务在财务管理部门,然而其涉及的来源单位信息、预算要求、支出范围等均要由科研管理部门掌握并提供,涉及的设备管理和验收任务又需要设备管理部门进行配合和管理,当项目最终完成并验收时,需要以科研管理部门为主体,由财务管理部门以及审计部门进行复核和管理。如此,科研经费管理绝非是某一个部门的任务。它的复杂性决定了只有通过涉及到的所有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个项目的全程规范管理。

鉴于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对其进行分类和梳理,采取不同的对应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相应类别科研经费的规范和妥善管理,避免出现对应问题。然而由于科研经费信息呈现的复杂多样性,如何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管理经验总结以及对相关部门管理流程的了解,笔者认为如果不借助于信息互通和共享,上述情况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二、科研经费管理流程的合理规划

笔者认为应该对科研经费管理中涉及的流程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各阶段涉及部门的任务和职责范围,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障信息共享给相关管理部门带来的益处和作用。以下即是对科研经费管理流程的几点思考(如图1所示),主要以较为复杂的纵向经费管理为背景进行讨论。

(一)在项目立项之初阶段

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是主体(如图1所示)。其重要工作之一是将立项项目所涉及的设备管理以及预算支出等及时提供给设备管理部门备案,以便其根据情况制定对应的管理预案;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还需要将项目委托单位的相关信息、项目经费支出计划或预算方案、经费支出标准和范围等信息一并提供给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备案,使其根据上级或委托单位要求同时依据相关财务管理办法制定对应的管理预案;另外科研管理部门还需要将涉及到的审计信息提前告知审计部门。

通过以科研管理部门为中心的信息共享,使其他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更新或了解已立项目的对应管理要求,做到同步管理或预案准备,以方便其后的中期检查或验收阶段的工作。

(二)项目初期阶段

待各个涉及部门根据共享信息汇总完成各自的管理预案后,要将必要的规定、有关注意事项和需要配合的要求及时提供给其他部门(如图1)。此阶段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是双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因为只有此阶段的信息共享和反馈工作做得充分和彻底,才能为后期的中期检查和验收工作顺利提供保障,所以这个环节是必需的。

(三)项目的中期检查阶段

在项目初期到中期检查阶段,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任务集中在财务管理部门。这期间财务管理部门需要依据最初建立的管理预案按部就班地执行,期间如果涉及到设备购买和归属则需要设备管理部门的配合。而在项目中期检查的时候,管理的重心则重新转移至科研管理部门。在此时期,科研管理部门要将上级要求的相关通知、文件甚至是审计要求等及时共享给其他部门,而其他部门也需要在短期内准备好必备的数据、资料等转交给科研管理部门。最后由科研管理部门将所需的材料汇总后上交,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中期检查能够顺利通过,为项目结题验收奠定基础。

(四)项目结题验收阶段

中期检查阶段主要还是依靠财务管理部门实施管理职责,而到了结题验收阶段,此时的管理重心依然会转移至科研管理部门。类似中期检查阶段,科研管理部门仍然需要汇总各部门材料,最后上交至项目批准单位。同时如果有特殊约定的项目,财务部门还需要按照要求为项目负责人办理经费结题手续。

通过以上科研经费管理阶段的规划和分析可以看出:在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关键时间节点上,各个涉及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传递是比较频繁的,这也是实时规范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保证。此时,如何保证信息共享的及时性与便捷性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依靠通常的部门联络,则效率和办事程序比较低下,因此笔者认为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统一的科研管理平台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对于构建科研管理网络平台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

如图2所示,笔者认为构建如此的环形网络系统可以满足上文中论述的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其要点如下:

首先,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是科研经费管理平台的两个核心,因为主要的工作重心集中在这两个部门,这两个部门的管理模块应该既体现信息的共享性又要保证一定的权限安全。此两个部门应该设置专门人员或者阶段性地设置专门人员,以保证数据共享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其次,其他两个部门——后勤处与审计处虽然处在辅助位置,但其所负责的设备管理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的工作也同样重要。这两个管理模块相对传递的数据量小,却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而且其数据传递和反馈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结果,因为最后审计的结果以及设备归属检查情况是很多项目管理制度中的重点。因此这两个部门要注意及时反馈重要的辅助信息,以保证准确无误。

最后,以上构建的环形网络平台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部门之间不但要有数据和信息的及时反馈和交流,同时也要根据各自的管理情况及时反馈重要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各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对项目经费的统一管理。例如,如果财务制度有了新的规定,一定要将此情况反馈给科研管理部门,以保证立项之初的计划不违反相关制度和法规;反过来亦然,如果项目批准单位有了新的要求也要及时告知其他部门,以保证管理办法的统一执行。

总之,笔者认为: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流程的规划以及构建的环形科研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地实现所涉及部门相关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传递,同时也可以更加统一地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规范化管理。此办法可以为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宋瑛.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12(6).

[2] 王正勇,祝慧洁,边丽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控制对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

[3] 孙育新.协调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4).

[4] 蔡民伟.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初探[J].现代商业,2012(2).

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11-02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全面快速的发展,高校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研事业的建设平台,科研水平已成为继高校教学水平之后又一综合实力的表现。科研事业需要科研经费支持,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日趋多样化。各高校在不断推进科研工作的同时,科研经费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随之出现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足、监控力度不强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够平衡。目前,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主要有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7〕30号、《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各高校通常以国家和所属省市的管理办法为依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比较简单、笼统,或没有就各级各类的基金分别制定其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或制定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而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只有收支概念,没有成本、效益意识。这种局限性使财务部门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监督。而科研监管部门只注重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却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收益。在目前科研经费种类日趋繁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情况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执行乏力,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更加宽松。这种管理制度的不配套、不完善、不平衡,项目资金无法统筹安排,综合使用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2.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许多项目负责人把项目预算编制仅仅看作是得到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往往凭主观经验估计,对项目的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能科学规范地编制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预算不准确、不客观,使科研经费的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预算项目金额不足,有的预算项目却不知如何开支,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时也存在漏洞,严重影响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因为各科研项目所研究的领域不同且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以及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及复杂性,要编制准确、可行的项目预算,难度是很大的,其关键在于如何制订合理的预算体系及预算标准。如果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不符,必然导致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3.科研经费开支缺乏有效监督与控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多数高校为了调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相对放松,特别是对横向科研经费,一般都是在科研经费到账后提取少量比例的管理费,剩余部分都归课题组自己支配。许多课题负责人就此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由科研人员争取,归课题组所有,其使用由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导致经费报销过程中出现不少违规现象,或以与事实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或采取多列研究生助研名单领款后将经费变现;甚至将用于其家庭开支的单据以科研经费的名义报账。由于科研经费使用的范围和标准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定,这些钻报销制度漏洞的行为使科研经费支出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科研业务接待费、差旅费、出租车费、办公用品(没有具体物品的名称及数量)、劳务费等,这种不真实不规范的支出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不高,造成科研经费浪费严重,导致了不少科研经费游离于学校的监管之外,不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与科研成果。

4.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预决算不配比。由于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管项目,财务部门管核算,对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合格后的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或不够重视,没有规定明确的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具体用途;或虽有管理办法但规定不全面,执行不严格,没有监督机制,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使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一直挂在账上,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科研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应该统一的信息并未统一。财务部门不清楚哪些项目结题,账面上一直保留着余额没有结算,造成年终会计报表未完成科研项目的经费大量沉淀。这不仅使结余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固定资产得不到清理,也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另外,科研项目在投标立项阶段的预算往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成本,加上对严格按项目预算合理使用经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情况相差甚远。科研人员在项目结题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时,为了达到与预算的一致,或达到经费结余为零,就临时人为地将项目支出在不同科研项目之间进行调整,一方面导致项目预算的严重失真,预决算不配比;另一方面经费开支项目与会计报表的开支情况不符,造成账表不符,使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

5.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不到位,普遍存在浪费及流失现象。高校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时,一方面,由于科研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些项目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者,由于分属不同院系,科研仪器设备不能共享,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重复购置;另一方面,许多项目在购买设备前不认真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购置设备的随意性很大,片面地追求最新、最高档的设备,两方面的后果都是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目设备利用率不高,造成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使用过程中,由于大多数资产由课题组保管使用,比如电子设备和图书资料等,项目结题或者科研人员退休、调动时,未严格按规定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使大部分资产滞留在个人手中,物随人走,变相成为私有财产。有的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此外,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的管理措施也非常薄弱。科研管理部门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财务部门没有对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确认及规范地入账处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后果是被侵权事件的发生和无形资产浪费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二、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设想和措施

1.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制度先行,建立健全并创新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准绳,也是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完善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兼顾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三者的要求。首先要确保不同渠道资金来源的科研经费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杜绝科研收入脱离学校监管形成体外循环现象的发生。其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按照科研经费纵向及横向的特点,分别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特别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的收支。再次,财务部门应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及报销规定,做到报销各类开支时有章可循,既要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此外,制度中还要充实相关的鼓励和惩罚措施,使项目负责人从思想上早有防范,为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特别是对于挪用、滥用项目经费等违规现象,或某些横向科研活动中为个人牟取私利、损坏学校声誉或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的,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为了使经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科研与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印发宣传册、网页宣传等形式,积极宣传有关政策和制度,并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广泛的解释、宣传,使广大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提高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经费意识,增强科研人员对资助项目主管部门和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规定及相关奖惩政策的了解,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还应加强对新出台科研政策的研究,与时俱进地调整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强化科研经费的财务预算约束力度,完善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目前,高校科研课题均实行课题负责制,为了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应做到全面监督、控制细化,防止和杜绝盲目挤占学校资源和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失控现象的发生。

由于科研项目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阶段,课题组负责人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编制课题预算时,科研、财务部门应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使预算既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保证项目立项阶段的预算与课题实际成本相匹配,从而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合理地编制全成本课题预算,即预算成本不应仅包括直接成本还应包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合理编制材料费、项目管理费、劳务及招待费、差旅费、设备购置费、合作费等项目支出预算。

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课题组要按照国家和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规定全面认真履行科研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和有序性;财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认真审核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利用现代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分项设置科研经费支出项目控制模型,保证科研经费的实际开支与项目预算批复的一致性。

在结题决算阶段,要加强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课题预算和财经法规定期检查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申请下一个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实行全过程的跟踪和监管,才能做到真正抓住预算,既保证了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同时也避免了结题时因预决算严重不符而造成的人为调账情况。

3.以严格的审批制度为基础,规范科研经费核算。首先,在账务处理方面,按照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和特点的科研项目,分类设置项目代码进行会计核算,专款专用;财务人员要自觉、严格遵守财经规章制度,明确各类经费使用时的审批手续和开支范围,加强科研经费日常支出的会计核算,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名目和标准,认真审核报账业务,即使是横向经费,也不宜过多地放宽开支标准,对违反财经规章制度则坚决不予报销,比如将科研经费用于旅游、福利、私人消费和与课题研究无关的活动,或者以协作费、测试费等名义层层转拨科研经费和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等违纪行为,也不允许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并耐心地对前来报账的老师解释,以减少报账过程中的矛盾。但是,科研人员工资、津贴以及对从事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水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各项经费支出的合理比例,建立公共资源补偿机制。

此外,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去学习财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某些违法违规行为还严重扰乱了科研工作秩序。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可对数额大且多的项目组配备或委派财务助理,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经费管理队伍,并要求财务助理认真学习、熟悉项目经费的使用、要求和规定,使经费在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制度监管下实现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结题且结账,减少审计风险。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对同一项目应具有同一标识或统一编制项目代码,将科研项目的名称、分类代码、项目结题时间等信息,通过管理软件定期统计出已结题项目的信息。科研项目通过验收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办理课题结算手续。财务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核对经费收支结余情况,对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经费结余的真正原因,对不同原因形成的结余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分配和使用结余经费;国家没有规定的项目,学校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及时联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兼顾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制定严格而详细的科研经费结题管理办法,明确课题办理结账的程序、时间及课题结余经费的具体分配办法及用途,如实填制经费使用报表,及时清理结题经费,真实、准确地反映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避免盲目投入。

对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完善的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予以处理,避免应结未结科研项目越来越多,防止因长期挂账而导致的结余资金浪费与流失。高校可建立经费结余奖惩制度,对结余经费实行配套奖励,鼓励节约,提高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以补充学校设备开支的需要;鼓励将结余经费用于自主课题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降低结题审计的风险,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走向系统化、制度化的轨道。

5.加强并规范管理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课题组或课题负责人只是暂时的使用者、管理者,而不是产权的所有者。高校的财务和资产部门应加强对该类资产的规范管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核算和建卡保管等,特别是对移动性比较大的资产如电子设备和图书等;在项目结题时,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保管人员变更手续。资产不得再滞留在科研人员的手中,必须由学校统一保管和调配使用,课题组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资产的维修、清查、报废、上交等工作,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高等学校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科学发明创造等,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由科研部门提供鉴定证明和认证资料,资产和财务部门及时登记入账,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为无形资产转让和高校科研实力的综合测评提供依据,促进各类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研究探索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管理好高校科研经费,堵住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弊端,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实现经费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关系到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为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以促进高校科研事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静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2.韩小彬.试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3.黄秀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9(6)

4.权凤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9(8)

5.郭念棣.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2009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财务处 广东广州 510631)

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篇6

摘 要 科研经费为科研单位顺利开展项目研究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高质量的科研管理水平取决于高质量的科研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还不成熟,其科研单位在正确运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不能够更好的做到科研经费质量以及数量“两手抓”,因此,为保证在新时期下科研管理工作高效的进行,应先立足于我国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努力寻求解决之道,使其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为科研单位创造出更好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科研经费管理

当前,事业单位科研课题和课题经费管理基础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且执行不到位、随意支出及课题预算控制力薄弱等问题已影响到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益,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事业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1.经济预算与经济支出不一致。首先,没有制定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编制,在进行制定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编制时,项目课题组人员没有预先对该项目进行科学的考查、认真的分析以及合理的判断,而是仅凭自己的以往经验以及 主观意识就草草的对其做出编制,以至于导致实际支出费用与预算费用相差甚大,致使经费预算编制形同虚设;其次,不能够有效的对预算支出进行控制,事业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通常事业单位收到课题经费后先扣除留成部分,剩余的部分交由课题组自行支配,当财务部门在进行实际核算时,由于不了解项目整过程中的预算支出,因此,不能够全面的掌握整个项目的经费使用状况,造成实际费用与预算支出差别比较大。

2.各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统一性,不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的现状是各部门之间只做与本项目有关的事情,在进行具体实施时,只考虑部门的利益,完全忽视了本部门的实施是否对其他部门造成影响,有甚者,为本部门的利益不惜损害其他部门的利益,不利于增强团队精神,严重的制约了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缺乏完整的管理结构组织结构。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以及变化越来越迅速,原始的垂直式的组织i结构虽能能及时准确的对各部门做出掌控,但不利于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统一,不能够及时的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解决。

4.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思想觉悟低,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某些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始终把工作过失推卸于别人,从不寻求自身原因,以此,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同时,各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不能够紧跟时展潮流,缺乏深刻落实先进思想的精神,不利于增强团队的竞争能力。

5.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不到位。目前,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题不结账。各单位应根据事业单位实际,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事业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有关信息。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六个月内根据事业单位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事业单位有权按照校内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二、加强我国科研经费管理采取的措施

1.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由于原始的垂直式的管理组织结构已不能够满足当现代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以此,需建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定要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单位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各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特别是作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校长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校级领导必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责。

2.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各单位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特别应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横向科研经费的收支必须规范,经费的使用要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符合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在横向科研活动中,为个人牟取私利、损坏事业单位声誉或给事业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3.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各单位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其中,项目管理费可根据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的比例由事业单位安排使用。

4.加强科研经费转拨管理。各单位必须严格规范科研经费转拨行为。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必须由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申请转拨经费的项目负责人应向事业单位科研、财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批复、项目合同和其他必要的资料,否则不予批准。项目负责人不得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或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违反规定者,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统一办理。财务部门依据经费转拨批件、项目合同、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财务凭据办理转拨手续,不得将款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财务部门设立外拨经费支出科目核算科研经费的转拨业务。

5.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事业单位资产统一管理。各单位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事业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执行。

6.加强科研合同管理。科研合同是单位和资金提供方权利义务的法律约定,各单位要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设立专门岗位,管理科研合同。必须建立科研合同的审查制度和授权签字制度,未通过审查的科研合同,项目负责人不得承接科研项目。审批通过的科研合同,必须由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事业单位签订,未经授权的单位和个人一律无权代表事业单位签署科研合同。

7.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事业单位要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工作。各单位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和检查,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监督,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英.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湖南农业科学.2006(05).

[2]顾虹,赵敏.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其合理性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3(03).

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科研经费; 管理; 问题; 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为不断改进和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监督,财政部、科技部对相关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要求高校建立规范制度和长效机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教育部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2012年重点工作,并对部属高校展开专项治理工作。同时,国家审计署也加大了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力度。在此背景下,笔者作为一个高校财务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作进一步探析。

一、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制定出针对科研经费使用及核算统一的管理制度,各高校所遵循的大多数是引导和规范高校科研费用管理的文件,如教财[2005]1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11]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等。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未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纵向课题管理办法基本依据政府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来制定,有相对严格的开支范围和标准,而横向课题管理制度的制定则相对灵活。

在实践中存在无制可循或有制未循的现象。高校科研部门作为项目的管理单位,一般都制定有项目的管理制度及办法,而财务部门作为项目经费的核算部门,由于多种原因,大都未制定经费核算制度,财务工作人员在对经费管理的理解上往往会存在偏差。这就导致在制定课题管理办法时出现了项目管理部门与经费管理部门脱节的情况。

二、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规范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项目经费有效使用的保证。但由于课题负责人对财务及经费管理制度不了解,导致预算编制、执行不准等问题。尤其是横向课题,编制预算时随意性很强,拍脑袋编制,通常将容易取得票据的方面多预算,而对项目开展期间实际使用的方面预算不足。预算编制不准,直接导致经费使用时,经常需要对与实际不相符的项目进行调账。

(二)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

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是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家咨询费、劳务费超比例支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7]30号)规定,专家咨询费、劳务费“重大项目一般不得超过项目资助额”的5%,其他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额的10%”。在实践中,项目负责人报科研、财务部门项目预算时符合规定,但报销时却未按规定报销,超比例支出咨询及劳务费。

2.发放专家咨询费、劳务费未扣缴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等相关规定,企事业、机关、社团、军队、个体户等单位或个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纳税所得的,不论纳税人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均应代扣代缴其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在实践中,多数院校并未执行。

3.用立项前票据或非课题组成员名义套取课题经费。项目负责人报销非课题组成员差旅费(机票或实名制火车票)及劳务费。因财务部门无立项相关信息或未关注项目合同中关于课题组成员信息,在审核票据时,基本未核对票据时间及课题组成员信息。

4.用非课题支出票据套取项目经费。如购买礼品、修理私家车等。如发票开票人为“某商贸有限公司”发票内容是“办公用品”,购货清单“复印纸、电脑耗材”等,但实际清单内容与该商场所售商品类型并不相符。

5.支出发票存在故意涂改开票日期、使用外单位发票和发票内容不实问题。

6.借用经费挂账,长期不报销。项目负责人通常将部分或全部经费借出,占用但不及时报账。甚至长期挂账,导致高校债权增加,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部门催账的工作难度。结题时,须附财务部门签章的经费支出明细,但很少有项目负责人与财务部门进行对账。

(三)科研合同签订不合规

横向科研项目合同签订过程中,无法人或委托人签字,无法人章。绝大多数是以高校内部某部门(如乙方 某高校某分院)为主体签订项目合同。即横向课题项目立项及协议的签订未通过科研部门,在该项目经费到账后,如财务部门要求提供经科研部门签章的预算书时,项目负责人才会到科研部门进行登记。这样就导致横向课题合同内容的不规范甚至不合理。

(四)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监督缺失

高校科研项目采用课题负责制,扣除部分管理费用后,课题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但其对财务及项目管理制度缺乏了解。在高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不同侧重交叉管理科研经费的情况下,科研人员普遍不能接受财务人员对项目经费的审核。尽管这种审核只是限于票据外观的合规性进行审核,而没能深究票据真实性、经费使用合理性。这就导致经费使用管理上出现很大随意性和违规性。

(五)科研与财务部门信息不对称

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财政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持续上升,高校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科研活动主要以各类科研项目的形式展开。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多、管理方式复杂、经费的支出情况多变,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不合理的现象[1]。合理安排和管理科研项目的预算逐渐成为新常态下科研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不合理性

由于高校考核制度的导向作用,高校科研工作者普遍只重视立项,忽视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编制,项目负责人往往没有意识到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只要能申请到经费就可以,项目组其他成员也没有参与到申请书的预算编制中来,大部分的项目申请书中的预算是由项目负责人一人完成,这样的项目预算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预测,只是项目负责人凭经验估计填写。另外,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也没有把项目的预算编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导致项目立项实施的时候,经费支出与预算明显不同,项目组频繁要求调整变更。

2.科研项目经费开支的不可预见性

科研项目作为一项创新活动,开展期限普遍在2~3年,有的甚至5年,科学研究周期长,不可预见的因素多,更何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日新月异,但是现行相关的科研项目经费制度要求严格,有些甚至于精确到商品名称、具体价格和数量[2]。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支出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项目主管单位复杂的编制和调整流程,科研人员很难合理地编制和调整项目预算,这给项目的实施过程增加了难度,影响项目进展。同时这也是项目组粗略编制预算、不合理使用经费的因素之一。

3.科研项目管理的复杂性

(1) 项目主管单位的管理不合理。科学研究是高校综合实力重要指标之一,许多高校为了提升科研水平,一味地追求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级别以及到校科研经费,鼓励科研工作者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科研经费。高校的奖励制度、职称评选和晋升制度也大多与科研项目经费挂钩,这一系列项目主管单位的“绿灯”措施,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3]。

例如,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书审查不严,只要有利于项目立项的申请,即使经费编制不合理,也容易被忽略,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也基本上只停留在对票据合法性的审查上。项目的成果质量、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项目是否带来经济效益都往往不在审查范围。

(2)科研项目来源部门的审查不合理。项目来源部门对上报的申请书主要是对项目的论证报告、可行性分析甚至是否具有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审,项目的经费预算通常不作为能否立项的评判依据,这使得许多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甚至明显有误的项目申请书也能立项。因此被批准下来的项目无法照原预算执行,但是审计部门审查时又要求按照批准立项的预算执行,使项目经费的开支处于矛盾之中,这不仅影响科研项目的开支,也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被动、复杂。

4.各级各类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差异性大

随着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项目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纵向课题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课题、省级项目、教育厅项目还有各级专项课题等。项目的来源部门都有各自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每个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允许列支的范围和额度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出版/文献事务费、会议费、咨询费、劳动费等,比如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管理费提取比例就各不相同如下表。

各级各类项目来源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进行信息共享与沟通。高校科研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只要申报条件允许都积极申报课题,导致课题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甚至出现一题多报的现象[4]。这不仅限制了国家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使得科研经费的分配难以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开展支出。

5.科研绩效奖励机制不合理

科研活动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创造性活动,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工资水平并不高,然而在耗费心血的科研工作当中,科研经费预算中并没有体现出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经费管理办法中劳务费也只是用于没有财政收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科研工作者的长期的智力、体力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认可,再加上在当今社会下科研工作者的各方面经济压力,有些科研工作者就铤而走险,利用不恰当的方式套取项目经费。

二、改善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措施

1.成立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

由于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多,各级各类的经费管理办法也不尽相同,科研经费数额大,高校迫切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管理经费的岗位,这样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通过综合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作用,不仅可以指导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还可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及时答疑解惑,对项目立项后的实时经费支出、中期检查、预算变更、结题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这样既帮助了科研工作者指导预算,监督经费开支,又缓解了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压力。

2.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科研项目经费和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密切相关,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经费的开支范围、报销程序进行明确规范,不仅有利于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快捷地办理相关业务,又能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减少工作的重复性,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需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到人,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达到服务于科研的目的,又能够符合审计的要求。

3.优化经费管理办法

现存的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因其差异性很容易被混淆,各高校又有其自身的经费管理办法,种类繁多的规章制度给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一方面,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迫切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统一标准的经费管理办法,而且应具备操作性强、普遍性、约束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能促进科研项目来源部门优化科研经费配置的管理办法,使优势资源能集中配置给真正需要的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还需要根据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合理性地调节预算范围,增加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报酬,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杜绝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5]。

4.构建科研经费网络信息平台

与日俱增的科研项目及经费给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科研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引进网络信息平台改善科研管理,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让财务信息和科研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科研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项目经费到账情况,财务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了解立项项目的性质、来源部门,准确对项目经费进行划拨,简化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对接程序。

参考文献:

[1]吴晓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2][4]付 晔,杨 军.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治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4).

[3]余永恒.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5]吴孔勇,周运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完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上一篇:中小学国学教育范文 下一篇:幼儿校园安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