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范文

时间:2023-10-05 01:09:18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篇1

关键词: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学生社团组织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在不断探索就业指导工作新途径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尽可能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实现就业目标,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于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大学生就业有了一条新的纽带—学生就业服务社团。这样一个学生社团组织,连接单位、学校与学生,传达双方的理念,促成双方的共识。这样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具有学生本身的所有热情、职业趋向和就业理念。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以下简称职协)是在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指导下,由学生成立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集学术性、指导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公益性学生社团组织。职协围绕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展了许多活动,被校方看作是“延伸的手臂”,成为广大学生“成长的参谋”。

一、职协的宗旨及其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活动

职协以“启蒙职业规划意识,促进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帮助在校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实现理想就业。

1、大型活动—校“职业生涯规划节”系列活动。职协组织策划了以“规划人生,成就未来”为主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节系列活动。规划节历时两个月,开展了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大赛、职业测评、播放系列视频讲座、问卷调查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全校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从容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技能。

2、常规活动。职协的常规活动包括协助就业指导中心组织日常招聘会、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就业讲座及培训等。职协拥有一批招聘助理,实行轮流值班的制度,在职协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接待用人单位来校进行专场招聘。他们在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所提供的热情而周到的招聘服务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好评。此外,职协还积极主动联系企业人士、就业指导专家来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和培训,并负责校内的宣传、场地的安排与现场的组织工作。

3、定期学习交流。职协成员在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和工作总结,分享工作经验,分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4、构建协会网站与维护学校就业信息网。协会开通了“职协在线”,使协会工作网络化,通过网络向在校学生传达职业规划与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宣传着协会的服务理念。他们把“职协在线”作为校就业信息网的辅助渠道,校内就业新闻,人才市场的最新趋势和就业政策的最新动向,开展就业信息调查,负责开展和管理网上职业测评项目等等;同时,职协的信息部也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对校园就业信息网进行维护与管理。

二、职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影响力小。该协会于2006年成立,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社团规模不够大,在校内的影响力还不够,当然更谈不上社会上的认知度。

2、社团的管理制度不规范。这是许多学生社团的通病,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存在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手段简单化等问题。

3、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有限,社会资源比较薄弱。社团的各项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学校对社团活动的专项拨款是十分有限的。而目前该社团的社会影响力有限,加上学生的经验与精力也有限,因而得到的社会资源也很有限,拉到的赞助经费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费的不足,使社团活动的强度有限,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其次,社团活动的场地也很有限,再加上目前我校存在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也给社团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社团的社会资源比较薄弱还表现在目前社团的指导力量薄弱,仅仅依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还无法联系到社会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社团的顾问。

4、社团干部的后备力量不足。一个学生社团的完善发展需要一支很强的干部队伍。目前,职协拥有一批优秀的社团干部,他们曾在系里担任过学生干部,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中起到了很好的领导作用。但社团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不够,使得社团干部的后备力量略显不足,再加上目前社团成员的专业训练还比较缺乏,社团建设中的人才储备问题比较严重。

5、社团工作网络化建设不足。尽管协会建立了“职协在线”的网站,但是由于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网站的功能不够完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新颖,因此无法吸引更多的在校生浏览该网站。

三、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实际情况,在坚持学生社团“五个一”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1、积极扩大社团的规模与影响力,努力实现社团资源的“社会化”。社团可以利用每年纳新的机会及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可以在每年新生人学的时候,组织社团中高年级的学生深人大一新生班级和宿舍,主动服务于新生,帮助新生度过适应期,指导大一新生规划大学生活、明确目标。这样在向新生宣传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新生加人到社团中来,在学习为他人提供就业指导的同时,树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并朝这个目标努力奋进。另外,社团活动的精品化,也是扩大社团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原有“职业规划节”这一品牌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的品牌活动项目,以提高社团的影响力与认知度。

该社团在逐渐扩大规模与影响力的同时,要努力实现社团资源的“社会化”,为自身的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具体做法如下:(1)与企业、公司、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社会投人来充实社团资源;(2)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就业指导专家、学者作为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老师,以增强学生就业社团组织的指导力量;(3)与兄弟院校相关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社团工作的思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自身工作的特色。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一步丰富社团文化内涵,增添发展“势能”,最终达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当然,在实现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其自身的社会资源,促成各方的合作,帮助学生就业社团组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2、建立健全社团的规章制度,使社团建设规范化。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要建立健全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使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社团纳新、干部产生、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和目标。规章制度的健全可以杜绝社团在管理及运行中的无序混乱状态。

3、加强社团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使社团发展可持续化。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有重要的联系。在选拔与培养社团干部的过程中,要对其及时指导,经常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还要总结检查,定期考核。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完善社团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社团骨干的评价奖惩机制,健全优秀学生社团干部的评定措施,努力将优秀社团骨干列为党团组织的“推优”对象,并和学生会干部一样,在评定奖学金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机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相结合,逐步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与学校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4、要为社团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社团建设的力度与经费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经费的支持,再可行的社团计划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学校要为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给予一定的经费上的支持,可以考虑从就业指导经费中拨出一部分,帮助该社团的发展。当然,学生本人也应当负担一部分活动经费,社团更应广开渠道,争取社会各方的赞助资金,为社团的发展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5、加强社团工作的网络化建设。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传媒,社团工作手段网络化成为当前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果说校园就业信息网是我校学生了解就业知识的“第一课堂”,那么职协的网站就应该成为我校学生自主学习就业知识的“第二课堂”。如何使两个“课堂”相辅相成,如何吸引广大在校生进网站学习与交流,是今后加强学生就业服务社团工作网络化建设的重点。为此,要加强社团中网络建设队伍的培养与发展,吸引一批热爱网络技术的同学加人到社团中来,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而加强社团网络建设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和完善网站功能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网站的内容,更新网站的交流形式。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体制改革 动因 弊端 解决措施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制度安排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不尽如人意,还不能担当起为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知识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仍然存在着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障碍,那也主要是因为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不尽合理所致。

一、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指职业教育的领导管理系统与机构设置。”建立一个高效、精干,既能加强宏观管理、便于统筹协调、能调动各业务部门积极性,又有利于微观管理,使办学单位有较大自的管理体制,是职业教育包括政府管理和学校内部管理两大体系形成和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沿袭的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与之相对应,所形成的模式是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办学与管理合二为一,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平行发展,相互之间缺乏积极沟通。职业教育这种条块式的管理模式,曾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它已显现出许多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因此,客观上迫切要求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1 学历教育管理不协调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由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分别主管和规划,从而容易出现管理分散、政策不一、办学重复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例如,某地区教育部门计划建设50个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而劳动保障部门也在计划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这一现象引起了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并提出综合配置资源、提高投入效益的要求。

2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管理上脱节

在教育部门内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也分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部门主管,同样存在规划和管理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在强调中职和高职相互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情况下,两个阶段的教育课程内容难以衔接,层次和内容上区别不明显。

3 上下级政府的权责分配不对称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县两级政府之间。根据2002年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6的规定,县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权责主要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具体组织培训。但是,实际上普遍存在县级财政支出经费发展职业教育和城市无偿吸纳毕业生就业而违背“投资、受益”原则的现象。此外,一些职业学校的领导体制也存在不协调。如河北省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业务归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而学院领导班子中的党政一把手归省委组织部门管理。

三、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

1 教育部门内设立职业教育处

教育部门内建议设立职业教育处,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直接管理职能都纳入此部门。统筹中、高职教育与培训,为中、高职贯通排除体制。凡涉及到诸如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和开发问题,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中的管理问题等均可由职业教育处得以协调和解决。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建议由省、市政府部门牵头成立/职业教育与培训局0,实现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统一管理和协调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和组织实施。

2 业务部门相互沟通协调

进一步加强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总体上说,目前教育部门主要管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主要管发职业资格证书。今后,在实行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行政业务上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技工学校的整合和管理,同时要使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在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中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努力为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铺平道路。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资金保障、发展规划等工作。如财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要疏通、开辟经费渠道,制定收费政策,核拨事业经费等;发改委部门要将职教发展规划列入地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并会同教育部门编制和下达年度招生计划,进行职教发展项目的评估和立项等。

3 管理决策参谋系统规范健全

职业教育管理的决策参谋系统主要由行业协会、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信息机构组成。各级政府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各类行业协会的建立和规范,使其在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领导下,分管本行业本领域内的职业教育的有关事务,包括人力需求预测、课程建设咨询、参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组织职业培训、参与职业资格评估等等。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研究所和其它学术、信息机构开展工作,为职业教育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指导。行业和企业主要是配合教育部门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组织和参与本行业职教的评估和督导、指导本行业职教的发展和改革、支持和协调职业学校与产业部门的产教结合等工作。

4 政府社会监督双管齐下

政策法规的制定必须有相应的监督检查机构。对于我国而言,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定符合本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监督作用,建立起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在内的职业技术教育监督系统。同时,应当发挥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建立专门的社会评估机构,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及专职评估或研究机构及其他一些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通过政府和社会双管齐下的监督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各阶层共同监督的职业技术教育监督体系,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总之,以上是笔者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析,通过分析期望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有所帮助,从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念哲.和谐视域中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J].职教论坛, 2009(6): 32.

[2]马树超,郭扬,陈蒿./十一五0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下)[J].职教通讯,2005(5).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篇3

XX年——XX年荣获“最佳新锐奖”称号

XX年——XX年荣获校四星级社团

XX年——XX年协会成员黎蓉蓉、周恒参加省级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荣获十佳称号

XX年——XX年周恒参加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荣获二等奖

XX年——XX年 荣获校四星级社团

XX年——XX年 荣获全国百强社团

XX年——XX年 荣获校四星级社团

XX年——XX年 荣获校四星级社团

下面介绍协会的职能部门,包括公共关系部、人力资源部、宣传推广部、以及办公室。

公共关系部:公共关系部是协会的形象大使,代表着整个协会的规范形象,既包括校内社团组织、个人等,也包括校外其他团队、商业组织、商家等,也是处理团队公关关系的部门。对外向校内和校外的兄弟社团推广协会的形象;负责活动与项目的外联工作,为活动或项目募集资金。同时也对内组织协会内部成员的文娱活动,丰富协会成员的协会生活。公共关系部会定期组织公关培训,包括商务礼仪、谈判技巧等。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是协会的工作纽带,实施日常工作绩效考评,执行奖惩评判。针对协会更专业的运行定期组织协会成员的基本培训;并且对协会成员日常工作进行效绩考核,包括考勤、培训学习情况、活动执行情况等,从中发现优秀会员;负责协会的招新工作,吸纳更多优秀学子。

宣传推广部:

宣传推广部是协会的传播员,其工作的核心是让更多民大学子及时了解协会各活动的开展状况。负责管理协会的网站,人人主页,协会微博,论坛,博客等的日常维护与信息;协会各种活动宣传品的设计和制作,包括海报、传单、彩喷等;日常活动影像文件的拍摄、收集、整理、保存及参赛所需音频文件的制作以及文字记录;并会定期组织ps培训、会声会影(视频制作)培训以及文案写作培训 等。

办公室:

办公室是整个协会的资料核心,是所有部门的汇总的职权部门。

负责协会各部门的会议记录并及时总结协会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进度;负责协会文件档案的整理存档。定期收集协会成员对协会的意见,并反馈给理事会,使协会更好发展。在协会举办活动期间,负责申请工作(场地申请,展板申请等)。

多米诺: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篇4

关键词:本科教育;城乡规划;职业化;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0505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本科教育要注重与企业深度合作,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3 年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也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坚实的应用实践能力。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应该以职业教育为主[1]。在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师的职业角色也呈现日益分化的发展趋势,城乡规划专业高等本科教育面临着专业与职业化教育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的职业化能力培养问题。

一、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规划师职业角色的分化与单纯规划技能教育存在脱节

城市规划职业在传统上浸透着人道主义和乌托邦的精神,该理念坚信改造城市是改革社会的有效途径[2]。国外将城市规划事业作为一项社会职业的社会认知度较高,城市规划服务的主体除了城市政府部门和相关规划设计机构外,还有公司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甚至个人。英国的p.Healey教授就曾将规划师职业角色归纳为城市建设管理者、公共官员、发展政策分析者、中介者、社会变革者五种类型。张庭伟教授以职业规划师和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关系为主线,认为中国城市规划师具有作为“经济转型期普通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规划师”的三重社会身份,反映了中国当前复杂社会经济背景下规划师角色正从单一属性向多重属性的转变[3]。目前城乡规划职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依然是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规划设计院所、规划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规划建设管理和规划设计咨询等相关行业。由于中国本科教育的职业化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缺乏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忽视或欠缺规划职业角色模拟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专业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衔接存在脱节。部分学生由于本科阶段对城乡规划的职业认知和训练不足,导致对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的茫然失措,难以适应社会对职业规划师人才的要求。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技能认证和评估制度尚不完善

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评估和职业认证制度,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英国的城市规划教育管理机构是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协会(RTPI),由其制定全国规划教育认证准则,专业学生只有在通过其认证的院校学习毕业后,才有资格和有可能获得规划协会执业资格,而不用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美国则由注册规划师协会(AICP)和大专院校规划教育协会(ACSP)一起组成城市规划评估理事会,对全国规划类院校进行专业评估,专业学生必须毕业于通过评估的院校才有资格参加美国注册规划师协会的考试。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戴军浅议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中国自2000年以来实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1998年设立了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普通高校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评估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向规范化和职业化方向的发展。但由于现行的规划师执业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很大程度上都由政府组织和主导,缺乏城市规划行业和职业协会的认证和评估,造成了高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背离。同时教育评估制度与执业制度考核的重点和内容不统一,缺乏与社会职业需求的接轨和衔接,造成城乡规划职业准入门槛较低,专业评估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下降。

(三)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存在忽视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层造成了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标准界定的复杂性,不同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的规划师往往存在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解释。目前专家学者界定城乡规划职业道德标准的主流思想认为规划师应该是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倡导者”、“利益协调者”、“公共利益倡导者”、“价值中立者”等。中国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也强调了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要求规划师职业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

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本科专业教育中关键的一环,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规划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认知,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心系社会的时代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行高校规划教育的重点放在规划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上面,这无可厚非,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对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或缺位,造成学生对职业价值观认知的不足。

二、城乡规划专业职业性和职业化能力结构分析

(一)国外经验与借鉴

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表1),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国外职业规划师供职部门比较广泛,职业规划师的社会认可度较高。规划职业教育认定与评估紧密联系职业规划师执业制度,比如英美两国的专业教育评估或职业教育认定的是否通过会直接影响到职业规划师执业资格的获取。第二,美国和德国的本科教育生源来源广泛,学科背景也多样,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开放程度高,采取了多元化教学形式,比如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程体系体现专业教育评估要求与学生职业个性发展的相互结合。第三,美国和英国的规划教育职业导向性明显,与职业规划师能力培养结合紧密,比如两国都非常重视规划过程中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相关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与可视化技术软件的教学与应用等。第四,重视职业规划师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注重规划师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树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表1英、美、德三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组织与对比[4-6]国家美国英国德国人才培养特色生源来源背景广泛,人才培养与学位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偏重基础素质教育,重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和参与实际项目从职业考试转向依赖教育保证规划师的素质,体现了单一管理与多元化教育形式的结合单一梯级制和组合型学习制相结合,不同学科背景与知识领域的学生混合教育是其重要特色。课程体系组织框架核心课、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和实践体系规划理论基础、规划操作、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法、实际项目工程规划与可行性研究、跨院系选课和学分互认等职业规划师兼职授课、对口单位实习、分组课题讨论等体验式教学、集体讨论与交流、专业实习(BPS)、国际联合课程设计等规划师供职部门通才型与专业型结合,供职于政府公共部门、私营公司,以及各种社区发展组织、老龄人权益团体等非盈利组织主要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规划部门任职政府规划部门、私人规划事务所、各类建筑或住宅开发公司、高校研究所及社区发展协调部门。职业导向的专业技能课程教育职业导向明显,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规划中的组织与交流、可视化分析与模型模拟、艺术与图形交流等方面体现了本科生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理论教育和实际科研工作的结合。强调与城市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分析和调研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就业形势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学位与职业认证制度 由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规划教授组织以及职业规划师组织、美国注册规划师学会共同组成“规划专业评估会”(PAB),评估标准由执业规划师和规划学者共同制定。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是唯一执行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审定和教育评估机构,实现了本科教育与专业资格培训的结合欧盟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的以学士/硕士学位(Bachelor/Master)作为统一学位分级标准规划新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统计学、定量分析等规划方法应用数据与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项目可视化技术应用等对各种相关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如统计学与数据处理、信息与交流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等职业道德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不专门开课,贯穿于各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美国持证规划师学会(AICP)和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ACSP)提出的职业价值标准进行评估设置价值取向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公平、公正的规划价值观体现在规划技术和规划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其他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体验式教学和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的结合(二)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比较宽泛,就业岗位类型比较多,主要就业去向为规划技术、规划管理和相关研究教学机构。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城乡规划职业能力要求也有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说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等(表2)。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加强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对接,充分发挥各高校本科教育优势和地域特色,妥善处理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加强城乡规划专业职业化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本科教育理念,注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学历教育和专业评估并没有紧密联系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专业评估是否通过与学生是否能从事规划师职业和获得规划师执业资格并与直接联系。截至2012年底,中国开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190余所,在校生人数3.67万人,但其中仅有30所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7]。总体上来看,中国城乡规划教育规模居世界前列,城乡规划教育已呈现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需要从数量的扩展往内涵式发展转变,应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评估机制,重视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同时,还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和规划技术应用,强化职业道德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不断加强本科学历教育的职业化导向。表2中国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去向与职业能力分析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去向城乡规划专业职业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规划技术、规划管理、规划教育和规划研究等职业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城乡规划师职业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价值观念等。1.规划设计院所(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建筑设计院所、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院所等)

2.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发改委、住建局、规划编研中心、园林、环保等单位)

3.开发公司与企业(房地产公司、工程策划咨询公司等)

4.科研与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相关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所等科研单位)

5.其他相关单位1.协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2.规划设计交流与沟通能力

3.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

4.规划设计相关规范掌握与运用能力

5.图纸绘制与文字撰写的能力

6.学习、研究与创新能力

7.职业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取向

8.其他方面的能力(二)引入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加强职业能力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背景学科过分关注,造成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的封闭式学历教育,忽视了多学科综合开放式职业教育的问题[8]。课程体系结构也相对固化,缺乏必要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学校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系统地观察和有条理地分析自己的经验(模拟、个案),从中吸取知识和启示,然后再通过学科教育去弥补其他知识和技术上的不足[9]。建议各高校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意见,关注城乡规划职业发展趋势,引入相关职业导向与训练课程,注重与市场职业需求和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的对接,从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两个层面落实职业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教育实践。

(三)大力改革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城乡规划新技术的实践应用

城市规划人员不能成为简单的“工匠”,而应成为纵览全局、了解城市发展过程和城市发展脉搏的城市建设总参谋部的“智囊”[10]。面对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发展和“三规”合一等城乡规划建设与发展的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须大胆改革与实践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和地域背景,积极采取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场景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建立校际和校企教育联盟和实习基地,促进校企和多边师资交流,推进教育学分互认和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相关院校的知名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根据美国和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经验,面对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问题和职业需求,对规划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分析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需要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空间虚拟技术(VR)、统计学与数据处理等各种软件培训与应用尤为重要。

(四)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加强职业教育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真题比例,通过校外职业教育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基地、在校设立企业分院(分所)等多样化形式,提升学生对口单位实习效果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内涵。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成功的经验说明必须依靠教育界和职业界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才能切实解决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把富有实践经验的职业人士请进学校参与教学,或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讲座。另外也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企业实践,参与国家执业注册规划师考试,增强职业技能。相关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组织应注重规划师职业能力的训练,由具备职业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可聘请相关高校、企业或行业专家等专业人士进行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提供优质师资基础。

(五)建立高校城乡规划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与评价体系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篇5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作者简介:陈伟芝(1980-),女,广东揭阳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实务教科研;陈岩(1966-),男,广东兴宁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科研类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WYXM0134),主持人:陈伟芝。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55-05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此也导致了目前普遍存在着外贸企业“千金难求一才”,而高校外贸相关专业毕业生却很多难以就业的现象。

一、当前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外贸相关专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环境,保障模式持续、有效实施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特别是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上还缺乏突破和创新。体制机制问题已成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核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未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机制,合作各方的理念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从目前外贸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总体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是以职业院校主导、依靠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大部分都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政、校、行、企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还是局限于教育内部,如政府层面主要还是由教育部门单方面推动校企合作,带动和引导其它部门参与。企业也多认为校企合作是教育内部的问题,不是企业应有的责任,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往往会担心学生参与到业务中的差错和效率低下会使其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或担心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会泄露,从而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学生学习不到专业技能,合作流于形式[1]。

国家正在积极出台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但这种“参与”机制远远不够,还需各方提高认识,寻求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推动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

(二)校企共同主导的保障外贸人才培养的宏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缺失

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外贸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行业、财政、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但这些部门间还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能分割、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等诸多管理协调问题[2],削弱了管理主体的作用。当前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校企合作的实践要求还相差较远,不利于校企合作规划、重大制度制定和实施。高职院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也基本不相同。企业行为短暂,着眼于眼前最大利益;学校偏重教学,行政管理僵化,人事制度落后,联系沟通不畅,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更缺乏微观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严重阻碍校企合作外贸人才培养进程。

(三)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保障尚不到位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保障,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职业学校教育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十分匮乏。相关条款只是零星分布在《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科技进步法》《专利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而且并没有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明确规定[3],可操作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和保障性,相当一部分外贸人才培育模式中的校企合作项目因此搁浅[4]。

(四)缺乏促进校企合作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激励机制和第三方协调机制

缺乏有效激励外贸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机制,外贸企业缺乏作为外贸人才培养主体的动力。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人员也缺乏有效监察和督促,难以调动外贸企业内部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外经贸企业协会等相关外贸行业协会尚未能代表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发挥第三方协调的作用,对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进行协调、监督、评价和服务,以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二、国外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现代学徒制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也是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在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升外贸人才培养质量。现代学徒制最早出现于英国政府颁布的“现代学徒制计划”中,各国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都较为丰富,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日本和瑞士等国都是现代学徒制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国家,他们体制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推行,与其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方位的机构管理。英国由多个部门、多个组织共同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的组织管理,包括国家层面负责政策制定的教育部和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负责提高年轻人对学徒制的参与率与保持率、对参与学徒制培训的院校和学习者财政支持的年轻人学习署;独立的资格与评估管理机构――资格与考试办公室;负责监督各地培训提供者培训质量的成人学习督察团;负责开发培训课程、资格证书,制定职业标准等职业教育具体事务的专门机构,如课程与资格委员会、产业指导机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颁证机构等[5]。还有国家雇主服务机构与国家学徒制服务机构两家专门的学徒制服务机构。各组织间职责划分明确,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互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网络,提高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

2.法规保障机制健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兴起与英国的职业教育法规保障是密不可分的。1964年颁布的《产业训练法》标志着国家重新对学徒制进行正式的干预。1993年的《现代学徒计划》宣布进行学徒制改革,规定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学徒培训,通过国家职业资格制度(NVQ)框架,规定了国家职业标准,保证学徒培训的质量。此后几乎每年都有现代学徒制推行方面的相关法规措施出台。2010年底,英国政府全面实施了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体系,对英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做出重要改革,使之更贴近学生和雇主的需求,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政府每年还通过的议会法案来保障这些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实施、政府行为的约束和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英国职业教育法规在现代学徒制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3.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前提条件,英国在立法保障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政府和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并保障经费的高效率使用。其中英国政府投入占比为75%,政府根据学徒培训的人数、年龄,培训的行业、等级拨款补助。如16-18岁青年学徒的培训成本完全由政府资助,19-24岁成年学徒的培训项目费用政府支持一半,超过25岁的学徒,政府将根据项目所属行业的具体情况而定资助金额。英国政府设立了职业教育基金会,为职业教育提供专项经费,并保障职业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还成立了继续教育经费理事会,由其决定各类项目的经费标准,分配给承担教育与培训任务的学院。

同时,英国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企业通过交纳职业教育税、为学徒提供助学资金、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设备、建筑经费和科研经费等方式参与,成为现代学徒制经费的重要来源。还辅以学校自筹、学生缴费、社会赞助等形式,建立了多元化的经费筹集体系。

(二)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澳大利亚学徒制改革启动时间较晚,但成效显著,且其背景与我国有较多相似之处,尤其值得借鉴。

1.构建了网络化的管理体制机制。澳大利亚具有统一的组织管理体系,由所有与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关的部长组成国家培训局部长委员会,制定全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和重点,全面统一协调雇主、培训机构以及学徒的关系,全面负责现代学徒制的每项工作。从职业教育管理的最高层面上整合了决策主体,使现代学徒制规划战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资金的保障等得以协调,提升了现代学徒制的整体效能。州/地区培训局负责学徒制的具体管理对学徒制和受训生制的发展做战略规划,对培训机构进行注册管理,审批学徒培训合同,保障培训质量,提供及管理相关经费。澳大利亚学徒制最基层的服务机构是澳大利亚学徒制中心(AAC),直接面向雇主和学徒/受训生提供学徒制相关的一切服务。TAFE学院、私人培训机构、成人和社区教育机构等注册培训机构负责澳大利亚学徒制的脱岗培训。其中TAFE学院是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组织。每层管理机构都职责明确,每一个具体实施的管理机构都受上层机构的制约管理,且管理统一到位,促进了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产业界以及职业教育机构的密切合作。

2.突出行业主体地位的体制框架。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改革的重大特点之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主导的[6]。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的7名组成成员中就有5名来自行业,国家质量委员会、国家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和州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也主要由行业代表组成[7]。除此之外,行业对澳大利亚学徒制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其成员均来自行业,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标准、培训包及质量框架在制定前都必须征求行业技能委员会的意见。行业界的代表们也直接参与学徒制各种决策的制定,可见行业在管理体制中占据了主导。行业技能委员会等组织还协助政府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最新的岗位需求情况和近期就业信息,为统筹规划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覆盖、地区分布、课程制定等提供建议及反馈。

(三)德国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探析

德国的“双元制”是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经典,被誉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体制机制的主要特点有:

1.国家统一管理与地方自治管理有机结合,各主体间分工明确,协调有序。德国“双元制”采取以联邦、州政府及行业协会联合的宏观管理制度。联邦政府通过联邦的《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保证了国家对联邦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并确立了由经济部门协同教育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体制[8]。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决定职业教育政策方面的原则性问题,负责制订职业教育法规。各有关专业部分别对各自领域内的职业教育培训和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联邦经济部还协助制订和颁布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目录和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规范职业教育的年限、内容、考试等基本教学标准。联邦劳动与社会秩序部分析预测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并负责有关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咨询。

德国在联邦统一宏观管理的基础上,赋予了各州高度的自治权,由各州的文教部门和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州职业学校[9]。由各州负责教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事务的部长联合组成的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各州之间的政策措施。各州教育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现代学徒制中长期发展计划;科学委员会负责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等;各州郡的文化教育部代表国家组织、计划、领导与监督学校。行业协会则负责制定各种职业的等级标准,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培训教师资格的认定与考核、培训合同的注册、培训大纲与培训计划的制定、职业培训考核与证书发放等工作,对企业培训进行监督考核和检查指导。各管理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定位清晰,形成了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与行业协会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双元制”的开展保驾护航。

2.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实现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一体化。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承担,通过议会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以及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颁布的《培训者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基础阶段工业企业内实训时间与职业学校课时计划原则》等相关法规、条例和协定来同时规范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行为。企业培训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和培训章程进行,职业学校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并通过《联邦职业教育法》、《扩大职业培训位置促进法》、《职业教育促进法》、《企业基本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由企业和国家双向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国家、州政府和地方办学机构负担,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则完全由企业承担,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集资的形式,如购置培训设施、器材、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根据法律规定,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培训企业可获得其培训费用的大部分补助。

健全的法律、法规调节和规范了德国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职责与权力,推动了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经费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等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体化。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建议

为提高外贸人才培养质量,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推动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政、行、企、校通力合作的有效制度体系。

(一)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宏微观管理体制机制

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表明,健全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和完善顶层设计是现代学徒制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部级、省地市级、校级三个层次的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由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人社部、商务部等产业部门共同组成部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对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领导和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宏观管理,从政策层面引导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全国统一架构的学徒制教学大纲,并根据运行的结果反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约束、规范和激励校企合作行为,为现代学徒制提供组织和实施的保障。设立省地市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对本区域内的现代学徒制工作进行主导和调控,根据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从企业资格、入学门槛、培训内容、学徒报酬、就业协议、结果评价等方面,制定规范便利的制度措施和对口合作机制,明确企业、学校、学生在学徒培训过程中的权责,促成校企深度合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10]。校级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由职业学校和外贸行业企业组成,结合外贸行业特点,进行师资来源、人才培养过程监控、评估反馈和激励机制等微观管理。

(二)健全现代学徒制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

尽快完善《教育法》《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并制定促进和规范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单项法规、规章,以及与之配套的实施条例和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如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体”,确立企业承担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法律地位;制定《现代学徒制企业资格条例》,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合作企业资格条件、认定程序、财税信贷优惠和奖励制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条例》,明确符合资格的企业的责任权利,规定企业应根据员工或岗位的比例提供一定数量的各种实习岗位、承担用工责任、承担学徒和员工的教育培训责任、提供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岗位的责任,同时拥有对学生培训和实习进行考核的权利等。

通过法律法规保障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的形成,如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现代学徒制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经费,及时调整和增加投资比例;将现代学徒制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和比例,保持财政拨款持续增长;规定企业学徒员工培训经费的比例;建立国家现代学徒制发展专项基金,利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筹措现代学徒制教育经费,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发展现代学徒制教育。

(三)建立与行业协会的现代学徒制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第三方协调作用

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行业协会的协作地位与权力,提升行业协会的社会地位,发挥行业协会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功能。在现代学徒制工作委员会中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商会、外经贸企业协会、各地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中国报关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共同制定外贸学徒培训大纲与培训计划;共同制定外贸行业从业技能标准、教学标准与考评标准等现代学徒制培养实施细则,构建外贸人才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开设现代学徒制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外贸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对外贸人才培养的规格、数量和能力要求,以及外贸现代学徒培训情况等。

由行业协会负责参加现代学徒制各类外贸企业的资质认定与管理;考核与颁发学徒职业能力证书;对学校教育及企业培训进行组织与协调、服务与监控、评价与激励,促进职业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岗位的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业务过程对接。以确保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效果与外贸行业人才需求保持一致,真正实现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一体化。

(四)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实现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合作的校企双方人员的有效管理和督促,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现代学徒制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参与人员在现代学徒制合作过程中的各项表现与其薪资收益、职务晋升等绩效挂钩,调动外贸企业和职业学校内部人员的对现代学徒制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并通过合同协议、规章制度等方式,将现代学徒制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各项责任、义务、标准细则等制度化,约束双方的行为,保护两个合作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9-21.

[2][3][8]张杰,辛宝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3):71-74.

[4][9][10]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5]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篇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对于员工来说,职业生涯的设计与管理是一件大事,在其工作期间,如果企业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良好的规划和妥善的管理,不仅能解决员工内职业发展技能素质提高的要求,还能满足员工对其外职业发展晋升的需要。这样员工会将更多心思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激励员工更加努力提高自已的工作绩效,而且还会体会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关心,从而更有利于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对于拥有众多员工的企业来说更是这样。然而,怎么样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落实到实处,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目标

企业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凝聚力,留住有价值的员工,而且要能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不足,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企业和员工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共同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其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

1.员工的企业化

一般来说,员工的企业化即员工在一个企业中完成其社会化、成为合格员工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对于个人初入一个组织的被接纳与塑造成为合格员工的过程即组织化过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要实现对职业的适应、企业文化的适应和职业心理的转换,企业则要把没有职业阅历或者有其他单位职业经历的新招聘人员,塑造成为基本符合本企业需要的员工,即在本企业中被认同,能够完成企业工作,具有职业特征的合格员工。

2.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任何企业,都是由从上到下各层级的一个个员工所组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协调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一般说即是承认员工个人对利益和目标追求,这能够使员工的个人能力和潜能得到较大的发挥,使他们努力为企业完成生产经营任务,达到“双赢”的目标。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正是协调企业与员工关系,对员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并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达到统一的重要途径。

3.提供员工发展机会

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性的资源,发挥其能力和潜能至关重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员工的职业素质,从而“人尽其才”发挥其作用。尊重员工、尊重员工的利益诉求,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在企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实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措施,尽量考虑员工的个人意愿,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也是企业发挥员工工作能动性的重要手段。

4.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企业实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根本目的,当然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靠企业中各方面人员的努力:首先、好的领导者,要以领导者的真知灼见规划企业的未来,并制定方案去实现。实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本身,也有利于从现有企业成员中选拔出最优秀的领导者。其次、各层次的管理者,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各层次的管理者有了明晰的升迁渠道、路径,也有了较多的培训和其他个人能力发展的机会,因而他们会以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和创造性的热情去从事管理活动,解决各种问题,这有利于保证企业工作的有效运行。最后、每一个员工的团结协作,对广大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利于一般员工主人翁精神的形成,有利于他们执行企业决策,提高执行力,自觉地为企业的愿景目标努力。此外,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创建学习型组织,进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1.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原则

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既需要自身条件,也需要环境条件。国外许多学者都非常重视职业生涯发展中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关系。一方面,员工是在企业的组织环境中学习和发挥才干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应用都离不开组织;员工必须接受组织的现实,认同组织的愿景和价值观念,并把个人的价值观念、知识和努力集中于组织的需要和发展上,否则,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企业将员工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可以以此帮助员工更好的处理其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关系,使员工能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愿景目标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双赢的结果可以为企业和员工带来重大的收益。而企业一直以来忽视了员工自我发展的要求,从而造成不少人才跳槽到其他慧眼识才的企业去谋求职业的发展。因此,这一原则是企业导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基点。

2.公平竞争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是人格价值与人人平等的体现,是维护员工整体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企业在开展职业生涯发展工作中,例如提供岗位信息、教育培训机会和任职机会时,都应该公开条件与标准,保持高度的透明度,使每位员工都有均等的机会接受组织的职业生涯发展活动。这一原则有利于打破企业用人机制中存在的“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

3.互信协作原则

协作进行原则,即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工作,要由企业与员工双方本着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共同参与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有利于企业与员工双方,但如果缺乏沟通,就可能造成双方的不理解、不配合。因此,必须在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战略开始前和进行中,建立相互信任的上下级关系。建立互信关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始终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如果不能使员工参与制定和实施其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规划职业发展,这将挫伤员工积极性,企业也因没能培养出自己所期望的员工而蒙受损失。

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要点

企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工作。

1.聘请专业的咨询师进行员工评估

由于专业的职业咨询师要懂得心理学和职业生涯管理科学,优秀的职业顾问还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专业背景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因此,他们的咨询服务以及意见和建议更客观、科学、真实。另外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对员工单独做出评价时,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往往会比较客观地评价与员工的职业状况和走势。

另外,组织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不同的岗位要求,选择适宜的测评方法与工具。这同样应该征询专业的职业顾问,从他们那可以得到合理的建议,不能盲目做一两个测试,而没有仔细的分析评估报告和跟踪改进措施。

2.合理设计双重的职业发展通道

科学合理地设置职位结构,建立适合员工成长的职业发展通道,是企业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首要工作。根据当前国内外不同组织职业通道设置的实践,可以发现目前职业通道模式主要分单通道模式、双通道模式和多通道模式三类。目前,企业员工概括起来主要为管理型员工和专业技术型员工两大类,因此在设计发展通道时,应分别针对这两类员工设计双重的发展通道,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为员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3.引入导师制轮岗制度

员工轮岗是实现其内职业发展、拓宽职业发展通道的重要途径。职位晋升一直是员工工作的动力之一。但是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内部晋升的路线越来越短,高级职位的数目越来越少,员工晋升的机会也相应地减小,那么如何才能激励和留住人才呢?在企业内部进行横向调动的内部轮岗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可以用来取代阶梯式的晋升制度,因为对员工来讲,不同的工作经历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得到对职业生涯发展更有帮助的培训机会。轮换到更有前景或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岗位上的机会,获得工作的新鲜感和挑战性等,都成为激励和保留人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该员工进入新的岗位之后,企业要及时给其安排一位有经验的导师,负责其在轮岗期间的工作安排。保证员工在新的岗位能得到实际的锻练机会。

参考文献:

[1]徐广胜: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素质教育.中国教师.2009/03.

[2]贺耀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新疆有色金属.2008/s2.

[3]吴绍琪:我国参政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人才开发.2008/10.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篇7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论依据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协同理论认为,任何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各要素之间表现出协调合作,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由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多方参与,将教育、管理、服务等高校育人功能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拟基于协同理论,试图探索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个系统的有机契合互动机制,使其共同发挥出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人格的教育合力。

二、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统一性

1.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目前,我国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思想,就是引导高职生在校期间促进对自身的了解并确定好自己职业目标,规划好实施路径,及时反馈并加以调整以实现职业目标。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对自己兴趣、特长、个性、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探索。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互融合

“自我认知”、“职业能力”、“职业世界探知”以及“职业决策技术”是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教学形式的学习与借鉴

随着社会与高职院校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态关注度的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已逐渐从以往的说教式解放出来,形成富有鲜明学科特点的,以心理活动与课堂研讨相结合为主,再结合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其他方式为辅的特色体验式教学形式。还有与之配套的特色课外辅助――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皆有效地帮助高职生自我心理调适。

虽然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形成自身固有的教学形式,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可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进行科学延用。如陶炳勇(2009)提出开展以成功心理为核心的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可通过心理分析、心理训练和行为训练,强化受训者的积极心态、规划成功目标、勇于成功实践,是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助教学不错的选择。[2]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

1.整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以进行合理的人生定位,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在求学、就业等各个阶段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而,最终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教育模式。[3-5]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2.整合建设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结合本校、本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前瞻I生、确定性、实用性、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体系。而且,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建立适合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切勿搞一刀切的课程体系。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单纯、枯燥的纯理论课教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7]。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职业教育;素质教育

1. 引言

(1)2011年对中国的城市和城市规划学科来讲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新增“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按照六普人口统计资料,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进入城市世纪。金秋九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城乡规划工作者齐聚南京,以“转型与重构”为主题共同探讨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十月,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以“规划一级学科,教育一流人才”为主题,探讨城乡规划学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种素质培养,也是一种理想和世界观的建立,城乡规划教育在城乡规划事业中处于根基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乡社会经济 发展和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城乡规划人才,不仅能提高城乡规划编制的整体水平,促进城镇化和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地区、城乡的繁荣昌盛。如何以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建设为契机,培养以素 质教育为核心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城乡规划教育工作者应该静思的问题。

2. 规划师的主要职责和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2.1 规划师的主要职责。

(1)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职责。城乡规划是政府调控城乡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载体和基本依据。我国的城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规划师应分担政府职能,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规划师应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识,掌握不同时期国家的大政方针,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2)协调城乡建设中各方利益,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天职。从城市规划专业诞生之日起,就是基于公共价值的认识。2008年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得到业内普遍认可,执业性质具有由技术服务向政策制定转型的特征,因此规划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天职。“实现公共利益”成为衡量规划师工作质量的前提和标尺。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师应着力解决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同时规划师经常面临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利益群体,当三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需要规划师发挥专业领域优势,作为价值中立者,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己任。

(3)正确传播规划信息,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职责。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公众参与的原则,突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但由于受知识背景、从业性质和信息不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众参与经常流于形式,公众对于城乡规划涉及的范围、内容等专业知识并不十分清楚,难以完成公众监督的作用。因此规划师应肩负起传播规划信息的责任,使公众有机会了解规划内容,从而积极参与规划过程,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

2.2 规划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基于规划师的职业特点,一个合格的规划师首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应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获取能力,第三应有顺畅的协调沟通能力,第四应具有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

(1)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决定了规划师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规划师的工作必须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因此规划师首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规划师应认识到自己的决策可能造成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学生时代就应接受规划师价值观教育,理解、重视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念,理解社会责任,人道主义,民主决策等价值观念在具体规划实践中的重要性。

(2)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获取能力。我国正处于城乡快速发展阶段,城乡规划被视为城乡发展的龙头。客观上城乡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也经常希望能通过规划的手段来解决,无形中导致城乡规划的内容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为适应时代不断提高的要求,规划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基本功,并具有广博的知识获取能力。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迅速吸收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冲破传统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束缚,从城乡的空间布局、经济功能、生态环境、社区结构、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师应对建筑学、城市经济学和地理学、城市交通、城市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策略等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同时应具有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的能力,不断更新职业技能,充实自己的专业水平。

(3)顺畅的协调沟通能力。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多重目标模式和多重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是政府部门、规划师、广大受众等各利益团体达成广泛认同、拥护实施的过程。城乡规划要充分重视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动员各种资源,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设计团队集体创作的成果,创作过程中经常要协调各种关系,因此协调沟通能力成为规划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名优秀的规划师一定是通过沟通、合作在团队工作中成长起来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最重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民主协商是完成一个好的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日常开展工作的模式。

(4)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进步往往源于某方面的创新,城市的发展也一样,城市规划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期的城市,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城市规划经常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需要规划师开阔思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

3. 我国城市规划职业教育

3.1 城市规划职业教育划分。城市规划职业教育可简单分为两大阶段,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包括本科、研究生期间的专业教育)和工作后的再教育(包括日常工作、执业注册及继续教育)。本科教育是城市规划师职业教育的起点,是规划师职业生涯的“初始教育”阶段,是规划师职业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可以看做是本科教育的延伸和提高,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后的职业教育可以看做是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见图1)。

3.2 我国城市规划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3.2.1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基本情况。

(1)我国早期城市规划营造思想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如果按照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开设现代城市规划课程算起,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走过了整整八十年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2)据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统计,截至到2010年,我国开办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200所,分布的范围较为宽广,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工学(包括建筑类和工程类)、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主)、林学类及公共管理学背景的院校。大量的工科院校城市规划教育是建立在建筑学教育平台之上的,课程设置采用2+3或者3+2的“平台+模块”的模式。这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础厚、口径宽的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具有“以物质形态规划”为重点,突出工程设计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特征。

3.2.2 我国的城市规划师执业注册和继续教育制度。

(1)新的城乡规划法对规划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事规划编制工作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应当具备,有规定数量的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注册的规划师”。通过注册规划师资格管理,确保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师具有所从事职业必要的专业素质,保证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我国有城乡规划从业人员约10万人左右,2000年启动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工作以来,在住建部、人事部及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已有近1.2万人获得了注册资格。2006年开始组织开展了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工作,要求在3年注册登记有效期内完成至少40学时必修课和80学时选修课。

3.3 我国城市规划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城市规划职业教育缺少对价值观的培养。

(1)城乡规划学科是一门与社会实践联系相当密切的学科,城市规划专业教学随着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而发展,有关城市规划教育和实践的研究是城市规划教育工作者关注最多的问题。我国工科院校城市规划教育大多建立在建筑学教育平台之上,往往忽视对价值观的培养。城市规划教育重技能、轻理论、轻意识等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城市规划已经从传统的技术方案转化为公共政策。

(2)现今,在市场的冲击下,规划师经常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错综复杂的局面,规划被权利和资本“绑架”的事情也时有发生,遵守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服务社会,民意为先的道德底线变得很难。功利和不规范的社会经济体制直接对规划师的职业道德构成冲击,城市规划职业教育应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3.3.2 城市规划职业教育缺乏“多元性”和“地方性”。

(1)中国幅员辽阔,文化背景、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均不尽相同,城乡规划行业实践处于多元扩展时期。时代给规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不同地域的学校,其办学历史和依托的平台也不尽相同,用一把尺子度量全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不仅会有失偏颇,而且也会阻碍各地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应注重“多元性”和“地方性”。

(2)城乡规划的编制同样应具有“多元性”和“地方性”,不同地域和经济背景下的规划编制缺乏相关研究。用统一标准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城乡规划,也是有失偏颇的,呼唤地方性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弥补多元性和地方性不足,增进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3.3.3 高校专业教育、注册考试和继续教育之间缺乏连贯性。学校专业教育、规划师执业注册考试和继续教育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每个阶段的职业教育看似完整,而整体缺乏连贯性。每年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基本在高校范围内举办,缺乏用人单位的声音;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工作基本以开办培训班为主,大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而在社会实践中,与其他同类职业资格注册师相比,规划师的职业感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加强对规划师职业教育的指引,同时,规划师职业教育应形成一种素质教育,只有全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良好人居环境的形成,发挥城市规划师应有的职能,推动城乡规划事业发展。

4.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城市规划职业教育

4.1 依托一级学科建设,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1)构建一级学科体系,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一级学科设立后,业界专家、学者积极讨论城乡规划学科的外沿与内涵以及学科建设问题,借此构建一级学科体系之契机,应加强对规划师职业教育的指导,使规划师素质教育穿规划师职业教育始终,具有连续性,推进规划师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

(2)“多元性”和“地方性”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当前,中国的城乡规划教育从数量上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城乡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为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新生力量。快速城镇化影响下,使得“建筑工程类”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体系无法应对城乡综合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2011年的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了香港、台湾等地区兄弟院校的学者参加,已经迈出了开门办会的步子。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和建设源于社会需求,还应设置城乡规划用人单位的席位,广纳行业需求建议,让更多的规划工作者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来,使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因此应在明确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大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办学经验的指导,并给予地方院校更多的特色空间,为培养“多元化”、“地域性”人才奠定基础。

4.2 规划师素质教育,价值观优先。城乡规划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政策,应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以人为本、为公众服务是城乡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规划师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规划师基本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应贯穿职业生涯始终。如果一个合格的规划师应具备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基本素质,显而易见,规划师素质教育,价值观优先。规划师的价值观是社会公德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体现,是制约和引导规划师的行为准则,主要集中在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品德、能力和社会责任上。提高规划师素质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规划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学会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掌握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坚持为公共利益服务。

4.3 积极探索规划师素质教育新途径、新方法。

4.3.1 规划师素质教育应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1)提高规划师职业素质是一种社会共识,规划师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支撑。自律与他律是职业道德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自律方面应培养规划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律方面应加强政策、法制建设。规划师素质教育必须基于建立在有效的机制基础上,健全行业管理机制,从体制上为城市规划专业人才进入城市规划相关部门搭建平台。

(2)现行的城市规划体制有着很强的“政府主导型”和“强势力主导型”特征,单纯从规划师的自身修养来谈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素质培养有失偏颇,城市建设应依靠法制而不是人治,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仅仅依靠自觉很难实现。

4.3.2 加强专业教育指导对规划师素质教育的引导。

(1)大学期间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大学教育中加强价值观教育是提高规划师职业素质的关键。《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培养方案》和《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是指导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虽然《培养方案》中对规划师素质教育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并没有具体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八门核心课程的设置对规划师素质教育也有所忽视。《评估标准》同样比较重视对教学体系的考察,特别是对规划专业必备知识和技能的考察,重“教书”轻“育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没有明确的考察内容和评价指标。

(2)建议以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建设为契机,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和《评估标准》,加强规划师职业素质培养,尤其要注重价值观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适当增加价值观培养的相关课程,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学的本质和特点,规划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等核心内容,使学生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便能够系统掌握规划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方法上探讨多学科融合的可行性,针对不同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特征,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加强与实践环节的联系,如与暑期三下乡、各类实习、规划扶贫等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4.3.3 规划师继续教育应经常性、多元化。

(1)各省市采取项目交流、开设培训班等形式开展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工作,但大多流于形式,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的规划师继续教育工作基本是对前沿理论和实践的介绍和交流,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差别,这种交流又是十分有限的,建议结合城市规划日常工作开展经常性、多元化的规划师继续教育。

(2)规划师继续教育应网络教育、面授培训和日常实践相结合,网络教育信息量大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满足执业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科目选择和时间安排的多样化需求,有效解决行业差异和工学矛盾的问题。另外结合日常工作多开展规划扶贫、规划援建、规划西部行等工作,让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能深入基层,了解民众需求、关注弱势群体,使继续教育经常性、多元化。

5. 结语

城市规划职业教育是支撑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技术保障。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建设为背景,探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规划师职业教育方式方法,有利于规划师职业生涯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规划师职业教育应具有连续性和终身化特征,素质教育贯穿规划师职业教育始终,推进规划师职业教育制度保障,开展经常性、多元化的规划师继续教育,确保规划师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建军,汤婧婕.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设置方向及其办学格局的探讨[A].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10.

[2] 张庭伟.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J].城市规划汇刊,2004,2:6~7.

[3] 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6:87~91.

[4] 尹稚等.规划师的职业规划[J].城市规划,2010,12:37~41.

[5] 陈征帆.论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素养及教学模式的应变[J].城市规划,2009,9:82~85.

[6] 赵民,林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2001,6:48~51.

[7] 中国城市规划职业制度培训考察团.英国城市规划职业制度与职业教育[J].国际城市规划,2009增刊,167~176.

[8] 赵虎.规划师传统价值观体系的构架及现实检讨——基于《论语》学习的浅识[J].城市规划,2011,1:82~86.

[9] 李和平.加强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规划师,2005,12:66~67.

[10] 胡晓鸣,孙雪锋.规划师职业道德的弘扬要依靠制度建设[J].2003,3:73~74.

[11] 许艺.素质教育价值观优先——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明华教授[J].城市环境设计,2010,10~11.

[12] 陈林.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问题与改革思考[J].规划师,2010,2:102~104.

[13] 我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实施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规划师,2010,8:77~81.

上一篇:风险内控管理范文 下一篇:春节记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