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礼物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2 09:13:31

一个礼物作文

一个礼物作文篇1

This is my new ciassmate,Jack.He is the tallest student in our ciass.He has black hair and big eyes,so he looks smart.He studies very hard ,he likes reading and piaying football.He is also good at swimming,he is the member of our school Swimming Club.

Jack is a poilte boy.He always help others if somebody needs help.For example,last Friday,he helped an old woman cross the road when the traffic lights is red.

In a word,he is very poilte and helpfull.All of the teachers like him very much.

【参考翻译】

这是我的新同学,Jack.他是我们班最高的学生。他有黑色的头发和大眼睛,所以他看上去很聪明,他学习很努力,他喜欢读书和玩足球。他还擅长游泳,他是我们学校的游泳俱乐部的成员。

杰克是一个有礼貌的男孩。他总是帮助别人,如果有人需要帮助。例如,上星期五,他帮助一位老奶奶过马路时,交通灯是红色的。

一个礼物作文篇2

[关键词]送礼 礼仪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8-01

前言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导致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在送礼过程中的习俗和禁忌也有区别。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中国传统的“仁、仪、礼、智、信”五德之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而送礼也就成了这一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人际沟通作用。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来看,作为历史上的几大文明古国文化的继承者,同样表现出人类对礼仪的不断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二、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新居,店铺开张庆贺等活动,亲朋好友为表示心意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以金钱作为送礼的物品较为普遍,而这样的送礼方式在西方国家很少见。而且中国人在送礼的时候不注重对礼物的包装。

西方国家的人在选择送礼的礼品时没有太多讲究,而且大部分时候,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些用于装饰房间的小物品、旅游纪念品以及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他们选择的礼物。但相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什么样的礼物都要进行精心的包装。

三、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维度来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体。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他们更加尊重人权与自由,崇尚人人平等。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然后才存在于一定的集体中,因此他们普遍对集体的依赖性小,而更加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群体关系的建立,所以送礼这种交际方式的使用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四、结论

总之,无论东西方文化,“送礼”都是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社会习俗,而且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送礼的相关习俗和禁忌的区别,本质上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同。随着在现代生活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对于交际的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2006(7):54.

一个礼物作文篇3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8.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的"礼"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最早的礼乐仪式。

B.五帝时期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C.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礼仪制度在那时已经建立起来。

D.周代的礼制集前代之大成, 中国古代的礼文明是在周代完备和成熟起来的。

9.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礼乐文明发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代先贤制定礼乐制度,并将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当时不仅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产生了不少的歌舞,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在礼乐文明形成中,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是周公,他完全继承了夏殷商的礼乐,并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一是孔子,他不仅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 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记》有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内容主旨不断有变。

10.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3分)

参考答案:

8.C(文章第二段提到:“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说“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错误)

9.A (B.“完备成熟”的原因解说不确,应该是“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C.周公“继承了夏殷商的礼乐”解说不确;D.“内容主旨不断有变”错误)

10.我们要汲取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促进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练习二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变化,主旨却不变。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使人们知礼、守礼。

B.“乐”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们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参考答案

1.C(解析:周公“继承了殷商的礼乐”解说不确,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

2.B和C(解析:A、“使人们知礼、守礼”是礼的作用;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D、常常将其相提并论的是孔子等儒家)

一个礼物作文篇4

关键词: 日本 赠答 礼品 忌讳

送礼乃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但日本的赠答,其名目之多、赠答范围之广、赠答礼品之丰富、礼品包装之精美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赠答包含送礼方主动积极与收礼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美好愿望。

一、社会生活中的赠答

日本社会生活中,赠答名目繁多,有每年例行的节庆赠答、针对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人生礼仪赠答、个人之间人情世故交往的赠答等。

节庆赠答中最具特色的当数“夏季中元”和“冬季岁末”,是日本的两大送礼高峰。通常“中元”从7月上旬至8月15日,“岁末”从12月上旬至12月25日。它们与祝贺送礼不同,皆是对平日给予自己关照的上司、客户、老师、父母和长辈表示感谢。过了12月31日,就作为贺年而赠答了。新年送贺年礼是为了向对方表达“在新的一年里请多关照”。送压岁钱也属于新年送礼。除此之外,12月底寄出、1月初新年伊始到达的贺年卡,7月20日至8月8日立秋前后给亲戚朋友发“暑期问候”明信片,皆为了互相确认对方平安无事。另外,情人节(2月14日和3月14日)、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周日)、父亲节(6月的第3个周日)、圣诞节的赠答增添了节庆气氛,增进了与亲人、长辈、朋友间的感情。

人生礼仪赠答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冠婚丧祭”赠答。其中表达祝福的赠答有孩子出生、七五三节①、生日、入学、毕业、成人式、就业、婚礼、盖新房、升职、六十岁寿诞、金婚银婚等,这些场合会收受贺礼[1]。表达吊唁的赠答有葬礼。

此外,个人之间交往的赠答场合也不胜枚举。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特别是初次见面时都要准备礼物。出门旅游要买土特产带回送礼,似乎是铁定的规矩,即便是小孩子也不例外[2]。搬家时要和旧居、新居两方的邻居打招呼。尤其是到了新居,要带上小礼品,在搬家的当天或第二天,尽早去新邻居家拜访。还有祝贺开店也需要送礼。总之,赠答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也极为普遍。

二、赠答礼品

赠答时,选择礼品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赠送礼物基本上是要迎合对方的喜好,因此要求赠送方在与收礼方日常交谈中要有心弄清收礼方的爱好和兴趣,或向其友人侧面打听收礼方的喜好[3]。当然,礼物的轻重与礼金的多少还要参考年龄、地位、收入及亲疏关系等因素。首先要选对方喜爱的物品,其次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再次,为了避免给对方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无论关系多好都不要送太重的礼物[4]。同时还要注重礼物的实用性。

中元和岁末两大赠答高峰的赠答以实用品等消耗品为主。诸如啤酒、咖啡、生鲜食品、火腿、香肠、调味料、食用油、洗衣液、蔬菜清洗净、碗碟清洗净等[5]。情人节2月14日女性送男性巧克力,而3月14日男性回赠女性饼干、甜点、糖果等礼物。母亲节子女送母亲红色康乃馨等,父亲节子女送父亲领带、钱包、腰带、公文包等礼物以示谢恩。圣诞节向配偶、恋人、孩子送礼物。例如:送恋人花卉、首饰等,送孩子玩具、书等。庆祝结婚送酒具、拖鞋、围巾、实用图书(如:家庭百科、料理、育儿)或成对的日用品等,鲜花兑换券亦可。不过,为了避免与其他人重复,如果关系比较亲密,那么通常事先问问在对方需要什么。庆祝婴儿出生,以送孩子用品为主,比如衣服和玩具,现在直接送礼金的也很多。60岁祝寿送红色马甲、高尔夫球帽、绣有“寿”字的坐垫、电按摩器、旅行券等。庆祝金婚、银婚一般送大小成套的饭碗、银制品或金杯,也可送葡萄酒系列或餐券等平日生活实用的东西。探望病人送鲜花(但赠答忌讳中的花不可)或现金等。乔迁后赠送新居邻舍的礼物为价位在500-1000日元的厨房用品、洗浴用品等家中生活必需品或是奉上“乔迁喜面”请左邻右舍品尝[6]。日本人在外出旅行之前,亲戚朋友会来送饯行意义的金钱或物品。新住宅落成或店铺开张一般要送酒、园艺工具、商品券等。开业送花篮也是不错的礼物。

当然加深感情时赠送的小礼品不必拘泥于形式,有时赠送手工制作的蛋糕、果酱、自家院子里的花等都会使人高兴[7]。

尽管赠答品的种类在增加,但便宜且实用的物品会成为首选。赠答礼品选择食品的比例最高,生活用品次之。选择奢侈品、非实用的装饰品的几乎没有[8]。

赠答送现金的情况还是很多的,例如:庆祝入学、成人、毕业、结婚、或探望病人。灾情慰问不送物品,而送现金,压岁钱和丧事几乎都是送现金[1]18。

礼物的包装纸也是有讲究的,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红色也不宜。包装纸通常使用不过分花哨的花纸[9]。送礼金要用不同的专用信封装好,用手直接递钱是非常失礼的行为。还要写明数额、送钱人的名字和住址等。

三、赠答时机

送礼是讲究时机的,不管是哪种送礼,时机掌握不好,美意就无法传递。过早或过晚都不妥当。

四、赠答忌讳

日本人送礼也有忌讳。一是数字方面,忌讳“2万日元和2的倍数”、“9”、“4”。日本人喜欢奇数,这可能与中国的道教有关。因为在道教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道教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崇尚奇数的习惯延续至今。日语里9的读音“(く ku)”与“苦(く ku)”相同,而4的发音“(し shi)”与“死(し shi)”相同[4]95,所以送礼时都避免上述数字,甚至与“苦(く ku)”、“4(し shi)”谐音的“梳(くし)”梳子也不宜送人[5]536。二是祝贺婴儿出生,不能在出生前送礼祝贺。因为过去婴儿的生存率低,如果出生前祝贺,万一夭折就会引起其家人悲伤的回忆,所以在孩子出生后祝贺比较妥当。另外,还要考虑产妇产后的身心恢复状况,选择适当的时间[1]16。三是探望病人,要在医院规定的探视时间前往,携带的礼物一般不带食品和水果,而是现金或鲜花。鲜花忌送盆花、、仙客来等。盆花(\植え)[4]94是带根的花,容易使病人联想到自己病不能治愈、除根。另外,日语的“根”(根)、根付く(根牢固)”与“寝付く(netuku)”的“寝”同音,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卧病在床”“一病不起”等字句[11]。仙客来(shikuramen)的读音中含有“死”字音。不仅是皇室的象征,而且是佛堂等灵前的供奉品,所以不宜使用。四是颜色方面,紫色是日本人不喜欢的颜色,他们认为这是悲伤的色调[4]97。此外,还有许多日常送礼忌讳,例如,送年长者内衣、袜子等贴身衣物是失礼之举。刀、剪刀等器具皆被认为“缘断”,所以祝贺结婚时会避开使用。陶瓷、玻璃等易碎物品,会使人联想到“碎”、“坏”、“破损”等不吉利的事情。香水并不是大家所希望的礼物,因为个人对于香水的味道喜好不同[3]75。日本茶原本作为佛教法事的赠答品使用,所以不适合喜庆赠送。不宜赠送印有荷花、图案的礼物,因为日本人认为那是丧花。乔迁贺礼要避免打火机等与火有关的物品。

五、还礼

赠答还包含还礼。在日本的赠答习惯中,“还礼”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以“还礼”的形式表达对送礼方的感谢之情。例如婚丧仪式后,每一位出席者都会得到礼物。结婚仪式的答谢礼物是红米饭、红纳豆、红白馒头、红白年糕、鱼糕等。吊唁的还礼有茶、白床单、毛巾等。婴儿出生或其他家庭喜事,还礼送红米饭和红白砂糖等,表示与送礼者分享喜悦。对外出旅行饯行的还礼,一般是从旅行地带回的土特产[12]。

对于入学升学、毕业、生日的庆祝和灾害、疾病的慰问通常不回礼,但作为礼仪要发感谢信。

还礼的金额,大致相当于所收礼品的三分之一到2分之一之间。但回赠年长者时,不能多于所收礼品。相反,回赠年幼者时,却通常要略多于所收礼品[10]146。

还礼也是有时机的。通常情况下,庆祝婴儿出生的回赠是在参拜神社前后。其他喜事的回赠在收到礼物2周之内,丧事的回赠是在过了佛教仪式“35日忌”或“49日忌”后,或神教仪式“30日祭”或“50日祭”后。探望病人的回赠是在出院后或病愈后[1]23-24。另外,也有不当时还礼的做法,而是记录好对方赠送的时间和礼物内容,待以后遇有相同机会时再回赠对方[1]22。

六、赠送礼物的由来

日本人赠送礼物起源于古代,他们的祖先主要依靠稻作维持生活,除了自然灾害以外,粮食歉收是最大的危害。所以要向神灵奉上供品,祈求神灵保佑农民稻作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给神的赠物是当年的新米、山里的果物和用果物酿造的酒等。一心一意祈求能够无病无灾健康生活的美好心愿即是赠送礼物的初衷。举行仪式时,向神奉上供品,祈求完毕,然后共同分享神用所剩食物。通过一起喝神酒,一起享用供物,祈求地缘、血缘关系的牢固。如此,就形成了互助耕作的人们在分享了供品后互赠各自所收获的农作物的习惯。所以,在日本人的赠物中多见山珍、海味、田地里的农作物、酒等,皆源于这种供奉神灵和人神共享供品的仪式。这种供奉神灵的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赠送礼品,被赠送方还需还礼。回敬礼品是礼品接受方衷心希望这种关系长久持续的一种礼尚往来的做法。正如“以还礼之心回敬赠送之意”,所表达的那样,祝愿缘分继续才是赠答的本来面目[10]138-139。

七、结语

赠答是复合词,是取送礼(“”)和还礼(””)的第一个汉字而成。在日本文化中,赠答与其说是赠送礼物,倒不如说是赠送心意。赠送礼物的心理活动是双方的,作为使双方“心心相印”的“媒介”,赠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76。现在,赠答作为一种社会习俗或者说是一种交际习惯被广泛地根深蒂固地应用在了日常生活中。除了惯常的节日送礼外,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表达个人感情的赠答。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赠答行为,维持和增进彼此的联系与感情,从而得到家庭内部、集团、社会的认可,保持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稳定地位和良好关系。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很强,换言之,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归属才会有安全感,才不会受到孤立。显然赠答文化与日本人的独特文化及其文化心里有着密切的关系[13],但可以说赠答是日本现代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社交手段,同时也反映出日本人与万物求和、和谐共存的文化心理。

注释:

①11月15日,3岁儿童、5岁男孩、7岁女孩被父母领着去神社参拜,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健康。

参考文献:

[1][日]国际日本语研究所.しきたり[M].|京:国际日本语研究所,1996:14-22.

[2]陈风.李丽桃.闲读日本[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39-140.

[3][日]柴崎直人.礼x・マナ`教育概[M].|京:培风馆,2013:74-76.

[4]祝大鸣.独特的日本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93-97.

[5]李明华.中日の答行椁碎vする比^研究.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C).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532-538.

[6]吴松芝.日本人的送礼习惯[J].日语知识,2001(11):33.

[7]目黑真实.日本的民俗风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54.

[8]王梦琪.现代日本赠答习俗的特征及其社会作用(D).重庆:四川外语学院,2011.24.

[9]刘清杨.浅析日本的赠答文化[J].知识经济,2012(17):58.

[10][日]前田o美子.日本の礼法[M].|京:玉川大学出版部,2008:138-146.

[11]高文汉.日本民俗的“忌讳“问题[J].外国问题研究,2010(3):65-69.

[12]李光华.日语中礼物的各种表达方式[J].日语知识,2004(7):19-20.

一个礼物作文篇5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因文化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随之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西方社会,作为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 “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 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开张庆贺等,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送钱则较为普遍,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块手表,一些房间的装饰物,纪念品,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四、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一)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中国人重“礼”,崇尚“礼尚往来”,希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系或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和情感联结, 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相对独立于集体,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小,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实现放在群体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体关系,所以送礼的场合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二)面子观。

说到“面子”,Larry曾定义过“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在中国,“面子”是构成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尽量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全面子”。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如果送的礼物太便宜了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还得罪了别人。

在西方,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送礼更多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喜爱和肯定,并不十分关乎礼物的价格和双方的面子。

五、结论

总之,“送礼”这一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是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与送礼相关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理解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2006,(7):54.

[3]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2008,(4):47-48.

[4]La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104

一个礼物作文篇6

关键词:《麦琪的礼物》 艺术特色 欧・亨利式结尾

引言

《麦琪的礼物》是十九世纪末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经典作品。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小夫妻,因为圣诞即将到来,为了互赠礼物,而不得不变卖自己珍贵的东西,最后却阴差阳错,彼此花费巨大代价购买的礼物都变成了毫无用处的物件,但却使两人之间的真爱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女主人公德拉卖掉其一头引以为傲的漂亮长发,只是为了给丈夫买一条表链以配上其祖传的金表;吉姆却为了给德拉漂亮的长发买全套的梳子而卖掉了自己祖传的金表。文章通过普通小人物悲剧性的情节反映出彼此之间的真情。欧・亨利一生虽然创作了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但《麦琪的礼物》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巅峰之作,欧・亨利在其中以其精致的情节构思,娴熟的语言技巧以及独具特色的欧・亨利式结尾等艺术手法等,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一、精致的情节构思

(一)精心的情节铺垫

为了使读者对后面的情节有着更为直观和感性的理解,《麦琪的礼物》在文章开篇即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铺垫。为了表明德拉和吉姆这对普通的小夫妻贫穷的程度,文章首先强调其所有的财产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如:“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为了获得这一个两个铜子儿,不得不死乞白赖地从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硬扣下来;虽然别人不说,但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德拉将其数了三遍,翻来覆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这种铺垫将本文要表现的基调直接呈现出来,即贫穷的生活和纯真的爱情。“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本文主人公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之间生活的清贫和困苦,从而进一步突出其保持纯真爱情的不易。“虽然别人不说,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则将主人公为生活所迫的善良本性表露无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1]

(二)明暗双重线索并存

为了使小说的情节让读者产生更深的共鸣,《麦琪的礼物》采用明暗双重线索并存的方式对故事展开叙述。其中德拉为了给丈夫的祖传金表配表链而卖掉自己的长发是明线,而丈夫吉姆为德拉的长发买梳子而卖掉金表则是暗线。明暗两条线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为对方购买心仪的礼物。 明暗两条线不仅在着墨上有着轻重之分,而且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有着虚实上的差别,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自由想象的空间。[2]

一方面,作者在明线中不惜笔墨,对女主人公德拉卖发买表链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将德拉卖发买表链过程中的犹豫不决、焦急、忧虑,买好礼物之后送给丈夫时的兴奋、急切和忐忑不安等心理活动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极强的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暗线中丈夫吉姆买梳子卖金表的过程,作者并没有进行任何描写,仅仅通过吉姆一句极其平静的话语表达出来:“给你买的梳子是我卖了金表换回来的”。吉姆卖金表买梳子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之前明显对德拉卖长发买表链的详细描写,作者可以根据这对小夫妻之间存在的真挚感情,对比德拉卖长发买表链的过程,对吉姆买礼物的过程展开合理的想象。

另一方面,虽然对两个人物买礼物的过程描写有着明暗之分,但并是说对文章仅仅注重对明线人物德拉的描写,而是根据作者表达的需要对两个人物进行虚实不同的刻画。如明线中女主人公德拉购买表链的过程,虽然其非常认真地花了很长时间,但文章仅仅用“找遍了所有的商店”“将全部店铺都翻了一遍”寥寥数语,即将主线中德拉买礼物的仔细和认真体现了出来。而暗线中的丈夫吉姆,在写其回家后看见德拉发呆的描写,则描述得非常细致。吉姆“死死地盯着”妻子德拉发愣的神态,紧接着一番摸不着头脑的追问,使读者一步步进入作者设计好的情节之中。

《麦琪的礼物》中精心的情节铺垫以及明暗双线的虚实布局,不仅使读者产生很强的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为其留下了丰富的联想空间,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情节构思的艺术技巧。

二、娴熟的语言技巧

(一)夸张的渲染艺术

为了描写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互相用来换取珍贵的礼物,小说对德拉的秀发和吉姆的金表进行了极尽夸张的渲染。如对德拉长发的描述:“假如有机缘让希巴女王见到德拉的秀发,就算是女王的珠宝和名贵的收藏品也会惊叹德拉秀发的美丽。”对吉姆金表的描述:“啊,那可是从祖父那一辈流传下来的宝贝,就算是所罗门看管的珍宝,也无法与之相比,也能让他胡子上翘,嫉妒恨到眼睛发热。”作者通过对德拉秀发和吉姆金表的这一夸张的渲染,使人更能明白两者的珍贵,而德拉和吉姆为了给对方一份心仪的礼物依然舍弃这么珍贵的东西,更能衬托出两人感情的真挚和爱情的可贵。

(二)以借喻的形式暗示礼物的珍贵

《麦琪的礼物》发生的背景是圣诞节的前一天,德拉和吉姆小夫妻俩为了在圣诞节互赠礼物而不惜卖掉自己珍贵的东西。西方社会的这种习惯来源于《圣经》的典故。据《圣经》记载,在耶稣诞生当天,三位东方的智者为耶稣的诞生带来了礼物,麦琪即指为耶稣送来生辰礼物的智者。德拉和吉姆两人虽然生活窘迫,不得不变卖自己珍贵的物品以互赠礼物,但是这份礼物却包含着两人真挚的感情。文章标题使用《麦琪的礼物》,实际上即用此借喻德拉和吉姆两人所送礼物在情感上的珍贵,可以比拟《圣经》中智者的礼物。[3]

(三)对细节的生动描述

作者通过对文中很多细节的生动描述,以使人对特定事实或场景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文中对“一块八毛七分钱”的多次重复,并且说道:“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为了获得这一个两个铜子儿,不得不死乞白赖地从杂货铺, 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硬扣下来;虽然别人不说,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德拉将其数了三遍,翻来覆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明天就是圣诞节了。”通过这种对微不足道的“一块八毛七分钱”的详细描述,使人们对德拉和吉姆两夫妻生活的拮据有着更为形象的认识。正是因为圣诞节在西方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没有钱为丈夫送礼的德拉来说,其心情是很忧郁的,为了形象地表达德拉的这种心情,文中写道: “(德拉)双眼闪亮,但二十秒不到,就又暗淡下去了。”德拉为自己的容貌和秀发而自豪,但想到自己没有钱为丈夫购买一件其心仪的圣诞礼物,其心情就变得忧伤起来。文章通过这种形象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将心地善良,深爱着自己丈夫但又受经济所迫,不能实现自己愿望的德拉的形象,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来

三、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在其作品中反复使用的一种结尾艺术。指作者在短篇小说的结尾,常常让人物的心理情景发生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出现意想不到的逆转。这种结尾虽然出人意料,但却又合情合理。从而能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深刻,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引人入胜。《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种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运用也表现得最为典型。

《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德拉和吉姆两夫妻在圣诞节之前互买礼物的故事,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到故事的结尾却出人意料地发现两人所买的礼物都已经没有用了。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祖传的金表配上表链而卖掉了自己引以为豪的秀发,而丈夫吉姆却为妻子的长发配上发梳而卖掉了祖传的金表。这种结果让人看来心酸中带着荒谬,但却使人产生很深的回味。德拉和吉姆夫妻俩虽然卖掉了自己珍贵的东西,换回来两个看起来已经无用的礼物,但是他们却收获了人生中更加重要的东西,即夫妻间的真挚感情。

《麦琪的礼物》这种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安排使文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含泪的微笑”风格,这种看似荒谬的结尾的产生有着其合情合理的原因。产生这种结尾的前提是文章刚开始即不遗余力加以强调的两个原因,即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拮据的生活状况和两者之间真挚的感情。两人每周收入只有可怜的二十块钱,德拉手里所有的剩余只有通过连自己都脸红的斤斤计较得来的“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德拉和吉姆两人又深爱着对方,认为无论如何都应当在圣诞节来临之前送给对方一份心仪的礼物。经济的拮据和互送礼物的需要两者之间产生了深深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德拉和吉姆不约而同地选择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而为对方珍贵的东西献上自己的礼物。正常的情况下这一矛盾已经解决,但是很快本文的结尾出现了真正的高潮。正是由于互相之间真挚的感情的存在,德拉和吉姆卖掉的东西正好是其互赠礼物用来配套的东西,结果两个礼物均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荒谬的结局产生于合情合理的情节发展之中,而礼物价值的失去却使德拉和吉姆夫妻之间收获了真正的感情,使人在为主人公德拉和吉姆两人心酸的同时也为这种难得的真情而感动。

结语

《麦琪的礼物》作为欧・亨利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具有着感动读者的独特艺术魅力。其中最具特色的包括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铺垫、明暗双重线索并存的方式对故事情节的精致构思,以夸张的渲染艺术、以借喻的形式暗示礼物的珍贵、对细节的生动描述等方式表现出了娴熟的语言艺术以及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等,使人读后耳目一新,并产生强烈的共鸣。语

参考文献

[1]周亚琼.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艺术创作特色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2]戴芳.《麦琪的礼物》艺术手法探究[J].职大学报,2009(01).

一个礼物作文篇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活态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体现。如何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全方位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文化战线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广大农村,非遗的保护传承要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相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农村文化礼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一)关于农村文化礼堂

农村文化礼堂,是指根据农村行政村人口规模、人员构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设施规模,开发建设的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它可以利用既有的空间设施,如祠堂、旧校房,也可以根据规划新建、改建、扩建。主要设施包括文化礼堂、讲堂和文体活动场所。以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等“五有”为基本标准,按照“两堂五廊”,两堂即“礼堂、讲堂”,五廊指“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设计,可建成综合一体式,或者分散组合式。农村文化礼堂应成为集教育、娱乐、礼仪、非遗传承于一体的农村公共空间。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从设施建设向内容建设提升,从资源分割向资源整合提升,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乡风文明、培育农民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重要载体,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农民精神家园,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2013年1月,李强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将建设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列入了今年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义乌市也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一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等“三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非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近年来,政府部门通过开展非遗普查、开展非遗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非遗文化、制定保护名录等措施,加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义

(一)农村非遗为农村文化礼堂提升内涵、丰富内容

一是农村非遗丰富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内涵。农村非遗含有许多精神、礼仪层面的文化内容,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能够传承下来的精神、礼仪方面的内容,肯定是文化精华所在,这不仅丰富且提升了礼堂的文化内涵。同时,农村文化礼堂也为非遗的良好研究、传承提供阵地保障。二是农村非遗为农村文化礼堂展示展览功能增添亮点,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展示平台。农村文化礼堂的展示展览是其中一个重要功能,通过挖掘历史,对村内的非遗、特色文化进行展示展陈,建立档案,也有助于对非遗的保护。如大陈镇的马畈村、赤岸镇雅端村对古时的农耕用具、纺织机等非遗工具进行展陈。三是农村非遗是农村文化礼堂重要活动载体,非遗的特点是活态的流变,如表演艺术、社会风俗、民俗文化等,非遗也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农村文化礼堂也为非遗交流和传播的提供良好阵地和活动空间。非遗只有不断演练、传承,才能不断创新发展。

(二)农村非遗文化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升层次和魅力

通过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平台,使非遗文化在农村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将大大提升农村文化的层次和魅力。(1)可以通过弘扬非遗文化,了解村史变迁、了解乡土文化,进而增强归属感,促进爱家、爱民族、爱国家的热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村落,历史究竟有多长,地域有多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人文现状、文化底蕴究竟有多深?我们常说难解乡音乡情、叶落归根的情怀,归根到底是我们对国家、民族、家乡的热爱,是对家乡文化的依恋,非物质文化遗产默默记录、承载和见证历史,它是我们历史文明的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历史就是保护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园。(2)可以通过弘扬非遗文化,使农村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古老越有价值,越是古老越是深奥、巧妙,技术性越强,工艺性越高。这些工艺技术性遗产,不仅令当代人长久地深思不解其术,而且有许多工艺仍然可以继续采用或者直接使用。对现代化的高难度现实,仍然具备着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使古代遗产为当代服务。(3)通过弘扬非遗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许多多的构思、设想、设计到制作都具备其美妙的观赏价值,美轮美奂,百看不厌。尤其是那些古代民乐和古代器乐的制作,不仅娱乐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够享受到古风古韵、古色古香的艺术味道。

三、目前影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良好发展,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领导重视,纳入了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订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考核奖励等措施,有力地推动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临安市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典型模式。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许多地方仍然没有把农村非遗和农村文化礼堂有机结合,部分地方甚至把这两项工作截然分开,致使两者的作用都得不到发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农村文化的巨大乡土魅力得不到展现。

(一)重视不够,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薄弱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把这两者的建设和保护都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许多经过旧村改造的村,面貌全非,农村文化气息破坏全无。许多农村文化阵地被商业店铺所取代,一些祠堂、旧校址、老厂房多用于出租谋利,仅有的一点活动室就是老年活动室,农村文化得不到保护发展,非遗也逐渐失去生存的环境。

(二)结合不紧,农村文化阵地缺乏和农村文化生活单一问题并存

各类文化阵地都比较单一,宣传部门主打“乡风文明村”建设,文化部门搞的是文化示范村(特色文化示范基地)、体育部门弄的是小康体育示范村(社区),创建的门类众多,没有形成一个统领,同时面对农民群众越来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的基层文化阵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礼堂建设解决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管理杂乱,但相对薄弱的文化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创新、丰富;而另一方面,非遗没有很好的平台和载体来传承。

(三)资金不足,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文化礼堂建设缺少足够的投入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对于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来说,启动建设的资金就让人望而却步,更别说长期日常运行管理经费了。而对于非遗保护来说,由于农村文化的丢失,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经费更得不到保障。

(四)人气不旺,文化吸引人、凝聚人、教育人的作用没有难以施展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文化建设只注重娱乐、休闲,而对村民的道德教育有些忽略。从前,村里唱社戏、办庙会、闹社火,群众劳动之余享受著文化的滋润。如今,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大批进城务工,这些村落文化在农村得不到传承,传统民俗逐渐消亡,特别是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灭绝,新的民俗却没有形成。本土化程度不够,无法打造本土品牌。传承人日渐减少,出现“人亡艺息”现象。

(五)开发不力,没有很好地利用非遗和农村文化礼堂发展文化产业

一些村庄旧宗祠被长期闲置,文化礼堂建设却没有场地。如凭借农村良好的生态和乡土环境,利用文化礼堂和非遗项目,开发乡村旅游、开展特色产品。

四、今后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用的建议

农村文化礼堂是非遗传承发扬的舞台,非遗是农村文化礼堂的灵魂,农村文化礼堂只有融入非遗才有生命力和独特性,而非遗需要依靠农村文化礼堂这一载体、平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一)强化意识,政府主导

(1)挖掘特点,突出亮点。各村在文化礼堂建设中,首先明确各自的文化主题,打特色文化品牌;其次在品牌、特色的选取上,要因地制宜,注意挖掘本村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力争一村一品,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一类是特色明显、单一的,确立主题可打非遗特色牌,比如:义乌市稠城街道下西陶村,根据村内曾有个婺剧站历史,确定了戏曲之乡为主题,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大亮点。一类是历史上贤达人物较多,或者特色较多的,应该注重挖掘期间的关联性,找到共通点,确立本村的主题,如稠城街道下娄店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村是骆宾王的后裔,而且史上村里还有参观过远征军的革命烈士,村里建有革命烈士墓碑,他们抓住骆宾王曾一腔爱国热情,从军边塞的历史,结合远征军忠于国家,远征救国的革命情怀,该村把爱国热情、红色革命两者结合,将忠勇孝义、开拓进取确定为礼堂建设的主题,并将这个主题融入到礼堂建设的每个细节,形成的特色鲜明。(2)强化政府主导意识和村级主体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制订工作目标和规划,强化措施。市文广新局、市文联等单位要充分发挥“文艺专家联百村”、文联志愿者等活动载体,积极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服务,丰富文化礼堂活动内容。努力打造村级、镇级文体交流平台,培育特色、精品,整合升级。农村文化礼堂的主体是农村,村两委高度重视是基础,村两委思想认识到不到位、直接关系着文化礼堂的运作发展,也是必影响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必须确定一位村干部分管负责文化礼堂工作,只有充分认识“文化礼堂”对推进新农村建设、非遗传承、农民素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建好、管好、用好文化礼堂。(3)多形式、多渠道投入资金。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出台农村文化礼堂、非遗保护传承的财政扶助政策,给予一定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建立农村文化项目资助机制,对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艺术形式,通过项目资金给予支持,激发农村文化创新活力。义乌市就出台了《义乌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意见》,部分镇街出台了相应的配套补助政策,最高达到1:1补助。同时,各村也要通过村级配套、民间集资等方式多渠道集资筹款。村级要树立节约办会、开源节流,坚持花小钱办好事、办大事的理念,让每分钱都能发挥出最有效价值。与此同时,提高非遗保护传承和农村文化礼堂结合紧密度,对于特色鲜明的,要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建设档次,走股份制开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4)加强工作交流,典型引路。组织各村之间开展各类文化交流,能进一步强化村民的认同感,还能凸显各村的文化特色。组织开展村、镇、市范围内的各类非遗比赛,如包清明果比赛、包粽子比赛、农民画比赛、戏曲演唱大赛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如各类球赛、排舞大赛、广场舞蹈大赛;各类农村书法、武术、绘画等艺术大赛;发动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增加村民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带动基础薄弱的村挖掘自身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培训,逐步提高艺术水准,激励村民对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升村农村文化礼堂的档次水平。(5)加强管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农村文化礼堂能够持续发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按照“建管同步”运行机制,健全市、镇街、村三级管理制度,完善奖惩机制,确保“有人办事”。市级层面建立考核办法,镇街制定管理办法,村级建立管理制度。镇街要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活动档案,对各村文化礼堂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考核评价。村级要建立文化礼堂管理制度、活动安排,对全年活动进行周密细致安排,精心编排每月文化活动主题,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二)因地制宜,挖潜搞活

(1)立足本土。从设施层面说,我们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地域资源,要积极收集整理史料,特别是非遗资源,用这些散落于民间的文化元素,整合资源,形成鲜明的村落文化,成为农民群众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的教材。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要坚持勤俭办事、因地制宜原则,利用原来祠堂公共空间,盘活动闲置资产。(2)结合嵌入。义乌外地人口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还要注意文化的多样性。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的传播和接纳,积极引进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积极向上的外地先进文化进农村文化礼堂。譬如,周边村落文化、同根同族的外地同宗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农村文化的新亮点。(3)融入生活。生活与文化密不可分。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要把非遗作为切入点,把礼堂不仅建成农村文化空间,而且也是生活空间,成为集教育、娱乐、礼仪、非遗(民俗)传承于一体的农村公共空间,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如向红白喜事、入学礼、成人礼、新人礼外延,加强礼尚往来,重视道德教育,提升村民素质。

(三)培养人才,建好队伍

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实施“市―镇街―村”三级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各镇街统筹推进,各村是管理主体,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及使用。农村的非遗保护传承亦是如此。要发挥非遗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作用,必须抓好:(1)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负责任、懂非遗的文化礼堂管理员是关键,他是联系村两委、组织活动者、参与者的桥梁和纽带。村里要挑选一位热爱宣传文化工作,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一些非遗传承、会使用礼堂设备,并且热心服务群众的专职文化礼堂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服务。(2)非遗传承人队伍。非遗包括各类民间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各种传统技艺等,多数靠口授和行为传承,必须以人为载体才能够传承下去。为此,一方面要对保护传承人,对其生存、生活提供保障,如养老、生活的补贴,许多具有独创性的技艺从以前的家传变为今后大众共享的资源,政府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要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文化礼堂,成为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组织者。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活动、交流等形式,加大传承人的培养,扩大传承范围,让更多的非遗走进农村文化礼堂。(3)文化骨干队伍。要组建一批善于组织活动的文体骨干队伍、挖掘一批非遗传承人、培训一批农村宣讲员队伍,通过发挥村内“草根艺术家”的作用,协助开展文化礼堂各项工作,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4)群众团体。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团、妇等群众团体在文化礼堂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四)礼堂搭台,非遗唱戏

要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要求,以活动为支撑,一方面促进非遗传承,另一方面为农村文化礼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提升文化礼堂的功能与定位,把它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要善于把思想引导与文化娱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农民价值观的转变。(1)要保持原汁原味、展现独特风味和魅力。非遗开发进入文化礼堂,要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活态化呈现,将其引入我们的生活,使人们从生活中强烈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常化、民间化、审美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特性,原有表现形式,原始地点,尽量减少人为的雕琢和仿造,比如民间的习俗、民间节日、民间工艺等。 (2)要注重“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农村文化礼堂注重精神、礼仪活动,不仅有家族祖训、村规民约、贤达人士、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的展陈,还有春节祈福迎新礼仪、婚礼、七岁开蒙礼、成人礼(即为冠礼)、重阳敬老礼仪等,这些礼仪活动,每项的活动开展都是非特质文化遗产的一次传承。这些礼仪活动与每个村每家每户、每个村民息息相关,要让这些精神引领、礼仪传承成为村民的一种自觉的需要,从而产生对村庄的归属感、荣辱感,凝聚人心,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引导每位村民主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建设上来。(3)要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开展活动。我国节日众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建党节、七夕、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除夕等等,如春节以迎新纳福为主题开展活动。迎龙灯是正月里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祛灾祈福,祈求丰收、祈求平安。每个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来历、含义、特点以及相对应的文化活动,特别是传统的节日,都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节日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更能引起村民的共鸣,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围绕这些节日主题,开展各类与之相应的活动,让非遗在农村文化礼堂中发光出彩。

(五)合理开发,反哺文化

要将非遗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所打包成一个整体项目,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结合,也使非遗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在利用中加快发展。要加快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民俗活动的开发,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要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艺术,以歌舞表演、精品展览、精艺体验、饮食文化等为看点,开发出能吸引旅游观光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出新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产业化所得资金再投入文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农村文化礼堂,只有农民积极参与,并把文化活动融入到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积极作用,使文化形式和内容与村庄实际、村民生活密切相关,并为当地村民喜闻乐见,同时建立经费保障和长效管理机制,这样的农村文化礼堂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影响农民的价值观。

一个礼物作文篇8

[关键词] 商周时期;玉礼器;青铜礼器

青铜器和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作为祭祀用的青铜礼器和玉礼器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玉礼器

新石器时期,出土的玉礼器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尤其是红山文化“唯玉而葬”的丧葬体系,说明玉器作为随葬器物在这一时期已有较成熟的制度。所以玉器始作为礼器之用应更早。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玉璧形器两件,外径4.7厘米。有学者认为这是玉器作为礼器之始。商周玉礼器的出土情况是:早商文化的玉器主要发现于商汤亳都的郑州商城和偃师尸乡沟商城及其附近地区,晚商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有六器中的璧、琮、璜三种,及瑗和环,还有作为礼器的簋、盘等器。安阳市大司空村发现玉璧1件,河南省尚村岭虢国墓群发现14件,陕西、山东、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和西侯马等地出土一批。从出土玉器和古籍记载来看,商周时期玉器作为礼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作为祭祀用玉

《周礼・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六器是专门用来祭祀天地和四方之神的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其实从考古资料来看,祭祀用玉并非仅限于六器,玉刀、玉戚、玉柄形器、玉人等都为祭祀用玉。

(二)作为礼用玉器

礼用玉器是指用于政治礼仪活动和象征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玉器。具体表现是以不同的器类和同一器类的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的身份和等级。周代用玉制度从天子到伯分为四个等级,即天子用纯玉,上公用四分真玉一分假玉,侯用三分真玉二分假玉伯用真、假各一半之玉。《周礼・春官》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瑞”,《说文解字》释:“瑞,以玉为信也。郑玄注解曰:“人执以见日瑞……瑞,符信也。”可见,六瑞是职官符信玉器,由天子按职级颁发,以表示朝廷命官和各方国诸侯的大小尊卑。

(三)作为随葬用玉

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考古墓葬中都有玉器出土。尤其红山文化墓葬中更是“唯玉而藏”。随葬用玉有死者生前所用玉器,还有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葬玉。《周礼・春官・典瑞》云:“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大丧,指为统治者举行的丧礼。饭玉,古丧礼中用以纳于死者之口的碎玉杂米。玉,放于死者口中的器物。有璧、玉蝉、玉鱼、琮、珠等器物。除此之外,商周时期葬玉还包括玉枕、玉塞、玉覆面等。这些随葬玉器的使用从数量、种类等方面反映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如的使用,《周礼正义》郑玄注解说:“天子玉以玉,诸侯以璧。”说明天子与诸侯之间在玉方面是不一样的。

(四)作为佩戴用玉

作为佩戴用玉既是装饰品,又是权力、地位、身份的象征。佩戴用玉的等级表现在佩玉的形式和玉材使用上。《礼记・玉藻》云:“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织绶。士佩玟而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其中,以玉的色泽、质地来表示不同等级。《周礼・考工记・玉人篇》载:“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

二、青铜礼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乃国之重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青铜器获得发展,铜器种类繁多,铸造技艺高超,纹饰精美。商周时期青铜器既是生活用器,亦是祭祀随葬之礼器。礼器从用途上可分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等。以鼎为代表的青铜礼器在商周时期有一套使用制度。对此,研究者颇多,他们归纳出商周时期一整套用鼎制度,李玉洁指出,商文化殷商文化系统鼎的组合呈偶数形式。如商代妇好墓出土铜器,后母辛大方鼎二件,圆鼎,六件一套;妇好联体四件一套,妇好分体四件,二套; 妇好高体觚四件一套; 妇好镂空爵六件一套,妇好四棱觚六件一套。而周文化系统的礼器鼎的组合形式呈奇数。河南辉县琉璃阁M8 出土有盖列鼎五、无盖列鼎七、鬲六、簋四、二等; M55 出土的有盖列鼎五,无盖列鼎七,簋四、鬲六、四、豆二、 壶二等;M60 出土大鼎一,有盖列鼎五,有盖列鼎九,无盖列鼎九等。诸如此类的文章或著作深入研究青铜礼器,研究成果丰富深刻,足见青铜礼器的地位之重。

三、玉礼器和青铜礼器的对比

青铜器和玉器作为礼器,大多出土在墓主人社会地位较高的大中型墓葬中。商周时期重要的墓葬都见有青铜礼器和玉礼器同时随葬。而青铜礼器和玉礼器的使用情况基本一致,往往显示墓主人的身份,青铜礼器和玉礼器的品种都比较齐全。如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器468件,其中礼器品种较全,形式多样。共有210件。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炊煮器有鼎、、甑形器,数量仅次于酒器,约占礼器的20%;食器只有簋一种;酒器数量最多,占74%,有偶方彝、方彝、、爵、等15种;水器有盂、盘、罐3种。出土玉器约占随葬总数的39.2%。这批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齐全。特别是雕琢成人物和各种动物形象的装饰品,姿态多样,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工艺极为讲究,显示出当时的琢玉工艺相当高的水平。其中礼器175件。有琮、圭、璧、环、瑗、璜、、簋、盘等10种。以璜为数量最多,共73件。

由于青铜器出现晚于玉器。所以玉礼器的使用要早于青铜礼器。中国古代社会,青铜器从实用到礼器的转变其实是对玉礼器的一个补充。这一点在墓葬中体现尤为明显,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有大量的玉随葬,根据墓主人身份的不同,随葬玉器的数量和品种亦不同。所以在青铜器较多数量使用以前,由于陶器、骨器等其他器物的普通性,玉器便成为青铜器权利和地位主要的象征。那么青铜器出现以后,或者说青铜器较多数量使用以后,青铜器的使用和随葬应该是对玉礼器的辅助。由于玉器相对珍贵稀少,从整个出土情况和单个墓葬情况看,数量上不如青铜器。但是,青铜礼器表现出的重要性始终没有超过玉礼器。这表现在:玉器作为礼器在生前的使用和死后随葬与主人关系更密切。或者说更具有“人性”。如生前使用除作为祭祀所用六器外,多是随身佩戴之物,死后随葬器物位置或者墓主人身上,或在身体周围。河南安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随葬器物极为丰富, 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竹器、象牙器、金箔、贝等。其中,青铜礼器主要放在棺椁之间的南北两端,青铜兵器大部分放在椁内棺外的东西两侧,玉器大部分放在棺内,璧、戚等放在墓主上身两侧,四件龙形饰放在墓主背部, 从头到脚基本呈一条直线,玉管主要放在墓主的胸部及腹部。从西周弓国墓地的出土情况亦能看出玉礼器和青铜礼器随葬的情况。西周鱼国墓地竹园沟13号墓,青铜礼器放于墓主右侧与二层台之间的空档里,有圆鼎、方鼎、簋、盘等器物。棺内墓主人头部放置舌形玉饰一件、玉鱼五件、串饰一组、玉柄形器一件、玉璧一件、腰部放玉戈两件。从商周时期青铜礼器和玉礼器随葬的墓葬来看,玉礼器始终放于墓主人身上或身侧,而青铜礼器一般放于棺外。可见玉礼器高于青铜礼器的地位,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

青铜礼器和玉礼器从个人使用、公共祭祀、丧葬等方面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活,青铜器被认为是夏商周时期政治的象征,被广泛地作为探讨文明起源的因素之一。玉礼器作为使用时间更长,被赋予“人性”的器物,更加细微全面的反映了商周时期的政治生活,理应是研究商周政治制度最重要的对象,同时也是文明起源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或者说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注释]

(1)张得水:《史前玉礼器的起源与发展》,《东南文化》,2000年第11期。

(2)周南泉:《中国古代玉器断代与辨伪玉礼器》,蓝天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3)薛世平:《玉在周代礼制中的文化蕴义》,《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卢兆荫:《古玉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5)姚士奇:《中国玉文化》,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6)白文源:《古玉研究》,广陵书社2012年版,第48页。

(7)李玉洁:《殷商与两周用鼎制度的区别研究》,《中原文物》,2012年第2期。

(8)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 :《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9)徐广德、何毓灵 :《河南安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1期。

上一篇:加入少先队作文范文 下一篇:开幕式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