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范文

时间:2023-10-24 15:03:59

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篇1

20*年*县科技工作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及推进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以*省区域创新体系(嘉兴)副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推进“四大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型企业,为我县加快实现“临港产业基地”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加强宣传造氛围。一是抓好科技政策的宣传工作。年初把近几年新颁发的27项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整理编印成册下发各有关单位及企业,受到了各级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热烈欢迎。同时赴各镇、开发区、城镇企业办开展科技政策宣传和科技业务培训交流。多次上门或集中组织科技骨干企业的老总解析国家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通过科技政策的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科技政策的知晓率。二是运用新闻媒体抓好自主创新的宣传。今年以来,已在《今日科技》杂志刊登了两篇科技创新专题文章,在嘉兴日报*新闻上以“四大科技创新工作助推*富民强县”为主题刊出专版,在4月29日嘉兴日报跨越*湾*特辑以“*制造走向*创造”为主题刊登专版,同时重视利用县级以上党政内部刊物宣传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提高了*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二是召开大型会议加强政策培训。4月1日召开全县科技工作会议,传达了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表彰了20*年度优秀科技助理及企业科技联络员,三维冷挤压公司和友邦公司就如何运用科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了典型发言,会上还重点就《*县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两项科技政策进行了宣传和讲解。四是继续努力办好《*科技动态》。今年以来已出刊12期,刊用各类科技动态120多篇;五是借助知识产权日、科普活动周等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科技政策的宣传工作。

(二)突出重点抓创新。一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工程。通过认定并享受国家所得税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6家,列入部级火炬计划1项、部级星火计划6项、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省级以上新产品95项(包括经贸局13项)、省级研发中心1家、认定和组建市级研发中心各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9家;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参与单位),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个人贡献奖1项。申报部级重点新产品5项、部级创新基金项目3项;申报省级创新平台建设项目1项;已登记科技成果15项;组织验收部级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各2项。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工程,我县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20*年1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15.5%。二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抓好*创新科技园的调研规划工作。为加快集聚科技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今年上半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创新科技园的决定,整个园区占地1.18平方公里,并明确由县科技局负责建设和管理。为做好园区的规划定位,我局组织人员赴嘉兴科技城等地开展调研,并形成建设方案报县委县政府通过,10月份邀请南京先锐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创新科技园作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12月8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二是抓好科创园的招商引资、引智工作。目前,园区内共有企业31家,全年园区实现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20%,利税1300万元,其中孵化器入驻在孵企业20家,实现产值6000万元,利税630万元,毕业企业11家,县科技创业园成功升级为市乙级创业中心,并被省乡镇企业局、省中小企业局确认为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三是抓好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进一步发展我县核电关联产业,经过前期洽谈,今年11月我县与武汉核动力运行研究所正式签约共同组建“核电在役检修和装备制造”创新载体,项目计划总投资8千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00万元;抓好*省标准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对照省级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要求,规范完善标准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组织申报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海泰克标准件研发有限公司被省人事厅列为博士后试点工作单位;推进*县智能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基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组织实施智能仪器仪表公共测试服务平台项目,有关的仪器设备已全部到位。三是全力推进科技资源集聚工程。全年已组织参加各类产学研活动23次,其中我局组织开展的活动13次。4月12日,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人事局、科技局承办的“20***(南昌)人才招聘大会暨科技合作洽谈会”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我局组织10家企业带着14项技术难题参加。会上我县企业与江西南昌大学等4所高校的7个科研院所进行了科技合作洽谈,共有5项技术难题达成科技合作意向。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机械行业——浙工大机电学院技术对接洽谈”、“*-东华大学技术对接洽谈”、“*-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认真做好中国*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的各项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在网上寻求技术合作对象,全年征集技术难题38项,全县有正在实施的产学研项目61项,合同金额3725万元。四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环境优化工程。今年以来,我局以“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把机关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局中心工作,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一是认真开展党的十七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活动计划,积极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切实提高做好科技工作的理论水平。二是结合“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组织开展“访百家企业、推创业创新”专项行动。5月份制订并印发了专项行动方案,建立了局领导联系重点科技型企业和重点科研项目制度、局机关工作人员联系科技型企业和联系镇制度,我局分镇区对主要科技型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座谈,宣传科技政策、了解企业科技需求,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好服务工作。三是认真抓好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普法、双拥等各项工作。根据年初制订的市级文明单位工作计划,积极与有关企业开展联谊会等各类创建活动。同时根据县普法办和县双拥办的有关要求,做好普法及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的有关工作。四是积极开展服务承诺活动。根据县委统一安排,我局下发文件向社会郑重承诺提供全面政策服务、抓好即时技术服务、推进科技项目服务、提供优质创业服务等四大服务,并积极深入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全方位践行服务承诺。五是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科技助理及企业科技联络员的业务技能,扩大企业科技联络员制度的覆盖面,目前全县共有145家企业设立了企业科技联络员。

(三)强化保护求实效。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企业专利意识。为积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6月与9月份我局联合县人事局举办二期企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公共课程培训,组织各镇、区企业专利技术负责人和科技联络员150余人参加,对考试合格的学员,我局颁发《*县企业专利工作者证书》。同时积极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嘉兴市组织的专利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专利意识。二是认真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围绕“创业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主题,在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召开了*县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会上对我县三年来的知识产权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讨论并确定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召开了外商投资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座谈会;召开了企业知识产权报告会,各镇、区,县级有关部门、有关企业100余人参加;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检查,会同县文体局等6家单位进入超市、商场等场所共同开展保护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检查;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企业行”活动,组织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深入到八家企业进行保护知识产权深度报道,宣传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实施、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三是积极推进专利申请、开展专利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天欣专利事务所*联络站的作用,每两个星期邀请人直接下镇上门服务。今年共申请专利460件,其中发明专利32件,授权328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5月份对20*年度授权的197件专利、10件进入实审的发明专利进行资助。同时认真开展专利示范工作,四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0家企业被认定为县级专利示范企业。

加强科技创新篇2

1.明确指导思想,突出工作重点,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指导和宏观战略研究。当前,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紧紧围绕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规范科技管理,调节利益关系,激励和保障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深化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内涵;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以增加我国知识产权总量、提高原创性知识产权质量为目的,扶持和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当前科技发展的政策方向和重大课题,突出重点,研究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对策,提出综合性的、全局性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报告。要在宏观上和战略上加强各相关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态势研究,掌握和了解国外及其他地区在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积极应对,寻找突破。要通过知识产权宏观战略研究,准确确定"有所为"的技术发展领域,并采取有效的倾斜政策,增加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经费的投入,指导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控制能力,并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提升技术创新在科技、经济竞争中的实际效益。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行政、经济措施,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登记计算机软件版权以及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依法取得知识产权,确保我国知识产权总量特别是原创性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加,扩大技术创新的科技储备。

2.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把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升到促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地位。知识产权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程序和条件授予智力成果完成人在一定期间内拥有一定的独占权,并以法律手段保障这一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智力成果完成人民事权利的保护,体现了国家发展科技、鼓励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政策意志和战略目标。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呈现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刻变化,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护智力劳动成果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增强,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激励创新、规范竞争、调整利益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秩序,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不长,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尤其是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善于运用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管理手段;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等科技管理工作中还缺少知识产权内涵;科技成果转化中各种知识产权纠纷还不断发生,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机制的形成和良性运转。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以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总量和质量,既是增强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解决技术创新源头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应对国际竞争,变压力为动力的必然选择。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技术创新,保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经济竞争优势方面的至关重要性,采取积极措施和有效政策,强化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全面运用知识产权政策,正确调整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单位和个人利益,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体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保障智力劳动及其成果价值的市场化实现。

二、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

1.调整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政策,激励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目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仍是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主要渠道,由此形成的科技成果仍是我国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应当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证公平、提高效率的原则,在保证重大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创新为目的,鼓励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保障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科技人员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政策是调整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中各方当事人技术、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杠杆。要逐步调整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政策,除以保证重大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并由科技计划项目主管部门与承担单位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外,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形成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可以由承担单位所有。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发明权、发现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等精神权利,属于对项目单独或者共同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技人员。承担单位应当依法落实并保障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相应的转化制度,应对其所有的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采取必要措施,依法申请相关知识产权并加以管理和保护,对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有责任寻求法律手段予以制止。对于承担单位无正当理由不采取或者不适当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及无正当理由在一定期限内确能转化而不转化应用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的,科技计划项目的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另行决定相关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并以完成成果的科技人员为优先受让人。

2.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科技规划、重大专项、专题、课题的立项和进展,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和评估。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选准高起点,突破国外专利封锁,选择最优化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路线,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要从知识产权管理入手,提升科技计划立项的质量和科研目标的准确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应当以独立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该项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评估报告为基础,并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产权信息分析。要结合研究与开发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当的选择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使科技成果及时形成知识产权。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科技计划项目的具体情况,单列资金,用于补助承担单位取得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费用和维持费用;对于有国际市场前景的,可以补助承担单位用于取得外国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费用和维持费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完善与否,应当成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申报或者投标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的资格指标之一。

3.改革科技成果管理和鉴定制度,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提升科技成果的法律内涵和市场外延。要逐步实行科技成果鉴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大幅度减少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科技成果鉴定机构组织科技成果鉴定之前,应当要求科技成果完成者提交完整准确的知识产权报告;对于需要申请专利的,应当要求当事人及时申请专利后再行组织鉴定。

4.增加各项科技管理工作的知识产权内涵,将知识产权拥有量及其保护和管理制度建设状况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科技奖励评审等项工作的重要指标。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及其保护与管理制度完善与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技术产品评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申请等的重要资格指标和条件。要改变科技奖励以及科技人员职称、职务评定中重视数量、轻视知识产权的传统观念和模式,将形成并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及其质量作为评定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员科研贡献及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科教兴市(县)活动中,要将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列入各地方、各部门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推行知识产权考核指标体系,并将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建设完备与否、管理水平高低,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晋升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

1.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动力。知识产权制度是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实力的法律武器,是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紧迫性,要深刻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经济、技术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从创新战略和经营方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把知识产权的形成和使用纳入本单位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生产经营和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并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确定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提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起点、水平、质量和效益,避免重复研究或发生不必要的侵权纠纷。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当逐步形成通过掌握和应用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并不断创新,进一步形成并取得新的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机制。科研机构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改变由课题组和项目完成人提出知识产权申请并承担相关费用的简单做法,主动对其内部科研组织提出知识产权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并承担相关申请和维持费用,将知识产权做为本单位的无形资产予以重视并统一管理。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要克服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心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信心。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原创性发明专利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有效的支持政策,在计划安排和经费投入上对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实施予以重点倾斜。各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及其创业服务机构也应当对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状况进行监控,随时掌握相关信息和动态,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能力。

要继续开展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并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目标,丰富试点内涵,提高试点质量。科学技术部将分批选择若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及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环境建设的试点推动工作,按"试点先行、逐步深入、以点带面、指导全局"的工作原则,帮助和指导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培训教育、战略指导、业务交流、专项服务等工作,摸索出有助于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及配套的规章制度,并逐步交流推广。

2.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知识产权特别是技术秘密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人员流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择业自由的体现,也是鼓励创业、创新,促进科研结构调整、人才分流,实现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措施。要继续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以调离、辞职、离岗、兼职等方式创办、领办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其作用。科技人员流动应当依法有序地进行。科技人员在流动中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自觉维护国家和单位的合法权益。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科技人员流动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支持正当合理的科技人员流动。

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对本单位的技术秘密予以严格界定,并采取相应的合法、有效的保密措施。单位未明确界定或未采取适当保密措施,或者有关技术信息的内容已经公开、能够从公开渠道直接得到的技术信息,科技人员有权自行使用。单位在对技术秘密予以界定并采取保密措施的同时,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切实保障科技人员依法享有的获取相应报酬和奖励的权利。科技人员在流动活动中,可以利用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和掌握的知识、经验和信息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但不得将原单位拥有的特定的技术秘密擅自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侵害原单位的技术权益。对于以流动为名,故意利诱他人披露相关技术秘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切实保障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要严格按照《合同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界定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权属,尊重单位对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对于非本单位任务来源或本职工作任务,仅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单位和研究人员之间可以以协商方式确定成果权属,协商不成的,研究人员在交付约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使用费用后,可以依法享有该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进一步贯彻落实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及时、充分地兑现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政策,切实保障科技人员创造性劳动的经济价值实现。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要求,兑现相关的奖励措施,支付相关报酬。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对于拒不支付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依法应得报酬的,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及相关人员有权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追偿。

要积极探索和推广企业期权激励机制,依法保障技术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其他人员获得与其创造性劳动价值相适应的股份,使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得以有机的结合。

4.加强技术合同管理工作,切实保障技术提供方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或者知识产权许可实施获得相应收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转让科技成果,进行技术交易,应当严格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有关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以及技术入股、联营、培训、中介等合同,并且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有关知识产权归谁所有、如何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等事项。签订技术合同应当合法、公平、诚实信用、互利有偿,充分体现并保障技术商品价值的实现,有利于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任何一方不得通过技术合同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或者侵害他人技术权益。要通过技术合同中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享的合理约定,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实际效果。

要保障技术交易的各方当事人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分享科技进步的利益。技术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应当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履行技术合同的效益和水平。受让技术成果的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技术合同的约定支付技术使用费和报酬,不得随意拖欠、拒付。约定提成支付的,应当切实保证提成基数的真实、准确。出让技术成果的当事人应当保证知识产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和完整性,保证技术咨询和服务的质量,不得有意提供虚假技术或者故意隐瞒技术成果瑕疵。

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工作,加强对技术市场及技术交易活动的管理,切实保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质量,并与财政、税务部门密切配合,保障国家有关技术交易财税优惠政策的实现。

四、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提高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1.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努力为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及科技成果评估和鉴定机构等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支持这些机构的发展,使之按照市场需求,强化其中介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积极面向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及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主动指定或委托这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相关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务,使之既是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完善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的重要社会支撑力量,又成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有效开展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有力助手。

2.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和管理的社会组织建设。要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各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自发组建各类知识产权保护的自律性和维权性社会组织,发挥其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方面的集体运作功能,建立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形成专业性或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组织,自发开展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积极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协助和指导会员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自我保护和管理能力,监控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协调会员单位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建立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逐步提高我国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深入普法,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1.切实抓好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工作,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面向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员,大力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知识,要针对不同对象和层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养、业务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入、持久、扎实地抓紧抓好。特别要注重指导和帮助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和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好的知识产权专业骨干队伍,充实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力量。

2.积极加强与司法机关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的密切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和协助司法机关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依法审理和查处,保障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得到公正、及时的处理,制裁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切实维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要努力为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并可接受其委托,组织或者指定有关专业机构和专家就有关知识产权纠纷中的专业技术性问题进行鉴定和评估,提供技术咨询。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维护和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技人员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主动热情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各项活动中也应当自觉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勇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依法保持自己的技术竞争优势。

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切实保护合作各方的知识产权权益,促进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

加强科技创新篇3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机制;信心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68 — 02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必须把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加强科技引领和提高创新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抓紧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上来,应用现代技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应对金融风险能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贡献。下面就此谈一谈个人见解:

一、企业要加强科技引领与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理清思路在加快推进企业发展方面形成共识

企业对汹涌而来的危机必须沉着冷静,致远方能通观全局。因此,企业要加强科技引领和创新能力建设,必须深刻而全面地正确认识自己,把握好定位,找准困难点,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规划好战略发展思路。

1.明确企业定位。企业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在科技引领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问题点,确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目标定位,使全体员工对目标认知清晰,精神振奋,深感责任重大,精神倍受鼓舞,这样才能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奋力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目标。作为企业必须把眼光放在领跑世界行业发展新潮流上去规划自己的战略定位,站在国际舞台去创新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做到企业发展之树常青。

2.创立发展战略。企业在推进战略方面形成共识后,要尽快研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加快规划实施。做到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切实可行,措施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并在组织上.资金上.管理上.科研上.监督上给予保证,让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重点是加快战略重组,搞好资源整合,搞好结构调整,解决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3.确保稳定发展。企业在实施重大改制重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稳定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决策,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企业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原则,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搞好科研开发,完善技术储备,抓好信息收集,不断在科研产品推陈出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做到把握现在的,储备将来的,预研长远的,规划未来的,提高企业自主化发展水平,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要加强科技引领与创新能力建设,必须树立战胜各种困难的坚定信心

总理说:“面对危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因此,可以说坚定信心并不是企业空喊口号为自己壮胆,而是源于对客观现实的审时度势。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加强科技引领和创新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和促进企业不断走上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为此,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破除畏难情绪,树立创新能力建设理念。企业必须针对目前普通存“没钱无法创新”、“没人如何创新”、“没项目怎么创新”等畏难情绪,深入学习科学发展,切实领会加强科技引领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实质,坚定建设创新企业的决心和信心,做到谋求企业创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高科技、现代化企业发展道路前进。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厂校之间的联合,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解决资金问题,解决人才问题,解决项目问题,实现互利互惠,达到双赢。

2.建立全新科研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素质。企业必须站在战略高度,统筹规划科研开发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部级技术中心为龙头,省部级技术中心为骨干、众多企业研究开发机构为支撑的开放型研发体系,坚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创新技术群,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国际一流,经济实力雄厚和发展潜力巨大的国际知名企业。搞好科研保障条件建设,完善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换代升级改造步伐,不断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要。

3.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培养创新能力建设人才。企业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必须大力推进领军人才开发、教育培训和骨干培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战略发展需要,制定实施科研开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能大师培养推进计划,加大三项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人才资源管理创新机制,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技术超前、观念更新、实力更强的企业精英团队,为推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对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努力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建立和完善与人才队伍结构相适应的岗位评价和薪酬分配联动的分配体系,拉大人才收入差距,建立重大科研项目奖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对经营管理.科研技术.技能人员开展培训,不断更新思想,更新理念,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承担起企业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企业要加强科技引领与创新能力建设,必须完善机制使之成为企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国有企业职工中,蕴藏着强烈的自主创新意愿和丰富的自主创新实践经验,只要能够加以正确引导,就能从思想和行动上激发热情,使他们把各自分散的自主创新能力汇聚成经久不息的自主创新力量,从而推进企业在创新中发展进步。

1.建立导向机制。企业要坚持抓高端.抓核心.抓骨干.抓重点的原则,建立起一支结构精良.科学合理.德才兼备.掌握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信息的人才队伍,满足企业科学发展需要。在确立创新能力建设目标过程中,必须突出科研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项目指标,建立起符合创新条件和要求的考评体系,坚持按定性、定量和否决指标进行考评,依据结果实施奖惩,对优秀人才做到在生活上照顾.业务上培养.工作上大胆使用,政策上重点倾斜,甚至可以高薪聘请国内和国外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承担企业项目研制,不求为我所有,只求为我所用,做到引得进来,留得实在,发挥作用,调动科研人才自主创新积极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建立实践机制。企业要在创新实践中,注意发挥人才梯次结构建设,一是积极引进高校毕业大学生,充实到企业科研技术部门,尽快熟悉和了解企业以及行业发展情况。二是大胆地启用年轻科研技术人才,把他们放到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让他们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三是老同志要在科研实践中帮助他们成长进步,尽快使他们成长为企业的栋梁之才。培养自主创新骨干,增加自主创新内容,提升自主创新高度,引导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完成企业战略性发展的功关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科研、技术和管理难题,成为持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骨干和中间力量。

3.建立激励机制。企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宽松有效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促使职工把自主创新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为使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始终保持饱满的自主创新热情,可以设定诸如科研成果奖、技术进步奖、管理创新奖、销售业绩奖等方式,按对企业贡献大小和效益高低,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成果要实施重奖,奖待让人心动,激励企业各级各类人员时时想创新,自觉实践自主创新,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四,企业要加强科技引领与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问题

创新是企业方向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我们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空间,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着我们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要有创新产品。我们必须有持续创新的产品和技术,首先确立科研开发目标,明确当前和长远科研开发项目,做到市场调研.预研开发.立项研制.设计定型.生产试制和投放市场,步步紧逼,一环紧扣一环,不断推陈出新。其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保证,在试制方面一切为科研新产品开绿灯,优先组织优先安排优先加工,保证进度不受影响。再次,紧跟国内外新产品发展趋势,广泛收集新产品信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变成自己的技术,推陈出新,创造发展,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并在技术底蕴上不断有新的项目,新的信息,新的积累,新的发展,新的提高。

第二,要有创新人才。企业的发展关键是技术创新,而技术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作用的发挥,可以说人才是企业发展创新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能够不断持续引进.吸收.聚集和储备一批掌握最前沿技术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能够不断吸引各方面的领军人才,把他们凝聚在企业发展创新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第三,要有创新技术。企业要赢得国内外市场的话语权,有没有核心技术是关键。因此,企业必须掌握和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和标准,核心技术具有国际和国内绝对领先优势,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

第四,快速转化成果。企业科研技术成果必须能够快速转化,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价值化,把科研优势迅速转化为产品优势,转化成为市场优势,成为面向市场的商品和产业化能力。企业必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篇4

纵观农业发展历史,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演变过程,同时也是一部农业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农业机械、良种、化肥、农药、灌溉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又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首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科技创新。回望我国60年农业发展轨迹,我们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驱动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力,也是中国农业走向国际的竞争力。世界各国均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从农业生产要素角度来看,国际上农业发展方式大致分三类:一是美国、俄罗斯等人少地多的国家,大力发展以机械技术为依托的劳动力替代技术,走劳动力节约的发展道路;二是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大力发展资源替代技术,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弥补土地的不足,走资源节约的道路;三是英国、德国等人地比例中等的国家,既用机械替代劳动力,也用生物、化学技术弥补土地的不足,走综合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道路。无论哪种发展形式,各国无一例外地都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产业水平的重要战略。现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达到70%以上。

其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明显增强。当前,我国正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又普遍面临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挑战。农业农村发展对科技进步的要求明显提高,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明显增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第一武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关键支撑;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根本出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核心依托。

第三,前沿技术的新突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蓬勃兴起,科技发展潮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的面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将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头;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突破和应用,将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和食品制造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将推动农业产业化跃上新水平;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全面兴起和普遍应用,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和生态压力;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创新,将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些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前沿技术的新突破,必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无论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转化应用研究,都要向农业生产力转化,都要为产业发展服务。只有把全力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围绕产业发展搞创新、抓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大的发展潜力,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主体多元化和内容多样化。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事业性农技单位、种养大户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多元化。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农业科技创新要重点研究动植物新优品种的培育或引进、繁育、筛选及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和套种套养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引进和深加工适销新产品开发;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引进与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农产品保鲜、干燥、杀菌、防腐技术研究与推广;种养加设备设施的现代化;高效率用水与地力培育;科学施肥与科学用药;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应用等,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内容多样化。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提高“三项能力”的目标任务。即努力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提高科技对提升农业产业水平、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四是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突出“三个关键环节”。即突出科技创新、转化应用、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创新是源头,应用是目的,人才是关键,要努力推进三者的有机衔接与协同发展,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大大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效率。五是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进步的体制环境,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逐步健全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是突出抓好“12396”科技服务活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了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2009年7月,常德市委组织部、常德市科技局选择鼎城区和临澧县作为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试点区县,在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效整合对接的长效机制,目前试点工作正有序进行,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为了全面铺开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活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牵头作用,力争把“12396”建成一个集科技推广、难题解答、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于一身的长期性、基础性、常态性的服务平台,并以此为龙头,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体来讲,就是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完善四级服务团队。市级成立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呼叫中心,县级成立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工作站,乡(镇)建立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站,村级建立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点。根据本地区农村种养加的特色产业,依照《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专家选配管理考核办法》,组建15~20人的市专家服务团队、10~15人的区县(市)专家服务团队、3~5人的乡(镇)专家服务团队;第二是形成灵活多样服务方式。建立以专家服务团队为支撑,以电话服务为重点,以网络服务及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并具体形成电话服务、短信服务、网络服务、上门服务、专家会诊、教育培训于一体的服务模式;第三是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要明确相对独立的服务范畴,在电话和网络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市服务中心将农民的提问及联系电话通过书面或电话的形式,传达给县工作站,县工作站在做好书面记录后,协调乡镇服务站就近解决。乡镇服务站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县工作站或市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开展服务重点解决。要以利益为纽带稳定服务团队,对于市级专家服务团的15名专家,科技部门要给予相应的项目支持和出勤补贴,在以利益为纽带的机制下,专家既享受到了技术奉献带来的社会认可,同时也享受到了科技创业带来的自我实现;对于县级服务团队,市科技局、县(市、区)财政每年要拨付相应的“12396”专项经费,由各县(市、区)科技局按每名专家每年5000元左右的标准年初预算到位,年底再按出勤服务次数发放。要丰富专家团队来源,采取灵活的方式,整合利用涉农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科技小分队、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及种养大户的各种技术力量。

二是大力实施农村科技富民行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明方向和途径。2008年,按照“科技牵头、资源整合、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分工协作、服务‘三农’”的工作思路,常德市科技局启动实施了农村科技富民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推广示范工程、农村科技品牌培育工程、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培育工程、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五大工程,推进了“12396”、“乡乡有网站”、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十大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十大农业科技合作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农村科技指导员队伍、科技示范大户建设行动。实施一年多来,选育推广了一批优质品种,重点支持了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初步建成一批示范单位。2009~2010年,我们将坚持整体推进农村科技富民行动的“五大工程”和“行动”,市本级要建成10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10个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壮大10个农业科技合作组织,500个农业科技大户,100名农村科技指导员,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以上。

加强科技创新篇5

关键词:科技 创新

1、延边林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1.1对科技作用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挖坑栽树”而已有无技术、技术水平的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林业科技投入不足及研究开发与应用效率低下是普遍现象。这种思想观念的主导及支配作用导致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

1.2科技创新体制不健全

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但我州的林业科技体制一直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而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往往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脱节,尤其对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的科技支持不足,导致林业科技创新主体和供求错位。这种体制也决定了科技经费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企业用于科技投入的经费势必会非常有限,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难。再次,森林培育、经营技术体系不完备,导致以下四种情况的发生:第一,森林资源质量下降,延边林区经过长期的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消耗过大,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期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延边林业边生产边建设,每年向国家提供的木材量都在200多万立方米以上。森林采伐多数采用皆伐方式,大量消耗天然成过熟林资源,导致采伐与森林培育比例失调,后备可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质量下降,使现有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第二,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偏低,人工林树种结构不合理。据更新造林普查,我州建国以来累计上报面积为64.97万公顷,实际保存面积为40.75万公顷,面积保存率为62.7%。造林树种结构中,落叶松比重过大,珍贵树种如红松、水曲柳等和混交林的比例过小,尤其是能做为短轮伐期利用的杨树品种数量偏低,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森林培育的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国家对林业投入先天不足,林业基础建设欠账较多,在森林培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体系建设以及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满足不了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第四,可利用森林资源不足。国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森林经营按两类三划分的原则实行分类经营。林区可供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逐年减少,而相对应的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及经济林的建设又受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部分企业的可采资源出现断档。

1.3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

延边林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注重应用和实用技术推广,实施了科研项目40项,引进、推广实用技术42项;围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能源矿产、林木和林特产品精深加工四大产业开展了一些科技创新;加大了科技管护力度。但林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还很落后,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第一,整体研究的不足,林业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少,科技创新的后劲显著不足,制约了创新技术对行业或产业的提升作用,导致行业技术进步缓慢。

第二,系统研究的不深,使得科技成果水平不高,作用有限,重大技术瓶颈难以攻克,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先进的育苗技术、造林技术、经济林良种培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林业生态工程综合配套技术等成果还没有形成林业快速发展重要的技术支撑。

第三,高新技术引进和应用滞后,对传统林业的改造和带动作用不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还不全面,成果技术组装配套应用不力,生产中标准化实施的力度十分薄弱,林业生产中科技整体贡献率还不高,造林成活率还不够稳定,经济林灾害损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林业产业经济效益还比较低。科技支撑的整体能力与林业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

第四,林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实用技术覆盖面小;技术推广水平低,科技成果的作用不突出;林业技术服务功能不强,深度和广度不够。

2、延边林业科技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考

延边林业科技科技创新要以林业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转化落脚点,强化科技攻关,突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瓶颈,集中解决森林经营、种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重大课题。实现科研成果由研究型向实用性转变,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产业,变科技优势为产业优势,为林业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1围绕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林木良种培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培育高产、多抗、优质的优良林木新品种,以此丰富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种质材料;

森林生物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森林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严重的问题,在有效防止林业生物遗传资源流失的同时,加强森林生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进一步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管理;

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建设,重点开展重大森林病虫防治和有害生物控制、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技术、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关键技术;

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州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利用生物技术,发展高效生态恢复和利用技术、高效生物生产和利用技术,以此加大在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高产速生抗病虫害良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数字林业科技工程方面:大力研究推广高效的林业信息管理技术、调查规划技术,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数字化的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采集、综合监测等方面研究。

2.2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尽快建立起由行政管理、学术研讨、科技普及、应用推广四位一体的科技工作体制,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平台,围绕支柱产业(林木及林特产品精深加工)、接续产业(森林旅游、能源矿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森林文化产业),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进行招标、投标和评审活动,力求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

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州内外科技人才的优势,引导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集聚,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在延边州构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明显的林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推进延边森林可持续经营实用技术研究,实现林业科研工作由基础研究向以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引进领域推广,在干果经济林、生态造林、林木良种培育、森林培育、林业碳汇、种苗花卉等重点领域建立林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共同突破制约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带动林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为林业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3完善科技体系

建立推广机构。建立和完善州、县(市)、乡镇一体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社团、专业协会、林业合作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加强林业名、优、稀、特品种推广示范、引种。将一大批实用、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提高林业科技含量,促进科技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建立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不同生态经济类型的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县、示范点以及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在汪清、大兴沟、天桥岭林区集中发建设以食用菌、五味子、人参种植为主的种植业基地。在安图、敦化、大石头、黄泥河林区集中建设以中草药、红松果林、野生浆果采集为主的采集业基地。在和龙、八家子、白河林区集中建设以家禽、林蛙、蜂等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基地。在珲春林区集中建设以蓝莓培植和花卉苗木繁育育为主的培植业基地,为林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强科技创新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 技术工人; 队伍建设

1 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是当今时代的需要

水利事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治水思路有了战略性的调整和转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行业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依赖状况等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即:要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持续利用来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利的发展以维护自然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为首要前提,继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说的实现治水思路的不断更新转变,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各级领导以及水利专家们决策理念的转变,离不开广大水利行业技术工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化和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和达到理想的目标,最终还是要通过我们广大的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用双手才能变为现实。因此,我们要注重加强水利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开发工作,不断加强他们的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从而使其能够具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的把新的观念、新的治水理念、新的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

2 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是提高水利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需要

我们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除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各类设备器材外,还要依靠一大批具备、掌握一定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在从事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可以从国外进口或国内自我研制为我所用,但使用操作这些先进设备仪器的技术工人做不到全部从国外招来引进,担当主力军的技术工人队伍仍是要靠我们自己来培训。显而易见,仅单靠先进的机械设备,完全依赖国外的专家顾问,没有我们自己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就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先进设备仪器应有的效能作用,也就难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提高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平时我们也时有看到,有些水利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工程质量、功能效率不高,这里除了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外,与建设工程的技术工人的能力和水平高低也无不有很大的关系。

3 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与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加快了改革创新发展的步伐,这不仅是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需求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转变了人们多年来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的习惯思维。 这就要求我们在扎实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确保好防洪工程安全的同时,也要逐步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对市场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大科学管理,认真搞好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开发工作,积极投身和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我们水利行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前进,努力为本行业、单位和部门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虽说我们水利行业中的许多单位建立起了经营公司或经济实体,有的单位发展势头、经济效益较好,但有的则勉强维持或濒临关门倒闭之境地。究其原因,我们暂且不谈经营管理水平、规模大小、机械设备等方面如何,单从从事生产经营的技术工人素质的高低来说,不能不说是占据着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和作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经济效益好的行业或单位,往往十分注重研究市场发展的规律、重视科技创新、注重科学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开发尤其职工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创优质管理、优质团队、创优质产品、创优质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继而得以不断的发展壮大以致形成良性循环。反之,效益差的单位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方面往往重视不够,缺乏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战略眼光,只顾眼前或短期利益,没有强劲的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能力,因而就很难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更难以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站稳发展。只有通过我们多方不懈的努力和经营,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像,加强技术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和质量管理的提高,不断增强我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给我们的行业自身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比如我们黄河系统的河道修防工,能够运用所学水利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集工程维修、养护知识技能于一身,确保了江河堤坝工程的安全完整。又比如水文勘测工,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时准确地测报分析水情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我们防洪抗洪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避免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他们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要实现水利事业的振兴发展,实现人水和谐的梦想,同样要求我们水利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探索和实践,需要有掌握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素质和技能,因而,形势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需求、岗位工作的需要都迫切要求必须加强水利行业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篇7

首先,粮食等农产品需求的增长,被大大低估。现在流行的判断是:每年粮食需求增长 100亿斤左右。而实际情况是,过去 10年间,仅仅是进口,平均每年就增长 110亿斤(主要是大豆),而国内生产平均每年增加343亿斤,两者合计 440多亿斤。即便考虑库存增加和统计误差等因素,现在每年新增的粮食需求,也不会低于 200亿斤。

粮食需求增长的原因,首先是人口增长,每年 0.5%。仅此,每年就是 60亿斤。其次是收入增加会拉动需求,人们要吃更多的粮食转化产品,这方面增长很强劲。第三个因素是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粮食原料。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的消费。现有的官方统计体系中,不包括 2.7亿农民工的消费调查。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师生在 2013年对 6个城市将近 4000个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粮食转化产品折算为粮食),比农村居民高 120公斤,比城镇居民高50公斤。农民工粮食消费水平高,主要是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强度大等原因。现在每年新增农民工近 700万人,仅此就增加粮食需求近 20亿斤。

我国新增的粮食需求,主要不是口粮,而是饲料粮。饲料粮如果短缺,肉禽蛋奶就会大幅度涨价。 2007年的猪肉涨价,已经证明这种影响会多大。大豆算不算粮食,只有统计意义,没有实际意义,少进口照样不行。我国去年进口了 6338万吨大豆,如果在国内生产,需要 5亿亩以上的土地。

展望未来,我国的农田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出路,只能是不断提高单产,提高资源产出率。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应对这个挑战需要各个方面的合力,但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推广应用。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少,但是同需要相比较,远远不足。加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涉及到管理体制问题、机制问题、队伍问题、条件问题,等等。其中最基础的是经费投入。近年来农业科技投入有较大增长,但是仍然非常不够。据有关研究,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到0.7%,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通常 2%-3%),也低于印度( 0.9%)。同时,也不到我国总体科技投入强度( 2%)的一半。又如, 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只有一个属于农业领域,即“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这个项目从 2008年开始启动, 2010年经费额最高达 20亿元,现在已经减少到 4亿元左右。

转基因技术对于农业增产增效和提高质量,极为重要。转基因问题本来是个科技问题,但是现在弄得很复杂。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转基因问题受到如此的误解。我觉得现在最误导人的说法,是说“科学家对转基因问题有争议”。这个说法,让老百姓忧心忡忡,让决策者不知所从。生物学家讲的科学道理,老百姓听不明白,政府官员也听不明白,所以不敢轻易相信。对于转基因问题,我也是外行;但作为农业大学校长,经常被人问,无法回避。我通常说 5句话:第一,转基因技术对于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极为重要,潜力很大;第二,“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不能一概而论,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这有点像蘑菇,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所以,政府要进行监管审定;第三,“转基因食品”是经过科学检验、政府审定批准生产上市的,相当于超市里的蘑菇,是安全的;第四,美国是转基因食品消费最早、最多的国家,从来没听说发生过安全问题。其他国家也没有;第五,世界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欧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国的科学家学会组织等,都对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没有争议。欧洲和日本要求进行标识,是给消费者选择权,而并不意味着有安全问题。

我有两点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篇8

关键词:大庆油田;施工管理;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TE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44-01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变革的大潮在汹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则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作为施工企业,我们正面临一座困难的巨山:质量标准越来越高;施工规范越来越严;资源投入越来越多;中标单价越来越低。

当然,天无绝人之路,面对困难我们尚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精品这路,效益之路。

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它要靠我们用心血和汗水来开凿、填筑、养护,体现在具体的施工实践中,那就是要求我们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禅精竭虑,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所有到手工程都成为企业的名产品、硬牌子、活广告,真正实现干一项工程,树一块牌子,占一方市场,创一流效益。

施工中,我们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工程实践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a. 熟悉工程环境,合理布置现场。施工布置好比行军布阵,一着不慎,全盘被动。项目部设在哪里?施工队怎么分布?拌和楼、配电房、炸药库等等均需各就其位,一中标,项目经理就多次亲自带队,爬坎过沟,踏勘现场,切实掌握了第一资料,妥善安置了各项设施,为后续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b. 分析施工图纸,找出工程的重难点与控制点。只有正确找到工程的重难点与控制点,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安排资源投人、分布,分项工期指标,并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攻关项目及相关预案。在施工中。我们正确地认识到难点工程,及时作出了针对性较强的一系列举措。

c. 了解设计意图,优化施工方案,实现工效双赢的目标。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有无更合理的替代方案?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应该有这两问。对于施工难度极大的工程我们提请设计方。

d. 优化施工方案,创新施工设备,于细微处见精品。在质量意识普遍提高的今天,单从大的方面着眼已经不够了,要高人一筹,就必须做到别人做成精品的,我要做成精品,别人未做成精品的,我也要做成精品。

1、施工组织设计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施工组织设计是投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取得工程承包权而编制的,它的主要作用不是用于指导工程施工,而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论证作用。在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手段上论证投标书中投标报价、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三大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二是承诺和要约作用。对招标文件提出的要求(要约)做出明确、具体的承诺,对工程承包中需要业主提供的条件提出要求(要约)。

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阶段即已形成(即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但合同签订后,承包商还需根据合同文件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条件,对其进行修改、充实、完善,形成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无论是FIDIC合同条件,还是我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均将投标书列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而对施工组织设计的修改、充实、完善,是经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审核同意,并经双方反复协商、达成一致后确定的,整个过程具备合同订立的要约与承诺的特征,因此,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用于指导施工,但由于具有承包合同的地位,其作用不限于施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造价与施工方案有关,同一项工程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其工程量和造价都不一样。工程投标报价往往是单价的套用和实际工程量的计算,则应根据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二是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索赔的依据。若业主未按承诺提供施工条件施工图、施工场地等),是违约行为;若业主要求不按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则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若由此造成施工工期延误,施工企业可提出工期索赔,若造成工料及其他经济损失,可提出经济索赔,索赔的依据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三是监理对象。施工组织设计应用于施工全过程,集技术、经济、管理和合同于一体,是一份全面的施工计划和合同文件。因此。监理工程师将其视为重要的监理对象,严格监督其实施,严格控制承包商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变更和修改,将擅自变更和修改的行为视为违约行为。

2、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应用的创新

2.1 内容创新

过去,施工组织设计是按技术需要编制的,其主要内容仅限于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布置图、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一部分,其内容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需要,更要考虑履行合同的需要,应编成一份集技术、经济、管理、合同于一体的项目管理规划性文件、合同履行的指导性文件、工程结算和索赔的依据性文件。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增加,应向项目管理规划方向发展。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的创新应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一是业主应提供的条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规定的义务应是承发包双方的。二是工程分包。工程分包分为承包商分包和业主分包,我国法律对工程分包有严格的限制。承包商分包应在业主允许的条件下在投标书中做出声明,而且承包商要对分包工程承担所有责任,因此,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括承包商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三是质量管理体系。合理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因此,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宜增加该项内容;四是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经理部)。项目管理组织是工程项目施工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中列出该内容可以证明投标人在履行合同上有组织方面的保证,有利于取得工程承包权,有利于项目管理组织的内部管理,也有利于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了解承包商的运作方式,方便双方的协调。

另外,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重点突出、繁简得当。内容过多、篇幅过大会给评标者以冗长的感觉,反而不利于中标。因此,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宜简不宜繁。

2.2 应用技术和手段创新

网络计划技术可以通过时间参数计算对计划进行工期、费用和资源的优化,可以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条件的变化对计划进行动态的调整控制,使计划目标得以实现。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由静态的网络图向动态的网络计划转变。二是由单纯的施工进度计划向施工进度计划、资源计划和成本计划等综合性计划转变。三是由满足型计划向效益型计划转变。

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计算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二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检查、调整和控制。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及时获取、处理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3、结 论

上一篇:增值税管理规定范文 下一篇:农民工管理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