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挑战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29 19:10:10

生活需要挑战作文

生活需要挑战作文篇1

[关键词] 挑战杯 大学生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主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作为时代的产物的创新人才也急需建立规范的培养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地质大学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学生的个性与发展的角度,使能力的培养逐步取代知识的传授而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广泛借鉴现有成果,构建有学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综述

十多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始终把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理清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总结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

1.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高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为重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基础课程安排,确保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在教学计划内,将全校的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等模块。在培养形式上,实现“多模式、多层次、多途径”推进。理科专业,以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工科专业,以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文法经管类专业培养知识面宽、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可以部分学院为试点,建立本硕连培班,或者有计划地实施“3+1”、“7+1”方案、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方案。

2.“BEST OF BEST”等形式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尝试

随着学科专业化的不断凸现,基地班等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平台的优势也日益彰显。高校从带动整个教学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建设基地,多个部级人才培养基地得以建设。基地班培养的人才基础厚、后劲足,60%以上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成为专注学术的研究性、创新型人才,受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普遍好评。同时,试验班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才的重要形式。试验班强调学科交叉和融合,强调外语的专门训练,强调个性化培养,成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

3.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新探索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科技活动以其参与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颖以及与专业知识学习联系紧密等特征,成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国家和省级的“挑战杯”竞赛活动以其层次高、规模大、范围广、质量优等特点和空前的影响力、号召力,极大地吸引了广大学子投身第二课堂学术科技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教育功能、实践教育功能和专业教育等功能,普遍增强了大学生投身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和信心,浓厚了校园科技学术氛围,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涌现出很多高质量的优秀学术科研成果,很好地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创新人才,成为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挑战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解读

从课外科技活动衍生和发展而来的“挑战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挑战杯”模式),继承了“挑战杯”竞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宗旨,又在培养时代急需的创新人才课题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考。

1.“挑战杯”模式的形成

学校为推进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制定了各种政策,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龙头,以资助类竞赛为主体,以科普类讲座,以及学术交流为基础的“金字塔”型科技格局。同时,通过多年举办和参加“挑战杯”竞赛,逐渐形成了建立在“大学生科研立项”基础上的项目遴选制度。

依托逐渐稳定的科技活动格局和日益成熟的“挑战杯”项目遴选制度,学校“挑战杯”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伴随“挑战杯”课题确定、项目研究、竞赛的开展与成果转化,承担“挑战杯”课题研究的大学生也完成了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创新实践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凝练这些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过程。

2.“挑战杯”模式的运行过程解读

“挑战杯”模式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挑战杯”竞赛的开展为主线,突出了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之间的良性循环。该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挑战杯”竞赛开展的过程与创新人才培养内容紧密衔接,不同阶段与培养重点的呼应既体现了专业性,又将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展露出来。

(1)“挑战杯”项目遴选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

“挑战杯”项目在遴选制度的支持下,充分依托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等载体而出炉,即通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遴选具备潜质的优秀学生组成贮备人才;通过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申报组成储备项目;学术导师有意识的让有潜力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将两条线索结合起来组成“挑战杯”竞赛项目遴选机制。

“挑战杯”模式作用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表现在:一是强大的宣传攻势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释放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二是透彻的政策解析、深入的项目扶持,选拔和保护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思想”。在模式的第一阶段,两种手段的紧密配合,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挑战杯”项目遴选得到很好的培养。

(2)“挑战杯”项目开展促进创新实践的落实

学生把自己的创新思想变成现实的创新实践是整个“挑战杯”模式最重要的部分。创新实践与“挑战杯”项目研究是同步的。“挑战杯”项目研究促进创新实践的落实主要是从不同研究阶段培养的创新能力体现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宏观控制能力是关键,这从“挑战杯”项目进度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体现出来;实地调研与分析能力主要从数据与材料的搜集与分析中得到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对团队成员分工安排和控制活动结果这两方面得到提升;创新成果的表达对文字表达和编辑整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挑战杯”比赛与成果转化成就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创新人才的诞生

“挑战杯”竞赛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竞赛将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形成的作品转化成对实际生产生活有用的成果。在“挑战杯”模式下,创新成果也就是项目研究的最终结果。当然,研究的结论并不等于创新成果,也并不表示创新人才的培养画上句号,因为创新成果的产生依赖成果的转化,这就要我们构筑通畅灵活的转化渠道。

创新成果的产生是创新人才浓厚的创新创造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务实的创新实践的有力证明。学校自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始终保持着湖北省领先地位和发起单位的资格。截至2007年,我校创新人才累计获得学生专利70多项;在国内各类核心、重点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在省级和部级比赛中获得的奖项若干。在2005年,学校创新学子参加了代表世界机器人足球最高水平的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决赛,夺得仿真5:5项目冠军,展示了地大创新人才的风采。

三、完善“挑战杯”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虽然“挑战杯”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也在日益走向成熟,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机制的完善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从项目遴选和创新思维培养上下功夫

“挑战杯”项目遴选和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所需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就是氛围、平台和经费。围绕这三点,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要加大宣传,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目前,很多学生、教师对“挑战杯”还很陌生,因此有必要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使全校教师、学生、社团、教研室,以及各个职能部门均对其有足够认识。其次,要继承创新,进一步完善创新平台。要在“挑战杯”主要依托的青年科技节、科研立项、“挑战杯”系列赛事等常规活动的形式、参与群体、效果评价等方面做更多探索,使这些平台能更大的发挥作用。再次,强化资助,保证科技活动顺利开展。一要设立固定的课外科技活动基金,作为课外科技活动日常活动的开支和对重点项目的支持;二要广泛地争取社会的支持,获取外界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资助。

2.从项目研究和创新实践上抓落实

要使“挑战杯”项目研究顺利进行,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落实在实践层面上,在机制完善方面要做到:一是建立健全教师指导机制。主要形式为:认真进行选题立项指导。专业老师可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专业知识,准确地把握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总结出有突出价值的选题;科研过程指导。指导老师向学生介绍研究领域的前沿资料,引导同学对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二是巩固物质保障基础。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已有的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等,除保证正常的教学外,尽量为学生科技活动服务;积极发挥各创新基地的作用;以大学为基地,与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科学园或研究园,使其成为大学科研的有效基地;充分利用校外的教学、实习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三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在学生奖励机制方面,可考虑将学生课外科技成果与推荐免试研究生相结合、与综合测评挂钩或设立创新学分等。在教师奖励机制上,学校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有本科生参加自己部分课题的教师可以优先立项等。

3.从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中出成效

“挑战杯”模式的成功运作,需要创新成果来证明,这就要建立必要的成果认定转化机制。为了使该模式能取得更大成效,利用成果的展示来发挥扩散效应也是必需的。在成果认定转化上,学校应该尽量为优秀的科研作品提供转化的渠道信息,如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请,科技查新等,在学生无力承担相关的费用时,学校要积极出面协调,保护成果不至于流失。另一方面,对于极具市场价值的成果要尽快采取措施,提供必要的基础平台,将其推向市场,使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做出具体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挑战杯”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地大校办字[2006]61号

[2]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一期

生活需要挑战作文篇2

【关键词】 挑战杯;竞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01

“挑战杯”竞赛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党和国家提出的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造就一代符合未来挑战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挑战杯”竞赛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的特点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集中展示高校育人成果,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

自1989年首届竞赛创办以来,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创造了发展的奇迹,给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最广阔的舞台。

“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评审工作由非高等学校的知名学者、专家进行网上的、会议的和面对面问辩三个环节进行评审。

二、用“挑战杯”科技作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挑战杯”科技作品创新活动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平台,通过参与创新活动,能够使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包括: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了解国内外相关方向研究进展及现状的能力、所学理论与实际课题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运用各种分析方法的能力、提出新方法或改善已有方法的能力、搭建模型的能力、进行实验及制作产品的动手能力、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以及相关的科技作品展示的PPT制作能力、图像处理及动画制作能力等。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一:提高教师素质

指导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经验,对“挑战杯”比赛的赛制及特点有正确认识。对于初次指导竞赛的教师,可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同学请教,以及登陆“挑战杯”官方网页或论坛等方式进行学习,从参赛作品的题目、作品创新之处及特色、作品取得的成果、作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作品的应用范围及市场发展前景等各方面进行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比赛过程中,应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相关领域发展脉搏,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专业领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2]。

首先要提高指导教师整体素质,加强科研能力培养。院校可多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提高作品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组织指导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可提供条件支持教师观摩比赛,提高指导水平和经验,学习优秀作品的长处,对比自己作品的不足,通过了解评委提问拓展研究视野并深化相关知识。特别是观摩公开答辩,各高校都会争取公开答辩展示本校风采和科技水平的机会,参加公开答辩的队伍都是各学校评比中非常优秀的队伍。可通过观摩公开答辩推动教师自身的再学习。最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通过指导竞赛,教师自身的科研和执教水平也会获得明显提升。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二:提高学生能力

注重学生的挑选。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要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挑选工作。笔者认为选手应具备以下素质:①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可以使他们勇于克服备赛过程中高强度训练所带来的极度劳累与艰辛,全身心地投入赛前的准备工作;②有必胜的信心和“尽人事”的态度,面对强大的对手时需要建立信心,有永不放弃、做好自己的决心,不应凭借对手学校背景、指导教师身份而有消极甚至放弃的行为,应从全局着想,一个选手的放弃很可能导致全团队人员的工作毁于一旦的结果,在2013年“挑战杯”比赛中,笔者所带领团队在学校和指导教师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取得了湖南省一等奖的好成绩,反映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原则,也得益于老师和学生的努力和积极的态度;③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及刻苦钻研精神,在备赛过程中,每个团队要解决一次又一次难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工作,笔者在带领学生备赛的过程中,就经常一起加班、甚至通宵工作,这些都需要大家具有不怕苦、注重细节、最求完美等精神。

引导参赛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这是参赛作品成功和人才成长的理论基础和学术亮点。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和锐利法宝,需要永远坚持和发扬,我们要不断的学习,追踪了解当代知识创新、科技发明、人文进步的新成果,固步自封、拒绝学习,只能导致停滞和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把与“挑战杯”竞赛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出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促进学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严谨学风、加快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文字图像处理能力。另外,鼓励有关专业教师开设专门课程,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有关创新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发明创造的技巧和能力。坚持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是一切学术研究的成功之道。

引导参赛同学,加强团队合作。“挑战杯”比赛的成功,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队员们有共同的目标,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备赛和比赛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从中培养领军人才。团队的活动,不仅要团结、合作、协同、互补,同时要有相互分工、充分讨论、互相激励。这是挑战杯参赛活动的一个优良传统。

竞赛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程序复杂、参与人员众多,没有一定的组织和统筹能力,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同时,项目的进展依赖于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交流,对于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团队意识具有极大地作用。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组织能力,更学会了理解他人、包容他人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对于走入社会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总结

“挑战杯”竞赛不仅是一项科技创新比赛,更是大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次难得的洗礼和体验。把教学工作和大学生的学术创新的培养密切的结合起来,推动实践育人,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惠.浅析“挑战杯”竞赛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J].《新西部》2012(18):143

生活需要挑战作文篇3

摘 要 中石化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是河南油田稠油主要生产单位。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第二采油厂提出了67万吨以上持续稳产的奋斗目标,这给工会工作提出了何等重要的课题,作为工会组织又应该如何适应形势,抢抓机遇,科学制定措施。本文以中石化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为例,浅议新时期油田工会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关键词 油田 工会 挑战 对策

中石化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是河南油田稠油主要生产单位。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第二采油厂提出了67万吨以上持续稳产的奋斗目标,这给工会工作提出了何等重要的课题,作为工会组织又应该如何适应形势,抢抓机遇,科学制定措施。

一、新时期工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新时期新阶段,第二采油厂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给工会工作也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油田进入“双高”开采阶段,面对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增大的形势,如何提振职工的信心和勇气,动员和凝聚职工群众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是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经过28多年的高速高效开发,油田进入了特高含水期。如何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认识油田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消除担忧,增强勇气;如何用油田精神激励职工群众,鼓舞斗志,坚定信心。

2.油田的扁平化管理引发职工思想异常活跃,如何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引导广大职工适应改革,维护大局,有力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是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挑战。2014年,第二采油厂实施扁平化管理,职工内心难免有改革后收入是否会减少,送温暖工程是否会弱化,目前岗位是否会受到冲击等思想波动。

3.油田少数职工出现了价值取向偏离、艰苦奋斗意识淡化等不良倾向,如何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利用现有文化阵地,创新有效载体,凝聚职工队伍是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该厂在职职工达2千多人,隶属于10多个基层单位,分布于100多平方公里的油区,从事的岗位有采油、集输、注汽、科研设计,还有党群、护厂保卫等。这些特点决定了职工的利益需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认识难以统一。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对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如何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4.伴随高科技新会战号角的吹响,随着油田开发的逐步深入,对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需求更加突出,如何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是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5.面对油田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解决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是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职工民主参与意识,畅通民主谏言献策渠道,强化民主监督实效,建立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成为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

二、新时期工会组织应对挑战的主要举措

面对新时期新挑战,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应更好的认真学习贯彻工会十五大精神和《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维护职责,深化民主管理,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在高科技新会战中建功立业。

1.构筑教育平台,以形势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第二采油厂20多年的开发建设历程,凝聚着几代创业者的智慧和汗水,形成了“二厂精神”“稠油精神”等优良传统。工会组织要通过对职工进行大庆传统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有效的约束机制,确保职工群众的核心价值观化为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行动。

2.构筑建功平台,以劳动竞赛推动企业发展。按照“高科技新会战”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的要求,以“提高原油产量、挖掘增效潜力、控制成本消耗、提升管理水平”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调动职工为企业创新创效的积极性。

3.构筑维护平台,以双维双赢促进和谐稳定。坚持“突出双维职责,实现人企双赢”的工作理念,始终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作为民主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调动广大员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4.构筑展示平台,以文化活动陶冶职工情操。健康是生命之本,是幸福之源。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是党的十上提出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面对油田发展的新形势,员工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还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生活需要挑战作文篇4

一、《勇往直前》的特色所在

“勇往直前”顾名思义就是要突破万难,勇敢向前。观众在观看节目时首先会关注“勇往直前”的具体行动以及所要反映出的勇往直前精神;其次,当观众达到认同节目的阶段,他们会更加关注每期节目的拍摄地点和节目形态;再次,观众在长期收看此节目之后,又会经历一个观赏疲劳期,对固定不变的节目内容开始感到厌倦。他们希望看到节目出现不一样的元素,更需要的是看到节目细节层面上的突破与创新,期望每一期的挑战都能够带来不同的悬念、不同的期待和不同的惊喜。《勇往直前》从以下几点增加了节目的辨识度:

1、演出嘉宾。几名主持人风格都非常幽默活泼,外形阳光靓丽,给观众充满活力的感觉。邀请的嘉宾有明星效应,每期惊喜不断。这可以保证节目拥有大批固定的观众群体,并且能够引发节目持续受关注的热潮。

2、拍摄场景。每期节目的拍摄地点不尽相同,都是在国内外知名的景区或游乐场进行录制。观众永远都猜不出下一个勇往直前的地方在哪里,会时刻充满无穷的悬念和未知的挑战。另外,拍摄地风景非常优美,给观众新鲜的视觉享受;拍摄内容涉及各地风土人情,使观众得到丰富体验和旅游讯息。

3、挑战项目。挑战项目层出不穷,内容紧张刺激。明星们在参加节目之前都不会提前被告知将进行什么样的挑战,也无法预知将会面临如何的困难,节目悬念比比皆是。另外,嘉宾们的挑战往往充满意外和难度,许多都是明星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因此节目中会反映出许多明星真实的情感,比如惊恐、迟疑、犹豫等。观众在看到这些时感到身临其境,会产生许多共鸣。

4、慈善主旨。每期节目都保证至少捐献出一所希望小学,通过节目的影响力宣扬爱心活动,激发社会的慈善热情。这项举措提升了节目的内涵,是节目策划的精妙之处,用娱乐的力量来带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项创举。

二、节目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

无论是节目形式还是内容结构,《勇往直前》都已经比较成熟,但却依然摆脱不了近年来收视率逐渐下降的窘境。这一现象说明观众的收视心态正在变化,产生了新的节目需求。他们不再拘泥于固有的挑战模式,不再满足于明星的作秀表演,而是需要更真切地体验真实、感受文化。笔者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改进:

1、主持阵容需要固定。

《勇往直前》每期的主持和嘉宾都是根据市场及粉丝的需求进行不断变更的。这种形式虽然可以使节目风格多变、活力四射,但略感凌乱,失去节目重心。因此,在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嘉宾主持们无法像专业主持人那样灵活应对,也不能够正确合理地对事态进行处理(尤其体现在语言和神态方面),而是往往选择草草了事,甚至敷衍过去,造成的后果就是观众会产生尴尬情绪,影响节目认可度。对于一档成熟的节目来说,应该确定固定的主持群,这样可以促使节目产生独特的“气质”,培养出节目的专属风格,塑造出节目的个性与文化。

2、节目内容需要重新整合。

第一、挑战任务要有难度。通过对节目的观察,发觉许多挑战的任务没有任何难度,嘉宾在完成时也没有拼尽全力。本来《勇往直前》节目的目的是想通过明星们进行艰难的挑战来赢得慈善捐款,并宣扬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可是,如果轻而易举就能够完成挑战的话,观众会觉得看完节目没有多少收获。所以,必须要保证每期挑战任务的质量和难度,这样观众才会认为值得去看。

第二、必须严格遵守挑战游戏的规则,增加犯规惩罚强度。每样游戏都要有自己的规则,也必须去遵守。节目中普遍存在各种“耍赖”或“让明星”现象,尽管有时是为了制造节目效果,但是这些现象还是要尽量少出现。

第三、节目内容要更加真实。户外挑战类节目真正吸引观众的地方就在于节目整个过程的真实性,观众可以通过收看节目来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挑战过程中的痛苦与快乐,每看完一期节目就仿佛经历一场真实刺激的心灵之旅。

3、节目需要宣传本土文化。要想将户外类挑战节目推出国门,就必须有强烈的本土宣传意识。纵观国内外同类型知名节目,凡是具备世界影响力的都以宣扬本土文化为市场突破口,他们都想传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所以,在节目当中我们需要添加一些本土宣传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改进:(1)在节目开场秀通过主持人的讲解揭开本期节目挑战地点的悬念,还可以适当切入风景宣传片,以增强宣传效果;(2)在游戏环节,可以采用一些当地的传统游戏项目,或是引进一些美食品尝环节,这样做可以为节目内容提供更广阔的采写资源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广告赞助,并宣扬本土的民族文化;(3)游戏惩罚模式可以增加劳动体验环节,也就是从事一定量的当地特有劳动方式,动态呈现当地民俗民风。

三、户外挑战类节目的创新点

在对节目固有模式进行整合的同时,还必须找寻到适应新形势的节目创新点。对于户外挑战类节目来说,可以引进各种新式的结构和理念,多样化的挑战形式,才能更好地抓住观众眼球,吸引更多的收视群体。针对现有的节目,可以把整个节目分成两大板块,包括挑战板块和互动版块。

挑战板块主要就是表演嘉宾完成挑战的部分,每期设定一定数量的挑战任务,要求嘉宾们分组或集体进行挑战,任务可以通过转盘、扎飞镖等不同方式来决定。一旦确定好挑战任务,嘉宾们就必须立刻投入到挑战当中,想尽一切办法按照要求尽快完成任务。每组嘉宾必须完成至少一项以上的挑战任务,当一个任务成功完成时可以选择新的挑战,但必须保证每次任务完成的质量,获得摄制组的认可。总之嘉宾完成的任务越多,就能为节目获得更多的慈善捐款。

互动版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版块,它将贯穿整个节目始终,是节目的另一亮点。主要互动形式就是演员通过完成每一个挑战任务来获取野外基本生存的材料,包括食物、工具和帐篷等,每完成一个任务就有权利选取一种材料。也就是说,在挑战环节完成的任务越多,越能保证能够在野外“吃饱肚子”、“睡好觉”。否则的话,将会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需要强调的是,挑战任务必须保证具备一定难度和相当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充分体会到挑战的艰辛和节目的诚意,我们必须学会用节目的真诚去打动观众,用勇往直前的精神去留住观众。

另外,在拍摄手段上要尽可能地运用真人秀节目的手法对表演嘉宾进行跟踪拍摄,抓住突发或意外状况,呈现出别样的娱乐效果。在后期剪辑上,强化字幕和音效的巧妙运用,多创造出“会说话的”个性字幕和音效,营造轻松自然的搞笑效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户外挑战类节目所存在的巨大潜力,它以宽阔的视野、惊险的挑战以及真实的情感深深触动着每一位热爱生活的观众。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在节目中寻觅到久违的轻松愉悦感,体验到户外大自然所带来的清新与舒畅,它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对休闲的渴望。因此,户外挑战类节目是观众自己选择的节目形态,是人们想摆脱压力束缚的真实心态的反映,它可以说是观众需求的产物。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如何通过创新来及时补充节目存在的合理性,以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收看水准。

生活需要挑战作文篇5

一千次空话,比不上一次实际行动;一千次承诺,比不上一次兑现;一千次计划,比不上一次放飞。行动起来吧,尝试挑战自我,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并且战胜自我,以实现自身的突破。共同阅读挑战为主题的演讲稿2020,请您阅读!

挑战为主题的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的成长在一次次挑战中,我的挑战在一次次中成长,在一次次失败的挑战中,我成功地崛起……

看着墙上的那张奖状,我的思绪回到了二年级时的那一天。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天空上挂着一个炽热的火球,我此刻的心情正如此状,焦躁不安。

“夏雯!过来一下”,毛老师将我叫了过去,“今年……我想让你去参加小博士竞赛!”

真的吗?我在心中质疑,紧张,喜悦的感觉夹杂在一起,纷纷涌上心头。

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在不停地努力。

……

坐在考场上,我忐忑不安,四处多是聒噪声,大家都在讨论。

又是十分钟过去,正式开始了,到处都能听见,笔写在试卷上“沙沙”的声音,大家的呼吸声都清晰地听见了。

时不时传来的咳嗽声,就像一颗炸弹扔在考场中,如雷贯耳。

终于,结束了这场考试,急切想知道成绩的我是紧张不安,又是迫不及待,此种感觉好像组成了一曲乐曲在我的心中演奏着。

急切的我,终于“梦想成真”,老师兴奋地告诉我:“你得了二等奖!”知道了自己的分数,我心中原来紧绷着的那根弦,松懈下来了。哇!哇!

这是第一次挑战不可能,第一次挑战成功。

我的心里也有快乐的音符在跳动,像谱成的一阙阙乐曲。

我好像躺在软绵绵的云朵上,无限的欢乐、舒畅向我袭来,心里好像泛起阵阵波光闪闪的涟漪,喜悦的种子洒在了全身上下。

第一次挑战不可能也是有可能的,也是会成功的,成功,还在不断前进……

挑战为主题的演讲稿2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人生需要挑战才会获得胜利。就如一叶帆船那样,经历过风雨的磨炼,海浪的洗礼,终于到达理想的地方。就如一棵岩壁上的植物,勇于独傲一方。她凭的是什么?正是它那勇于挑战强大对手并将其战胜的决心。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你将来想要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呢?当时我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需要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人生,因为那样才能充实自己。“现在的社会正是如此,而我也保持自己观点,有挑战才会有成功。

在学习上需要挑战,在别人进步而自己停止无法前进的时候,更要想着如何挑战对方,如何超越对方。不过光有挑战还不行,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行。学习成绩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肯努力,只要勇于挑战比自己强的人,总有一天能有所超越,有所突破。记着,当别人挑战自己时,我们要欣然接受,为此感到自豪。当别人付出努力非常多时,那我们自己则更应该拼命!

生活中,我们需要挑战,有时需要耐力、自制力、坚持力。例如霍金,他一直和病魔在挑战,在全身瘫痪只剩手指能动的情况下,完成了让世人为之震惊的著作《时间简史》,而后他依然活着。他为何能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正是因为他挑战并战胜病魔,做了病魔的主人,奇迹般地坚持到现在。也许他曾经想过自己的人生即将完结,觉得自己的生命很短暂,未能让他挑战人生,享受人生。可他这种劲,这种精神让他坚持了下来。这就是挑战,对于我们也是这样,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困难,勇于挑战,勇于坚持,也可证明自己没有错过人生,让自己获得快乐。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挑战,那我觉得人生将没有价值。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需要挑战,挑战自己的人生。

挑战为主题的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如果你认为人生只要没有风雨,平平坦坦的十分顺畅,那就会美满,那你真的是大错特错了。一个人的人生只有通过磨练与挫折,那才是最美满的人生。

上帝在为你关闭一道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些聋哑人,她虽耳聋,他虽嘴哑,但她却接受上帝对她的考验,坦然的面对一切。05年的春节晚会上,最值得人观看的一个节目就是——千手观音。那些人要不口不能言,要不耳不能听,或者两者兼具,但她们为何能跳出这样完美无暇的舞蹈呢?那是因为她们的乐观精神,面对挫折毫不退缩,微笑着接受上天赐给她们的这个不平等待遇。在她们的那个无声的世界里,她们抛弃了泪水,欣然一笑,向挫折进行挑战。她们成功了,她们以她们达成的默契让所谓的“挫折”望而生畏。这另人钦佩,她们不愿以可怜的身世博得人们的同情,因为这是一次考验,这是一次挫折,挫折之后,是一段美好的人生。

我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彩虹的美丽人人想得,但这“美丽”并不是唾手可得的。要想唤醒彩虹出来见你,就必需得经历风雨。彩虹也有娇羞的时候,它终是多在风雨后的,当风雨散尽时,彩虹就会挂在你微笑的嘴边。

一段美好的人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挫折,你必需去挑战挫折,跨出人生的一大步。如若你是等挫折来挑战你,那你就已经输了一步。挫折,你会认为它是个捣蛋的坏小孩,但是,你不妨想一想,挫折给你带来的未必不好。挫折能另你奋发向上,百折不屈,这不是很好吗?当你面对背后尖锐刺耳的人言时,你不要马上就去否认或指责。换个角度想,也许你真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她们的语言实在污秽不堪,即使这样,你还是要忍耐,这就是一次挫折,你得尽量纠正你的不足之处。面对别人对你的挑衅,不管再怎么无厘头,你也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这其实也是一次挑战挫折的机会,当机会来临时,你不好好把握,就会让机会遛走,机会可是不会敲你第二次门的。你学会冷静后,只要对他们嫣然一笑,这没由来的挑衅也会不攻自破,久而久之,你的气量就会越来越大,受益非浅哦。

挑战挫折,能使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妙,能使你人生的道路变得更通顺。

挑战为主题的演讲稿4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雨果曾言:“真正拥有生命的人,是那些不断挑战、不断攀登命运高峰的人。”真正的勇者,那一不是在逆境中用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的呢?生命史上帝送给每个人的一个苹果,而上帝是吝惜的,在布施这个苹果前,总是咬了一口。生命犹如一个有缺口的苹果,而生命的意义正在这个缺口中。我们要做一个勇于挑战的勇者,不要做一个扼腕叹息的弱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邓亚萍不具备优秀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但她喜欢挑战。为了梦想的实现,她愿意付出比别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魔鬼般的训练,使她在乒乓舞台上不断进步,最终脱颖而出。她的成功来自于勇于挑战,更来自于坚定的信念和不屑的付出。

用于挑战才能重塑生命的高度;用于超越,才能提升生活的品味。从歌星跨越提升为总统,马尔特利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这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的超越。安于现状、坐享其成,人生固然安逸,但生活会因为单调的重复而失去美丽的色彩;未知领域虽然充满变数,但其中的复杂和神秘会重燃生命激情的火种。

勇于挑战是成功的法宝。当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摩尔斯说自己喜欢挑战。这个挑战是来自于对手的,更是来自自己的。摩尔斯首先成功的挑战了自己,才充满信心的与竞争对手进行较量。正因为这样,他才能直接敲开社区居民的房门,表明自己的政治意愿,获的选民的支持,一路走向市长的宝座。

人要有勇于冒险、勇于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才会使科学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如故事所说,也许有许多人都认为小鸡很愚蠢,不懂装懂,但现在的世界就是缺少这种勇于冒险勇于挑战的人。

人们常常会说笨鸟先飞,我认为先飞的鸟才有虫子吃,后飞的反而会饿死。人不能只求现在的和平,而要勇于冒险、勇于挑战,即使知道不可能,也要尝试去挑战,只有这种精神才会使社会发展。相反,如果没有这人不就永远只安分于现状,也要找找刺激的事来做,就如生物书中所说“用进废退”,人只有不断的冒险、挑战,才能提高自己、才能勇于创新,要是总安分于现状,就会不断退化。

挑战为主题的演讲稿5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今世界,每个人的心里都面临着挑战,生活中有一些挑战对我们的意义重大,它可以激发我们做事情的信心,也可以使我们拥有战斗力和努力向前不愿服输的精神;但有一些挑战对个人、对社会都毫无意义,只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好奇心而缺乏理性丧失个性的一种无聊透顶的现象。

就像“中国式吉尼斯”,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挑战活动。打破吉尼斯纪录是为了展现一个“最”字,使一些平凡的人去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是为了激励和鼓励,使社会有所发展。而“中国式基尼斯”纪录造出了“最大蛋糕”“最大包子”“一辆小轿车挤入人数最多”等,用这些来打破吉尼斯纪录又有何意义?即便打破了吉尼斯纪录,那然后呢?面临着严重浪费食物对今后的粮食紧缺真的一点惭愧之心都没有吗?还是实际点吧!毕竟打破吉尼斯纪录并不是为了挑战一个人心理的承受极限。

俗话说得好:“物美无须靠炒作”,你原本就不用为了自己一个人的私利去损害社会、国家的利益,一个人做好自己的本分比什么都重要。比如说一个企业原先把商品造得很好,也消费的很快,但就是为了和其他企业争先恐后,导致自己企业的商业率下降,甚至企业名声受损,直至企业破产倒塌。所以说,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要有意识地去接受富有正能量的挑战,自觉地抵触一些跟风似的挑战,让挑战给我们正能量吧!

“中国式的吉尼斯”带有政府的影子,或者说是有关政府工作人员领导的活动,像“人海战术”“钱海战术”等,只是为了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这种毫无创新的“世界之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一种与世界级面临的挑战只会带动一些乱跟风的人丧失其独立思想的能力,并逐步走向浮躁化和庸俗化的万丈深渊。

有人愿意去追求一些没有现实意义的挑战,我们需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不需要一棍子打死所有。但是,当这些现象形成一种风向时,我们必须重视并保持警惕。今天的我们,正在逐梦的路上,靠吉尼斯纪录是实现不了“中国梦”的,但我们适当去创造一些新纪录未尝不可,可如果申报吉尼斯纪录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有政府部门的影子存在的,则一定层面上说明了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请不要随意地去接受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挑战,让我们有意识地去创新,让挑战给我们正能量!

生活需要挑战作文篇6

从整个活动的初衷来看,它不仅仅是一场游戏,目的在于资助ALS病人。然而在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游戏、作秀、炒作有时候又会大于公益募捐本身。也有人说:如今的时代,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力越来越难被激发,“冷漠”也成了人们面对各种事件的态度,而“冰桶挑战”很好地把 “渐冻人症”这个罕见的病症传播给了大众,让大众对病症有了深刻的认识。

“渐冻人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少见病,“渐冻人”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但是它却是世界卫生组织开列的五大绝症之一,与癌症和艾滋病齐名。

曾经有一名渐冻症患者在病床上躺了很多年,慢慢看着自己死亡,身体像是被冰雪冻住,今天是腿,明天是脚,后天是手臂,慢慢地最后蔓延到手指,甚至声带、眼球转动的肌肉都无一例外,但是意识却仍然是清晰的。对渐冻症患者来说,它的残忍不仅仅是没有任何可以治愈的方式和药物,更在于还必须意识清晰地目睹自己生命消亡的全过程。长年来,由于缺乏认识,很多“渐冻人”都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的状态,而这样的活动又可以引起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

当我们通过这场声势浩大的“冰桶挑战”获悉了那么多专业的名词,了解了这个病症,并且看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我们原本以为这样的一场公益活动势必会给患者带来福音,然而除了外部的喧嚣之外,这场活动却没有在患者和家属之间引起共鸣。

生活需要挑战作文篇7

关键词:挑战杯;科技作品;选题;剖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07-04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1],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著名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2]。举办“挑战杯”的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迎接挑战,敢于创新,提高素质,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3,4]。

大学生对于参加“挑战杯”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很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中途就被淘汰,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选题不好,没有找准正确的方向。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好事半功倍,选题差劳而无功。因此,对于刚刚步入科研领域的大学生来说,更应认真、慎重地对待选题。

本文作者有着多年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的实践经历。通过对历届挑战杯获奖者的作品题目进行剖析,并结合自己亲身体会,从选题原则、选题途径、选题策略和选题禁忌四个方面来探讨“挑战杯”作品的选题问题。

一、选题原则

从挑战杯竞赛的宗旨、目的以及历届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挑战杯参赛作品的选题需要遵循“先进性、创新性、价值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5]。

(一)先进性

先进性就是指你的作品能够反映当今科技的发展水平,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当某一作品的选题处于学科前沿或是研究别人未曾研究的领域,或是虽然有人研究,但还没有成果出现的领域,那么该作品就具有先进性,在竞赛中就有可能获胜。比如第一届挑战杯北京大学的作品“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土地评价模型的建模研究”,该作品是把计算机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中,这个选题在当时就具有先进性。我们知道,在上一个世纪中,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信息技术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才开始问世,80年代电子计算机在国内刚刚起步,更谈不上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可以说,在当时,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开创一片新的天地,都具有先进性。如果对历届挑战杯的作品题目进行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到,第一届挑战杯一等奖获得的作品中,有一半作品的选题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以后逐年下降。图1给出第1至第9届获奖作品中,选题涉及计算机应用的作品所获奖励占总奖励的百分比(第1到第7届最高奖为一等奖,只统计一等奖,第8到第9届只统计特等奖)。如果现在再来利用计算机来从事某一领域内的研究,就很难具有先进性可言,更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那样热门。一般在新兴学科和热门领域内选题,往往能够反映当时的学科发展水平,具有好的先进性。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图2给出第1至第9届获奖作品中,选题涉及到人工智能的作品所获奖励占总奖励的百分比(第1到第7届只统计一等奖,第8到第9届只统计特等奖)。

(二)创新性

在战杯中获奖的作品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选题突出“新”,创新性非常显著。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又分为多个层面:它包括理论上创新、方法上创新、技术上创新和应用上创新等等。

1.理论上创新:理论上创新是指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学生自己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后逐步上升为自己的新的理论见解。一般只有充分掌握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理论见解。有了新的理论见解,不论是否采用他人的技术或方法来验证,多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如果思想、方法、手段和技术路线均为自己所开创,那么你的选题就属于原创课题。这种课题容易得出新的结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研究风险和遭受非议,也是值得探索的。

2.方法上创新: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来阐述一些已有的问题,也常常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科学结论,这种选题也具有很好的创新性。这里说的“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包含自创的新方法,也包括将别人创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新的领域。对于绝大多数本科生来说,由于理论积累和思维深度、广度还是相当有限,一般难以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因此,主要的创新形式是在技术、方法和应用上的创新。

3.技术上创新:利用新的研究技术,比如新设备、新试剂、新手段来研究已有的问题。这种选题具有很好的新意,往往能够更好地证实或否定别人的思路或假说。

4.应用上创新:是指把他人思想、技术或方法,应用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上去,特别是在交叉学科领域,也有可能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有时还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应用上创新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新的材料、新的研究对象或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问题,前人不可能进行研究,所以选定这方面的课题,只要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就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研究价值,无须费力气去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

图3是对第十届“挑战杯”的23件特等奖作品,从创新点进行分类统计。图3统计结果显示,获特等奖作品中,应用上创新排第一位,约占52.2%,其次是方法上创新和技术上创新,各占26.1%和21.7%,而理论创新最少。理论创新需要充分掌握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理论见解。由于大学生受到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限制,加上缺乏实践锻炼,所以很难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论见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思想上、方法上、技术上或研究对象上的创新,多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那种使用已有的思路和理论,在技术上和研究对象上又没有新意,只是重复、验证或丰富他人的结论,就缺乏创新性。从历届大学生“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题目中不难看出,好的作品不但突出选题上的“新”,而且在一件作品中往往包括多个创新点。

(三)价值性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一定要对人类社会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价值性在于通过研究能够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能够增强人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为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服务。总之,价值性在于无论何种选题,都应该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能够对社会的进步有贡献,能产生效益的(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所选的题目要具体,在你现有的条件下要能够实现。它包括你的假设是否合理,你的设计路线是否可行,你的实验条件是否跟上,你的经费是否充足,你的人员知识层次是达到,你的外部环境是否允许,你的研究对象是否支持,你的研究资料是否能够获得,你的调查是否会受到阻挠等等。

除了上述所说的四项原则外,大学生在选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扬长避短。有些学生一开始非常热衷于挑战杯课外研究,但由于对从事的研究课题不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厌烦枯燥无味的实验,以致失去研究兴趣,半途而废。这也属于一开始选题就出现了问题。

二、选题途径[6]

我们知道选题需要遵循的原则后,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选题,好的题目从哪里来。一般可从以下10个途径来考虑。

(一)热点问题

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一般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有关该领域或部门的研究《指南》,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关注的热点,选题时可以依据有关领域或部门的研究《指南》,提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科研课题。

(二)社会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新兴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例如,人们对手机彩电等显示屏分辨率要求的提高,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便得到快速的发展,因而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这种为了推动市场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从社会需要中选题,往往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也是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亲身实践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会不断地遇到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捕捉生产和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是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的源泉。例如关注生态村建设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精神需求问题;生态环境产业化问题等等。

(四)空白地带

科学在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在不断地交叉与渗透。在交叉处的空白区寻找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也能形成十分有价值的课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将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先进经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效果和作用。

(五)观点质疑

任何一种理论或结论,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有缺陷和不足。因此,要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现有的理论和观点。当人们从来没有质疑牛顿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时候,爱因斯坦却对其进行了质疑,并由此萌发出建立新的时空观的设想。许多前人的理论和观点,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都会显示出缺陷和局限性。只有质疑现有的理论和观点,才能提出更新的理论和观点。

(六)历史难题

善于发现书本中的历史难题,也是选题的一条途径。我国数学家侯振挺教授,从“马尔科夫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Q过程的唯一性”问题,从而解决了概率界多年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并创建了“侯氏定理”。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一样。

(七)学术争论

对于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历史上往往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争论。例如,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和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之争,都是历上最著名的学术争论。关注当前学术争论的焦点,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八)反面思考

在思考问题时变换一个不同的角度,从相反方向思考。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但是,如果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也有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反复推敲

在阅读书本以及期刊文献时,经常会遇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某种程度上”、“在给定范围内”等一些限定词。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这些限制词,是发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鲁迅说过:“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这对科研选题也是很有启发的。

(十)失败案例

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案例中寻找到失败或失误的原因,就有可能在失败的废墟上,重新筑起科学大厦,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图4从是选题途径的角度,对第十届“挑战杯”的23件特等奖作品的选题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显示,获特等奖作品中,源于热点问题的选题约占30.4%,其次是源于社会需要的选题占17.4%。如果仅对社会科学类进行统计,9件获特等奖的作品中,有4件作品的选题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占44.4%。因此,有关社会调查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选题,需要瞄准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数据的获取、加工、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以上简单地列举了科研选题的常见途径。对于千奇百怪的自然界和复杂多端的人类社会,有着各种疑难杂问。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导师的指导下,就会找到合适的科研课题,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三、选题策略

(一)类比策略

通过研究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采用类比思维方法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二)对立策略

从已有事物、经验或课题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采用对立思考方法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三)转换策略

通过对事物之间的转换来获取研究课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转换策略一般是通过巧妙地绕过问题障碍,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未知问题变成已知问题的一种思考策略。例如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就是运用了转换思考策略,利用浮力等于物体重量这一原理,解决了当时无法直接称大象的难题。

(四)移植策略

移植策略就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或方法,移植到其他领域,进而产生新课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四、选题禁忌

(一)选题过大

学生对于所选课题应是力所能及和深有体会的,切莫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学生在科研选题时必须要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难题,而且要对所选课题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

(二)缺乏条件

选题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科研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研究资料、科研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研究场地是否具备,研究时间是否能够保障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选题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选择科学研究的课题的时候,既要注意实际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实际需要的问题并不是谁都能够研究的,这就要看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

(三)含糊不清

科研课题一定要精练、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模糊、空洞。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缺乏科学性,而且目标不清楚,难以下手。例如“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这个课题从形式上看,好像没有什么不妥,但实际上却含糊不清。到底是研究如何优化教师行为,还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两者都研究,研究的切入口、研究的重心又在何处?这样表述,带有结论性口气,更像一句工作口号,缺乏研究的味道。

因此,大学生“挑战杯”选题不宜选太大、复杂的课题,更不应该选择带有结论性、口号性的空洞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灵,胡桂英.从“挑战杯”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高师创新教育[J].现代教育,2007,(11):168-169.

[2]平扬,冀宁,李新玲.109名院士为“挑战杯”题词:鼓励青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N].中国青年报,2007-11-01.

[3]柳晓森,陈杰.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开幕――王兆国致信祝贺[N].人民日报,2007-11-16.

[4]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官方网站[DB/OL].http://.

[5]宋伟.科研选题论证中的四原则[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1,3(04):70-71.

生活需要挑战作文篇8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以学习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在方式上,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接受学习是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的学习,两者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学采取的是一种封闭僵化的注入式的接受式教学模式,以后虽经蔡元培、陶行知等中国现代教育家大力倡导,使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改进,但是,即使是现阶段的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未能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有的模式。有鉴于此,在职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倡发现式学习,让学生在挑战文本的过程中去主动学习,尤为必要。

一、挑战文本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中的挑战文本,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布鲁纳(J・S・Bruner)的发现学习(DiscoveryLearning)理论,并把这一理论运用于语文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进行独创性学习,要学生自行发现,然后内化。其过程可以概括为这样的程式:呈现──研读――发现──内化。

“呈现”指呈现文本,目的是整体感知文本,使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要观点,甚至包括作者的生平、写作此文时的思想状况、写作的背景等等。“研读”和“发现”是挑战文本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的最关键的两个环节,“研读”是为了“发现”,“发现”要以“研读”为基础。“内化”,是挑战文本的终极目标。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主体亲历的一个过程,是学生个体从接触文本到发现文本的美点、瑕疵点,并将它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并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

二、挑战文本的可行性

挑战文本的可行性,可以从文本本身、学生学力和挑战意义三个方面加以考虑。笔者认为,文本一般都具有挑战的价值,职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能对文本有所发现,而通过挑战文本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文本一般来说都存在挑战的价值。应该说,入选职高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挑战文本时发现其中的语言美、内容美、形式美。其次,职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能对文本有所发现,能发现文本中的美点、瑕疵点。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天生有四种本能:社会的本能、制造的本能、探究的本能和爱表现的本能。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是他们爱探究的本能就为挑战文本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挑战文本可以培养职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课堂学习,重知识讲授,如果运用不当,容易忽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重教师的活动和作用,容易妨碍和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缓慢,还容易忽视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和精神。

三、让学生学会挑战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挑战文本,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要凸现语文教学的特点,特别注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挑战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组织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辨体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认知、理解书面语言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挑战文本的前期准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整体感知是挑战文本的必要过程,而辨体阅读则能使整体感知更具针对性、更合理、更快速。就职高课本的文体分类而言,其程序大体如下:

记叙文:①题目;②作者;③出处;④六个要素;⑤主要情节;⑥写作特点;⑦中心意思。

议论文:①题目;②作者;③出处;④中心论点;⑤重要论据;⑥论证方法;⑦论证结构。

说明文:①题目;②作者;③出处;④被说明的事物及主要特征;⑤说明顺序;⑥说明方法;⑦语言特点。

以上这三种通过辨体阅读来整体感知的方法,阅读时要结合使用,并相互补充。

(二)知识建构,引导发现

知识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学习新知识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它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直接的知识基础,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还包括一般的生活经验;既包括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也包括他们的日常直觉经验。既包括与新知识相一致的、相容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经验,它们可以与新知识构成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或者并列结合关系。

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对知识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建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互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时应设计问题,诊断学生对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有利于新课的学习。问题的呈现形式,可以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只有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让我们的职高学生学会发现。

1.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入选课本中的中外名篇,我们要像入宝山采矿一样,一点一点地把其中有价值的也就是美的东西品味出来。要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包括作品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多种因素和作品塑造的形象,表现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社会历史内容等等)逐层深入地去发现、挖掘。

首先,要挖掘出美。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美能主动挖掘、自我发现。例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学生在阅读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比喻、拟人、排比手法的妙处,体会这些修辞现象所表现的情境、旨趣。艺术作品往往是“用语十分,下语三分”,我们要对作品的精妙之处细细玩味,对那隐藏于语意深处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以准确领悟作品中的美。

其次,要赏析出美。同是赏析语言,要体会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例如小说的语言以生动形象见长;诗歌的语言则以凝练为其特点;剧本由于人物身份、地位、教养、性格及舞台时空方面的限制,则要求语言不仅要精炼,更应该富有个性化;散文的语言则丰富多彩,有的优美、含蓄,有的质朴、平易,有的细腻、委婉,有的粗犷、豪放;有的以抒情为主,有的以议论见长。

职高语文习惯上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把散文分为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性三类。对散文中美的发现和赏析,首先要把握文本的主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有关背景,还应从题材入手分析其立意,并通过文眼来解悟主题。其次是理清文本的结构线索。理出结构线索不仅要分析文本的结构形式,更要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这样才能体会作者构思的用心,才能体会其结构形式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其三应深入领会文本的艺术境界。要深入意境,把握内涵,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心中再现文本营造的艺术境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例如,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远程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语文下册),同学们就是通过作者对梁启超多角度的描述去感受这位中的风云人物,与其神交。其四还需品味文本的语言。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诵读、反复吟咏,既要懂得语言的表层意思,还要理解语言的语境意义;然后仔细揣摩研究文本的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面的特点,进而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领略文本语言的艺术魅力。

2.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瑕疵

要让学生学会发现文本中的瑕疵,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有人说,批判意识是一切思考活动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挑战文本需要批判性阅读,它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法,它是深入学习、研究和不断进取的基础。一个职高学生不懂得批判就算不上会读书,也无法掌握自学技能;没有批判的勇气与智慧,阅读就不会深化;跟着别人走,人云亦云,就不能进步、超越。

首先,批判性阅读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对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勤查工具书,弄清其准确含义,要让批判建筑在可靠可信基础上。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提高对文本内容的敏感性,并不断地向自己提问质疑,向文本提问质疑,要注意克服习惯性思维,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努力从初看没有什么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来。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所给予的现成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

笔者在对文本《生命的三分之一》(远程职业教育系列教材语文上册)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尝试过批判性阅读,学生在挑战文本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瑕疵,现开列如下:

①标题――违背生命规律。虽然“课文导读”认为“本文的标题新颖别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但是,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此质疑,觉得除了白天学习、工作之外,还要继续利用半个夜晚的时间,这是既违反劳动法,也违背生命规律的。

②论点――不辨证绝对化。在文本的第二段,作者邓拓先生认为“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一些学生的疑问是:高尔基、海明威这些人肯定算得上作者所说的“有成就的人”,但他们的自杀行为算不算“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③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文本《生命的三分之一》以例证法为主要论证方法,但第一个论据就起不到证明论点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汉书・食货志》中“相从夜绩”“一月得四十五日”的女工,跟论点中的特定对象――“有成就的人”,是毫无关系的,这一事例根本不能证明论点。

④论据――断章取义。文本中第三个论据是引用自刘向的《说苑》,一些学生认为此例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因为师旷所说的“何不秉烛乎”是比喻即使到了晚年仍须学习,而不是如作者所言“师旷劝70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这可能是作者为了论证的需要而有意曲解。

⑤论证――简单枚举。全文一共用了四个论据,采用例证法来论证,有欠科学之处,有点简单枚举。

学生的一些观点虽然有待商榷,但无论如何他们对文本已经产生了兴趣,已经用了心思,已经收到挑战性阅读的效果。

(三)知识内化,发展自我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是发现学习和挑战文本的最终目的,挑战性阅读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挖掘学生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自我建构的能力。挑战文本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学生在自由地与文本进行对接中,尽情享受各种文化的滋润,在集体性学习中促成自我的发展。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自主感悟、主动解释和自由批判完成新意义的建构,并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中去,联系现实谈认识谈看法,利用文本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可作如下拓展:朴素的坟墓体现着作者朴素的人格,坟墓与人的品格、个性、社会风俗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素材,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我们不能把接受式学习或发现式学习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互补。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重要、可行的,仍然是当今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然而,发现式学习确实也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方式,因为经过发现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更深刻、透彻、完整。教师应该既要“为知识而教”,又要“为思维而教”。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周庆元.中国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现代诗欣赏范文 下一篇:在路上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