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9-26 11:15:04

比尔盖茨的故事

比尔盖茨的故事篇1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比较;电影叙事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盖茨比的“美国梦”及其破灭的悲剧。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盖茨比的“美国梦”及其破灭的悲剧。盖茨比出身贫寒,服役期间与富家女孩黛西相爱。二战爆发后盖茨比参战,并从报纸上看到黛西与上层阶级汤姆结婚的消息。战争结束后盖茨比通过不法手段成为百万富翁并千方百计设计着与黛西的“重逢”。在尼克的引介下,男女主人公在一个下雨天终于“巧合”地相遇并旧情复燃。转折点发生在一行人从城里返回时发生的车祸上,种种巧合使黛西开着车碾死了丈夫的情人茉特尔。在汤姆的恶意误导下,威尔逊杀死了盖茨比为妻子报仇并最后开枪自杀。汤姆一家像没事儿一样继续着原来奢华的日子。至此,盖茨比的“美国梦”彻底破灭。笔者主要通过分析比较1974版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内容上的异同及其所达成的艺术效果。

一、叙事时间

叙事中的时间涉及到“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文本时间”指叙述故事的过程,而“故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发展的过程,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时序、时距、频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2](P252-253)

(一)时频

时频,又叫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而“不同的叙述频率会形成不同的阅读效果”。[2](P255)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文本中有许多重复出现的事件,这类事件不断出现在盖茨比生命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蕴。电影中也有类似的特写重复,如夜间从盖茨比豪宅可以看到的那盏“绿灯”,象征着他心中理想的恋人,也是他至高无上的美好幻想的核心。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描写过 “绿灯”。电影文本中,海湾对面码头上通宵不灭闪烁着的“绿灯”总共出现了四次,给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这反复出现的“绿灯”,代表着盖茨比对未来天真质朴的向往。

如同小说中所写的那样,电影中T・J埃克尔堡大夫“眼睛”的特写镜头也出现过很多次。威尔逊口中喃喃地说着“上帝全都看见了”,这双斑驳的睁大了的眼睛象征着上帝,上帝理应知道事实的真相,然而,真相却被永远地掩盖了。电影进行到1:53:13时,“上帝”的眼睛又一次出现,接着,这两只眼睛幻化为撞死茉特尔的那辆黄色轿车的前灯,随着镜头的移动,出现了被撞得坑坑凹凹的沾满了鲜血的挡风板。两个镜头之间表面上没有任何联系,但其实,车祸就发生在有着一双大眼睛的广告版下面,导演用如此相像的两件事物的叠化,带给了观众极强的视觉震撼。

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那些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都反复出现了很多次。如此大的叙述频率产生一种重复的效果,从而提示出盖茨比生命中的永恒追求。相对小说而言,电影在重复叙述中更有优势,不断出现的相同画面能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震撼,从而达到直视心灵审视自我的效果。

(二)时序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所谓文本时间顺序是文本中展开叙述的前后顺序,而故事时间顺序是故事内容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顺序”。[2](P253)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序主要分为顺时序和逆时序,逆时序又有倒叙和插叙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

小说文本的叙述次序是复杂多变的。主人公的故事是叙述人尼克返回西部以后讲述的发生在东部的故事,因此,整体来看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故事拉开帷幕以后,尼克多是以自己正在经历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讲故事的方式也呈现为按照事件先后一一讲述的顺时序叙述。而关于两人五年之前的恋爱又显然是插叙过去已然发生的事情。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之内巧妙地将几种不同的叙述次序来回转换,使叙述人尼克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同小说文本,电影在叙述上也采用了多种时序。故事大都采用顺时序记叙,倒叙是由画外音体现出来的。每次画外音一响起,观众就会发现尼克已经置身事外并用一双超然的眼睛看待整个事件。对于那场车祸,导演采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力,观众先是随着尼克目睹了车祸后的惨状,然后一起去发现事实的真相。两人五年之前的恋爱由二人重逢后在相似的场景下幻化出来,采用的是插叙,从而造成一种与现实情境相疏离的记忆情调。

二、叙事角度的转换

小说文本中,除了大量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外,还运用了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如与盖茨比第一次见面时,尼克在描述盖茨比的笑容时总共用了十一个“你”,通过第二人称视角的运用,读者似乎与盖茨比有了面对面的接触,从而缩小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小说文本也运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如在叙述盖茨比和黛西五年之前的美好时光,作者描述周围的环境时,写纷纷的落叶、被月光照得发白的人行道以及天上的星星等,又写“他的心”、“他知道”[3](P70)等等,这是典型的第三人称视角:尼克就像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知道盖茨比的一切甚至他内心细腻的想法。这种视角的运用,使盖茨比这个人物形象丰富饱满,这样读者不仅认识了那个外表英俊帅气、有着善意笑容的盖茨比,同时也见识了他的细腻、单纯和对爱情的执着。

电影中的视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盖茨比和黛西两人回忆五年以前的美好时光的段落中,导演运用了自知视点,即主人公盖茨比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尽管电影中采用自知视点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果借尼克之口或以尼克作为见证人的身份来呈现私密性很强的情感,不仅会破坏如此浪漫的气氛,于观众看来,似乎也很不妥。因此在再现当年二人的恋情时,导演不仅舍弃了原文采用贝克讲述的事实,同时也大胆地换用自知视点,以表现盖茨比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变化。除了多次使用他知视点和仅出现过一次的自知视点,电影还采用了全知视点。全知视点是电影述说方式中最不受约束的,它就像无所不知的上帝,既可以远观世界,又可以随时深入到每个角色的心灵。在采用全知视点的段落中,不必考虑叙述人尼克有没有在场,不必考虑这样安排到底有没有真实性。电影文本中使用全知视点最典型的莫如描写汤姆与茉特尔、盖茨比与黛西的恋情时的段落。影片进行到一个小时时,导演采用了一组平行蒙太奇来揭露他们之间的恋情。这样,一面是汤姆与茉特尔的调情,一面是盖茨比与黛西的旧梦重温,两个场景交替出现,又齐头并进,相互衬托。这种叙事手法的使用,使整个段落充满了戏剧和反讽意味。

三、叙事内容

文学是用文字叙事的,电影则是通过视听语言叙事,二者叙事手段、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表现程度各有短长:文学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复杂的心态,表达细腻的情感;电影则用声音如配乐、音响和画面的组合来凸显主题、刻画人物。因此一部成功的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不仅擅于利用电影特性给观众以视觉震撼,而且能恰到好处地把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4](P185-186)因此,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注定要加入一些原著所没有的视觉、听觉的元素,或做一些改变才能更好地表现出电影的特质。

(一)细节的增加

改编的电影往往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而增加一些原著中没有的情节,如电影中有个段落是盖茨比与黛西重逢后他想握住她的手,而特写镜头中他始终没能握住那双近在咫尺的恋人的手,这也预示着盖茨比最终还是没能重新得到黛西、实现他的梦想。相似的场景还有盖茨比与黛西在一起时,他们接吻的镜头其实始终都只是水中的倒影,这也象征着盖茨比其实是在缅怀过去,以旧梦来代替现实,以幻想去设想未来,他的梦想不过是水中之花、镜中之月,注定永远都无法实现,为最终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增添了一丝悲凉。这是电影从文学改编的过程中增加的画面元素,与文学文本相比较,能给予观众更直接的视觉震撼。

增加了声音元素的段落如盖茨比临死前最后一次去游泳池边时是他亲自播放了唱片,音乐低缓、悠长、如泣如诉,创造出一种静谧忧伤的环境氛围,深化了视觉效果,而这个细节在小说中由于叙述人的局限是没有出现的。电影中另外一处使用音响声音很精妙的是“滴滴答答”的钟表声。小说文本中唯一一处提到钟表的地方是第五章盖茨比在尼克的家里等待与黛西重逢时,他的头“碰到一架早已报废的大台钟的钟面上”;[3](P54)电影将该细节稍稍做了改动:报废的钟表改为挂在墙上的完好的钟表,并放大了钟表“滴滴答答”的声音,以此来表现盖茨比此时复杂、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另外一处凸显钟表声的段落是五个主人公聚集在城里的小旅馆、盖茨比与汤姆正面交锋之前,“滴滴答答”的钟表声衬托得周围环境更加安静,以此来制造一种压抑、紧张和漫长的感觉。钟声使得视觉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强烈,也更耐人寻味。

(二)情节的改动

电影中有些情节与原著是不一致的,这样的改动需要与整部片子的风格相协调,否则便会弄巧成拙。情节变动比较大的如尼克与盖茨比第一次正式见面时,小说中两人在宴会上聊天,聊着聊着尼克才发现对面这位不相识的先生就是盖茨比本人;1974版电影中,两人的见面刻意而又呆板:尼克是被一位沉默古怪的管家领上楼去见盖茨比。二人在电梯里乃至楼道中没有说过一句话,或者说这位神秘的管家根本不理会尼克。而盖茨比与尼克两人的谈话也屡屡被那个神秘的电话所搅扰,谈话内容也显得比较单调。导演这样安排也许可以增加悬念和神秘感,但整体来看,却使原本欢快的气氛搞得很沉闷,盖茨比留给尼克的难忘的笑容也很难表现出来。

电影另一处变动比较大的是车祸后尼克与盖茨比在汤姆家门前的谈话。小说中尼克在谈话当下就发现罪魁祸首是黛西;而电影中,尼克是带着对盖茨比的质疑、愤怒甚至鄙视离开的,直到第二天的又一次谈话中才意识到事实的真相。这样的改动虽算不上十分高明,但有助于揭示盖茨比“美国梦”破灭的悲剧意蕴:他宁愿被朋友误解也要死死守望的黛西,甚至他精神世界里至高无上的梦想,都不过是虚假、空洞、毫无实际意义的幻影。

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个电影版本中以1974版最为成功,电影的叙事艺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改动。二者叙事角度的转换以及故事不同的讲述者使这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显得扑朔迷离;叙事时间作为叙述话语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影改编时在叙事内容上做了一些变动。总之,电影准确地体现出了原著的艺术思想和风格神韵,与观众已经把握的小说文本有着总体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比尔盖茨的故事篇2

论文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了不起”的美国小说之一,深刻的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这部小说最引人人胜的地方在于其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许多批评家和读者都称之为“美国神话”。但是大部分评论文章都简单的把美国神话等同于美国梦,对神话的概念没有进行分析和论证。本文拟从小说构成的三要素:情节、故事环境和人物三方面出发,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对小说的神话元素加以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确是“美国神话”的范本。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弗朗西斯·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也是美国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描写了20年代贩酒暴发户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幻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吸引读者的是它的神话特性,阅读以后给人一种余音缭绕,画面生动的感觉。这当然归功于菲氏杰出的艺术技巧,但是还不仅如此,这本被美国人誉为“我们文学的永久的纪念碑,国家宝藏”的小说显然被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常耀信在《美国文学简史》中提到“菲茨杰拉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能的从个人经历中体现了美利坚民族,创造了源于美国生活的神话。”团查尔斯·施恩曾将说过菲茨杰拉德的罗曼蒂克精神深深感到一种迫切的需求,满足“美国人对于神话的渴望”。理查德·雷恩也评论到“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将他的主人公提升到了神话高度,将一个人的最深切的梦想代表了美国梦想本身。”文学批评家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美国神话”这一概念,然而美国神话不仅仅是美国梦的实现,同时还具备了神话的元素与高度,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可以对神话构成的要素加以分析。

神话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神话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神话原型批评强调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其中集大成者是加拿大批评理论家弗莱,他认为,文学总的来说是“移位”的神话,神的诞生,历险,胜利,受难,死亡直到复活已包含文学的一切故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伟大的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神话意识,都具有超人的想像力和利用原始的意向来表达个人经验和感受的能力。“艺术家常常借助素材的性质,借助神话使他们的经验以最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神话原型批评实践中,原型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物类型,意象和叙述结构,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批评家们特别强调文学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更是基本的原型,并把一些类原型广泛用于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神话元素的运用,使神话精神植人作品,大大深化了文本的意蕴,反映了人类普遍的经验与愿望,将美国梦这一主题上升到美国神话的高度。

    一、情节发展的自然推动力:太阳一英雄模式

    情节实际上是一连串事件的安排。神话故事中数量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关于神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故事里神或英雄的事迹是按照自然规律来安排的,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太阳一英雄模式,以太阳的起落为一个循环,反映神话英雄对于自然力量的不可谓抗性。早期人类在讲述神或半神的英雄故事的时候,往往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的有限的认识。这种认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神或半神的英雄的追寻就不可避免的要遵循某种自然规律,其中以太阳的起落为轨迹的故事模式在早期的神话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在贝奥武夫的神话里,贝奥武夫的生平事迹是有明显的循环模式。在这里没有所谓大团圆的结局或是开放式的结局,英雄是必死的,因为正如伟大的太阳都会落下一样,英雄的诞生和他的死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情节发展上的精心设计也为其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小说不是很长,九个章节却是精心设计的。在前两章中盖茨比并没有出现,尼克是逐渐接近盖茨比的,首先是听到有关盖茨比的流言。通过这种方式将盖茨比的出现拖延到第三章,他的神秘色彩无疑又加剧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我们对盖茨比有了比较连续的了解,这样就比较顺利的过渡到第五章,盖茨比和黛西重聚的重要时刻。第五章重聚是小说一个静止的中心。第六章,盖茨比的第二次晚会在黛西的轻蔑下变得陈腐不堪。随着叙述的进一步发展将我们带到了第七章,对峙的场景。在纽约的广场饭店,这场复杂关系的答案似乎已浮出水面,紧接着是茉特尔威尔逊的死,这又预示了第八章盖茨比的死亡。第九章在盖茨比的葬礼上尼克的总结陈词可以作为整部小说的完结篇。整部小说不论从结构上还是时间顺序上都将第五章盖茨比和黛西五年后的重聚为中心点而发展的。在一个九章节小说中这正好也是中间章,前四章朝这个时刻发展,后四章由此引出。

    这种结构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希腊神话中英雄的追寻。无论哪一个英雄,赫拉克勒斯还是阿喀琉斯也好,都要经历象太阳般的从升到降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的“太阳一英雄模式”。切根据日常经验,太阳每日或每年的的循环形成一个先升后降的弧线。这个弧线的最高点就是在正午或是仲夏,因为此时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表面。在上升过程中,盖茨比的形象越来越清楚。起先,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富丽堂皇的豪宅和各种有关他的流言中认识他,然后通过尼克的眼睛我们注意到他那不平凡的微笑一“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门随后乔丹为我们揭示了真相,我们了解到他最狂野的梦想。然后故事开始向重聚那一幕的高潮迈进。在这里过去和现在交织,梦想似乎变成了现实。正如正午过后太阳会逐渐下降一样,我们在前几章中感受到的浓厚的浪漫气氛也让步于残酷的现实,故事也不可避免的向悲剧性结局发展。在英雄的追寻过程中,很多场景都暗示着英雄的命运。对光鲜亮丽生活的欲望一次又一次让步于丑陋和暴力。布坎南家轻松愉快的晚餐气氛被汤姆不负责的风流韵事搅乱,况且这事已经为公众所知;茉特尔营造的幽默氛围也以一片惨淡告终,汤姆毫不留情的打破了她的鼻子;盖茨比第一次晚会狂欢节般的美好时光以一场不负责的酒后驾车事故收尾;在广场饭店的酒会以盖茨比的失败以及后来茉特尔和盖茨比的死亡结束。盖茨比的伟大追寻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一首挽歌。太阳最终在这里落下。

    神话的悲剧性发展之谜可以用荣格的比喻来解释。这是关于太阳的每日运行轨迹的一个比喻。在清晨,太阳从无意识的海洋之中苏醒(象征着母体中的无意识),来到广阔的世界。它越升越高,一直到它所能到的最高点,也是它所能照耀的最广阔的范围。“太阳充满信心的寻找看不见的旅程直至顶点;旅程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他一直孤身前行,无与匹敌。但是终点也是无法预测的。在正午之后很快的他开始下降,下降意味着他彻底抹灭了他的理想和价值。太阳开始进人自我矛盾阶段。那时太阳开始吸收光线并避免发散光线。光和热逐渐消失直至殆尽”。因此盖茨比的经历被赋予更深一层的含义。升起的太阳象征着生命和创造,落下的太阳则预示着死亡。如同希腊神话一样,英雄经历的表面结构是由太阳运行轨迹的深层结构所决定的。

    二、季节和光线的悲剧运行轨迹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社会环境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美国二十年代的教科书”,批评家们对于作品的社会环境已经做了详尽的论述。这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似乎只是陪衬,实际上却是同故事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在神话故事中,自然环境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一方面是具有神启的意象,一般是不可抗拒的某种意志。比如说《奥德赛》中神秘莫测的大海,实际上是海神波塞冬意志的体现,而大海的不可预测性在文学的长期沉淀中变为一种意象。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同神话英雄的命运紧密联系,预示英雄追寻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大于英雄力量的不可违抗的自然力量。神话故事归根到底是模仿作为循环过程的自然。“艺术节奏中的复现原则似乎是从自然界的重复中汲取的,由于这种自然的节律使时间对我们来说变成可以把握的。因太阳、月亮、季节和人的生命的循环运动而出现一连串的仪式。每一个经验的关键周期:黎明、黄昏,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有仪式与它们相联系。”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季节和光线的交替变换都与故事发展的重要事件相联系,每一次转换都会有相应的“仪式”,这种变化的轨迹预示了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发展。

    故事开始于春末结束于“萧瑟的秋季”。在这个循环之内盖茨比和黛西五年的相遇也始于夏天而结束于秋天。正如弗莱在他的文章《文学的原型》中总结的那样,季节的循环体现了英雄追寻的不同阶段。在小说一开始,尼克受到汤姆和戴西布坎南的邀请吃晚餐,黛西告诉我们“再过两个星期将会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那时是春末,大约是1922年6月7日。紧接着的星期天“7月4日之前的几天”,应该是7月2日,尼克同汤姆一起去了纽约。大约在1922年7月8日星期六,尼克第一次参加盖茨比在夏天办的一系列晚会。7月底的一个早晨”,大约是布坎南家晚餐的六个星期以后,应该大约是1922年7月19日,尼克和盖茨比在纽约同沃尔夫山姆会面,随后那天下午乔丹告诉尼克盖茨比和黛西相遇的故事。当天晚上尼克告诉盖茨比“后天”他将会为盖茨比和黛西安排一次会面,这表明那次著名的会面大约发生在7月21日。他们的恋情重聚始于倾盆大雨之中,表现出难堪与悲哀;恋情复苏于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几乎是夏天的最后一天”,大约是1922年9月18日,从尼克第一次拜访布坎南家三个多月以后,他又目睹了黛西和汤姆的公开决裂,并当众宣布她对盖茨比的爱。盖茨比与汤姆高潮性的对抗发生在夏季里骄阳似火的最热的一天。在秋季的第一天,1922年9月19日,盖茨比在自家游泳池内被乔治威尔逊杀害。当时盖茨比不顾空气中明显感到的寒气正在自家的游泳池内游泳一这一笔触是旨在象征性的停止时间,把它与黛西的关系恢复到5年前,即1917年的状态。“第三天”,9月22日,盖茨比的父亲亨利盖茨发了一封电报,要求他来之前暂缓盖茨比的葬礼。他24日到的,为了“明天的葬礼”,因此盖茨比下葬于9月25日星期一。盖茨比和黛西的两次相遇都是始于夏季而结束于秋季,这样的一个渐进过程明显是具有悲剧性的。弗莱甚至在引人叙述模式理论时都将夏天比喻为浪漫故事,而将秋天比喻为悲剧。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人的浪漫故事的确起始于夏季,而悲剧发生在秋季。季节的变换同情节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情节发展的一条辅线,预示了主人公命运发展的各个阶段。

   对于光线的使用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另一个模式。小说中光线从明转暗就像秋日的天空一样,刚刚还布满云层,突然就放晴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连续的变化过程。尼克是在一个“温暖而有风的傍晚”见到布坎南夫妇的,见到茉特尔是在一个“星期天下午”。当他遇见盖茨比,“一轮明月照在盖茨比的房子上”,盖茨比的浪漫气质和神秘色彩被充分的烘托出来。他见到沃尔夫山姆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盖茨比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下,他的财富之谜在光天化日之下难免显得苍白无力。当盖茨比坐立不安的等待黛西的时候,是在下午“还有两分到四点”。然后盖茨比的第二次晚会仍然在晚上。盖茨比和汤姆的对抗发生在“火热的一天”,茉特尔是在那天死的,所有矛盾都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最后那出惨剧发生在“凉爽而美好的一天”,盖茨比的死使所有喧嚣都归于平静,而他也在白昼之中真正的面对现实。整个故事结束于尼克离开的“最后一夜”。所以九章里的主要场景遵循两个白天和一个晚上的模式,时间从下午渐进到晚上。这个过程就如同下午的太阳一般一直在落下,这也是悲剧运行的另外一个迹象。

    三、日神和耶稣的神话意象

    神话意象是构成神话的基本要素。在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刻画上,小说运用了很多神话意象,充分的展示了盖茨比的神话渊源。正如书名所提示我们的那样,盖茨比的出现来都不是平淡或默默无闻的,他是一个“了不起”亦或“伟大”的人物,他如同神话中的英雄一般有着神圣的使命,事迹为人所传诵。

    西方文学中出现最多的典型意象就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对立,代表着理性与非理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型”。在小说还没有直接引人盖茨比这个人之前,我们先接触到盖茨比那华丽异常的盛大宴会:“整个夏天的夜晚都有音乐从我的邻居家传来。在他蔚蓝色的花园里,男男女女象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一系列豪华奢侈的东西令人叹为观止一汽艇,滑水版,私人海滩,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跳水台,这是一个梦幻的世界。“绚丽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穿梭于盖茨比宴会的男男女女,不知其名,没有出处,哪里有宴会就出现在哪里。他们不关心主人的意图和动机,只在乎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彻头彻尾的投机享乐主义者。这不由使人联想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欢宴会,到处充斥了迷醉状态下的放浪形骸。

    然而盖茨比和这一切却是格格不人的,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主持神和人的宴会,在一片欢歌笑语之中却是理性和法则的代表。将盖茨比同日神阿波罗联系的第一个提示是沃尔夫山姆公司的名字,swastika是雅利安民族中太阳的标志,而阿波罗是雅利安民族最有名的太阳神。同时阿波罗也是音乐之神,他在宴会上弹奏竖琴,穆斯在他周围起舞。在1920年的背景下,盖茨比也是类似的角色,他总是出现在宴会和音乐之中,而且营造了这一切。同样重要的,阿波罗也是青春和日光之神,盖茨比具有同样的特性,曙光初露之时他被称做“不断出现的光线的狂喜的赞助者”。他的花园也被描述为“闪闪发光”,他对黛西的想像也是镀满了光芒;当黛西望着那“炎炎烈日”时,他出现在照在她门廊上的一片阳光之中。当盖茨比的带翼的太阳车穿过城市,半个市郊的云层都被他的车驱散,光芒四射,书中甚至用一整段来描述他的豪华轿车。他的房子“金碧辉煌”,窗户也闪闪发光。光芒甚至用来描述他外表的细节,比如他的微笑被刻画为“光芒四射”。盖茨的英雄形象通过不同的效果达到,他总是同月亮,夜晚和梦幻,还有想像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也总是唤起我们同青春,阳光,精神力量之神阿波罗的联系;他死亡的深刻意义在于这样的暗示,即使象阿波罗一样的形象最终会被聚集起来的黑暗力量击败和毁灭。

    另外一个对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就是基督教神话。小说中多次提到盖茨比的经历和追求时都具有神性启示的色彩,运用了基督耶稣和圣经中的原型,超越盖茨比个人的经历而将其提高到神话的高度。在第6章中,尼克在终于描写了盖茨比早年历史时,运用了盖茨比与耶稣基督之间的鲜明比较来阐述盖茨比创造自身身份的始末。“实际上长岛西卵的杰伊盖茨比来自他对自己柏拉图式的理念。他是上帝的儿子一这个称号,如果有甚么意义的话,就是字面的意思,因此他必须为他的天父效命,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他和耶稣一样出身贫寒而又被赋予一项神圣的任务,至少盖茨比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忍受痛苦。他们一度被背叛和击倒,但是又从混乱中重生。他们都成为别人罪行的替罪羊,然而却被理解他们伟大之处的人所纪念。而盖茨比的神圣任务就是他对黛西的爱的追寻,就如同“对圣杯的追寻”一样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满怀虔诚,永不退缩。小说中另一段描写“他独自爬上云梯,在那里他可以吸吮生活之蜜,吞咽无与伦比的奇迹的乳汁”,这一段描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圣经中上帝赐予被选中的人“一片流着蜜和奶的土地”,行为本身就成了一种回报,每一次接近黛西似乎就更接近他那宏大的梦想,使他进人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另一个美妙绝伦的世界。‘他知道他跟这个姑娘亲吻,便把他那些不可言喻的憧憬与她的生命气息永远结合在一起了。他的心象上帝的心一样要专一。决不可痴心旁鹜。……然后,他亲吻了她。经她的嘴唇一碰,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绽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这次初吻成为某种庄严的仪式,黛西成了他那无与伦比的梦想的化身。

    盖茨比之死也具有很强烈的神话色彩,使我们想起被屠杀的神,青春的春之神或晨光之神,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被牺牲,使我们想起基督之死。盖茨比在小说中大都在晚上出现,比如说第1章中他似乎是神秘的乞求被夜色笼罩的河对岸的绿灯;但是最后却倒转过来。盖茨比的生命结束于“凉爽,美好的一天”,他死于光天化日之下,也必须面对白天所带来的现实。盖茨比的最后一幕,他漂浮在宽敞的大理石游泳池内的气垫上。“池里的水有一点微微的,几乎看不出的流动,从一头放进来的清水又流向另一头的排水管。随着隐隐的涟漪,那只有负重的橡皮垫子在池子里盲目的飘着。连水面也吹不皱的一阵微风就足以扰乱它那载着偶然的重负的偶然的航程。一堆落叶使它慢慢旋转,象经纬仪一样,在水上转出一道细细的红圈子。’,整个场景非常寂静,盖茨比在广阔的蔚蓝的天空下如此孤独,他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血迹形成一个圆圈,一切都表明这是一种仪式性的牺牲。还有那些能够改变盖茨比轨迹的少许落叶提醒我们他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意图和愿望,而从前他曾经有多么了不起的意图和愿望。小说中的这些场景有神话文学的特性,或是非常细致的采用了神话模式,体现了人类普遍经验的深刻真理。

比尔盖茨的故事篇3

   最新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上个假期,儿子给我推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读完之后,很后悔此刻才读这本书,可是一想到没有错过这本书,也就淡然了。

  也许每个人都和盖茨比一样对于生活,感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幻想。即使现实把自我折磨得残破不堪,也不会轻易放弃心中梦想的世界。年轻时的盖茨比和黛茜深深相爱,可是自我贫寒的家境和养尊处优的黛茜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现实让盖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灭。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打败,怀揣着对黛茜的爱和对梦想憧憬,他发誓要成为百万富翁,满足物质女黛茜,以便和她长相厮守。可是一个人即使十分的优秀,万分的努力,也不大可能短时间成功。盖茨比的地位和财富,在黛茜结婚五年后才取得,黛茜和汤姆结了婚,她没有等他。

  五年后的盖茨比无疑是成功的,可是人都是不幸的,总是会有烦恼,成功者也不例外。他们鹤立鸡群,站在众人之上。有的由于没有对手会感到孤独,有的期望有人分享这份成功。盖茨比无疑是后者,他深爱着黛茜,没有她,这一切所谓的成功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在他所幻想的完美世界中,黛茜是主角,其他的只是陪衬。来来往往的人在他豪堡中穿梭,盛宴的狂欢声与光彩夺目的灯光直到深夜才会慢慢褪去。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黛茜看见,看见此刻的他是多么的成功,如何的富有;看见此刻的他有足够的金钱和地位满足她;看见此刻的他是如何的爱她!最终在黛茜表弟尼克的帮忙下,让黛茜看到了这一切,她所流露的激动与热泪也使盖茨比深深地感到黛茜也爱他。

  黛茜的丈夫汤姆生性暴虐,做了种种对不起黛茜的事,和情妇威尔逊夫人越轨之事不仅仅不讳莫如深,还搞得几乎所有人都明白。黛茜很绝望,可是她又能怎样,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这是她自我选择的丈夫。

  然而盖茨比的再次出现重新点亮了这个绝望女人的心,毫不掩饰的流露着对盖茨比的爱。这一切也让盖茨比无比坚信他心中的世界就在眼前,即使他不愿意相信黛茜的热泪中流露的除了爱恋之外还有金钱。然而这一切全在尼克的眼里,他看见了黛茜已经不是盖茨比深爱的那个黛茜了,更不是他幻想世界中的黛茜。

  汤姆的嫉妒成为了盖茨比杯具的导火索,在盖茨比和黛茜的关系坦露之后,三人的激烈争论使得黛茜情绪激动异常。情急之下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夫人,驾车离去。然而盖茨比承担了这一切,在汤姆的诡计之下,威尔逊为报夫人的仇,在盖茨比的豪堡中响起了枪声。

  然而当盖茨比的尸体躺在豪堡中时,却没有人来祭拜。整个豪堡入死一般的沉寂。往日的一切热闹景象似乎本来就与这座豪堡没什么关系。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时的黛茜正和汤姆在欧洲度假,享受着他们的“完美人生”。这一切看在尼克眼里,他看见了盖茨比幻想的破灭;看见了梦想世界和现实的差距;看见了人性的冷漠无情;看见了为物质所动的一切虚情假意;心灰意冷之下,回到了自我的家乡。这就是盖茨比的杯具人生,一个活在完美幻想世界中的人,却深爱了一个物质女,并为其断送了自我的大好前程。

  最新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的内容梗概绝大多数读者早已耳熟能详,尤其是在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重新演绎以后,更多的人知道了这部文学名著,认识了盖茨比这个经典文学人物。

  在小说开篇的叙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讲述”和“回顾”手法。作者便借用尼克.卡罗威的视角,告诉读者他要讲述盖茨比的故事,然后娓娓道来。故事中,尼克既是叙述者和评论者,又是事件的亲历者。

  在尼克的叙述中,盖茨比从一个传说中的来历不明的神秘人物,到慢慢真实的出现在人们面前,进而对他曾经参过军(而且是军官),在牛津接受过教育等等辉煌历史逐一加以验证。他一步一步让本来怀疑他巨额财富来源的尼克相信,他说的话都是真实的,用来证明自己的信物都是真实的。真实在小说中被提升无以伦比的高度,其实它正是作者想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尼克看到盖茨比的奢华宴会,从各地而来的不明宾客,他们对盖茨比的热情与攀附,其实都是浮华虚幻,因为在盖茨比死后,葬礼上竟然没有一个朋友。

  尼克的表妹黛西,五年之后再次见到他时,一头扎进她从来没有穿过的奢华衬衫堆里嚎啕大哭,因为她以前从来就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衬衫。盖茨比用生命替黛西付出代价,但这个“声音充满金前”的女人却逃之夭夭。陌生人的友善是虚幻,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是虚幻,盖茨比挤身上流社会,最终得到的还是一场空。

  而对于尼克,他和乔丹的感情也是一场虚幻,那个总是粘着他的女人,转眼就和别的男人订了婚。汤姆和他的情妇玛特尔之间,同样是因金钱而带来的奢靡生活中的一段插曲,玛特尔最后被丈夫囚禁,逃跑时被黛西误撞死,她心中的美梦也同样幻灭了。而盖茨比的父亲,曾经为了不拖累儿子成为大人物而断绝关系,到头来却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心中的希望同样化为乌有。

  友情、爱情、亲情,所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感情都在美国东部虚幻之地——西卵村、东卵村得到了最极致的表演。在那个经济飞速前进的时期,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成为了物质的然而却不真实的世界。

  盖茨比的美国梦随着他心中最真实的那份爱幻灭了,故事中所有的人也都被剥去了金钱的外衣,再“了不起”的人,也被淹没在追逐金钱的浊浪之中,销声匿迹。或许这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能够成为经典作品的缘由,因为它一次又一次敲响的,正是那让人们心中美梦幻灭的钟声。

比尔盖茨的故事篇4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环形叙事结构 艺术效果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被称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的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 (F. S. Fitzgerald)的代表作,这篇带有菲茨杰拉德半自转体的作品,情节简单,但结构严谨、思想深邃。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当时的社会风貌,深刻反映了“美国梦”这一美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独特的艺术技巧的有益尝试与运用是其成功之处之一,使《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权威选出了100部最优秀的英语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2位。著名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称之为“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①本文将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环形叙事结构及其艺术效果进行探析。

重现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早期乃至今天的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它包括事件重现和话语重现两种基本类型。这种叙事的手段在司哥特・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中也有所呈现。本文重点从小说中单词、意象的重现和情节的非线形叙述两方面来分析作者的这一叙述技巧的应用。

1.单词的重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重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与时间有关的词语。从最开始的“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②到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③其中,“time(87次);moment(s)73次day(s)70次;minute(s)49次;hour(s)47次;O’clock 26次;year(s)19次;twilight 19次;past 18次(而 future仅出现5次);month(s)15次;week(s)15次;clock 6次;time-table 3次”。④

其次,“百无聊赖”、“东飘西荡”也是常重现的词语,在第一章里,尼克参加了那个称之为世界大战的延迟的条顿民族大迁徙,他在反攻中感到其乐无穷,“回来以后就觉得‘百无聊赖了’”。在同一章里,尼克叙述黛西和她的丈夫汤姆“……在法国待了一年,后来又不安定地‘东飘西荡……’”就这样略有点怅惘地永远‘飘荡’下去”⑤。

2.意象的重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运用大量的具有多层意义的意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这是其作品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一系列反复出现的意象。如,绿色灯光、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鸟儿、盖茨比的舞会等。

(1)绿色灯光(green light)

位于黛西的东卵码头尽头处,从盖茨比的西卵草坪看去隐约可见的绿色灯光,代表着盖茨比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小说在描述盖茨比追求黛西梦想的过程中,作者多次使用了绿色灯光。在第一章里,尼克从黛西家做客回来,看见盖茨比正站在草坪上,双臂向黑暗的海水伸去,尼克顺着向海水那边看去,仅能看到远处一点隐约标志出一座码头尽端的绿色灯光。“he stretched out his arms toward the dark water ...and distinguished nothing except a single green light ...”⑥“绿灯”是盖茨比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在第五章里,当盖茨比历尽艰辛,终于见到黛西时,那盏绿灯在盖茨比心中的意义便明朗了。“要不是有雾,我们可以看见海湾对面你家的房子”,盖茨比说,“你家码头的尽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⑦。在小说最后第九章里,盖茨比死后,尼克把它比作从大洋中崛起的美国对这个新国家的早期移民必定怀有的期望,尼克说:“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the orgi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⑧

(2)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the eyes of Doctor T.J.Eckleburg)

在小说第二章中对灰谷进行了描述:它位于西卵和纽约之间,是由于倾倒工业灰烬而形成的大片荒芜土地。在这片灰蒙蒙的土地以及宠罩在它上空阵阵尘上的上面有一双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这双眼睛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它是一双带着眼镜的失去光泽的眼睛,画在一块俯瞰灰谷的旧广告牌上,眼睛是蓝色的,庞大无比,瞳仁就有一码高……由于年深月久,日晒雨淋,油漆剥落,光彩虽不如前,却依然若有所思,阴郁地俯视着这片阴沉沉的灰堆。⑨这双眼睛,迷一般的,在这章里尼克对这双眼睛没做任何解释,任凭读者去诠释,这双眼睛正在向下凝视,或许在评判成为一片道德荒原的美国社会。

在第八章里,威尔逊盯着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与米切里斯说:“我跟她谈了,我告诉她,她也许可以骗我,但她决骗不了上帝。我把她领到窗口,上帝知道你所做的事,你所做的一切事。你可以骗我,但你骗不了上帝!上帝看见一切。”⑩从威尔逊的话也许作者在向读者暗示: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代表上帝,一直在凝视和评判成为一片道德荒原的美国社会。

(3)鸟儿(birds)

除了绿色灯光、T.J.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鸟儿也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在第一章中苔西说:“草坪上有只鸟,我想肯定是只夜莺,看它唱得多欢!”她问丈夫夜莺的鸣叫是不是很浪漫,但此时的布坎南心里正想着他的情人,于是心不在焉地答道:“是很浪漫。”{11}这一意象在盖茨比和苔西重聚,当盖茨比和黛西、尼克一起走进盖茨比的那栋豪华的“中世纪城堡”时又出现了,“……我看不到穿着鲜艳的时装的人从大门出出进进,除了树上的鸟鸣听不到一点声音……”{12}在小说最后一章里,当盖茨比的梦想破灭后,鸟儿的意象再次出现,所不同的是,这时“树木的阴影突然间落在还满是晨露的草地上。鬼魂般的鸟儿开始在蓝色的树丛中鸣叫了。”{14}鸟儿的多次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这些反复出现的意象蕴涵深刻的意义,往往他们第一次出现时似乎隐预着一个浪漫的美好结局,而第二次、第三次出现时其意义却恰好相反。

情节的非线形叙述。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也就是罗钢在《叙事学导论》中讲的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叙事时间,则是它们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15}在传统的叙事作品中,注重对客观生活真实的描述和再现,时间多遵循客观规律线形发展,缺乏某些时间处理的技巧,如省略、缩写、延长、停顿、顺叙、倒叙等,而现代小说则开始打破线形的叙事方式,并任意延长或缩短叙事时间,强调非理性和不确定性。

同其它现代小说一样,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叙述时间的处理颇具匠心,整部小说是尼克对东部经历的回忆和反思,时间跨度为两年。小说前三章尼克叙述了在那个忙碌的夏天中的三个晚上发生的一些琐事,但对这三个晚上的叙述却占了大说大量的篇幅。“第一章是尼克去看望黛西和汤姆的晚上,第二章是尼克与汤姆和他的情妇茉特尔在纽约的晚上,第三章描述了尼克参加盖茨比宴会的晚上”。{16}我们不妨对盖茨比的人生经历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作一些分析比较,小说中提到盖茨比以下几件事:A.少年时代盖茨比的经历;B.盖茨比在科迪的游艇上干活;C.盖茨比与黛西相遇和相爱;D.盖茨比战后与黛西重聚;E.盖茨比的死。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为:A―B―C―D―E,而叙事时间变为:C―B―D―E―A。到小说的最后那章才交代盖茨比少年时代的的梦想。打乱了叙事的时间顺序,使作品结构呈现出一种内在的跳跃性和张力,形成多维的立体效果。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美国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娴熟地运用了现代叙述技巧,对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进行了巧妙的颠覆:顺叙、倒叙和插叙的交叉运用使小说在情节结构上呈曲线的起伏状态;省略、概要、场景、停顿的交替使用,重复叙事、概括的巧妙运用使这部小说在群星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经典之作。

注释:

①弗里德里克.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第2卷).昂加尔出版公司,1982,(111).

②③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司哥特・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著.The Great Gatsby.青岛出版社,2003,(1,242,8,29,124,242,31,214,21,21,121,122).

④张红.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时间效用的探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第2期,2002,(59).

{15}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5,(132).

{16}王琼.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时空结构及其功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6).

参考文献:

[1]Langman,F.H.Style and Shape in the Great Gatsby.Southern Review 6,1973.

[2]Mieke Bal.Narratology: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5.

[3]Brian Phillips.张滨江译.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4]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17).

本文系红河学院2007年博硕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名称:美国作家司哥特・菲茨杰拉德创作艺术研究。

比尔盖茨的故事篇5

今天,我读了《善用金钱》的故事。美国微软公司创建时,比尔·盖茨是一个非常懂得运用金钱的人。有一次,公司打算清理一批废弃的办公材料,请来两名清洁工。哥哥叫吉姆,弟弟叫杰瑞,清理完废弃的办公材料,兄弟俩便到比尔·盖茨的办公室去领工资。比尔·盖茨让他们把金钱换成公司的股票,吉姆把金钱换成了公司的股票,但是杰瑞不愿意,他很快把钱花得一分不剩。吉姆因为微软公司股票涨价,没有几年就成了富翁。比尔·盖茨公司股票涨价后他成立了慈善基金会,用他的爱心帮助那些特别需要救助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从爱护我们的书本、文具开始,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开始,把节省下来的钱花在有用的刀刃上。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一年八班一年级:吴倩婷

比尔盖茨的故事篇6

比如,这个时刻,还参加同学生日Party,还能有闲心与同学结伴游玩,头发一天要用电吹风吹上三次,衣着还是那么讲究……总之,在家长看来,紧迫感不够,没有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我儿子成绩也不够理想。我脾气不好,怒火常常如风暴砸在他身上,语言像刀子一样尖利。他低着头,躲闪着我眼神中的不满和不屑。有一天,他突然从身后抱住我的双肩,说:“爸爸,不要鄙视我,我也非常想考好,真的。”

我回过头,正好看到他消瘦的长满青春痘的脸,和嘴唇上淡淡的绒毛。我想,我的态度也可能对他构成了压力。那一刻,我心里有点难过,也真的感觉到,对一个孩子来讲,成才远不及成长重要。我选择了放手,对他说:“要是尽了力,真考不好也没什么。”

前两天,看网络版的《华尔街日报》,正好看到比尔・盖茨的成长故事。比尔・盖茨的青春完全是自己做主的。也可以说,没有特立独行,就没有后来的盖茨和微软。

比尔・盖茨有优越的家庭背景,父亲是律师,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父母都希望盖茨按自己的愿望来生活。然而,11岁的盖茨就开始叛逆,并且让曾经温馨和谐的家庭变得不复宁静。

12岁的某一天,他和母亲吵了个天翻地覆。一向脾气温和的老盖茨再也无法容忍儿子“不敬”、“自大”和“粗鲁”,将一杯冷水泼到儿子脸上。盖茨并不屈服,反唇相讥:“感谢给我来了场淋浴!”

此后,父母意识到盖茨性格里非常固执的一面。直到今天,盖茨的父亲仍然说,盖茨对一些事情的看法非常顽固,我们家庭的活力,就在于在这些事情上不要干涉他。放弃干预,选择容忍和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成全了日后的盖茨。

13岁开始,盖茨就有了相当大的自由空间和独立性,这在当时很少见。有些晚上,他会去华盛顿大学免费使用电脑。后来,从哈佛退学,父母默许,成立微软又得到父母全力支持。从退学、创业到成功,父母如影相随。

我想,当初盖茨父母遇上这样的儿子,想必也和我今天一样苦恼。原以为自己凡事皆有主张,没想到教育儿子却多有困惑,如今我选择放手,没有一点让儿子学习比尔・盖茨的意思。我觉得,每个人成功的轨迹都是不可复制和模仿的,何况,财富并不是评判人生的唯一标准。我只是想说,没有一只鸟,会循着既定的轨迹飞翔,青春的道路,基本上都是由自己而非父母划定。

比尔盖茨的故事篇7

次,他再战经典,重拍了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一如既往地运用了他非常有个人特色的镜头语言。电影在内地公映期间,他也亲临北京宣传造势。

由于《了不起的盖茨

比》的版权太难争取,此前我还拍了一段时间的《亚历山大大帝》。事实上我几乎都要放弃了,结果机会再次出现,我拿到了版权。我一直很幸运,总是可以说服别人。一

旦有了版权,就是找有意愿的工作室来制作,没花多少时间。

早在很多年前,我就决定要把《了不起的盖茨比》搬上银幕。人们会问,是什么让你决定要拍它?我会从儿时

的记忆开始说起,那是因为看了罗伯特・雷德福德的《虎豹小霸王》并成了他的粉丝。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是在1969年,那时我才7岁。然后在1972年又看了他演的《老千计

状元才》。再后来就是1974年看了他演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那年我12岁。

我再次“遇到”盖茨比是在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上,那时刚拍完《红磨坊》。当我发现这不是

我所期待的托尔斯泰式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派的浪漫之旅,并且被困在一个小小的车厢里时,想起我有一本有声读物和几瓶澳洲产的葡萄酒。有趣的是我打开了有声读物,喝

着红酒,我意识到这个故事具有电影的架构,并且我开始有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强烈念头。

有人说,故事中的美国20世纪20年代其实与当下的中国类似,财富迅速积累,

高楼大厦层出不穷。那个年代的美国因为刚刚有华尔街,向钱看齐,追求物质享受,处处充满了钱的味道,浮华背后充满了危险,这部小说的时代性到现在还能引起共鸣。

莱昂纳多很认真,和盖茨比一样,都有一种执著追求的个性,甚至达到了一种病态的迷恋,盖茨比是为女人,而他是为电影。他能把每个石头都翻过来。当初拍摄这部电影

时,他咨询了所有相关的人,他把这部电影当成《哈姆雷特》,誓要打造新的经典。

莱昂纳多在挑角色的时候,经常会避开那些美丽的人物,因为他不想总被看成还是那个

漂亮的男孩。我认为人们对待他非常不公,因为他们只看到他的外形,而忽略他明明可以去拍票房大作。但是他却选择故事与演技,不管是因为我的这部作品还是因为《华

尔街之狼》,我认为是时候认可他的努力了。

我认识莱昂纳多时,他只有19岁,那时他还是个男孩,现在他变成了一个能够掌控自己才华、掌控自己命运的男人。对待演戏

他很认真,他只对两件事情认真,一个是演戏,一个是环保。人们所知的莱昂纳多是《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但可能不知道他是一名素食者,他热爱动物,并且拒绝穿戴

动物饰品,是环保时尚的新领袖。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戛纳电影节做了开场电影,有三个重要原因让我对戛纳充满期待。第一,当年我拍了部电影叫《舞国英雄》,澳大

利亚一家影院公司拒绝了我,然后一个叫皮尔・福娃的人看了这个电影后说他想邀请我去戛纳电影节放映。这开启了我的电影职业生涯。第二,多年后戛纳电影节以我的《

比尔盖茨的故事篇8

[关键词] 爱情追求;盖茨比;美国梦幻;破灭

2011年2月22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一则吸引人眼球的影视新闻:《了不起的盖茨比》开拍3D版,不被原著读者待见。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原著及多次翻拍、改编影片的回忆。

在好莱坞的电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四个版本的同名电影:1926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最早的版本,也是惟一的默片版本,但是现在已经难觅踪迹。1949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版本,票房收入不高,评论界也不看好。迄今最著名的改编电影拍摄于1974年,影片由两位当年最红的演员罗伯特•雷德和爱德华•赫曼主演,于当年3月26日在纽约上演,最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和最佳电影音乐奖以及最佳女配角奖。2000年3月改编的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观众也并不十分欢迎,文艺界评论也不推崇。故此,才有《红磨坊》导演宣布准备采用3D技术重新改编、拍摄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重磅消息。

影片演绎的是20世纪美国人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以及爱情纠葛。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百花争艳、硕果累累的一大丰收期。[1]在电影史上,1930年以前电影和小说经常紧密交织在一起。[2]20年代是一个纵情浪漫和玩世不恭的时代,一代青年沉湎于游乐和酗酒,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因为《人间天堂》《夜色温柔》《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富有诗人抒情气息的著名小说,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首领和桂冠诗人。爵士乐时代这个名称即因为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3]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小说文本展示给我们的就是美国历史上那段绚丽年代的浮华。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失落的年代,欧洲的政治经济陷于一片混乱之中,文明不复存在的绝望情绪像瘟疫一样蔓延着,当时的美国青年被称作为“迷惘的一代”。

当时爵士音乐广为盛行,家中常有许多饮酒聚会,这在影片中有较好的渲染、体现。美国经济繁荣,人人充满憧憬和希望,认为凭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即可跻身上流社会,人人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奋斗,一个没有鞋子穿的穷孩子完全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并获得幸福。[4]但现实世界却比这残酷得多。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剧情并无哗众取宠之处,甚至有东方爱情故事嫌贫爱富式的些许陈旧。农家子弟盖茨比作为少尉军官,虽然暂时赢得情人黛西的芳心,但是无名小子到法国参战5年后,难耐寂寞、追求物欲享受的黛西在他去后第二年即另嫁他人,丈夫汤姆虽然粗鲁低俗,但却富足一方、完全可以给她以尊贵而体面的生活。等盖茨比倒腾股票、贩卖私酒多年,苦苦挣扎而否极泰来,成为百万富翁之后,幻想旧梦重温,但结果是以生命的代价受到旧日情人的栽赃嫁祸,黛西开车撞死了汤姆的情人,却让盖茨比承担罪责。但是威尔逊(汤姆情人的丈夫)枪杀盖茨比,换来的只是黛西与汤姆的言归于好、携手出游。这无言的悲剧显示了情感的虚假与丑恶。影片里在盖茨比的葬礼上,一片冷清,哪里有黛西的一丝忏悔与关怀?

一、视觉盛宴:豪华派对与喝不尽的香槟酒

正如安妮•库恩评论的那样,影视作品是“物质与精神的历史、社会与个人的记忆,事件与心理的过程都结合在一起。”[5]虽然小说文本带给了影视传媒一种既已存在的负荷,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是沉重的压力,但是影片却有自己的贡献。最突出之处便是场面的豪华、视觉的震撼,给人一种有别于阅读小说文本的力量和新颖。导演的精辟桀骜是如此富于挑战性,以至于不可能成为浅俗的银幕资产。

盖茨比豪华派对上人潮如织,灯光彻夜通明,花园的空气里弥漫着随风飘至的音乐,有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声色追逐,如约而至的客人呼酒买醉,让人有“今夕是何年”之感。在绚丽璀璨的灯火照耀下,素昧平生的人们觥筹交错,假惺惺地相互客套,虚与委蛇,正如窗外的夜色,温柔而迷醉。

二、追忆逝水年华:爱情永远是伤痛

你知道竹子为什么生长在这里?

它在等待微风的触及。

这是1997年上演的美国影片《红角落》结尾时纯情女律师对心仪已久的男子隐晦曲折、一语双关的情感表白。暗示着她生命的全部意义来自于对方的出现,来自于对方的激活,来自于对方的感情慰藉。[6]那么,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对于黛西“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也正是如此?

像莫里亚克在《爱的荒漠》里写的那样:“人的孤独是无可救药的,甚至爱情,尤其是爱情,是一片荒漠。”[7]这正如盖茨比无望的爱情,不管黛西的身影是否就近在咫尺,但是心的冷漠总让人不寒而栗。虽然盖茨比无法化解等待中难言的孤独与焦虑,但被威尔逊的手枪打死的一瞬间,影片中的尼克伤感而迷惘地坐在盖茨比无数次去过的海滩上缅怀着久远的、无知的世界,在渐行渐远的笑语喧哗中,只有盖茨比被人忘却于世间。

三、对“绿色灯光”的追求:影片与文本比较

“绿色灯光”是盖茨比美丽情人黛西的象征。在盖茨比眼里,灯影婆娑里“绿色灯光”时隐时现,却可望而不可即。 “我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也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8]“映着满天的星光,她的周身发着光华,像一只耀眼的火炬一样。”下面的描述更是很好的写照:

“她的周围是一个矫饰浮华的世界,充满着鲜花的芳香和令她愉悦的阿谀奉承,充满着刻意用新曲调来反映现时生活意蕴、悲观及其流行风尚的管弦乐队,萨克斯管通宵吹奏着,奏出《比尔街爵士乐》的哀婉音乐,成百对的穿金戴银的情侣们翩翩起舞,踏出的尘土在灯光下闪闪发光。”[9]175

“绿色灯光”,源于移情别恋的黛西的吸引力,这也是盖茨比努力向上、竭力奋斗的力量。由于盖茨比的爱情幻想,甘愿为黛西自我牺牲,初识时穷军官盖茨比惊诧于黛西的温文尔雅,为之魂牵梦绕,他把黛西与所有最美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在盖茨比眼中,得到黛西,就等于得到整个美国。

四、 “美国梦”的实质:镀金时代的呓语

影片中的盖茨比慷慨无私,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爱情与事业的幻梦,不断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他的梦想。

电影中多次提到“灰堆”,那正是“精神废墟”的象征。这是历史被了的世界,被割裂为碎片而没有明显的秩序,是现代世界的精神荒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经济危机爆发前夜,美国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文化审美观照和道德价值取向发生倾斜,苦闷的青年放浪形骸,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至极,精神颓废,迷惘于理想与前途,美好的梦想并没有现实土壤的支撑,虽美如绚丽的彩虹,但是虚幻得如海市蜃楼一般。“这是一个清教主义的和饮酒被禁止的时代,也是一个心理分析、爵士音乐和少女变得轻佻的时代,这是一个向革新挑战、眷恋于往昔的田园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技术普遍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时代。”[9]4

“美国梦”是指美国开国之初早期冒险家的梦想――在北美洲辽阔的大陆上开垦新的家园,给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激励和努力就有收获的信心鼓舞。单纯的人们希望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经济、社会、政治地位得到巨大提高。但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也并不是遍地黄金,而是一个镀金时代,整个社会的追求过于魔幻,盖茨比的人生悲剧印证了盛世繁华背后的人性丑恶与道德沦丧。应该承认,影片继承了德莱塞《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的传统,金钱已对人生与社会形成巨大的腐蚀和负面影响。

五、盖茨比的悲剧:灰堆之中有所谓爱

盖茨比的时代,幻想依靠19世纪30年代于连式的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纯属异想天开,但盖茨比有幸遇到淘金中发迹的百万富翁。虽然他最终将继承的财产输给了科迪的女友,但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美国政府颁布了禁酒令,盖茨比依靠贩卖私酒发家致富。盖茨比成为巨富后在“西卵岛”修建了巨大别墅,整天迎来送往,高朋满座。当然所有的一切笑语喧哗的努力只是为了引起黛西的注意。在黛西面前,盖茨比炫耀自己无数漂亮的进口衬衣、大理石的游泳池以及水上飞机。黛西对盖茨比的变化目瞪口呆,势利的黛西对盖茨比表现出了好感。

然而,盖茨比的玫瑰梦并未团圆,左右逢源的黛西既想保持她高贵的伯坎特夫人的身份,又想得到盖茨比的呵护。黛西的丈夫汤姆为了打击盖茨比,指出其财富与种种非法活动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黛西终将离他而去。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如此崇拜的女神不过是位来自腐败的上流社会的自私、浅薄的低俗女子。以汤姆为代表的垄断阶级是绝不同意盖茨比获得人生幸福的。当盖茨比冰冷的尸体浸泡在游泳池水中时,黛西和汤姆言归于好,出门旅游去了。这正是一切幻想依靠个人奋斗赢得幸福的下层阶级青年的必然命运。

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现代意义

阿兰•罗勃•格里叶说过:“使电影成为一门艺术的,是它以多种形式创造了一个现实。我们必须在它的多种形式中寻找其真正的内涵。”[2]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对当下的承诺接近了历史的真实。面对一百年前的盖茨比的悲剧,今天我们讨论这部电影并不是热点问题。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重重矛盾,当优美的田园牧歌不再属于我们,当物欲横流、人沦为自己创造的虚假繁荣之奴隶时,何处去安置青春躁动之心灵?

今天的中国,贫富悬殊、社会急剧分化,虽然一夜暴富并非痴人说梦。但是社会也给依靠自己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们设置了更多的障碍,现实是残酷而冰冷的,并不因为动机的美好而给人以怜悯。像汤姆之类既得利益者唯恐盖茨比这样的新生力量干扰他们安逸而富足的生活,总是出于一己之私,阻碍别人平凡而美好的幸福。对此,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深刻的:现实是梦想得以滋生的沃土。真实之中孕育着幻想,世界的坚实基础是安然地建在仙女的一只翅膀上的。

[参考文献]

[1] 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5.

[2] J奥尔.欧美文学改编电影[J].王昶,译.世界电影,1999(03).

[3] [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7.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8.

[5] 安妮•库恩.家族秘密:记忆与想象[M].伦敦:左页出版社,1995:4.

[6] 黎煜.当种族遇到性――美国跨种族爱情片中华人女性的身体、种族与政治[J].世界电影,2009(03).

[7] 翁长浩.外国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87.

[8] [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冲,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9:16.

[9] [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王晋华,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上一篇:土木工程实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