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益活动范文

时间:2023-12-13 04:04:25

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篇1

刘小卫:我们有一个行为准则,即全球通用的《壳牌商业原则》,在中国也不例外,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会以此为准绳。《壳牌商业原则》明确规定可持续发展是壳牌核心理念之一。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再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应该是在尊重社会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追求商业上的成功,公益活动是尊重社会和环境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且我们把公益活动当成是社会投资,而不是简单地捐助。对于我们来说,良好的声誉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营业执照”,社会投资会增加企业信誉度,从社会投资的角度讲,我们一直以来看重的是教育、环保等。把公益活动当作社会投资或者社会表现,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这能体现出我们的核心文化或者内涵。

《成功营销》:在中国或者全球进行公益活动(社会投资)的时候,会不会把这种行为当成公关手段?壳牌在强调社会责任时,通常会做些什么,怎么体现出来?

刘小卫:首先我们进行的社会投资不单单是在中国,在全球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如果从公关层面来看,我们没有完全把社会投资当成公关手段,因为我们是有一套原则的,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哗众取宠的目的,就去做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企业公关做得很好,而主业做不好,那强调社会责任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在进行社会投资的时候,第一要强调的是企业经营,这是根本。我们认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好的声誉,首先是要把主业做好,而且做得非常到位,也就是说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去经营,才是对社会的根本贡献,社会投资、社会责任是业务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

第二是对当地的业务发展、经济发展要有贡献。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企业社会责任,捐助、捐赠,其实这只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而且我们非常不愿意说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很皮毛的东西。最根本的是把企业做好,做到位,遵守所有的原则,比如说经济原则,竞争、商业道德,其实这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商业运作中的一个部分。

《成功营销》:对壳牌来说,社会投资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壳牌本身也是一个能源企业,能源企业和高耗能、污染是分不开的,而壳牌的广告更多强调的是绿色能源,这种创意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刘小卫:壳牌集团的目标是高效、负责、盈利地经营石油、天然气、化工和其他特定业务,我们的任务是以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任的方式盈利地开发和提供这些资源。我们追求高标准的业绩,在我们选择进入的竞争性市场内保持长期而且不断增长的优势地位。这就是说,壳牌应该是盈利和成功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不仅是指商业上的赢利,同时也是一家被社会和公众认可和信任的企业,只有这样,公司才可能持续发展。

我们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是,虽然壳牌是能源企业,但我们一直致力于负责任地开发利用能源、重视环保等。这个社会是越来越公开透明的,周围的人如果觉得你做得不好,就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企业是很难发展的。从长远的角度讲,企业开始的投入可能多了些,但它很值得,这是一种信任度的建立。我们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你是要有一个体系来架构,实现你所做的承诺,最终是让别人给你评判,而不是你自己给自己评判。

《成功营销》:壳牌在选择社会投资时,依据怎样的标准?投资额度是如何划定的?

刘小卫:额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选定主题,而主题下的项目本身是可持续发展的。有些社会投资项目短期内是不能轻易看得见成效的,更多的是能力培养,比如说我们在中国近十个城市开展壳牌美境行动,旨在培养中小学生动脑动手保护环境的能力。该项目一直是和当地教育和民间环保组织合作,在一些城市如广州、上海等,已开展十年了,影响了一大批孩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投资项目的例证。

社会公益活动篇2

本文作者从近几年来我国涌现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中得到启发,发现此类电视产品不仅发挥了电视传播的优势,而且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这些特点使之成为电视媒体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载体。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巨大价值。仅大众传播领域而言,如果说电视新闻的功能承载着让公民更多地了解和谐社会的功能的话,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则将在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活动营销;电视公益活动;电视活动产品

[正文]

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和谐社会建构的过程中拥有怎样的功能和价值,应该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问题,随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成为新闻传播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笔者从近几年来我国涌现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中得到启发,发现此类电视产品不仅发挥了电视传播的优势,而且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这些特点使之成为电视媒体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载体,对于其他种类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有借鉴意义。

一、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的概念

电视活动产品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电视媒介产品。国内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助理许文广先生。“20__中国大型活动制造暨传媒影响力营销论坛”上,他以《电视活动产品的设计及价值开发》为题阐述了“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的策划思路和操作技巧。据笔者观察,这是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电视活动产品”的概念。

电视活动产品的出现有着多方面原因:首先是媒体之间的竞争。激烈的媒体竞争导致了“买方市场”的形成,电视传媒从“传者中心”迅速转向“受众中心”,争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营销手段被广泛应用,大型电视活动开始大量涌现,最终产生电视活动产品。其次是电视产业发展的需要。电视经营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的状况下,电视产业遭遇“透明天花板”的窘境,锻造产业价值链成为其必然选择,“活动—内容—赢利”①的活动产品就是其中的一项。再次是电视媒介自身发展创新的必然结果。互联网的互动性迫使电视必须加强与观众的直接交流,强调受众参与并同步展示活动进程的电视活动产品应运而生。

电视活动产品的引爆点,应该是湖南电视台20__年红遍全国的《超级女声》。“超女”在商业操作上的巨大成功,不仅引发了选秀类电视节目的热潮,同时把“活动经济”、“活动营销”的概念深深烙在中国电视人的心上。《梦想中国》、《我型我秀》、《舞林大会》、《名声大震》等等经营类电视活动产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诉求)一涌而上、来势凶猛,其实,它们仅仅是电视活动产品的一个类别。电视活动产品的另外一个类别是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此类活动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在中国电视界出现的时间也更早一些,如“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等。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重在倡导一种主流社会价值观,营造和谐、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这类节目属于“公共产品”,不以商业经营为目的。除<《感动中国》外,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圆梦行动》、《奥运舵手选拔》等活动都是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的代表。

行文至此,我们试着对“电视活动产品”做一个界定:

首先,“电视活动营销≠电视活动产品”。为了树立品牌形象,现在各家电视台都有不同的活动营销如“文艺活动进社区”,“看电视剧得大奖”等等,这些活动并不以完整的节目形态在电视中展现,只是电视与观众一种形式上的互动和交流,不涉及电视的内容生产,不能算作电视活动产品。

其次,并非所有有关电视大型活动的节目都属于电视活动产品。比如有些活动,活动过程没有制作成电视节目向观众同步展示,只是在最后录制播出了一台电视颁奖晚会。再如有的电视台策划组织大型的文化考察项目,考察采访的过程也没有向观众同步展示,没有观众的互动和交流,最后把拍摄制作成的系列节目集中安排播出。诸如此类的节目,也不属于电视活动产品的范畴。

那么,究竟符合什么条件才能称得上是“电视活动产品”呢?

本文中的“电视活动产品”指的是以受众参与性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电视媒体为主要的手段,在活动进程中向观众进行同步展示的数量上形成一定规模的电视文本。电视活动产品既不同于单个编排的“电视节目”,也不同于固定播出的“电视栏目”,而是阶段性编排的电视内容产品,整体来看具有较为明显的层层递进的仪式感(启动、进展、高潮、结尾)。电视活动产品以受众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为核心,以创意和创新铸造强大的传播力,追求社会影响力的最大化。历史地来看,电视活动产品是中国电视继最初的“单个节目”形态、20世纪80年代“固定栏目”形态之后,一种全新的“阶段性电视文本”。

二、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与构建和谐社会

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巨大价值。第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公益性质,决定此类产品在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时与生俱来的纯粹性。第二,同步展示活动进程,积极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特点,决定此类产品在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受众基础和可以预见的强大传播效果。第三,电视传播“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运用图像和声音传播音像信息”②的自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超越印刷媒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③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新闻传媒总体上的一个要求。作为电视传播内容的一种形态,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能够很好的达到这个要求,并且在多个方面、多层面上为促进社会和谐服务。

(一)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塑造公共价值观念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是中央电视台创办于20__年的一档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这个活动采取了“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联合全国40多家媒体成立“全国感动联盟”,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仅20__年社会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感动中国》投票的人数达90多万。因其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和巨大影响力,20__年该活动被《新周刊》评为“年度电视秀”。

《感动中国》很好地发挥了电视传播社会教育的功能,它以改革人物典型报道的智慧和创新,通过评选“感动人物”的方式,起到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的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作用。清华大学

社会学院院长李强评价说:“我们的时代并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这个时代推崇的是什么样的偶像和英雄,而《感动中国》借助中央电视台传播主渠道地位给社会做了一个良好而清晰的示范。”很多观众是含着眼泪看完节目的,他们说“《感动中国》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的经典之作”。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长春对该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感动中国》令人十分感动,十个年度人物选得好,看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这个节目再一次证明,主旋律的节目,只要坚持“三贴近”,是会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⑤(二)、传递社会遗产,继承优良传统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概括指出了社会传播的三大作用:1、监视环境;2、协调社会各部分的关系;3、传递社会遗产。⑥现在,除了电视新闻“监视环境”的功能外,能够担负后两种功能的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已经出现。

《我的长征》是中央电视台20__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推出的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它采用国际电视界风头正劲的“真人秀”节目形态,在全国征集志愿者重走长征路,采编制作系列电视节目,在活动的进展过程中向观众播放。该活动的策划人崔永元表示:“我的长征”是现代人回顾历史的一种体验方式,它不仅是一个电视活动,更是一次大型公益行动,重走长征路线,沿途为老百姓做好事,比如,修红军坟,援助贫困老红军生活,沿途建长征医院、长征小学,还有带领文艺小分队、法律小分队等为民服务。

20__年1月6日,历经251天艰苦跋涉,“我的长征”活动胜利结束。活动过程中,节目组筹集善款共1500万元,沿途帮助了230所学校,慰问了360名老红军。⑦他们用真实体验的方式回顾重温了这段特殊的历史,弘扬了长征精神,传播红色文化,完成了一次艰苦奋斗的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凝聚民族精神

“CCTV中国奥运舵手选拔活动”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一档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这个活动的创意独特,它瞄准20__年即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在全国设立31个赛区选拔奥运舵手,最终确定一男一女两位优胜者参加奥运赛艇八人单桨有舵手的项目的比赛,冲击奥运金牌,成为世界瞩目的奥运明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充分肯定了这项“平民参与奥运”的活动,认为这将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⑧

从中国社会来看,20__年北京奥运会将是凝聚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文明和谐的一次盛会,同时也将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创和谐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以上三个方面,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出《决定》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国,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要求。

(四)、发挥协调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除教育功能外,电视传播的“协调和管理的功能”也与和谐社会的建构紧密相关,中央电视台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学子上大学的“圆梦行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表现出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又一价值空间。

“圆梦行动”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联合主办。20__年7月2日启动,10月19日结束,共制作播出50余期“圆梦行动”专题节目(每期25分钟),并联动全国170多家新闻媒体对活动动态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活动期间“圆梦行动”共接受社会捐款1.52亿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38892名。评估显示,在受助学生中,有22.2的表示,如果没有获得资助将会放弃大学;有84.4的认为,资助款解决了上大学首次报到所需费用,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⑨在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上,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展现出在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强大作用。

《“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综合评估报告》中这样评价:这次活动中,“中央电视台成功实现了从服务于公益活动本身的‘喉舌’到活动主办方的革命性角色转换,这在我国以往形形的公益活动中是不曾出现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央电视台公益化转型的里程碑式力作,也可以定义为中国公益活动社会倡导的新现象,开辟了中国公益事业的新天地。”

评估报告中对捐款人的调查统计显示:近六成(59.1)捐款人通过电视而认识了圆梦行动,而这类人群中,通过收看《共同关注》节目认识圆梦行动的比例高达91.3。并称“电视节目在对圆梦行动的传播所其起到的作用上是最为显著的。”

“圆梦行动”的成功举办为《决定》中:“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做出很好的注解。

以上从四个方面说明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当然这些并不是电视传播功能的全部体现,比如信息功能、“拟态环境”、舆论监督等属于电视新闻的范畴,这里不加以详细阐述。

三、小结

当然,要看到和谐社会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众传媒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把和谐社会比作一个大的集合,经济发展、

福利政策、法治建设、大众传媒的作用都是它的子集,需要协同共进,不可夸大和片面强调传媒的作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原德中友协主席托马斯海贝勒教授在国内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次演讲别强调社会公众参与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只是宣传没有作用,重要的是让公民去了解和实践”。⑩

仅大众传播领域而言,如果说电视新闻的功能承载着让公民更多地了解和谐社会的功能的话,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则将在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如前所述,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同步展示,突出参与性的特点,使它具备了这样的优势和价值。与经营类电视活动产品相比,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价值巨大,应该受到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加强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的研发工作。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红波

20__年2月7日

注释:

①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华夏出版社,20__年1月,第47页。

②石长顺:《电视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__年10月,第32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__年10月。

④孙金岭:《打造中国的精神品牌》,央视国际,20__年2月24日。

⑤欧阳国忠:《媒体活动实战报告》,南方日报出版社,20__年9月,第187页。

⑥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__年1月,第210页。

⑦勾伊娜:《我的长征胜利会师提前四个月走完全程》,原载《新京报》20__年1月6日。

⑧CCTV-新闻联播,20__年09月12日。

⑨引自《“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综合评估报告》,锐智阳光顾问公司,20__年10月26日,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网站,/。

社会公益活动篇3

关键词:高校 公益活动

前言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军事、政治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续有效的提高,但是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也日益显现。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先进和完善的背景之下,积极推行、实施公益事业,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精英群体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的基地,理应科学合理的开展公益活动,在公益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开展公益活动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高校教育体制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和创新,以及社会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重视,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加强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因此,高校开展公益活动迅速成为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

1.服务质量不稳定

自从我国高校开展公益活动实施以来,已经如火如荼的在很多公益领域进行了活动,例如西部支教、大型社会活动、自然环境保护宣传、地区扶贫等,并且在活动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开展的公益活动依然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有很多高校公益活动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但是所得到的实际效果并没达到预期的目标,最终导致公益活动走向形式化,使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造成高校开展的公益活动实际服务效果不高、形式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社会实践能力有限,以及缺乏有关公益活动的系统培训等[1]。

2.资金支持不到位

公益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无偿性,高校开展公益活动也是不计报酬、没有物质吸引,但是这并不代表高校在开展公益互动时不需要任何有关物质条件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开展公益活动室,有很多必要的基本开销,这些开销所需的资金貌似并不多,但是长期让学校和学生自己来承担,是不切实际的。学校的首要任务对学生进行教学,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也是如此,首要任务依然是学习,其次才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因此学校没有多余的资金,学生更是没有经济来源,让学校和学生承担公益活动中过多的花销,必然会影响学校开展公益互动的积极性和学生参加公益互动的热情。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公益活动绝大多数是依靠于政府的支持,社会给予的支持相对较少,然而政府对高校开展的公益活动,进行行政划拨的资金毕竟是有限度的,很难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导致学校在日渐丰富的公益活动中自己缺口变大。

3.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很多省、市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性公益活动的法律法规,但是面向全国的、具有权威性的公益事业立法还没有正式出台。因此高校在开展公益活动时,无法充分保障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机制的落后,使得很多高校和学生对开展及参加公益活动产生很多顾虑,望而却步。虽然很多高校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但是对于公益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切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学生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人身赔偿和医疗保障。高校及学生满怀热情的开展并参与公益活动,但一方面在遇到危险时却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这对高校开展公益活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制约了高校开展公益活动。而且,法律的滞后,对公益机构的规范化和科学管理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阻碍了我国公益活动走向制度化进程[2]。

二、高校开展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高校开展公益活动是高校培德才兼备的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无私奉献他人、投身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以及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展公益活动是在崭新的历史时期,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新形式,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学生的普遍认可。高校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和事物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这些都是在校园内无法学到的经验。而且学生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亲身接触和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由此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必定有很大的帮助。显而易见,高校开展公益活动对学生内在素质和外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时,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时间项目,从而能够对学生形成系统的时间教育模式,有效的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功能。在公益活动中,不仅会促进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而且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也会促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开展公益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接认识社会现状、丰富自身经验,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结语:经过高校合理开展公益活动,大学生群体这支公益力量,在我国公益事业的作用和影响力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在未来高校学生必然会引领新的社会公益潮流,促进我国公民整体道德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所以,高校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是具有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李磊.公益劳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之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12):25-27.

[2]陈文冬.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述评[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21):19-20.

社会公益活动篇4

昌吉回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号)

《昌吉回族自治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于2017年3月6日昌吉回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17年5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2017年6月15日

昌吉回族自治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

(2017年3月6日昌吉回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鼓励、促进和规范自治州全民公益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互信、互助、互学,凝聚社会力量,传递社会关爱,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保障公益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全民参与公益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全民参与公益活动(以下简称公益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下列行为:

(一)扶贫、济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

(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精神抚慰、情绪纾解、心理援助;

(七)法治与社会公德宣传、法律援助、社区服刑人员及刑释解矫人员的安置帮教;

(八)参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维稳工作和矛盾纠纷化解;

(九)其他公益活动。

第四条 公益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诚信、合法、非营利的原则。

第五条 鼓励和支持常态化开展公益活动。鼓励人人公益,天天公益;鼓励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公益活动;鼓励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的公益活动;鼓励和支持适应发展新需求的公益活动。

第六条 开展公益活动,应当讲求实效、利民惠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形式多样、便于参与。

提倡家庭公益、网络公益、社区公益、专业团队和专业人才开展公益活动。

鼓励在农牧区开展公益活动。

第七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公益活动参与者,公益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八条 公益活动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引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组织协调、各部门配合实施、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九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益活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公益活动的长效机制,合理安排公益活动资金。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育品牌公益活动和品牌公益组织,发挥公益活动带头人和示范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十条 自治州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负责建立公益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公益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宣传推广。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应当根据各自的工作范围,支持、组织、参与公益活动。

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加强对公益组织的登记、管理和服务工作。

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公益活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慈善组织等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组织、参与公益活动。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采取开办专题节目、专题报道、专栏、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无偿开展经常性宣传。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组织参与公益活动,为公益组织提供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客观、真实地登记公民参与公益活动信息。鼓励将公益活动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提高全民参与公益的意识。

第十一条 每年五月第一个星期日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日。

各县市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每月确定一天为本县市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日。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季节特点、社会需求、中心工作和阶段性工作需要,设置主题,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开展全民参与公益日活动。

第二章 公益活动参与者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 公益活动参与者包括公益活动组织者和公益活动参加者。

公益活动组织者应当为公益活动参加者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公益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 公益活动参与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时间、能力等条件,选择参加公益活动;

(二)获得与所从事公益活动相关的信息和培训;

(三)获得与所从事公益活动相关的必须条件和必要保障;

(四)请求公益活动组织者帮助解决在公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五)向公益活动组织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其他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十四条 公益活动参与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组织公益活动,应当考虑参加者的年龄、身体、知识技能等条件与公益活动要求相适应,并根据需要开展相关培训;

(二)安排未成年人参加公益活动,应当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相适应。学校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组织未成年人参加公益活动的,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

(三)参与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公益活动,应当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业许可证书;

(四)组织参加抗洪抢险等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公益活动前,应当为公益活动参加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五)接受公益活动组织者的指导和安排,履行公益活动服务承诺;

(六)尊重公益活动受益者的意愿、人格、隐私、民族习俗和等权利;

(七)保守在公益活动中获悉的依法受保护的秘密;

(八)不能继续从事公益活动时,及时告知公益活动组织者;

(九)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

第十五条 公益活动组织者安排公益活动参加者从事公益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签订公益活动书面协议:

(一)对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有较高风险的;

(二)连续三个月以上参加公益活动的;

(三)为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提供服务的;

(四)任何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签订协议的情形。

第十六条 公益活动服务协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公益活动服务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二)公益活动参加者的权利、义务;

(三)安全保障措施;

(四)协议的变更和解除;

(五)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

(六)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

第十七条 开展公益活动,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公德、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第十八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强迫其他组织和公民参与公益活动。

第十九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利用或者借用公益的名义进行营利性和其他有悖公益宗旨的活动。

第三章 保障与激励

第二十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扶持设立公益组织、补贴奖励、设立公益项目等方式开展公益活动。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成立或者指定公益活动办事机构,乡镇、街道指定公益活动办事机构,各单位成立公益活动协调小组,公益活动办事机构和公益活动协调小组在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第二十二条 自治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公益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协调指导公益活动组织者和受益者建立需求对接、资格审核、服务记录、嘉许回馈等制度,提高公益活动效果。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应当将公益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公益活动考评机制。

各县市、各单位参加公益活动评价结果实行社会公示制度。

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作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评选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五条 加强对公益组织的服务与管理。在不违团体管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民政部门可以放宽公益组织登记条件,简化手续。

建立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服务和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十六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引导辖区内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公益活动的宣传,鼓励将培养青少年公益意识纳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学校等各类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应当积极传播公益理念,培养学生公益意识,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第二十七条 鼓励公民个人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鼓励公民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公益活动。

第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在公益活动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公众人物、宗教人士和其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加入公益组织,参加公益活动。

第二十九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应当将其工作人员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作为其考核、晋升的重要参考。

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公益活动参加者。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的信息纳入其诚信档案。

公民个人参加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经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认定,可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方面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公益活动组织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整改期间不得参加各级各类评优选先;逾期不改正的,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通报,建议取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或文明单位创建资格,同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相应责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本条例规定职责的;

(二)不及时组织开展公益日活动的;

(三)损害公益活动参与者、受益者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影响的;

(四)强迫其他组织和公民参与公益活动的;

(五)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背社会公德、破坏民族团结的;

(六)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情形的。

公益活动参加者有前款(三)、(五)项情形者,由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批评教育,责令改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借用公益活动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由民政、公安、工商等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二条 公益活动组织者、参加者、受益者在公益活动期间发生的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五章 附 则

社会公益活动篇5

论文关键词:公益型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管理模式

一、研究背景

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组织实施的“扶贫济困”、“助学支教”、“社区服务”、“奉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公益型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那么它在高校到底具有哪些育人功能?学校以及社团内部管理模式又是如何?笔者就这些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走访的形式,对武汉8所高校的10个公益型学生社团及其成员展开深入研究。对所选取的调查对象,总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2份,有效问卷472份,其中10份问卷由于填写不完整或未按问卷规定填写而被视为无效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了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基本功能及其日常管理模式。

二、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功能

1.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有93.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品格;有95.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有9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加学生在学生工作方面的经验积累以及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另外还有9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拓展社会视野。

(1)高校学生加入公益型学生社团,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洞察能力。虽然很多情况下,学生参加的公益型活动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不论是社团成员还是教育管理者都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在开展公益性活动时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人沟通交流和工作交往,在不经意间学到更多课堂之外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信息,提升知识的综合水平。

(2)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发展的独特性质,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了能够将活动开展好,公益型学生社团的组织者必须首先详细了解和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然后确定一个合适的服务对象,接着要与服务对象就活动开展形式、具体操作办法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为了获取充裕的活动资金,他们还必须多方奔走,通过宣讲号召、游说鼓动各界人士及商业组织来为自己组织的活动募集更多的资金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3)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成员在组织各类公益活动时,锻炼了自身的活动组织能力。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与其他学生社团并不完全相同,公益型学生社团面临的活动对象复杂多样,往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要想保证活动开展取得良好效果,他们就必须制订出更为详细的、全方位的活动方案,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另外,公益型学生社团更多情况下要与资金打交道,而这种资金一般都是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如何让这些善款发挥最大作用,也让爱心人士的善良能够获得足够的尊重,这就要求公益型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规划。因此,公益型学生社团的成员在制订活动方案、开展公益活动以及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1)公益型学生社团团结学生。公益型学生社团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学生集体,聚集了一群关注社会发展、关心社会问题的学生,共同为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这种兴趣团体的存在,就意味着集体精神的存在与发扬,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则是对这种集体精神的不断延伸和深化。社团成员在参与或组织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强化了自己对团队的热爱和感情,每一个成员都希望为团队的发展尽心尽力。

(2)公益型学生社团凝聚人心。学生社团组织相对松散,成员之间追求民主平等,但并不等于社团会允许个人的自由散漫,社团本身明确的发展定位和良好的社团愿景凝聚人心,这些决定着社团本身的发展方向,是社团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和理想。这种理想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感,使成员在日常开展的活动中不断获得归属感。为了团队的发展,大家会齐心协力、共同工作,在日常活动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友谊的形成与加深,强化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1.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融入集体,体会到了团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公益型学生社团是陶冶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载体。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已占主流,经济生活水平也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艰苦奋斗的精神少了,并且对社会上存在的弱势群体以及其他热点问题了解较少,同时,竞争压力的增大,也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忽视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1.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并完善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90.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更有高达94.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可以使每一个成员都心存一颗感恩的心。

(2)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是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外化表现。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面对各种社会现象,还可以更好地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校正自我道德坐标,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积极参与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放下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的情绪,培养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从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学校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主动关注社会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起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

4.促使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所举办的活动触动着学生心灵,感染着学生积极奉献爱心。在笔者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0.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提升了大家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关注度;有9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许多发展较好的公益型学生社团成为了高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团体,以华中农业大学红杜鹃爱心社为例,在每年招聘社团管理团队时,应聘人数达到500人以上,超过了学校其他任何学生组织,在组建公益项目团队时,必须通过招聘、考核、培训合格之后上岗。近三年,该团队已经先后组织2000余人次奔赴祖国各地,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了支教助学、关爱聋哑儿童、培训贵州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等活动。  (2)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公益性学生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激励和鼓舞着广大学生。湖北省团委每年都会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省内公益型学生社团举办的好的公益项目,很多高校成立了爱心基金,比如华中农业大学的“本禹爱心基金”,或者是通过与企业合作等各种形式,来鼓励和推动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另外,还通过政策支持,在评选各种荣誉的时候给予政策倾斜,使公益型学生社团不断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随着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以及一些明星社团的涌现,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益型学生社团当中来,去从事更多社会公益活动,部分学生甚至在毕业后加入专业公益机构,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终生而为之奋斗的事业。

5.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1)公益型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范围广泛,面临的对象丰富多样,通过走访、宣传、调研、志愿服务、爱心奉献等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同时也向社会展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笔者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开展的调查中发现,有94.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华中农业大学的绿色协会为例,每年举办的武汉高校公益定向越野活动,总是会吸引来自武汉很多高校的学生组队前来参加。

(2)公益型学生社团在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调查中发现,有91.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公益型学生社团不仅充实和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会避免部分学生因为课后无所事事而参与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为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

公益型学生社团自身的宗旨就是教化、感染更多的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关心关注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在学生的认知方面,笔者在对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所做的调查中发现,有84.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公益型学生社团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方式逐渐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公益型学生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的连接组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发挥很好的双向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公益型学生社团自身的定位和服务宗旨,决定了社团的发展方向,也对社团成员产生价值取向方面的影响,再把这些价值取向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塑造了大学生的崇高精神、培养了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道德品质。

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通过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武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相关资料,武汉高校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主要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自成体系,独立运营;另一种是由学校的学生会或者团委的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监管。而社团内部的管理基本上相似,根据社团自身发展情况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其内涵模式基本一样,属于典型的垂直结构,倾向纵向发展的模式。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及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材料,高校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管理模式。

1.高校社团管理模式

一是所在高校团学组织的某个学生部门对社团进行兼管的管理模式。由于学生社团数量不多或者还未充分发现学生社团的重要性,学校内没有成立独立社团管理机构,而是由团委的某个部门或是学生会的某个部门来行使社团管理的职能。虽然这种管理模式流程较少、看似效率较高,但现实情况是对社团的管理力度太弱,为社团发展争取的资源和支持也就十分有限,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只是在社团刚刚兴起时的一种过渡阶段,目前正在逐渐退出高校舞台,武汉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可能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太允许或管理层不太重视社团建设所致。

二是所在高校成立了学校学院二级联动的社团管理模式。根据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将学生社团划分为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公益型学生社团除青年志愿者协会外,一般都属于校级学生社团。分别在学校、学院设立二级专门的学生社团管理机构,负责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学校团委进行整体的协调、指导工作,学生社团挂靠单位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社团业务方面的具体指导工作,日常活动开展自主进行。整体来看,这种管理模式结构规整、完善,多个部门合力为社团发展提供支持,有利于社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不过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学校社团数量、规模发展比较壮大的情况。随着近些年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以及其他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高校所采用,并且已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2.社团内部管理模式

规范、完善的组织内部管理结构模式,是确保一个组织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公益型学生社团作为一个非正式的群体性学生组织亦不能例外。

社会公益活动篇6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和开放,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单凭一方力量难以胜任,需要多方主体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协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发挥整体实力,实现公益活动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应加强与校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各类组织的合作,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每个高校公益社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特色与活动方向,但仍具有一些共同优势:科学文化知识、团队合作能力、志愿服务精神,这正是社会公益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资源。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比较优势,可以让他们直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凭借高校公益社团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较为容易地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争取相应的资源支持,弥补高校公益社团的不足。当前高校公益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管制权力。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外,合作机构有时也需要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毕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特别领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权力的支持,例如指导文明交通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食品安全等。高校公益社团寻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其发展目标,才能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组织。通常,政府部门、较大的民间团体是高校公益社团首选的合作对象,因为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活动经验,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有力帮助。当然,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高校公益社团要与之划清各职责,严格审核活动内容,避免公益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在确立合作关系之后,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如何确定合作方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公益社团充当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平台,合作对象应起到搭台式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发展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在策划活动方案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公益需求,又要为合作对象带来切实利益。

二、高校公益社团的效能扩散机制

公益活动产生的效果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公益精神的价值远大于物质成果。公益精神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继续传递,使旁观者得到教育感化,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公益社团应紧抓内涵建设和外部宣传,不断扩大公益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公民学习的榜样,为高校赢得良好的声誉。(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创建要体现特色化特色化意味着社团资源的集约利用、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没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团宗旨模糊不清、社团管理松散混乱、服务对象范围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团只有不断探索社团特色,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公益社团根据学科设置,具有一定专业性,较为容易确定其特色,难点在于如何把这种特色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二)高校公益社团的运行要坚持长期化由于个别不规范的公益社团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公益活动,让收益人对大学生产生浮夸虚荣的不良印象,若活动质量存在折扣,特别是形式化问题严重,更会给公益领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正规的公益社团也面临着社团成员每学年更新换代的问题,致使一些公益项目因接替成员的取向和参与程度等原因而中断。优秀的公益社团对成员的管理应当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能够持续关注所在公益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三)高校公益社团应积极建立稳定的宣传渠道通过网络、电视、现场展示等途径,加大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传递社团活动留给社会公众的公益精神,同时也可树立社团的品牌形象,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宣传不适当,好事也有可能变坏事。坦然付出,坦然接受,没有施舍与居高临下,也没有受宠若惊或低人一等,这样的公益文化才是培育公益精神的健康土壤。此外,省、市相关单位在给社团评价的时候,不能因为影响力就认可为优秀社团,而要把社团的扎实成果和志愿服务精神作为考量的重要因素,避免挫伤公益社团的积极性,使其走向不做事或少做事、虚假宣传的歧路。

作者:李波李媛单位:宿迁学院

社会公益活动篇7

【关键词】公益报道 媒体策略 全媒体时代

媒体公益报道的社会需求

公益活动与媒体行业有着极其相近的气质和契合精神,即都是为了公众利益,都需要极强的公信力。一方面,新闻媒体长期以来都在开放、平等、理性的层面上展现着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也正基于此,媒体对于公益活动的报道的拓展性和参与度也更高,甚至在更多时候,媒体扮演着发起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公益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媒体固有的优势,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公信力和号召力,使得公益报道可以在拓展性和纵深性上得到升华。同时,在社会需求上,借助传统媒介的公益报道,从情感上更容易引起社会以及受众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媒体自我营销与公活动的完美结合,从而起到塑造媒体形象和传播自身的互动效果。再者,媒体传播的公共性正是“公益传播”的核心价值。

无国界美食――公益报道的新启示

无国界美食活动是2016年全国助残日关爱孤独症儿童主题活动之一,旨在“关爱孤残儿童,让爱洒满人间”。

首先,它搭建了社会良性互动的参与平台。本次活动借助沈阳广播电视台《超级生活家》栏目,吸引了多家医疗机构和爱心企业参与其中。通过一场看似普通的聚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社会共同体。给那些平日里少与外界沟通的孩子提供了难得的接触外界社会的机会。

其次,信息透明,增强了社会信任。让受众不需要再为分辨公益活动的真伪而劳心费神。让信息更公开,让公益更透明,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任和支持,才会发挥公益活动最真实的意义。

第三,公益报道不断推陈出新。“无国界美食”突破了固有的活动形式,实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创新。从内容上看,“无国界美食”将关注点锁定在关爱孤独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上,使全社会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多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关注其所在;从形式上讲,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更强,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参与率更高的特点,从而更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第四,自媒体环境的催化。自媒体以其现代化、电子化为手段,依托网络新技术,凭借简单快捷的操作,使普通大众自己掌握话语权,能够无处不在,随时随地进行自主信息的,实现交流互动的新媒体,自媒体将传统“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点对点”的开放对等传播,使传播内容更加个性化、自主化,更加强调传播者的主动性和平民性。自媒体应用的低门槛和即时互动性为开展公益活动提供便捷,作为新兴的公益活动方式,自媒体环境下的公益活动拉近了组织者和受益者的距离。

媒体公益报道的创新发展理念

一直以来,媒体都被认为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化身,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今,公益事业已成为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引导,故而媒体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其中的桥梁和纽带。

公益报道要有前瞻性。媒体做公益活动,首先要考虑做什么、给谁做、谁来做。要确定公益目标和人群,制定活动框架和形式,确定施益方和受益方,更要考虑到活动资源的合理利用、选择团队分解任务等问题,选择策划的最佳时机,围绕正在萌芽的新闻热点。

公益策划要有时宜性。时宜性是指媒体社会公益活动策划的最佳时机,通常是指以新闻事实的发生为起点,研究寻找活动策划的最佳契机,使活动策划的社会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时宜性不仅表现在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先知先觉”和把握上,也体现出媒体人的政治敏感、全局意识和对新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公益报道要体现专业性。媒体做公益活动,要深刻领悟公益的内核所在,了解公益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发现公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公益机构、社会组织等加强合作,有效整合资源。

公益报道要寻求差异化。提升公益活动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关怀,塑造媒体公益活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同时,为了避免同质化,公益报道必须具有创意新颖、参与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等特质。要以稀缺性和差异性为原则,着力提高创意的含金量,选择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的事件作为关注点,依靠高质量的创意使公益报道顺利开展并不断延续。

与此同时,公益报道还要具备周密的策划。媒体策划,实际上就是根据现实的各种信息,判断和预测传播内容发展变化的趋势,以此来全面构思、设计实施方案,选择合理的报道方式。成熟的公益活动,必须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波及面,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和社会参与度。

公益活动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创造社会的和谐环境,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也在呼唤着媒体进入公益事业的领域。成熟的公益报道,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和群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通过有效的媒体策划,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而媒体,经由这些活动的洗礼,强化自身的公信力、权威性、贴近性,从而起到塑造媒体形象和宣传自身的作用,达到媒体自我营销与公益事业拓展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乔・马尔科尼.《公益营销》.邱裴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3]徐卫华.《发展慈善事业的理念认识与行为方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4]张冰清.《媒体社会公益活动之反思》.新闻传播.2007年04期;

[5]汤浩.“慈善公益:电视媒体社会功能的深度擅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03期;

社会公益活动篇8

学生社团象征着社会模式在大学里进行了一个提前设置,它让大学生在里面学习怎样做未来社会的好公民。这种“好公民”的标准涵括了公民意识、志愿行动、创造能力、团队精神等一系列优良素质。其中,大学社团里带有公益性质的社团则加倍成了一个优良种子队,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优良品种,让其成熟后散布到社会的各个地方,成为推动社会公益领域发育和成长的一支主力军。

对于大学生公益服务的对象――山区学子、艾滋病患者、孤寡老人大学生带去的是理想、爱心、青春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大学生自身,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在公益活动中用创造性思维探索着如何去爱与付出。公益活动给了他们机会走入社会,他们也从中丰富社会经历,建立起责任心。

同时,高校公益社团也是一块熔炉,它使弱者变得坚强,狭隘者变得宽广,自卑者变得自信。这个熔炉里,首先进行的是民主制度的培养,它教会大学生学会自治,比如怎样进行组织和决策等;其次培养合作与协调,很多公益活动是众多公益组织联合活动,学会怎样协调,怎样协同,怎样联席会议,怎样说服别人,怎样给对方一个阳光同时又训练有素的形象都非常重要:最后公益社团还培养大学生适应一种有序和规范的制度,这其中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项目制度,第二是志愿者组织制度,第三是宣传制度;第四是财务制度。通过这些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可以建立起规范操作的意识,进而以创新灵活的思维优化设计、筹款、审批和评估环节。

受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奉献精神的影响,很多新进大学生对公益环保事业产生兴趣,使得近期公益社团在门类众多的大学社团里异军突起。同时,各个学校十佳社团评选名单上,公益社团也占据半壁江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学公益社团还呈现出领域、项目多样化的特点,比如有环保协会、红丝带协会、爱心社、支教社等。

但在公益社团蓬勃发展的局面下也应看到,大学生公益社团由于成员年轻化,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瓶颈和困境。困难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一般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多局限于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城市,很少能通过组织间合作开展大面积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较小。同时,各地区高校公益发展水平不一,中西部地区与外界接轨不足,公益活动较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其次,大部分高校公益社团的资金有限,导致公益活动持续时间短、普及面窄,好的公益活动构想不能得到实施。最后,大学生公益活动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导致对活动预估不准确、准备不足以及活动后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力不够等问题。

上一篇:写一封信作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