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16:53:50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篇1

一、教师要准确寻找教学对话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对话如果切入点找不准,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就会远离文本而天马行空,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必须为课堂对话找到准确的切入点。比如《边城》这篇课文,虽然是小说的节选,情节也不复杂,但课文篇幅仍然比较长,对教师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学时需要寻找切入点,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展开互动。考虑到主题中“习俗美”这一侧面可以渗透对主题另外两个侧面即“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理解,教师可以把“节日”作为切入点。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选取了几次节日来写?分别是什么节日?写了什么事?”这样的问题会有效地指引学生阅读,当学生按照节日将课文情节梳理之后,对故事脉络的理解就渐渐清晰了。教师需要把握全文的精神,才能准确地找到对话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一贯地组织对话,可以培养学生对话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对话打下基础。寻找对话的切入点,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有时候可以抓文本的写作特点等属于该篇课文特质的东西,以与当课的教学重点相契合。其他为激发学生兴趣而找的切入点,要求尽量和文本靠近,可以使教学能既快又准地切入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师要细致确定教学对话的“关节”

对话的“关节”是指话题与话题的结合处。教学内容是由若干话题组成的,“导入”及内容之间的“过渡”构成了对话的关节。确定对话关节的意义,一是设计“过渡”,二是预想“变数”。要确定对话关节,首先要排列好教学内容。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含有小说体例、情节把握、性格分析、细节欣赏和主题理解五大模块。那么,它们之间如何过渡呢?教师可以确定一下过渡方法:最先用“试比较《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不同”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小说体例的产生认识;用“男女生分组找出林冲“忍”和“不忍”的表现”活动促成学生对情节的把握;用提问“林冲为什么要忍”促使学生思考和分析人物安分守己的性格,并完成从“把握情节”到“细节欣赏”环节的过渡;最后用提问“林冲最后为什么又不忍?”引发学生对“”的主题的思考。这些过渡是可以预先设计的,然而,课堂教学对话和日常对话一样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是对话过程中的“变数”。对于“变数”,教师事先能做的只能尽量去假想。在上述课文教学的对话流程中导入环节有一个可能的变数,就是学生可能只谈《三国演义》而弃《水浒传》于不顾。如果这种情况出现,教师如何应对呢?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假想这种意外状况,设计用抓住契机的办法把握进程。在这些津津乐道《三国演义》的学生当中,可能有学生偶然会提及《水浒传》,如表达了对《水浒传》的喜爱等,教师就要抓住这样的契机,及时托转话锋,引入课文;如果真的没有学生提《水浒传》,教师可以抛出预想的另一个问题,如“那么《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相比,有什么长处呢?”也可以使预设的对话路线变得畅通。确定对话“关节”并假想“变数”,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对话提供了保障。

三、教师要创设学生阅读体验

首先,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阅读。课堂教学对话就学生方面来说,需要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先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才会有课堂教学的对话。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如果没有对文本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往往会畏于自己可能的疏漏而缄口不言,于是导致对话无法进行。因此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阅读文本,是实现课堂教学对话必要的环节。课前阅读会为课堂提供对话的实质内容。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除了可以让他们阅读课文外,对于“节选”的文章,还可以让他们阅读原作以及相关的评论资料。教师布置阅读的时候可以下达一些任务,指出思考的重点,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对话的质量。其次,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当堂阅读。教师布置提前阅读这一环节的作用是有限的。有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学生没有做到提前阅读,那么,当堂阅读就必不可少了。当堂阅读时间短,教学任务又紧,无法面面俱到,教师一定要提示阅读的重点。教师可以选择重点段落让学生默读或朗读。事实上,当堂阅读往往发生在对话的间隙,教师可以适时对当堂阅读的内容和重点作出提示和指导,用提出问题或发起活动的办法,促使对话活动紧扣文本,有章可循。

此外,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做到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所回应。因此,对话式教学对老师的记忆力要求很高。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像传统教学时只要记清楚自己将要讲到的文段的准备,必须对自己高要求,力求记住课文的每个细节。对话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对文本了熟于心,教才能随机应变,游刃有余。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篇2

小学关于五一劳动节活动的总结范文一

根据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迎五一活动”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将我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专门召开了相关人员会议,进行了专项研究,制定活动的方案。认真的对工作进行了布置。

二、进行广泛的动员宣传

早晨学生进校后,由卫生老师利用广播对全校进行了宣传动员工作并提出了详细的清扫要求。号召全校老师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以实际行动认真地完成好此次“干干净净迎五一”活动。各班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校要求结合班级实际加以强调。

三、人人参与,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由于我校周六、周日、有自学考试,下午安排考务事宜,因此领导决定利用上午一节课的时间全校进行清扫。

四、活动情况及成果:

1、清理学校周边环境。包括前操场、大道、后小院、学校绿化带。

2、清理室内外地面、桌椅、卫生角、物品摆放、夹层玻璃、窗台、门格、墙裙等。

参加人数:全校学生650多人,教师40人,共计740多人。

典型事例:由于低年级学生小,劳动能力较弱,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们便克服种种困难,亲自动手带领学生干,尤其是1。2班的老师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不顾年级大,也像年轻教师一样,打水、扫地、抹地、扎着凳子檫玻璃,累的满头是汗,毫无怨言。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年组的全体老师认真搞好此次清扫。

我校还有许多老教师、身体欠佳的老师都能够以大局为重,克服困难,积极地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成果:经过全校师生的齐心努力,全校环境焕然一新,到处是整洁、清新和优美。共清理了20余个教室、全校的走廊和楼梯、墙面上的灰网达40余处,清理了操场、校门前大道、花坛白色污染达50余处。

小学关于五一劳动节活动的总结范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扬光荣传统,弘扬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教职工在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实践中的主力军作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到之际,按照区教育工会的指示精神,我校以“颂改革、促振兴、建和谐”为主题共建和谐、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唱响“劳动光荣,教师伟大”的主旋律,开展庆“五一”系列活动,以展示教师风采,激发广大教职工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教职工过好自己的节日,现把此次系列活动总结如下:

一、组织开展踏青活动,舒缓教师紧张的工作压力。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校教育工会组织全体教师来到大连滨海路。漫步在滨海路上,体会着滨海路的浪漫与多情,忙碌的老师们也由此感到消遣放松,很是惬意。同时也将调整好身心准备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

二、组织开展学习“杨爱军事迹”活动,加强教师师德培养。

为全面加强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增强教书育人、敬业乐教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全面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做一个富有激情的好教师。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杨爱军事迹”活动。教师们观看了“杨爱军事迹”的录像片,聆听校长及专家的讲座,教师们撰写了学习笔记、教育随笔,进行了演讲比赛。通过此活动,教师们都决心在杨爱军精神的感召下,努力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形象,做让学生

三、组织开展教学节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我校此次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举办的第三届教学节活动,不仅是对老师们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学校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开展情况的一次大检阅,它为展现教师的专业素质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次教学节盛况空前,由个人素质、提升理念和实践研究三大板块10个项目组成。通过这些活动,启迪老师们的才智,发展老师们的特长。教师们在活动中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发,有激情的旋律,有技能的展示,有科学的探索,有诗意的飞扬……各项比赛充分展示了教师们的教学才华,展示了学校教学文化特色,丰富了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校园和谐团队建设.

可以说,以上活动依据“教工欢迎、广泛参与、师生互动、立足实效”来精心设计各项活动,通过新颖的载体、丰富的活动、扎实的工作,让广大会员感到贴心,振奋精神,展示风采,凝聚力量,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小学关于五一劳动节活动的总结范文三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扬光荣传统,弘扬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教职工在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实践中的主力军作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到之际,按照区教育工会的指示精神,我校以颂改革、促振兴、建和谐为主题,共建和谐、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唱响劳动光荣,教师伟大的主旋律,开展庆五一系列活动,以展示教师风采,激发广大教职工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教职工过好自己的节日,现把此次系列活动总结如下:

一、组织开展踏青活动,舒缓教师紧张的工作压力。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校教育工会组织全体教师来到大连滨海路。漫步在滨海路上,体会着滨海路的浪漫与多情,忙碌的老师们也由此感到消遣放松,很是惬意。同时也将调整好身心准备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 。

二、组织开展学习杨爱军事迹活动,加强教师师德培养。

为全面加强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增强教书育人、敬业乐教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全面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做一个富有激情的好教师。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杨爱军事迹活动。教师们观看了杨爱军事迹的录像片,聆听校长及专家的讲座,教师们撰写了学习笔记、教育随笔,进行了演讲比赛。通过此活动,教师们都决心在杨爱军精神的感召下,努力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形象,做让学生。

三、组织开展教学节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我校此次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举办的第三届教学节活动,不仅是对老师们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学校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开展情况的一次大检阅,它为展现教师的专业素质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次教学节盛况空前,由个人素质、提升理念和实践研究三大板块10个项目组成。通过这些活动,启迪老师们的才智,发展老师们的特长。

看了小学关于五一劳动节活动的总结的人还看

1.学校关于五一劳动节的活动总结

2.幼儿园关于五一劳动节的活动总结

3.五一劳动节活动总结

4.小学关于五一劳动节活动策划方案

5.庆五一学校活动总结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篇3

一、加强对细节的关注

细节决定成败。想要了解一个人,必须多了解他的细节方面,做事也应如此,要先从细节做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一些细小环节并及时指出和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正在关注他,使他有主动参与课堂、融入课堂的意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情感的窗口。认真看对方的眼睛便会知道对方的想法。通过目光接触,不仅能让学生看出教师的意思,还让教师更能读懂学生的想法;越有经验的教师越容易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比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的同时,教师要多加注意,你没有将某同学叫起回答问题,可能就会打消他的积极性。只要教师观察能力强,平时多注意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关注细节,就会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二、创造易于沟通、交流,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平衡心态,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时,更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学生身上;学生对教师的见解提出疑问时,教师不要顾及自己面子,粗暴打断、赫然制止,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陈述自己的不同观点或谈论自己不同的感受;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要加以指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鼓励学生勇于改正错误等。因为,只有尊重学生及其建议,才是师生之间真诚交流的前提条件,才会为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课堂提供可能。教师真诚、鼓舞和领悟的眼神,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实现课堂有效沟通的目的。教师这一职业,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工作者,如果学生什么都懂、不会出错,那么,教师这一职业就无存在的意义了。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对师生关系的重视程度,将师生关系的调节和塑造纳为重要内容,使师生关系做到积极、和谐和融洽,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获得教育教学上的更大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篇4

我跟随导师张人利校长与其他学员来到一所中学听课,七年级4班某老师执教的第三单元的作文讲评课《画龙点睛―文章结尾的提升》,教师讲评的范文都取自学生,教师语言规范,教学生动,特别在对于学生文章结尾提升设计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

轮到张人利导师评课了,他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一文的点评提出的独到见解,深深打动和吸引我。

他评道:该文中学生描述了家乡长沙乡间打谷场的电影、散发幽香的桂花树以及醇厚香甜的冰豆浆等儿时回忆,文笔生动优美,结尾是“我仰望天空,在我心目中最闪亮的那颗星是――自由”,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结尾呼应的写法后,提出立意不高,并展示了自己的修改范文,教师文笔优美,立意颇高。对此导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原来导师下课后专门找这个学生了解她文中“自由”的含义,原来是基于对儿时家乡宁静、质朴的民风乡情的怀念,引发对于轻松、自由学习生活的向往。导师指出教师的修改从家庭、社会意识的角度出发,立意很高,但是忽略了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原文的基础情感,因此建议应从学生对于“自由”的原有情感进行范文指导,张校长还亲自即兴进行了范文描述,让所有参与者心悦臣服。特别是他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作为校长到底应该怎样来评课呢?以往的评课存在哪些问题呢?

[工作反思]

跟着导师不断的走进教室听课、评课,特别是在德育实训基地学习时,我一次次的反思自己以往的课程领导能力,不断地在问自己:校长的听课评课与老师、教研员的听课评课要求到底有没有区别呢?校长的听课评课对提升校长的指导课堂教学领导力有什么作用?

一、校长的评课要有基本理念

校长应该以教学理论为先导,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课,把课上升到一定教学理论去认识,使教师在认识自己课的同时接受评课人新的教学理论和信息,评课后要让教师感受教学理论的导向作用。但必须注意不把一节课机械地靠就某一观念。这就要求校长对每一节课,一定要理性地、全面地、积极地去加以评判,正确地引导教师学习、理解、运用新观念新方法。

二、校长的评课应具有全面性

如果说教研员、学科教师的评课最为关注“学科本身”这一要素,例如:语文老师往往关注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但是一名校长只关注学科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从“学科本身”、“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全面思考来解决一些倾向性的问题。

三、校长的评课应具有方向性

校长在评课中,应不断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方向性的闪光点与方向性的问题,导师对这节课的点评,不仅仅关注了学科本身,还关注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是不能复制的,基于“学科本身”的评课可能仅仅解决了教师在这节课中教学环节、方法的问题,除非教师第二年再次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否则对教师专业提升的效率不高。通过方向性评课可以引发教师的思考,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较为宏观的操作性指导。

四、校长的评课也应关注细节

通过几次与张校长的共同评课,我发现,他有方向性的把握,也有细节的指正。如:10月香港教育代表团前往静教院附校听课。其中的一节科学课:研究通电的线圈产生磁场的吸力变化,即电流越大则吸力越大,其中有如下细节,学生通过用不同电流强度的线圈来吸铁质大头针来验证结论,其中一位学生提出被吸过的大头针由于带有磁性,不能再用,应予更换。另一位学生随后提出:不必更换,只要先用电流小的线圈吸,再用电流大的线圈吸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此老师予以充分肯定。在随后的评课中,导师对此提出了意见,第二位学生的方法犯了逻辑上的错误,顺序恰好相反,即电流大的线圈吸过已经带磁性的大头针,电流小的线圈也不能吸起,更能验证结论。

校长在评课过程中对于这些诸如逻辑思考所产生的教学细节错误,应予及时指出。对于教学方法手段的不同见解都以充分讨论。不宜一言堂。当然这对于校长的要求很高,需要在听课过程中保持思想高度集中。

综上所述,校长与教师的听课评课确实存在一定区别,校长的听课评课既要有理念,还要全面性和方向性,也要关注细节。

[专家点评]

校长要关注课堂,校长要走进课堂,校长要听课评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华师大教授陈玉琨指出:现代校长的能力发生着变化。其中三种能力变强了:组织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二种能力变弱了;指导课程建设能力,指导课堂教学能力。所以作为校长,落实教学指挥权的听课评课成为所有校长所公认的专业能力,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永恒话题。校长工作千头万绪、校长责任也是无限的。但是我们认为:校长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工作还是课堂、还是课堂的领导力。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篇5

然而,仔细审视课堂里层出不穷的教学细节,我们不难发现,某些教学细节具有美感,让人回味隽永;某些教学细节却是乏善可陈的,让人忆起来有如嚼蜡;某些教学细节则显得局促丑陋,让人不忍回想。总起来说,尽管一堂课里教学细节接连出现,却又难有亮点照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少让人怦然心动的人文关怀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精彩的教学细节理应展现教师的人文关怀,缺少人文关怀必然会让教学细节远离精彩。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下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内容时,为了指导学生探究“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作用”,张老师出示了一组幻灯片,将一些先天肢残患儿、先天裂唇患儿、先天脑瘫患儿的照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有些学生看到这组图片后,将头低了下来。

师:看到这组图片,为什么有人将头低了下去?

生1:这些图片很丑,我不敢看。

师:难道因为这些图片很丑,我们就可以不看吗?

生2:这些图片太吓人了,我看后感到害怕。

师:这只是图片,又不是真人,怕什么?胆小鬼!我们学的可是科学知识,就要有大无畏的精神。

生3:我看了不怕,但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部分学生笑)

师:有什么好笑的?

生4:我看到这些图片,很伤心。

师:为什么伤心?

生4:我想到了我舅舅……

师:你舅舅是个残疾人吗?他是肢残还是脑残?

生4:(低下头)……

师:既然站起来发言了,就要把话说完。

生4:(将头埋得更低)……

在张老师与多个学生的对话中,我们看不到一个教师应有的关怀,也看不到生命之间必不可少的尊重。这样的教学细节之所以不应该在理应洋溢人文关怀的现代课堂里出现,是因为它虽然以传授科学知识为幌子,却又偏离了生命教育的目标,甚至会给学生留下不堪的回忆。课堂里需要传授知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永远也不该放弃人文性的关怀。缺少人文关怀的教学细节不光会让课堂远离精彩,甚至会让教育变得丑陋可憎。

精彩的教学细节不光是教师教育素养和教学功力的综合反应,也是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积极研究教材的结果。打造精彩的教学细节,教师不光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能运用准确、精炼而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解决问题,诠释生活,也要能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深度剖析和智慧解读,能在分析、研判疑难问题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更要有对生命成长的深情瞩望。

人文关怀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是发自教师内心的对个体生命的敬畏。有了人文关怀,教师才能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倾注满腔的热情,给学生的行为以有效的引领,完成对学生的性情陶冶,给学生以无形而有益、直观而深邃的生命关照,养成他们温润怡人的道德情怀,让课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让学生情绪饱满、如沐春风。有了人文关怀,教师才能给学生以必要的教育点醒,促成他们的学习自觉,生成他们健康的情感,让教学细节亮点迭出。

那么,怎样才能实施课堂里的人文关怀,让教学细节精彩迭现呢?

实现人文关怀必须尊重全体学生。学生是人,我们必须将他们当人看,当人爱。要时刻关注弱小生命的生长姿态,细致呵护,而不能受功利意识的左右,用过高的标准要求有差异的学生,不能将向课堂要质量、向教学要成绩当成金科玉律来追捧,把学生当作拿分的机器来使用,以致将令人赏心悦目的“求知”之旅变成学生生命中难以承受的“求效”重负。要在充分了解、准确洞察的基础上,面向全体,为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目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主动呵护学生的心灵,对于学生的不成熟见解也能发现值得肯定的地方,哪怕是全无可取之处的错误理解,也要体现对思考的敬重。在订正、纠正的时候,一定要看到错误后面的人,不能让出错的学生产生灰溜溜的感觉,更不能伤害到学生的自信。

只关注一部分学生,不管怎么周到,都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偏离。有了对学生的整体观照,才能有面向全体的课堂教学。《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想实现课程期待的目标,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愿景,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并且时刻关注他们的情感情绪变化,学会以温柔之心去体察,以智慧之为去涵泳,以仁善之举去化育,让他们尽情享受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教学,享受无拘束的生命成长。

尊重全体学生,自然应该尊重那些成绩不够突出、行为时有偏差的学生。如果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定喜恶,那么,层级分明的课堂就会背离教育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秉持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生命关怀的有机融合,将关心、爱护和温暖送达每一个学生的心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了偏差,我会耐心指导;学生的课堂行为出现反常,我会帮助查找“内因”,化解他们的心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散漫,我会温情以对,积极引导。正是因为有了对生命的尊重,精彩的教学细节才会纷至沓来。

实现人文关怀应给特殊学生特别承领。课堂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作为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自觉地创设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的人性化环境。有了人文化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在轻松的课堂场景中自由发表见解,自主舒展灵魂,自在彰显性情。要尊重特别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不能将课堂当成“说教”的场所,动不动就用道德的标准去约束学生的心性,用个人的感受去决定教育的方式,更不该将教师的“权益”维护放在学生的成长目标之上,用“快意江湖”的方式处置突发问题。

对于特殊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得到教师人性化的关怀,可以让他们走入学习生活的别样天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被遮蔽的智慧点,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能让被遮蔽的智慧与潜能得以生发,并促使他们在生命的节点处着力用功。给特殊学生以特别的承领,体现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宗旨,显现的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教育智慧。

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人类遗传病》一节内容时,正在上公开课的王老师遭遇了学生的“挑战”。下面是师生对话的实录。

生:王老师,人类有许多病是遗传的结果吗?

师:是的。

生:这些遗传病都很难治吗?

师:不一定。

生:为什么?

师:病情不同,有轻有重。

生:老师,你有遗传病吗?

老师(一惊,一愣,一笑):谢谢你的关心,老师没有遗传病。

生:你没有遗传病,我就放心了。

如果没有学生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会以为这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学生是在有意“挑战”老师。当然,要是没有王老师“谢谢你的关心,老师没有遗传病”这个就事论事的回答,这个教学场景就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王老师的冷静处理和智慧作为,不光消弭了一次课堂意外,也生成了一个精彩的教学细节。

其实,许多精彩的教学细节可能就是教师在遭遇挑战、面临难堪时,运用娴熟的教育技巧,实施周到的人文关怀创造出来的。出现教学意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囿于一己之“私念”,将人文关怀弃置一边,以简单对简单,以粗暴对粗暴,造成教学细节中的伤人自伤。将危机化为精彩,需要教师用直达心灵的语言舒展爱心,用得体有力的行为展现悲悯情怀,给学生的弱小心灵以真情的抚慰。

实现人文关怀必须雕琢教学艺术。精彩的教学细节是由师生共同营造的。给学生以人文关怀,需要教育人的教育理性和教育直觉,也需要教育人将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并精雕细琢之。作为人对人的教育活动,教学细节永远不该拘泥于技术性的考试重点透析,也不该流于对疑难问题的机械解读,而应该以举重若轻的从容,指向人的发展。因此,教育人永远也不该轻视教学细节的作用,而应该让教育直觉与教育关怀共生,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情感熏陶,培育学生的文雅仪态和济世价值。

在教学细节中展现人文关怀,既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契机倾情以对,优雅处置,也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高屋建瓴,着意安排。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不能将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局限为对知识的机械识记,而忽视了对生命的人性化关照。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做到综观全体,灵活处理,优雅调度,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打磨,促成知识、能力和情感在课堂这一方天地里的和谐共生。

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草原生态情景图,让一部分植物和动物和谐地“栖居”其间。在学生欣赏了美丽的画面,详察了动物的种类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多样化的动植物为鼠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如果鼠类大量繁殖,结果会怎样?”在学生认识到了鼠类大量繁殖会破坏草原的生态环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讨论:“植物少了,鼠类还能大量繁殖下去吗?最后的结果告诉我们生态系统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在由画面和问题共同营造的环境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本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

良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良好情境的创设所展现的则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创设让学生“全无洞察”的学习情境,消除学生与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的隔阂,引领他们走进学科知识的深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教育学生,是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精彩的教学细节犹如艺术作品中的神来之笔,既能承载生命的情感,又能释放生命的能量,既能让“读者”欣悦,又能让“作者”自豪。精心打造教学细节,既能体现教师的“大教育观”,也能体现我们的“大教学”追求,最终催生学生的学习快乐。

不管怎样宏大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借助一些小的教学细节来达成。打磨教学细节,雕琢教学艺术,需要教师用心以对,全力以赴。不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磨合,还是对教学情节极力渲染,教师都要把握教学的真谛:在教学中给学生以快乐,给自己以快意。如果说精彩的教学细节就是贮藏快乐的涓涓细流的话,那么,将这些涓涓细流汇集到一起,使之壮大为激荡生命的滚滚洪流,靠的就是课堂里永不褪色的人文关怀。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篇6

关键词: 新时期 师德文化 教师影响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就从师德文化对教师的影响讲,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师德文化能够帮助教师排除干扰,清理心灵污垢,正确认识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把握属于自己的道德权利,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教师劳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其社会价值、人生观、人格作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困扰人们。因此,要倡导师德修养,关注师德文化建设对教师的影响。师德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思想认识的清理疏浚

师德文化能够帮助教师排除干扰,清理心灵污垢,正确认识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把握属于自己的道德权利,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教师劳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总是要面对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的道德关系。社会一般文化对这许许多多的复杂道德关系有不同角度的照察。例如在师生关系中,可能有人会坚信古埃及“儿童的耳朵足长在背上的,你不打他便不听”的教条,主张体罚学生;有人可能从“人人生来平等”的理念出发认定学生是教师的太阳,如此等等。师德文化可以清理形形的观点,具体规定对教师的思想行为的要求,使教师明确区分哪些思想和行为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师德文化向教师提供确切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帮助我们形成深刻的认识、明确的态度和丰富的情感,使我们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

由于各种外域道德文化蜂拥而入,我国原有道德文化体系和新型社会结构还处于交错磨合中,造成一个时期以来某些人的“道德失范”。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凸显师德史化,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师德文化建设的传统,可以使教师提高认识能力,明辨是非,解除思想认识中的疑虑或困惑,奋然前行。

总之,对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人格影响作用、劳动的关系、荣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要让这些问题变得透明,需要依靠师德文化的独特视角的照察、独特方法的梳理。当师德文化结构合理,并且外征于事内显于心时,所有上述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因此,倡导师德修养,关注师德文化建设,不能不首先注意师德认识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向善避恶、择善弃恶的认识能力,强化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遵守道德的积极性、自觉性。

二、对教育行为的校正调节

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师德的基本功能。这里所说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评价、命令、教育等方式,指导或校正教师的行为,协调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矛盾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需要一种调节机制,师德是帮助教师选择行为方式的最主要和有效的调节机制。师德以其特有的形式向教师呈现明确的行为准则或规范,鼓励和支持他们采取有利于教育目的实现、教育过程展开的行为,对于相反的行为则给予抑制和反对,从而促使教师和进入教育过程的其他各方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顺利完成教育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调节教师行为的机制限于师德一种。它的特点是“法治化”,即依靠法制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育法制的完善,教育管理的法治化,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法律同样是教师行为的调节机制,与师德在目的层面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法律是以具体条文的形式呈现,由政府专门机构特别制定并按一定程序强迫推行,因此它的优势和劣势都表现在外部强制性和不可随情势而论的呆板机械性。与法律相比,师德对人行为的约束、调谐更具温润圆透的特点。

在教育过程中,国家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学校的各种制度、条例或规定等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有调节、约束、校正作用。这样的调节机制和师德比较起来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从另外的角度可以说是其优势:第一,这些法律条例、规定一旦建立就不能随意更变,因此它不能迅速准确地反映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矛盾,例如教师守则中可能规定教师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明确说明在何种特殊情况下迟到早退是合理的、被允许的。第二,这些条例、规定“就事论事”,在内容方面缺乏广泛包容性,因此对教师行为的调节在范围上有限。例如,“教师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擅自离岗”、“认真备课、讲课”等规定,都是针对某种或儿种教育行为,而没有“爱岗敬业”这一道德教条来得大方和游刃有余。

正因为法律和行政规范、制度无法完全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所以才需要更灵活方便、广泛有效的师德规范莅临“指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律、行政制度和道德作为调节教师行为的三个方面,不是互不相关、截然分离的;实际上,法律和行政制度等都需要道德的支持,具备道德的基础,体现道德的精神,否则它们就是非人性的或反人性的东西。之所以在师德之外还要建立各种法律、行政制度,是因为师德的调节作用方式是有限的。

总体说来,师德的行为调节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教师个体的内心信念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来实现的,其基本作用方式是诉诸人的内心的自觉自愿。所以,师德总是被人称为教师的内心大法。

师德文化造成的社会舆论是调节教师行为的外在力量,但这种力量的最终实现需要教师的内心自觉。当教师的行为符合师德要求时,社会舆论就会给予正面评价,教师会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并强化已有教育行为;当教师的行为有悖于师德要求,社会舆论就会对其进行谴责或批评,教师会有消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倾向于纠正原来的错误行为。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法律等比较有两点差别;其一,它的强迫性是通过被强迫者个人的内心自觉实现的;其二,它一般是在法律、制度等强制手段无能为力时发挥独特作用。例如,教师对学生实行“攻心为上”的“心罚”,贬抑学生的人格,当法律还不能惩罚他时,道德法庭会执行对他的审判。

三、对教师行为的激励作用

道德不仅具有规范性,是社会约束个体成员的工具,而且具有主体性,是社会成员自觉把握自己和社会的手段,社会成员通过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可以实现人生的主体性超越,从一个道德境界向新的更高的道德境界跃进。在此过程中,追求道德进善取向的社会成员会得到社会道德文化的支持和协助,他的进善取向会被社会舆论鼓励和倡扬,这就是道德对人的激励功能。

师德文化对教师同样有激励功能。激励功能主要是通过评价实现。比如社会主义的师德文化支持教师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所有具备此种道德取向的教师都会得到积极的舆论评价,被倡导、被赞赏、被鼓励。教育领域中评选优秀教师、特级老师、模范班主任等活动,就具体体现了这一点。

有一点也许应该特别强调,即师德对教师进善取向的激励,不仅仅局限在我们前面所说的“调节教师的道德行为”这一方面。师德的激励功能有广泛的表现,它不仅看教师的道德行为效果,而且看道德行为动机;不仅看道德行为,而且看道德思想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意志等素质发展情况。这充分体现师德的丰富内涵。德漠克里特曾说:“不作不公正的事还不是善良的标志,应该甚至连不公正的意向都没有。”只有道德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说明拥有道德,师德的激励就不单纯指向教师的道德行为。

把师德单纯理解成外在的教育行为规范是很可悲的,因为这样的师德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束缚,是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而实际上,师德不仅告诉我们该干什么,不应干什么,而且明示我们如何干得更好,并使思想与行为统一。师德从不鼓励我们为沽名钓誉而做表面文章,从不逼迫我们成为道貌岸然、具有双重人格的伪君子;它提倡我们言行一致、心口统一,它鼓励我们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教师真正拥有师德,表现为他自觉皈依师德,崇敬师德;社会真正形成良好的师德文化,表现为教师自愿投入师德怀抱,并使它成为自我追慕的精神财富。

任何一个教师,或者是教师集体,他的道德追求都是无止境的。师德的约束、规范功能是有限的,它只在教师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体现,师德的激励功能却伴随教师进善过程的始终。孔夫子说自己七十岁已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到了这样一个境界,师德的约束性调节作用隐没不彰,然而它的激励性调节功能却仍然生机勃勃。

总之,新时期师德文化对教师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教师的社会价值、人生观、人格及地位、荣誉均有校正与激励的作用。因此,提高师德修养和师德水平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永强.加强道德建设的几点做法.[J].吉林党建,2005(3).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调节控制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取得既定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教学反馈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控制活动。课堂教学节奏调控是教师对课堂的因势利导,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因为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致使小学课堂节奏调控难度比较大,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来说,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情境和教学时间的需求,有效地对教学进度和方向进行控制,拿捏好力度和高度,保证完成教学目标。

一、调控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被教师激发出来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无法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合从事紧张的脑力活动,教学节奏放慢一些反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分配好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自由发展的阅读时间,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应该以稍快或者是稳定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高的专注度,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而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调节性休息和放松。此外,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教师的性格决定了教学节奏的快慢,有的教师性格活泼,有的教师沉着稳重。教师教学节奏的安排可以结合教师的喜好和性格特点综合确定,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调控课堂节奏要结合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难易不一、题材形式多样、写作手法迥异。例如,古诗词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内容十分紧凑,结构变化多样,跳跃性很强,修辞手法应用更是多姿多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展,教学节奏要适当放慢一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而议论文比较抽象,结构紧密而逻辑性强,教师教学时应该节奏适中,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中心句和重点段理解文章的结构关系,从而掌握作者的思路、观点和写法。对于描法多样、写作技巧丰富、情节比较容易理解的记叙性文章,课堂节奏应该收放有度,做到重点鲜明突出,难点反复讲解推敲,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高低起伏、节奏明快,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思维也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情绪,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三、调控课堂节奏要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宽一方面是指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苛责,看不到教师严厉批评学生和课堂难以进行下去的僵持局面,整个课堂教学师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要无所顾忌,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应该积极接受并做出改正。而所谓的严就是对宽的一种控制和调节。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中经常会出现开小差、跑题的现象,他们的思维常常会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严格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适度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提示,合理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路回归到课堂教学中,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宽是对学生的放松,严是对教学节奏的调控,做好两者的协调配合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节奏得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充满艺术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沟通都是采用语言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恰当的语言,保证语气适合,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调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调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言要徐疾有致,快慢合适,高低起伏,声调要有情绪的波澜。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像瀑布一样有落差,有时溪水潺潺,有时奔腾而下。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节奏调控的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调控课堂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2015(17).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篇8

关键词: 教学细节 课程理念 教学智慧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中讲了一样这样一个案例: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的细节在设计二号线时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由此联想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同样不容忽视,因为许多细节反映了新的课堂教学的理念,新的、抽象的理念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细节中得以具体展现出来,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细节得以具体体现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许多好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新的理念要通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将抽象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做指导,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体现老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许多文章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教师对于文章的细节要多加关注,通过多读、精读,反复品味,细心揣摩,体会作者在此进行细节描写的用意。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一词一句,加深细读,人物的形象在细读中就会慢慢凸显。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时,为了能让学生在细节中体会到夜以继日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不辞辛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我选择了这样的一段话:“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我问学生:你们从这一段有关总理审阅稿子的细节中读到了他是一位怎样的总理?

学生:夜很深了,他还在工作,我认为他是一位辛苦的总理。

学生:很细心,一丝不苟。

学生: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学生:日理万机,但对于一个普通的稿子,他还亲自审阅,并且接待“我”,我读出了他的平易近人。

学生:夜深人静了,大家都休息了,但是我们的总理还在工作,可见他对人民、对祖国有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热爱。

我:是的,从总理对文稿中每一句的认真审阅,我们看到了总理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同时我们能从他在夜深人静之时还认真地工作看到一位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们为能有这样一位总理而感到骄傲幸福。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的关注,进而挖掘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有裨益。通过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发自内心地体会人物的伟大精神及优秀品质,这里没有教师的告示、灌输,而是通过对细节的赏读,唤醒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亲身体会,受到文章语言的感染、浸润,从而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对那种伟大的人格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这是我们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所主张的。

(二)捕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回答的细节,让预设与生成比翼双飞。

叶澜教授说:“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教学活动主体,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许多课前没有预想到的生成内容。这种生成内容,有的是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好的资源,也有的可能是错误的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甄别选择一些好的“生成”内容,关注这些课堂中一闪而过的细节,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二、好的学习目标要关注教学细节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精炼、明白、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如果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学生拿到手以后不知从何处下手,不知道如何学习,对学习目标不感兴趣,那么这一定不是好的学习目标。

例如教学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读一遍,将词中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通过查字典,将音标标在相应的字上。

(2)再读几遍,达到准确、流畅的朗读即可。

(3)默读,体会词人在山水险恶、风雪交加的征途中,他是怎么吟诵的。

(4)联系作者此刻的心境,尝试带着这种思乡的忧郁之情,读出自己的味道。

我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尽可能让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并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让学生知道怎么操作,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学习目标。如果笼统地将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学习目标,我认为不可取:学生怎么才能准确地朗读呢?学生带着一种什么情感朗读呢?没有具体的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不高,这节课的教学实效就不好。

语文课堂教学的细节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因为许多教学细节渗透教学理念,折射教师的教学智慧,关注细节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09(04).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5).

上一篇:医德医风小结范文 下一篇:优秀作文欣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