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书籍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1-05 00:30:20

教育书籍读后感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1

关键词: 知觉心理学;感知;书籍设计;设计艺术学

儿童书籍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对幼儿的成长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书籍设计不仅可以启迪孩子们纯真的心理,鼓舞他们的心智,同时培养他们健康,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幼儿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人们常说:“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环境在这张纸上画下什么。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在没有进行正式教育前期,如何利用书籍对正在发育的孩子进行有效地启迪,良好的指导,这是我们最值得重视的。目前,我国儿童图书零售市场动销品种数已经接近8万种,占整体图书零售的码洋比重超过12%。儿童图书无论从销售规模还是品种数上来看,都已成为我国图书市场的一个重要门类。然而,高关注度、高市场占有率的背后,图书制作行业却开始渐渐忽视读者需求的差异性,使得许多儿童对图书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对于制作者来说,做适合市场的书籍还是制作出适合孩子的书籍是一个值得斟酌的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吕敬人教授在《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过度―何为一本好书》一文中总结道:一本理想的书应该体现和谐对比之美,和谐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之愉悦的舞台。书籍是一个相对静止的载体,但它又是一个动态的传媒,把书籍拿在手上翻阅时,书直接与读者接触,随之带来视、触、听、嗅、味等多方面的感受,此时书随着眼视、手触、心读、领受信息内涵,品位个中意韵,书可以成为打动心灵的生命体。书籍中其他感官体验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根据前几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生理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了解感知觉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依次对感知觉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在书籍运用中进行分析,从而给儿童带来更美妙的儿童书籍。

儿童在3~4岁时,己经能够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七种颜色。他们在学习颜色名称时,最容易掌握红色,其次是黄、绿等色。随年龄增长儿童的色彩喜好逐渐向协调、柔和方向转变。另外,男孩和女孩对色彩的敏感度和兴趣取向都有所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要对儿童的东西进行颜色的搭配,使它们符合儿童的心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就会使设计师制作出来的书籍成人化,色彩搭配的不够鲜亮,不能够引起孩子对颜色以及书籍的注意。触觉作为最古老的感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在整个学前期,儿童还是较多依靠触觉或触觉与视觉、听觉等其他感知觉的协同活动来能听到声音的书籍认识世界。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从出生后本能性的触觉反应到积极主动的触觉探索贯穿了人的一生。

听觉对于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推动作用。我们可以将书作为一个剧本,重新审视儿童书籍的听觉设计,使之成为多维的知识载体,这可以加深书的内容,促进儿童的理解与体会。有些儿童书籍通过在书籍中增加了一个发音装置,通过控制开关,书本就会发出与内容相关的声音或悦耳的乐曲,目的是为了激发儿童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加深儿童对内容的认识和记忆,有助于开发儿童的多元智能。材料表面特性对触觉的刺激性影响着人的审美心理。例如织物,丝织,化纤,棉布等材质的表面上会产生不同的触感。儿童书籍材料的质感通过翻阅可引起儿童的触觉的感受,或平滑、或粗糙、或柔软、或坚硬……这对于书籍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最初的触摸行为获得敏感性,也能加强视觉体验的感受力和愉悦度。同时,在儿童书籍中运用材质训练儿童的触觉认知,让其凭借自身的感性体验去重新获得新鲜的感受,这就是材料的触觉体验。对于还不识字的学前儿童来说,培养喜欢阅读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趣的感官书以动物造型设计的书籍形态,让孩子们一眼即能看出每本书与他们分享的内容。

在感知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幼儿视觉,听觉,触觉的体验,让幼儿更清楚和更探索性的了解世界。但是书籍有书籍的原则,书籍中的故事性和绘画的生动性也是不可忽略的。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对幼儿书籍也有以下几个设计理念,第一,对故事内容有一定的含义和情感,有益心智的发展。培养情商。第二,基于感知觉理论上的体验性;第三,儿童书籍是针对于儿童的,更多地着重于故事和内容的趣味性和游戏性。第四,孩子应该在书籍中找到其探索的价值。儿童对书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对阅读提出了自己的诉求,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书籍,如何让孩子更好地体验书籍的魅力,首先可以从幼儿的心理学中感知觉出发,探索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过程,书籍设计遵从幼儿对颜色、图形等的元素的喜好来制作出幼儿喜欢的书籍。其次在营造书籍感官体验的角度即研究幼儿知觉心理学角度出发,去探寻儿童书籍设计新的突破点,以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为途径,根据这四点对儿童书籍新的尝试再次,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于传授知识,而西方教育文化则着重于儿童的自我创造,根据这两点能够做出适合中国市场的书籍。让形式和内容能够达到统一。最后,书籍的纸张制作要运用新型材料。设计中可以合理选择纸张、织物等,根据需要,有时甚至可以将各种自然材料合理穿插在书籍中,如植物枝叶、鸟的羽毛等。能有在认知中加深触觉的感受。

幼儿的世界应该是充满色彩的,奇妙的,创意的,所以要切合幼儿知觉的发展,在做好儿童书籍新格局的同时,将西方合理的育儿教育理念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让孩子们自己在娱乐的过程中体验新鲜事情,在得到知识,传授道理的同时,又能让孩子自己创造性的娱乐,这也是现阶段儿童书籍的新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李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Willian damon Richard m.lerner.儿童心理学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檀传宝.世界教育思想地图――50位现当代教育思想大师探访[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 张文,王东.基于体验的儿童书籍创新设计研究[D].

[5] 吴雁.儿童游戏精神与儿童书籍设计[M].河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2

学校把这些教育类书籍领回来后,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每一个办公组领一套,每一个教师再从这些书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刚开始时,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有事没事地乱划拉,很是心不在焉。但慢慢的,我发现书中写的内容非常易懂、实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枯燥乏味,有很多情况是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也曾遇到但却没有处理好的,也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平时无意识用到但却不曾把它们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还有很多方法、措施、理念,是我们不曾听说但感觉非常实用的。于是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手边的书读完,读的过程中还留下了大量的,以备不时之需。

阅读的欲望一旦被点燃便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我又抽来了同事挑选的几本,耐心地读起来。

平时工作量大,事务多,很难抽出整块整块的时间来阅读,那我就挤时间。备完课后,一二十分钟的阅读是我最美的享受;上课之前,五六分钟的浏览也可让我心情愉悦;自习课上,学生认真地写,老师静心地读,共同成长;睡觉之前,拥一本好书,备一个好梦,幸福久长。

读书能医愈,读不同的书能帮助我们解决不同方面的问题。后来,在教学中再遇到难题时,我直接去翻看相关的书籍,在那里总能受到很多启发,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有时候,也会感觉身心疲惫,当静下心来和编者对话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付出的太少,而奢求的太多。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消极被动,我们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满,却忽略了我们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有无限的趣味和挑战的可能。我们背负的东西太多,站立的位置太低,所以我们没能发现教育的魅力和从教者的幸福。引用一下《教育也可以很美》中的诗句吧:“教育真的很美,她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教育是一首诗,她值得我们为此付出爱心和激情。”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3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标语:“育苗以爱树人以德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同义词,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五线谱、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条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途径共同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经典礼仪教育就这样全面融入幼儿园课程。

此外,我园还把经典礼仪教育课程拓展到幼儿家庭中。我园通过调查问卷、专家报告、推荐优秀经典书目、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4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331-02

阅读指导是在读者利用图书馆方面和在阅读方法、阅读内容方面给予读者以帮助,协助读者充分利用藏书,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从而获得思想收益和科学文化知识。所以,加强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摆在学校图书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优化图书馆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既要为教职工服务,又要为全体学生服务。重点的对象是学生。丰富而玲琅满目的藏书,舒适而优美的阅读环境,优质的图书馆服务,能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善于阅读。

1.1 丰富的藏书。每个学生一学期要阅读课外书籍约为350-1000万字,阅读量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主动地进行宣传提供书目等检索工具,学生难以达到阅读量。学校就必须提供大量的书籍为学生服务。近年来,学校化大本钱添置了一大批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图书馆资源。我校图书馆现有各类图书14万多册。其中有最受学生喜爱的文学类、科技类,也有适合不同学生喜爱的艺术类、历史地理类、教育类、自然科学等书籍。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学校还在学生阅览室添置了电脑,以方便学生快速地借阅并登记书籍。我们每学期都按上级规定,每生1册,购买3000多册图书,马上进行分类,录入电脑后,组织新书展览,按各类别图书进行排列,使人一目了然,尽量做到有吸引力,使学生能按需要找书。

1.2 优美的环境。图书馆的文化环境建设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对于营造优美、和谐、人文的图书馆环境,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品味、推进图书馆各项工作上层次、出成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大力营造图书馆文明的人文环境和优美的学习、借阅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校的图书馆在教室的左侧,绿树掩隐,鸟语花香,环境幽静。阅览室窗明几净、光线充足,布置庄重、幽雅,墙上柱上悬挂名人名言、名人肖像、规章制度,并且摆放一些花卉盆景,选编一些新书介绍等。学生被这优美、良好的环境所吸引,图书馆、阅览室成为学生喜爱的精神家园。图书馆将进一步深化环境文化建设,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读书和学习环境。

1.3 良好的服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师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今年以来,学校要求图书馆要创新服务形式和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把现有资源利用好,让广大师生充分享受文化成果,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初一学生刚进入图书馆阅览室,就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好奇的不得了,东张西望,东摸西翻。我们要和言悦色,正面引导,或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学习阅览室阅读要求,知道图书的摆放情况。让学生一进阅读室就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迅速安静下来沉浸到书的海洋。在图书的放置上,也可以打破常规,把学生喜爱的读物放在醒目的位置,也可把相互联系的学科排列在一起。如:历史、地理旁边排列中学历史、地理,生物科学旁边排列中学生物。装订的过放置在书架的上面,这样给学生选书和查找提供了方便。

2、制定阅读指导方案

为了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科学的阅读方法,我馆认真制定阅读的方案,按要求切实遵循。

教学目的方面: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培养学习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加工知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调动学生智力潜能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或剪报,学会积累资料的方法。

教学要求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图书馆的发展、任务、作用;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锻炼他们顽强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掌握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开启学生的智力。

教学上应注意问题的方面:避免满堂灌,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实践能力;发挥馆藏优势,教学过程中注意渗入思想道德教育;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避免学生认为阅读指导课就是看书的偏见;注意教学改革,引发学生兴趣。

3、定期开展阅读指导课

图书馆每周要安排图书阅读指导课,要善于发挥优秀老师的作用,特别是对学校安排到图书馆的教师,由于他们都是高学历,能说会道,但都是教学工作量不足,而选择图书馆,只是暂时性,我馆发挥他们的专长,安排对图书进行编目,每位老师安排一次图情教育课和阅读指导课,使学生了解图书馆。及时出示新书通告和好书推荐,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开展与各科教师进行合作。我校在与语文教研组合作,由语文老师上文学文艺类阅读指导课。语文老师讲授内容有: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中国现代经典名著―家、谈美书简。外国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大卫?科波菲尔。比如,我校安排几个老师担任授课老师。一老师负责《感受母爱》的授课,《感受母爱》是一本简述母爱的书,书中精选了席慕容、林清宏、黎烈文、史铁生等著名作家震撼人心的百来个母爱的亲情故事,本书共分四个篇章,选取了其中一位作家,讲述关于母爱的故事《母亲的眼泪是一条河》。文中的主人公是不幸的,因为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母亲。故事感人,让人震撼,也让学生领悟到如何珍重自己的人生,珍重那个深深爱着他们的母亲。该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县市演讲中也获奖。还有一老师负责《古典诗歌阅读》指导课,《诗歌阅读》指导课,是我校经常开展的工作,学校图书馆有一千多种古今诗歌,选取《唐诗三百首》中的《蜀相》一首向学生讲解。作者是唐朝诗圣杜甫。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着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天下后世,凡读此篇,无不流泪。使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该老师是东北人,普通话较准,又有表现能力,效果较好,受到上级的肯定和师生的欢迎。

开展阅读指导课,就是要吸引学生兴趣,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借阅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并能熟练地灵活运用。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自主性阅读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的阅读,就会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提高阅读能力,引领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美,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命运,拥有爱心和温情的书籍。使学生明辨事非、善恶、真假、美丑,提升初中学生审美观、人生观,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4.1 推荐好书。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结合教材,推荐不同的读物。有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还停留在喜欢漫画、童话的阅读水平。我们向学生推荐:白鹄岛、淘气包马小跳、安德鲁朗的世界经典童话等易读好懂的读物,然后慢慢推荐一些感恩类书籍。如感悟父爱、感悟母爱、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感悟师生情等书籍。有的学生阅读水平有所进步,喜欢崇拜英雄。我们就向学生推荐英雄人物类书籍:如雷锋、、、狼牙山五壮士,任长霞、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向学生推荐名著类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中长篇小说。有的学生面临人生选择关头、世界观逐渐形成。推荐促进学生学习的榜样类书籍。如:哈佛女孩刘亦婷、比尔盖次等。世界观情操类书籍。如:告诉世界我能行、好心态决定好命运、人一生要养成的习惯等书籍。还要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冰心等当代作家的作品。另外可向学生推荐: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我国的四大名著,让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向学生推荐:科技大观园、中学科技、中学生电脑等科普读物,激发学生阅读科学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信息素养。

4.2 培养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没有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阅读势必流于应付或猎奇。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4.2.1 推荐名人名言,培养阅读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崇拜偶像的阶段,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言是学生前进的精神动力。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图书馆阅览室可张贴上墙,教师可向学生每日一荐。平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热爱热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鲁迅,大作家老舍、巴金、冰心等等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效增强阅读能力,才能提高综合素质。

4.2.2 推荐经典名著,培养阅读兴趣。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一批中外名著,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载体。图书馆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介绍一些关于原著全文内容、历史地位、作者相关作品的文字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如:朝花夕拾、岳飞传、巴黎圣母院、鲁滨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

4.2.3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小故事活动、演讲活动、读书报告会、阅读心得征文评选、阅读笔记交流会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结语

加强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是一个新兴的课题,也是我馆今后必须研究的课题。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 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红亚.打开阅读天窗 感受知识魅力――对中小学图书馆开设阅读指导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186~188.

[2] 张雪峰.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馆导读课程的重建[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12):6~9.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5

【关键词】课外阅读 影响因素 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表现得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其受教育水平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受教育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等。但在农村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

一、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因素

第一,书籍资源的匮乏。农村普遍缺乏书籍,因此适合小学生阅读的、高质量并且受小学生欢迎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家长们只会给孩子买一些学习用的辅导书籍,书目单一,强迫孩子学习文化课程,扼杀了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课外书籍比较昂贵,使得很多小学生负担不起课外书籍的费用,只能望书兴叹了。

第二,读书时间的缺乏。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老师和家长经常给学生留过多的作业,让他们把时间耗费在复习资料的完成上面,面对如此紧张的学习局面,课外书籍的阅读成为一种难以实现的目标。

第三,读书兴趣的缺失。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普遍较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兴趣的缺失,使他们不重视阅读课外的书籍。除此之外,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小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觉得乏味枯燥的文字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因此他们的课余生活被电视和网络等牢牢占据。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措施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要激发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从几个方面予以解决。首先,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来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比如,可以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张贴读书的标语和名言,在学校醒目的位置设置推荐新书的专栏等,让学生受到熏陶,逐渐爱上阅读课外书籍。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比如举办课外阅读的演讲比赛,或者举办课外阅读的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可以适当奖励学生,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就愈加浓烈。第三,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热爱读书的名人轶事,树立榜样,也可以表扬一些热衷于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四,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在家里鼓励孩子多阅读,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建立课外阅读的机制

首先,学校应该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需要有关部门给予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比如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还有课外书籍的购置。除此之外,这些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全面向师生开放,不能使其成为摆设。体现课外阅读的开放性。比如,可以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并且由专门的负责人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使其条理化和系统化。其次,要营造热爱读书的氛围。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并和教育、文化、法制等部门联手,当然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读书的环境,形成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风气和氛围。在这里,家长应当发挥模范作用,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为学生营造全面的读书氛围。第三,应当建立和完善课外阅读的效果评价机制。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读后感、读书笔记或者读书心得等方面,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进而得到充分的肯定。通过效果评价,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书对于人类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读书应当有所选择,如果无选择性、无目的性的阅读,不仅没有益处,还会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选择有益身心发展的书籍作为课外阅读的对象,比如可以选择与课本课文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或者班级统一订阅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益。此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应当注重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句应当查阅工具书:遇到优美的语句标注出来并且摘抄下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多方面的配合。同时,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的名人轶事,对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伟.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3):37—37.

[2]周昌明.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对策[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12):35—36.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6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范围狭窄,课外阅读缺乏

初中语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不受重视,因此,在学习可以接触到的阅读材料一般都以课文为主,阅读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并且由于现代初中生承受的升学压力较大,因此课外阅读时间较少,也阻碍了经典阅读的进行。

2.阅读技巧不足,阅读目的不明

通过对部分初中学生经典阅读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无论是书籍的选择,还是书籍的阅读都没有明确目的,一些学生甚至看完书籍后对书中的内容仍一无所知。

3.阅读结构失衡,判别能力较低

文学创作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不仅包含了文学色彩厚重的经典书籍,也存在一些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小说和杂文等,就学生而言自身在判别能力上有所不足,经常凭借个人好恶选择书籍,沉迷于言情、武侠之中,使得阅读结构失衡。

二、提高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有效性的途径

1.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热情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可以对阅读材料产生理解,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而理解的基础应是学生的兴趣,因此提高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其对经典阅读产生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对阅读课程的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将阅读教学生动化、直观化。例如,在学习古代寓言二则时,为了让学生对古代经典产生全新认识,并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两个成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两个寓言的通俗含义有基础性掌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动画内容,就文言文内容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和赏析,以此强化学生对古文的关注。

2.发挥引导作用,修正阅读习惯

要想有效地开展好经典阅读教学,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课上教学和课下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技巧,修正阅读习惯。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书写阅读日记,并在开始阅读之前针对阅读书籍的字数和深度制订读书时间表。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可以介绍鲁迅的《朝花夕拾》文集让学生课下阅读。由于该文集包含了鲁迅先生大量的著作,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阅读时间定为一周,每天抽出两到三个小时进行阅读,并用十分钟到半小时写一下读书笔记,阐述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其次,为了加深学生对经典的认识,拓展阅读视角,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读书小组,让学生在课下一起就书籍进行讨论。

3.注重课外阅读,丰富阅读途径

阅读资料过少,阅读机构不平衡一直是影响初中生经典阅读的主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经典读物,例如,四大名著、外国名著、经典诗词等等。除此之外,初中院校还应重视学生阅读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有条件的初中院校可以开放学校图书馆,并对管内书籍进行补充。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拿到班级里,建立图书角,让班级内学生可以对书籍进行共享。最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搜取经典书籍的电子版本并介绍给学生,进而拓宽学生阅读的路径。

4.联系社会生活,深化学生理解

经典书籍往往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具有生活感悟的作者才能写出传世佳作。因此教师应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经典阅读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例如,学生在阅读了我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后,就可以趁着假期和家长一起去书中提到的地域进行游历,让学生身临赤壁之下,对大江东去、浪花拍岸有更加具象的认识,使得学生对《三国演义》有更真实的感悟。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7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与人才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国家繁荣富强的第一要素。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强国梦的提出,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成为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必要方式,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继续教育使得国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当前,我国高端技术人才和高技能技工的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i,通过继续教育可以逐步缓解这一问题。继续教育的形式多样,除了院校教育外,图书馆也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场所。探索利用图书馆的各种优势开展继续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公开课是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教育形式,国家图书馆目前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将逐步扩大其教育范围,使其服务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图书馆利用公开课进行继续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形式,需要不断实践探索,以适应人才学习需求,为社会源源不断培养所需人才。

一、从图书借阅到业界公开课――图书馆继续教育服务形式的发展

图书馆自诞生之时起,就把社会教育工作作为其工作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也包含其中。1909年设立的京师图书馆,是我国公立图书馆的鼻祖。在到馆阅读、图书外借、典藏预约借阅等方面为早年知识分子接受社会教育提供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功能也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展览、专业培训等方式,将大师、学者请进课堂,分享知识与体悟,指引社会大众文明进步。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面对面式教育模式显得覆盖面过小,传播速度过慢,无法乘上数字时代的快船。适应互联网时展,转变教育模式,实现图书馆的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音译为“慕课”)在国内又称为“公开课”,最早是由美国的大学教授进行开放式网络教学而形成的新型教学方式。随着公众学习需求的多样化,许多非专业性、实用性,甚至趣味性的知识也通过公开课的形式进行传播,丰富了公开课的内涵。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有责任以高效、广泛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文化资源。因此,国家图书馆适时选择了公开课作为继续教育服务新形式,创办了国图公开课。

国图公开课从2015年4月上线以来,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目前已形成了以专题课程为核心,以业界公开课、读书推荐、一书一课、阅读之旅和特别活动等栏目为特色的6个栏目体系。其中,专题课程栏目的《汉字与中华文化》《世界古代史》等课程,和业界公开课栏目的《中国古籍十二讲》等课程,都是图书馆继续教育新形式的代表。

2016年,国图公开课开设了图书馆“业界公开课”这个新的栏目。其理念是由国家图书馆邀请图书馆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为全国图书馆的馆员和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或爱好者,以图书馆学、文献学、中外比较文学等相关专业为主要授课内容,以现场录制授课和网络平台在线学习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课程。《中国古籍十二讲》是图书馆业界公开课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它以古籍装帧形式、古籍版本流传和古籍版本鉴定等为主要内容,课程中插入大量国家图书馆珍稀藏品的书影进行对比讲解,以实例穿插理论教学,是一门深入浅出的专业课程。

二、业界公开课的创新点

(一)受众广泛性

包括受众地域的广泛性和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一般的业界培训鉴于实体空间的局限性,往往只能向当地的受众开放,外地学生由此错失聆听机会,特别是对于教育资源紧缺的边远地区来说,更难以有机会直接与学者大师零距离接触。业界公开课一方面有独立的在线学习平台,其课堂视频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将受益人群由一地扩大到全国,让普通网友与大师面对面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听课人群的门槛,让图书馆员和对古籍鉴定与保护感兴趣的人群都能接受教育,扩大古籍保护的群众基础。

(二)教师权威性

与良莠不齐的社会讲座和培训不同,国家图书馆历来重视授课老师的真实学术水平,做经得住时间和历史检验的课程。业界公开课秉承了国家图书馆一贯的优良传统,选择的授课老师均为著作等身的业界权威,比如《中国古籍十二讲》的授课老师李致忠,就是国家图书馆有逾50年古籍保护经验的专家,也是全国业界著名学者。并且其授课内容经课程学术策划与授课老师再三推敲、整理,将专业艰深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以便适合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学习。这样的公开课,就为很多没有机会来到现场的图书馆员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尤其课后的交流问答环节,由老师当面答疑解惑,更加富于实效性。

(三)课程体系化

与社会上其他公开课不同,国图公开课开设的均为专题式系列课程,即在课程设计之初,每个专题就设定约10讲内容,且每讲各有主题侧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将知识结构细分,让对单一主题有兴趣的读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树立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让全程学习的读者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逐步融会贯通。《中国古籍十二讲》作为图书馆的馆员课堂,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体系化学习让操作类课程更加科学。《中国古籍十二讲》将古籍装帧形式、古籍版本特点和古籍鉴定等内容系统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四)课程公益性

对于业界公开课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一般多为商业培训,且依照课程难度和细度进行收费。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肩负传承文化经典、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古籍鉴定、保护与修复也是国家图书馆多年坚持的一项事业。国家图书馆义务为全国各界图书馆馆员和全国有志或有兴趣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人员培训实践技能,目的是增加古籍保护专业人员数量,挽救更多濒危的中华优秀古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全国图书馆业界的古籍保护水平。

(五)资源流动性

作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国图公开课网站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在线观看、评论、阅读相关的国家图书馆数字馆藏的机会,让读者与授课老师零距离交流,让国图的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在《中国古籍十二讲》中专门讲到的《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一书,就是国家图书馆珍贵的古籍馆藏,被鉴定为明代中后期供太子所读的书籍。《千家诗》本为古代幼儿启蒙读物,《明解增和千家诗注》为配有绘图的版本,其中谢枋得两卷本的卷二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卷一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实为难得一见。业界公开课让公众通过实例了解古籍的装帧、书画特点,进行古籍鉴定。另外,在每次现场录制课程结束后,国图公开课策划团队都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及时获知观众感受,征求意见。在课后还设置了在线答疑环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与名师互动交流。后台管理人员还可将常见的问题进行整理,在平台中设立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用户经常问到的问题)服务,便于用户自助解决问题。

三、业界公开课的社会效果

(一)让古籍藏品更有生命力

国家图书馆的许多古籍因其稀缺性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国家的文化瑰宝。业界公开课中引用的古籍文献书影,能够提高受众对古籍的兴趣,让图书馆内的藏品不再“沉睡”,真正为公众学习和利用。

(二)增强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

相比于以往的闭门培训,业界公开课是更为开放和生动的拔高课程,它通过网络公益性地为全国古籍保护业内人士提供了业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疏通了业界的交流通道,将国家图书馆的优势资源与业内分享,共同提高。

(三)营造尊重图书、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以往总是被动地等待读者到馆阅读,而缺乏主动走向读者的渠道。业界公开课是让公众有机会通过图书馆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第一手知识,也推广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让文化从书中走出来。

业界公开课作为图书馆业界的学习与交流新模式,已经逐步找准自己在社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开辟了新的授课传播方式,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适应广大读者和网络观众需求的课程方案。

四、国图公开课未来发展的思考,以业界公开课为例

面对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国图公开课应当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内核,立足图书馆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根脉的社会角色,同时也要用好互联网技术这一时代东风,实现服务模式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型,主动、开放地向读者走去,实现“图书馆+公开课,一加一大于二”的服务模式升级。

业界公开课作为国图公开课中面向图书馆员和有相关兴趣的读者的专业课程,为更好地向读者提供服务,未来将在坚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做出如下改进:

(一)课程形式更加多样

目前业界公开课以邀请授课老师来到国家图书馆现场录制课程为主要形式,这一方式固然有利于为老师提供熟悉的授课环境,但也由于现场空间有限,无法让更多读者近距离与老师接触。2016年,我们曾经开展“国图公开课进中学”的线下活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结合,收到良好效果。未来,业界公开课会更多地走出国家图书馆,走进各地图书馆、学校、社区,一来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课程互动,二来扩大国图公开课的受众群和影响力。另外,我们将尝试通过各地数字图书馆工程或视频平台,实现直播活动的实时观看,让不能来到现场的读者与专家学者在线互动。

(二)更多利用国图馆藏

国家图书馆宏富的馆藏是国图公开课的坚实后盾,许多珍贵的中外文古籍平时难得一见。国图公开课作为国家图书馆的教育服务新方式,也是馆藏服务的新形态。充分利用馆藏,让读者在课前通过观看小型展览的方式走近课程内容,预习课程知识。通过课程视频的剪辑制作,插入丰富的馆藏图片,让网络读者更直观地阅读经典。在以往的许多课程录制现场,我们都尝试将国家图书馆的珍贵藏品展出,如国图公开课特别活动中,为展示中英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百年前的英文出版物在现场陈列,让观众亲见跨越时空的铅字。

(三)平衡不同课程比例

首先,国图公开课应更加注重受众需求,定期以问卷调查、网络舆情监测等方式了解受众关注点,将时事热点密集、受众需求较多、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确定为课程主题。其次,进一步平衡关乎受众价值观、审美等精神诉求的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关乎受众职业技能、行业知识等发展诉求的专业教育课程的比例,让国图公开课成为综合性课程体系。另外,通过开设定制类课程,利用国家图书馆的专家、学者资源,让“大家”与公众面对面,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样态的爱好者供给资源。

(四)加强宣传推广,让国图公开课“走出去”

国图公开课目前正在努力扩大影响力,争取早日成为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先进教育形式的继续教育品牌。业界公开课以《中国古籍十二讲》作为开篇之作,一是基于中华古籍博大精深的形制与内涵,二是基于国家图书馆在全国古籍保护方面的前沿地位和指导作用,因此国家图书馆有责任将古籍保护知识和技术推广出去。未来,我们更有必要走出国门,与收藏有我国众多古籍的欧美、东亚等国交流与合作,将中华古籍之美传承下去。

教育书籍读后感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也正如吕淑相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通过几年的课外阅读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让孩子尽情徜徉于激情和人文的课外阅读中,孩子是幸福的,也是也是快乐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自主选择、激发愿望

学生年龄小,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因此,我在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上下功夫,让学生走好阅读第一步。开始,我不要求学生读什么书,读什么书都行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只要是自己愿意去读的,只要是能吸引去读的,都可以。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很乐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很快就被书所吸引,产生了读的愿望。

低年级学生具有天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新奇事物总想看一看,试一试的特点,他们选择的读书刊物往往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等彩绘版书籍;中、高年级的学生甚至都很迷恋《孔夫子》、《阿衰》、《碗豆》等漫画、卡通书籍。对此,我最初并不加干涉,而是适时地向他们推荐更多的相类似的书籍,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与更多的书籍接触。我会和喜欢看漫画、卡通书籍的同学一起看,一起捧腹大笑,看完之后,问他们有什么感受,大部分同学都会说开心、搞笑、轻松,我就会对他们说:“这些书籍可以在我们心情郁闷或课业负担比较重时看一看,来缓解我们的心里压力,但真正能陶冶我们情操的书籍应该是一些经典故事或经典名著。如XXX同学看的《世界著名童话精选》、《天方夜谭》、《上下五千年故事》……”同时我也会把几本想推荐给他们看的书“吝惜”地借给他们阅读,使他们感到读物亲切而自然,读物的来之不易,使之产生珍惜阅读的机会,强烈的读书愿望。

2.家校合作、有效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多数在家里,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和教师的遥控指挥,很难坚持长久。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单一的兴趣转为一种习惯,还得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家长与老师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家校合作,双管齐下才会见效。所以我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的同时,向家长发出了“亲子共读,共建书香家庭”的口号,我经常在家长会向所有家长提出倡议,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课外书,在家里营造出读书的良好氛围,使孩子更乐意阅读。我还常常通过校信通给每位家长发类似的短信:“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更多的时候,孩子的读书热情不需要您刻意去培养——您津津有味的阅读,对他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先做读书人,然后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合格的父母。”(这是受山东省名师常丽华老师的启发)许多家长看了之后,都能自觉自愿地参加到亲子读书的活动当中。通过我在家长会上不断地宣传,家长也明白了:真正的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真正的语文高手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

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我还采取的一种办法就是“奖书”。有的家长很愿意买有助于孩子学习方面的书籍,学生不愿看,而只喜欢看些卡通类或神话类的书籍时,我和家长就合作编一个巧妙的谎言来“骗”孩子。让家长把想让孩子读的课外书悄悄地放在我这儿,然后我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奖”给他的孩子,并对孩子说:“希望你细细品味。读完跟老师交流”。学生往往对老师奖励的书爱不释手,读得很快,并且有强烈地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愿望。其他同学看着这个孩子手里“获奖”的书,同样也要表现出极大的读书热情,也想来获得这样一本奖励的书。当然实施这个前提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秘密,不能让孩子知道。

3.以身作则、榜样激励

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要带头做读书型的教师。教师树立终身读书的观念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素质提高的一个捷径,更是给学生起带头作用的最佳示范。班里一些住校生,一些父母不识字的孩子就无法通过“亲子伴读”的活动来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这是就要借助老师的力量。

在每天下午25分钟的自读课时间,我的手里常常捧着一本想推荐给孩子们的课外读物津津有味地读着,让我专注的神态直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有时我要走下座位与那些无法实施“亲子读书”活动的孩子们共同读书,并以聊天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读书收获,这些孩子的读书兴趣也会在老师的影响下渐渐培养起来。

4.适时评价、主动阅读

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是一件心情舒畅的事情,成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尤其得到长者的表扬,往往要心情舒畅好一阵子,有时几天时间心理都感到甜滋滋的。因此教师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见到他在认真阅读时,给他一个微笑,轻轻地点一下头,亲切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有时只是走近他翻一下他所阅读的书名,有时把他所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细小的动作、神态都将对他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如果在一定的场合之下对他的阅读行为加以肯定,更能使他欣喜若狂。此时阅读的劲头越来越大,兴趣越来越浓。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兴趣产生的助动力、催化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推荐读物,打开视野

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后,作为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以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打开学生视野,引领孩子“登高望远”,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习每单元课文或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我会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或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例如,我教了《触摸春天》,我为学生介绍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后,向学生推荐高尔基的《童年》,学习了“走进古典名著”一组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读青少年读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名著。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学生读了这些书后,我又及时让他们写出读后感,从学生的一则则发自内心的读后感让我们明显得感受到了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心灵启迪……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我向学生推荐的课外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爱的教育》、《我要做个好孩子》、《感悟童心的300个亲情故事》等都是我班家长和学生的必读书籍。

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向他们推荐书籍,我会向喜欢质疑的学生介绍《中国未解之谜》、《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儿百科全书》……我会向喜欢幻想的孩子推荐《哈利波特与密室》、《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我会让他们去读《男生日记》、《女生日记》、《淘气包马小跳》……

总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务必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加强指导,使课内课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全面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常丽华.《与孩子共同成长》《小学语文教师》[J].2006年第2期.

[3] 池美娇.《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小学教学设计》[J].2009年第1、2期.

[4] 陈中霞.《略谈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三个环节》《中外教育研究》[J].2009年第1期.

上一篇:童话故事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