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课文范文

时间:2023-09-29 16:36:27

北京的春节课文

北京的春节课文篇1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名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课文篇2

一、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自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以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多媒体声像结合的特点为小学语文课堂增色不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过春节这一生活情境中,我在课前通过互联网搜集到了很多关于北京春节的视频,然后进行剪切压缩,做成了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刚开始,我并没有直接进行课文教学,而是问:“同学们喜欢过年吗?”同学们都回答喜欢。我接着问:“那你们知道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吗?”同学们纷纷回答:“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春节去拜年,还能拿到压岁钱。”“年二十三是小年,要祭灶王。”……“同学们知道的习俗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北京的春节》,请大家一起和我观看视频,看看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么过的。”我随即打开视频,在卓依婷《嘻嘻哈哈过新年》的歌声中,同学们对北京的春节有了直观的了解。吃腊八粥、祭灶王、吃饺子、拜年、吃汤圆等过年场景一一再现,把大家带到了过年的气氛当中。看到同学们还沉浸其中,我说道:“接下来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同学们营造了过年的气氛,把同学们拉进了那个十分快乐的时光。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增强课文对学生心灵的触动。

例如,在执教《穷人》一课之前,考虑到很多学生的家庭条件都非常优越,对“穷人”这一概念可能不会有深入的了解,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调查周边到底有多少穷人,并把这些穷人的生活简单地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交流。经过几天的调查和了解,正式上课的时候,我问道:“经过调查,你们了解到你们身边到底有多少穷人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很多!”“既然如此,那么请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大家描述一下你们所了解到的穷人的生活。”李明同学说:“我家旁边有一位老奶奶,她今年已经八十岁了,无儿无女,孤身一生,靠政府的救济金过日子。她每天的生活十分艰苦,喝稀饭,吃咸菜,衣服也破破烂烂的,连看病的钱都没有……”王华同学说:“在调查中,我了解到贵州山区的很多小朋友连学都上不了,上得起学的每天也要走几十里山路才能到学校,十分辛苦。他们过山谷的时候还要过铁锁桥,真的非常吓人,这些小朋友太可怜了……”代表们发言结束之后,教室里寂静一片,很多学生的脸上都流下了热泪。看来,学生们对“穷人”这一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接下来的课文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结合扮演角色,创设生活情境

角色扮演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课堂活动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我经常运用角色扮演法,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

例如,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增强课文的感染力,课前我组织班里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进行表演。表演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天,和风徐徐,一群游人在导游的带领下游览公园。中午的时候,很多游人饿了,拿起自己带的食物吃了起来,吃完后,他们随地乱扔垃圾。不一会儿,公园的地上都是垃圾。环卫工人看到了,上前阻止,让游人不要再随地扔垃圾,没想到挨了游人的一顿毒打。游人们声称自己花钱来旅游就不应该受到限制,扔掉的垃圾,环卫工人有责任扫掉。事件发展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我把这个微型剧搬到课堂,很多学生看了都非常愤怒,纷纷指责游人的不对。看到此情形,我说道:“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护我们的地球呢?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同学们回答:“那是当然。”“既然同学们都如此爱护我们的环境,那么接下来请和我一起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由于篇幅有限,在此我就不多介绍了。总之,生活情境为课堂增色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科学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北京的春节课文篇3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2.本单元重点:

(1)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北京的春节

本文主要讲述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课文要采用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

1.利用音频将学生带入春节热闹非凡的境界。

2.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关于他们城市的文化。

2.腊八粥

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

1.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手法。

2.

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古诗三首

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描写了不同地方的风俗。重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读通、背诵这三首诗词。

3

1.

指导加深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感受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

2.引领学生走近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4*.藏戏

本文主要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

1.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感悟。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习作:家乡的风俗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风俗习惯。介绍你们家乡的风俗活动或参加这个风俗的感受。

2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对于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能顾详略得当的描述。

语文园地

学习写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对于次要内容要简略表达。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了解习俗的寓意,提高书写速度,积累古诗《长歌行》。

2

1.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详略表达。

2.

让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3.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北京的春节课文篇4

一、诱情与续情:课堂起始和结束中的情境创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用饱含情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再现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创造出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一节成功的语文教学课,不仅要有能吸引人的开头,而且也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要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继续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1、课始诱情。一堂课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课的起始便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例如,我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利用两分钟的时间,播放了歌曲《恭喜》与精彩的北京春节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顿时提高了,他们对歌词、音乐带来的喜庆,对新鲜、独具特色的北京春节民俗图片,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产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发起了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也受到同样的感染,于是,我们师生同乐同欢的《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拉开了课堂的序幕。

2、课末续情。语文教学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教室,又要带着满心的探究欲望迈出教室。因此,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悬念情境,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内容或急切探究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例如,六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在第二组“民风民俗”中安排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四篇课文,学生对独特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教学《藏戏》,在课堂尾声处,我向同学们播放了《状元与乞丐》、《春草闯堂》、《秋风池》等著名、精彩的莆仙戏片段;同时,在配乐中向学生介绍了王少媛这位梅花奖得主不凡的戏剧生涯和辉煌成就。同学们在我的感染下,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的戏剧。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迈向社会语文大课堂,鼓励他们走出文本、走向社会,进行多方面的调查、访问、查询,了解自己身边乃至世界各地的戏剧或民风民俗。

二、激情与抒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1、想象激情。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俗,我紧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段来理解景色的奇丽。然后,我设计情境: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后、想后请他们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在学生充满激情之际,我又播放了德国街道鲜花盛开的课件,学生们完全进入了德国异域风情中,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样,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得益彰。

2、设疑激情。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开放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留给学生学习活动较大的自由空间。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设疑激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例如《手指》的教学,在学习中指的特点与作用时,许多学生从“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它是参加了实际并不出力”这些语句中,认为中指的作用不大,是个没有什么用途的家伙。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不对!中指也有作用啊!”“那有什么作用呢?”我趁机追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二胡过九级的芳琪同学说:“我拉二胡中指帮我按弦,作用可大了!”“对,我弹钢琴也用到了中指。”“写字、打字、按鼠标也靠中指。”“老师,我发现作者在中指的作用部分是略写了,这样有详有略才能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看来,各种事物在被人们忽略的同时,却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作贡献。”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促成了一段精彩的生成,学生能联系实际,更能从写作上来谈自己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北京的春节课文篇5

关键词:信息资料 教学融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大知识时代。网络是丰富的信息库,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语文教学应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条件把网络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即使有也是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课堂有效性不高。如今网络技术走进课堂,走入教学,教师有必要让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来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1 网络资料的引入

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要对教学内容做一些补充讲解,如作家的简介、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这些可以是文本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声音资料、影视资料等,教师们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来组织和呈现。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体会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形象的演示。例如,在教学《把我寄给爸爸》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形象地记住“角”字,知道“角”字的演变过程,从而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在学校资源库中找到了“角”字的Flas,动画生动地呈现了“角”字从最初的牛角到“角”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轻松记下“角”字的音、形、意,并且对汉字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中“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这句话时,笔者为学生播放北京名胜古迹的动画,使学生对北京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了对北京的向往和喜爱之情,这对激发他们对北京的热爱作了情感的基奠。在教学“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句话时,笔者为学生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当学生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耳边奏响时,学生的爱国之情一定会油然而生。这个影视素材的播放,使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到这个宏大的场面就是壮观,体会了“壮观”一词的含义,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情感,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申奥成功成为北京吸引中外游客的又一亮点,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北京,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笔者为学生播放申奥成功时的影视资料,大家都知道申奥成功不仅是北京的骄傲,更是伟大祖国的荣耀,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为此感到自豪与骄傲。当学生看到人们都在为北京的成功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孩子的心中又会怎样呢?笔者听到了:孩子们为北京的成功高兴、激动、自豪。看来此处教学设计,成功地借助了网络资源,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又如《麻雀》一文,利用网络设备播放麻雀保护幼子时的录像,学生把课文描写的场景与视频中出现的景象进行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学生就对理解课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发自肺腑的、强大者保护一切弱小者的呼喊和牧歌,这样就使学生与作者进行了深层次的心灵会晤,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心脏有力的律动,同时也会使学生拥有更自由、更广阔的个性解读的空间。

2 网络资源的链接

在教学《燕子》《江南春》这一组有关春天的内容时,笔者播放学生外出踏青、春游的影视素材,让学生们如临野外,领略春的气息,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在一个星期中,语文课上以连续不断的春天冲击流,强烈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语言文字中感受春天、享受春天、品味春天。在自习课上,放声歌唱歌曲《春天在哪里》,除了让他们唱,还更多地让他们说,说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对春天的畅想。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来完成。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时,孩子们读着这首感人至深的词,心潮涌动,学生喜欢它是因为它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那么“哪里最打动你?”笔者抓住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来谈、来读。有一位学生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深深地打动了,她想到了在失去疼爱自己的爷爷时的伤心,深深地理解了苏轼此时无限的思念与悲伤,当她读到这句话时,禁不住伤心地哭了。同时,笔者也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逝去的爷爷,悲伤悄然而至,饱含着对爷爷的深切思念读出了那句“不思量,自难忘”。其他学生也被这种情感所感染,笔者再让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动去读时,孩子们个个泪眼婆娑。笔者知道此时诗人的、学生的、笔者的情感已经交融在了一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也与自己的生活、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融在了一起。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笔者利用网络资源,链接苏轼的其他诗词,庞大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展示了苏轼平生的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苏轼的诗词诵读。这样就通过网络资源链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

不是所有的网络资源都可以拿来直接就用的,它需要教师们带领学生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编辑,这样的资源使用方便、保存长久,既可以让教师们在使用这些网络资源时更加得心应手,实现有用资源共享,让网络资源成为教师们学习的便捷助手,又培养及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

总之,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巧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京的春节课文篇6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1.网络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导入环节对保证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在充分考虑课文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导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相对复杂的情感时,往往会使学生迷茫,最终使情感教学成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则能够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相结合的手段,形象展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为学生的深化理解创造条件。

3.能够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和拓展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拓展学生思维能够促使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展开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文中语言,进而在头脑中构建典型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的构建策略

1.引进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形式的特色和优势,图文兼备,声情并茂的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点,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讲授《月光》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适当选取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导入教学内容,在舒缓的旋律中向学生展示月光之下平静的大海,以及大海随着音乐不断变换的场景。在欣赏完视频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月光》钢琴曲与画面、课文的关系,进而分析贝多芬在《月光》上表现出的创作思想。这样,利用网络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丰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2.拓展课外内容,加强课内外知识的整合

课内外知识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学生在保证课内知识点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集与课内教学相关的知识点,最终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加深学生对相关语文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在可在在课前可以将学生随机分成两个组别,要求一组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北京春节相关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以及诗词歌赋等;另一组学生则搜集本省春节较为典型的风俗习惯、诗词歌赋等,并要求将自己搜集到的内容抄写下来,在课堂上讲解,再组织学生讨论本省与北京市春节风俗的异同,最终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把握《北京的春节》思想内涵,完成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利用网络技术拓展课外学习内容,还丰富了自身知识储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设计精品视频教学课件,提升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精品视频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在同样的课程教学中被重复使用,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通过师生之间的课件共享,为学生创造反复学习的机会,进而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重复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例如,一位教师针对《藏戏》一课设计了精品教学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本校其他教师在对这一课文进行讲解过程中,就可以适当的借鉴该教师的教学课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也促使其他教师学习该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为其执教能力的提升创造相应的条件。而教师将这一精品课件与学生分享,也能够让课堂听课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在课后时间段内重复课程学习,逐步提升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北京的春节课文篇7

教学背景:

在疫情期间,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学习,学生的学习内容既有北京市云平台空中课堂提供的由全市名师录制的语文课本的课文讲授,也有各种平台推送的语文知识的微课程。学生只能在固定的空间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线上学习的核心,学生面对的学习资源很丰富,但是为了逐步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学生在居家期间除了学习书本知识,更多的是了解现阶段那些新鲜的、带着浓浓的当今时代意义的内容。同时,我在思考教学内容的时候,也考虑到如何让教学目标能够实现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因此,本次课我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内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既包括了二年级下册日积月累的《二十四节气》,帮助学生积累,也有我给学生整理的二十四节气小知识,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还选择了3月5日惊蛰这天给孩子们推送这节课,着重给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与魅力。

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课本知识,还拓展了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实现了学生的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传统文化的美。

教学目标:

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以及简单的节气知识;

2.熟读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3.通过重点学习“惊蛰”这一节气,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与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并了解简单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从时间、习俗等方面重点学习“惊蛰”节气。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感受背后蕴含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学会发现和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PPT、录屏软件、格式工厂、《惊蛰——挖雷笋》绘本视频等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几号呀?今天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你能猜到是什么日子吗?

谁能来告诉大家你的猜测?

同学们的猜测有很多,五花八门,但我还没听到正确答案哟!老师来告诉大家,没错,今天是3月5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惊蛰,那么惊蛰到底是什么呢?

要想了解惊蛰这个有点奇怪的名字,同学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二十四节气,那么,请你们大声朗读老师给大家找到的这段文字,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朗读诗歌,了解节气知识

(一)简介节气知识

1.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同学们现在一定很想知道什么是二十四节气,老师就给大家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请你大声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二)学习《二十四节气歌》

我们要想记住这么多的节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聪明的古人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还创作了《二十四节气歌》,诗词般的韵律、图画般的意境、波浪般的节奏,使这首读起来朗朗上口,赶快来读一读吧!

1.学生各种形式读诗歌: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2.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简单介绍各种节气的特点。

3.引导学生找到诗歌中每一句包含的对应节气。

4.再次朗读,尝试背诵。

(三)小结

古人通过二十四节气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

三、师生共读绘本,认识节气——惊蛰

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已经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看看惊蛰这一节气,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发现!

(一)师生合作,分角色阅读绘本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阅读《二十四节气旅行绘本——惊蛰·挖雷笋》,在惊蛰这天跟随贝儿和爷爷一起去天目山赶春,看看惊蛰这天会有什么有趣的经历!

1.分角色朗读绘本

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这本绘本,我来读爷爷说的话,女生读贝儿说的话,旁白由男生来读,边读请你们边思考:关于惊蛰,你知道了什么?

2.读后交流

绘本我们一起读完了,谁能来说说你都知道了惊蛰这一节气的哪些知识呢?

预设:

(学生分享,教师用图片、动画等补充介绍惊蛰节气。)

(1)惊蛰的标志性特点: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教师补充介绍: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2)惊蛰的习俗:

①祭白虎

教师补充介绍: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②吃春雷,挖雷笋,吃春笋。

雷笋,学名雷竹笋,又名雷公笋、早园笋。当第一声春雷响起时,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的滋润,漫山遍野的雷笋开始破土而出,因此得名“雷笋”。

教师补充介绍:经过立春、雨水、惊蛰,到了春分的节气,听见春雷隆隆,雷笋简直长疯了,它们纷纷从地下窜出来。种植雷笋的农民很辛苦的,笋的时节一天都不得歇,即便下雨,也是雨衣披上就出门挖笋去了。它们长得太快,一天不挖可能就老了,失去了最鲜美的味道。

③北京在惊蛰这天吃春饼和合菜

教师补充介绍:在惊蛰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吃春饼和合菜,还会吃盘龙糕,相传经过冬眠的龙,在惊蛰那天也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按照老北京习俗,惊蛰这天讲究吃懒龙,因为惊蛰过后,大家要为新的一年奔波了,传说吃了“懒龙”,可以解除春懒。北京人除了在惊蛰这天吃盘龙糕和懒龙,因惊蛰期间,北京通常冷暖交替,气温波动大,人身体的适应力难以跟上,易受风寒湿气的侵袭,所以人们还会吃些辛温、甘润的食物,养肝补脾,进行春补。

听老师介绍到惊蛰这天饮食的习俗,你是不是特别馋呀,我看好多东西都要留口水了,今天你可以去尝尝惊蛰这天要吃的美食。

四、朗读古诗,感受春的气息

惊蛰这天的到来,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的脚步近了,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万物生机盎然。

春天已经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到来之时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成都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有一首古诗特别推荐给同学们,那就是杜甫的《春夜喜雨》,请大家跟随音频一起来唱诵这首诗吧!(课件出示诗歌,播放昕融唱诵的《春夜喜雨》的音频。)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五、结语

北京的春节课文篇8

75%,这个普通的数据,堪称北京市民在蛇年春节期间收到的一份大礼。

北京市政府烟花办于大年初二的这项数据,事关蛇年除夕夜北京市民燃放烟花的情况。它指的是北京市六个城区今年清运的爆竹皮由上一年除夕的170余吨下降到43吨,75%就是两个数据之间的下降幅度。与爆竹皮数量同时下降的,还有烟花的销量和因燃放烟花而受伤的人数。

 

《京华时报》记者在除夕夜从同仁医院守候到的信息显示:在除夕夜因燃放烟花而受伤的25名北京市民中的22名眼伤患者在同仁医院接受救治。这一数据比去年的60人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因爆竹伤而摘除眼球的病例显示为“0”。这个“0”,不知令多少普通人的内心充满欣慰之情。

 

其实,上述每一个普通数据,对生活在“霾都”北京的每一个人来说,都称得上福音。

这动人的福音,从何而来?

正月初四晚上9点多钟,我来到自家楼下的烟花销售点。一名受雇为烟花销售点守夜的中年男子,在已经打烊的销售点旁边抽烟。在回答“今年和去年相比,烟花卖得怎么样”这一问题时,中年男子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没法儿比。去年除夕卖了一万多块钱,今年才卖了两千来块钱。”

 

我在和烟花销售点守夜人的交流中得知,虽然烟花经营者“收益惨淡”,但是,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烟花安全的重视程度却丝毫没有降低。这位连续多个夜晚一直睡在烟花销售点旁边一辆汽车里的守夜人说:“钱没卖多少,事情一点儿都不少。城管的、公安的、街道的,这拨走了那拨来。”“来拿烟花?”我问。“不拿。就是安全上的事。”他答。

 

2013年春节,是北京市烟花爆竹由禁放改为限放的第八个春节。在解禁的头两年,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以及铺满院落和街头巷尾的爆竹皮里夹裹着多少随心所欲?那时,多数人还不知pm2.5为何物,灰霾也尚未长时间、大规模地笼罩京城。2012年冬天,灰霾弥漫和流感爆发给生息在北京的两三千万人上了生动一课: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你拥有n套住房还是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何方,你都得呼吸充斥着pm2.5的空气,面对h1n1流感病毒一样无处躲藏。

 

在民众的心因灰霾而痛之时,政府责任者也并非无动于衷。北京市有关部门在灰霾天气里以停驶部分公车亡羊补牢的同时,对烟花在春节期间可能带来的污染等危害也做了大量预防工作。春节前夕的各种媒体,轮番给市民提醒:“遇灰霾污染减少燃放。”仅为应对“破五”这天的突发状况,北京市就出动了包括2万名警察在内的95万人……在“破五”这天,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对北京市民在蛇年春节理性燃放烟花之举表达了感谢之情。

 

因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浪的退潮和悬浮于空气中的烟尘浓度有所减低,北京市民的蛇年春节过得消停了不少。这来之不易的消停,是公民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殊为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上一篇:安全用电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教师个人提升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