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10-31 01:28:24

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篇1

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惟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了依赖,这样就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其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耍时不会交流,遇到困难只会哭,长大后就很难学会与别人友好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么就带出了这么爱哭的孩子?”进而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消极情绪的不良循环。

总之,健康、快乐的孩子常有积极、愉快的情绪,年轻的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开朗的情绪、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其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能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说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孩子心理健康篇2

一、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必须通过增强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来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而家庭的物质生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及精神培养是家庭心理氛围赖以产生的基础。那么如何来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氛围呢?

1.父母的榜样作用。首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工作学习勤奋认真,待人处事热情诚恳,自然会成为孩子的楷模,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在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家长也要不断学习,以适应这飞速发展的时代,配合好学校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最后家长也要重视心理的保健发展,因为生活的每一天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如果做父母的常怀着不平心态面对人生,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不利的,相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良好的态度面对人生,为孩子做出榜样,能从小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和自信心等,而这些心理品质对孩子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2.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势必对子女的心理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起积极作用,有的则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积极的教育方式是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以适当的限制,它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各种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消极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过分严格要求、拒绝或溺爱、放任,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3.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有一定的交际时间和内容,不要强调各自的原因,而忽视彼此之间由交际产生的心理氛围和心理效应。父母之间经常交往可互通策略,做到相互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这对增强家庭团结和谐的心理氛围大有好处。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日益紧张、繁杂,许多父母忙于工作,往往早出晚归,父母与孩子交谈机会减少,关系渐渐淡漠,心理上相互隔阂,造成孩子孤僻,不善言辞的不良心理。

二、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学校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原有的一些设施,也可以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活动场所,如:1.让校园内的墙壁、橱窗、黑板等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老师”。2.在校园内形成心理辅导站: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心语导播(红领巾广播、红领巾小电视台、校园网),心语小屋(心理辅导室、心理测量室)等。

多开设一些快乐园,如“开心园”、“心语小屋”等,让希望获得心理帮助的学生从中感悟愉悦,体验愉悦,释放烦恼,消除烦恼;从中获得欢乐的自助、互助和他助。“心理热线”要不断延伸、畅通,成为“宽带网”,它由师生双方或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建起连心的纽带,“心理热线”要偏重于保守秘密、尊重隐私、尊重人格。也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班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必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班主任,每日每时把握着学生的思想脉搏,经常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以班主任为主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使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而构建成为一种结合课程教学的渗透,结合班级日常工作和活动,结合全面和个别育人教育的交互,而让班级成为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室。

1.融入班集体建设。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全体学生,让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来发展学生个性心理。这种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在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凝聚,提升优良的道德情操,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因为良好的班集体建设,能美化集体生活,能振奋全体学生,能使集体像熔炉一样,对全班每个学生起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

2.丰富班级活动。有活动,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有发展。把心理辅导渗透于班级活动,既是班级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又使辅导质量得到提高。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活动之中,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悦舒心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而且这是一种比较自然、比较完美的践行和发展。

3.发展班级文化。班级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和相互交往的主要空间,充分利用这个空间,积极营造和发展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发挥十分重要的陶冶隐性教育功能。班级文化的发展要充分张扬班级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4.构建班级教育合力。班级不是封闭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质都是在班内班外、校内校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内外校内外,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都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5.建设良好班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稳定的、整体的、特色的集体风气。班风需要靠班级中大多数学生为基础的思想、品德、作风来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来形成。而一经形成,可以对班级中的每一个人产生较为积极、稳固、健康、向上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激活的。建设良好的班风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出一种美好的时空,焕发出一种蓬蓬勃勃的力量。

6.多开展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新颖的丰富的文化,就要充分让学生畅心地生活在这一文化天地之中。所以,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活动。如,心理教育活动课、心语沙龙、心育小报、心语日记、心语赠言等。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某一方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班级共同来努力,让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伴随着孩子,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邻水县长滩乡中心学校)

孩子心理健康篇3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孩子心理健康篇4

第一,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第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了解孩子。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一般儿童好活动、好模仿、好奇、好问,还具有喜欢成功、喜欢称赞、渴望得到同情和理解的心理等。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第三,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第四,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孩子心理健康篇5

在校住宿的孩子周末回来后问了我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意志力怎样才能培养得起来?我当时觉得有些奇怪,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你的意志力不是很强吗?怎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呢?”

“不是因为我个人的意志力有问题才对它感兴趣,而是我的同桌在这方面有问题我才对它感兴趣。”孩子回答说。

“那你的同桌在意志力上有什么问题?”

“她有许多坏习惯,老是改不了,让我很心烦!”

“同桌有坏习惯你怎么会心烦?。”

“因为她的坏习惯直接干扰了我。”

“怎么会呢?”

“比如,早上的升国旗仪式,她不但不参加,反而还要叫我给她买早餐。”

“你给她买了吗?”

“我怎么可能给她买呢?本来她不参加升国旗就不对,如果我去给她买的话,要绕很大一个圈儿,上课很容易迟到,这样不是我们俩个都犯错误了吗?并且,她不参加升国旗也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她就是想在教室呆着,既然她在教室呆着又没什么事,怎么不自己去买呢?老爸,你说她给我提出这个无理的要求我能不心烦吗?”

为了帮助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不为这些琐事儿心烦,我对她进行了疏解和引导,我给她讲:

“首先,要意识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你必须明确一个道理:一个人需要得到帮助,那是因为他遇到了困难,并且这个困难单靠他自己又不能解决。但就买早餐这个事情来说,你的同桌并非自己不能做,在这种情况下,不帮助她并不是不讲情谊。如果她生病了叫你给她买早餐,你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帮助她,因为这时买早餐对她本人来讲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另外,在这个事情的处理上,你不但要回绝她,还要让你同学明白你不是不帮助她,而是因为买早餐这件事情她自己能做到,如果你替她做了,实际上是在帮她成为“懒汉”、成为只会支配别人的人。这次你没帮她,即便她一时间不理解,相信终有一天她都会理解的。

因为你这样做并不是自私自利,是在为她着想。当初,你之所以心烦,很可能是陷入到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觉得她的‘要求’无理,另一方面又担心不帮她买早餐会影响同学关系。你之所以这样,我认为还是立场不坚定的表现。只要自己把该做的事都做了,就没有必要拿他人的‘不是’来惩罚自己。”

孩子在我的疏导之下如释重负,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下一个周末孩子回到家中,看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爸,我跟同桌的关系又变好啦!”从此,孩子不再为同学相处中的一些琐事而烦恼,昔日笼罩在孩子眼前的人际交往迷雾已烟消云散。孩子的内心世界已变得更加阳光灿烂。

家长应成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导航人

孩子心理健康篇6

关键词: 农村留守孩子 心理健康 教育问题

为了让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我研读大量文章,提出了下列的心理辅导措施。

一、建立留守孩子家园,使其感受家庭温暖。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孩子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使得留守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专门为留守孩子建立了属于自己家园的“苹果乐园”:用爱心和真心布置了这间看似不起眼的小房间,粉红色的墙壁、湖蓝色的天花板、淡黄色的课桌椅,在房间的一角排放着学生爱看的图书和报纸;另一侧的墙壁上还贴了每个留守孩子的父母通讯录。在这里,他们能随时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在这里,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与同伴诉说心里话;在这里,他们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从容地看书、读报、与同学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老师也是他们的“临时父母”,不定期地询问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心中的想法。

二、关注留守孩子心灵,帮其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教师对留守孩子应细心观察,对于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应该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父爱和母爱般的温暖,燃起希望之火,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由于留守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远离亲情,缺乏自信心,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为此,学校要采取了一些措施:

1.多赏识: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努力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多正面引导。通过评比“生活小标兵”、“学习能手”等活动,激发孩子上进心。提出“我相信,我能行”的口号,倡导学生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经常对同学说:“我帮你”,“你真棒”;对自己说:“我要学”,“我思考”;告诉世界:“我能行”,“太好了”。让孩子们把学校当成他们第二个温暖的家,在这个家庭里愉快地生活、学习,健康地成长。

2.多谈心:化解孩子们心中的忧愁。每天,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谈心,谈心的地点可以在操场上,可以在花坛边,也可以在任何一个能让人放松的地方。谈一谈学生开心的事情,谈一谈学生心中的问题和困惑,谈一谈你能想到的任何一类话题,只要学生和你都能轻松地交谈就行。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感受到自在和随意,感受到缺失的亲情,感受到家庭般的温馨。

3.多联络:架起父母孩子间心灵的桥梁。为了让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温暖,减少亲情缺失,要经常组织留守孩子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与问候。内容主要包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我的一件高兴的事,我的进步,我们班的趣事等。活动前,先向孩子们讲解他们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现在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在父母背井离乡、艰辛劳动的条件下努力学习,照顾和关心在家的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发扬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

三、关注留守孩子的学习,促其心智健康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孩子的学习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让老人照理,除了照顾他们吃住,老人们一般不会管理孩子的其他事情,更谈不上学习和思想上的教育了。二是家长的培养目标缺损,他们自己外出挣钱,对孩子的教育是放弃的,有的只希望孩子平安长大就行,对孩子除了金钱上的满足外就什么也不管。孩子在缺少亲情的情况下,对自己要求不严。导致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更加差。为此,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一帮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班内,倡导学生专门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活动”,让愿意和留守儿童一起学习的优等生带领他们共同学习,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开小灶:提高学习成绩。在留守儿童的“苹果乐园”里,专门为他们开起“小灶”,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缺陷,有目的性地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勤汇报:用亲情监督学习。在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让成绩提高明显的学生通过电话告知父母,让父母看到他们的进步,积极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这样学生们不仅有了学习上的自信心,让父母孩子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内容,又在无形中给学生在学习方面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促其在学习上下更多苦功。

孩子心理健康篇7

关键词:溺爱表现;溺爱原因;溺爱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01-02

一、含义和现状

1.含义。溺爱是照顾者与孩子二者关系的一种特征,是指照顾者过度宠爱庇护孩子,任由孩子使性子,同时也妨碍了孩子试图做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溺爱是把一个孩子置于不恰当的突出地位,施加以过分的待遇[1]。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成为家庭的主宰者。溺爱有以下几种典型形式:一是娇宠,父母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二是包办,家长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和愿望,不仅替孩子做,而且代孩子想,以自己的是非、癖好为孩子的是非、喜爱;三是过度保护,不让孩子经受身体或心理方面的锻炼,不注意儿童适应环境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四是纵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制止、不教育、甚至纵容的不良行为,而这种对儿童不良行为的默认与肯定,会在孩子的意识中固定下来――长期的条件反射使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断加强,并形成稳固的行为习惯[2]。

2.现状。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占所有不良教育方式的比例很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实施,目前,城市幼儿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过分宠爱,更有半数以上的家庭是隔代教养,隔代教养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最大弊端就是隔代溺爱更甚[3]。这种家庭“小太阳”的抚养方式,从表面看是爱孩子,实则是害孩子,这种溺爱会给孩子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如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二、溺爱型家长的成因分析

1.源于人类的生物本性。从人的本性来讲,爱是人的一种最基本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爱的需要就是一个重要的需要层次。父母爱孩子是天性,并且这种爱是其他任何爱都不能替代的。20世纪60年代威廉・汉密尔顿的研究表明,所有动物都偏爱自己的亲属,并愿意将大量资源单向地让与有遗传关系的亲属。

2.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溺爱在我国的文化渊源是儒家“亲情本位”思想。儒家倡导“亲情至上”、“爱有差等”,正是从自然(血缘)关系去理解“仁”、“爱”,从而把“仁”这一原则建立在“亲情至上”这一经验观念之上的。这一文化传统,长期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使得中国古代的人际信任仅局限于家庭和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内,未扩大到家庭和朋友这一自然的圈子之外[2]。现今不少家长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种子,把孩子看作是“小太阳”,这正是“亲情本位”思想的体现。

3.补偿心理。有不少家长小的时候经历过物质生活上的贫瘠,因此,他们会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即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这样无限制地给予孩子,从心理上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爱。通过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以及给予孩子较好的物质生活来补偿家长心中那个“内在小孩”的缺憾。

4.对孩子过高期望。父母两人不曾实现的愿望投射到一个孩子身上,这很容易导致溺爱。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贝,中国的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有的家长抛家舍业、背井离乡给孩子当起了保姆,还有家长不惜千里之外买房、租房对孩子进行陪读,很怕孩子吃苦受罪。[4]

5.获得自我成就感。有些家长以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儿童处于弱小和被保护的地位,成人在满足儿童的要求时,能充分地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自我成就感可以获得充分的体现。巨大的感情投资,寄希望于有朝一日在自己需要时,孩子也能同样给予回报[2]。

6.隔代抚养。在很多现代的家庭中,孩子是由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帮助抚养的,隔代抚养更容易产生溺爱现象。一是因为老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由于没有时间或者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心生内疚之情,所以希望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孩子时能够加以补偿,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一般对孩子有求必应,只要孩子一哭闹,就会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二是因为替孩子抚养孩子,老人会觉得肩上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不能有任何闪失或者意外发生,所以很多老人看孩子的时候对孩子无微不至,寸步不离。

三、溺爱对孩子的影响

1.溺爱容易导致孩子意志消沉,不求上进。在溺爱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习惯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从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到学习再到工作的解决,他们一路走来都有父母的悉心呵护,根本不用自己动手甚至是思考。优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认为生活应该是美好的,财富是随手拣来的,他们体会不到创业的艰难,更意识不到青少年应肩负的责任[1]。本该是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他们却是意志消沉、不求上进、整天游手好闲。

2.溺爱容易导致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习惯了父母把他们当成小公主或是小少爷来抚养。这种孩子一切以自己的需求、喜好为出发点,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别人和考虑问题。这便形成了以自我中心的心理,导致了自私自利的性格的养成。

3.溺爱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自信,意志薄弱。在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习惯父母为他们做任何事情,他们也因此变得缺乏自信心。溺爱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溺爱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习惯性地认为父母或者长辈可以帮自己把一切搞定,而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他们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总希望自己被呵护、被保护。日后,即使他们有能力从事一项活动或者面临一项挑战,他们从内心里不相信自己有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或挑战,这会限制孩子未来的发展。另外,很多孩子习惯了被保护,在面对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容易放弃,浅尝辄止,不能坚持到最后。

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健康自信的孩子

1.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溺爱型家庭中的家长对孩子往往是养而不教,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的教育。家长要学习并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要,以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关系,是促使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5]。在尊重基础上形成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是健康的,以爱为名义的控制、保护是剥夺了孩子培养独立人格的机会。

2.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现在的子女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也多以“4+2+1”为主。在一个家庭中,也许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没有多少文化,即使所有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相当,每个人的育儿理念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家庭成员在共同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在父母之间,或是在祖辈与父母之间不能宽严不一、是非矛盾、褒贬对立等问题。家长在教育中要先达成一致意见,树立明确的家庭规则,一切都按照规则办,而不是以情绪为导向,对孩子教育宽严无度,让孩子不知所措。

3.信任孩子,让孩子自主独立。家长在溺爱孩子的同时,剥夺了孩子探索社会、发现社会的权利,孩子没有机会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这样他自然而然地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该充分地信任孩子,让他们多去尝试,探索。站在远处关注孩子成长。家长应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去成长、去独立。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是让他有软压力,二是容易培养出孩子以自我中心的心理。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忽视”,让他们独自去适应新的变化,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当然,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应该适当引导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做。

参考文献:

[1]邹学海.家庭溺爱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影响及矫治[J].南平师专学报,2003,(1):17-19.

[2]史春宜,陈立人.论对儿童的溺爱型家庭教育[J].时代人物,2008,(4):135-137.

[3]陈应俊.溺爱酿悲剧[J].好家长,2010,(11):10-12.

[4]罗继生.溺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J].决策探索,2008,(6):64-65.

[5]林格.全部都是爱(中国家庭教育8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The Influence of Spoiling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DU Xue-min1,DU Min-jia2

(1.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Center,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Tianjin College,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Tianjin 301830,China)

Abstract:In China,the family always be the one-child family,the family structure is in the majority with 4+2+1 recently. This will cause a lot of families bring up their children as a little sun. At the same time,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is guarantee for the doting par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poil parents raising a child in the family,and any negative consequences,at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the stop spoiling,science and education measures.

孩子心理健康篇8

【关键词】智障孩子;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

智障孩子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带来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如自私自利、心胸狭窄、性情暴躁、胆小怕羞等不良的性格,有时还会出现自我封闭、攻击行为、倾向、性早熟等不良的行为。[1]本人从事培智教育工作11年,深感作为特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走进这些智障孩子中间,给予他们及时相应的干预,促进他们朝着积极、健康、完善的人格方向发展,帮助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影响智障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当前,在以正常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保障系统中,社会对智障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我县自1999年创建特殊教育学校,2001年开办培智班,至今已陆续招收了七、八十名智障孩子。通过十几年的宣传教育,人们对智障孩子的眼光虽然有所改变,但偏见与歧视依然存在,智障孩子走出校门仍不时遭受旁人异样的眼神、嘲笑和作弄,而智障孩子毕业后无法就业和未来得不到保障也成为摆在特校面前的大难题,如从我校毕业的智障学生韦恩、梁理由于找不到工作,再次流落街头;覃贵、韦仕、秦秦则由于害怕在社会上被人欺负,不得不再次回到学校接受老师的“管护”……还有这两年有关“黑砖窑”雇用智障人士做苦工以及残疾孩子被人“操纵”在大街上行乞的新闻报道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智障孩子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显得手足无措,无从应对,使他们人格的健康受到了非常大的伤害。

2、家庭因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先天素质发生障碍的孩子,如果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其心理也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如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和谐、融洽,父母对孩子的残疾能够理性对待、教育方式积极,这些条件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安全感和温暖感,相对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反之,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受到不良或消极的教育,其心理问题则相对突出:如单亲家庭或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性情暴躁、对孩子不是过分溺爱就是干脆放任自流、教育方式消极,在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爱冲动易发脾气,有的甚至具有攻击,会无缘无故地打别的同学等。

3、智障孩子自身特殊的心理因素

智障孩子由于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正常孩子相差甚远。而这些严重的障碍,往往得不到正常孩子的接纳,不能融入到正常孩子的生活圈,也使得他们没有朋友,尤其是没有智力正常的朋友,他们或性格孤僻,不合群;或过分依赖、固执任性;或容易情绪紧张、压抑;或消极、沮丧、喜笑失度……可以说,几乎每个智障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二、智障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校,最令老师头痛的是,智障孩子经常会无端激发一些突发事件:有的孩子自卑孤僻、敏感多疑、不想上学、动不动就攀爬围墙外出;还有的孩子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稍有不顺就会暴躁不安、乱摔乱打或捶胸、打头、咬自己的身体、撞墙等自残;更有个别孩子还出现了说谎、逃学、偷窃、欺骗、故意捣乱等行为,究其原因,是因为智障孩子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没有意识,不会辨别,也不会诉说,他们内心的焦虑、迷茫及无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积聚于心,表露于行。这些心理疾病不仅使他们本不健全的心智更增加了负荷,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困扰,对他们以后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三、措施及对策

1、全面了解和掌握智障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全面了解智障孩子身心特点与水平差异,是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2]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智障孩子心理发展遵循的规律与正常孩子无异,他们也需要爱和尊重,需要赞赏和鼓励,渴望得到承认和关注。作为教师,只有懂得这一点,才能教育好这群特殊的孩子。当然,智障学生也有个别差异,每个年龄段的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地了解和关爱,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利用好主题班会活动课

班队课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就智障孩子的特殊心理问题设计一些主题班会:如在一次“我能行!”的主题班会中,针对性情孤僻不合群、自卑、缺乏自信的孩子程程,我先让同学们帮程程找出他的优点来。当提到程程有什么优点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程程很遵守纪律,程程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程程还会做好事,帮老师送作业到办公室,捡到东西会交给老师等……虽然听到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赞扬,程程还是不说话,但看得出来他心里很高兴。临下课时,我提出让程程和大家一起来玩游戏。在大家热情地邀请下,程程半推半就地很快融入了快乐之中。通过这次班会课,拉近了程程和大家的距离,以后每次开展活动,程程不再那样抗拒大家的邀请了,性格也越发开朗自信了。

3、在日常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智障学生心理问题的纠正,要求我们老师要做个有心人、细心人。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老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如我们班上的王京平时有说脏话的习惯,老师怎么纠正也改不掉他那个坏毛病。有一天课间路过教室,听孩子们正在谈论他们最崇拜的明星,当听到王京说他最崇拜李小龙和周杰伦时,我走了进去“我也喜欢他们两个!可你们知道大家为什么喜欢他俩吗?”孩子们摇遥头,我接着说“他们俩不仅长得帅,功夫也了得,歌唱得又好,还有就是他们俩从来不骂人不说脏话,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们。”然后我把话锋一转:“你们觉得我们班里谁长得最帅?”孩子们回答:“韦忠”“小志”……我先是赞扬了其他几个孩子,到王京时,我故意略为迟疑了一会,然后稍作夸张地说“哇!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班的王京可真是太帅了!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的大帅哥了!你们瞧,他的脸是不是有点像李小龙!还有这头发,多像周杰伦!真是帅酷了!可是……我怎么老感觉他还有一点跟他们俩不一样的地方,到底是哪里呢?”看得出来,王京有点着急了,这时有学生说“他喜欢说脏话!”“嗯,对了,就这点不像!要是把这个改掉了,就和李小龙、周杰伦一样帅了!”我观察到,王京此时脸都红了,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错了!”从那以后,他说脏话的慢慢少了。

4、开通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智障孩子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校在培智班开班前,曾对一些孩子做过家访,发现不少家长除了满足孩子正常生活需求外,对其他事情几乎不愿意多管,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知之甚少。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首先必须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3]我校的做法是,在孩子入学之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家长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希望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其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成长,同时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矫治智障孩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除了要依靠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帮助,社会力量的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尊重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他们就好像是生活在我们现代社会的边缘,抛弃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对未来缺失信心,意志消沉等心理问题随之产生。因此,特校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宣传工作力度,还要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在康复、助学、就业等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营造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在这些方面,我们环江特校就做得比较好: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开展一系列活动――与普校的“红领巾手拉手”活动、与多家单位的联谊活动等,逐渐让社会了解特殊学校、了解这群特殊的孩子,并给予他们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事实证明,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培智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就能使他们的智力缺陷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补偿,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关注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让智障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1]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

[2]江琴娣《轻度弱智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的研究》。中国知网,2010.11.12

上一篇: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售房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