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20 18:29:28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篇1

[关键词]《荒原蚁丘》;叙述视角;叙述主题;陌生化

《荒原蚁丘》以三个社会精英的当政开始,但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死亡结束,最后活着的女性和民众依然为革命奋斗。在没有与权力沾上关系时,他们的友谊十分深厚;但是在卷入权力的漩涡之后,各自间的矛盾增加,总统对自己的朋友产生了猜疑,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他们走向死亡。后殖民主义的作品在阿契贝的时代层出不穷,若想要把自己的思想展示给读者,就必须反传统,采用陌生化技巧带来新奇感。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艺术的技法是使事物‘不熟悉’,使形式变得困难,加大感知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知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把它延长。”文学创作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叙事技巧对文本进行陌生化处理。《荒原蚁丘》的陌生化技巧主要从叙事视角和叙事主题两方面来展开。

一、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来取得陌生化的效果。他指出托尔斯泰在短篇小说《霍尔斯托密尔》中,通过让一匹马担任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独特方式来使故事内容显得陌生。”在《荒原蚁丘》中,阿契贝虽然不是从动物的角度来叙述,但也营造出了一样的陌生叙事视角。

凡读过《荒原蚁丘》的读者都会注意到,小说中存在两种叙述:从克里斯、伊肯和比阿特丽斯三个人物角度的叙述以及客观叙述。克里斯是新闻部长,他能看到内阁里发生的事。伊肯是《国际公报》的编辑,同时也是革命激进分子,他讲述更多的是他所见到的普通百姓生活以及卡根的阴暗面。而比阿特丽斯作为唯一的女性叙述者,是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来讲述故事。在这三个叙述者之外的客观叙述把前面三个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串联到一条时间河流中。

从小说中人物的视角叙述称为内聚焦型视角。”内聚焦型视角是指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读者在阅读这种类型时更容易缩短与人物间的距离,而且这种视角能让读者对人物有很全面的了解,即使该人物在后文的叙述中也有所涉及。读者也能理解他言行举止的原因,不易造成对人物的误会。

克里斯作为第一证人,揭露了萨姆的。”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个好日子还是一个坏日子完全取决于阁下早晨起床时的心情。”内阁在探讨问题时,发表的意见让总统不高兴了,所有人都会心惊胆战。如果总统心情好的话,集体会松一口气,甚至还会开一些玩笑。萨姆和克里斯最开始是好朋友,而且他身边的官员有一半是克里斯推荐的。从军人变成总统,他自己也十分慌乱,因此向克里斯咨询。克里斯明白总统”最常做的噩梦便是人民厌弃他了,在全国各地爆发出可憎的示威游行。他每每发疯般地琢磨如何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总统的这种担忧为他们的矛盾埋下伏笔。克里斯叙述他、伊肯、比阿特丽斯以及艾勒瓦去疯医生家聊天。他们讨论以前的萨姆,对比他的变化。然后克里斯的思绪很快就飞到了他与比阿特丽斯的恋情以及比阿特丽斯说他们三个人自以为是,“就你们而言,这个国家的故事就是你们三个人的故事”。

作为第二证人,伊肯更专注于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屈服于总统和克里斯的意愿。他的讲述从与艾勒瓦的关系,到参观死刑现场,到撰文要求废除死刑,到他对克里斯和萨姆的看法,完全没有时间顺序可言。从他的讲述中读者能看出伊肯是一个为人民发声的记者,是一个真正思考着的知识分子。

比阿特丽斯是第三证人,也是最后一个证人。她讲述被总统叫到避暑山庄去同一个美国女记者见面,因为心中的爱国主义以及曾经的阴影,她拒绝同那名女记者交流而被总统命人送回家。在避暑山庄,她看到了萨姆周围新的亲系官员,证明克里斯和伊肯已经不再是萨姆依赖的朋友。接下来比阿特丽斯叙述了她的童年记忆,与克里斯相恋的过程,与伊肯的旧相识关系,以及伊肯来她家讨论关于女性的话题。比阿特丽斯对自己的童年有阴影,备受女性身份的折磨,但是她并未向世俗低头。在恋爱时她谨慎、矜持。通过她和伊肯的对话,能看出他们尊重女性,并且也了解了伊肯想要从根本上对卡根的制度进行革命的决心。他们的对话是在伊肯被解除编辑的职务以后进行的。

阿契贝把三个证人的叙述放在小说前面,以此制造许多故事碎片。靠读者自己来拼凑,产生陌生化效果。碎片化、瞬间中断的语片时常在语境空间中结成”奇异的联盟”,原本孤立的语言符号联袂出现,产生语言世界的新生意象群,给人一种不可言说而若有所获的美感。读者在阅读这三者的叙述时有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在内焦型视角以外,小说还采用了非聚焦型视角,”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随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它仿佛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控制着人类的活动,因此非聚焦型视角又称“上帝的眼睛”。紧接着克里斯作为第一证人后,非聚焦型部分描写了总统与奥孔教授之间的对话,其间总统对克里斯开始有所芥蒂。讲述了伊苔米丽的故事,以及比阿特丽斯从避暑山庄回来后的后续故事。而且也告诉了读者伊肯会见阿巴松代表发生的事情,预示着伊肯被解雇。小说之后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讲述伊肯被解雇之后所做的斗争、他的死亡。得知伊肯被暗杀,克里斯奋起反抗、逃亡、死亡。最后只剩下比阿特丽斯、艾勒瓦,新生的女婴以及一些曾同克里斯奋斗的人。

两种叙事经过作者的结合后产生了新奇的效果。在从内焦型视角出发时,读者虽然能了解叙述者的内心,但是不能把这些碎片结合起来。在非聚焦型视角的帮助下,读者能更好地把故事整体结合起来。但是这个结合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为了结合整个故事,接受者不得不进行第二次阅读,才能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在第二次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又会发现很多之前被忽略的细节。”经陌生化处理的表现对象能给人出乎意料、惊奇或陌生的感觉,它有助于加深对表现对象的艺术认识,有助于揭示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真实”伊肯、萨姆和克里斯相继去世,三个人的故事破灭,说明国家的故事并不是统治者的故事。

二、叙事主题

不同于阿契贝以往的小说,《荒原蚁丘》中女性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非洲,黑人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基本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她们的安全也完全不受保护。但是阿契贝一反往常的小说主题,在这部小说中赋予了比阿特丽斯女预言家和女神的地位。并且在克里斯这个国家的精英逃亡时,普通民众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

三个男主人公或被权力的欲望控制,或想要激进地革命,抑或希望委婉地改革,虽然在最初他们三个是好朋友,但是命运却把他们推上了不一样的道路。萨姆作为总统,在权力场里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心,想要实行总统终身制。克里斯,作为萨姆的官员,国家新闻部部长,掌控这个国家的话语权。因为身处内阁,不得不遵循萨姆的意愿,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在尽力反对萨姆的一些不正当的要求。伊肯作为国家新闻报的编辑,是个思考者,与普通群众的生活接触十分频繁,国家的绝望和缺陷在他眼中一览无余。萨姆限制国家公报的话语权,伊肯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克里斯只得在中间周旋,保持自己的立场。在随即发生的事情中伊肯被萨姆暗杀,萨姆被反叛者杀害,克里斯救人被杀,似乎故事应该结局了。但是阿契贝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比阿特丽斯占据了后续故事的主导。其实在小说中,这不是唯一一处可以看出比阿特丽斯在故事中所占的分量较重的地方。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比阿特丽斯在整个故事中是唯一的女性见证人。虽然作为第三证人,阿契贝不仅对她的叙述而且对与她相关的事情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比阿特丽斯获得了伦敦大学英语系的荣誉学位,在克里斯眼中,她是“一本写得优雅、装帧精致的赏心悦目的书。没有令人心烦意乱的装模作样,健全、稳妥。”萨姆在向美国女记者介绍她时说:“这是我们国家最辉煌的女儿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比阿特丽斯在政府内部很受尊重,她独立,有自己的思想。

阿契贝赋予了比阿特丽斯女神和女预言家的头衔。伊苔米丽女神是太阳的女儿,想要进入贵族阶层的人必须去觐见她,得到同意后才能获得资格。比阿特丽斯不知道”她的祖先和她的祖先创造的神话。所以,她几乎不明白她是什么人。我们说几乎,因为她朦朦胧胧地感到她是两个不同的人。她的这种感觉在有些关键的时刻比别人的更加真切。”作者的言外之意,比阿特丽斯就是伊苔米丽的后人。在讽刺克里斯他们三个人的关系时,比阿特丽斯说道:”自以为占有卡根的三人组吗?三个绿色的瓶子。一个不小心摔了;一个在摇摇欲坠。摇啊摇,砰!然后,我们变成了我;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联。”克里斯成了最后一个坠落的绿瓶子。阿契贝很多次通过克里斯或者其他人的嘴来赞扬比阿特丽斯像女神。她违反取名的习俗,给伊肯和艾勒瓦的女儿命名。

虽然比阿特丽斯的地位被阿契贝提升得很高,但是实际上卡根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警察在抓捕“违法”的大学生时,顺带攻占了女生宿舍,对女大学生进行蹂躏。路边的警察随意对车上的女乘客实施。就连比阿特丽斯也被记者称为“当今的庞毕度夫人”,称她靠下半身的力量获得她想要的。由此可见,非洲女性的实际地位极其低下。

为什么三个男主人公都相继去世?为什么同伊肯和克里斯一起奋斗的普通民众仍然活着?为什么阿契贝在提高比阿特丽斯的同时又让读者看清女性的真实地位?最后又为什么让新生的婴儿是个女孩?这一连串的问题无不表现了作者在处理小说时的陌生化。实际上作品的名字“荒原蚁丘”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就像蚁丘存活了下来,为了告诉草原上新生的草儿去年的那场丛林大火。”比阿特丽斯他们――在那场革命中存活下来的人――要向新生的孩子以及后来人讲述之前发生的事,鼓励他们继续为国家,为革命奋斗。

三、结语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篇2

小说文本与电影也都以陌生女人写给作家信的自叙方式展开的,这种自叙方式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在这种自叙的方式下,陌生女人充分表达了对作家的情感,将陌生女人的心理情感刻画得十分的细腻,电影在这方面也充分展示了与小说作家及其文本的默契。一般而言,对外国文学名著的改编都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陈和刘象愚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中写道“:研究者更重要的工作是以事实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如何把外来因素和本民族的传统以及自己的创造个性相结合,铸造出崭新的艺术品。”也是就说,我们注重文学作品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不能忽略改编者的主体创性。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改编的最大独创性体现在将中国特有的民族元素融入到了影片中,显示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与世界的经典文本对接交流的广阔空间。

小说中是没有明确提出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徐静蕾改编的电影则将故事放在了中国动荡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张会军和马玉峰整理的《所有的进步都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导演创作谈》中讲到徐静蕾选择这个时间过程的真实记录“:一开始我是想把它改成一个中国现代的故事,从70年拍到90年,基本上改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停止了,因为这个故事后面有一些问题我是无法逾越的,比如没有结婚就生孩子,做一个交际花等情节,放在现代里不是不可以,但要避讳很多东西,我觉得就违背了当初我拍这个电影的初衷。在这个电影里我只想讲情感,至于说社会道德批判,我想把它淡化到最淡、最远的地方去。我跟一些朋友聊天他们给我一些建议,说是不是考虑放到三四十年代,一改之下就觉得很顺利,基本上就可以把我主要想表达的东西放到那个年代里去。”从徐静蕾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为了故事情节进行下去的必要。文本小说中讲到作家R先生以出远门去旅行为由两次从陌生女人的身边离开,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到当代,这也是徐静雷不愿意的,放在动荡的年代,作家同时具有了记者的身份,面对时局的动荡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游行的街道上促成了他们的见面,以及为后来作家离开陌生女人都找了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使故事情节非常顺畅地进行下去。徐静蕾将改编的故事放在三四十年代北平的四合院里,可以看做是徐静蕾为了纯粹地表达爱情故事,最有效地接近小说文本,同时又符合了中国人的接受心理。“无论小说或电影,人物必须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事件、情节和矛盾也是发生发展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眼前物体的形状接近于记忆中的某一形状时,知觉才可能把眼前的对象想象成记忆中的形状,或将二者合并在一起。受众对电影的欣赏也是如此,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生活的三维时空模式化后置于意识中,并将其作为观众接受心理的起点。只有影片中的时空环境和生活中的固有环境相近或相似时才有欣赏乃至接受的可能。再则由于审美心理具有保守性及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习惯于按照传统趋向进行。”电影的这种改编是十分符合中国受众的心理的。

电影在进行原有的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分散地展现出了很多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北京四合院,过生日吃寿面,踢毽子,丢沙包,写毛笔字,过年放鞭炮,吃饺子,街道上运煤的骆驼,人力车夫,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冰糖葫芦,窗花,旗袍式的棉袍,三四十年代流行的学生头,媒人为母亲介绍继父,女孩子戴在手上的银镯,刺绣,京戏,等等。这些元素无不是包含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无不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已不可避免地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冲击下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丢失,而电影这种视觉的盛宴却能使现代的人们在生活的疲惫之余重温童年时代热爱的游戏,重温逝去的美好时光,可以说电影中的这些民族文化元素呈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受众者的怀旧情绪。“怀旧的基本导向是人类与美好过去的联系,而在现代性的视域下,这一过去不仅指时间维度上的旧时光、失落的传统或遥远的历史,还指称空间维度上被疏远的家园、故土以及民族性;而从哲学的高度来看,怀旧最重要的还包括人类个体及群体对连续性、同一性、完整性发展的认同关系。”怀旧的情绪让人们重新找到与逝去时光的美好联系,重新找回民族认同感,一切有关朦胧而遥远的回忆在受众者眼中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怀旧是神秘而美妙的,人们在这一情境的感性体验中寄托着某种稳定感、安全感或归宿感以此来弥合在当下现实中感受到的精神失落和人性分裂。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怀旧具有强大的乌托邦功能。而它形式化的例子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如古物收藏、博物馆艺术、老照片、老房子、老城市、旧歌翻唱,等等,现代怀旧俨然已经变成了一种商品,成了一种关于过去的工业文化。鲍德里亚把这一切归结为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大众是消费的主体,全部文化都可以作为消费的内容。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片长九十八分钟,而在这九十八分钟内分散地呈现了十多种非常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应该说这不是种巧合,而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是对怀旧之风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流行的精神时尚的一种迎合,可以说在影片中的这种独有呈现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商业运作手段,而对于电影改编而言,遵循观众心理规律:商业运作是无可厚非的。

电影改编还有一个独创之处在于运用了非常富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背景音乐,即以琵琶弹奏为主的《琵琶语》。《琵琶语》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作家开始读陌生女人的来信时,第二次是在女孩初次与作家正面相撞并爱上作家时,第三次是在影片的结尾作家读完陌生女人来信展现其感受时。《琵琶语》音乐忧婉、舒缓,旋律简约而不失张力,如痴情女子的声声低吟,颇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琵琶声的哀凄注定了陌生女人悲剧痛苦的一生。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琵琶曲《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都是具有悲惨命运结局的中国古代女性,两首曲子都诉说了她们悲戚的故事,琵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重要的表现女性不幸故事的独特人文内涵。徐静蕾在世界经典小说文本影响下的电影的改编,不仅让我们重新领略了茨威格这部经典小说自身的独有魅力,同时又展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使经典的改编打上了民族的烙印,符合了中国人的接受心理,体现了中国的电影改编者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主体性、独创性解读。我们应该赞赏徐静蕾独创的智慧,这种经典的重写实践“不但使原文本的影响在历时性的接受过程中一再得到强化,一再以新的精神与内容更新旧作,努力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并且把文本始终置于受众视野,使受众怀着重温旧情的预期心态,最终形成良好的传播与接受互动”。(本文作者:陈红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篇3

吴越王钱?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戴氏是个孝顺女子,每年寒食节必返临安郎碧娘家,看望并侍奉双亲,直到陌上花发才归去,岁岁如此。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钱?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想到与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见,不免又生出几分思念。回到宫中,便提笔写上一封书信,虽则寥寥数语,但却情真意切,细腻入微,其中有这么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田间阡陌上的花儿已经绽放了,你可以好好地欣赏春*,看阡陌之上的细柳如烟,路边花朵灿若锦缎,慢慢地回来罢!“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欲催归而请缓!这里面溶入了这位金戈铁马的乱世英雄对夫人的多少柔情、多少思念?短短九个字,竟然令王妃落下两行珠泪,侧然心动道:“王爷迈,既有信来,命我归去,安可有违?”遂返杭州。后人感动于他们的爱情,把它编成山歌,就名《陌上花》。苏轼任杭州通判的时候,听到里间儿歌传唱《陌上花》,知道了这个故事,甚为感念,便将歌词改写,做了三首题为《陌上花》的绝句:

陌上花(三首并序)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骈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沧海桑田,多少风流掩埋于岁月的废墟里。但陌上花开,却永远使这朴素的阡陌,承载了一段美丽的爱情神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短短九个字,便写尽了一代君王温婉缠绵的儿女柔情和一个被江南美景牵绊住了脚步的美妇的慵懒缱绻。每次读到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轻声哼唱“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越女,看到了高唱“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而纵身入棺的华山女子,更看到了“单衫杏子红”的妙龄女子慨叹着“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一个个曼妙的女子从历史深处走来,跨越千年的阡陌,刹那间,陌上芳菲尽绽,美不胜收。

人归缓缓,花便也有了灵性。且让我采一束恬静的陌上花,伴着无边的春*,缓缓而归。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篇4

这个故事讲了有一天,娟娟像往常一样,走到院子门口。一个陌生的小女孩,笑着说:“你好!”等她要回答的时候,小女孩已经走了。从此以后,就没见过这个小女孩。

有一天,娟娟去上班,路上,她碰上一辆灵车,上面有一张小女孩的照片,他仔细一看,这个不就是那天向自己问好的小女孩吗?他冲上去,拉住一个人问:“这个小女孩怎么了?”这个人悲切地说:“这个小女孩叫桐桐,今年12岁,一年前她得了血癌,她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但始终没有哭过,她在书中看过,只要有100个陌生人的问候,就可以升入天堂。从这以后,桐桐每见到一个陌生人,都上前问好,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回应,回家后把它记在本子上。可是,她到死也没得到100个问候,临死前,桐桐捧着这个本子问: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不肯对我说你好呢?”

娟娟听了,流着泪,跟在灵车后面,在心里说:“你好,你好,——你还听的见吗?”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感人。我想:你会对别人说一声你好,哪怕是一个回应的微笑,你的爱就会传遍世界。

承德县实验小学三年级 于佳乐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篇5

    一.爱你,但与你无关——孤独的单恋者

    爱情,是分析这部作品不能回避的话题,它更是文学作品中永远的话题,但描写“陌生人的爱情”的小说却不多见,这篇小说吸引眼球的关键无疑在于“陌生”这两个字。茨威格曾谈到:“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偏执狂的人。”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用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竟然对她一无所知,由此可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十足的“陌生”而执着的女人。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写给男主人公的信是这样称呼的:“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在信的第一段,她诉说着自己的感情,说明此前男主角根本不知道女主角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只有你,只有你了……”此后又出现“但是对我来说你又是谁?你,你从来都没有认出我……”她知道自己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她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对于男主人公来说,她只是他众多的女性朋友中的一个,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了,女主人强烈希望他能够记住他,但同时她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她深深地明白男主人公的本性,他知道他游戏人生的态度。多年后,女主人公仍然没有放弃心中被男主人召唤的梦想,当她终于又有机会遇到他时,男主人公却完全记不得女主人公曾经和他的种种经历,这种打击和伤痛对于任何一个女人都是不言而喻的。

    文中多次“暴露”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陌生关系”,正常的爱情怎么会是这样的呢?难道不应该是男女双方彼此深入了解,心心相惜的吗?可是,“陌生女人”呢?她却一辈子始终在等待,以一生的时光在等待,但却总是以一个陌生人的形象出现在男主人公面前。如是,我们会很想去探索“陌生女人”的内心,为什么她会选择这样一种独特的爱情方式,我们甚至会去迷惑“陌生女人”的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对于爱情,我们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最通常的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理性参与的现实之爱,这种爱更易维系和保持;另一种则是发自心灵的激情之爱。按司汤达的观点,“激情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触碰到我们的灵魂,从而让我们燃烧起爱情的火焰。这种爱情通常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身份、名誉、金钱、道德等社会性的衡量标准对这种爱情通常是无效的。”也正是因此,激情之爱又总是难以长久地生存,不管怎样的激情,最终总是会臣服于现实的平淡。而在这样一个陌生女人身上,正是充分体现了她对于作家R的激情之爱,是触动灵魂、激扬生命的爱情。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很显然,是一种没有完美结局的爱情,也许更多的人都会去叹息女人的不幸,对她投以怜悯和同情,但其实更不幸和可怜的是这个男人。女人爱得彻底,爱得真切,她的内心是满足而充实的,她的心中一直都充满着被爱的希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足以支撑她坚强地活下去。而男人公花天酒地,游戏人生,最终一无所获,对于他来说,他错过了这样一位如此爱他的女人,这是他的损失,也是他的不幸和悲哀。

    二.低吟浅喃,只因你在我心——重细节心理描写

    在这部小说中,情节退居幕后,采用了着重描写气氛和情绪的处理笔法,把外部世界、自然风光、次要人物等全部压缩到最低程度,剩下情绪的流动和大幅度的思绪的跳跃,时间可自由地穿行于过去和现在之间,在作品中,女主人公无名无姓,就是一个陌生女人,而男主人公的姓名被简略为一个“R”。“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女人,没有哪篇小说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么充满了纯净贞洁的抒情性。”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中,处处都是主人公内心独白,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就像一张形象化的图,描绘了一幅女主人公精神受难图。只有了解这些心理描写,读者才能更快地进入到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更加深刻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变化。陌生女人与其说是爱情故事的叙述者,不如说是某种人生情绪与氛围的渲染者。在叙写陌生女人对男人的痴情时有这样一段描绘,“我才十三岁呀,我以狂热的好奇心来探听和窥伺你的行动,这在孩子的心目中还并不知道,这好奇心已经是爱情了。”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她的爱到底会是什么呢?在一个单纯的孩子的心中,她的爱简单而美好,不包含丝毫杂质,她的爱就是生命激情的集中体现。当陌生女人和R一起走过那熟悉的楼道,看到熟悉的场景,往日的回忆浮现在眼前,可是站在自己旁边的这个人,一个自己深爱多年的男人,一个渗透自己灵魂的男人,居然对自己毫无了解,毫无印象,这种内心的伤痛不能言语。“陌生女人”那隐秘、恣肆不拘的内心激情,那温婉柔和的女人叙述语调,以奇异的力度和方式喷涌奔突,有一种叫人喘不过气来的激动,更叫人为女主人公的凄凉遭遇而痛惜不已。

    透过陌生女人温婉柔和的叙述语调,我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她眼中的诗意世界,由此也赋予了小说特有的诗意美。在小说的结尾描写中,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那份久久不散的笼罩了女主人一生和全文的哀婉而又凄凉的诗意,当作家R 在一口气读完陌生女人的来信后,似乎终于有所了悟。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一阵乐声……”当一切都归于沉寂之后,我们仿佛和作家R一共陷入沉思,回想着这样一个有着独特经历的女人,似乎感受到冰冷的夜风和女人的悲伤心曲。结尾诗意朦胧,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丰富的想象,这相对的朦胧能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和享受,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茨威格的作品同时也启示着人们:“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惟其最值得关注。”

    三.我不再沉默——书信体形式及独特的叙述角度

    叙事内容决定了叙述技巧的选择,小说追求的是内心的真实,那么要表达这样一种心灵的真实,书信体加第一人称叙述最合适不过。作者以书信体来写这篇小说,以“陌生女人”为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下这封饱含痴情的信,带给读者的触动就更深切。

    帕西·拉伯克曾说过:“在小说技巧中,我把视角问题——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最复杂的方法问题。”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小说中,信件文本的叙述始终从“陌生女人”即“我”的视角出发,通过“我”和“你”对话的叙述来回忆往日的情怀。在信的开头,女主人是这么称呼男主人公的:“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用这个称呼使得男主人公的目光一下异常惊讶地停滞了:这指的是他,还是其他的一位主人公呢?“突然,他的好奇心大发,开始念道——”这里是第三人称叙述,此时,叙述者似乎希望将读者带入男主人公的世界,去了解他的思想和行为,正是这样一种期待使我们和R一道对来信产生了好奇,开始和他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之后,又和他一道从这封长信中抬起头来去体会和感受。“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又如远方的音乐。”这一头一尾,全知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从文本中可以觉察到,第一人称“我”的独白意味一直在不断进加强。这表现在,“我”在倾诉时候的坐立不安、颤抖、兴奋,在故事中表现为故事时间暂时停顿,穿插我的内心体验;或叙事中间插人对“你”的讲话,以解释“我”的叙述行为,要证明“我”的在场。

    四.结语

    茨威格用他的妙手为文学史上塑造了这样一位至死不悔的痴情女主人公形象,陌生女人无疑是孤独的,可悲可怜的,她毕生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奉献在现实生活中被撞击成粉碎。人类总是执着于追寻美好理想,但是,在人世间的种种丑陋和残酷面前,这种理想显得那么地不堪一击,那么容易破碎。也许,就像这位陌生女人一样,想要真正地取得胜利,大概也只能以死亡来成就永恒了。凤凰涅桑,浴火重生,原来是需要以死亡为代价的,但我们不要忘记的是正是这种死亡才迸发出璀璨的光芒,才是激发我们实现美好理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玉书:《茨威格评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张玉书:《茨威格小说集》,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

    [3]司汤达:《论爱情》,崔士篪译,团结出版社,2005年。

    [4]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03年。

    [5]张玉书:《海涅 席勒 茨威格》(德语区国家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6]波德莱尔:《美的定义》,引自《西方文论选》(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

    [7]陈佑松: 颠覆的叙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载《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

    [8]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篇6

关键词: 《宠儿》 陌生化 叙事视角 宠儿

1916年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程序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是西方文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誉为西方现代文论的开端。什克洛夫斯基曾说:“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1]从什克洛夫斯基以上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似乎他对艺术目的的定位是单纯的,只是使事物可观可见。因此,艺术的功能在什克洛夫斯基这里也变得简单:唤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世界及事物的新的感觉,不再麻木或迟钝。什克洛夫斯基把艺术当做“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其实也强调了艺术与接受者体验的密切关系。陌生化使接受者产生特别的感受,从而产生别样的美感。陌生化的终极目的不是单纯技巧的展示,而是通过技巧把陌生化过程展示给接受者,让接受者体验到这种陌生感。段建军在《西方文论选读》一书中便指出了这点。他说:“这一理论把文艺理论的重心由过去的作者转向了文艺作品和读者的感受,对后来的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2]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陌生化其实也是接受的一种效果。接受者因为陌生从而产生一种新鲜感。这就是说,陌生化不仅是写作的技巧,而且是接受者的一种感受。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固然要从作品本身中的艺术程序来加以说明,但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的感受方式相关联,因为“有些表达方式在创造时无意寻求诗意,却常常被感受为有诗意的、为艺术欣赏而创造的东西”。[3]

陌生化在文学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上,使语言难度加大;二是内容上,使对象新奇有趣;三是文学形式上,使形式推陈出新。小说视角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第二个层面,即内容层面。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达到陌生化的效果。那么,何为视角的陌生化?胡亚敏称视角的陌生化为“视角异常”。她说:“视角异常这是叙事文中最为突出的陌生化方式。熟识的东西一旦从新的角度审视就会出现异常的感觉……如同陌生人的眼光、孩子的眼光、精神病患者的眼光……往往会重构或更新读者的感觉。”[4]从陌生化形成的机制来看,人物视角的确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说,视角的陌生化就等于人物的陌生化。我们认为,视角的陌生化应该就视角的本身而言。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常规视角。传统小说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在现代小说兴起之前,小说叙事大多采取零视角,随着小说的发展,这种常规视角被打破,内视角、外视角两种视角类型在小说中独立交错应用。所以,所谓的视角的陌生化,应当指内视角和外视角这两种视角类型对传统的零视角的突破。

在《宠儿》这部旷世闻名的著作中,陌生化的叙事犹如变幻莫测的天气,时而晴空时而风雨交加,如缥缈中的魔幻城堡,若即若离;如舞台的魔术,真假难分。叙事角度忽高忽低,忽远忽近,亦真亦假,亦正亦邪。其中宠儿是贯穿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但在叙事文本中,莫里森却只赋予它一个鬼魂的存在形式,“人”的外形,“人”的情感,“人”特征完全丧失。一方面宠儿作为被叙述者,对宠儿的描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迷雾重重。她是人是鬼,到底是谁,所说的话是真是假。另一方面宠儿作为叙述者,以鬼魂的形式叙述故事,有强烈的陌生距离感,给读者全新的经历感受,刺激读者多角度地深入解读文本后深刻的主题意义。

一、作为被叙述者陌生的宠儿

1.宠儿可能是女主人公的女儿

小说中有许多条线索暗示了这一可能性。她与塞斯杀死的女儿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年龄相同,名字相同,宠儿知道塞斯丢失的耳环,会唱塞斯哼唱给孩子的歌曲。文中第一章出现了宠儿第一个身份碎片。“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这个婴儿是谁?是宠儿吗?破碎的镜子、印着小手印的蛋糕等具体的事件则是鬼魂宠儿行为特征的印证。还有接下来塞斯女儿墓碑上的名字就是“宠儿”。在第五章,又出现了另一宠儿的身份线索。宠儿被保罗赶走后借肉身还魂:一个年龄在20岁左右,穿戴漂亮的女孩坐在124台阶的树桩边,她似乎奄奄一息,口渴得要命。塞斯、保罗和丹芙从狂欢节回来的路上发现了她,好心将她带回,问她的名字,她说她叫宠儿,名字和刻在墓碑的名字一模一样,年龄也和塞斯死去的女儿差不多。在第十六章,小说出现了第四条线索:塞斯挺着即将临盆的肚子,只身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庄逃亡至婆婆贝比·萨格斯辛辛那提成郊的蓝石路124号的家。但过完自由幸福的28天后,噩梦来临: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抓捕他们,塞斯用锯子锯断了不到两岁的女儿的喉咙,下葬时为她取名宠儿。在第二十章,塞斯意识流的独白的第一句话便是“宠儿,她是我的女儿。她是我的”。以上线索的整合似乎印证了宠儿便是塞斯的女儿。

2.宠儿的另一种身份可能是塞斯的母亲

在小说第一部分的210至217页,通过对比各种文献对中途的描述和宠儿的独白,我们发现宠儿的海上经历与塞斯母亲在“中间航道”上的悲惨经历完全相似。宠儿在独白中及在向塞兹的抱怨中也都数次讲到她在船上遭受的痛苦经历:“我简直就要成为碎片。”她的话语中时刻都在描述着她穿越大西洋的经历:狭窄闷热的空间,短缺的食物与水,被“没有人皮的家伙”无情蹂躏。而塞斯母亲从家乡被掳掠,被关押在“中间航道”的一条船上,多次遭到白人船员的,多次怀孕,塞斯的母亲将所有被白人播下的孽种扔入大海,唯独留下塞斯,因为塞斯是她和一个叫塞斯的黑人生的。在塞斯的记忆中,她的母亲塞斯的母亲因常年戴马嚼而嘴角微翘,似带微笑总是面带微笑,而宠儿也总是面带微笑。小说第二十六章,宠儿长得越大,塞斯缩得越小,塞斯坐在椅子上舔着嘴唇,像个挨打的孩子。塞斯越来越像一个孩子,而宠儿却犹如母亲,颐指气使。两人的角色好像互换了,塞斯变成了宠儿的孩子,宠儿变成了母亲。

陌生的宠儿就像一面镜子,人们看到痛苦的记忆,也成了黑人群体历史真实的记忆符号。

二、作为叙述者陌生的宠儿

宠儿作为一叙事者,从她的角度讲述故事,大大打破常规。因为她特殊的叙述身份,是鬼魂,但又有平常人的特性,穿梭在阴阳两界。她的叙述总是断断续续,亦真亦假。我们好像是被拽线的风筝,有时跟随她游离到虚幻的边界:比如在她叙述自己曾生活的黑暗地方;有时又被她拽入多样的现实:比如她与丹芙一起溜冰的快乐,保罗与塞斯亲密时她的不悦;有时又被她牵引进记忆的美好与疑惑:比如她追问塞斯有关的往事。

宠儿曾两次入住124号宅院。第一次是以一个不会行走和说话的幼儿鬼魂游离在124号家,但因年纪幼小,那时她的叙述是有限的。后来保罗出现,赶走了鬼魂,但莫里森没有让宠儿的叙述声音戛然而止,因为她明白,这样陌生化地叙述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空间、社会空间让黑人族群的悲壮历史更得以言说。后来宠儿借19岁的少女肉身还魂,开始复仇,开始无穷尽地向塞斯索爱。塞斯对宠儿百依百顺,到最后,保罗离开时,塞斯把能吃的能穿的能用的全让给越来越贪婪的宠儿,宠儿出落得越来越漂亮,肚皮越打越紧,而塞斯却越发憔悴,形销骨立。

宠儿复活了,她就像一台时间机器,她的每一次叙述每一次发问逼得每个人卷入痛苦记忆的漩涡。但尽管她有19岁的身体,却只有2岁小孩的思维,她对过去只有零散破碎的记忆,她每次对塞斯和丹芙盘根结底的提问,让每个人都不得不抬头直视记忆的痛,那痛像个无底黑洞,缓缓流淌出残忍的记忆:黑人奴隶被践踏的生命,扭曲而极端的母爱,孤独自闭的心理等。宠儿最后在三十个女人的歌声中被炸成了碎片。在以后的岁月中,人们就“想忘记一场噩梦一样忘记了她”。[5]

借陌生的宠儿之眼重看历史,其实宠儿就是回忆,蓄奴制的血腥与残冷让黑人们胆战心惊,他们害怕回忆。但如果不勇于面对历史,将永远记忆缺失,后代的非洲传统文化将出现断层,如若新一代非一美国人完全忘却历史的根,整个非洲民族将何去何从?重新记忆是一种重新生活,不仅仅是记忆,奴隶叙事也不是记忆,而是重新生活。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7

[2]段建军.西方文论导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203.

[3][俄]什克洛夫斯基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3.

[4]胡亚敏.叙述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4.

[5][美]托妮·莫里森著.潘岳,雷格译.宠儿[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6:348.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篇7

我们会遇到许多陌生人带来的温暖,

哪怕是短暂甚至微弱的温暖,

都可能成为我们勇敢面对困难的力量。

她的生命里就有与“陌生人”相关的美丽故事……

范烨发自内心的感恩:谢谢你 范烨发自内心的感恩:谢谢你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曾打动无数人。人生在世,有多少陌生人与你擦肩而过,那微弱的、曾短暂接触的温暖,你给予过吗?你又是否收集过?

在福建龙岩长汀古镇,有一个叫范烨的女孩,她身患重病,生命垂危。她想活下去,但治疗的每一天都痛苦得生不如死,她迫切地想要从这苦味中咂摸出一丝甜味来。她努力寻找,努力发现,在匆匆而过的时间里,遇到了很多陌生人,有些擦肩而过,有些与她短暂接触。但他们都给范烨留下了她所渴望的温暖,这些点滴汇聚起来的温暖,伴随着生的希望与她一同前行。

有好心人建议,让范烨将自己与陌生人的故事结集成书,取名《陌生人》,出书自救。她要卖够一万本才能凑够手术费用,她能如愿吗?

收集那些擦肩而过的温暖

22岁的范烨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这座风光秀美的古镇,养成了她安静温婉的性格。范烨父母早前在县棉纺厂工作,后下岗在家打些零工。生活不富裕,可这一点儿也不妨碍全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从小到大,范烨一直是父母手心里的宝。

2013年9月,范烨考入福建泉州理工学院会计专业。开学后不久的一天,她下了晚自习和室友们一起回宿舍。天刚下过雨,路很湿滑,一不小心,范烨的腿卡进了路边的缝隙里,动弹不得。大家伙手忙脚乱地帮她把腿拉出来,细细一看,小腿上起了个大包。范烨觉得受点外伤没什么,回去擦点药膏就行。哪知道,几天后肿包不仅没消下去,反而越长越大,伴随而来的是全身的酸疼。

室友们不敢再耽搁,拉着她去了泉州市第一医院。很快,检查结果出来,范烨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拿着化验单的那一刻,范烨腿一下子软了,脑袋里一片空白,啥也想不起来,连开口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室友们吓坏了,忙通知了她的父母。

父母到了之后,范烨抑制不住地大哭起来,从得知病情到现在,她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完了”,她感到未来一片渺茫。父母不信,又带着她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可还是一样的结果。接下来,范烨面对的便是数不尽的检查和治疗。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和骨髓移植成功的几率,范烨坚持采用保守的药物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范烨的情况有所好转,她希望回到学校继续上学。父母怎么也不同意,医生说像她这种情况最怕的就是磕碰,一旦流血便很难止住。范烨哭着对父母说:“谁也说不好我的病结果会怎么样,如果现在就让我漫无目的地等待,我怕我会疯。我想找点事做,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念想,去学校,只为了证明我不是一个废人,我还在呼吸。”女儿的话残酷却真实,父母听得心碎,虽然心疼女儿,却最终只能答应。

回到学校后,范烨每周都需要去医院检查、拿药。来来回回都是她一个人,弱小的肩上背着一个双肩包,形色匆匆地奔波在学校和医院之间的路上。她不知道这样的路她还会走多久?一年或者是几年?

2015年3月26日,范烨和往常一样,去医院抽血检查。那天她去得很早,医院的挂号大厅只有零零散散几个人。抽完血后,伤口一时难以愈合,范烨只能使劲儿按着。一不留神,手上的检查单全都掉了,散落一地。而她的手正按在伤口上,没法捡单子。范烨艰难地用脚把单子往一块儿拢。 面对疾病,坚强面对的范烨

这时,走过来一位小伙子,蹲下身麻利地拾起了检查单,装进范烨的袋子里。范烨连声道谢,那个人微微一笑便走开了。望着那人离去的背影,范烨的心似乎感到了一丝丝暖意。生活,对她来说,早已成了灰色,她看不到出口,看不到未来,唯一让她开心的便是生命中遇到的这些陌生人,或许只是一个眼神,只是一个善意的微笑,对她来说,却是莫大的温暖。

回到学校,那个微笑还在范烨心头萦绕。她在微博中写道:“生病以来,我从不敢深睡,我怕自己一旦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活了22年,细想之下,我在这个世界留下的东西实在太少,而我身边出现的每一个人,我也从未好好打量,好好珍惜。这些天,一直都很想哭,可我不能,我怕眼泪会带走我最后一点勇气,我怕我会被打败,那样父母会更绝望。今天,一个陌生人的帮助,让我重新获得了一丝温暖,我想这个世界不缺美好,只缺发现美好的眼睛。从今天开始,我要记录下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有善意的陌生人,我要把这些从陌生人身上获得的温暖收集起来,从而,让自己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范烨为自己的微博故事取名为《陌生人》,人生在世一辈子,能遇到无数陌生人,有些只是擦肩而过,有些相视一笑,有些握手言谈,短暂接触的温暖也是温暖,好好收集,便能复燃生命的希望。

朴实无华的栀子花,生命消失也要留有余香

平静的日子没能维持多久,简单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控制范烨病情的发展。无奈之下,她只能回到龙岩老家,接受全面、专业的治疗。学校考虑到范烨的病情,专门为她开设了绿色通道,允许她在家自学。可即使是全天待在医院,治疗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医院几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这一切,都是范烨从昏迷中醒来才知道的。每一次,从昏迷中醒来,看到父母红肿的双眼,范烨就明白了,自己似乎离死亡又近了一步。但每次,她还会笑着安慰父亲:“老爸老爸,我是打不死的小强,一定会好起来的。”

待在病房的时间,漫长且无聊。范烨常常趴在窗台边,看外面的世界,那里有温煦的风、自在的云,有她向往的美好世界。实在太闷的时候,范烨会出去走走。

“在医院门口,我看见一个姑娘采了一把栀子花,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栀子花洁白无华,却带着淡淡的清香,是我最爱的花之一。小时候,老爸在家门口栽了一棵栀子树,每年到了花开的时节,我都会采很多放在家里。老妈总是‘恐吓’我,别把花放在鼻子前面闻,小虫要是钻进去,鼻子会塌的。这样的谎言我当然是不相信的,依然我行我素。

“见我一直瞧着那花,姑娘走过来,从里面抽出一朵,送给了我。稚嫩的花,半开着,但那独特的香气,即使未闻也已扑面而来。姑娘问我:‘你在这儿住院?’我点点头。‘我姥姥也在这儿住院,她最喜欢栀子花,我特意从家里采来的,要是你喜欢,明天我再给你带一些来,我家门口多得是。’我笑着摇摇头,对我来说,一朵已经足够我回味很久。”

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明显,父母只能带着范烨来到北京求医。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生建议范烨进行骨髓移植,这样最起码还有活的希望。骨髓移植范烨不是没有想过,可昂贵的医药费是他们这个家承担不了的。作为女儿,她有私心,那就是希望不再给父母添过多的负累。父母却执意要求她做手术,他们安慰范烨,说钱的事他们会想办法。

经过配比,范烨和父母没有配型成功,这意味着她只能从别处寻找合适的骨髓。又一次没有期限的等待,又一次周而复始的生死徘徊。可这回,范烨胆子大了许多,如果那一天真的要来,那么在此之前她要笑着过。

2015年底的一天,新年的气味渐浓,范烨提出让父母推她出去走走。在地铁口,一位弹吉他的男孩正在唱着《生如夏花》:“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痴迷留恋人间,我为她而狂野……”男孩的声音充满磁性,范烨听得舍不得离开,最后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放在了男孩面前的盒子里,钱不多,可是份心意。见范烨坐在轮椅上,戴着口罩,脸色看上去十分苍白,男孩道了声“谢谢”,并和她聊了几句。范烨父亲只说女儿身体不好,其他并未多说。男孩拿起吉他,重新弹了一首《贝加尔湖畔》。

“在我的怀里,在你的眼里,那里春风沉醉,那里绿草如茵,月光把爱恋,洒满了湖面,两个人的篝火,照亮整个夜晚……来来往往的地铁站,悲伤动听的歌声,还有站在我身后的父母,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满足,如果就这样死去,其实也是一种幸福。男孩唱着歌,是送给我,也是送给路过的每一个人。我的心在歌声中淡然飘远,飘回了家乡,飘回了学校,飘到了每一个我想去的地方。回到医院,我破天荒地吃了一碗饭,老妈开心坏了。一首简单的歌,给我充了电,我想接下来的几天,我又有信心跟‘你’对抗了。”

通过微博,无数网友看到了范烨的《陌生人》,他们为她加油,为她感动,给予她的温暖,似乎这辈子都用不完。几天后,一位自称叫“马戈”的人联系上了范烨。马戈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生命天使基金的心理咨询师,近年来一直在做重症患者的公益心理辅导。因为热衷公益,马戈帮助过很多像范烨一样的病人。看到范烨书写的文字后,他被深深打动了,决定帮帮这个无助的女孩。

众筹出书,陌生人齐心相救

为了帮范烨筹措手术费,马戈打算帮她把《陌生人》的故事结集成书,用卖书赚来的稿费治病。当他把这个大胆的想法告诉范烨,范烨却摇起了头:“我写的那些故事在微博上发一发还可以,真印成了书哪有人会买啊!”她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陌生人》系列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是几百字的小短文,范烨随心所欲地记录着自己遇到每个陌生人之后的所思所感,语言很乱,心情也很乱。在她看来,这些故事没有出版的价值。

面对她的担忧,马戈早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个你不用担心,我找到了一个朋友,她叫李佳,是北京一所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老师。她听说了你的故事之后,愿意帮忙在师生里征集画作,为你的每个故事配上插图。你的故事虽然短,但配上了这些插画,足够出版一本书了。”

马戈的用心让范烨无比感动。在 《陌生人》的第87个故事里,范烨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老马像是天上某位大仙赐给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让我这一路不会再这么迷茫。像是自己掉进了一口枯井,不甘心这样慢慢死去,而此时刚好来了一场及时雨,多么的让人欢喜。”

在马戈的努力下,一家出版社同意免费帮助范烨出版《陌生人》。马戈告诉范烨,他打算在众筹网上销售这本书,募集医疗资金。范烨知道,想要出版一本书并不容易,而马戈却从未让她操心。他从不在范烨面前谈及背后的艰辛,只和她分享进展顺利的喜悦。在马戈的鼓励下,范烨也开始积极地为骨髓移植手术做准备。就在这时,中华骨髓库传来了消息,在台湾有一位捐献者条件符合,然而联系起来难度较大。虽然困难重重,范烨决定积极争取。

主治医生告诉范烨,移植手术的费用至少需要50万元。在征询了很多人的意见后,范烨给书定价49元,她希望能卖出1万本,这样卖出的钱差不多能凑够手术费。

2016年2月5日,《陌生人》在众筹平台正式上线。

第一阶段,范烨定下的目标是售出2000本,2月26日,第一阶段筹款已经超过了100%,初期预售的2000本书已全部售尽;目前处于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预计售出3000本,第三阶段5000本。爱心人士依然在继续认购中。通过后台数据,范烨发现有70%的爱心人士都来自家乡福建省。

福建龙岩籍奥运冠军石智勇在听说范烨的故事之后,写下了一段留言:“感谢这位小姑娘给我带来的温暖,看见《陌生人》的样书,我为与作者是同乡而荣幸。希望这本书的作者,一位面对生死重症却依然带给大家温暖的小女孩,能得到真实的帮助,能尽快手术康复。”

而范烨就读的泉州理工学院更是发动了全校师生,为她募捐筹款。学校订购了800本书,并募捐到了5万多元钱。师生们自发地在微信、微博中转发范烨出书自救的故事,并打算为她录制一段视频,带到北京去看望她。面对这么多来自陌生人的爱心,范烨十分感动。

她郑重地写下了一段话:“我就是一朵正好长在春天里的花,无论你们在与不在,我知道爱都会在。在《陌生人》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医院遇见过一个血友病的小男孩,我同他一块儿坐在医生办公室门口的排椅上。他鹤发童颜,身上绑着许多止血带。他跟我说,以前他连路都没法走,他说他梦想去蒙古大草原,因为那里不容易摔倒。”

其实范烨也有一个梦想:“这个世界美丽得让人想要长命百岁,哪天要是我不在了,你们抬头看见星星月亮的时候,能想到曾经有个美少女战士,试图想要拯救这个世界就对啦。”的确,这个世界美丽得让人想要长命百岁,而这个俏皮又爱笑的姑娘,她最大的梦想,不过是一份再平常不过的健康平安。

尽管身体比较虚弱,但范烨最想完成的事情就是把她写的《陌生人》亲手寄到每一名帮助过她的“陌生人”手上,在兑现承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心情故事分享给更多人。范烨说,很多人和她一样身患重症,但她比很多人都要幸运。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勇士,有战胜病魔的决心就能看到希望。她要给害怕治疗的病友做榜样,告诉他们病魔不可怕,有决心就能战胜它。

目前,范烨正在等待骨髓移植。她相信,这么多“陌生人”一起为她祝福,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篇8

每一份爱情都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也会有好的结局! 因为要相信缘分! 女孩心爱的男孩离开了她 因为女孩的任性,轻易说出了分手..... 男孩没有问原因,亦无挽留... 女孩带着眼泪离开了和男孩留下美好回亿的城市,那个让她既幸福又痛不欲生的地方.... 孤单的一个人,走过众多陌生的城市,在那里,她只是个过客。 女孩的心愿是和男孩携手在海边漫步,放下希望的许愿瓶,让大海看的见他们的爱情。 或许一个人漂流久了,心也会累。女孩最后停留在海上城市,对于她来说,那里她并不是归人! 在海边那个没有热情的小木屋,可以让女孩更安静。 女孩也渐渐喜欢上了安静,静静的一个人,听着海浪,吃着奶油冰激凌,守着那份无法挽留的爱情..... 夕阳的余晖撒满了海滩,也让海滩变的热闹非凡,女孩知道喧闹不属于自己。 欲转身离开时,一个高大的男孩朝她走过来,手里带了一个冰激凌,是女孩爱吃的那种, 男孩笑着说:“我们交个朋友吧,这个[指冰激凌]给你,每次都会看到你吃这个。” 女孩没有接,转身进了自己的小木屋,留下了楞楞的男孩... 无数个夜晚,都会看到海滩上一个女孩吃着冰激凌,一个男孩在她的旁边默默的注视着她... 男孩是女孩小木屋的邻居,从女孩搬进木屋时,他就看的出女孩忧郁的眼神后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每次都会看到女孩坐在海滩上,吃着奶油冰激凌,很安静,有时会看到她傻傻的笑,有时又会见到她用手摸去眼角的泪..... .....只是一个人...... 后来女孩会经常拉者男孩去喝酒,只是她一个人喝,男孩知道她并不会喝,只是借酒消愁... 每次男孩都会把烂醉如泥的女孩背回小木屋,听者女孩每次都说到的那个陌生的名字.... 陌生的城市对于一个单身的女孩来说到处都是危险,尤其是黑夜.. 女孩喜欢一个人在霓虹灯下看她那个美丽的身影.... 而旁边也会有另一个高大的影子同时出现..... 男孩和女孩很少说话,只有在女孩喝醉时才会听到她哭者讲他和她的故事... 又一个夜晚,女孩一个人走在霓虹灯下, 一个男人挡住了她的影子,女孩抬头看到那个男人嘴角的笑,意识到.... 女孩依旧往前走,因为她听到背后那急促的脚步,离自己很近,那个男人还没注意到已经被男孩一拳打倒在地,男孩指着那个男人说:“滚!” 然后拉起女孩的手就往回走。 这是他第一次拉她得手, 这也是她离开心爱的人以来第一次被男孩拉手, 女孩只是呆呆的站在原地,看着男孩得手,眼里含着泪.... 男孩意识到自己的莽撞,松开了女孩得手,对她说:“回家吧”。 女孩第一次在炎热的夏季,在陌生的城市感觉到温暖! 女孩知道男孩对自己有感觉,只是自己不曾放下对心爱人的那份爱. 不想带者另一个人的爱去喜欢男孩,那样对他不公平,也是一种伤害,只有不给他希望... 男孩依旧每天静静地陪在女孩身边,只是他们未曾说过一句话! 他喜欢这个女孩,看起来那么柔弱,忍不住让人心疼..... 每天有男孩的陪伴,女孩对心爱的人的记忆虽已有部分遗失,只是一直不曾真正忘记.... ......与他的誓言.... 又一个安静的夜晚,霓虹灯下两个修长的身影,一前一后,前面的女孩,像往常一样低头沉醉在自己的故事中,后面的男孩,离她不远,也只有沉默... 嘟........ 让男孩猛的从沉默中醒来,边吆喝边往女孩那跑,女孩似乎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 当卡车离女孩只有几步之遥时,被男孩一把抓了回去,她才猛的惊醒。 男孩不再沉默,对着女孩大喊:“你找死啊!” 女孩似乎被男孩的吼声吓住了,眼睛注视着他,眼泪划下了脸庞....

男孩不知哪来得勇气,把女孩拥入环中,对着她轻声说:“不哭。” 女孩在男孩的环中,听到他暖暖的胸膛下那颗心扑通扑通跳的好快... 也闻到了他身上那种淡淡的气息,有点像心爱的人身上的味道.... 在那一瞬间,眼泪再次流了下来,湿了男孩的衬衣... .因为他知道,这一刻的眼泪, 不仅为了心爱的人, 更多的还有她和男孩......

上一篇:卫生管理制度范本范文 下一篇:世界文化遗产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