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12:52:58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篇1

“先生?你在这儿享受海风吗?”随着声音回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又老又熟悉的轮廓。叔叔!我的叔叔!我激动的泛起了微笑,却欲言又止,只好不住的点头。

“先生?是第一次来哲尔赛岛吗?”他轻轻坐下,躺在沙滩上。再也没有满脸愁容和狼狈不堪的样子。

我不解,既然为生计奔波,为何此时竟这么悠闲的躺在沙滩上?于是我蹲在他身旁问:“先生不去卖牡蛎了吗?不赚钱会吃不饱的呀!”

他撑起身体,再也不躺着,摸摸我的小脑袋,面露慈祥道:“每个人都在为生计奔波,熟不知,偶尔停靠一下会有另一种色彩。所以,今天不去卖牡蛎了。难道小先生不愿意陪我这个孤单人聊聊吗?”

我点点头,坐在他身边,靠他很近很近。听着海风的呼啸,我轻轻讲起自己的家来:“我家很穷的,每一年的收入连别人的十分之一都不及。”

“所以,小先生要努力读书,努力让自己的家庭变富有。不要、像我一样。”他顿了顿,一脸懊悔,“是我的贪玩,让我的家越来越落魄…我有十年没有见过家人了。”他望了望远方,指着那片天说:“瞧,那儿,跟你的家一样的方向,也有一个我的家,而我…却没有脸回去。”

我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茫茫大海,叔叔,你有多孤单?看看我啊,我就是你的家人,在你面前的,是我,你日夜想念的亲人!

“若瑟夫,我们该走了——”背后传来一阵呼喊,我回头一看,是母亲在叫我。

“先生,我必须得走了。”我站起身,拍拍身上的沙。忽,眼前出现一叠钱。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那么多的钱,竟让我一时傻了眼。

接着,他托起我的手,把钱放在我小小的手上,因为手太小的缘故,在钱脱手时,我双手捧住。他笑笑说:“拿好了,回去好好读书!这点钱对于我算不了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我……”欲说什么,一股力量已把我狠狠往后?。周围的气温迅速制冷,“暴风雨”要来了吗?

“若瑟夫,离这个人远点,一个穷光蛋。”母亲呵斥的声音震响我的心灵。她暴怒的盯着于勒,可握着我的手却有了轻微的颤抖,是我在害怕还是母亲在害怕?

“走——”母亲拼命的拉扯着我,好似想迅速逃离这个是非之地,迅速逃离他。我手里的钱散落到底…。

“嫂子?”他轻声呼唤,母亲停下来。于勒掩不住的激动,抓住母亲的手腕,眼中泛起泪花,阳光倒映在他的眼眸,也倒映出他的憔悴。

母亲愤怒的甩掉他的手说:“认错人了!”又抓起我快步走。

他跑上前着急的解释:“我是于勒啊!你的弟弟于勒。”

“不认识”话音刚落,他动作僵住了。呆呆的眼眸,看着我们离去的背影。当我再回头时,他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父亲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等我们到那儿时,我看见他的脸早已煞白:“克拉丽丝,哦,亲爱的、我们真的摆脱他了吗?”

母亲愤恨的望了望我,说:“这该死的娃!不是他,于勒…我们就不会看见那个贼。”她举起手,似要打我。我迅速躲到父亲后面,可怜的乞求她不要打我。

突然——她抓起我的另一只手问:“这钱哪儿来的?”

“刚刚于勒叔叔给的。”

“闭嘴,还于勒叔叔、他不是你叔叔,你们不认识,那个穷光蛋。等等…他哪儿来这么些钱?”

“天啦!我终于找到你们了。小姐,这是你们刚遗落在海边的钱。”一个男人捧着那堆钱喘着气说。

母亲目光立刻柔和,边笑边从男人手里捧过钱说:“谢谢先生。”

“你们认识刚才那个人吗?女士?他人很好呢!用他自己的钱扶助了很多穷人,你们认识他真是荣幸。他是一个孤独的企业家,只是太孤僻了。”男人摇头叹气走开了。

立刻,母亲与父亲奔向于勒曾站看着亲人远去的地方。那样的悲伤与失落,那样的让我不敢去想象。可是,他人呢?早已消失得无一丝痕迹。

此后,无论父母怎么样找他,也杳无音讯。他就像是一团烟,在天空中消失,再也无法的得知去向。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篇2

《我的叔叔于勒》改编

我的父亲突然好像极度地颤抖,上下嘴唇欲言又止,似乎在揣测什么,又似乎被一股震天的喜气所笼罩。他的脸色因极度兴奋而扭曲,两只眼睛无所适从。他呆呆地走到我母亲身旁既想大声可又只能低生地对我母亲说:“我亲爱的夫人,我眼花了吗?哦,上帝啊!请允许我保持镇定,希望我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知道吗?我看到了于勒,我最亲爱的弟弟于勒,他回来了,亲爱的,我真不敢相信,他已经是一位阔大少了,他一定是我们的于勒,他回来了。”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但还是被父亲的话打动了,我明显听到了她的心跳,那异于常人的鼓噪声:“哪个于勒?我们的于勒吗?我亲爱的先生,上帝在看着你,你可千万别欺骗我,我们的于勒真的变成大富翁回来了吗?”“是的,他就是于勒,他已经是个有钱人了,我确信自己没眼花,虽然平时我老觉得自己眼花,可现在就在那一刹那,我感谢上帝,我知道我没看错,要不,我们去打听一下。”

他们向船长仔细盘问了一下,近乎发疯地张开手,跺着脚,眼睛因极度兴奋显得膨胀,那白色的眼球布满了血丝:“我早就看出来了,就是他,他…… 就是他,我的亲弟弟于勒,啊,我太幸运了,这是真的吗?不,这一定是真的,我快发疯了。

母亲也突然不知所措,她哆哆嗦嗦,手脚抽搐得厉害,但我知道这是她高兴到极点的表现,她走到甲板上低声嚷道:“哦,那是真的,我绝没听错,那可敬的船长是这么说的。我们必须谨慎的把他请回家,我们可是他的大哥大嫂呀!他会感谢我们以前对他的种种好处,他一定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回来找我们了,我可把头发都盼白了,他终于回来了,我 …… 我…… 喔…… 我要镇定,我要冷静下来,我需要一桶水,用水泼我吧,让我知道这不是梦”她用力拧了一下自己,禁不住大声嚷道:“疼,这不是梦,我们的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我们的好日子来了,我的先生,我的孩子,我们得快去找于勒,你们的亲叔叔于勒。”说着拉着我们大步向前跑去。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篇3

“喂,克拉丽丝,你快看呀!”父亲喊着母亲的名字,急匆匆的从卖牡蛎那儿走了过来。

“又怎么了!?”母亲很不耐烦,显然她还在为父亲请女儿和女婿吃牡蛎生着闷气。

而父亲却完全没有理会母亲的情绪,一把抓住母亲的手,然后指向卖牡蛎的地方,“克拉丽丝,你看,那是不是于勒?

“于勒?”母亲惊讶的张大嘴,“是呀,于勒,我的亲弟弟呀!”

“喔,快让我瞧瞧。”母亲慌忙站起身,飞快的向前探出好几步,瞪大眼睛向那些吃牡蛎的优雅人们望去。

我也转头向那看去,一位男士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身穿一件黑色宽幅呢子衣裳,高高的个子,站在四周几位绅士旁却显得那么突出,宽阔的肩膀,穿双雪亮的全帮鞋子,他那细绸子衬衫领上打着一个极阔极时髦的黑蝴蝶结,与他那一身纯黑的衣服配合的十分得体。他那一头金丝的头发被阳光照着,如同戴着一顶银光闪闪的便帽一般。两撇小胡子修剪的崭齐,当露出阳光般的微笑时,便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而挽着他的胳膊的一位女士穿着蝴蝶一般漂亮的衣服,裙摆膨胀的很大,从底下露出那镶着花边的衬裙。围着花边的领口拖着一弯雪白粉嫩的胸膛,绢丝的围巾随便的挂在臂膀上,洒金的扇子用细细的天鹅绒带儿吊在手腕上,金光灿灿的鬓发,垂挂在颈梗上,跟耳朵上的庞大的金耳坠子一起跳跃着。

“喔,上帝保佑!他真的是于勒,千真万确的是他!”母亲的声音因为激动和喜悦而明显的颤抖了。

“喔,善良的人呀!他真回来了,你看他是多么的有修养呀!”当母亲看到那位绅士优雅把外衣脱下来,披在了那位怕风的女士身上时发出了不仅仅是欣喜的声音。

接着注意到连他的裤料都是少见的咖啡色呢子,并镶着棋盘格子的纹路,至于他穿的背心,更是令母亲着迷,白水绸的料子,上面缀着一颗小小的粉红色蔷薇蕾。

“哦!上帝呀!”母亲开始喊了,“菲利普,这不是做梦吧,你,快,快,快掐我一下,嗯……快点!……”

当母亲疼的尖叫了一声之后,我们确信没有认错人。因为在所有惊讶的看向我们的人中,只有那位绅士带着惊喜和激动快步向我们走来……

就这样,我们拟订的上千种计划全都实现了。就连我那近30岁大姐也很快找到了一个品貌俱佳的女婿。姐姐们再也不用为几个铜子一米的衬裙花边跟小贩讨价还价了,而是享受了服装师们的上门服务。每天我们都能举着高脚的水晶玻璃杯,在华丽而舒适的别墅里品位法兰西最纯正的陈酿葡萄酒,耳边伴奏的总是面对着两个女儿和两个女婿的父亲对叔叔的赞美声。

“喔,我真为有这样一个杰出的弟弟而感到骄傲!”

“他真是天底下最有良心,最善良的人那!”

“来,为你们拥有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叔叔干杯!”

而母亲更是殷勤,每天都要亲自去叔叔的房间打扫。她总是说佣人们不可靠,万一顺手偷走叔叔房间里的值钱东西怎么办?所以,她每次打扫的甚是仔细,边打扫边给叔叔一遍又一遍的哭诉我们过去的苦难历程。当然叔叔很识趣,每次都能用几百法郎挡住母亲喋喋不休的声音。

就这样,我们幸福的生活了两年。两年之后,叔叔突然病重住院了,开始的几天,母亲和父亲对叔叔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护理,可是在得知叔叔把自己过世后的财产全都捐给了慈善事业时,就在也没露过面。叔叔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只有我去照顾他,看着叔叔日渐憔悴的脸,我心如刀绞,“哦,这是带给我们全家幸福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呀!”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篇4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文中故事情节设计得精巧。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选入的是此篇作品,课前导读部分是从故事情节入手探讨主题的,“古今中外,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小说叙述了‘我’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就是想表达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许多教参解读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同样是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也有教参解读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裸的金钱关系。甚至可以概括地说,凡是外国文学作品中描写社会地位卑微、生活极其贫困的小人物的生活,都可以将罪归于资本主义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仅仅是金钱关系。这样解读,极易将文本浅表化、简单化、概念化处理,造成文本资源的浪费。然而,在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用这种很浓的政治色彩、道德教化去解读文本,极为普遍。为了打破以往对《我的叔叔于勒》小说解读的浅表化解读,本文一改往日解读小说的视角,选择从环境视角入手解读小说。

环境与场面,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是指人物活动所处的空间。历来我国文学理论习惯将二者理解为同一个概念,不加以细分。实质上,场面只是环境中的最小单位,环境这个空间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更复杂,范围更广,它可以是作品反映出的r代、文化的大环境,也可以是作品本身所描写的小环境,它与人物保持相对独立的关系。而场面是人与事的具体表现场地,与人物的活动联系得极其密切。如《安塞腰鼓》中陕北农民打腰鼓的气势磅礴场面,又如《雷雨》中将人集中安排在周朴园家的房子的对话场面。《我的叔叔于勒》中“海”“船”“岛”这些场面,与文中人物活动以及命运联系紧密,本文暂且以场面代替环境一说。

场面原本是戏剧里最重要的因素,小说里的这个说法是从戏剧里借用来的,指的是人和事的具体表现场地,是一个与人物活动密切相关的具体的、特定的空间,为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场所与舞台、落脚地。只要有人和事发生,就有场面的存在。它是永恒的,任何人、事都在一定的场面里活动。如电影作品《泰坦尼克号》将人物活动安排在海上航行的船上。在小说里,场面也是不可或缺的,三国演义里所有的战争都离不开有战场,红楼梦里无论吟诗作对还是品茶看戏都离不开大观园里的亭台楼院。这些都是场面的实际功用,具有物理空间的意义。

“场面的真正核心是主人公和场面的语义组合,这种语义组合是多义的”。[1]在这种情形下,场面不单单是物理空间,它已成为一种信息,转化成一种符号,进入人类的记忆。小说家们为了自身的审美需求,将这些场面重组、编排,使它们成为更深层的空间意义。此时,它已成为隐喻物,是一种意象,既有形而下的作用,又有形而上的意义。如桑提亚哥老人面临的“海”、鲁滨逊漂流的“岛”,已不再是纯粹的物理空间的海与岛,而是与主人公的性格、命运融为一体的对象、角色,暗含了丰富的意蕴。也正因为场面蕴含丰富的信息量,小说获得了丰富的主题,才为多种解读提供了可能。

既然场面在小说作品中不可或缺,就不能不引发小说创作者对场面的精心安排。曹文轩在他的《小说门》里写道:“场面的选择当然是十分讲究的。这些场面必须能够实现小说家的美学目的,必须能够保证人物获得最切合他的表演才能的舞台,并且具有一定的隐喻性。”[2]历来的小说家,也极其注重选择场面,如卡夫卡《变形记》的房间场面及其《城堡》的场面。巴赫金还曾从历来的小说家创作的小说中将场面归结为四大空间意象:道路、城堡、沙龙、门坎。提到意象,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诗歌。诗歌,是一种短小精悍的体裁,每一个字都浓缩了诗人的情感,尤其是诗中的意象,凝聚了一代代人较为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而小说,篇幅较长,以故事情节取胜,其中包含的东西很多。小说创作者不可能像诗歌创作者一样,做到字字苦吟。因此,读者在读小说时,不能也不可能像读诗歌那般去读。但是,对于小说定的场面,经过几代人反复运用的一些场面,就不得不提醒读者,这样的场面决不是作者的随意安排,它们已经不是一个自然的场面,它已成为小说家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他的审美目的,赋予了它们一定的情感意义,有了象征意味。

小说有单一场面与众多场面之分。单一场面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状态,对于故事的发展而言相对紧凑与凝练。而众多场面的组合、切换,可以解除长时间固定一处的沉闷,带来新鲜感,还可以为演变着的人物性格和变化着的情节提供相应的依据和暗示。莫泊桑在构思《我的叔叔于勒》全文时,精心地安排、设计了场面,将“海”“船”“岛”这三个场面重组、编排、切换,和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这三个场面一定的意义和情感意味,使其有着更深层的空间意义。

一、海的场面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乏海的场面,它随着历史的积淀,渐渐成为一个具有较稳定的情感内蕴的意象。但对于这个意象,西方与中国的审美意趣大相径庭。中国人与海总有隔离之感,海是文人精神超越的一个空间所在,也是一个精神远游的文学象征符号。对海的认识,多数将其作为想象之地,“蓬莱”“瀛洲”“扶桑”“沧溟”,以及神话原型,这多半与他们的游仙文化密切相连。西方人对海的认识则是务实、功利的,将海作为大自然的力量。他们的海外旅行,不仅满足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需要,也力图获取困守故里所不可能得到的储物资源。这种地理的发现与航海的冒险促进了他们观照大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勇气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在他们眼里,海是一种自然力,“是需要抗争与征服的对象,人海对立,界限分明:象征人与自然外力的拼搏”。[3]比如,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老人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中搏斗时,他挑战了他的生命极限,使生命的光辉得以升华。对海的这种观念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段话里也可以得到印证,“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有限的一切。”[4]《我的叔叔于勒》中海的场面,不再是单纯的海,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场面。主人公与场面存在一种矛盾。小说一开头,将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安排在了哈佛尔这个海港里,他们生活很拮据,平时也很节省,用最便宜的日用品,从不敢答应别人的请客,怕是要回请,甚至大姐二姐年龄大了,因为家穷,还没早找着对象。他们不单单在衣食住行上陷入深深的困境中,就连婚姻大事都有着由不得人的无奈。这个渺茫的“海”包围着这家人,处处由不得他们,却也因此激发了他们的勇气,与困窘抗争,试图超越这个无限的“海”,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父亲工作很卖力,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姐姐也勤俭持家,买减价日用品,自己做长袍。当自身想方设法都无法解决这种困顿时,全家人就把希望寄托在远在美洲的于勒叔叔。尽管大家都很忙,需要时间去挣钱养家,但每个周日,菲利普全家都会穿戴整齐的到海边栈桥上等守候。从每个周日和家人的穿戴里可以看出菲利普一家对未来有多么地憧憬,对超越这个困窘有多么地渴望。

二、船的场面

每每大海船只开进港口来,父亲总是那句:“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在全文重复出现了两次,它对全文的理解至关重要。他们左盼右盼的是载着船归来的于勒。这里出现船的场面意向。船,早在七千多年前,人类就发明了它。船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脚,引发人类对宇宙对社会更为深入的存在意义探索,它是对阻隔的一种超越。此外,船还有获救与希望的象征,《圣经》里的诺亚方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人类和生物靠方舟才获救,躲避了洪水的肆虐和冲击。“方舟在人类潜意识中的拯救回忆世代堆积,逐渐变为一种社会性的希望的象征语词,其获救意义逐步推广开来,在哲学、文学、宗教中都有所反映”。[5]对菲利普一家人而言,船的出现,意味着他们的希望还在,他们的心灵仍能从贫乏的物质世界里找到精神支撑的柱子,仍能从一无所有的世界里获得超越和救赎。每天只要有船入港,菲利普一家人心里都满是兴奋,甚至还拟定了见到于勒叔叔后生活的上千种计划,就连当有人看中二姐并决定和她结婚时,全家人都以为是这个公务员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全家人都把它当福音书的一封信。他们一家就是这样把全部的生活动力和源泉都交付给了船,交付给了十年之久没有消息的于勒叔叔。渐渐地,于勒叔叔竟成了他们家的一种精神符号。这几近成为他们生活下去的一种信念。只要船还在,不论多久,他们都愿意守候,愿意企盼。

三、岛的场面

场面的转换,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变化及情节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空间与提示。十多年的期盼、等待,依旧无法盼来于勒叔叔,若再不换个场面,这个故事估计就出现不了转机与变化了。善于构思的莫泊桑,并没有停留在海这个场面里,他将除了等待还是等待的状态下的一家人,在二姐结婚后,安排到了这岛上。这个岛是哲赛岛,是穷人们理想的游玩地方。作者把小说的高潮部分安排在这个岛上,亦是别有用心。岛这个场面意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状态,大都情形下是指困境,孤立无援一种状态,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迪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里的岛,就是对岛这一场面的最好诠释。菲利普一家等了十年之久,都没有从船上见过于勒叔叔的出现,这实际上,已隐隐地道出了,他们的现实困境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了。果然,就在这艘船上,这艘原本是载满希望而上的船,遇见了日夜期盼的于勒,只是现实中的于勒的形象与菲利普一家人心目中的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见到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衣衫褴褛,在帮客人撬牡蛎,全家人以为他在做买卖,是店铺的大老板,谁知竟是一个可怜的老水手。希望有多大,在一定程度上,失望就有多大。一开始,父亲和母亲简直不敢相信,但长相上却又不得不怀疑,向船长打探,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后,菲利普夫妇不但不敢相认,甚至是唯恐躲不及。面对这么大落差,他们还没缓过神来,又得考虑下一步的生活了。这种命运的玩笑,让梦想顷刻破灭,这一家人顿时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困局中,他们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倒了。这个岛最后留下的紫色的阴影,无法散去,他们依旧处在生活的困境中。

于是,他们打道回府时,选择了另外一条渡他们走出困境的船――圣马洛船,这是一艘不再寄希望于于勒叔叔的船。故事戛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续写菲利普一家人以后的生活怎么样,也没有写于勒叔叔后来怎么了,但是每个读者读后,还能隐隐地看到这一家人如何在贫苦的生活线上挣扎。对于未来,对于希望,依旧没有放弃,依旧在过于勒叔叔不在场时的生活,只是,这时,他们不仅物质上极其的缺乏,精神上更是无助。

文中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面对菲利普父母亲、姐姐们处在这么艰难的状况下,对于勒叔叔的前后态度的变化,仅仅是批判资本主义下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吗?若没有前面对这个家庭的状况及其努力的这些铺垫、伏笔和前提,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下结论:是。但有两点得注意,一是在这么穷困潦倒的家庭里,菲利普夫妇对自己已很节俭、抠门,几近苛刻。别人请他们吃饭,也怕回请而不敢去。姐姐因为穷,嫁不出去。对那个不务正业、不安分守己、糟蹋钱的于勒叔叔,文中一开头没有交代菲利普夫妇的态度,而是用了“这对穷人来说,是罪恶啊”。用穷人一说代替菲利普夫妇发表意见,可见,这是穷人们的普遍看法,并非菲利普一家人的看法。于是,“我们”一家认为于勒叔叔一分不值、令人恐怖,是无赖、坏蛋也情有可原的。另外,姐姐有了追求者,虽然对方不算富裕,但是人踏实,父母依然很高兴。从这也可以看出,父母并不是只看钱,不看人品的那种人。二是,得知于勒叔叔发财,菲利普一家十年如一日的守候,将美好的生活全都寄托在于勒叔叔身上,这种寄托几近成为他们生活下去的信念。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所以当他们得知于勒只是个老水手而已后,他们惊慌,暴怒,曾经的希望一下破灭,精神支柱一下倒了,这种打击何等的大。有了之前的无尽等待与急切渴望,就有之后的莫大失望,从前后的这些落差,对菲利普一家认出于勒叔叔后的反应也就能理解了。而对于于勒叔叔,“我”对他寄予的同情更多,即使他之前不务正业,糟蹋钱,即使后来对他的希望破灭,“我”依旧认为,他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并且还多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莫泊桑曾做过海军部和公共教育部的小职员,他对菲利普一家这种生活和精神上如此困顿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他们的艰辛与酸楚。他也经常关注这样的一些小人物,他们社会地位卑微低下,生活困窘,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着,如《羊脂球》的、《项链》马蒂尔德、《一个农场女佣的故事》的女佣等等。对这一类人的感情,他有着许多感同身受的理解。

场面,作为小说作品环境的最小单位,它与人物活动、事件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作者将场面与主人公进行语义组合时,场面就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它已获得了更深层的空间意义,成为一种信息量大的符号,具有象征意味和隐喻性,而小说主题此时也获得了多义性,为读者多元化、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可能性。刘恪曾说:“我们不能让场面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意识形态目的,而应该让场面本身成为审美的,场面自身应该有它存在的独特意义。”[6]读小说,不能忽略了场面这个要素,而尤其是那些经过许多作家反复使用的具有一定情感内涵的场面意象。本文尝试着从场面意象这个视角入手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是一群小人物,即便处在社会的最底端,他们依然怀抱美好的梦想,不断地与窘况、困境做斗争,试图征服、超越它们。“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他们这一类人既有理解,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参考文献:

[1]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增订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107.

[2]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4.

[3]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精神略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4)/2000(4):60-64.

[4]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134.

[5]傅道彬,刘晓媛.船与诗:一种文明的艺术考察[J].北方论丛,1995,(4)/1995(4):65-73.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篇5

一、菲利普夫妇

菲利普夫妇在小说中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小家庭的人物典型,他们对自己亲弟弟于勒的亲情认可与否取决于于勒是否有钱。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几次转变:于勒最初行为不正,糟蹋钱时,菲利普夫妇称其为流氓、无赖,甚至打发他到美洲去;于勒做买卖,赚了钱答应赔偿父亲损失时,在菲利普夫妇眼中,于勒又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听说于勒在美洲做了很大的买卖时,于勒在他们眼中又成了有办法的人;在游船上无意中碰到于勒时,菲利普夫妇故作镇定不愿意承认现实时“哪个于勒?”确认衣衫褴褛的人正是于勒时,在他们眼中,于勒又成了“贼”“讨饭的”“流氓”。

菲利普夫妇只是资本主义社会里贫民家庭的典型人物,透过他们的典型言行,可以看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裸的金钱关系。

二、“我”

“我”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我”是还未被金钱腐蚀的淳朴孩子,亲情在“我”的心目中始终是不可泯灭的,不管于勒处境如何变化,不管父母如何势利,“我”始终是认可叔叔于勒的。从船上巧遇于勒,“我”对于勒的称呼“先生”,对于勒的同情――赠铜板,对亲情的呼唤――心理描写,这些是作者莫泊桑先生对善良、淳朴人性的呼唤。透过“我”,隐约显出作者在小说中寄予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希望之光。

三、于勒

于勒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他的境遇变化关系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于勒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但他心地善良,发达时不记旧恨,不忘回报哥嫂,尽管没实现。于勒的塑造也体现出挣扎在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上层社会生活的追求。于勒发达后决定去长途旅行,后来又穷了,觉得没脸见哥嫂,所以不肯回家。他的心声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渴望。

四、二姐夫、船长、游人

《我的叔叔于勒》中社会环境描写与如下几个人物密切相关:

1.二姐夫

“我”家庭条件差,以至于买布料都要买底货,自然而然,大姐到了二十八岁还无人问津,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后来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资本主义社会的婚姻都靠金钱来交换,更何况只是信上了解到的一个有钱的亲戚。

后来在船上巧遇于勒后,菲利普夫妇的神色紧张,生怕女婿发现而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

2.船长

船长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风向标,他对人物的态度是以人物的身份来衡量的,对于穷困潦倒的于勒,他当然嗤之以鼻,“他是法国老流氓,叫于勒,姓达尔芒司,还是达尔汪司”,对于落魄的于勒,社会上的人对其冷漠的态度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3.游人

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游玩的地方,是穷人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他们穷尽全家的财富也要到岛上旅行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要装优雅地吃牡蛎,这些游人正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真实写照。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篇6

2、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教时

一、激情导入: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裸的金钱关系。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心理。

二、解释题目: 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表面上看是要写于勒,但实际上却是要写菲利普夫妇。将于勒冠以“叔叔”之称,显然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但从“我”的父母亲角度看,于勒就是他们的亲弟弟,可他们却视他为“流氓、无赖、贼”,极具反讽意味。另外,故事中人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因“我的叔叔于勒”的命运变化所引起,如果这反复的“变”构成了一幅磨盘,于勒就是磨盘的轴心,推动着整篇文章情节的发展。

三、走进作者: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四、解读文本。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人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3、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的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FI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归结:

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五、拓展探究

1、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

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学生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六、布置作业: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篇7

这道题目,不但难倒了许多的教师和学生,并且难倒了许多的语文专家和学者。他们对这题目的答案,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法达成一致。

远的且不说,我们先从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来找答案,看看各位的观点。在“有关资料”一节中,张志公、臧玉书两位先生都肯定了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张志公只下了一个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于勒”。但没有说具体的理由何在。

臧玉书先生说:“小说的主人公于勒,作者是把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来写的。”他在叙述了于勒的受害和失败后,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冷冰冰的金钱关系。他的结论是“围绕着于勒这个形象,作者还着力刻画了菲力普夫妇”。他的看法是,于勒是主人公,是“太阳”,菲力普夫妇,是“卫星”,是围绕着“于勒”这个恒星运转的。于勒既然是“主人公”,菲力普夫妇当然是“陪客”,“我”及“姐姐、姐夫”,便是“众星捧月”。

王富仁教授的文章中说:“于勒这个人物的设置,是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够提示出我们成年人内心世界的秘密的关键所在,也是莫泊桑的匠心所在。借助于勒,揭开了覆盖在我们心灵发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物质和金钱对我们心灵的扭曲和腐蚀。”

以上,可以说是主张于勒是小说主人公的理论根据。张志公先生是语文界的权威人物。他只是给于勒戴上了“主人公”的桂冠,下了一个判断,惜乎没有说具体的理由。而王富仁教授虽没有给于勒加冕,却说出了于勒应是“主人公”的理论根据。臧玉书先生可以说既有论点,也有论据和论证。

那么,卢昆先生否定于勒是“主人公”,主张文章的“主人公”是菲力普夫妇,他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卢昆先生说:“小说题目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身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置于幕后。轻描淡写,简言略说,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的两句话‘两法郎五十生丁’‘上帝保佑你,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是‘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描写”。卢昆先生否定于勒是“主人公”的理由,小说有明线、暗线之分,虚写、略写之别。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新课程实践与探索丛书”的《语文》(九年级上),也保留着这样的一个题目:

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那么主人公是于勒吗?为什么?

该书附录的答案是:“不是。于勒只是小说的线索,小说以于勒的命运轨迹组织材料,推动情节。”教辅只是拾卢昆先生的牙慧。

综上所述,谁是《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两种互为对立的观点。他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谁也不能当学术裁判,拟个“红头文件”,定与一尊;谁也不能当“首席法官”,(张志公是语文界的老前辈,权威人物,他也不能当“首席法官”。若能当“首席法官”应以他的判断标准为准,承认于勒的“主人公”地位,)来个“终审判决”。社会科学,只能搞百家争鸣,谈自己的学术意见,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让化学家去测试他们的化学成分,给出分子结构式,让数学家去计算他们所占比例的多少,然后作出定论。这样的问题,答案并不唯一。答案可以商榷,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可以作为一种学说,一种意见。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也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多选题,它可以是单选,也可以是多选,还可以是全选,甚至还可增选(比方“我”――约瑟夫,以下论及)。

这里,我想起了时下的某些电视连续剧(电影也如此)的人物表,某些电视剧在介绍人物时,有什么“领衔主演”“主演”之分。在介绍“领衔主演”时,有的电视剧只有那么一两位著名影星,有的“来的都是客”,是一长串的“群星”。至于“主演”也是如此。演员在上字幕时,“领衔主演”“主演”的区分,有什么标准,有什么理论根据吗?我看没有人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如果要把《我的叔叔于勒》拍摄成电视剧,谁有资格当“领衔主演”,谁来当“主演”呢?我想,如果条件放宽点的话,不但扮演于勒、菲力普夫妇的演员,可以算是“领衔主演”。即或作品中的“我”――约瑟夫,也有资格充当“领衔主演”。为什么?“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如此看来,“我”――约瑟夫也是个重量级人物啊!

至于“我”的姐姐、姐夫和船长是“主演”还是“群众演员”,还是让读者们去自由投票吧!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篇8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中学语文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部分“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和刚上船时的景物“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像是人物心头的阴影。那么,谁的心头会留下阴影呢?

菲利普、克拉丽丝夫妇的心头留下了“阴影”

于勒因为“行为不正,糟蹋钱”而被“打发到美洲”。于勒发了财说要回到哈佛尔,于是菲利普夫妇日夜盼望于勒早日回来。菲利普总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但在船上遇到已沦为穷水手的于勒时,菲利普夫妇十多年来荣华富贵的梦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为失望,乃至怨恨、咒骂;“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变成了“贼”“讨饭的”“流氓”;当初的“福音”被当作了瘟神,“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甚至“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碰上他。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他的贫富决定的。有钱便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便是亲弟弟;没钱马上成了“坏蛋”“流氓”“败家子”“无赖”。于勒的出现,给菲利普、克拉丽丝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这一“阴影”展现了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若瑟夫的心头留下了“阴影”

小说中对若瑟夫的描写主要表现在“我”给于勒小费的细节上:“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对于勒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于勒的贫苦潦倒和极需帮助。“我”心中的默念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他多么可怜,二是你们为什么不帮助他呢?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行为的不满。而没有得到父母同意就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一举动则表现了“我”的善良。小说以“我”的眼睛观察人物,从“我”的角度评说感受。不仅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炎凉,更让我们读来感到真切生动而又凄婉悲凉。课文结尾部分删减了“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缘故就在此”等文字。盼见于勒最后又躲开于勒,父母的行为在若瑟夫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小说写“我”对被整个社会遗弃了的于勒或像于勒一样的命运悲惨的人仅有的一丝帮助,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作者的心头留下了“阴影”

在法国文学中,莫泊桑是公务员、小职员这一小资产阶层最出色的表现者。他自己长期是这个阶层的一员,熟悉这个阶层的一切,对他们的生活状况、生存条件、思想感情、精神状态作了多方面的描写。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他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想爬到上流社会。为了钱,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当于勒出现在眼前时,又“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眼前的老水手真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异常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话语,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恐慌,把一个虚荣、势利、贪婪的菲利普展现在读者面前。克拉丽丝有着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性格。“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得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其实是既顾全面子,又少花钱。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作者通过琐碎的小事揭示了菲利普夫妇虚荣的丑态。在作者笔下“那一片紫色的阴影” 平实朴素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说对菲利普夫妇乃至资产阶级家庭虚荣、唯利是图的嘲讽。

读者的心头留下了“阴影”

莫泊桑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碎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通过人物态度的细微变化揭示出社会的某些本质,这不能不令人叹服莫泊桑洞察社会的本领和艺术表现功力。小说留给了读者诸多感受,或对于勒的同情,或对菲利普夫妇的批评,或对人与人冷酷关系的感叹;也启发了读者更多的想象:菲利普夫妇回家后会是怎样的表现,假如于勒找上门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当姐姐的未婚夫得知真情会怎样…… “那一片紫色的阴影”着实在读者的心里投射了很多。

上一篇:黄道婆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未来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