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范文

时间:2023-10-16 08:06:27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篇1

一、全球化对青年道德的冲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客观上导致道德转型,传统道德观和价值体系将经受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

1.全球化使世界青少年日益凸现普遍性的道德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在反思20世纪的社会发展时,常常痛感忽视道德教育带来的青年成长问题。事实上,西方发达的经济并没有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却造就了“道德迷惑的一代”。现代西方青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对淡漠,青年精神空虚现象普遍存在。如在国民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过人类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基础——道德标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大多数青年只顾及自己的目的,追求个人私利,而放弃政治和社会责任;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是非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少年中犯罪率非常之高,对社会危害很大,被称为“牺牲的一代”。一份全球问题专家的研究报道显示:许多青年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不能正确地对待职业、个人生活和政治,他们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之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和性的满足。我国青年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中,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也发生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迷乱、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总之,从世界范围来看,青年的道德滑坡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潮流。

2.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信息网络化,使青年德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的影响是全面和全方位的。英特网的崛起,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革命。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在英特网上,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信息都云集网上,网络内容对青年发展产生明显影响。由于传统德育的方式是单向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容易控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内容的传授将由单向转变为双向,青年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可以更主动地摄取自己所需的内容。由于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出于好奇和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道德的内容。从而使自己逐步脱离现实,弱化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由此可见,全球信息的网络化,青年德育功能模式中的教育者的主导和独尊地位将受到挑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的正确性将受到质弱。

3.全球化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智力的重视,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来临的将是一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微电子、计算机宽带网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经济走向,兴起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智力支撑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因此,全球化时代对青年的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具有很高智力的青年人才将成为国家教育的目标。同时,良好的智商也将成为全球化时代青年能就业的关键。这就有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即片面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另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知识经济也有双重效应。事实上,构成知识经济主要内涵的高新技术,它既给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造福于人类,同时它又容易导致个人利益膨胀和高科技犯罪,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

4.全球化带来青年教育的国际化,青年德育将直面西方的挑战和“信息霸权”的艰苦斗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个国家把拓展知识产品的出口,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加大对其他国家开放服务和知识市场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斗争日益剧烈,青年德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各民族和各国家的德育不可避免地将在这一趋势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不断进行着道德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在德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青年德育不仅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挑战,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某些所鼓吹的政治模式、价值体系、道德观念乃至堕落的色情文化、生活方式等,对青年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成为全球化时代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信息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利用优势,妨碍、限制或压制他国对信息的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优势,撬开别国信息大门,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摄取别国战备信息,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信息干预和信息霸权。这些严峻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在青年道德建设中,调整道德目标,转变思想观念、依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与发展中赢得主动。

二、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德育的新要求

全球化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改变了青年原有的道德取向、道德规范、道德体系和道德价值,客观上要求面向青年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进行全方位地转型,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取向充分肯定和显示个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全球化时代道德取向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青年道德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在青年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肯定青年道德选择的自由,要求青年自己对道德问题做出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青年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强调青年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青年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其实,全球化条件下,青年主体性不断发展和弘扬的过程,正是青年的道德精神不断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青年的道德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年正是在道德精神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才不断认识自身,逐渐适应时代要求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应全球化的青年道德建设,应将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元性与青年亚道德的多元性结合起来,充分界定个体价值与主体性价值,使青年德育适应全球化社会转型的要求。

2.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在一定国际规则下进行并逐步影响到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其他领域的。它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的层面上,就要求道德要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 、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体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属性,表现为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品质。因此,青年德育要以此为重点内容,使青年了解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主体化、世俗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培养青年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关心他人”,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

3.道德观念要求青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所谓全球问题,是指那些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而且只有靠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紧迫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炸、南北差距、精神贫乏、信仰危机、价值观冲突等等。着眼于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倡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树立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调发展的基本要领和核心内涵是人、教育、科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在这里,经济发展不仅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且表现为在良好的智力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支持下,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就要求青年的道德教育要重建青年道德价值的座标,唤醒青年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青年关心自然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的意识,谋求人类自身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德育方式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强调青年对德育知识的接纳,使德育的内容严重脱离青年的道德生活。当代青年道德养成的现状表明:灌输道德知识与道德信条的培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青年道德建设,只有发展青年各种道德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道德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5.德育过程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变。以往德育的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青年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对于全球化时代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来说,青年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生活,而“活动性德育”则是青年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这种德育是在活动中展开的,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让青年在变化发展中学习、思考和领悟,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三、中国青年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由经济基础决定,又有自身演变发展的特殊规律。全球化时代的青年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体现时代要求,创新建设思路,遵循其基本原则:

1.坚持道德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相一致。也就是说,构建新时期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基础。为此要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与之相应的道德准则、规范,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等等,据此约束青年的言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另一方面,又要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现实状况出发,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年的思想特点和水平的、能为广大青年所接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以此教育和规范一般青年的言行。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忌脱离实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的觉悟水平,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或施予过高的道德标准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流于空谈和道德规范脱离实际。

2.要坚持青年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相适应。经济全球化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和现代市场经济精神的生成过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过程。规范是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评价个人或群体行为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来支撑。理想、信念和信仰是道德意识的核心,而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又是以一定历史观为基础的。因此,建立全球化时代青年思想道德规范,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坚持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精神,倡导乐于助人、讲求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的基础上,确认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利己、正当求利、勤奋致富、公平竞争的合理性,并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并且还要根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特点,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建立艰苦创业的致富观,培养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的精神;建立互惠互利观,培养正确的经济伦理精神;建立现代环境保护观,培养生态伦理精神,建立勤俭节约观,培养正确消费意识。以营造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运作需要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经济伦理规范,引导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对青年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

3.要坚持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道德规范,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民关系中身份上的不平等现象;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糟粕,这些无疑是我们需要批判的;然而,它还有超越时空,具有调节人伦关系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如正义、仁爱、宽恕、谦虚、礼让、诚信、自强、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也为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高度。重构当代中国青年道德价值体系,必须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与吸收。传统与进步的关系是双重的,传统作为一种惰性力量,其消极面是进步的重负。因而,对传统的批判也是一种进步。在现代社会,“人心不古”有其合理合法性,我们确实无法“人心返古”,无法在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文明社会中,嫁接一个平和宁静的农业社会的伦理道德。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约束力下降直到失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文化具有延续性,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不可能在割裂历史的情况下横空出世。对待传统道德,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批判地加以吸引。一个新的道德的产生,一方面需要从历史传统中寻找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提炼时代精神,并在人们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将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独特社会现实,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传统道德来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出现的环境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加强新时期的青年道德建设,需要我们吸收传统道德中的有 益成分,并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来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青年道德养成中不可缺失的精神母线。

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协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从本质上讲具有这种协调功能,其实质就是强调集体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前提。市场经济的运行,以个人利益为驱动,鼓励经济生活中的青年去参与竞争,提高效率,青年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与国家经济繁荣、综合国力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了,为实现集体利益做出了贡献。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是尊重青年和青年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以集体主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青年道德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青年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5.坚持青年道德体系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吻合。经济全球化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因而,在一定范围内,文化趋同的进程正在加快。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一些古老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传播得更遥远。因此,如何教育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个如何构建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相一致的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也必须继承人类社会在道德进步中的一切先进文化,特别是要注意吸收各国各民族社会道德中的文明成果。西方文化伦理中的公正观念、自由与民主的精神,是值得中国青年大胆地借鉴与吸收的。只有注意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才能使新时期中国青年思想道德体系跟上进代进步的潮流。

四、全球化时代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对策

站在时展的前沿和青年德育肩负的使命的战略高度,针对我国青年道德素质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积极的对策,以促进青年道德建设的发展。

1.拓展现代德育内涵,树立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德育观。当前青年德育必须加快观念转变,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对一专多能、通专合一、博学多才的高素质、宽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青年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青年有整体化的知识素质和创新意识,还要求有高尚的灵魂、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强烈使命感;要求培养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共事,学会和适应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合作;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视现实、韬光养晦、乐观向上、善对人生的积极心态,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要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有对中华民族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意识;要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护自己(本国)的知识产权,尊重和善待他人(他国)的知识产权。全球化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守的德育单一的政治功能,扩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德育的功效范围,积极拓展青年德育的丰富内涵,树立旨在促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伦理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大德育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青年人才。

2.建立适应全球化时代,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青年德育内容体系。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以现代社会基本道德价值为主要内容。坚持社会需要与青年的健康发展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全球日益“一体化”成为“地球村”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全球眼光与富有民族精神的新生一代,这对我国青年的道德建设十分富有启迪意义。我们应该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单一的政治教化功能和整齐划一的德育内容体系,建立起适应全球化时代开放的德育内容体系。首先,全球化时代呼唤创新精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和观念革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不竭动力。因此,青年道德建设应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培养,培养青年勇于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能力和善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在全球化时代,青年德育应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全球本位道德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青年道德潜能开发的问题,青年精神满足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把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未来性和精神性的问题纳入青年德育的内容体系,大力培养青年的全球协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提升中国青年世界观、价值观、科技和生态伦理观的层次。再次,要培养青年的信息意识。全球化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娱乐网、生活网、校园网、英特网等网上的信息资源有正确的辨别能力和健康的态度,坚决抵制网络上可能出现的不科学、不健康信息,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

3.加强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倡导重在发展“道德力”的多元化德育模式。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在主观上要求青年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这就特别需要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青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这样的德育就适应不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要求。道德人格的培育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律精神,就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视发展青年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当代青年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德育的发展方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青年道德教育的一些有益经验,我国的青年道德教育要根据当代青年的实际,选择培育与完善重在发展当代青年的整体“道德力”的多元道德教育模式,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更高实效性。在德育的教学上,要把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相结合,帮助青年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在道德教育形式上,道德教育类课题、各门专业学科课程以及课外教育活动要相统一,使德育效果相得益彰;在青年德育方法上,要引导青年知行统一,自我磨练,内省慎独,使青年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提高道德境界,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有道德的人。

4.整治和优化青年道德养成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与社会环境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从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来讲,青年的道德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年崇高的道德品格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年的道德培育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青年道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社会环境的整治与优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青年在成人阶段之前主要是接受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青年都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所谓家庭环境的优化,就是父母应确实担当起育人的职责,既不娇宠和溺爱孩子,也不过分苟求孩子,实施正当的家庭教育。二是优化社会文化环境。道德不单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其中文化价值观念对 青年道德品格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强青年道德建设,就要改造育人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化舆论环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激励青年追求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并为这种美好的追求注入现时代的精神意蕴,给予青年以希望和力量。同时,要加快青年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增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合力。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青年道德建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整个道德体系都鲜明地体现出开放性和统一性的市场特征,呈现出各领域、各方面共享社会资源的新格局。青年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道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加强青年道德建设,必须不断扩大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能量。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党政和社会支持,加大财力、物力投入,扩大和完善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年素质培育基地和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增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物质依托;要广开视野,寻找新载体,特别是更好地运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以更广泛地拓展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的功能。三是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对青年道德品格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走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困境需要新的道德,也呼唤新的道德教育。为回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向生活世界回归,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指引青年的现实生活,帮助青年走出象牙塔,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黄卫平.全球化:新机遇新挑战[N].中国青年报,2001-12-06.

[2] .当前青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重点研究的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0,(3).

[3] 胡艳蓓.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青年探索,2001,(5).

[4] 陈华平.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中的学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0,(4).

[5] 沈贵鹏.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6] 王发棠,井兰柱.知识经济挑战下的当代高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7] 贾仕林,崔景贵.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J].青年探索,2001,(5).

[8] 潘逸阳.论道德建设与青年工作[J].中国青年研究,2000,(4).

道德经全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在这一社会快速变迁与转型的时期,青年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青年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青年道德教育的现实走向,这是我们必须要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20世纪留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人类在走向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充分关注人类自身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应当与物质文明的进步相平衡,尤其要重视青年思想道德的基础教育。塑造青年健康人格就是关注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综合国力,这一点正是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之共识。许多发达的和发展中的国家提出,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年一代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目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体制加快转型、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特殊历史时期,尤其要重视青年的道德教育,否则稍有疏忽,就会产生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困惑迷茫的一代。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分离的现象,使得德育目标难以到位,这已成为德育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引导青年实现知行统一,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我们必须加强研究,探讨对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时代的要求开拓理论“知行合一,’创新的新境界。从“三个代表”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表明了实践的发展变化,理论的与时俱进。高尚道德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历“德知”、“德行”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进而最终实现“德治”,促进青少年实现知行统一。

一、诚信缺失下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分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客观上导致道德转型,孔子早就说过“人无信而不立”,由于无诚失信,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将经受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

第一、全球化使青年日益凸现普遍性的道德危机。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却造就了“道德迷惑的一代”。现代青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对淡漠,青年精神空虚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之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

第二、社会信息网络化,使青年德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社会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的影响是全面和全方位的。英特网的崛起,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革命。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在英特网上,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信息都云集网上,网络内容对青年发展产生明显影响。由于传统德育的方式是单向的,不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容易控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内容的传授将由单向转变为双向,青年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可以更主动地摄取自己所需的内容。由于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出于好奇和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道德的内容。从而使自己逐步脱离现实,弱化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障碍。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和智力的重视,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在知识经济时代,微电子、计算机宽带网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经济走向,兴起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智力支撑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因此,信息时代对青年的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具有很高智力的青年将成为国家教育的目标。同时,良好的智商也将成为新时代青年能就业的关键。这就有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即片面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事实上,构成知识经济主要内涵的高新技术,它既给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造福于人类,同时它又容易导致个人利益膨胀和高科技犯罪,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

二、新时代对青年知行统一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改变了青年原有的道德取向、道德规范、道德体系和道德价值,客观上要求面向青年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进行全方位地转型,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德取向充分肯定和显示个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全球化时代道德取向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青年道德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在青年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肯定青年道德选择的自由,要求青年自己对道德问题做出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青年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强调青年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青年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其实,青年主体性不断发展和弘扬的过程,正是青年的道德精神不断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青年的道德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年正是在道德精神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才不断认识自身,逐渐适应时代要求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经济全球化,它是在一定国际规则下进行并逐步影响到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其他领域的。它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的层面上,就要求道德要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体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属性,表现为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品质。因此,青年德育要以此为重点内容,使青年了解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主体化、世俗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培养青年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关心他人”,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

第三、德育方式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强调青年对德育知识的接纳,使德育的内容严重脱离青年的道德实践。当代青年道德养成的现状表明:灌输道德知识与道德信条的培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青年道德建设,只有发展青年各种道德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道德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德育过程由认知性德育向实践性德育转变。以往德育的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青年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对于新时代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来说,青年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实践,而“实践性德育”则是青年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这种德育是在活动中展开的,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让青年在变化发展中学习、思考和领悟,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三、实现青年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的对策

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传统,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它可以也应该在青年的道德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我国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青年成才教育的精神源泉之一。古往今来,道德一定是人类所追求的高级精神满足需要,教育者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批判继承传统道德,并赋以时展所需要的新内容。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继承传统美德统一起来,形成理论能指导实践,真知而践行社会主义科学道德体系,就能对当代青年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人类道德秩序的调整起到积极舯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网络的日臻完善,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青年也处于一个开放和不断开放的环境中,处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学校无论在地理空间、信息交流,还是在思想教育上都不再与社会封闭隔绝了,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无法挡住滚滚而来的信息流因此,德育工作应该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同时我们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分析新情况,了解新问题,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注重道德意识的培养

诚信等形成品质真正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要突出受教育主体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道德与一般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道德从认知到习惯养成的核心,品质是由人的一系列行为体现的,它的形成绝非是道德主体认知了一个原理,一个观点后就自觉完成,而是需要道德主体通过实践体验、内化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升华为人生信念而形成,正所谓“知道”要经过体道、悟道,才能成为行动能力,成为人生智慧,故古人有“闻见之知”与“德性之智”的分别,人生“大智”即是是非善恶的“德性之智”。

第二,加强青年文明礼仪知行统一教育、训练与提升

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性,全面促进青年素质。青年社交文明礼仪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以交往为特征,以表达敬意为内容,以调节人际关系为目的,以程式化的行为方式来表现,是我们对不同社交环境的优化处理,其实质是缓解矛盾,避免冲突,联系感情。通过青年文明礼仪活动,实现知行统一的教育是青年素质锻炼的必要途径,是青年综合素质提升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所谓素质是指个人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实践而逐渐形成的综合能力,在人的素质构成中,知、行、德是三个不同层面,所谓知即是指个人的知识容量和认识水平;所谓行则是指个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或操作水平;所谓“德”是指个人的品德操守和人格风范。人的素质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知可以进一步丰富德的内涵,知和德会指导行,而行又会检验或再造知与德,德又可以推动知之求。这里呈现为“行”是外层,“知”是中层,“德”是核心,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情感教育的中间层次基础上,青年加强社交文明礼仪践行活动则是知行统一的道德的素质的训练与提升。

青年社交文明礼仪知行统一的践行,首先,培养他们养成优良的文明习惯,建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其次,提高青年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力;再次,培养良好的审美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行为习惯,成为公众的表率。

第三、加强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倡导重在发展“道德力”的多元化德育模式。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在主观上要求青年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这就特别需要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青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这样的德育就适应不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要求。道德人格的培育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律精神,就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视发展青年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当代青年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青年道德教育的一些有益经验,我国的青年道德教育要根据当代青年的实际,选择培育与完善重在发展当代青年的整体“道德力”的多元道德教育模式,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更高实效性。在德育的教学上,要把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相结合,帮助青年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在道德教育形式上,专业课程以及课外教育活动要相统一,使德育效果相得益彰;在青年德育方法上,要引导青年知行统一,自我磨练,内省慎独,使青年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提高道德境界,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有道者。

今天,全球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文化互相影响,地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村落,告别了相互隔离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要促进和发展我国的道德建设,就要敢于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哲学家在社会实践中提出和阐述的道德思想、道德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以及历代先进人物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实践,创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极为丰富的传统道德文化。在这一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博大的传统道德文化宝库中,蕴含着许多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和进步精神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传统的“知行合一”说所蕴含的优秀精华和现代性特质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厚实根基,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深厚根基,对当代青年高尚道德素质培养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道德经全文篇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思想道德建设大会,旨在宣传典型,表彰先进,进一步做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刚才,大会表彰了思想道德建设中涌现出的道德模范,命名了区级文明单位、文明村组和十星级文明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马胜英同志对今年我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在此,我代表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奉献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下面,我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相协调,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伟大实践也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根本,思想道德建设就会失去方向。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软实力,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凝心聚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亲合力、感染力,把全区各方面的力量汇集起来,鼓科学发展之劲,聚和谐发展之力,谋跨越发展之策,形成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思想道德建设也是软环境,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的塑造功能越来越强大,文明程度、文化氛围和城乡居民道德素质,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均等、发展硬环境相近的情况下,推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只有塑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的招商引资、聚集人才、发展经济工作才能有优势,有支撑,有后劲。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涌现出了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先进人物,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社会风气日益好转。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存在一些与社会健康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在机关单位,还存在纪律作风松驰、人浮于事、管理不严、风气不正等影响政府形象的问题;在各行业,还有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偷税漏税屡禁不止、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等问题;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公德意识、家庭美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对我区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的有力保障,我们一定要从推进全区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巩固已有成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机制,努力推动全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结合实际,深入推进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需要我们进一步结合实际,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深入推进,真正在工作中取得实效,在发展中求得突破,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作用。

(一)大力开展“四德”教育活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要加强 党政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大局意识和宗旨意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增强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自觉性;要在窗口服务行业广泛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以优质服务传播文明、展示形象;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广泛开展“争创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教育活动,杜绝不文明行为,形成“人人爱护城市环境,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的良好社会风尚。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在党政机关中,要以办事公道、勤政廉洁为重点,突出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提高效率等内容,大力开展信用建设,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以干部职工的良好作风为我区的诚信建设做出表率;在企事业单位中,要以明礼诚信、信誉兴业为重点,突出经济信用、质量信用、价格信用、劳动信用等内容,大力开展企业信用建设,促使企业诚信经营;在个体工商户中,要突出经营信用、劳动信用等内容,开展文明个体户评选活动,引导他们争做诚信商户;在进城务工人员中,要以诚信立身、自尊自强为重点,着力解决部分进城务工人员诚信道德意识淡薄等问题。要把发展信用文化、开展信用教育作为诚信建设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深入学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信用守约宣传教育活动,促进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家庭美德建设方面。要重点抓好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两个重点,树立家和万事兴的观念。在家庭中,要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家庭暴力;倡导民主平等,教育引导家庭成员之间互勉共进、互信互谅,以诚相待、忠实真挚,宽容大度、谦恭礼让。要大力弘扬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倡导节俭、科学的消费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自觉追求和谐、高尚的精神生活。要大力弘扬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创造友善互助的邻里环境,倡导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营造充满友谊、和睦融洽的邻里氛围。个人品德建设方面。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感恩意识,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朋友同事的帮助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组织的培育之恩,善待组织、善待公众、善待个人,自觉献爱心,做贡献,热心公益,见义勇为,回报社会。要利用重大节假日,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增强群众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从对父母、对长辈最基本的“小爱”做起,延伸到对工作、对事业的“热爱”,升华为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大爱”。尤其要以公务员和青少年为重点,通过教育实践,使广大公务人员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实践者和推动者;使青少年人群成为践行公民思想道德最活跃的群体,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后做好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今天,是我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召开全区性思想道德建设暨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数量多达107个,涉及了全区各个系统、各个行业的先进模范。这是个良好的开头,说明了我区对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先进典型的尊敬。我们要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得到感染,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赋予行动。要严格按照“上面典型不能多,标准高,下面典型不能少,更感人”的要求,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有效途径,使思想道德建设覆盖城乡基层,覆盖所有人群,形成思想道德建设人人参与、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要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把握思想道德建设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的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事迹报告会,就是一种典型宣传和推广形式。要号召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工商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市民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勤政爱民、廉洁自律的公仆意识,学习他们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商德,学习他们热心公益、扶贫助困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努力形成党员干部争做“人民满意好公仆”,工商业户争做“诚实守信好业户”,广大市民争做“尚德守法好公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所在。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创新,探索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活动,着力加强对新时期未成年人群体、未成年人现象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探索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对策,寻求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要努力营造有力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法制环境,形成尊重未成年人、爱护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并逐步实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在完善现有校外活动场所的同时,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基地。要加大整治网吧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色情,有效实施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等文化环保工程。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格局。

三、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准确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我们进一步推动全民素质的重大课题。我们一定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走出新路子。要创新思维方式。要紧随社会发展,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在总结新鲜经验的过程中坚持开拓创新,积极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管理方式,确保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要创新内容。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革命道德的时代内涵,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时代特征,深入回答改革开放实践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创新方法。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道德建设,把这项工作与正在深入开展的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多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参加的方式开展工作,让群众对抽象的道德规范有具体的感觉,从亲身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创新手段。在充分用好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的同时,注重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渠道,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要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由传统的“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由“单一他律型”向“他律自律结合型”转变,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开创新局面。

四、加强领导,确保实效

一是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文明委协调指导的领导体制,完善引导和带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把原则要求与具体措施结合起来,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富有成效。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分析和解决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搞好经常性工作的同时,多办几件影响大、效果好的好事、实事,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看到思想道德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效。

二是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公民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责任,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公民道德的大厦要靠千千万万人一起建造。不论仕农工商,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职位高低,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力量有条件为公民道德建设做出贡献。只有人人投身道德建设行列,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公民道德建设才能获得不竭动力,永葆生机和活力。要通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运用各种有效途径,让我区的思想道德建设覆盖城乡基层,覆盖所有人群,最终形成思想道德建设人人参与、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是要强化宣传,扩大成果。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宣传方案,确定宣传主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要加大对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的宣传,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的、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得到感染、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四是要督查指导,确保实效。区委宣传部和文明办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担负着指导、协调、组织的具体职责。要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道德建设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指导面上工作。要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抓好社会影响大、示范作用强、受群众欢迎的实事,促进一些难点问题的解决,确保取得实效。

道德经全文篇4

论文提要: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走出目前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文化理论建设,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正确处理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关系,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道德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21世纪是崇尚创新、呼唤创新的时代,也是文化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构建和谐的道德文化环境,已成为一个民族决胜于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既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更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之魂。

所谓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实际上就是人化,是人的文明化。道德作为文化,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变过程。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处理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原则、规范和理论观点,是社会生活有序发展和稳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中,道德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道德文化和整个文化联系在一起,前者是后者体内的精神中枢和核心。没有它,整个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或只能无意义地存在。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文化十分丰富,德治德政思想源远流长。以德治天下,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智慧。孔孟所开启的儒家道统始终把成德立人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把道德实践看作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构成了现代道德文明与伦理精神建设的重要一环。不同的社会生活形态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于面临特殊的世界环境和历史主体,更需要一种理性精神和道德文化的支撑。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成为大变革时代的重要使命。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走出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文化嬗变。新生活的诱惑与旧心态的禁忌,使人们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教育扭曲变形,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各种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以权谋私、以职图利、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寻租”现象成为社会公害,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等违法现象屡禁不绝,吸毒、、卖淫、嫖娼、纳妾、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甚至连历来被称为“净土”的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精神的贫困、道德的沉沦、灵魂的迷失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这为中国人民走出道德困境指明了方向。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道德理想的实质性举措。

人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道德风尚和理想选择。良好的道德环境本身就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指标,是太平盛世的一个标志,是人民群众所急切盼望的。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是道德建设的主体。每个公民只有首先做好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才能成为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他们不仅要有现代知识技能,还要有现代生活方式、现代道德心态和现代人格理想。这就需要构建与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随着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将更加迫切,精神文明在整个人类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纵观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进步必须以人类精神文明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公民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基石和底蕴。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也必定是道德经济。道德本来就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从道德延伸或升华而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特别是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国内“五种多样化”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wto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交易原则、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在更深层次上蕴涵着道德人格的要求。全球化规则的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信用就没有竞争的资格。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其本质是一种契约化即理性化的经济行为,它推动人们走向市场竞争,驱使人们去追求最大利润,促使人们自觉实现产供销渠道畅通,启迪人们按照价值法则办事。所有这一切,都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去发挥调节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必须讲道义、重信誉、守合同,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经营。谁讲职业道德,谁就会赢得顾客和市场,取得竞争的优势;反之,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在市场上就站不住脚,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每个国家都需要一种能为大家认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与民主等。这几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其中,道德文化是这一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们判断言行得失的根本准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是要让社会大众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凝聚力与思想向心力,不断完善其伦理文化生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历史发展的内驱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道德理论上有很大创新,在道德实践和道德规范上有重要突破,其内容丰富、科学、严整,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的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加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更是立足根本,着眼长远,抓住重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文化自觉。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道德文化是和谐文化之魂。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更是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和重中之重。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艰巨任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社会责任感,加倍关注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一,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道德文化理论建设。道德理论来源于道德实践,又反过来指导道德实践。道德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德建设的高度和力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表现为先进文化观,确定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方略,突出了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对社会广大成员引导、激励、凝聚和提升的重要功能。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的旗帜、纲领、指针,蕴涵着对科学文化和道德文明的系统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运筹,对中国的整个社会发展和未来世界的走向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加强道德文化理论建设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主题,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目的,以点染精神的火光和淬炼思想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塑造人。

第二,必须围绕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着力构建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应包括道德观念体系、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评价体系三个部分。近些年出现的道德困境,其症结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面向正在建设和发展着的市场经济,坚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并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构建了新的道德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要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任务:一是使道德规范具体化、经典化、系统化。道德要求简约,通俗,富有哲理,便于记忆、传诵、遵守、实践。二是使道德教育大众化、持续化、终身化。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而道德教育终身化则是文明社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支柱。三是使道德监督社会化、经常化、有效化。没有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第三,必须处理好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关系,努力寻求现代道德和传统道德文化的结合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等方面。其基本特点在于“重人伦关系、重精神境界、重人道精神、重整体观念、重修养践履、重推己及人”。在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些优秀道德文化成果的同时,还要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现代转化,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尤其要更新德育观念,丰富德育内容。当今的道德教育已不应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而要从全球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如人类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人类潜能开发问题、个体精神满足问题、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等带有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精神性的问题,更注重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找准道德建设的切人点和突破口,以道德情感为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创设环境,搭设平台,启发人的内动力,提升个体需要层次;分层次、分阶段着力加强养成教育、人格教育、尊重教育等,建设诚信文化,建立市场经济的失信惩罚机制。

道德经全文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危机;思想政治教育;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

“地沟油”成为食品安全危机的“新明星”风靡全国,并再次严重冲击着我国百姓的敏感神经,羊城晚报上报道某女子因害怕吃到地沟油竟自带食用油出差,机场安检被查出。然而在国力强盛,社会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今天,关系国计民生之根本的食品行业,安全危机的红灯为什么频繁闪烁?对此,社会主流舆论强烈谴责相关部门监督不利、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然而,食品安全频出问题却凸显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致使社会诚信缺失、企业社会责任感滑落、社会道德思想滑坡。因此要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促使企业修固好关系国计民生的这条“生命线”,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相应措施使全社会重拾道德信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风气,使其成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把钥匙[1]。

一、食品安全危机的回顾及危害

(一)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回顾

近几年来中国食品行业问题不断,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发。从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到“红心鸡蛋”;从工业酒精兑出白酒到“黑心月饼”;特别是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我国食品安全更是进入问题频发的多事之秋。从三月份开始双汇公司“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四月份接着又爆出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将过期的馒头重新回炉加工,“染色馒头”事件在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到四月末陕西省榆林市发生251名小学生饮用学生奶集体中毒事件;“牛肉膏”、“毒豆芽”、“毒腊肉”、“激素黄瓜”、“西瓜膨大剂”,以及被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的台湾饮料添加塑化剂事件。在短时间段内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爆发令人民触目惊心,才消停几个月的食品安全话题在酷暑八月再次被火热爆出,那些有害有毒的危险食品专门针对农村肆无忌惮的生产销售,侵蚀着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地沟油”事件在金秋九月又袭卷全国。这些牵动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深深刺激着我国广大百姓的神经,引发人民大众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食品生产企业的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执法职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质疑。

(二)食品安全危机的危害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和谐发展,也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首先,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影响群众购买国内食品的消费信心,严重影响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长远发展;其次,还强烈冲击着我国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国家经济民生和政府公信力受损,甚至还极大的毁坏国家的国际贸易形象。

二、食品安全危机频发的原因探析

食品安全不仅是我国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与国际声誉,影响着我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面对媒体不断揭发的食品问题黑幕,面对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的不断质疑引发的食品信任危机,听社会主流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谴责时,我们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理性分析。在探讨整个食品行业安全问题时,必须意识到生产者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由于少数人的诚信缺失、道德丧失,造成我国百姓对食品消费的神经紧张与心里恐慌。总理指出,近年来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地步。

(一)企业者人生价值观失衡、道德意识滑落严重

市场经济充分肯定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性,在市场驱动下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极大丰富了我国社会物质财富。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新事物、新思潮、新观念、新政策的不断涌现,使道德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呈多元化发展。社会中出现片面夸大金钱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思想,认为物质就是一切,金钱就是幸福,并将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自身能力与价值的评判标准[2],诱发许多企业者对物质利益的狂热追求。对易受到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冲击地企业者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极大影响,正确价值观在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出现失衡,思想道德受到腐蚀。一些企业者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其应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甚至不惜以丧失良心违背社会道德为代价获取短期利润。同时,由于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以及价值断裂等方面实践模式和理念的病根存在,反道德、非道德现象呈现滋长之势[3],再受到西方文化和网络信息消极方面的影响,使得整个社会显得浮躁和急功近利,企业者思想道德受这些因素影响出现严重滑落。

(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淡薄

改革开放仅三十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成熟,绝大多数企业都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得经济效益能力作为企业当之无愧要追求的目标,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不认同承担社会责任属于企业发展目标之一。许多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都比较模糊,单纯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在扶贫救灾中进行慈善募捐而已。有不少企业管理人员都认为实现经济目标和效率履行经济责任才是企业主要的或唯一的社会责任,关于解决社会问题那是政府或一些公共部门的事[4]。理念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在这种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淡薄环境中,普遍存在企业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惜污染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无忌惮地造假、生产有害产品等现象。如最近被宣的沸沸扬扬的关于各地揭露打击“地沟油”的事件。

(三)对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显现的忽视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各方面的形势环境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但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广大公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5]。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必须进行的客观根据。

在我国新时期全面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处于政府社会全心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大环境下,放松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思想领域的各种新矛盾与新问题也开始不断涌现,如不讲文明规范、不讲诚信、不讲公共道德、坑骗与假冒伪劣泛滥等。国民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发展跟不上社会经济步伐,精神文明的脚步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食品安全危机暴露出来的为谋取暴利蔑视法律,散失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底线的行为严重偏离出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更偏离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同时也是处于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新问题显现忽视的结果。

三、根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企业内部思想道德建设探析

1. 加强企业管理者思想道德建设

食品安全与企业家思想道德水平高低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企业家道德水平决定产品质量与产品安全,一个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高的企业家肯定会在食品生产、运输、储存等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食品安全[6]。从思想政治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峻地拷问着我国当代企业管理者的思想道德。企业管理者的公信力和道德水平,关乎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更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总理在纽约回答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提问时说: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7],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构建。我国相关商业部门,企业家协会之类组织应定期积极组织企业家们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企业管理者自身在社会活动中应注意不断提高自身信誉与道德修养,在管理中应重视加强人本管理意识,深化学习西方先进完善的专业现代化管理知识,不断深入增强对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自律性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加强企业道德文化环境建设

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诚信经济[8]。结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外部推动,企业应加强内部道德文化驱动力的提升,定时或不定时地有针对性在企业内部实施思想教育。企业在塑造企业精神,美化企业环境,开展各类文娱活动, 营建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环境氛围时都应自觉把伦理道德教育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使诚信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商业道德文化理念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其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

此外, 企业行政及人力资源部门可加强道德管理研究,科学有效地将相关道德行为纳入职位绩效考核之中,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道德监督预警机制等,这些都是加强企业道德文化环境建设,提高企业道德水平的有益性探索。通过这些途径培育出企业高尚的道德品格,使企业能够把履行社会责任从外在强制约束行为变成内在自觉自愿行为[9]。

(二)外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析

1.加强公民道德观教育,增强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利益的协调和制衡的力量,是任何一个社会稳定发展都必不可少的,失去道德的协调和制衡,必将导致社会混乱不安定,道德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学校教育与社会再教育两方面入手,深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文明学习,除课堂、书籍类教育外同时可利用现行流行的媒体途径如网络、电视等传播积极向上,思想价值观正确的事件与文娱节目,循序渐进地进行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道德观教育,使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道德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2.增强基本道德规范与法制观教育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10],良好有效的法制观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广大民众懂法遵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意识,懂得与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非法行为作斗争,将强有力的巩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成果。我国许多公民还可以称之为法盲,他们知道一些行为侵犯了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但却完全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进行维权。在对公民进行基本道德规范宣传时应将相关联的法律知识结合教育,落实宣法普法进校、进村、进街道的政策。实践证明,只有将法制观教育与基本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二者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更好的去抵制去揭露那些失德违法行为,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损害国家社会公信力的非法行为。

小结:

食品安全危机频发是社会公民基本道德意识的滑落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表现,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进行根治,并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入手,加强重视企业和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懂得尊重企业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不道德不合法的追逐利益行为说不,才能做到以企业为本和以社会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新形势、新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因人生价值观失衡,思想道德滑落产生的社会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我国公民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文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作用研究[J].企业论坛.2009(12):97-98.

[2]赵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77-79.

[3]吴光飞.企业道德责任原因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1(264):44-47.

[4]李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105-109.

[5]耿梅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学社会主义.2005(3): 60-61.

[6]郭富余.食品安全与企业家道德[J].商业文化.2010(6):159.

[7]林雪荣.和谐视野下的食品安全与企业家道德研究[J].中国商界.2010(212):418-419.

[8]张畅,严泽鹏.当前企业道德文化缺失及培育[J].网络财富.2010(12):112-113.

[9]代金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建设[J].商业研究.2004(301):116-118.

道德经全文篇6

摘要:要构建新型的农村道德模式,必须准确定位,创设氛围,发挥主体作用,强化保障体系。农村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和谐文明的农村社会意义重大。当前,农村社会道德变迁,以致用伦理道德作为突破口,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原则,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道德滑坡、道德扭曲、道德畸型、道德败坏等问题。

农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变化比较慢,农村社会道德具有超稳定性。研究农村社会道德,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深刻的道德变迁需要指导,农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建设需要探索。农村社会道德是随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较早出现的社会道德类型。农村社会道德的特点是;农村道德与“三农”相联系,传统色彩较浓;农民素质较低,心理保守,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慢;农业生产力低下,与自然经济联系密切;农村的组织程度差,政府对农村道德建设关注少。农村道德沉淀的传统成分多,农民社会流动慢,几代、甚至十几代人长期共同居住在一个村落,形成了共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

一、农村社会道德变迁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道德变迁是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开展,全国人民思想解放,农民开始了改革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市场机制的启动,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收人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把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引人了农村,农民开始了大规模的职业分化和社会流动。村民自治的实施,使农民从集权政治下挣脱出来,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在农村全面推进。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青年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农村社会道德变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社会道德的变迁具有革命的性质。近年来农村道德变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以自下而上为主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是社会道德意识领域和活动领域道德认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全方位的变迁。

农村道德内容变迁与时俱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契约社会积极的道德被全面借鉴,时效观念,进取精神、法制意识、竞争和协作成了农村道德变迁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层次较高的道德内容,如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被多数农民所接受。崇尚科学文化知识,学用科学文化知识成了农民的共识。农村的道德关系由宗法的血缘关系向契约的业缘关系转变,由“”式的集体主义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集体主义方面转变。

农村社会道德变迁的途径和方法。农村社会道德变迁是以致用伦理道德的变迁为突破口的。其中经济伦理道德和法制伦理道德变化的幅度最大。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民首先否定了“左”的经济伦理道德,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观念首先被否定了,确立了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兼顾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同时法制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在农村逐步确立。农村精英在农村社会道德变迁中起了示范作用,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一些地区的农村精英的示范作用,对农村道德变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回乡知识青年对农村道德变迁起了带头作用,他们文化高、思想解放,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同时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农村村干部主要由他们担任,在农村道德变迁中起到了传播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在对新的伦理道德的宣传,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中起了积极的组织作用。农村基层组织组织村民开展了一系列道德建设活动,如讲文明礼貌、讲卫生、讲政治理论等。农村基层组织在与道德相关的利益分配中坚持公正的原则,农村的家庭、邻里和社会对农村道德变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家庭对成员有很大的道德养成的培育作用,农村的邻里和社会通过舆论对农村道德有约束和监督作用。

形成了良好的农村道德运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道德变迁主要是农民作为农村道德建设的主体进行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如时效观念、进取精神、竞争意识等。农村道德培育方式是以养成的方式为主,即农民发自内心的对道德理想的真诚信仰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新的道德成了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同时,也是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教育引导的结果,调动了道德建设中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因素,坚持以自律为主和他律相结合的道德约束监督机制。在农村,家庭有“家法”,邻里有调整其关系的习俗,村民有村规民约,形成了农民的家庭生活、邻里关系、村民行为规范体系,这些都对农民的生活起到了约束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道德变迁还表现出下列情形:一是道德变迁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农村道德变迁的幅度大。变迁的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市郊、一般农村、边远地区。二是呈现层次性特点。各个层次都有自己的道德特色,如农村干部、回乡知识青年、农民工道德进步程度高。三是呈现出全方位变化的特点,几乎是一切道德领域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变化最为明显。四是农村道德变化的总方向是现代文明,即在保留农村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实现了道德变迁的与时俱进。

二、农村社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社会道德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按

其社会危害的程度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道德滑坡。农村中的一些人放弃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我国道德的核心,弱化集体主义,张扬个人主义,淡薄“五爱”这一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不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是道德扭曲。一方面表现为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失衡,强调享有权利比较多,而希望承担的义务少;另一方面表现为义利关系处理失当,在义利关系上向利益倾斜,有的人甚至见利忘义。还有一些村民是非、美丑、善恶界限模糊,甚至混淆。三是道德畸型。表现为损人利己,金钱至上等,如在部分农村出现了生产和销售迷信用品的专业户,偷盗致富户,通过和致富的等。四是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经济领域的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社会生活中的腐化堕落和黄、赌、毒等。农村社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有全方位的性质,即从道德观念到道德行为,从经济领域到文化领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

上述道德问题,现阶段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市郊。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忽视了道德建设,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制建设滞后造成的。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一些农村,传统道德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其危害也具有全方位的性质,不仅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有危害,而且对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都有危害。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有时引发农村坑财害命的事件。

农村存在的道德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客观地说,我国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自身的素质比较低,长期与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相联系,比较保守和落后,较难实现道德变迁与时俱进。历史地看,中国经历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农村文化科技发展慢、职业分化慢、市场机制深人迟,相应地职业道德与市场机制相联系的时效观、竞争观等先天不足。

从社会方面来讲,政治上,一方面一些农村基层组织瘫痪,干部的号召力小,道德建设工作开展不力;另一方面是农民对“”极左产生的逆反心理一时难以消除,新的道德教育不易接受。经济上,市场机制启动后,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出现了投机热、竞争无序的现象。文化上,一些农村陈渣泛起,良秀难分、美丑界限混淆。国际上,西方文化道德观念借助于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迅速蔓延。加上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经济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上由集权向民主发展,文化上由极左时期的假大空向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发展,一些农民对这种社会剧变一时难以适应。

三、农村道德模式的构建

首先,在了解和分析农村道德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对农村道德建设准确定位。中国农村传统道德中既有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也夹杂着一些消极的封建道德,如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对前者应使其升华,对后者要让其淘汰。农村道德中还残存了一些“左”倾思想影响的内容,如标语口号式的假大空,这些要剔除。对发达国家的社会道德要进行梳理和审视,那些对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有积极意义的要吸纳,如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竞争观念、时效观念、法制观念和进取精神等。要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道德建设。

其次,创造良好的农村道德建设的环境和氛围。道德建设的关键是养成培育,就是要把先进的道德观念变成农民内心的自我信念。加强在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坚持多予、少收和放活的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整顿市场秩序,为农村道德建设创造经济基础。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村形成安定团结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西方腐朽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人侵。

第三,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农村道德建设的主体,要尊重农民对道德价值的评价和选择,要发挥农民在道德建设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我国农民有坚实的传统美德的道德基础,有较高的道德境界,有朴素的道德感情,有反省自律的传统。我们要深人地挖掘和认真地总结。要找到农民利益与道德建设的结合点,要引导农民将“共同理想”和“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道德信念。要充分发挥中老年农民中蕴藏的厚重的传统美德在农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和教育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道德建设。

道德经全文篇7

关键词:小康社会 伦理道德 教育

党的十六在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到达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小康不仅是经济上、政治上、科学文化上的繁荣,而且还是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伦理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理应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笔者认为在伦理道德建设工作中,首先要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然后通过教育途径实施全民教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高度重视公民伦理道德建设

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尤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小康社会的小康标准,不是仅限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是包括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多元、多项的综合小康目标和小康标准。伦理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对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社会精神环境。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现代化发展的初期,传统的社会规范体系走向衰弱,新的社会规范体系不可能很快发育成熟,这时期就可能出现许多新旧体系都难以制约的“空白地带”,精神空虚、道德滑坡、价值观念混乱等现象就会出现,各种社会丑恶陋习现象也会沉渣泛起。所以,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创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使人改造世界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全面小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伦理道德观

全面小康社会的伦理道德必须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伦理道德观;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应是全面小康社会伦理道德观加强的主要内容:

1.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小康社会的公民应具有公民的平等意识、主人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等。

平等意识。《宪法》肯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享受平等的权利,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角色差别、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差别,也就难以意识到作为公民的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人们的平等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作为公民地位的平等性。

主人意识。所谓主人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对于财物和权力所有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个体或群体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力量源泉。而人们对公共事业的参加与否,取决于他对此事务与本身利益的关切程度的判断,缺乏主人意识,要么他只是消极地应付社会公共生活的要求,要么他把自己凌驾于社会之外,不受社会公共生活规范的约束。

权利与义务意识。作为一个公民,不少人不了解自己享有那些权利,又应该承担那些义务。既然不知道自己的权利,那么很多人也就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不知道如何通过正常渠道与损害自己权利的行为作斗争。当你的权利被损害而不去维护,就等于你允许了这种不公正的事情存在,这种不公正的事情有可能再次发生,去损害其他人的权利。只有每个公民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并且维护自己的权利,才能督促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义务,防止和减少不公正的事情发生。当然,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一个公民享有权利,以他履行对国家的义务为前提,公民不可能单方面只认可权利和自由而放弃义务,没有义务的权利与没有权利的义务一样,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法治社会中,公民只有履行了自己对国家的相关义务,其权利和自由才能得到国家的保障和支持。当然,公民对国家的义务就是对社会的义务。

2.尊重他人与尊重公共生活准则相结合的公共伦理道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注重培养公民尊重和关心他人的道德态度,并使之成为我国公民生活中的基本道德态度。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涵义在于尊重他人的存在,适度的关心和谦让,以及对于体力和智力上较弱以在场者的适度照顾等等。尊重他人的道德态度主要是指不以行动伤害他人身体与财产和不以言词影响他人的人格尊严,如公共场所的文明礼貌、礼仪谦让、公共交往中的关心和呵护,公民日常生活中的爱心与帮助等。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道德态度,是现代社会生活赖以生存的条件。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态度的培养,与尊重他人、尊重权利的道德态度的培养密切相关,并直接有赖于默契与承诺的道德态度的培养。默契中包含承诺、承诺要求默契,两者不可分离,尊重公共生活规则的态度,从公民普遍实践的角度来说,是默契与态度的直接发展,没有这种态度的支持,尊重公共生活规则就不可能发展,公共生活中的无规则行为倾向就不可能消除,同时,也只有随着这种默契与承诺态度的发展,公共生活中不尊重,不考虑他人的道德才能逐步弱化。

3.经济效益与坚持诚信结合的伦理道德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要实现发展生产力的经济目标,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普遍、持久、强有力的心理动力,肯定公民经济行为物质利益动机的伦理道德原则。但支持效益也得讲究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劳动者之间建立等量交换为基础的、平等互利又有竞争,根本利益一致又有判别的生产形式,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或商品生产者,在产品竞争、商品交换、货币流通等经济交往过程,要坚持诚信,以质量和信誉赢得效益。

4.注重生态环境的伦理道德观。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物种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为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过程,必须吸取近年来人们因掠夺自然而受自然报复的教训,努力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生态平衡,倡导与自然结为伙伴关系的新型生态伦理道德观。

5.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伦理道德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和根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在本质上都应该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展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这就要求伦理道德观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规范引入伦理道德规范上来。

6.继承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公民伦理道德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孙中山说过,“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道德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道德传统,是民族特色的体现,又是民族凝聚力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一向具有尊道重德的伦理传统。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给予我们留下了诸如“推已及人”、“扶危济困”、“先义后利”以及忠、孝、诚、信、仁、爱、礼、义、廉、耻等民族传统美德。因此,在公民伦理道德教育中,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弘扬中华传统伦理精神,使现代社会公民伦理道德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同志所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教育是提高全民伦理道德的重要途径

全民伦理道德的提高有多种途径,如社会环境的优化,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等。教育是提高全民伦理道德的重要途径,因为教育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多维度交叉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在社会生活日趋变化的今天,要增强公民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实现道德教育的制度化并持之以恒,反对空谈和形式主义。只有把加强公民伦理教育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以制度的外化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证道德教育的政党实施。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对少年儿童进行公民伦理道德教育是一项“治本”的工作。社会和学校应当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统一编写教材,设置独立的公民伦理道德教育课程,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考核的必要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韩国等国的经验。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变化的今天,公民伦理教育的任务是全民性而不是仅仅针对青少年,因为公民伦理道德教育固然要从小抓起,但如果家长、老师等缺乏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和道德行为,那将造成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事倍功半。由此可见,对成人的公民伦理道德教育也是同等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公民伦理道德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应是社会性范围的教育,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要考虑对象的差异,明确道德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采取多种多样、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道德教育的方式。其中大众传媒在社会公民伦理道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对公民进行宣传教育。

作者简介:

道德经全文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中国在接受外国文化的同时,自己的文化也日益开放,在中外文化交融时刻的当今,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在现实中必然会存在很多的困惑,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生活方式、习惯准则以及理想信念等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这些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深刻性的缺失。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已经得到了确认,但主体自觉问题仍然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现有教育理论和研究缺乏深刻性所致,研究的现状及其成果停留于解释学科的状态和层次,没有运用到实践当中,更没能够上升到道德建设应有的高度,所以现有的研究和理论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虽然马克思主义精神理论与物质转化理论、社会生产力理论、生产劳动理论都从理论层面上说明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又从事实层面上展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经济价值,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身价值。

(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实践性的缺失。虽然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趋于完善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但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理论状态。这种理论状态遗失了具有本质特征意义的实践性,缺少内容的创新和理论的突破,与早期儿童阶段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自身成熟和衔接十分融洽相比,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疲于应付理论和实践,导致其目标与手段、观念与方法的背离最终遗失了实践性,当然也遗失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对成人化之后的实效性,以至于作为社会主体力量的中青年人群的道德出现良莠不齐。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信念实践性的缺失。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文化的相互冲击,传统信仰与现念的激荡,使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信念实践性出现了缺失的现象,即“理想信念危机”。在中国新的发展形势下,被视为拥有优良传统的我国公民一直以来坚定的理想信念,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受到了国内外各种观念的挑战时,我们一些共产党员甚至于党的领导干部等部分人群,理想信念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摇。这样的理想信念现状和十报告中同志的讲话精神是不一致、不适应和不对称的。

二、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完善的原因

事实证明,现阶段我国思想道德的建设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左”的错误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消极影响和改革开放以来过分重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引导作用的发挥两方面。

(一)长期“左”的错误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消极影响。虽然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志就非常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在分析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基础上,肯定了阶级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里阶级斗争的继续存在。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十年“”期间,意识形态研究的学科本意被扭曲,导致它成为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代替品。用政治教育取代思想道德建设,用政治素质取代思想道德素质,尽管经过“拨乱反正”和2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快速发展,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还是被替代品的阴影笼罩着。时至今日,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仍然不容乐观。

(二)改革开放以来忽视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引导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大众消费时期的到来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又对人的消费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两个问题:已经达到的富裕程度和如何获得更高程度的富裕。人们追求生活状态大幅改观的热情情绪和视角的蔓延却催生出浮躁的社会性格和肤浅的社会意识和人们对道德水平的忽视与觉醒后的惋惜与渴望,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现实选择中的虚无。由此可见,尽管我们已经构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范式、主体和环境的坚实基础,但是现阶段的实践对象在道德实践中的自觉、自律、自省、自制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逻辑混乱和内容空洞化而导致思想道德建设定位的偏离,这些问题与日臻成熟的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三、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是我国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可以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有很多,以下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一)构建健康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是中国道德建设的一个信号,给中国以后的市场经济指出了一条道路。构建新形势下健康而科学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内容,是实现人民百姓安居乐业、家庭和睦的急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思想道德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政治文明,推动了思想道德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制定,将为构建我们科学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提供宏观的社会环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面的和谐环境下,思想道德体系将会健康茁壮的成长发展。

(二)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在整个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具体办法,充分发挥宣传与舆论的引导作用,让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深入人心,积极学习并利用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在社会中对构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巩固作用。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思想,它既丰富了全社会公民道德的意识内容,又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会以及文明国家的重要内容和指标体系,又是培育“四有新人”个人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科学性理论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与时俱进,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动作方法,把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牢牢抓住影响公民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社会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引导,让公民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理想、信念以及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而言,我们的公民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特别是在当前具体国情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任务,从根本上讲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和确定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核心就是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问题。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为核心,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应该坚持不懈地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实现“中国梦”的构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广大人民的头脑,为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这样做我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才会有更多的人明确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以保障。

(四)加强对公民的正确引导。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各地区、各部门应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与紧迫性,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用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讲学习、讲正气,从而巩固加强全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方面,积极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把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融为一体,与集体主义、振兴民族相得益彰,强化理想理念和基本规范的教育建设,推动全社会的道德实施。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强化建设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思想信念。总之,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顺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牢固树立和谐理念,坚持科学的理想信仰,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作为开始,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的发展,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上一篇:听听那冷雨赏析范文 下一篇: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