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困难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16 12:56:50

关于困难的作文

关于困难的作文篇1

【关键词】 学习困难;工作记忆;言语工作记忆容量;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病例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9-00587-05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of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WANG En-Guo1,3 , LIU Chang2

1 Institute of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4

2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3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survey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Methods:Using the learning disabilities meter screening method, the authors selected junior 2 students from 3 different secondary schools, including 26 students with Chinese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 with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 26 weak in both fields and 28 normal controls. Through computer individual test, all children completed the language and the 6 spatial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duties.Results:Children withlearning disabilities had lower capac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reading span(1.7±0.6,2.9±0.9,1.8±0.6 vs 3.9±0.6,F=61.37,P=0.000),Those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asremarkab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computation span (3.8±0.8,1.8±0.8,1.8±0.6 vs 4.5±1.1,F=79.38, P=0.000).The children with double difficulties had lower capaciti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both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duties. Conclusion:Working memory capacity of learning disability children has deficits.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disability had varying differentiation. The verbal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has bigger influence than the spatial work memory capacity.

【Key words】 learning disabilities;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verbal working memory; spatial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case-control study

随着对工作记忆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仅与知识水平有关而且与工作记忆有关。工作记忆缺陷会造成多方面的学习困难[1]。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又称工作记忆广度 (Working Memory Span),是工作记忆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言语工作记忆容量和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的某一方面,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如Just等研究发现[2],阅读困难初二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缺陷不仅与言语广度有关,而且与数字广度有关;Hitch等研究证实[3],数学学习困难是由于储存数字的工作记忆容量不足造成的;Swanson研究发现[4],语言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不足,限制了初二学生词汇发展和早期阅读技能的获得,语音记忆容量影响词汇获得;金志成等 [5-9]研究显示,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不如学习成绩优等生。但这些研究只是探讨了工作记忆与学习困难的某一方面,没有对学习困难进行分类研究,使研究结论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从整体上考察不同学习困难类型初二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整群抽样方式在南京市的市区重点、市区一般和郊区一般中学三所初中,共选取1180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626人,女生554人。发放问卷1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163,有效率98.6%。将学习适应性测验评分等级在2等或2等以下的学生共178人作为可疑学习困难学生,由熟悉学生的班主任老师依据学习困难筛查测验进行第二次筛查,选出可疑学习困难初二学生98人。然后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转化为Z分数,98名可疑学习困难初二学生中数学Z分数中等或中等以上;语文考试Z分数位于后25%的学生确定为语文困难,语文Z分数中等或中等以上;数学考试Z分数位于后25%,确定为数学困难;语文和数学考试Z分数均位于后25%的确定为语文数学双困难。共筛选出语文困难26人,数学困难29人,双困难29人,剔除3名低智商者,学习困难学生共81人。随机选取28名语文和数学考试Z分数均在25%以上的初二学生为对照组。被试基本情况见表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 方法

1.2.1工具

1.2.1.1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测验)[ 10] 由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心身健康(独立性、毅力、心身健康)4个分量表组成。内容量表、分量表和全量表的原始分均按常模换算成标准分,常模分成5个等级,1差等,2中下,3中等,4中上,5优等。该量表折半信度为0.71-0.86,重测信度为0.75-0.88。

1.2.1.2 学习困难筛查测验(PRS )[11] 由熟悉初二学生的教师填写,分别评估初二学生五个方面的学习能力:A.听理解和记忆,B.语言,C.时间和方位判断,D.运动能力,E.社会行为,其中A+B为言语分,C+D+E为非言语分,A+B+C+D+E为总分。PRS共24条项目,按五级评分计分,得分越低问题越严重,量表总分

1.2.1.3 瑞文标准智力测验(SPM)[12] 由60张图案组成,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B、C、D、E五组,要求被试对量表中的图形关系进行推理,可测量图形比较、组合以及系列关系、互换等抽象推理能力。测验结果将总分分为五个等级,0-5为智力缺陷,6-25为中下水平,26-75为中等水平,76-95为良好水平,超过95则为优秀。

1.2.2 程序 以Baddeley的工作记忆三结构模型设计作业任务,所有工作记忆任务的设计依据“在同一作业中既要包括加工成分又要包括存储成分”这一原理进行构建。所有六项广度任务均通过计算机测试完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中,主试一对一进行测试,六个工作记忆容量任务大致需要40分钟,每个任务均有三次练习,以确保被试明白如何操作,如果三次练习结束,被试仍然不清楚如何操作,则可继续练习,直到被试明白为止。(1)计算广度任务:在白色屏幕中央呈现简单算术题(如5+2=?),要求被试按相应的数字键给出答案,同时尽可能记住算术题中的第二个数。被试给出答案后即刻呈现下一道算术题。算术题呈现完毕,要求被试通过按相应数字键将算术题中的第二个数依次回忆出来。(2)阅读广度:屏幕上依次随机出现一系列的句子(如,火车是交通工具)。每次呈现一个句子(5000毫秒),要求被试按相应鼠标键判断其正误,当一组句子呈现完毕,被试要按先后顺序报告每个句子最后的词语(如工具)。(3)运算-词语广度:屏幕上连续呈现一些算式-词语串,如“ 4+2=5 家园”。先判断算式的正误,再大声读出并记住后面那个词语。一组算式-词语串呈现完毕,被试要按顺序将词语回忆出来。(4)点矩阵:屏幕上呈现简单的点矩阵加减算式题和某一方格中带黑点的3×3方格盘,要求被试通过按相应鼠标键判断点矩阵加减算式题是否正确。当被试按完键后,矩阵算式题与带黑点的方格盘同时消失,此时呈现下一个矩阵算式题和带黑点的方格盘。当一轮的矩阵算式题和带黑点的方格盘呈现完毕,出现一个不带黑点的3×3方格盘,要求被试用鼠标点击曾经出现过黑点的小方格。(5)距离估计:屏幕上同时呈现15个积木。其中一个红色积木为参照积木,随后第一个目标积木变亮。此时屏幕上出现“请报告两个积木之间的距离”这一指导语,要求被试估计两个积木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厘米为单位),并大声报告出来。然后另一个目标积木变亮,被试仍要报告参照积木与目标积木中心之间的距离。之后,被试要用鼠标将所有变亮的目标积木回忆出来。(6)字母旋转:屏幕中央呈现带有大写字母R的方位图,字母R或正写或反写,并按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7种不同的方向进行旋转。每呈现一个R 字母首先要求被试按相应鼠标键判断这个字母是正写还是反写,并记住该字母上部的朝向方位。当一系列R 字母呈现结束后,要求被试按先后顺序报告这一系列R 字母上部的朝向方位。

1.3统计方法 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不同学习能力组学生工作记忆容量差异比较

将智商作为协变量,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学习困难类型间主效应显著,性别间主效应不显著,学习困难类型和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六种工作记忆容量任务的组间差异显著(P

从空间工作记忆容量来看,对照组显著高于三类学习困难组,语文困难组显著高于数学困难和双困难组(P

2.2 工作记忆容量与学习成绩和智商的相关

表3显示数学分数与计算广度的相关最高(r=0.79),其次是语文分数和阅读广度的相关(r=0.77),运算词语广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r=0.64)高于运算词语广度与数学成绩的相关(r=0.48)。语文成绩与言语工作记忆容量的相关总体上高于与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的相关,数学成绩与空间工作记忆的相关明显高于语文成绩与空间工作记忆的相关。智商与工作记忆容量和学习成绩均存在正相关且达统计学显著性(P< 0.01),但智商与言语工作记忆容量之间的相关高于其与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的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从工作记忆的整体角度全面考察了不同学习能力组初二学生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发现不同类型学习困难初二学生均存在工作记忆容量缺陷,不同类型学习困难初二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缺陷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

3.1 学习困难初二学生的言语工作记忆容量特点

Daneman等研究发现[13],阅读广度与阅读理解成绩存在显著相关。本研究显示语文困难组初二学生在言语工作记忆的三项测试任务中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阅读广度在所有能力组中成绩最低。提示阅读困难初二学生存在严重的阅读理解缺陷,在计算和数学问题解决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数学困难初二学生在言语工作记忆的三项任务上的测试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计算广度任务上的得分与双困难组一样低,表明数学困难初二学生不仅存在计算能力上的不足,而且在阅读方面存在缺陷。双困难组在三项言语工作记忆测试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双困难组在计算和阅读两方面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所有三项言语工作记忆与学习成绩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且有统计学显著性,计算广度与数学成绩相关最高,阅读广度与语文成绩相关最高,运算词语广度与语文成绩的相关明显高于运算词语广度与数学成绩的相关,可能与该任务最后让被试回忆词语有关,该任务更侧重于言语材料。计算广度和阅读广度之间虽然相关系数最低,但P值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学习困难初二学生在计算和阅读工作记忆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支持Swanson [14]的阅读困难同时存在一般和特殊工作记忆缺陷的观点, 没有支持Just等 [2]工作记忆的特异加工说。该研究与程灶火等[6]不同类型学习困难初二学生的工作记忆的数字广度、词语广度和符号广度等成绩均明显低于学业正常组的结论一致,但和他们三种类型学习困难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的结论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言语工作记忆容量所用的材料为阅读广度、计算广度和词语运算广度三种作业任务,这些任务体现了不同的认知操作,而不同类型的学习困难初二学生存在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结果在言语工作记忆容量上三种学习困难组之间出现显著差异。

3.2 学习困难初二学生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的特点

本研究显示不同学习困难初二学生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出现了分化,与语文困难相比,视空间工作记忆与数学困难存在更为密切的关系,即数学困难存在特定的视空间工作记忆缺陷。这种特定缺陷从以下三个方面清楚地反映出来:(1)从总体上看,三项视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与语文和数学成绩均呈正相关且达统计学显著性,表明视空间工作记忆确实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视空间工作记忆与数学成绩的相关远远高于与语文成绩的相关;(2)数学困难组和双困难组在三项视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上的成绩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语文困难组和对照组的视空间工作记忆成绩显著高于数学困难和双困难组;(3)视空间工作记忆线性模型对数学成绩的拟合优度远远高于对语文成绩的拟合优度。

本研究从一个侧面支持了Geary(1993)的研究结论[15],即空间工作记忆与特定的数学学习困难有关,空间工作记忆特征可以分离数学学习困难类型。空间工作记忆测量具有更大的动态性和灵敏性,这种动态测量有助于阐明特定的空间缺陷对特定类型数学学习困难的贡献。与Swanson等[16]的数学学习困难存在明显的视空间工作记忆缺陷的观点一致。

本研究还显示,不同学习困难组虽然在不同的任务上差异程度不同,但都存在整体的工作记忆容量的缺陷;语文困难组不但阅读广度成绩低,而且在计算广度和运算词语广度上也存在不足;数学困难组初二学生不仅计算广度成绩差,而且在阅读广度和运算词语广度上也存在缺陷;也就是说,学习困难初二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存在整体缺陷,这从另一方面说明,阅读困难可能同时有不同程度的计算问题,数学困难初二学生同时存在阅读方面的不足。另外,从上述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来看,数据的拟合优度并不十分理想,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学习困难类型除受到言语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待以后的系列研究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Sluis S,Leij A,Peter F.Working Memory in Dutch Children with Reading-and Arithmetic-Related LD. J Learn Disabil,2005,38(3):207-221.

2 Just MA,Carpenter PA. A capacity theory of comprehens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Psychol Rev,1992,99:122-149.

3 Hitch GJ,McAuleyE.Working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arithmetical learning difficulties. Br J Psychol,1991,82:375-386.

4 Swanson HL.Age related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disabled and skilled readers' working memory. J Exp Child Psychol,2003,85:1-31.

5 金志成,隋洁. 学习困难学生认知加工机制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9,31(1):47-52.

6 程灶火, 龚耀先. 学习障碍儿童记忆的比较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8, 6(3): 129-135.

7 李晓东,聂尤彦, 庞爱莲, 等. 工作记忆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41-45.

8 张明,隋洁. 分散注意条件下学优生与学困生视空间工作记忆的比较研究. 应用心理学,2003,9 (1): 29-34.

9 刘昌. 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81-88.

10 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检测手册(AAT).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2.

11 周平,李君荣.学习障碍儿的教育指导.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2:14-68.

12 张厚粲.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手册.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60.

13 Daneman M & CarpenterPA.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and reading. J Verbal Learn Verbal Behav, 1980,19, 450-466.

14 SwansonHL. Are working memory deficits in reader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hard to change? J Learn Disabil,2000,33(6), 551-565.

15 GearyDC. Mathematical disabilitie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nd genetic components. Psychol Bulle,1993,114, 345-362.

16 Swanson HL, Sachse-Lee C. A subgroup analysis of working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Domaingeneral or domain-specific deficiency? J Learn Disabil, 2001,34: 249-263.

2006-11-01收稿,2007-03-05修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于困难的作文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困难毕业生就业

[作者简介]张海燕(1962-),女,河北唐山人,石家庄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赵军合(1967-),男,河北灵寿人,石家庄学院学生处处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孙志勇(1980-),男,河北隆尧人,石家庄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09041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97-02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业已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其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每年我国都有相当数量的困难毕业生就业出现问题。因此,对严峻就业形势下困难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困难毕业生调研整体情况

困难毕业生是指基于经济、文化、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对于一般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进而直接导致无法获取足够择业机会的毕业生。目前,高校困难毕业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根据高校工作实际,从影响毕业生就业因素的角度来看,困难毕业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专业水平或实践能力不过关的毕业生、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毕业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困难毕业生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政治与法律系、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和体育系5个院系本专科2010届、2011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此次调查总计向困难毕业生发放260份调查问卷,回收187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71.9%。其中,发放180份专科专业问卷,回收142份(回收率为78.9%);发放80份本科专业问卷,回收45份(回收率为56.3%)。各样本院系总计报送毕业生总数为1768人,其中,困难大学生446人,占所调查样本院系毕业生总数的2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176人,占所调查样本院系毕业生总数的9.9%。参与调查的样本院系中文科类毕业生的困难毕业生占其毕业生总数的8%,理科类的困难毕业生占其毕业生总数的2.5%。

二、困难毕业生调研数据信息解析

(一)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就业压力大

在被调研的187名困难毕业生中,暂不就业的人数为48人,比例高达26%。这表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被调研的困难毕业生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他们大都表示了对寻找工作的担忧。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可能会使他们处于劣势。因此,有33%的学生决定当年不就业,继续深造读取研究生,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窘迫,以及激烈的就业形势,使得他们对前途没有把握,感到迷惘。

(二)经济困难日渐成为困难毕业生通往求职道路的最大障碍

据调查,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衣食住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城市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先天不足,但为了生活保障而不得不四处奔波打工挣钱,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合理知识架构的构建和学业的顺利完成。家庭经济困难使部分困难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师生善意的同情,他们往往会做出抗拒的反应,从而在人际关系上也逐渐趋于封闭,主要表现为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挫等,甚至有个别学生因此而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进而严重影响到就业。

(三)高校缺乏针对困难毕业生就业专项指导

据调查,高达62%的困难毕业生是通过校园招聘会、网络招聘等方式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通过其他途径和社会人脉关系获取信息的不到6%。这说明,在求职途径方面,鉴于困难毕业生在大学自身发展阶段相对比较封闭,在信息的获取、渠道的开拓方面缺乏主动性,从社会层面来看,可为其就业提供帮助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

(四)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意识淡薄

在被调查的困难毕业生中,希望在省内城市就业的人数为129人,占困难大学生总数的69%;希望在外省城市就业的人数为25人,占困难大学生总数的13%;而希望去国家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省内外农村地区就业的困难大学生比例较低均为16人,占困难大学生总数的9%。这些数据说明,困难毕业生还没有真正转变就业观念,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政策了解得还不够透彻。部分困难毕业生存在就业意识薄弱、就业技能不足、就业能力不强的问题。有些困难毕业生对学校资助目的认识不足,“等、靠、要”的现象严重,每月定期来领取资助金,资助金并未真正用到学习和充实就业技能等方面。

三、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原因构成

(一)从社会政策环境角度看

调查研究表明,“就业难”并不能仅仅归因于供大于求,本质上还是因为结构性矛盾导致的一种暂时性社会现象。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脱离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很多专业已经远远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与此同时,对于社会中涌现的新岗位,高校又不能给予很好的应对。另一方面,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突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一味追求热门专业、优势专业,导致热门专业人才扎堆,所谓的“冷门专业”求才无人的情况出现。

(二)从家庭经济状况角度看

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很多家庭困难学生必须承受更多的压力。一方面,他们需要顺利完成学业,以求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开始和起点;另一方面,他们又要花去很大一部分时间去勤工俭学,以补贴自己拮据的大学生活,尽量减少对家庭的索取。这无疑会压缩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长期积累,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掌握质量。家庭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会使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在起点上就已经落后于其他人。调查显示,在具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中,有33%的学生决定当年不就业,继续深造读取研究生。这表明,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考研不失为当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拓宽就业道路的一种途径。但即便是费尽周折考上了研究生,在将来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他们也可能不得不面临付出巨大而收益甚微的窘境。

(三)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角度看

大部分用人单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缺乏创造性和转化知识的能力。倾向于寻找仅限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对于新的工作岗位或新知识缺乏应对和适应心理。实际知识应用率低下,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知识浪费、虚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适用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存在周期过长的现象。据了解,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为2~3个月。

就业准备不足,职业生涯不清晰。调查显示,仅有17%的困难毕业生具有非常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37%的困难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太明确或者没有目标,只是抱着随遇而安的心理,总想着明天的事情何必今天去过问的逃避心理。一旦面临就业时机来临之时,则会出现极度恐慌心理。

(四)从困难毕业生自身状况角度看

首先,由于经济上、生活上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困难毕业生,很容易形成偏离正常轨道的人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由于经济贫困等原因而产生的自卑感和虚荣心,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的失落感,以及因欠缺有效沟通能力而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的孤僻自傲、自我封闭、脆弱、多虑、敏感等心理,使困难毕业生往往存在沟通障碍,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由于心理方面的负面情绪,面对就业机会时,他们多表现出消极、悲观、失落,对前途缺乏信心。

其次,文化资本概念是由社会学家提出并拓展的,所谓文化资本是指在不同的教育行动中流动的文化物品,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是自幼长期、持续性积累并支付大量物质财富所获得的,具有重要人格特征,可以有效转化实用知识的资本。与一般学生相比,困难学生生存在拮据的经济环境中,他们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传承较少,当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变,知识变为财富时就处于劣势,收获就少。

最后,依赖性较强,创新能力较弱。现实生活中,我国大学生主要有“六靠”现象:考大学靠管(家长督促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拍板),上大学靠供(家长供养),找工作靠人情(家长帮助跑门路),择业靠感觉(家长凭个人经验),干工作靠关照(家长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总之,大学生们在整个求学、求职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长期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态,大学生完全独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专业、觅职业、找工作的不占多数。

四、应对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困难毕业生自身层面

提高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键之处在于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竞争力是由学生长期的综合素质积淀而成,困难毕业生群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注意培养沟通、表达、协调等多种能力素质,以提高其就业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培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化劣势为优势的逆境中求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困难毕业生还应做好自我认知,调整就业期望,端正就业态度,应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的观念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相比较一般毕业生而言,困难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压力较大,且释放方式过于内向化,因此,适时调整心理动态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承认现状,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各种求职技能,调整心态坦然面对挫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就业机遇。

总之,就业困难学生应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地关注相关就业信息、把握就业机会,增强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二)学校层面

1.加强领导,增加保障,高度重视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应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周密部署,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高校困难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石家庄学院通过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统领就业工作,完善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得“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人人关心学生就业、全员参与学生就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2.落实政策,健全制度,切实做好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在重大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对困难毕业生给予适当倾斜。针对困难毕业生,学校应进一步健全针对困难毕业生的各项优惠制度,增设专项资金,加大资助力度,降低就业和创业成本,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为困难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创造良好条件。石家庄学院通过先后制定《石家庄学院就业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过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的方式,为困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发动学校干部、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继续实施“一对一”帮扶的措施;困难毕业生一系列援助措施的实施,增强了困难毕业生就业意识,提升了困难毕业生就业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拓展岗位,强化服务,全面提升困难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做好困难毕业生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数据库。抓住求职招聘的关键阶段,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一对一”帮扶、专人辅导、优先推荐岗位、重点组织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等措施,重点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生理缺陷毕业生和心理缺陷毕业生等群体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尽快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石家庄学院通过采集援助信息、征集“爱心就业岗位”、实施岗位匹配对接的方式积极做好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

4.思想与心理教育并重,强化对困难毕业生的教育工作。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高校的校系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班级、宿舍,及时了解高校困难毕业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及早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在对困难毕业生进行经济帮扶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困难毕业生砺志教育和诚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培养增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和信心。要建立摸底排查机制和动态信息预警机制,要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

(三)政府和社会层面

在学生和校方积极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的保障机制也应该列入重点建设范畴,帮助学生在面临就业困难时,长期和短期帮助并举,以帮助学生缓解待业的焦躁情绪,始终以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保障机制离不开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政府应当考虑到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具体困难和特殊性,提供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扶助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总之,要切实提高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需要毕业生自身、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内外联动的合力作用下才有可能切实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完善其职业生涯发展,促进整个就业市场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洪湛.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2004(2).

[2]马龙生.文化资本差异同样决定学生的未来[N].人民日报,2003-09-03.

[3]商晓梅.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9]7号)[Z].2009-06-18.

[5]盘莉莉.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关于困难的作文篇3

关键词:工会 困难职工 帮扶机制 思考

对于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来说,工会作为一个群众组织,扶贫救济、关心有困难的职工是工会的根本职责。为职工谋取利益,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工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在职工的工作、生活实际困难面前,工会应该发挥它应该具有的价值和功能。尤其是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各企事业单位困难职工的状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困难职工开始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时期应该建立怎样的帮扶机制才能够帮助困难职工渡过难关,是当前工会组织需要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期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及面临的问题

(一)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

对于困难职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困难职工的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其适应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也就是说他们在劳动技能上不占有优势,难以适应和接受新型的工作,在社会改革和发展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二是家庭负担重。比如家庭成员中患过重大疾病或者遭遇过重大的家庭变故及自然灾害,从而导致经济上的困难。尽管这些困难职工得到了单位提供的一些经济上的帮助,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单位给予不断的支持和帮扶。

三是一些困难职工的竞争意识弱,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甚至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这些困难职工之所以造成困难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个人家庭状况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改善,而产生了一种消极甚至是喜欢抱怨的心情。对于这种人来说,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只能在依靠单位来维持生活。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的因素,不愿意尝试新的就业机会,不喜欢积极主动的去改变现状。所以,工会在从事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的时候,也要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态度。

(二)困难职工面临的问题

在我们的社会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困难职工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四座大山,分别是养老问题、看病问题、教育问题和住房问题。这四个问题是当前影响人们生活的最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困难职工来说,一场大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都会让其陷入到贫困中,最终导致经济上的困难。因此,工会作为一个群众团体,有责任和有义务来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看病问题、子女教育等问题,切实为困难职工带来一些帮助。

二、工会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方面确实还有一些问题亟需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资金匮乏的现象。这也是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颈。通过调查发现,资金短缺是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存在的现象,很多单位中都没有一个救济扶贫的专项财政支持。多数企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资金都是来自福利经费、职工的会费以及企业员工自发的捐助。这种资金帮助形式虽然能够暂时解决一些困难职工的需要,但是没有一个专项的资金支持,很难让帮扶工作持续下去。

(二)帮扶的形式上单一化。很多企事业单位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形式基本都是一样的,通常是在节日的时候,工会的人员随同领导一起到困难职工的家里开展送温暖活动,带去一些慰问金和礼品,来表达对困难职工的关怀。这种方式确实能够为困难职工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温暖,但是形式过于单一,而且流于形式,没有彻底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

(三)帮扶的内容不够丰富充实。现在很多企业在对待困难职工帮扶的问题上,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发放困难补助等,只能够解决困难职工一时一刻的需要,但是对于从源头上来解决困难职工的问题还没有一些实际的做法。因此,工会应该在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内容上多做一些有价值的探究,切实的来为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着想。

(四)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于当前工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有很多单位都在做,但是缺乏一套制度健全的帮扶机制,尤其是很多单位把这项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流于文字表面,制度不够健全,责任不够明确。这种现状亟待改善。

三、对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困难职工帮扶联动机制。

工会是帮助困难职工的主要组织者,但是工会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工会要清楚和了解困难职工的困难,及时向上级反映。同时,工会还应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力量来调动社会各方都参与到对困难职工的帮扶中来,尤其是要引起政府的关心与帮助,充分了解国家救济扶贫的政策,让各个部门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建立和健全一个完整的困难职工帮扶联动机制。通过这种帮扶联动机制,来开展不同形式的帮扶活动,不仅克服了资金与帮扶形式过于单一的弊端,而且也能够从根本上来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困难。

(二)丰富对困难职工帮扶的内容。

对于很多困难职工来说,有时候企业给予的帮助都是暂时的,没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那么,对于工会组织来说,应该从帮助困难职工的源头出发,彻底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职工来说,可以通过帮助其家庭成员就业的方式来增加困难职工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于困难职工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工会可以通过联系学校等来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同时,还可以帮助困难职工的孩子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这种从源头来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的帮扶行为不仅丰富了帮扶的内容,而且与那种暂时的帮扶形式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对困难职工的精神帮助。

对于工会组织来说,不仅要关心职工的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且还要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因此,加强对困难职工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关注也是工会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困难职工来说,由于长期的经济困难可能会带来思想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在思想上的包袱比较沉重。因此,工会应该及时到困难职工家庭中开展思想工作,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及时的给予精神上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四)加强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制度化建设。

工会要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工作指导,深入了解职工的生活状况,知职工之所需,想职工之所想,切实为职工的实际利益考虑,建立和健全困难职工的帮扶机制。加强对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的制度化建设,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曾龙生,王凤宝.谈工会如何更有效地帮扶困难职工[J].中国工运.2009(01)

关于困难的作文篇4

普遍对事物的认知缺乏前瞻性。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于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家庭,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考取了大学,但是当他们步入大学生活之后,由于家庭原因,他们往往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位,也无法获得有效的指导,所以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步入大学生活以后,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规划表现得非常迷茫,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缺乏前瞻性。缺乏前瞻性的贫困大学生往往更关注短期目标,被一些眼前利益吸引,尤其在择业等方面,过度地关注工资收入等问题而忽略个人发展空间等长远问题。

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在入学之后和在学期间思想层面可能面临的这些困难,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困难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我们要全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其中包括让困难生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困难,引导他们建立对抗挫折的能力,能够在逆境中寻求发展。此外要让他们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的信心,坚持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这样将使得他们受益终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困难大学生感受到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性的社会认知,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将来回报社会。为贫困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校园里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贫困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当前我们很多高校建立了困难生帮扶制度。此外在学生范围内努力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充分地认知自我、树立信心,加强与周围人的交流能力,并且引导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以物质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困难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展示自我的能力,让他们体会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的益处,让他们的性格更加开朗外向,更愿意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对困难生的尊重和理解。在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地做到“以人为本”,把我们对学生的关注落实于实处,真正地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困难生的理解和交流,更多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切实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对困难生帮扶的日常工作中来,并且通过这种点滴之间的人文关怀,让困难生切实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能够更好地感恩于社会。尊重和理解要体会在日常点滴的行为中,并且注意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设身处地的为贫困大学生着想。建立健全校园服务机制。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建立更多的能够切实服务于困难生的制度,并且逐步完善,让困难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处处体会到对他们的帮助,并且能够将这些帮助制度化、程序化,让这些帮助不因管理人员的改变而发生不必要的变化。涉及困难生心理咨询、冬季补助、打工服务等诸多项目,能够将帮扶落实在点滴,并且让对困难生的帮助不仅仅表现成为一时的行为,例如,对困难生的心理咨询应该在困难生入校伊始就开始,并且也该做到定向跟踪,能够真正让困难生敞开心扉,减轻心理压力。各项对于困难生的补助应该通过有效的测评机制,保证专款专用,而对于勤工助学岗位的管理,则更加重要,对于岗位的监督,具体工作的安排及延续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困难生的具体利益。

关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于一般的同学具有更大的难度,他们的性格往往比较敏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得不够自信,所以在日常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交流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辅导老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心理学修养,能够更好地解决自己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更多地深入到困难生的生活中,了解困难生的真实困难,了解他的成长历史,他的家庭背景,这样能够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更加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困难生就业的管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深受社会关注的普遍话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通过就业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困难生也不例外,相对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来说,困难生在就业的时候既具有一定的优势,又具有一些特别的劣势,优势主要表现在,由于从小生活环境艰苦,困难生在工作选择以及初入职场之后都会表现地比一般同学更加吃苦耐劳,更加踏实于基础性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的节奏和辛苦的工作环境。但是困难生在就业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特有的问题。首先,困难生一般都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在就业的时候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相对来说就业渠道不广泛。其次,由于困难生从小的生活环境,相对来说限制了他们对社会的一些认知,加之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很多困难生在择业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安排自己的工作,往往受到来自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以及自己家庭的多方干扰。所以建立一套真实有效的服务于困难生就业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确实了解一下困难生的要求,了解他们的就业的意向,以及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建立有效的服务平台,让困难的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渠道。

作者:王辰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关于困难的作文篇5

论文摘要:职业决策困难是职业决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文章对近几年国外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在国外,职业决策的研究一直是职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parsons在1909年就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和干预的框架。但是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却起步较晚。camp-bell认为以前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主要是指职业犹豫(career indecision ),而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理论上对职业未决问题进行分类。而对职业决策困难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gati等人从理论上探讨了有关职业决策困难的分类,现在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这种分类为基础的。这种分类以决策理论为基础,把职业决策者看成一个“完美职业决策者(ideal career decision maker )”,因此又叫做完美职业决策者模型。完美职业决策者是这样的一种人:了解自己的职业决策需要,并愿意做决策和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其他人的决策和完美职业决策者之间的不一致,说明存在着职业决策困难。

1职业决策困难的理论研究

从研究策略上,研究职业决策困难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经验人手,通过对职业决策困难与无困难者差异的比较研究,获得职业决策困难的核心因素;二是从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人手,通过检验职业决策的核心要素的发展状况,确定职业决策水平或职业决策困难程度。

早期关于职业决策的研究,并不是从职业决策过程理论人手的,而是集中研究职业决策困难方面。研究所选取的对象,主要是在职业选择或主修专业已做出决定的和未做出决定的大学生。研究主要关注两大问题:未作决定的大学生占有多大比例;如何区分已决定的与未决定的大学生。尽管有大量不同的研究试图找出已决定的与未决定的大学生之间差异,但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从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人手,通过检验职业决策的核心要素的发展状况,确定职业决策水平或职业决策困难程度。

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认为,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困难,与职业发展的正常阶段一致,尤其强调职业成熟度的概念。比如在职业进人期,选择合适的职业是主要困难;在职业巩固期,适应和加强自己的职业素养;在职业维持期则主要是保持自己已经取得的地位,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衰退期则主要是为退休后的生活作计划和安排。与职业决策困难直接联系的内容主要是在职业进人期。

holland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类型和水平作了分类,这种分类反映出了从表面的(如缺乏信息)到更深层的可能性原因。对兴趣没有充分的了解也是一个妨碍个体做出决策主要因素之一。hol-land等假定职业决策困难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1)职业认同(identity)困难;(2)缺乏关于工作或训练的信息;、(3)环境或个人的障碍。

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的理论家也对职业决策做出了解释。taylor和betz依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个体在知觉成功执行任务能力上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在职业决策时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困难。

根据osipow和gati提出的模型,职业决策困难分为在决策过程开始前的困难和在决策过程中的困难,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十个方面:①缺乏准备,细分为:缺乏动机;犹豫不决;错误的信念;②缺乏信息,又细分为:缺乏决策过程的信息;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的方式;③不一致的信息,又细分为: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

通常而言,从经验出发的思路可能出现的间题是难于建立系统的职业决策理论,不利于职业决策理论的发展,但它的实证效度很高,能区分职业决策是否存在困难。而从理论出发的思路研究的理论性会比较强,但由于决策核心要素之间可能出现的逻辑交叉和重叠,会导致用这种办法编制的检测工具难于获得理论支持。如何使二者结合,相互地取长补短,实现对职业决策困难问题理论与经验脱节问题的很好解决,仍是一个难题。os1pow与gatl合作,从理论角度编制了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用聚类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表明:该问卷基本支持理论假设。这是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的一次尝试。

2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工具

目前用于测量职业决策困难的主要工具是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其他相关测量工具还有职业决策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职业信念问卷和我的职业情境量表等。

2. 1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cddq)

到目前为止cddq共有四个版本,最初版本由osipow和gati于1996年合作编制而成。最初编制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于刚刚开始进行职业决策的成人(也包括在校大学生,我们称之为原版)。osipow和gati研究表明实证结构和理论构想结构高度一致,而且和职业决策量表呈正相关(0.77)、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两个分量表呈负相关(0. 55和一0. 52 )。并且与专业已定大学生相比,专业未定大学生在cddq上的得分远远要高,证明cddq具有较满意的结构效度和同时性效度。kleiman’和gati验证了测量职业困难和职业准备的两个量表—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和职业信念量表之间的关系,二者高度正相关( 0. 82 ),分量表之间的相关从一0. 03和0. 83,而且两个量表在不同职业决策阶段都能对个体的职业决策困难进行区分。albion和fogarty `}用结构方程对cddq的结构进行了验证。gati , osip-ow , krausz和saka通过对职业咨询者和来访者的配对测验,结果表明cddq具有较高效度。最初版本经过gati和saka的修订适用于中学生(我们把这一版本称为中学版)。gati和saka于2001年对cddq又做了修订使之适用于网络(我们称之为网络版),并把网络版和纸笔测验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网络版和纸笔版(原版)的一致性信度系数非常接近,分别为0. 87和0.88。两者的结构都和理论构想一致。目前cddq最新版本由34题构成(我们称之为简版),简版的信度和效度和原版基本一致。

2. 2职业决策量表(career decision scale,cds )

职业决策量表可以快捷而有效地测量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的状况,特别对决策有困难的学生更有效。cds的基本思想是先了解个人对职业和专业的确定性程度,然后了解个人职业决策困难的干扰因素,通过探讨职业决策困难的情况,反映职业决策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比如确定性和清晰度也反映决策困难情况。cds是以经验为基础编制的量表,主要通过有无决策困难来作为项目筛选的依据。因此,职业决策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其量表总得分要高于不需要帮助的学生,需要职业辅导的学生量表总得分将显著高于不需要辅导的学生。问卷第一部分的得分高表明专业和职业确定性程度越强,第二部分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决策困难程度越大,两部分呈负相关。cds重测信度为0. 70一0. 90,内部一致性系数报告在0. 80左右,具有较好的同时效度与结构效度。我国、台湾地区也有修订试用,信度和效度基本可以。

2.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self一efficacy scale,cdmse)

taylor和betz设计了cdmse用于测量个人需要成功做出职业决策时的自信程度,该量表的理论基础是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与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cdmse的内容结构选自于职业成熟度量表中的职业选择能力部分主要包括:自我评估、职业信息获取、目标设置、职业规划和问题解决的自我效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同时性效度。国内学者彭永新和龙立荣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项目特性和内部一致性信度,但重测信度偏低,五个因素之间的相关过高。

2. 4我的职业情境量表(my vocational situationscale , mvs )

我的职业情境量表由holland , d}iger和pow-e:于1980编制。mvs用来评估职业决策困难,为职业决策辅导提供诊断服务。mvs包括3个分量表:(1)职业认同量表用于测量个人职业有关属性的清晰度和稳定性。(2)职业信息量表用于测量需要获得职业信息的需求程度。(3)障碍量表用于测量需要克服达到职业目标的障碍状况。mvs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

3职业决策困难的实证研究

3. 1职业决策困难与个体因素

职业决策困难和许多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有关。多数研究支持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着性别、年级间的差异,itamar , gati和saka的研究表明在不合理的信念,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和总分上,男性报告的困难要远远大于女性;在不一致的信息方面,女性报告的困难高于男性。在外部冲突上,职业选择困难随着年龄(年级)而下降。而且以色列九年级、十年级和十一年级的青少年为被试发现三个年级实证模型和理论模型高度一致。hijazi, tatar和gati认为最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缺乏准备和它的三个维度中的两个:缺乏动机和犹豫不决;男性在缺乏动机方面报告更大的困难,女孩在犹豫不决方面报告更大的困难。男孩在外部冲突、缺乏信息方面报告更大困难。mau认为在职业决策时更多强调家庭愿望而不是个体愿望的个体比其他的个体报告更多的困难。wei一cheng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少的职业决策困难。

lease对控制点、工作知识和职业决策困难指导者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由于缺少职业指导者和职业信息源,少数民族学生经历了更多的职业决策焦虑和职业外控点,职业外控点常和职业决策困难联系在一起,而且种族和学院类型并不能减弱控制点、工作知识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shiloh和shenhav一sheffer对职业决策困难和职业决策风格关系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量表总分和理性决策风格呈负相关,和直觉决策风格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直觉决策风格和决策困难的三个具体类别缺乏动机、错误的信念和内部冲突呈正相关。morgan和ness对职业决策困难分类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性别角色定位、职业认同发展阶段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与高职业决策困难相比,低职业决策困难者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性别角色定位为男性化("masculine")和“雌雄同体”(androgynous);处于较高职业认同阶段的个体有较少的职业决策困难;但是研究也认为到底是低职业自我效能感造成了高职业决策困难还是相反还不清楚。

3. 2职业决策困难与文化因素

职业决策困难不仅与个体因素密切关联,同时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gati等人对美国和以色列被试的研究表明,两者的职业决策困难结构高度一致。luzzo和mcwhirter研究发现妇女和少数民族比美国白人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相关的障碍。在跨国研究中,mau发现台湾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决策困难,也发现不同国别的学生在职业决策困难聚类上存在着差异。研究表明亚裔美籍大学生比美国白人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所有方面报告了更多的职业决策困难。brown认为文化价值已经被证明是职业决策研究中的重要变量,个体主义文化更有利于培养职业决策的独立性和理性可能比集体主义的文化的个体报告更少的困难。

3. 3职业决策困难的干预研究

gati等和mau,jepseri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职业指导系统(computer一assisted career guidancesystems, cacgss)能减少个体的职业决策困难,特别是信息缺乏方面的困难。

4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外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实证研究还刚刚起步,积累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国内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

4. 1职业决策困难的概念和维度结构不一致

gati, krausz和osipow也认为在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广泛应用之前,还需要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维度,特别是10个方面进一步研究。hijazi, ta-tar和gati研究表明外部冲突应该归属为缺乏准备而不是错误信息。这种不一致在以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中也出现过。primi等人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应该是4个维度17方面。

4.2不同文化背景研究所得结果不同

mau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的分类对美国大学生非常适用,但对台湾学生来说因素模型的适合度较差。而且对职业决策困难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主要取自于美国和中东地区的大、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扩大取样范围例如需要再就业的下岗职工等。blustein和ellis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对更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施测来验证职业决策困难的文化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应该用误差分离技术(error partitioning techniques)例如genovas或irts来直接验证造成偏差的原因是文化还是其他因素。mau也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应该验证特定因素(例如文化认同发展、价值定位、决策风格等)对决策过程的内容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的研究较少,急需加强本土化的研究。目前我国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仅限于介绍国外的研究进展,因此急需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4. 3多是调查现状,少干预研究,只是提出和展现问题,未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于困难的作文篇6

人文关怀的理念,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要,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肩负“教书”与“育人”两项重任,因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除了以承担部分或全部学费和基本的生活费用等方式弥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保障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扶贫”,营造一种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身心健康长远发展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

一、人文关怀在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构建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体现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其深层次的涵义是以人的发展和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经济资助仅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生理需求,对于更高层次的需求则无法满足。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资助体系,着力于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上的需求,体现了高等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经济资助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主要是满足了其“智”能发展的需求,对“德、体、美”的塑造需要人文关怀的塑造。忽视了感恩教育等内容的资助工作,易造成资助对象的道德缺陷,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人文关怀是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有力保证

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保证高等院校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制度化、规范化的实施决不能以牺牲人文关怀作为代价。刻板生硬地强调制度化,有可能导致部分经济困难腼腆内向而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放弃资助,使部分受助学生心理受到伤害,产生自弃自卑仇恨等心理,从结果上妨碍资助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只有坚持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体需要、个人情感,才能真正实现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

高校和谐校园应是依法治校,章法有序,利益协调,安定祥和,充满活力,师生和衷共济,员工各尽所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目前高等院校经认定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约占总人数的20%,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能够引导该部分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营造安定祥和、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文化,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一)重视经济帮扶,忽视心理支持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社会各界的爱心投入及高校自身努力,已经初步建成了“奖、助、勤、贷、免、补”的高校资助网络,基本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及基本生活费用。然而当前资助工作更多关注在物质现实层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精神层面的关注欠缺。据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存在心理异常的数据相对较高。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群体,相对单亲、离异重组乃至孤儿等异常家庭数目较多,家庭成长环境易激发自卑、冷漠、厌世、仇富等心理问题;其次,在青少年期,因为家庭贫困,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易产生仇富、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这对他人、校园乃至社会都是潜在的威胁。如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黎力,就因为家境贫困外加学业受挫,而走上了抢劫校内银行的犯罪道路,对社会及家庭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重视制度流程,忽视情感关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它能够确保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公平性及公正性。然而过于强调认定过程的规范化及公开性,有时会带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二次伤害。如昆明某大学曾发生过公开投票选举贫困生拼“谁更惨”而引发社会广泛热议一事。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状况完全暴露在每日朝夕相处的班级同学面前,看似维持了“公平、公正、公开”,实际上以牺牲了参与认定的同学的隐私权的代价换来了班级同学的知情权。这种做法无异于当众揭伤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伤口上撒盐,其对贫困学生容易带来自卑、自闭乃至自弃等心理伤害。

(三)重视客观支持,忽视主观努力

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目前资助工作重点多放在物质资助、资金投入上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重视。国家及社会的资助毕竟只能缓解一时之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要走上社会,自食其力。对主观努力的忽视,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少数受到资助的同学甚至变得眼高手低,懒惰挑剔,对其走上社会之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一)宣传引导现关怀

在组织申报、宣传公示等环,对宣传语言的选择准确考究,达到充分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感、引导校园舆论并实现宣传目标的目的。如近年来,主流媒体及院校在宣传时,逐步开始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替“贫困生”这一名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强调了受助学生群体致困原因主要是出生的家庭比较贫困,这是客观造成的,较以往笼统称其为贫困生的做法体现了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此外,在宣传引导中注入人文关怀还体现在近年来对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等家庭经济困难励志典型的宣传,通过参与宣传,获奖学生得到更多的自我认同及激励,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亦能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进动力。

(二)认定评选重隐私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及资助实践的不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严格地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表明资助工作已经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应强调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所有制度的施行都应该以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隐私、人格和尊严为前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资助的主体,只有兼顾了主体关怀的资助工作才能成为有效的资助工作,也才能达到资助工作预定的育人目标。

(三)主体能动促发挥

关于困难的作文篇7

[关键词] 高校;困难学生;档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77-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困难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成效,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高度重视并且着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我国高校已经形成包括“奖(奖学金)、贷(国家助学贷款)、助(助学金)、减(缓交或减免学费)、补(临时困难补助)和勤(勤工助学)”六大方面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关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合理认定,是确保资助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全国区域经济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地区之间最低生活保障线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标准往往很难掌握。科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效率和效益,已经成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于各高校,建立和健全家庭困难学生信息档案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还有利于消除学生在学校中的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一、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意义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等困难,根据实际调研,笔者认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首先要提出明确的建档条件和标准,其次要规范认定程序,坚持民主评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后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期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将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一)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对学生的意义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既有希望得到帮助的一面,也有怕自己家庭经济困难被其他同学和老师看不起的心理,所以一般情况下的询问和了解并不能了解到一些真正困难同学的家庭情况,所以只有建立健全的信息采集机制和完全意义的常态化的档案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帮助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使那些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学校的帮助,顺利完成学业。

(一)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对学校的意义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与认定难度大。目前高校没有收入申报和监控机制,不能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信息,而且学生人数众多,并来自全国各地,无法真正地掌握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和真实的生活支出,主要凭借的是学生填写的一些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格及学生生源所在地的一些家庭情况证明作为依据来进行认定,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基层出具困难证明较容易,只要去申请都会给予办理,这就对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产生了极大地冲击。如果只凭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格和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困难证明作为认定依据,难以判断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的真实性。这就降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也增加了某些家庭经济并非困难的学生成为“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可能性。所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和考核系统对于高校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正在的落实到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头上。

二、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具体实施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具体实施不仅仅是建立家庭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首先需要做好的工作是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只有做好了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才能建立信息档案。

(一)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根据教财[2007]8号文件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其中,教育费用主要是指学杂费,包括学费、住宿费、代收费等费用,生活费包括伙食费、衣服费、交通费、日常用品费等费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标准模糊。经济困难具有相对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不统一。各地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也不统一,在一些高校关于大学生的贫困标准就存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标准以及学校所在地的贫困标准。也有人认为贫困生为:家庭经济困难,月生活费用来源(含家庭、亲友及学校提供的各种资助)持平或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开支的学生。这种贫困标准是采用学校所在地主义,而我们认为,在认定贫困生的时候应该采用家庭所在地主义,即以学生家庭所在地的贫困指标为依据。这是因为贫困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家庭在当地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由于贫困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的。

高校应尽快制定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个人申请一班级评议一院系审核一学校审批”的认定程序。第一,建立评选、审批、监督三权分离制度,即班级与学院具有评选权、学校相关部门具有审批权、师生具有监督权,并保持“三权分立”。第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归口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归口管理部门,强化职责,提高监控和约束力,对出现的问题追究责任。第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公示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公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如公布受资助学生名单、性别、所在院系班级,家庭经济情况可以不公布,从而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做到评选透明化,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二是在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就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将弄虚作假行为记入个人档案。

(二)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具体部门

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具体部门应该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部门,既可以是学生工作处也可以是具体学院或者系部,如果要建立一个完整齐全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来专门从事这一项工作。每一个学校都有学工处或者是勤工助学中心,可以这些部门牵头,各学院具体配合。由学院或者系部将本部门的困难学生信息进行统计然后汇总到学工处或者是勤工助学中心,然后由这两个部门按照汇总后的学生情况给与一定的支助或者介绍一些勤工助学工作。

(三)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建立的实施方案和步骤

高校要逐步完善自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建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建设应该从新生开始,并和学生在校消费状况无缝对接。高校可依据随录取通知书送出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及学生生源地民政局开具的困难证明等资料,利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鉴别制度,认真排查,根据确实的经济困难情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实行了食堂就餐一卡通制度,这为掌握学生在校生活状况提供了第一手数据。高校应该将学生信息平台和学生在校消费信息状况连接起来,从而为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下基础。在学生工作日常实践中,及时把握学生及其家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掌握学生欠费、学生还费等情况,并及时将信息增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中,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信息的齐全与完备。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举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期调研工作,确实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变动情况,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需要,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经济资助、人文关怀或成才支持。

第一,合理、科学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具有强大的优势,更能了解学生的贫困情况。辅导员应对所有在校学生的生活状况经常定期予以调查,使调查资料更具准确性、真实性。辅导员还要充分利用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进行座谈会,了解学生在校生活状况。各年级认定评议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再由各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组具体负责组织和审核本学院的认定工作。各认定小组中的成员要求品质优秀、诚实可靠、责任心强,这样能够从源头控制认定工作的正确性。

第二,明确认定基本程序,消除“选举”现象学院要在审查核实等方面增加资金和精力的投入,建立“与其花钱在资助一个假贫困生,不如用在认定真正的贫困生上”的观念。首先,由学生本人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应如实、详细地提供家庭经济来源、申请资助的原因等。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材料应包含当地乡、镇(或街道居委会)及县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并加盖相关部门的公章。第二,组织年级民主评议。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综合审查各班级经过民主评议后建议的名单,确定特殊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的学生名单。第三,学院要对年级考核结果进行监督和复查,随机访谈学生,并联合学生处、财务处、后勤集团等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审查。到财务处了解该生的缴费情况,到学校后勤集团了解学生伙食等生活费用情况等。第四,将初步名单在学院内进行公示并接受学生提出的异议与申诉。若有异议,确定该生是否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并将审查结果提出异议并向提议的学生反馈。第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电子档案。各学院和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按困难程度登记注册,作为实施资助的重要依据。

第三,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团结、互助、礼让、关爱的文明和谐的校园新风。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在这时得到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R].2007.

[2]钟央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机制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03).

[3]刘燕杰.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难点和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8,(02).

[4]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

[5]李永富.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

[6]蔡宏建,薛单,王兵团.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09.

关于困难的作文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贫困生 学生工作 心理问题干预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37-02

1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成因、概况与问题解决路径

1.1 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成因与概况

本文提及的高校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费用或支付教育及其相关费用很困难的大学生。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而产生的。随着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大学的不断扩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物价的上涨,高等教育收费的金额也在逐年增加,学费和住宿费标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从1999年起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而迅速崛起,其按教育成本收费的体制已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或按教育成本收费的机制基本形成,实现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奠定了基础。

而从整个中国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也随之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明显。对于社会低层人民来说,物质资源的匮乏、经济收入的不景气给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当前中国的国情并不能向广大青少年提供凭他们自己劳动半工半读的成熟环境。

因而,随着改革与发展,高校贫困生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学杂费的增加等因素,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在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构成的特殊群体里,虽然不乏自强不息的优秀分子,但就总体而言,高校贫困生群体仍属于相对弱势群体。由于经济拮据,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2 贫困生问题解决路径

如果对这一系列问题视而不见、讳疾忌医,不加以妥善解决,将可能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甚至有可能对校园稳定、社会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高等院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角之一。而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则自然成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直接执行者。

一些相关文章已经谈到了关于如何减少以至消除高校贫困生现象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策略、措施,并取得了若干成效,但这主要是从“反贫困”这一角度来研究问题的;而本文探讨问题的侧重点则是在于高校贫困生问题业已产生的情况之下,如何通过学生工作对这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管理,如何对他们的健康发展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帮助。

2 积极创新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学生工作

近几年,为解决好高校贫困生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各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和减免学费等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对保证众多被高校录取的新生和在校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贫困生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不少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这尤其体现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对贫困生的教育管理之上。一方面要帮助贫困生尽量摆脱经济困难带给他们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另一方面还要引导他们在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全面提高。这势必要求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当然,这也就涉及到了贫困生的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的问题。

我们根据以往对贫困生教育管理的状况,针对当前对贫困生的管理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对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学生工作进行创新,以适应目前的国情与社会环境,适应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有效地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

2.1 建立准确、全面、实事求是的贫困生档案

由于贫困生群体中有许多学生出于面子等原因,往往并不主动向学校说明情况、提出请求;而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困难,甚至个别比较富裕的学生却出于利益而争取各种资助,造成有限的助学帮困资源并未完全使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因此,建立准确、全面、动态的贫困生档案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基础。而要建立准确、全面、动态的贫困生档案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因为不要说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即使是地方院校一般也都是全省范围内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全省各地,如果只凭学生的个人档案记载情况和一纸困难证明,往往容易造成鱼目混珠。为此,高校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建立专门的助学帮困组织。一方面制定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条件和标准,另一方面要完善贫困生确认的基本程序,特别是要强调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校的实际生活消费情况,以求对贫困生的认定做到准确、合理、全面和实事求是。

2.2 根据实际情况对入学的贫困生进行适当的专业调整

长期以来,各高校为了维护招生、就业的公平公正性以及方方面面的原因,对学生调换所学专业的审批程序要求非常严格。一般情况之下学生要进行专业上的调整转换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笔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对贫困生进行专业调换不仅可以优化专业结构,还有利于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教育管理。当然,首先要强调调换专业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对学生的贫困状况进行公正、准确、实事求是的认定,只有实际状况确实达到了一定贫困标准的学生才能进行专业调换。其次,对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以及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划分出一批就业形势趋于乐观,而生源状况却不十分理想的专业(例如石油、地质类专业),鼓励贫困生转向这些专业进行学习。这样,贫困生就解除了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扰,也更有利于他们在校健康地学习、生活,有利于他们就业后早日摆脱经济上的贫困状况。

2.3 引入社会工作相关理论与实务,对高校贫困生实施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性质的社会活动,它的功能、目的、作用在总体方面与高校贫困生工作是趋于一致的。将社会工作的有关理论与实务、有关方法引入高校贫困生工作当中,不仅能对高校贫困生工作起到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和帮助作用,而且能促进其工作方式方法向现代化迈进。

2.4 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心理干预”方案

这里所提的“心理干预”并非通常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在个体心理、情绪、情感等处于不良状况时,心理问题专家对其进行心理方面的调适与矫治,这是在“解决已出现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干预则是对个体心理状况进行实时了解与掌握,对个体实施心理、情绪上的诱导、引导,使其转向并尽量处于良好、健康状态,这是“防止或减少出现心理问题”。二者相比,心理干预更为处于积极状态,更加有利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况。

对贫困生群体而言,他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经济上影响还大。做好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教育工作,是助学帮困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在心理上关心他们。由于多数贫困生处于自卑心态中,内心世界相对封闭,所以需要学校,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多了解、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要在平时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让他们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相反经受挫折和磨难洗礼后取得的成功才具有更高、更深远的价值,挫折和磨难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总之要通过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贫困生群体支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他们不因为物质的贫困而导致精神贫困进而放弃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和美好人生的向往;应教育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树立搏击人生的理想、勇气和坚韧的意志。其次,要针对贫困生群体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让贫困生的烦躁情绪、压抑情绪、自卑情绪、善嫉妒情绪有疏通渠道,让其及时得到合法、合理、合适的宣泄和释放。其三,要帮助贫困生群体树立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摆脱贫困,而应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的思想。要对学习基础差的贫困生在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特别指导,借助逆境成才的榜样激励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2.5 要帮助贫困生创造有效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勤工助学渠道

高校要在立足校园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贫困生进一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在岗位性质上,既要重视简单劳动的岗位(如打扫卫生、服务员、搬运工等),更应重视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岗位的开发(如图书馆助理管理员、助理实验员、助理秘书以及企事业单位中能够发挥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岗位),提高勤工助学的科学含量、知识含量。通过这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仅是让贫困生获得一定的报酬,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使勤工助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2.6 创新就业机制,借此缓解高校贫困生的上学费用问题

除银行贷款、国家扶持、社会捐助、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可考虑通过就业机制来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这实际上在部分高校已有一些先例,并且颇有成效。但是,我们须将这一途径、方法更加完善,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和长期、稳定的实施方案。可以以学校、院系两方面的名义与相关就业单位保持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按质按量向就业单位提供指定专业的人才,而就业单位则向指定专业、指定个人(贫困生)投放预期数额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支付贫困生的在校费用等;而受到支助的贫困生则应讲求诚信,自觉按照协议为就业单位履行相关服务义务(于该单位就业、工作)。这样,学校、就业单位、贫困生个人三方都获益,分别解决了资金、人才的需求问题。因此,这一模式颇值得借鉴、推广,以推动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开展。

3 结语

总之,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之下,如何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如何引导贫困生健康发展、维护校园与社会的稳定,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在“消除贫困”这一课题上不断探索,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在关于贫困生的高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在对贫困生的引导帮助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只要我们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与精神,努力创新,勇于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在高校贫困生工作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论文:王有志.关于高校贫困生几个问题的思考.理论学习,2003年第6期.

[2] 论文:刘伟.高校贫困生现象透视.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 论文:崔振邦.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第1期.

[4] 论文:庞丽娟.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与对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2期.

上一篇:售房协议书范文 下一篇:我的成长历程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