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5 00:49:35

精益生产培训

精益生产培训篇1

关键词:电子设计大赛;培训;指导;精益思想

作者简介:曹海旺(1976-),男,河北景县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号:1324004104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75-0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提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之一,涉及到参赛者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水平。[1-3]电子设计大赛内容与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紧密相连,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测量仪器仪表、电力电子等,不仅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宽思路,而且能充分考验大学生的洞察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创造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如何科学地培训和指导大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对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指导的体会,探寻将“精益”思想融入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指导中,以期对其培训及指导提供参考。

一、精益思想概述

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来源于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方式。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出现了丰田的精益生产,它以整体优化的观点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消除生产全过程一切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劳动和资源,追求“尽善尽美”,达到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多元需求的应变能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4,5]从生产角度来看,“精”体现在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益”体现在成本上,只有低成本的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精益思想”跨越了制造业,在各个行业得以应用,例如精益物流等,成为新一轮的管理思想。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参赛的指导也是管理思想应用的过程,因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指导的实践,将精益思想应用于电子设计的大赛的培训及指导实践中,提出基于精益思想的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指导方法,即电子设计大赛的精益培训及指导。

二、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指导中精益思想的运用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及组织者等多个参与主体,而且包括多个学科及课程的教学及培训,同时又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认为,电子设计大赛中精益思想的运用不仅仅要关注竞赛指导环节的精益化,还必须注重竞赛培训的改善,必须注重其中的管理环节、组织环节和执行环节的精益化,以确保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指导的永续经营,从而获得竞赛的良好成绩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充分理解精益思想的哲学方法,移植和引入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针对电子设计竞赛中的精益培训及指导,从精益的观念、对象及过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精益的观念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中运用精益思想,首先应该树立精益的观念,把追求持续改善、追求尽善尽美和追求零失误作为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和指导中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首先,必须认识到,电子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动态性,没有任何一种培训方法和指导策略是一成不变的,能够适应所有的设计和竞赛过程,因此,任何的培训模式和指导策略只能是一种参考,需要随着电子设计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只有这样电子设计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其次,电子设计培训和指导的改进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味地追求革命性的创新,而出现混乱和失误。

最后,在电子设计的培训和指导中要坚持尽善尽美的价值观,探究现有的培训方法和指导中的点滴不足,并通过持续改善以确保电子设计大赛中的“零失误”。只有在观念上树立了精益培训和精益指导,才能确保在方法和策略上的精益。

2.精益的对象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中运用精益思想,还需要所涉及的人员追求精益,其中不仅包括培训教师的精益授课、学生的精益学习,还包括指导教师的精益指导,以及参赛学生的精益求精。

首先,电子设计不是无源之水,电子设计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课程讲授及培训中不断深化和提高。因此,需要基础课程教师及培训教师的精益授课。授课的内容除了为学生奠定电子设计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联系电子设计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电子设计培训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其次,电子设计的培训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益求精。电子设计培训的对象是学生,他们也是电子设计的参与主体,学生只有能够精益求精地学习好电子设计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具,才能根据实际问题完成相应的电子设计。例如,在模拟电子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时不仅应该知道模拟电子电路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更应该了解这些电路具体的应用环境,懂得相关芯片的性能参数以及使用,这样,在面对竞赛问题(例如电子设计大赛测试类问题)时,才能够应用好模拟电子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精益的学习是电子设计水平提升和良好成绩获得的基础。

再次,在电子设计大赛中,指导教师的精益指导对于竞赛的结果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为期四天的竞赛中,参赛学生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很多学生为了争取时间,经常通宵熬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培训中的准备工作也许都被忽略,这时需要指导教师不断的精益指导。例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测试题中,基本要求一般容易实现,很多问题在发挥、提升部分就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不精益求精,很多问题就无法实现。如果我们采取精益的思路,自然会考虑到更多更仔细的问题,那么电路的稳定性以及可扩展性自然不在话下,也不会出现有时候测试可以、有时候不能实现的问题了,对问题的解答就越来越精确,当然,参赛的成绩也就更好了。

最后,在电子设计大赛中,需要参赛学生的精益求精。虽然电子设计大赛是耗时耗力的事,但参赛的学生应该精益求精对待每一个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成绩。如果只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那么必然忽略了熟悉电子设计中的细节问题,从而影响了竞赛的成绩,这也是“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3.精益的过程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载体,它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宽解题思路,而且能充分考验洞察能力、创造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可以培养大学生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笔者一直认为,竞赛的结果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动手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电子设计的方法还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追求电子设计大赛成绩的同时,不应该忽略电子设计培训中的精益问题。

首先,从电子设计相关的基础课程开始,从一些基础课程(例如“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入手,精益求精,打好电子设计的基础。其次,当进入培训阶段时,则应该从实际问题的分析入手,多问几个为什么,逐步培养起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问题的细节,获得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通过了基础课程和培训课程的授课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方法,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可以通过往年题目训练,也可以自拟题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深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最后,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进行实战。在电子设计的培训和竞赛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密切配合和精益求精,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三、精益培训及指导的层次

笔者认为电子设计大赛的精益培训及指导应该包括精益管理基础、精益职能、精益方法、精益目标[6]等四个层次,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1.精益基础

精益基础是电子设计中精益实施首先必须具备的前提,包括精益思想和精益意识两个方面,没有正确的精益思想和良好的精益意识作支撑,电子设计的培训及指导中就无法实现最终的目标,也会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电子设计培训和指导中的精益思想是把追求持续改善、追求尽善尽美和追求零失误作为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在电子设计培训和指导中不断运用精益的思想来改进其流程,反对一切形式的浪费、波动与僵化,持续追求高效,这也是电子设计大赛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所谓的精益意识,是指培训及指导的组织者、参与教师以及参赛学生运用精益思想思考、观察的各项管理、教学过程以及参赛过程,将实际结果或可能结果与目标反复对照,从而优化管理和实际操作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状态。精益意识也是精益管理的重要基础,没有精益意识,在实践中往往缺乏持久的动力。

2.精益职能

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指导过程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也是一个多部门、多职能协作的过程。没有职能部门间的密切协作,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培训效果和竞赛成绩。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了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竞赛的组织、培训、选拔、指导以及对结果的控制。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及参与人都树立精益求精的思想和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和冗余的信息交互,时刻以精益目标为导向,完成各自的任务,奠定电子设计培训与指导中精益方法的应用以及效果保证的基础。

3.精益方法

精益方法是指为使精益职能达到精益目标的实践途径。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指导中,精益方法包括PDCA、TQC以及流程精益等。这些方法是精益电子设计大赛培训与指导的技术支持,而且精益方法层出不穷。例如PDCA法来源于质量管理,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的第一个字母,在精益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中同样可以采用该方法,不断优化培训和指导的流程,改进教学质量。

4.精益目标

精益目标处在精益管理层次结构的顶端。精益的目标包括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竞赛成绩等等。除此之外,学校可树立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指导中,精益基础、精益职能、精益方法、精益目标之间有密切关系。以精益思想、精益意识构成精益的基础,是开展精益职能优化的前提,是有效选择精益方法的基础,是确立、取得精益目标的思想先导。精益方法是精益思想的现实体现,连接精益职能优化实践与精益目标之间的途径与桥梁。精益目标是精益管理直接、具体的导向。

四、精益培训及指导的实施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精益培训及指导的实施中,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下面几点的建设:

1.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树立精益思想和意识

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根本上树立精益的思想和意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精益求精,才能避免培训和指导中的失误,这也是精益培训及指导实施的关键因素,需要多方参与者的共同关注,改变思维模式,树立新的精益思想。

2.职能部门之间密切协作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中,多个职能部门密切协作,才能把实践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调动起参与者的积极性,才能保证良好的氛围及效果。职能之间的密切协作是电子设计培训及指导中的基础保障。

3.杜绝一切耗损培养质量的行为

在整个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就会存在许多冗余的流程,这对于最终的精益目标而言,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需要优化过程中的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把精益的目标放在首位,杜绝一切有损质量的行为。

4.注重过程

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不会有好的竞赛成绩。因此,应该注重竞赛前的培训以及每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精益求精,才可能在最后的比赛中求精,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5.以追求尽善尽美为目标,不断改进

任何过程都不会是完美的,都可以不断改进。因此,在电子设计大赛结束后,不管成绩如何,都应该对其进行经验总结,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以后的培训和竞赛中不断完善,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五、结束语

通过多年教学和实践,结合精益的思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子设计大赛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新的思想和方法为学校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指导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勇于创新,使学生勇于挑战新高度,继续提高电子设计的教学及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艳丽,孙晶,宫俪铭.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验室管理[J].科技信息,2011,(17):183-184.

[2]马湘蓉,孟繁繁,阿地力·依米提.依托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师范院校电子专业的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217-218.

[3]陈国庆.依托电子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2(8):20-22.

[4]孙川三,薛炜华.运用精益思想实施精益化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8(4):160.

[5]孙杰.全面精益管理概念的界定[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

14(2):129-133.

精益生产培训篇2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重集团”)作为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首批精益生产试点单位之一,自2010年开始导入精益生产至今已有两年多,目前正在精益管理“破冰”阶段加速前行。

2013年一季度,北重精益管理节创指标预算为1841.45万元,实际完成2163.33万元,超额预算指标321.88万元,为全年节创价值1亿元目标的顺利实现开了个好头、起了个好步。

确定总思路

何为精益管理?精益是成就卓越企业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哲学。精益管理是企业实现“省钱”的一个战略性系统工程。所谓精益,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是指通过开展精益生产、精细化管理,不断在企业全价值链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持续改进、追求完美,实现企业长久发展、基业常青。

精益的思想和实践发端于日本丰田公司,其独创的“丰田模式”是丰田取代通用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商,至今60多年长盛不衰的管理“秘笈”。作为丰田精益模式的集大成者台塑,其持续改善、止于至善的“合理化”管理,使丰田精益模式真正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在同行业中获得了长期的竞争优势。

北重集团全面深入贯彻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的战略性决策,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和特点,早部署、强推进、重创新,精益管理工作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为推进集团公司精益管理战略全面落地生效,公司立足自身实际,在今年初厘清了“1236'’精益管理推进总思路,成为公司唱响“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进行曲的“指挥棒”。

“1”,即围绕精益管理向全价值链拓展,追求价值最大化,全年实现精益管理节创价值1亿元“一条主线”;

“2”,即依托全面预算管理、运营过程信息化管理“两个抓手”;

“3”,即运用全员参与、归口职能部门与分子公司协同推进、确立精益改善专项课题“三种方式”;

“6”,即突出精益研发、精益制造、精益品质、精益成本、精益供应、精益营销“六个重点”。

正确的思路目标确定之后,务实有效管用的工作措施就是决定因素。

一场自上而下强力推动、自下而上全面跟进,抓好“带、驰、训、引”四字真诀落地的精益管理深入推进大会战,在北重集团恢弘展开。

念好“带”字诀:

“火车头”带动,核心在于-领导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大道至简,对于精益工作来说也是这样。

5月2日下午2点,能够容纳200余人的公司培训中心多功能厅座无虚席。

“关于公司如何深入推进精益工作,我认为,我们学习台湾卓越企业的核心要义,就在于牢牢把握并扎实推进‘改善’的五个要素落地,即改善是全员性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闭环的、全效益的。”刚刚结束台湾卓越企业兵器学习班学习、匆匆返厂的北重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建平,在“五一”节后的第一天,就为公司中层及以上领导人员作了一场2小时的推进精益工作专题讲座。“精益是一项漫长而艰苦的工作,它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需要年年如一地坚持下去,最终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和考验。”李建平洪亮、铿锵的话语从讲台传向会场、传向北重集团的上上下下……

4月份,北重集团总经理蔺建成率公司分管精益工作的副总经理李洪艳及基础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安全生产部、质量与社会责任部、财务会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40多人,先后赴特钢公司101车间、特种铸造公司202车间、液压机械厂402车间、工程机械公司301车间,进行为期一个月、每周“诊断”一个单位精益工作的现场办公。精益“诊断”团队采取“背靠背”的方式,每到一处现场,每人通过仔细查看提出3个问题,利用5why法连问被“诊断”单位五个为什么,追根究底,找出导致有悖精益的现象和浪费的真正根源,并当场要求被“诊断”单位确定改善的方向和目标,会后上报具体解决方案及完成节点,基础管理部全程进行检查、督导、考评。总经理现场作精益“诊断”,针对401车间设备可动率提高、101车间产品质量提升及工艺稳定、301车间拉动式生产推进、202车间铸铝件工艺改进等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整改要求,并将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助推问题解决。

北重集团副总经理李洪艳认为,精益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做到“精益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精益化”。她特别注重精益与经营一体化的“身教言传”,多次研究探讨有关精益工作的思路、措施、方案,下基层检查、指导、调研是每天必做的“功课”。

董事长带头讲精益,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总经理现场促精益,以点带面,强力推动;分管副总经理天天抓精益,固本夯基,形成常态。公司从高端发力,精益深入推进的“火车头”已然在公司高速启动……

念好“驰”字诀:

“动车组”驰进,关键在于执行

动车组之所以速度快,是因为它的各个车厢都是自带动力的。就精益深入推进来说,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分子公司对精益推行的内驱力,决定着精益深入推进的效果和成败。

在北重集团,已经建成首先是由动车组驾驶室——基础管理部牵头抓总,负责精益工作的策划、指导、检查、考评,并形成正向激励的工作联动机制。据统计,2013年截至一季度,由基础管理部签发的有关精益管理深入推进的红头文件如《关于下发各单位2013年精益管理节创方案及重点工作的通知》等就有6个,成员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共下发有关精益管理工作的红头文件28个;牵头组织开展的调研、检查、指导活动有46个,其中,董事长、总经理亲自参加的有9个,分管副总经理具体组织实施的有26个,基础管理部直接协调解决的问题有31个。

其次是由动车组各车厢——“8+18+1”联组运行的部门、科研院所、分子公司组成协同推进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基础环节,具体是由8个相关职能部门、科研院所和18个分子公司及1个上市公司组成的精益深入推进执行主体。

比如,热加单位围绕工艺标准化、降低物料消耗、快速换产、作业时间标准化、TPM、降低能耗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精益改善节创和各项重点改善工作。特钢公司建立“一机一档”TPM设备管理制度,可有效避免设备事故的发生。特管公司运用精益管理表单实施能耗全天候管控,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机加单位积极推行总装拉动式生产模式,确保总装按时完成交付任务。液压机械厂推行了“一人双机”操作模式,提高了加工效率。特种机械厂利用ECRS工具,对某主产品部件进行工艺优化与工艺路径拓宽,解决了生产瓶颈。自控设备厂对601车间电缆班实施“一个流生产”改造,实现了电缆作业流程化。

生产保障单位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全力服务生产一线。动力能源分公司对中水处理站实施精细化管理,节约生产水供应成本;严格控制蒸汽锅炉的天然气单耗指标在70m3/t以下。计量检测技术研究院围绕缩短炉前分析时间、计量测试精细化管理,降低产品质量风险等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改善活动。物资公司将精益工作与ERP系统有效结合,实现了采购需求精细化管理。

上市公司北方股份通过建成精益生产示范区,实现了矿车节拍式准时化生产。

第三是用好提升动车组管理效能的一个工具,即精益的信息化管理(ERP)。公司信息化与精益生产深度融合。一是ERP与生产计划管理的融合,实现了日计划管控;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人才管理精细化;三是计量检测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计量检测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电脑化;四是生活水泵房和燃气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运行管理精细化,达到了省人化。

以共同的目标任务为“链接”,北重集团精益“动车组”的动力系统、运营系统和管控系统实现了工作职能无缝对接、指令执行流畅高效、改善成果日新日高,精益“动车组”飞驰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念好“训”字诀:

“大道场”训战,支撑在于骨干

“消除浪费,追求卓越”……伴随着一声声铿锵有力的精益口号,公司精益道场由此开启了它的研修训战班处女之航。

1月23日,公司精益管理大型系列培训之车间主任精益特训营落下了帷幕,来自18个基层单位的67名车间主任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为期5天,旨在培养一线管理人员运用精益思想及理念合理编排生产计划,正确使用精益改善工具,最大限度消除各种浪费,打造一支具有精益思想和精益领导力的骨干人才队伍。

来自爱博瑞咨询公司的资深专家通过“理论讲解、模拟演练、现场实战、理论考试、课题制作”等方式,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对生产计划管理、安全管理、生产管理、品质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作了专业授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这67颗火种正释放满腔豪情,照亮北重精益管理的今天和明天。

2月26日-3月1日,公司在精益道场举办了“高管人员精益管理特训营”和“中层行政正职人员精益管理特训营”。

培训特邀爱博瑞咨询公司精益管理学院专职高级培训讲师授课。以如何促进公司精益一体化管理、精益改善等工作方法的应用为内容,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互动交流、沙盘模拟等方式,集中培训了公司高管、中层行政正职共计120多人。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使现有人力资源通过模拟实战的培训,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特别是成为深入推进精益管理的骨干人才,是公司高层在时刻思考和人力资源、培训部门必须做出彩的一道课题。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借鉴、升华别人的成功经验做法,采取精益实施单位“缺啥补啥”、“需要啥培训啥”的菜单式培训模式,是通向精益深入推进的一条捷径。

基于对精益管理人才育成的科学认识,公司引进了道场训练模式,在公司培训中心建成了精益研修道场。精益道场是一个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于一体,能够全面模拟企业生产流程与管理流程,适合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多功能、综合性培训基地——“企业学院”。北重集团精益道场于2013年4月底全面建成,主要包括8个模块的内容,即标准作业教育道场、生产布局教育道场、安全教育道场、品质教育道场、成本教育道场、精益物流教育道场、设备教育道场、精益研发道场。

精益道场能让学员零距离感悟精益管理的真谛、置身精益人才育成的仿真战场,快速高效掌握精益管理精髓。

学员们在诉说自己在精益道场实训的收获感言时,一个个神采飞扬、振奋不已:

郭学军(特钢公司102车间主任):这次特训营,对于指导我们车间钢锭的精益生产,特管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内部的标准流程,每个钢锭运到车间后,每个工序让员工都知道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应投入多少资源。

孙永刚(工程机械公司总经理):精益实训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改变固有思维模式,思想先“精益”,以制度和管理把精益固化下来,实现向精益要品质、要效益、要市场。

王占山(北重集团总经理助理、安全生产部部长):道场培训的最大特色,是它教会了我们用精益的视角、站位、思维来分析研究工作任务,用精益的方法、工具来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蔺建成(北重集团总经理):我们之所以分层次举办这三期特训营,就是要做到学岗相适、学用融合、学用相长,促使公司精益管理上水平,同时把精益道场打造成北重集团育成精益领军和骨干人才的“黄埔军校”。我们这几年甚至很长时间内都要静下心来抓精益管理,通过一点一滴、持续不断地改善,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筑成精益管理“大厦”,使之成为北重集团不断降低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断消除各种浪费、不断提高运营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孵化器”。

念好“引”字诀:

“路线图”引领,根本在于规划

竞争始于规划、胜于规划。规划如同引领人干事创业的“路线图”,能不断指引事业前行的正确方向,不断校正沿程因岔路、歧途导致的方向偏差,最终达到成功的顶点。

北重集团高度重视精益管理的顶层设计,编制了《北重集团精益管理三年规划(2013-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分“2013-2015年精益管理规划”、“精益管理指标体系”、“2013年精益工作计划”三大板块内容。在“2013—2015年精益管理规划”板块中,包括总体指导思想、精益推进原则、精益管理体系、精益战略规划和精益保障体系五方面内容。在“精益管理指标体系”板块中,包括公司级、成员单位(职能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四级指标体系设计。在“2013年精益工作计划”板块中,包括北重集团2013年精益管理推进计划、各成员单位2013年精益管理重点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方案三方面内容。

《规划》旨在实现四个目标:为企业(股东)创造效益,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繁荣。

精益生产培训篇3

【关键词】汽车装配 实训中心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50-02

企业的现实需求与当下的汽车产业人才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中高职校为社会输出的汽车专业人才与企业需要的适岗人才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熟悉汽车制造的综合性人才缺口更甚。企业的需求就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风向标。柳州市交通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接近企业,了解岗位需求,缩短与企业现实差距,建立一个高标准、规范化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与生产”五位一体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装配、生产、销售以及汽车检修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参与了很多技能方面的操作训练,但由于没有企业工作体验,毕业进入汽车企业后仍然有一段相当长的理念和行为差异期,不能很快地融入到企业主流中。他们一般需要进行岗前训练,才能胜任岗位工作,这影响了其在企业更好地发展。

此外,虽说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上去了,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利用率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经过探究发现,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好的运行方案或运行模式。为此,柳州市交通学校建设了与企业生产装配建设环境相一致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引入精益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学生感性地认识汽车装配生产企业,熟悉汽车整车装配工作流程,正确并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在实践中,规范工作操作规程,培养学生具备装配质量自检、安全操作和生产现场管理等能力。通过在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实训,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走上企业岗位、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可见,建设与企业环境相一致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二、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要求

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要求是,满足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与生产的使用。装配实训中心要突出工艺的实用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突出设备的多样性及先进性,使学生熟练掌握汽车整车装配与调整技能、汽车检修技术等,熟悉使用专用装配工具。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设要求:

(一)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实现校企理念融合。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建设方案,引入企业元素,从企业和教育教学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把校企理念进行融合。

(二)把精益化、信息化和标准化融入实训中心建设。实训中心建设引入精益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以精益思想为指导,以信息化为支撑,实现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三)融合汽车制造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实训中心应该是实际工作岗位的模拟,要注重职业文化的渗透。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后,融合汽车制造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职业的文化,了解本职业的特点。以利于学生职业行为与规范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形成。

(四)创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新模式。学校与共建企业共享双方的职业教育资源、专业师资与培训人员、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新模式,使其产生最大效益。

三、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具体建设措施

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不只是硬件的建设,更多的是融入了软件的建设。通过引入精益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校企合作共建汽车装配实训中心,吸收企业员工培训模式,为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体验精益管理的平台,使学生在理念上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校企共建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具体建设措施有:

(一)校企充分沟通、交流、了解真实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各自的目标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如何进行合作,核心在于使双方利益获得最大化。“双赢”是进行校企合作的原则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方长期合作。学校与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多次沟通和交流后,了解到企业有从原来单纯服务于汽车制造企业向服务于职业教育迈进的愿望,企业也具备丰富的企业员工培训咨询经验,并擅长于理念提升培训。为此,经过协商,双方共同创建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

(二)校企共同规划实训中心建设方案。原来校内实训中心基本是由校内专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订建设方案,更多地是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来看待实训中心的需要,企业元素的引入难免有所缺失。后来由校企共同规划,将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融入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从企业的角度和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全面规划,实现了校内实训中心满足现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三)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实训中心。由校企双方成员共同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和相关组织机构,负责校内实训中心的全面建设与监督。通过合作更好地交流想法、设想,让企业人员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让学校专业教师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规范,使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同时,满足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需求。

(四)引入精益化、信息化共建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引入汽车制造企业广泛采用的精益生产理念,在汽车整车装配实训中心全面引入精益生产管理工具,如,目视看板、定置管理、5S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全员生产维护(TPM)。同时引入汽车制造企业真实的生产作业管理工具,如,标准作业单、作业要素单,实现标准化作业。引入汽车制造企业总装车间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从市场需求到物料供给、生产制造,直到产品交付全过程的数字化,展现真实的汽车整车装配生产场景。

(五)校企共同进行实训中心软建设。共同进行实训中心文化建设,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商定汽车整车装配中心的文化内涵、展现形式。一是纳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文化内涵,二是考虑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岗位员工要求,三是关注学生行为规范培养与养成等,在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营造一种既展现汽车企业文化,又能结合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品行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共同进行教学和培训流程设计,双方从教学目标出发、分析硬件平台能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或模式,分别列出典型装配工艺教学、体验教学、岗前培训、理念提升培训等教学与培训类型。根据每一类型制订相应教学内容与流程,如典型装配工艺教学流程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理论培训、单项技能训练、岗位技能学习、班组内部轮岗、走线(像汽车装配流水线一样)、交班、研讨(持续改进、标准化操作)等教学组织形式。

(六)校企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学校与共建企业共享双方职业教育资源,共同为学生服务,为第三方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由于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与学校有相同的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双方培训资源可以进行有效地互补与共享,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专业师资队伍,并共同开展培训,共同为学生和第三方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用,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共享汽车装配实训中心,为企业培训相关人员。

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是在部级示范校建设期间历经一年多建成的,在建设过程中,有这样几条经验:(1)在建设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过程中,将汽车制造企业最现代的精益生产管理理念融入学校的教育理念,提高全体师生为顾客服务的意识,企业是学校的顾客、学生是教师的顾客、“岗位”是学生的顾客。让顾客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也是学校的目标。(2)建成一个与现代汽车制造企业总装车间场景一致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中学习与实训,引入了精益化、信息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学生通过在这一实训中心实训,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了理念、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和规范。(3)共同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4)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实现学校、企业“双赢”或“共赢”乃至“多赢”,找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平衡点,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

【参考文献】

[1]罗美菊.汽车整车装配与调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罗美菊(1978- )女,壮族,广西河池,机械应用工程学士学位,柳州市交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汽车装配技术等;董 忠(1969- )男,汉族,实验师,研究方向:数控加工等理实一体化教学。

精益生产培训篇4

项目开发研究背景与思路

企业目标的提高和管理思想的丰富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和云南电网公司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构建了省公司、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三级战略管理体系,明确提出了要创国内领先电网企业的目标,对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进行了完整科学的表述,对安全生产、优质服务、节能降耗、基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经济技术指标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都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保证创先目标的实现和精益化管理的推进。

企业安全生产和员工素质的现实需求

造成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非常复杂,虽然表现方式不一样,但归其主要原因集中表现在员工的技术技能素质不过硬,把控安全生产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导致了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培训,找到突破口,使员工有能力、有素质保准安全生产,真正把安全生产纳入到分层、分类、分专业的风险管控。

云南电力市场和网架结构的特点

随着国家将云南建成我国重要水电基地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桥头堡建设”的战略实施,云南电网不仅面临着省内的电力市场,还面临着西电东送和对越南送电的任务。加之云南电网结构极其复杂,220kV电网覆盖全省16个地州,已跨入特高压、交直流混合和国际化区域大电网的发展时期,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培训,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需求。

企业培训工作的特点

现在的企业都在抓培训,但缺乏远见,没有把教育培训放到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把教育培训当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长期高效运作,缺乏全局观念和人才观念;缺乏专业性,显得笼统、分散,只重视形式的表面化,只重视日常性的办班;缺乏系统性,顾了一头忽视了另外一面;缺乏针对性,往往把外边的教材照搬过来。企业培训工作以往的特点,已成为员工能力和素质提升的“瓶颈”,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培训,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围绕着员工的技术技能,抓实培训。

上述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企业管理必须创新。具体到培训工作上,就是要寻找到培训工作的切入点和活力点,优化岗位培训流程,明确培训标准。要有一套好用的教材覆盖到每一个专业和岗位,体现出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培训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岗位化。通过统一的版本,扎实培训,把生产岗位人员技术技能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不仅要解决员工应知应会的问题,还要让员工适应于超前于专业和岗位发展的要求,使员工有岗位素质、有岗位能力、有尊严的从业,为云南电网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的素质保准,实现企业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特点及创新处

《云南电网公司生产技术技能岗位培训教材》在全面调研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与分析国内外培训教材,充分借鉴国内外岗位培训的成功范例,总结公司多年的培训经验,形成了按照先进的国际通用岗位培训模式,结合公司实际和发展需求编写教材的总体思路。2010年初,公司做出了开发编写教材的工作安排,由公司教培中心和省电机工程学会牵头,组织了100多位老中青相结合的专家和技术骨干集中调研和撰写。编写者们均来自于生产实践一线,长期在调度、变电、营销等岗位上从业,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全书127册,共3500多万文字,1.8万余张图表。

集科学性、全面性、界定性的三大特点

(1)教材结构与体式的科学性。在教材的结构和体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教材独具特色:①整体开发。教材针对公司现有的生产技术技能岗位进行整体面向专项开发。②分类编写。整个教材系统按专业分成电力营销、电网调度、变电运行、输配电运行与检修、变电检修与调试5个子系统(见图1)。③细到岗位。每个子系统又分为数个分子系统,分子系统下共包含127个岗位(见图2)。

(2)教材体系的全面性。培训教材是个体系,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体系各有独立的内容,又相互支撑,形成有机的整体。体系一:岗位培训标准,是培训之纲要;体系二:岗位培训教材,为培训之版本;体系三:培训考核题库,是培训的支撑和补充。

(3)教材内容的界定性。教材根据公司对每个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了岗位专业技术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岗位专业技能、岗位生产规章制度、岗位安全规定、岗位职业道德、岗位作业指导书(工作流程)、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工艺应用8大部分,并对各部分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要求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使上岗人员对岗位要求一目了然。

创新之处

本套教材在多方面体现出了首创精神。

(1)是国内第一部按岗位编写的培训教材。本套教材针对云南电网公司现有的生产技术技能岗位进行开发,针对岗位知识的检索分解进行编写。2013年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查新报告》称:该套教材的撰写、使用、出版填补了国内这类培训教材的空白。

(2)管理创新,教材体现了教育培训管理的理念创新。首先,围绕公司管理创新和安全生产,针对公司现有的5个子系统、127个生产技术技能岗位,高标准、全覆盖,把所有的知识点描绘出来,对号入座式的进行培训。其次,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培训工作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把员工的知识和素质提升到新的高度,最大限度地解放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组织绩效,更好地体现出了企业和员工的价值。第三,教材编写从结构、体系、体例、内容等的设置和安排,全方位体现出创新。以岗位标准、素质要求确定和细化章、节;以生产技术技能知识为依据确定培训教材内容;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实现了企业教育培训服务于生产实践的目的。第四,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培训;以专业和技术技能为重点,突出标准化作业,规范操作行为。教材的精细化也反映出了企业管理的精益化。认真实施培训,跟踪培训质量,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3)配套支持,教材的内容来源于标准。本套教材的开发是在公司生产技术技能岗位培训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云南电网公司生产技术技能岗位培训标准》已于2009年公开出版发行,并在公司系统全面推行。通过多年的实践,已证明该标准对公司系统的培训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4)内容集中,突出了岗位技术技能这个重点。教材以岗位胜任要求技术技能掌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专业和岗位,面向生产一线人员,旨在提高员工的从业能力,把提高岗位能力作为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不但要应知应会,还要知道本专业、本岗位的先进水平;不但要把应知应会作为从业基本点,还要有创先的意识和能力,用一个内容集中、体系完整的知识链条武装员工,使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建立在知识的轨道上。

教材应用取得的成效

本套教材已用于公司的教育培训工作,受到了公司系统管理层和一线员工的好评,也引起了其他电网公司和发电企业的关注。在教材的应用过程中也取得了多重效益,成效显著。

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教材使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了以往培训内容表层化和重复性,减少了因培训内容零散需要大量购置不同种类培训资料产生的费用;培训人数增加了,培训内容更专业,使目前全公司系统生产岗位4.7万人通过培训后受益;节约了公司的培训资源,减少了培训占用的时间,有效节约了成本,教师到现场培训,减少了学员集中到本部进行培训的次数,大大节约了差旅费,体现了培训效果最大化。

本套培训教材的使用和出版,员工岗位技术技能的提升,企业安全生产和整体形象的增强,为塑造一个全新的团队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在教材使用、修改的基础上,近期将公开印刷出版,这也是一个展示现代企业的形象途径;为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系统培训教材体系建设起到了导向作用,成为南网教材的组成部分,为发电企业应用教材提供了条件。

管理及安全效益

通过教材创新,不仅使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提升,也使公司管理精益化思想得到了更好地实践,促使员工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谋求变革和发展,促使管理深化和创新;一线员工通过教材体会到了团队的关爱,体会到了培训的重要,学技术练技能的风气会更好,在岗位上更加努力,释放更多正能量;向管理要效益,向岗位要效益,体现管理效益最大化。

通过培训,员工能规范操作,安全履职;对相关的知识更能记住和应用,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生产技术技能得到提升;公司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保证电网生产运行和快速发展。2012年,全公司系统未发生电力安全、设备及人身事故。

人力资本效益

通过本套教材对员工的培训,员工在进一步掌握生产技术技能的同时,生产能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素质潜能得到综合开发,使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不仅有利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员工的成长,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布局和高效配置,提高了人力资本效益。

精益生产培训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造就出一批批素质好、技能高、能力强且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劳动者。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是指生产一线的工人,是物品制造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技艺和态度决定物品的质量;而“工匠精神”则是工匠对待工作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敬业专一,对产品品质追求到极致的一种探索、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及“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迅速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焦点的同时,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重点、新目标。

二、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中国因为有鲁班、李春、茅以升、王选这样的大师级工匠,才有故宫、圆明园、赵州桥等世界奇观建筑;因为有赵慨、陶玉等瓷雕艺人的精雕细琢,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的艺术珍品。“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树立品牌的推动力,是产品立足市场的强劲支撑,毫无疑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

(2)当今社会“工匠精神”有所缺失。在我国现代社会,随着时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功利化、利益化心理明显,社会普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部分企业只注重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工匠精神”在企业对短期效益的追逐中渐渐被淡化,产品粗制滥造,难出精品,难树品牌,更有不少新生企业犹如昙花一现生命短暂。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时代呼唤和需要“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认识和重视不够。企业的“工匠精神”来自企业的员工,只有员工具备了“工匠精神”,企业才能形成其独特的企业精神和竞争力。而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需求充分融合对接,着力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培育。然而,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受多年来形成的“就业第一”的办学导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重“传技”、轻“育人”的认识偏差,不够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的误区,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生根发芽”,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牢固基础。

三、 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1)在课程教学中渗透 “工匠精神”。对专业课的学习是高职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主渠道,因而专业课程教学毫无疑问应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专业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并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和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充分融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专注耐心”这一宝贵的“工匠精神”。

(2)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润育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N精神、一种理念、一种品质、一种境界,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来体现的,是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的。有职教专家指出:“作为高职院校,比培养一名大国工匠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有效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达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创新观念和职业素养,担负起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让‘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注重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从制度入手,从细节抓起,教育学生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做好宿舍值日,用心参与班集体的每一次活动,真诚对待身边人身边事,通过日常的规范化教育管理,使“工匠精神”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得以形成、渗透和固化,不断提升养成教育的成效。

(3)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练“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职教德育主线,组织学生开展以“工匠精神”培育为目标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中感受和塑造“工匠精神”。比如,开辟“工匠讲坛”,定期邀请企业精英、优秀校友给学生讲“工匠故事”;开展职业技能比赛,积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竞技活动中树立做一名技艺精湛、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的人生理想;成立以专业教师为导师的学生专业社团和各种科技协会,让学生在发展兴趣、提升技能、追求卓越中提练和养成“工匠精神”。

(4)在实践训练中提升“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要在理论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中进行系统的培育引导,还要注重在具体的实习实训中进行强化和提升:一是在专业实训中养成“工匠精神”。专业实训是高职生在校内仿真的实训基地开展的技能操作训练,是学习和养成“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教师要结合培养目标切实制订好培训计划,采取有力措施、有效的方法手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实训实习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布置实际工作任务、开展产品质量大比拼等活动,利用实践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从中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深切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直至全心追求“工匠精神”。二是在企业实践中强化“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靠长期工作实践积累,还要靠企业文化的熏陶。高职院校已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要注重在校企合作中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充分利用企业文化、优秀员工的事迹熏陶和感染学生;通过严格管理、规范流程、认真考核、制订奖惩制度等,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端正工作态度、加强服务技能和提高服务质量,自觉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专注敬业、精益求精,从而使“工匠精神”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

[2]石 搏.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精益生产培训篇6

【关键词】精益化 信息化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68-02

当前,随着我国产业转型的升级,许多企业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大批适应先进管理模式、制造工程、信息技术的现代工业技能人才。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职业教育比较侧重于单项技能训练,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为此,需要建设具有丰富内涵、模拟现代工厂运作的实训场所,以拓宽人才能力素质模型。通过企业人、机、料、法、环等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培养符合现代工厂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是职业技术院校适应当前工业发展,提升实训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柳州市汽车产业区域环境培育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国家示范性改革、精品资源课建设,以及德国“双元制”教育改革,结合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实训基地改造,现已建成具有精益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点、线、面”实训车间。其中校内精密制造教学工厂就是“线”建设的成果,通过精密制造教学工厂顶岗实习课程开发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现生产现场、生产组织、物流、质量、信息管理等方面综合性实践教学。本文试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渗透“两化融合”元素进行探索。

一、精益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教学环境建设

(一)基础建设。教学工厂是柳州市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教学工厂具有比较完善的生产、检测设备,共占地350多平方米,配有沈阳斜床身数控车床2台、宁夏小臣人精密数控车削中心2台、全进口DMG五轴加工中心1台、日本马扎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1台等生产设备8台套;柳工路创MES制造系统一套;塔建成全面融入精益化、信息化要素,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训教学工厂平台。同时,根据产品生产工艺特点,涉及多工种以及工作内容的复杂性、采用制造岛式布局思路建设精密制造生产线,布局规划如下图1所示。

配套的以下5个功能区,满足了搭建精密生产车间精益化的要素。具体各功能区域配置如下:(1)原材料存储区;(2)生产制造岛单元区;(3)质量确认站;(4)成品存储、备品备件区;(5)班组园地。

(二)师资建设。项目建设之初,同时选派出两位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挂职8个月,全面、系统地学习采埃孚公司生产管理组织、技术设计与开发、设备管理与维修等技术,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班组管理知识。回校后其中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学生顶岗日常管理、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及工艺技术、组织生产活动等工作;另一名主要负责教学工厂生产设备维修与维护、组织编制了相关设备清洁保养、点检指导书等工作。为顶岗教学及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三)岗位设置。根据零件工艺、生产要求,为保障教学工厂能正常运行,把岗位设置为:粗车一、粗车二、精车一、精车二、钻铣一、钻铣二、磨内孔、滚齿共8操作岗位,对应岗位加工部位如图2所示;质量检测员、班组长(兼物流员)、质量工艺员、设备维护员共4个技术及辅助管理岗位。

二、校内精密制造教学工厂顶岗实习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一是参考机械加工企业管理、运行的上班方式;二是围绕工厂实际岗位的职责、具体业务以及企业实际岗位每天真实工作而进行设计。该课程分为三大项目,每个项目分若干个学习单元,以真实企业环境育人。通过240学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如表1)。

三、顶岗课程教学及生产的实施

(一)教学的思想指导。本顶岗课程主要让顶岗学生在生产线上进行各岗位的轮训,通过工艺技术岗位、质量检验岗位、一线操作岗位、设备维护岗位等岗位顶岗训练,使学生对现代企业生产模式、生产运行组织、各岗位的职责要求以及质量控制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清晰概念,并以兼职班组长、安全员、5S现场管理员等实地管理身份参与到生产现场管理与运行中,使学生对安全及小组管理有一定的认知,培养合作团队意识,增强沟通能力,培养生产经济运行理念。

(二)具体教学实施方法。每期顶岗时间为8周时间,采取小班顶岗方式(一般15人左右)。顶岗课程教学实施方法:第一部分岗前培训:采用现场集中授课,由生产主管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其中一位)讲课;第二部分岗位培训:主要进行加工操作、质量控制、MES制造系统等内容,由3位师傅讲解与示范,采用“教三练四”方式进行培训;第三部分生产顶岗:学生每人负责一个岗位参与生产;师傅1指导监督粗车一、粗车二、精车一及精车二岗位;师傅2指导监督钻铣一、钻铣二、磨内孔及滚齿岗位;师傅3指导监督质量检测员、物流岗位。

每天上班时间为8小时(08:00-16:00,中间午餐及休息1小时),分为三个教学阶段:第一是早会,生产主管任务布置、工艺知识等班组管理;第二是零件生产,注重操作、质控、设备点检与设备日常保养;第三是班后总结与评价。

四、实施效果

(一)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对精益生产运行模式、组织管理模式有一个全面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在产品工艺工程师岗、检验岗、机床操作岗、设备维护岗、物料流转等岗位轮转,能够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生产环节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对生产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测质量管理模式得到了全面理解。同时,学生对机床操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对真实零件尺寸控制精准度大大提高;夯实了专业能力、打实了专业技能。

(二)经济效益。该教学工厂建成投入使用,将原本在企业生产的零件搬移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课堂,由原来6位企业师傅完成的工作变成了3位师傅+8位学生完成,生产质量及产量没有明显变化。成功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教学工厂项目建设教学方向明确,教学内容围绕企业各个岗位的职责具体业务进行设计,教学内容符合现代企业一线岗位与提升岗位要求,使用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有效,成效明显。校内精密制造教学工厂顶岗实习课程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成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莫振栋.以自动化生产线为载体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12(6)

[2]唐少琴.《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开发[J].电子世界,2014(1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项目A类2014JGA316)

【作者简介】甘达淅(1983― ),男,广西桂平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加工、数控技术。

精益生产培训篇7

[关键词]烟草企业;精益;安全管理;探索

中图分类号:F426.8;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18-01

1 前言

推行精益管理作为烟草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是持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对该项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分析烟草企业精益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以客观、实事求事的原则,提出推动烟草企I精益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烟草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安全管理工作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烟草企业更是要做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日常的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必须严格贯彻和落实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精益化管理理念是当前企业普遍运用的一种安全管理理念,最早源于日本的丰田公司所实行的精益生产过程,主要是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烟草企业采用精益化管理理念,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同时也是对企业安全的一种保障,精益化管理要求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从严务实,严格的对待每一个生产环节、对于发展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个人以及企业的长久发展。

3 精益管理理念的精髓

首先,精益化管理理念源自于精益生产,具体到安全管理的环节,就是以实现“零缺陷、零隐患、零伤害”为企业安全生产目的,切实把精益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运用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减少资源投入,减少时间投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或者资源的投资,注重提升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通过增加员工的培训,提升其安全意识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其次,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烟草企业通过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最后,烟草企业应该认识到精益化管理理念不是一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而是通过提升管理者和员工的安全管理的意识,提升员工的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检查可能存在的一切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和祛除这些隐患,要求将安全管理工作渗入到日常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努力创建“思想无懈怠、行为无差错、设备无隐患、管理无盲点”的安全企业。

4 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烟草企业安全生产依托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建立和推进,但是,全市烟草系统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4.1安全管理方式欠缺,危险源防控力度不够。一方面是部分基层岗位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仅局限于突击应付上级的安全检查,忽视了日常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是岗位作业规范中仍存在着风险意识不够,日常管理存在“走过场、做形式”的现象,时有不安全行为发生。

4.2制度执行力不够,“三违”时有发生。由于企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不高,安全生产设施设备陈旧,安全生产管理不力等原因,员工安全标准意识淡漠,不了解标准,或有标不循,在生产作业和日常工作中“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4.3缺少沟通交流,整体配合不够。在推行精益管理过程中,许多单位部门、员工认为推行岗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精益管理的实施是安保部门的事情,在日常工作中缺少沟通交流,整体配合不够。

5 精益管理理念在烟草企业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5.1 培养员工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精益化管理理念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提升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只有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要求员工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以一个更加严谨、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来进行工作,这才能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烟草企业才能确保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降低企业的安全事故,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来让员工树立起良好的工作作风。关于烟草企业的员工培训可以通过培训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工作内容的日常培训。二是,对企业关于安全生产的相关技能和技术的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可以引导和规范员工的日常安全操作,不仅可以增加员工的职业技能,还能逐步在员工思想内建立起一个安全生产的意识,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烟草企业的管理人员更是要以身作则,严格的要求自己,对于培训的内容,在培训结束后采取抽查的形式来检验员工的培训效果,发现有培训不到位的情况,及时的给予员工解答,从企业的管理层就展现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更有利于企业员工树立起安全生产的意识。

5.2 实施流程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烟草企业实施流程管理体系,由于流程管理体系具有很好的可控性,其对于流程的步骤也更为的具体,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员工按部就班的按照流程展开工作,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安全工作的管理,对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烟草企业在进行流程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精益管理理念为基础,进行流程管理步骤的细化,明确每个环节和流程都建立起相关的管理文件和管理制度。例如,烟草企业在烟草的运输、储运、装卸、营销和售后等各个环节都提出明确的制度要求。其次,在流程图的制作过程中,要遵循简洁、详细的原则。这样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员工培训的时候,可以更为明确简洁的告知员工具体的操作要求,员工也可以通过流程图来进行相关的安全操作的要求,让员工可以更快的掌握安全生产操作规范。最后,烟草企业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监控机制,确保企业制定的流程图科学规范、同时对于员工日常工作进行监督,避免其出现不按照安全操作要求进行工作,及时予以纠正。

5.3 融合企业文化,提升软实力

烟草企业在日常的精益化管理过程中,应该将精益化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之中,将精益化建设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将企业文化同精益化管理理念相结合。具体而言就是将精益化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服务以及品牌建设之中,通过将其同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可以使员工对于安全生产有着更高的认同感,可以充分的落实安全生产,不仅可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烟草企业精益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精益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耿望.精益管理在烟草商业企业的探索及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0):60-62.

[2] 王武.安全管理多举措齐抓共管促生产[J].机电安全.2017(01):115-116.

精益生产培训篇8

2016年,伴随着公司的新增项目,自动化改造推进项目加快,对各部门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和挑战。对此,公司年度制定了以精益管理为平台全面推动精益改善的培训项目,该项目于5月启动。从精益生产理念、方法和体系、TPM的管理运用、精益管理的主要原则、识别浪费问题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学习。理论学习后,各部门主任和梯队组成行动小组,就10个议题,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项目改善工作,共开展了30多次讨论,参与人员达60多人。同时,为更好地为各精益改善行动小组提供帮助与支持,人事行政部于7月份结合行动教练的学习情况,选择了12名主任、骨干员工作为各部门行动催化师的人选,结合大家普遍反映改善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如“非专业人员参与度不高”、“目标发散”等给予解答,为各个精益小组改善活动提供支持。

经过半年的持续行动实践,年度精益管理改善行动项目进入收官阶段,为检验各个行动小组的学习效果、巩固精益改善成果,提炼和推广改善经验,我们于11月24日开展了精益改善项目验收评估总结。

精益项目 全体研讨

此次评估邀请管理层及各部门经理作为评委,从“目标的设定”、“现状的分析”、“行动方案的制定”、“项目目标的达成”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 “报销单据合格率改善小组”荣获一等奖、“纸箱到货率改善小组”荣获二等奖、“小包装皱标改善小组”荣获三等奖,同时共有3个行动小组荣获行动奖。

前进14名  勇夺冠军

其中,“报销单据合格率改善小组”三个月内将报销单据合格率由70%提升至90%,集团排名从27名提升到13名,不仅保障了工厂共享报销的及时性,也提升了工厂人员对报销工作的满意度。“纸箱到货率改善小组”达成了纸箱按计划到货及时率从83%提高至97%目标,节省近6万元成本。“小包装皱标改善小组”将产品皱标现象从0.36%降到0.18%,为产品的营销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精彩答辩 精辟点评

在验收评比过程中,评委对各个精益改善项目进行了深入点评,从改善项目的价值点,到后期实现效果的意义,进行了直接提问和到位点评,并鼓励大家持续改进,稳步提高,形成固定的运转机制,巩固改善项目成果。在收官的评比总结会议上,通过组织面对面的交流,让各位评委把他们的观点、期望、看法等直接分享给在场的每一位员工,对整个精益管理的项目实施进行了另一次有效的培训补充。

从5月到11月份,人事行政部通过培训导入精益管理理念、推动精益改善,引导各部门员工合理运用所学,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工作问题,推动各部门开展了培训后续的系列改善行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发现通过精益改善项目的实施,不仅帮助各部门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和业务绩效,也进一步强化了大家精益求精、主动探索的意识。部分小组善于借力,在改善项目实施中主动引入各部门经理的指导意见,特别值得各部门主任、梯队在工作中学习、借鉴。

上一篇:教育规划范文 下一篇:人本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