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自我价值范文

时间:2023-10-07 09:29:50

实现自我价值

实现自我价值篇1

关键词:艺术家自我价值心理环境客观环境

一、客观环境的超越

艺术上的实现首先是艺术家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艺术家对其表现的事物有了基本上的把握和占有,从而产生一种超越的、静观的情感,对其表现的事物进入一种玩赏和回味的境地。比如说,一张民间剪纸,虽然题材很小,但由于民间艺术家对其表达物象的形状、神态有一个了如指掌的把握,在剪的时候就显得自由自在,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可亲可爱、活泼自然的美感。

人的思维是多向性的,艺术家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当然也包含着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丰富情感,诸如:惊恐、想象、悲哀、喜悦等等。一个人在做完每一件事或接触过每一个人,在心里都会产生出思维的多向性和复杂性。人的一生,要经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初出茅庐的青少年,深思熟虑、精明强干的中年,最后到“故国神游”的晚年的不同时期,但每个时期或阶段的思维倾向是不同的。艺术家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就自然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思维倾向或情感,从而在艺术表现上就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和内容。有的天真,有的浪漫;有悲剧,有喜剧;有写实,也有抽象。但艺术家之所以能够把人类各种情感表达出来,就说明艺术家已经超越其表现的题材或情感范围。比如:“怒发冲冠”,诗人在表达的时候并不一定“冲冠”,只不过是回味过去的感情罢了;《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七十二变,神通广大,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凝缩而赋之于想象的结果;莎士比亚的悲剧,虽然剧情惊心动魄,但我们看到的是高华健壮的笔调和剧情处理的完整精美。所以,艺术表现上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思想境界和感情,实际上都存在于当时的社会里,也存在于艺术家的自身。对于那些悲痛的情感,虽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实现,但之所以能够在艺术里得到表现,就说明艺术家的内在或外在环境已超越了原有的困境,从而升华到艺术的理性高度。就好像痛定思痛、吃了苦果之后的回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就像写历史一样,对其要表现的事物进行品评、评价、处理,也就是说艺术家表现的东西是曾经感受到的,但并不是艺术家自身的处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艺术家必须跳出山外,对其表现的事物有一段距离,才能进入到一种理性的或者说升华到艺术的高度。

二、超越的心理环境

一般来说,艺术家心理环境的实现也就是与其客观环境的实现相谐调,也就是说个人或者艺术家与社会关系的相谐调。但也有一种情况,由于个人思想与当时社会制度相抵触,或者说构成了文明与落后力量的相互斗争,而且进步的力量还处于劣势,美好的自由理想受到压制或打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实现不了的理想最容易在艺术里找到避难所。水墨画起源于唐代的张、王维等,他们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但在官场上并不得志。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使他们产生了对社会制度的逆反心理,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喜欢谈玄。晚年的王维在陕西的蓝田别墅过隐士生活,以“谈玄终日为乐”。他画的《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有一种“意出尘外”的意境。陶渊明由于对黑暗现实不满,弃官归隐,过着一种“躬耕自资”的生活。苏轼可谓宋代诗文大家,而且善长绘画,但由于官场道路的坎坷不平,他画的《枯木怪石图》已不是对客观物象的外在描绘,而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其旷达而又倔强的人格。清代的石涛、山人,他们画的山水、花鸟,墨气淋漓,呈现出一种“清高淡远”、荒寒萧条之境,这与他们的现实处境有关,就像鲁迅先生对清末文人的心理评议那样,“哀怨之气遍及华林”。艺术家与社会相对立,现实之中实现不了超越现实之上的自由意志,于是他们转向了艺术,在艺术里构筑自我的精神世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是以一种独到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心理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和谐统一

艺术作品的产生,首先要实现艺术家自身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包括艺术家心理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实现。这种心理环境,要求艺术家有一颗超越所要表现事物之上的心灵,进入到一种静观的境界,也就是进入到一种艺术家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透过凡·高画作的外壳,我们看到的是绝对精神自由的外化,是艺术家自由意志的物质表现。但不管艺术家具有怎样超越的心灵,都得有构成这颗心灵得以表现的基本物质条件。如果凡·高的弟弟拉奥不对凡·高进行经济上的援助,那凡·高的艺术自由之火也不会为世人所认知。中国古代有位画家为君王作画时“解衣盘礴”,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无拘无束超越现实之上的自由意志,但这种自由意志如果不被周围的人们认可,也是得不到实现的。如果那位画家在秦始皇面前“解衣盘礴”,那可是要砍头的。所以,艺术家的心理环境和其生存的客观环境的实现,两者缺一不可。

在艺术家与时代节奏、潮流相一致的时候,就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上升精神,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汉唐时代的文化艺术;艺术家与其所处的时代潮流不合的时候,就显示了一种超越于现实利害关系之上的自由心灵。艺术家自我心灵的超越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它在艺术家一生的艺术活动中起着持久的恒定性的作用。

总的来讲,艺术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肯定,对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是由每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细胞,个人的觉醒对自身价值认识的程度,决定着社会进化的速度。西方文艺复兴就是人的觉醒的过程。近代中国无数次民主革命,也是人觉醒的结果。所以,艺术家要高扬个体生命的意志,去实现自我价值,去超越内心和外在世界。

时代的潮流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每一个潮流又都是由我们许多个体生命组成的。我们既要认清潮流,又要去推动潮流,今天时代大潮的涌动要靠我们这些具有自由创造精神的个体生命。

中国有句古话:“不唯天时,更在人谋。”人的努力对于人自身,对于宇宙的原动力,都是有意义的。所以,艺术家艺术上的实现,首先应是艺术家自我价值的实现,艺术作品的产生是艺术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超越了的心理环境和客观环境的自然产物。

参考文献:

[1]《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实现自我价值篇2

关键词:于连性格;于连形象;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118―02

于连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于连的原型是1827年《司法公报》报道的一桩刑事案件中的主人公安托万・贝尔德。马掌匠的儿子贝尔德受到神父的关怀,接受了较高的教育,进入了上层社会米肖先生家当家庭教师,因为与女主人恋爱而被辞退,后来一直怀才不遇。贝尔德将自己的厄运归结于米肖夫妇,企图枪杀米肖夫人后再自杀,最后被判处死刑。司汤达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信念以及自己强烈的爱恨和敏感的判断力融入了“于连形象”的创作之中。

纵观整部《红与黑》的小说,可以发现于连是一个矛盾体,他集自尊、自爱、勇敢、真诚与自卑、怯懦、虚伪、狡诈于一体,他既充满激情,又冷静处事,既想骄傲独立又时时妥协退让。这种复杂的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向上与妥协退让为一体

于连出身贫民,自幼就十分叛逆。他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不论出身只凭自身才干就能青云之上,他愿身着军服从军,功绩卓越而进入上层社会,但他身处王朝复辟时期,只能另择其道。当他看到神父收入颇丰时,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熟背《新约》和《教皇传》来作为敲门砖,这些都是他积极追求、企图改变命运的做法。对于在德・瑞那市长家中,在遭遇粗暴训斥时,他的眼中“射出残酷可怕的复仇的模糊希望”,体现了他对于现实的对抗。而后来他投降木尔侯爵,充当“秘密会议”的走卒,又是对于社会和现状的妥协。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分,他拒绝了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他在爱情中积极争取“平民的尊严”和“平等自由”, 根本目的却是通过征服贵族女人来对社会进行反抗和报复,满足个人成功的野心。但这种野心却往往被现实冲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伪装自己为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在巴黎,他逐渐陶醉在上流社会的美女、音乐和鲜花之中,妥协于他所厌恶的“上流社会的阴谋和伪善”。

二、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体

于连始终想要维持自尊的地位,他要求与贵族地位平等,在去市长家之前,就问:“将来,我和谁一起吃饭呢?我可不想当仆人。”当他熟练地背诵《圣经》,令市长一家刮目相看时,他更加感到一种强烈的自尊心。但是这种敏感脆弱也来自于他的自卑感,出身贫民,并时常遭受两个哥哥的欺负,于连认为他很平凡、庸俗,他自己都很讨厌自己。对于爱情方面,他也是自尊与自卑相交杂地爱着。他第一次追求德・瑞那夫人,出于或是他平民的“责任”,或是减轻她对于刚离开锯木厂可怜工人十有八九的“轻蔑”;他博取马蒂尔德小姐的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会比贵族更有被爱的价值,这些都体现了他渴望平等恋爱的自尊感和一丝丝害怕拒绝的自卑感。

三、正直与虚伪为一体

于连心底里崇拜拿破仑,却当众辱骂拿破仑;他不信神,却孜孜不倦熟读经书,研究神学,这些都是虚伪的,但是内心深处,他痛恨这种虚伪,他凄苦地嘲笑自己。他同情贫民,曾为局一家人的生活而担忧,也给予葛斯先生同情,这些都是他善良正直的体现。他用温柔和美貌追求到了德・瑞那夫人和马蒂尔德小姐,但这些所谓的爱情在他的头脑中都比不上名誉和地位,爱情只是铺路石,他一直被“向上爬”的情结支配。在他不断斗争的内心世界,私欲也在不断膨胀,当谎言被拆穿,他容忍不了市长夫人的背叛,扣动扳机。最后他仔细深思自己奋斗的一生,恨透了社会的不公和伪善,厌倦了虚伪的生活,慷慨赴死,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也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司汤达将这个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于连形象其实也是现代一种青年人的缩影,这些人充满着理想抱负,却又感到无可奈何,内心深处敏感自卑却又想维持自尊自强的形象。如何使青年人在实现自我价值时树立起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社会和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校园里出现的一系列恶性事件也震撼人心。比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02年的“黑熊被泼硫酸”事件,不断出现的高校大学生因学习压力、恋爱不顺造成的自杀、他杀事件,以及 “金钱至上”的婚恋观等不断地挑战大众的心理承受力,不禁让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欠缺而唏嘘。如何针对现状,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指引青年人走向正确的奋斗道路,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价值偏差,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差距增大。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名词“富二代”“白富美”“高帅富”,不断报道的炫富事件,折射出市场经济下人们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分配不均,这在大学生群体中最易于体现,攀比之风、享受之风导致个别学生的心灵扭曲,自卑而又消极。2.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袭和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个人拜金主义侵入人心,再加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个别黄色消极影视作品和舆论侵蚀着青年人,使个别人丧失积极健康的生活姿态。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满足不了形势的需要,只重视专业教育和科研,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

针对这种当代“于连”的现状,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形成正确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严惩腐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力度惩治贪污受贿,消除官位上的“世袭”,并开拓大学生就业渠道,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第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个人奋斗教育。建立全社会的教育机制,校园里面多开展名人讲座、思想政治课堂,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们解决学习生活感情上的各种困惑。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积极奋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充实。

第三,以先进模范的力量来影响和感化他人。比如背着妈妈去上学的张晓、勤奋努力的弗兰克林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作为青年人学习和奋斗的目标。

第四,大学生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花花世界中,对与错需要擦亮眼睛去辨别。除了制度和社会的关爱,青年人也要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

总之,司汤达塑造的于连形象既反映了当时的现状,又将自己的思想赋予这个人物,而今也出现了当代的“于连”,这种欠缺正确价值观的个人奋斗结果必定是以悲剧收场。当今社会我们不仅要关注青年人的专业知识学习,更要关注思想教育建设,引导青年人明确世界观、价值观,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铁韪.于连形象再分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02).

[2]张文娴.于连人物分析――一个把尊严看得比命重的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3]李有华.自我实现的悲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11).

[4]沈旭,张帆.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报,2006(03).

实现自我价值篇3

摘 要:大学的作用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关键内容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而帮助大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也是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从目前的现状上来看,很多大学生在自我价值的认知上出现了迷失,所以本文旨在从自由观的理论入手,探讨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好自由观和自我价值体现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自由观;自我价值体现

自由,是比爱情和生命更有意义的崇高理想,也是人类进步过程中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自由观”是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前提和出发点的。实现自由的途径是自由选择,自由是绝对的,具有无限性、独立性和选择性。自由是责任的必要前提,责任是自由的必然结果。享有一份自由需承担一份责任。这也使得现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需要从正确认识自身入手,这也是现阶段存在着的主要问题。

1自由发现和自我价值

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庆典上,对我国的青少年寄予了很高期望,提出青少年需要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处理好个人和社会间的关系,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通过这一观点可以看到,保持个性需要对自身负责,也需要对社会负责,如果缺少了这一理念,那么自我价值也无法体现出来。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标志,也需要清楚地认知到这一点。作为大学,其职责就在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2自由观理念出现的问题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以最常见的旷课情况来说,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甚至出现旷课。而与之相对应的一些集体活动也不参加,这些学生通常都以“自由”为行为的借口,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进行有效约束,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课程学习不过关的情况。另外这种懒惰的情绪导致学生的自控能力非常差,这对于自己的人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往往会导致各种不良结果。

3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3.1自觉

自觉可以在自由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虽然大学生的心智在这一年龄段已经趋于成熟,但是他们毕竟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对于社会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可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心理过渡”时期,对于自身还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和认识。其实,最好的自我认知方式就是自觉,在自觉中进行不断反省,从而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思考中不断完善,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学习来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其自觉性。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增值自己,还应该针对于某一学科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以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

3.2自强

自立自强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他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是被社会认可的重要条件。其实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他们也应该有足够的自由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相比于小学和中学阶段,他们对于社会、学校、父母的依赖程度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在生活节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而自强的核心内容在于自我价值的体现,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项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自身的自立自强能力,除了文化学习以外还要注重人际交往,学会如何去为社会服务,投入社会的浪潮中,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对于自身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3自律

自律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约束,是在自由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导向。有些人存在一些误区,认为约束学生行为是政府和社会的责,理应由国家法律法规来调节,高校校规校纪不属于法律,学校没有权力和必要来约束学生学习以外的行为。但是实际上,作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约束其实是自身的一种自律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自律不仅是对他们意志力的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考验。没有约束的自由本身也是不存在的,自由和自律本身也是两个不冲突的态度。就好比我们放风筝,风筝飞得再远再高,终究还是需要我们抓紧手中的线。换而言之,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也需要一根线来进行约束和管理,而自律就是这一根线。自律的人在行为上不需要他人过多地进行约束,能够有效地对自我行为进行判断,究竟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所以真正的自律并不是一种捆绑式的束缚,而是在一种约束下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做法,它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由”。

3.4自尊

自尊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促进。而自由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学生需要了解自己身上需要承担什么责任,需要正视自己的尊严。自尊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点。现代大学生需要清醒认识到自尊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自尊才能在社会的浪潮中不被卷走。

4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促进和支撑。当代大学生应当正确理解自由的含义,树立科学的自由观,在遵守合理的校规校纪的前提下活出自我,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大学生更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态度,以正确的自由观和自觉意识为基础,提升自强能力,具备自律精神,体现自尊态度,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贾云飞.论正确自由观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关系[J].时代教育,2014,03(08):20.

[2]高裕民.关于人生观教育的思考――人的价值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J].金融科学,2011,02(01):89-93.

[3]汪宏,窦刚,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2,29(03):597-600.

[4]王磊,郑雪.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4):434-440.

作者简介:

实现自我价值篇4

【关键词】改革;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在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新体制给职工思想觉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强烈的冲击。与时俱进,克难攻坚,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于实现公路进步,促进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够在公路改革与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良好的作风对待工作

公路职工作为参与公路管理和公路建设的主体,肩负着公路改革与发展的重任,实现公路事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需要每位职工从最基本的工作实际出发,改善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1.1 提高政治素养,端正思想作风

职工思想素质的高低与自身行为和工作绩效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政治素养,端正思想作风要讲政治,坚持理论学习,树立学习观、法纪观,提高思想政治和政策理论水平,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公路管理目标的贯彻实现;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摆正位置,理性思考,积极主动的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处理好自身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加深对社会、对公路部门、对自身工作的认识,正确看待社会发展、看待公路发展和自身工作,想问题、办事情要站在公路管理与发展的高度。

1.2 提高技术素养,端正竞技作风

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提高职工岗位技能,是公路发展的客观要求。“人尽才,百事兴”,每个职工都是公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能力的发挥在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技术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深对“人才是公路核心竞争力”的认识。积极参与职业技能鉴定,把自身技术素质的提高,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志,通过工作实践增强学技练功的能动力。公路的发展与进步来自公路部门职工的不断学习,在现代公路体制下,职工的素质推动着公路的发展。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技术创造活动,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1.3 提高职业素养,端正工作作风

职工知识技术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为公路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他们在工作中,一要有基本的责任心,加强协作沟通,克服惰性,提高主动性,不消极怠工、不敷衍搪塞,高标准、严要求的做好每一件事;二要有忠实的职业心,要珍爱现有工作,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心投入生产工作之中;三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忠诚的对待事业,致力于本职岗位,勤奋工作,展现作为,体现价值;四要有顽强的进取心,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结构,不断追求更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 以执着的态度从事工作

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竞争的加剧,使公路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加严峻。这就要求每一位职工都要规范自己的理念行为,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看待分析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正视困难、正视自我,培养执着的工作精神。

2.1 主动应对工作,增强从业能力

职工责任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促进工作任务完成,显现整体实力极为重要。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已成为发展的趋势,职工身处不同岗位,从事着不同内容的工作,环境不同,责任不同,但工作目标是一致的。要牢固树立在职要尽责的思想,以履行好职业责任为天职,自觉履行本岗职责,遵守管理章程、遵守职业纪律,勤奋务实、主动敬业。树立诚信观,增强从业主动性,服从服务于工作要求,把诚信作为公路发展和思想修养的根本。以诚信立足市场、以诚信争取机会、以诚信树立形象,尊重自己从事的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认真肩负起自身岗位、每个细节的责任,大胆地履行岗位职责,精益求精做好每件事情。

2.2 主动克难攻关,增强进取的能力

以务实进取精神投身到工作实践,增强主动克难攻关的意识。针对生产工作中面临的急难新问题,敢于面对,勇于克服。坚持把生产管理中的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关注的热点,作为工作剖析点。克服骄满思想,对自身工作和周围环境事物,要勤于观察、善于分析,不傲气应事,不消极对待。不论条件有多艰苦,工作有多忙,遇到的问题有多难,要表现出执着、坚毅、果敢的态度,不退却、不绕道而行,越是困难越向前,从最困难的事情中认识自我。

2.3 主动配合工作,增强协作的能力

公路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很多,保持良好的发展形势,需要全体职工协作配合、共同努力。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观念是协作配合的基础,尊重个人观点并鼓励创新,通过团队合作,在市场竞争中以团队合作取胜,达到共同目的。增强协作配合能力,把自身工作很好的融入整体工作,主动工作和主动配合他人工作,从全局着想,从实际出发,不单打一,不摆花架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在积极配合工作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工作业务水平,不依赖外在条件,不讲客观,很好的应对和处理自己的工作。树立协作共建意识,做到工作分而不散、忙而不乱,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确保岗位结构效应和整体效应。

3 以强烈的热情投入工作

在公路改革与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需要每个职工树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出强烈的工作热情,不断探求工作新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改革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3.1 树立进取意识,增强创新精神

面对公路改革与发展要求的新形势,在管理思路、工作方法上如何跟上改革发展的步伐,是每个职工要考虑对待的问题。要进一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不墨守成规,勇于革除不适应工作和发展要求的弊端。增强竞争意识,深刻领会实力是基础、公平是原则、策略是手段的含义,利用优势、培育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创新是实现发展的基础,创新需要每个职工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树立创新是公路发展灵魂的意识,认识创新,着意创新,不断创新,提高工效,实现管理与科技进步,巩固扩大专业技术领先优势。实现管理思路方法的创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拓展,在巩固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不盲目、不刻意,培养持续创新能力。

3.2 树立市场意识,增强竞争精神

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提高作业质量,增强竞争水平,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树立市场观,重视市场、贴近市场、培育市场,增强应对市场变化,抢占市场先机和创新发展的能力,深刻理解“尊重市场才能赢得市场”的道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深对“合作与竞争”、“质量与生存”、“诚信与市场”、“效率与发展”等关系的认识,明确工程建设标准,明确岗位责任、工作质量。树立敢为人先思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树立品牌观,认真实施品牌战略,精心铸造每项工程,用精品提升品牌。

3.3 树立发展意识,增强改革精神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积极参与改革,关心公路发展。充分认识市场形势、认识公路发展。面对机遇与挑战、困难与希望,要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团结一致,荣辱与共。面对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要认真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增强承受力、认同感。坚持和完善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管理结构,勤学习、多实践、苦练本领,肩负起振兴与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潘玉超.新时期高速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

实现自我价值篇5

论文摘要:以道德理想主义为精神主旨,以“内圣外王”为人生坐标,追求德性和“道德自我”的精神建构与价值实现,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核和个体生命价值理想主题。道德自我的建构与价值实现兼具伦理自然主义与道德理性主义相统一的特征;通过道德实践奉献于社会以及通过修养提升个体人格,是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对德性、道德价值的重视和开掘的思想历史精深厚重,建构道德自我并积极实现自我道德价值与个体生命自然本性和人生价值追求密切关联,个体道德品性的获取、持守和行为实践以及道德自我的建构与价值实现兼具伦理自然主义和道德理性主义的双重特征。

一、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伦理自然主义路向

伦理自然主义以自然主义人性作为哲学前提,从所谓一切人都具有的、永恒的、不变的生物本性、心理本能产生的需要中推论出人的道德,把德性奠定在经验性东西之上。儒家表现出鲜明的伦理自然主义思想特征和思维逻辑,道德自我以“生动活泼怵惕恻隐之仁心”的善性良知和人性本心为价值基源,以仁爱和忠恕为价值推展力量,追求和实现在人我、群己关系中道德自我的价值。

(一)道德自我德性价值的自然基源:善性良知以及反求诸己的回返。人性和人心所内在具有的自然和潜隐特质,是人们追索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有价值和本质的由来已久的根本问题。尽管中国历史上和思想界有众说纷纭的“性无善无恶论”、“性恶论”、“性三品论”等论点,然而以孟子为端启和代表,后经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人进一步光扬的“性善论”、“良知良能说”是中国伦理思想中广为认同和占主导性的道德本性和价值起源论。孟子认为,“仁,人心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义礼智之善性是“人之所异于禽兽”而存的本质、本然属性以及人天就的良知良能。“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以性善和良知为价值基础,坚信“人人可以为尧舜”、“亦有仁义而已矣”的乐观、普适性道德理想。南宋时期朱熹认为“理在天地问时,只是善,无有不善者。……只是这理,在天则日‘命’,在人则日‘性’。”“仁义礼智是性之体,性之中只有仁义礼智。”(《朱子语类》卷五)“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孟子集注·梁惠王上》)“盖天自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大学章句》序)程朱认为人性就是所谓“天命之性”或日“天地之性”,其亦“仁而已矣”,是百行万善的根源,以天理高度将人性本善予以普遍化。南宋“心学”思想家陆九渊认为,“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此吾之本心也”(《与曾宅之》)。仁心良善是“我固有之”、人皆有之、普遍和永恒的“本心”。王阳明肯定说,“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答陆静原书》)。“良知”与天理照应,“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传习录中》),以心外无理、“心理合一”的本然良知说,揭示人性和道德自我的内在价值基源。当代新儒家熊十力对儒学原典研究后指出,“人性本善乃《周易》、《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所共同倡导的,是儒学人性论的本质所在”。以清澈纯一、本心始源的性善论对传统儒学思想作了精辟概括。积善成性是人生要务和根本,自在的良善和良知本性决定了个体道德修养基本途径及其意义在于通过后天反求诸己、返身而诚和自我慎独的道德修养,超越于内在自然欲望和外在世俗功利的诱惑而回复良善本心。孔子坚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要求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表达“君子求诸己”的自反修养特征。孟子强调存心养性、反躬自反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南宋时期陆九渊认为通过存心、养心、求放心以“保吾心之良”,主张“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陆九渊集·语录下》);王阳明认为真正的学问功夫只是克己内求,通过克除私欲障蔽达到复明天理良知,“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传习录上》),对自身行为动机的自反求责,正是对自我德性的自然主义价值基源的肯定和持守。

(二)道德自我自然价值的推展:仁爱和忠恕。当代海外新儒家杜维明概述说:“儒家传统中的自我被看作各种关系的一个中心,是在一个不断扩展的人类关系周围中的自我发展;儒家思想本体的宗旨,其核心的价值,是人际关系中的个人道德化。”[7](p336)具有善性人心的具有价值推展的内在力量和良善愿望,“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孟子·公孙丑上》)。仁爱蕴涵了道德自我与主体德性在性善、良知的潜隐和可能性基础上的自觉提升和推展,其内容体现为:首先是孝悌和亲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其次是爱人、仁民和泛爱众,“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八佾》),孔子主张“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再者以“仁”泛爱万物,理学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上》),程颢提出“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的论断,倡扬以天性自然的仁爱超越自身而辐照于自然万物。朱熹将“仁”的价值延展程序概括为:“仁如水之源,孝悌是水流底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则三坎也。”(《朱子语类》卷二十)形象表达和体现“仁”心自然流露、自觉推展的潜在机理和良善追求。仁爱精神以忠恕为“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则和为人处事的根本方法,“尽己之谓忠”,“忠”是道德主体以恭敬虔诚的态度去尽性命之道,负责任、行端正、守信用,表达不仅独善其身,而且能够兼善天下的积极处世精神,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正蒙·诚明》)。“推己之谓恕”,“恕”表达的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体谅和宽容,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仁爱、忠恕精神深切表达个体对内在道德价值的固持、外展以及自我超越的愿望,是体谅、同情、设身处地地了解别人处境和情绪,自觉把自身的善性、愿望以及情感由己推人和由人推己的移情力,“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正蒙·中正》。希望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得益彰,“忠恕所以致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二程遗书》卷十五)。传统思想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抱负,则体现了以自我的善性和仁爱精神推延至人伦群体、家国天下,实现“体物爱人立人之极”的宏远和至善道德追求的愿望。

二、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性主义机理

当代新儒家梁漱溟、冯友兰等人对儒学总结为,与向外作用于物并战胜自然的科学理智或知识理性相对应,向内保持良知,完善自身的道德或人文理性是人类特质的理智和觉解精神的重要表现。传统伦理思想中以理性节制感望、格物致知的道德理性主义,是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机理。

(一)道德理智和格物致知的修养论。道德和德性表现为具有“是非之心”的知识、理智和明智,对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性把握和恰当运用是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儒家重视“知”和“智”在道德修养、道德实践中的作用,“知”能帮助认识自己和他人,“知己者,智之端也,可以推以知人也”(《王文公文集》卷二十六),“自明然后能明人”(《陆九渊集·语录上》),“事之至难,莫若知人;事之至大,亦莫若知人”(《陆九渊集》卷十八)。德性之知能使道德主体有效地区分善恶是非,做到抑恶扬善、择善而行,是道德实践的前提条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智也者,言乎其不蔽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知明然后能择”(《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一)。理性之“智”使人们在道德选择中从容中道,使道德实践获得持久动力和目标,“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智”实现着仁、义、礼等德性的自觉把握和恰切圆满,“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刘邵等人认为,“智者,德之帅也。”“以明将仁则无不怀,以明将义则无不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人物志·八观》)。“德义之所成者,智也”(王符《潜夫论·赞学》)。道德理性体现并来源于后天坚持不懈的学习、实践经验和克服冲动的主观意志努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苟子·劝学》),“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苟子·性恶》),“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大学章句·补格物传》)“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非谓取之彼而归诸此也”(《朱子全书》卷三)。理性体现在个体心志能在博杂纷扰的现实生活中自我裁决,“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苟子·解蔽》)。通过理性求知和志意的作用,达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苟子·劝学》),以格物穷理、敬义涵养的修养过程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实践能力以及个体人格,体现了道德主体性的理性主义特征。

(二)以义制利、以理节欲的道德理性观。现实生活中人呈现着自然欲望、自利追求方面的事实,人欲不可灭却,具有自然性、必然性、当然性,出乎于天(然),内在于人性当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荀子·正名》),“夫人之有欲,固出于天,盖有必然而不容已,且有当然而不可易者”,“夫性必有欲,非人也,天也。既日天矣,其可去乎?”(罗钦顺《困知记》)苟子认为:“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苟子·性恶》)在纷纭复杂、生生不已的欲望追求中,顺从自然本性而放任发展,必然会产生争夺、残害等恶行,“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同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人生睿智理性之处在能自我克制、化性起伪和循善求理,自觉“矫饰人之情性”使之合乎正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苟子·王制》)。本于人伦道德而以义制利、以礼矫情、以理节欲、克制谦让,使人类达到群居合一、多力胜物,“主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七)。人们的理智能力在于克制私欲以彰明天理,回复心之全德。天理不是先在的,也不是独立自在的,它存在于人欲之中,依托于并通过人欲展示自身,而人欲的合理满足正是天理的内在要求。“盖天理皆从人欲中见,人欲正当处,即是理,无欲又何理乎?”(《陈碓集·别集》卷五《与刘伯绳书》)“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陈碓集·别集》卷五《无欲作圣篇》)“天下必无舍生养之道而得存者,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尔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为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礼虽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在欲求享用中互相谦让和自我节制,以理性节制感性或物质欲望,做到“以义制利”、“顺理而行”是人理性修养的崇高表现。道德理性主义具有精神保证和砥砺作用,是道德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和实现机制。

三、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统一的道德自我行为实践

实现自我价值篇6

根据对我校学生“学习观”“恋爱观”“择业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及问题:

1.他们大多重视高考,重视考试,但又十分紧张考试,害怕考试,最终导致两极分化。一部分因过度紧张,压力过大而成绩一落再落;另一部分则破罐破摔,得过且过,甚至完全放弃。

2.他们大多渴望早恋,又害怕早恋,不能以良好健康的心态去对待“早恋”。

3.他们大多“金钱观”占据上风,“择业观”有所偏颇,“人生价值观”不够正确,不明白活着的真正意义,不清楚到底该追求什么,人生定位十分迷茫。

这些现象及心理对他们整个学习过程及人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当然,我们同时还发现了在其他学生身上却存在着较好的现象,对他们的情况及心理,我们也进行了总结:

1.他们大多成绩较好,而且十分稳定。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学习、成绩和高考,既足够的重视,又不过度看重。

2.他们大多有着正确的“恋爱观”,明白自己的重任,一心扑在学习上,心无旁骛。

3.他们有着正确的“金钱观”,能够理性消费;能够适度并有原则的结交朋友;他们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很少顶撞长辈;他们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有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人生规划。

通过以上两类学生的对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健康良好的“学习观”有利于他们成绩的稳定,学习的提升。

2.健康良好的“恋爱观”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早恋”,躲开“青春炸弹”,顺利完成学业。

3.健康良好的“金钱观”“交友观”“人生价值观”有利于他们人生的定位,价值的实现。

那么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在这些心理方面不够好的同学加以改变,让他们努力向健康正常上靠近,以利于自己的学业、就业和今后的人生。具体我们制定了以下措施和方案:

一、学习方面

作为高中生,必然会把高考作为头等大事,这本无可非议,但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却又“火上浇油”,给他们带来更多更大的压力。所以,我们有以下建议和方法:

1.我们希望国家方面能够逐渐淡化、分流高考,不要再制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张气氛。

2.对压力过大、过于看重考试的同学实施减压。告诉他们人生不是短跑赛而是马拉松;高考不是结束而是人生的开始;人生的成功是长期努力慢慢积累的结果。

3.对学习没有动力、厌学情绪严重的同学则要采取加压的方式。要告诉他们:你可能认为学习很艰难,很痛苦,很没劲,但是人生中又有哪些事情是简单易做的呢?

4.针对不同的同学选取不同的文章、书籍、影片来让他们阅读观看,让别人的故事、讲述、道理、情感来打动他们,进而影响他们、改变他们。

二、早恋方向

1.教师面对面谈心。对于深陷早恋、有早恋苗头、对早恋有疑惑的同学,一定要单独谈心,确保对他们隐私的保护。

2.在班级开展以“早恋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赛,引导学生远离不正常心理行为。

3.选取相关的文章、书籍、影片来让他们阅读、观看。

选取这类文章、书籍、影片时教师要特别谨慎,因为有一些书籍、影片可能更多地出于商业考虑,专用爱情情节来吸引人的眼球,不但对青少年起不到正面教育作用,可能反而会起坏作用,所以我们自己先认真阅读、观看这些书籍和电影,进行筛选。

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

1.组织学生举行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话题的演讲赛。

经过大约一周的准备,演讲赛如期举行。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好像自己也成了英雄。具体心目中的英雄真是千奇百怪:有古代,有现代,有外国的,还有“感动中国”中的一些人物以及当代的一些影星、歌星等。他们的稿子大多主题鲜明、人物突出、文采优美,他们的演讲大多声音洪亮、情绪饱满激昂,他们的肢体动作还自然娴熟、引人注目……场上挥洒自如、气势蓬勃,场下掌声雷动、欢呼成片。更重要的是他们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对人及人生、人的价值及追求的理解让我们热泪盈眶,深感欣慰。

2.教师选取几篇典型的文章在班级诵读,读完后针对文章中涉及的“金钱观”“交友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主人公行为的对错,提出自己本人在这些方面拥有的疑惑。这是在举行了演讲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升级训练,主要为了考察他们对人生的认识是仅流于表面,是一时的;还是扎根内心,是永久的。

3.推荐相关文章、书籍供学生阅读,相关影片及视频供学生观看。

对于所阅读的书籍及观看的影片,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观后感,并通过我们的批阅来感受学生的认识及心理发生的细微变化,及时捕捉这些变化,对好的现象加以鼓励,对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引导及规劝。

4.春节假期期间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放假回家对自己周围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尤其是同龄人做一个采访。他们大多都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并自觉地写下了心得感受,另外,也能从那些人身上进一步认识到了生活的不易和辛酸,认识到了学习及知识的重要性。进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改变了他们的心理,也更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追求。

5.了解“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事件”及观看“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视频”,发起了“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讨论,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虽说有困难、有障碍,但是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脸上绽放的笑容,一个个精神抖擞、阳光开朗的样子,感受着他们的心里、心态、认识尤其是行为举止上的巨大进步,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对我校作为农村高中,学生特有的现象、状况、心理等的调查,使我们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产生跟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他们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实施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也让我们知道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明白了我们身上的重任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更加坚定了我们教育、改变、改善不良现象的决心。

实现自我价值篇7

论文摘要:在教学内外,教师职业面临着多维的价值冲突,而教师职业价值内涵的本身就蕴涵着冲突之源。追问教师的职业价值及其冲突,目的在于谋求教师职业价值的有效认同,多层面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

“终极关怀”的失落与“意义危机”是我国现阶段不容轻忽的社会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旧文化价值系统未能适时切换、整合并有效建立,造成转型时期“价值真空”的存在,进而导致出现暂时的社会价值的“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的“信念危机”。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追问之惑”

(一)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意义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川。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职业枯竭,这表明社会、公众、教师和管理者等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体认。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探讨与建构,首先,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状态、职业修养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其次,可以为相关教师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众合理评价教师职业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坐标和理论参照;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在最本质层面把握“以教师为本”的内核,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终极关怀”与“意义追寻”是教师职业承诺与认同的前提,亦是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回应的主题。当教师遭遇到价值认同危机,教师往往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产生诸多的冲突与困惑,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意义符号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问题。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释义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即是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价值形成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职业价值,则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存在及其发展,都是以特定的职业价值为前提的。

对于教师价值的分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分法是将教师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基本方面。教师职业价值是指对于社会、对于服务对象等外在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他体现了教师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及实际的社会贡献,它强调的是教师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指教学专业对于教师自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等,它体现了教师通过特殊劳动对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实践中,维持其尊严、需要、自我价值等的实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定位,过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对教师存在意义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将导致我们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制定上错误的做法。

根据萨帕的职业价值分类,则可将教师职业价值分为:一是教师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教师职业的外在报酬,包括教师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教师职业的内在职业价值直接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而外在职业价值则指向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工作状态。

根据施恩(Schein E. H.)的职业价值分类,可将教师职业分为:教师外职业价值和内职业价值。教师外职业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较易为人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吸引力,旁观者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于外职业的层面。相对而言,教师内职业蕴含的职业价值则难于认识和体验,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往往表现在职业情感的积极体验和职业意志的有效提升。

教师职业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专业性被普遍认可并自觉建设的职业。教书育人既反映了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在,亦表明了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在。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了诸多主体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社会和学校诸多主体的意义。教师职业价值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属性满足多元主体需要的为人属性,教师职业价值本身就蕴含了诸多价值冲突。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一)教学之内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内在职业价值体现了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它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教师却在教学中遭遇着价值冲突,冲突首先来自于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内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能引导并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教师,才能体会教师职业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因为,当前学生的价值世界是多元的,代际间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地透射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学“领地”的价值支配,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的教学为之服务,而教学在成为这一价值实现手段的同时,抹杀或抵消了教师内在职业价值的实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能在双向的教学中体现价值实现的快乐和尊严。

(二)教学之外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呈现出冲突的状态与特点,从社会与学校组织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师个体利益角度考虑,重视其个人职业价值,强调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教师职业进程中,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强调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无限提升,而对其职业的自我价值缺乏尊重和体认。对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基本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的轻忽与扼抑,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反之,如果教师以自我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又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的缺失,这与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相冲突的川。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外冲突”

主体判断职业是否有价值,常常以需要为首要的内在尺度,需要是形成职业价值评价的心理基础,而需要是复杂的,不管是马斯洛的七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三类型论,抑或是其他学者的论述,都承认人的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性叫。教师的需要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职业的社会价值付诸到教师身上,而不去实现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应着力实现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双重实现,努力探寻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存在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是,需要本身是多重的,多重的需要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而且,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需要,这些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和教师群体间以及教师个体对于“需要”的不同定位,势必会造成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之径”

在教学内外,教师能够认同自身的内在职业价值,认同学生、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定位,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社会、学校、公众和学生等主体能够全面认同教师职业价值,较好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越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职业对于上述主体的价值就愈大。教师职业价值的建构与生成,起始于职业价值的冲突,而最终要落靠于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它不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态度,而是一种相对的现象。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首先是多元主体对教师职业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同一性的界定或体认;其次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社会、学校)对某一或某一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体现在社会、集体和自我三个层面,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层面的协商与共融,或者说三维层面认同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体现了社会、政府、公众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全面体认,更多地表现为职业价值的角色期待。它决定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更多地是由社会(政府)所赋予或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教师职业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讲,一旦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不合理时,教师专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反之,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合理的,则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定然会促进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

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一场阑之中,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价值认同,能够优化教师职业的生存空间,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热情。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体认与认可,它是教师职业价值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中介与桥梁,它既反映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与角色期待,也反映教师群体自身的意义追寻。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既可以成为促进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价值实现和职业幸福的障碍。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享,关注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力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凝聚力。在学校场阂中,教师群体自身有一个“我们”的声音,它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理性定位与价值追求,它同样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更多地表现为教师个体对“我”的价值体认,是个人依据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是谁”、“我的价值在哪里”是教师自我的不断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职业的自我建构与意义追寻,自我认同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个体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在一定层面上,它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教师个体对职业价值、职业身份、职业角色等方面的认同,在最根本层面体现了“我的需要”的合理定位,是教师个体对职业价值的理性追求,这是教师职业价值实现和职业幸福的根本所在。

实现自我价值篇8

【关键词】人生观;人生价值取向

一、人生是什么?是生到死的生命现象,还是人一生中活动的总和,还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我来说人生就是在不断创造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决定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观指导正确人生的方向,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怎样的人生,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怎样的人生目的、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他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质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瞬息万变,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给我们带来烦恼与困扰。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才能掌握与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的主动权。 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被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做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三、确定崇高的人生目的,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不同人生观的支配下描绘着不同的人生。有人高尚伟大,有人卑鄙渺小;有的人虽然死去,但却活着,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已经死去。从古至今许多仁人志士都在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而奋斗:《周易・乾》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当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从这个世界匆匆跋涉而过的时候,难免会问:人为什么活着?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人为什么而活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无可回避的,如果选择了正确的人生目的,那么,人生旅途就会顺利得多,远大的人生抱负就有希望实现。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对大学生的成长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对科学人生目的的追求和完善,也体现了这一过程。尽管在人类发展长河中涌现过形形的人生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人生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党的十明确提出在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实现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四、在创造和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人们只有找到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人的价值,是价值观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对社会的重要性、责任和贡献)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五、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这里所说的“人类的幸福” 是指社会价值,“自身的完美”是指自我价值。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这两种价值不是敌对的,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幸福而工作。马克思说得好:“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起来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些论述,精辟地阐明了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人,必然具有很高的自我价值。

从理论上说,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很清楚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时,这两种价值的关系的体现往往差别很大。有些人往往以自己拥有的金钱多少、权力大小、知识贫富,或以自己所处的地位高低,甚至以自己的“自我设计”来评价自我价值。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他们并不能说明自己对社会究竟作了什么贡献,有什么社会价值。而离开了社会价值来评价自我价值,是没有根据的。进而言之,如果你的金钱来路不正,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利用自己的知识干了坏事,身居高位而饱食终日,甚至搞了腐败,不但实现不了自我价值,还会堕落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作为现实的、在一定社会实践中的人,衡量其价值大小的尺度,只能是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贡献越大,价值越大;贡献越小,价值越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个人价值”论者只强调“自我价值”,不讲社会价值,甚至以自我价值来否定、抹煞社会价值,是极其错误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并没有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往往强调社会价值,忽视自我价值。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的、集体的利益,对个人正当的利益和要求不够重视,助长了个人对国家和集体的依赖,不利于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强调自我价值,又产生了忽视社会价值的倾向。有些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不惜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利益,这是必须制止和纠正的。

在当今的社会里,有虚荣心成了普遍的问题。在同学之中,有些同学家境很富裕,也有些同学家境贫寒。相处久了,一些同学难免有虚荣心,认为自己吃不如人,穿不如人,用的东西不如人,总之,样样不如人,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消极心理,使自己低沉,孤僻,自卑等。那么,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呢?俗话说:“人穷志不穷。理所应当,得先立志。志气是事业的脊梁。王阳明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立志是首当其冲的;为志向做不懈的努力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自己虽然穷,只不过物质条件差一点,而精神生活却很充实。毕竟乐观的实质是正视现实,采取对策,走出困境。虽身处逆境,但是逆境是事业成功的营养。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法国伏尔泰也说过,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所以,没有事业的人生黯然无色,有了事业,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物质生活的满足。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古至今,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先立品行,后立志。因此,品行也很重要。自强者自胜。要自强就要有恒心、有毅力。毅力是克服失败的良药。拼搏是自强不息的体现。总之,这些观点教会了我们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和评价在于心灵与意志。

六、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上一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范文 下一篇:我的好朋友优秀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