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范文

时间:2023-11-26 13:36:45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篇1

理解: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中心,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面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以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科学依据

理解:首先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有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国外发展缀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以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渊源

中图分类号:X-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70-02

科学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思想在当代的实践。从理论渊源上进一步研究科学发展思想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有利于人们从马克思主义渊源上进一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有利于人们在新形势下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可以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以科学发展为主线考察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和方法,为我党提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所谓科学发展,就是指能够体现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要求,遵循客观必然规律的发展。《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考察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始终突出和体现着科学发展的主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通过全面系统地剖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运动,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和本质特征。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遵循《共产党宣言》中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深刻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考察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考察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阐述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人们在考察和说明历史时必须要确立和遵循的一种科学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时,充分体现和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美好目标的必然性,体现和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思想。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科学发展思想为我党实现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导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善于把握世界局势,借鉴外国经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从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到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再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是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成果,是《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反映出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这一实践有力地证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管用的。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就一定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阐述的人学思想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渊源

自由的个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思想体现了社会制度发展与社会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表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我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这与《共产党宣言》阐述的人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一)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概括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上的未来社会,它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对这一思想也多次作过表述。1894年,瑞士准备出版《新纪元》周刊,请恩格斯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抄录了《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答复。从这里不难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时,是将“自然-人-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对人与人的关系,及其与其密切相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完整、系统而又精辟的研究和阐述。这个表述也是《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思想。

(二)我党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

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明确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把它作为科学发展观自身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我党根本宗旨相一致的原则,作为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思想,因而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和我党的执政理念。这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它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学基本思想,标志着我党从过去片面地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为自觉地重视人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是我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二者密切相连,科学发展要求社会必须和谐,而社会和谐又能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体现着科学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社会和谐思想就包含和体现着科学发展的思想。《共产党宣言》不但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情景,而且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的命题。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和阐述了社会和谐的命题和目标

《共产党宣言》提出和阐述的社会和谐思想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与其他人的自由发展不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关系。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关系,和谐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当然这里所说的和谐并不是无矛盾的和谐,而是和谐存在于矛盾的共存与矛盾的有效解决之中,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这就是说,在未来的美好社会中,社会的和谐与科学发展,是通过社会矛盾的共存和矛盾的斗争而达到矛盾的融合,最终来实现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我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目标,正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和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共产党宣言》提出和阐述的社会和谐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崭新境界

社会和谐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二者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崭新境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统一提供了依据。在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久,就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不仅将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六个必须”的指导原则之一,而且从七个方面作出了系统部署。这就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又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科学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6-10-18.

[2] 王明贵.党的创新理论的地位作用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9.

[3]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建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A849.1;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4—0050—07

科学发展观是多维视角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在指导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思想内涵不断丰富,理论外延不断拓展,实践成就不断推出,制度成果不断形成,科学体系不断展现。研究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把握思想内涵深入到体系探析,进而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并建构其科学体系。

一、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客观存在

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反思当代世界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探析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首先必须明确判定这一科学体系的客观存在。

学术界围绕科学发展观是否形成科学体系曾展开讨论。从现已推出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明确认定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已构成具有崭新发展理念、发展内涵、发展思路的科学体系。2003年10月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后,中共中央党校杨春贵教授2005年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发表《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一文,笔者也于2005年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发表文章阐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历史地位。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推出《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以研究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命名的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根本方法进行了论述。2007年5月人民出版社又出版《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实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本质要求、正确道路、体制机制改革、执政党建设等八个方面架构了一个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这些是较早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体系来研究的成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发展观仅是一种“观点”,没有“理论”二字,还不宜从理论上进行理解。有的论著虽然对科学发展观是不是一种“理论”不存在疑问,但至今尚未明确认定科学发展观为科学体系。2007年初推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更名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把科学发展观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予以阐述,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独特地位;但与阐发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用的是“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提法不同,对科学发展观是采用“最新理论成果”、“核心”、“基本要求”等字眼加以阐发的。可见当时该教材还未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的理论体系来看待。2007年9月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和要求,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初推出的第2版对科学发展观的阐发作了重大调整,也开始从理论形成、主要内容、指导意义三个角度予以阐述,实现了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体例的一致;但与阐述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用“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表述还是不同,阐述科学发展观使用的仅是“形成”、“主要内容”、“指导意义”等表述,即只讲“形成”未讲“发展”,只讲“主要内容”未讲“科学体系”,只讲“指导意义”未讲“历史地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8年9月、2009年7月、2010年6月三个版本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中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仍然只提“形成”、“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这里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判断,即尚未确认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体系。2008年初该教材在分析科学发展观时认为,“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2010年该教材增加了一段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主题的论述:“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段论述仍未明确认定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提出初期,由于其理论阐发、实践验证与制度创新尚未展开,研究其科学体系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充分,有人认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不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全面、准确概括的,当时有这种看法尚可理解;但从2003年科学发展观提出到现在已近十年,科学发展观的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如还不确认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与这一科学体系客观存在的实际已不相符合。

理论界确认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权威性著作是2006年6月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学习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该书指出:“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这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所指出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系性。

2006年12月5日,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使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的提法。他说:“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深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要深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叫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及哲学思维方式的阐述,为我们确认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提出了重要指导原则。

2008年3月1日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再次使用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他指出:“从理论结构上看,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进一步明确认定。

科学发展观从党的十六大后正式提出到十七大写进再到近些年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推进,越来越显现出思想上的深刻性、理论上的指导性和实践上的正确性,越来越显示出科学体系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认识也不断开辟了新境界。

二、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判断标准

一个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思想理论体系被人们所接受也有一个过程;但只要判断标准明确,就能形成共识。探析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必须依据理论体系的判定标准构建其要素框架,把握这一科学体系所展示的时代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上世纪后期学术界在研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时曾提出判定理论体系的“三标准”说与“四标准”说。有学者认为,理论体系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贯穿于这个理论各个方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或主题,三是围绕中心问题或主题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这就是理论体系“三标准”说。又有人提出理论体系有四个特点:一是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哲学基础或有贯穿各个理论观点的基本线索;二是有自身所要解决和阐述的中心问题或基本理论问题;三是所阐述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之间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四是所阐述的每一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除与其他方面的理论观点构成有机整体外,又独立成章、自成系统。此即理论体系“四标准”说。当年论证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阐发的“三标准”、“四标准”说,对于当下探析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前学界认定科学发展观已构成科学体系的论文论著,大都采用“三标准”说或“四标准”说。按照“三标准”说,科学发展观贯穿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在实践中还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和思想路线;创造性地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深入研究解决和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如何发展”这一当代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围绕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全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新课题,形成了若干创新性的新论断,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内在联系的系统科学理论。“四标准”说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主题;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最直接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发展目的论、发展中心论、发展整体论、发展协调论、发展持续论、发展动力论、发展和平论等“七个方面的基本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独特的理论框架。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体系的讨论中又有人提出“五标准”说,认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前提、核心、形式、时效、价值五因素,其前提要素是解决了“为什么要发展以及如何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课题;核心要素是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形式要素是形成了求真务实、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文化等系统的新观点新思想;时效要素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实践验证是非常正确的;价值要素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探析科学发展观,不论是按照理论体系“三标准”、“四标准”,还是参照理论体系“五标准”,判定其作为一个科学体系都是没有疑义的。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要素框架可从以下方面予以把握:(1)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主题是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了谁和依靠谁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这一当代中国的重大课题。(2)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始终贯穿于其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观点包括人本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民生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一系列新思想。(4)科学发展观的逻辑体系由“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所构成。可见,科学发展观的确具备了科学体系所应具有的基本要素。

建构一个科学思想体系,不仅要看这一体系的要素框架,更要看其对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探析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着力点在于审视这一科学体系在系统解答时代课题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创新品格。

首先,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新课题作出的时代性解答。同志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时就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关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的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表明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系统性回答。同志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是,“第一要义是发展”回答的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回答的是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回答的是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一步回答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

再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体现了我们党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思路、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符合发展规律,要探索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在2004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曾庆红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同志指出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同志2007年在十七大上提出把握发展规律、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2008年又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谋划发展思路、查找发展问题、改进发展措施、落实发展任务、提高发展质量、衡量发展成效。2010年2月5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又强调,把握发展大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发展水平;同志2011年6月20日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全国党建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当代中国的本质要求就是科学发展,深化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赋予党的宗旨以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揭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的方法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正因为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所以其科学体系就不仅得到了确认,而且被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定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三维形态

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视角不同,其体系把握与建构就不同。学界对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认识是多视角的,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内容体系”说、“层次体系”说与“形态体系”说。依据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展开过程来审视,应从三个维度建构三种形态的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

科学发展观“内容体系”说是从内容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有论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理论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构成。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思想展开为十论:一是发展目的论,二是发展中心论,三是发展整体论,四是发展协调论,五是发展持续论,六是发展动力论,七是发展主体论,八是发展机遇论,九是发展战略论,十是和平发展论。笔者也曾以为,科学发展观体系至少包括求真务实的哲学观、“五个统筹”的经济观、执政为民的政绩观、自主创新的科技观、“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人人成才的人才观、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和谐发展的社会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保持先进的党建观等“十观”内容。

科学发展观“层次体系”说是侧重于从层次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有学者指出,科学理论体系的“范式”一般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层次,第二层次是解释层次,第三层次是操作层次。作为体系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概念层次应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解释层次,包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实现原则、价值实现方式、价值实现动力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操作层次,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平发展道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有论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总论”。第二层次是从“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提出的若干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理论体系的构成要件。这些要件主要有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三层次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层次,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措施等,属于科学发展观的“细目”,具体体现为十个理论范畴:“发展机遇论”、“发展实质论”、“发展道路论”、“发展阶段论”、“发展任务论”、“发展动力论”、“发展战略论”、“发展主体论”、“和平发展论”、“发展保障论”。

科学发展观“形态体系”说主要是从形态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各有独立研究价值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价值形态。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物质形态、理论形态、实践形态的“三位一体”。还有人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理论形态、观念形态、行为形态、政策形态和制度形态等五种形态的统一体。

科学发展观“内容体系”说、“层次体系”说与“形态体系”说对于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具有启迪意义。我们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实践、政策维度,不仅要把握作为思想理论的科学发展观,而且应建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三位一体”的科学体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从认识之维展开的,应建构科学发展观认识体系即理论体系形态。科学发展观从2003年开始提出,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得到了阐述。2008年9月23日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只有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学懂弄通,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从理论形态上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从实践之维展开的,应建构科学发展观实践体系即道路体系形态。科学发展观创立之时,党中央就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实践要求;后来又先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实践上具体化为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六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要求在实践上具体化为城乡结构协调、区域结构协调、产业结构协调、收入结构协调,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狭义的“五个统筹”演进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广义的“五个统筹”。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实践上具体化为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具体化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体化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保等。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从政策之维展开的,应建构科学发展观政策体系即制度体系形态。科学发展观在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可见科学发展与制度创新、体制改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2004年2月中央主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有体制、制度保障。2009年12月5日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从制度安排人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以更加完善的体制和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科学发展。2010年4月6日他又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力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和持久推动力量。2011年7月1日他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全面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最后,科学发展观按三个维度与三种形态建构的是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是从认识、实践、政策三维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就提出,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就是从理论、制度、实践的三个维度阐发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执政观体系。2006年12月5日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又说,总的来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继续上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些成绩表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上有了新提高,政策上有了新举措,实践上有了新进展。在这里,“认识上有了新提高”,指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政策上有了新举措”,指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实践上有了新进展”,指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体系。2010年4月6日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在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的背景下开展的,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的背景下开展的,特别是在全党全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同志这里所讲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指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制度体系。

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三维展开与三种形态的建构遵循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科学发展道路的探索性实践开辟在先,科学发展观理论形成在后;科学发展观形成并创立理论体系后,又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并创立科学发展观道路体系;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与科学发展观道路体系的长效化与定型化,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系。这就是从认识、实践、政策三个维度建构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体系实质上即理论体系、思想体系、理念体系,要回答什么是科学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体系实质上即道路体系、操作体系、贯彻体系,要回答科学发展什么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实质上即制度体系、体制体系、机制体系,是要回答怎样科学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篇4

1、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指导地位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地位和历史地位作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第一,十七大报告指出,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伟大旗帜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十七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明确规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极大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第三,十七大修改后的在总纲中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具体阐述时,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阐述之后,专辟一段增加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这些论述表明,十七大高度肯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从精神实质上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地位,从而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任何低估和轻视科学发展观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作用的观点和做法,理论上都是不利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实践上都是不利于实现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

2、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得到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广泛认同。但在如何看待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上,一些同志出现了模糊认识和不当理解。有一种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立起来、割裂开来的倾向。这种观点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说成是“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绿色发展战略与黑色发展战略、“共富论”与“先富论”、公平优先与效率优先、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对立关系。这种简单化、片面化的观点,要么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曲解,要么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曲解,要么是对二者进行了双重曲解,本身就是简单化、片面化的,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这种观点在群众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既不利于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又不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实践上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理论上源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是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因而才能也才能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的统领地位

发展是当代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十七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对改革开放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新部署,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

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主题所取得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其中,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根本要求,因而在党所取得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中居于统领地位。其它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则是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围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提出了和谐发展,建立创新性国家从发展动力体系的角度提出了坚持创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回答了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怎样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和理论进一步回答了发展的领导核心问题,推进建设和谐世界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回答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对世界和平贡献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回答了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指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弘扬中国文化,增强软实力,指明了中国科学发展中文化建设的新使命。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篇5

活动时间:2019年4月26日

活动地点:教九楼9220教室

参加成员及人数:生物06-1班全体同学 31人

主持人:庞强华(团支书)、周宗繁(班长)

记录人:娄贵章

活动主要内容:

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理工大学”这个主题活动,我班今天积极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团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有《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 xx 论科学发展》和《桂林工学院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学习资料汇编》各10本,可供同学们作为学习的资料。

活动开始首先由团支书主持讲话,他认真策划此次活动,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他积极传达了上级领导的部署要求,告诉全班同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学校的要求,更是党中央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对此给予重视。我班团支书还将我院党委书记黎志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大家作了简要复述。告诉了大家,我们学校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2010年3月正式开始,8月基本结束,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要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 我班团支书还提到,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进学院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重大举措,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也是我院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内在需要和难得机遇。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深刻领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我区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良好势头的迫切需要,是我区高等教育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推动我院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大家一定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奉献自己一份力量,把我校建设成为另人满意的理工大学。

团支书活动开幕讲话完毕后,班长对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作了主要概述。这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认真阅览手中资料,阐述自己对实践科学发展观了解多少;第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三,讨论环节

活动正式开始了,我们全班同学认真阅读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资料,然后班里的三个正式党员起带头作用,主动上台讲话,纷纷阐述了自己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我班党员娄贵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等。其他两名党员谭玉前和陈思思也各自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其他非党员的班成员也纷纷说出了自己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虽然大家认识都不是很深刻,但也体现了我们班集体对时事的关注。活动在这一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第二环节中,学习委员胡喜喜说到,结合自身情况,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把每件事做得有条有理,尽量做到科学化,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化。我们作为学生,主要以学习探究为主,为此,我们可以积极投入到跟老师搞科研,努力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科技立项活动,我们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得知识,这点不也体现了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了么?学习委员的有意义的演讲,博得了一阵阵掌声。其他同学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个环节我们也同样取得了圆满成功。

第三环节是讨论环节,在这环节里,大家激情洋溢,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由于人太多,我们分成三组分别讨论,每组十人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讨论到目前全国正沸沸扬扬地兴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而且还憧憬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后,我国会产生哪些重大变化。这个环节维持了半个多小时。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篇6

据新华社北京2008年9月5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会议指出,要“进一步……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

下面试图探讨一下科学发展观有哪些“科学内涵”,有哪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又如何“着力解决”和“着力转变”。

何谓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有一个更明确的表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又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的理念,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提出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很多社会主义的先驱者,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的理念,各家各派,众说纷纭。自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经面世,许多社会主义者纷纷聚集在马克思、恩格斯旗帜之下,社会主义运动也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界面前。把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所做的巨大贡献。

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理念,上升为到哲学,上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升为科学发展观。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哲学较之于社会主义学说带有更高概括性。试问,科学发展观在哪些方面“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我是物理学家。物理学家喜欢用“公式”来表达所认识到的定理、定律。我的表述是: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更为准确的表达: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科学发展的科学观。

我过去解释科学发展观时,用的是“等号”;现在加了一杠,是“恒等”号。我相信这一“公式”不违背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核心+基本+根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在科学发展观理念之中;而且这一“统一”,应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升到思想路线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研究和探讨思路路线问题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极为强调中国共产党人除了要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以外,还要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说,还要“解放思想”。如果思想僵化,就不能符合不断变化中的客观实际。就更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前一时期,概括为“求真务实”。又强调指出:“在深化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认识中解放思想”。也就是说,“解放思想”不能背离“科学认识”。

上述五句话,在表述形式上各有不同,提法上也各有重叠,含义上又各有侧重,在精神实质上却完全一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改造大自然,认识、改造人类社会,认识、改造人类如何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中,必须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包括自然、社会和认识发展的规律,来推进各项工作;反映到思想路线上,就是必须克服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要求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而极为重要的是,现在党中央将上述思想路线进一步概括为“科学发展观”五个字—亦即不仅主张在一切工作中均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应用于“发展”问题;而且还明确地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列入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也就是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讲求科学发展的科学精神,统一应用于解决当前中国人民所最关注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新的创造,其特点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入于认识论。

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又是科学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运动就是一切,而目的是没有的”,这是人们对爱德华?伯恩斯坦(1850~1932)的嘲笑。“康有为写了《大同书》”,却没有“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这是共产党人对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批评。目的,或在目的指引下的任务,必须和方法相结合,价值观必须和科学观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重大发展

在《实践论》中,曾经提出过“两个飞跃”的著名论点。“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为什么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又是一次新的飞跃?回答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而如果只局限于“认识”论,局限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尚不足以充分理解,为什么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是“更重要”的飞跃。而如果看到认识的本质是“实践”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这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还要解决一个主体的价值目的和主体对客体改造的科学认识相协调的问题,那么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就是能动作用的另一次飞跃,而且是“更重要”的飞跃了。把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所作的重大贡献。同样,十七大所正式通过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阐述和概括的重要贡献。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篇7

关键词:耗散结构 时间 认识论 自然观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建者普里戈金对时间的新探索,不仅具有自然观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科学认识论上的重要意义。

一、时间对称破缺:认识与生命特征相联系

时间,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也是一个基本的科学范畴。它与科学思想的演进密切相联系,也与认识论的发展密切相联系。

在经典科学的可逆的钟表时间观支配下,自然界被描述成一个量的世界、几何的世界,自然界是钟表,动物是机器,人只不过是更精妙的高级的会学习的机器。那时代的一部分思想家提出,学习是从感觉经验中来的,除了感觉经验之外,一切都不可知。另一部分时代思想家则认为,这台机器中已先天地装有某种概念程序,从而可以接纳跟这种内存程序相容的东西。康德则明确提出了“先验时间”是认识得以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进入19世纪,终于出现一系列关于自然演化的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把不可逆的演化、时间之矢问题提到了醒目地位。在普里戈金看来,20世纪以来的一系列科学进展,特别是基本粒子的不稳定性的发现,现代宇宙学演化观念的发展,以及非平衡成为有序性的基本因素的发现,都标志着时间的再发现。所谓的时间的再发现即时间对称破缺、不可逆性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建设性因素的发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科学认识论观点的产生。

在对时间的新探索中,普里戈金导出了一个内部时间。一个系统的内部时间本质上不同于从钟表上读出的外部时间,但其与某个态相联系的平均“年龄”与钟表上读出的时间的数量相同。一旦得到了内部时间,就有一个时间对称破缺变换,从而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一个选择原则。

当普里戈金以“更带有认识论色彩的说明”来阐述上述科学发现的意义时,他认为:“测量过程相应于人与其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要对这种相互作用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必须考虑到,活的系统,包括人,有一个破缺的时间对称性。”“时间不仅仅是我们内部经验的一个基本的成分和理解人类历史(无论是在个别人,还是在社会的水平上)的关键,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关键。”([1],pp. 209—214)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恢复主观主义的科学观; 而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把认识与生命联系起来。”([1],p.5)

从相对论、控制论到宇宙学,都接触到了时间的对称破缺,不可逆性对于科学认识和认识论的意义。相对论中,时间与认识有关;爱因斯坦还注意到:如同拍电报那样,“这里重要的是,发送信号在热力学意义上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一个同熵的增大有关的过程(然而,按照我们现在的知识,一切基元过程都是可逆的)。”[2] 维纳写道:“能够和我们通信的任何世界,其时间方向和我们相同。”([3],p. 35)霍金试图论证热力学时间箭头、心理学时间箭头和宇宙学时间箭头的一致性,他写道:“我们必须按熵增加的次序记住事物。”[4]

普里戈金通过耗散结构理论的新成就,比较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他认为,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为一个选择原则表明,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存在着一个熵垒,即存在不允许时间反演不变的态。如同相对论中光垒限制了信号的传播速度一样,熵垒的存在则是通信有意义所必需的。无限大的熵垒保证了时间方向的唯一性,即保证了生命与自然的一致性,使认识成为可能。换言之,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是因为天人相通、人跟世界的时间之矢一致。

生命系统是耗散自组织系统,是有内在生命节律的过程系统。生命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正是借助这种内在的生命节律机制,从而内在的对时间有方向性感觉。对时间方向性的理解,随着生物组织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很可能是在人的意识中达到最高点。而且,耗散自组织系统具有历史和分叉,通过某种滞后返回时表现出某种对历史的“记忆”。从认识的角度看,这些也正是主体能够认识客体、主观时间得以反映客观时间的物质过程基础。没有这种基础,那么,如同白板说终将导致不可知、而先验论只能停留在认识此岸一样,认识论就无法解决认识发生问题。

康德正确地指出了时间对于认识发生的重要意义,但他采取的是经典科学的时空观,只能把它说成“先验形式”,停留在认识的此岸。玻尔在思考认识的发生问题时强调,存在一些原始概念,这些概念并不能认为是先验的,但是每种描述都必须被表明是和这些原始概念的存在相容的。普里戈金认为:“生命系统具有对时间方向性的感觉……就是上述‘原始概念’中的一种。没有它,任何科学,不论是关于动力学中可逆时间行为的科学,还是关于不可逆过程的科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耗散结构理论最使人感兴趣的方面之一就是:我们现在能在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上发现这个时间方向性的根源。这个发现反过来又以自洽的方式证明我们认为自己所具有的对时间的感觉是合理的。”([1], p.6)

普里戈金对时间、生命和认识关系的见解,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时间范畴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论的探讨。

二、人在自然之中:既是参与者又是观测者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科学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客体关系是规定科学认识的各种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并构成科学认识的基本内容。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再如同经典科学那样试图把物质世界描述成一个我们不属于其中的分析对象,即不再认为科学认识中主体完全可以与客体分离、可以超然于客观世界之上。

在相对论中,光速是一切信号传播的极限速度。这里意味着认识主体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受到约束的,因而认识者是处于被认识的世界之中来认识世界的。普里戈金认为,这个事实赋予物理学以一个“人类学”性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它是一种“主观的”物理学、是我们的偏爱和信念的结果,而是带来一种把我们认作是我们所描述的物理世界的一部分的内在约束,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仅仅当它是来自自然之内时才会成功。

在普里戈金看来,量子力学更彻底地动摇了经典物理学基础,更尖锐地涉及到主客体关系问题。按照量子公设,观测过程是一个微观客体同测量仪器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过程,观测的现象是一个完整不可分的现象,然而观测过程同理论分析的目的又要求把被观测的客体和观测仪器区分开来。从不可分的现象中得出不依赖于认识主体又不依赖于认识手段的关于客体的知识是否可能,成为量子理论面临的困难,涉及到深刻的科学认识论问题。

对此,玻尔以著名的“互补原理”作出一种认识论概括。普里戈金也认为:即使在物理学里,也象在社会学里一样,用玻尔的名言来说,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结合自己的科学探索,普里戈金进一步提出了内在包含“历史因素”的一个科学认识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人——作为嵌入物理世界的宏观存在物,他反映物理世界的过程可以概括为:

观察者─────动力学

(区分将来与过去)

不可逆性

时间对称的破缺────耗散结构

普里戈金认为,这个认识模式跟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相通的。他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识既不是先天预成的,也不仅仅是环境单向作用的结果,而是循环往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主体的认知结构产生于一种有效的内部结构,经过主体对客体的同化和顺应而逐渐建立起来。

按照这个模式:观察者,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体系,即一个开放的极其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他能够推断将来和过去的区别。他测量坐标和动量并研究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这就使他发现不稳定的动态系统以及其他内在随机性和内在不可逆性的概念。一旦有了内在不可逆性和熵,就遇上了远离平衡系统中的耗散结构,就能理解观察者的时间定向的认识活动。

实际上,当把这一模式跟科学发展联系起来时,这个模式又是对科学发展的一种认识论概括,即科学首先认识到经典动力学,进而认识到不可逆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发展到对耗散结构的认识,从而重新发现了对称破缺的不可逆时间,于是引起了科学图景、科学方法和科学认识论的转变,形成了新的科学观念。

在普里戈金看来,这不是从逻辑上导出的结论,而是考虑了人作为一个远离平衡世界中的宏观存在物,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宇宙这个“宇宙学事实”的结果。“而且这个模式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不对描述的任何基本方式作什么假定,每一个描述层次都隐含着另一个层次,也被另一个所隐含。我们需要的是多层次,它们都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都不要求突出。”([5],p.358)

现代科学表明,这至少是一个3层次的描述。 第一层次是经典动力学层次。在时间可逆的意义上,量子论也属于这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热力学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过程或不可逆层次。第三层次是可以成为相干进化系统或耗散自组织层次。而且,各层次并非截然割裂。恰恰相反,它已把某种统一的特点带进了自然科学、首先是物理学之中。

这几个层次不能互相归结,但是互相影响。活的有机体是远离平衡的耗散自组织系统,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认识是一种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非是一种机械的反映。而且,我们始于宏观级别的描述,对外界的认识、测量结果,特别是譬如对微观世界的测量和认识,都会在某点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宏观级别的描述,因此不同级别的认识是互相影响的。

近代科学以超然于自然的态度来理解自然,力图把自然归结为简单的、由少数几个“永恒”定律统治着的、只有量的差别的抽象世界,认为局部分析就正好反映了这整个世界,人的认识也因此一蹴而就。而现代科学揭示出人是嵌入自然界来认识自然的,自然界整体上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不断演化的、质上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人们对自然局部的、某个层次的有选择的探索并不能穷尽整个世界,人的认识不可能一劳永逸,亦是历史演化着的。

总之,经典的客观性已成昨日黄花,主观主义的科学观也不可取,只有把不可逆观点即演化发展的观点彻底贯穿在科学活动中才能真正理解人——既是参与者又是观测者——的科学认识,从而才能既坚持认识的客观源泉又高度重视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科学观测:动力学描述和热力学描述,不可逆与可观测

科学观测是科学认识中涉及主客体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人们对科学观测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典动力学描述了一幅轨道的、可逆的世界图景,其中初始条件可以任意规定,任何状态都可以达到;轨道一旦给定了,就永远给定了。任何事物都是给定的,同时任何事物也是可能的。于是,一切都是确定不移、秩序井然的,一切都是可观测的、可知的。拉普拉斯精灵,成为动力学描述外推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随着热力学的兴起,出现了热力学的不可逆图景与动力学的可逆图景冲突。玻耳兹曼试图把轨道物理学扩展到包括热力学描述的情景,运用概率方法实现从热力学平衡态的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过渡来协调这种冲突。他的重要结果是,熵的不可逆性的增加会逐渐忘记任何初始非对称性,总是趋向于概率的增加。他的研究,使得概率的概念第一次起了根本的作用。

玻耳兹曼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遇到困难,吉布斯考虑以完全的分布函数代替速度分布函数以避免有关困难时未获成功,这促使他得出“不可逆性的主观主义观点”,把不可逆性看作是观测者感官的不完善造成的假象,是知识的缺失所造成的错觉。他给出的著名“墨水”例子认为,宏观上好象是不可逆的过程,微观世界里系统保留大量的墨水分子进行着无规的随机运动。似乎这才是分子的真实运动,而所谓的系统宏观的不可逆性,只不过是由于过程中观测者感官的不完善造成的错觉。

现代科学进一步埋葬了纯客观观测的偏见,把以前隐含的矛盾突出起来,特别还从观测的角度涉及到可逆和不可逆、动力学描述和热力学描述的矛盾。量子力学中,如玻尔所强调的,每个测量内在地都是不可逆的,测量记录和放大,又总是和光电吸收或发射这样一些不可逆事件相关连的。然而,量子力学描述本身,系统的状态由动力学方程中的波函数决定,这里是可逆时间,本身是不能描述测量的不可逆性的。事实上,一般而言,如同维纳曾指出的,所有的测量本身都是一个不可逆过程。([3],pp.33—34)

面对量子力学中方程的可逆性和测量的不可逆性构成的佯谬,一种观点认为,量子论把观测者引入了微观认识过程,导致了量子认识的主客体不可分,从而在认识对象和结果中把观测者的主观因素不可剔除地包括在内。有人说,量子力学取消了主客体之间的区分。冯·诺意曼的“测量理论”中,没有“抽象的自我”参与整个量子测量过程作“最后的一瞥”,量子状态的测量就不能最终地完成。在普里戈金看来,这是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可逆世界的产物:“这符合我们已提到的那种一般准则,即不可逆不在自然界中,而在我们当中。在现在的情况下,正在从事观察动作的感觉的主体决定了从纯态到混合态发生的转变。 ”([1],p.65)

传统上,面对动力学描述和热力学描述的令人烦恼的矛盾,人们把前者作为基础描述,而把后者看作是附加在前者上的近似,更有把热力学第二定律看作是主观的或拟人的。玻恩断言,不可逆性是把无知明显地引入到基础(动力学)中去的结果。爱因斯坦则写道:“在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中没有任何不可逆性,你必须接受这样的思想:主观的时间连同它对‘现在’的强调,都是没有任何客观意义的。”([1],p.174)

与此相反,在普里戈金看来,从今日的基本粒子物理学、生物学到宇宙学,不可逆性都展示出某种比上述看法更为基本的作用。他写道:“我相信,已经取得的主要进步是:我们开始看到,概率性并非一定和无知连在一起,决定论描述与概率论描述间的距离并没有爱因斯坦以及其绝大多数同时代人所认为的那样大。”([1], p. 174)

现代物理学中,一个算符的本征函数描述系统的状态,其本征值即该算符代表的物理量,也就是可观测量。普里戈金尝试定义一个微观熵算符M,它与刘维算符L不可对易,相应地定义“微观熵产生”:-i (LM-ML)=D≤0。这里,要么考虑刘维算符的本征函数以便决定系统的动力学演化,要么考虑微观熵算符以便决定系统的热力学演化,但是不存在两个非对易算符所共有的本征函数。这个对易量引申出来动力学描述和热力学描述之间的互补性,这里也涉及其数值是不能同时确定的可观测量。

转贴于 而且,熵算符与刘维算符根本不同。刘维算符作用在一个与纯态相对应(即与一个完全确定的波函数相对应)的密度矩阵上时,使系统处于一个纯态(即对应于一个十分确定的波函数)。而熵算符不再保持纯态与混合态之间的区别(或波函数与密度矩阵之间的区别),即纯态与混合态之间的区别不再是可观测的。

当进一步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一个选择原则时,即断言对称破缺变换导出两个时间方向,其中只有一个方向是物理上可以实现的。引入这种变换的系统叫做“内在随机系统”,选择原则也有效时可叫做“内在不可逆系统”,概率在此获得了内在的意义,并非主观或无知的代名词。可见,对于一个系统,或更一般地,对于自然界,某些状态是被严格禁止的,既不会自发发生,也不会由我们制备出来,而被容许的态则与一个概率测度联系起来。同时不可逆性也不是主观的或无知的结果,而是一种新的深藏在空时结构中的非局域性的表现。

从静态的即时间可逆的观点看待科学观测,总是在认识的此岸和彼岸、主体和客体之间跳跃或截然两分。而只有把演化的观点即不可逆的观点引入科学观测,才能理解联系着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的科学观测。

四、科学认识的演进:共鸣与涨落放大

关于科学和科学认识的演进,科学史研究中有内史论和外史论等不同的研究角度,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更是研究重点。普里戈金也运用关于时间不可逆的科学成果,把科学系统放入社会文化的环境之中,从系统演化、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

按照在时间不可逆性基础上建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对于耗散自组织,涨落可能引起系统功能的局部改变,但也可以得到整个系统的响应,涨落放大,使得整个系统的结构的发生改变,反过来又决定了未来的涨落的范围。这可表示为:

结构─────-功能

──涨落──

普里戈金认为,它不仅是理解自然演化的一个基础,而且也是理解社会和文化演进的一个基础。这也正是他讨论科学认识发展的基础。

近代科学认为,自然的奥秘在于自然是简单的、可用数学表述而且只有一种这样的数学语言,通过实验对自然的发问,从而就能通过局部发现自然的全局真理。某个革命的世界概念,也许是给实验战士们以坚强信念和有力论据使他们能坚持反对先前形式的唯理主义所必需的。形而上学的信念也许是把手工工匠和机器制造者的知识变成对自然进行理性探讨的新方法所必需的。科学就是这样与自然对话并一往无前的。

但是,普里戈金指出,这是一种线性时间链的科学认识发展观,如果仅仅以此去解释近代科学的兴起,就造出了一个“科学发祥的神话”。按照这种说法,近代科学就是单一的理性的胜利,自然就是一台线性时间的钟表机械。实际上,忽视了整体上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气氛,很难解释近代科学何能冲破宗教神学的桎梏。他认为,近代科学和神学说教之间,必定有某种共鸣,才有涨落放大,获得突破。首先,钟表世界是一个隐喻,它暗示存在一个钟表匠上帝,即自然的理性主人。其次,一个更深层的联系是,近代实验科学与希伯来和古希腊的西方文明之间的某种“基本”联系的问题。怀特海认为这种联系处在本能信念的水平上,即“基督上帝实际上是被召唤来为世界的可理解性提供基础的。”([5],pp.86—87)科学家和神学家尽管有严重冲突,但还是令人不可思议地联合起来,努力把自然描述成一个没有思想的、被动的机构。科学的发祥,可以看作是这个特殊复杂性的产物,该复杂性在中世纪建立起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和技术各因素之间共鸣和放大的条件。

科学思想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结果对两者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德国人赫姆霍茨、迈尔、李比希,分属不同领域,严格意义上谁也不是物理学家,他们何以得出呼吸以致整个世界都是由某个“基本当量”关系即能量守恒原理统治着呢?这里不能不看到德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例如,赫姆霍茨就公开承认,能量守恒原理不过是所有科学赖以建立的一般先验条件在物理学中的体现。反过来,能量守恒原理的深远文化影响,导致了把社会和人看作是转换能量的机器。傅立叶热传导定律的发现,在法国和英国却成了不同历史道路的起点:在法国,拉普拉斯决定论美梦难圆导致了对科学的实证主义分类;在英国,追求科学统一性开创了对不可逆理论的渐次表达。陨石被从维也纳博物馆中扔出去,是因为在太阳系的描述中没有它的位置。化学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可是它似乎与均匀地衰退到平衡态的思想相矛盾,于是它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没有引起注意,反而被压抑了。

社会文化并不只是影响科学思想的被接收与否,还通过相互作用、涨落共鸣的方式影响科学认识方法的内容,影响科学思维的方式。麦克斯韦采用概率方法来描述复杂现象时,受到凯特尔关于社会学“平均人”著作的影响。玻耳兹曼深受“达尔文世纪”的感染,立志成为“物质进化的达尔文”,致力于导出熵的力学解释。普里戈金认为,1920年德国的非理性运动,作为因果性决定论、约化论以及理性等这样一些经典科学所认同概念的对立面,却被认为是体现了自然界的基本非理性,构成了量子认识的文化背景;爱因斯坦把不可逆性看作一种幻觉,似乎与他以超然于现实之上的态度来对待科学有关。而且,他自己之所以对时间的探索一往情深,提出对时间的新理解,也跟自己的经历和所处的文化气氛有深层的联系。

正是把科学放入整个文化背景中,考察文化环境在科学认识中的积极作用,把它看作一个有创造性的时间过程,普里戈金对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在大学里,研究工作与对未来的研究人员的培养教育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大学里考虑问题时,科学活动和库恩的观点相当一致。“而如果作为一般意义上对科学的描述(这导致关于知识一定是什么的结论),库恩的分析就可以被约化为科学发展的实证主义概念的一种新的心理社会模式,就是说,越来越专门化和间隔化;‘常规’科学行为和‘严肃’‘沉默’的研究者(他决不在有关他的研究的总意义的‘一般’问题上浪费时间,盯住那些专门化的问题)的行为等同;以及科学发展对于文化、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基本独立性。”([5],p. 367)他认为,按照库恩的范式—危机—新范式模式,科学团体习以为常地向自然发问,最终自然难以回答时出现了危机,引起了革命。这样一来,隐藏在科学革新后面的推动力倒是科学团体的强烈的保守行为。

普里戈金指出 过去一百年的科学发展中, 一些危机与库恩给出的描述相当一致,但科学家们并未深究过这些危机,例如,发现基本粒子的不稳定性和发现演变中的宇宙就是例子。而可逆世界和不可逆物理学的关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而是那种包含着种种难题的隐蔽式的连续性。这些难题一直被许多人斥为不合理、不真实,却又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重新提出来。在这里把不可逆性纳入物理学的新进展,并非是某种全然“意外”,而是“清楚地反映出科学的内部逻辑和我们时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脉络。”

总之,“文化上的由来不能作为全部答案,但也不能被排斥,我们必须把关于产生科学概念的‘内部’和‘外部’决定因素间的复杂关系结合起来。([5],p. 369)

五、时间的再发现:自然观和科学认识论

一般而言,科学哲学将自然观、本体论、客观规律、哲学基本问题等排斥在研究对象之外,将哲学研究限于认识论、方法论的范围,甚至仅仅归结为语言和逻辑分析。这是康德二分法的传统。实证主义要把科学上最富有成果的东西和“真”的东西区分开来,借以克服经典科学中蕴涵的经典理性的困难。马赫认为,科学帮助我们去组织我们的经验,它导致一种思维经济。维也纳学派一方面赋予科学以裁决一切实证知识以及保持这实证知识有效所需的哲学权力,使所有理性知识和问题都合理地服从科学。另一方面,哲学的目标是分析科学方法,把理论公理化并清晰地表达出来,哲学这个科学的科学就仅是科学的一种工具。

普里戈金对此评论道:“我们不想缩小这种探讨的益处,但是我们这里关心的问题却大不相同。我们的目标不在于阐明已知的知识或把它公理化,而是要填平这种知识中的某些基本鸿沟。”([5],p.140)这就是要在重新发现时间的基础上,开创人和自然的新对话。

当代科学的进展,使普里戈金得出结论,我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自然观,存在和演化二者可以归并到一个单一的不矛盾的观点中去。我们的自然观正在经历着根本性的变化,向着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的变化。而正是自然观迅速变化这一事实,“表明智力结构在我们的实在的概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p.349)自然观、认识论总是难分难解的,脱离自然观的认识论是难以想象的,同样地,脱离认识论的自然观也是不可思议的。时间,联系着自然观也联系着认识论。这正如爱丁顿指出的:“在任何要把属于我们自然界的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经验领域联结起来的企图当中,时间都占据着关键的地位。”([5], p.347)

近代科学成功地开创了人向自然发问、强迫自然回答的单向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却疏远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坚持以“自然真理”反对“天启真理”的布鲁诺的“单一的、无限的、不动的……它不产生自身……它是不可毁灭的……它是不可改变的”宇宙观,却又意味着人和自然分裂的二元真理。经典科学带来的是变化世界和永恒世界的分裂,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隔离,于是如同柯莱伊所说:这意味着两个真理或根本没有真理。([5],p.72)”

当康德、拉普拉斯以宇宙演化论告别上帝,就开创了自发的自组织的宇宙观。但是,牛顿科学、经典动力学仍然至高无上,这个没有时间的世界仍然需要“第一推动”。谁来代替上帝的位置?康德响亮回答:人为自然立法。人现在代替了上帝。康德还论证了:现实可分为现象的层次和实体的层次,前者对应着科学,后者对应着伦理学。因此,经典科学是对的,人类与科学所描述的现象世界的疏远也是对的。近代科学是绝对真理,现在的问题倒成了人为何能认识这个绝对真理。于是他又开辟在认识范围内去寻找科学成功的原因的先河。近代科学是绝对真理,再也没有必要去探讨科学成果的哲学意义了。这些成果不会导致任何真正新的东西;哲学的主体是科学认识,而不是科学的成果。一个自组织的会出现新事物的宇宙,却又成为一个终究不会出现新事物的宇宙。于是,康德的哲学为两个世界、两种文化鸿沟的扩大再一次推波助澜,既明确地表达了经典科学的内容,也反映了经典科学的理想。

黑格尔不满意康德的自然观和认识论的二分,认为这种二分法终将导致不可知论。他主张,自然观和认识论是同一的,并不是人为自然立法,而是某个“绝对精神”为自然立法,而且它就是自然的法,它的“异化”和外部表现就是自然界,自然界的发展也就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自然界就决非是全然被动的、被组织的。为了构造自己的理想,黑格尔以思辨代替实证,以猜测的联系来代替现实的联系。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的非时代科学气质,当然决定了它将为时代科学所反感。

不过,到了19世纪中叶,无时间的、可逆的图景已不再独揽天下,随着天文学、地质学、特别是热力学和进化论的进展把演化带进了自然图景中,尽管这是一个进化和退化相互矛盾的图景。正是在时代科学基础之上,并批判地吸取了哲学史上的积极成果,才有了如同普里戈金所说的:“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是马克思所断言,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对他们来说,认识自然就意味着把自然界理解为能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这是“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思想”。([5],p.305)也只有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阐释自然观和认识论的统一性。

普里戈金写道:“否定时间(就是说,把时间归结为只是某个可逆定律的展开)就是放弃定义一种自然概念的可能性,这种自然概念和那种认为自然生出生物、尤其是人的假设是一致的。它使我们必须在一种反科学的哲学和一种隔离性的科学之间作出选择。”([5],p.138)否定时间,也使我们必须在一种否定自然观或一种自然观和认识论截然二分之间作出选择。

自然观和科学认识论是一对矛盾,在形式语言中成为悖论。如果在活生生的过程中——从而也就是在演化的时间中认识这对矛盾,那么这就只能是一种辩证的矛盾。自然观和科学认识论的关系,归根结底,只能是在承认客观辩证法基础上的辩证关系。

亚里士多德把天上世界和月下尘世割裂开来,经典物理学把人们从地带到天并漠视月下尘世,从而割裂了自然观和认识论。但是,时间的再发现,使我们再一次从亚里士多德的天上世界回到月下尘世,从天返回地,从脱离自然观的认识论返回联系自然观的认识论。这是一场科学的革命,也是一场科学图景和科学认识方法的革命,从而也就开创了人的真理和自然真理的有机统一,自然观和认识论在更高基础上结合起来的契机。

主要文献

〔1〕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曾庆宏等译,刘若庄等校,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第209—214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483页。

〔3〕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科学出版社,1985年。

〔4〕霍金:《时间史之谜》张星岩, 刘建华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6—177页。

〔5〕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篇8

一、主要环节

(一)理论学习环节(3月初至3月下旬)

学院党政领导采取每周三党支部集中学习、中心组学习、个人自学、交流讨论、专家辅导、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交流讨论与专家辅导相结合,按照校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内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参加学习,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有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讲话、《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党的*大报告、*届三中全会报告、学校党代会报告。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在规定的时间内确保学习质量,完成学习内容。

在职教职工党员采用每周三党支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交流讨论及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党的*大报告、*届三中全会报告、学校党代会报告,立足岗位,提高认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加强自我教育,在科学发展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采用每周三党支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交流讨论及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党的*大报告、*届三中全会报告、学校党代会报告,贴近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离退休党员根据个人思想、身体等实际情况,适当开展学习调研讨论活动,以自学为主,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通过学校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网站”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理论学习。

(二)深入调研环节(3月上旬至3月下旬)

学院党政领导结合个人分工,围绕明确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通过专题调研以及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带头深入教学一线、深入师生员工开展面上调研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我校、我院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建议。结合学校、学院工作实际,确定领导班子调研重点,并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通过深入调研促进深入思考,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的思路。

(三)解放思想讨论环节(3月下旬-4月初)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一流特色重点大学”为主题,围绕“学校怎样科学发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做什么”等专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讨论交流会。通过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方向,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认真查找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

(四)阶段总结(4月10日左右)

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后,学院对我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尤其是特色做法)、主要成效(经验)、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认真进行总结。

二、自选动作

学院将根据学院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教师党员“献爱心”,成立帮困“基金”,资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动员学生党员帮助班级后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

学院领导要切实履行职责,班子成员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参加集中学习、带头做学习报告、带头深系点调查研究、带头找准突出问题、带头参加解放思想讨论。要统筹安排学习实践活动和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党支部书记是本支部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责任人,要履行职责,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确保第一阶段取得成效,为扎实有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二)突出重点

全体党员师生要认真学习党的*大报告、《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学习材料,提高自觉性,主动参加学习,加强自我教育,要学有所思,学以致用,为学校、学院献计献策,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实践者。

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认真抓好,作为促进学校、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边学边干边改,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认真落实

上一篇:初中化学实验步骤范文 下一篇:面试题目及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