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应试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8 20:30:05

中学应试教育

中学应试教育篇1

张玲

(平潭一中 张玲)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教 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由此,普通中学的任务,就是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还 要注意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这就要求中学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思想素质、道德 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及审美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管理也应作相应的 深化改革,从课程的设计,施教系统的设立,实践基地的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等都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 内容和措施。

然而,当前在普通中学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误区,它主要是:

一、观念误区。在转轨教育中,提高教育质量是被吹得最响的调子,但对质量的理解仍没脱离片面追求升 学率的轴心。这主要体现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而绝大多数学校仍以培养单一型 人才--升学作为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最主要依据。

“差生”的概念,在学校管理者的心目中,主要不是他(她)品行不端,违纪犯法,而是他们智力欠佳、 成绩不好;相反,只要智力一流,成绩出众,即使品行不端,也只是白玉微瑕,无损“好学生”形象。

与之相适应的是教学质量观误区。首先,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工作量的是他(她)授课节数、听课次数以 及批改的作业量;衡量教学进度的唯一标尺是书本知识完成的怎样。衡量老师授课水平一看教案写得是否具体 工整,课堂教学“三步曲”运用如何,课堂气氛是否热烈。于是,教案写得不详的,即使教学效果不错,也会 成为有争议的对象;教学不走“三步曲”的,会被认为教学步骤不完整;在授课时补充课外知识的,会被认为 重点不突出;若在上课时间带学生到野外观察大自然,则可能被当旷课处理。二看中高考成绩如何,中高考成 绩好,则一俊遮百丑,平时诸如迟到、早退、旷课、闹事等毛病都可一笔勾销。若中高考成绩上不去,则一丑 百丑,不管你平时怎样努力,也会在“无效益”的结果中黯然失色。

这种观念是极其有害的。因为,任何一项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有对这项改革的正确认识。列 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观念上因循守旧仍以升学教育为主导思想,要想在行动上向 素质教育转轨,纯属天方夜谭。

其次,这种观念,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我们知道,教无定法,要把人类实践中积累的一般 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是需要经过老师主观再创造的。因此,人们把教师看作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精神 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智慧和心灵的开拓者。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没有时限的劳动。它需要教育者以满 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说,它需要教育者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可以提高 工作效率的50-60%。这说明,人的智慧,创造力就象埋在地下的矿藏,通过激励可以得到不断开采。而 用同一模式去要求教师,就使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受到压抑。难怪不少老师怕听课,烦听课,更烦检查教案。认 为有人听课的教学都是装模作样的,很难反映真实水平。而教案,“那是写给检查者看的,谁会照本宣科?” 这种管理与实际脱离的作法,倒使笔者想起张萍芳教授说的,台湾的学校领导是不听课的,教师授课效果主要 通过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来定。我并非推崇台湾的做法,但我想,管理者还应着重于为教学多做些实事为好。

再次,这种观念违背了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学校教 育“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美育深入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使几方面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 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中,一般地说,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次要的东西。这里的一切都是重要的 ,如果有任何一点被忽视或者做得不正确,就会使全面发展这一完整统一的和谐的基础遭到破坏。”片面追求 智育的观念,从指导角度来说,正是对这种和谐的破坏。

第四,这种观念违背了学习本质,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学 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可将学习分为四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2)技能 和熟练的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以分数为主要 管理手段,应试升学为主要管理目标的观念误区,强调的是学习的第(1)种类型,而忽视了其它三种类型的 指导和学习,这就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我们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擅长于实践性创造;有的擅长于理论研究;有的擅长于辞令;有的 擅长于组织等等。这些才能是四化建设都需要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加以培养发挥的。教育的任务,就 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 分地表现自己。由于观念的误区,就会导致其他智能的丧失,而强制自己往同一模式发展。可想而知,这种结 果不会是喜剧性的。

二、教育研究和教育宣传误区。这是观念误区必然导致的产物。在不少学校,教育研究仍然局限于文化知 识传授的技巧。思想品德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素质的训练等课题,往往被忽略。评先评优,统考分数、中高 考成绩仍是主要依据。步不户出,鸦雀无声的班集体,仍是管理者津津乐道的治学楷模。多练、多考仍是被提 倡的教法,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题海战术仍是老师们提高教学质量--准确地说是提高考 分的法宝。

这种误导致使学生本来就繁重的课业负担更重了。为了教有所得,也为了心理上的平衡,各科老师争先恐 后布置课外作业,争先恐后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补课。有的老师甚至舍不得课间十分钟,时常用拖课填补这个时 间空白。笔者曾对某中学几百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智力再好的学生每天也要用至少五个小时才能完成 那堆积如山的作业。而这时间,是学生挤占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得来的。中学按教委规定晚上9:00熄灯, 但作业又逼迫学生不得不在熄灯后点起蜡烛继续苦练。我省达标检查中所有学校学生眼力保持良好率均不达标 ,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吧。

天真活泼好动,本是青少年的天性。活泼愉快的生活体验,包含着快乐与希望。然而,现代的学生,尤其 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已在苦役式的学业负担下,过早丢失了那份本应属于他们的天性。少年老成,未老先衰成 了他们不少人的标志。学生戏称这是六座大山(语、数、英、物、政、化)压迫的结果。

反常的教学管理,导致反常的心理,只要看到学生沉在书山题海中,就家长满意,老师安心,学校放心了 。倘若有一天没看见学生背书练题,就会引来家长询问、学校调查、老师不安。就是没有人去想想,连续疲劳 战术对学生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到底有多少好处?确切地说,有人想过,也呼吁过,但迫于大气候,只好沉默 了。

三、评价误区。评价教学效果,依然是知识质量检查;评定职称,依然是看中高考成绩;评先评模,当然 更离不开升学率;而奖惩标准,理所当然是升学人数。这种做法,固然从某个角度或某种程度上产生一些积极 效应,然而,即使它力求尽可能客观、真实和公允,它仍然是片面的。

这种评价,对老师而言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学生学得怎样,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不同而得相 同分数,说明老师在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上花费的心血不同、劳动价值不同。从另一角度考察,转变一个差生 胜过培养十个尖子生。假如把一个“少年犯”转变为一个安分守纪的劳动者,你能说转变者不是功德无量吗? 然而,在学校的现实中却是:如果这个被转变的“少年犯”中高考上不去,人们仍然不会说他的导师是位成功 的灵魂工程师。相反,对智力很好的学生作应试辅导,使它高考名列前茅,这位老师(尤其班主任)马上会名 闻遐迩的。其实,这种评价是缺乏根据的。因为,首先,树人的工作是长期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向高一级学校输送的人才是长期教育的结果,而非一朝一夕功夫。其次,塑造人的工程是个体劳动,整体见 效的,很难严格量化和区分每个教育者在劳动成果中的工作和贡献的多少。

观念和评价的误区,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它容易造成教育者的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培养,抓了 一小部分“尖子生”,丢了一大片“中差生”。对尖子生众星捧月,百般呵护,甚至偏袒护短。只要他(她) 高考能够达线,所有品行方面的缺陷都可以一笔勾销。不信,查查在校大学生的入学档案,中学对他们的德、 智、体评价可谓一路绿灯,白玉无瑕。而事实上,他(她)们中有的可能体育从来没有及格过,有的可能铡刚 被拿掉了处分记载。总之,对分数高的考生,一切过失都可以既往不咎,而对“差生”,则横看竖看不顺眼, 打入十八层地狱才解恨--谁叫他(她)拉了我的平均分,影响了我的升学率。

由于教师工作的成就动机往往表现在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成才上,而成才又被这样狭隘地归结到升学 上来,因此,不少教师在编班时拼命争生源。为了一个高分生,同事反目的例子不在少数。为实现自我价值, 又容易造成同学科中协作意识淡薄,传、帮、带流于形式,使学校集体向心力无法形成。

其次,它把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片面引到分数上。为了孩子能拿高分,不少家长采取高分奖、低分罚的规矩 。有的甚至对孩子提出“你每个月每科替我提高2分,我一个月多给你一百元零花钱。”这样的刺激导致的结 果是,有的学生为了多得奖金谎报成绩,有的为了报答父母良苦用心读垮了身体。

再次,它容易造成畸型发展的一代。一方面,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结果,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族;另一 方面,一些明明升学无望的“差生”,仍要痛苦地挣扎于分数的漩涡中,不断失败的体验,使他们不仅对考试 丧失了信心,同时也造成压抑心理和情绪障碍。于是,有的厌学、逃学;有的感到出路渺茫而自暴自弃,误入 歧途;有的知法犯法,铤而走险。这恐怕也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一个因素吧。一大批升不了大学的,带着失 落感回到农村和家中,既无一技之长,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也没有强壮的体质,成了“半残废人”。这样的 后备军怎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呢?从某种角度说,这是学校为社会生产的一批废品。

上述误区,已成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严重障碍,若不加以克服,“转变”将成为一句美丽的谎言 。

当然,倘把管理误区及其后果都归咎于学校,是不公平的。因为,教育的小环境又受制于社会大环境。追 溯造成学校管理误区的原因应该是:第一,现实高考制度的弊端。第二,政府、社会对学校、教师不切实际的 评价。第三,工业不够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门路狭窄,尤其贫困地区,升学成了跳农门的唯一出路。

中学应试教育篇2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由此,普通中学的任务,就是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还要注意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这就要求中学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思论文联盟想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及审美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管理也应作相应的深化改革,从课程的设计,施教系统的设立,实践基地的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等都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措施。

然而,当前在普通中学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误区,它主要是:

一、观念误区。在转轨教育中,提高教育质量是被吹得最响的调子,但对质量的理解仍没脱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

轴心。这主要体现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上。 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而绝大多数学校仍以培养单一型人才——升学作为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最主要依据。

“差生”的概念,在学校管理者的心目中,主要不是他(她)品行不端,违纪犯法,而是他们智力欠佳、成绩不好;相反,只要智力一流,成绩出众,即使品行不端,也只是白玉微瑕,无损“好学生”形象。

与之相适应的是教学质量观误区。首先,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工作量的是他(她)授课节数、听课次数以及批改的作业量;衡量教学进度的唯一标尺是书本知识完成的怎样。衡量老师授课水平一看教案写得是否具体工整,课堂教学“三步曲”运用如何,课堂气氛是否热烈。于是,教案写得不详的,即使教学效果不错,也会成为有争议的对象;教学不走“三步曲”的,会被认为教学步骤不完整;在授课时补充课外知识的,会被认为重点不突出;若在上课时间带学生到野外观察大自然,则可能被当旷课处理。二看中高考成绩如何,中高考成绩好,则一俊遮百丑,平时诸如迟到、早退、旷课、闹事等毛病都可一笔勾销。若中高考成绩上不去,则一丑百丑,不管你平时怎样努力,也会在“无效益”的结果中黯然失色。 论文

这种观念是极其有害的。因为,任何一项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有对这项改革的正确认识。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观念上因循守旧仍以升学教育为主导思想,要想在行动上向素质教育转轨,纯属天方夜谭。

其次,这种观念,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我们知道,教无定法,要把人类实践中积累的一般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是需要经过老师主观再创造的。因此,人们把教师看作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智慧和心灵的开拓者。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没有时限的劳动。它需要教育者以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说,它需要教育者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50-60%。这说明,人的智慧,创造力就象埋在地下的矿藏,通过激励可以得到不断开采。而用同一模式去要求教师,就使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受到压抑。难怪不少老师怕听课,烦听课,更烦检查教案。认为有人听课的教学都是装模作样的,很难反映真实水平。而教案,“那是写给检查者看的,谁会照本宣科?”这种管理与实际脱离的作法,倒使笔者想起张萍芳教授说的,台湾的学校领导是不听课的,教师授课效果主要通过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来定。我并非推崇台湾的做法,但我想,管理者还应着重于为教学多做些实事为好。 作文 /zuowen/

再次,这种观念违背了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学校教育“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美育深入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使几方面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中,一般地说,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次要的东西。这里的一切都是重要的,如果有任何一点被忽视或者做得不正确,就会使全面发展这一完整统一的和谐的基础遭到破坏。”片面追求智育的观念,从指导角度来说,正是对这种和谐的破坏。

第四,这种观念违背了学习本质,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可将学习分为四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以分数为主要管理手段,应试升学为主要管理目标的观念误区,强调的是学习的第(1)种类型,而忽视了其它三种类型的指导和学习,这就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我们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擅长于实践性创造;有的擅长于理论研究;有的擅长于辞令;有的擅长于组织等等。这些才能是四化建设都需要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加以培养发挥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分地表现自己。由于观念的误区,就会导致其他智能的丧失,而强制自己往同一模式发展。可想而知,这种结果不会是喜剧性的。 论文

二、教育研究和教育宣传误区。这是观念误区必然导致的产物。在不少学校,教育研究仍然局限于文化知识传授的技巧。思想品德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素质的训练等课题,往往被忽略。评先评优,统考分数、中高考成绩仍是主要依据。步不户出,鸦雀无声的班集体,仍是管理者津津乐道的治学楷模。多练、多考仍是被提倡的教法,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题海战术仍是老师们提高教学质量——准确地说是提高考分的法宝。

这种误导致使学生本来就繁重的课业负担更重了。为了教有所得,也为了心理上的平衡,各科老师争先恐后布置课外作业,争先恐后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补课。有的老师甚至舍不得课间十分钟,时常用拖课填补这个时间空白。笔者曾对某中学几百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智力再好的学生每天也要用至少五个小时才能完成那堆积如山的作业。而这时间,是学生挤占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得来的。中学按教委规定晚上9:00熄灯,但作业又逼迫学生不得不在熄灯后点起蜡烛继续苦练。我省达标检查中所有学校学生眼力保持良好率均不达标,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吧。

中学应试教育篇3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应试教育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育部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

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

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

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

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分类给分,更能明确地体现这一点。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贴,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这是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方面的问题。高考所检测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十几篇“基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

中学应试教育篇4

关键词:快乐教学法;初中体育;足球教学;应用

快乐教学法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实施方法是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足球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学生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参与足球训练的热情,进而提升学生相关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快乐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有效应用快乐教学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课件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直观性

足球是一项国际化体育项目,大多数中学生对足球都不陌生。但真正了解足球,并熟练掌握足球技能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分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以发现,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足球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对足球学习兴趣不高、了解不够,故影响学习效率的提升。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在快乐教学法下的足球教学中,课前教师可以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足球中的“颠球”这一技能为例。教学前,教师应借助书籍、网络等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积极锻炼自身的颠球技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制作相关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以学生喜欢且熟知的足球明星的比赛视频片段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为之后的足球教学提供良好的切入点。然后,教师可以借助课件为学生介绍相关球星的现状与其相关的足球故事,激发学生对足球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课件为学生播放一段“花式颠球”视频,并为学生引出足球颠球这一知识。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亲自为学生示范颠球动作并借助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展示分解动作,然后随机抽选学生走上讲台尝试颠球。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习的动力

传统的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教师没有重视师生、生生互动的重要性,通常组织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独立训练与学习,这样的训练模式导致学生出现错误却不自知。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为传统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在初中足球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情将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使学生可以共同练习、互相指点,发现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从而提升自身学习效率。以“足球脚部基础训练”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训练之前,可以秉持“组内同质”的原则将学生以5人为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师可以为每组分发两个球,使5人围成一圈,要求学生变换不同部位进行颠球,每人触球3~5次、变换两个部位后将球颠给队友,两个球向不同方向运转。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针对用力不稳、关节松弛等问题及时指出并示范讲解,让学生积极改正,从而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师生、生生在交流互动中可以获得快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游戏导入教学,增加教学趣味性

传统初中足球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热身训练―讲解技能―自由练习―教师考查”的形式完成足球教学,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接受能力。事实上,初中生的身心尚未发育完全,该阶段学生活泼好动而且爱闹好玩,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快乐足球教学中,教可以通过游戏的导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快乐贯穿课堂始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了改善学生颠球不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以“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分组,并组织学生开展“颠球游戏”。游戏通过小组接力比赛的形式进行,要求第一名学生颠球至指定位置后,折回将球传递给小组的下一个成员,并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完成颠球回到队伍。期间,学生出现失误扣一分,颠球样式多样的按样式进行积分。比赛过程中记录每个学生的分数,并在比赛结束后将同组学生分数相加,结合小组完成时间与效果对各小组进行评分。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教师将给予适当的奖励。另外,这样的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在实践中,有助于增加足球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紧张的游戏中有效提升自身的足球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之,足球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因为足球形式与技能多样故深受学生喜爱。但近年来,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快乐教学法的应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古少坚.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 考试周刊,2016(51):109.

[2]马步青.快乐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 初中生世界,2016(20):49-50.

中学应试教育篇5

众所周知,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知识的一种渴望都是需要浇灌和培养的,但应试教育往往却是逆道而行。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大纲中就提出了“听、说、读、写”四个英语教学要求,但这个计划也只是作为一个文件而停在了表面,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所有的书本和考试都只是围绕着考卷而服务,只重笔试,不重视其它能力的培养,老师们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教学生,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死记硬背,根本不懂得如何理解和阅读。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弊端,他们正在不断的对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素质教育被提到了教育改革第一位的日程上。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尽量和谐活泼的发展,孩子们不仅仅要被教会如何学习,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锻炼、如何审美、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来形成一种科学的测试及认证系统。因此,在我们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与应试教育所冲斥的矛盾及困难就是在所难免的。

一、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之间、新老教材之间的矛盾

新的英语教材已经打破了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法翻译教学,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五步教学。它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素质教育的力度,如在新版的初一英语上册中,就明确了“听、说、读、书、演、练”等几步要求,特别是“演练”这个环节异于旧教材,尤为突出。如今,老师们一张嘴一支粉笔笼断课堂的现象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化的手段已经深入课堂。过去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中的上帝,但实际不然,因为老师从头到尾控制着整个课堂,他们讲语法、解释课文、布置大量练习,而且常用汉语进行全程教学,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学习锻炼是非常有害的。在高中,“填鸭式”教学更为突出,因此老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适应新教材是很难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消失,甚至会感到害怕去学英语。过去,我们常常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听、说”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在现行高中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五个部分,包括阅读、听力、讲练、写作及语法,这种安排目的是全面发展四种技能;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一种技能的培养,那就是“语法”。英语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只有记笔记和各种各样的试卷,以至于许多同学在中学毕业时认为,原本实用性强英语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哑语。

二、不断变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考试间的冲突

许多人认为考试是教育的基本,传统教育方法就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老师、学生、学校的目标就是升学。学生和老师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因为他们认为做的更多分数就越高,这种情形下,语法教学是最合适的。但是教育要求在不断改变,然而考试目标却依然不变,这对于英语教学改革必然不利。新教学方式使老师和学生兴致大增,他们将共同创造活跃课堂,听说读写全得派上用场,这无形当中就缩减了语法教学,结果学生们的成绩就下降了,因为在考试中只有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可得到显示,听和读则不然。慢慢地,学生将失去对新教学的信心,最终新教学法也将会被否定,一切又将回到从前,教育改革也必将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情景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老师们往往会设置一些仿真情景,鼓励学生用英语去交流,实物、图片、录音机、VCD等,往往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常用手段,它们有利于形象、生动,直接地掌握知识,所有的这些方式都将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知识,但这种方法却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所以这些素质教育模式只能流于形式了。

俗话说:“牵一发而幼全身”。如果一台旧机器只在小部件上做改动,它又能维持多久呢?同样素质教育改革也只是如此,如果我们只基于表面改动,那么矛盾永远都将得不到解决,只有找出根源我们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应该改换传统教育思维,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孩子是教育的中心”这应该在人们的思想中要占主导地位,老师应该从演讲者变成引导者,成为传授知识的中介,教学过程应该从传统的教变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吗?

考试制度改革应切实可行、有效。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扮演的是指挥棒的角色,很多人是为考试和分数忙碌着,学生们成为了知识的奴隶。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语法掌握得越多,考试也有可能失败。所以,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素质教育对我们而言是新事物,没有研究试验就不可能有经验,坦白地说一堂成功的课,不在于你教授了多少内容板出有几面,而在于学生们掌握了多少,实际能运用多少。近年来,除了“五步教学法”及情景教学法,还涌现了其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3P教学法、张思中教学法、实物教学法等,都强调语言的运用能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记忆——训练——运用”,值得推广。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备条件。老师是导航灯是灵魂的工程师,高素质的老师要求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责任心,要勇于改掉旧东西,时刻钻研如何更好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他们应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正如有一位老师所说:“老师所给予学生的未必是金山、银山,但必须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好的老师知道该如何取长补短,找到适合的方法因材施教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如果我们能认清形势,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就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只有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中学应试教育篇6

论文摘要:根据控制论的一般规律,在教学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发现体育模式的理论,对在体育教学中发现体育模式的应用进行论述。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非常活跃,广大体育工作者对教学改革表现极大的热情,诸如主动式教学、程序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对提高学生体育课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改革中也应时刻铭记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绝不能把体育课上成休闲课。针对我国学生体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必须让学生承载一定的运动负荷。而发现体育教学模式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学方法是被广泛接受,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教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到实践中去探索,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达到学得深、学得透的效果。本文正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状况,在田径技术课的教学中对发现体育模式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 实验的对象和方法

1. 实验的对象

以初二(2)、(3)班的36名同学为研究对象,(3)班18人为实验组,(2)班18人为对照组。

2. 实验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淡化运动技能的快乐教学,课堂以游戏竞赛为主。实验组采用发现体育教学模式。该程序为:设问激疑—探索体会—讨论辨析—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身高、体重、50米跑、立定跳远测验。实验组平均身高为168cm、平均体重63.6kg、50米跑平均8’’3、立定跳远212cm,对照组平均身高为169cm、平均体重66.2kg、50米跑平均8’’2、立定跳远213cm。测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在身体条件上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二、 结果与分析

1. 结果

(1)学生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期末进行了两次考核,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发现体育模式进行教学,期中测试两组技术水平有显著性差异,期末测试时两组的成绩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

(2)激发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现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学会了主动提出问题,大胆地对问题进行剖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实践证明:在中学开展发现探究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能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获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能力,积淀他们锻炼身体的意识和爱好,从而延续他们锻炼兴趣和健身习惯,而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正是体育教学目标的“载体”和“途径”,因此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2. 分析

改变教法,教给学法

(1)目标——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学生通过练习实现。例如在投掷单元的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投掷沙袋,有信心地去用实心球挑战对手,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技术动作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需要区别对待的因素。所以,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场地,在操场上画出直径为1米的圆若干个作为投掷目标,这些目标与投掷线的距离最近的为4米,最远的为9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选择不同的场地进行投掷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尝试哪种投掷方法能投中最远的目标。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在阶梯状的场地内认真地做好每一次练习。

(2)问题——让学生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在接力跑技术的教学中,有的同学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交接棒时掉棒、两人相互碰撞……为了让学生在技术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发现问题。果然,在比赛过程中,有的学生问:“老师,有的同学为什么边跑边换手握棒?”还有的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等到接棒的同学拿住了我才能松手?”……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看到迎面接力时怎样交接棒,可在相距5米的两端放两个标志物,标志物的后面各先站一个人,一人接棒,一人交棒,经过两人的反复练习,学生的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有了正确的技术概念再进行比赛,教学效果会更好。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贴于

(3)疑难——让学生剖析。当学生对一些动作概念不明确或不理解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讨论,认真剖析,抓住本质,把握重点,攻克难关。如跑步的摆臂动作,许多女生不能按照动作的要领来完成,有的上臂不动小臂动、有的是直臂摆动、有的是左右摆动,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可让学生看正确的动作图解和示范,对比自己和同学的动作,然后进行剖析讨论,最后总结成:放松肩部,以肩关节为轴,带动小臂前后摆动,前摆不超过肩,后摆不超过身体。学生根据教师总结的动作要领进行练习,很快纠正了错误动作。

(4)过程——让学生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准备活动指导学生去“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选”,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创”。如在跳高技术部分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利用标杆、自己的书包凳子、体操小垫子来设计跳高的游戏。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有的把橡皮筋用凳子拉成不同高度的三角形、四边形、直线形,有的把垫子摆成不同的姿势,或平放、或竖起、或折叠,然后大家在上面进行单脚跳或双脚跳的接力比赛。在学生尽情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度”的问题,不要因为教学任务完不成就让学生停下来,也不要让学生练烦了再停,而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提醒学生看看教师是怎样做的,从而让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法——让学生归纳。学法指导早已被大家高度重视,学生要真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然而归纳学法绝非易事,须有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如在弯道跑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在弯道跑时,如果我们仍按直道跑的技术要领进行练习,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学生:如果仍按直道跑的技术进行练习,只能做直线运动。弯道跑必须克服直线运动的惯性,改变运动方式,从而改变人的身体姿势,才能沿着弯道跑。

教师:那么弯道跑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呢?与直道跑的身体姿势,脚的落地、摆臂动作有什么不同呢?

(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6组,一二组进行弯道跑,三四组进行直道跑,五六组既进行直道跑又进行弯道跑,让学生亲身去实践)

教师:通过实践、观察、比较与分析,同学们真正弄清楚了弯道跑与直道跑的区别,希望大家能较快地掌握弯道跑技术。

三、 结论与建议

(1) 发现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较难动作的质量,加速掌握动作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发现体育教学模式通过转变学习模式,学生学会了主动提出问题,大胆对问题进行剖析,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3)发现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只是一个初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个实验工作还不够全面,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赵大悌,等.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于提高[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2]王德平,等.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学应试教育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三段式;教学;创新;感知

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结构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正处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完善的音乐教育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智能、心理、品质以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抓好基础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

三段式教学的研究以现代教学理论、课程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课堂结构科学化、程序化、灵活化、多样化,形成40分钟的最佳分割:三段式结构。把非智力因素引入课堂,把课堂优化为“激趣说标;尝试探索;应用评议”三阶段模式。该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创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费朗西丝·罗斯特曾经做了一个历时8个月的对比实验,发现“音乐教学能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且持续很长”,接受音乐教育的儿童能够在影响科学概念发展的空间智力上平均提高了46% ,同时在语言记忆力和反应力速度上也有明显提高。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们无论是唱、奏、听都要求注意力集中,而且要调动记忆、想象、思维以及感情等各种心理过程积极参与,即所谓“全神贯注”。教学中学生演唱或视谱的过程实际就是训练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而且知觉和动作要相互协调,既锻炼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也使学生通过读谱与视唱记忆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反应力的敏捷程度和整体记忆能力。正如法国文豪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注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除睡眠外,只要是在清醒状态下,人的注意活动问题总是经常地在进行着的。 “注意”可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两种表现,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都会表现在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等方面。

三段式教学的研究以现代教学理论,课程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课堂结构的科学化、程序化、灵活化和多样化的研究,形成40分钟的最佳分割——三段式结构。 “三段式”教学法把非智力因素引入课堂,把课堂结构优化为“激趣说标;尝试探索;应用评议”等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为前l0分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教学要求必须达到趣、疑、美、奇。在这一阶段中,因为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停留在上一节课的某些内容或课间活动的某些事情上,需通过“组织教学” 以引起对新课的有意注意.教学内容一般为基本功训练与师生同练加知识传授;也就是在教学新知识时加以基本功的训练,如发声练习、节奏练习,音乐知识,听觉训练等等。

第二阶段为中15分钟。是利用第一阶段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在学生情绪最高昂,注意力最集中的理想状态中讲授新课。利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推动智力因素的操作,即通过师生双边劳动产生“教学共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一阶段是40分钟课时的主要内容。在形式与内容上是丰富多变的。大致可分为三点:1.视唱(奏)练习。2.歌词的处理;3.音乐的欣赏与赏评。这一段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重新组织教材,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是后15分钟。是把“第二阶段” 的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完成效果反馈,促进思维的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学习时的趣味性和活动性,加深对学习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巩固,它是中段15分钟的延续,但形式不同,年级段又各不相同。一般方法为律动表演、即兴表演、集体舞、歌表演、音乐小品、器乐演奏、创作练习等形式对所学的音乐作品进行完整的二度创作,加强对曲子的巩固反馈。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须具有艺术性,要自然、和谐、贴切,要给学生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受。

当然,最后还要注重音乐教学结课的方法。音乐教学不能局限在音乐课堂中,而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开拓,这样才能缩短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结课时,有目的地把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很好的对课内课外进行沟通、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为课外音乐活动创造了好的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结课这一环节也应注意体现它的审美理念。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认为结课时应注意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美。

1.科学美

音乐结课要体现科学美,要以科学为指导。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审美知识和技能。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情感渗透,不可信口开河。

2.情感美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结课阶段应该是学生情感的升华阶段,教师应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情感因素,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结课中得到升华。

3.语言美

结课时,教师要用美的语言,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精炼干净利落地引导学生,教师语言要充满感彩,富于感染力。要给学生以启发,这样并且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

4.情趣美

中学应试教育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教育教学 应用 优势 实施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信息技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工具、方法和手段,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此外,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教学中的不合理使用,也使学生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如整堂课“机灌”,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情感交流缺失。没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的课,也使用信息技术,造成教育成本的提高,资源的浪费等。

教育技术在国内并称电化教育。简言之,就是最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的过程,或称采用现代化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有效的摄取、存贮处理和传输,以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其中教育技术是最为显著的,它是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的产物。它的科技性和先导性决定着它有许多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而且这些优势和特点必将使之在未来教育中社会化。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实现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拓宽了成才之路,使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机会。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活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增添了现代思想、方法和手段。而更重要的是电化教育的产生,打破了教育的围墙。使教育趋于社会化,实现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拓宽了成才之道。由于广播、电视、卫星,计算机教育的开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龄教育的限制被打破,使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渠道的教育活动能够在克服师资、校舍、教材不足的情况下,顺利进行,使得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科技发展,知识更新,要求人们不断地获取知识,即使一流的学者,也存在着知识更新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身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为人们快捷高效大容量地提供教育信息,适应了这一社会的需求。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特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开阔视野,拓宽听域,调节情绪,活跃思维的作用。它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着无限范围上的快慢变化,大小变化,动静变化,远近变化,时序变化等。如将广褒宇宙呈现于方寸之间;使学生得以欣赏已退休多年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华;使异域他乡的文化、科技、教育资料尽为我教学所用……

信息技术教育解决了小学教学上的诸多难题,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使世界变小,信息流通变快;使教育的方法,手段更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范围起着重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电化教育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近年来,信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教育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即:教师选择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素材库中合适的部分,或利用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集于一体,应用于教学。

2.教育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即: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操作、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和问题解答等多种交互方式,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

3.教育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交流、生生协作的工具,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某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交互式的探讨和交流机会,教师和学生可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相互交流。

4.教育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拓展教学资源和信息获取的工具。即:按照规定开齐开全信息技术课程,保证学生的上机次数和上机时间,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上查阅、学习、竞赛等活动,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少数学生可以发展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特长。

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真实形象、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从整体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其直观性、生动性毋庸置疑,对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能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难为易使教师在教学中能最大发挥教学水平,让学生在课堂内能更加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信息素养的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它使人们对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模式等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它必将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社会化的教育形式。笔者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一定能更加合理地使用,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作者简介:

上一篇:工作目标管理范文 下一篇:中小学辅导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