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护事例范文

时间:2023-10-01 09:19:10

自我保护事例

自我保护事例篇1

关键词 胎儿 利益 保护 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现行立法胎儿利益保护之缺陷

我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按照这一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实践中,出生时间以户籍登记或医院出生证为准,一方面可能造成法律上的出生与实际出生不一致,使实际上已经出生但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及时进行户籍登记或取得出生证的孩子在此期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另一方面,若胎儿在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者出生后办理户籍登记或者出生证明之前,遭受直接或者间接损害,也必然因权利能力障碍而不能以权利主体的身份获得法律保护。

关于胎儿利益的保护,我国仅在《继承法》中有所体现,《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保留儿的应继承的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可见,此规定也只是保留了胎儿的继承份额,并没有当然赋予胎儿继承遗产之权利,胎儿享有遗产权利却必须从出生开始。其他法律中都未有胎儿利益保护的规定,造成这一领域司法实践中的盲区。

2关于胎儿利益保护的立法体例

综观世界各国立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关于胎儿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大陆法第有4种立法体例。

(1)一是承认胎儿享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必须以活体出生为条件,如《瑞士民法典》第31条规定:“权利能力自出生开始,死亡终止。”“胎儿,只要其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的条件。”如《瑞士民法典》第31条第2项规定:“子女,只要其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

(2)个别的保护主义(个别规定主义)。即胎儿原则上无权利能力,但于若干例外情形视为有权利能力。如《法国民法典》第906条第1项规定:“为有受生前赠与能力,以于赠与时已受胎为已足”;第1923条规定:“在继承开始时尚未出生,但已怀孕的胎儿,视为在继承开始前出生。”

(3)采取概括主义保护。胎儿未出生时,为母体身体的一部分,原则上无权利能力,但是法律为保护胎儿将来的利益,采取概括主义,凡胎儿的利益成为问题时,常视为已出生。如台湾“民法”第7条规定“胎儿以将来非死产者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之保护,视为已出生”。

(4)绝对主义。即绝对否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1964年《苏俄民法典》(第418条)和我国《民法通则》即采用此种立法模式。

上述前三种立法例在坚持了“出生”标准的前提下,都注重胎儿的特殊保护,赋予了胎儿一定的主体资格,但又各具特色,保护的周密程度也有所差异,而第四种立法例则完全否认胎儿具有权利能力,属于保护力度最弱的。第一种立法例,只要胎儿活着出生,就有权利能力,实际上是以出生为条件须待出生以后将其权利能力溯及既往,这一立法例囊括了该国立法体系中的所有自然人可能享有的民事权利,除了附加一个条件之外,胎儿与出生后自然人权利能力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胎儿的权利能力。但此立法例在理论上存在一个矛盾,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两方面的资格,如果承认胎儿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就理所当然地要承认胎儿有承担义务的能力,但如果赋予胎儿一定的义务让其出生之后去承担,显然对胎儿不利且违背社会公平之理念。在第二种立法体例下,不承认胎儿在母体中有民事主体资格,只有胎儿出生时为活体的,在某些特定事项上视胎儿已出生,采用列举的办法保护其权利,属于个别保护主义。这种立法体例的优点是以胎儿享有特定的事项上的权益为限,不包括义务内容,既有利于对胎儿保护,又有利于对第三人利益和正常民事秩序的保护,缺点是由于立法总是会由于种种原因难免挂一漏万,对胎儿的权利保护不尽周全。

3我国关于胎儿保护的立法完善

综合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各国的经验,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对此问题应从如下角度加以规定:

首先,胎儿出生时为活体的,其在胎儿期间所受的侵害,可以出生后的自然人名义请求损害赔偿。这样,一方面可以回避胎儿何时产生“权利能力”的争论;另一方面,又确认了自然人在出生后有权对于胎儿期间所受损害要求赔偿。

再次,关于侵权行为发生的时间段,笔者认为,侵权行为可以发生于受胎前也可发生于受胎后,只要其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且满足侵权行为的其他构成要件的,加害人就应承担责任。例如有安全隐患的产品,即使其生产于受胎前,但只要给胎儿造成损害,就应承担责任。这实际上一方面贯彻了侵害行为与损害可以在时间上分离的原则,符合侵权法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受胎时间难以确定所致。

最后,关于胎儿抚养费的赔偿。《民法通则》119条以及《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7条,规定了间接受害人的抚养费损害赔偿请求权。但现行法律并未明确损害发生时,处于胎儿阶段的受害人是否有此损害赔偿请求权。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立法中,应明确胎儿的抚养费损害赔偿请求权。当然,胎儿的健康损害请求权应当由胎儿出生后的本人享有并行使,不能由他人行使,在其不具备行为能力时,请求权由监护人代为行使。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立法例上,应采取概括保护主义。在未来的民法典中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从出生之日开始产生;凡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视为其有民事权利能力,可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但胎儿出生为死体的,其权利能力则自始不存在。”对此可作如下解释:

(1)从立法旨意上来讲,作此立法的目的是确保胎儿能够健康地生存和成长。因此主要是保护胎儿的各种利益,诸如继承权、受遗赠权、作为间接受害人的抚养请求权、健康权等。但不得以胎儿有民事权利能力为由,为胎儿设定民事义务。

(2)胎儿的活体出生为保护前提条件。只有在胎儿出生时为活体,才有这些权利,这排除了在受孕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胎儿流产的现象,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实践的操作。

自我保护事例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

当今世界,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及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亦越来越大,全球环境在急剧地恶性化,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挑战。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有识之士认为,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而生物教学在环境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应该利用好生物课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笔者的做法是:

1 介绍环境污染和破坏情况,激发学生产生环保意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与环境不可分离。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环境遭受到污染和破坏,必定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利用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事例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容易激发学生产生环保意识。例如;向学生讲述震惊世界的“十大公害事例”,世界范围内酸雨形成的原因,臭氧层为何会越来越薄,气候为何会越来越暖,厄尔尼诺现象为何会频频地发生,非洲为何会出现大面积干旱,东南亚为何会发生森林大火,中国为何会发生百年不遇的长江水灾,黄土高原的水土为何会严重流失,赤潮的幽灵为何会在南中国海久久徘徊等。还可以通过举数字的办法增强说服力,例如,全世界每年排放的废水高达5000亿吨,仅我国每年排放废水量就达350亿吨以上,而且还在逐年增加,这些污水排到自然水域中,造成了江、河、湖、海的严重污染。在大气质量方面,以我国城市上空的大气为例,在抽样检查的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以上事例使学生意识到,目前环境的恶化已越来越严重,如果再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再也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再也没有一个稳定的自然生活环境,由此激发学生产生了环保意识。

2 结合生物教学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环境教育因素,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生物课环境保护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初中生物新教材很多单元都涉及环境保护问题,如生物学(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的“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及“生态系统”第三单元中的“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等,都是很好的环境保护教育材料。

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举一些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如:对春天北方地区常常出现的扬沙和沙尘暴,就向学生简单的剖析了其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另一方面从点滴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教育知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是教师应做一个环境教育的有心人,不时地给学生以环境保护教育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 开设选修课或兴趣小组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决定了生物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生物学科的优势,积极建设第二课堂,以吸引那些兴趣爱好广泛、对生物有独特偏爱的学生进入选修课课堂或生物兴趣小组队伍。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生物的兴趣:另一方面以他们为生力军成为环保教育的小小宣传员和倡导者,以带动全校师生环保意识的增强。

选修课或兴趣小组的活动因不受考试指挥棒的制约,其活动形式可灵活多样。①传授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②专题介绍目前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白色污染、自然资源破坏等,并结合当前或当地生动具体的事例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环保的意义等。③利用环境日和地球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围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以唤起人们关注全球环境的现状,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同时,师生共同收编资料,利用标语、墙报、校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开辟专栏,组织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进行环保行为的自觉性。④开辟时事论坛,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近年来,针对祖国西部的退耕还林还牧的大行动,我们开展了《退耕还林(牧)与生态建设》的大讨论,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环境意识。⑤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增强环境保护的体验。如,通过组织学生到附近的造纸厂、交通要道、污水处理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进行调查和参观,撰写调查报告,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其进行环保的自觉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教育学生环境保护应从小事做起。环境的好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作为当代的一名中学生,究竟可以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呢?应教育和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快餐盒”、“拒食野生动物”、“提倡观鸟,反对关鸟”等等,小事随手可做,但这些小事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生活方式在有时的确很难改变,但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尤其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由于可塑性强,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定能养成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自我保护事例篇3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根据立意抽样的方法选择16名受访者,其中l3名均来自重庆地区的医疗机构的管理岗位,包括卫生局局长3名,医院院长6名,人事处处长4名,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任职时间0.5~18.0(6.50±5.94)年。另外3名是副主任护师以上的护理教育专家,他们来自四川地区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教龄24~39(29.33±8.39)年。均为自愿参与。受访者的一般资料:性别:男5例(31.25%),女11例(68.75%);年龄:31~40岁4例(25.00%),41~5O岁6例(37.50%),51—6O岁5例(31.25%),≥61岁1例(6.25%);学历:中专1例(6.25%),大专3例(18.75%),本科11例(68.75%),硕士0例(0.00%),博士1例(6.25%);工作年限:11—20年4例(25.O0%),21~30年4例(25.00%),31~40年7例(43.75%),I>41年1例(6.25%);访谈过程是否录音:是9例(56.25%),否7例(43.75%)。

1.2资料搜集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资料收集,与受访者联络,讨论并选择适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包括专家的办公室、家、教室、宾馆。研究者向受访谈者介绍自己及研究目的,每例个案访谈45—150min,征求受访者同意后用录音笔录音,由记录员忠实记录访谈内容。访谈中仔细观察访谈对象表情变化及行为动作。同时将研究对象表达的内心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帮助研究者理解其想法。访谈结束后及时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

1.3资料整理分析

数据分析利用了接近Colaizzi提出的方法及Sandelowski的策略,尝试融入受访者的经验,而不跟随既定的研究规则。通过多次聆听录音,同时阅读访问记录,在多次阅读访谈记录当中进行编码、分类、归纳,最后阶段是取得受访者确切见解及对症所找出的意义。对于16名受访者的访谈内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程序后分成两种意见。一方面让高年资护士留在临床一线上,另一方面建议其从事其他的工作。为了概述访谈资料,将16名受访者从护理教育专家、卫生局局长、医院院长到医院人事处处长依次排序,具体排序按照访谈时间进行,序号分别为1~16号。

2结果

2.1留在临床一线4名受访者均提出减少上夜班的时间、留在本职岗位上;4名受访者均建议老年护士在临床一线,协助病区护士长做好临床管理工作,其中包括7、10、13、15号;5、12号认为可以“传帮带”一业务指导年轻护士;6号认为老年护士(高年资护士)可以转变为医生。

2.2离开临床、从事其他工作4、9号认为可以从事辅助工作,即转岗到助产士、办公室甚至是环保工作;1、14、15号认为可以从事其他护理相关工作,即从事一些健康教育、保健咨询、医疗交流、护理健康教育、社会医疗护理等工作。

2.3老年护士的资源开发①老年护士的开发势在必行:我国护理人员的年龄结构说明我国的护理队伍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进一步的开发老年护士有利于我们进行护理人力资源的开发,1、6号指出护理人员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如老年护士的待遇问题,老年护士的去向问题。②老年护士开发的影响因素:老年护士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国家以及医院方面而言,要从宏观上给予保障。5号认为,国家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要给护士提供一定的空间、环境,进行能级管理。13号提出,关键是解决待遇问题,提高待遇。16号也指出,国家应该倡导建立和谐的医疗工作环境,改善一线医务人员的待遇,倡导尊重医务人员。对于老年护士本人而言,需要她有种奉献精神,正如5号认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应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3讨论

谈到老年护士,我们首先要明确对于“老年护士”的界定。许多资料将其进行分类:较年轻的老年人(45~54岁)、中等老年人(55~64岁)、较老的老年人(>65岁)。在这里我们将老年护士确定为年龄45~64岁具有护理职业的人群。

相对于年轻护士来说,老年护士对一个医院、患者及其家庭,甚至对年轻的护士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一家医院来说,老年护士更可靠、更忠诚、更有职业道德;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老年护士不仅有更多的临床经验,而且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她更能体会与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对年轻护士来说,老年护士不仅是启蒙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更是领导者,可在教育、监督、指导方面起着角色模范的作用。在《从初学者到专家》一书中也讲到,一名有经验的老年护士具有出色的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操纵不断变化的健康系统的能力,能理解患者,提供特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具有非常的职业权威,因为经验而有敏感直觉。

护理人员的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我国高年资护士的大量流失,还是国外护士的 老龄化,都已使我们意识到保留老年护士是阻挡护士短缺的一个重要战略。如何保留老年护士,是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中非常棘手的问题。国外的研究曾指出,影响老年护士决定继续工作的因素有四个,包括健康状态、经济状况、对退休的态度和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Laura在他的“减少保留老年工作者的障碍”一文中指出,专家建议可以通过简单询问(simplyask)一名员工:我们需要做什么才可以留住他们。

访谈的专家建议,国家要有足够的经济做支撑,给予老年护士恰当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的环境,给予合适的发展空间保障资源,可以让其做科室管理以及护理健康教育、保健咨询等工作。国外有人也提出了改变环境的策略,其中包括:鉴别提高与维持生产力的技术,鉴别允许护士在逐渐下降的身体状况下能够完成职责的设备;鉴别需要很少的体力要求的护理职位,如远程健康教育、远程护理和质量管理;雇用老年护士作为临床的领导者去教育年轻人员;制定弹性工作等。我们访谈的5、16号也建议给老年护士一个宽松、合适的工作环境的策略。Lorraine等提出了多方组织策略,主要包括多样化的决策、多部门参与以及增加员工等。通过拓展退休护士的角色,对老年护士聘任新岗位提供培训,发展退休护士志愿者队伍以补充在职护理人员的不足,改变工作环境或设备等,以保留老年护士或吸引退休护士返回工作岗位。

自我保护事例篇4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科教文组织的第19次全会,提出了“历史性地区的保全及其在现代的作用”的国际建议,其中有:“所谓历史性地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存在。为适应多样性的社会生活必须有相应的多样性生活背景,据此,提高历史性地区的价值,将对人们的新生活产生重要意义”。[2]

可见,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对我们了解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现代生活,促进社会多样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历史文化城镇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的一种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古城镇的保护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视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就有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规定,历史文化城镇自然也在保护之列。而在2007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条例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通过单独制定法规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进行规范,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应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法规的出台。例如,2004年制定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6年开始施行的《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中国社会正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放到这个我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焦点上。

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对于文化保存造成很大阻碍。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追逐经济利益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现代人对传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历史文化城镇镇潜在的巨大利益,利用古老的资源,发展旅游业,推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旅游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不断商业化。许多地方只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古城镇本身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更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城镇的持久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已经日趋严重,并直接影响着古城镇的“生存”。因为,于历史文化城镇而言,其巨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城镇建筑,布局结构的合理和艺术,更在于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氛围,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商业化的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离它的价值越来越远。

以云南丽江为例:十多年前,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雅典、罗马、威尼斯等伟大城市比肩;十多年后,2008年1月中旬,古城被指责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联合国派出检查组,丽江面临亮“黄牌”之忧。十年仅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十年丽江的变化几乎超过了过去800年的总和。如今,涌入丽江的不是蒙古战车和铁骑,而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和老板,他们带来丽江的不是马刀与盔甲,而是快速增长的旅游收入和巨额资本。

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古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诗人、专家、学者们感叹:在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古朴一点点褪去,丽江古城正变成一具没有内容的空壳。

07年6月,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故宫、长城、圆明园、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项中国世界遗产被要求在大会上就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作解释。

丽江古城能申遗成功,既靠有形的建筑群落,更是靠存在于街头巷尾间的纳西市井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看中它是“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才授予其桂冠。

但目前古城核心区域都商铺客栈林立,原住民纷纷将房院腾出给外来商人获取一年十几万的租金,并用这笔钱在新城购置洋房,他们搬走家当的同时还搬走了在城中存活了近千年的民俗文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认为古城本就是为商业而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甚至有人认为即使联合国真亮“黄牌”也无妨,因为丽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名度。这样出自官方的想法给古镇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很大阻碍和不利影响。[3]

当地居民是保护事业的动力

由丽江古镇一例,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的物质遗产,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非物质性的历史性环境,仍在遭受着肆意破坏。可以说,这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核心问题和难点。一旦人们意识到历史性环境保护的重要,并着手进行保护,实际上也就解决了古城镇物质遗产保护的问题。因为历史性环境保护较之物质遗产保护,程度更深,也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本质。

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都与我们相似。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就开始致力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尤其是历史性环境的保护,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们极具借鉴价值。比照日本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我认为激发当地居民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在日本,历史环境的保护也如同公害处理,自然环境保护一样,首先是由当地居民中产生。各地方政府着手采取相应对策,公布具体条例,等到这种条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制定之后,国家才作为最高行政管理,着手进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文化城镇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也经过了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以“日本全国历史文化风土保护联盟”为中心,由各地居民发动的保护运动,其伟大功绩就在于促进各自治体颁布有关条例,并将其吸收到文物保护法内作为修订的内容之一。

可见,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历史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而日本民众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关注,归根结底源于他们“环境观”的变化。日本曾经爆发过严重的公害问题,世无旁例的水俣病和四日市气喘病,使得公害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深受公害之苦的居民们敏锐地感到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发现了自然环境破坏剧烈。要求保护自然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群众环境观不断发展扩大。

最终,人们把历史环境的破坏看作为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课题。认识到历史环境是当地居民精神团结的象征,其消灭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换言之,公害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犯罪行为,而历史环境的破坏,恰是对居民精神生活的挑战。一旦失去历史环境给居民所造成的失落感,对于曾经以此为自豪的当地人来说,简直不可容忍。这样一来,人们在重视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开始注意到了文化方面的精神价值。[4]

日本的这种“居民——地方政府——国家”的保护模式被事实证明是可行且有效的。那么如何调动我们国人的保护意识,树立“环境观”,这是紧接着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转贴于

参照日本的做法,朝日新闻社于1972年2月14日出版的早报上,动员了该社所有通讯员,以“必须保存,复原的历史性文化城镇”为题,列举了全日本169处城镇加以介绍。接着又以“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城镇”为题,公布了全日本200多处城镇的所在地图及概况一览表。而财团法人环境研究所在它编辑的杂志中,出版了“环境文化”特辑,将与历史文化城镇的有关资料全部收集在一起,以前两次的朝日新闻报载为基础,加上和全国各地方政府讨论的结果,收录和确认了400余处历史文化城镇。这些城镇都是当地居民认为应该保护,由他们进行申报,并最终由国家登记注册的。

日本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的宣传工具就是报刊杂志。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书籍、电视等各种媒介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手段。并且我们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居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现、确定、保护历史文化城镇。这样更能调动居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固然非常重要,但决不能限制地方居民生活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城镇的保护,猛一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新的东西,是真正新的东西,而不是为新而新、虚有其表的拙劣设计的冒牌货,就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言,它必然是和旧有的优秀传统相调和的。文化城镇的保护,必须与热爱保护地区文物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改善、提高结合在一起,这是文化城镇保护的基本理论。

在西欧社会中,保存、创造“理所当然的东西,存在于理所当然的场所中”的思想,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保存的相当完美,当地居民以此为豪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正是以居住环境的适宜性思想为指导,由当地人用双手亲自创造出来的。[5]

在我国,也有比较成功了例子。江南古镇绍兴,在旧城改造中将改建和保护相结合,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历史建筑中,作为延伸历史文脉的手段,这就是绍兴保护古城的高明之处。

老城区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陆续迁出工厂、企业,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对生活在老街老巷的居民,在不改变外部立面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改造内部结构,以更适宜居住;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新建居民楼多用灰墙黑瓦,体现江南民居风格。对这些历史街区,绍兴的做法是除了外观的修缮,直接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包括电网整治、排污管道全面接通、管道煤气入户等。修缮后的街区,既让居民生活便利,也使游客接踵而至。

由于历史文化城镇的老建筑大多年代久远,房内的设施老旧,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相比,古城镇的居民生活条件差。居民为了改善条件,移居城市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而如同古城丽江,没有了原住民的古城镇,不过是丧失了灵魂的空壳城镇。所以,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绍兴模式”[6]确实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保护事业费用的负担和经费的筹措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事业的特色在于其多样性。从地区的历史、现在的功能、经济的基础等不同角度来看,有各种各样的保护形态,在同一个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中,各种事业的保护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居住房屋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公共事业便民设施的整顿等。这种事业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不应该采取统一的经费负担。经费负担、筹措的方式,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保护事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合理的方式。

例如,作为居民住房的老宅的保护与修缮,如果完全由政府支付费用,那么国家财政的负担就可能过重。因此,可以由居民承担自家的保护、修缮费用,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金。但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古城镇,就可以由国家承担民居保护的全部费用。

对于公共设施的保护,则可以政府出资为主,鼓励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出资为辅。而地方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管理整顿费用,可以通过征收入场费的方式负担一部分或全部,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

关于经费的筹措,在日本,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经费来源,是以补助费、贷款和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公共事业不是直接的财源,但是在编制预算措施时,从补充完善保护事业的观点加以考虑是有益的。贷款是有偿的资金,但在资金数量和使用对象上可有灵活性。

另外,曾有学者提出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7],利用发行奖券的方法所得的收益费,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经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或“文物保护奖券”均是以充当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费用为目的的,每年可发行二次(如春、秋适宜旅游的季节),向全国发行,其收益由地方政府、文化厅、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团体的协议下,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财源而灵活运用,这将是非常有效的经费筹措办法。

对于我国,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获取收益,作为古城镇保护的经费外,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是一条值得我们考虑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西山卯三.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 路秉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

[2]刘红婴/王建民. 世界遗产概论.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40-250.

[3]卢斌.丽江“评遗”十年遭黄牌 古城灵魂正在离开. Landscape.cn/news,2008-01-28.

[4] 西山卯三.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 路秉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5.

[5] 西山卯三.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 路秉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6-7.

[6]顾春. 城市CT:古城保护且看“绍兴模式”.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05-31(03)

自我保护事例篇5

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患者容易出现冲动、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部分精神病患者需要给予保护性的约束方法,以防止患者损伤[2]。但是,这种保护性约束方法,会导致患者和患者家属不理解,发生负性情绪等。我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精神病保护性约束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行保护性约束的精神病患者15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避免护理方法组间渗透,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其中男38例,女37例,患者年龄在18~73岁之间,平均42.63±10.22岁,精神病病程在2~14年,平均5.99±0.62年。实验组75例,其中男34例,女41例,患者年龄在19~74岁之间,平均42.99±10.22岁,精神病病程在1~15年,平均6.25±0.77年。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护理记录、健康指导等,护士根据医嘱和自身掌握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需要进行护理操作。实验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和程序为:(1)细致的解释工作:简单粗暴的约束会加重患者的反感和家属的负担。因此,护士在保护性约束前,要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这种约束不是惩罚,而是保护患者的一种方法。患者使用此方法后,不但能保护自己,还能保护患者身边的人,同时让各种治疗和护理进展更顺利。(2)加强巡视:在约束期间,护士要多巡视患者。巡视频率为15~30分钟1次[3]。每次巡视观察内容为:精神状态、约束肢体情况、皮肤情况、生活情况,并准确记录。(3)生活护理:被约束的患者要有专人负责,定期为患者给予睡、饭、药物。护士要加强口腔清洁和湿润,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和干燥。(4)心理护理:重视对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护士要理解患者对约束的排斥感,并实施人文关怀。尽减少约束带的使用数目和时间,尽量采用活动约束,并将不必要的约束解除[4]。我们采用逐步解除的方法,从肩膀、踝部和手部逐渐过渡,观察其合作的程度,以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

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2组患者护理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

4数据处理: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

5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期间意外事件发生少,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保护性约束是违背精神病患者本人意愿的一种强制性护理措施,患者和患者家属均会有较大的排斥和反感。而临床护理干预中,不但要保护患者的安全,还要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采用系统护理干预,要求护士在患者保护性约束期间,进行细致的解释、加强巡视,完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其中,解释工作是日后开展保护性约束的前提,可以让患者和患者家属更好地接受。加强巡视,能更好地观察患者约束期间的情况,以做到早期解除约束,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生活照顾和心理护理,可以从患者身心出发,提高其舒适感。

自我保护事例篇6

关键词:护士;护理工作;护患投诉;护患纠纷;自我保护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54-01

护理工作的职责是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尽人道主义义务。护士在实际工作中,一切要为病人着想,但同时也要善于保护自己。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的自我保护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预防感染保护,二是与法律有关的的保护。在院内感染问题上除了重视住院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更要重视传染给工作人员的感染。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与法律有关的的保护。特别是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侵权责任法》出台后,向护理人员提出了自我保护新的课题。

1临床资料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难免会发生由于护士工作疏忽而造成的护患纠纷,甚至导致不良后果。本文对2009年5月~2012年4月3年中全院护患投诉28例、纠纷32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对护理工作中如何加强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护患纠纷投诉的基本情况在3年的60例护患投诉、纠纷中,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差、拒不配合治疗护理的3例,占5%;受舆论导向影响,对护士存在偏见的9例,占15%;由护士过失导致的12例,占20%;由于护士法律意识淡薄引发的投诉和纠纷36例,占60%。

2讨论

护理工作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护士的工作很多时候要直接面对患者和家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对自己就医权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护士在平时护理工作中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维护患者的利益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以确保护理的安全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难免会发生由于护士工作的疏忽而造成护患纠纷,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在此,就护理工作中与法律有关的潜在性问题和自我保护意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2.1患方及社会方面因素

2.1.1患者个人方面的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如有的患者不遵守医院规定擅自离院,使治疗护理不能正常进行,还有的患者擅自回家后发生病情变化而不能及时得到救治,从而引起不良后果而造成纠纷。有些医院因条件有限,会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求家属陪护,而家属不能配合,导致患者在入厕或病区活动时不慎跌伤而引发纠纷等。另外,有些病人及家属不理解不支持护士的工作,甚至干扰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1.2来自社会的因素 当前社会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存在很多意见,以及新闻媒体对卫生界不良现象的报道,使人们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很大,患者在就医时对医疗护理服务稍有不满就会引起投诉和纠纷,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度降低。

2.2护理方面因素

2.2.1护理人员资源缺乏 护患矛盾增多:由于病人增加、护理量加大、护士配置不足,加上教条管理检查较多,工作繁忙,许多情况不能兼顾到,有时会对病人的医嘱不能及时执行,或对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甚至造成延误病人的治疗。意外事故发生防不胜防。

2.2.2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理人员对法律知识的欠缺,护士在进行护理过程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问题,在护理工作中只从为病人解决问题出发,很少考虑到为病人服务的同时,采取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再者现在很多医院要求护士在执行许多操作治疗时都要护患双方签字,如发口服药、各种注射、吸氧、雾化吸入、口腔护理、导尿、灌肠、监护、宣教等均须护患双方签字,给患者增加了许多麻烦,也给护士加大了工作量。在患者多、护士超负荷工作时,很容易出现签字潦草或漏签现象,有时造成签字单缺失不完整,甚至有的护士对此有一定的消极抵触情绪,有很多护士感到由于护理工作的不断细化,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2.3护士职业的特殊性:护士经常单独值夜班,许多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病人两者参与,在出现纠纷时众多家属众口一词,护士很难证明自己无过失;护士的许多操作环节又不在病房内进行,缺乏旁证,护士无法证明自己的工作是符合规章制度的。出现纠纷时,护士很难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再就有护理记录的书写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护理人员素质和层次的不同,观察病情和记录水平都有很大差别。其次护理记录常常由多人书写完成,观察和记录缺乏连续性,记录的不真实、不及时,与医疗病历不吻合,病情描述不清楚、不完整,做的多写的少或做的少写的多,有随意涂改现象或字迹不清,写错后重抄他人记录、代签字现象等。又无患者或家属签字,一旦出现纠纷,患方会对护理记录的真实有效性提出质疑。

2.3护士工作中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2.3.1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护理工作面对“人”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任何的疏忽和闪失都会带来无法挽回和不可弥补的损失。如有的护士上班干私事、不尽心或擅离岗位,没有及时观察到病情变化使患者失去了抢救治疗的机会,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使自己终生感到内疚和自责。因此护士要加强自身建设,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认真负责的作风是防止一切责任事故的关键。既要保护好自身的利益,更要保护和尊重患者的权利。

2.3.2增强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应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侵权责任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需要熟悉并掌握。对《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规应该有所了解,并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前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都极大地加强,医务工作者更应该知法、懂法、守法,自觉遵守法律,避免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2.3.3加强护患间的沟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尊重患者的权利,加强护患间的沟通,各项检查、处置、治疗方案的施行事先应征得患者同意,这种做法应贯穿于整个医疗工作过程中,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另外,掌握说话艺术,在护理工作中有些话可能涉及法律问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加强护患间沟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2.3.4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熟悉业务技能: 护士应对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了如指掌,熟悉各项操作流程。《医疗护理操作常规》是医护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南,也是解决护理纠纷的准则,护士不仅要接受专业正规的学习和训练,还要在实践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否则会给病人造成痛苦。如在抢救时,若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几次穿刺不成功,就不能很快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输液给药,势必延误抢救时间及影响抢救效果。若护士技术娴熟,就能给患儿及家属以安全感,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增加满意度,减少纠纷发生。如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就不能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占主动性。如一个儿科护士必须懂得儿科常用药品和抢救药品的使用计量,这样才能在医生开错剂量时及时发现,并提出疑问以提醒医生改正。护理工作都是由护士操作完成并达到治疗目的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外先进仪器、先进技术的引进及机械科学、电子科学的发展,给医疗护理提供了很多方便,但同时也给护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常规技术,还要尽快熟练掌握使用新的仪器设备,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2.3.5要注意各种证据的保全:护理记录是一份完整病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方举证的重要资料,只有及时、真实、全面地填写,才能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只有明白了护理记录在法律上的重要性,才能改过去被动的“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书写各类文书时,要避免出现字迹潦草,难以辨认,逻辑混乱,词不达意,概念不准,叙述不清,前后不符,事后重抄,记录不全,标点不分等等现象。以免不同人从各自角度理解产生歧义。另外,还要注意在保证病人及其家属知情权的同时,要留有证据。护士在进行高风险操作时,应及时明白清楚的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可能发生的意外及一些无法预测的严重后果,有条件的应该及时与患方签订知情同意书。如尚无此条件的,护士也应当注意尽量在有旁证(比如医生、护工或其他病家)的情况下进行。护士应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

2.3.6坚持原则,分清责权:护理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请教汇报,不越权和感情用事,不擅自盲目处理,如夜间护士为了不影响医生休息而自行处理,一旦发生问题要追究护士的责任。在工作中一旦发生失误,无论事情大小,无论护士长和其他医护人员是否在场,都不得有任何隐瞒,一定要及时报告科室,采取及时有效的弥补措施,把问题和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科室对出现的缺陷差错和纠纷要做好登记和上报工作,以便不断总结和改进护理工作。

3小结

由于医方具备专业知识及技术手段,掌握着相关的证据材料,有比病人更多的便利条件,所以法律向弱势群体的病人倾斜,出现了举证倒置,这样做符合司法实践的发展,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今天,《侵权责任法》的实施,作为护士, 如何学好法律,在新的法律下把好护理质量关,用法律维护自己及患者的合法权益,是当今护士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护士,应具备超前意识,熟知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法律意识贯穿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这样在工作好的同时才能有效的做好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黄春梅,施婉明,黄艺梅.浅谈护士的自我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16期

[2]熊洁,林文花.浅谈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自我保护[J].临床肺科杂志,2007年第12卷11期,1293-1293

自我保护事例篇7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控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住院期间患者发生的非计划内、未预计到的与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事件,也是引起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神经内科患者具有老龄化、病情危重、复杂、重要脏器功能退化,并多伴有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等临床特点,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群体[1]。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控制,旨在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现将干预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控制,以实施干预前1年(201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78例患者为对照组,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58.23±5.57)岁;体重50~83kg,平均体重(62.35±4.26)kg;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84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2例、大专25例、高中57例、初中64例、小学20例。

以实施干预后1年(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85例患者为观察组,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57.89±5.42)岁;体重51~85kg,平均体重(62.36±4.68)kg;其中男性患者99例,女性患者86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4例、大专26例、高中60例、初中66例、小学19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首先加强对病区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增加其对护理不良事件危害性的认识,采取非惩罚性上报系统,鼓励病区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并纳入绩效考核。针对已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由护理部组织病区护理人员进行案例讨论、原因分析,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防范措施。对隐瞒不报者给予一定的处罚[2]。

护理人员上岗前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包括法律法规、核心制度、基础护理技术、专科护理技术、应急预案、沟通技巧、风险规避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实习护生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加强学习和培训[3]。

患者入院时认真评估其危险因素,查找安全隐患。通过护理会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将危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由医护人员、患者本人和患者接受三方共同防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4]。

加强高危时段管理,节假日、中午、夜间应加强护理人员配置,弹性排班,确保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加强责任心,给药前严格执行四查十对,确保用药品种、剂量的准确性。各项侵入性诊疗操作前进行告知,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医源性感染。

1.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制度的完善,人们对健康权利的要求随之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大大提升。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计划外、未预计到的、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住院期间跌倒、坠床、走失、管道脱出、用药错误、误吸、窒息、烫伤等非正常事件。

神经内科患者多存在肢体活动障碍、反应迟钝、自理能力差等情况,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风险性较高。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资源不足等现状也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护理人员不重视业务学习,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差。加之缺乏沟通、对高危风险预见性差、入院评估不全面、健康宣教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护患关系,使各项护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我院在对神经内科实施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控制后,1年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干预前的7.30%下降至1.08%;护患满意率从干预前的85.96%提高至98.92%,提示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加强管理与控制,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提升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丽远.神经内科35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92~2693.

[2]朱小芳.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控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8~89.

[3]王洁伟.神经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J].河北医药,2013,35(6):952.

自我保护事例篇8

关键词:温馨提示牌 临床应用 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014-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规采用口头告知的形式,经常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住院注意事项,但是有的患者容易忘记或护士告知不详细又或者护士忘记告知等,而且口头告知的形式往往较抽象,需要用脑记,故总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所以在病房中遗失贵重物品、病人私自外出及使用电器、病人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或氧气流量、摔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矛盾。为克服以上一些隐患可能引发的纠纷,也为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我科在2008年2月设计制作了一些温馨提示牌,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温馨提示牌的制作与应用

1.1 制作

将病人入院时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制作成简短的温馨提示语,且文字内容、图案清晰易懂,确保能够起到提示作用,也能体现对患者的高度关爱及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具体内容如下:

1.1.1 请您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车辆统一停放到医院免费停车场所,现金及各种保险证明及时交到住院收费处,以防丢失或被盗。

1.1.2 吸氧、输液患者请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及氧气流量,如有需要请按床头呼叫器,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医院,否则发生意外后果自负。

1.1.3 为了你的安全,禁止在病房内使用电器,以免电路损坏发生火灾。

1.1.4 请保持病房及床单位的整洁,白天私人椅请放到指定位置,保持病房安静,注意讲究卫生,禁止向地面泼水、吐痰、丢果皮等。

1.1.5 病房热水供应时间为每天16:30~20:30,请您留家属陪护,协助必要的生活护理,在离床活动时请您穿平底布鞋,防止摔倒,陪护与患者不要同睡一张病床上,以防发生坠床等意外。

1.1.6 有困难和问题,请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以上六方面内容均用电脑打印出来,过胶塑,在牌子上方位置打孔,拴绳即可完成。

1.2 应用

病人入院时由主管护士作详细口头宣教,使病人初步了解住院注意事项,并将温馨提示牌挂于病人的床头上,每天护士在执行治疗护理、交接班或巡视病房时,随时可提醒病人,从而消除安全隐患,也加深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意识,确保护患安全。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抽查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使用前)收治的300例病人中,发生物品失窃40例;输液病人300例,私自调节输液速度58例,发生肺水肿1例,胸闷5例;吸氧病人165例,私自调节氧气流量12例,发生呼吸衰竭加重1例;病人私自外出47例,私自使用电器11例,物品放置凌乱40例,摔倒1例,坠床1例。抽查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使用后)收治的300例病人中,输液病人300例,私自调节输液速度10例,无发生肺水肿、胸闷症状;病人私自外出13例,物品放置凌乱17例,吸氧病人171例,未再发生私自调节氧气流量、使用电器、摔倒、坠床、物品失窃等案例。

2.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见表1。

表1 床头温馨提示牌使用前后的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物品失窃 自行调节输液或氧气流量 私自外出或使用电器、物品乱放、摔倒、坠床等 合计

使用前 300 40(13.33) 70(23.33) 100(33.33) 210(70.00)

使用后 300 0(0) 10(3.33) 30(10.00) 40(13.33)

注:与使用前比较,X2=19.82,P<0.01。

3 讨论

以往在病人入院时我们常规采用口头告知的形式交待病人各项住院的注意事项,但因口头告知容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病人外出检查、护士工作繁忙等而淡忘,而且口头告知的形式往往较抽象,需要用脑记。而挂牌是一项较具体的工作,醒目又明了,即使病人外出检查,回到病房时也能知道,护士执行起来也简单容易,在交接班或巡视病房时,随时可提醒,家属来探望或同室病友都能知道并起到一定提醒作用,明显优于口头告知。

随着医(护)患纠纷的日益增多,医疗、护理安全问题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1]。如何确保患者安全也就成了各医院护理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设立温馨提示牌是我科加强管理,确保患者安全的一项新举措,一方面它可督促护士对患者进行住院安全方面的教育,使患者对住院安全知识的了解增加;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一些可能引发的纠纷,从而减少不安全因素。故这种形式既能随时提醒医务人员、患者及各类照护者,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又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增加住院安全意识及对管床医生、护士的认识和了解,更有利于开展整体护理工作。

床头温馨提示牌内容丰富、实用,不仅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同室病友一目了然,还可互相提醒,避免护士交待不清或患者忘记,又可使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落实到位,也表达了对患者的尊重,传递了护士的爱心与关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有利于构建亲切、和谐的护患关系。

充分告知也是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患者不仅有选择权、隐私权,还有知情权,因告知不到位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2]。床头温馨提示牌时的应用在尊重患者知情权的同时,对医护人员自身也是一种保护,因为患者或陪护者可以随时翻看,间接起到了告知的义务,充分的告知,可以消除安全隐患,增强患者及家属的医疗卫生知识和安全意识。

床头温馨提示牌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经久耐用,患者出院后可收回清洗浸泡消毒,晾干后存放于干净纸盒内备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蔡春花.二级医院综合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06,21(19):49~51.

上一篇:中外励志故事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师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