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12 13:22:36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高校 创新力 科技 现状 发展

一、引言

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高校师生的整体创造力。积极利用高校内的各项教育资源创造新的技术与成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研发创新型技术、成果的重任。我国大部分科技研究人员都工作于高校,产生于高校,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明确高校的创新优势,认清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前景,才能让高校的教育作用呈现出来。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创新性论文还是创新性科技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问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成果不佳,主要受以下几点原因影响。

(一)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优

目前,社会上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两大问题,两大问题同时出现证明高层次人才数量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有问题。高端人才的流失,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配置。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只有极少部分留学之后选择回国,回国发展的高端人才数量更少。高校中缺少关于创新的高端科技人才,会影响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质量。除了人力资源,我国高校的科技研究设备配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条件的改善,让大部分高校都有充足且先进的科学仪器,但部分高校没有正确使用科技创新仪器,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在传统科研理念的影响下,SCI核心论文是评价科研人才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在这一标准的要求下,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过于重视短期科研利益,希望在短时间内写出核心论文,以此获得个人级别调整与工资待遇提高的福利,也就是说,科研创新成果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相关。在错误的引导下,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将写论文与发论文视为科研的重要部分,没有关注科研项目本身的意义。学术氛围过于浮躁,科研人员的思想急功近利,影响了高校的科研创新氛围。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向不符合市场需求

高校,是为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阵地。然而,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尽密切,使得其无法正确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无法通过校内的教育与科研工作来满足企业的需求。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过于盲目。像英国剑桥大学就建立了工业联络办公室,时刻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为校内师生的科研创新成果寻找市场。只有符合市场的需求,才能让高校的科技创新实践具有价值。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的深度远远不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转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观念,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相关制度,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保障护航,才能取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一)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逐渐合理化

对高校内的科技建设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做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与科技创设能力建设相关人力、物力与财力得到合理配置,才能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让高校师生更加便利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首先,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人力资源来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科研队伍,是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高校应当积极提高优化科技创新工作者的个人待遇,以此来留住与吸引优秀人才。给优秀科技创新工作者外出留学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培养高端人才来提高校内科技创新人才的质量。高校学生有高端引导者,其在校的科技创新思维才会更加开放。其次,高校要给予科技创新工作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支持。积极采购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引导师生利用最新技术开拓新的技术,开拓新的领域。

(二)高校科研创新成果考核逐渐完善化

科研创新成果考核机制的完善,对于高校科研创新氛围的和谐化与学术化十分关键。高校管理者要意识到科研成果学术价值的分析,不能只关注科研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绝不能将核心论文的发表视为科研者级别调整与工资上调的唯一标准。高校应当关注科研创新项目本身的价值以及科研人员在这一项目上的付出,以科研成果最终的社会效益以及学术价值去评价与考核科研人员,促进高校学术氛围的成熟化。

(三)高校科技创新实践逐渐市场化

在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贴合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有利于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各大高校应当借鉴教育发达国家高校的科研创新经验,建立一个专门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以此为桥梁加强高校科研创新成果与社会市场需求的联系。这一机构的工作者要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进行分析,为其寻找能够发挥价值的企业与领域,寻求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实践的市场化,能够给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更多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高校,是科技创新力的集合地,各大高校应当认清自身在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正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不足之处,本着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展助力的原则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的理念,创新方法,才能让高校与社会共同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秋华,李铁范.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与评述[J].考试周刊,2014(98):152-154.

[2]杨思洛,韩瑞珍.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1-6.

[3]吴靖.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3(21):294-295.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 工程施工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31-01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不断改造自然,使自身生活更加舒适。这个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是土木工程,这种技术是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需求和保障。目前,土木工程已经逐渐分化为很多学科,并在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更好的应用土木工程,提高其施工效果,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推动土木工程的发展。现对土木公路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描述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地位,在施工的整体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了解工程的需求,然后选取合适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在土木工程中,施工人员应明确现场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式,针对不同的情况,应用那种施工方式。

土木工程会受到施工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条件、施工场地的选址、载荷和资源,都会对施工造成一定制约。所以针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创新,并不简单,施工人员应拥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对施工现场的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当施工不会受到其他因素限制时,才能实现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土木工程的实施效果。下面针对土木工程的创新进行详细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1) 土工工程施工技术中新型预应力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首先要对预应力技术进行创新,这个过程的主要内容体外预应力的发展和使用。体外预应力主要是将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构件布置情况相比,能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或无粘结预应力相对应。这种技术的创新,是为了体外预应力能够更好的在特种结构和混凝土道桥施工中得到较好的利用。

其中,粘接体外预应力是体外预应力应用中的特征之一,这种预应力在管道结构外并不会产生较大摩擦,所以在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中比较方便。施工人员应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技术实施的控制工作。其中使用较多的体外预应力施工方式是无粘接力的体外预应力体系,这种形式的操作比较简单,单根无粘接施工产生的摩擦损失比较小,所以综合分析,体外预应力与传统预应力施工相比,更加合理,具有科学性,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深基坑支挡技术创新。在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对土木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层建筑过程中,增加了抗震设计,地下空间建设等方面,为了保证这些项目的质量和稳定性,应做好土木工程中深基坑支挡项目。深基坑支挡技术,是土木工程不断发展的成果,最有代表性的是桩锚支挡体系的应用,针对深掘深度较深的土建施工,施工人员要明确施工的地质条件,如果施工的地质条件比较差,图纸疏松,坑壁的密度不高,需要选用灌注桩体系和预应力锚杆,提高施工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文图层,施工人员要选用引进的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

土木工程施工中,许多临时支挡的加固桩或地下支撑墙或永久性的支挡桩或支挡柱可以实施支挡与承重一体化的支挡技术方案。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保证一体化的承重和支挡系统,能够满足支挡的各项需求,并在承重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施工的速度,节约的施工资源,增加了施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土木工程的支挡技术创新,需要保证旋挖灌注桩的成矿质量,在管控关注桩施工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避免施工出现,不利的影响因素。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在土木工程中,应遵守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质量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在城市化的不断推动中,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难度也有所加大,并逐渐呈现出科技化、自动化与生态化的新发展趋势。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科技化趋势。为了促使土木工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施工人员要关注工程的造价,这是控制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人员对技术进行创新,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的实施效果。工程造价需要满足工程的生产需要,利用多种自动化和机械化手段,减少机械费用和人力费用。土木工程将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从而提高土建施工的效果。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自动化趋势。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自动化是工程的整体发展趋势,促进工程的整体进步。在建筑行业不断完善中,土木工程也实现了从传统施工技术到自动施工技术的改革,例如针对标准化的技术,对施工方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手段后流水线或是互换型。通过这个方法,更好的进行施工生产,自动化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为先进设备的引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自动化施工。

(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趋势。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要重视自然环境,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土木工程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改造和利用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便利。同时,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在实施土木工程中,要保证施工技术符合生态化趋势。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是未来长时间内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施工人员应在施工中采用环保的建筑材料,避免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施工要污染性比较低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促使环境、建筑和自然和谐共存。

3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分析,为了促使土木工程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应对其施工技术进行创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土木工程中,应遵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质量效益最大化,通过这种手段,使土木工程与自然环境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会逐渐形成更多的环保设备和材料,应用这些进行施工,能够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满足生态保护的需求。所以相关人员应不断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工作,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水武,陈坚.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研究[J].门窗.2015(01).

[2] 许权.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J].江西建材.2014(21).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功能;智能化;应用;发展趋势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分析和不断改进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电气自动化的趋势已经是难以逆转的潮流,也代表着当前电气行业发展的基本走向。控制系统作为电气行业的核心,对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起到了制衡和牵引的作用。尤其是在自动化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和预判,无疑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众所周知,电气自动化技术遍布于现代工业各个领域,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重工业,诸如能源、材料、医学、工业设计、环保、航空航天等行业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可谓屡见不鲜。从技术角度衡量,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大范围应用是基于自动化技术的核心优势,即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推广和使用现代高端科技。当前的电气化革命可以视为新时期的电气技术变革与高精尖技术的重新整合,其必将带来工业领域的新变动,进而影响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以我们研究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为例,其兼顾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是借助控制系统来完成的,而控制系统的实现和设计其实主要根植于自动化技术本身。所以,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的包括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2

大趋势在当今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中已经初见端倪,并有继续发展和扩大的趋向。总体而言,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控制系统将带给电气自动化技术更大的进步空间,最终作用于电气自动化的相关行业,并促进相关行业产生集群效应,进而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首先,智能化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的一大趋势,也代表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最高水平。所谓智能化,可以理解为控制系统的新型技术革命,即融合计算机技术、新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多重优势,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科学化程度,为实际应用提供多元化的帮助。例如,在未来的航天飞行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融合智能通信和大容量的信息输送系统,形成完整的远程监控系统,这就是智能化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模块。在此基础上,航天飞行能够随时随地受到地面指挥部的控制,并且随时发回数据、信息等资料。同时,远程控制系统基于智能化的原理,可以

保证在全天候的气象和地理环境下都能有效工作,并保持功能的持续性。

其次,人性化的特征也是未来电气自动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想象,未来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更加符合操控者的需求,更加考虑使用者的感觉。以人为本,才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控制系统应用的根本,也是其又一轮变革的动力。将人的因素与技术优势完美融合,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根本升级路径。

2.更加市场化和标准化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市场价值。就前面已经提到的工业生产部门来看,其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再度升级改造和拓宽式应用也可以预见。在此基础上,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将充分显现出来,有了广泛和大量的需求,必然导致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产品化、商业化和市场化。那么对于负责研发、生产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类产品的企业来说,如何更好地投入科技开发资金,更好地生产和销售配套的零部件产品,就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专业化和标准化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的又一个大趋势。所谓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其实也是基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性能和市场属性而提出的全新概念,其着重强调标准化的配置和设计,更加有利于系统的综合应用。例如,采用微软公司的标准化技术后,工程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成功地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考虑到自动化系统策划方案的重要性,当企业进行系统连接时,必须采用微软操作系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办公室使用的就是IP系统,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之间的联系就是通过PC系统建立的。程序标准化接口使厂家之间的数据交换有了保证,解决了通讯产生的难题。高精尖不止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向,更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诉求,即透过控制系统的技能变革与升级来使系统精细化,使之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应用于多个领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之,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未来的发展很值得期待,这和市场化的大潮流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必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3.技术不断融合与创新

电气自动化是产业发展的重大方向和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集中体现了科技进步的要求,而且为工业技术的应用打开了全新的路径。由于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再融合与再创新是必然的趋势。实际上,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加强应用拓展的重要手段,而技术方向的进一步融合、变化与革新是动力源泉。这是因为,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类别和内容较为分散,体现为技术形式的单一和应用范畴的疏寡,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的诸如自

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新型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等,都会朝着多元化融汇和交互式发展的方向前进,为系统真正实现科学化应用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作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主体的自动化技术,在未来必然会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最终的表现形式则是在不断地与其他技术的融合过程中拓展出新的功能,实现技术的再次创新。

三、结语

实际上,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的整个进程中,自动化技术对于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正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才催生了电气行业的高速和稳定发展。同时,展望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我们也可以做出大胆的预测,即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创新和整合的力量将再次带给行业和产业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刘颖,钟玉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电子测试,2013(04).

[2]毛龙飞,张平,杨欢,张辉宇.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创新系统;农药行业;绿色;环保

农药行业既是一个支农部门,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部门。最早使用的农药有滴滴涕、六六六等,但因其难以降解,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淘汰。后来改用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然而它们的毒性太大,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于本世纪初逐渐被禁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出现了一批高效低毒的农药。相信未来,绿色环保的农药将不断涌现。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命脉,也是农药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从需求拉动、技术推动与系统创新的视角探索农药行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有助于我们洞悉农药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需求拉动与农药行业212艺发展趋势

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又被称为市场拉动型创新,是指创新的想法来源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企业为此而采取新的技术和工艺,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求拉动观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认为市场(消费者)对技术开发的产品选择、技术路径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样,市场变化使农药行业的工艺创新出现了新的趋势。wWW.133229.cOM

第一,农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的趋势。

农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的趋势,草甘膦生产工艺的提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农药通常分为杀虫剂、除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其中,草甘膦约占除草剂总量的30%,近年来,草甘膦销售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已连续多年占据世界农药销售额的首位。欧盟农业大国大面积种植抗草甘膦作物(如玉米、大豆)以及可再生能源战略所引发的生物能源需求是造成草甘膦旺盛需求的主要原因。

需求加快了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革新,生产草甘膦的龙头企业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药创制工程中的草甘膦创新生产工艺研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甘氨酸法草甘膦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江山股份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连续化生产工艺和dcs控制系统,优化了草甘膦的生产工艺。

第二,农药生产技术环保化趋势。

以往使用高毒农药虽然有较高防效,但存在污染危害严重的弊端。含有铅、砷、汞的农药和有机氯杀虫剂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或在农作物产品中残留期长,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平衡,还威胁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高毒农药的生产与使用,如我国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撤销含有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全面禁止其在农药中使用。对更高质量更安全食品的需求“倒逼”农药行业推动技术的绿色化,如原料的绿色化(dmc代替光气),催化剂的绿色化(taml活化剂代替tempo),以及一些绿色合成方法正越来越多地在农药行业中得到应用。在市场推动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支持下,预计至2012年莠灭净一步法绿色合成工艺、高品质甲基嘧啶磷清洁生产技术将覆盖全行业,草甘膦副产氯甲烷清洁回收技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清洁生产技术及乐果原药清洁生产技术将达到80%的行业普及率,二苯醚类除草剂原药生产三废回收技术、常压空气氧化产二苯醚酸技术等将达到30%-50%行业普及率。

二、技术推动与农药行业产品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理论表明,科学与发明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之一,因而科学和发明的积累也是决定人类社会技术发展趋势的因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被公认是“技术推动”论的代表,他认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是科学与发明,创新活动的步伐依赖于科学进展。农药行业亦是如此。

第一,农药的研制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

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始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相随,科学发现与科学发明预示着农药行业的发展方向。综观农药行业的历史发展,农药产品从最原始的天然药物型发展到近代的无机化学型,再到现代的有机化学型,直到当今的有机化学型、生物化学型和生物型共存,这一过程是与科学和发明的不断推进而相对应的。历史上化学学科的发展早于且快于生物学科,客观上为农药产品最先使用化学技术提供了条件。而无机化学技术的较早出现和发展,导致了无机化学型农药的较早应用;随着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农药产品开始向有机化学型转变,有机类化合物种类繁多,技术研发的空间巨大。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快速进步为有机化学型农药的创制开辟了广阔空间。例如,病毒和害虫由于不断进化而产生了抗药性问题,要求农药行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加以应对,而新农药的创制则是对数量庞大的各种化合物进行逐次筛选的过程,正是由于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技术对农药研究的渗透,使得新农药的创制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一批支撑新农药创制的核心技术,如合理药物设计、靶标验证、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等;随着农药生产和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的日益严重,农药产品开始朝着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化合物筛选空间的明显缩小也造成了有机化学型农药的发展瓶颈。

近年来兴起的生物科学,为创制新型农药产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如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等,与农药研究紧密结合,以发现新先导化合物和验证新型药物靶标为主要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至此,农药已经不完全属于化学品的范畴,它开始向生物化学型产品、甚至是生物型产品转变,并体现出汇集众多科学技术于一身、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的产品特点。

第二,生物农药的外延不断被拓展、内涵不断被深化的趋势。

生物农药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包括微生物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之间很大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常是控制而不是消灭病虫,具有延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且能迅速分解、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并且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生物农药包括生物体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生物体农药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商品活体生物,而生物化学农药是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的、具有一定化学结构的、对有害生物有控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该物质若可人工合成,则合成物结构必须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可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等具 有农药作用的细菌100余种、真菌500余种、病毒700余种、植物4000余种,再加上线虫和微生物代谢物——抗生素,其数量蔚为可观,这将为新农药的开发提供非常丰厚的生物资源。我国地域辽阔,生态多样,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拥有全球10%的生物遗传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还有着其他国家少有的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目前我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料种类达30余万份,这为我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提供了丰富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研发生物农药,目前注册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有77个品种,占有效成分品种的13.4%;产品691个,占注册登记农药的7.1%;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起步较早,如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对bt杀虫剂的研究,此后针对应用情况不断加以改进,为了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用bt制剂与阿维菌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复合增效的方式,成功研制了bt生物复合杀虫剂抑虫啉和克虫威,其杀虫效果良好,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总之,我国在生物农药菌种引进、资源筛选评价、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及工业化生产等方面,都将大有作为。

第三,有机化学农药研制的绿色化趋势。

在观察到生物农药越来越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现有的有机化学农药的绿色化在技术上仍然大有可为。例如,作为除草剂作用的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有关其良好应用的报道也不多,相比之下,目前草甘膦在除草剂农药中仍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就杀虫剂农药而言,在技术上属于第三代的拟除虫菊酯类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后至今平稳发展,在我国,菊酯类农药正在快速取代之前的高毒农药,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由于生产工艺不复杂、成本较低和药效高的优点,在农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占有率显著领先,而开发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四代以吡虫啉为首、以吡啶杂环为主体的烟碱类农药,在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含吡啶环农药不仅高效、低毒、药效期长,而且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近年来已覆盖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成为当前农药创制的方向之一。针对我国目前的农药生产和运用技术来看,有机化学类农药还是存在很大的技术发展空间和应用空间。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目前仍主要依靠单个农户进行,生产活动零散而不集中,施药技术落后,还是倾向于使用现有的化学农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农药的实际应用。其次,与国外精湛的生产工艺相比,我国化学农药在制剂环节上的工艺明显粗糙,在对助剂选取和混剂配制等精细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我国农药剂型不足,主要为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占60%,平均每种原药加工5-6种剂型,而发达国家则在30种以上;尽管近十年来我国对环境安全农药新剂型进行了大面积产业化开发和推广,但时至今日,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环境友好型的水性化农药新剂型,依然只占全部制剂登记数的约24%,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根据世界农药制剂的发展方向,我国农药制剂的技术趋势应该是以固体形式代替液体形式、粒状形式代替粉状形式和水基形式代替油基形式,并以装运施用方便、有效成分高分散度、对靶体高沉积量、使用形式及制剂中辅助成分对环境友好为目标。

三、创新系统与农药产业组织创新的趋势

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国家或区域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网络。在创新系统中,核心是知识与知识的流动。知识的流动必须有载体,载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等组织,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载体。由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复杂的,知识的扩散和转移并不是依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线性路径,相反,它是以复杂的反馈机制与科学、技术、学习、政策等的相互作用为特征的。因此,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被置于研究的中心,而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促进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学习交流的制度安排。从农药行业来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行业创新系统正在形成。

第一,创新资源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正在形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占全球农药销售额80%以上的仅为世界排名前8名的农药跨国公司。而我国农药生产厂家较多,缺乏规模结构的相对优势,原药产量达万吨以上的仅有3-4家,5000吨以上的也只有10家左右。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农药产品供过于求和市场的无序竞争,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无力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农药行业的集中度偏低,这使该行业进一步整合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有着较大的潜力。

我国农药行业集聚度在1998-2007年持续上升,衡量空间分布的指标gini系数、crl、cr2和cr8(分别为排名前1,3,8位的省份占全国份额的绝对比)都有一个显著提高的过程(见表1)。苏浙鲁冀鄂五省占据排行的前5位,其中江苏省在10年中始终保持销售收入的第一位,这说明我国农药行业在省域范围内存在空间集聚的现象。农药行业在优势区域的集聚,可以吸收行业中相同、相近的企业以及相关的农业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设施,专业化和网络化并存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样一种组织上的重构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相互学习,形成氛围活跃的区域创新体系。

由于农药的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无法承担。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的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可以预见,随着农药行业准入条件的进一步收紧,我国农药行业的整合发展趋势将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助于核心能力的成长,由此带来了产业组织革新对我国农药行业的创新体系意义深远,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能力。

第二,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趋势形成。

2010年4月20日,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在北京启动。作为首批3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之一,农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探索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集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5

作为本届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的评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教授在近日接受了《纺织服装周刊》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开展四年来,每年都有创新和进步,今年,则呈现了更多可圈可点的亮点。

俞建勇谈到,从产品征集环节来看,今年企业的主动申报、科研院所专家和上下游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推荐等均有所增加,使得产品既扩大了涉及范围,又能代表产业最新的发展成果。在确定入选品种以及相应的主题时,除了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还组织了专题性研究,并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以及生活形态变迁等各方面进行考量,以确保流行趋势能够紧扣现阶段的发展主题。

实际上,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开展四年来,对行业前瞻性引导和服务方面均取得了突破,特别是对整个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俞建勇对此也深表认同,他认为,这种引领不仅表现在纤维企业踊跃开发新产品上,同时,行业下游企业更多参与到新型纤维产品的应用中,联动整个产业创新,这是今年的又一亮点。他还特别强调,今年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特别新增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年度合作伙伴,能够更有效地促成纤维企业与下游企业合作,这是今年活动的最大亮点。

其实,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的初衷就是把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作为活动内涵,引领整个化纤行业乃至整个纺织行业关注。而说起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活动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俞建勇更显滔滔不绝。他说:通过近几年流行趋势的,逐步形成了从产业链前端树立品牌,将科技、功能、生态、环保融入到流行趋势,赋予时尚的概念,纤维产品的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入选的新品种均形成了比较大的市场规模,产品的平均利润率也均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国际市场,通过活动的传导,逐渐确立起中国纤维‘智造’的地位,这是流行趋势所体现的直接效应”。他认为,通过新型纤维的应用,下游开发出了众多以新纤维为主题的终端产品,对产品核心要素的把握,也使纤维得到了更大的放大效应,拉动了产品的整体升值空间,这是活动所带来的间接效应。

“引导产业进步和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注重需求的引领,化纤流行趋势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挖掘、发现新的消费诉求,并通过这种诉求寻求技术突破,变成实在效益”。俞建勇还意味深长地表示:市场的新常态呼唤着创新,因此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都要注重技术要素、市场要素、文化要素跨界融合创新,推出有竞争力的新品,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厚度。

对于今年再次引入设计师加入活动,俞建勇则有着很高的评价:“纤维应用,设计师很关键。纤维确立了产品创新的核心要素,但这个要素必须在产品上得到有效表达,而设计恰好是这种核心要素转化成产品的重要载体。”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 实用化 实践化 智慧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中学地理教育理念的革新,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生了相应的深刻变化,中学地理教育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实用化、实践化、智慧化、创新化,这些趋势是对传统地理教育的批判与继承,是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

一、地理教育的实用化趋势

地理学的理论大多是从其他学科引进的,真正建立在地理学科理论之上的具有地理特色的理论,为数很少,导致地理学理论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用价值不高,也影响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实用性。特别是,传统的地理教育主要是定性地描述讲解理论知识,构建理论体系,忽视其实用性,过多的地理专业术语,过多的地理原理分析,理论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数学概念、统计方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地理科学研究中,电子技术、同位素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朝着系统、准确、客观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分析能力,大大增强了地理科学的应用能力,地理科学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也使中学地理教育与社会生产呈现相结合的趋势,地理教育与现代生产所需的科学技术原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实用化。

二、地理教育的实践化趋势

在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出现实用化的同时,中学地理教育出现了实践化的趋势。初中生已经开始不愿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求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因此,地理教育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中学地理教育的开放程度,构建实践化的地理教学模式,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地理教育功能的转变――面向社会建设,面向环境教育,面向全球意识。我国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室外教学和实践活动较少,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而且影响到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同时限制了学生探索自然和接触社会的积极性。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和建设者,应该让他们真正投身到自然界和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自身的感受和经历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所以,中学地理教育的实践化也是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学地理教育的实践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或实际操作中展开活动,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地理生存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创造能力。第二,中学地理教育要求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增长才干。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意识用地理视角去观察发现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有关的地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或进行实地考察。

三、地理教育的智慧化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使中学地理教育出现智慧化的趋势。传统的中学地理教育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地理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日益更新的当代,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和知识同等重要。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力;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四、地理教育的创新化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学地理教育创新化成为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进行创新化教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进行创新化教育,必须理清新的地理知识内涵。第二,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地理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点和地理学科能力,使地理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科学的地理技巧和地理创造方法,并为他们提供发挥地理创造才能的实践条件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勇气、创造精神和志气,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开拓未开垦的地理蛮荒,为今后的地理创造打下坚实基础。第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自主学习是中学地理创新化教育的必然要求。第四,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是中学地理创新化教育所必需的。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学习中强调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个体与个体、与自然及与未来社会的协调发展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参考文献:

[1]范小杉,李传永.百年反思:论地理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探索,2004,(06).

[2]张新锋.初中学生对地理教育看法的调查与分析――以苏州五中为例.铁道师院学报,2001,(02).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工业组织;创新;研发;经费;成本

白俄罗斯作为内陆国家,位于欧洲地理中心,东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西联立陶宛和波兰等欧盟国家,南经乌克兰直达黑海,是欧亚大陆至欧盟及大西洋港口的重要通道。同时,白俄罗斯的科技和教育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2013年9月,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白俄罗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了解其科技发展情况,不仅有助于中白两国的科技合作发展,同时也能给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启示。

一、白俄罗斯科技发展概况

白俄罗斯超过73.8%的科研人员都集中在首都明斯克,这里集中了国家85%的博士。1921年,明斯克创立了培养和造就科技人员的基地――白俄罗斯国立大学;1922年,组建了共和国的第一个科技中心――白俄罗斯文化学院;1929年,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白俄罗斯科学院,它作为白俄罗斯的科研中心,在欧亚大陆享有盛名。除此之外,明斯克还有物理、数学、核能、历史和哲学等100多个研究机构,以及白俄罗斯大学、工学院、国民经济学院、师范学院和医学院等14所高等院校,170多所普通教育学校。从1997年起到2000年,白俄罗斯政府颁发了50多项有关科学进步、科技改革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法律和条例。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白俄罗斯作为最早支持该倡议的国家,在该倡议提出不久就与中方签署相关合作文件,积极参与该倡议的实施,建设了中白两国重要合作项目――中白工业园,该项目成为中国与白俄罗斯科技合作的标志性成果,被誉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

二、白俄罗斯科技创新投入特点

(一)有创新活力的工业组织所占比重大幅提升

《2019年白俄罗斯统计年鉴》数据(见图1、图2)显示,白俄罗斯积极创新的组织(包括研究机构)占全社会组织的比重从2010年的15.2%上升至2018年的20.3%,上升了5.1个百分点,其中,积极进行工业创新的组织从324个上升到380个,占比上升了7.9个百分点,但其他积极创新的组织所占的比重下降了2.5%。由此看出,白俄罗斯近几年来对工业创新的重视和投入,尤其是2012年,积极创新的组织所占比重一度达到了22.7%,成为近十年来的最高点。另一方面,工业组织中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支出所占的比重从2010年的18.1%上升至2018年的24.5%,提高了6.4个百分点,提高幅度高于创新产品占工业组织产品总量的比重,以及国内市场新产品产出占工业组织产品总产出的比重。说明白俄罗斯工业组织的创新不仅重视最终产品的创新,更重视对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生产创新产品的技术和组织更具有可持续性,有了新的技术和组织模式才能保证产品的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才能保证生产组织发展的生命力,因此,白俄罗斯把是否形成了积极的创新组织作为衡量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工业组织中的创新成本有所下降

工业组织中的积极创新组织比重大幅增加,使得其技术创新成本下降速度较快。以百万美元为单位,积极创新组织中的技术创新成本从2010年的34.9单位下降至14.2单位,下降幅度超过50%。其中,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生产方法、新生产过程的成本下降了76.56%;购买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机器和设备的成本下降了60.44%;获取新技术和高科技的创新成本下降了91.67%;购买计算机程序和技术创新数据库的成本下降了78.38%;生产设计、其他生产准备,用于生产新产品、引进新服务或生产(传输)方法的成本提高了3.09%。从图3可以看出,白俄罗斯用于购买的技术创新成本大幅下降,提高了自主研究的创新成本,这也反映出白俄罗斯对外来创新产品和技术的依赖性有所下降,依靠自主创新的力度将会逐步加大。图3积极创新的工业组织技术创新成本(百万美元)(注:数据来源:《2019年白俄罗斯统计年鉴》。)

(三)研发人员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研发经费及经费投入强度均有所提升

从2010年至2018年,白俄罗斯执行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组织数量从468个下降到2018年的455个,减少了13家。这9年的数据(见图4)似乎反映出该国的科学研究与发展的组织数量有所萎缩,不利于创新发展的需要,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至2000年,可以看到该指标是呈现上升趋势的,2018年的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组织数量比2000年增加了148个,增长幅度为48.21%。但从事研发工作的员工数量无论从2000年开始,还是从2010年开始,截至2018年的数量都是呈现下降的趋势。2018年从事研发工作的员工数量比2010年减少了4301人,下降幅度达到13.56%,其中科学博士减少了16.18%,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减少了10.3%。2018年,白俄罗斯经济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中每100万居民拥有的研究人员数量(1877人)显示出下降的趋势,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9.59%。由此看出,尽管白俄罗斯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组织数量在上升,但人员流失仍然比较严重,尤其是高学历人才流失相对比较严重。研发人员数量的下降,国家经济发展增长率的倒退都影响了白俄罗斯对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经费投入。从2018年白俄罗斯从事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组织中内部研发支出739.3百万卢布(约折合924万美元)的数据看,2016年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出现大幅缩水,尽管总体保持向上的趋势,但受后期经济发展本身的影响,后期研发经费投入的总体趋势不容乐观,如图5所示。研究与开发经费(简称R&D经费)占GDP的比重是可以体现创新发展的经费投入强度指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白俄罗斯这一指标始终处于较低的位置。从全球研发投入强度目标看,世界主要国家都设定了未来10年的研发投入目标,努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研发投入。欧盟及其成员国一直致力于实现3%的研发投入强度目标。俄罗斯提出到2024年将全社会研发投入提高至1.8万亿卢布,并确保研发投入强度增速比GDP增速快2%。白俄罗斯一直以来都受俄罗斯经济科技的影响,俄罗斯加强对科技创新投入强度的重视程度,也影响着白俄罗斯的科技发展。2017年,白俄罗斯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0.6%,较上一年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增长了17.28%,为2008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如图6所示。

三、白俄罗斯科技成果产出特点

(一)高科技和科学密集行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保持上升趋势

《2019年白俄罗斯统计年鉴》中的“经济技术发展评价指标”数据显示,高科技和科学密集型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22.2%提高至29.5%,上升了7.3个百分点(见图7),高科技制造业附加值所占比重从2011年的3.5%提高至5.4%,上升了2.1个百分点,均高出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由此看出,白俄罗斯在高科技和科技密集行业的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包括高技术制造业附加值的劳动作用。同时,白俄罗斯2018年的GDP的增长率为-2.65%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抵消GDP的负增长因素,高科技和科学密集行业的增加值对经济的贡献即使下降了2个百分点也仍然保持强劲的上升趋势。白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必须要有高科技和科技密集行业的支撑,科技创新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有力反弹。

(二)专利申请量下降幅度较大

2005年,白俄罗斯有关部门向国家注册局申请注册955项发明专利、731项有效型号、204项工业样品、1800种商标、24项植物品种、1项集成微电路跖扑和329个合同。经审查办理并颁发了738项发明专利证书、549项有效型号证、115项工业样品证、17个植物品种证、1460种商标证以及1项集成电路跖扑证。2005年完成48个部级规划项目。如图8显示,2018年,白俄罗斯专利申请量达453件,较2017年增加4.38%。但与2010年的1759件相比差距很大。2014年是白俄罗斯专利申请寒冬的开始,2014年以前,该国专利虽然申请呈现缓慢持续下滑的趋势,但专利申请数量始终保持在1000件以上,但2014年开始,白俄罗斯专利申请量出现大跳水,专利数量的大幅减少与GDP的负增长有一定的关系。研发投入的大幅缩水,研究人员的流失都造成了专利申请量的大幅下降,专利产出的减少又会影响后期白俄罗斯科技创新的发展动力,因此,白俄罗斯要想在未来让经济发展“扭亏为盈”,依靠创新产出将是一条快捷之路。(三)科技期刊论文产出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国家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国际级定向重大科研和部级实用科研项目取得成果,发表了1.125万部(篇)学术专著和论文,颁发了450种知识产权证书。这些论著成了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信息源。2003―2005年,从事规划项目研究的人员发表了3.1065万部(篇)学术专著、论文和报告,获得工业类知识产权证书1023种。除此之外,还有1.6866万篇学术报告被编入学术会议论文集,其中6385篇是在国外发表的。根据白俄罗斯统计数据指标解释,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研究、工程和技术以及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发表的科学和工程类文章被称为科学技术期刊文章。图9显示,2016年,白俄罗斯在科技期刊发表文章937篇,增幅为-3.47%,2015年,白俄罗斯自2005年以来科技期刊文章数量首次跌破1000篇。2016年白俄罗斯排名在全球194个国家中排名76位,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大韩民国和俄罗斯联邦。由此看出,该指标的排名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成果产出的能力和基础科学发展水平,因此,白俄罗斯的基础研究能力还有待加强。

四、科技创新对白俄罗斯的影响力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行业应用 未来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迅猛发展,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使其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受到了变革,并且通过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对其在行业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和了解,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从业人员提供建设性思路。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情况

1.在制造行业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一般是依靠重复劳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获取竞争力的,将传统人力生产转变为机械生产,降低了人的劳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工作效率。而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实现了机械制造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传统机械制造技术与创新科技的结合,产生了虚拟制造、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等创新制造技术,实现了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

2.在钢铁企业的应用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在钢铁企业中建立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总线技术、交流传动技术等创新技术,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开放式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全方面监督和控制。钢铁企业中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将整个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使管理者能够从原料进厂、生产一直到产品发货的全过程中,都能够实现控制和管理。现场总线技术能够对取代传统信号传输技术,使更多的信息通过智能化仪表装置与高新控制系统相连接,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开放式控制系统能够对不同厂家的仪器进行兼容,实现资源互享,进一步扩大了钢铁企业的信息交流速度。

3.在饮料行业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在饮料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食品、饮料包装的设计和开发环节都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形成了具有连贯性的生产线,不仅使生产自动化程度得到提升,也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为操作中存在的误操作行为,使饮料、食品的质量得到提升,使饮料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网络化趋势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出现了新的变革,并且网络的普及使得很多行业都实现了远程操控和监视。这种远程控制的设备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将家庭中的所有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集成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庭中就可以享受机电一体化产品带给人们的好处。同时,这种远程机电一体化产品还能应用在工厂、办公室中,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便捷。

2.数字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并出现了虚拟设计等数字化设计,使机电一体化产品更加稳定、安全,并具有易操作性、便于维护、能够自我诊断等特性,并且能够实现远程操作和维护。

3.人性化趋势

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应用在生产中,也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性化发展,除了使各项功能更加完善,符合人类的操作习惯,还能够使造型更加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协调,使人们在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时候,能够更加贴近生活习惯。

4.微型化趋势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科学家对机电一体化提出了微型产品和微观领域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的微型化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尺寸向着微小的方向发展,制作几何尺寸不小于一平方厘米的机电产品,并且向着微米、纳米发展,体积较小的机电产品能够在生物、医疗、军事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的微型化是指对机电设备进行精细程度更高的的设计,例如加工生物智能计算机的芯片。在建各行各业中,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能提升建生产的准确性,对测量、勘察等方面的工作都提供了更高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5.绿色环保化趋势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方向。传统的机电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噪音、沙尘、化学物质等,而当前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尽量降低机电设备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的健康的伤害。而绿色环保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和推广,将更好的践行了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各种工厂的建设过程中,都应用了大量的机电设备,因此机电设备绿色环保化的发展也是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6.模块化趋势

生产和研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有很多,在研制和开发的过程中,很多接口的尺寸和大小并没有形成规范,使不同厂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兼容性,影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便捷性。因此,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过程汇总,模块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厂家更加注重研制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这样能够快速研制出新产品,有效缩短研发时间,将创新机电一体化设备快速投放到市场中。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希望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产带来更多的便捷。因此,我们应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并注重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考,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来创造更加新颖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璇.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 科学之友,2013,10:15-16.

[2]杨卫平. 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2:124.

[3]郭广超.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讨[J]. 电子世界,2014,06:196.

[4]左保龙. 机电一体化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与发展[J]. 科技传播,2012,24:62-63.

上一篇:管理员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