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2 20:12:59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 创新思维 抽象性 元概念

Abstract: building design refers to the need for people's production, life, culture, entertainment and other space creation process, is a kind of human activ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space and external space and th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ve thinking is most designers should have a way of thinking, the process is to explore various ways and as a tentative plan for the designer. It is a logical thinking and image thinking combined, the creation method of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combination. It is based on the design conditions and profound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mise, grasp the key problem and essence, with rich imagination and obtained in repeated thinking inspiration, expression and composition skills in the use of architectural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create perfect unity with profound thought and outstanding artistic, architectural image. Based on years of work practice, put forward a new design ideas for the curr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sign thinking. So tha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fter more artistic, and let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abstract, hierarchical, organized.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Abstract Yuan Gainia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在建筑设计中,再富有创意、再优美精湛的建筑,都不能离开技术层面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其设计方案脱离设计原则程度严重,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自身对其的理解,做简要探讨,与大家分享。

二、抽象性新思维

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与“机械”思维的方式和形象思维作为实现的途径相结合而达到创造思维的目标抽象思维是指“脱离了具体事物的事物关系结构的符号式逻辑表达”。

1、所谓创造思维,其实是基于内在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似性的新的联结、组合与赋予新的认知对象的思维。当二者相匹配时(即认识能完满地表述客观事物时),这种思维—— —包括其概念、法则等就是正确的。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之相对概念、光速、不变等概念的重新组合并用来表述光的运动、时空限定等。任何创新的要领都出自于原有概念或它们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之间的不同的组合与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性的相匹配。隐喻方式及其内在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在隐喻的源体与目标体关系中,相对应的组成元素即相似的格式塔结构维度。找出隐喻的可自动分解的操作模式就解决了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模式问题。从思维的角度看,创新是隐喻的结果。

2、从元概念出发,按照人的特性和科学逻辑或隐喻逻辑来推测某种事物的演化过程与方式。这种推测要注意逻辑思考的彻底性。

3、对于艺术,利用隐喻逻辑结合人的特性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环境中的形态与某些概念可构成相应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态具有了某种意义,二者建立起了隐喻关系。利用隐喻逻辑并结合人的特性,我们可以高效地完成特定的创新思维成果这种思维模式还可表现为“原型法”—— —即找出原型,然后发散,创造出众多的引伸的形态来。

4、源自某原型可引发出许多不同的组合,但其原型却同一由某些基本特征独有组合构成原型并引发出诸多不同组合形式,形成某种个性风格的建筑。如柯布西埃提出的现代建筑的“新建筑五手法”模式。再如将门定义为“两种境界的过渡态或中介”,可使建筑入口形态的创新思路大为开阔。

5、创造是某种新的组合过程的产物,由构成因子与(多维的)构成序列关系决定。算法是一组达到某个目标过程的步骤的表述。事物构成因子均是一类集合,而类别划分是相对的,在更为抽象的层次,异类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认为是同类。本文将创造思维的算法模型粗略表述为:建立事物构成因子的集合,在更为抽象的层次,异类的事物因相似性而被归于同一集合,建立此递归的构成结构;对于某构成因子,在更为抽象的层次,通过某些相似特性而形成的两种门类事物的联结;选择原有构成因子的替代物并加入到所要进行的组合过程;依据类别差异度、已组合统计量度、组合因子间亲合度、制作成本等尺度作为约束条件制定搜寻算法;通过更为抽象的层次进行搜寻,找出原有构成因子的替代者;不同构成因子的差异组合。从组合要素的数量可知不同组合的数量很大。

三、建筑的特性及建筑设计的特点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思维创新;素质培养;教学实践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任何创造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造。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创新者才能拥有将来。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培养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能否以较少的精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毕业之后能否以更少的时间做出更大的成绩,都取决于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在这方面的技能就越强。但知识不等于技能。掌握的知识多,实际操作技能不一定就强。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2009年9月4日,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看望全校师生并在学校主持召开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总理严肃指出:“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温总理深刻揭示了培养创新思维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有人认为只有在类似于异想天开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进行这样活动的机会,结果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看来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这是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的。其实,学生在课上每一次相对独立的思考,课下独立解决一个问题,都在相当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教学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只要在教学方面有适当的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

我在教《机械基础》中凸轮机构这一章时,针对这一章中等速运动和等加速等减速运动,前者会产生刚性冲击,后者会产生柔性冲击,这两个规律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设计和实施教学的:1、提供思维材料。事先安排学生分别乘坐老式样双速电梯和新式调频调压调速电梯,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乘坐两种电梯的感受不一样,老式电梯起动和到站时为什么会震动厉害并有较大的冲击?新式电梯起动和到站为什么很平稳?以此引出所要讲的课题。2、启发学生思考。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大胆设想,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激发学生平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3、讲解答案,揭示谜底,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延伸。告诉学生,老式电梯只有两种速度变化,行驶过程中只有两种速度的等速运动,新式电梯通过调节电机的输入频率和输入电压,使电梯在起动阶段处于等加速运动,中途作等速运动,要到站时又作等减速运动,很显然前者的冲击大,后者的冲击小,因为前者的舒适感差,已逐步被淘汰。这与我们所要讲的凸轮机构这一章中这两种冲击很相似,其原理相同。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还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你骑自行车过一尖坡和过一圆弧坡时哪种冲击明显、直接?很显然过圆弧坡冲击小,课后再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一下,由此可真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4、诱导学生课后举一反三,学会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讲V带传动时,V带尖角为400,那么轮槽夹角为什么要略小于400呢?我同样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然后再进行开导启发,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样不光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启示

培养技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善于抓住几个特点:一是激发性。要善于用教材因素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动机。二是多向性。要善于激发学生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等思维活动,把思维推向创新境界。三是超越性。要引导学生从一般常识性中解脱出来,创造想象出有充分根据的合理的新形象,形成有超越性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二是教会学生创新地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创新学习。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要教会学生探索求导,学会开放性学习,注意从多方面获取知识。要教会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多参加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超越教师的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合理因素的猜想,并善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四是加强学生思维锻炼。培养求异思维,提倡自由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要讲究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提供更多的训练求异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仅习惯于单向思维,而且要善于进行多向思维,更好地诱发求异思维,以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五是抓好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储备热能。基础打牢了,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才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之勤于推理、敏于概括,并精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技能、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受社会欢迎的新一代技术工人,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 美术 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J06-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首先,冷静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我们现在有一种怪现象,一谈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艺术,抽象时,满口的大话、空话,又是博大精深,又是五千年文明,可是一到具体时,就连篇的丑陋中国人,老祖宗的劣根性,没有一点可爱的地方,“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都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这种历史文化的沙文主义和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同样都是要不得的。

不论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艺术家正在用比较客观的思维方式,对待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否正确,理论是否成熟,研究是否成功,这只能留给实践证明。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他们还没有把我们的历史、文化、艺术,虚无到零的程度,还能够在急剧变化的信息时代,及时调整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仅此一点,就是非常可取的。其次,要正确对待国外的艺术与设计。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一种非常有害的,但又是根深蒂固的坏东西,这就是“上有好之,下必兴焉”。表现在社会上,就是大众的“起哄”心理,一种潮流来了,大家都跟着起哄,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但是推波助澜造成的后果却是十分恶劣的。表现在学术上,就是专家的“盲从”心理,一种潮流来了,大家都跟着追逐,实践上紧跟照办,理论上狗尾续貂。

在对待外来文化与艺术,也包括教育,所采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一种积极分析的、批判吸收的、扬弃选择的思维方式,全盘否定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面看齐也不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思维方式。同理,如果追求上述的极端态度,也不是一个学者,或者专家、艺术家、教育家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也将无从谈起。鲁迅先生曾经提倡“拿来主义”,那是指对我有用的“拿来”;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扬弃选择。事实上,西方人在对待东方文化与艺术,从来不是“刘姥姥大观园,捡到筐里都是菜”。西方有先进的科学,也有落后的文化;有美的艺术,也有丑的设计,西方有真善美,东方也不净是假丑恶。

第三,对艺术与设计教育而言,转变思维方式,更是刻不容缓。这是上面讲到的艺术设计的实践需要,或者说是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客观形势逼迫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当然,这里有一个怎样转变的问题。

我们的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在中国,艺术设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我们搞市场经济,原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艺术设计更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滞后于艺术设计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说,就更是盲人摸象,难以掌握要领。但是,经过二十几年的摸索,即使没有经验,也会有许多教训。所以,现在是我们应该冷静下来的时候,认真回顾一下这二十几年的实践,找出一些经验教训,总结一些可以作为指导思想的东西,这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重新定位艺术设计教育。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开设的不同的课程上明显看出来。这两种教育模式本来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但因为现存的教育管理体制,如综合性大学隶属教育部门;专业美术院校隶属文化部门;工科院校隶属各产业主管部门,它们之间常常“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不相往来”,是天生就决定了的。我们知道,中国的高校招生,历来分文理两大类,演变到今天,这种体制已经波及到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而艺术设计学科,也因为这个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

在具体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打破现行的画地为牢的方法,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要开设相关的工艺课程,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也要开设更多的美术基础课程。专业之间要有更多的融通性,不要把落在不同学校的相通专业,搞成针插不进的“独立王国”。

在师资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或者仿效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的道路,不要搞孤芳自傲。有一点需要指出,自从开始把艺术设计独立出美术(THE BEAUTIFUL ARTS)以来,由于艺术设计自身的诸多原因,美术师对设计师总是不屑一顾;工程师对设计师也多有讥讽。这是十分有害的,也是十分要不得的。我们不能把“大师”与“工匠”对立起来,大师与工匠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

参考文献:

[1]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潘鲁生.对设计教育的思考.艺术教育.2005(2)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4

【关 键 词】 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人才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进步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技术的重大发明,依赖于认识和观念的创新。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曾指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代名词,成为各个国家、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实现各个方面的创新,必须努力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我们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是实施创新的基础和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核心。美国心理学家勒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思维敏捷,能出现新奇的观念,并做出快速的取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能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等。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的核心在于创新,在于具有独到之处,在于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首创性、开拓性。创造性思维是实施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性活动,也就没有创新成果。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努力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人头脑中生来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断学习、实践和有意识的开发、培养、锻炼形成的。我们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鼓励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源泉。科学家为什么能发明、创造那么多东西?他们创造性思维从何而来呢?虽然不同的科学家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主观条件,但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

爱因斯坦从儿童时代就有一种惊人的好奇心。他在五岁的时候,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他仔细观看,对指南针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感到惊奇。他日思夜想,一定有什么东西隐藏在里面。后来请教读过大学的雅各布叔叔才明白,是地球的磁力使指南针指向南方的。爱因斯坦从此知道了,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正是这种好奇心,为爱因斯坦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爱因斯坦一直到老始终保持着这种好奇心,使他一生中做出许多重大贡献。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好奇心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发现周围一切事物的差异,并促使人们去思考。好奇心产生求知欲,好奇心是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好奇心满足了,知识和智力水平就会相应提高一步。因此,培养对事物高度敏锐的惊奇感,从而产生巨大的揭开自然之谜的热情,是进行独立创造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思考探求新知的好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坚定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所有创新者所共有的人格素质,没有自信就没有置疑,就不敢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也就没有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给科学家、发明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以为他们的智慧是天生的,是普通的平凡的人不可企求的。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小时候曾被人们称作“低能儿”,上学时成绩一直不好。他的知识、才能、智慧是后来努力得来的。他依靠自己所选择的思维方法“很喜欢寻根究底地研究问题”,而且“一直揣摩”所研究的问题,终于“比别人钻研得更深些”。从而使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赶上并超过了牛顿。

由此可见,要让更多的青年跨入创造者的行列,我们教师有责任帮助全体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懂得:一般的、普普通通的人,都可以通过选择最佳的思维方法,并经过刻苦的努力,获得创新的成功。因为自信心是建立在自己知识和力量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因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思考时的多方面发散,是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新的联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掌握大量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我们在强调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同时,一定要特别强调学生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掌握思维的规律,自觉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想象加多种思维的有机结合。这多种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思维的规律。

发散思维又称逆向思维,是假定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思维向着不同的多个方向发散,以寻找各个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目标的指向即创造性思维的思维方向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分析解决问题。直觉思维是依靠直觉突然地看到解决问题途径或预感到问题的意义和结果,并指向思维目标。逻辑思维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过程,主要是为创造活动提供整体的、科学的、周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创造活动的顺利进行。

辩证思维就是思维主观上对立地与系统地把握客观对象的矛盾性与系统性的思维认识方式,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其本质可用辩证地把握对象的辩证本性来概括。它在创造性思维中作为哲学指导和策略顾问,主要解决创造性活动中的高难度问题。

随着学生对思维规律的了解和把握,我们教育者应适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思维活动和特点,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有哪些不正确和不完善,从而自觉地选择适应自己特点的较完美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来完善自己的思维(这一点十分重要)。同时,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创造性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创造性活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在创造活动的成功中受到激励,得到兴趣和经验,努力自觉地把自己培养锻炼成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伯黍,燕国才. 教育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王焱明. 教学创新与创造思维的培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创造性思维 能力培养

一、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人才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从素质教育看,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创新人才应该是具备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基本素质的人才。具有“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和“四有”素质,是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物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任。

二、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一种求异思维,是对现象、事物间的差异进行思考。目的在于揭露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追求的是“创新”、“独到”和“最佳”。是对未知事物的新的认识,或对实践对象进行有创见性的思索。

创造性思维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1.新颖性:无论在思维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还是在思维的结论上都具有独特之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有创见的思维活动,具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具有首创性、开拓性。

2.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新颖性决定了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对固有的创造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逻辑步骤。它可以迅速从一个思路跳跃到另一个思路,可以正向分析,也可以逆思倒推,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随时修正,变更不恰当的方法和思路。

3.综合性: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基本思维形式,而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一个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有时是三种思维中的一种,但更多的是三种思维的综合。直觉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点。创造性思维活动在直觉的酝酿阶段最为集中。一般认为物理创造性思维有两种基本方式: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重点是发散思维,在物理学中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直到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环境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强调,“师严乃道尊”。这种定位强化了教师的正确性和支配性,强调了学生的接受性和服从性,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不可能得到良好发展的。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且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的起点

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大多学生都具有展示自己才干的表现欲望,这种潜在的欲望又促使他们进取。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设法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发挥创造潜能的机会。

其次,精心备课,巧设悬念。如在介绍摩擦力时,将两本书一页一页对叠起来,然后让班中公认的两个大力士对拉两本书,当全班同学看到他们无法将书拉开时,其认识摩擦力的强烈愿望被激发出来。学生在悬念的驱使下,兴趣被激发,会非常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科学怀疑思维能力的培养。怀疑是创造之母,“怀疑”就是抓住新的物理事实动摇旧的观念,由怀疑引发问题,由问题推动探索,从而达到提出新的理论,完成新的发明的目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结合教学中的讲授内容,鼓励学生能够认真思索,大胆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要鼓励学生对已有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精神。科学怀疑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拥有这种能力,无论是对学生在校时学习,还是对他们日后从事任何科学工作或其他工作,无疑都会起到解放思想、激励创造精神的作用。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联想思维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的创造性想象,遇到问题联想与之相近或相关的事物,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比较,从而产生认识,找到答案的心理过程。科学的联想思维能力,能帮助人们从纷繁的事物中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发现规律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抓住了整个世界,激励着产生飞跃式的进步。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其能从复杂的问题中找到更本质的物理规律。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式、方法或规则的约束,而是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思考,寻求解题方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意培养以下几种思考方式:

(1)立体思考:在解题时从已知条件向需求量考虑,从需求量向已知条件思考,在思考中注意物理规律和解题方法。

(2)多向思考:要求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想到多种解法,即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3)侧向思考:由于某种偶然事件的启发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进而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强调知识的扎实和思维的敏感性,如伦琴射线的发现。

(4)逆向思考:与常规思维方式相反,不是以原因推知结果,而是以相反的方向展开思路,分析问题进而得出结论,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创新为基础与前提,教育的进步更是如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初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初中生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强、思维发散、目光独到的特点,为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土壤。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学生将创新性思维运用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学习成绩。

一、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具有相异性特点,而思维表现有诸多形式,例如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等,创新思维是其中一种,是指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想逻辑影响与束缚,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全新的、独特的思维展现过程。例如,学生问老师,天上会不会有两个太阳?老师回答说:国无二君,天无二日。天上怎么会有两个太阳呢?但宇宙是无穷尽的,跳出太阳系,银河系就有很多太阳。因此,创新性思维要求学生不受现成的思维逻辑束缚,尤其是针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应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初中数学创新性学习思维培养策略

1.创设情景教学,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充分立足于学生自身。初中生本身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在面对客观世界时缺乏理性认识,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实践中,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情景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活跃课堂氛围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将课文内容进行演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从实际生活入手,避免学生被公式化的方程禁锢思想。在课后的阅读材料中,有一个《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故事,教师可以将此案例作为课堂案例进行解答,从而使课堂氛围更具活跃性与趣味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土壤。

2.塑造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升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同时,初中数学本身与小学数学存在量与质的不同,抽象思维更加明显,具有一定难度,也是学生学习成绩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采取差异化教学的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鼓励,不断激励学生进步。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来源于积累,更来源于一次一次的突破,而突破正是创新性思维逻辑的体现。例如,在《整式的乘除》的教学实践中,幂的运算、幂的乘方等知识点相对简单,但是随后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的相乘知识点难度则会提升。学生需要大量的练习,教师需要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创新性思维方式,打破常规,多采用不同形式的解题方式与步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解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

3.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合作,在沟通中培养创新性思维

学习过程中,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尤其是数学学习,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力求通过可行的、有效的沟通,通过思维交流,及时纠正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提升学习效果。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创新性思想,继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重在实践,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教师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是立足点与出发点,创造性地理解与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产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分组教学、合作教学等方式,提升学习交流的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初中数学本身具有较大难度,学生间的差距开始显现、教师在采取针对性、丰富性教学的基础之上,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学生的长久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欣.新课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3(11).

[2]赵冠伟.新课标下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黑河教育,2011(10):19.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54-02

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1.1独特的艺术专业招生制度,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根据设计艺术专业招生特色,延续传统的选拔制度,主要以素描,色彩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由于考生生源的原因,大多数高等院校招生并不以创新思维为特点作选取依据;另一问题,艺术设计专业考生文化的差异,在思维的创新上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艺术招生问题制约着专业人才素质的形成。

1.2根据我国教育培养特色,艺术专业大学生习惯性思维问题

针对我国小学、中学、高中培养模式,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特点应试能力远远高于创新能力。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往往在做一些创新设计作品时,难以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提炼创意。产生此问题的原因:“a,经常被固有的思维方式困惑;b,难以找到科学的方法解决创新问题;c,如何发挥个人长处去创新设计等问题。”面对着这些思维问题,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体系,对于文化产业,高等院校,学生都有着明显的益处,这也正是本论文撰写的初衷。

根据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在每项设计工作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艺术类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列举出很多不利的现象,导致很多专业被打入就业“冷宫”。根据沈阳新闻网2014/10/14日的报道中了解,“辽宁省各高校7个专业就业老大难其中5个艺术类专业分别是:艺术设计学、表演、广告学、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其中主要原因来自于大学生自身――“不懂得设计创新”。根据教学反馈,各院校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懂创新”。艺术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应根据教学特色,建立有特点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在设计创新上的思维局限。

2创新思维在国外教育的重视情况

2.1创新思维体系在美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一类的课程,不仅在大学开设,就连中学,小学都有相关课程。他们始终相信“手艺有可能因为先进技术的出现而遭到淘汰,知识有可能因为不断爆炸而变得老化,唯有充满创意头脑永远不会枯竭,忠实地为我们出谋划策。”例如,1936年,美国通用公司为职工开设《创造工程课》;1953年奥斯本提出《创造性想象》轰动全球;随后60年代以后,出现几十个创造,创意研究中心。创新思维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创造发明活动,对美国的经济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2.2日本对于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为重视

日本不仅针对大学生,社会工作人员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培训,并且在幼儿园课程中,也加入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例如,1974年,小林由树子女士创办了“日本创才学园”,致力于幼儿的创意技能,创造性开发教育。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日本培养21世纪具有高智力、高创造力的高级优秀人才。

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根据《2013-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阐述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的智慧,知识,创意和灵感在特定的行业的物化表现”。针对于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创新思维体系”凸显重要。它是从根本上解决思维拓展问题和创意提炼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创意方法可为文化产业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3.2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在高等艺术学院的重要性

创意思维也称作创造性思维,人脑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对问题新颖的阐述。它在整个艺术设计学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关系到设计作品的成败。

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实际教学反馈,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忽略设计前期调研”、“设计目的不明确”、“不会对主题进行创新性创作”等问题。学生大多数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创作,但这样的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没有提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不利的想象?如何提高大学生设计创新能力?高等艺术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办学特点,建立独特的创意思维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找到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3.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满足文化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创新”是每项工作的灵魂,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财富。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以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充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范围,改良学生固有思维模式。

4.创新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思路

4.1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4.1.1创新思维前期准备阶段――理性分析设计题材内容,明确设计创作目的。

大学生可以通过章节训练明确创作方向,寻找适合的创意表达切入点,避免设计创意作品与设计需求不符合;另一方面,通过此阶段,改善大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点对点”思维模式。(备注:此阶段专业教师要避免学生加入个人观点,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设计需求。)

4.1.2创新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完成“感性思维的清晰性”和“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感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想法”多元化为主,专业教师应限定时间,启发学生思维联想,训练大学生对“创新想法”的敏感度,逼迫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为下阶段的训练内容提供丰富的创意依据;理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思维”逻辑性为主,并以明确的“设计目的”为参照,深入分析的创意是否与“设计目的”相吻合(备注:专业教师应对学生讲授“创新想法与创新思维的区别-想法是感性的,创意是理性的”)。

4.1.3解决创新思维困惑阶段――针对第二阶段内容对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增添设计作品亮点。

解决创新思维困惑是课题的难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大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解决能力;指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习惯思维模式进行突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从而达到创新能的提升。”

4.1.4创新思维最终验证阶段――验证最终创意成果,是否准确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

验证阶段是创新思维体系的亮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对创意进行好坏的甄别,使大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进行反复的考虑才能够实现。

4.2以“大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实践群体,使创新思维体系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艺术院校课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学期,主要接触专业基础课。正式创新思维体系课程介入的最佳时机,故选择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作为创新思维实践群体。在实践过程中,艺术院校可依据专业的培养方向,有目的性地加入学科特色。如:“环境设计方向可加入空间思维领域;视觉传达方向可以加入图形创作思维领域;产品设计方向可加入仿生学思维领域等”。

5创意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方法

5.1创意思维前期准备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1.1明确设计目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设计题目的理解,准确掌握设计作品目的。避免学生产生思维误区,错误制定目的方向。

5.1.2根据设计目的,寻找设计切入点。根据设计目的理解,找到最佳有效信息传达方式。此阶段教师应避免学生的设计切入点过于单一,应多元化。

5.1.3有目的性的借鉴作品,根据已完成“设计目的和切入点”,此章节让学生大量寻找可借鉴的设计作品,争取让学生产生创意兴奋点,为下一阶段作下感性铺垫。

5.2创意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2.1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

需要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对设计目的感性理解,在特定时间内发散联想并记录所有内容。(备注: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元化进行联想,避免联想内容相似)。

5.2.2根据联想内容进行有目的性取舍和提炼。

此环节以“设计目的和创意切入点”为依据,教师要求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并发掘最佳创意表达方式。

5.2.3根据已提炼的创意,进行从“文字语言”到“视觉语言”的转换。

此环节应指导学生,多样性地表达视觉语言。如:“摄影,手绘表现,电脑制图等”。避免学生只选取同一种表达方式,失去创意思维体系多样性特点。

5.3解决创意思维困惑研究方法。

此阶段作为创意思维体系难点部分,多数大学生在创意思维进行提炼时,往往会遇到创意思维困惑。主要现象为:“a.无论怎样努力创新,最终都不会得到满意的创意表达方式;b.运用很长时间进行深入创意,但始终无法突破思维局限。”针对此现象,教师应果断提醒学生把思维方式返回原点,回想最初分析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记入的创新想法和理性的创意提炼。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回顾创意初衷,确保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5.4创意思维最终验证研究方法

学生要分析:“创意是否清晰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是否准确,巧妙”。以提问的方式验证创意思维的合理性。

6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对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依据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篇8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建筑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因素,最后研究了建筑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意义和创新。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产生创新活动的基础,但我国的建筑教育,尤其是建筑设计,长期存在着重技能、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尤其是对创新思维培养的关注和重视,使得创新思维不足成为我国建筑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应试思维模式下,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如何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各个专业教育环节,探索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方法,就成为建筑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研究、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创新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通俗地讲,创新思维就是思维主体突破思维习惯,打破思维定式,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虽然,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但它不是脱离其他思维的特殊思维形式,而是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另外还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横纵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等。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创新思维有着新颖性、求异性、灵活性、跨越性、综合性等特点。

二、建筑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因素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自觉的培养和长期的训练,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需要克服习惯思维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笔者认为建筑创作中的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横纵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

发散思维强调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多种不同的路径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因此,发散思维为建筑创作指明了创新思维的方向,是创新思维方向性的指针。

横纵思维,包括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两个方面。横向思维强调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中得到启发,产生新设想。纵向思维体现在沿着事物的纵深方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延伸性的思考。因此,横纵思维为建筑创作活动提供了向横向发散和向纵向挖掘的立体化的思维加工策略,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实现创新思维的主体。建筑创作以空间、形体为思维材料,属于典型的形象思维。然而,建筑创作目标的实现又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指引与调控,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另外,能使建筑创作发生质的飞跃的灵感和顿悟的形成,要依靠形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想象)和直觉思维来实现。因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具有整体性和跳跃性,比逻辑思维更适合探索和创新。直觉和顿悟往往是在对某一问题经过反复、严密的逻辑思维后才出现的,可以说灵感和顿悟是逻辑思维中渐进过程的中断。然而,当灵感和顿悟出现后,其思维成果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加工和证明,否则,这种惊喜的就不能被物化。由此可见,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补的,对于建筑创作的创新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影响着创新思维的形成,那就是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们主动创造新颖的、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的动机,以及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欲望和设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意识要比创新思维更重要,尤其当创造目标不明确,创新意识使人们主动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 去开启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三、建筑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分析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以创新意识为前提,发散思维为导向、纵横思维为策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当前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养成了集中、正向、求同的聚合思维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长期的理科学习,锻炼了他们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但在以空间形象为思维素材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上却比较薄弱。再加上专业认知、建筑知识、设计经验都十分不足,思维的广度、深度都受到限制。因此,在建筑设计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应以营造开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为起点,通过加强图示表达,提升形象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发散思维;关注知识积累,拓展横向思维等手段,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一)营造开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内在动力。在建筑设计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造热情。学生不能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学的任务更多的是创造知识建构的情境,比如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再安排针对性的调研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和体验中来实现知识的建构。通过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并从同学的认同和老师的肯定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树立创造的自信。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宽容,并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勇于表达不同的见解。师生之间要建立起朋友般的“对话”关系,老师不是学生眼中高高在上的“师傅”,而是与他们共同观察美、探索美、创造美的朋友,是协助他们克服困难的伙伴。另外,对于学生作品的点评,应该更多关注其中的优点、进步与创新的一面,用宽容的肯定来提升学生创造的自信,用启发式的建议来提示他们进步的方向。

(二)加强图示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图示表达是通过图形和符号将分析、判断、综合等思维活动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里抽象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变成了图纸上直观的形象,再通过视觉反馈回大脑,刺激大脑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分析、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思维的不断前进。可见这种通过视觉图像来形象化思维的方法,能够实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共同发展。因此,在教育阶段应该关注学生图示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用图示的方式来讲解各种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记图”来记忆各种概念和规律。在指导学生时,将图示解析和语言解释相结合,做到边讲边画,并引导学生利用“图示”来交流。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形体分析”、“空间体验”等调研性质的课题来取代单一的绘图练习,鼓励学生用图示来记录观察,表达思路,交流思想,转变理科学生单一的逻辑思维模式,提高形象思维水平,丰富思维的结构。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发散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老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就如同投入平静池水中的一粒石子,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调动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潜在动力。同时,在讨论问题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以及观察角度的差异性,通过讨论能实现思维的互相启发,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促进发散思维。对于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越新奇越好,因为很多创新设计的灵感来源,其实都是“重新思考所熟悉的世界”。所以,用提问将身边熟悉的事物或现象“陌生化”、“神秘化”,引导学生用新的视角重新观察、重新思考,发现那些未被发觉的东西,更能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四)重视知识积累,拓展横向思维

创新,可以说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超越,创新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前人知识的再加工过程。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创新思维的质量和水平。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为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就越容易开辟创造突破的新领域。但是也应该看到,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让人产生思维的惯性,导致思维的教条和僵化。所以创新思维需要用怀疑的态度看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需要用敏锐的洞察力探寻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批判”的借鉴中实现创新和突破。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老师一方面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进知识的生长点,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开放视野,去接触更加宽广的知识领域,比如音乐、文学、民间艺术等。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地探寻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中获得设计的启示,产生创作的灵感。

四、结 语

创新是建筑创作的灵魂,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我国当前建筑设计教育应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积极研究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将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融入建筑设计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系统的创新思维培养体系,探索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方法,为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贺江平.论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装饰,2013(2)

上一篇:白国周班组管理法范文 下一篇:功能材料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