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7 04:17:15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篇1

一位年亲的父亲安顿好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路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和万苦,和死亡作着斗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他的儿子好14位同学。

父子紧抱在一起。

“不论发生什么,父与子总会在一起”这个承诺让儿子变得坚强,让父亲决不放弃。这是多么伟大的父子之爱!

钟祥市莫愁一路小学五年级:李佳梓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篇2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自从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感触极深。《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在落杉机发生 了一次大地震,有一座学校倒塌,有许多孩子还没有被救出来,有一位父亲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36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读到了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

眼,眼泪夺眶而出,多么伟大的父爱,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呢?是爱。要是没有这位伟大的父亲坚持不懈的毅力,没有爱的动力,就没有那么多的生灵。爱的力量胜于一切!

爱随处不在。记得有一天早上,由于我要扫地,来到特别早,到了校门口,我低头一看,忘记带红领巾了,我在校门口踱来踱去,着急的焦头烂额。爸爸起床之后,看见我的红领巾放在桌子上,他猜想,一定是我忘记戴了,就托人给我送来,当那位同学递给我时,我十分感动自从去年妈妈出去打工之后,爸爸又当爹又当妈,上午还没有到下班时间就偷偷从岗位跑回家给我做饭,有时爸爸文章没写好,挨领导批评也从不在我面前发泄。我喜欢吃稀饭,每天中午他就早早的给我煮好稀饭,虽然他不爱吃,但是爸爸还是乐呵呵的陪着我吃,不知有多少次,爸爸偷偷买着方便面嚼者,可我了,常常在爸爸面前发脾气,这是为人子女应做的吗?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

爱的力量高于一切!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篇3

最近我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非常感人,主要记叙了:在一次地震中有13名学生被困在了教室中,其他孩子都非常绝望,只有一个孩子深信自己的爸爸会来救他,而正靠着这种心与心的牵挂,他的父亲最终找到了他,其他的孩子也得救了。

学完这篇文章,使我非常有感触,看看文中的小弟弟,再看看我,我显得那样逊色。小弟弟是那样相信自己的父亲,但我已经是11岁的大姑娘了,我却不相信父亲。例如,有一次爸爸答应给我买电脑并且跟我约定好,第二天带我去电脑城看电脑,但爸爸却说临时有事,推辞掉了这个约定。我为此生了爸爸一个星期的气。甚至有一次,下雨了我满以为爸爸会来接我,但是结果令我大失所望,我来到校门口,爸爸的身影并没有映入我的眼帘,我怒气冲冲的回到家,但是在家里我仍然没看见爸爸,一问妈妈我才知道爸爸并没有回家,而是有急事出去了,临走时还告诉妈妈一定要来接我,但妈妈忘记了,所以没有来。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的心里难过极了。爸爸一直对我疼爱有加,我却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爸爸那慈爱的心。爸爸却没有因为我这无知的举动而责备我。这就是那伟大的父爱。

父爱就如同雨后的第一缕阳光给我送来最美好的温暖。父爱更如同沙漠中清澈的泉水,给我送来透彻心扉的凉爽!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篇4

有一天,某地发生了地震,倒塌了很多房子。爸爸在家里安顿好受伤的妈妈后,冲向他8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这时爸爸想着救人要紧,连忙冲上前线把孩子们一个个救了出来。可是,自己的儿子还没发现。爸爸问:二(1)班在那里?孩子们说:在那边。爸爸赶快跑过去,这时也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忙赶来,都看到自己的孩子救了出来。但爸爸还在找啊找啊,大声喊:小明,你在那里?这时石板下传出儿子的叫声,爸爸,我在这。爸爸跑过来,就连忙用已经粘满鲜血的双手把石板翻啊翻啊,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儿子救了出来。这时小明忙说:快去救里面的同学。爸爸说:都已经全部救出来了。

此时,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广东兴宁市第二小学三年级:黄宇浩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篇5

关键词:地震;再生育幼儿;教养模式;家庭教养;婴幼儿发展

一、前言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爆发,灾难使部分家庭失去了孩子或者造成子女残疾,给灾区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为了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重塑生活信心,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学生伤亡有关善后工作的通知》、《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等文件明确了地震灾区子女伤亡家庭的再生育工作,一批特殊背景下的婴儿诞生了,给受灾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精神分析流派的研究发现,个体成年期的性格问题、人格障碍以及各种显性与隐性的心理问题都能追溯到童年早期,甚至追溯到久远的哺乳期,虽然个体表面上已经失去了对那一时期的记忆,但这些事件以隐性记忆的形式默默地对我们的成长造成影响[1]。精神分析的研究显示了童年期成长经历对个体的重大影响,家庭教养的特点对儿童的人格塑造、行为培养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2]。因此,进行震后再生育家庭教养模式研究对于促进震后再生育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概念界定

再生育幼儿则指于2008年地震灾害后灾区子女伤亡家庭在政策支持下重新生育的3-6岁儿童。本文所指的再生育幼儿专指北川地区的震后伤亡家庭重新生育的3-6岁儿童。

家庭教养模式:指父母在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在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鲍姆雷特的观点,他提出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要求和责任,并由此组合形成了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忽视型等四种教养方式[3]。

(一)专制型:这类型的父母用一套固定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用惩罚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在情感方面,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儿童,对儿童的情感缺乏热情回应,常忽视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严厉惩罚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

(二)权威型:这类型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回应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承认自己也可能犯错,尊重儿童也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明确的奖惩原则,管束儿童的不良行为,奖励和促进儿童的良好行为,鼓励儿童的独立探索行为。

(三)放纵型:这类型父母对儿童有积极的感情,但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对儿童没有任何要求,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全盘接受,很少训斥和纠正儿童。

(四)忽视型:这类型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爱,对孩子情感淡漠,不想搭理孩子,对孩子的行为不加控制。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目前国内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多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该量表是于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并在1993年由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等人进行修订的中文版[4]。问卷由家庭中的子女根据对儿时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忆进行填写,由于本课题中再生育幼儿尚且不具备基本的填写、评价与回忆能力,因此,本课题小组对EMBU的题目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家长问卷。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家长问卷发放地点为北川县严重受灾区擂鼓镇隶属各村;问卷的发放对象为震后再生育家长,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2份,回收率为95%。访谈对象为擂鼓镇随机抽样产生的20个家庭,对他们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四、信息收集与分析

(一)家长问卷结果及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父亲在因子1、因子4、因6的均数均远远高于常模均数,因子3的均数在常模的标准差范围内,因子2、因子5的均数远低于常模;而母亲在因子1、因子2、因子5上的均数远远高于常模,在因子3、因子4的均数远低于常模。该数据结果说明震后再生育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有以下特点: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度偏爱再生育儿童,对再生育儿童过分保护,而对于孩子的错误采取原谅与纵容的态度。这种教养模式符合放纵型的基本特点。

(二)访谈结果

大部分再生育家庭家长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收入水平较低,教育心态及教育思维较为落后,更希望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愿意费心孩子的教育问题[5]。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倾向于采取包容放纵的态度,很少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更没有惩罚。87%的家长只关心孩子日常生活起居、身体健康情况及生命安全,对于孩子的教育成才不重视,体现出重养轻教的特点。许多家长表示,在经历大地震的丧子之痛以后,对再生育的幼儿会产生更加疼爱的心理,只要他们能平安其他别无要求,因而在面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总是采取过分宽容仁慈的态度。

(三)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通过自然观察法收集再生育家庭幼儿在幼儿园及家庭中的行为、作息、语言及情绪特点,发现再生育家庭幼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难以静息的吃饭;饮食过度;睡眠时间过多或过少;难以在幼儿园保持安静;乱发脾气,情绪变化大;话太多。家长对于再生育幼儿的这些表现全盘接受,没有对幼儿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约束,任由孩子自己做主。

五、研究总论

结合问卷、访谈及观察结果,可见北川震后再生育家庭采取的是放纵型的教养模式。再生育家庭中的父母对其再生育子女怀有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家长本身的年龄限制、教育背景限制、失而复得心理的影响,家长倾向于放任再生育子女,对儿童的错误行为过度包容,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行了。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儿童表现出缺乏自制,易冲动,爱发脾气,责任感和自信心都较低。

家庭教养模式对一个婴幼儿的身体发展、性格形成、人格发展、社会化发展皆起着重要的基石作用。目前北川地震灾区再生育家庭的教养方式体现出重养轻教、过分溺爱纵容再生育子女的特点,这种教养方式已经造成了幼儿行为、情绪、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关注灾区重建繁荣的同时,再生育幼儿的教养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研究揭示问题所在引发人们对震后在生育幼儿成长的关注,呼吁更多的学者加入到促进再生育幼儿健康成长的研究当中。(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青年课题(No.SCYZQN201202)

参考文献:

[1] 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06,(5):81-84

[2] 李坚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60

[3] 文颐.婴儿心理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岳冬梅.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6):23-24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篇6

这位香港大亨依旧是外界熟悉的模样,一副戴了数十年的黑框茶色眼镜,多年未变的发型――头发一丝不苟地向后梳,黑色双排扣西装下,白色衬衣配一条红色领带。

这是位于北京市东长安街35号的贵宾楼饭店。这家由霍英东取名,霍家合资建造的饭店曾接待过美国前总统布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国际政要。如今,每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这里都会迎来大批政商学界知名人士。霍家也在此为两会代表中的部分港澳人员提供免费吃住。

在与《中国企业家》记者见面前,霍震霆前一天夜里刚从北京返回香港。次日中午又马不停蹄飞回北京。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原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英东集团执行董事、霍英东基金会主席,霍震霆身兼数职,他需要在不同角色间来同切换。

作为香港四大豪门之一,霍家为大众所知更多源于其为北京申奥成功及中国体育事业做出的诸多贡献,这也让霍英东赢得“红色资本家”的称号。

4月21日,霍家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是日,霍震霆携儿子霍启刚和霍启山出席广东自贸区和南沙片区揭牌仪式,这也意味着,霍家三代的“南沙拓荒”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年前,家族灵魂人物霍英东去世,身为长子,霍震霆接过了父亲的权杖。

在揭牌仪式上,霍震霆说“家父在下面也会觉得高兴”,言辞间数度含泪。

对外界而言,霍震霆已然是霍家庞大产业的“形象代言人”和“新闻发言人”,而对霍家来说,霍震霆更是这个豪门家族的桥梁,连接着上下两代人,平衡着兄弟长幼间关系。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专访时,霍震霆聊起父亲、霍氏三代拓荒南沙,以及霍氏家业及家族的企业文化和精神传承。

“其实,我不是一个很健谈的人。”霍震霆笑着说。 一

“人生就像广东的粤剧,每个人的活法是不同的,有的人在演一场大戏,而有的人只是出现一两分钟,翻了几个跟头,人生就落场了。”霍震霆说,小时候“老人家”经常用这个比喻来诠释人生。

霍震霆口中的老人家,是他的父亲霍英东。

霍英东自小家贫,7岁丧父,12岁考入香港皇仁英文书院,成绩优异。战乱时期辍学,曾做过苦力,开过杂货铺。

此后,祖父和两个叔叔都因驳运葬身大海,出生在父亲船舱内的霍英东子承父业,由此积累了第一桶金。

“二战后香港经济复苏,他抓住时机进入驳运业,并由此做到石油、航运、酒店、旅馆、赌城等领域,唱出了自己的人生大戏。”霍震霆说。

时间倒退至上世纪50年代,虽然李嘉诚已名震香港,但相比之下,霍英东才是香港真正的“土地爷”。彼时,霍英东名下已拥有立信置业公司、有荣公司、信德公司等60多家企业,从高档写字楼到货运码头的霍家员工超过10万。这也意味着,当时香港200多万人口中,平均20人里就有一个是霍家的员工。霍家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香港的神经。

霍震霆12岁被送往英国留学,当时虽然父亲很忙,但每周都会给他写信,“实在忙不过来时也会督促秘书,他不送礼物给我,他给我寄中文的报纸。”

父亲告诉他,学英文很重要,但不要忘记自己是谁,更要关注国内的变化。而只要霍震霆回到香港,霍英东也会带他亲历家族业务,耳濡目染。

改革开放后,霍震霆随父在内地开始了多次投资。

1979年,霍家在内地开发了第一个中外合资宾馆广东中山温泉宾馆,三年后,霍家又在宾馆旁边建了内地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此后,霍家还陆续在广东捐建了广珠公路扩建、洛溪大桥、沙湾大桥、番禺体育场、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等近百个项目。

对于投资内地,霍英东虽然频繁出手,但也相当谨慎,“每一件事家父都很小心。”霍震霆回忆父亲当年的诸多决策时说。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当时在北京建贵宾楼饭店,有人建议霍家在顶层搞个旋转餐厅,霍英东立即说,“如果一定要这样,那我就不干了,旁边就是北京饭店,我不能超过北京饭店,要考虑影响,考虑大局和整体。”

在霍震霆眼里,父亲话不多,喜怒也从不轻易表露。和绝大多数传统的父亲一样,在霍震霆的记忆里,父亲几乎从未用语言表达过对子女的情感和认可。

“即便是得知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他也只是连说了几声好。”霍震霆说。

每一个家族企业都有不同的基因,霍英东无疑是霍氏家业的基因缔造者。

从投资轨迹可以看出,霍英东多采用合资或独资形式把大笔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桥梁、楼宇等。而与商业平衡的另一面是,霍氏家族也在内地捐赠了诸多承载公共服务的项目,如番禺大桥、南沙大桥等。商业与慈善是这个豪门家族多年不变的“平衡术”。

同为香港豪门,李嘉诚的投资策略则明显不同。李选择的大都是短期项目,投资少、回收快、利润高的热门城市、热门项目。两年前,国内地产行业形势下滑时,李嘉诚也果断抛售迅速撤离。一个鲜明的对比是,李氏家族开始撤离大陆时,霍家却在南沙加大投资。

目前,李嘉诚旗下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而霍英东集团却仍未把上市提上日程。

霍震霆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父亲当年在这方面就比较保守,因为有其他股东进来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压力太大。”

相比之下,霍家似乎更重视精神的传承和名门声望。

霍震霆说,家族虽然庞大,但在家里,吃饭是不准谈生意的,这也是父亲霍英东留下的规矩,“饭桌上,谈的更多的是价值观,谈做人。” 二

小时候,霍震霆曾亲见父亲在香港地产界,因开创分层出售卖楼花和分期付款而一枝独秀。成年后,霍震霆开始跟随父亲掘金澳门。

香港、澳门之后,霍英东开始将资本的触角伸向大陆。

上世纪80年代,霍英东率先把眼光投入内地。南沙,是霍英东想要留给子孙的藏宝图。

霍震霆说,1982年,父亲带着他前往南沙,并告诉他,你要开发南沙。

霍震霆曾经犹疑,大陆的大城市多的是投资机会,为什么选这片蛮荒之地?父亲的一番话回答了他的疑问。

霍英东预测,广州经济圈终将向南辐射,而港澳经济圈也会向北延伸。他的目光便聚焦在三地中心――他的故乡番禺县南沙镇。

公开资料显示,南沙距广州62公里,距香港39海里,距澳门30海里。南沙镇南临珠江口,东隔虎门水道与东芜市太平镇相望,且三面临海,海岸线全长25.5公里,有建深水港的天然条件,此外,省港澳高速公路也从中穿过。

“背靠的广州又有大量工业可发展,先天条件可遇不可求。”霍震霆说。

此外,在彼时霍英东的眼里,香港和家乡虽一水之隔,社会发展却有天壤之别,霍英东希望儿子把南沙建设成广东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开荒是孤独的。

霍震霆陪着父亲经历了开发南沙的全过程,“起初南沙连条路都没有,处处是烂泥滩,从香港回祖籍广东需要过关,军人把守。”

霍震霆仍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同广州,路程要8个小时,车过之处尘土飞扬,孩子们见到轿车稀罕地跟着跑。

80年代末,霍氏父子开始建海岸护堤,填海造地。

20多年后,南沙终于有了城市的模样。2006年霍英东去世,下了一半的南沙棋盘交到霍家二代手里。

依据霍震霆的设想,香港距离南沙的路程仅20分钟,南沙的房价比香港更为便宜,年轻人可以到南沙发展。他希望改变现在的造城趋势,把南沙建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小城。“比如欧洲,很多的旅游都是小店。现在谈的都是小生活,我们国内发展的很快,很多东西几年就建立起来了,但是有没有带来一个稍微好点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慢一点想一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成了世界的制造中心,广东变成了世界工厂。但是这也给霍震霆另一个触动,现在的知名品牌几乎全都是国外的。霍震霆说,“我们有那么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现在的年轻人也有很多创意,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

他希望将南沙打造成中国南部的一个小型外事活动中心,把香港、国内、国外的年轻人笼聚在一起,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把中国的文化元素表达出来,“比如在产品设计里多一些中国元素,让国外的人多了解中国,同时他们好的品牌经营管理经验中国也可以学习。”

“小米就是个例子,”霍震霆说,“中国品牌现在也已起来,中国很多技术已经过关,中国的人才很多。”

他希望吸纳一些创意产业和服务业,把南沙建设成港澳穗三地青年宜居宜业的地方,“现在创业很重要,特别是年轻人的创业能力很强,我特别希望有创意的年轻人将来可以到南沙生活,同时发展他的创意产业。” 三

除了家族控制的产业外,作为这个家族的接棒者和交接者,霍震霆同样扮演着一个平衡者的角色。

和20年前随父南沙开荒一样,如今的霍震霆沿袭着霍家言传身教的培养形式,每去南沙必带儿子霍启山。霍启山身为霍英东集团副总裁和南沙游艇会会长,是南沙项目第三代接棒人。

而在体育领域,身为香港奥委会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霍震霆也在有意培养长子霍启刚。2013年的东亚运动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霍启刚都以香港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带队出征,而一段让人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故事是。霍启刚和跳水皇后郭晶晶的世纪婚礼。

事实上,对道教的平衡智慧理解颇深的霍震霆还释放着更多的能量,尤为突出的,无疑是其在中外体育“建交”方面,充当的关键桥梁角色。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运动员在国际体坛上几乎被隔绝,在彼时的国际环境下,香港球队去内地踢一场足球,都要装扮成游客,偷偷踢完比赛再偷偷返回香港,一旦被查出将面临处罚。

彼时,有着海外学习背景的霍震霆开始随父一起在国际上“推销”中国体育,帮助中国的足球、羽毛球、自行车等项目在国际协会中恢复合法会籍。2001年,霍震霆成为香港第一个国际奥委会委员。前年,霍氏豪门的族谱再添新枝,霍震霆的第一个孙子出生。他给长孙取名霍中曦,取中庸、阳光之意。而岁月更替,明年霍震霆也将步入古稀之年,父亲创立的霍英东集团也将进入第63个年头。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篇7

[关 键 词]:质疑教学;流于形式;灵动;有效

G623.2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依据新课标精神,质疑教学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怎样才能让质疑教学灵佑行呢?下面,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与分析,我谈谈自己点滴的认识和做法。

案例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有疑问吗?

生:哪里发生了地震?

生:父与子在地震中的表现怎样?

生:为什么说父与子“了不起”?

(没有让学生继续提问题。)

师:同学们都请坐,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案例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别的孩子的父母为什么不挖?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别的孩子的父母认为“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

生:为什么阿曼达的父亲挖了38小时仍然不放弃?

师: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能回答吗?

生:因为父亲心中有儿子,他爱自己的孩子。

生:儿子是死是活,父亲总要找到他。

生: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案例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课例:

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中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组长把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好提出来。

生::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了不起?

师:你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先在学习小组中合作学习这个问题。

(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中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师:下面汇报、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汇报前,老师提出明确要求:

别的小组汇报时必须仔细听,如果他们汇报的问题也是你们学习的问题,就想一想他们的理解和你们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更好。别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们是否可以帮助他们解决。

(各学习小组汇报。)

第三小组学生:我们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中的“再”字中知道了之前有围观者、消防队长和警察阻挡过他,但没有成功。这样更能反衬父亲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小组成员愿意朗读他们的对话。

师:你们学习小组不仅会斟酌词句,还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我特别欣赏你们这种学习方法。

(第五小组的组长举手了,似乎有不同的见解。)

师:你有更好的理解吗?

第五小组的组长:我们组也认真读了第12节,从“8小时、12 小时、24小时、36小时”我们知道了父亲为了救孩子挖的时间长。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们明白了父亲非常劳累,伤痕累累。从“没人再来阻挡他”可以看出父亲为了救孩子不顾一切。

第四小组的组长:“我们认为第12节只写了父亲的外貌和动作,还可以写得更具体些。比如可以写父亲遇到危险时的情景。我们补充的句子是:突然,余震来袭,一块大楼板从上面滑落下来,父亲躲闪不及,大楼板的一角砸在他的脚上,顿时,脚趾鲜血直流。父亲不顾包扎,搬起楼板,继续挖起来。

师:你们能超越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你们最了不起!

第六小组的学生:我们从重点词语“不怕”中体会到儿子勇敢坚强,从一个“让”字中体会到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

师:你们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真会学习!

・・・・・・

案例分析:

“课例一”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学生围绕课题提出很多问题后,教师没有及时组织学习,将问题置之一边,却按照预设教案教学生字和词语。这样的质疑教学只是为了体现教学中有质疑教学环节而已。

"课例二"中的质疑可以说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的。但是,一边质疑,一边释疑,课堂成了一问一答似的“记者招待会”现场。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更没有合作交流,何谈理解和感悟?这种模式化的质疑教学表面上看似热闹,实际效果不佳。

"案例三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父与子了不起?”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首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然后集体汇报交流。抓住表示时间的词: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体会父亲在漫长的时间里顾不上喝水、吃饭和睡觉,永不放弃的精神了不起。联系上下文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的原因,指导朗读父亲与围观者、消防队长和警察的对话,品味“挖”字的内涵,体会父亲在孤独无助中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永不放弃的精神了不起。创设情境,想象写话,38个小时中,父亲会遇到哪些险情?感受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和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情景,感悟父亲沉甸甸的爱和包含血泪的情,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那就是“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不怕”体会儿子勇敢坚强,从一个“让”字中体会到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由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到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到全班学生汇报交流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形成了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篇8

仔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情景:小文远离父母在外地读中学,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想把由父母替她储蓄的500元压岁钱捐给灾区。小文知道自己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觉得必须说服父母取出这笔钱,献出他的爱心。

尝试:请你以小文的身份,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这种心愿。

要求: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和校名。

②注意书信格式;不少于600个字。

【写作导引】

2008年浙江绍兴市的中考作文为情景作文。首先设置一个情景:小文欲将父母给自己储蓄的500元压岁钱捐给灾区,要求以小文的身份写信给他的父母,说服家境并不富裕的父母将此钱捐出。一个预设的生活场景,要求考生借助简单的书信格式,进行情感表达和道理说服。怎样才能使这样的写作出彩呢?

一、明确身份,写好书信

首先要明确身份。作文要求“请以小文的身份,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这种心愿”,所以考生必须以小文的口吻来写,署名也必须是小文。

其次要注意格式。称谓、问候语、正文、祝福语、落款都必须正确书写,否则在格式上就会导致失分。这道作文题,其实也是考查考生对书信这种实用文体的掌握情况。

二、关注灾情,捕捉细节

要捐款必定有动机,是什么触发了小文捐款的决心?这情感的触发点来自何处?这就需要考生动用平时关注到的有关灾情的各种细节,既可以写地震的惨状,写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也可以截取几组镜头作为情感的触发点,来渲染这次万众一心救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再则,为了加强说服力,还可以借用一组乞丐、捡垃圾的和残疾人的捐款的画面,强调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都在全力献出爱心,帮助救灾。在对比中,突出自己捐款在道义上的不容置疑性。

三、设身处地,推心置腹

写的信要感人,首先必须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当作小文,以我心抒我情。最忌无病,无限拔高,矫揉造作。

其次,要情真意切,学会推心置腹地与人交流。写本文时可以以血缘关系及平时的家庭教育,作为交流的切入口。“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平时的言行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所作所为,捕捉平时生活中的父母的一些言行细节,如教育子女同情弱者、互相帮助、拥有爱心等,把这些从父母那里习得的道理再讲给父母,就很容易和父母沟通了。

四、选准角度,力求新意

如何才能让父母心悦诚服,心动然后有行动呢?这需要在给父母写信时,情感步步深入,论证层层推进,从灾难的严峻,到灾民的无助;从抗震的艰辛,到救灾的感人等,结合自己家境的实际情况,从现状分析入手,陈述自己作出此举是深思熟虑的。

总之,说理抒情都不能架空,只有铺设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写得情真意切,捐款才能水到渠成。

写作的大忌是重复别人,说雷同的话,谈雷同的事。因为汶川地震是全国人民都关心的大事,同学们看到的大都是相同的电视画面、报刊文章,写作这篇文章时,一不小心就会走入同一个模式。所以,考生在选材时,一定要选取最能打动自己的素材来写。

【佳作一】

给父母的一封信

绍兴一考生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我一直很想念你们,真的。我做梦都梦见临走前妈妈不放心我而替我收拾行李的忙碌身影。爸,要记得少吸烟喝酒,那对身体不好。我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每天都有同学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陪伴我,我上次月考进了前10名呢!

我真正体悟到自己是多么幸福,是在了解了四川灾区的孩子们的情形之后。我想你们对四川灾区的情况也一定知道不少了。5月12日,当我们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中自习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四川汶川会发生那样悲惨的灾难――我的无数同龄人,那无数鲜活的生命会被埋于废墟之下,曾经同我们一样纯真的笑容就此定格。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有这样那样远大的理想抱负……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这一切掩埋。

望着电视、报纸上那些画面:昏暗的天,极力挣扎的身躯,惊恐的神情……这一切让我的心揪紧了。“爸爸妈妈,他们在下面,就在下面!”那是一个与我差不多年纪的孩子,无情的地震把他的父母埋到了废墟下。我从他那颤抖的声音中听出了悲伤和绝望,那是至今我听到过的最令人心疼的泣诉。我是那么想拉起他的手安慰他,那么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他!你们一定能体会到我的这份心情吧!

大灾有大爱!之后的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无论是奔赴第一线的总理、武警官兵,还是来自各地的志愿者,甚至是路上积极捐款的行人,都让我肃然起敬。在灾情面前,我没有理由置身事外!爸,妈,请允许我拿出你们替我储蓄的500元压岁钱去帮助灾区人民吧,衷心地恳求你们。尽管我们并不富裕,但比起那些失去家园、吃不上热菜热饭的人们和失去父母、无法读书写字的灾区孩子,我们已经是拥有很多了。

虽然不能亲赴灾区,但我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灾区那些不幸的人们。爸妈,请一定要帮我实现我的这个心愿。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孩子 小文

2008年6月14日

【简评】书信开篇关心父母并向父母报喜,叙述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优越,学习成绩优秀,与下文展开的汶川地震中同龄人不幸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的捐款举动奠定了客观基础。

抒情尽力寻找情感的基点。电视报纸上那些惨痛的画面触动了自己那颗善良的心和悲悯之情,希望也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援助他们;抗震救灾中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激起了自己捐款的决心。抒情层层深入,使人不禁动容。

【佳作二】

给父母的一封信

绍兴一考生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离开你们已有几天了,拙笔却无法描述我对你们的想念。昨晚,我静静地躺在床上,泪水却不争气地流下来。爸爸妈妈,我是那么依恋你们,以至于一离开你们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思念,只能心中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坚强,要向灾区的孩子们学习,坚强地面对生活。

我对你们的依恋和思念,让我不由深深地体会到,灾区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是多么不幸啊,不仅有肢体的伤痛折磨着他们,心灵之痛也让他们更加难以忍受。

妈妈,当我在雨中坐在您的车后座上,小脸靠着您的后背,心里感到无比温暖、踏实时,灾区的一些孩子们,却只能在简陋的帐篷里上课,他们那单薄的身躯,还要承担失去父母的巨大伤痛。

爸爸,当我依偎在您的怀里,缠着您给我讲数学题,心里感到无比幸福时,灾区的一些孩子们,却要在失去父母之后,担负起照顾弟妹的职责。他们的年龄或许比我更小,他们的身体或许比我更瘦弱,但他们的心灵却比我坚强许多。他们微笑着面对不幸,用自己不屈的力量,承担起了对他人的责任。

此时此刻,我分明感受到了他们坚强表情背后的沉重心情,我分明看到了他们倔强的小脸后藏着的悲伤泪水,我分明听到了他们呼唤亲情的稚嫩声音。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定会感动于他们的坚强,也一定会震撼于那弱小的身躯要担负起的重担。虽然我们并不富裕,但是善良的本性分明告诉我,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妈妈爸爸,汶川的灾情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所以我想拿出我的500元压岁钱捐给灾区,为救助我的那些同龄人尽一份微薄之力。我想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同情和爱,希望看到他们与我一样,有幸福快乐的成长之路。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的时候,我希望能助他们一臂之力。

祝爸妈安康!

你们的孩子:小文

2008年6月14日

【简评】书信巧用对比,将自己的生活与灾区的孩子的现状反复对比,尽力渲染自己的幸福及灾区孩子的痛苦,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文章以情感人,提笔抒发思念之情,追忆与妈妈、爸爸在一起的幸福、甜蜜的片段,而这一切恰恰与灾区孩子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灾区同龄人的坚强,也感动着自己。因此自己想捐款表达爱心,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文中作者情感一直贯穿始终。

上一篇:防止瓦斯爆炸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青春期健康教育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