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29 20:24:17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篇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责任领域 利益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外的发展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1924年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需要的责任结合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的因素在内。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多德——贝利论战中,两位学者就“企业的经理人是谁的受托人”展开了大讨论。多德教授指出:企业对雇员、消费者和公众负有社会责任,尽管这些社会责任未必见诸法律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但应当成为企业管理人恪守的职业道德。而贝利教授认为:商业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股东营利,企业管理人惟对股东有相当于受托人的责任,如果要求管理人对股东之外的其他人负责,那么,所有者控制企业、管理人应对所有者承担受托人义务的企业法规则就会被削弱乃至颠覆,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名义下,各种各样的利益群落都会向企业提出财产要求,作为市场经济基础财产私有就会被动摇,结果将导致类似一场经济内战的社会财富再分配。

随着争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应该包括“经济、人权、贫困、社会福利和环境等”。卡罗尔对社会责任进行了更详尽的分类,他认为任何给定的企业行为和责任都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由决定责任。经济责任是企业必须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法律责任是企业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履行其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是企业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自由决定责任是企业所具有的意志和慈善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最早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该书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为我国的企业社责任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袁家方的研究过于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比较狭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渐深入。杨瑞龙等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2000年以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比如,刘连煜的《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卢代富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谭深等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等。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责任领域的许多重要术语彼此混淆,阻碍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

克莱森曾经指出:“研究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领域还存在最基本的问题未解决: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社会响应的定义能够提供一个框架或模型,使我们能够系统地收集、组织、分析与这些概念有关的企业数据,学术界也还没有开发出一个能够提供这种框架或模型的理论。关于三个概念的区分,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角度讲,这些概念的意义没达成共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表现常常混淆,甚至与企业公民的概念也常常混淆,这些术语使用上的不一致使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非常困难,阻碍了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的步伐。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测量工具仍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大量学者使用自我报告法、案例分析法、慈善捐款额分析等方法。测量工具不统一,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就大,难以互相比较,且成果难以推广。以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例,在美国,每年在管理学等学科领域重要学术刊物上均大量刊登有关此课题的研究报告,仔细研究后发现,在同样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却很不一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测量方法的不一致。

最后,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测评工具及实证研究成果绝大部分是欧美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完成的,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仍待证明。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在对传统和主流企业理论关于股东利益至上观点的质疑中发展起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则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现实背景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两种结构性变化趋势——企业股权不断分散和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促使企业只对股东负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企业巨型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不满,迫使企业主动承担起各种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系统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比较少,目前的研究还不成熟。

参考文献:

[1]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汪全胜.立法效益研究——以当代中国立法为视角,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篇2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山水集团”

【中图分类号】F270

一、文献梳理

(一)国外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自Stanford Institute(1963)第一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后,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探讨,随之Ansoff、Freeman和Starik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利益相关者理论。Jones(1995)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会成为探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论基础。同时,Dunfee(1995)所提出的“综合社会契约论”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他们运用制度经济学,研究得出所有的制度安排均为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的混合体,而企业则为两种契约的载体。然而,利用规则所明示的显性契约是存在缺陷的,必须利用隐性契约进行完善,若组织无视隐性契约甚至无法履行显性契约,必然会导致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组织也就很难得到持续发展(多纳德逊,2001)。珍妮特・威廉森(2001)认为公司仅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是远远不够的,组织应当寻求一种既有助于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又能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的管理方式。大卫・威勒(2002)的研究表明,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利益的企业更有责任感,企业能形成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预测21世纪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组织会发展得更好。

(二)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学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问题虽有研究,但是发展缓慢,自改革开放后,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例如韦德贞(2001)从博弈视角出发,剖析了企业价值与其社会责任间的关系,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维护,因此,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组织会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提高企业价值。李心合(2003)提出以相关者利益为导向的企业与其员工可以长期维持稳定的财务关系。而李灿(2010)运用生物学领域的共生理论,研究得出各利益相关者所获得合理的最低程度的利益回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前提,而在企业寻求价值最大化的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要素,在企业管理中嵌入社会责任要素,以期更好的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目标(郑晓青,2013)。李姝(2007)和宁永志(2010)认为虽然履行社会责任会提高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所形成的良好的声誉是一种宝贵的战略性资产,为了使企业积极的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完善产权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制度体系,令社会责任这一要素得以考核(史永隽,2007)。

二“山水集团”股东角力案例剖析

我国水泥行业龙头企业――山水集团于近期上演了一幕争夺控制权的混战,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以山水集团股东冲突为案例,选取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这一角度,对此进行剖析。

(一)苛刻的退股方案

山水集团原由职工持股平台山水投资所控制。而山水投资中,原董事长张才奎持有81.74%的股权,其余18.26%的股份由7名小股东(均为山水集团前高管)所持有。其中,张才奎所持有81.74%的股权中只有13.18%的股份属于他自己,其他股份均为其通过“酌情信托”代3939名职工持有的。张才奎父子于2013年11月份推出的2份变现条件苛刻的退股方案成为山水水泥控制权大战的导火索。一份是针对3939名不具名职工股东,另一份则是针对7名小股东。其苛刻的条件可概括为用职工自己的分红买自己的股票。这2份文件公布后,立即引起山水投资内部的轩然大波,在强烈的反对声中,这两份退股方案最终流产。职工股持有者其后向法院提讼,解除了张才奎对其股份的代持关系。

依据综合社会契约理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经济契约与社会契约,张才奎对其职工股份的代持即为一种社会契约关系,是以对受托人的信任为依据而建立的,而社会契约是一种隐性契约,其执行不具有可考核性,也无强制约束性,在信息和能力不对称的情况下,具有优势的一方为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过度损害弱势一方的利益,张才奎父子如此苛刻的退股方案无疑彻底损害了小股东的权益,由此,导致代持关系解体,委托者与受托者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

(二)清盘博弈

山水集团于2015年11月11日宣告称由于无力偿还12月到期的20亿元超额短期融资债券,将向法庭申请清盘,并请求委任清盘人。此次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债券市场的震动。然而,令人更加意想不到的是清盘申请实则是各方力量再次展开的博弈。增发入股山水集团的中建材与亚洲水泥想利用此机会低价收购山水集团。而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天瑞集团和山水投资力阻清盘,并最终取得完胜。但山水集团在此次事件中遭受重创,“清盘”事件极大威胁了公司的信用。

山水集团的清盘事件,显然是对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一种违背。首先,从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结合来看,除了相关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外,利益相关者间协调会对企业的生产效率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时所体现的互利和负责任的行为,能够使利益相关者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双赢关系,促使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在公司内部的高效运行,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效率。其次,从外部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说,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行为可以为组织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第一,山水集团此次的违约事件致使同行利益受损;第二,导致市场对产能过剩行业如水泥、钢铁和煤炭等的信用风险,来自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且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较大的周期性行业取消发债,致使传统行业风险加剧;第三,此次事件使得对信用风险的忧虑呈现长期化趋势,山水水泥违约后,市场预期违约将越来越多,对整个证券市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间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通常是指所有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有利益关系的群体,如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管理者、供应商、消费者甚至政府、社会公众、生态环境等。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指组织的财务管理行为应对每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考虑、均衡,以使组织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最大。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在1971年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解释(如图1),简言之,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指在市场高速发展,经济快速膨胀的条件下,组织在寻求经营利益的同时,也要对非股东的利益相关方承担责任,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收益更须照顾到受企业行为影响其他各方。当然,若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视为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考虑诸多因素,由此增加所付出的成本。反过来说,组织自发的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建立优良的企业形象,提高信誉和知名度,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那么,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是何种关系呢?两者的关系又应如何协调呢?

(一)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间的矛盾

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两者将产生一定的矛盾,可归纳如下:第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对以自由竞争为基本原则的市场经济的一种撼动;第二,企业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无疑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企业来说,盈利为其根本的生存依据,这显然是对企业生存基础的破坏;第三,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甚至存在完全相反的利益,当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会使其顾此失彼,造成企业不利的后果甚至导致破产。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无疑是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逃避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真的不存在有益之处吗?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真的是越少越好吗?

(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以我国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为例,通过对该行业的145家企业于2010~2015年中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披露数据的统计(如表1),发现大部分企业选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该行业在2010~2016年间累计捐赠334 074.3万元。从中可知,我国企业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呈积极态度。

本文从两个角度论述企业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一致性。第一,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社会责任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是一致的,因为组织若不遵循相应的法律条文,是难以长远的生存发展,更不要说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目标。第二,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两者亦是相契合的。在现行的经济体系下,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若想从中获取收益,企业既要具有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更需要得到的是来自消费者和社会的承认。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消费者企业是无法生存的,而无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是无法获得消费者的首肯的,更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失去消费者和社会肯定的企业必然难以维持生存。虽然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却使得企业获得社会的承认,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和威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若企业仅仅局限在眼前的短期利益,致使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威胁。那么,必然会降低社会公共福利,使社会与企业无法实现长足的发展。

(三)协调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建议

1.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社会责任观

第一,合理运用强制法律等强制性方法以此促使企业建立恰当的社会责任观。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利用在国际上通用的法律规章,将此视为企业进行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的约束性原则,但应注意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应考虑是否适合我国国情。另外,颁布一些配套的法规条文作为整个刚性体系的补充,例如企业关于社会责任的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应尽量使法规制度涵括大部分的社会问题。第二,利用公共舆论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强企业的公民意识。一方面对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正面宣传,不仅对自发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起到激励作用并使其从中得到如免费广告效应等的利处,而且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并且效仿榜样企业。另一方面,宣传揭露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例如偷税漏税、肆意违反合同的企业,利用网络媒体对其行为进行曝光,令其产生敬畏之心,从而重视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2.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力度

提高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如消费者或行业协会组织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的监督力度,使之成为一种积极向上合力,或称之为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的体系。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干预、宏观调控或者行业协会利用制定的相关规章规范来监督等等,最终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完善的监督系统,增强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紧张感。首先,应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能加以利用。对于建立刚性约束和监督机制角度,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基础性,这不仅仅是因为政府部门具有强制执行力,更重要的是政府相关部门所行使的监督职权可以左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向,控制履行责任的程度,而且能够对于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政府部门可以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惩罚。其次,应重视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的非政府组织的职能,这些非政府组织在规范、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力量。

3.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加以关注

投资者应当转变理财观念,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来看待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目前,投资者大多是依靠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来进行投资决策,作为一位投资者,首先关注的自然是企业的社会价值,然而,当今社会,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是紧密相关的。作为连接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桥梁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对此进行解释。企业只有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努力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谋求长远稳定的发展,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在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价时理应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状况纳入考虑范围。换言之,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所做的市场行为进行关注,这才是理性投资者的选择。

综上所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密切相关,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企业在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是向债权人和股东负责,向供应商和客户负责,向管理层和内部员工负责,向环境、公众和政府负责,也是提升公司价值的过程。因此,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相结合,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在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的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 Jones T M. 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20):404-437.

[2] Dunfee T W, Donaldson T J.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M].Wiley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5:85-112.

[3]多纳德逊,邓非.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张丽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79- 91.

[4]李灿.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目标函数――基于共生理论的解释[J].当代财经, 2010(6):117-122.

[5]韦德贞.博弈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 2011(8):57-58.

[6]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 2003(12):85-92.

[7]史永隽.利益相关者理论新维度与动态企业社会责住观[J].岭南学刊, 2007(4):79-82.

[8]李姝.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演进及文献述评[J].北方经贸, 2007(11):46-49.

[9]宁永志.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协调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10(11):30-31.

[10]郑晓青.价值创造导向下的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J].会计之友旬刊, 2013(4):56-57.

[11]李心合.嵌入社会责任的公司财务目标研究(上)[J].财会通讯, 2010(1):14-17.

[12]李心合.嵌入社会责任与扩展公司财务理论[J].会计研究, 2009(1):66-7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博弈均衡;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37-03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动态界定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强调的就是企业内外的相关群体认为企业该负什么责任,为谁负责,怎样做才算负责?所以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必须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前提,结合企业所特有的生命周期特征,对其经营活动可能影响到的个人、单位、群体甚至是自然环境等利益相关者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具体而言,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利益相关者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范畴有所差异和侧重,对此本文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随企业发展变动的群体主要就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即除股东和员工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这种利益相关者群体范围和相应要求的变动导致了在不同时期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也会有不同的内涵,从而企业社会责任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化。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均衡

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不仅仅是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更准确的讲是企业与各利益相关群体共同决定的利益分配问题。对此,博弈论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正是企业内外各利益集团之间通过博弈,在企业管理中达成一致性契约,从而保证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在此决策过程中,企业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博弈首先体现在管理者的确定和企业经营的制度安排层面,进而是各利益集团依靠自身实力影响管理者的决策向有利于本集团的方面倾斜。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纳什均衡

博弈的基本假设:

1.首先从弗里曼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从所有权(Ownership)、经济依赖性(economic dependence)和社会利益(socail interest)三方面分类的角度入手,考虑实践中各利益相关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程度,首先以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三方的博弈情况为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社会”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群体。大体上,这三方基本上涵盖了目前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且三者之间在企业执行社会责任问题上存在着利益冲突:即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者说是经济总量的提高,会有意识放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各阶层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相对立起来;而反过来当地方政府过度放松对企业的管制时,不仅会因为破坏环境引起社会群体的抗议,同时还会遭到来自上级政府的监管。

2.三者的博弈是一次性静态博弈,并且没有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这里主要是指不存在第三方权威的出现,博弈结果完全是三方各自的选择。

3.在博弈过程中,企业面临两种选择:履行社会责任(Y)或者不履行社会责任(N),地方政府也面临两种选择:对企业执行监管(D)或者不执行监管(F),社会也同样面临着执行监管(P)或者不执行监管(Q),各方都存在两种选择方案。

4.上述三方的博弈扩展图中,首先由企业作出策略选择,最终形成的均衡收益中,从前到后依次为企业,地方政府、社会三方各自的收益情况。

从下页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博弈的几种均衡情况:

(1)首先,企业选择履行社会责任的Y策略时,那么博弈过程就此结束,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三方的收益均为零(0,0,0)。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收益是广义概念,当有仅有成本支出时收益为负。

(2)当企业选择策略N时,接下来,地方政府和社会均选择不监管策略时,对应策略组合(N,F,Q)的收益组合是(R3,r3,-r4)。企业和政府的收益即经济增量为正,而社会的收益为负。当政府或者社会中任何一方对企业执行监管策略时,企业的收益为-R2R3>0,此条件成立可以保证只有政府和社会的监管都缺失时,企业才会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策略。

(3)在其他的收益组合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和企业均选择监管策略时,二者的监管成本均较小,以r1表示;政府选择监管,社会选择不监管时,此时政府的监管成本为较高的r2;同理,政府选择不监管,社会选择监管时,此时社会的监管成本也为较高的r2 ;而当政府、社会监管均缺失时,社会损失最大为-r4,这里,r4,> r3> r2> r1> 0。

(4)进一步,我们可以得知,在这样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不管政府和社会采取什么策略,企业总是存在足够的动机选择不履行社会责任,而同时又由于社会监督机制远不如政府的成熟完善,力量也不够强大,所以对企业的社会监管基本上可以忽略。这样的情形下,博弈的均衡结果是(N,F,Q)的策略组合,尽管这样的均衡不符合怕累托效率原则,但是企业和政府均实现了最大化收益R3和r3。因此,这只是企业社会责任博弈的一种纳什均衡而并非占优策略均衡。

(5)如果将上述博弈结果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所有各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存在第三方权威的情形下,博弈的结果无非是将利益在各方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过程,那么采取何种方式才会在不影响利益分配的情况下提高分配效率,实现社会责任治理的良性循环?

(二)博弈模型的进一步扩展――引入第三方权威对均衡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上述在没有第三方权威介入以及社会监管基本可以忽略的情况下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动态博弈情况简化到下表中。假设C代表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本,Z表示监管对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预期收入,Z‘表示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又没有政府监管时的预期收入,通常Z<Z‘。L表示针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政府也不进行监管的情况下,政府当期因经济总量的暂时增加而获得的额外收益。该模型对应的策略空间和支付矩阵如表所示。括号内的第一个数字表示政府部门在对应策略组合形成的结局中得到的支付,第二个数字表示企业的相应支付。此支付矩阵(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无论企业选择哪种策略,政府都有选择不监管策略的倾向,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形下,政府放弃监管仍然会使企业有动机回归不履行社会责任的策略,而这种使得博弈双方收益最大化的均衡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却是最大的。此时,就需要在博弈中引入第三方权威,这里第三方权威我们选择能够代表更广泛社会利益的上级政府或者国家政府,他们可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行为和地方政府的监管缺位现象进行处罚。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和地方政府既要顾及经济利益又要避免受罚,因此,博弈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于是,企业和政府就可能会采取混合策略的方式,地方政府会以某种概率实施监管,而企业也会以某种概率选择履行或者不履行社会责任,这样一来,通过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制约,使得博弈达成新的混合策略均衡。

(三)对上述博弈模型的进一步总结

由上述企业、政府和社会三方博弈模型的讨论我们以得到以下结论:

1.当不考虑社会和第三方权威的参与时,两者的多期博弈显示企业有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而以经济总量为利益目标的地方政府也有怠于监管的可能,这样一来的纳什均衡仅仅是二者的收益实现了最大化。

2.同时,考虑到社会参与方在博弈中的种种劣势,我们在博弈中进一步引入第三方权威。第三方权威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权威性,可以对企业和地方政府实施有效制约;(2)第三方权威可以代表社会参与方的整体利益,并利用权威在博弈中为其谋利;(3)第三方权威的策略已知,即对企业或者政府执行监管处罚。

这样一来,博弈各方利益对抗的格局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最终企业和地方政府形成了新的混合策略博弈均衡,新均衡在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政府监管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企业、政府、社会三方利益兼顾的均衡局面。

三、政策建议

第一,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要从公司法的总则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强化企业的守法行为,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在遵守国家各项法律的前提下创造利润,为社会作贡献。同时在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标准时应将企业所处行业、市场结构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综合考虑,以法为纲的同时避免一刀切的主观臆断。

第二,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引导和监督。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财务要强化会计、审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审计机关要依照《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企业财务及经营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必要的监督。

2.对企业生产要强化质量、技术监督。通过规定质量管理体制、质量责任和义务、损害赔偿和法律责任等,来实施经济监督,以满足产品或劳务的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通过制定标准的范围和标准的分级、标准的实施及违反标准的法律责任,以及计量单位、计量标准器具、计量检定及违反计量的法律责任等,来实施技术监督。

3.司法监督。司法监督是制裁违法和维护权益的最终途径。然而涉及企业侵害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案件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当事双方具有的实力不均衡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受损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等。因此,强化集团诉讼的解决方式对此类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企业危害社会的行为,有时并无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此时刑事诉讼无法启动的情况下,就应该设置公益诉讼程序,超越诉讼主体必须存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限制,让那些制造社会危害又未曾得到追究的不良行为企业置于恢恢法网之下,让法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进入新的境界。

第三,通过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根据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学逻辑,国家可以尝试采用如下宏观调控手段:(1)政策引导。即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和产业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2)杠杆引导。即根据产业政策和规模经济要求,运用利率、税收、汇率和价格政策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3)信息引导。政府要及时各类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贯彻情况的反馈信息,从而引导企业决策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控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企业自,尽量减少行政干预,保证企业效率和竞争力,避免中国的政企关系回到“企业办社会”的老路上去。

第四,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将中国企业实际和国外比较成熟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建立包括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指标,集综合性、制度化、规范化于一体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作出定期评估。表彰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对那些严重违反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的企业进行惩罚,从而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朝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发展。

第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训和宣传,要让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理念,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并参与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在一个积极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中认识到推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发展,否则,对企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除了通过企业自身的内部治理外,现阶段还有赖于由法律强制、行政干预、经济调控、社会监督、责任认证等方式相结合所形成的一套多层次的制度安排。按照上述制度安排本文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国家、政府、社会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中制度安排的建议。需要指出,由于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变和社会转型时期,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因而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还需要企业、政府、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管理:企业伦理管理的时代要求[J].经济问题探索,2003,(2).

[2]费方域.谁拥有企业:股东还是利益相关者[J].上海经济研究,1996,(9).

[3][美]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4]沈艺峰,林志扬.相关利益者理论评析[J].经济管理,2001,(8).

[5]万建华,等.利益相关者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6]杨瑞龙,刘刚.双重成本约束下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2,(3).

[7]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8]姚江舟,李键.企业如何化社会责任为竞争力[J].中国企业家,2004,(5).

[9]张维迎.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J].经济研究,1994,(I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篇4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是为了确保中小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良性发展而形成的相关制度安排与组织建设。CSR行为准则的制定、CSR推进和监管、CSR信息披露和绩效评价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一)四种典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1.地方政府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中小企业的行为,同时发挥政府行政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金融和财政优惠政策给予中小企业以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倡导,推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行业协会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行业协会不仅是联系行业内企业、企业与市场的中介,还是联系行业和政府的桥梁。行业协会既是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的主要制定者,同时也是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推动者和监督者。此外,行业协会还通过组织中小企业CSR培训及经验交流,增强中小企业CSR意识和履责能力。

3.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供应链核心企业负责制定供应链所需遵循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和外部守则,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监督、协调和评价。从整体管理层面看,关键是建立一种整体的社会责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致的CSR守则和规范,然后严格地去执行。在该模式下,政府、社会可以通过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引导、监督和评价,进而推动整个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4.自我管理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约束力较弱,缺乏相应的监管;另外,自我管理型的中小企业绩效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经营者,应该诚信经营、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充分利用相应的资源等等,唯有经营者做到了这些,才能够真正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模式比较

1.在不同模式下CSR参与主体扮演角色及所发挥作用不同

(1)CSR行为准则由谁制定的,该准则会体现谁的意图或需要。

(2)在不同模式下,推动并监督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及措施手段会有所不同。

(3)在不同模式下,中小企业CSR信息披露和绩效考评机制也不同。例如在行业协会主导型管理模式下,各个企业之间必须遵守行业标准来对各自的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披露。2.四种模式各有其管理困境(1)GDP主导的政绩观、地方保护主义及政府职能转型等与政府主导型的中小企业CSR管理模式存在矛盾。

(2)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而非政府的推动、监督作用,是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实现机制的重要任务。

(3)CSR利益和贡献的非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供应链中中小企业CSR积极性和履责能力。

(4)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绩效,仍把生存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只是选择那些不得不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

二、结论和建议

1.各地应根据当地行业协会成熟度、供应链发展水平、政策法规完善性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等选择适合的中小企业CSR管理模式。

2.各地政府首先应该从公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来强化企业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牵头组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可行性研究。

3.随着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在引导、监督、协调、服务、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4.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对利益和责任的不对称性给予补偿。首先,发挥核心企业的组织、引导、监督作用,并与成员企业共同协商制定供应链CSR战略目标。第二,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将社会责任标准与价格、供货时效等传统准则有机结合,建立合理的供应链CSR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核心企业通过建立严格的审计和考评体系,规范各成员企业的CSR行为,打造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企业财务管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下,进行好财务管理工作,变成加快社会和谐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 :社会责任理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引言:企业的发展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尤为关键,直接决定了资金在使用的过程里所形成的收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归入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当中,也成为了完成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选择。

一、相关定义及理论概述

1.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是针对企业资金活动整体过程执行规划、决策及控制的管理活动,它的实质是通过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采取的综合性管理。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过程中期望实现的结果,是判断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要求。在相应的经济发展时期,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并不相同。而最具代表性的目标是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

2.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对于创造利润、获取本身生存发展的过程里,对于社会的所需以及各类社会问题,为保护社会、国家、人类的利益所履行的义务。同企业具备运营紧密相关的股东以外的利害关系人,也就是职工、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等等都属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目标。并且,企业还应当担负起对国家、社会、生态环境的职责。企业的社会职责来自于企业盈利过程里其他社会成员相互间的利益矛盾及摩擦的协调,为了确保企业活动过程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权利,一定要对企业经营活动给予相应的权限,令其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以便企业和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能够平衡。

3.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理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指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了综合平衡不同利益关系者的权益要求而采取的管理活动。利益关系者的最大化价值体现指的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里,在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目标的前提下,对和企业相关的相关者利益进行充分的考量,通过长期的层面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所需。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目标是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基础。透过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里,要完成长期稳定的发展,不只要思虑股东的利益,还要思虑债权人、客户、员工、供应商、社会、政府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凡主体利益被企业经营活动所影响的,而且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群体及个人造成影响的,其利益应当均归入到企业考量的范畴。利益相关者理论并非忽视股东的利益,而是认为应当顾及包含股东在内的不同方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经营者在给股东获取财富、追寻可持续发展时,一定要考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然就会令股东的利益受到损伤。只有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才可以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及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

1.社会责任和财务管理目标的矛盾

首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或多或少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短期以内会令企业的利润降低,这同企业追寻利益的最大化目标相背离,这也是企业之所以不愿担负社会责任的根本原因。

其次,不考量企业的财务情况,而盲目的担负起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令企业的生存产生危机。过于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对利润的追求摆在次要的位置,企业会逐渐丧失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最终令企业倒闭,从而为社会增加更多的重担。

2.企业社会责任同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要担负社会责任,就不只要对股东负责,并且也要对引发和支持它的社会负责。企业是将长期发展作为目标,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以不污染环境、不虚假广告来确保社会的公共利益。从短期来看,这或许会不利于企业在短期方面的利益,可是从长期而言,担负必要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畴里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相当于执行广告投入,不只令企业的社会形象有所提高,还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并降低政府的管制,从而令企业的收益提高。反之,假如企业只追寻本身的利润,而不担负社会职责,就无法避免对公众利益的损害,一定会将企业同社会公众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反而会对企业本身的经营收益造成损害,还会危害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由长远来看,企业担负社会责任可以令企业的收益增多,进而填补了承担社会责任时所要承担的成本。企业在利于他人的同时也在利于己,只要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获得利益,各相关主体就能够和平发展。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同社会责任是相通的。

三、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1.公司治理一定要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1)改革股东本位的治理结构设计,创建企业的利益关系人董事制度。除却由股东举荐的董事以外,独立董事、银行董事、职员董事等都能够在董事会的组织构成里出现,并将外部利益关系人代表对企业大型财务决断的听证、咨询权利进一步明确,从而对企业的财务决策进行影响。

(2)通过相应的财务机制确保利益相关者责任目标的实施。具备共同的财务利益分享机制,利益相关者都应当通过企业财务收益中获取适当的报酬。创建共同的财务决策以及监督机制,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存在平等的机会融入到企业大型财务决断当中。

2.提升经营者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企业在获取本身经营效益的过程里,不仅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并且一定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提升经济效益和执行社会责任的关联。将执行社会责任归入到企业全局及长远的发展战略当中,规定出相关的政策,获取企业的长期发展。

3.为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打造相应的监管环境

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要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监督环境,来确保相应利益者的利益。并且,有效发挥新闻传媒对企业行为的束缚作用,新闻媒体身为一种以低成本获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监督方式,会令企业和经营者面对的更大外界压力,进而规范企业经营的行为,令企业更好的完成社会责任。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企业的管理而言,企业利益主体的多样性以及财务管理活动的繁琐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只有创建同社会利益相融合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可以真正顺应目前社会企业的发展形式,只有创建其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将社会责任理论作为导向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可以真正加快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健康化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兴贺,徐丽凌,高慧,胡艳容,曹光四.关于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J].老区建设,2010.(Z1):213-216.

[2]崔锦荣,郭帆.企业社会责任目标与财务目标的矛盾性与一致性[J].经济视角(下),2012.(05):78-81.

[3]孙开宝.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与创新[J].商业时代,2012.(28):137-139.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层次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利益相关者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盲目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忽视社会、环境因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事件屡见不鲜,雀巢碘超标、宝洁“SK-II”风波、安徽劣质奶粉等事件导致的后果更是触目惊心。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使其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以利于其长远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大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概念,国内外对其表述千差万别。

国外,卡洛尔(Carroll)为了将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协调起来,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模型,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由决定的责任,这也成为其他许多学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础。国内,学者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相互关系,是以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

二、基于激励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析

(一)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需要也是分层次的,而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引发的社会责任应当也是分层级的,这里我们借鉴陈迅、韩亚琴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社会责任即法律责任,并将经济责任纳入其中;二是中级社会责任即道德责任;三是高级社会责任也即慈善责任。

(二)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解释相对直观。当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其社会责任时,利益相关者会对其行为给予支持和奖励等正强化手段,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后重复出现。当企业没有履行其社会责任,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危害时,他们则会采取批评、罚款甚至将企业解体等负强化手段,以使企业反思其行为,直至消除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心理,更好地配合履行责任。

(三)公平理论

不同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的产出和投入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产出投入比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来评价结果是否合理,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横向比较如下式所示,只有当下式成立时,企业才会认为公平产出(本企)投入(本企)=产出(他企)投入(他企)。

当感觉本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产出投入比小于其他企业的产出投入比时,本企业就会认为不公平,可能会要求增加自己的产出或者减少自己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投入,也可能会要求减少别人的产出或者增加其投入,以使两边趋于相等。当等式左边大于右边时会采取相反的行为。纵向比较与此类似,当现在的产出投入比大于先前的产出投入比时,则会继续增加投入;反之亦然。实际操作当中一般是增加或减少自身投入。

上面三种激励理论分别从内外部作用下的企业需要、利益的博弈和比较三个方面对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合激励的过程得到的。

三、对策建议

(一)企业自身

主要包括股东、管理者。

第一,股东和管理者要认识到企业只有从上到下树立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以人为本、和谐企业的理念,提高对责任竞争力重要性的理解,并将其植根到企业文化和日常事务当中,营造强烈的社会责任氛围,才能保障其长期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二,股东和管理者要推动自身和企业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股东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要遵守法律规定,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签订公平的劳动合同,保护其合法权益,生产良心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做好基本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提高责任产出信心,抛除侥幸心理。正确理解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重要性及其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认识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不是相互对立的。

第四,正确认识不公平现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由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对信息理解的主观性的存在,加上环境复杂多变的作用,要想实现完全的公平是不可能的,企业应从自身以及社会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强责任盈利能力,提高责任产出,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公平。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

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消费者、员工、社区、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

第一,积极引导企业需要的发展。引导企业需要的发展首先要引导好股东和管理者需要的发展,利益相关者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自身需要反应到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要求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以合力来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积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做好监督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律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通过行业年会,新闻报刊等方式全面做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并做到公开公正,令人信服。

第三,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政府部门要及时适当的调节对各种企业支持的,增加对公共物品和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的投资,而不能导致差距过大。

结语

2011年,中国100强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分由17.0分变为19.7分,稍有进步,但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近七成企业仍处于“旁观”状态,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履行现状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不相适应的情况,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以企业为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来承担的,只有整个社会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并在各利益相关者自身和相互之间达到平衡时,才能真正保护好所有人的利益和环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申林.组织行为学与人事心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陈传明、周小虎.管理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篇7

内容摘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理论是现代法立法观念之权利即社会本位在企业法领域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企业承担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将是企业制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发展趋势 非关税壁垒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20世纪初,欧美学者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哈佛大学法学院多德教授针对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种种社会问题指出:“公司对雇员、消费者和公众负有社会责任,尽管这些社会责任未必见诸法律而成为公司的法定义务,但应当成为公司管理人遵守的职业道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各国学者广泛关注,但是对其涵义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目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对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所负的责任,具体包括对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环境和资源、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责任等。

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众多学者以“利益相关者”等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支持的同时,批判声也一直不断,韩国学者李哲松是最具代表性的反对者。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违背了“公司是纯粹的利益团体”这一传统的、固有的本质,并且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义务内容的模糊性”和“义务对象的不存在”,企业社会义务的“义务”并非指法律上的约束,因此只能引起混乱。

虽然由于公司社会责任论与传统的公司股东利益至上论产生了矛盾而遭到了批判,但是为了缓和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日益尖锐的冲突,让公司承担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已成为公司法发展的趋势。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一)企业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

传统的企业法律制度尤其是公司法认为,公司只是股东手中用于追求利润的工具,“股东的利益是公司的终极关怀”,因而要求有效地贯彻公司的营利性目标以确保股东运用公司组织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作为私法主体,以营利性为其唯一目标,在私法所倡导的“契约自由、意思自治”规则下任意地发展了近三个世纪。

19世纪末,由于竞争加剧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借助传统民法、商法原则不能解决,甚至恰恰是民法、商法所倡导的“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原则过度发展所必然带来的消极后果,国家开始介入经济生活并对之进行干预,由对垄断、不正当竞争问题的解决逐渐深入到对弱势群体权益的特别保护。19世纪末以来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注重和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经济法大行其道,也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和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个人权利本位向个人-社会本位过渡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学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现代法律倡导的法律之权利即社会本位在企业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民法作为传统私法部门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立法观念发生了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权利-社会本位的转变。义务本位观念贯穿于奴隶、封建社会的整个时期,强调个体的等级和人身依附关系,通过义务性规范约束不同身份人之行为,从而维护身份秩序,故而法律以确认社会成员的义务为基本内容;自中世纪之后,各国开始倡导权利本位,即权利成为法律的中心观念,集中体现为契约自由、所有权绝对、自己责任(即过失责任)三大原则,此为近代民法;19世纪末以来,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成为民法的价值取向,开始对个体权利加以限制,倡导个体在实现自身合法权益时,当兼顾他人及社会之利益,以实现法律的实质正义,此为现代民法之权利即社会本位。

在经营领域,经营者的义务逐渐被加大,其无视劳动者利益、无视消费者权益而不择手段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做法被禁止。19世纪的劳动者运动、20世纪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促使各国相继颁布旨在保护劳动者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法律。这些法律的颁布,是现代民法立法观念之权利即社会本位在企业法领域的体现,虽未用“企业社会责任”的语汇,但实质是强调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立法体现,目的在于协调股东与劳动者之间、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冲突,使各利益团体和谐发展。

(三)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传统公司绝对营利性目标的修正和发展

传统的企业法律制度尤其是公司法认为,最大限度地营利从而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惟一目标。企业社会责任则要求公司除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外,还应尽可能地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对者看来,倡导企业社会责任有违企业营利性这一传统的、固有的本质,有使公司变为公益之虞;而所谓的社会责任其实并不存在,不过是强加给企业的负担,是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社会的回归。当然,反对者的这种担忧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错误理解。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不否认公司对利润的追求,保护股东合法的财产权益,是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在关怀公司及股东利益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公益的保护;在确保企业追求利润的同时,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其次,企业营利性目标并非列于社会责任目标之后。企业追逐利润仍然是企业的首要目标,但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中,对企业追逐利润之不择手段加以约束,对企业回报社会之善良之心给予鼓励。

再次,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利润目标具有矛盾统一关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亦可能为股东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尤其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虽然可能导致企业经济上尤其是短期经济利益的牺牲,但可以通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而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地经营。企业的本质是营利,或可正被修改为企业的本质是持续地营利。

因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并非对传统企业营利性之否定,而是对股东利润最大化这一传统原则的修正和补充,且这一修正与补充并不否认股东利润最大化原则,其主旨在于兼顾利益相关人之利益,获得利益相关者之认同和支持,从而使公司、利益相关者、社会能够和谐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生产守则运动”与“社会道德责任标准”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劳工及人权组织针对成衣业和制鞋业发动了“反血汗工厂运动”,促使美国服装制造商Levi-Strauss为挽救其公众形象,制定了第一份公司生产守则。在劳工和人权组织等NGO和消费者压力下,许多知名品牌公司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守则,后演变为 “企业生产守则运动”,企业生产守则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促使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20世纪末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活动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空间。以捍卫消费者权益、劳工利益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不同利益集团共同关注的焦点,企业社会责任在这种氛围下得到广泛的推广。

到2000年,全球共有246个生产守则,其中最有影响的为美国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国际”(简称SAI)咨询委员会以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的13个公约为依据,于1997年起草的一份社会责任标准,即SA8000。目前,该标准已在全球范围内作为评价依据开展认证活动。

SA8000作为全球第一个“社会道德责任认证标准”,对企业在关涉劳工利益的“社会责任”方面提出了最低要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符合SA8000标准作为与中国企业签订采购合同的附加条件。

(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非关税壁垒”观点的评述

各大跨国公司制定的数百个生产守则的广泛认证,使我国出口型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尤其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让很多中国企业惶恐不安。有评论说,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是发达国家继反倾销、环保标准之后,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又一个非关税壁垒,并且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作为非关税壁垒的论断已经成为主流。但笔者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不等于非关税壁垒。

第一,非关税壁垒是一国政府为限制进口而采取的措施,包括行政措施和法律措施,这些措施均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是由消费者、劳工和人权组织促成的,是一个自愿认证的体系。全球第一份公司生产守则,是由美国服装制造商制定的。

第二,非关税壁垒是进口国政府针对出口国采取的措施;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并不直接针对不同国度之间的贸易而进行。虽然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活动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空间,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不能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由于跨国公司的介入而贴上非关税壁垒的标签。

第三,非关税壁垒旨在保护本国产业,是一国为了阻止进口、保护本民族产业而采取的措施,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奖出限入”原则的具体体现,仅限于进口过程中采用;而企业社会责任是以捍卫消费者权益、劳工利益和环境保护等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利益为主旨,如果企业社会责任的确对出口形成了障碍,只能说明我国企业在维护职工权益、关注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严重不足。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被跨国公司在全球供应链上推行,起到了贸易保护的作用或带有贸易保护的色彩,但并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贸易壁垒,并且这些标准涉及的主要内容恰恰是我国现行《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所加以规范的。国内企业只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遵守相关法律,确保劳工的基本权益,才是应对SA8000标准实施和推行的最好选择。

参考文献:

1.方流芳.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序言)[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哲松.韩国公司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篇8

关键词:双效出版;社会责任;出版改制;企业评价

一、“双效出版”的价值意义及现实语境表达困惑

“出版活动要两个效益兼顾,当经济效益与社效益产生矛盾时,社会效益优先。”——通称的“双效”出版——无疑是最理想的出版状态,对图书产品如此,对出版企业如此,对出版人亦是如此。从宏观上看,“双效”出版的纲领性指导在我国出版事业实践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也取得了辉煌的出版成就。从微观上看,

“双效”优劣评判也形成了固定模式的双效评估体系,但仍有无法克服的约束。

现行企业财务分析指标能轻易地解决及提供经济效益衡量指标,但社会效益指标评估即使在采用“德尔菲法”专家独立打分的情况下,也会显示出明显的专家个体差异,这个差异可以反映出图书社会效益的丰富性、多层面性和动态性。图书的很多正外部性不同程度地潜在于几乎所有图书产品当中,对于图书的社会效益,即使是圣人也无法一一陈述其价值的所有方面。中西方国家的政治力量均存在通过出版表达和维护自身政治诉求的主动出版行为。当言及某一国出版时,政党力量通过出版获得的“政治说服”效果及国民认同度、满意度提升往往就是该国语境下最高层次的社会效益。即使是这一层面,也是因时而变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要最大化自己的战略利益,就得让对方认同自己,接受自己,就要拼文化软实力。图书作为文化产品的形态之一,除可以获取国际贸易当中的经济利益之外,文化输出中的国家利益考量可以看作是21世纪图书“政治说服”社会效益和功能的国际延伸。

论述“双效”出版逻辑关系的文献在我国可谓浩如烟海,而“双效”出版讨论最乏味的地方恰恰是两个效益辩证关系的换汤不换药的种种描述。这些描述在出版企业走上市场的背景下,又极易陷入自设的语境逻辑陷阱。极端的例子是,当一家出版企业无法获得市场肯定、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时,企业是否可以用“社会效益优先”来挽回日益下滑的行情和股价?在笔者看来,“双效”考评对所有经营活动、对所有的产品与服务都具有经济上和道德上的普适性。从图书“双效”到企业经营“双效”的评价中,应该有一种更具说服力的理论满足出版单位分类改制及企业变迁的需要。在摆脱“双效”出版的语境束缚的同时,真切地反映现代出版企业经营目标的实质。

二、图书产品的天然属性,为“企业制造”提供了可能

公共经济学明确提示了社会产品的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纯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及消费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才具有更高的效率。第二种类型私人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私人产品应让市场提供才具有更高的福利增进。第三类为准公共品,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主要体现在这类产品具有较大的外溢性,即具有正外部效应。图书产品就属于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因而实践中的图书产品提供天然具有“计划与市场”的双重特征。

图书内容属性表明,一方面,图书产品具有交由市场提供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我国当下将会因为众多图书生产主体改制为企业而具有更高效率;另一方面,图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又必须接受政府规制,由政府进行市场纠偏。对于社会效益图书,也即公共经济学下的“正外部效应”图书,政府要做的是引导消费者行为,让他们的购买既符合个人利益,又符合社会利益。实践中,一方面进行部分公共提供,另一方面也可以交由市场提供,由政府补贴并施以监管。

显然,社会效益优先的图书产品,尤其是承担“政治说服”功能的图书产品更多地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特征,其最佳生产和提供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政府生产(公益性出版社);二是由企业生产(改制后的出版社)、政府补贴的形式达成。更多的具有一般意义的图书产品(私人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提供,即改制后的出版企业可以自行组织绝大多数图书产品的生产、销售。

图书提供的双主体特征,为当代中国出版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组建出版集团是中国出版改革的重要一步。除人民出版社等公益性出版社外,绝大部分出版社进行了体制转换,即由以前的事业单位改制为完全的企业化运作的任务已经完成。当前,一批资产状况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传媒出版企业正陆续登陆证券市场。可见,公益性出版社地位的确立,保证了公共品形态图书提供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效益考核理当成为其首要目标。对于众多改制的出版企业,企业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其经营目标。

三、一个自然的市场化过渡:从图书“双效”评价到企业整体绩效评价

《出版管理条例》将“出版活动”作为“社会效益”的前置主语,其他媒体表述中习惯将其指称为“图书产品”,而不是图书的生产主体——企业。衡量出版活动社会效益的标准最终只能落实到僵化的量化指标,即获奖图书的级别和数量,在业内几已形成惯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于2005年建立的图书出版社会效益评估制度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该评价体系中设有重点书、重印书、确保门类和五年规划四项指标,共设40分。出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装帧质量和编校质量三个方面,共设60分。图书获奖,反映了出版单位的重要社会贡献和出书水平,在评估体系中将以额外加分的形式体现。类似于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个一工程奖”,均可额外加分且分值最高。

当然,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2008年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全国经营性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企业的员工状况、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企业的版权输出等与作为社会效益体现的获奖图书一起,进入指标系列。评选出的第一批百佳出版社具有很强的行业代表性。这恰恰反映出,整体绩效评价更能反映出版企业经营能力和市场地位,单一图书产品社会效益评价可以包含在企业整体绩效评价当中。

笔者认为,对出版企业进行整体绩效评价,更充分地反映和尊重了各方的意愿和立场。部分出版企业改制上市后,公司经营及管理置于各利益关联方监督之下,企业的整体评价除了来自原有的行政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及各省市出版局等)、读者、作者、企业员工之外,还有大量中小投资者以及利益攸关方(比如债权人、战略投资者等),他们是传媒出版上市企业新型的评价主体。

各利益攸关方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念:出版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如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盈余及较优厚的利润分配方案等,都构成公司成为优秀企业的市场标准;同时,来自出版上市公司的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的证券市场行为,诸如购并、重组、增发等,都构成公众对出版上市公司的正面评价;当然,他们也会关注企业形象。在利益攸关方那里,企业的经营实质是资产的经营,图书产品只是资产经营的一部分。在有效证券市场里,公司股票价格反映的是公司的整体价值和未来绩效预期,而不单单是几件图书产品。

四、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双效出版”更精致的逻辑表达

人们对企业经营目标的认识,或者说企业价值观经历了企业社会责任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变迁:“股东利润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追求企业利益价值最大化同时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内涵逐渐丰富、外延逐渐扩大的过程。尽管早在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引入中国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虽然中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存在以下共同点:都肯定企业的利润追求,同时认为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唯一的目的;企业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还应积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关注企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关注社会福利的增进等。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社会责任(CSR)理念。

出版单位成为企业或成为上市公司后,原则上生产者可以向市场提供一切具有潜在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则以付费的形式购买图书商品获取效用。然而,买书与读书的功利诉求各不相同。一个典型例子是,与图书社会效益相背的“庸俗、低俗图书”的市场需求甚至是无边界的。因吸食香烟而导致的肺癌比例提高,在医疗部门认定为事实的情况下,美国烟民按照美国的有关法律可以向烟草商索赔,但人们无法认定一个人的犯罪与某种庸俗出版物存在因果关系。当然书业仍现实存在一些公认的标准,作为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国家或行业协会仍然可以采用列举法,比如将色情暴力、违反道德伦理、、宗教种族歧视图书等严格地排除在合法出版内容之外。

用社会责任来评价出版企业,就会发现,“对消费者、对社区的责任”依然是出版企业的应尽义务,它可以提供更具创意和解释力、更能满足“政治说服”功能的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接受的先进文化产品;以及积极的、健康的、满足人们对知识渴求以及精神愉悦需求的产品。书报刊这类文化产品应该像家电企业生产的冰箱电视等一样,保证消费者安全(图书的正外部效应),无任何质量瑕疵(优良的编校印制质量)。同时,这类产品必须是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具有审美情趣的、环保的。比如,生产更适合少儿的阅读习惯的大字本、彩本和翻折立体书;所有阅读产品的开发均以环保设计为基础,比如再生纸的应用,数码产品对纸张的替代。凡此种种,尽可体现图书的社会效益。

当然我们还看到,企业社会责任目标还在多方面展示其要求出版企业超越生产“双效图书”职能的丰富责任内涵:良好的企业文化,对职工权益的尊重;平衡利益攸关方关系,大股东确保中小和社会公众股东利益;从事收购、兼并、重组业务时,对被收购方职工的妥善安置;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向贫困地区捐书、捐款,等等。在“企业理应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理论框架下,出版企业既不失一般企业特征,同时,因其提供图书产品兼具的价值外溢特性,可获得较一般企业(比如工业企业)更多的正面社会评价。

企业价值观发展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日臻成熟,而中国出版传媒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还不到十年,进入国际市场更须时日。原本美好的“双效”评价体系有时却让人不自觉地陷入语境表述困境,这个困境并非来自“双效”图书本身的考量,而是无法动态融人企业的进化路线。在企业社会责任框架下,图书产品不是出版活动社会影响的唯一呈现途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能够更精致地解释企业在组织社会生产的同时,其产品同样应符合“大众公共利益”,也就是应具有正的外部性。显然,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当一个出版企业在取得上佳的财务目标时,如果还获得了包括政府和民众在内普遍的社会尊重,则基本可以肯定这个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其社会责任,这个企业就是优秀出版企业。

(作者系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经管分社总编)

出史版话

平装书的发展——“企鹅”是怎样诞生的

20世纪初,源于书籍的版权开始扩展到电影、广播等一系列大众媒体,出版商们从新媒体那里看到大众受众(mass audience)的市场潜力,着手寻求吸引大众受众的手段。1955年,艾伦·莱恩(Alien Lane)推出了具有创新和开拓意义的企鹅(Penguim)平装书品牌。受到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信天翁(Albayross)平装影印书的启发,加上他自己常苦于在列车上缺乏读物打发漫漫旅途,莱恩设计了企鹅丛书。尽管被人认为是“便宜而悦目的”,企鹅丛书还是以高水准的版面设计著称,封面上的原始价格仅为6便士。实际上,一些初版的企鹅丛书已经成为收藏家的珍爱之物,其精美的设计广受赞誉。业内专家对初版的推出抱怀疑态度。图书销售商们担心和精装书比起来利润减少,而莱恩却在消费者的口味上孤注一掷,初版印数巨大,以求尽量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和零售价格。结果,企鹅丛书体现了良好的“性价比”。莱恩赌赢了,“企鹅”几乎变成高质量平装书的代名词。企鹅公司代表了1950年代把书籍推向大众的冒险尝试,如今它已隶属于培生集团。

上一篇:社会公益活动范文 下一篇:会议纪要的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