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04 19:09:41

法制教育内容

法制教育内容篇1

一、学校体育与法制教育有较密切关系

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中,学校体育与法制教育有着较密切的关系,虽然体育与法律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规范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人把体育规则比喻成比赛场上的法律。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制定出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体育规则就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所要遵守的制度,它与法律一样,参与人都要享受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如果在各种体育比赛中没有规则,那比赛场上是不可想象的。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则,是公民行为的规范,而体育规则是规范运动员或参与活动人的行为规则,两者都是以“规则”的形式存在。在体育活动中,法律是以规则的形式贯穿于始终的。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把学生所了解的法律常识和体育规则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法制教育,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

二、体育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强大阵地

体育教学在法制教育中有着很强大的教育阵地,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其所拥有的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民族体育(包括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运用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速度、力量、灵敏、柔韧、技巧等。

二是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集体性。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各种思想也随时表现出来。另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这种竞争性和集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所转化出的凝聚力对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所涉及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特有氛围中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随时渗透法制教育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就要让学生参与整个实践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法制意识。我们应抓住这种意识,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充分运用“规则”和相关法律常识这个“教材”对学生进行守则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同时,让学生制定各种活动规则,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让法制慢慢地逐步渗透到学生们的脑海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规则、理解法制,让他们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我们在体育活动中才能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是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法制教育。体育教学多数情况是在室外完成,正因为如此,要求对学生遵纪就显得更为重要。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二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法制教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内容不同,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跑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跑动路线正确,在规定的跑道上进行练习,强化“不能越线”的观点从而引入《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内容;在接力跑比赛时,可以渗透《反兴奋剂条例》的法制内容;在投掷项目中,器械的落点必须在投掷区域内,强调区域的“有效性”。在这类投掷项目的教学中尤其要更加注重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样的法制内容;在篮球教学中,身体接触是难免的,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能有犯规的动作,不能有伤害对手的行为,强调动作的“规范化”。这样,在篮球比赛中,很多的学生就知道那些行为可为,那些行为不可以为,如果裁判员不公正,就会受到学生的指责。其他体育活动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多动脑筋、努力设计和创造有利的气氛,让学生不断重复优良行为,强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尽量避免重复出现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学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是一项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的活动,要求参加者必须自觉遵守才能顺利进行,而且各项体育运动本身都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具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些都是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

三是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法制教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健康教育——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于室内课上,可以引入《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法制内容,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又如,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

四是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教学比赛时,教师在裁判执法中,要判罚准确、手势清晰明了、果断,处处体现公正评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中国足球反赌材料向学生渗透《刑法》中“以营利为目的,聚众或者以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等法律内容。

总之,体育教育在学校法制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必须遵守一些体育活动的规则,这种规则要明确具体,对学生是一种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行为的很好教育和培养。在各课时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有意识地将法制教育渗透其中,通过设置场景,特别是在游戏和比赛中将法制内容贯穿其中让学生了解规则中哪些行为可为或不可为。学生通过对这些规则的理解,再结合一定的遵纪守法的教育与实践,促使他们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最终上升为一种法制意识。

现代社会与法制息息相关,若现代教育离开了法制教育,就是不完整和不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离不开法制教育,一个连法纪都不遵守的人,能遵守道德规范吗?其社会责任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我们应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制、遵守法纪,把个人的需求与自己的权利义务结合起来,并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在心中从小就种下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实践能力。这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制教育内容篇2

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校园文化载体、网络载体等都是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者常用的载体。在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不少的法制教育载体,有学者进行了归纳有类四十余种。 且不论究竟有多少,但是为什么这些载体运用的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是单个载体的有效性问题,另一方面是这些载体的综合协调性问题,即它们能否形成整体的合力的问题,亦即学校法制教育载体的整合运用问题。

一、法制教育载体整合的内涵

法制教育载体的整合是指将不同的法制教育载体进行系统整合,实现载体的相互合作,使之整体最优,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制教育目标。当然,法制教育载体的整合也必须依赖对不同载体操作者进行社会整合,因此,学校法制教育载体整合运用的意义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单个载体的有效性问题,比如,在课程载体设计和运作中, 就存在讲授方式的设计问题、课堂讲授与课程考核的衔接问题等等。在日常的法制教育实践中,学生不喜欢法制教育理论课程,往往并不是因为课程的内容方面的原因,而是因为课程的教学方式问题。一些新的法制教育载体的设计运用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如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好。在实践性课程中,教育者将有意识的教育内容隐蔽在活动中,让受教育者在参与中自己去体会和感悟,在活动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自觉性,悄然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学校法制教育载体间的综合协调性问题。每一种法制教育载体形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功能,都各有其长短与针对性,在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特别是在当前,新的载体不断涌现,如何正确地处理学校各种法制教育载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载体的功能优势,形成整体的合力的问题,就十分突出了。加强法制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根本在教育。发展怎样的教育,教育怎样的人,怎样去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的焦点。青少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美好社会的生力军,所以,党和国家一直注重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惟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担当起建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我国的教育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培养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其中,把培养人才的标准中的“有理想、有道德”放在了首位,强调了人才培养中德育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因此,能否把他们培养成“四有”人才,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二、学校法制教育载体整合运用的基本要求

(一)各载体教育目标的相互协调

教育背景的变化、教育对象特征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等,都影响着学校法制教育载体的运用。但是,只有法制教育的目标才是载体运用的决定性因素。应该说,学校法制教育无论采用何种载体形式,其最终目标都是共同的,都是为了实现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学校法制教育载体的运用必须与法制教育的目标之间建立并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被割裂,教育目标就会失去对载体运用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载体设计和运用都会出现方向紊乱,进而无法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

当然,在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中,不同的法制教育载体所要实现的直接目标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不同载体发挥作用的目标要相互协调。否则,很难形成教育的合力,甚至达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核心的课程载体的直接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管理载体的直接目标是形成校园秩序、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各载体承载教育内容的相互协调

“由于法制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内在规定的丰富性,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法制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法制教育的内容从横向大致可以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从纵向上也有层次之分:有基础层次的公民教育,有处于中间层次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培养,有高层次的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不同的学校法制教育载体在承载这三个层次、四个方面的内容时,由于有传载方式的差异性,在传载的具体内容上就必然有侧重点的不同,但是,必须在法制教育目标的统摄下分工合作,相互协调。

1、必须克服载体承载内容实质上的冲突。学校各种法制教育载体所承载内容中任何的不一致,都会削弱或抵消法制教育载体整合运用的效果。要克服学校法制教育载体具体运用过程中不同的载体相互漠视的现象,不同的法制教育载体承载的具体的法制教育内容和信息应该实现相互交融。比如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中常用的课程载体和心理咨询载体就要紧密结合,将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相互交融,法制教育不能理论至上,心理咨询也不能专业技能至上。

2、法制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学校法制教育载体承载的教育内容也处于动态发展中,这就要求在保持学校法制教育载体形式的相对稳定性中,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在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年年都有新的调整和变化,是为了保持这种适应性和与时俱进性。

学校是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法制教育的重要职责,其他各门课程也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法制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全社会都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特别是作为年轻的党员教师,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增强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只有这样自己才会进步、才会成长、才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要忠实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也就是目前我国党员的争先创优活动。教师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以教育学生为本,指导学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有力的促进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内容篇3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以人为本;机制运用

一、高校法制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高校法制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认识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等。

2.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教育活动结束,教师总是要充分组织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和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对象进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动;必须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3.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进行一定的讲授、示范和指导,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并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回答和完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境、状态、方式和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困惑和质疑,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二、以人为本高校法制教育的机制运用

1.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突出高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就是紧密联系大学生实际,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和所处教育阶段的特点,遵循法制教育的普遍规律,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

2.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法制教育既是智育的思想保障,又是智育的重要目标。法制教育工作对高等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空谈大道理、简单重复灌输是不能保证法制教育的实效的。法制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思想问题,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必须走在前面、深谋远虑,必须注重实效、有的放矢,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既要讲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强调灵魂精神的塑造;既要讲理论本身,又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结合大学生面临的各种人生问题、社会问题、情感问题等给予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大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人生、事业的思考,自主地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增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4.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使法制教育手段更灵活。把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作为显性的法制教育,把家庭和社会教育作为隐性的教育方式,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效果。在不同的情况下,这几个教育方式的主次也是不一样的,应当以一个教育方式为主,其他的作为辅助。

三、高校法制教育人性化方法的选择

对法制教育内容进行易受性处理,应该是法制教育人性化教育方法的第一起点,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将法制教育内容中的许多抽象性的东西转化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然而,对法制教育内容的易受性处理,在教学中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法制教育内容的处理涉及到法制教育内容的方针与政策,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第二,法制教育内容的易受性处理往往需要同时改变教育与教学的方法与形式,处理起来同样复杂。

其实,高校法制教育内容的易受性处理问题也并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从法制教育教育对象接收观念的规律方面去考虑和解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好的。从这代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整体规律上看,他们在接受心理需要方面大多是喜欢形象的、情感的、审美的角度切进,然后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体验性的、情感式的印证,最后才内化于他们的观念中。所以,解决法制教育内容的易受性,对于贯彻法制教育人性化的方针、提高法制教育教学的质量十分重要。

从现代法制教育改革的通常做法看,许多院校的法制教育教学已经采取了教学课件或其他电化教育与教学方式,但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了吗?回答仍然是否定的。课件教学固然解决了许多传统教育与教学中的呆板性问题,但在法制教育内容的内化、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获得方面仍然受到了许多限制。电化教育或教学固然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但因形象性的传播手段所造成的注意分散、注意转移等负面效应也在同样影响着法制教育教学效果,也在另外的维度上引发出法制教育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新问题,这同样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

四、结论

高校法制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春红.试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2,(06).

[2]孙其昂,胡沫.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12,(02).

法制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转向

DOI:10.15938/ki.iper.2017.02.026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124-04

高校法制教育不同于法学专业教育,其针对的对象是非法学(律)专业大学生,主要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或“法学概论”课程来实现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提升。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实践起源于1982年宪法的颁布,于1984年在全国普遍展开,并经历了常识教育、意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三个阶段。[1]经过30余年的实践探索,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取得了一系列值得称赞的成就和经验,但所暴露出的不少问题也需要我们反思和克服。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面临着多重困境,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要走出困境必须实现课程定位、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师配备的转向。

一、课程定位的转向:从附属到独立

高校法制教育一直是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自1984年至今国家先后出台了若干专门文件对此问题予以强调、规划和规范。但从这些文件的内容来看,高校法制教育始终是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

《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是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首个文件,法制教育也由此全面在高校课堂展开,但该文件却将法制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计划之中。1986 年国家教委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虽然明确了法制教育的三个途径,但同样没有明确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致于诸多高校都是将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容纳入公共政治课中予以讲授。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虽然强调了要为大学生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但却将该门课程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1993 年中组部、、国家教委联合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是将“法律基础”课列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之中。1995 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再次明确“法律基础”课为“两课”体系中一门独立设置的必修课,属于德育课程的内容。此后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W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均是没有赋予法制教育独立的地位,而且都将大学生法制教育定位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之内。

我们知道,法律与道德虽然同属于调整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但二者在性质、内容和价值上却存在很大差异,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也不应存在绝对的主从关系。因此,法制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在实践中也不应存在谁依附于谁的问题。将高校法制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不仅忽视了法律在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而且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我国长期以来试图以道德教育的模式来实现法制教育的效果这一认识是有所偏差的,对高校法制教育定位的附属性也明显存在不合理之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发展的失衡。随着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必须同等重视,平均用力,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和无缝衔接。” [2]为此,笔者认为突破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困境的途径之一是推动课程定位由附属向独立的转向,实现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离,赋予“法律基础”或“法学概论”独立的课程定位。

二、教材选择的转向:从合并到分立

从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实践来看,为贯彻落实国家上述有关文件的规定,各高校在授课教材的编制和使用上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第一阶段是自1982年至1986年,将法制内容分散融入思想政治课之中,所编写和使用的是思想政治或公共政治教材;第二阶段是自1987年至2004年,将法制内容编写成“法律基础”或“法学概论”教材,法制内容形成了独立的体系;第三阶段是自2005年至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合并成一名课程,编写统一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可以说,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经历了合并―分立―合并的过程,但我国大部分高校当前进行法制教育所选择的都是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至于教材合并的初衷可能是多方面的:既与法制教育的课程定位紧密关联,又与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互补性相关,还与两课内容过多需要适当减少有直接关系。[3]笔者认为,教材合二为一虽然是国家深思熟虑的现实选择,但也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1)尽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目前是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也往往被认为是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但由于编写和使用教材的差异会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即因法制教育被安排在教材的后一编而忽视了其重要性。(2)由于学时的限制,教材的合并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编排上的压缩,一些重要的法律内容无法体现在教材中,自然教师也很少会在课堂上讲授。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学时均被大幅度消减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4](3)教材编写的教师不一定具备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甚至是由思想政治教师来撰写有关法律基础的相关内容,这样质量的教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我们再来看一下教材编写和使用分立时期的情况。那时所编写的“法律基础”或“法学概论”教材,其相比合并后的教材所具有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课程的独立性突显无疑,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第二,内容的体系性较为明显,深浅适宜、重难点突出;第三,参编人员的专业性起到保障作用,他们都是法学专业教师,一般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走出当前高校法制教育教材选择的困境,需要推进教材合并模式回归到教材分立模式,教材合并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高校法制教育课程定位由依附到独立的转向也要求教材选择应实现由合并到分立的转向,以充实法制教育的内容、提升法制教育的价值、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更多的法律人才。

三、教学内容的转向:从繁杂到约

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内容来看,法制教育部分虽然在篇幅上占据很小的比例,但在具体内容设计上却有着大而全的追求。笔者在对相关教材进行详细考察后,发现现有教材关于法制内容的设计主要存在三大缺陷:第一,法律规范选择多而广,几乎涵盖了法学专业的所有课程,这导致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能高度概括和简要罗列相关的法律概念和原理,无法对法律的精神、立法目的、实践操作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精细讲解;第二,与法学专业教材的趋同性,无论是在体系设计还是在内容撰写上与法学专业教材很多内容是完全重合的,忽视了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和需求量,使大学生很难对法律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一些教材在内容设计上融入了较多的政治、道德、经济和文化因素,使得原本专业或纯粹的法律知识改变了本来的面目,而对于重要的法律条文却仅限于罗列而非进行学理分析。概括而言,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上过度地追求全面性和系统性,自然会导致知识的繁杂罗列,看似体系合理,实则人为割裂知识的过渡性和关联性。

当然,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上文所言的定位偏差和教材合并问题上。“法律能够作为信仰的对象,首先建立在信仰主体对一定的科学的法律知识的认知基础之上。”[5]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或者使用者,其最初的意愿毫无疑问都是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播更多的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知法和守法,但现实的问题是课程和学时的限制只能让他们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蜻蜓点水”。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只能进行“填鸭式”教学,不分重点地将所有知识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因为在他们看来法律知识并无轻重之分;而学生在时间内却无法完全理解这些零散的知识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自然会“消化不良”和“摸不着头脑”,看似了解了很多法律知识,但实际上却什么都没准确掌握。

那么,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如何确定呢?有学者指出,所有法律的理论知识与规范表述均为法制教育内容的范畴。确定法制教育内容的原则包括存在道德目标基础、法律观念轮廓、法律技术轮廓、教育阶段轮廓。[6]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法制教育内容设计应实现从繁杂到简约转向,毕竟一学期的法制教育不等于四年的法学教学,二者在教学的目标、重心、对象和方式上应体现出很大差别。具体而言:第一,适当压缩教学内容,除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部分外,适宜选择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劳动法和诉讼法等内容,法学理论、法制史、国际法等纯理论学科尽量回避;第二,在众多学科中,要选择地重点地编写和讲授相关内容,如宪法应注重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部分、刑法应注重犯罪构成要件和故意杀人、盗窃、抢劫等几个重要罪名、诉讼法应注重讲授的条件和管辖问题等;第三,在重点内容上要实现法条、理论和案例的统一性,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这些知识点,并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模式的转向:从理论到实践

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模式仍然停留在知识灌输阶段,往往强调课堂的秩序,而忽视了师生互动。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课堂上无时间思考以及与教师进行交流、对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基础和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些教师的总结很到位:在讲法律条文和学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大都埋头伏安;在讲司法案情的时候,学生才会聚精会神;在讲裁判结果的时候,学生明显一脸茫然。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并不能对学生予以责难,而更多地应从教师授课模式去反思。笔者认为,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应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走向实践型教学,因为法学(律)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一方面,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教学模式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向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以多种方式向学生开展案例教学。(1)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针对每一节课所讲授的内容,教师要合理使用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案例的规范讲解应是每个教师必须坚持的原则。当前很多教师在案例授课过程中仅仅注重案情介绍和裁判结果两个方面,而案情与法律内在契合的说理部分往往被忽略,以至于学生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原因。为此,案例的规范讲解应做到案情介绍的精细性、裁判结果的明确性和说理部分的充分性,案例讲解应是立足于推理和论证条件下的理性分析。(3)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案例讲授,如PPT、视频、音频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案例的立体效果;也可邀请知名律师和法官讲授专题案例课,以他们所经历或处理的现实案例向学生展示,提升学生的可接受度和兴趣度。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教学模式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向需要走出课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实践教学是当前法制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也导致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真实的法制实践。[7]一些人认为法制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和培养法治观念,如果对法律兴趣较浓完全可以去辅修法学专业,况且受学时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参加法制实践活动。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既然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门课程,那么教师就应当将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精髓传授给学生,否则教书育人将沦为形式。“我们应当把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具体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学生所需,增强法制教育的成效。”[8]笔者建议,可以借鉴法学专业教育的经验开展法律实践教学,如组织旁听法院审判、组织模拟法庭、开展社区法制宣传、开展法制知识竞赛、组织法制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等,但在次数和范围上进行合理控制即可。

五、教师配备的转向:从兼任到专职

从理论上讲,法制教育的实施主体应是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因为他们具备体系的法律知识、良好的法律素养和深厚的法律功底,能够对法制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有很好的把握,这对于该课程实效性的提升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高校的法制教育课程都是由思想政治课或公共政治课教师予以承担,而且这些教师大多不具有法学(律)知识背景,甚至有的连短期的法律培训都没有经历过。有学者对山西省高校的法制课进行调查发现,有些教师不仅缺乏法律专业知识,更没有法律实践经验,自己都无法全面领会法律的精神,更不要说向学生很好地讲授了。[9]因此,某些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刻意回避法律的内容,即使讲解也仅限于法律条文和相关概念的照本宣科,无法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真实案例讲解,甚至有的教师连学生遇到的日常法律问题都无法解决。

从上述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当前高校法制教育课程在教师配备上采用的多是“两课”教师兼任模式,这一模式选择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后果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课程定位和教材选择的非科学性,使得教师的配备注定以“两课”教师为主,但这些教师要承担全校的公共课程,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从事科研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本专业之外的知识;第二,由于大学扩招的原因,高校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没有足够的法学专业教师承担此门课程;第三,高校教学规划或计划安排不具有合理性,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门课程多名教师讲授的意义,往往仅仅选定思想政治教师或法学教师一人来承担,这就导致极为尴尬的局面出现:思想政治教师无法讲好法制内容,法学教师无法讲好思想政治课内容。

我们认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课程要真正落实到位,必须重视授课教师的配备问题,实现由兼任到专职的转向。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如果没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要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优化整合现有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10]具体而言,推动高校法制教育教师的专职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在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框架之下,尝试两名教师承担该课程,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由“两课”教师承担,法律基础部分由法学教师承担。(2)加强对“两课”教师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的培训,培养“两课”队伍中能够承担法制课程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力争在“两课”教师中培养出一批准法学专业教师。(3)推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分立设置,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不超过规定总学时的基础上分别由“两课”教师和法学教师承担。(4)在本校法学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与公、检、法、司等机关工作人员的联系,聘请专职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者为学生讲授法制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大文,刘一睿.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65-71.

[2]顾相伟.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联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3):100.

[3]王建宇.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51.

[4]彭美,张莉.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欠缺的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39.

[5]王学俭,顾超.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法律信仰培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22.

[6]张小虎.法制教育内容的原则定位[J].青年研究,2005(3):41-46.

[7]彭美.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模式[J].学术论坛,2013(3):192.

[8]孙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机制及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0(10):106.

[9]黄云霞.大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3.

法制教育内容篇5

一、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加强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工作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认为小学数学主要是教学生数字运算和简单应用题,与法制教育关联不大,认为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等与法制联系紧密的学科的事情,不把法制教育内容放在其教学工作内容之中。

在当前小学教育体系中,小学数学居于中心地位,对学生们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法制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鉴于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重大。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只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等与法制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的工作,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的重大意义,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并且在教育教学中认真贯彻执行。

事实上,在新课改培养目标下,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情景,许多教学情景都含有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教育性极强。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和强化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在备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法制元素,开展数学教研活动时要将此列为研讨内容。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如讲授《认识人民币》,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配以图片说明,指出人民币的特征和防伪标记,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体会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相关内容,教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结合课本中练习辨识交通标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增强对交通标志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在学习统计知识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结合课本练习“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和“上海市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摘要”以及对空气、空气污染、空气与人体健康、空气污染指数,以及空气质量状况的介绍,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法律意识的形成源于生活,为了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研读领悟。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讲法,否则就可能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深研教材,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创设话题,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结合课本中有关纳税习题和纳税知识的介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学习结果更加有效。

三、教师把握好度,以免将数学课变成法制课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应以数学知识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度,法制教育不应占用太多教学时间,以免将数学课上成法制课。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在内容上要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分量上要恰到好处,不可为了渗透而渗透,切忌不顾数学知识牵强附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藏的法制教育元素。教师要明白渗透法制教育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在课堂中渗透教育的内容根据数学教材内容确定。

教师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法制教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找到法律知识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结合课本练习“紧急疏散平面图”,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法律知识。教学“千米和吨”时,结合课本中练习“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千克水,一个三口之家一年大约可节约多少吨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办法,在小组讨论”以及废纸回收利用问题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的法律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法制常识,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以及注重环保的好习惯。教学数量单位《千克和克》时,在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的同时,也可以告诫学生法律的本质就是追求公平正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研究,把握好度。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加以重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才能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小学生法制水平。

法制教育内容篇6

农民法制教育可谓解决农村社会治理的一剂良药,但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法制教育在理念、内容、方法和体制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在教育理念方面。从传统到现代的更替过程中,农民法制教育理念既有传统的成分也有现代的因素。从传统而言,其问题表现为“官本位”思想依旧盛行。从现代而言,其问题表现为“民粹”思想日渐高涨。一方面,不少教育者缺乏民主意识,单向主导对农民的法制教育和宣传,使得法制教育沦为自编自导的独角戏,甚至在某些干部观念中,“民不可教”的观念根深蒂固,以权威代教化,从而放弃了教育的民众性;另一方面,在群众利益高过一切的高压线下,法制教育过分偏重强调人民利益,淡化了义务意识,忽视了基本法律前提,致使诸如高价索取政府补偿等不正当得利现象涌现,并被争相效仿。法制教育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允许抬高官架亦不允许放任民利。农民法制教育中“官本位”与“民粹化”理念是两个极端,其相互撕扯只能让农民法制教育工作有名无实。

2.在教育内容方面。总体而言,当下的农村法制教育在农民法制意识的培养上下的功夫较多,但对农民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够。同时在农民法制意识的培养上又存在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培养不对称的问题。在长期的普法宣传工作中,农民的法制意识已深入人心,但对特定对象和行为的基本的权利义务规定尚不清楚。重意识培养而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教育只能将法制变为空中楼阁。由于权利义务意识关系模糊,不少农民在“给”与“拿”之间面临“两难”,这在医保和养老保险改革中尤为明显。法制意识就是人们前行之志,法律法规知识则是前行之躯,而用法能力则是前行之足,三者缺一不可,都是农民法制教育内容所必需的。

3.在教育方法方面。虽然农民法制教育形式在不断丰富,然而依旧未出离传统方法的范围,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效、重补救轻预防、重传统轻创新等弊端依旧存在。农村中的普法工作大部分还是依赖标语、横幅、知识手册等传统方式,然而宣传只是教育的初级形式,传多而教少的问题大量存在,多数宣传资料未经过目便已束之高阁,虽然数量可观,但形式上犹如蜻蜓点水,难以深入。并且,诸如亡羊补牢式忏悔的滞后教育和以罚代教的粗浅教育方式还不时出现,教而不育,缺乏预防性。当然,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电视媒体与数字化网络开始承担大量的普法教育工作,在农村地区广受欢迎,而且收效颇佳。然声可入耳、色可入眼,要入人心却非朝夕之功,自教始终无法代替他教的基础性地位。

4.在教育体制方面。对此可从两个方面予以审视。首先,若将其视为农村工作的一个子系统,其相对独立性并不突出。现有农民法制教育依存于农村其他行政事务的开展,致使其辅地位湮没了其育人功能。其次,若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而考察其内部诸要素:就单次的教育活动而言,其过程运行各环节无明显的连贯继承性,即尚未形成完整的“决策—实施—反馈评估”流程,缺乏计划性,这也在上文中所指的其预防作用薄弱中可以得到印证;就长期的教育活动而言,农民法制教育也缺乏前后继承性,教育行为伴随其依附的行政任务的结束而结束。最后,就其教育资源的组织分配而言,行政部门职责缺位与基层组织超负荷运作则是其体制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总之,农民法制教育体制既有外患亦有内忧。

二、农民法制教育问题之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人是教育实践活动中最核心的因素,农民法制教育工作者教育的观念是否先进、教育素质是否过硬、农民自身的法制意识是否强烈以及知识储备是否丰富都是直接关乎教育效果的因素。(1)就农民法制教育工作者而言。其一,其教育自觉性落后于农民法制教育的紧迫性,这是农民法制教育乏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以任务为导向的教育活动在现有农民法制教育中占绝大比重,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实行预见性教育的动力不足,没有了积极的作为,便没有了农民法制教育的源头活水。其二,现有农村法制教育工作者专业背景复杂,法学背景人员比例较低,农民法制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分析农民现状与诉求、科学选择教育介体与优化教育环境等教育素质与农村发展新要求之间的差距已成为阻碍农民法制教育的重要原因。伴随农民权利意识的增长,传统“官本位”、“灌输”思想已重重受阻,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改善工作方法。其三,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使得农民不仅要求知法而且要求懂法,对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法制解释的新任务。如此种种也从侧面提出了提升教育者素质的要求。(2)就农民本身而言。一方面其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而另一方面其传统观念形成的壁垒又尚未拆除,使得法制教育面临尴尬,家长权威、息诉厌讼等观念依旧阻挠着法制运行。此外,不少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是弱化法制教育效果的一个因素。

2.客观原因。在客观方面,农民法制教育的阻碍因素很多,甚至有些还是无法回避的。首先是农民法制教育本身,人力财力资源不足,尤其是人力匮乏,使其无法形成充分覆盖的多级教育结构体系,也无法及时满足大众的多样化需求,更无法做到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其次是农民法制教育环境,农村地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或多或少包含对农民法制教育的不利因素。地理上的农村面积之大、人口之众以及流动之快,政治上乡土秩序与法制的并存,经济上由小农向市场的迈进、利益关系的更加复杂、利益关切的空前警觉,思想文化上传统与现代的并存、小农意识向尚利思想的转变、逐利拜金的盛行等,既是农民困惑的来源,也是农民法制教育困难之所在。总之,农民法制教育应对的不仅是旧时之波,更要面对新时之浪。

三、农民法制教育问题之对策

就现状而言,农民法制教育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这个总体性评价并不为过。亦步亦趋只会落入窠臼,一步一新方可长久,要实现农民法制教育长足发展,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内容针对性、注重方法实效性,并建立教育的长效机制。

1.更新教育理念。针对农民法制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农民法制教育必须遵循体系化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融通的理念以及与时俱进的理念,方可站起、站直、站稳、站久。树立体系化的理念,为其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是为站起。其一,保障其在农村工作中的相对独立性,以利于农民法制教育的全面开展;其二,促使其规范化运作,在人力安排、教育过程运行上更加科学合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其摆正工作姿态,是为站直。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在农民教育中做到民主平等、以理服人、尊重差异,才能亲民育民。树立文化融通的理念,为其寻求能够更深扎根农村的土壤,是为站稳。传统伦理道德与法制教育在教化人心、导人守矩、引人向善的价值取向上是殊途同归,且二者在作用方式上具有很大程度的互补性,一张一弛,相得益彰,在宣传普法的同时,既清扫历史的沉疴,又弘扬时代的新风,德法相济。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助其应对农村新变化带来的挑战,是为站久。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适时丰富和更新教育理念、内容与方法,调帆转舵,迎风破浪。

2.增强内容针对性。增强农民法制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就必须在工作思路上实现由任务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对人、对事、对物、对时,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内容的深浅和范围。对农村特定人群,应根据其年龄大小、智力强弱、需求多寡、接受能力高低,分层次、有差别地确定教育内容,因人施教。对农村特定事件,更要有目的地确定教育内容,以辅助专项工作(如村民选举)的展开。对特定教育内容本身,也要考虑其思想性、实用性、生活性、生动性等本身固有的因素,合理搭配,以保证教育内容能真正为农民所吸收。对特定时机,要求合理借用契机,依托农村生活现实鲜活案例,制定教育内容,以强化教育效果,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

3.加强方法的实效性。首先,要改善农民法制教育决策方法,使其拥有一定的远度、准度和柔度。远度即预见性,针对农村短期和长期发展中将出现的状况,尤其是常规性出现的活动,如法制宣传日、交通安全日等,要提前做好决策。准度即针对性,必须改变过去大而化之的决策,针对农民定人群、事件、教育内容等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柔度即灵活性,农民法制教育决策应是弹性决策,要适时根据教育实施状况、事态发展和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等对教育目的做出调整。其次,要改善实施方法,做到多样性与生活性、深刻性与生动性的统一,促成农民自我教育。安排合适的教育者人选,选择生活化而寓意深刻的现实案例,组织群众自己利用法律知识进行纠纷调解等,多方开辟使法制意识、法律知识进入农民意识的渠道。最后,要改善反馈调节方法,当下农民法制教育必须从人员上补充信息回流的节点,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作用,增强信息反馈在教育决策中的指示作用。

4.建立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民法制教育长效机制,首先是建立其人力、物力保障机制。在人力方面,必须纵向地形成层次分明、上下贯通的教育工作者部署,包括法制办、司法所、基层驻派人员以及党员干部等,同时在横向上,应有教育工作者内部权责分明、协调一致的职能安排,并有提升工作者决策、实施、评估技能和新人引进的人才更新机制,做到质与量的兼顾。在物力方面,既要有保证农民法制教育展开的各项经费,还要充分关注基层工作者的物质利益,留住人才,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其次是建立保证教育规范化运作的制度,明晰横向分工、上下权责;规范档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部指标评价(内容合理度、投入时间量等)和外部参照指标评价(纠纷案件量、农村治安水平等)相结合,保证教育过程规范运行。最后,必须促成教育和农民自我教育相辅、用法和学法相辅的长久机制,让农民法制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在实践中提升农民法制意识和丰富农民法律知识。

总之,农民法制教育是农村治理工作中起支点作用的一部分,既关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关乎精神文明建设,还关乎制度文明建设。做好农民法制教育这一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新型农民,有待从理念、内容、方法、机制等层面深入梳理反思,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来抓,进行人、财、物的配给。

法制教育内容篇7

1.1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不足法律基础课尽管都写入了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学生必修课时、开课时间等都比较短,学生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已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第一步,但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法律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教材内容涉及法律知识比较少,应用性不强。

1.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一是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独立学院的法制教育并非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而是由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法学教师或党团管理人员兼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二是部分聘请的专业法律教师由于数量较少的原因,同时还要承担本专业的教学任务,难以肩负全院的法制教育。

1.3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一是教学方式单一。法制教育必须重视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但是,在目前的独立学院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内容缺乏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从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难以获得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忽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二是考核方式单一,把法制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开设一门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考核内容还停留在法律的纯理论知识上。

1.4参与度差独立学院现行的法制教育停留在课堂教育层面,缺乏实践性,因此,参与人员除了授课教师外,就是学生,没有相关专业人士的参与,法制教育的参与度较差。同时,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导致教、学双方参与积极性不高。

2独立学院法制教育模式创新

2.1全员参与,形成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应该成为特色鲜明的一项重要工作,身处于教育环节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参与到其中,树立法制教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理念,认识到法制教育在独立学院高等教育当中的重要地位,发挥自身作用,为法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动力。第一,开设专业课程。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应将法制教育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学分的设置上予以侧重。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实践教育内容。第二,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队伍,如党委、团委、学生工作处和辅导员队伍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将法制教育贯穿其中,成为一项常规学习内容,开设针对这些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培训课程,以提高其法制教育水平。第三,作为接受法制教育主体的独立学院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法制教育过程中来,加强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自我法制教育和法制学习方式,培养法律意识,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全过程参与,开辟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独立学院在教学理念上重视实践的理念有助于法制教育实践的开展,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也有助于法制教育实践方式的践行。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第一,在进行法制理论教育的同时,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第二,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致力于将理论授课转化为实际运用。第三,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第四,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

2.3全方位参与,让法制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组织较为完备。应当在这些组织的活动开展上进行积极引导,将法制思想、法制意识和法制学习贯穿其中。第一,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开展时,可举办“模拟法庭”活动,检验法律基础课学习成果。第二,可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第三,积极与地方法律机关联系,联合开展“阳光法庭”等学校、机关合作的法制教育。第四,结合学院园区教育管理“六进”工作,独立学院的法制教育也应逐步深入园区,围绕同学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将法制宣传和法制学习向园区内的学生们普及。开展诸如“预防销售诈骗”、“警惕电话讹诈”、“如何依法维权”等宣传学习活动,有利于建设园区文化的同时,将法制观念和法制教育深入人心。第五,积极开创内化式法制教育方式。将法制教育与校纪校风教育联系起来,协调统一。校园内部要有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风气,并以人性化的制度方式体现,切实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3结语

独立学院的法制教育是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独立学院在开展法制教育时,应当充分分析现实环境,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从法制教育课程的设计、教学安排、教师选拔、教学方式、师资培训、校园文化建设和园区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认识到法制教育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只有将法制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才能使独立学院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成为具有较高法制意识和法律修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法制教育内容篇8

未成年的犯罪问题在各个国家都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主义本身形成犯罪现象,未成年的犯罪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美国,年轻人发生的一些犯罪问题已经具有普遍性,在世界中一种可怕的、无情的未成年现象不断变化,在我国,未成年出现犯罪状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未成年人在学校中受错误教育方法的影响,降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并增加在学校及社会中的一些攻击行为。凡此种种现象,必须对未成年进行法制教育,并将法制教育的相关条件及相关内容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要利用生动的法制内容及法制知识加深理解,保证教学效果的增强。

二、学校在教育中应肩负的主要责任

初中学校在对中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教学倾向。学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主要将学生升学率、升学任务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并将实现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评价方式联系起来,从而增加学生、教师及学校的教学压力,在这种形式上,只是将学生的成绩提升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增加应试能力训练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不仅降低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还弱化学生的人生观、理想观及正确教育观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较少,实施的教学较少,特别是学校对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没有进行积极的指导,导致未成年形成错误的思想,并导致未成年人出现严重的犯罪现象。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一些思想品德有问题、在学习中困难的学生,学校应积极进行指导,并耐心地进行教育,不能以歧视的眼光看待。但在该方面上,还只是教育发展的唯一方式,并不能实现全面性及有效性发展,要体现学校教育与发展的先进性,就要做好教育工作,全面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教学形式,提高未成年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及学生在社会中实现的劳动价值、教育价值及社会价值。

三、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根据初中语文教材挖掘法制教育资源

我国在人教版初中课本中含有大量法制教育资源,要将其进行有利的开发与利用,并促进法治教育的有效发展。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已的偷书行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对该行为进行分析时要增加一些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偷窃行为在法律法规中的行为,为学生灌输偷窃金额越大,判刑就会越严重,从而让学生意识到遵法、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以后的成长中应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守法的公民。如:在学习《斑羚飞渡》时,引发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及积极思考。因此,要根据主要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有关法制社会及法制教育的相关教学资源。但在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挖掘的过程中,专业的语文教师掌握的相关内容、选择的法制教学资源及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能够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能够促进学生实现哪种人生价值,都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选择期间利用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掌握。在对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相关法制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时,选择的法制内容要与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及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并将其合理利用在法律法规上,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内容进行选择,还要表明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只有语文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语文课本中的法制资源深度挖掘出来。

(二)根据初中语文利用法制资源

在语文课本中挖掘的法制资源,还要将其有效应用。因为有效的、关于法律知识的课程教学,都是根据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实施课堂教学的,这样才能促进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发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涵盖人文关怀及语文课的主旨内容,并不能将法制教育有效利用,就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规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特点,并根据语文课本的实际内容将法制教育进行渗透,从而体现该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威尼斯商人》文中的相关内容与当今法律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相关任务的言辞表达存在侮辱性及歧视性,而且合约作为一种违约赔偿,并没有将血肉作为衡量标准。其次,文中的合同法规规定,导致对方的人身伤害,是一种无效条款。该文章在社会道德、公民自由及财产管理等法律法规方面存在较大制约,所以教师可利用《威尼斯商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法律的冲突表现,并以积极的潜在意识正确认识法律制度。

四、结语

上一篇:作弊检讨范文 下一篇: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