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1 21:50:31

管理制度的作用

管理制度的作用篇1

关键词:合同管理;油田企业;作用

合同管理是对油田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的主要内容,同时对油田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油田企业中的管理制度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作,油田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与顾客的经济来往都是以合同形式和合同管理,所以,合同管理具备着基础性、复杂性、动态性的重要特征。

一、合同管理概述

合同管理是当事人双方或数方确定各自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不等同于法律条款但依法成立的合同也具有法律约束力。一般情况下合同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合同准备阶段、签署阶段、履行阶段、结束管理阶段。合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为企业在市场中提高竞争力,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合同管理的全过程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以致合同失效截止。因此,需要对签订前后的管理起到重视,系统性是对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所有部门进行整体管理。动态性是重视履约全过程中的情况变化,明确掌握对自身不利的变化,及时有效地将其修改、变更、补充以及终止。石油企业应用依法治企的重要途径就是合同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与企业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和企业规则制度,及时发现合同的不足以及不合法之处,以致油田经济损失的避免。在提升合同管理水平的同时,需要将每个环节的监管工作做好,为保障合同履行合理合法,对企业的口碑和信誉做到维护。对油田企业加大专业化的管理,能将成本的投入最小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且能够减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纠纷减少。

二、合同管理制度在油田企业中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油田企业的合同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合同管理应该是全过程参与全方位照顾的。有些管理人员未深刻地意识到管理职能的重要性,进行合同管理的时候就会有一些盲目操作,对油田企业可能会在管理是面临地风险没有进行科学地分析,就开始实施管理。对合同管理只有片面的认识,合同地风险控制不仅仅是通过单一的奖惩制度来管理,一切理论不贴近实际的话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价值,在不了解企业内部的控制,没有结合油田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管理,就会有潜在风险的可能,其次,油田企业内部普遍存在合同管理制度的不重视以及管理理念的落后情况,且法律意识也存在欠缺,对合同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工作的敷衍了事,签订合同也是如此。此外,认为管理工作是合同有关部门的责任,与自身无关,以及风险意识和重视程度不足。

(二)形式主义会审合同会审是有形式主义的形象存在,是由于会审人员的不负责,合同的起草结束,在开展有关部门对合同实施会审时,会审的部门随意让一名工作人员的参加,其中,有的工作人员对合同内容一窍不通,导致在会审时发生各持己见无法达成共识。在一些情况下合同定稿需要经过会审三次或三次以上,再次的会审中出现会审人员的变动情况出现,合同会审的严肃性欠缺,合同会审签字过程中由于一些部门不看清合同条款就盲目签字,从而导致合同会审形式主义的发生。

(三)盲目签订合同在签订合同的过程里有许多问题的存在,首先,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对对方资质不审核或者是审核不严谨,在对方企业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的签订合同,是会给油田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一些经济损失,其次,由于合同的多次变更,没有对合同的标额和期限商定明确就签订,或者是由于实际工作过程中任意更改工作量,导致与原合同不相符而不能根据合同如期履行。最后,由于合同签订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论证调查,导致合同欠缺履行的具备条件而终止合同。

(四)档案管理混乱由于油田企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越发突显。在大量的档案信息下,企业的发展需求已经不再适用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虽然在油田企业档案管理中推行自动化,但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自动化水平过低的问题,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工作率。许多油田企业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对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类型划分不明确、档案数据丢失、档案内容混乱以及档案数据的不准确等等问题。档案管理的混乱在档案索性方面能够明显体现出,类型不明确、层次混乱,因此,导致索引困难,对油田企业的日常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三、发挥合同管理制度在油田企业中的作用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法律风险的防控,是全体、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制度体系的防控管理也是达到风险防控的因素。需按照自身的经营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逐渐加大对外经济的交往、生产流程以及自身管理环境的法律风险的认知,因此,建立健全对应地风险意识制度体系,让制度体系合法且高效应用。制度体系的落实对企业法律风险具备实际意义,因此,在重视风险意识控制体系建设的同时,需对目前制度体系加大落实工作。只有将各项制度转换成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岗位员工的自觉性,才能使制度体系发挥出有效作用。其次,制度体系不仅是作为书面上的意义,还应转化为企业整体的行为模式,且保持制度体系和企业整体意志的协同。油田企业应定期对风险意识的培训,使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的整体制度理念获得创新和加强。法律的意义不只是应用法律手段去解决出现的法律纠纷,而是在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运用手段实施防控。所以,根据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开展全员法制教育,且提升全员守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对法律风险意识的加大提升。

(二)加强合同建设合同管理制度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了加强合同的建设我们可采用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规范合同的管理,树立优良的企业形象,在对合同建设中,需采用统一归口管理与分类专项管理相结合的形式,由指定的部门全面负责油田企业合同管理的全面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在提升合同管理水平时,需将合同管理工作专业以及专门化,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管理合同的负责,从而完善合同制度达到合同管理规范、科学、法律,制定符合实际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对合同建设的主要内容包含,合同的归口管理,资信调查、签订、审核审查、登记以及备案。合同管理制度虽然在油田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起到重要保障,担任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制度,让合同管理制度具备操作性,合同管理制度需包含合同管理方法、合同管理人员岗位的经济责任制、生产以及履约能力保障合同质量依法合理,合同内容条款完善,具备可实行性。最终,促进实施合同示范文本,对合同文字通顺保障,其表达明确清晰,期限、名称等等。

(三)加强审查工作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油田企业的审查工作可根据其自身实际的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数据库体系,应用计算机技术研发审查管理软件,使用电子设备记录相关信息。同时,对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企业还可以关注社会的动向,对系统设备的完善,引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技术,加大系统智能共享的建立,提升数据的共享,其次,对于企业管理层需提升对审查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企业管理的同时,只有管理层对工作审查的开展程度重视,可直接影响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

(四)科学管理档案1、明确管理档案机构根据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明确管理档案或者具备档案管理方法,企业需通过有关部门认定具有相应条件才能作为管理方,在油田企业破产、重组以及合并后,应及时的将档案交接到接收单位,没有落实的企业职工档案可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待落实后再转入。员工在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后,把该档案交接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人才交流中心。离职人员的档案由人才中心管理,为以后就业做准备。2、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对档案管理人员采选时,应该严谨选取,需符合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要求,选拔一批资历高、年纪轻以及思想政治素质高,并且具有计算机操作水平的人才,能够高效完成档案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其次,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制定合理的培训目标,经过分批集中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管人员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实际的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开展讨论,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激励档案管理人员加深自我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可从油田企业内部进行员工档案工作交流,解决实际困难、研讨新的发展思路提供平台,将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目标管理,按照年终考核,且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动力和激情。

四、结语

管理制度的作用篇2

一、我国公证制度职能作用

(一)服务人民保护法律的功能

我国公证机构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社会民事行为,为人民提供法律保护,通过公证的活动方式,引导以及为公众提供帮助,依据法律设立法人,解决民事纠纷和不合法的因素。确保法律正常运转。

(二)公证是预防性的司法证明

公证制度可以使法律行为更加完善、降低人事诉讼,保证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保护我国社会主义的防线,在法律方面,有其中的文案通过公证机构的认证。这促进了发生法律纠纷的人民更能依法的履行法律责任,减少再一次地诉讼。

(三)保障法律正确实施

公证机构隶属于司法机构,通过一些公众活动,有效维护我国法律以及政策方针的正确地开展。解决人民群众的法律问题、企业法人的经济纠纷、保护法律正常运转,使公民达成遵纪守法的的目标。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人民利益的保障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沟通、媒介的功能

在涉及经济交流和民事间往来的问题上,公证机构有着自己独特地处理办法,它在处理一些经济问题上,有着方便的位置,这与它地立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公证书又是有其合法的特点,有其代表的真实性,它不是一页空纸文书,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带有法律性质的文书。它是增强各国经济相互合作,建立共赢局面的不可缺少的媒介和工具。正是因为有了公正组织,它使得我国在与其它各国的经济交流更加方便,它在对吸进外部投资和发展国内的经济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伴随我国改革的实施,我国与其它国家交流日益广泛,涉及领域众多,经济利益方面的纠纷势必会不断加剧,那么,公证机构必然发挥自己重要的职能作用。

二、公证积极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公证制度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有着自己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维护和谐社会的运转,公证制度必须积极参与到其中,利用自己的职能解决民众矛盾,才是对其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下面,我们就将矛盾的产生分为以下五个大类:一是家族纠纷。它主要产生在家庭间的生活中,婚姻间的问题,邻里间的问题,他们的发生与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自身的感情控制息息相关,有着不确定性、突发性。因为发生的事先不确定性,所以导致不能及时应对和处理,极其容易产生不好的结果。二是农村里面时常发生的土地财产纠纷。因为国家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导致农村城镇大力加强自己的建设,最常见的是连接村与村之间道路的修建,还有政府的征地,城市拆迁,以及城市吸引外资建设项目。这些纠纷也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三是道路违章、事故纠纷。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工具不断变更,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人民的代步工具改为汽车,致使汽车的数量急剧增大,因此,时常可见交通事故的发生,来自道路的纠纷越来越多。四是经济方面的纠纷。经济带动社会发展,在发展道路上,来自经济的纠纷也是纷涌而来。企业内部对员工工资的不及时发放,拖欠工人工资,还有欠债不及时归还的债务问题。五是对特殊人群的工作安置。近年来,很多失业人员由于年龄、劳动力、以及技术水平的影响,导致工作难找;还有的就是军人的工作安置,退伍军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生活难以保障,都会形成社会上的矛盾纠纷。随着这些矛盾不断的发展。公证处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它具有其合法性,介入到矛盾集体中,维护公众合法利益。而且可以对已退伍的士兵签订《退役士兵自愿自谋职业协议》进行证明,依法对解决社会中的热点话题提供帮助。面对特殊的矛盾纠纷,可以开通绿色通道,高效、及时化解矛盾,推进社会矛盾处理。

三、公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

(一)加强认知公证的重要性

在社会的管理创新中,我们应加强其对公证的重视,使公证在管理创新中执行自己的职能,这对维护和谐社会是极其需要的,这不仅是对社会管理的帮助,更是强大公证队伍的一次发展契机。我们要重视公证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社会管理的不断加强,增强社会管理的任务迫在眉睫,公证职能的合理发挥,将势必使得社会管理工作如虎添翼。

(二)不断完善公证在管理创新中的工作体系

在公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应首先确立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这一首要目标,把其作为重中之重,在工作中,完善其在管理创新中的机制,确定公证工作的目标,真正使得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者,因为公证的特殊性,协调有关部门为公证的参与保障充分发挥职能的环境。

(三)加大公证的工作范围

因为公证业务包含领域广泛,面对和谐社会的建立,充分在不同矛盾问题上运用公证去解决它,加大为社会管理创新更好的服务。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开展公证业务,比如城市拆迁、公司的革新、承包山林等很多方面解决社会纠纷,促进社会有条不紊发展。

四、结语

以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公证工作,确立公证工作的方向,认真开展公证业务的发展,使公证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去,保证公证制度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不段发挥其作用。

管理制度的作用篇3

关键词:物资管理;内控制度;作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人力成本逐渐攀升的今天,如何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收益,是所有企业均在思考的问题。降低原材料成本最直接的途径,一是降低其采购成本,二是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避免原材料浪费、提高材料使用率,而这些都涉及到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

物资管理是企业施工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物资采购成本占施工总成本约60%-70%,物资是企业生产经营重要的管理对象。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宏观发展环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企业的物资流通渠道和购销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管理体制的完善,很多企业逐步地开始实施更为有效的物资管理办法,如采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软件等。但是,大多数企业在技术、资金投入等诸多方面仍然是属于比较落后和小规模的,因此不可能进行高效的信息化控制和管理,这些企业在外部条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物资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企业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企业领导对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对物资管理工作不以为然,物资管理系统单一,没有规范物资管理各个环节,因此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2、物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基础还需完善

物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应的管理体制应该在计划、采购、供应、管理、使用等环节上有严格的规定。近些年来,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包括物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供应管理、仓储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但制度的适合性、全面性、实效性较差。同时,由于制度与制度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协同,造成整个管理制度不成体系,甚至相互矛盾,不能达到系统协同效果。

3、物资管理环节上的问题

(1)采购环节的问题。采购是物资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内容,物资采购包括实物资源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如果没有政策规范性指引,企业实物资源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形成的是很可能自己约定俗成的一套模式,这种模式往往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成长性。由于在物资采购环节没有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不能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另外,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商的运营绩效对其下游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快速反应,就必须高度重视供应商的评价选择。但是,有些企业在采购环节上,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特点和市场风险缺乏深化的认识,采购工作存在简单化、不规范化的倾向,许多的物资采购招标活动不够规范,尤其是有些企业往往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供应商准入制度,这些都人为地增大了企业的供应风险。

(2)库存管理环节上的问题。库存作为供需之间的缓冲,一方面,适量的库存可以应付规律与偶然性的需求变化,起到应急和备用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一定数量的库存又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延长了资金的周转,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库存控制策略,在保证生产连续性和保持一定程度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库存水平而不影响施工生产是库存管理的重要目标。

4、物资管理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

从一些调查研究发现,物资管理领域的腐败现象相当严重,有的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各种名目的“提成”、“回扣”、“好处费”等扰乱了企业正常的物资采购监督管理。同时,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不断国际化、扩大化,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日益繁重,物资采购和供应当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物资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物资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问需于基层、问计于一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应对日益繁重的物资管理任务。

5、物资管理绩效评价尚需完善

对企业项目物资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可以判断项目的物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物资管理能力。按照建设“五型企业”的要求,很多企业在质量效益、资源节约等方面建立了包括资金占用率、库存增长率、废旧物资回收率等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但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物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6、风险预控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近几年来,有的企业已经开展了风险源管理活动,进行风险源辨识,建立风险库,对市场风险、运营风险、采购风险、成本风险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也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要从根本上防范和应对风险,从本质上保证物资管理工作安全,还需建立长效的预控机制。

二、内控制度的内涵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或单位为了保证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性,而在企业或单位内部实施的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制度措施,以达到控制资产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及防止舞弊的目的,同时为实现良好的经营效果、法律法规的遵循以及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提供合理的保证。内控制度是由企业管理者、董事会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执行的。内控制度在管理中的目标包括: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安全,确保资产能够合理有效的使用;保证企业内部制定的管理政策、制度以及会计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并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做好科学预算,合理控制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避免资产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预防产生各种错误,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一经发现和查明,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为了有效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施,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管理程序和职责分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合理运行的前提是合理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每项经济业务运行的过程中,应当有两个或两个部门以上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进行分工负责,以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保护资产的安全。企业在贯彻落实内控制度时应当重视执管理人员的选用问题,只有选用较高能力的工作人员来执行内控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部门也应当起到监督作用,使内控制度更加完善,杜绝内控制度管理人员,避免因为管理效应弱化,管理力度递减,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等情况的出现。

我国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内控制度,使企业的运行、业务管理在一定范围内有章法可循。但是,还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再加上内控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观念不合理,缺乏竞争意识;法人治理机构不够规范;外部监督力度不强,监督环境不到位等。我国企业应当在原有管理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内控制度的创新,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层人员、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的职责,使各个部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同时加强外部监督的力度,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使企业的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三、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中的作用

1、梳理物资管理流程,完善管控措施

为了保障物资的安全,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益,完善物资的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全面梳理物资管理流程。在梳理过程中应当先从大类进行区分,再进行细化和梳理。比如,存货的梳理,应当先从原材料、周转材料、半成品、成品等进行梳理;在梳理流程中应当注意各个环节的整合,比如,对存货的梳理可以从验收入库、仓库储存保管、领用出库、存货盘点以及存货处置等环节进行梳理。在物资梳理整合过程中,应当对照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检查是否落实企业的相关制度措施。完善物资管理控制措施的关键步骤是物资的梳理。通过物资梳理可以发现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企业可以将这些问题加以分析,查找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健全物资管理的相关制度措施,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物资管控措施,保证企业物资的安全完整,提高物资的使用效能,防范企业资产风险,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能力。

2、落实内控制度,规范物资需求

企业在物资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编制不科学,物资需求计划不够规范,对物资的消耗规律掌握不够明确,对生产物资需求量的预算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的物资使用和管理没有达到精细化的要求。通过内控制度的要求使物资问题得到解决,首先是物资需求的预算问题,科学合理的预算应当由项目技术经营部门负责执行,提高物资需求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防止物资的积压和不必要的浪费。在完善物资预算制度的同时,也应当进一步完善物资消耗控制管理工作。在使用过程中由作业部门和使用单位执行物资的控制措施。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和物资消耗控制制度,明确物资使用去向,以保证物资使用和消耗在预算范围之内。严格遵守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完善物资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目标体系。企业应当按照内控制度的规范管理物资,明确物资管理分工,延长物资使用周期,避免出现物资积压、成本过高、物资使用效用较低等问题的出现,使物资管理和使用处于一种优化状态。

3、固定资产的维护和升级改造

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建筑物、房屋、机械、机器、运输工具,以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需的物资条件。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与固定资产是否安全完整息息相关。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进而设计出合理的使用流程,健全管理控制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安全和高效运行。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程序包括固定资产的取得、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造册和运行维护。固定资产的取得时的内控措施是:企业根据合同和货单进行严格的验收;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特点加强管理工作。企业在取得固定资产后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登记,编制目录,建立卡片,便于统计和管理企业的固定资产。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升级改造,以便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保证施工生产的节能环保。

4、加强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延长物资使用周期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应当加强对就物资的回收利用力度。延长物资的使用周期,充分发挥旧物资的作用,利用内控制度对物资的管理进一步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和物资的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对物资使用和消耗动态的掌握,对企业各项目的物资回收情况进行梳理整合,对于有利用价值的物资加以维修,变废为宝。对于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物资进行清仓工作,通过信息化管理将企业隔部门的物资纵向连接起来,加大了物资管理力度,重视旧物资的再使用和管理,核实旧物资的价值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使企业的物资管理保持良性循环状态。

在当前形势下,延长物资服务年限,发挥废旧物资作用,不失为缓解采购资金紧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办法。作为企业物资管理部门,就应该做好此项工作。物资经过修复过程,确定报废,其用途方向又是一个节约成本的大课题。是直接进行废物处置,还是根据报废等级选择适当的工艺处理,投入新的使用流程。两种不同的处置方式,给企业效益带来的差距是巨大的。

对于常规维修材料的修复利用工作也不可忽视。其一通过对废品的回收能够反馈正确的物资消耗信息。其二是可以通过回收的物资加强修理工作,变废为宝。要保证这两个方面功能的实现,必须通过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进行控制。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掌握物资的消耗动态,对基层单位的物资回收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物资核定回收率,通过物资消耗纳入网络化管理,实现日清日结。项目部将实际消耗进行网络记帐,通过网络把物资管理单位进行纵向连接起来,实行垂直信息传输,加大了管理力度,及时撑握废旧物资回收的动态。实现从ERP的发出到消耗系统的使用,再到废旧物资回收入库,形成了一个废旧物资管理的系统环,实现了有发出,有使用就有回收,回收物资有帐、有实物。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因素日益增多。物资管理工作是否合理科学已成为影响企业是否能够长足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度,明确物资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梅.浅谈内控制度在物资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1,04:47-48.

[2]王正方,徐英田,李瑞臻.企业物资管理监控机制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2005亚洲国际过程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展览会论文集[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2005:4.

[3]张伟.企业内控制度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192-193.

[4]周子敬.基于工作流的物资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9.

管理制度的作用篇4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设计与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科研工作在社会中逐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而来的经费管理逐渐成为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无论是学校还是国家都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我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并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在不断改善科研管理基础条件的同时,其学校科研水平和质量也将大幅度提升。

一、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的设计

(一)项目管理与校级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分为纵向项目管理与横向项目管理。纵向项目管理是指从国家以及政府等地拨款资助的研究项目。高校科研人员需要在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纵向项目,在获得政府批准立项后,才会纳入本学校科研管理流程。横向项目则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项目,其纳入科研管理流程与纵向项目管理流程相同。校级项目管理流程虽然与纵向项目管理类似,但在纵向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申办流程,学校采用填写申报书的方式,通过专家评审并邀请本学校专家开展评审工作,批准后将直接纳入到校内立项登记[1]。

(二)科研经费管理

在现代高校中,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高校经费管理人员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科研项目的预算进行登记,并对到款经费进行确认、管理,针对各校本身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性需求,设计相应的流程:项目经费管理部门结合项目的不同类型以及学校的政策设置各类经费的预算分配比例,学校财务系统将最新到款信息同步到科研系统中,校内科研人员可以采取在线认领项目经费的方式领取科研经费,院科研秘书确保在线认领项目经费的准确性,项目负责人完成项目执行,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等,最后学校实现了科研项目立项、经费转账审批、预算指标分配以及项目决算等科研业务流程。

二、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经费的预算与支出标准不够科学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从学校的实际具体情况出发,更要从国家相关政策的客观方面分析。从学校和个人主观而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必然受到编制人员对预算的认识以及科目的理解等影响。根据调查显示,现代高校科研经费预算与支出标准不够科学,主要由于学校内部分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预算的重要性与严肃性认识的不够充分以及校内部分负责人缺乏对科研预算编制充分的了解,从国家政策客观角度而言,国家现行财务开支标准的调整时常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高校会计体系无法适应,必然导致现代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在应用中存在问题[2]。

(二)科研经费拨款和项目结账的管理不够完善

在科研经费拨款和项目结账等方面,虽然近些年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进行改善和完善,但是科研项目研究经费拨款依然存在问题。部分高校科研项目首批财政拨款资金到账滞后项目起始日期较长,致使学校科研项目由于实施周期被挤压而影响项目完成的质量。另外,学校科研项目管理也存在不结账的现象,由于学校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时缺乏对科研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未充分关注后续支出的内容,科研项目结题与结账脱节,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3]。

(三)投入科研经费机制与信息平台不够健全

就目前国家投入科研经费方式而言,多数政府部门是按照项目类型确定科研经费的资助程度,并没有对其按照项目研究的难易程度以及工作量等因素进行区分。就学校科研主管部门而言,其对经费预算执行实效重视的程度不够,并没有将校内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与预算执行情况相结合进行综合性评估。另外,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统一的科研项目信息共享的平台,由此导致政府各级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致使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与信息平台不够健全。

三、完善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科研经费预算实行分类、动态的科学管理

完善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问题,首先要对科研经费预算实行动态、分类的科学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相关文件精神,高校应理清科研经费项目分类,对科研项目预算实行分类、动态的科学管理。高校应加强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科研项目预算与会计核算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两者进行绑定,实现科研支出的规范化控制;运用财务软件的预算管理功能,对项目经费实行支出科目预算指标额度控制,在网络平台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对照表,促使项目负责人自觉按预算用款;在网络平台建立科研经费信息管理模块,整合科研项目信息、财务收支信息等资料,实现科研与财务部门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双方信息的及时沟通,解决长期以来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两张皮的现象,便于对科研活动从预算申报到结题整个过程的动态全程跟踪,方便项目负责人查询和各类统计报表的生成和分析,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4]

(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结题与结账的管理

完善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问题,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账的管理十分重要。国发[2014]11号文件中在第五点第十八条改进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项目在研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验收,且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好的,项目结余资金按规定在一定期限内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并将使用情况报项目主管部门;未通过验收和整改后通过验收的项目,或承担单位信用评价差的,结余资金按原渠道收回。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中,应建立“项目是否结题”“项目是否结账”标示,并根据项目审计报告关注项目后续支出的时间、内容及范围。高校财务在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暂付款的管理,根据科研预算设立明细科研暂付款科目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额度控制的范畴,做到预算、决算的执行进度与项目资金变动相关联,解决科研项目长期以来存在的预算额度不足无法冲账或结题调账的现象。

(三)建立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统筹管理模式

完善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问题,建立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统筹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国发[2014]11号文件在第五点第十七条完善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间接费用用于补偿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所发生的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高校应根据科研项目的不同类型、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统筹考虑间接费用在学校、项目承担院系、项目课题组之间的分配,制定合理的比例分配政策,使学校、院系的公共投入得到合理的补偿,又能调动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高校通过建立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统筹管理模式,既解决了学校投入科研成本的补偿问题,又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线科研人员承担纵向项目的绩效支出问题,体现其人才价值,激发人员活力。

四、结语

科研管理作为学校以及国家十分重视的研究型活动,其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的设计以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以往我国各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国家关于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的重视程度,结合国务院2014年11号文件、2014年64号文件的精神,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完善现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问题,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磊宏,陈成.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S1):451-457.

[2]姜红,祝合良.协同创新 研以致用 积极推动高校科研发展――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5,01(05):72-74.

[3]贾明春,张鲜华.高校科研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及对审计工作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3,11(03):28-33.

[4]温晓云,张界新,马丽蓉,陈成.高校科研经费内控管理对策的构思[J].会计之友,2013,02(27):108-111.

管理制度的作用篇5

【关键词】 制度文化建设;医院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64-02

在进行医院管理时,制度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凝聚力以及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等,因此应有意识的加强医院的制度文化建设[1]。本文就此对制度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期间为A组,另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为B组。

1.2 方法 A组在进行医院管理时采取常规的制度文化建设,B组在A组基础上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对两时间段医院的工作人员对于制度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其中进行相关满意程度评价的工作人员相同。

1.3 数据处理 将所得资料输入SPSS18.0软件包分析,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及例数(n、%)表示,组间对比为t检验及χ2检验。其中95%为其可信区间,P

2 结 果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相对于A组,B组中工作人员对于医院管理中制度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更高,P

3 讨 论

随着现今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医院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严重,而目前医院的环境变化以及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文化出现一定的缺失。而医院文化对于医院的发展以及医院管理有一定的影响[2]在加强医院制度文化建设时,首先应对管理者的文化进行良好的树立。由于医院文化的核心为管理者的文化,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文化建设结果,因此,管理者作为文化建设的负责人,应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树立良好的文化方向[3]。第二,应将相关制度变为流程,从而使得流程形成文化。由于医院均有各自的价值观、发展目标以及医院精神,若其不能够较好的体现在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中,则易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应将其观念价值具体为制度,从而在工作中体现其医院文化,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在进行医院管理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工作人员的自我提高以及自我完善意识,从而达到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笑双.制度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2,(08):793-794.

[2] 俞郁萍,杨伟国,严肃.文化建设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功能及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05,(05):319-321.

管理制度的作用篇6

关键词:责任会计;作业;作业管理

传统责任会计制度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该项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此,企业应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责任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使该项制度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本文在分析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点及其不足的基础上,就作业管理对责任会计制度的改进谈1点看法。

1、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的责任会计制度。这种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以下特点:1是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较长。2是企业生产1般追求规模经济,生产改进分阶段进行,并且允许生产存在1定程度的缺陷。3是企业1般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订价方法,对顾客偏好的关注甚少。4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按职能权限划分,具有层次性、等级性。

与上述生产经营环境相适应,传统责任会计制度有以下特征:1是按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划分责任中心。我国的1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2是主要采用价值指标作为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指标,如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等。这些指标在1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3是通过对各责任中心可控指标的实际值和预算值的比较考核业绩,计算并区分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作为奖惩的依据。4是把责任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每个责任中心再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和传统责任会计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生产经营环境在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1是企业必须正视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提高灵活反应能力,改变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生产出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高质量产品。2是企业需要采取满足顾客需要的营销策略。企业要不断创新,不能再以成本为基础计价,而需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订价模式,这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3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传统的按职能设置部门,向强调顾客、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组织形式转变。

面对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传统责任会计那种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以较单1且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做法,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首先,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生存。这样,在1定时期内,如果以稳定的标准考核企业业绩,显然不能促使企业各部门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顾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对产品质量、产品交货期、产品售后服务的要求等,以单1指标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显然不够。

面对种种挑战,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满足环境所需,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为此,企业管理思想应进行重大变革,以形成新的企业观,使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新的企业观是把企业看作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1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1个企业就形成1个由此及彼、由内及外的作业链,亦即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从顾客那里收回转移给他们的价值,形成企业的收入。收入补偿完各有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之和后的余额,形成企业的利润。在这种观念下,企业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便于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同时努力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满足顾客所需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作业管理。企业将其责任会计制度建立于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新型的责任会计制度。

3、作业管理对传统责任会计的改进

当企业实行作业管理之后,其责任会计制度便相应实现了多方面的改进。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其1,以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跨跃厂组织机构界限,克服了以组织机构划分责任中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而改进和创新的基本单位是由相互联系的作业组成的。组成过程的作业是联系投入与产出的桥梁,资源通过作业形成产出的价值。因此,以相互联系同质的作业组成的作业中心为基础设置责任中心,便于责任的划分和业绩的考核。

其2,以动态的业绩考核指标代替传统相对稳定的业绩考核指标。业绩考核指标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且以过程为导向,与过程的效率和产出相关。另外,为了激励企业不断增加顾客的价值,该指标可能是1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尚达不到的目标。 其3,以多样化的指标补充传统较为单1的价值指标。虽然成本仍是1个重要考核因素,但在现代经营环境下,时间、质量、效率等同样对顾客有价值,所以不仅像成本1类的价值指标,而且更多的非价值指标,如交货期、生产周期、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等同样成为考核业绩必不可少的因素。

其4,以更复杂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提高效率。虽然引入作业管理后,奖励方式和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相差不大,但在新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奖励制度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强调过程改进,而过程的改进是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以群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比以个体为基础的奖励制度更为合适。

4、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作业管理在责任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责任会计控制要素来分析。制定责任会计控制要素的核心是划分责任中心,建立业绩考核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和奖励。对于控制要素的前两项,笔者认为,作业管理在其中的应用主要是分析作业,寻找成本动因,划分责任中心(作业中心),进而建立考核指标。在后两项的应用主要是出具评价报告。

其1,分析作业。分析作业是作业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对1企业所进行的作业辨认、描述和评价的过程。该过程需分析企业进行了多少作业,有多少人参与了该项作业,作业耗费了多少时间和资源,并评价作业对企业的价值,分辨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分析作业首先要确认作业。因为只有确认了作业,才能据此寻找成本动因,划分作业中心进行业绩考核。笔者认为,确认作业应遵循“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的原则,即先粗线地描述出企业大体的作业情况,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地细分。这里要把握作业细分度,不可过粗,也不可过细。过粗不能提供管理所需信息,过细则工作量太大,导致管理成本过高,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现以1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的确认。首先,把该企业的工作分为5大类过程(若干作业的集合体),即厂部维持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产品设计过程、生产过程和顾客维持过程。其次,把各过程分别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厂部维持过程可细分为人事管理、会计记录、财务计划以及法律咨询等子过程。新顾客或新业务的获取过程可细分为研究开发、广告促销、方案论证、订单处理和人员培训等子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可细分为设计研究、产品计划、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调试等子过程。生产过程可细分为预测、采购、生产、安装、维护等子过程。顾客维持过程可细分为包装、销售、顾客培训、技术指导及维修服务等子过程。再次,在各子过程基础上,再细分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过程。如生产过程中的采购子过程可再细分为购买材料、存储材料和质量检验等更细的子过程。最后,把更低层次的子过程细分为若干作业。如上述存储材料这1低层次的子过程可细分为收料、运料到仓库、存料、发料等作业。

其2,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管理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业成本的发生,以便有针对性地减少不增值作业,合理安排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样,寻找到作业成本动因,有助于企业合理确定作业考核指标,更好地明确责任归属。寻找和分析作业成本动因时应注意,对于1项作业成本而言,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在其中找到1个最主要的原因作为该项作业成本的原因。例如,设备调试费的发生原因可能与产品的批量大小、设备的新旧程度、调试的次数有关系,但调试费用的大小则主要由调试次数的多少来决定,所以应选调试次数作为调试费这1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在分析了作业和作业成本动因之后,企业就可以跨组织机构界限,把从事同质作业的部门和人员组成1作业中心,根据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设置考核指标。

管理制度的作用篇7

摘 要:人作为社会集体中的独立存在有着很强的荣辱感,因此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促使人力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形式多样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中,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受到欢迎和推崇。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同样如此,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其中的有效作用,也是促进学校长远发展、提升教育竞争力的有利法宝之一。

关键词 :学校 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 作用

在现代化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中,激励机制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然而激励机制不是随随便便就予以奖励的,需要真正理解了激励机制的含义,明确了激励的主要目的,清楚所要达到的最终的激励果效,按照一定的监察与评判标准,能够真正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而定才行,否则也会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是形同虚设而没有任何实在价值。

1、激励机制的简介

激励,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激发和鼓励的总称,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唤醒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一个复杂的机制,包含物质上的、精神上的甚至有时也会工作上的一些提升机会。人是一切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元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只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的发展。然而激励机制不是随随便便就予以奖励的,否则也会变得毫无意义,而应该是合适的监察与评判标准才行。在现代化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中,激励机制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2、激励机制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状

激励机制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校领导在高度肯定教师的教学工作所做出的成绩的同时,都会在实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做出突出贡献或是有突出的科研以及教学成果的教师予以各种形式的表彰和荣誉的嘉奖。然而由于校领导更多的时候没有实际参与到教学管理过程中去,不了解实际的评优制度的管理细则,因而导致激励机制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并没有真正发挥实效,造成资源的极端浪费。

2.1 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过分偏重物质奖励

在我国众多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可以清晰可见的是,奖励为学校教育做出巨大贡献、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有科研课题、获得校级以上的一些荣誉时,学校对这部分教师给予的最多奖励就是以现金的方式来进行,而对于获奖教师真正的获奖原因与获奖心得却很少得到重视,也很少在其他教师中树立典型形象,精神鼓励尤其匮乏。甚至有时候由于相关负责人自身人为操作的不当,还会把对获奖教师的奖励化等于一定数额的金钱,因此导致学术环境的不再干净和纯粹。诚然对于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满足其生活上的需要是很重要的,但是过分偏重物质上的奖励,把搞科研做学术研究当成是在赚钱的过程,就会大大降低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无法使他们从工作成果中带来自己臆想之中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甚至还会导致工作兴趣和工作热情的降低,给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2 激励机制不完善,考核标准不公平

任何激励制度执行的前提都是要在对比和评选中产生,没有对比就看不出优劣,没有考核就找不到真正该得到激励的对象。然而在现代学校的管理中考评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职工对学校绩效考核标准与薪酬的发放感到不公的情况也不再是偶然,在控制不力的情况下,会极大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每个职工对于自身的工作与所获的工资都有着自己一定的心理预期,因此在所有人的基本薪资标准一致的前提下,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与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就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3、激励机制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的过程就是使个人的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客体的内在潜力去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进而出色地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目前学校主要是以打造自身的教育和文化竞争力为主要的核心,因此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的激励机制的实施,可以在学校内部形成合力、齐心的良好的竞争氛围。也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职工的对学校的认可,以及内部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与向心力,使整个激励体制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1 通过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职工的内在需求

任何激励机制的对象都是付出劳动的人,而学校内的激励机制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教职工。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通常都比较单一,长时间的从事教学容易造成一系列的心理枯燥和视觉乏味,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一种懈怠的工作状态之中。此时恰当的激励制度,会让教师有一种新鲜的奋斗感和所要得到的冲动和欲望,因此会极大地刺激教师的工作心理,兴奋他们的大脑皮层,从而由内而外地最大限度调动其内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去推陈出新,不断寻求变革和创新发展之路。让广大教职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看到希望,更能够有个前进的奋斗方向,以最大地发挥自身存在的潜力。

3.2 通过激励机制,优化师资力量

现代学校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学校内部师资力量的竞争,在于学校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因此,良好的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实行区别对待和保护政策,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教师进行科研创作,让职工所做出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实际回报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投身到学校教育的行列。

3.3 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良好的用人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的满意程度,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认可,进而增强教职工愿意留下来长期任教的欲望和决心的形成。通过激励机制的手段,可以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真切体会到付出与所收获的是成正比的,能够使自己的教育才华有真正的施展空间,真正营造出一个劳有所得、人尽其才的公平和谐的工作氛围,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稳定性。

4、结 论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在学校管理中施行良好的激励机制,就是一个能充分得到教职工的心的重要的举措。而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引进激励机制更要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要想保障整个激励机制能够真正的发挥功效,还是应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透明、阳光才行,即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使在机制下受益的员工可以经得起考核与考量。

参考文献:

[1]杨海红.试析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

[2]许长青.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7).

管理制度的作用篇8

关键词:内部稽核制度;问题;措施

内部稽核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机构本身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自我检查和审核。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政府借鉴国际会计标准,不断改革会计法规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法规制度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完善。这就要求会计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以适应新情况、新业务的要求。因此,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建立和完善内部稽核制度,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

一、内部稽核制度的主要内容

根据《会计法》第三十七条、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会计工作实际,内部稽核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审核会计凭证、帐簿、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计算是否准确,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是审核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审核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或制止。

三是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与账面记录进行核对,确定帐实是否相符。不符时应查明原因,并提出具体措施。

四是审核财务、成本、费用等计划指标项目是否齐全,编制依据是否可靠,有关计算是否准确,各项计划指标是否相互衔接等。审核之后提出建议或意见。

二、当前内部稽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内部稽核制度基础薄弱,削弱了内部监督的执行力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其他分项制度如定期盘点制度、帐簿制度等相比,内部稽核制度效用的发挥更多地被隐藏在了会计核算过程中,内部监督的成果在会计核算的成果中无法单独显示,因而,一部分企业领导人对内部稽核制度认识不够,认为在会计机构中建立稽核制度是累赘,稽核监督是多此一举,是企业资产的浪费,不愿在企业建立内部稽核制度。或对内部稽核制度敷衍了事,制订的规章制度内容不完整,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内部稽核制度流于形式,会计监督形同虚设。

二是内部稽核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内部监督的充分发挥。一些企业虽然对内部会计控制比较重视,建立了内部稽核制度,但是从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首先是稽核程序存在漏洞,没有将内部稽核与其它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相联系,形成科学、系统的内部监督网络,从而不能有效地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支出进行监督。其次是在稽核内容上片面、孤立。主要是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在稽核内容上,偏重原始单据的审核,忽视了对帐簿、报表的审核;偏重凭证、报表和账簿正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的审核,忽视了对经济活动真实性的审核;偏重对会计核算的审核,忽视了对成本、费用等各项经济指标的审核;偏重对具体经济业务的审核,忽视了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审核。导致内部稽核失去了应有的效力。第三是稽核方式落后。主要是把重点放在了事后稽核上,没有或忽视了事前、事中稽核。当前的稽核方式通常是在违法乱纪行为发生后或企业已经蒙受损失后才设法堵塞或控制,从而造成,内部稽核成本过高,而稽核效果甚微。第四是没有建立稽核结果反馈制度。主要是日常稽核中满足于对问题和错误的发现和批露,对有关问题和错误最终如何解决,解决的是否彻底等漠不关心,导致监督工作半途而废,监督效果不彻底。第五是内部稽核制度适应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变化的能力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新政策、新问题、新业务层出不穷,对内部稽核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不能适应这种要求,没有能力做到随变化而变化,使内部稽核监督制度出现漏洞,从而消弱了内部稽核制度的基础。

三是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独立性是影响内部稽核制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也大多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责任心,自我管制能力差,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在现行企业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独立性不够,从而使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受制于人,不能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给内部稽核制度造成极大破坏。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稽核制度的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提高对内部稽核制度的认识。通过对《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使有关人员明确认识到建立内部稽核制度是国家法律的规定,是必须执行的;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并与其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结合,是实现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保证企业财产安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措施和保障,从而使企业有关人员真正认识到建立内部稽核的重要性。进而在转变思想的基础上,自觉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的有关要求,并结合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稽核制度,为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奠定基础。

2.建立科学完整的内部稽核体系。首先是完善稽核程序。就是要根据本单位、本企业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的特点,按照相互牵制、分工负责的原则,突出重点和难点,从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入手,结合预算控制制度、定期盘点制度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覆盖单位整个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内部稽核制度的监督控制效能。其次是充实稽核内容。要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等法律法规赋予内部稽核的职责,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克服过去内部稽核就是对凭证、帐簿和报表等进行事后重审的狭隘做法,不断提高稽核监督广度和深度,将对经济业务和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审核,成本、支出、费用等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以及对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等纳入内部稽核范围,以实现对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全过程的监控。第三是建立科学的稽核方式。要在现行事后稽核的基础上,建立事前预审,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的全程稽核方式和稽核意见落实答复制度。特别是,涉及大额资金和大宗财产物资的收支时,应当启动事前预审,由稽核人员在业务发生时,对原始单据及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等进行预审,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资金和财物的收付。同时对经济业务进行后续跟踪了解,以便随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并要求有关人员就问题的解决情况做出答复,真正将问题解决,以减少企业损失,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3.加强会计培训工作,提高稽核人员素质。稽核人员在贯彻落实内部稽核制度上承担着重大职责。因此,要建立单位组织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制度,促使稽核人员努力学习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拓展视野,增长新才干,提高业务技能,以适应会计法律环境和经济业务环境变化,对稽核人员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稽核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不谋私利,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敢于坚持依法监督,从而保证内部稽核制度的贯彻执行。

4.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激励约束机制。首先,鼓励稽核人员树立为单位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会计监督工作职责。其次,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稽核人员进行考核,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要将各项奖励或惩罚措施与经济利益挂钩,不但要对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坚决贯彻法规政策的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还要对于那些工作不力,甚至与有关人员串通弄虚作假的人员,进行严厉的精神和经济处罚,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还要追究其相关责任。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稽核人员进行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奖励或惩罚,从而激励和促进内部稽核人员尽心尽责地做好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平津.新时期财务管理者的素质要求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9.

[2]柯署梁.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财会通讯,2006.12.

[3]朱燕杰.浅议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商场现代化,2006.9.

上一篇:医学生职业规划范文 下一篇:五水共治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