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比赛规则范文

时间:2023-11-26 12:02:32

散打比赛规则篇1

关键词:学校体育;武术;散打;禁止重击;竞赛规则

目前,校园武术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特别是中小学,早已经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境地。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想学的武术与课堂所教的内容差异巨大,学生想学习的是对抗性内容,是能够防身自卫的武术,而不是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因而导致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针对这个问题,专家学者建言献策,认为武术教学应“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弱化套路,增加攻防内容,强调拆招、喂招,突出应用性”,“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

2013年,全国学校武术联盟又提出新的学校武术改革思路“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技兼修”,认为学校武术发展应该培养“能打(散打)会练(套路)”的武术人。并且该教改思路得到教育部的认同,计划在学校开展学生喜爱的武术散打运动。但是由于多年来受到竞技武术散打留给人们的负面影响,出于安全的考虑,很多学校目前无法或不敢接受竞技散打走进校园。其实,这样的担心非常正常,因为竞技散打运动强调的是击打力量的渗透性与创伤性,能够击晕、击倒对手才更能显示其高超的技艺。基于此,本研究在“禁止重击”的思路下,制订了学校武术散打的“击中与判定标准”“技术犯规与侵人犯规”“犯规罚则”的竞赛规则,并通过试验性竞赛,探析其安全性与可操作性。

1“禁止重击”的学校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构建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学校需要开展武术散打运动,体现其防身自卫的能力,但必须化解散打运动的“安全之忧”,才能推动校园武术散打的顺利开展,所以,本研究提出构建“禁止重击”的学校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而为了保障所构建规则的可行性,首先,查阅竞技散打规则的相关资料,仔细阅读与分析,探析目前竞技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特点。查阅与分析跆拳道、空手道的竞赛规则,探析社会接受与认可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参加跆拳道与空手道竞赛的缘由。再将竞技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竞赛规则进行对比分析,探寻他们之间的异同,梳理各自竞赛规则的核心指导思想。其次,在完成文献资料搜集与查阅之后,进行了多次的专家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先将学校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制订的构想告知相关的专家,然后聆听他们的指正。再通过将制订完成的学校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以邮件或邮寄的方式给予相关的专家,待专家审阅以后,搜集相关专家的建议与想法。最后,根据相关专家的建议,多次进行规则的修改与完善。

1.1规则构建的基本内容

根据“禁止重击”的指导思想,以竞技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为基础,构建学校武术散打竞赛的“击中与判定标准”“技术犯规与侵人犯规”“犯规罚则”。

首先,构建“击中和判定标准”。竞技武术散打的“击中”强调击打的效果,而修订后的规则弱化了击打的力量要求,特别针对头部的击打,突出“击而控”的要求。其“击中”规则的具体内容为:进攻者使用“击而控”的合适技法,击打到对方头部的得分部位;进攻者使用合适的技法,击打到对方躯干与大腿的得分部位。另外,在判定标准上,竞技武术散打的“击中”判定是:看进攻、看防守、看位移、看效果,而修订后的规则将“击中”分为两类,一是“头部击中”从以下判断:看进攻(进攻方法清晰,进攻速度快、力点与着力点准、精神足);看防守(同目前竞技散打规则);看控制(当进攻技术击打到离对手头部0~3cm时进行很好的控制,而迅速回收,做到击而寸止、触而控制);看组别(在未成年组,头部严禁触碰,做到击而寸止;在成年组,头部可以轻击,即可以接触,但是同样需要很好的力量控制,做到触而控制)。突出针对参赛学生的头部保护,而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针对头部的击打要求也不相同。二是“躯干与大腿击中”从如下判断:看进攻(进攻方法清楚、力点准确,明显击中得分部位),看防守(击中时没有相应的防守动作,或击中在先,防守动作在后,或防守失误而没有产生相应的防守效果);声音(击中对方后发出清脆或者沉闷的响声)。同时,躯干部位的“击中”也不再强调击打后的位移,这些规则的修改可以充分保障参赛学生的安全。

其次,构建犯规行为。根据“禁止重击”的理念,竞技散打竞赛,运动员所追求的能造成创伤的击打动作,在学校武术散打竞赛中,将被视为犯规行为,而且根据重击的程度来区分犯规的严重程度。犯规的种类分为技术犯规和侵人犯规,技术犯规:(1)消极搂抱对方与背向对方逃跑;(2)有意拖延比赛时间;(3)处于不利状况时举手要求暂停;(4)上场不戴或有意吐落护齿、松脱护具及不礼貌、不服从裁判行为;(5)运动员相互抱缠超过2s时不听从台上裁判员“分开”口令;(6)比赛中使用危险动作进攻对方;(7)运动员夸大伤情;(8)出界(下擂台);(9)推、撞对手;(10)消极5s。侵人犯规:(1)在口令开始前或喊停后进攻对方;(2)击中对方禁击部位;(3)以禁用方法击中对方;(4)用方法故意致使对方受伤部位的伤情加重;(5)在“分开”口令后没有后撤即主动进攻对方;(6)重击对方。

最后,构建犯规的罚则。学校武术散打竞赛的“罚则”是在竞技散打规则的基础上增加若干内容,主要解决参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未做到“禁止重击”之后,应该怎么处罚的问题。犯规法则的内容:(1)出现1次技术犯规,劝告1次;(2)出现1次侵人犯规而没有致使对方竞赛能力下降,警告1次;(3)出现1次侵入犯规而致使对方竞赛能力下降,严重警告1次(相当于2次警告);(4)出现1次侵入犯规而致使对方失去继续竞赛能力,判对方获胜,但对方不可以继续参加后面的所有比赛;(5)受警告达3次,取消该场比赛资格;(6)运动员故意伤人,取消比赛资格,所有成绩均无效;(7)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物或局间休息时吸氧,取消其比赛资格及所有成绩。

1.2规则构建的缘由

1)“击中”判定。

目前竞技散打规则针对“击中”的描述为:运动员使用可用方法,打到对方的得分部位后产生了相应的效果,特别强调击打对手后产生的击打效果。所谓的效果从位移、声音两个方面判断。在竞技散打比赛中,击打效果不明显,裁判不易判分,需要突出强调击打力量的渗透性、击打的重创性。

根据竞技散打规则,散打运动员技术应用时,即使不能重创对手,但也必须具备足够的击打力量,才能获得裁判的认可,从而得到相应的分数。而在学校武术散打竞赛中选用该“击中”的判罚标准,很难化解社会人士针对学校举行散打竞赛的安全困惑。其实,只有充分弱化击打的力量性要求,保障参赛学生的安全,才可以推动学校武术散打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根据“禁止重击”的指导思想,将学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击中”分为头部击中和躯干击中两个判定标准。因为目前竞技散打竞赛中,由于被重击而造成强制读秒的往往是头部被对手重创,从而直接导致丢分或输掉比赛。所以,要提高学校武术散打竞赛的安全性,必须在不丢失散打技术特征的前提下,针对参赛学生的头部进行合理保护,保障广大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头部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人士对学校开展散打竞赛的担忧。固将头部“击中”定义为:进攻者使用“击而控”的合适技法,击打到对方头部的得分部位。这样的定义突出强调对参赛者头部击打必须做到合适的控制,并根据组别的不同,做到“击而寸止或触而控制”。在小学生和初中生的组别,同时附加头部护具进行保护,保障学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安全性。但是,为保障学校武术散打比赛的激烈性与观赏性,防止“斗鸡状”的竞赛场面出现,学校武术散打竞赛的头部击中,不仅需要做到“击而寸止或触而控制”的技术控制,同时,技术进攻必须具备击打速度快、落点准及充分的战斗精神,才可以判罚头部击中得分。而针对躯干及大腿部位的得分要求,同样应该弱化其击打的力量性,主要关注参赛者的攻防意识与时空感觉。

2)犯规判定与罚则。

在运动竞赛中,由于运动员自身的原因或外界的影响,必然会出现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违规现象,这类现象统称为犯规。目前的竞技散打将竞赛中的犯规分为技术犯规和侵人犯规。从竞技散打的罚则可知,侵人犯规比技术犯规更严重。学校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在大的方面需要与竞技散打保持一致,也建议选用技术犯规和侵入犯规两种类型。但当学校武术散打运动采用“禁止重击”的规则,其“击中”判定修订为“击而控”的标准时,许多重创性、杀伤力强的竞技散打技法,在学校武术散打竞赛中却成为了犯规行为,将受到规则的严格限制。鉴于此种情况,按照学校武术散打竞赛“击中”的判定标准,在竞技武术散打规则的基础上,增加“危险动作”“夸大伤情”“重击”等犯规。其中,危险动作和夸大伤情为技术犯规,而重击为侵人犯规。

学校武术散打竞赛中的危险动作指:当一方用散打技法进攻对方时,没有做到合适的控制,但同时没有击打到对手的技术动作。而夸大伤情技术犯规指:当自己被对手击打到某个部位后,故意夸大自己受伤的情况,以此得到对自己更有利的判罚结果。例如,在大学生组比赛中,由于针对头部击打可以轻微触碰,一方运用合适的技法击打到对方头部的得分部位,被击中者为防止丢分,假装被击打的过重,但裁判J为此技术合理,没有造成重击的情况,这时则判被击中者夸大伤情的技术犯规。另外,在制订学校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危险动作”“夸大伤情”和“重击”犯规中,重击侵人犯规的判罚是最为棘手的问题。如多大的击打力量视为重击?不同击打力量的重击犯规应该如何判罚等?根据制订中发现的问题及产生的疑惑,访谈了多位武术、空手道等领域的专家,根据他们的建议,将学校武术散打竞赛的“重击规范”进行了等级限定。假如一方重击对手,而没有使对手竞赛能力下降,警告1次;假如一方由于受到对手重击,而竞赛能力下降了,如脸部红肿、鼻子出血等情况,将判罚重击者严重警告1次;假如一方重击对手,使对手竞赛能力严重下降,或失去比赛能力,将直接判重击者输掉该场比赛。以此突出针对“禁止重击”的重视程度,警示参加学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学生控制好击打的力量。

2“禁止重击”竞赛规则的可行性验证

2.1验证方法与过程

为探析本研究制订的学校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效果,选择12名一年级大学生(男8人,女4人)和12名二年级小学生(男6人,女6人)为试验对象。所确定的24名试验对象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参加过专门体育运动训练,在进行相关试验之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然后将这24名试验对象分为大学生组与小学生组,进行为期1个学年的武术散打教学,教学的内容包括拳法、腿法和摔法;每周练习2次,大学生每次练习时间为120min,小学生每次练习时间为60min。但在试验过程中,有部分试验对象从试验组脱离,最终参与竞赛规则试验的研究对象为19人,其中大学生为9人,小学生10人。教学试验周期结束后,按照“禁止重击”理念下制订的学校武术散打规则进行试验性竞赛,大学生每局比赛净时3min,小学生每局比赛净时2min,每场比赛共设1局,每个试验对象与其他试验对象进行2-3次试验性竞赛,共24场比赛。进行试验性竞赛时,试验对象穿戴相应的护具,包括拳套、护头(小学生组)、护裆(阴)、护胸、护脚、护腿。现场统计试验对象在每场比赛中的技术运用情况及其犯规情况,以此考量“禁止重击”的学校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较高安全性。

2.2验证结果

1)试验赛的技术使用及得分。

(1)拳、腿、摔技术使用与得分。在试验赛中,参赛者拳法使用次数最多,大学生平均每场使用24.58次,小学生平均每场使用16.00次,腿法使用次数次之,摔法最少。而每场得分最多的技术为腿法,大学生组和小学生组分别得到6.67和5.50分,其次为摔法,每场使用次数最多的拳法得分却为最低。所以,3种技术的得分贡献率为腿法最高,大学生组和小学生组分别为67.24%、79.60%,拳法最低。

(2)拳法技术使用与得分。在试验赛中,参赛的大W生组和小学生组主要使用冲拳与贯拳两种拳法技术,冲拳每场的使用次数分别为13.42和9.42次,略高于贯拳每场的使用次数。两组冲拳的得分贡献为每场0.61和0.33分,也同样高于贯拳的得分。而在所有的试验赛中,参赛者抄拳使用次数非常之少,并且没有得分。

(3)腿法技术使用与得分。在参加试验赛学生的腿法技术使用情况中,大学生组和小学生组侧弹踢技术使用最多,平均每场使用次数分别达到了18.67和11.17次,而且远远超过踹踢和蹬踢的使用次数,其中每场得分也同腿法技术的使用次数成正比。在腿法技术的得分贡献率方面,小学组弹踢的技术得分贡献率达到80.82%,大学组更达到90.85%,充分说明弹踢技术在腿法技术体系中的重要性。

(4)侧弹踢腿法技术使用与得分。侧弹踢技术主要分为上段、中段与下段进攻,本次试验赛中,中段与下段的技术进攻是试验者侧弹踢技术的主要得分手段,小学生组在试验赛中,中段侧弹踢使用次数最多,平均每场达到5.57次,同时其得分贡献率也最高为48.22%。而大学生组的下段侧弹踢是每场使用次数最多与得分贡献率最高的技术,其使用次数及得分贡献率分别为11.42次和60.99%。

(5)摔法技术使用与得分。在摔法中,试验者最喜好使用的是抱腿摔,其次为别腿摔。在大学生组,得分贡献率最高的摔法技术是抱腿摔为61.29%;而小学生组,抱腿摔和别腿摔的贡献率相等,都为39.76%。

2)试验赛的犯规情况。

所有场次的试验赛共有41次犯规,其中侵人犯规6次,包括3次重击侵人犯规。技术犯规35次,在整个犯规比率中,技术犯规远远超过侵人犯规的比率。试验赛的技术犯规集中于出界、推撞对手、危险动作等,但大学生组和小学生组的技术犯规略有不同,除出界技术犯规以外,大学组推撞对手的犯规比例略高,而小学生组消极搂抱的技术犯规次数相对较多。

2.3讨论

1)通过试验结果统计可知,试验者平均每场拳、腿、摔技术使用次数为拳法最多、腿法次之,摔法最低。其技术的得分贡献率最高是腿法,拳法最低。其实,在竞技散打竞赛中,通过竞赛规则的多次修改,其腿法技术也是运动员的主要得分技术方法,其次为摔法,而拳法的得分贡献率同样最低。通过与成熟的竞技散打技术得分贡献率比较,在采用“禁止重击”的学校武术散打试验赛中,试验者的技术使用比例结构及各技术的得分贡献率相对合理。

在每场比赛中,试验者使用拳法次数最多,但得分贡献率却最低,除与拳法本身的技术特点有关,还可能与采用“禁止重击”的竞赛规则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采用“禁止重击”的导向后,为了防止出现“斗鸡状”的竞赛情况,规则要求参赛者必须做得“进攻方法清晰、速度快、力点准、精神足”,才可判罚拳法有效得分,大大提高了参赛者的击打难度,也提高了裁判员的判罚难度,所以,虽然参赛者拳法使用次数很多,但很难通过拳法获得较多分数。基于以上原因,通过改变拳套的尺寸及提倡参赛者击打头部时候“发声”等措施,相对提高拳法的得分贡献率。

另外,针对参加学校武术散打试验赛的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更加细化的统计,参加试验赛的学生在拳法运用的过程中,冲拳使用次数及得分贡献率最高,贯拳次之,而抄拳使用频率极低。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在专业散打竞赛中,专业运动员使用抄拳技术的频率也比较低。而且,按照新制订的学校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对参赛者使用抄拳技术也产生一定的限制,因为修改后的竞赛规则要求:拳法击打速度快、落点准,并且需要清晰的进攻路线,才容易获得裁判的认可。而抄拳技术的进攻路线是由下向上或向前进攻,路线较短,进攻路线很容易被竞赛者的身体遮挡,此技术在不强调击打力量的竞赛规则下很难得分。基于此,抄拳技术在学校武术散打竞赛的技术体系中建议逐步取消。同时,针对侧弹踢技术与摔法技术的每场比赛使用情况也进行了统计,发现侧弹踢技术的使用次数与得分贡献率都非常高。其实,在竞赛散打比赛中,侧弹踢也是专业散打运动员的主要得分技术,实验从侧弹踢击打的部位分析,其得分贡献率依次为:下段侧弹踢>中段侧弹踢>上段侧弹踢。另外,从统计可知,抱腿摔是试验者最喜欢运用的技术。

2)试验赛犯规情况分析。通过统计可知,在试验者参加的24场比赛中,试验者共有41次犯规,平均每场犯规次数为1.71次,而侵人犯规次数相当之少,仅有6次。在41次犯规中,有35次为技术犯规,其中“出界”的技术犯规最多,其次是推撞对手、危险动作等技术犯规。危险动作的技术犯规是学校武术散打竞赛与竞技散打最大的区别,也是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其实,学校武术散打竞赛中所指的“危险动作”可简而言之为:竞赛者使用技法未击打到对手,但假如这个技术动作击打到了对手,将会给对手造成比较大的伤害,这样的技术动作规定为“危险动作”。在整个试验赛的过程中,因为犯规而暂停的次数相对较少,保障了比赛的流畅性与观赏性,同时,由于比赛中禁止参赛者重击对手,在日常练习过程中,也强调控制击打力量的重要性,所以,在24场试验赛中,没有出现故意或过度重击对手头部的情况,有效保障了学校武术散打试验赛的安全。当然,此次试验赛中,犯规次数较少,除受到竞赛规则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试验者的水平、试验赛的性质、试验赛的场数等因素影响,最终呈现了本研究统计的结果。但是不管各个方面的影响程度有多少,至少通过试验赛可知,“禁止重击”的规则导向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能较好地保障学校武术散打竞赛的安全。

散打比赛规则篇2

【关键词】 散打;泰拳;技战术

收稿日期:2009-10-10;修回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杨光(1982-),女,辽宁阜新人,本科,助教,主要从事武术散打专项教学与科研。E-mail:

On the Technical and Strategic Features of the two kinds of

Wushu through the Technical Statistics between Sino-Thai Competition

YANG Gua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300381)

【Abstract】 In order to enrich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system of Sanda, to integrate with the world fighting faster and stronger, by viewing the video competition, get the results that the Chinese Team was defeated by many factors, and successful tactics can make up for lack of technical strength.

【Keywords】 Sanda;Muay Thai;Technique and tactics

近年来,自散打运动开展以来,中国选手在不同的场合,同泰拳选手进行过多次公开或教学比赛,双方互有胜负。成败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规则及技战术占重要的因素。散打和泰拳的共同点是均脱胎于古代徒手搏击术,并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积淀,使技术特色附着于文化特色之上。不同之处在于其在向体育运动转化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规则,在不同规则的引导下使技术特点更加鲜明。经过双方的协商,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经过几届对抗的完善,中泰对抗赛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对抗规则。我们常说规则决定技术,但是中泰对抗在相同的规则下,散打与泰拳选手却打出了大相径庭的技术和战术,原因固然是双方运动员从小的训练和比赛所带来的顽固的动作记忆,但即使让双方运动员在同一规则下进行更长时间的针对性训练,恐怕也无法对他们的打法产生根本性的颠覆,恐怕这就是文化传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本文针对2003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皇家田广场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功夫―职业泰拳争霸赛”客场比赛实况录象中的双方技战术特点及有关资料对双方技战术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对建议,为散打技术的不断完善,走向世界提供参考〔1〕。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中泰对抗有关的文献资料。

(2)影像技术统计法:通过中国散打运动员与泰国泰拳运动员比赛实况录像影视资料,将比赛中运动员使用的动作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技术统计原则

2003年8月8日中泰对抗比赛一共进行了五场,其中两场因水平悬殊,均以泰方KO中国散打选手结束,为了使技术统计更能说明中泰两种拳术的特点,本文选择康永刚对吴东送,韩磊对省过两场比赛的技术统计。为了更好地体现双方的技术特点,在得分统计上没有完全按照该项比赛的规则进行。

1.中泰(曼谷)对抗赛规则

从比赛规则上看,首先对膝、肘使用的放宽,对中国队是非常不利的。其次,赛制及比赛场地为泰拳的获胜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比赛场地采用国际标准拳击台,比赛采用7场4胜制,每个级别必须打满5个回合。也就是说,即使你先赢了3个回合,但在最后时刻被对手KO(击倒),你仍然会输掉比赛。本次比赛中,泰拳的重肘和重膝对中方运动员产生了较大的杀伤力。如,在1比4的比分中,有三个被击倒,其中60公斤级王进峰和75公斤级苑玉宝被重膝击中,无法再战;65公斤级格日乐图被重拳击中头部倒地,勉力坚持战斗,打满5局最后仍然败下阵来。

2.中泰规则特点

泰拳在禁击部位、禁用方法、护具等方面都比中国散打放得开,这就使泰拳队员在比赛中没有太多禁忌,从而能有效的发动攻击。因此,泰拳的规则有利于引导运动员向凶狠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重肘和重膝。每局比赛时间及局数上也比散打长、多,因此泰拳队员的体能(耐力)整体上优于中国散打队员。

3.本统计记分规则,判断动作有效的三个条件

(1)看位移、震动与晃动。位移指击中头部、躯干造成对手晃动后退;震动指对手攻击力量大,遭受沉重打击的一种现象;晃动制前后左右来回移动的现象。

(2)听声音。击中臀部以下不容易造成位移,但会有清晰或沉闷的声音。

(3)看防守,如果没有防守动作,或虽有防守动作,但击中在前防守在后。

4.有效得分部位

除后脑、裆部以外的所有部位均可攻击,但只有头部及躯干部位为有效得分部位(本次规则膝不允许攻击头部),肩膀、上肢、脚踝以下为不得分部位。

5.统计中边腿指所有从侧面出招,有旋转弧度的腿法,踹腿指包括正蹬、侧踹在内的所有直线腿法。

(二)技术动作统计

1.拳法

中泰动作次数、动作击中次数和得分次数之比分别为126∶133、39∶30、13∶11(见表1),大体相当,且技术动作都是直、勾、摆三种拳法的组合进攻,应该说两种站立格斗技在拳法统计上难分伯仲。

2.腿法

中泰动作次数和得分次数之比分别为120∶144、17∶21(见表1),差别不大,但在动作击中次数上却出现了59∶39这样相对悬殊的比值,散打中得分动作仅占有效动作的29%,而泰拳高达54%,也就是说散打在动作频率略低的情况下更多地击中了对手,然而却不能给对手以有效打击,因此未能成为有效得分。

中泰选手在边腿运用上为41∶142,在踹腿运用上为79∶2(见表1),从这项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两项技术体系的明显不同。

3.摔法

在泰拳有接腿后的勾踢技术,但散打中的快摔技术在泰拳比赛中是禁止的,因此从技术统计中也清楚地看到了泰拳在这项技术中的严重不足。散打共运用了53次摔法技术,18次成功得分,而泰拳仅运用了12次(见表1),且多为被动出招,没有一次成功。

4.肘

该项技术在散打比赛中是禁止的,但显然散打选手就该项赛事规则进行了一些针对性训练,在比赛当中共20次使用这项陌生的技术,但结果只有一肘可以得分。而泰拳手是34次出招,8次得分(见表1)。

5.膝

该项技术在散打中允许,但不允许击打头部,本次比赛也是按这个规则进行的,但散打和泰拳在这项技术使用上竟然出现了巨大的差距,动作次数之比为0∶62,然而泰拳在如此高密度的动作使用后,得分仅为5分(见表1)。

6.步法

步法是格斗比赛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因无法量化统计,在此只谈观感。散打选手的步法运用要丰富得多,而泰拳手受战术思想的影响,全场基本以单调的滑步向对手压迫。

(三)散打与泰拳的技术比较

1.边腿与横踢

无论是散打与泰拳都能列出几十种腿法。可在赛场上,人们能看到的,也就三四种,其中最主要的也就是上面论述的侧踹和边腿。其中侧踹是散打选手的杀手锏。而边腿,泰拳称横扫腿,虽然两个技术动作相接近但横扫的动作幅度更大,能充分展开腰马,泰拳横扫全球,多靠此技术,已是不争的事实。泰拳腿多使用胫部和脚背做攻击点,这同散打有很大区别,散打中的边腿多使用脚背做击打点。所以形象的描述散打中的边腿像一条鞭子。而泰拳的横踢更像是一根抡圆的棍子。

2.肘法与摔法

泰拳中的肘被称之为“索”。有索命的意思。实际上,矮小的泰拳选手多靠此技打败高大的西洋人。由于肘击实在凶险,故在散打中被封杀,无法同泰拳抗衡。而散打选手如何在实施抱摔的过程中避免肘击,也是散打选手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3.膝法的比较

虽然散打和泰拳中都有膝击。但两种技术体系完全不一样。泰拳是用膝的鼻祖。泰拳中有一句格言:“能用膝时,勿用拳”。其中更具杀伤力和观赏性的一招飞膝更能令对手遭受重创,在以往的比赛中往往一招飞膝足可以结束比赛。而膝法在散打比赛中只在“散打王”的比赛中被允许,但运动员运用得非常少且威力不大。散打中的膝法,多是直线性的,而不像泰拳有直有弯。技术型的泰拳手更是踮脚弯膝可以击中对方的头部,而缠抱钩颈的技术,更能破坏对手的膝击,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

(四)战术特征及技术特点分析

1.战术特征

战术以技术和规则为基础,同时也影响着技术的走势,而战术和规则的制定也正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思维影响下,更推崇以巧破千斤。而泰国拳似乎对过程的要求远在结果之上,他们更加注重比赛时的气势,因此他们会硬碰硬与对手搏命,不管对手是谁,是强是弱他们都会采用“推土机”式的压迫打法,先追求在心理上压倒对手,然后才是在技术上摧毁对手,因此他们较少根据对手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战术,给人的感觉泰拳手几乎是千人一面。

在这次比赛中,散打选手针对对手拳、腿重,肘、膝技法熟练的特点,采取了抓两头放中间的作战方针,即通过灵活的步法移动和频繁的直线腿法运用控制距离,或者迅速贴身在近距离使用摔法,尽量避免在对手重拳和扫踢最为适宜的中距离发生冲突,一但进入中距离则主动地向外拉或者向里潜入。在这一事后被证明非常合理的战术指导下,职业素养、身体素质远在中国选手之上且从始至终斗志高昂的泰国人,根本无法对战术素养高出一筹的中国选手造成毁灭性伤害〔2〕。

2.拳法运用

虽然在技术统计上我们看不出什么区别,但真正看了比赛的人都会明显感觉到二者的不同,泰国人的拳法更多的是在压迫过程中使用的,每一次出拳几乎都伴随着身体的前冲,加上本来的专业素质就好于散打选手,因此显得力道十足,而散打选手在力量上有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一方面是本身力量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在强力压迫下导致动作变形所带来的影响。

3.腿法运用

从技术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散打选手使用了比对手多得多的直线腿法。直线腿法运行距离短、动作预兆小、可攻可守,而且在其它各种擂台格斗技中都非常罕见,几乎成为了散打的标志性动作。但它的攻击力更多的体现在骚扰而不是摧毁。我们在比赛中看到,中国选手有效击中对手的次数比对手高出20次,而得分却比对手少了4次,这说明我们的大量准确快速的直线腿法在强悍的对手面前只能起到阻截和迟滞作用,而很难给对手以实质性杀伤,更不要说对对方心理产生威慑了。

同时,我们也看到泰拳手凶狠的泰式扫踢虽然在杀伤力上远胜于直线腿法,但真正造成的得分也并不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泰拳手的扫腿进攻一次又一次地被散打成功的侧踹阻截。

4.摔法、肘、膝

摔法在泰拳规则中禁用,肘法在散打规则中禁用,膝法在两种规则中都未被禁止,只不过散打比赛中限制多了一些。一是不允许攻击头部使技术难度加大、攻击力下降,二是击中不得分,三是摔法的运用限制了膝法技术的实施。正是由于以上限制,使该技术在散打比赛中实际上沦为摆设,这也正是散打规则制定时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让散打选手和膝法凌厉的泰拳手对膝肯定是力所不及,所以散打选手非常知趣地主动示弱了――0∶62,散打选手在全部10局比赛中一膝未出,实践证明这一战术选择是成功的,散打选手用迅速的侧向贴身抱摔完全限制住了对手的膝法攻击,使对手62次攻击仅得5分〔3〕。

通常认为打击技比摔投技速度快,因此用肘和膝限制抱摔会很有效,但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说明泰拳手的抗摔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我们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摔投技的完成时间会长于打击技,但其实施的速度却要高于打击技,也就是说在双方进入内围后,散打选手可以先于泰拳手实施摔投技来破坏对手平衡,而泰拳手忙于保持平衡,不敢或根本不能再实施打击技,即使勉强使用,其破坏力也严重下降。

至于肘法,缺乏实际运用的散打选手只能是骚扰一下,很难给予对手实质性打击〔4〕。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技术的发挥需要有良好的攻击力和抗击打能力做保障,否则将会劳而无功。

(2)成功的战术运用可以弥补技术力量的不足。

(3)在内围用膝肘防摔作用极为有限。

(二)建议

(1)中国运动员在今后的体能训练中增加训练强度,加强队员的击打力量及杀伤力,提高进攻强度和准确性,不断加大抗击打能力的训练,提高身体抗击打力量,减少泰拳重肘重膝的重创。

(2)在今后的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对泰拳的攻防技术进行分析,找到合适的战术解决不足。

(3)中泰对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踢、打、摔、肘、膝等各种技法综合运用下,使比赛更富有观赏性,为散打规则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赵斌.中泰争霸赛(曼谷)中国队失败原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99-100.

〔2〕朱永光,韩传江.散打与泰拳技术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3(7)56-58.

〔3〕黄帝全,陈小军.中国散打与泰拳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4)90-93.

散打比赛规则篇3

关键词:散手 竞赛规则 导向作用

1选题的依据

散手,古称"手搏"、"相搏"、"白打"、"徒搏",名称取自"相错畜、相散手"。发端于春秋,兴盛于北宋,历史上曾有过"春秋角试"和"露台争交"之举。虽说此谓开散手竞技之先河,但只能称作对抗性运动,因其竞赛规则并不完备。真正成为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确切地讲应从1989年开始。散手运动这一古树新花得以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体委1979年《关于挖掘整理武术文化遗产》通知的一大举措。而今,散手不但是全运会竞赛项目(七运会设大团体一块金牌,八运会设小团体三块金牌),而且自1991年开始也步入了世界比赛的殿堂,成为世界武术锦标赛竞赛项目。为了积极稳妥地开展这一项目,国家体委曾委托北京体院、武汉体院、浙江省体委三家试点进行整理和研究,在连续三年表演的基础上,1982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对抗项目(散手和太极推手)表演赛。此后每年一届,直至1989年。历时十载的试行阶段后散手才成为国家正式竞赛项目。若从1979年的试行比赛开始,到1982年产生第一部规则被视为第一段的话,1982年至1988年竞赛规则有了新的修改则为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0年正式出版了《散手竞赛规则》应为第三阶段;1991年至1996年新的《散手竞赛规则》出版则意味着第四阶段结束。从以上几个阶段的变化及规则的修改不难看出,技术的发展与竞赛规则的制约关系十分突出。规则是竞赛的准则和杠杆,具有导向作用,是技术发展方向的指南;反过来,技术的发展又促使规则不断完善,两者既统一,又矛盾,始终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规则要依据技术发展需要适进做出修改与补充。规则的修改要有利于技术的发展,有益于比赛,易于裁判。同时规则对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又使其成为组织训练的依据,规则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散手技、战术运用和训练方法等一列变化。为了尽快提高散手技术水平,不断完善散手竞赛制度,打出中国武术的风格和特点,有必要从研究散手规则入手,从规则的变化看技术的发展,研究规则与技术发展的关系。本文仅就散手规则的几次修改对技术发展方向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旨在为散手运动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散手训练方向提供些理论数据,重点放在"得分部位"方面的研究与分析,通过对不同时期散手规则得分部位及其分值变化进行比较,透视散手运动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笔者对1982年以来5次规则进行对比,寻找得分部位及分值的异同。

并通过查阅文献材料,再经过统计处理,论述不同的得分部位与分值对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

2分析与讨论

2.1得分部位及分值的变化,丰富了打法的技术含量

1982年散手竞赛规则中"大腿(不包括膝盖)和躯干为得分部位",两臂、小腿和头(后脑除外)等其他部位可以攻击,但无效不得分。由于规则的限制,攻击的目标缩小在躯干和大腿,但躯干有护胸的保护,大腿击中与否对运动员的威胁也不大,结果造成双方蛮打硬拼,双方抱缠现象过多,赛场上常常出现一打就拼(你打我,我打你),一抱就停(搂抱超过两秒,裁判叫停),显然不利于向技术型发展的方向。社会上也曾有人评说,这样的散手不就是拳击加腿吗?

1984年规则在得分部位中增加了头部和小腿,并且明文规定"只许用手点击对方头部"。此条款的改动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指令性作用。使拳法的使用不仅限于原有的冲(直)、贯(摆),抄(勾)三种,还出现了"鞭"拳及其他一些方法。如辽宁的李明晏,能够在赛场上运用"通背拳"中的摔、拍掌频频击中对方头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轻击头部可以得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双方点到则止,击中即离,使赛场中缺少紧张激烈的场面。

1988年规则中,在"头部不得连击"不变的原则下,放宽到拳可重击,可用腿法击头。这一重大改动具有"历史性"的突破,增加了拳脚的击打范围,同时也要求运动员必须加强头部的防范。同年在兰州比赛中得到验证是可行的,笔者作为大会技术调研组成员临场调查表明并没有因为规则的放宽而增加伤害,头部被腿击中受重伤者仅一例。详见表1。

表1 1988年全国散手伤害事故统计表1988年9月12日

单位 姓名 级别 脚击头 伤害部位 原因

前卫 杨建英 70 # 口鼻出血 被脚击伤

北体 李士英 56 肘部错位 下擂自我保护不当

陕西 米西琪 60 鼻骨伤 被拳击伤

广东 王道金 60 锁骨骨折 倒地自我保护不当

山东 宋吉良 60 # 鼻翼开口 被我击伤

陕西 张振华 60 鼻出血 抱摔倒地

上海 茹伟 60 # 牙齿落落 被脚击伤

陕西 徐西京 56 鼻出血 被拳击伤

甘肃 李小军 56 小脚拉伤 使用脚法不当

辽宁 王瑞民 60 鼻出血 被拳击伤

转贴于

1990年规则中,仍然是头部不得连击,拳、腿可击头,但脚击头分值减为1分(1988年规则为2分),而且在补充规则中强调不允许使用弧线型腿法击头,如"鞭腿"、"后摆腿"等不许击头。这一变化显然是为了安全,旨在扭转过多使用脚击头的方法,减少伤害,强调散手的体育属性。这也是我国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方针。1979年到1989年散手比赛的试行阶段期间,从规则宏观调控中可清楚地显现这一主导思想,但这一"稳妥"思想也在无意中束缚着散手运动的大踏步发展。2.2腿击中躯干部位得分的增加,使腿法的应用技术得以提高

1982年规则中腿击对方有效部位均得1分,因此赛场中拳法的应用次数及得分次数均占首位。1984年规则修改为"使用腿法击中对方腰部以上者,得2分",使腿法的利用率和得分率明显增加。据1984年张山、张广德对潍坊全国比赛统计:拳法使用次数最多,5459次,击中2467次,有效率达45%;腿法使用次数为1236次,击中801次,有效率64%。这表明1984年规则的修改使腿法击中率及得分明显增加,促进了腿法训练的比重增加以及有效性的提高。这一导向也与中国武术"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的训导相一致,突出了散手的民族特色。

由此可见,规则的作用至关重要,腿法得分的增加促使绝大多数运动员在腿法上下功夫,击中有效率明显高于拳法及摔法,成为得分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在1988年兰州全国比赛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摔法的使用率在增加,而且抱腿摔有效率达61.8%。竞赛中,一种攻击技术的使用,总是与其相对应的防守技术及防守反击技术同时发展。有了多种腿法的使用,必然有防腿、接腿、破腿方法的出现,反过来防、破腿方法又促进腿法技术的提高。

1990年以来腿法的使用率和成功率一直为上升的趋势,稳定了腿法是得分的主要手段的地位,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还能使用前、后扫腿及转身摆腿动作,频频中的。这种高难动作的使用仍归功于规则的规定,因为1991年规则中,为了鼓励运动员完成较难的武术动作,明文规定:使用前、后扫腿使对方倒地;使用转身摆腿击中对方躯干得3分。倡导运动员向着技术型发展,打出中国武术风格突出的腿法与技术来。

中国运动员逐渐形成了远腿、近拳、贴身摔的散手风格与模式。正如笔者在中国国际武术节散手技术调研报告中写到的,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在"拳法上不占优势,在腿法上略占优势,在摔法上绝对优势"。但技术在发展,世界在前进,形势也在向我们挑战。1995年在美国巴尔迪摩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中,我国选手的优势也不明显。一些欧美选手,在保持原来拳重力大的优势外,在技术全面性方面明显提高,将比赛所设10个级别中的7个冠军夺走。这就是事实与形势对我们的挑战,要求我们抓住机遇,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向着更高、更远、更强的目标迈进。

2.3擂台的设制,促使战术呈灵活多变方向发展。

1988年规则第六章,场地定为"高60厘米,长8米,宽8米的木台"。规则第三章第十三条得分标准,优势胜利第四款规定:"一局比赛中将对方打或逼下擂台一次者,为该局胜方"。场地及这一条款的改动使赛场注入了活力,增加了竞技气氛,也促使运动员在如何利用场地,打出战术技巧等方面大动脑筋,否则将会"一失足(下台)成千古恨"。所以,在1988年、1989年以后的比赛中,一些优秀运动员已采用了"下擂战术",有的是有意退避至台角,待对方猛扑时,"牵引对方下台",有的是先将对方逼到台边,再实行强攻硬击战术,将对手逼打下擂。

1990年规则在场地为擂台不变的前提下,在其补充规则中做如下修改:"一局比赛中一方下台两次,另一方为该局胜方"。这一改变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给新手或平时无台练习者增加一次取胜的机会;二是有意识扭转一下个别人不顾一切往台下推的拙劣打法。

2.41996年规则的新变化

2.4.1 优势胜利

(1)增加了"在一局比赛中,先完成三个三分动作者

(2)明文规定"一场比赛中,被重击强制读秒达三次,判对方为该场胜方"。

2.4.2 得三分

(1)鼓励使用地躺动作"用主动倒地的动作致使对方倒地,而自己迅速站立者,得三分"。取消1991年规则中"使用前扫腿、后扫腿、勾踢腿动作进攻对方,并使对方倒地,而自己站立者得三分"条款。

(2)增加了"三分动作暂定以上两种,在比赛中出现新的技术动作,经鉴定后酌情增加"的条文。

2.4.3 得二分

取消了1991年规则中,"一次连续进攻击中对方得分部位,得二分"条款。加入了"被强制读秒一次,对方得二分"。

2.4.4得一分

取消了1991年规则中"使用方法双方先后倒地,后倒地者得一分"。

2.4.5 不得分

(1)取消了1 991年规则中"抱住2秒后摔倒对方,不得分"条款。

(2)取消了"使用提膝动作防守时,被击中腿部,对方不得分"条款。

(3)增补了"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显"不得分一条。

2.4.6 下台的判罚

新规则规定"一局比赛中,一方下台,另一方为该局胜方"。而1991年规则中虽明文规定如此,但在实际比赛中却执行着一方下台两次,另一方为该局胜方,下台一次则对方得三分。

从新规则的变化中,可以分析得出如下取向:一、鼓励三分动作及新的技术动作出现。二、从安全角度出发增加了读秒条款。三、提倡干净利落方法而取消后倒地者得分条款。四、取消"抱住两秒后摔倒对方,不得分"条款,意在控制"叫停"过多现象,使比赛更加紧张激烈、扣人心弦。总之,新规则的出台,是促使散手走技术型发展道路,使比赛向安全、有序、技法全面、观赏性强方向发展。3结论

1)从规则的几次修改可以看到,仍然是稳妥有余、"开放"不足。由手到脚击头的过程就是极好的例证。笔者1988年在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上曾提出放开肘膝的建议,得到与会者普遍赞同,在1996年新规则修改中,几度争议,最终还是没能成行。现行比赛中双方搂抱现象较多,个别运动员在体力不支时,还有意消极搂抱以达拖延时间的目的。若不限制肘膝的话,则可发挥"近身使用肘膝"的技术,使比赛中技法丰富,精彩纷呈。

2)关于"下台"的判罚问题。由于新规则规定将对方打下擂台一次为该局胜方,所以运动员时刻留意寻找战机,甚至不顾章法,猛扑强推。至使赛场上常常出现非规范性武术动作,因此,在规则中应明文规定"使用武术动作将对方打(逼)下台者有效"。

3)取消"两秒"的限制,利于技术的发展。1990年规则规定,双方抱缠超过两秒则叫停,重新开始。比赛中"两秒"的界定随意性较大,裁判执行起来不易掌握好尺度。有时在运动员摔法动作发出后到两秒,但因动作在先,不应判"两秒",而应视为有效。取消此条限制,会促进摔法技术的发展。

4)关于腿法击头的限制问题。由于规则规定允许用脚击头,但不得使用转身后摆腿。诚然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安全,但在实战中运动员有时难以控制住腿法的高度,也曾出现过使用"转身摆腿"将对方击倒时,击者认为是击打躯干,而被击打者说是击头所致倒地,给裁判带来麻烦。笔者以为应取消这一限制,使用任何腿法均可击头。

散打比赛规则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武术散打;问题

前言

散打已经发展成为区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等国外对抗运动的中国特色的竞技对抗体育运动,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中开设散打内容,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必然,也是基层散打教师的期盼,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练习散打可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学习散打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但对普通大学生的散打教学应区别于专业训练,在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高校体育开展散打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竞技散打与普通散打之间的差异

(以下暂把普通大学生使用的散打书定名健康散打)举国体制下,散打运动更多以竞技散打形式表现出来。注重的是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性);而针对普通人群的健康散打,突出的应该是散打运动的一般本质(健身与文化性)。竞技散打和健康散打(或大众散打)两者有着共同和不同之处。两种意义上的散打都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虽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但都能突出地反映浓烈的东方民族传统色彩。包含了中国哲学、民俗学、兵学、美学、养生学和中医学,都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观赏和娱乐、增进交往等功能。两者又表现出不同之处。第一,对象不同。竞技散打拥有稳定的训练群体,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竞技散打形成了从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运动技术学校到散打优秀运动队的三级人才培养网络。健康散打的对象是学生和一些散打爱好者。第二,竞赛规则不同。竞技散打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倡导“费厄泼赖”精神,它不承认除体力、智力之外的任何不平等,昭示了拼搏奋斗的价值。健康散打注重的是健身与娱乐,在安全的条件下,对散打规则的使用某些方面并不做严格要求,如不同级别间的对抗,不同性别问的对抗等。第三,竞争对抗程度不同。竞技散打表现激烈的竞争对抗,竞争是体育活动的固有属性,更是竞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最高的竞技法则。竞争性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焦点,竞技散打也是传统武术在吸取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产物,竞争对抗是竞技散打区别于其他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竞技散打与健康散打在竞争对抗上表现程度不同。第四,动机不同。竞技散打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一切竞技散打比赛,争分夺牌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健康散打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健身方式,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2.健康散打在内容设置和规则上应区别于竞技散打

健康散打应该结合学生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结合散打一般本质—— 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以散打健身功能为主线重新整合,推出散打相应的“套路”,突出武德教育,强化礼仪规范。针对没有武术基础、没有经过系统身体运动训练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以基本技术练习为主,更多以手脚技术为主,结合简单组合动作,限制摔法。实战方面,禁打部位除外,还应主张打击时力量化整为零的练习方法,即拳脚接触到对方身体一刹那,力量收回,或点击到对方身体某个部位,裁判员立即叫停,计算得分。打击只能点击而不能连击,或者连击而不能重击,腿不能击打头部;针对学生的耐力差原因,一局胜利制,比赛时间以1分30秒为一局,以点击数量多的为胜。展现出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本质即可。

3.散打课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竞赛激励机制

(1)高校体育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对老师、学生都会有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老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考试上,或者仅仅看几个单个基本技术。应该对学生的散打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给学生留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2)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竞争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体育就是通过刻苦努力来陶冶情操,没有竞争就不是体育,体育失去竞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散打运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格斗对抗,就是竞争,这种竞争通过竞赛来体现。所以,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可以有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生刻苦训练的成绩要通过比赛表现出来,个人价值、个人魅力也同时通过竞赛体现出来。有了比赛,也就有了训练的目标,有了练习的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散打竞赛,学校可以建立“新规则”下的校级散打竞赛制度,通过学校的散打比赛,选拔出优秀散打队员参加省级间大学生的散打比赛。通过学校的散打赛事,对散打造成影响,有利于散打运动的传播,通过省级以上的比赛,树立学校的影响,从而加强领导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通过散打比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4.散打教材与教学方法

市场上散打书籍都是竞技散打用书,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都总结于竞技训练中,不适应普通大学生使用,对不同兴趣、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散打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材内容趋于过时老化;内容的设置不利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也跟不上散打运动的发展,尤其是散打规则的变化,近年来,散打运动在党和政府、广大武术散打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散打运动发展迅速,散打规则的变化也是与时俱进,教材的使用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应以健康与娱乐为主线创编一本“健康散打”教材。

二、结束语

正如刘三元先生所云:“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根据散打运动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抗性、观赏性,它是一项年青人喜爱的运动。大学是传播武术散打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也是年青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中心的大学进行散打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的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的东西太少了,缺的就是这方面的教育。

武术散打的传播与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能通过武术散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祥全,姚静辉.武术发展分化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6,6:89—91.

[2]洪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J]_体育学刊,2005,12(5):53-55.

散打比赛规则篇5

[关键词]:武术散打 竞技能力 群组因子

武术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武术项目。目前,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种比赛活动日益增多,竞争日趋激烈,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训练和比赛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已经成为武术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更深入探寻研究的重点。

1竞技能力的概念辨析

“竞技能力”概念的出现,诠释了运动员在选材、训练、比赛以及赛后恢复的专项能力的内容。田麦久将“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的参加比赛的能力”。认为竞技能力由具有不同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与竞技能力相似的有多个概念:“运动能力”、“训练水平”、“竞技水平”、“竞技实力”和“竞技表现”对于这几个概念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

“运动能力”是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有当运动是为了竞技时,我们才将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才称为“竞技能力”。由此可见,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二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当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这两个概念所表达的含义相似。

“竞技水平”:是指通过运动竞赛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对格斗对抗性项目,比如武术散打,主要依据是否获得绝对胜利,或依命中得分的情况以及在比赛中技战术的表现评定其竞技水平的高低。

“竞技实力”:是指与夺取比赛胜利直接相关的技战术水平,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水平、心理智力水平、精神状态、意志状态等决定的综合力量。表现在武术散打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与武术散打有关的身体方面的指标、与体能有关的身体和生理方面的指标、与素质有关的速度以及力量方面的指标、与比赛有关的心理智力方面的指标和参赛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等的优劣决定了运动员的竞技实力。

“竞技表现”:则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展示与发挥。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与实际的竞技能力并不一致。比赛时竞技能力的综合表现,由与竞技能力相关的各种子竞技能力所决定,但也有例外,竞技表现并不真正代表竞技能力。

通过这一组概念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竞技能力相对于其它概念,对运动员比赛成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核心概念。其它概念都是基于竞技能力基础之上的受不同因素决定的子概念。以竞技能力为主的训练和比赛依然是运动员取得良好参赛成绩的关键。

2影响武术散打竞技能力的群组因子构成

2.1 形态(选材)因子群组

影响竞技能力的形态(选材)因子群组主要是选材阶段和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形态因子指标,表现在以下指标方面:身高、上肢长、臂展、下肢长、肩宽、骨盆宽、肱骨骨径、股骨骨径、胸围、上臂紧张围、上臂放松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皮褶厚度、肩胛甲皮褶厚度、骸部皮褶厚度等。有研究显示: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体型趋向上下肢比例匀称, 胸围、上臂围和大、小腿围度大, 身体充实度高, 胸廓较发达, 骨骼肌肉发达, 皮脂含量相对较少。

2.2 训练因子群组

涉及训练的因子很多,机能、技术、素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能力提高都是训练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 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机能表现在高强度的对抗过程中对运动员心肺功能和肺通气功能等多项生理指标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其竞技能力素质特征表现在耐力因子, 力量因子, 速度力量, 灵敏因子等方面。训练要解决的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破坏机体旧平衡进而达到新的平衡,以此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和技能水平。

2.3 比赛因子群组

竞技运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参加比赛获取好的成绩,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所有的训练效果要通过比赛来检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训练和比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赛能反映训练的水平,竞技实力和竞技表现所表达的涵义针对竞技能力而言是不同的。训练的水平要在比赛中表现出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包括训练群组的所有因子,也涉及到比赛方面的诸多因子。临场比赛心理、技战术的实际发挥、临场体能状态、对手的强弱以及主客场都会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表现产生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比赛中所产生的问题要在比赛中解决,训练不能完全替代比赛。

2.4 社会因子群组

武术散打的兴起给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传统武术以套路表演为主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竞技的发展,武术散打受到了偏见和冷遇,这直接影响了武术散打在社会上的进一步开展和竞技能力的提高。影响武术散打发展的社会因子群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众对武术散打的认知以及武术散打开展社会意义的确立。二是参与武术散打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武术散打的认知程度。三是武术散打发展的方向。从根本讲,以上内容是武术散打能否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毕竟武术散打的发展要以社会认知为根本前提。只有运用类似营销的手段和方法,从观念、理念、社会认知方面获得社会大众对武术散打的认可,武术散打才可能扎根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与社会共同发展。

2.5 规则裁判因子群组

武术散打比赛是评分比赛项目。规则的变化和临场裁判的判罚是对武术散打的比赛有直接影响的因子,也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因此,研究规则的变化,适应规则的变化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不可忽视的任务。临场裁判的执法水平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提高裁判水平对武术散打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陶伟华.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散打比赛规则篇6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十分重视武术事业的发展。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首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作为主要表演内容,迈出了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第一步。武术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之后,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武术协会便邀请一些有经验的武术工作者,仿照西方竞技体操的评分方法,起草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并于1959年颁布实施,以此为标志,竞技武术正式诞生。

为适应武术运动发展的新形势和进一步推动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查拳、华拳、炮拳、洪拳和花拳等拳种的基础上,刨编了甲组、乙组和初级三个组别的拳术、刀术、剑术、棍术、枪术的长拳类拳械系列套路。并以新编长拳类拳械的技术标准为要求,制定了长拳类自选拳械的标准和规定。此后,又规范了太极拳和南拳,逐步形成了以长拳类拳、剑、刀、枪、棍,太极拳类拳、剑,南拳类拳、刀、棍为主体的武术套路竞赛内容体系。

第一届全运会设有武术比赛,引起各省、市、区体委的重视,相继组建了武术运动队,为竞技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武术竞赛在经历比赛和表演的反复之后,于1989年确立了全国武术锦标赛赛制。1997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运会,所设的28个比赛项目中,武术是唯一的非奥运项目,金牌数达15块,其中有套路项目金牌12块。目前,已逐步形成包括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以及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等一系列赛事在内的竞技武术套路竞赛体系。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使武术对抗运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樊篱,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武术徒手对抗,称为“散打”,亦称为“散手”。经十年试点之后,1989年散打被确定为正式竞赛项目,并在江西宜春举行了首次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1990年在河南焦作举行了全国锦标赛散手赛。1990年《武术散手竞赛规则》正式出版,批准了我国第一批散手武英级运动员和部级裁判员。1993年散手被列为第七届全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1999年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更名为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

散打运动给单一形式的竞技武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逐步完善了与套路相对应的竞赛体系,并成为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又一主要项目。目前,散打比赛分为男子11个级别、女子7个级别,形成了包括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武术散打比赛,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以及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武术俱乐部职业联赛等一系列赛事在内的竞技武术散打竞赛体系。

与此同时,长期流离于民间的太极推手也受到礼遇。在试点的基础上,1979年和1980年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表演。1989年太极拳推手归八太极拳、剑比赛之中,成为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1994年颁布了《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同年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更名为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增设了女子太极推手竞赛项目。至此,太极推手成为正式竞赛项目,标志着太极推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套路、散打是较早形成竞赛体系的武术运动形式,作为武术另一运动形式的功法也随后形成了武术功力竞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04年两次邀集有关专家学者,在广州和北京召开了武术功力比赛赛项论证会,对各地武术行家报送的56种功力比赛赛项和竞赛规则进行了认真论证,还对比赛的规程、规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会后制定并颁布了《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竞赛规程》和《武术功力竞赛规则》。

2004年11月,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广东佛山举行。由于借鉴了套路和散打竞赛多年开展的经验,使用了高科技的比赛器材,起步较晚的武术功力比赛在连续举办5届之后,顺利提升为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的表演赛项目,武术功力比赛面临若新的腾飞。功力竞赛项目是从传统功法和功力比试方式中整理出来的,不仅体现着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而且具有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在形式上相近,在规则上相通的契合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武术功力大赛的成功举办,是武术运动发展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一种新的武术竞赛形式的诞生,也标志着竞技武术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竞技武术的诞生与发展使武术竞技告别了庙会献艺与擂台争斗,成为武术现代化的突出代表。在其引领之下,武术跨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登上了现代体育竞技的大舞台,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成为新中国武术的主力军。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中,武术多以自发的形式向外传播。伴随着改革开放,1982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确定了“要向世界奉献中国武术”的方针,以此为起点,武术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国际进行推广。

在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际武术组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85年在西安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在筹委会的影响推动下,欧洲武术协会、亚洲武术协会等洲级武术组织相继成立。经过五年的积极准备,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2002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成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成员。

国际武术竞赛体系的完善,是武术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984年在武汉举行的首届国际太极拳邀请赛开创了国际武术比赛的先河。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表明武术竞赛在亚洲首先扎下了根基。在1990年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武术套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进入体坛高层次竞赛新的里程碑。1991年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套路和散手携手走上世界武术竞技赛场。1998年第十三届亚运会,散手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002年第一届散打世界杯在上海举行,开创了采用商业运作手段举办单项国际武术赛事的先例。

在国际武联和会员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不同级别的国际武术竞赛相继举办。目前,已形成包括亚运会武术竞赛、东亚运动会武术竞赛、东南亚运动会、南亚运动会,以及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杯武术散打、亚洲武术锦标赛、欧洲武术锦标赛等多种比赛在内的国际竞技武术竞赛体系。国际竞技武术竞赛体系的完善,表明竞技武术已成为一项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体育运动,其国际化发展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国际武术竞赛的规模也随着武术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运动员参加,第九届则达到了89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运动员参赛。赛事规模表明竞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已取得巨大成就。

经过努力,竞技武术作为特设项目登上了奥运舞台。2008年8月21日至24日,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比赛共设置男女套路10枚金牌,男女散手5枚金牌。来自世界五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比赛,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到赛场为运动员颁奖。

在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下,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会员组织已由起初的38个,发展到122个,并分布于世界五大洲,武术已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体育运动。

散打比赛规则篇7

关键词:武术散打,产生发展,问题,市场化

 

1.散打的产生

1989年,原国家体委修订出版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同时把武术散打正式列为比赛项目并正式采用该规则,并在江西省宜春市举行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这些标志着武术散打正式进入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在这些之前我国的武术散打的还经过了大约十年的发展历程,即从1979年原国家体委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并在同年的武术观摩大会上做了汇报表演,这些事件都标志着武术散打的产生和不断成熟。现在已经形成全国散打锦标赛,全运会,亚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杯散打锦标赛,中国散打王争霸赛等比赛,使武术散打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武术散打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1 武术散打的发展现状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散打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并且散打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武术散打在群众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技术体系和竞赛体系都已经形成,并且在竞赛规则的导向下,比赛更加的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也更加的客观公正。与此同时,散打比赛的商业性尝试也已经开始,如:1994年的南北拳王争霸赛,1999年的浙江省台州市水上擂台赛和2001年的中美对抗赛以及随后的中华武术散打擂台争霸赛和挑战赛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散打王争霸赛,这些不仅培育了消费市场,扩大了武术散打的影响力,并且为武术散打在新形式下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思路。

2.2武术散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散打运动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有着以下不可忽视的问题,现代散打失去了中国武术传统的技击方法给人一种拳击加脚踢加摔交的四不象印象,失去了中国武术最核心和精华的东西。散打在国内国际的影响不够大,在群众中的普及率低。另外中国散打作为中国的一种文化,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其对中国的经济没有大的影响和贡献,不能为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必定会影响其受重视的程度。下面就这几个问题分别作出阐述并提出解决的个人意见。论文参考网。

2.2.1 武术散打失去了中国武术的精髓

散打在现代比赛中体现不出中国特色,散打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踢 打 摔 拿都是其中的技击技术,手上动作又有拳 掌 钩 桥 爪等等,但是在散打比赛中观众往往看到的是两个选手用西方拳击中的拳法相互攻击和偶尔的腿法及摔法,这就使散打失去了中国特色而和西方的技击技术没有什么区别,自然对人的吸引力不大。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从安全考虑,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术讲求一招制敌,训练时比较容易受伤,因此训练时就没有传授传统武术中的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比赛时运动员都戴着拳击手套,影响了这些技击方法的使用,从而影响了传统技击技术在散打中的体现。而这也是导致我国散打第二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2.2.2 中国散打普及率低

中国散打普及率低是个不争的事实,首先在国际方面是因为中国散打体现不出中国特色,失去了对国际的吸引力。其次,在国内方面是因为对散打的宣传和推广太少,现在我国的城市中跆拳道馆数不胜数,自由搏击也有一定的市场,但反观武术散打却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武术散打的宣传太少,而我们的武术工作者有时本身就不注意宣传它,它的发展已经脱离了群众。中国武术界有种说法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所以大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群众有一种看法就是:“他们不懂”。这种想法导致了他们不和 “外行”交流,自己“发展”的道路,就是这种思想导致了散打的影响力小,推广不开,因为只有人们都了解散打,喜爱散打运动才能真正的从事散打,也只有这样,散打才能真正的推广开。论文参考网。2.2.3中国散打没能形成经济效应

中国散打没能形成经济效应,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散打经济是它的另一个问题,现代社会倡导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那么中国散打也必然的要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由于中国武术的历史文化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有很大的策划空间,并且中国武术散打既有竞技性又有观赏性,还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这些决定了武术散打的市场开发价值很大。另外中国武术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百姓中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很多人都喜欢武术,特别是其中学习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武术散打。只要运作得当,武术散打肯定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从而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只要能做到影响经济反过来也会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从而制定有利于散打发展的政策,从而使武术散打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 武术散打发展对策3.1武术散打要恢复传统技法

散打要普及,要推广,要发展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首先就是继续目前的形式,走“拳击加脚踢加摔交” 路线。但是这种形式推广起来肯定会遇到人们的兴趣问题,特别是在国际上的推广。论文参考网。另一条方向就是恢复武术散打的传统技法,使中国武术散打真正具有中国民族特点。我认为后者才是正确的发展途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武术散打中我国人民创造的独特的技击方法是散打中最精华的部分,丢掉核心也就不能再称作中国武术散打,没有其中最本质的东西更不能吸引国际和国内的武术爱好者,更谈不上发展。3.2武术散打要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宣传自己

另外散打要加强宣传,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广告效应”特别明显,谁的吆喝声大谁的影响力就大,所谓“酒好也怕巷子深”。因此武术散打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来宣传和包装自己,做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散打,从而加大散打的影响力。还有就是要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要宣传,资金的投入是少不了的。有了资金就有了物质基础,一切想法才能具体的去执行和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从赞助,比赛转播权的有偿转让,比赛门票的销售等方面去解决。3.3武术散打要适当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力度

还有就是加大武术散打的市场运作力度,走市场化的路线。原来的比赛体制已经不适应现代散打的发展,那种只为拿金牌的比赛体制让散打的影响不断缩小,甚至只有比赛时人们才会想起散打,想起散打运动员,这不仅影响了散打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影响了运动员的积极性,因此走市场化路线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让散打和经济挂钩,和运动员以及有关参与人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这必定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武术散打在社会中的地位。3.4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散打走市场化路线要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政府对散打市场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保证散打市场的有序性和可控性。另外走市场化路线要注意进行区域性武术散打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对武术散打项目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做可行性调查研究,把武术散打精彩娱乐现场带给更广泛的观众,培育良好的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促进散打的发展。

武术散打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只有体现出中国特色才能在世界体育中独树一帜,我们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继承人要利用一切资源和手段,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中国武术发扬广大。把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融.大型体育活动的产业化运作 [J].福建体育科技,2000,(1)

[2] 张顺.浅议武术散打运动市场化开发[J].职业技术, 2008,(1)

[3] 高亮.试析竞技散打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困境[J].军事体育进修学报2006.7,25(3)

[4] 曾恒辉.武术散打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

[5] 赵学功.从散打王争霸赛谈武术市场化[J].天中学刊 2005- 4,20(2)

[6]漆振光,赵光圣,曹华.武术散打市场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 3,28(1)

[7] 曹华.武术散打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9- 2 6(2)

 

散打比赛规则篇8

关键词:散打;战术行动;运用次数;成功率;进攻;防守

中图分类号:G85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130-04

散打运动属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的技术与战术能力是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制胜的武器,对提高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散打运动发展比赛程度日趋激烈,比赛中运动员单凭技能或体能战胜对手的现象逐渐减少,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在良好的体能和娴熟的技术支持下,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提高战术运用能力。战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方面构成。战术6个方面只有战术行动是通过技术的运用体现出来的,并可以做出统计分析。因此,本文对散打战术行动运用现状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战术行动运用情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和实用性,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散打运动竞技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运会散打男子决赛中6个级别96名参赛运动员的场次情况,选取了6个级别前8名全部比赛录像中所有运动员战术行动运用情况,共48名运动员、56场、127局比赛(已去除因伤弃权13场和优胜3场,共16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检索和查阅了有关散打理论及我国散打运动书籍、文献、刊物及各种学报,在此基础上收集与本文有关的相应信息,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选择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专家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散打战术行动指标筛选表”调查问卷,通过对散打专项教授、教练员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综合专家对指标筛选结果,从而确定散打运动员战术行动指标。专项教授共发放28份,回收23份,回收率为82.1%,其中1份无效,有效率为78.6%。教练员发放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为90%,其中3份无效,有效率为91.7%。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折半信度检测法,通过测量克隆巴赫α系数值(Cronbach.1951,α值接近或高于0.80表示其内部一致性程度高)α1=0.8812和α2=0.9143,说明本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可信的。

1.2.3 录像分析法 通过多媒体播放软件对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散打决赛录像进行快放、慢放、定位等方法反复观察,并对比赛中战术行动的实际运用状况做详细的记录统计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将记录的所有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检验方法,对于成功率的差异进行了显著性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

2 结果与分析

2.1 散打战术行动的概念 散打战术行动是根据比赛双方的各种具体实际情况,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战胜对方而采用的一系列动作行动。散打战术行动的作用在于运动员把已经获得的身体、技术、心理等方面的训练成果,根据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最优化地进行综合运用。其核心就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造成有利的态势,掌握比赛主动权。散打战术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熟练的掌握了各种技术,才能灵活的运用各种战术,战术的运用是通过特定的战术行动表现出来。

散打战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方面构成。在比赛中战术是以指导思想为其活动的核心,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具体比赛情况提出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产生各种战术意识,并在技术、体能、心理等方面配合下通过一定战术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战术行动实施。因此,在战术的6个内容中战术行动与技术的结合最为密切,战术行动在比赛中运用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发挥,反之,技术水平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战术行动的效果。

2.2 散打战术的分类及内容 运动训练学中战术的分类有:按战术的表现特点、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按战术的攻防性质、按战术的普适性等分类标准。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就产生了多种战术类型。本文研究是根据散打其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属性,并结合散打的特点,按其攻防性质的标准进行分类。因此,进攻和防守构成了散打基本战术行动,在战术行动进攻和防守交替转换的演变过程中,各种战术行动无不以进攻或防守为主线而组合形成多种复杂的表现形式。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论证,在这种不断的变化重组中形成了5种复合形式、7种战术行动(图1)。

2.3 散打战术行动判定的条件与标准 竞技散打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其技术动作使用是以击中对手有效部位为目标,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多得分并少失分,即体现“攻中寓防,防中寓攻”的原则。散打技战术的使用都是在竞赛规则范围内进行,战术行动是通过技术动作运用来实现的,技术动作运用成败是可以量化,那么通过对技术动作运用成败的量化统计达到掌握战术行动的实施效果。因此,评判战术行动成败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以竞赛规则的评分办法为依据。

2.4 运动员战术行动运用情况总体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比赛中战术行动运用次数较多,平均每局运用次数达到了20.4次,这证明了高水平散打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中战术行动的出现并不是只取决于一方运动员,而是受到双方运动员的控制和反控制。规则为了体现比赛对抗的激烈程度,对消极一方也有明确的判罚;另外,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对决无论从战术行动的速度、灵敏、隐蔽、变化上都有更快的节奏。因此,散打战术行动总体运用次数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从成功次数和成功率数据来看相对一般,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1)进入前八名的运动员都已具备一定的夺冠能力,他们之间技术水平比较接近。2)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等综合方面都非常接近,且都非常了解对手,并做了充分赛前分析。3)运动员对比赛中的战机和节奏的总体把握和准确性都很接近。这证明了高水平比赛激烈程度虽强却往往得分效果却达不到理想状态。

2.5 不同级别运动员战术行动运用情况对比分析从表2数据可以得出,小、中、大级别散打运动员之间战术行动的平均每局运用次数上虽有不同,但相差很小,在平均每局运用次数上按多少顺序依次为:小级别、中级别、大级别,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小级别和中级别运动员都具备较好的灵敏、速度特征,大级别在灵敏和速度上则略逊一筹,但在力量上却超过小、中级别运动员。由于现代散打的竞争性日趋激烈,在运动员后天培养条件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运动队从选材上更加重视科学化,尤其是大级别选材,被选者的灵活性往往就成为教练员重中之重的选材指标,并在训练中更加重视大级别的灵活和速度的培养。因此,大级别和中小级别在比赛中的战术行动运用次数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接近,这也是符合目前散打技术和比赛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三个级别成功率进行检验,表明不同级别战术运用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行分割检验,如表3所示:

从成功率上看,无论是小与中、小与大、中与大级别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成功率的高低依次为中级别、小级别、大级别。分析其原因:1)从小与中级别对比看,中级别在速度、灵活协调性方面都不弱于小级别,但力量上的优势使中级别运动员比小级别击中对方效果更明显,裁判更容易给分。2)从小和大级别看,大级别除了力量比小级别大以外其它方面身体素质均不如小级别,而且在运用次数上也比小级别低,这和大级别体重大体能消耗快有直接关系,同时由于体重大而影响了速度这一在比赛起制胜关键作用的因素,这是大级别成功率显著低于小级别的主要原因。3)从中和大级别看,在小、中、大级别之间中级别属于全面型运动员,它既有相当于小级别的速度、协调、灵敏又有近乎于大级别的力量,因此,大级别成功率与其相比较低也是符合散打运动竞赛规律。

综上所述,运动员要在比赛中提高战术行动的能力,必须在训练中加强对其技能、体能、智能、心能的水平,同时对战术的观念、指导思想、意识、知识、形式等方面能力的协同配合提高。小级别的运动员在保证其速度、灵敏和协调外,应加强力量的训练;大级别的运动员则应在灵敏、协调和速度素质方面加强训练;中级别运动员应在身体素质各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各级别运动员都应在训练中不断加大难度、提高训练水平,适应竞赛的规律,发挥在复杂多变情况下高质量运用战术行动的能力。

2.6 运动员7种战术行动指标总体运用情况分析从表4数据可以得出,平均每局运用次数较多的是防守反击和防守反击后防守,分析其原因是:散打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继承了传统武术中后发制人、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等战略思想,正是这些战术指导思想、观念、知识使防守反击和防守反击后防守的平均每局运用次数占了优势。平均每局运用次数运用较少的是进攻后防守反击后防守和防守,其原因是:1)在比赛中运动员如果只采用防守战术行动那就不可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运动员一般情况下不会单纯的进行防守战术行动,即使用防守战术行动也只是在反击条件不成熟或不成立的情况下运用,运动员要取胜必须进攻和反击,这是防守运用次数少的重要原因。2)摔法克制拳腿法的连续进攻,而且在双方拳腿组合相互击打时裁判员不易给分,但是摔法在比赛中一旦成功效果明显,场裁判定边裁判员同时给分,因此运动员对摔法运用有一定的倾向性;运动员和教练员追求进攻动作简洁实用、清晰有效,不与对方过多纠缠,而且现代散打技术水平发展迅速,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竞技能力十分接近,运动员在使用复杂的战术行动时必定在心理与战术运用上受到对方战术行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进攻后防守反击后防守平均每局运用次数相对较少。

从成功率上看,防守战术行动成功率最高是因为防守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成功,但是只靠防守是不能得分的,武术界人士常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运动员在防守后必须寻找战机和调整战术行动,虽防守在比赛中没有得分意义,但为反击做好准备,在防守高成功率的支持下,防守反击战术行动也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防守反击运用次数多和成功率相对较高。另外,进攻后防守反击成功率高与规则有一定关系,运动员在第一次进攻后进入第二次进攻,在两次进攻之间要防守对方的反击,在打破对方进攻和防守之间的平衡时二次进攻就比较容易成功,而且边裁判员更倾向于对第一次进攻效果和最后一次进攻效果的判定,因此,进攻后防守反击运用次数多且成功率高。

2.7 不同级别运动员7种战术行动指标运用情况对比分析

从表5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在运用次数上小、中、大级别仍以防守反击和防守反击后防守最多,进攻后防守反击后防守最少;在成功次数和成功率上小、中、大级别以防守、防守反击、进攻后防守反击为前三名,进攻后防守反击后防守最少。各级别7种战术行动统计结果与总体运用情况相一致。同时也说明了散打运动员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必须在一定的战术行动运用次数下提高其成功率。

对不同级别运动员7种战术行动指标运用情况成功率进行检验,如表6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出,只有防守反击战术不同级别运动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行分割检验,表明小中级别、中大级别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从成功率对比看,小和中级别之间7种战术行动均无显著性差异;小和大级别在进攻后防守上有非常显著差异;中和大级别在防守、防守反击后防守、进攻后防守反击后防守上有显著性差异。大级别在战术行动整体运用效果上也都均低于中小级别,其主要原因是大级别的速度、协调、灵活性相对中小级别都较差,再由于体重大体能消耗快,所以在比赛中更容易去搂抱对方防守或消极相峙来节省体能,搂抱和消极相峙造成比赛净打时间的大量消耗,引起在单位时间内战术行动运用减少,而中小级别则相反,运动员在有限时间内更积极进行攻防转换,运用复杂多变的战术行动,更多地在攻防转换战术行动中得分。

综上所述,在运动员训练对策上,教练员应抓住散打战术行动运用的主流方向,尤其是针对运动员应加强进攻后防守反击和防守反击的训练。另外,提高运动员进攻、进攻后防守和防守反击后防守的成功率。科学系统地使运动员掌握各种战术行动,并不断开发新型的复合战术行动,从而使运动员战术能力朝着更全面、均衡的方向发展。

3 结论

上一篇:机械学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相信未来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