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时间:2023-09-18 13:40:26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篇1

【关键词】 儿童意外伤害;防范措施

在我国,意外伤害居儿童死亡原因的首位,也是儿童致残的主要因素。儿童意外伤害不但对受伤儿童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和经济负担,也对我国开展计划生育和提高人口素质带来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我院儿科门、急诊收治的儿童意外伤害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以减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保护儿童生命安全。

1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儿科门、急诊共收治82例意外伤害儿童,其中男57例、女25例,年龄≤1岁12例,1~4岁39例,4~7岁10例,7~14岁21例。伤害类型:药物中毒13例,鼠药中毒6例,农药中毒8例,CO中毒18例,食物中毒6例,溺水1例,电击2例,车祸2例,异物吸入3例,吞食异物6例,高处跌落7例,烫伤8例,窒息2例。临床转归:经过积极综合治疗救治及护理,救治成功79例,死亡3例。

2 因素分析

2.1 性别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儿童意外伤害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57,25例),这与男女儿童行为差异相关,因男童较女童好动、好斗、爱玩危险品,所以男童受伤害的几率比女童多。

2.2 年龄因素 ①0~1岁系婴儿期,小儿基本无辨别危险的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及自卫能力极差。是窒息、跌落、烫伤的好发年龄阶段;②1~4岁小儿为意外伤害的高峰阶段,此期儿童已具备独立行动的能力,活动范围扩大,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新鲜感,生活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差,是各种中毒、烫伤、吞食异物、跌落等意外伤害高发的年龄阶段;③7~14岁小儿为意外伤害的第二高峰阶段,此年龄组是学龄期,此期儿童与外界接触机会更是日渐增多,处于很活跃的阶段,喜欢争胜好强,攀爬冒险,对各种防护知识欠缺或了解不全面,是车祸、高处跌落、溺水、烧伤、电击等意外伤害好发的年龄阶段。

2.3 看护不当 从意外伤害的死亡情况看,2例死亡病例为食物中毒,1例为意外窒息。这与家长缺乏医学常识,看护不当,院前急救知识缺乏、常用急救知识不普及患儿中毒后就诊太晚而失去抢救机会等均有关。

3 防范措施

3.1 积极开展多方位的、经常性的健康教育

3.1.1 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 儿童需要保护,但对有理解能力者还需要教育及训练[1]。老师和家长对儿童应加以精神文明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独立应付环境、适应环境的能

作者单位:710032 陕西省西安电力中心医院儿科

力,启发和诱导他们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以及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例如:①从小培养儿童识别危险的能力,教育儿童不要从高处往下看,不要与小朋友追逐打闹,不要随便捡地上的食物食用。加强儿童的看管,提高儿童入托率是十分必要的;②要教育学龄儿童在参加娱乐活动时选择安全性能好的场所去锻炼;③对儿童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防火、防电知识的宣传教育。

3.1.2 对成人的教育 教育家长要照顾好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千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对易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应该有预见性,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凡是孩子活动的周围环境都应该有安全措施。告诫家长要经常对子女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不要独自让子女进行有危险性的活动[2]。

3.2 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采取防范性措施 对农药、灭鼠药、药品等均应妥善保管,毒饵投放地区应严加防范;对喷洒过农药的蔬菜、瓜果须经规定时间后方可采食,被农药污染的用具必须彻底清洁后再用;家长给儿童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勿将成人的药品随便给儿童服用,喂药前应认真核对药瓶标签、用量及服法;家庭一切药品及非食用的化工品均应妥善存放,不要让儿童随便触及。加强对电、气、水源的管理,不定期检查防止漏气等。

3.3 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及普及,健全急救运转系统 建立院前社会急救体系,以社区为中心,开办家庭急救知识讲座及操作培训班,教给群众简单易学的急救知识,如人工呼吸、心外按摩等。提高意外伤害现场首次救治能力是降低触电、溺水、意外窒息死亡的积极措施。

3.4 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业务技能 儿童意外伤害很多在急诊科接诊,所以急诊科医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业务技能,才能分秒必争地挽救生命,降低死亡人数及伤残程度。

4 讨论

儿童意外伤害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宣传教育,让家长、幼师、教师了解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并教给幼儿、中小学生生活安全和交通安全知识,从单纯的医学问题转为各阶层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从而尽量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保护儿童生命安全和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慧连.儿童保健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8-134.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篇2

一辆正在行驶的轿车在经过路口时,副驾驶一侧突然掉下来一个两岁半的女童。紧接着,就在女童落地仅3秒钟后,驾驶这辆车的孩子父亲,从驾驶室蹿到了副驾驶室,也跟着跳出了车外。但是,车子却没停下,处于“无人驾驶”状态往前继续行驶。好在紧跟其后的一辆出租车及时刹车,女童只是受了皮外伤。而“无人驾驶”的车子,则撞上路口的行道树,所幸没造成其他伤亡。

这是今年5月9号,发生在浙江温州划龙桥路与东龙路路口的惊险一幕。很庆幸这次意外并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然而细细一想,国人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来的对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却让人心惊肉跳。

事实上,这样的事绝非个案,更不是危言耸听。交通管理部门分析儿童发生道路交通意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儿童突然出现在机动车道上;二是儿童从车前或车后突然蹿出。在儿童事故中,其中约半数是因为儿童自身违法行为而引起。而数字就是最好的说明:自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国开始,每年中国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儿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

应该说,儿童交通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百谈不厌的原因一方面是它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安全教育的效果还亟待提高。近十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急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多起严重交通事故,也使得人们开始觉醒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幼龄儿童及学生的安全出行问题。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试过对孩子耳提面命,但却总是效果甚微……事实上,这也是为何像BMW这样的企业,要费时费力的举办“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的重要原因。

缘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早在2005年,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就来到了中国。

这个项目旨在帮助4-9岁儿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培养交通安全意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交通安全知识传递给中国的孩子,让孩子们能够在日趋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安全。

是的,BMW不仅制造着全世界最好的汽车,同样以其“严谨、负责”的姿态,致力于儿童交通安全的教育。作为世界顶级汽车产品制造商,BMW一直努力提高产品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性,并积极致力于相关产品的研发,如设计制作汽车专用的儿童安全座椅。同样,作为交通安全教育的先行者,早在20多年前,BMW便前瞻性地积极参与世界范围的交通安全教育。1977年,BMW即成为世界首家向所有驾驶者提供专业道路安全培训课程的汽车制造商。现在,该培训已包括40个不同的项目,遍及中国、欧洲、美国、加拿大、南非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BMW同样重视并积极投入到对儿童的交通安全教育中。八年来,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坚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通过点滴努力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受教育儿童的范围和地区,力求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接受安全教育,BMW连续三年与教育部合作,发放《BMW小学生交通安全读本》并计划在全国的“BMW童悦之家”中设立安全屋或安全知识角,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儿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援助。

回溯过往,训练营在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唤醒公众关注儿童交通教育的创新之旅上,已走过了八个年头。从几个试点地区到全国20多个活动城市,从好读易懂的儿童交通安全读物《安娜&保罗和贝贝鼠》到与教育部合作出版的《BMW小学生交通安全读本》,从交通安全的大本营到环保小课堂,到今年即将搬上电视荧屏的“BMW儿童城市安全生活电视系列动画片”,八载教育之路,经过不断的创新与沉淀,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从活动形式到活动范围、渠道和受益人群,均取得了极大的突破,收获了无数安全成长道路上的感动。

应该说,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以持之以恒的爱心与专注,与中国儿童相伴八年,累计超过33万儿童从中受益。如今,训练营已经不仅是一个传播儿童交通安全的公益项目,更是一个颇具公信力的公民文化品牌。

行动:用心浇注的“情景课堂”

那么,BMW是如何让安全教育深入“童心”的呢?哥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因此,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种“寓教于乐”的全新教育模式。

一辆辆模拟小汽车,红绿灯、人行道……这就是孩子们的“情景课堂”啦!与其说它像是“课堂”,还不如说它更像是个游乐场,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挑选自己心爱的小汽车,排成排,在宝马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老师的指引下,学习道路上的交通常识。BMW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情景教育”模式,抓住孩子爱玩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而今年以“争当交通安全小冠军”为主题的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一个模拟真实交通环境的“迷你城市”。 孩子们可以驾驶着BMW迷你电动车前往各个场馆进行学习,在逼真的道路环境中学习交通规则以及生活安全知识;在“安安奥运体育馆”里通过多种体感游戏设备感受短跑、110米栏、跳远等奥运竞技运动的快乐,体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安全座椅体验馆”也通过震撼的4D体验,帮助孩子和家长更深刻地了解儿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

以救护技能为教学核心的安全教育,是今年训练营内容创新的一大亮点。除了学习交通规则和交通标示,小朋友们还可以与专业的安全教育辅导员一起,学习如何进行人工呼吸、外伤止血包扎、伤员护送等常用的急救知识,以掌握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方法,提高自身保护能力。这种“情景教学”的模式利用了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今年,除了安全读本的学习和训练营的活动体验,BMW还迎合孩子们的兴趣精心制作了“BMW儿童城市安全生活电视系列动画片”。动画片的上映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地理上的限制,让孩子们在家中就可以开心的学习交通知识,还将训练营的教学范围延伸到祖国各地,让训练营的公益教育活动惠及更多的小朋友。

应该说,自进入中国以来,责任二字始终伴随BMW在中国的成长。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在中国常改常新,八年相伴,训练营的吉祥物“安安”成了许多小朋友的伙伴,而家长们也欣喜地看见了孩子的改变。

今年的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已经在北京、济南和沈阳陆续展开,接下来训练营还将抵达成都、昆明、上海、杭州、厦门、广州、深圳等城市。除了现场活动,2012 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将继续与教育部合作,发放《BMW小学生交通安全读本》,并计划在全国的“BMW童悦之家”中设立安全屋和安全知识角,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儿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援助。在此基础上,经过精心制作的“BMW儿童城市安全生活电视系列动画片”更将于今年与全国小朋友见面。动画片的播出也将极大地扩展训练营受益人群,将安全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

编者按

这两年来,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繁荣,尤其是一些领先企业的成长成熟,社会责任成为他们除了汽车本身之外关注的又一个焦点。BMW如此,其他厂家也是如此,纷纷在社会责任和公益领域献策献礼。而BMW无疑是其中起步最早,也是做得最成功的厂家之一。这一点,本文所述的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且不说八年如一日的坚持,其创新的“寓教于乐”形式便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启迪。

这八年来,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从关爱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寓教于乐为核心的“情景教学”方式,为孩子们营建出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也让我们看到,教育并非是枯燥的教科书,还可以充满游戏的乐趣、互动的体验。

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无疑是明显的,通过切身的体验,交通安全的理念能够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大脑,这些在游戏中学到的交通安全理念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一生。

诚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所说,“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儿童自我保护的交通安全意识,充分激发了儿童对‘绿色交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促使每一个在场的成年人更严肃地思考对环境和未来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而对于受益的33万名小朋友来说,在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的时光,或许只是童年记忆中的一个快乐片段,但我想,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一句活动中“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必将融入他们很多人的行为准则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为习惯。而一个企业和品牌的社会责任使命,不正是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中形成并升华的吗?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篇3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身心发展亚健康。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家庭教育缺位,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一些儿童出现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逆反心理强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二是学业成绩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监管,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缺少学习动力,出现厌学情绪。部分留守儿童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母照样能在城市打工挣钱,觉得读书不读书也没啥区别,不自觉地陷入“读书无用论”。三是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缺失,道德约束缺乏,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行为偏差,有的甚至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四是安全隐患凸显。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不注意孩子的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在安全衔接上存在漏洞,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事故发生。

二、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任务

一是要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机制,提升留守儿童教育水平。学校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校长要亲自主抓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专项档案。组织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开通网络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随时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保持亲情联系。同时,充分利用春节、农忙、假期等孩子父母返乡的机会,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二是要加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规范留守儿童行为。要建立完善留守儿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班主任老师要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心理健康情况、在校表现等,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个性需求,加强动态监管,与监护人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特别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学校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和情感需求,想方设法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好留守儿童学生的隐私,要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关心了解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生活,引导留守儿童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努力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三是关心留守儿童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每位教师帮助几名贫困留守儿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教会他们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把学习成绩较好、沟通能力较强的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起合作,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也是班级的主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四是加强安全教育,提升安全避险能力。学校要开足安全教育课程,确保安全知识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要对留守儿童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选取一些发生在孩子们周围的真实案例,用留守儿童容易接受理解的日常生活用语,针对青少年中容易发生的溺水、打架、盗窃,不文明上网等常见的案例,生动详细地讲述安全事故和个别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后果,引导他们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要组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定期邀请消防、交警、卫生等部门专业人员,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校外活动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紧急避险、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预防安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要充分利用图片、幻灯、视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避险意识。同时,要组织开展防电、防火、防水、防震、防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应急演练,努力提升留守儿童的安全避险能力。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性安全;性教育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不断上升。2012年底山东省0-18岁儿童数是1800多万,其中留守儿童80多万,流动儿童50多万。对这一庞大的群体的关注和研究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直接监护,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够,使得留守儿童更易成为害的对象。同时更重要的还有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受害人选择沉默。这也怂恿了加害人的行动。所以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就显得重要的同时更加艰难。

2013年7月到2014年3月,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选取山东省留守儿童比较密集的地区德州、泰安和济宁和菏泽等地做了关于留守儿童害的调查,从性安全这一敏感又重要的方面来切入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旨在研究留守儿童性安全的现状,分析留守儿童遭受害的原因,找出具体可实行的防治策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分三个调查环节。第一是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第二调查留守儿童本人,第三是调查曾经在儿童期间留守过的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回顾自己18岁前的经历,来调查他们儿童期的状况。先后发放留守儿童家长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17份,回收率为94%。发放留守儿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3份,回收率为97%。发放大学生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回收率为97%。深入访谈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长、大学生各20名。访谈留守儿童班主任10名,访谈留守儿童比较密集的学校校长8名。本调查中的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8岁,因为考虑到儿童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本次调查中的儿童的年龄为6-18岁。抽样调查的儿童平均年龄为13岁。

三、调查发现

近年来随着害案件不断的发生,留守儿童的性安全问题几乎是留守儿童问题中的最重要的方面。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性安全状况非常不乐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安全的需求是儿童安全的首要需求

儿童的安全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安全是每个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心愿。对环境的担心,对性安全的担心已经是安全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调查外出务工的家长担心孩子的哪些方面时,调查结果显示对性安全的担心已经超过对学业不能辅导或者孩子不能照顾自己,位居第一。41.5%的家长最担心周围环境不安全,担心孩子被侵害。40.5%的家长担心学习作业没有人能辅导。24.4%的家长担心孩子自立能力不强不能照顾自己。在调查中我们分析过只有女孩的家长的最不放心的情况,得出的统计结果是,83.3%的家里有女孩子的家长最担心的是环境不安全,遭受害。(见表1-4)

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个案L,女,35岁,有两个孩子,大的女儿已经4年级。小的是儿子大班。大孩子断奶后在外面打工。打工快10年了。她说,最担心孩子的安全,特别是寒暑假的时候。上学的时候在学校里还好一些,但假期里孩子成天在家。老人顾不上。在外面打工每每看到别的地区的孩子因为家长看护不周到遭到毒手,心里就紧张的要命。担心这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二)性安全知识缺乏

在被调查的家长中,只有26.9%的家长很了解孩子的性心理和性生理。只有23%的家长平时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的教育,远远低于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家长比例(45%)(见表5)。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将性教育特别是性生理教育的任务转交给学校,而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也没有系统的讲述过生理卫生的知识。

在调查的学生中,55%的学生不知道怎样看待生理卫生知识。70%多的儿童否认生理知识和其他知识一样。11%的儿童认为生理卫生知识羞于启齿;15%的学生认为生理卫生知识不敢接触;5%多的学生很避讳,8%多的学生很好奇。在调查中还发现竟然有56%的儿童不知道生理卫生的知识。(见表6-11)

在访谈中,泰安宁阳的一个小学,学校有8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5年级的班主任刘老师说,性生理教育,我们不好意思说,第一是学校领导没有要求我们上,第二,是我们在班上和学生讲这些内容,很别扭,要是强制让我讲,我会脸红脖子粗。

(三)性安全教育几乎是空白

在调查中,问及性安全教育的重要性。70%的家长认为很有必要,是青春期的必修课。但是却有76.2%的家长平时不对孩子进行性安全方面的教育。(见表12)在调查儿童的时候问及学校可曾开设过关于生命或者性教育的课程只,只有30%多一点的学生的学校开设过。当问及这些开设过的学生都讲什么内容的时候,他们多数回答忘记了。或者说,班主任开班会的时候可能会说一些。就是开设的这些学校中,没有一个是专职的教师在开设,更没有专业的教材。

访谈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的奶奶说,我们这些人,没有文化,家长出去挣钱。我们最多能让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就行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做好饭。别的方面指望不上。孩子不听我们的,孩子还是听老师的。性教育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怎样讲。在调查中就是外出务工的家长也只是担心孩子的性安全,真的让他们告诉孩子预防或者应对害的建议,他们也不知道。

在搜集山东省害案例的时候,我们看到法院的一个案例。其中有一个被告的家长是这样发现孩子被侵害的,孩子突然有一天不喜欢隔壁的叔叔了,问及不喜欢的原因,孩子说,每次叔叔给我好吃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往我的身上尿尿。在调查中,一名公安系统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一个暑期,他们曾接到10多起关于留守儿童的案例。案件的加害人几乎都是熟悉的人。而这十多起案件中,有的加害人不止一次的侵害一个或者多个儿童。案件性质恶劣。同时令人发指。通过这些案例,也看出性安全教育很重要。但是怎样能让性安全教育实施开来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抵制害加强性安全教育是一个全社会都需要努力的事情,是一个需要国家、学校和社会相互协调的事情,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事情。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国家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扶植落后农村搞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各种途径的招商引资形式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其次还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养老、医疗和教育制度,使儿童能够在家长就业的城市很方便的受教育,而不是义务教育入学还要受到户籍、住房、社保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再次,法律法规方面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安全的独立司法保护体系。同时现有的儿童相关的法律有的也缺乏可操作性,儿童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充分体现。修改完善现有的《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儿童发展纲要》等,突出留守儿童性权利的保护内容。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加强性安全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从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是从专业的教育场所,还是从儿童社会化的优良环境等方面,无疑学校有别的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从幼儿园到大学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在一个完整的学期或者每个学期设置固定的几周系统讲述生理知识和性安全知识。配合儿童不同的年龄状况,采用图文并茂的教材和专业的教师讲解。有必要的学校要设置单独的性别教育实验室。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让儿童接纳身体,愉悦身体。从认识身体开始,认识社会。

首先,在幼儿园阶段,对性别有懵懂的认识。3岁左右是孩子性意识开始萌发的年龄。幼儿园,孩子开始意识到男女上厕所是不一样的,在不一样的上厕所的行为中,开始教育孩子,游泳衣盖住的地方都是自己身体需要保护的地方。同时告诉孩子自己的生命起源。其次,小学期间,必须要孩子知道身体的很多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触摸的。还有小饭桌的挑选除了卫生的标准要求外,性安全与否是小饭桌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的低年级,孩子对婚姻、对生育有一定的好奇。一定要用科学的方式满足孩子的这些好奇。小学高年级,有的发育快,营养好的孩子就会出现第二性征。这个时候也要教给孩子必要的生理知识。再次,多数的孩子在中学期间都会出现第二性征,伴随第二性征出现的是青春期综合指征。而这个时候也是很多家庭更年期的妈妈遇上青春期的孩子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的性教育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中学必须专业的教师,专业的教材,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能引导孩子正确度过青春期。最后,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在承传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再进行生理知识的教育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是对孩子进行社会性别教育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社会性别教育是让学生在正确看待生理性别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促进两性和谐发展。通过社会性别理论梳理,通过审视性别社会化的过程,通过透视影响性别社会化的过程的因素,引发两性反观自身,正确看待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积极抵制刻板的性别印象,建构两性气质,促进构两性的发展。

性教育在现在多数人看来还是隐秘的事情,所以家庭在实施性安全教育在当下也显得尤为重要。家长特别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必须有敏锐的安全意识。转变意识,将精神需求看的重要些。转变意识将性教育看成是和别的学习文化知识一样的,没有什么神秘感。同时不要将性知识看成洪水猛兽,看成是黄色内容。将性教育知识视为生命的科学知识,同时及时告诉孩子相关的保护措施。外出务工的家长要经常回来看看。增加和孩子交流的频率,除了电话,适当的增加一些联系孩子的手段,比如QQ或者电子邮件。

政府、学校、家庭、儿童本人、农村社区,以及社会的各级力量都要积极主动的将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去解决,而只有依靠各级力量的联合,留守儿童性安全的明天才会更好。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害研究(项目编号:J13WB55)。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篇5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自护教育 现状分析 构想

【作者简介】 彭莉萍,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1-0041-03

一、基于留守儿童伤害频发的自护教育

近年来留守儿童安全事件处于高发状况,留守儿童被害、中毒、溺亡、自杀等事件,特别是留守女孩受到害的案例不断见诸报端。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各种悲剧事件不胜枚举。

面对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政府加紧出台政策和给予资金支持。各省市地方相继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服务网络,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二是社会爱心人士不断组织发起公益计划,比如由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发起的“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共青团湖南省委、共青团长沙市委等政府机构联合发起的“新农村助教行动”, 建立新型助学帮教公益平台,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关爱、帮助农村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留守儿童的境况,但从留守儿童的自护教育整体上来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自护教育是指对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教育,包括自我身体安全及健康情绪的建立和维护。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自护教育也是一种生命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成长,特别是留守女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自护教育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落实。

二、当下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

1. 家庭教育缺位

据2013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女童超过3000万(据2009年成都理工大学许传新博士主持的项目调查,留守女童比例高于农民工子女总数中的女性比例)。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得到适当的家庭教育和关爱,渴求亲情,与其他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叛逆、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自制力差等。这些孩子思想不健康,任其发展下去,常常有可能成为社会中的危险分子。他们有的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有的由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孩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在学业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督促,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主动性、自制力差。有的留守儿童思念父母,厌学甚至中途弃学而逃。由于精力、知识、经济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全方位教育的责任。有的监护人对待孩子迁就放任;有的漠视与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甚至漫骂、体罚。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2. 学校教育的疏忽和不当

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身上;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的考分。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未遵循职业操守,缺乏对事业的爱心、责任心和能力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自护教育缺位

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家庭监督的失控,文化和治安环境不良,加上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小,好奇心强,自护意识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这样导致其发生凶险的几率明显增大。另外,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在身边照顾,其饮食、卫生条件较一般农村儿童更差,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受到很大损害。

4. 社会原因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改变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相关教育制度。比如,高考必须返回原藉。加之,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生活,但毕竟收入有限,无法承担子女在外地入学的高额费用,因此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三、加强留守儿童自护教育的构想

1. 转变教育理念是进行留守儿童自护教育的前提

自护教育是对自我身体安全及自我健康情绪的建立和维护,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是“唯理智教育倾向”,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一切以理智训练为目的,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主要在考试的分数,在教育过程中漠视学生的情感情绪,也缺乏评价学生情感发展的一整套措施或标准。

因为留守儿童的弱小和缺少家庭温情,社会给予留守儿童的多是同情和怜爱,对他们缺乏人生观念的指导和挫折教育。应该通过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对“父母为什么要外出打工”这个问题,教师要帮助他们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教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在情绪、情感上给于正能量的引导。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存在着城乡、东部和西部的巨大差距,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大,由于处在产业链最低端农民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从而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造成这种父母子女分离的状况。目前社会各方面都在努力寻求解决之道,并显示出一定的解决成效,但父母子女分离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要让留守儿童转变思维方式,学会面对现实。

父母为了生存、为了生活,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幼小心灵深刻感受到人生的苦难。社会的同情和怜爱不能完全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因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也往往意味着精神的贫困。教育者需要加强自强自尊教育,教他们学会独立和坚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敢面对生活的态度。

陶行知先生是上世纪初最具有平民思想的教育家,十分关注乡村教育问题。他认为自从有人类生活就有了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古语云: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需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和理解两个基本点:一是爸妈出门打工是为了给我更好的生活;二是我能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导,努力学习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让爸妈放心。

2. 提升教师素质是进行留守儿童自护教育的基础

对留守儿童来说,教师很大程度上起着父母的作用。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能从教师、同学处获得支持与帮助, 以消除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因此教师的素质对留守儿童的自护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学校。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教师资源长期处于比例失调且两极分化严重的低效配置状态。教师待遇低,中小学校生师比例过大,工作超负荷,不少教师学非所教,教非所学,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教育发展和时代的进步,21世纪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学的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还必须对学生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要热爱学生,以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投入教学。“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学生是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如同学生的父母。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真心去对待教学和学生,这样学生感受到被爱,才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 加大教育资源倾斜力度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是进行留守儿童自护教育的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分散,学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比较落后。数字显示,2004年之前,西部地区有一师一校点约9万个,占全国校点的80%以上;一些山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和荒漠地区,交通十分不便,校舍破旧不堪, 师生在校工作学习没有安全保证,教师队伍很不稳定。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与布局,撤销合并一部分学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推进,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更加合理,缓解了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改善了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效益。

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新家,可以消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一定程度弥补农村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陷。但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滞后。许多地方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导致许多学校不达标,必要的生活设施不健全,缺乏对孩子的情感关怀,更缺乏具有民族文化意蕴和乡土文化气息的家庭文化建设,进而带来低龄儿童心理健康、学生厌学辍学的问题。

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庭,寄宿制都意味着经济成本的增加,这部分成本该如何消化,如何合理分摊,现实中尚需有效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农村留守儿童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抓住现阶段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是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制度设计者(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要对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行为权力作出制度安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学校寄宿条件,维护好教育的“最低保障线”,就是政府应尽的社会责任。

4. 充实德育内容是进行留守儿童自护教育的手段

我国学生的德育贯穿在从幼儿到大学生教育的始终。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教育部从1981年至1994年陆续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等行为守则和规范,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作出基本要求;2004年了新的中小学学生《守则》和《规范》,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分别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如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等,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和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的能力。

我国中小学生的《守则》和《规范》,立意比较高,条款比较多,但对个体的成长保护功能相对较弱,缺乏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行为守则内容,来约束和指导留守儿童的自护教育。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小学生守则中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如美国《学生守则》第20条规定:避免产生性早熟的经历;英国《小学生守则》第2条规定: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具体规定儿童在身体和性方面的行为规范,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实实在在,让儿童知道不能做什么。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篇6

除了少数“幸运”的儿童能在父母的陪同下进行假期“充电”或旅游观光之外,不少留守儿童的暑期却是寂寞而无聊――或是成天守着电视、或是随父母奔忙于工作……由此可见,在暑假期间,留守儿童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爱和关注。为了让留守儿童过上更加充实、有意义的暑期,三生公司为他们准备了一场精彩的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开营 快乐之旅在前方

8月11日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联合“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联合协办的“手拉手・三生夏令营”正式开营,来自山东、四川、湖北、贵州等地的30名农村留守儿童,和来自北京的30名儿童结成手拉手小伙伴,在未来的5天里,即将开启一趟充满快乐和收获的夏令营。

“我们希望通过夏令营,带给留守儿童一次手拉手结交好友的行动、一次平等互助关爱的体验、一次共同逛京城健康成长的旅行。”该项目发起人之一,三生(中国)供应链中心总裁施光辉表示。

在开营仪式的前两天内,来自各地的留守儿童们在老师和三生志愿者的陪同下,乘坐火车陆续抵达北京。为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主办方在11日下午特别举办了简单而快乐的开营仪式。“知心姐姐”卢勤、祝薇、赵曼云及三生(中国)供应链中心总裁施光辉等“快乐导师”们都前来与小朋友们见面,并为他们带来快乐启发与成长鼓励。开营仪式上,“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副总监祝薇老师在致辞中向孩子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她说,“这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日子,对于你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时光。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夏令营,收获快乐,交到一辈子的好朋友。”

此外,卢勤老师风趣幽默,充满正能量的分享,将很多孩子离家的愁绪和与陌生人接触的羞涩一扫而光,快乐的阳光从心底里绽放。在卢勤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大声分享参加此次夏令营的喜悦,“第一次出远门就可以来到首都北京,还认识这么多朋友,好想快点告诉爸爸妈妈,我很开心!”

合作与分享 体验成长的风景

据悉,本次“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中包含了生存体验、安全教育和感恩教育三大特色内容。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建立了各自的夏令营手拉手小分队。

“一方面,通过城市孩子和留守儿童手拉手,共同了解北京古今文化,体验首都北京的风土人情,开拓孩子的视野,让他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从而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力和自豪感。”作为本次夏令营营长,“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活动部主任赵曼云向记者介绍本次夏令营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走进大自然,体验户外生存,能够让孩子们学习彼此沟通,感受尊重、合作、关爱的力量,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懂得感恩,学会珍惜。通过互动体验,则让孩子们意识到健康成长的内涵。”

在五天时间里,每天都充满着各具特色的行程,如生存体验,既有“手拉手”逛北京、参观博物馆、看演出的环节,也有野外拓展的训练。此外,感恩教育也是此次夏令营活动中的一大亮点,“三生故事”、“你不知道的妈妈”、“知心朝闻”等特色内容,让孩子们感受尊重、合作、关爱的力量,活动中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自强坚韧,努力学习,回报家人和社会。

爱的教育 关注儿童身心健康

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来说,留守儿童人身、家庭安全问题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近年来也频发许多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如何在现有的困境下帮助到更多的留守儿童?

“三生爱心安全盒子”,是在儿童教育与安全自护专家团的支持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设计的,里面包括漫画、卡片、活动道具等,是由安全常识挂图、安全小道具与志愿者使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其中,挂图部分既包括生活安全常识,还有药品、食品、交通安全常识。志愿者可以结合使用指南,并配合安全贴士卡、“我是小小质检员”、“逃生通道”、“生命水球”等安全小道具,对孩子进行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安全贴心卡片着重对于留守儿童心里方面的辅导,可以满足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

钟凯博士表示,“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从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出发,希望有效避免留守儿童根源性的饮食卫生问题,并且在随后的研发过程中,安全知识也由食品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将关爱与资源一股脑地在一个时间段堆给孩子们,倒不如细水长流,帮助他们自动自发地去认识这个世界。用平等和尊重的心态, 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比纯粹的物质捐助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帮助。这也是三生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一直所倡导和践行的。

为了孩子们 三生公益在路上

当下对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他们的生活艰苦、安全隐患和教育问题……在贫穷的阴影与现实的夹缝之下,一群稚嫩的幼苗,在等待被爱之中不知不觉心中长满了杂草,而他们不应该是被亲情疏离后心灵脆弱的一代,不应该是从童年开始就独自面对世界孤寂的一代,他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爱与关注。

“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夏令营”是三生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系列活动之一。据悉,该公益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走过了山东、四川、湖北、贵州的多个县乡,了40000人参与的《2013年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建成了84间三生爱心教室,带动1000多名志愿者与孩子们温暖互动,为4200名留守儿童带去快乐,而这些数字还将持续增加。

对于开展项目的初衷,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副总监祝薇表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经达到近6千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需要受到关注。但目前社会大部分对留守儿童存在‘贴标签’的错误认识,我们希望通过走近这些孩子,真正去了解他们。”

“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走心’的帮助,而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捐赠。未来,三生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将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在每一次的深入交流和沟通中了解孩子们的需要,给予他们真正的帮助。”三生(中国)施光辉也如是说。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篇7

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建筑物倒塌等意外死亡的,每年达1.6万之多,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天职。我国现在有1亿多在校小学生,他们离开家庭走进学校,学校就应该担负起安全防范的责任,对学生的生命健康负责。

要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抓好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学校安全防范与处理。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1 学法用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保障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他们的人生安全。然而目前发生的侵害少年儿童的事件仍时有所闻,并且由于受害人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常常不能想到运用法律来大胆地保护自己,造成违法犯罪者有机可乘,变本加厉。我们要求少年儿童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一方面是要让他们从小自觉遵纪守法,长大成为一位好公民,另一方面就是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同时,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人格尊严,明确自己拥有的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尊严和权益遭到侵犯与损害时,学会采用合理合法手段,运用一切可以和可能调动的资源,机智勇敢地进行抗争,充分发挥自我保护的作用。学校请沙区少年刑审庭杨庭长,结合案例做专题法制报告,典型的人和事,精彩的讲解,学生颇受感动,效果显著。

2 学会生存,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

2.1 从听到的小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如福安市某中学一位年仅16岁的初三学生,无视“高压危险”的安全警示,爬上了离地面3米多高的变压器台架上方铁横杆捉鸟,结果被10千伏高压电击。经紧急抢救,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已致残。收集学生在体会中写到:我也曾经有爬上电杆拿风筝的想法,今天我听到了这件事,回想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怕。十年前某学校发生的“脚一伸,赔偿三千元”恶作剧,故意把一同学弄倒磕断门牙赔偿治疗费。教训深刻,引以为戒。

2.2 从日常看到的小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小事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如:学校看木偶戏表演结束,学生走出教室时,前边的低年级小学生被拥挤的人群一挤,侧身倒地,有的男生跨过而去……

这种情况就经常在我们学校集会时出现,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在班队活动课上让学生讨论:假如有同学不小心把这位同学挤倒在地上踩去了,后果会怎样?假如你当时就在这位同学的身边,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位同学,你会怎么办?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后积极发言,认识到位,提高了类似安全事故发生的防范意识。

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3 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少年儿童活动的领域愈来愈广,接受的事物愈来愈多,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自我保护意识及避免伤害的能力也比较弱。因而他们往往在突发事件到来时容易受到伤害。正因为儿童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能力极其有限,而且仅靠大人跟在身边保护是不可能的。所以,积极的办法是引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树立自护自救观念,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机智勇敢地处置遭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和危险,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如“有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把手割去,捏着伤口,哭着,跑进教师办公室请求教师的帮助;有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脚上擦破了皮,哭着……”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全部找老师,学生已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针对这一点,我们召开班会,倡议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在学校医务室准备了一些伤口消毒药水及一些包扎伤口用的物品,教学生尝试包扎一些轻微的小伤口。从此,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己到医务室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体验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我们要对儿童进行以“生命大于天”的自我保护教育,让他们知道保护生命是现代社会人的最基本权利之一。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我们应针对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从校内学习和校外活动、家庭生活,以及预防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方面,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交通、消防、用电等安全常识,提供预防和紧急应付各类事故的常用措施和方法,教会他们识别常见的安全符号和标志,告诉他们常用的求救电话号码。观看安全教育片《花季少年》和《生命安全高于天》。学校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和《紧急疏散演练预案》,针对消防和不名气体先后两次实战演习,学会紧急情况下逃生技能。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故或案件教育他们,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自我保护,形成一定技能,使他们学会处事不惊,遇险不慌,真正起到自护自救的作用。

3 增强“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现实生活中,既有许多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同时也不免存在一些消极、甚至有害的因素,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颓废、丑恶的生活方式沉渣泛起,正在毒害人们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成为诱发犯罪、破坏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盲从不合理的事物和屈从不正当的要求,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这在青少年当中时有发生。迷恋网络游戏导致荒废学业,网上交友良莠不分走向深渊,中学女生误入歧途,这不是危言耸听,值得深思。

应当看到,少年儿童在其向成年人过渡期间,由不成熟到成熟,正值身心发育时期,具有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我们应以利废偏,根据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大,愿意接受真理这一特点,抓住这一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等方面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运用正面教育,先入为主,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行为侵蚀,这才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6~12岁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开始逐渐的变化,特别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意识。虽然识别能力、自控调节能力都存在不少缺陷,但如果认为他们还未成年,就不尊重他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则往往会使幼小的心灵产生扭曲,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们的愿望,重视他们的意见,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既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严加管束,严而无格,更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的少年儿童,采取耐心、细致的引导,进行有关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事,引导他们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当他们有了进步,及时地勉励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一旦遭到挫折,热情鼓励他们去克服。

我们在加强教育、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尊重儿童个性意向的正确发挥,才能有利于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信,提高他们的自主、自制、自理能力,增强应受能力与承受能力,也才能使少年儿童自我保护得到体现。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篇8

一、研究方法

北京四环游戏小组成立于2004年,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燕教授及其研究生在北京四环农贸市场创办的一个服务于0~6岁流动学前儿童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北京四环农贸市场的流动学前儿童较多,目前散居的学龄前儿童有80多名,绝大多数在四环游戏小组接受非正规学前教育。〔3〕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重在探讨在流动学前儿童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为更好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者还结合运用了观察法、访谈法。

二、生命教育实践

在研究开始阶段,研究者以志愿者身份进入北京四环游戏小组。研究者从对流动学前儿童及其父母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生活、生命的态度调查着手,以期为开展面向流动儿童的生命教育实践提供基础资料。

研究者发现,北京四环农贸市场是流动学前儿童的“游乐场”和“天然学校”。因为平日里除了在四环游戏小组参加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活动之外,孩子们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市场了。在这里,孩子们随意奔跑攀爬。不过,因为市场里人群熙攘,又临近马路,车流量大,所以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观察发现,流动学前儿童大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敢独自外出买东西,敢在车流中奔跑,敢到湖边玩耍,但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缺乏,卫生和生活习惯不太好,攻击行为较多。

观察同时发现,这些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整天忙于生意,对子女的关心和照顾非常有限。可以说,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粗放的教养方式。

四环游戏小组的课程体系是根据流动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其生存环境特点,采用跨领域的综合教育形式,将科学、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4〕为保持与先前四环游戏小组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的连贯和一致,研究者尝试将生命教育内容整合进四环游戏小组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四环游戏小组一贯重视家长参与、家长互助的教育理念,在对幼儿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注重开展家长工作。

1.关注自我的教育

如上所述,因为四环游戏小组的孩子大半时间生活在人群熙攘的市场里,父母大多无暇顾及他们,孩子们“累了就往地上一坐,饿了拿起东西就吃”,安全意识薄弱,卫生习惯较差。为此,研究者在四环游戏小组设计实施了“认识我自己”“生活小卫士”“安全你我他”“健康饮食”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提高户外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除了每周固定的集体教学活动外,研究者还重视对这些流动儿童的常规培养和日常随机教育。家长工作的重点则是引导家长认识和关注自己的孩子,提高他们履行第一监护人责任的意识。研究者通过发放相关的宣传材料和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引导家长分析周围环境特点,唤起家长对加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的重视。

经过一系列活动之后,幼儿的卫生和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进,安全意识有所增强。多数家长认识到周围环境的确存在种种安全隐患,愿意配合四环游戏小组的志愿者一起加强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且能够及时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

珊珊的变化:珊珊刚来四环游戏小组时总忘记带水杯和手绢,后来看到老师经常表扬带水杯和手绢的小朋友,她也开始让妈妈提醒自己了,而且还会主动让老师检查自己的小手是否洗干净了。(研究者观察记录)

丹丹的变化:丹丹最近在家里表现还不错,我们经常表扬她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要在市场做生意,无法时刻盯着孩子,所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力是根本的办法。(家长心得分享)

2.关注他人的教育

生命教育在引导幼儿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强调要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有研究表明,流动学前儿童的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相对较弱,有些则攻击性较强。研究者为此开展了“游戏小组添了新朋友”“我是懂礼貌的好孩子”“我会说对不起”等活动,以引导幼儿学习礼貌待人,相互关心和帮助。四环游戏小组采取的是混龄教育方式,这一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有助于孩子在相互照顾、相互帮助中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墨墨的变化:墨墨常与同伴发生争执,她还常以打人的方式吸引志愿者老师的注意。孩子大多不愿意跟她玩,有些家长还很排斥她。研究者为此一方面与墨墨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注意及时发现墨墨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与此同时,研究者还重视引导其他家长多发现墨墨的优点。在多方努力下,墨墨逐渐能与同伴友好地相处了,接纳她的同伴和家长也越来越多了。(研究者观察记录)

在面向流动学前儿童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研究者非常重视对家长的指导。通常,在家长会上,研究者会通过游戏或互动,让家长和家长在愉快的气氛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在组织大型活动时,研究者通常会采用结对子的方式,让家长在相互合作中增进感情。每周五晚上是四环游戏小组的家长读书会活动时间。家长们经常会就所读书中的某一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深入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如前所述,四环游戏小组的家长大多要为了生计奔波,他们起早摸黑,生活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为此,研究者借助读 书会活动,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以期点燃家长关注生命质量的热情,也即学会关注自我,关心孩子,关爱他人。

家长的变化:不少家长在参与四环游戏小组的志愿者活动时,不再只盯着自己的孩子,而是能与更多的孩子互动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主动与其他家长聊天,对于其他家长遇到的一些困难,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了。(研究者观察记录)

3.亲近自然的教育

除了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外,生命教育还重视引导孩子关爱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为此,研究者和幼儿一起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以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生命的多种存在形式。例如,孩子们在观察和照顾动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更加敬畏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

1.目标和内容

促使幼儿关注自己和他人,提升生命质量,是流动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家庭环境特点,本研究从流动学前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了以下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1)了解和关爱自己

生命教育强调了解和认识生命,关爱和保护自己。围绕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和掌握保护自己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标志并作出正确反应,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2)与他人友好相处

观察发现,流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较多,同伴之间常会发生冲突。根据这一特点,围绕“与他人友好相处”这一目标,本研究确定了相关的生命教育内容,重在引导幼儿理解和宽容他人,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强调遵守社会规则,引导幼儿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

(3)尊重生命的多种存在形式

围绕这一目标,本研究注重引导幼儿从爱护身边的环境和动植物开始,引导幼儿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感受和经历四季变化、草木荣枯、花开花落的过程中,幼儿对生命的周而复始有了较真切的感受。

2.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流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生命教育的契机,如能及时抓住这些机会进行相应教育,将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流动学前儿童因为各种客观不利因素时常会生病。这时,可以有意识引导其他幼儿帮忙照顾生病的小伙伴,使孩子感受到同伴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借此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

(2)发挥集体教学活动的作用

面向流动学前儿童的集体教学活动,一定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育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注重为幼儿创设真实情境,让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5〕例如,在设计“我不认识你”的集体教学活动时,研究者发现四环游戏小组的孩子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很强。为此,研究者改为针对这些孩子通常不太注意饮食卫生的问题,设计了“不乱吃东西”的集体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3)重视家长的参与

观察发现,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大多较关注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较忽视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为此,研究者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并通过专家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充分认识自己的教育责任和重要作用,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生命观,既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将生命教育延伸到家庭中,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峰,冯维.论幼儿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及实现途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34(6):11-15.

〔2〕杨月.我国生命教育面面观〔J〕.中国教师,2005,(2):12-15.

〔3〕〔4〕张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四环游戏小组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51-265.

上一篇: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下一篇:税务管理制度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