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06 22:42:23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融合游戏

朱永新教授提出“朴素教育观”,认为教育原本是生命的自然形态,而人们往往将它复杂化,结果适得其反。幼教《指南》也提示我们: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需求,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才能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看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对幼儿来说,最合适不过。我园尝试“生活游戏融合”的思路,立足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一、生活游戏融合,激发幼儿兴趣

“全人时代”的教育背景,要求我们从幼儿时期开始,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发展。这也是家庭、社会和幼儿成长的需求。不过,囿于幼儿的年龄状况和认知水平,我们不可能像其他阶段教育一样,立足于抽象原理和知识层面进行教学。正确的做法是:做一个善于观察和分析的老师,尊重孩子已有的生活认知,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这样的方式,将生活化、游戏化融会贯通,能让孩子在不断互动中发展成长。事实证明,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以幼儿科学活动“认识光了解光”为例,考虑到《指南》解读中指出的:“幼儿自己的生活是其学习的重要途径”,足以看出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因此,我将生活和游戏合二为一,进行“寻找光朋友”科学活动的预设和组织。我引导幼儿从生活现象入手,体验生活中蕴含的光的知识。再结合课堂游戏“寻找光朋友”,将抽象的科学原理立体化。孩子们找到阳光、灯光、水盆中的光点、小镜子折射的光、手电筒光柱等,用“找啊找啊找朋友”的游戏,进行光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思考。这种教育活动和内容组织,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方式,实现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目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可与接纳。

二、生活游戏融合,培养幼儿品质

生活与游戏融合,在孩子品质的培养上,也颇有潜移默化之功效。不少一线老师深有体会:对幼儿而言,感恩、宽容等品质教育,仅用传统的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或许还适得其反。生活与游戏融合的方式,反而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确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记得陶行知先生的作品《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中,提到针对幼儿进行教育,要让孩子多玩玩游戏,多感受生活。可见,生活与游戏融合的方式,在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方面,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近年来,不少教育大师提倡的“南风效应”,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的教育如同凛冽的北风时,过于简单严肃的方式,只会让生性自由活泼的幼儿反感;反之,教育如同温暖的南风,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开展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施教课程,反而更能触动幼儿的内心。合理的游戏,会成为幼儿认识生活和世界的途径,也是对孩子进行品质教育的最好机会。我园将德育内容游戏化,利用传统的节假日,吸引幼儿参加手工制作等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感受友情、亲情和师生情,逐渐地培养懂得感恩和回报的美好品质。

三、生活游戏融合,引领幼儿实践

生活与游戏融合的教育方式,还能够锻炼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人,生来便是社会的构成细胞,实质上,从孩子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便已经在观察和倾听中接受家庭和社会的熏陶。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帮助幼儿继续探究生活,充实知识和能力,不断走向社会的过程。幼儿园的游戏和生活,毫无疑问,都应当是孩子探寻社会生活的出发点。每一个幼儿,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作为教育的起点,学前教育可以将教育生活化,以游戏的形式,丰富教育的内涵,传递教育的温情。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探究式社会实践,在我园“幼儿教育生活化”课题研究中,收效特别明显。幼儿选择警察、教师、厨师、医生等喜欢的职业角色,以虚拟的游戏场景,体验缩小的成人世界。在小医生、小警察、小老师、小厨师的游戏活动中,他们体会到服务于人的快乐,明白劳动的价值和相应的职业规则。或许,这会是她们适应社会的第一步;或许,孩子们心中懵懂的职业梦想种子,未来会落地、生根和发芽。

四、结论

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确需要生活与游戏结合。我们既可以借助生活,获得生动的教育素材,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巧妙地引导,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品质教育。当教育内涵得以拓展后,不但惠及孩子的当前学习和成长,还能够锻炼初步的实践能力,增加孩子的亲社会性。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活化的游戏,也可能会被他们所淡忘;孩子不总是孩子,他们会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坚持生活与游戏融合的课题方向,陪他们走在发展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周利芳.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活动[J].小学科学,2016,07.

社戏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JL园教育课程改革;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教学策略;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12-03

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是从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而正式开始的,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推动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已成共识。但是,其实际教学状态,却正像朱家雄教授指出的那样:“将游戏概念泛化,甚至被异化,或者否定幼儿园教学;抑或现在提出的将教学泛化的取向都是不足取的。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教学和游戏价值的基础上,来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集体教学活动现状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初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是幼儿园更重视游戏了,初步扼止了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现象。但是,它同时也导致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异化了游戏的内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规划了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强化着幼儿必须达到的即时目标,使游戏异化为幼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例如,在大班的一节音乐欣赏课《巡逻兵进行曲》中,老师说:“小朋友,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巡逻兵们在巡逻路上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到什么困难?”其中一个孩子好奇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巡逻兵呀?”然而,教师却并没有理会这个学生,更没有对这个可能是大部分幼儿都不十分清楚的问题做出回应,而只是忙碌地引导孩子完成她设计的“游戏”――在音乐声中完成爬山、下山、走独木桥等动作。这一节课,不仅教学内容完全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都在围绕教师团团转,按照教师的想法去行动。这一切,正像有的学者指责的那样:“非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

什么是游戏?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华爱华教授认为:“游戏是无外在目的的活动,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幼儿有极大的选择自由度;游戏是更注重过程的活动;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游戏是幼儿体验积极情感的活动。”华教授将幼儿园游戏与教学这两类活动称为“游戏”和“游戏化的教学”,前者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的本体就是游戏),后者是服务于教学的游戏(活动的本体是教学,游戏只是手段),并主张通过保证自发游戏时间和教学游戏化的策略,来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从幼儿身心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为依据的幼儿教育。

在教学改革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半堂好课”现象。这就是在上课初,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或确立一个任务,让幼儿探索,结果儿童放开了,课堂乱了,教师引导不下去了,陷入困惑与无奈之巾,于是又回到老路一拼命讲解灌输。例如,在大班的一节美术教学《刮蜡画》中,教师以优美的《蜡笔小黑》故事导人,让幼儿在故事情节中探索蜡画的刮制方法,孩子们非常兴奋,都在根据自己的想象刮制着属于自己的蜡画,其作品自然千差万别,孩子们呈现的问题自然非常多。而老师这时慌张了,担心这节课完不成任务,担心孩子们刮制的作品不像蜡画。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不安了,于是又回到了老路上――讲解。她迭迭不休、反反复复地讲,而幼儿的注意力却依然在自己的作品中,教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这让人想起西方当代社会学家鲍曼在洞悉当代社会的特征后,把“观光者”和“流浪者”隐喻为后现代性的两种人格类型:这个绝妙隐喻,“都是背着行囊旅行在途的人,都是居无定所的临时过客,而且都那么寻寻觅觅地环顾着周围,却是两类不同的人,一类是观光者,一类是流浪者。在同样背景下有着同样行为的这两种人,心情是完全不同的。观光者因为厌倦了家而出发,发现外面世界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流浪者因为失去了家而出发,发现世界具有难以承受的冷漠。可见,观光者的旅行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流浪者的旅行则是一种被迫的无奈。”

那些走在改革前列的一线教师,犹如“观光者”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景点,吸引着他们在改革的旅途上不断探索,她们为旅途中的发现而兴奋,善于学习和反思,勇于探索和创新,成为了改革的佼佼者。但有些教师却是另一种状态,当在改革中他们已习惯的那些教学方法被证明为错误的教学方式的时候,他们因不能再固守旧有的“家园”而被迫踏上改革之路,却不知走向何方,成了“流浪者”。“观光者旅游是因为他们想那样做,流浪者旅游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但无论是观光者还是流浪者,毕竟都奔波在途中。对于“流浪者”,“客栈的不适的确会使人们想家”,他们在寻找着新的家园,也怀恋着旧的家园。“半堂好课”现象表现的正是这些教师“离开家园”后的眷恋,可见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二、幼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得益于众多因素和条件,如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家长的要求日益提高、幼儿教育的实践、教师专业素养和社会支持与帮助等等。其中,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和成效的重要因素。虞永平教授认为:“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视野里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意味着要让教师把课程改革和发展当作自己乐于迎接的一个挑战,意味着看到了教师在课程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意味着将教师的成长纳入课程甚至是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中,意味着我们将勇于面对并努力应对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困惑和苦恼。”可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幼儿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何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叶澜、白益民教授认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赵昌木教授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掌握各种进修机会,不断学习成长,增强专业技能,调整专业态度,提振专业精神之过程,并透过某种互动形态,使幼儿教师们彼此激发各方面的专业发展”的成长过程。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学观念、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行为和教学研究能力诸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升,以满足幼儿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三、课堂学习研究: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模式

怎样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具

有专业化水平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作为教师,如果“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幼儿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幼儿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可见教师应该也必须具有学习研究的意识、学习研究的能力。

课堂学习研究,是指就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协同工作,系统反思,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它是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通过行动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它又是协作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共同备课、课前课后交流及观课、评课等协同工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日本其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日本教师把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的进步视为终生追求,认为亲身经历、自我研究、同事的批判和自我反思是专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按科目、年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来准备一个“研究课”;每组定期开会,仔细讨论该研究课的教学内容,确立其重点,分析该重点是否能反映学生的学习困难;然后,针对难点来设计教学,并由其中一位教师施教。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一个月到一年不等。最后,教师通过研讨会或刊物,与其他校教师分享研讨成果。

可见,我们必须提高对幼儿研究课的认识。要认识研究课的设计要求:不仅要设计一堂好课,还要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来促进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初始教案确定后,通常要在全园教师会上征求意见,再做出修改,此后方为实施做准备。课程实施的时候,研究组其他成员都要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到教学现场观察听课。当幼儿按被要求思考、讨论时,听课教师要四处走动,观察幼儿们的学习情况并细致地做记录,有时还需要录像。授课结束后,研究组教师随即组织研讨,通常由授课教师发言,概括自己的授课情况和问题所在,之后,其他教师再针对各项授课的内容所存在的问题做出评价。

课堂学习研究作为幼儿园教师发展的一种有效协作模式,一般由探索问题、设计课程、实地教学、评估成效、重写教案、再次试教、分次反思以至最终分享成果几个步骤组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应参与其中。在这个不断观察、反思和完善的过程中,每个教师的智慧和灵感得到碰撞与生成,每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都将得到提高,从而搭建起一架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搭建起一架“观光者”带领“流浪者”离开家园,欣赏幼儿园课程改革美景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4.

[2]华爱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游戏实践分析[J].研究与探索,2009。(4).

[3]华爱华.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动态特征和教师心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9,(6).

[4]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李静韬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06~109.

[5]虞永平著.幼儿园课程发展与教师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6]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6~5.

[7]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22~23.

[8]刘秀江,韩杰.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诊释[J].教育科学研究,2003,(4):6.

[9]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89.

社戏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幼儿;游戏活动;身心发展;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发展与游戏的关系密不可分,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幼儿生活学习中开展游戏活动,对儿童的身体、心智、情感、创造力、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一、游戏的分类

从古至今,游戏一直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园里被称为“游戏”的,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被幼儿称作玩的游戏(游戏活动),一类是被教师称作游戏的教学(教育活动)。

(1)趣味性。趣味性是游戏本身固有的特征。它以参加游戏的过程和取得游戏的结果的愉快为目的,人们总是在情绪积极时才做游戏(幼儿也是如此),它是没有负担的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和身体的享乐。

(2)自由性。幼儿在自立、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探索,掌握知识,而不是先教后玩,也不是边教边玩。游戏让幼儿产生兴趣,主动去游戏并得到快乐与满足。

(3)创新性。幼儿在沿用前人游戏或与他人学做游戏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修改、更新游戏,并且能够创造新游戏,这是人的一种自发的积极的本能的反应。

(4)虚构性。它是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场景,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是妈妈、司机、大夫,也可能是喜洋洋、大灰狼,还可能木棍是冲锋枪、土墙是指挥部……

(5)实践性。游戏是具体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常常要扮演角色,通过动作、语言等实际练习,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心理活动能力等),并不断地认识生活积累经验,使自己逐渐成长。

(6)社会性。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过家家”的游戏各国儿童都在玩,它延续了千百年,但游戏中反映的家庭生活的内容、家庭成员及其间的关系等,随时代、国家、民族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游戏社会性的体现。同时,游戏中的玩具、材料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游戏的基本特征

游戏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模式,具有自身所固有的基本特征。游戏的特征是游戏本质属性的表现。它主要表现为: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等。

三、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保证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幼儿的生命活力更在于运动。运动量是幼儿在生长中运动能力的有力保障,并能促进其运动能力的发展。幼儿就是这样,选择游戏并在游戏中逐渐发展运动能力,然后又根据提高的运动能力再去选择游戏内容……幼儿的运动能力便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发展了。

(2)游戏促进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幼儿提出的问题大多来源于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往往需要材料,需要扮演角色,需要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因此他们不时地在观察、比较、探究、验证,从中会产生许多疑惑和惊喜。如:为什么肥皂水能吹出泡泡,而白水和饮料却不能?为什么雪是白的,而雪化成的水却是脏的?……可见,幼儿思维活动是直观的,孩子的思维之所以处于活跃状态,是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操作实物和活动的机会,使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思考,让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并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一个个问题。

(3)游戏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感知是幼儿对事物最初的认知,幼儿从游戏中获得的感知是最深刻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口、鼻、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去认知各类事物的特性,再加上游戏是幼儿的自愿活动,倾注的热情高,所以对事物的观察注意持久,印象就会更深刻,记得也更牢。比如,讲解冰雪的知识,把课堂搬进雪地里,让孩子们玩打雪仗的游戏,比比谁滚的雪球更大,感受雪捏在手心里的感觉,要比仅仅用冰块和雪作教具在教室里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4)游戏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0岁~6岁是学习口语和文字的最佳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了。所以,我们也可以寓识字于游戏中。比如:在园中,我们可以把大面积的空白留给孩子们自己写字作画;在活动区内,把各活动区的名称、玩具等用字宝宝来装饰,让汉字成为每个幼儿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这样既契合了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又调动了幼儿认读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游戏能促进幼儿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我经常问孩子们:“今天我们玩什么游戏呀?”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样玩都由幼儿自己做主。在游戏中,他们自己寻找材料,动手操作,他们玩得尽兴;自己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构思情节,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幼儿的个性、独立性才得到最充分显示。正是这种独立性,使游戏成为幼儿进行探索和创造的最好载体。当然,教师也并非完全放任,应对游戏做到心中有数,并做相应的指导。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要积极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6)游戏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有的自小就受着大人的宠爱,从而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能和他人友好地相处。而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交往能力又显得很重要。游戏是学前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比如角色游戏,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每个幼儿都可以自由地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是幼儿逐步摆脱自我中心,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最好实践。他们在游戏中提高自身交际能力,发展遵守规则的能力,理解了平等竞争、共享共荣、互谅互让等美德,培养了友爱、互助、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坚持执行游戏规则等优良品质,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游戏,游戏可以使幼儿把娱乐、运动、学习融于一体。幼儿每天进行有益的游戏活动,其潜在的作用犹如生长素一般。它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工作中,我们要探索游戏,开发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真正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丁伯荣.走进新课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2.

社戏教学反思篇4

目前,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怪象: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拟就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谈几点自己肤浅的思考。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了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典型代表。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教学中我做以下尝试:

1、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能力得以表现出来,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乐学氛围。因此,我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了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2、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被重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在教学中常常看到部分尖子生独领,中等学生偶露头角,而差生则是无声无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和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要多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3、创设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应该师生互动起来。在教学中,我经常参与到学生的竞争中。“老师和你们比赛读,看看谁读得好!”“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受到老师与自己的平等,因此,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堂的氛围自然而然地活跃、和谐了。

二、有效处理反馈信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认为,正确处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引导。

正确的信息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到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教师应艺术性地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两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如教学《社戏》这课,老师让学生考虑:题目为“社戏”,但为何还写到“乐土”中的其它三“乐”――“一是得到优惠;二是可以免念‘秩秩斯干革命幽幽南山’;三是钓虾、放牛”?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有的学生说:“文章题为‘社戏’,这显然离题了。”有的学生说:“不离题,这正是为下文写社戏作铺垫。”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启发道:“请同学们想一想,看社戏有很大的乐趣,这三件也是乐事,那这三‘乐’跟‘社戏’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的信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展了看法。

2、及时反馈。

教室的空间有限,45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初中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只有每练一次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使摄入的知识更为正确。

3、灵活调节。

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如教学《社戏》最后一段,可设计这样的探究题:其实,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去看戏,也不尽兴,但“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小组讨论。)在原定教学时间里,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完成这一学习要求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句不简练或意思表述不清,就临时增加说话时间,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最后再一次交流时,学生能够通顺、准确、简练地回答出来了,便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回忆、寻找、交流同课文中的“我”类似的感受。

社戏教学反思篇5

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觉得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起来没劲,自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厌学情绪。而对象棋、麻将、扑克等等这些传统的游戏和电子游戏这样的现代游戏,是那么迷恋,可以通宵达旦,可以废寝忘食。因为孩子们需要玩,这是人的天性,也有益于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以游戏的形式,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中,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无比的兴奋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了青少年必须掌握的知识。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游戏教学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好形式

游戏教学是教师融合了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它可以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若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集中,全神贯注,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青少年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无疑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一条捷径。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游戏的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游戏按游戏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扮角色游戏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游戏时根据课本中提供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

(二)表演游戏

诗歌和歌曲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活泼课堂气氛。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还需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表演游戏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歌曲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诵边唱边表演。

(三)竞赛游戏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通过行可以扩大、加强和提高认识,增强感情,锻炼意志。在课堂上要多为学生创造表现道德行为的机会。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做到知行统一。但游戏时,必须讲清竞赛内容、规则,分组进行竞赛。

(四)辩论赛游戏

辩论赛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经过比赛锻炼,学生能更好的剖析问题,从多个方位思考问题,而不是像原来只能从对错或者单方面来考虑问题。

只有比赛的人才能体会到场上的紧张和心要随时从嗓子眼跳出来的那种感觉。但是经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面对观众时的表现能力也提升了。在观众的眼光中,学生可以气定神闲的思考问题,镇定的给出最佳回答。

比赛前是要查找大量资料的,包括举办过的辩论会、相关的实例、著名论述等等。查到后把资料归纳到一起,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搜索、概括等综合能力。从而增加友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单元第16课《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在新授课堂上来一个辩论赛。向学生公示如下议题:

某县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为是否引进一家造纸厂而征集民意。现在,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一场辩论。正方观点:要引进造纸厂。反方观点:不能引进造纸厂。

课前学生组织分工排练:

(1)选定一名辩论赛的主持人。要求主持人知识面广,普通话标准,声音响亮,口才表达能力强,善于归纳总结,能把控现场。

(2)选若干位组长,然后各位组长自由选择另外三个组员(包含优、中、差三等生)。各位组长通过抓阄的方式确定辩论的正反方(各一半),然后编号:正方1组、正方2组、……正方N组,反方1组、反方2组、……反方N组。

排练时,组长要对本组成员精心组织和分工,能从多方位寻找有利于本方观点的论据。

(3)选出三位同学作评委。要求评委做到公平公正评分。

(4)评委打分的标准:

a.根据正反双方所应运的知识点多少;

b.能突破学科、突破时空的限制去拓展应运多方位的知识作辩论的论据;

c.善于抓住对方的论据的漏洞进行反击,同时做到攻守合理;

d.语言高雅,不说对对方有侮辱人格的话;

e.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

三、思想品德课游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游戏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

游戏一旦与教学联系起来,游戏的创造者、组织者、领导者便更多的是教师而不是儿童。游戏教学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关键是使学生在游戏中的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高度巧妙地统一。要完成它,教师不但需熟悉儿童游戏的理论,了解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活动特点及兴趣爱好,掌握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将教材内容真正溶化在游戏活动中,要抓好游戏设计这一环。

2.学生的准备

学生理解并掌握游戏的玩法与规则是游戏进行的前提。因此,学生在游戏活动开始前,要从教师讲授或演示中明确目的要求,知道游戏的规则,树立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和主动的姿态准备参加游戏。

3.游戏材料的准备

游戏大都需要游戏材料,包括游戏道具和场地,这都需要课前准备好,游戏道具可利用已有的教学工具,也可自己动手制作。

(二)钻研教材,提高游戏教学的效益

思想品德课一般都可采用游戏教学,但并不是用了游戏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注意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决定是否进行游戏教学,切不可生搬硬套,为用而用,否则会令人产生蛇足之感。

(三)选择游戏活动的适当时机

游戏活动大都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按顺序预先计划好的,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来选择时机,以确定放在一节课的哪个环节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1.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游戏导课,可以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振奋精神,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在教学过程中。这个时候适当安排一些教学游戏活动可强化教学节奏,活跃气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除学生疲劳,并提高下半节课的效益。

3.在下课前。此时的游戏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使之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社戏教学反思篇6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现代化追求,对戏曲界的改造是全面的,这包括对戏曲行业的体制革新。首先是对戏曲制度的改革,对戏曲演员不再称“优伶”,而是改称为“艺员”,社会地位提高了;把戏曲行会改为“伶界联合会”,建立领导机构,设立比较平等的固定分帐制。其次是设置了专门的戏曲学校,汪笑侬还编写《戏剧教科书》,改变了旧的师徒口耳相传的方式。北京的崇雅社,西安的易俗社,天津的改良戏曲练习所,都是优秀的戏曲学校,在戏曲改良和演艺人才的培养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12年7月,陕西的易俗社创建,这是我国的第一个戏曲教育和演出的艺术团体。易俗社改变了旧戏班陈规陋俗,积极进行启迪民智探索。它根据民主制度建立领导机构,招收少年学员,先学习文化课程,再学习戏曲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秦腔创作和演出人才。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易俗社的《简章》,明确规定:“本社以编演各种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组织和管理内容都有十分具体的内容,对机构组织、编演原则、学生功课、选举任期、各人职务、经费开支、学生待遇、各种会期、剧社规约等作了明确规定。管理细则对宿舍、教室、排戏和会食,作了明确要求和说明。

2近代传媒对戏曲改良的影响

近代新兴传媒的介入,对戏曲的表现内容和形式,组织和传播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促成了近代社会戏曲观念的改变,引导了戏曲的现代化进程。首先,近代媒体对戏曲的传播方式有决定性影响,思想家通过媒体倡导和引领戏曲改良,戏曲的社会教化作用被高度重视。近代戏曲改良运动,就是借助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迅速宣传了戏曲的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扩大了戏曲启蒙、改良社会的影响力。案头化倾向的戏曲作品,也绕过了剧场的限制,得以广泛传播。20年代以前,录制了很多戏曲和曲艺节目,通过唱片听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其次,近代传媒还对戏曲的创作、评价、演员地位、社会影响和反馈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促使戏曲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近代大众传媒保证了新的戏曲观念和理论的广泛传播。舍弃传统的英雄好汉、儿女私情和鬼神志怪的内容,反映时代觉醒及自由平等的思想,强调取材西方革命的“可惊、可愕、可歌、可泣之事”,激励国人的民族观念的戏曲观念和理论,定然会影响到剧作家的创作心态和艺术方法。近代大众传媒提高了演员社会地位,戏曲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名望,于媒体也有很大的关系。1914年,报界评选“伶界大王”,梅兰芳以22万多票当选。1927年,《顺天时报》评选四大名旦,梅兰芳被媒体推为第一。梅兰芳成为京剧观众心目中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除了自身的艺术造诣和对戏曲改良的贡献,媒体的巨大舆论导向作用不可忽视。近代传媒还能够以最快地的速度影响社会舆论导向,引领戏曲消费。观众的娱乐欣赏趣味,更以传媒的风尚为导向。

3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持续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戏曲改良运动的高潮渐止,但一些具体的改良工作作为整个改良运动的尾声仍在持续进展中,并直接影响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戏剧论争和以后中国戏剧发展的整体走向。五四时期,戏曲改良运动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多元戏剧观,主要是旧剧改良派、旧剧否定派、旧剧守护派的戏剧思想及旧剧再造派的戏剧观的相对并峙。20年代,余上沅领导的“国剧运动”,最能代表戏剧改良精神。余上沅认为“中国戏剧同西洋戏剧并非水火不能相容,宽大的剧场里欢迎象征,也欢迎写实———只要它是好的,有相当的价值。”[5]主张“建设中国新剧”,以世界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戏剧,确认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性及其优势,有其意义所在。30年代,反思戏曲改良运动,倡导对旧戏的深入研究,以旧戏的形式宣传革命。另外,还对舞台演出的诸多艺术要素进行具体的思考和系统的改良,戏曲演员掀起了排演新戏的高潮,带动了地方戏的改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引发了抗日战争的爆发,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戏曲的宣传鼓动作用再度被强化。利用戏曲来唤醒民众的救亡思想,带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抗战之初,上海京剧界演出了好多表现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的剧目。上海失陷后,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以“团结戏剧界人士,发展戏剧艺术,推动抗敌工作”为宗旨,演出抗敌救亡戏曲剧目,激励大家抗击日本侵略,保家卫国。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时期提倡以戏剧教育引导民众,创造中国新歌剧,既保留传统戏曲特色,又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又能反映民族内容的新的戏曲样式。一时之间,以重庆为中心,表现民族气节、抵御外侮的戏曲在西南各地纷纷上演,蔚然成风。戏曲艺术的另一中心,是以延安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演出的戏曲有秦腔《血泪恨》,眉户剧《十二把镰刀》,评剧《打渔杀家》和新评剧《松花江》等。1942年,《在延安文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明确文艺方针和文艺批评的标准。抗日战争时期,挽救民众危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戏曲的宣传鼓动的功能越来越被强化。从戏曲的艺术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为政治服务方法,其中进步知识分子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并不否定传统戏曲,而是积极投身戏曲创作实践中,利用、改进戏曲为救亡服务,进一步拉近了戏曲和时代的距离,推动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

战争锻炼了戏曲,也对戏曲造成了破坏。功利的驱使,淡化了戏曲在艺术上的追求,戏曲现代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抗争胜利后,戏曲演出及其频繁。在国统区,既有表达爱国热情的新戏《光复河山》,也有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的恢复演出。在解放区,建立旧剧联合会,对戏曲进行改革,主要是改戏、改制和改人。艺人们在政治上得到了自由,改编和创作戏曲的热情高涨,排演了由京剧、晋剧联合演出的《日寇离张记》等抗战剧目和表现阶级斗争、歌颂翻身解放的一系列剧目。戏曲的政治宣传性被进一步强化,深刻影响了解放后戏曲现代化改革的走向。近代戏曲改良运动,以启蒙话语为主体,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高扬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提倡戏曲改良。陈独秀提出了具体的改良设想和措施,得到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响应,到辛亥革命前后达到高潮。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和学者参与改良戏曲的创作,戏曲演员和表演团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和探索新的舞台表演艺术和舞台样式。另外,吴梅等戏曲理论家还对戏曲的特征、表演本质、鉴赏规律等进行了讨论。总之,近代戏曲改良运动虽然对于运动的实践主体认识不足,对戏曲表演艺术家、剧作家关注不够,但是,新型戏曲的创作,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的改良,具体演出措施的提出,对于演员的培养方式的变革,使中国传统戏曲焕发了惊人的活力,迈出了古典戏曲现代化的第一步。

社戏教学反思篇7

去。所以,在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游戏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道德意志,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从

中探索一种简易可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地掌握羽毛球技术、技能,为提高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游戏法;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快乐体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不断推行,体育游戏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的合理运用,将羽毛球教学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丰富了教学

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1.体育游戏与大学生的生心特点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1]。它不仅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特点,而且还具有趣味性、综合性的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几乎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手段。大学时期是学生体力最为旺盛的时期,生理机能日趋稳定,身体素质处在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的成份逐渐发生变化,运动能力、灵

活性和协调性均得到提高[2],此时的体育游戏教学可适当增加力量性和对抗性项目的练习,应采用具有一定的难度,较为复杂,并趋向较强竞争性的游戏。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体能和智能的和谐,促进大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大学期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都比少年时期强。在进行体育游戏法教学中,教师要以复杂多变、

开动脑筋的游戏为主,可多进行一些力量性和耐力性的游戏,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利用复杂游戏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的区别对待,同时还要注意游戏中出现

的种种不良现象加以正确的引导。

2.体育游戏在羽毛球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1 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根据准备活动的需要,有选择地将体育游戏穿插在各项活动中,可以全面活动机体,克服惰性,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有关的肌肉群、关节、韧带、器官以及各系统机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

生进入工作状态。在这部分可以创编一些与基本部分的内容大体相似的体育游戏法作为辅和诱导性练习,但它的选择一定要与羽毛球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可以选用“原地小碎步接转方向”、“喊数

抱团”等集中注意力,练习学生反应能力的游戏。也可以选择用一些跑动中的体育游戏,如“蛇形跑”、“四脚接力”等;“双脚开合跳”游戏主要是跳跃运动,可以锻炼踝关节的力量。“双脚前后左右

跳”主要锻炼踝关节和小腿的力量。“弓步转髋大跨步跳”主要锻炼髋部的灵活性和膝关节、踝关节的力量。

2.2 体育游戏在羽毛球基本部分教学中的运用

2.2.1 游戏法在握拍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羽毛球技术中的基本的握拍法有正手和反手握拍法。传统的正反手握拍教学主要是由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握拍方式和变拍方法,然后让学生集体做,教师巡回进行检查指导。这样的练习方法学生只是掌握

了基本的握拍方式,对于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效果不大。我们可以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用游戏法进行此项技术的教学。教法示例:正反手颠球接力游戏:将学生分成两队,每队又分成甲乙两组,面

对面成纵队分别站在起跑线后。游戏开始,各队甲组排头采用正手、反手颠球迅速跑向乙组排头,将球交给队友,乙组排头用同样的方法依次进行接力,先完成的队为胜。在游戏之前教师先对其变拍的

方式进行讲解和示范,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击球时是通过前臂的内旋与外旋来控制拍面,让他们体会正确的击球效果。

2.2.2 游戏法在发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发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比赛的主动或被动,以至赢球得分或丧失发球权。传统的发球(以反手发网前球为例)教学是由老师先讲解和示范发球时的准备姿势、引拍、击球动作,然后让学生徒手练习

,最后两人一组对发网前球,教师进行检查纠正。这些枯燥无味的练习法不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而,我们要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用游戏法来进行发球技术的教学。教法示例:比比谁发球发

得准游戏:在墙上画两条平行线,一条线与球网同高,另一条比球网稍高,两条线相距一个拍头。将全体同学分为两队,在距墙3m后排成两竖列,每队派一名同学出来比试反手发网前球,看谁的球发的

准(发进两条平行线之间),输了的同学淘汰出局,由本队的同学补上继续与赢了的同学进行比试,直到淘汰对方所有队员才能获胜。在游戏之前教师先讲解示范击球时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在游戏中

体会反手发球的方法,充分利用游戏的竞争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发球技术。

2.2.3 游戏法在击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羽毛球运动有很多击球技术动作,依据战术球路的需要,运动员要灵活交替运用各种击球方法。传统的击球(以正手击高远球为例)教学是老师先示范和讲解击球前的准备动作、击球点、发力的方法,然

后让学生徒手挥拍练习,最后两人一组一人发高远球一人击球,教师巡回指导再集中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因而采用游戏法进行击高远球技术的教学。教法示例:“羽毛球掷远”游戏:

将全体学生分为两队,在球场端线处排两竖列,每队排头开始在端线后按击高远球的动作将球扔过球网,球过网后捡回来交给后面的同学继续扔,球没过网的,自己捡回来再扔,直至最后一位同学结束

,哪队同学先结束为胜方。在游戏前教师先讲解示范其动作要领,让学生体会身体的协调发力、前臂的快速内旋和手指屈指发力的过程。

2.2.4 游戏法在步法教学中的运用

步法乃羽毛球运动技术之母,没有正确的步法,必然会影响各种击球技术的完成。传统的步法教学是老师先示范讲解,先教上网步法、后退步法和两侧步法,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全

场练习。这样的练习方法枯燥无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我们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用游戏法进行步法的教学。教法示例:“米”字步法接力游戏,将全体同学分为两队,每队一个半场,在

羽毛球场场地上前、中、后6个点各放置一个标志物,每队派一个同学站在中场,游戏开始,站在中场的同学依次去触摸6个点,触摸完毕后击同伴的手,依次接力,先完成的队卫胜。游戏前教师要提醒

学生在移动过程中保持重心平稳,启动和回动要迅速。

2.2.5 游戏法在羽毛球身体素质训练中的运用

身体素质是影响羽毛球技战术发挥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运动成绩的优劣。传统的身体素质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而要将游戏法运用于身体素质训练中。教法示例:双足跳绳迎面接力:将学生

分成两队,各队各分一半人分别面对面站在两平行线后。游戏开始,两队一侧排头开始前进,跳到对面将绳交给本队另一侧排头,依次类推,先完成的队为胜。跳绳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爆发力和速度耐

力,能快速地提高心肺功能。

2.3 体育游戏在教学结束阶段的运用

在教学结束阶段运用体育游戏法对于学生心理、机能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在整理活动中,游戏在内容形式上要做到新颖、轻松活泼,使学生摆脱体育活动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充分拉伸

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例如:甩腿、拍打法,“双人背靠背”两人互相背靠背背起同伴震动,达到最终的放松目的。

3.体育游戏对促进健康教育的作用

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学生的躯体健康,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培养健康道德意志,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它可以把往单调的体育教学和素质训练内容变得丰富、有趣,吸引众多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既能培养与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又能运用它学习与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及战术。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节学生的心态、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它可以激发游戏者的进取心和自

尊心,磨练人的性格,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可以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学会相互配合,扩大社会交往,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体育游戏应用于羽毛球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的方向上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根据羽毛球教学大纲,有选择地安排相关游戏,使其系统的联系起来。

(2)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时应注重游戏的趣味性,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灵活调整游戏,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体。

(3)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公正性、安全性,教师必须总揽全局,在安排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注意分组的实力搭配,认真评定和总结。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使参

加者在受教育的同时习得知识和技能。

(4)教师要根据羽毛球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及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游戏方法,使游戏在课的任何一部分都尽可能地体现它的实效性,能为羽毛球的教学更好的服

务。

(5)教师在运用游戏时应注意游戏负荷的适宜性,应将不同活动量的游戏交叉排开,以使负荷处于高低不断变化之中,这样既不影响活动气氛,又可调节课的节奏。

5.结论

在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游戏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发展大学生的思维,促进智力、体力、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上羽毛球课的

厌烦情绪,使学生对羽毛球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达到提高羽毛球技术、技能的目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更快的掌握羽毛球技能。还可以有效的调节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振峰,赵宗跃,孟刚.体育游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于倩倩.体育游戏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步法教学中的作用.苏州大学,2011.3.

[3]肖杰.羽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刘海燕.论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社戏教学反思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之联系,戏剧文学的道德文化内涵,戏剧文学中道德文化的审美特征等三大理论视角,对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的关系这一命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检视。对于戏剧文学创作,可提供一定的新思考、新视野、新内涵。

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原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属于艺术学范畴,一个属于道德学范畴。但是,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不解之缘。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戏剧文学,都与道德文化密切相关。

而对于这一古老的命题,人们却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在改革开放的当今,如何运用新的思维。站在新的高度,研究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这一重要命题,无疑对于戏剧文学创作,会提供一定的新思考、新视野、新内涵,为此,笔者作尝试性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一、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之联系

要探讨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这一重要命题,首先必须弄清二者之关系。而从马列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来考察,二者的关系则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道德文化影响戏剧文学。所谓“道德文化”是道德文明的结晶;而“道德”,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又具体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当然,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其他精神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就自然包括它对戏剧文学的巨大影响。

中国的美学历来十分强调艺术的“美”与道德的“善”的有机统一,在先秦的典籍中,“美”与“善”几乎是同义词,也就是说,“美”即“善”;“善”即“美”。到孔子,虽然将“美”与“善”区别开来,但是他认为“善”比“美”更为重要。他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后来的《毛诗序》更明确地提出了“教以化之”的理论,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①。这种艺术观,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戏剧文学,明朝人高明(则成)创作的戏曲剧本《琵琶记》的第一出“副末开场”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②的戏剧文学的创作主张。道德文化对戏剧文学的巨大影响,从戏剧文学的大量实例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例如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法国小仲马的歌剧《茶花女》、我国的戏曲《秦香莲》等,都表现出道德文化对于戏剧文学的决定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戏剧文学也影响道德文化。一定的戏剧文学,对新的道德文化的形成与确定,也具有异常巨大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主要体现在戏剧文学通过感人的艺术形象、生动的戏剧情节、独特的艺术魅力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地感染、影响、教育人民群众,对于人们道德观念的评价、道德行为的选择、道德水平的提升等等,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无形的影响力。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典型的范例。例如我国明代的戏曲作家汤显祖的经典戏曲剧本《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就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道德对青年男女爱情的压制与束缚,也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下权贵家庭关系的残酷与虚伪,直接向明代的“程朱理学”宣战,通过“情”与“理”的强烈冲突,反映出当时社会要求变革的心声,对于人们新的道德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由此可见,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二者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二、戏剧文学的道德文化内涵

戏剧文学的道德文化内涵,是指道德文化在戏剧文学的含量、地位、作用。马克思曾有一句名言:“政治斗争与道德绝缘。”意思是说,政治斗争常常是无情的、残酷的,而道德则是有人性、有人情的。事实的确如此,政治斗争中虽然也折射出人的思想与人的品质,但远不如道德文化那样,更能反应出人的品德与人格。

也正为如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有见识的剧作家,都把戏剧文学的内涵定位在道德文化的层面上,换言之,在所有的戏剧文学中,反映道德文化的剧作,占有极大的比重。

在这方面,更有许多典型的范例。例如《玩偶之家》反映的是女主人公娜拉真诚、善良、纯真的美好道德与其丈夫海尔茂的虚伪、自私、无情的丑恶道德的碰撞;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同样反映了男主人公奥赛罗的坦率、诚实、纯洁、幼稚与依阿古的阴险、奸诈、狠毒、老练的道德文化与性格的冲突,而性格文化又从属于道德文化。在我国传统戏曲中,就更以“高台教化”为题中应有之义。例如“三国戏”中的京剧《华容道》,宣扬的就是关羽的“忠义”道德,这也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道德文化在京剧中的完美体现;京剧《风波亭》、《一捧雪》,宣扬的则是“愚忠”(臣子对君王的忠、仆人对主人的忠)的道德文化,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道德文化的完美体现;甬剧《半把剪刀》、莆仙戏《团圆之后》,则揭露了封建道德的罪恶及其所酿成的悲剧。

有些剧作,不仅描写了不同道德文化在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碰撞,互相冲突,而且集中描写了不同道德文化在同一人物内心的自相矛盾、自我冲突。例如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就紧紧围绕主人公俄狄浦斯自身“弑父娶母”的道德文化,从想逃避神的“弑父娶母”的预言,到无意中弑父娶母,并生子女四人,再到得知真相后刺瞎双目,流浪而死,集中描写了俄狄浦斯在道德文化中的自我挣扎。

这种戏剧文学创作对于道德文化内涵的选择与关注,作为一种优秀传统,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新时期的戏剧文学创作中,更得到进一步关注与弘扬。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话剧《曹植》、京剧《洛神赋》,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不在于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政治斗争与爱情斗争,而是通过这两层斗争,挖掘出这两个人道德文化品质的不同,并通过这两种道德文化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思想文化与人格文化。又如京剧《曹操与杨修》,也通过政治冲突、性格冲突反映出两个人道德文化的冲突,同样折射出不同的人格文化与不同的思想文化的冲突。戏曲《老风流镇》“既嘲弄了传统道德观念的虚伪性,也写出了教条地维护道德‘纯洁性’所造成的悲剧。”③而评剧《半月沟》,也通过女主人公黄亚贤在山路口救起年轻的“盲流”孟凡立后,不甘于守活寡(其夫失去性功能),与孟相爱私通。八年后孟重返山村欲正式娶黄时,由于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黄拒绝了孟的请求,仍在半月沟继续守活寡的戏剧情节,反映出“半月道德”所形成的“半月文化”——残缺的、多变的、丰富的、复杂的道德文化。由此可见,戏剧文学的道德文化内涵,应当受到剧作家的高度重视与特别关注,这是勿庸置疑的。

三、戏剧文学中道德文化的审美特征

我们强调戏剧文学的道德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这种道德文化内涵的表现可以是简单的道德宣传甚至道德说教,恰恰相反,必须强调指出:戏剧文学中道德文化内涵的表现与揭示,必须上升到美学层次。

为此,就必须首先弄清弄懂戏剧文学中道德文化的审美特征。具体而言,这种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艺术性。戏剧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道德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然戏剧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它与道德不同,其主要特点是艺术性。因此,戏剧文学的道德文化,也必须具有艺术性,包括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等。也就是说,戏剧文学中的道德文化内涵,必须通过人物形象、戏剧情节、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动作等艺术手段,含蓄地、隐蔽地、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而且这种道德文化内涵本身,又是深刻的、丰厚的、动人的。绝不是说教式的、贴标签式的、标语口号式的。

二是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道德文化,因此,戏剧文学在表现道德文化内涵时,也要充分注意到这种道德文化的不同的民族性特征。例如,对爱情婚姻的忠贞专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所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西厢记》等,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与审美心理,即使是妓女,也毫不例外,例如戏曲《桃花扇》、评剧《杜十娘》等等,其道德文化也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特征。而外国有些民族、则与此迥然有别,有些宣传“婚外恋”的外国剧作,如美国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恋情》中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爱碧与其继子伊本的畸形婚外恋情,就不易被人接受,认为有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诘难者也许会问:我国剧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不也描写了蘩漪与继子周萍的畸形婚外恋和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的乱伦关系么?为什么就受到肯定乃至大加赞赏呢?笔者认为:第一,对于蘩漪与周萍的婚外恋,作者是站在批判周萍的立场上的;第二,对于周萍与四凤的“乱恋”,则属于悲剧性的误会,当事双方均不知情。因此,这才符合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标准,得到肯定与赞赏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三是时代性。一切事物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才能适应时代,永葆青春。戏剧文学中的道德文化亦如此。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三部不同时代的同名戏曲剧本《潘金莲》了。传统京剧《潘金莲》,对女主人公潘金莲,是“始于揭露,终于批判”,把她作为典型的“荡妇”形象,表现的是封建的道德文化;到“五四”时期,欧阳予倩的京剧《潘金莲》,对潘的态度是“始于同情,终于歌颂”,宣传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道德文化的激进性、极端性;到了新时期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对潘的态度变成了复杂的“始于同情,终于惋惜”,所反映的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的新道德文化内涵。

由此可见,戏剧文学中道德文化的内涵,必须考虑到其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三大审美特征,使其具有真正的美学品格。

综上所述,可见戏剧文学与道德文化不仅是一个新课题,而且是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每一个戏剧人,尤其是剧作家,仔细思考、认真对待。

注释:

①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1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明]高明:《琵琶记》第1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③安葵:《新时期戏曲创作论》第36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参考文献

[1]安葵.新时期戏曲创作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张葆成.黑土戏剧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教育理论学习心得范文 下一篇:观舞记导学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