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历程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22:11:39

我的成长历程作文

我的成长历程作文篇1

关键词:乡土历史 课程资源 课程体系 教育观念 数字电子化

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稗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结合乡土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为我们打开了历史教育的新天地,面对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开展乡土历史的教学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有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子。这些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许许多多的资料散见在有关的文史资料,学生也有条件收集到。但是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内涵,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但长期以来乡土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乡土历史教学现状

1、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上,在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教师也已经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进了乡土历史的某些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我们的历史教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下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乡土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效果

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在我国历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学时间约8课时,在教学中,这些课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教材的有关内容,穿插使用。乡土历史教学缘何在学校遭遇“寒流”?是否将乡土历史教学纳入升学考试及分值比重加大才会让它热起来?我觉得关键要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让它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既要做好教材、学科建设,又要开发丰富生动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多地认识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从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

3、历史教师学识不足制约了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

我们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乡土史,只是凭个人兴趣,对其作简单了解。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在编好乡土史教材的同时,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好当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开发乡土史教学资源的途径

1、搜集整理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除此以外,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2、走近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表现表现形态多样,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

3、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

四、乡土历史教学意义重大,当引起历史教师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他们一般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一片瓦砾,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进而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

我的成长历程作文篇2

一、黄牧航主编的“历史教育硕士丛书”(长春出版社,大部分2012年出版)

该套丛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的编写主要面向全国历史教育硕士,中学历史教师,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具有学术性、实践性、代表性和前沿性。该套丛书编委会编委集中了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大部分专家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的赵亚夫、华南师范大学的黄牧航和张庆海、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稚勇、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月琴、南京师范大学的刘军和姚锦祥、陕西师范大学的赵克礼、四川师范大学的陈辉、湖南师范大学的余柏青、山东齐鲁师范学院的齐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社长任鹏杰和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等。

1.赵亚夫、唐云波主编《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360页)

该书体现了国外历史教育研究的最高成就,为历史教师了解和研究国外历史教育提供了借鉴。

2.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著《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320页)

作者吸收国外先进历史教育思路,对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与实践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3.宾华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180页)

该书的特点是: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实用性和操作性强。

4.王继平著《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76页)

该书非常契合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做研究型历史教师的理念,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案例。

5.陈志刚著《历史课程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36页)

该书的特点是:体现最新课程改革理念,内容全面,选材广泛。

6.王泳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36页)

该书特点是:时代性强、视野开阔、重点突出、选材广泛、材料丰富。

7.张庆海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长春出版社,2012年5月,215页)

该书是第一本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史学理论的作品,值得中学历史教师和历史教育硕士认真阅读。

8.王雄著《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长春出版社,2012年6月,309页)

该书是第一本关于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的专著。

二、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类著作

1.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著《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351页)

该书是何成刚主编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的作品之一,是史料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2.夏辉辉著《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148页)

该书是何成刚主编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的作品之一,该书选择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朱汉国、陈辉主编《高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236页)

该书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编的“青蓝工程系列丛书”历史部分,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

4.卢新建著《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508页)

该书是《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丛书的历史部分,是一本当前体系最完备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工具书。该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完备性、工具性、资料性。

三、文集类著作

1.刘宗华著《历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2月,225页)

该书是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近50年的刘宗华特级教师的历史教学研究论文集。论文虽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所作,但对今天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的作用。

2.张卫良、夏卫东著《明智之学:历史教学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358页)

该书是两岸中学历史教学名师“钱江论坛”的论文集,这些论文主要围绕历史教学与公民素质、课堂教学与改革、教学实践与思考等问题进行讨论。

3.李晓风著《李晓风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4月,211页)

该书第一部分是“学术探究和历史教学”,包括作者最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历史研究的逻辑:解释和假说的形成——一个历史学哲学的尝试》。第二部分是“历史教学的观念与方法”。第三部分的专题是“素质教育与高考”。其中不乏一些独到的见解。

4.杨向阳著《超越的悖论——杨向阳历史教育文论选》(学林出版社,2012年9月,322页)

我的成长历程作文篇3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选题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拟定,并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批复同意后正式公布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得国家财政1亿元的项目资金支持,国家以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支持主题性美术创作,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汇聚了当代美术界的权威,始终坚持严肃公正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作风,坚守艺术标准,鼓励和倡导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创作,对每位创作者及其作品都反复多次进行评议和指导。艺术委员会科学的评审方式和高效的工作机制,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艺术保障和学术支撑。

此次展览展出的102件作品是经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严格评审出的优秀作品,凝聚了众多艺术家数年的心血和努力,呈现了当前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佳水平。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吴山明、刘国辉、梁明诚、宋惠民、曹春生、冯远、刘大为,杨力舟王明明,龙瑞、许江、施大畏、陈坚、曾成钢、程丛林陈宜明、杨飞云、袁武、唐勇力孙家钵孙韬、陈科……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参与到创作中来,把对于文化使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品格的追求,贯注在对历史精神的追溯和创作技巧的探索之中。如《詹天佑修京张铁路》,《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井冈山革命斗争》、《七君子》、《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太行烽火》、《红军长征的将领们》,《新中国诞生》,《高原祥云――和平解放》、《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等等作品以恢弘的气势和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共同连缀成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

作为国家组织实施主题美术创作项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方面以严格的艺术标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树立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价值标准和品格追求,鼓励和引导艺术家关注主题性美术创作,关注历史和现实,注重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主题美术作品,弘扬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用艺术的方式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充分发挥艺术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作用,也为国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特别设立了文献展区,将通过大量创作草图、手记、图片及影像资料全面展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实施的整个过程。作为“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将免费向公众开放。此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还将在上海、杭州、厦门、武汉等地进行巡展,使这批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这批优秀的艺术作品。

9月23日上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座谈会”在中国美术馆七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百余名本次创作工程的入选作者出席了本次座谈。座谈会分四个场次进行,分别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主持。在座谈会上,詹建俊、唐勇力、宋惠民,刘国辉、杨力舟、曹春生,张祖英、吴云华、谷钢等多名艺术家畅谈了自己的包作心得,交流了主旋律美术创作的崭新经验和学术成果。

展览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同志于9月23日来到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正在展出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原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钱林祥,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等领导陪同刘云山部长参观展览。

9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来到中国美术馆参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文化部部长蔡武、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钱林祥、中国美术馆党委副书记殷福、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王家新、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等人陪同李长春同志参观了展览。

9月27日上午,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来到中国美术馆参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王家新、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钱林祥、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等人陪同马凯参观展览。

9月27日下午,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同志来中国美术馆参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等人陪同赵少华参观展览。

9月28日上午,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组长文化部党组成员李洪峰同志来到中国馆参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钱林祥等陪同李洪峰参观展览。

9月28日下午,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来中国美术馆参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党委书记钱林祥、副馆长马书林、梁江,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等人陪同欧阳坚参观展览。

9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参观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陪同参观的有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党委书记钱林祥,副馆长马书林等人。

我的成长历程作文篇4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特长,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成为我校历史教师探索的新方向。下面我想浅谈一下,在探索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扬长教育的一些反思。

关键词 历史教学;扬长教育

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因素,也有教师教学的原因。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历史教学成绩,在扬长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史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反思。

一、依据历史事实,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中学历史教材编写的历史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是在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忽视否定基本史论、基本史实。

扬长教育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态度,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创新的方法。如,“经济危机”在旧历史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然而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也难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依据历史事实,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以史为鉴,以史明智。

二、合理突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

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定教学方案的工具,是“填鸭式”的要学生学。扬长教育理论指导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部分教师却误解了这一观点。误以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展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把教师授课逐步变成了学生讲课,把过去的“填鸭式”的历史教学变成开放式的历史课堂。

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可以展现学生的优势和长处,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地方。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思维活跃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有时会因为狭隘的知识面和阅读面的原因,会出现学生思维局限和钻牛角尖的现象。例如,在学习“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时候,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最多只能认识到拿破仑战争的革命性和侵略性两方面,很难总结出拿破仑战争“加快了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历史进程。这时候,教师的点拨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在扬长教育下,历史教师需要灵活应变。

三、利用信息技术,注重教学效果。

扬长教育强调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巨大的优势,体现了扬长教育的要求。而部分老师简单地认为,要把各种多媒体技术用上,才能体现扬长教育,体现现代教育,于是几个简单的历史问题就利用复杂的多媒体技术。个别教师一节历史课件就做了四十多张PPT,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各种效果,包括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没有考虑一节课才四十多分钟,学生能否消化得了。

前苏联教授巴克拉诺夫指出:“采用电化教学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离开了这些,电教媒体也就谈不上比传统媒体的新与优。”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定位在“辅助使用”上,不要追求形式,为电教而电教,要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扬长教育中注重教学效果。扬长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化教学的特长和优势,而不是用另一种手段,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搬套到课件上。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运用PPT的动画效果制作三个航海家航海开辟的新路线,比起旧的教学工具生动形象,更清楚地显示各个航海家所经过的路线,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和过程。

四、融入新历史观,重视人文精神。

旧的历史教材体现的唯物史观是片面的、教条的,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扬长教育的实施,历史教师十分关注课程观念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却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更新,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历史考试的发挥。纵观近几年佛山地区历史中考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等。因此,新时代要求和考试推动下,迫使我们在扬长教育中融入新史观。

历史新课标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发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历史实施扬长教育的最高目标。然而传统的教条式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报应,漠视恐怖事件对生命的吞噬。又如,中国“大跃进”中饿死了很多人,有的学生却认为有利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这些都反映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对生命权的不尊重。

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反思,我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谭小林.《多元智力与扬长教育》.《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的成长历程作文篇5

【关键词】长时段理论;农业;集体化运动

法国著名年鉴派历史学家费兰德・布罗代尔认为,社会的变革动因根据历史时间的长短可以像电波一样分为“短波”、“中波”“长波”,费兰德・布罗代尔将之称为“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所谓短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现象,如革命、战争、地震等等。所谓中时段,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如人口的消长、物价的升降、生产的增减。所谓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在几个世纪中长期不变和变化极慢的现象,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他认为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

我国建国后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以社会局势变迁为代表的中时段社会动因对农业集体化进程的推进起到直接和重要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局势发生重大变革,这一时期国家重点追求两项目标:一是消灭农村贫富差距,二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进程,而这两大社会变革的实现都要以农业集体化作为基础。首先,共产党成立以来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正是在此目的下进行,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进程中国家为遏制贫富差距再次扩大的苗头,组织农民积极进行农业合作,建立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公有化程度,以此遏制富农发展防止贫富差距拉大。第二,在实现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我国政府施行的政策是以农业支撑工业发展,即提取农业剩余补充工业资本。面对独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国家最困难的问题是政府与个体农户交易成本过高,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规模化提取农村剩余成为新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因此组织农业集体化运动,用集体劳动取代个体劳动,用集体经济取代个体经济,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以上是我国建国后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的中时段社会动因,消灭两极分化和促进国家工业化这两项社会动因都是在当时建国后新的社会局势下发生,以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为代表的中时段理论能够合理解释我国建国后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我国的终结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我国在数千年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上形成的小农经济对农业集体化政策形成了强力的抵制,笔者通过对农业集体化时期考察发现,农民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个各种方式来表达和捍卫自身的利益,为了有力的对抗集体化政策,农民首先诉诸的是长期固有的习俗和价值观,包括、传统伦理和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关系。集体化时期的群众与农村干部的关系也比“服从/对立”的二元对立解释框架来的更为复杂。在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较为封闭的村落共同体影响下,群众与农村干部的关系主要依靠村社内部共有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的调整,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权力对村落全方位的渗透和控制并未完全的侵蚀解放前的村落社会关系和行为习惯,尽管农村政治运动频繁而强烈,但长久以来村落以血缘亲属关系、私人邻里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关系仍对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起着重要影响,引发了了群众对干部的不满和抗争,并在实质上促成了国家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国家去集体化政策削弱了国家力量在农村的影响力,而农村固有的思想传统和社会关系依然在改革开放后持续发挥着影响力。可以说,我国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形成的乡村社会关系深层次结构构成我国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这也是费兰德・布罗代尔“长时段”所表明的“历史总体”。

费兰德・布罗代尔对我们社会学研究有重要的启示,布罗代尔关于历史时段的观点有效的整合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的学科观点,启示我们要研究社会深层结构必须整体上把握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包括社会组缓慢的嬗变过程。对于组织社会学研究,启示我们研究组织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变迁过程,探讨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组织变迁的关系,组织变迁与社会变迁存在一种互动关系,组织变迁需要考虑社会环境中不易察觉的长时段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温铁军等.八次危机[M].东方出版社,2012.

[2] 李怀一.乡村中国纪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我的成长历程作文篇6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17-02

历史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来推进新课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要推行教育改革,就必须要从最根本的开始,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否发生改变将是教学改革关键一步。如果观念不能发生改变,而是通过其他的激励方式来推行新的教学理念,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是被应付,教师们还会是以自己固有的理念去解读新的教科书,那么教学效果不会因为新教科书的出现,而有所提高。那么,教师的教学观念到底应该如何去改变呢?

首先,历史老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要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两手抓。作为教师,我们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要有所发展。共性发展就是在教学中要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育基础;个性发展则是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要认清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其次,历史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充电,树立现代课程观。历史课程的形成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馈等,所以一个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决定会形成什么样的历史课程观。当历史课程观形成了,它就直接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展现出来,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和特点。那么,根本还是在于教师要提高和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多去关心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动态,学习和借鉴最新的历史课程教学形式,逐步树立现代历史课程观,以真正意义上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与时俱进,优化更新历史知识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成果的更新换代时间变得越来越短。在此影响下,历史研究也被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历史教材不断地有所变动。那么,现在的问题就裸地摆在了我们教师面前,如果你还是一直墨守成规,你将必然被这个时代无情地淘汰。所以,历史教师必须跟上时代节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努力钻研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形成更新的历史框架,并从中总结出新的教学亮点,并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其次,历史老师要对本专业的史学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书本知识永远是被禁锢在一定的范围内,很容易局限你的眼界和世界观。如果你实时关注史学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你就可以把这些应用到你的教学过程中,用最新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来讲解历史知识,也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而且,使得课本知识系统更加完整和内容丰富。

三、开阔视野,博学广求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这就说明了历史学科老师必须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历史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博学,需要历史教师能够把握好各学科间的渗透,将自己的知识领域扩展到多学科。古语云:只知经,则不足以通经也!正是此意。诸多学科中,文学和地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被称作历史学的两只眼睛。本文以历史与文学为例,阐述学科知识渗透对于历史教学的作用。古人曾云:“文史相通。”唐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全面展现了唐代开元、开宝之际的历史面貌。我们古代的诸多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离骚》等都是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巴尔扎克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获得列宁的盛赞;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曾被同志指出它的社会意义。这些更是说明了文史是相通的。再以法国为例,法国是盛产文学大师的国家,如巴尔扎利、大仲马、雨果、莫泊桑等等。他们的大量作品流传于世,全面地向人们反映了法王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和英王查理一世的统治,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七月王朝,1848年欧洲革命直到普法战争等历史阶段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这是文史相通的又一佐证。所以,为了适应当前历史教学改革和社会新形势的需求,历史老师必须要以“博”、“精”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四、不断探索,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

历史学是一门具有严谨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的综合性、涉及广、跨度大的学科。传统教学知识简单地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将零散的历史知识规整成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历史教师需要借用多媒体才能顺利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多媒体具有: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分析、运用能力;增加容量、突出重点;及时反馈等优点。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教学,这是传统教学所做不到的,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被活灵活现地整合在课件中,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针对疑惑提问。所以,历史老师必须行动起来,掌握一般电脑技术和能够灵活运用多媒体是大势所趋。

五、团结协作,群策群力

新课程改革力度前所未有的大,作为具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的教师也颇感压力。单纯地依靠个人力量就能掌控课堂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必须要发动历史组的所有成员,既分工又合作。针对整个课程,把每一个模块、专题,分别分配给不同的组员。疑点难点的地方可以多组员或者全组员一起攻克。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不然当你要面对需要准备大量课前资料的时候(比如同时准备政治史、文化史、战争史),就是披星戴月地辛苦也难周全。尤其是新课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颖的知识模块,比如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外历史人物的述说等等,这些在以前的教学中是从未遇见过的,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新鲜而陌生的事物,又没有经验可循,所以为了避免身为历史教师的我们被历史所遗弃,我们必须同心协力、集体备课、共同钻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在知识传承方面和知识传授者方面体现了“师道尊严”的本质特征。

1.知识传承: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是单一的,是神圣的。教师与学生就是“传授和被传授”、“我主你客”、“我听你说”的单向的服从关系。

2.伦理道德: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师长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很好地诠释了教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既然学生处于“弟子”阶段,也是要抱着仰慕的心态去尊敬教师,这就更加加剧了我们教学中的单一性,也将教师神化了。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追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对教学而言,师生之间有了交往、对话、参与,也就在确立了新的教学活动方式的同时,也构建了新的教育情境和氛围。对学生而言,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打开心房彰显自己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开发创造性思维。对于教师而言,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教师从心理上走近学生,将知识的传授变成知识的分享。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他们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增长点”。所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切实营造和长期实践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朋友”的姿态,在历史讨论、辩论、调查、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过程中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改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传统形象。

七、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新课程下,终身学习也不再是一个口号,历史教师要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要终身学习。实际上,很多历史教师一直都在不间断地自我施压和充电。在职学习是一种常见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补充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参加短期专业技能培训、教研活动、考察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还可以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来补充自己的知识短板。通过这些,让自己无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观念、教学视野等等都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其中,笔者认为最高层次的学习应该是教育科研过程中的学习。因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新知识点理论支撑上的空白,总会需要不断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学习。可以说,教学科研,不仅仅是研究的过程,在研究中也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成功,同时也是自己能力提高的时刻。

我的成长历程作文篇7

Q:请您谈谈参加这次“文代会”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A:2016年11月胜利召开的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的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科学分析了当前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并且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作为与会代表的我,深受教益、深为振奋,我们正处在文化艺术发展的最好时期,每一个文艺家都应该自觉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艺术素质,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的突出优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重要作用。

Q:请您介绍一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过程?什么样的艺术家可以参加此项目的创作?历时五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后,您觉得这个展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吗?

A:继2009年“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完成面试之后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为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姐妹篇,是由国家倡导实施的又一次大规模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历时5年的此次美术创作吸引和凝聚了我国当代美术界最具实力的老、中、青优秀艺术家近300人,他们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文化使命感和创作热情,在工程组委会和专家指导下,认真研究历史典籍资料,深入理解并把握历史的主题切入点,不断强化对历史主题文化内涵的认识,将集体及个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艺术品格、理想价值的追求,自觉地贯注到对历史风云、文明进步以及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艺术表达之中。他们以匠心独运的构思、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精湛的造型艺术语言,创作了这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中华史诗作品,并且在史实凝缩表现、历史情景再现、艺术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最好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美术在历史画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和所达到的高度,也填补了中国美术历史主题性创作的空白和缺憾。

Q:请您简单谈谈自己在国博陈列的两幅大型作品《世纪智者》和《屈原与楚辞》的创作过程。

A: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特邀我以五倍大于原作的尺幅复制创作于1999年入藏中国美术馆的《世纪智者》。我搜集了160多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与人文艺术家的肖像,以穿越时间、空间和特殊的透视结构方式,浓缩排列组合在同一作品中,体现文明发展的多元、多样性,运用写真、写实的水墨画形式,将他们肃穆的表情形象和睿智的眼神成队形地排列在黎明曙色之中。背景是表现为刚刚露出鱼肚白的天际和黎明前青蓝交混的色彩。那象征了宇宙间缀满了星辰一般的书写体文字,是一连串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姓。画面通过无声的人物形象赞颂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2016年岁末,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画《屈原与楚辞》是由中国文联等三部委主办,我在参与组织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活动的同时也创作了作品《屈原与楚辞》。为了体现作品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我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壁画形式的结构组合和内容意识流,多情景并置的手法,将楚辞瑰丽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生动优美的内容整合一体,在构思、构图、造型、制作过程中尽所能将内容、形式、技艺发挥到极致,以中国绘画特有的线造型和色彩理念,把屈原生活的时代的现实与想象有机的兼容其中,力求践行关于优秀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这两件作品先后都耗费了我2-3年的时间。

Q:您的个展“笔墨尘缘”去年在天津美术馆展出后,在天津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次展出的作品与前两年的几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今年有什么新的计划?

A:“笔墨尘缘”个人作品展是应天津美术馆2014年的邀请,直到2016年完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活动以及作品《屈原与楚辞》”的制作,才得以成行的。这是我继2012年起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之后的个人作品展的第五站。展览原计划展出半个月,后来应天津美术馆方面的要求,从11月下旬一直延长展览至2017年元旦。此次展览作品除一些大型创作之外,新调整补充了三分之一的新作品和书法作品,主要为近一两年的新创作。展览期间,不少美术界的同行、朋友和文化界的领导相继莅临观展,广大的天津美术爱好者和公众更是给了我很多热情的鼓励和肯定。趁着身体尚健,我将陆续把已有的创作计划付诸实践,努力以传世之心创作能够立得住、留得下的好作品。

Q: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一所著名的理工类大学,建一座艺术博物馆意义何在?博物馆是怎样定位的?在当下时代有何重要意义?首展分几个部分,亮点有哪些?

A:清华大学是世界一流的中以理工学科见长的大学,建设一座与之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相符的艺术博物馆,旨在提升大学师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完善人文学科的建设。建成后的艺术博物馆将荟萃各类优质人文艺术资源,筑造古今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的藏品库,搭建东西方艺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艺术学科的发展,加强艺术学科与理、工、人文学

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为清华大学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服务。博物馆的定位是:彰显人文,荟萃艺术;精品展藏,学术研修;内外交流,资讯传播;涵养新风,化育菁华。作为国内大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清华艺术博物馆以它一流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经营管理机制,同时以“达芬奇和大西洋古抄本真迹”“第四届艺术与科学邀请展”“清华学人手札”“清华藏珍”“清华简”“清华营造历史展”等一系列精彩专题为开馆首展,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热烈反响,开馆四个月,观众人流达30余万人次,博物馆将陆续策划清华大学及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积累的大量珍贵藏品展,同时通过与国内、国际博物馆的学术展览交流,推出更多让师生和观众欢迎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展览。

Q:最近您又作为“义工”担任了上海美术学院的院长,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学院的情况?

A:上海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发源地,在我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以来,上海正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迫切需要整合优质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建设一流的艺术学院,培养大批能够传承海派文化、满足文化事业、文创产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升上海美术教育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术科研创作成果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上海美术学院的正式挂牌标志着上海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深远的意义。学院将秉承“创新性继承申学传统,创造性转换海派文化,创意性提升上海人文”为任务;“德艺双馨、思行并重,技道兼修,传创同构,文质共美”为教育理念;“包容中西艺术精华,彰显中华主体精神”;“立足上海,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建设一所与国际现代都市上海相符的高水平美术教育,科研创作和人才培养的高等艺术学府。我有幸受聘其中,参与学院的发展建设,既荣幸也深感压力,我将和学院同仁脚踏实地共同向着既定目标努力。

冯远小传

冯远,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1952年生于上海,曾为知青务农八年。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并留校执教,历任系教研室主任,学院教务处长、副院长、教授、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艺术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等职。

我的成长历程作文篇8

――作者题记

【摘要】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引领着历史教学不断走向深化,我校用历史课本剧丰富历史课堂,活化历史,拓展学生能力和思维。在历史课本剧的编排演出中,走出了富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历史教学道路,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课本剧排演

历史社团

历史情境设置

历史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OOSS-01

1 命题的提出

什么样的历史教学形式才是学生最欢迎的?怎样才能让历史课堂焕发青春生命一样亮丽灿烂的色彩?历史教学的使命在哪里?

2 理论背景与现实需要: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引领着历史教学不断走向深化,新教材给我们设置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课》、《学习延伸》、《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栏目。

2)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成长下的青少年学生,需要自己积极动手探索未知的世界,需要亲身参与体验曾经的历史,需要走上舞台去绽放自己的个性,舞动自己的绚丽的青春,青少年是天性的演员。

3 实践基础:

1)悠久的文化积淀和厚重的历史氛围:江浙一带是南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艺术,是越剧的故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昆曲也发源于此,宁波本地传统文化也极为丰富,比如“走书”和“甬剧”就是极富宁波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些元素的汇集,使我们的历史课本剧有扎根的土壤,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延续古典文化的血脉。

2)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大都来自全省各地比较富裕的家庭,家长注重对孩子艺术修养的熏陶,希望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欲望特别强,探索精神特别足。

3)我校历史组学生社团活动传统:早在建校之初,我们历史组就成立了具有浓厚历史特色的剧社――《春秋学社》,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可操作模式:高一学生编排课本剧,高二学生编辑手抄历史小报,进行辩论赛,高三全力备战高考。历史课堂有Ⅸ历史上的今天》,用5分钟时间再现每天精彩的历史瞬间。这些历史活动的持续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4)社会资源的相对丰富和充分利用:课本剧的编演不单单是有剧本,有演员就够了,还需要许多资金物质等硬件的支持。我们学校学生家长大都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能充分调动有形无形的社会资源,给我们的课本剧编演提供很多必不可少的帮助。另外,信息、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发达,也给学生很多可资利用的空间。

4 课本剧的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社团搭台,学生唱戏。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推向前台,剧本编写,剧情策划,演员遴选,导演演出全部由学生担任。

2)基本原则:

(1)兴趣性:基于教材,引导学生不要天马行空,不要脱离历史教材。学生在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内选择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

(2)思想性:课本剧不是肥皂剧之类的娱乐,课本剧也要追求教育的社会功能,即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通过课本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认清个人(尤其是英雄人物)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教会学生站在大历史的高度看待现实,认识社会,尤其是认清作为当代青少年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个性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的基础上张扬个性。课本剧的编演既根植于传统文化,也是对祖国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的演绎和发扬。我们学校的特色之一就是开展对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编演课本剧的过程本身,既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编、导:演、协调、组织等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更是学生展示个性与才华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和成长。

(4)服务性:课本剧为教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在整个的课本剧编演中,老师最好能“置身剧外”,把舞整的交给学生,但又不能袖手旁观,“置身事外”。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智力支持,为课本剧借力造势,为剧本剧情把关,关键处点醒学生,困难时排忧解难。教师是课本剧的“操盘手”,幕后的掌控人。

5 操作过程:

1)选题:主题既可以是紧密围绕课堂内容的课堂剧,也可以是以教材为依托,对教材进行拓展的课本剧。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就是把选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或领域选择课题。学生自主选题上报汇总后,经由“春秋学社”集体筛选、确定;

2)撰稿:课题确定后,由课题承担人组成剧本撰写小组,自主收集历史资料,探究历史真实,撰写完成剧本。让学生在广袤的历史天空中去找寻感兴趣的那一抹云彩,在瞬息的灵动中去自由创作,在总体不脱离历史真实的大前提下,允许学生自主发挥。

3)编排:一般而言,剧本的写作者就是课本剧的导演,他能更深刻的把握剧中人物的外形和内心,更能在课本剧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在此基础上,由导演遴选演员,组成演出班子,这对于确保演出效果尤为重要。在反复的编排演练过程中,对剧本不断的进行修改,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是整个课本剧中最为漫长与困难的过程了。

4)演出:经过若干次的排演、彩排,最后正式上演。我们几次编排课本剧,既不是为了参加任何级别的比赛,也不是为了任何级别的荣誉,就是师生通过课本剧的编演,活化历史,拓展课堂,提升能力,“自娱自乐”。在学生稍显稚嫩的演出中,与学生恬然一笑,在相视一笑中去体味历史。演出最后结束时候的感觉,就像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的母亲看着自己怀中的婴儿那样温暖和幸福。

6 几点反思与启示:

1)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调动是关键,要唤起学生的潜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做“明星”的“表演欲”得到充分发挥。

2)最好能找到一个能统领全局、组织能力特别强的编导,这既要有慧眼去发现,也要靠“运气”去遇见。

3)课本剧能提高学生文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汲取历史智慧。

4)发挥团队作用与集体智慧和力量。历史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全班学生集体参加,每个学生都能在课本剧内外找到一个位置,去体验历史。

上一篇:关于困难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文化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