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22 08:29:08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篇1

[关键词]成都市主城区 名胜古迹旅游行业 五大竞争力量模型

旅游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旅游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成都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以名胜古迹旅游业发展最为引人注目。近年来,这种绿色无公害的服务业成为了拉动成都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成都市的名胜古迹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因此,针对成都市主城区名胜古迹的竞争状况,从行业内现有对手之间的竞争,新进入者的潜在进入威胁,替代服务的威胁,供方的砍价能力和买方的砍价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探讨和分析。

一、行业内现有对手之间的竞争

在成都市主城区名胜古迹行业中,主要存在着三大竞争对手,它们是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永陵博物馆,其均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还有青羊宫、昭觉寺、大慈寺和文殊院等著名旅游名胜古迹。其中三大竞争对手在行业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各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且差异化十分明显。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大街,处于成都市中心位置,地理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有超过八路公交车经过,附近站台十分密集,有大量人流。从武侯祠所提供的旅游资源来看,其主要用于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怀古动机,是成都古代三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海内外华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地,也是喜欢阅读《三国演义》的读者魂牵梦绕的理想情义之境。武侯祠博物馆更是利用《百家讲坛》热播之际和易中天《品三国》热销之时,定期举办三国文化讲座,请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教授为主的专家学者进行蜀汉文化研究,将实体旅游资源与三国精神相结合,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武侯祠临近成都著名的文化名街——锦里,该街客流量十分巨大,对武侯祠经营除旅游资源服务外的相关旅游商品提供了广阔市场。以上武侯祠的区位优势和市场营销策略使之成为主城区名胜旅游行业的佼佼者。

与武侯祠几乎并驾齐驱的行业竞争者是杜甫草堂博物馆。该景点位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由于并非处于成都市中心地带,因此从交通条件来看,其与武侯祠相比具有劣势,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此外,该景点是一处极具文化气息的园林,其主要受众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一定兴趣的人。可见,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目标消费群体范围受到了一些局限。与武侯祠不同的是,成都市古玩交易市场在它的附近,这有利于吸引收藏爱好者前来参观。

成都市主城区名胜旅游行业的第三大竞争者是位于永陵路的永陵博物馆。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永陵博物馆相对较为偏僻,交通相对不便,这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吸引旅游消费者。从其自身角度上看,由于永陵是一座帝王的陵寝,对于一般 消费者来说参观陵寝在心理上有一个接受过程。

除以上三大竞争者外,其它的名胜古迹景点,诸如青羊宫、昭觉寺、大慈寺和文殊院等,也在名胜古迹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它们都是某一宗教的胜地或活动场所,主要受众是具有一定某种宗教信仰的爱好者。如青羊宫是道教胜地,昭觉寺、大慈寺和文殊院是佛教禅寺,因此对于不爱好宗教的人来说,缺乏太大的吸引力。

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名胜古迹旅游行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旅游行业,这集中表现在其独特的进入壁垒上。对于想进入名胜古迹旅游行业的企业或事业单位来说,资金、土地、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不是最主要的砝码。其进入前提十分明显,那就是在成都主城区挖掘出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包装。然而,考古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且考古发掘也有一定的周期,因此成都市主城区的名胜古迹旅游行业一直维持着均势。

但自从2001年成都金沙古蜀文物遗址被发现和发掘以来,这种行业均势被打破。金沙博物馆总投资3.89亿元人民币,是在金沙文物原址上兴建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近30万平方米,于2007年4月16日正式开馆。由于金沙古蜀文物遗址的考古发掘具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其出土文物“太阳神鸟”更是成为了成都旅游的标志,因此金沙博物馆作为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对原有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具有很大的威胁。

三、替代服务的威胁

旅游产业是一个包含很多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的第三产业。除名胜古迹旅游行业外,还有其他行业,如自然观光、人文公园、游乐公园等旅游子行业。由于旅游服务是一种弹性较大的商品,因此名胜古迹旅游行业面临的来自其他旅游服务业的竞争十分巨大。

人文公园旅游是名胜古迹旅游行业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从消费者的成本方面来看,由于人民公园大都实行免门票,所以当潜在旅游消费者认为名胜古迹景点收费较高时,他们很可能选择游览公园。有一些人文公园有一些文物古迹,如人民公园有四川保路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望江公园有薛涛井,青羊宫公园有十二桥烈士墓,这些公园可以一部分满足旅游消费者对文化底蕴的追求,因此对名胜古迹旅游区的替代作用较强烈。此外,一些纯自然的公园,如新华公园和海洋公园以及成都动物园对儿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们也成为对名胜旅游行业具有很大替代作用的旅游景点。

四、供方的砍价能力和买方的砍价能力分析

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区域的影响,名胜旅游行业在定价上有较大的差异,如武侯祠和杜甫草堂的门票价格都在60元左右,永陵博物馆的票价为20元,而其他的名胜古迹景点的门票都在5元左右。这些定价都是景点管理部门和营销部门分析市场供求条件的基础上做出的,这种定价格局充分体现了各个景点在名胜古迹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从买方砍价能力方面来分析,由于门票价格是由旅游景点管理部门制定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买方没有砍价能力,但对于不同的旅游消费者,接受的价格程度不一样,如在校学生是半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免票,团体购票可以给予适当的折扣等。此外,如果旅游者认为门票价格过高,可以选择不去游览该名胜古迹,而去参观其它的旅游景点,或者选择人文公园以及娱乐公园游玩,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买方的砍价能力比较强。

经过波特的五大力量竞争模型的分析,我们对成都市主城区的名胜古迹行业竞争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成都市主城区名胜古迹旅游行业内部竞争较大;新进入者威胁已经存在,威胁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替代服务产品的替代效应很强;供方和买方的砍价能力都很大。以上基本结论是针对成都市主城区的名胜古迹旅游行业得出的,如果把它推广到整个中国的旅游行业竞争中去,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来。

参考文献:

[1]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张辉.旅游经济学.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

[3]张建春,金世胜.旅游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肖建珍,肖光明.对国内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肇庆学院学报,2005,(01).

[5]康蓉.试论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对发展西部旅游的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6]欧阳昌佩.谈谈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突破.理论与当代,1994,(z2).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篇2

1.全面学习与了解古代文学的需要。程千帆先生指出,中国文学中方舆色彩,细析之有先天后天的差异,先天者,原乎自然地理;后天者,原乎人文地理。无论自然还是人文原因,中国文学充满了地域色彩,这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研究中受到了重视,但教学中以时间为脉络的分期与讲授方式,造成学生对古代文学地域性特色了解的缺乏,必然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某一地域为窗口,在教学中渗透与引入其地域文化信息资源,帮助学生透视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从而弥补单一时间为轴来审视古代文学的发展之缺陷。因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不能忽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引入,这是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特点提出的要求。

2.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依赖地域文化资源。现今中国高校教学改革出现面向经济、文化建设,面向地区发展服务的大趋势,古代文学作为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学科,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使传统课程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从而也使学生从书本知识的单一获得转向实践考察理解与现实运用。这一实践教学的开展就要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依靠地域文献资源、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地域戏曲资源等开展实践教学。同时,每一所高校,都会受到其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浸润,校园文化、师生语言、衣食住行等都会带上地方特色,这些为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展开实践教学无形之中提供便利。

3.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保护的现实需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之一。而在教学中最能引起其兴趣同时又切实可行的途径是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对象,激发、培养其传承和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文化保护事业中来,成为本地文化保护的青年主力军。这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发动学生在文化保护的目标驱动下自主地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文献考证等方式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地方文化做积极、深入的了解,必将提升他们的地方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对地方文化保护来说,高校生源与毕业生就业地的选择都会带有当地地方色彩,从而使得高校学子在校期间与毕业后都会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势必对地方文化的建设发展、地方文化的宣传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和推广作用。

二、地域文化渗入古代文学教学

地域文化以各种形式留存在今天的生活中,笔者认为适合引入教学的文化载体形式以传世文献、文化名胜古迹与地方戏曲三种为主。

1.传世文献资源的引入。许多高校都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对古代文人而言或为居留之地、或为漫游之所、抑或贬谪之驿,往往留下了大量吟咏佳作。以湖南衡阳为例,许多唐宋文人都曾过往,如李白、杜甫、刘禹锡、柳宗元、宋之问、张说、储光羲、齐己、坡、秦观、辛弃疾等等,而留下吟咏之作的文人从汉代至清朝一直没有中断过,这些都是记录衡阳历史文化的珍贵传世文献。在教学中,将这些有关衡阳的地域文献资源渗入课堂讲解或作业中,来自衡阳和湖南的同学会对这些地域文献怀有乡土情结,更容易产生认同和求知欲。这类地域文献是我们探寻古代文学中的地域文化之重要文献。教学中,地域文献资源的引入,可以从多方面探索进行:首先,文学中的地域文化之课堂分析。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代表性地方风物,课堂讲解分析时可着重分析,同时让学生由此展开材料搜集与寻找,并形成对此作专门探讨的小论文或文章。从而强化学生地域文化意识,也使他们由一般性知识点接受转变为自己动手开展研究性学习,达到深刻理解和领会。例如笔者在课堂讲授到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衡阳雁去无留意”等涉及“衡阳雁”的诗词时,会引入学校所在地衡阳的雁城文化,激发他们对衡阳雁文化认知和了解的兴趣,再布置相关作业让他们通过文献查找来完成。其次,地域文化的专题讲授。学生们因为对本地文化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讲授有关本地文化的形成历史、传播与接受情况,如文人的贬谪与流寓带给地方文化传播的影响,历代有哪些文人居住和来过,他们的作品对当地文化的传播会产生什么作用。这些探讨利用得更多的是地方文献资料,因而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同时介绍哪些文献中会保留有关本地的文化资料,是以哪些文献载体为主,并结合今天传承和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对以往仅仅存留于故纸堆的概念性知识有更深刻的亲身感受。例如南岳衡山是许多文人都曾吟咏过的,那么我们可围绕唐代文人对南岳衡山由自然景观转向人文景观的文化形成中有何作用的议题来深入探讨。再次,地域文化名人的学习社团。许多城市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本地历史文化名人,许多都成为当地的历史文化名片,学生也成立一些社团和兴趣小组专门学习和探讨这些名人留下的相关著作。比如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是衡阳人,学生就成立了船山学社,进行学习调研活动,加强对本地文化的了解。

2.文化名胜古迹的探寻。名胜古迹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但凡有名胜古迹处则有文学产生,而文学的流传又有助于名胜古迹之名声流传的久远与广博。有鉴于二者之亲缘关系,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少不了对文化名胜古迹的探寻。

(1)地区名胜文化采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阐释触景生情对创作的重要性,文学学习也一样要讲求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让学生通过地区名胜文化采风进入情境感受文学不失为有效途径。许多城市融名山名水名城为一体,自然也有不少的名胜去处,这就成为所在高校进行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文化生态资源。现今许多学校文艺学科都组织学生进行文化采风来培养学生,这即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笔者所在高校,每年都会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选择地区名胜进行采风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不失为有效尝试。在对名胜古迹的采风活动中,可先要求学生熟悉历代吟咏此名胜的佳作,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古人,同时也可让他们创作相关拟作,在习作中感受古人如何描绘胜景。

(2)文化古迹的实践考察。文化古迹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历史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灵魂的彰显,同样也是古代文学开展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选择高校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作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课堂,将存留在文本上的文学作品转变成实物和古迹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形式呈现给学生,无疑加强了熏陶和感染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文化底蕴。以衡阳市为例,留存的文化古迹就有石鼓书院、杜甫墓、杜甫祠、禹王碑、南岳碑刻,借助对这些古迹的考察,同学们可以在情境中走入古人的生活,从而感悟文学的魅力,也体会古人咏物论史的具体情景。

3.地方戏曲资源的渗入。戏曲文学是元明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表演作为基础的特点让戏曲文学的学习不能单独停留在平面的剧本文学,而应该触及和扩展到对戏曲舞台艺术的了解。但古代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因而引入地方戏曲资源成为了解戏曲舞台艺术的捷径。地方戏曲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亲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师与艺人间的直观互通性等,为高校教改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有利条件,同时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是乡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学生独特审美视角教育的最佳方案。具体的引入方式可依当地的戏曲资源情况而定,方式之一,可以请本地优秀的戏曲演员来演绎经典戏曲作品选段,演绎的形式可以直接请入课堂演唱文本,也可以针对课堂讲授需要,先录制好相关唱段的视频,在讲授过程中逐步播放。这种演唱往往加入了当地戏曲的地方特色元素,而且时间长短、演唱内容等可根据课堂需要而定,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家乡气息,另外也比网络戏曲资源更能有针对性地配合教学。方式之二,成立兴趣小组,搜集整理当地的戏曲资源,了解地方戏曲发展情况。如笔者曾指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形式对祁剧、衡州花鼓戏、衡阳湘剧和衡阳渔鼓等衡阳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做调查研究。

三、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参与地方文化保护

地域文化渗入教学的同时,教学也可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他们成为地方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可行的方式大致有:

1.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增强本土意识。高校青年学生是当地建设的生力军,也自然将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那么在校期间培养其地方文化保护意识,必然对今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开设地域文化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不失为其中重要的途径。如开设一些地方戏曲欣赏课程、地方民俗文化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也系统了解地方文化,培养文化自豪感和本土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也进行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工作。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本土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积极投身地方文化保护和宣传,从而为本地文化宣传增添新力量。

2.实践教学参与保护。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现实中必然需要以具体的文化实体或文献文本为参照对象,那么我们在选择这些参照对象的时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文化景点、本地古籍文献为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则在将书本知识转化到现实运用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知识的了解,熟悉了地方文化保护,从而让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讲到文人的贬谪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著名文化景点,让学生考察这些景点有哪些文人在贬谪之时曾来此登临赋诗题文,历代主题有何变化,查找这些景点的历代文献记载,并要求以作业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这些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本地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通过查找历代文人的题咏,则既增强古代文献知识又培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自发地投身于本地文化的保护与宣传的事业中来。

3.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必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高校改革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它需要学生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问题出发,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从而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提升自身能力。具体到古代文学的学习,则需探究地进行,这既包括对古代文学本身的探索学习,也包括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那么地域文化则可成为学生运用古代文学知识来分析社会生活的重要对象。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时,以当地地域文化为对象展开研究,如探讨古人吟咏当地的文学作品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讨论当地街道、道路命名中体现的文学作品之应用,分析当地楼盘命名及宣传中古代文学作品之显现等等,这些研究性学习项目以当地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对此进行探讨,从而达到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地域文化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分析对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所关注,并展开分析探讨,这无疑是对地方文化重要的传承性保护。4.文学社团的文化推广。我国高校遍布全国各地,让大学生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中来,将会对国家的传统文化保护产生重要影响,而这其中学生社团是重要的组织形式,通过学生社团,将大学生群体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提高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与此同时古代文学的许多实践教学也是通过学生社团来进行,如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古代诗词朗诵、古代作品剧本改编表演、古典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因而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与本地文化的传承可在学生社团这一组织汇合在一起,也让学生社团活动成为结合二者的重要途径。首先,学生社团在进行诗词朗诵、戏曲表演等古代文学实践活动时,加入地方文化因素,形成文学与文化互动,实现双赢。其次,学生社团可以成立带有研究本地古代文人特色的社团,探寻其足迹,宣传本地名人。再次,学生文学社团可以根据地方文化特性为自己社团文化进行特色定位,如结合当地的名山名水文化进行相关主题诗词创作。这些活动既会对当地传统文化起到宣传与推广作用,又可以积累学生地方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也增强他们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篇3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台湾最为突出,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当然,由于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

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峨嵋山金顶,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轻人竞劈床板,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三天之内,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被焚于一炬。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剥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有的宗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在宗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丢”了宗教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专家学者。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明代外国传教土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再者,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当然,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三、旅游业与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们知道,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插宗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双重意义,对此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真执行,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宗教名胜古迹区内得以进行。

再者,宗教文物古迹的修复与重建,应尽量保持其历史原貌,坚持“修旧如新”,切忌“整旧如新”。人工建造的风景,也应与周围的宗教文物古迹相协调。如杭州韬光寺一带的茂林修竹,构成了一种幽雅超然的意境;西湖的保铛塔姿态秀美,钱塘江边的六和塔风格雄伟,两者分别与湖、江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相辉映。如果当初建造时地点互换,就难以形成今日两地的美景。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开发宗教文物古迹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宗教名山胜地随意架设缆车,匆匆上下,既无法领略攀登的特有感受,削弱了旅游的吸引力,又破坏了山岳的“神气”。总之,一是要注意保护宗教文物古迹原有的价值、意境和特点;二是要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两者不可偏废。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篇4

关键词 文物保护法 文物观念 保护意识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保护文物成为各国政府共同的认知,制订和完善文物法规成为各国实现文物保护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载体。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却只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以正式法律对其加以规范则更要晚些。

1 古代关于古物的观念及法规

1.1 古代古物观念的演变

先秦:早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所用的礼器和战争所用的兵器,成为三代王朝着意追求的对象,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古物,被当作显示统治合法性的神圣之物,是政权合法化的象征。古物在三代时期被赋予了较多的政治意义。

汉唐:自西汉以后,谶纬迷信盛行,加上当时古物少见,偶得古器,将其或视为“祥瑞”之物,或视为“妖变”。 这一时期,古物观念的另一个变化是它的补史价值开始被人们注意。但这些只是个别现象,古物的学术价值并未得到普遍认识。

宋元明清时期:北宋以后,“高元古冢搜获甚多,始不以古器为神奇祥瑞”,或者将其作为玩赏之物,或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北宋时期,金石学作为一种专门学问而盛行,但金石学所关注的多是器物上的文字,对器物本身所蕴含的对社会生活、科技水平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的信息较少为人注意。但这对古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学者们却鲜少为保护而保护。

1.2 古代关于古物的法规

法律是由统治阶级制定,并通过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古代向来是重刑法而轻民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民法缺乏独立性,对于古物方面的法规更是如此。

先秦时期:先民们没有“古物”的概念,因此就不存在通过律令对其加以规定或保护。但是,关于一些特殊物品的规定,却对后来具有特殊意义的古物产生了一定影响。《孔子家语・刑政》曰:“硅璋璧琮不鬻于市,宗庙之器不鬻于市。……文锦珠玉之器雕饰靡丽不鬻于市”。这是对祭祀用品及金石玉器等贵重物品禁止买卖的规定,目的不过是为了维护上等阶层的权力和财产安全。

汉唐时期:汉代的法律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关于古物的规定出现多次,但主要限于皇家的宗庙、陵墓以及普通人的坟墓。其目的是对“孝”这一伦理观念的维护,并非因古物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而采取的保护措施。隋唐时期,对于毁坏皇室宗庙、山陵宫阙的惩罚更加严厉,并将这一罪行一直沿用至清末。唐朝对宗教财产开始实行保护政策,并对出土物的归属做了相应规定。这些规定对墓葬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金石学出现后,虽然人们对古器物的学术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在关于古物的法规制定上并没有显著的进步,多沿袭前代旧制。

从历代律令对文物的规定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物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法规内容越加详细,惩罚也更为严厉。但这些法规都是围绕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制定的,尤其注重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尊严,其初衷并非出于对文物本身价值的重视。但毋庸置疑,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众多文物,免遭毁坏,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近代文物保护法治化演变

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也是世界上文物遭受破坏和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代之前,文物毁坏多限于国内,而鸦片战争后,由于我国人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外国人利用各种手段,将所获大批文物偷运出境,致使我国文物流失前所未有的严重。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上世纪90年代,这一百五十年中,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中国大批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

2.1 清末时期

鸦片战争结束了清朝的闭关锁国,西方近代文明伴随着列强的入侵逐渐传入我国。近代地质学和考古学的兴起,使国人对文物的范围及价值有了新认识,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及政治制度的同时,其文物保护思想,使国人对文物的价值重视起来,并萌生了文物保护的理念。他们意识到文物的流失将导致国内珍宝丧尽,出现“文明证据空山河”的局面。

当时的民政部也意识到,虽然“我中国文化之开先于列国,古昔圣哲,连肩接踵,所遗之迹,应亦倍蓰于他邦”,但由于古人向不知爱惜,再加上近代以来“海外洋商不惜巨资,赴我内地购买古代碑版、石刻、图画、造像之类,运至本国庋藏……夫我自有之而不自宝之,视同瓦砾任其外流”,致使我国“至今而求数千年之遗迹,反不如泰西之多者”。长此以往,将“不惟于古代之精神不能浃洽,而于国体之观瞻,实多违碍”。于1809年提出了《保护古迹推广办法》。

《保护古迹推广办法》,较之前法令仅限于钟鼎等器物或皇家陵寝及御用之物,文物范围有所扩大;将文物古迹分门别类,并根据各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和保护措施,或设法原地保护,或创设博物馆分类储藏。它提出的古庙名人画壁,不得因形迹模糊重行涂饰,以致失本来面目,这一保护理念延续至今。但《保存古迹推广办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对文物保护范围的界定,虽然较之前有所扩大,但仍多囿于传统的帝王陵寝、名人字画、石刻等,尤其注重刻有文字者。但无论如何,《保存古迹推广办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对文物实施专门保护的政府章程,在中国文物保护法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开启了文物保护的新篇章。

2.2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体。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虽然作为一个近代国家呈现在世人面前,但西方列强并没有改变对我国的侵略政策,对我国文物的掠夺丝毫没有停止过。

1914年6月14同,民国政府了“限制古物出口”的大总统令。 “限制古物出口令”内容较为简短、笼统,但它却表明民国政府将以国家名义对文物实施保护,明确了国家对文物的态度。“限制古物出口令”是民国的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保护文物的文件,但它在形式上只是一道指令。

1916年3月,内务部下达了“切实保存前代文物古迹”的训令,要求各地“所有前代古物,均应严申禁令,设法保护”。该训令确定了盗窃、私自买卖以及毁坏古物的不合法性,要求各省民政长对此“从严究办”。这是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第一个全国性的保护古物的训令,正式开启了全国性的文物保护工作。

随后,内务部制订了《保存古物暂行办法》。该办法针对文物毁坏、售于外人,从保护范围、种类、保护方法和责任人等方面进行相应规定,对当时的文物保护起着指导性作用,对制止文物流失毁坏发挥了一定作用。《保存古物暂行办法》是民国政府成立后制订的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物保护专章,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2.3 南京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掌握了国家政权,力图在内政、外交等方面做出一番改观。面对文物严重流失,1928年9月,内政部以“我国各地所有名胜古迹及各项古物,关系民族文化,至为重要。近年以来频经兵燹,损毁遗失所在多有,亟应厘订保存办法,以重文物而免损失”为由,公布了《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

《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有条、有款,共分为十一条,条下又有所细分;用分类的方式界定了名胜古迹古物的范围;保护对象除了之前的古迹古物外,名山、名湖、山林等名胜也被纳入其中。但关于地下文物采掘及归属问题、外国人在中国的考古调查活动以及文物出口等,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而难以妥善解决。

《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的颁布,使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正式采用法令的形式加以规定,推动了文物保护的法制化进程。但它仍属于行政范畴的部门规章,还不是正式的法律,且内容上仍有待补充完善,对于当时有关文物流失最重要的事宜,如考古发掘、文物出口等内容仍未做出明确规定。

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结束了我国大半个世纪以来文物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古物保存法》及其相关法规的制订,使我国的文物保护有了法律依据,限制了外人的非法采掘活动和文物流失现象,推动了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但《古物保存法》对文物保护“大多为原则性的规定,对于违反规定者如何处理少有有明文,因而执行的成效不彰”。因此,在随后几年内,国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古物保存实施细则》(1931年)、《暂定古物范围及种类大纲》(1935年)、《采掘古物规则》(1935年)、《古物出国护照规则》(1935年)、《外国学术团体或私人参加采掘古物规则》 (1935年)、《古物奖励规则》(1936年)等专门规章。但不管怎说,《古物保存法》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央政府公布的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是近代以来层级最高的文物保护专门法规,正式将文物纳入到法律保护的范围内。它的颁布开启了文物保护的法制化开端,为新中国的文物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我国古人的文物观以及各朝律令对文物有关规定的梳理,可以看出,数千年来我国文物观念几经变迁。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实现的过程,源于我国近代学术不断发展、文物观念的不断进步,正是科学考古学、地质学、新史学等学科的发展,才促使国人对文物逐渐有了正确认识,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学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的法制化。

参考文献

[1] 鲍小会.中国现代文物保护意识的形成.文博,2000(3).

[2] 黄翔瑜.民国以来古物保存法之诞生背景试析(1911-1930).国史馆馆刊,2012(4).

[3] 纪庆芳.民国政府的文物保护政策初探.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

[4] 江琳.从文化建设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文物保护.历史教学,2009(9).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篇5

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境内由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和东北平原四大地形区组成。除兴安山地北部属亚寒带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短促,冬季严寒漫长,一月平均气温在-8°以下,七月平均气温在24°以上,年降水量在600—800毫米左右且集中夏季。应该讲,6、7、8月是旅游适宜的时段,但东北也更是我国冬季滑雪胜地。

长白山地和兴安山地林海茫茫,垂直地带分异明显,盛产红松、云杉,兴安落叶林等经济林木,林中不但栖息有东北虎、梅花 、也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聋的产地。由死火山口形成的长白山天池,风光倚俪,也是松花江的源头。鞍山附近的千山自古为辽东名胜。大兴安岭中段的五大连池被誉为“火山博物馆”,也是旅游的好去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通过区有大面积的湿地沼泽分布,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主要栖息地。辽东半岛的大连湾山海相衬,气候宜人,附近还有蛇岛自然保护区。

沈阳是我国最大的主重工业城市,又是我国清朝政府发源之地。625年后金努尔哈赤由东京城迁都沈阳,以沈阳为盛京;满清入关后,又易名奉天。 下有沈阳故宫(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宫殿),北陵(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古特瓦的陵墓),东陵(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和永陵。在北陵公园东北还有“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大连是我国第三大港,也是着名的海湾旅游城市,着名的星海公园有宽达800米的海水浴场,是夏季游客必去之地。长春是我国着名的“汽车城”和“电影城”,游览“一汽”厂容和电影城是一件特别意义和旅游项目。洲国皇宫(溥仪)也是旅游客常去之处。哈尔滨素有“冰上运动城”之誉。人们选择冬季来滑雪和欣赏冰雪艺术宫殿。另外,吉林傅安县的高句丽园故都遗址,敦化县渤海国都城遗址也是东北名胜古迹。

二、长城内外华北游

华北通常指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北京、天津五省二市,即所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秦岭和汾渭河谷,山东丘陵等地形区。这里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七月平均气温24--28°左右,年降水量在600—800毫米之间,且集中夏季,一般来讲,5-10月都是适宜旅游的季节,而北京尤以9、10月份为最佳。五岳中的北岳恒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都在华北,黄河三门峡和壶口瀑布堪称奇景,山西北部的五台山和山东青岛附近的崂山分别是佛教道教名山。秦皇岛市的北戴河和山海关都是我国着名的旅游胜地。

北京是金、元、明、清等朝代的都城,现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皇家游猎场,皇家陵寝等名胜古迹。故宫、景山、北海、颐和园、天坛、十三陵、八达岭长城、雍和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西山处,芦沟桥等都是名闻国内外的名胜古迹。承德避暑山庄、大同云同岗石窟、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华清宫、大雁塔、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开封的铁塔和龙亭、相国寺、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都是我国着名的名胜古迹。此外,革命胜地延安、避署胜地青岛、蓬莱仙境烟台、潍坊市的风筝等均是旅游者的好去处。

本区的土特产丰富,如北京的烤鸭、良乡板栗、玫瑰葡萄闻名于世,还有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汾酒,河北沦州、石家庄的鸭梨以及保康房县的黑木耳。山东莱阳的莱阳梨、泰安的的明栗、肥城的肥城桃、乐陵的金丝小枣等着名土特产。

三、丝绸之路西北行

甘肃、宁夏、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有时也将内蒙古纳入西北的范畴。境内主要有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天山、阿尔泰山、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毫米,日照较强,气候干燥;一月份气温在-8°以下,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4°以上,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表植被稀少,多风沙。除内蒙古东部分布在森林、草原外,西部大部分地区分荒漠、戈壁、水资源缺乏,山麓地带地下水较多的地方有小面积的绿洲。应该讲,本区适宜旅游的时段为5-9月。

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古称“河西四郡”,古迹甚多,着名的有嘉峪关,莫高窟、西千佛洞庭湖、榆林窟。吐鲁番盆地有火焰山、葡萄沟、高昌交河古城遗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风景名胜和奇特的坎儿井,喀什的艾提尕清真寺和扞妃墓更是伊斯兰教的胜地。塞外青城呼和浩特有成吉思汗陵和昭君墓让人怀古、塞上名城银川有西夏王陵和西夏离宫遗址古迹。作此之外,新疆阿克陶县的慕土塔格峰和公格尔冰峰是喜爱登山运动、观赏现代冰川的好去处。

本区的土特产有新疆哈密、吐鲁番的哈密瓜和无核白葡萄,甘肃的当归、白兰瓜,宁夏的枸杞子、发菜等较有特色。

四、山水最美是江南

这里说的“江南”是泛指秦岭---淮河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的长江流域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的南部、江苏、浙江、上海等境内除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外,还包括大巴山、巫山、雪峰山、罗霄山脉、大别山,浙东山地等低山丘陵墓地形。境地内一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上,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8°以上,年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左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对而言,全年皆适宜旅游,只是7、8月份天气稍嫌闷热,6月份多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境内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风景秀丽的名山且植被森林被保存良好,四大佛山名山的峨眉山(四川)、九华山(安徽)、普陀山(浙江)、道教名山武当山(湖北)、青城山(四川)、龙虎山(江西)均列其中,着名的山地风景区还有黄山(安徽)、庐山和井岗山(江西)、南瓜岳衡山的张家界(湖南)、九寨沟(四川)、天目山(浙江)等,本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是我国着名的湖泊风景区。

上海是甸国最大的城市,除豫园等古迹外,还有鲁迅故居,孙中山故居等近代名人故居,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有拙政园、寒山寺、忠王府、虎丘等效中胜古迹。无锡有太湖、蠡园、扬州有瘦西湖、随炀帝墓。南京五大古迹有栖霞山、莫愁湖、率武湖、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等名胜古迹,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柳浪闻莺、灵隐寺、岳飞庙、雷峰塔、六合塔更为国内外游客所向往。宁波的保国寺、阿育王寺、天竟寺是我国佛教名寺。南昌的滕王阁、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是我国的三大名楼。长沙有岳麓书院落、爱晚亭、马王堆墓、蔡谔墓等古迹,成都有武假祠、刘备墓、杜甫草堂、三苏祠、都江堰等名胜。

本区的土特产有浙江奉化的玉露桃,江苏泰兴的白果,福建建阳和广东惠州的香菇,产于福建、四川、湖北的银耳,安徽祁门的红茶,广东英德红茶,安徽屯溪、歙县等地的绿茶,黄山毛茶,西湖的龙井茶,福建的铁观音茶更是闻名中外。

五、热带风光数岭南

本区泛指南岭、武夷山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香港、澳门,属于我国亚热带南缘和热带地区,一月气温在8°C以上,七月平均气温在28°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大多超过1600毫米,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一般来讲,全年均适宜旅游,7、8、9月多湿热天气,偶有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境内的福建武夷山,广东桂林岩溶地貌,海南三亚热带海岸风光,台湾的阿里山、日月潭,夏季盛产荔枝、菠罗、香蕉、龙眼等热带水果会使游客一饱口福。,广东肇庆七星岩、鼎湖山是着名的自然风景区。

广州是祖国的南大门,有黄埔军校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三元里抗英纪念馆等近代革命史遗址,海南三亚不仅有天涯海角、鹿回头等海岸风景,也是冬泳的好去处。深圳的主题公园近几年更是名躁国内外,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明斯克航母是新型的现代旅游风景,厦门的鼓浪屿、南普陀寺、集美村远近闻名。台北市的阳明山风景区因曾有蒋氏父子住处而引人探幽,台南市的法华寺、开元寺、弥陀寺、竹 寺号称台南四大古刹。得法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海洋公园、宋城为着名景区。澳门是天堂,有大三巴教堂、妈祖阁、晋济蝉寺等古迹。广西是我国壮族

主要聚居地,南宁、百色、杭州、河池等地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塞歌”,抛绣球等娱乐方式及“中之节”、“牛魂节“、“乞云节”等民间节日,每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六、民族风情在西南

这里说西南主要指云南、贵州两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包括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属亚热带南部和热带北部,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一月平均气温在8℃以上,七月平均气温在24℃左右,气温年较差较小,全年尤其是冬季均适宜旅游。云贵高原以岩溶地形区以奇山异洞见长,横断山区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森林遮天蔽日,繁殖着亚洲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黄果树瀑布(贵州镇宁县)世界闻名。安顺龙宫和和织金打紫洞是贵州两个最有名的溶洞庭湖风景区,云南路南的石林更是闻名世界。

贵州是我国苗、彝、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苗族的“跳坡节”、龙船节、“踩花山”等少数民族喜庆节目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云南是我国白、彝、纳西、哈尼、傣、僳僳等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区。建筑、俗、风俗习惯都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比如,自然传统贸易集市“三月街”和盛大节庆活动“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僳僳族的火把节,往往游人如织,盛况空前。昆明又称“春城”,滇池口岸边的大观楼是游客观存在必游之地。

七、唐蕃古道青藏游

和青海地处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之上,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横亘在高原之上,雪峰林立,一向是登山运动的最好场所。青藏高原地势高,一月平均气温在-8℃以下,七月平均气温在8-16℃之间,气温的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由于空气稀薄,缺氧造成的高原反应不利旅游。一般来讲,大多数游客选择6、7、8、9月去青藏旅游。唐古拉山和巴颜喀拉山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沼泽、草甸密布是探险寻源之地。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墨脱,察隅一带原始森林密布,自古交通不便,也为不少探险寻奇者所爱好。青海湖、纳木错等“圣湖”也是游客向往之地。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篇6

关键词:九江;历史文化名城;全面整体;保护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历史遗存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少地方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城拆迁、改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时有破坏。因此,保护什么和怎样保护,处理好城市的历史保护与未来发展的关系,仍然是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严峻课题。

中华民族以五千多年的璀璨历史文化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九江也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总汇,并突显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及典型性。因此,现存的尤显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绝不能在我们手上毁之殆尽,保护、传承、发掘、延续是我们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古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就是通过规划建立起全面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完善体系,明确全面保护的范围、内容、重点和要求,使九江名城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以有效的保护下来,传延后代,使文物保护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历史概况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沿。北部及西北部分别倚江(长江)、屏山(幕阜山脉),与湖北省为邻;东北隅与安徽省毗壤;西端与湖南省直抵。

九江是有着2200余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据文字记载,九江最早建城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汉将灌婴筑城于湓浦口(今九江市区),称湓城。“湓城,灌婴所筑”(晋张僧监著《浔阳记》),“湓城,古湓山有井,形如湓,因号湓水,城日湓城(亦名湓口城),浦日湓浦,江州故有湓口”(晋何晏《九江志》,句中“井”即指浪井)。

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渺,江面壮阔。

二、现状保护及主要存在问题

九江自古以来为重要军事要塞、商埠和对外口岸,中国古学和宗教文化活动的发祥地,历代名人荟萃之地,文化底蕴丰厚渊深,文物古迹遍布。但也由于历代战火连绵,兴衰更迭,名胜古迹,多遭厄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受10年文化浩劫的阴霾影响,使九江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又遭受到历史空前的摧残性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强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突飞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建设。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在追求GPD增长速度和对“经营城市”理念的不完整思维与决策偏差中,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充分认识和尊重,因而导致在老城改造、新区拓展、引进项目建设以及土地市场经营开发中,又使原本存量不多的历史名胜、古建筑及周边风貌环境频频再遭受建设性摧毁与破坏,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深刻反思和痛记的现实教训。

通过实地踏勘,采取发放和收集市民意见咨询调查表、访谈、与市民或有关部门座谈等方式广泛地征集各方意见,经综合分析,九江市区内文物古迹保护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有形名胜古迹存量少

九江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名人荟萃,原本历代形成的名胜古迹、古建筑、传统民居等,十分丰富。但由于多种原因所致,迄今现有实物存量较少,难以真切地反映九江古城浑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风貌。

2 现存历史地段的完整性和代表性特色不够突出

九江古城历史上战乱频繁、朝代兴废而使文物古迹屡遭厄运破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不断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对老城区的改造过程中,大量名胜、古建筑被拆除或蚕食,少量得以保存的也多被现代楼房所离析、围合,原有历史街区的环境被分割、挤压得零星分散,不成系统,缺乏应有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3 文物用地环境被不断侵蚀

浪井是九江建城最早的重要实物标志,也是灌婴筑城的历史见证,其周围的老民居群是九江最古老的聚居区之一,但如今因城市开发仅剩下一口小孤井外,老居民群已荡然无存。能仁寺(塔)在九江宗教文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至今寺院原有用地却被多个单位蚕食割占,严重损害了寺院原有的完整性和历史环境与风貌。诸如此类现象,比比皆是。

4 文物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的利用

九江是文物大市,但很多文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和有效利用,极大地浪费了资源的真实价值。多处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美孚洋行旧址、二十四师叶挺指挥部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等),都变为了一些单位的办公用房,完全改变了文物的属性。

三、建立全面整体保护规划体系

九江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确立的技术路线,是实行全面保护和体系化目标。提出这一技术路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依据主要是:

1 九江历史文化名城现有的实物遗产资源保存量较为有限,目前能幸存保留下来的就显得尤为珍贵,均极有必要实施全面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抢救保护的意义),从而使尽可能多的遗产资源得以保护和世代传承。

2 九江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类型繁多,且此前亦未系统地编制过名城保护规划,为有利于今后有方向性、目的性地加强和全面展开名城保护工作,通过本次规划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学保护体系势在必行。

3 借鉴目前各地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实例中,大多开展的是对名城中典型的历史地段或文化区、古建筑群等有形遗产进行重点保护规划,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忽视了对名城总体风貌格局和无形遗产的保护。这种倾向,已广泛引起专家、学者及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鉴于上述考虑,在九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时,从九江城市实际状况出发,深入挖掘九江历史文化主要特征,充分地反映地域先民生存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天人合一的依存关系,深刻地体现地域文化的人民性,全面地展示地域文化璀璨的历史成就,客观地表现近现代中西文化交融并存的时代特征。以九江清府城(历史城区)为重点区域,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外延扩展至庐山山麓地区,作为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界面。保护范围及内容涵盖所有有形文物和无形文物范畴,以有形文物为主。重点突出历史风貌保护、历史地段(文化街区)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保护控制单位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工程环境整治与协调规划、历史文化展示利用等。同时对其他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风景名胜区保护、革命纪念旧址保护、馆藏文物保护、地下文物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等,都分别提出了要求与措施。为此,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多次充分征求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得到一致首肯,从而正确选择了对九江名城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全面保护规划体系的基本技术路线。(图1)

四、保护规划重点

根据本次规划中对九江市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状况调查分析,对具有代表性及典型性价值的主 要文化遗产项目和对今后九江城市建设发展别需要引起重视与亟待正确处理的突出问题的深入比较、权衡、综合,提出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将名城历史风貌保护、历史地段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历史文化展示与利用等内容,作为本次名城保护规划工作的重点。

(一)名城历史风貌保护

1 历史风貌特征分析

庐山:是九江古城重要的环境载体,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江: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流,史称浔阳江,是九江古城重要的发祥地,历史上灌婴筑城凿浪井,公瑾甘棠点水军,董奉杏林救黎民,乐天江头感琵琶,东坡月夜探石钟……都发生在这里。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淡水湖,它北萦长江,西屏庐山,碧波万顷,水天相连,渺无际涯,其优美的湖泊环境为古城创造了无限的生机和灵气。唐代王勃在《滕王阁诗序》中所写“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名城:九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北宋“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就是这片美丽山水哺育出来的杰出人物:九江地处交通要道,襟江带湖,背倚庐山,又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九江亦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口岸城市之一,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九江“将成为江西富省之唯一商埠……中国南北铁路之一中心”。

2 城市整体环境风貌保护

根据九江城市用地布局和空间环境特色,确定五大环境风貌保护区(带、廊)。

(1)城市滨江风貌带保护

滨江风貌带既是九江的“门廊”,也是面向域外的“城市界面”,其空间形态和建筑结构集中体现了九江市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脉。

(2)城市滨湖整体风貌保护

水是城市能活跃起来的重要元素。九江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水城,水域面积达到城市建设用地的1/10,九江市内的南湖(含甘棠湖)、白水湖、琵琶湖、七里湖、八里湖、赛湖是城市的“血液”,也是古城得以延续的生命源泉。

(3)古寻阳城遗址环境风貌保护

遗址范围内(3平方公里)禁止建任何人工建(构)筑物,加强对遗址水下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严格保护遗址环境原貌。

(4)沿庐山山麓风貌带保护

庐山风景名胜区是九江古城的“靠山”,也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沿庐山脚下分布着大量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这些文物是九江古城历史演变的重要见证。规划除了要求对文物本体进行保护外,更应对山体风貌进行全面保护。

(5)历史风貌视廊保护

长江、鄱阳湖是古城赖以生存的根本,庐山是古城外部空间环境的制高点,也是古城具有标志性的外部空间环境和背景轮廓。主要视廊控制点包括锁江楼塔、大胜塔、烟水亭、美孚洋行旧址、九江天主堂、东林寺等,它们是古城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历史风貌正是依托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建立视廊保护框架。

3 历史城区保护框架

名城历史风貌保护框架强调的是城市空间的保护,它是由点(节点)(古建筑和标志性构筑物)、线(城市主要通道或视线重要观赏轴线如传统街道、河流等)、面(由古建筑群、园林环境、传统居民群落及历史地段和街区)三种因素组合形成的一个整体。按照节点、轴线和区域三部分内容,确定九江古城保护框架为“一面二带三区九点”。(图2)

一面――为九江历史城区。

二带――沿长江南岸的滨江历史风貌带和沿南湖周边的滨湖自然风光带。

三区――古城的三个历史地段保护区:大中路西段、滨江路原租界区历史地段、庾亮南路历史地段。

九点――历史城区内位于历史地段之外的九个文物古迹点:邓如琢花园旧址、忠烈亭、天花宫、烟水亭、揖庐亭、浪井、二十四师叶挺指挥部、东作门、浔阳楼。

(二)历史地段保护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本规划所指历史地段为: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待条件具备再由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相应级别的历史文化街区。

1 历史地段择定

历史地段择定主要依据应考虑:

(1)具有一定历史年代和文化内涵的历史建筑遗存群体,并能传递历史和传统特色信息,形成相应历史风貌特征的地段。

(2)具有历史地段相对完整性或连续性,能基本构成较为整体的保护区域范围。

(3)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界定界线,便于实施管理。

规划根据九江市区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分析比选,认为大中路西段、滨江路原租界区地段、庾亮南路地段基本具备上述条件,规划确定划为历史地段。(图3)

2 保护基本内容

(1)保护历史地段的整体景观风貌。包括建筑轮廓线、建筑群体特征等。

(2)保护街区、街道、巷弄形成的历史空间格局、建筑风格、尺度与结构。

(3)保护文物古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居住商业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

(4)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民俗风情等,保持历史地段内的活力。

3 保护结构模式

本次规划采用的保护结构模式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风貌协调区三个层级,比较一般两层级作法,增加了第三层级保护要求。三个层级所划定的界线,由内至外保护强度渐次递减。第一层级(保护范围)是最核心的保护部分,其界线即是历史地段保护的紫线。规划对大中路西段、滨江路原租界区历史地段、庾亮南路历史地段分别确定了保护主题、功能结构、保护范围(三个层级的保护界线)及保护要求与措施等。

4 建筑保护分类与整治方式

建筑保护与整治是依据现状建筑的质量及其代表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来确定的。

(1)建筑分类。按建筑保存质量状况分类,将现状建筑质量分为四类:一类(好)、二类(较好)、三类(一般)、四类(差);按建筑风貌及历史文化价值分为五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比较协调的建筑、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

(2)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保护规划综合分析了现状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质量情况,对不同的建筑分别采取下列五种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方式:保护、改善、保留、整治、拆除。

(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经全面分析、研究文物资源状况,包括九江市区周边的庐山山麓地区的观音桥、白鹿洞书院、瑞昌市的铜岭铜矿遗址、城区范围内的美孚洋行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九江县的岳飞母亲姚太夫人墓(省级文保单位)及城区范围内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3处,是本次规划保护的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根据现存文物古迹的价值和保存完好程度,结合现有用地和历史原貌的用地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各个文物点按规定距离划分不同等级的保护界线,执行不同等级的保护规定,以使城区环境风貌符合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其保护模式 为: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风貌协调区三个层级。其中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均直接采用由文物部门划定并经上级审批的既定范围界线作为依据:对于第三层级(环境风貌协调区)范围界线的划定,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原则来确定,即视线分析、噪声环境分析、文物安全保护要求。

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项分层次分别提出保护内容与要求。(图4)

(四)历史文化展示与利用

1 展示目的

通过展示体系的建立,整合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九江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提高公众了解、热爱和保护九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提升城市品位与知名度,从而促进旅游业及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

2 展示方式

由于展示点内容形式多样,类别较多,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种展示方式进行展示,以求全面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和事实。

常用展示方式有如下几种:以名胜古迹及其环境实体进行展示;以文物、历史物品进行展示,以民间文艺、民俗表演进行展示;组织文化节、文化日活动进行展示;以出版物、影像制品及互联网等形式进行展示。

3 展示体系

在对九江历史文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并根据历史记载,适当增加部分展示项目,构建名城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即“一心、五区、内外双线”。

(1)一心

即九江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是以介绍九江历史文化背景和旅游资源状况,提供旅游组织、咨询与导游服务为主的综合型游人服务中心,兼有旅游购物、文化休闲等功能。规划建议设置在邻近滨江文化展示区的滨江地带。

(2)五区

①沿江文化展示区:以锁江塔、锁江楼、浔阳楼、琵琶亭为重点,增建民俗博物馆及民俗风情园,进行民俗风情、名人文化展示。

②原租界文化展示区:重点展示美孚洋行旧址、日本台湾银行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太古洋行旧址这4个具有代表性的近代历史建筑,反映九江作为近代重要通商口岸的城市风貌。

③大中路西段文化展示区:集中体现九江对外开埠后,近代商业的风貌特色。

④庾亮北路文化展示区:以能仁寺、修道院、天主堂、儒励女中教学楼旧址、崇文书院、生命活水医院住院部旧址、但福德医院院长公寓为重点,展示中西方宗教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⑤古寻阳城遗址文化展示区:对遗址现状进行全面保护,修建遗址博物馆,遗址进行园林景观改造,开展考古、科研、文化、旅游观光等活动。

(3)内外双线

内线:基本涵盖城区内历史文化展示内容,主要以人文景观为主,集中展现了九江古城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与文化典故。

外线:主要包括九江城区周边的历史文化展示内容,自然与人文景观兼有,内容丰富多彩,景观类型多样,突出展现了九江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与历史悠久的文化精粹。

4 重点展示项目策划

(1)浔阳文化节

利用九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资源,组织、打造浔阳文化节,依托“名山”、“名江”、“名湖”,突出“名城”文化,扩大九江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搭建平台。

(2)民俗博物馆及民俗风情园

在滨江文化展示区内设置民俗博物馆及民俗风情园,集中展出民间生活生产方式与物品,以体现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与变迁。演出民间戏曲、小调,节庆方式等民俗活动,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3)江州古邑城

位于九江市西北郊沙阎路以东,南浔铁路以西的玉兔山村。规划以恢复九江古城,以求再现古城的历史原貌与人文风情为目的。内容包括城门、城墙、都督府、州署、文庙、庾亮楼、濂溪书院等,并以此为依托举行古代军事操演、文化活动、庆典等演出活动。

五、结语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篇7

清乾隆31年(1766),毕沅在甘肃任巩秦阶道,后升为陕西按察使、布政使。38年任陕西巡捕。50年调河南巡抚,不久升为湖广总督。

他在陕西时间最长,先后约达10余年。他为官清正廉洁,深得民心。人们称赞他是一位“能以民物为一体”体恤民情、造福一方的清官。

赈济灾民拯苍生

甘肃、陕西两省地处内陆,大部地区降雨量偏少,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冬春易旱,且有风沙,寒潮侵袭,两地灾情不断,尤以水旱两灾为甚。

乾隆35年(1770)甘肃连年旱荒,各县官仓已空,急需拨粮救济。“四年三遇旱,十室九关门”。灾情十分严重。毕沅心急如焚,他及时向朝廷详奏了连年苦旱,粮食匮乏,农田干枯等困难情况,不但得到大量粮食对百姓实施赈济,并将全省积欠的种籽、口粮银400万两全部豁免,使百姓得到实惠。

乾隆38年(1773),黄河、渭水、洛水三条大河洪水泛滥,陕西大荔境内有27个村庄受灾,冲塌民房8900余间,受灾人口高达2万余人。在这紧急关头,毕沅多次亲自赶赴灾区,察看灾情,探访灾民,进行赈济,把很多人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

面对连年不断发生的水旱、冰雹、霜冻,风灾等灾情,毕沅始终镇定自若地积极筹划,尽力赈济,使百姓能够最大限度地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兴修水利防灾害

我国历史上,水旱两灾最为频繁、猖獗,遗害也大。单纯靠赈济,只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兴修水利,从灌溉和浚治两方面下手根治。这样才能使农民安于田亩,努力生产,有了积蓄,即使再遭灾害,也可避免饥荒流离之苦。清代河患频仍,治河官吏往往乘治河之机中饱私囊,国家尽管投入财力、物力,但收效甚微。以致河防日弛,河患日剧,增加了更多灾难。毕沅对此种弊端深恶痛绝。他一方面致力于赈济灾民,另一方面则督饬地方兴利除弊加紧水利建设,防患未然。先后下大力量浚治泾阳龙洞渠,灌溉民田;疏通睢州龙门滩、荆州窖金洲;修襄阳老龙堤、常德石柜堤、潜江仙人堤;凿通四川、湖北大江的险滩,大大便利了云南铜矿产品的运输。

开垦拓荒还耕地

荒地多则耕地少,耕地少则生产不足。所以历代政府多致力于垦荒。历代政府虽把垦荒列为要政之一,但增加的垦田,大部分都被豪强势力所占有。由于他们的榨取,既不能增加农业生产力,更徒然加重了农民生活的恶化程度。加之,不少地方官吏,多善于粉饰太平,甚至虚报加赋,反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毕沅除对这些问题多方严加督饬查办外,极力主张并号召农民积极投入垦荒行动。他经常大讲 “足民之要,农田为上,此关国家大计”的道理,并曾召募百姓,开垦陕西兴平、扶风、周至、武功等处的荒地。还曾向上力奏:“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貉蟆椤、河、洛、漆、沮、F、I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古来云中、五原、北地,上郡诸处畜牧,为天下饶,若酌筹闲款,市牛羊驼马,为畀民试牧;俟有孳生,交还官项,余则畀其人以为资本。耕作与畜牧相兼,实为边土无穷之利。”(《清史稿》)遗憾的是,他这一建议并未被皇帝所采纳,但他的一片为民造福的良苦用心,可谓天人共见。

保护环境传后世

关于名胜古迹的作文篇8

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零距离深度地了解蓟县这座京津绿色休闲之都,本刊记者采访了蓟县旅游局局长侯志平。

古迹遗存风景闪亮

蓟县拥有极其丰富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相继形成有盘山、黄崖关长城、独乐寺、八仙山、九龙山、梨木台、九山顶、蓟州溶洞、毛家峪长寿度假村和国家地质公园等一大批旅游景区和度假村。其中黄崖关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盘山为部级风景名胜区,九龙山为国家森林公园,八仙山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县城内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独乐寺等众多历史名胜。

盘山风景名胜区,犹如十里锦屏,巍然屹立于京东,以“京东第一山”驰名中外。盘山景色以“五峰八石”、“三盘之胜”而称绝,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佛家寺院与皇家园林共称的胜地。清乾隆皇帝曾32次游历盘山,为盘山写下了1366首诗词,发出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千年古刹独乐寺始建于隋代,寺内观音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高层木结构楼阁,高达16.08米的十一面观音塑像是国内现存最高大的彩塑站像。今日的独乐寺迎接着四海宾朋、八方来客,向人们讲述着蓟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

大步发展成绩骄人

2009年是蓟县旅游突飞猛进的一年,在采访中侯局长介绍到,蓟县旅游系统按照“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刻苦攻关,经受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旅游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年接待中外游客731.4万人次,增长15.4%,旅游直接收入5.9亿元,综合收入29.5亿元,增长26.1%。其中景区(点)接待游客143.5万人次,增长16.0%,收入6502.4万元,增长11.1%。农家院接待游客108万人天,增长13.4%,收入1.19亿元,增长23.2%,占旅游业直接收入的20.2%。旅游系统列入县级重点项目共有7个,固定资产投入完成4.12亿元。特别是乡村旅游稳步推进,以打造“三村一园”为重点,实施了乡村旅游规范提升工程,毛家峪、常州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典范。

抓住机遇打造精品

谈到蓟县今年的发展,侯局长表示,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蓟县加快实施“三年倍增计划”的关键之年,更是旅游业爬坡较劲、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全面做好旅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蓟县旅游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瞄准“一年出形象、两年大变样、三年翻一番”的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高管理效能,加大营销力度,促进文旅结合,优化发展机制,提升乡村旅游,打造旅游精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

采访结束后侯志平局长借本刊向各界朋友发出了热情邀请,“不管你是喜欢追忆历史,还是渴望回归自然,蓟县都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欢迎大家来蓟县做客。”

旅游链接

冰雪世界 急速畅快

玉龙滑雪场YULONG

玉龙滑雪场是天津首家山地滑雪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北7公里处的津围公路东侧。这里环境优雅,交通发达。滑雪场占地13万平米,游客可在此健身、游乐、释放激情,还可以在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的“山野雪原”中尽享回归大自然的快乐。

地址:蓟县城北7公里,津围公路东仙。

盘山滑雪场PANSHAN

盘山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犹如十里锦屏,屹立于京东、津北,以“京东第一山”驰名中外,以“三盘暮雨”的独特景观被评为津门十景,曾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之一。

景区中的盘山滑雪场占地43万平方米,造雪面积10万平方米。中级滑雪区2个,初级滑雪道4条,雪圈道4条,同时可容纳5000余人同时娱乐健身。4000平方米的雪具大厅、可容纳1500人就餐的餐厅,优质的服务、一流的设施,将使您得到超值的享受,让您充分体会运动的快乐、休闲的浪漫。雪场滑雪设备及各种专业滑雪器材均引自奥地利、日本等冰雪项目发达的国家,并为初学者聘请了国内外知名滑雪专业教练。

地址:天津市蓟县盘山路。

天津蓟洲国际滑雪中心JIZHOUGUOJI

天津蓟洲国际滑雪中心总投资2.1亿元、占地700多亩,是目前天津市规模最大的山地滑雪场。

滑雪中心配套设施先进,娱乐项目齐全:引进了进口造雪机、轧雪车,配备了安全、舒适、便捷的魔毯、滑雪索道,开设了雪地摩托、雪圈、雪上飞碟等娱乐项目,设有高级、中级、初级滑雪道和老人、儿童戏雪区。总长600多米、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的国内首条环形滑道以及s形滑冰道受到众多滑雪爱好者的青睐。为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中心还将适时开放夜场,为滑雪者提供不一样的滑雪感受。

上一篇:社交礼仪培训范文 下一篇:冰心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