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名著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2-12 12:56:42

英语名著读后感

英语名著读后感篇1

I rea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amille” a few years ago. At that time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main character Marguerite Gautier. “Camille” or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by Alexandre Dumas, fils, is the story of Marguerite Gautier, a young courtesan, or kept woman, in Paris in the mid 1800's, and how she falls in love with a young man, Armand Duval, and then tries to escape from her questionable past. Unfortunately, it comes back to haunt her and she ends up returning to that life and dies painfully and alone, but with the knowledge that she was a noble woman at heart. When I first began to read the book, I did not care for Marguerite or her attitude or lifestyle, but as I got further into the narrative, I realized that her saucy attitude was a front to cover the lonely woman that she really was. She felt used, abused and unloved, until the gentle Armand Duval came into her life and showed her that he loved her as a person and not for what she could do for him. It must have taken great courage for Marguerite to leave the life she had lived for so long, knowing all along that it was probably too good to be true and would not last indefinitely. And it also showed that Marguerite really loved Armand Duval for she could even change herself for him.

However, happiness didn’t last for long. When M. Duval, Armand's father, came to her, pleading for her to leave Armand to save both Armand's reputation and that of his younger innocent sister, Marguerite saw a way to become pure of heart, if not in body. She felt that it was her duty, because she loved Armand so much, to do this even though it meant giving up her own happiness and hurting Armand temporarily. She reluctantly returned to her former life, knowing that some day Armand would forgive her. Sadly, she died in debt and basically alone, except for her one female friend, Julie Duprat, who helped her during her illness. She had her journal sent to Armand after her death, explaining why she had made the choices she had. I think Dumas's last few lines about Marguerite being the exception, not the rule were quite true, and I also agreed with his view that while her lifestyle could not be condoned, we as a society assume that all of these type of women are cold and heartless, while this may not always be the case. A person can make the wrong choices in life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try to redeem themselves, but sometimes past situations prevent them from changing their lives, even though they desperately wish to do so. This applies to both men and women in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ircumstances: involvement in crime; drug or alcohol abuse; gambling; prostitution; financial problems; poor marriage choices; etc. And this is the fact, which exists in the whole society.

As far as the other characters in the book, I think Marguerite was right in saying that no one truly cared about her, but only wanted something from her, the only exceptions being Armand and Julie Duprat. Of course, the Comte de G. and Comte de N. wanted her body and appearance. The Duke needed to “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 and realize that she could never replace his dead daughter. If he truly cared, he could have helped her leave her lifestyle without “keeping” her himself. And lastly, Prudence was a blood-sucking leech who used Marguerite almost worse than the men. I also think she was jealous of the fact that Marguerite had so much more courage than herself and someone truly loved her.

Last morning, when tiding my bookshelf, I took this book out of the shelf, and a dried flower flew away from the book. It was pale blue, very transparent, with thin fine veins. a dried flower flew away from the book. It was pale blue, very transparent, with thin fine veins. I held it against the morning light and blew on it. The soft breeze carried it away. Camille is just like the camellia, she could never escape from the destiny of withering. But it wasn’t her fault; it’s because of the evil of Capitalism and the hideousness of that society.

英语名著读后感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实践研究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量方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三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 4万词以上;四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求中学生能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表达,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显然,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只靠教科书是远远不能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的。因此, 教师必须设法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就变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将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读物上。

二、研究背景

国外学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国外的很多语言专家对课外阅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对课外阅读的材料、学习本身,对教师以及社会环境对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细致的研究。

F.M.Hafiz和Iudor(1989)在英国,设立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由巴基斯坦儿童组成的泛读班,使用英语分级读本。旨在调查为乐趣而进行广泛的阅读是否能提高被试者的语言技能,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的技能。结果表明被试者的语言行为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写作技能上。在教学上,该研究证实了使用分级读本的泛读价值。

Mquilla (1997)和Day £Bamford(1998)的研究指出了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起到的作用,许多研究者建议通过适时地增加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来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钟敏,2007)。这样不仅扩展其词汇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国内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吴玉玲(2008)将简易读物与高中英语课程相结合。实验结果表明: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课程相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王佳娣(2008)对将课外阅读纳入英语阅读课程体系作了可行性分析,建议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她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有一定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素慧(2010)在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上发表文章《刍议初中英语课外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认为教材选择要做到内外并举,循序渐进;体裁多样,题材丰富;难度适中,趣味相投的原则。

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中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更有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意义

《标准(2011年版)》强调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其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地道流畅生动,而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故事的情节,品味经典语言,融入作品所创造的氛围,与作者形成潜移默化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四、研究的目标

本项研究主要在于探索英语经典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对初中学生而言,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实践英语经典名著阅读,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打破了教师单一研究课本的传统,积极鼓励教师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收集。同时,此项研究使英语经典名著阅读校本课程化、系统化。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

经典名著阅读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我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所选择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经典名著分级读物。并采取具体行动方案促进名著阅读活动顺利开展。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撰写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可分为摘要式(summarytape book report)和简评式(brief-comment book report)。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求作摘要式读书报告,即把原著中精美的语言、精辟的论点摘抄下来,不掺杂自己的看法,不需要任何发挥。能力稍突出的学生,可进行简评式读书报告,即可将原著情节或论述要点进行复述,也可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通过读书报告,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时大大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语用能力。

2.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名著阅读

利用电影、网络视频等媒介进行文字与影像的补充与促进。如学生在读《爱丽斯之梦游仙境》时,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电影。选择影视作品片段为学生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名著讲究文字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视觉化。将文字与意象相结合,是积极的文本再现的过程。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对名著的内容及其传递的信息与情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3.定期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指导课

(1)读书交流

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心得体会。倡导生生同读,师生同读。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交流阅读的作品。将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可以根据问题生成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供大家畅所欲言。

(2)多种形式展示阅读

指导学生名著阅读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自己确定一个专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学生可以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展示阅读。如角色扮演、电影配音、手抄报展示等。鲜明的人物形象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助于这部分同学深度剖析作品片段, 又有助于其他同学更直观的了解作品内容。

4.多元化评价

为督促学生自觉地并积极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师可以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

首先,由学生小组内认真阅读读书报告,根据语言的连贯、文章概述的简明扼要、语言的正确、书写的美观等方面,由组内成员共同评定出不同的等级(A优秀,B良好,C合格,D有待改善)。各小组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可以在班级英语角展示。

其次,制定阅读自我评价表。

为促使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名著阅读,使其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制订阅读自我评价表,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提高阅读质量。

英语名著阅读自我评价表

学生姓名____时间____ 阅读作品____

再次,充分利用班级英语角。

每个班级设置英语角展板,分为评价栏、推荐栏、展示栏、阅读之星四个栏目。在评价栏里公布本期阅读评价表,在推荐栏展示学生推荐段落欣赏或作品赏析等,在展示栏展示被评为A等的读书报告、优秀手抄报等,综合各方面,评选出本期阅读之星,贴上照片并配以阅读之星寄语。以此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最后,利用好名著作品后评价手册。

为丰富评价形式,了解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情况,我们可以进行阅读检测,设计一些易做的理解题。如:单选题,排序题,回答问题等考察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选词填空,单词释义等考查作品中设计的课标词汇;选用合适的短语完成故事概要,加深学生对人物关系的分析或主题分析,鼓励学生深层次理解。

结语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开阔人生事业,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才干,从而陶情冶性,提高人生的境界。经典名著阅读是学生提高语言水平、丰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原则,同时也是一种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行走在经典名著阅读之路上,有芬芳,有荆棘,但我们坚信:有我们的坚持,必有我们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蓝仁哲,语言・文学・人学[A].《外语名家论要》.主编.张后尘.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张爱珍.《农村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1

[4]钟敏.《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

【作者简介】

高媛媛(1982.02- )江苏如东人,一级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如东县学科带头人;如东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次执教市县公开课;2014年参加南通市中考命题工作。

英语名著读后感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 高中英语 文学素养

现阶段国内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呆板的特点。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提高英文交流水平,培养自身文化意识,拓展眼界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时期和良好开端。而现阶段国内高中生对于英美文学的涉足普遍较少,学校通过开设英美名著欣赏课等方式来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英文交流水平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文学素养,十分有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融入高中教学的重要性

(一)改变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单一化的现状

在目前国内高考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国内绝大部分的高中在教学方式上都是采用的“题海战术”高强度的训练方式,目的在于学生短期内提高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大多都只能够死记硬背的生吞知识点,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消化,而且会极其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厌学的情绪。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并不是单纯的背诵记忆,而是需要长久的积累巩固。英美文学本身具有其强大的文学魅力和独具特色的异国风味,能够从内容上对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反复阅读,在这种阅读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英文素养。

(二)与现阶段高中教学相适应

现阶段高中教学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之余,开始越来越多的强调素质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道德文明的建设。而英美文学在融入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人格建设和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熏陶,在扩充培养学生英文素养和英文水平的同时,可以有效的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三)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

英美文学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进行大幅提升。这首先体现在英美文学的阅读中涉及到海量英文词汇,在有情节有感情的英文阅读理解和记忆中,能够快速且深刻的将单词含义记于脑中,这是简单枯燥的死记硬背所无法达到的记忆效果。其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英文语感。由于目前的英文试题除了考察学生的单词掌握度以外,还重在考察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在大部分题型中,完整的领会文章含义和题目意思,题目就充分的做对了一半。而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英文语感和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再者就是,英美文学在与高中英语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良好的提高学生的英文交流与表达能力。由于以往的英文教学大多是采用“题海战术”,很多教师只是单纯重视学生的笔试成绩而忽视了口语教育,导致大部分中国学生一都处在只会写不会说的尴尬境地。但在英美文学的阅读中,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可以诱导学生慢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伴进行和沟通,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文口语能力。

(四)有利于教育与国际相接轨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重视学生对英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英文表达的掌握程度,是十分顺应目前全体一体化的国际形势的。伴随着国与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学生们在日后会有着越来越多的与国外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学习机会,在这种学习机会到来之前提前一步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有效的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一)开设英美名著欣赏课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必须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其中任意选修课程包括语言知识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和欣赏类课程[3]。开设英美名著欣赏课作为欣赏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响应了这一标准,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度。

首先,教师可选取部分内容较为生动有趣的英文名著,推荐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对所选名著做一定的总结概括,写出一定的读后感。而后再在课堂上,同学生一同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于所选内容的见解和感受。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并且帮助学生培养敢于开口敢于表达的意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思考、评判、再回味;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练习方能够最终达到自身掌握。

(二)在表演中欣赏

除了对英美文学的欣赏之外,还可通过话剧、小品的等多种形式将脍炙人口的我英文故事或英文剧本演绎出来;亦或是将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传说通过英文表达和演绎出来。相比较阅读英美名著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这一方法则是更多的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文口语表达能力。当然这一方法首先需要良好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作为支撑,并且需要良好的翻译能力,才能够很好的理解故事或剧本的精要思想。在剧本的练习和具体的现场表演中,则需要强大而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并且反复的开口练习台词。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得到大幅提升。而且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丰富课堂,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优秀英文电影赏析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一同赏析英文影视作品。英文电影大多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且电影等影视作品可全面且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异国风情,可潜移默化的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体力水平并培养其英文语感。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更方便学生的进一步理解记忆。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基本得出结论,通过英美名著赏析、开设名著欣赏课、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舞台剧表演、赏析优秀英文影视作品等形式,进一步地将英美文学与高中英语教学相融合,可以有效地改善以往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单一呆板,只注重学生的死板记忆,忽视了对学生的理解教育。另外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同时提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赵霞.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2,(01).

[2]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04).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英语名著读后感篇4

关键词: 英语读物类图书 读者需求 市场份额 出版效率

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从产品领域的角度进行应用性和可行性研究,并且通过读者和用户的点对点调查研讨,研究总结这两年读者在内容和印装方面的需求变化,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工作。

一、间接调研情况及结论

(一)英语阅读教育现状简要概述

1.学习者数量庞大。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开展对外交流,是对21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从二十几年前家家户户传出中国最早的情景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的正宗牛津音,到如今中国大城市年轻人个个都能说上几句流利的英文;从为练习口语中国内地各大高校出现的“英语角”,到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内地“人人学英语”的再度升温,不知不觉间,全民“英语热”已经在中国热了整整三十年。

全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专业和非专业),占全国总人数的约四分之一。其中,大中小学学习英语人数加在一起超过1亿人。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我国的外语教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取得很大成绩,2000年我国英语教学启动“一条龙”计划,将英语教学贯穿整个大中小学校,外语教学起始年下移至小学一至三年级;修订并实施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各级各类学校外语教学大纲等,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教学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最新数字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有2300多万人,我国在校大学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一个学习外语的群体。吴启迪还强调: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外语教育教学中的“费时低效”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学生外语能力还停留在中低端水平,同声传译人才和书面翻译人才等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乏,某些小语种人才仍然稀缺。

2.阅读水平滞后及其原因。

中国的英语教育在近二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在制定大纲、编写教材、英语水平测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应该看到,中国的英语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偏见还有待澄清。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周期长,效果弱。第二,英语教学水平依地区发展差距悬殊。第三,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第四,大学、中小学英语教育严重脱节。

这种教学模式是由于应试教育导致的,应试教学主导英语教育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扭曲了正常的英语教学。学生主要以背单词、做习题,通过模拟考试掌握一些考试技巧为目的,而不愿看英语教材,不爱读英语名著,却对速成英语、应试英语等市面上的“速成教材”情有独钟。虽然考试成绩会有所提高,但却不具备最基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外语教育政策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看到在英语阅读方面,教育部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及考核标准,提出明确的要求。各阶段学生都要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才能完成学业要求;阅读材料覆盖报纸杂志、简易读物、传记、文学作品等。

(二)目标读者群分析

1.大学生英文阅读需求强劲,市场广阔。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和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结合试点院校大纲协作组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其中明确规定英语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大学生今后工作所需的主要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尤其是大量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实施分级教学,根据学生入学水平的不同,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其中基本要求中对阅读能力的规定为: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能读懂难度教易的一般性题材的英语文章、科普文章和应用文体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掌握意群和基本的语篇知识,并在阅读中使用基本的阅读方法。掌握中心大意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时,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

在较高要求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这样的,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较高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较高、内容广泛、体裁多样的文章,理解其意义,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原版书籍和英语国家报纸杂志上的各类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综述性文献。掌握中心大意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时,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或寻读;能够基本读懂本专业方面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2.上班族英语爱好者。

(1)学习动机。

调查发现,社会在职人员由于年龄、工作的不同,其学习英语的冬季也各不相同。根据“社会在职人员英语学习调查研究”《科技信息》2007年第31期,由于目前工作需要而学习英语者的比例为36.8%,给自己充电而学习英语人数的比例为20.6%,为了跳槽而学习英语者占16.2%,对英语感兴趣者为11.8%,别人都学我也学者为8.8%,出国而学为4.4%。

(2)学习材料的选择。

英语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习教材的选择,教材选择的合适与否对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Clarke 和Siberstein指出应选择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相符合的学习材料。如果对学习材料不感兴趣势,必影响学习积极性。

(3)在职英语学习者的英语阅读资料。

广泛阅读英语资料是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方式。

由于社会在职人员的年龄、工作,社会阅历的特殊性,他们在英语学习中虽然目的明确,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他们大多是为了工作需要,为了更好地与人交流,同时为了维持或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一些人会阅读一些专业类或英文书籍;同时有些人为了出国旅游休闲度假,能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会选择阅读一些与文化、社会背景有关的英文书籍等。

3.购买动机。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1)大学生购买动机较明确,一方面为了应试会选择专业训练性阅读材料,而且会为了扩大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而选择纯正原版类英语读物。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此时英语水平已经较高,他们会选择性地阅读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读物和专业性文献。(2)对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需要他们课下进行广泛地阅读,比如文学类课程,需要学生课下进行大量的原著阅读从而理解作品;又如学习欧美国家概况课程,学生课下就会阅读与文化背景有关的读物,如演讲类图书或观看这方面的电影,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体会其政治体制的读物,从而便于理解课上的理论知识。(3)上班族的购买动机和工作有关的比例很高,为了工作需要、为了拓展自己的事业,以及为了保持自己的英语水平而选择性地购买读物,所以实用类读物,浅显易懂,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英语的读物比较受欢迎。

二、直接调研报告及总结

(一)一线调研情况及市场需求

1.从考试的角度分析阅读的题材。

俗话说,考试考什么,就练什么;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目前国内高校英语考试主要有四六级、专四专八、考研英语,因此考试类阅读的题材可以根据历年真题摸索归纳,针对考试出专项的阅读练习,把其归为考试类阅读里,此处略去。

2.一线调研情况。

(1)主要调研对象:新华书店、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

院校及企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交大、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

企事业单位:爱立信公司、南方航空公司、中青旅、国家专利局。

(2)主要调研方式:实地调研、电话采访及调查问卷。

(3)调查内容:购买需求和喜好。

(4)结论及分析。

①学校部分:在所调查的几所高校当中,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均表示由于学习的压力,还是想提高阅读水平,认为平时多读一些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对考试有帮助,在做课堂报告或者用英语聊天时知识面比较宽广,同时也可以增加词汇量。平时的大学英语课和英语泛读课等,都是大量长篇的阅读,学生普遍认为,词汇量是妨碍阅读的主要障碍。另外,遇到外国文化背景的题材文章有些部分很难理解,读一些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文章及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理解上会存在很大问题。大部分学生仍比较钟爱英语原版小说、名家名著,同时,最新学科前沿等书籍及语言地道的各类读物和包含使用率较高的短语或俚语很受学生的欢迎。

②企事业单位:在本次调查的部分企事业单位人员回馈道,平时使用英语机会比较少,英语有些淡忘,觉得英语水平远不如在校期间。在选择英文读物时,更喜欢和自己工作或业务有关的一些实用性读物。由于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回到家里很累就想睡前读一些浅显易懂、诙谐幽默同时能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的读物,以至于在和外籍同事交流时不至于张不开口。

③书店访问:据调查,在随机访问的若干购书读者时,我们发现大部分购买英文读物的读者都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很多读者会购买英文原著,同时很注重文字的质量及装帧的水准;也有些想读一些当下的名人著作,比如《乔布斯传》等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读物;另一些是读写轻松诙谐的读物或生活常识类读物,循序渐进学习英语或维持现有英语水平。另外,大部分读者仍偏心于知名品牌和经典丛书,比如外研社的《书虫》系列经典读物和名人演讲类励志图书。一方面这些书出自大出版社,语言质量高,注释翔实,翻译准确,另一方面此类题材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可以了解外国文化背景同时,熟知天下时事政治。

另悉,以上三类读者均对图书的外观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大部分读者喜欢轻便的图书,便于携带,对图书质量也希望进一步提高,希望字大圆润美观,印刷清晰,明明买的正版,不要像买了盗版书一样,相比之下,国外的进口书无论装帧和设计还是印刷都胜于国内读物一筹。另外,价格方面普遍认为,现在图书定价偏高而质量却参差不齐,这点与其价格不符,这点读者普遍不满,希望在提高图书定价的同时也要注重图书质量的保障。

(二)问卷调查情况及市场需求

1.问卷调查形式。

本问卷旨在对读者的阅读需求相关因素、购买动因等相关因素、定价和装帧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问卷对象身份:在校大学生、企事业工作人员和现场访问书店购书的读者。问卷主要内容:有单选题、多选题和主观题三种类型。问卷采用邮件形式发出,共发出有效问卷1807份,并对之进行数据分析。

2.市场需求结论及分析。

(1)大学生是购买英语读物的主力军。

从购买人群上看,大学生为主要购买群体,比例高达75%。上班族和其他英语爱好者购买力度分别占18%和7%。其中,45%的读者认为阅读能力很重要,35%的读者认为阅读纯粹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20%的在校生认为掌握阅读技巧很重要。

(2)经典名家名著和演讲类读物热销。

在英语读物的题材上,65%的读者认为他们会首选经典的英文名著作为阅读材料。一方面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此外,大部分读者钟爱于中英文对照版本的文学著作;对于历史、人物传记及演讲类读物的需求也很强势,尤其近期的有关奥巴马演讲和乔布斯回忆录等都广为欢迎。

(3)阅读目的不同。

据调查,45%的大学生认为,阅读的第一目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增加词汇量,以应对考试;35%的读者认为,读书是为了提升文学素养;20%的被调查者认为,读外文读物是为了巩固英语水平。

(4)在影响购买的因素方面,图书内容质量是关键因素,与定价不匹配。

从被调查的1807份问卷中可以看出,读者的购买力潜力强大,但是能满足读者购买需求的读物甚少,在传统的喜好的读物中,除文学名著、名人演讲外,读者更需要多样化的产品,更新鲜更贴近生活,更予情予理于文章中题材。一方面可以满足读者提升英文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抛开传统老套的文章外又有新的题材出现,或者旧作新出的形式,都可以抓住读者的眼球。目前,图书质量除大牌出版社质量还算上乘外,很多图书的装帧和用纸的质量偏低,错字印黑等问题常有出现,而定价又都普遍居高不下,让读者不得不选择那些定价高而质量好的出版社的图书。

(三)主要竞争出版社及竞争产品

1.外研社、译林和江苏文艺。

强势品牌难攻破,开卷前100名中书虫系列产品有47种,外研社的产品有52种。译林和江苏文艺及上海译文分列第二、三、四名,也是英语读物类产品的老牌资质出版单位,其地位难以撼动。

2.宇航出版社。

从英语图书出版类别来看,宇航社同我社有很大相似之处,他们的优点是市场敏感性强,做市场最需要的书,产品结构比较合理,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在英语读物领域,其这两年的发展势头迅猛,尤其在英语读物里面崭露头角,其策划的《亲亲经典》和《我的心灵藏书馆》系列图书取得不小的成绩。

3.产品分析。

《亲亲经典》系列:

附赠免费音频下载。英国本土专业配音演员倾情录制,对白式朗读,发音纯正优美,并配有场景化的背景音乐,让你的耳朵也受到文学熏陶。

单词注释极其详细,基本保证读者可脱离字典顺畅阅读。

经典名著,分级阅读,循序渐进领略名著厚重。

名师译文,助您精确理解原著内涵。更有章节前引言的精心设计帮助您更好地把握故事脉络,感受名著魅力。

大号字体,易于朗读,减轻阅读的疲劳感。便捷开本,随时随地享受掌上阅读。

开卷前150名中,亲亲系列有7个产品。

《我的心灵藏书馆》系列:

权威版本,呈现原汁原味的英文名著。

名师选编,本本畅销。

权威注释,精确理解原版英文名著。

最美图书”设计师倾情打造,精装呈现名著之美。

我的心灵图书馆系列图书的优势在于其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资深教师团队选编,并由资深翻译教授陈德彰寄语推荐;同时装帧精美,设计清雅脱俗,设计与内容十分匹配。

(四)分析结论

从竞争社的统计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经典名家名著较多,名人演讲类题材也广受欢迎;

装帧设计考究,字体与纸张选用及风格相得益彰,适合阅读,翻译水准高;

读物类有资质的老牌出版社占有绝对优势;

畅销书一方面套系收录名著全,一方面做针对读者需求点最广的书、最热门的名著。

(五)知识需求创新点结论

1.规模化、系列化。

我们首先要以大规模的英语读物品种构建英语读物的新天地,用一支强大的读物队伍占领市场,既可以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冲击力,在读者心目中赢得先入为主的印象,又可以消除读者因外语读物长期单一枯燥所产生的失误心理,推陈出新,改换模式,出时代性强、竞争性强的产品。大规模的丛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从书内部的有机构成通过系列化的规模而得以体现。首先,丛书内各种图书按内容、性质、对象的划分形成不同系列;其次,按所要求的语言水准的层次高低又各成系列。此外,还因编写形式、编排体例的区别再自成系列,总之,由此可产生一种“横看成岭竖成风”的效果。

2.知识性、实用性。

充实读物的知识性,使读者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开阔视野,提高知识素养。我们应该把握好世界文学名著等读物,积极策划非文学类的世界经典社会科学名著,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外教、军事、文艺及人物传记等方面的原版英文著作。外语读物的实用性即学以致用,但更强调速效。这除了指读物内容可以有效地满足读者的即时需求外,也可以指强化特殊用途外语为目的的需要,培养自己特色的产品。

参考文献:

[1]罗紫初,吴S,王秋林,著.出版学基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郝振省,主编.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3]郝振省,主编.国际出版业发展状况及预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英语名著读后感篇5

文学名著具有典范性、权威性,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最有价值、最完美、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阅读英语文学名著,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对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现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第一到第八模块中只有“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和“Pygmalion”两篇课文涉及文学名著,且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文学名著的机会少之又少,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不符合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开展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弥补教材的不足。

二、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全部采用课外泛读,久而久之,会失去目的性,难以让学生有所收获;而全部采用课堂精读,又太占用时间。鉴于时间和学生英语水平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笔者尝试每月开设一节文学欣赏课。课前先将名著的节选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找出生词、难词和好句,并尝试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主要帮学生理清文学名著的基本要素,用5W1H问题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和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同时组织课堂讨论,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寻找作品中的难点和欣赏优美的句子,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下面,以“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为例,介绍文学名著的课堂阅读教学。

1.确定材料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有无数文学名著,如何选择适应高中生阅读的素材是一个难题。我们可以选择与时俱进、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热门话题,力求文本真实、有趣、信息量大、科技含量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遵循以上原则选择文学名著素材。

笔者选取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的第二章。该部分内容讲述了主人公Tom因逃学被Polly罚刷围墙,在他想通过跟伙伴交换任务失败后,利用自己的聪明机智成功地让其他伙伴不仅帮他刷墙,还要给他东西来赢得刷墙的机会。这个风趣幽默的故事背后,作者揭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工作就是一个人有义务必须要做的事情,而玩是一个人没有义务非做不可的事情。”

笔者选择该文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该文本具有品读的可能性,其优美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文本的内涵可以让学生去反复地品读和思考。

其次,该文本具有趣味性。汤姆的性格和做法,对许多想要叛逆、想要独立、想要与众不同的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再者,学生对该文本不陌生但了解不多。“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个题目并不陌生,然而学生对其中的具体情节、作者的写作风格、文章的表达方式并不了解。

此外,该文本并没有完全脱离现有教材。学生在必修三学习了“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后,对马克・吐温及其写作风格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教材中的“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以剧本形式出现,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是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但对该作品中语言的魅力、作者幽默的写作风格所见不多。故学生有必要通过阅读具体的文学作品,真正感受马克・吐温的思想及其语言的魅力。所以,该文本也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

2.课前准备

课前,笔者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

(1)文学名著的阅读仅在课堂的40分钟内完成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在综合考虑文本的长度和语言的难度后,让学生提前熟悉文本。期间,学生主要通过查词典、标生词、找好句等方式来大致理解文本,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词典使用应有一定的要求,利于词汇量的积累。

(2)经常询问阅读进度,及时给予指导。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提点中,重拾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一步步地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这个过程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容忍度”,对文本的理解也能不断清晰,逐渐明确。

3.教学设计

Step 1 Music enjoyment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歌曲“Buffalo Gals”,这是小说中Tom平时哼的歌曲,表达了孩子玩耍时的欢快心情。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为文本的理解做了铺垫。

Step 2 Introduction of Mark Twain (5mins)

【设计意图】此处直接导入“Today we’ll learn a passage written by Mark Twain.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im?”学生已经学过“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很容易回答出来。这样的设计可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接着,教师用简单的PPT呈现“Mark Twain wa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同时展示他的其他小说。

Step 3 Passage 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 (15mins)

Question 1. 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Question 2. How many people are mentioned? Who are they?

Question 3. 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Question 4. What did Tom do then?

Question 5. How did the story develop?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很长,内容有很多,如何抓重点是关键。因此,笔者用Question 1来帮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备课设问的主要方面,如用Question 2帮助学生找到文中的人物,并说出人物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大致内容。其他问题均围绕小说的基本要素(character, settings, plot)展开,如Questions 3―5。故事发生的时间一目了然,而地点要进行一定的归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寻找信息以及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的关键问题是Question 5,通过阅读可以发现文本中有一条阅读主线,一开始Tom感觉整个世界hollow,因为所有伙伴都在玩,而他却要刷墙,到最后Tom感觉“not hollow”,中间有一个转折点,教师需要给出简洁明了的指令,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句子“At this dark and hopeless moment an inspiration burst upon him! Nothing less than a great, magnificent inspiration.”在提问环节,教师的问题应类型多样,且层次明晰,从what到how再到why,逐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Step 4 Discussion and appreciation (10mins)

Discuss in group of 4. Find out the difficult points and beautiful and interesting sentences.

【设计意图】讨论和欣赏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文本大致内容的基础上,关注具体的细节信息,再次理清文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交流各自对于好句的欣赏和理解,培养文学的鉴赏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如:“Tom’s mouth watered for the apple, but he stuck to his work.”及“Work consists of whatever a body is obliged to do, and play consists of whatever a body is not obliged to do.”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能明白“工作就是一个人有义务必须要做的事情,而玩是一个人没有义务非做不可的事情”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分享环节,将课堂预设的内容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渗透,在学生的突破困难句中渗透,在学生分享后的评价中渗透,来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和生成感。

Step 5 Appreciating and further comprehending (8-9mins)

Watch a movie clip.

【设计意图】该环节主要是利用音像和影视等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文本,使学生经阅读在头脑中描绘的人物及场景等与电影进行交流,从而使整个情景在互补和重建过程中留下痕迹,在视觉和听觉上再次触动学生。电影一开始的“Out of the heart of Mark Twain into the hearts of the world”(马克・吐温献给世界的礼物)文字就给学生一个很强的震撼力,由Tommy Kelly演绎的活泼机智、充满童趣的Tom不时给学生带来欢声。

Step 6 Homework (1min)

Write a passage with the subtitle “after reading ... ”, expressing your feelings in about 100 words.

【设计意图】虽然这节课是教学的尝试,但既然学生在课堂上有感而发,有感而言,课后应该有感就写。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践反思

在高中阶段有选择地让学生接触英语文学名著,能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其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谨慎选择作品、精读文本、搜集辅助材料、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和环节,尤其需要明确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定位,如此,在高中阶段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将不再难以付诸行动。

1.文学名著的选择要与已学课文相联系

在介绍马克・吐温及其作品时,很多学生说出了“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这能帮助学生回忆马克・吐温夸张、讽刺的写作手法,为文本的阅读提供可深度挖掘和赏析的窗口。选择与已学课文相联系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在纵向上加深,在横向上拓展,并能降低学生对于文本的恐惧感和反抗,从而减少感情过滤[1],即学生在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时,因为情感问题,没有打开输入的通道,这将影响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输入。

2.教师要精读文本

要想准备好一节名著阅读欣赏课,没有一定的静心、精心、细心阅读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备课前教师要仔细阅读文本,力求做到熟悉文本并透彻地理解。教师无须做太多的PPT,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文本阅读和解读中。

3.尽量准备由原著改编的电影

在完成阅读教学后让学生欣赏由原著改变的电影,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还可以对比文本与电影,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4.一定要有欣赏和讨论环节

欣赏和讨论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层次。例如,有的学生说第一段很美,描写了村庄的魅力、幽静和充满吸引力,并将文本中的三个词“charming, reposeful and inviting”进行了解读;有学生认为第21段到35段Tom和Ben Rogers的对话很精彩,反映了Tom的机智;还有学生认为有的词用得很有意思,如“If he hadn’t run out of whitewash, he would have bankrupted every boy in the village”中bankrupt的使用体现了马克・吐温的写作特色,充满幽默。

5.要明确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定位

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为学生开启一扇窗户,展现优美的风景,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文学名著的美好世界。教师的行动就像某天无意撒下的一粒种子,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绽放出魅力的嫩芽,开花,甚至结果。因此,教师心中要有一个信念,拥有一个愿景,每天做一点,坚持下去,定会有收获。

四、结束语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决定他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enjoy reading。文学名著的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热爱阅读,品读人生,进而超越阅读,享受人生,使之终身受益。与此同时,文学名著的课堂教学也给了每个教师学习的机会,教学相长,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积淀也会逐步深厚,这是一举多得的事。

参考文献:

英语名著读后感篇6

(一)记得快,忘得快

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让学生背10个单词,一般的学生5分钟就能背出来。但一星期后再考查这些单词,好多学生已经背不出来了。首先是英语和母语在拼读规则和构词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但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运用词语和词汇。

(二)积累和巩固词汇的方法单一

由于受语境的局限,学生只能孤立地、机械地去记忆单词和词语,死记硬背的积累导致过后就忘。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又受母语的影响,在生活中无法运用,导致词汇积累的困难。

(三)学生没有归纳概括能力

学生在日常词汇学习中无法进行自我归纳概括,仅仅只靠老师的灌输,不会主动探究,单纯地通过课堂学习来记忆词汇,尤其不会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拓展。学习词汇时,还是靠灌输,不自主。

因此,如何把词汇教学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就成了摆在每一个英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二、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

(一)科学的词汇记忆策略

1.按构词规律记忆词汇

英语词汇的构成有各种构词法,最常见的构词法有派生法、复合法、转化法、缩略法、拟声法,在学习词汇时,根据这些构词法的规律,辐射、联想地把词根、词缀结合起来,这样就很容易记住和掌握新单词了。英语单词有很大一部分是派生词,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根与不同的词缀搭配可生出新的词语,同一个词缀和不同的词根搭配也可以构成新词。词缀分为前缀和后缀,其中前缀可改变词义,后缀能改变词性。例如 im-(否定)前缀可与不同词搭配:impolite(a.不客气的,不礼貌的),impossible(a.不可能的),impatient (a.不耐烦的)等。

2.运用多种感官加强记忆

近年来,虽然英语教学有了很大改进,但是,学生中“哑巴英语”现象还是很严重,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学音标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多个感官进行学习,无法做到看到词语就会读,听到读音就会写,所以,教师在初一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要强调朗读的重要,运用多种感官,充分运用和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刺激大脑的不同功能区域,达到记忆的效果。从单词的拼读过渡到句子,再到章篇的朗读。教师平时可以充分利用早自修,指导学生一起开展多感官来记忆单词,眼睛看着单词,嘴巴读出单词,用手指在桌子上写出这个单词,心里记住这个单词。

3.运用联想来加强记忆

联想记忆,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把要记忆的单词、词语生动、形象化,使生词和熟词之间以一种夸张的、不符合情理的关系连接起来,令人难忘,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如,用一个词进行单一形象联想,也可以群体联想,横向、扩展,引导学生求异思考。如,spring―grass―flower―tree,由rain联想到umbrella,由cold联想到coat和clothes等等。

(二)利用课堂有效地向学生展示新词汇和巩固旧词汇

1.头脑风暴,注重输入

新标准英语教材热身课中常见这样的导入性问题:“What words will you need to describe/talk about?”我们通常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向学生放量输入,或学生个别讨论或小组讨论,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词汇,教师则重点罗列要复习的词汇或生词表中的生词。

例如,在教新标准英语初二下第四模块第一单元“New technology”热身教学时,我们讨论如下问题,“Which new technology do you know?”学生经过讨论后列出大量的技术名词,如TV,radio,camera,video camera ,car, train, ship, plane,space shuttle,computer,mobile phone, recorder,fridge, robot,CD player,MP4等等。学生讨论热烈,争先恐后,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该单元内容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功感(知道这么多的新技术)。

2.寓词汇于语句中,着重解决词汇意义问题

语言学家索恩伯里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词汇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听、说、读、写这几种语言技能,词汇与阅读的联系相当紧密,虽然词汇不是阅读的唯一基础,但是,学生会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而阅读能力也相应增强,而有效阅读反过来也能扩大词汇量。

(1) 通过阅读猜测词义理解生词

英语词汇学习中,反复阅读生词可以理解词意和记忆。反复阅读中反复、多次出现的生词,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猜测生词的词义,因此,词汇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猜测词义的技巧。

①同义词反义词猜测法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 want to remember all the new words. I write them down, but I forget them quickly.”学生在知道了remember的中文意思是“记住”后,再根据but就很容易地猜出forget的中文意思是“忘记”。

②联系上下文意思进行猜测

在教学阅读课“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初三上册Module 2 Unit 2)时,文中有这么一句 “He decides to go to his own funeral.”我让学生猜测funeral这个生词的意思,在学生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我就提示学生,可根据上文“My favorite scene in the book is when everyone thinks Tom is dead.” 和下文“Everyone is surprised to see him but they’re also pleased to see him alive.”来猜测词义,犹如捉迷藏,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对了词意时,油然而生的成果感使他们高兴万分。

(2)连词成句,利用话题猜测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如果不能理解词义,就会影响掌握生词。为此,我常常引导学生尝试使用生词,利用话题,进行连词成句。如,在教完初二上册Module 7 Uint 2阅读课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个人调查表,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What do you look like?②What do you like doing?③How do you feel when...?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以阅读理解句子,很自然地用到了课文中的生词和熟词。我们寓词汇于语句中,紧紧依托语句实实在在地构建――生词,追求较高层次的语言输出――语句。

(三)拓展学生学习词汇的渠道

课堂有着空间和课时的限制,课堂教学有着各种局限,而语境和情境对学生学习英语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在英语的语境和情境中,学生接触更多的词汇,我尝试使用以下的渠道来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1.阅读英语报刊,原著阅读中扩大词汇量

“词不离曲,曲不离口。”形容阅读的重要性。在词汇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学实践证明,英语词汇学习是个不断积累的漫长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词汇学习中,学生如果仅仅是单纯而孤立地学习词汇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最简单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通过阅读来扩大词汇量,正确理解词汇的应用才是词汇记忆的好办法。因此,在日常词汇教学时,教师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提出阅读的目的和要求,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既要有较强的知识性,更要有浓厚的趣味性,难易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在阅读后,还要进行定期检测,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精讲、多练、精读、泛读相结合,然后,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记忆词汇必会收到良好效果。

2.英汉对照名著分级阅读,丰富学生词汇积累

除了上述几种扩大词汇量、增强记忆的方法,我还采取了引导学生进行英汉对照分级阅读来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分级英汉对照阅读,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级别的英语原著名著读物进行阅读,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我采用第一个等级,词汇量达到800;八年级学生,我采用第二个等级进行阅读,词汇量达到1000;学生到九年级后,我采用第三等级引导阅读,要求词汇量达到1500。学生每读完一本名著,我布置一道巩固记忆作业:缩写名著中一段内容,既考查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增强了记忆。为配合分级读名著,我同时进行讲名著故事比赛,在讲故事过程中,学生对词汇的发音是否正确。讲名著故事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掌握词汇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积累词汇的习惯,为他们后继学习英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英语名著读后感篇7

一、要善于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节选自名著的课文,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笔者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讲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时,想知道居里夫人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提炼出“镭”元素的故事吗?那么就看《居里夫人传》;讲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想知道英子最后的结局吗?那么就看《城南旧事》;讲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一个高傲的法国人,为何对落后、愚昧的旧中国抱有极大的同情?那就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吧;讲《列夫托尔斯泰》时,想知道托尔斯泰为何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吗?看一下他的《复活》吧。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

二、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

本学期,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五分钟“名著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话题,成了大家心灵的需求,学生觉得,不读点名著,似乎挺没品味。这样,从交流的需要出发,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读出成就感。每周一节的名著阅读课,我要求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去联想,去想像,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陶冶精神,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

三、要善于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

名著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们要允许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比如,笔者曾放手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在学生通读作品之后,曾提问学生“你们从作品中读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读出了鲁迅的斗争精神,有的说看到了一幅清末民初的世俗画,有的说感受到鲁迅温馨的回忆,有的说看到作品中理性的批判,有的说看到了鲁迅成长的历程……答案丰富多彩,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个性的光芒。我想,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详细地解读文本,向学生灌输诸如作品的主题等这样的内容,学生就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了。当然,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便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本身就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

四、要善于运用新型资源

英语名著读后感篇8

[关键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5)08- 0150-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71

[本刊网址]http://

前言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地理位置偏僻,自身作为西部高校中的新生力量,在面对实力雄厚的老本科院校和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既要求生存,又要谋发展。在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下,更要以全新的办学理念指导教学,明确的办学目标发展自己,培养一批批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学以致用的人才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英国文学的教学中,即要培养语言基础知识扎实、综合应用能力强,人文素养高、自学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一、英国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文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的结晶。英国文学是英国人民创造的英国文明与文化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同样也体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英国文学课程,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语言来讲有很大的帮助。文学语言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是艺术的语言,因此它生动、典雅、鲜活、易懂,是学生学习语言最佳的模仿材料。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而获得一流的语言能力。

其次,英国文学课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好多英语专业本科生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喜欢接受“快餐式”的文化,导致人文素质每况愈下。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个个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是好多伟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学生在英国文学的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获得心灵感动,潜移默化中渐渐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再次,英国文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更是祖国所迫切需要的。英语专业学生不仅仅要训练“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更要学会独立思考。任何经典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是激发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在英国文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解读作品,中西文学融会贯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智性水平。

英国文学课程得天独厚的语言、人文优势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英国文学课程如此重要,但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只注重课堂讲授,缺乏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英国文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文学课不感兴趣,更谈不上课后自主阅读文学作品了。

其次,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教学面临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英国文学的教学实际看,英国文学作家作品众多,而每班每周二学时授课,如此有限的时间无论如何是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英国文学整个过程的需要的。而且,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学习表现为重技能而轻人文,只有少数英语专业学生对英国文学课尚存一丝热情,这点热情也是为了满足研究生考试和专业英语八级的需要。教师如何在时间少而学习内容多的现实状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将是面临的难题。

再次,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国文学中存在语言上的巨大障碍。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经过了英语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阅读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离读懂原汁原味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大多数作品都是从中古英语开始的,这对于接受基础的、规范化的语言技能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使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尤其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兴趣。

三、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经典名著阅读与文学史有机结合

倡导英语专业学生大量阅读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阅读价值不菲。通过阅读文学原著,才能了解英国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才能领略到该民族文学语言的精华。但面对的现实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业任务繁重,一方面没有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只能浮光掠影阅读译作。另一方面,学生急功近利,只为完成学习任务,对阅读经典名著不感兴趣,原因是读起来费时又费神。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在制定英语专业英国文学教学大纲时,要明确地指出经典名著阅读书目。另一方面担任文学课教学的老师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应指导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有效阅读,而不仅仅阅读“文学选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应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国学教育。鼓励英语专业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经典国学课程,学会欣赏国学的精髓。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使得学生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英国文学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将文学史与名家名作赏析有机结合,在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把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给学生一一梳理,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

(二)教师授课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

教师为了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课前精心准备外,在课堂上还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英国文学距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庞杂的授课内容以及丰富的知识含量等特点使得每周二的学习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多媒体课件可以高效呈现英国文学课程繁杂的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有效综合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动画等多种手段,渗入到英国文学课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作品的印象,不妨设计穿插经典影片赏析。影片赏析之前,教师应结合历史背景,精心设计一些与影片密切相关的问题,看完影片之后,全班分成若干组,4人一组展开讨论,接着选1人就本组的讨论结果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同一个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补充阐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智性水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传统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讲述,学生记录,课后整理笔记,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谈不上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为了鼓励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开学的时候,可以将全班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3 -4人,以文学史的脉络分配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对每个小组指定相应的上课任务,这种分工协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仅丰富了文学课的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小组内部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轮流当“小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对于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说明。有的学生表现相当出色,锻炼自己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同时,作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提高其文学修养,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文学理论作简单阐释。这些文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法及象征研究法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文学常识和掌握文学批评方法的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探索和培养学生应用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

(四)对比与比较的教学方法

比较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充分地了解该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叙述技巧。这种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英国文学知识。例如,对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诗歌和感伤主义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典主义诗歌是对古希腊和拉丁作品的再创造,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代表人物薄柏在诗歌创作中讲究诗艺,用词精巧,强调典雅,后世的读者着重欣赏其工整规范的韵律之美。感伤主义的诗歌排斥理性,崇尚情感,注重对生存和死亡意义的探索,强调对大自然的体味和赞叹。有一些被称作墓园派诗人的作品很有代表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格雷的《墓园挽歌》,它将“退隐乡间的诗歌与有关死亡之平等待人本性的夜思交织在一起”。接着,英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时期,通过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面对现实,鼓励人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而消极浪漫主义者往往还念过去,逃避现实。通过对比与比较,各派诗人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的异同一目了然。

此外,在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注重学生英国文学课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学生的学期总评应该综合考虑各种依据,包括期末卷面考核,中期测试,读书报告,课件制作等。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对小说续写,改编剧本,创作诗歌等。

结语

在英国文学课的教学中,有效地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的智性水平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达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望广大英国文学课程的一线教师不懈努力,不断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罗益民.阅读经典和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4(2).

[3]王守仁,赵文书.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3(1).

上一篇:幸福的感觉作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理论学习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