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05 21:32:55

呼吸的作用篇1

由于生物细胞呼吸时既产生二氧化碳又消耗氧气,前者可引起装置内气压升高,而后者则引起装置内气压下降,为便于测定真实细胞呼吸强度,应只测其中一种气体变化情况。因此,测定过程中,往往用NaOH吸收掉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这样,整个装置中的气压变化,只能因吸收氧气所引起,从而排除二氧化碳对气压变化的干扰。

1.以气体变化探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①以CO2为指标分析(如图丙):

A图表示线粒体释放的CO2直接释放大气中,即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图表示线粒体释放CO2一部分进入叶绿体中,一部分释放到大气中,此时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仍释放CO2。

C图表示线粒体释放的CO2全部进入叶绿体中,但没有从大气中吸收CO2,说明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表现为既不吸收CO2,也不放出CO2。

D图表示线粒体释放的CO2全部进入叶绿体中,同时还从大气中吸收CO2,则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②以O2的释放或吸收为分析指标(如图丁)

A图表示线粒体需要的O2直接从大气中吸收,即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B图表示叶绿体释放O2一部分进入线粒体中,一部分从大气中吸收,此时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仍释放需要从大气中吸收O2。

C图表示叶绿体释放O2全部进入线粒体中,但没有从大气中吸收O2,说明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表现为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O2。

D图表示叶绿体释放O2全部进入线粒体中,同时还向大气中释放O2,则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1)物理误差的校正

由于装置的气压变化也可能会由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为使测定结果更趋准确,应设置对照实验,以校正物理膨胀等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此时,对照实验与呼吸装置相比,应将所测生物灭活,如将种子煮熟,而其他各项处理应与实验组完全一致(包括NaOH溶液,所用种子数量,装置瓶及玻璃管的规格等)。

(2)细胞呼吸状况的实验测定归纳

欲测定与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两套呼吸装置中的单一变量为NaOH与蒸馏水,即用等量的蒸馏水取代实验组的NaOH溶液,其他所有项目均应一致,加蒸馏水的装置内气压变化应由CO2与O2共同决定。两套装置可如下图所示,当然,此时仍有必要设置另一组作误差校正之用。

结果与分析

①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不动,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有氧呼吸产CO2量与耗O2量相等)。

②若装置1液滴不动,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无氧呼吸只产CO2,不耗O2)。

③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④装置1与装置2液滴均左移,则呼吸过程中O2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呼吸底物中可能有脂质参与。

a.为使实验结果精确,排除实验误差还应设置如图装置3,以便校正。

b.进行结果与结论的描述时应“先结果后结论”,而不是“先结论后结果”,如上。

(3)探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三)、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计算:

1、光合作用速率表示方法:通常以一定时间内CO2等原料的消耗或O2、(CH2O)等产物的生成数量来表示。但由于测量时的实际情况,光合作用速率又分为表观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

2、在有光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实验容器中O2增加量、CO2减少量或有机物的增加量,称为表观光合速率,而植物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如图所示:

3、呼吸速率:将植物置于黑暗中,实验容器中CO2增加量、O2减少量或有机物减少量,即表示呼吸速率。

4、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用CO2量表示)可用下式表示:积累量=白天从外界吸收的CO2量-晚上呼吸释放的CO2量。

5、判定方法

①若为坐标曲线形式,当光照强度为0时,CO2吸收值为0,则为真正(实际)光合速率,若是负值则为表观光合(下转第13页)(上接第53页)速率。

②若所给数值为有光条件下绿色植物的测定值,则为表观光合速率。

③有机物积累量一般为表观光合速率,制造量一般为真正(实际)光合速率。

注:实际计算时可依据提供的条件分别用下列某一关系式

①光合作用实际产O2量=实测O2的释放量+呼吸作用耗O2量。

②光合作用实际 CO2 消耗量=实测的CO2消耗量+呼吸作用 CO2释放量。

③光合作用葡萄糖的净生产量=光合作用葡萄糖的实际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的消耗量。

将上述装置置于不同光照强度(可用不同功率的灯泡实验或同一功率灯泡通过改变光照距离进行控制)条件下,被研究生物应为绿色植物。

结果分析:

①若红色液滴右移,说明光照较强,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释放O2使瓶内气压增大。

②若红色液滴左移,说明光照较弱,细胞呼吸大于光合作用,吸收O2使瓶内气压减小。

呼吸的作用篇2

【关键词】体外循环手术; 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系统并发症

【中国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9-02

【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spiratory training in reduc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 on those who received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Methods:We perform operation to 187 heart disease patients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uring the 2009.12-2010.2. W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is given to the respiratory training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Including smoking cessation, abdominal breathing, cough training, respiratory expectorant, Et cetera.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heart surgery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mpare th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the project, Carry out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s: Two deaths in 187 patients. The remaining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19 patients of them had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between the groups ofrespiratory training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s significantly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postoperative antibiotics time,hospital stay,tracheotomy,atelectasis,ARDS,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Conclusion:Giving respiratory training strictly before cardiac surger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uld reduc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Cardiopulmonary bypass; Respiratory train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肺炎、肺不张和术后的呼吸功能不全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免疫功能与正常人均有明显差异,处于易感染状态中[1];同时心脏手术需经过体外循环过程、术中肺泡处于萎陷状态、围手术期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术后切口创伤大疼痛明显,均大大增加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除了手术的因素,这些并发症与病人的呼吸功能和排痰能力也有很大关系。现将2009年12月- 2010年2月我科187例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探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对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2月- 2010年2月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187例, 其中男性101例,女性86例,年龄3~74(35.5±8. 1)岁,187例患者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7例、心脏瓣膜手术(包括瓣膜置换术或修补术)55例 、先天性心脏病直视矫治术111例、Bentall术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本组病例已将术前有感染或可疑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的病例排除在统计范围外。

1.2 方法

对全部187例患者于入院后即进行宣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入院当天即给予系统呼吸功能锻炼,包括戒烟、腹式呼吸、咳嗽训练、呼吸训练器的使用、呼吸道解痉祛痰。(1)即护士在病人人院后第1天开始,对吸烟者劝其戒烟,反复耐心解释戒烟的重要性:吸烟增加支气管黏液分泌,降低支气管纤毛运动的能力,从而增加术后呼吸道的并发症。术前2 周应停止吸烟,以改善供氧及分泌物的清除能力。(2)告诉患者做好有效咳嗽及排痰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 协助并指导其做腹式呼吸及有效咳痰的训练。腹式呼吸训练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屈膝, 以放松腹部肌肉, 双手放在腹部中的外侧, 经鼻吸气, 使上腹部向外膨胀,由口呼气, 并收缩腹肌, 将气体排出。(3)咳嗽训练嘱病人取坐位,四肢放松,深吸一口气后关闭声门,胸腹肌骤然收缩,用力将气体冲出。此法对帮助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促使术后肺复张起着重要作用[2];指导病人利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几种方法交替进行。(4)同时每天两次给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静脉推注沐舒坦。从入院第1天起到术前1天,手术日停止。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不少于4日,其间护士对其训练过程进行指导。全组病人均在浅、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收集187例患者术后临床资料, 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应用抗菌素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气管切开、肺不张、ARDS、医院获得性肺炎例数共7项观察指标。

1. 3统计学处理

对所获取资料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187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2例均于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后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其中19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不张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11例,ARDS 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气管切开P值用Fisher's确切概率计算法计算)

3 讨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手术创伤大, 对心肺功能都有很大影响,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的应用, 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患者术前有肺动脉高压等疾患均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肺不张,甚至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及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往往我们对于患者术后心功能有足够的重视[3],但患者呼吸功能的监测也应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在目前大多数医院心脏外科,呼吸系统功能大家比较重视的,多是术后的呼吸道管理,但实际上术后呼吸功能与术前的呼吸功能储备是有紧密联系的。

心脏手术后,呼吸肌肌力减弱, 导致术后咳嗽、咳痰无力, 自主排痰能力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分泌物,导致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4]。我们所提出的呼吸功能锻练包括了腹式呼吸锻炼及咳嗽训练,以及呼吸道的雾化,腹式呼吸是一种低耗高效的呼吸模式, 它通过增加隔肌活动度及其功能, 使肺泡充分膨胀, 增加气体交换, 提高通气功能, 降低呼吸肌耗氧量, 增加潮气量,改善肺功能,促进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而雾化吸入可以气道,稀释分泌物从而有利于病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氧气直接进入肺泡,从而提高吸氧质量,改善患者通气功能[5]。表1显示, 实验组肺部感染率、肺不张发生率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系统呼吸功能训练可以增加呼吸肌肌力, 使病人呼吸功能及自主排痰能力增加,促进肺复张, 减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目的。

通过本组对照观察发现,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可以在术前排除肺底部潴留的分泌物, 增加呼吸肌肌力, 使病人呼吸功能及自主排痰能力增加,呼吸道在术前进入最佳状态 ,全麻插管时能减少气道的损伤,减少带菌机率,术后患者可以根据术前的咳痰训练方式进行有效咳痰。综上所述,我们所提出的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脏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术后的康复,应该和心脏术后的呼吸道管理一样,在临床上进一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爱林,田玉科,金士翱,等. 心内直视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改变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 J ].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5, 15 ( 9 ) :424 - 425.

[2]郭加强, 吴清玉. 心脏外科护理学[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57-658.

[3]延淑芹, 宋美爱, 张秀珍, 等.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呼吸道管理的探讨[J ].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 2006, 7 (7) : 32-33.

[4]胡顺江,复健医学与护理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66

呼吸的作用篇3

关键词:呼吸;舞蹈;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92-01

在物质生活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渐提升,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越来越重视。舞蹈作为一项传承久远的艺术形式,可以有效地表达情感,陶冶情操,是一种肢体语言,也是一种情感艺术,受到越来越多推崇和喜爱。而要更好的学习舞蹈,真正在舞蹈表演中融入情感,必须要掌握舞蹈的精髓,也就是呼吸。

一、舞蹈呼吸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舞蹈中的呼吸,与普通概念上的呼吸是截然不同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呼吸,是指为了维持人们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而进行的一种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无需学习的自然本能。而舞蹈中的呼吸,则是对于生理呼吸的一种高层次的延伸,可以称之为艺术呼吸,是专属于舞蹈动作中的一种换气方式,通过正确的呼吸换气方式,可以实现对于舞蹈节奏、速度、风格、情感的完美把握和高度统一,进一步提升舞蹈的表现效果,可以说是舞蹈表演的灵魂所在。

二、呼吸与舞蹈的联系

首先,呼吸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并不仅仅是由动作和姿势组成的肢体语言,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其侧重在于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呼吸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舞蹈动作相互结合,通过对呼吸节奏的调整,可以实现舞蹈动作的连贯性和优雅性,而舞蹈对于情感的表现同样需要呼吸的贯穿和连接。

其次,呼吸可以影响舞蹈的表现效果。舞蹈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舞蹈的动作对于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波动要求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结合不同的呼吸方式来进行掌握和记忆。呼吸有着属于自身的长短、轻重、缓急变化,这就隐藏着节奏的性质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呼吸来实现对与舞蹈动作的支配和影响。简单的举例说明:在表现忧伤、宁静的感情时,舞蹈动作一般比较柔和,节奏平缓,可以用平稳的呼吸;在表现欢快、愉悦的情感时,可以用快而短小的呼吸;而在表现愤怒、不屈的情感时,可以配合急促、沉重的呼吸。通过对呼吸的调节,可以有效表达舞蹈所要传达的情感和内容,更加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呼吸对于舞蹈的重要作用

作为舞蹈的灵魂,呼吸对于舞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正确的呼吸节奏可以使舞蹈演员更好地进入舞蹈状态。其实不只是对于舞蹈而言,很多艺术表演,如演唱、器乐演奏、话剧表演等,在上台之前,表演者都会存在一定的紧张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缓解紧张心理,尽快进入状态,表演者通常都会进行深呼吸,使自己的心情逐渐平缓。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正确的呼吸节奏可以保证舞蹈表演者的心理稳定,不至于出现紧张和憋气的情况。因此,良好的呼吸状态可以帮助舞蹈者更好的进入状态,使得表演更加协调优美。

其次,呼吸是一种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手段。舞蹈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十分严格的,甚至可以说关系着舞蹈表演的成败。舞蹈演员可以通过对呼吸的节奏、轻重、长短等的细微调整,完美地表现出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使得舞蹈表演者更好地融入所要表现的舞蹈形象,使舞蹈的表演更加生动,更加真实,也更容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最后,舞蹈中的呼吸与舞蹈的表演动作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对呼吸的调整可以促使舞蹈表演者对于自身各个部位与神经的协调和控制,从而完美地表现出舞蹈的动作和姿势,使得舞蹈成为表演者内心世界的展现,可以使舞蹈表演者充分融入舞蹈之中,通过自身最为真实的情感,表现出对于舞蹈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层次上的升华,使得舞蹈不仅仅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更是对于舞蹈表演者自身情感的表露和展现。

结语:对于舞蹈而言,呼吸是必须关注和强调的问题。呼吸赋予了舞蹈鲜活的生命力,与舞蹈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推动着舞蹈表演的顺利进行。舞蹈因为呼吸而获得发展和成功,呼吸则可以在舞蹈中得到升华。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呼吸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以磨练,使得呼吸与舞蹈可以达到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赵蕾.对舞蹈教学中呼吸的深入思考[J].大众文艺,2011,(20):250-251.

[2]高洁.呼吸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J].黄河之声,2012,(10):68-69.

呼吸的作用篇4

【关键词】迷思概念 呼吸作用

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学习应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而其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基础,科学概念则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关键的科学概念,才能进行科学的思考,才能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因而,在科学教育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建立和发展。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认知能力等差异,就会造成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认知的不同,从而产生学生头脑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此谓之“迷思概念”。

镜头一:在比较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有些学生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会呼出氧气。”

镜头二:有的学生在学习呼吸作用时提出“呼吸作用就是气体的进出”。

镜头三:题目“动物和人呼吸作用在______内进行。”很多学生选择了“肺”。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学生经常对一些概念理解不正确或产生混淆,譬如上述镜头中对呼吸作用的理解。有些教师对学生自发形成的迷思概念很抵触,觉得如果没有这些干扰,教学会更顺利。而事实上,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可以任由教师在上面勾画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图景。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会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或促进或干扰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同时通过顺应和同化两方面的统一,建构自我的概念系统,形成自身的认识。

要矫正学生的迷思概念,就要先了解其形成。形成迷思概念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两方面的因素。学生的日常经验、已有知识是迷思概念主要的来源。例如,从生活经验中,学生都知道人和其他动物会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会释放氧气。他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呼出氧气的。而教师对概念引入的简单化处理、讲解的不详细、不透彻,都会使得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有孕育的土壤。如在讲解呼吸作用时,若不加以比较及详细讲解,常会有部分学生将呼吸作用等同于呼吸运动。而当发现学生没有接受时,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反复机械强化,认为只要把正确的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的错误认识就会自然地被纠正过来。可事实上,学生的迷思概念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只靠一、两堂课的灌输很难使他们转变过来。其结果会使得学生表面上记熟了概念的陈述语句,而碰到异常情况时还是会沿用原先的迷思概念。

那么该如何进行矫正呢?其中较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由其主动地转变已有概念。波斯纳等心理学家提出了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四个条件:①对现有概念的不满;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③新概念的合理性;④新概念的有效性。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实现其概念转变。

1、事先弄清学生的前概念

讲授新概念前,教师可通过课前提问、课前预习作业等方式弄清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对所要讲授概念或与之相关内容的认识,并找出其中片面的、错误的认知,从而使得后续的矫正有的放矢。如学习呼吸作用前,可先了解学生认识中的“呼吸”。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会将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混淆。教师在讲解时,就有必要将概念的含义讲解透彻。

2、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前,安排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盆植物用塑料袋套住,放在黑暗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将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学生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知道植物的呼吸作用也是呼出二氧化碳。科学的研究对象从宏观到微观,许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呈现等方式将原来肉眼不可见的现象展示出来,或通过讨论、对话,可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陷入认知失衡状态,察觉自己原有认知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顺应建构,习得概念。

3、鼓励学生应用概念,反思内化

在学生习得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真正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可让学生通过比较“呼吸作用”和“呼吸运动”,在知识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中获取正确信息,形成正确的知识。还可让学生编织概念网络,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使概念间形成网络结构,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整合优化各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认知的顺应与同化,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姜旭英,胡玫.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呼吸的作用篇5

关键词:身韵;关系;作用;中国古典舞

“气”、“形”与“韵”、“提沉”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风尚“身韵”以其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丰富的表现力,而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今天,人们对“身韵”的教材、表现力以及“身韵”给舞蹈创作带来的巨大转机给予了充分肯定。一些“身韵”教材,将“提”、“沉”列人身韵之“形”最基本的动律元素之中;有的学者还撰文论述艺术呼吸与“身韵”的关系。我认为,艺术呼吸不仅仅对“身韵”之“形”重要,而且对“身韵”之“韵”影响较大;进一步研究艺术呼吸在身韵中的作用,对于挖掘舞蹈演员的人体表现潜力,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表现手段,完善中国古典舞教学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 气 ”在中国古典舞本体中的重要

走进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课堂,首先要接触到的就是“气”的训练。这里的“气”同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气既相关又不完全相同。“相关”在于它也是人体内部器官的“呼”和“吸”,是人的生命之本;不同点在于它是一种被艺术加工后的气息,这种气息在“身韵”课中被称为“提沉”元素。“提沉”是指由人体内的深“呼吸”而带动的身体上下运动,我们称之为“艺术呼吸”。吴晓邦先生依据人在生活中对“气”的本质认识,明确地将“气”作为舞蹈表演的元素之一。李正一和唐满城教授创建的古典舞“身韵”的教育体系将这种艺术化的气息一一“提沉”,作为“身韵”训练中的重要内容而贯穿始终。这一方面基于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对“气”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提沉”训练为“气”在表演中的应用拓宽了路径。

二、 呼吸对身韵之“形”的作用

我们通常称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路线即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为“形”。如造型、预动,平圆、立圆、八字圆,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等。身韵之“形”无时无刻不和呼吸联系在一起。呼与吸必然要带动肌肉的收缩与伸展。呼吸属于胸腔运动而能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通过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手臂的延伸感和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动作与呼吸紧密相连,动作是呼吸状态的扩大,呼吸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和表现力。“提沉”作为区别人体自然呼吸并具有严格规范的艺术呼吸,它对身韵之“形”影响很大。身韵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舞蹈者的表演素质,只有充分掌握“提沉”这一元素才能达此目的。从“提沉”的动势来看,它们是上下的呼吸动势。如在做“沉”时,自然的呼吸使气下沉到丹田。在此过程中,腰椎节往下压,形成胸部微含;在做“提”时,要求在“沉”的基础上进行深呼吸,感到气息从丹田提到胸腔,由胸腔把腰椎拉直,由“沉”的微弯状变成提的直立状,并产生气息往上、头顶虚空的感觉。“提沉”的训练可以加大身体的表演幅度,因为练“提沉”的目的在于解决一个“通”字,即心与气通、气与意通、意与身通、身与气通,解决了这个“通”字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身体的僵硬和不协调,使身体达到高度松弛和自如。

三、呼吸对身韵之“神”的重要性

神,即内涵、神韵、气质、心意,是起主导支配地位作用的部分。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中国古典舞中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到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而赋予它生命力的便是“神气”。“气”在舞蹈中对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对感情的宣泄起这决定性的作用。钱宝森指出:“惊者上提,气者沉”,说明了呼吸与舞蹈表现情感的关系,例如悲伤时气是长吸短吐;快乐时是快吸块吐。“气”可以表现不同的“情”,而不同的“情”会产生不同的气,“气”和“情”统一的结果就是出现不同的“神”。呼吸和“神”其实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中国古典舞不仅以“气”作为外部姿态的推动力,更注重对“气”在身内的流动形态的体验,从而形成中国古典舞特有的身韵。它的动作,讲究气平、气匀、气稳、劲达。同时还讲究力发于腰而达于梢,内心呼吸的感觉必须从身体的中段开始一直贯穿到眼睛、手臂,使每一个舞蹈动作更加有“神”。呼吸使“神”更具生命力,是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呼吸在身韵中“劲”的作用

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长短、强弱、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结构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身体运动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力”的形态,实际上都是由呼吸来控制的。“力”通过“气”来展示,“气”又顺“力”而来。“气”与“力”是息息相关的。如上长、阔展的身体运动需要吸气,而下沉的动作则需要呼吸,腿部动作应提起以减轻负担。许多动作需立腰提跨;有些动作速度快幅度大需要吸气。

结论

“身韵”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身韵教学法给中国古典舞教学及创作带来了实质性突破。身韵教学法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古典舞的现代重构。身韵教学法体现着当代人对古典舞蹈的高度的理解,创造性的把握与天才的运用。 最后我们愿身韵这一朵中国古代舞蹈传统肥沃的土壤中开出的绚烂之花结出更多硕果,愿她的芳香引来百花争艳。

参考文献:

刘恩伯.中国舞蹈艺术.?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袁禾著.中国舞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呼吸的作用篇6

1、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呼吸作用是一种酶促氧化反应。虽名为氧化反应,不论有无氧气参与,都可称作呼吸作用。有氧气参与时的呼吸作用,称之为有氧呼吸;没氧气参与的反应,则称为无氧

(来源:文章屋网 )

呼吸的作用篇7

【关键词】 甲醛;神经源性炎症;呼吸系统

甲醛(HCHO)是制造树脂、油漆、塑料、人造纤维的原料,特别应用于与人环境有关的各种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医院、科研实验室也常用作消毒剂和防腐剂,极易造成室内空气及环境的污染。呼吸道吸入是甲醛进入人体的主要方式,研究甲醛在呼吸系统的吸收、沉积、转化及毒理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就甲醛对呼吸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甲醛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甲醛对呼吸道具有刺激作用,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咽喉不适、打喷嚏,甚至引起咽喉炎、支气管痉挛等。由于刺激是一种主观反应,而动物本身无法表达对刺激的感觉和强度,因此只能采用一些间接的方法观测动物对刺激性气体的反应。研究人员将小鼠暴露于低浓度甲醛(2.4mg/m3)环境中,每天染毒1h,每周染毒5d,连续4周,并以甜橙油作为刺激条件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鼠对气味的恐惧反应增加,但雌鼠见未有此类似反应[1]。童志前等[2]证实:在气态甲醛暴露的情况下受试动物呼吸器官中P物质(神经源性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甲醛的暴露水平呈正相关。许多科学家曾对暴露于甲醛的部分人群进行了调查,这一部分人与正常人群相比,普遍存在呼吸道受刺激以及嗅觉功能改变的情况。Arts等[3]认为当甲醛浓度达到2.4mg/m3(2ppm)时即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甲醛对嗅觉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嗅觉敏感度降低。范卫等[4]对233名接触甲醛的木材粘合业工人(木材组)、94名病理科医师(病理组,其工作环境甲醛浓度明显高于木材组)以及62名非甲醛接触人员(非甲醛接触组)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接触甲醛浓度愈高,嗅觉敏感度降低愈明显(P

2 甲醛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和对肺功能的损害

甲醛对呼吸系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体征发生率增加,如胸闷、咳痰、咳嗽症状等及罹患慢性鼻咽炎、气管炎、肺病的发病率增高,肺功能异常率也增高,且以小气道通气功能异常为主,提示甲醛接触者的肺功能损伤属于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5]。Franklin等[6]对居住于甲醛水平为0.6 mg/m3(50ppb)或更高环境中的健康儿童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儿童呼出气中的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这说明0.6mg/m3或更高浓度的甲醛即可导致呼吸道轻微炎症。研究者对接触甲醛的工人按工龄分组进行研究,发现肺功能指标异常有随工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工龄20a以上的,FEV1.0℅(第1秒时间肺活量占预期值百分数)、V50 (最大呼气流速)、MMEF(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均比对照组(无尘毒接触、劳动强度相似的某厂工人)低[5]。岳伟等[7]对30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和81例健康者在调整年龄、性别和吸烟等影响因素后,通过调查发现室内甲醛每升高1个单位 (1μg/m3)其过敏性哮喘的危险性提高了0.02倍。这说明甲醛浓度的升高和哮喘发作的危险性之间具有一定的剂量关系。Rumchev等[8]也证实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会增加小孩患哮喘的几率。李志刚等[9]的调查结果显示,甲醛作业岗位工人的肺纹理改变增多,但是与对照组(不接触粉尘、刺激性气体等有害因素的行政管理人员)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甲醛对呼吸道及肺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Ohtsuka等[10]研究表明,F344大鼠吸入20~27mg/m3甲醛后,其肺内细气管可发生变性、坏死、分层、鳞状化生等改变。杨玉花等[11]研究发现,大鼠吸入32~37 mg/m3甲醛(4h/d,15d)后呈现急性肺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肺泡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实验采用的甲醛浓度比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甲醛浓度要高很多,加之种属间的差异,由此笔者认为对甲醛接触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所得结论更具参考价值。

3 甲醛的致癌症现状

甲醛具有致突变性,国外学者对其致癌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Hauptmann等[12]跟踪观察了美国25 619名甲醛作业工人患鼻咽癌死亡的情况,结果发现鼻咽癌的RR(相对危险度)随着甲醛平均暴露水平、累积暴露水平、一次最高浓度和暴露工龄的增加而升高。Marsh等[13]随访了某塑料厂7 328名甲醛作业工人的死亡情况,结果发现甲醛作业工人患鼻咽癌死亡的危险性比其他工人增加了5倍。2004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署公布甲醛是人类确认致癌物,会诱发鼻咽癌,至于甲醛与肺癌、鼻腔癌、鼻窦癌、喉、气管、支气管等部位癌症是否相关联,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尚未得出定论。曾有学者研究发现甲醛的暴露会增加鼻腔癌发生的危险性,但Pinkerton(2004年)等[14]进行大样本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人鼻窦、鼻腔、喉、气管和支气管部位暴露于甲醛后未发现与癌有关联。

4 甲醛对呼吸系统毒性机制

经呼吸道被吸入体内的甲醛,可溶解于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中,并迅速进入血循环,经血液运送到体内各组织。甲醛呼吸系统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神经源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哮喘机制

哮喘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反应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研究证实,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气道炎症比平滑肌痉挛更为重要。气道炎症既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成为气道平滑肌敏感和痉挛的主要原因,又可直接引起气道通气障碍。刺激原所致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是涉及哮喘发病的主要机理。甲醛所引起的建筑物关联症(MCS)和不良建筑物综合症(SBS)的发作与气道的神经源性炎症及中枢神经的病变也有着密切关系[15]。

P物质是神经源性炎症的生物标志物之一,童志前等[2]研究发现,P物质的含量与甲醛的暴露浓度呈正相关,结合相关实验,他们推想甲醛可能是通过激活感觉神经末梢上的VR1或(和)NMDA受体,触发神经末梢轴索反射,释放大量的P物质,并且使降解速度减慢,诱发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其后续的研究表明,甲醛暴露能诱发大鼠肺部VR1 mRNA 表达量增加[15]。

另外,甲醛诱导获得性过敏体质[16]、甲醛致肥大细胞DNA损伤[17]以及在转录水平上调谷胱甘肽S亚硝基硫醇还原酶(GSNOR)[18]也都可能是导致哮喘的因素。

4.2 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

遗传毒理学研究表明:甲醛对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氨基具有活泼的反应性,可与之共价结合,形成不稳定的甲基化加合物,并最终导致DNA链断裂(DNA strand breakage)、DNADNA 交联(DNADNA crosslinks,DDC)以及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1920]。吴凯等[21]研究发现,甲醛在较高浓度时可以引起明显的DNA蛋白质交联作用,而在较低浓度时以DNA 断裂为主。甲醛是醛类化合物中最简单的小分子,其毒性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源于它的羰基亲电性和较小的空间位阻,使其易于攻击核酸产生断裂。DPC可以作为机体潜在突变的分子标志物,DPC的存在阻滞了DNA的正常转录和复制,会导致染色体断裂、缺失,基因突变和细胞的死亡,从而导致癌基因活化和(或)抑癌基因失活[21]。

4.3 氧化损伤机制

有人推测氧化损伤也可能是甲醛的遗传毒性作用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甲醛可以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的损害,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降低,还原型GSH 的耗竭[2223]。甲醛进入细胞后可以打开线粒体上的线粒体渗透性转运通道,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产生更多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使得细胞或机体内的氧化压力增加,从而导致氧化应激,而氧化应激引起的氧化性损伤主要包括脂质过氧化和巯基耗竭等过程,它们在细胞损伤的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另外,甲醛损害生物体抗氧化系统或作为抗氧化酶的抑制剂,也间接导致DNA蛋白质交联产物的增加[21]。

4.4 其他作用机制

Tyihak等[24]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低浓度的甲醛可显著促进人体克隆癌细胞的增殖。Hester等[25]研究发现甲醛可以显著上调大鼠鼻腔呼吸上皮细胞中的24种基因表达。为探讨甲醛致大鼠鼻腔癌的分子机制,关勇军[26]等对甲醛诱发的大鼠鼻腔癌细胞系FAT7中的转化序列进行了检测,并根据结果推测Kras癌基因的活化可能参与甲醛致大鼠鼻腔癌过程。另外,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与甲醛暴露的关系也有不少人进行了研究。张全武等[27]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甲醛染毒小鼠肺组织中MGMT表达降低。MGMT是一种DNA修复酶,能修复烷化剂导致的DNA损伤,防止突变发生。由此他们推测甲醛诱发肿瘤可能与MGMT表达降低有关。

目前看来,甲醛进入体内直接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不稳定加合物,导致DNA损伤,同时甲醛可能导致某些DNA修复酶表达下调,DNA损伤不能正常修复,最终导致了基因突变、细胞的死亡、癌基因活化和(或)抑癌基因失活等一系列改变。另外,甲醛还能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因此,甲醛不仅是一种直接致癌物,而且还是一种促癌物,但其中具体的毒理机制还不甚清楚。

5 结语

总之,对于甲醛的呼吸系统毒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虽已进入分子水平,但其具体的毒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目前对于甲醛室内污染的防护研究主要集中于阻止甲醛的挥发和吸附已挥发至空气中的甲醛两方面,至于对抗甲醛毒性药物的研究,仅Mukaddes[28]、Ozen[29]、贾炜[30]等从缓解氧化损伤的角度予以了探讨,他们分别用维生素E、褪黑激素、黄岑等对甲醛所致脏器损伤进行了防护。因此,为寻求一种全面有效的甲醛防治药物,还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org B A,Swindell S,Tschirgi M L.Repeated low level formaldehyde exposure produces enhanced fear conditioning to odor in male,but not female rats[J].Brain Research,2004,1008:1119.

[2]童志前,刘宏亮,严彦,等.气态甲醛染毒致小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神经受体机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4) :215217.

[3]Arts J H,Rennen M A,de Heer C.Inhaled formaldehyde: evaluation of sensory irritation in relation to carcinogenicity[J].Regul Toxicol Pharmacol,2006,44(2):144160.

[4]范卫,周元陵,王法弟,等.甲醛接触者的嗅觉功能[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21(3):202204.

[5]王维,王秋萍,周烨.甲醛对作业工人呼吸系统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0,13(2):115116.

[6]Franklin P, Dingle P,Stick S.Raised exhaled nitric oxide in healthy children is associated with domestic formaldehyde level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1:17571759.

[7]岳伟,金晓滨,潘小川,等.室内甲醛与成人过敏性哮喘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04906.

[8]Rumchev K B,Spicken J T,BulsarsM K,el al.Domestic exposure to formaldehyd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asthma in young children[J].Eur Respir J,2002,20:403408.

[9]李志刚,陈保成.低浓度甲醛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5):302303.

[10]Ohtsuka R,Shuto Y,Fujie H,et al. Response of respiratory epithelium of BN and F344 rats to formaldehyde inhalation [J ].Exp Anim,1997,46(4):279286.

[11]杨玉花,袭著革 ,晁福寰,等.气态甲醛对大鼠肺组织影响的病理学观察[J].生态毒理学报,2007,2( 3):310314.

[12] Hauptmann M,Lubin J H,Stewart P A,et al.Mortality from solid cancers among workers in formaldehyde industries[J].Am J Epidemiol,2004,159:ll171130.

[13] Marsh G M,Youk Ao,Buchanich J M,et al.Pharyngeal cancer mortality among chemical plant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J].Toxicol lnd Health,2002,l8(6):257268.

[14] Pinkerton L E,Hein M J,Stayner L T.Mortality among a cohort of garment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an update[J].Occup Environ Med,2004,61:193200.

[15]朱燕,柯珂,刘军,等.气态甲醛所致大鼠肺部VR1mRNA表达的初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l7(2) :1214.

[16]乔永康,严彦,杨继文,等.甲醛诱导获得性过敏体质致哮喘发病机理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27(4):298.

[17]邓艳梅,杨光涛.甲醛致肥大细胞DNA损伤与诱发哮喘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2):1417.

[18]柯珂,朱燕,曹毅,等.吸入甲醛引起的小鼠肺部GSNO还原酶基因转录上调[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7):12091212.

[19]Ying shuai Liu,Chang M Li,Zhisong Lu,et al. Studies on formation and repair of formaldehydedamaged DNA by detection of DNAprotein crosslinks and DNA breaks [J].Front Biosci,2006,11:991997 .

[20]袭著革,晁福寰,杨丹凤,等.甲醛致核酸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 (4) :719722.

[21]吴凯,杨光涛,娄小华.甲醛致小鼠肺DNA蛋白质交联和DNA断裂效应的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 (2):1521.

[22]刘杰,刘宏亮,王光学,等.气态甲醛对小鼠不同组织器官SOD的抑制作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2):81.

[23] Teng S,Beard K,Pourahmad J,et al.The formaldehyde metabolic detoxification enzyme systems and molecular cytotoxic mechanism in isolated rat hepatocytes [J].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01,130132 (13) :285296.

[24]Tyihak E,Bocsi J,Timar F.Formaldehyde promotes and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of cultured tumor and endothelial cells[J].Cell Prolif,2001,34:135141.

[25] Hester S D,Benavides G B,Yoon L,et a1.Formaldehyde induced gene expression in F344 rat nasal respiratory epithelium[J].Toxicology,2003,187:1324.

[26] 关勇军,李宗海,段朝军等.甲醛致大鼠鼻腔癌与Kras癌基因活化相关[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1):7176.

[27] 张全武,孙少华,王振全.甲醛对小鼠脏器MGMT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 1) :6162.

[28] Mukaddes Gulec,Ahmet Gurel ,Ferah Armutcu.Vitamin E protects against oxidative damage caused by formaldehyde in the liver and plasma of rats [J].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2006,290:6167.

[29]Ozen O A, Kus M A,Kus I,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melatonin against formaldehyde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and apoptosis in rat testes: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study[J]. Syst Biol Reprod Med,2008,54(45):169176.

呼吸的作用篇8

关键词:演唱;呼吸;技巧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的原理都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是在发声、共鸣、吐字方面有些细微的差别。歌曲演唱的好坏在于正确地运用呼吸,良好地运用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的呼吸方法,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圆润。歌唱中的呼吸应该是越巧越好,演唱的歌声能使听众听起来好听、动人。“依字生腔,腔随字走”,“以气生字,字随气行”。只有这样才能很有表现力地将富有感情变化的各种歌曲演唱好。

声乐起源于劳动,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声音的一种特殊演唱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众所周知,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其重要性有人称之为“动力”,是“关键”。把呼吸做到好处了,歌唱、发声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很多歌唱家对呼吸有过精辟的见解,如:“吸气要深”、“气沉丹田”、“吸气如闻花香”等,至于在“呼气”实际演唱时的“用气”量提的较少,一般人的要求:“气息要保持”、“要控制”、“要结实有力”、“像半打哈欠”。无疑哪种提法,都有道理,大多都是来自实践的总结。下面就多年的演唱、教学实践及多方面的学习,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分别几点说明。

1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

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气息从肺部呼出,振动声带发出声音,这意味着呼吸是歌唱的支柱。清朝时期徐大椿《乐府传声》中写道:“凡物有气必形,惟声无形,然声亦有气以出之”。就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也总结出一个道理就是如同“人是铁,饭是钢”,即歌唱的呼吸是:“声音是铁,气息是钢的道理一样。”这就说明正确的呼吸方法与控制自然的呼吸是一切歌唱方法的核心。失去呼吸的支持,就谈不上歌唱的发声、共鸣、吐字、音色、情感等,歌唱的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歌唱者悦耳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用基础上,声带因受到气息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动听的声音必须依靠正常而适度的气息作为原动力。一切声音表现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因为“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如果把歌唱者的发声比做工厂的产品生产,则呼吸系统好比是动力车间,喉头部分好比是成型车间,共鸣器官好比是加工精制车间,也就是说发声活动开始于歌唱者从肺部里发出气息冲击声带而发声,因此,呼吸活动应是歌唱者声音训练诸问题中,首先要引起足够注意的事情。克拉克在《呼吸论》中主张:歌唱者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适当地呼吸。必须把足够的气息吸进肺里然后或快或慢、或柔或强地把气吐出来,以适应所唱歌曲的特定需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歌唱者必须是位专业的呼吸者。”如:(普利斯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

正确的呼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自由的发声活动铺平了道路。而不正确的呼吸往往造成发声不良,因为呼吸运用失当会引起喉部肌肉的紧张。如:韩德森在《歌唱的艺术》一书里强调说:“歌唱需要一种特殊形式的呼吸。”声乐教师们都会同意,每个学声乐的学生要学得正确的呼吸方法是绝对重要的。使吐出的气息柱处于完整的控制之下,这是一切发声技巧的基础。

从文献上看,许多人都同意艺术的歌唱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歌唱效果,这种活动必须做到歌唱起来是一种非常自如、顺畅、不费力地自然流露。因此在歌唱中排除有意的做作与任何程度的过分紧张是非常重要的。维克托尔说:“歌唱理论家一般都认为生活中的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本能活动,但是在他们实际运用到声音技巧训练时,又往往要求有意识地对呼吸进行控制,搞不好就会干扰到呼吸的自然活动,对歌唱者造成及其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歌唱者必须努力把歌唱时的呼吸习惯和生活中的呼吸习惯协调起来。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就,也就为发展每个歌唱者的声音表现力创造一个最成功的条件。

2 歌唱时气息的运用

歌唱时的呼吸是通过歌唱训练而形成的呼吸,建立在人们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与日常生活的呼吸有所不同。歌唱的呼气是在平躺吸气的状态中加以控制,尽可能持久地保持吸气状态,保持横膈膜和两肋的支持状态;吐气时小腹逐渐收缩,缓缓地吐气,以适用歌唱的需要。歌唱呼吸的训练目的在于不断延长发音持续的时间,获得演唱呼吸的各种技巧。在此基础上,歌唱者要全身“放松”,呈“自然状态”,缓慢地吸气,并利用一瞬间的轻微冲力,像吸气一样的动作唱出每一个音符。

巴尔纳德说:“平时呼吸是一种自动的活动,但歌唱时要求特殊的呼吸,所以要有特殊的气息控制”。爱金说:“歌唱时的呼吸,是与寻常的呼吸有所不同。”它的整个目的是为声音的发出,支持一种长的、节制的很好的空气压力。一口满满的气,常须很快地吸进,并且要在一个控制着压缩情况下,至少保持20 s。这样1 min的呼吸次数才能减到最低限度。再一点是要以一种留心地控制着的力量把它呼出,因为声音能够把握的发出全靠这一点。

3 歌唱呼吸的训练

在歌唱时很多教师和演唱者大都采用“鼻口同时吸气”。在演唱起音时必须用口吸气,以便较好地扩张咽、喉以及气管、主支气管,并使它们的平滑肌作积极的活动。

下面有几种方法,可用于锻炼有关器官在歌唱时发挥其机能。它们是哄笑、叹气、打哈欠、惊讶、喘气法等。

(1)“哄笑”可以发展腹部的肌肉群,像在唱歌时所适应的那样。(韦柯夫:《歌唱者的基础》)

(2)“在歌唱中自由地呼吸最好的实例是拖长音的叹息。”(瓦特尔斯:《歌曲声乐学习的材料》)

(3)“歌唱者的呼吸必须像打哈欠时那样吸的深。”(马尔开西《歌唱者的问题解答和纲领》)

(4)“就像在受到惊吓时那样迅速的吸气,可以发展在歌唱时的快速换气。”(辛德尔:《头韵法与发音法》)

(5)“喘气是加强呼吸活动柔韧性的最好练习。”(威尔逊:《独唱者》)

作为一个声乐工作者,当掌握了一些歌唱呼吸的基础和基本原理,并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还有必要结合歌唱实践,对气息运用的技法和理论,作进一步探索,从而使自己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更扎实的声乐文化素养。

4 如何正确运用呼吸达到“字正腔圆”

呼吸广泛地运用于歌唱中,良好的呼吸才能达到“字正腔圆”,正确呼吸方法的运用,可引出口腔应有的各种发音机能,使发出之音,自然“字正腔圆”。

上一篇:医院营销范文 下一篇:幼儿启蒙早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