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吐心声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21 13:02:31

倾吐心声作文

倾吐心声作文篇1

教学重点: 随着音乐情境在倾听、朗读、感悟中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二泉映月》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体会环境描写的运用。教学难点: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法选择:启发、合作探究的教学法。学法指导:顺学而导、师生互动学习法。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二泉映月》乐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不朽的乐曲,也是无锡惠山的一处风景。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走近阿炳的《二泉映月》。”师: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阿炳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心弦。看,他用那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弦;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二泉池畔回响了起来。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提示: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琴声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听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勇敢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那么,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

二、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

1、自由读,用“――”画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语句,用“~~”画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 )”画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找出后小组讨沦。

2、交流描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倾吐”的理解。(“倾吐”即“倾诉”,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以看出阿炳抒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优美的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指导朗读文中的比喻句,“似乎是”领起的排比句)(板书: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索……)③指导用舒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朗读。

(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板书:升腾跌宕 表达出……抒发了……)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朗读。

(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愤、恨,更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③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④讨论、交流。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呢?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2、交流讨论。

(1)来自家乡美好风光的熏陶。出示无锡惠山的图片并指导学生读出惠山的美。(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来自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3)来自阿炳饱受穷困、疾病折磨却不屈服,来自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指导读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4)来自阿炳的触景生情。(虽是中秋之夜,泉水月光依旧,可阿炳已经经历了无数坎坷,他从泉水声中想起了师父的话,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更听到了很多以前无法听到的声音。)

倾吐心声作文篇2

一、开门见山,一锤定音。梁启超认为,“文章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因此,他主张“作文最好将要点一起首便提出”。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开头便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入手擒题。他旗帜鲜明地告诉他的读者——秦王,他的这封信,就是要反对“逐客”之议而言“逐客”之“过”。下文或举例或类比或辩驳,都是要证明这一观点。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文章的论证。

二、起句发问,激起兴趣。起句发问,用“设疑”的方式引出所言之事以抓住读者,激发其“解疑”的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开头艺术。如选自《吕氏春秋》的《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文章以设问开头,以自答的形式指出并不是先王的“法”不好,而是先王的“法”不足以让后代人取法。既“贤”却又“不可得而为法”,不能不使人生“疑”,这样就形成了悬念,能引发人们“解疑”的兴趣。而读完全篇,疑云也便自然消散。

三、倾吐心声,袒露胸臆。情感,既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文章有情,情生至文。”运用“倾吐感情法”,开篇就袒露胸臆,倾吐至情,能收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如林觉民《与妻书》的开头:“意映卿卿如晤:今吾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余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生人作死别”,忍悲作书,故一开篇便倾吐心声,袒露胸臆。至情言语,缠绵凄恻,真是字字血,声声泪,令人感怀,不忍卒读。

四、突兀壁立,先声夺人。这是指文章的开头文势突兀,雄健有力,高屋建瓴,令人瞩目。这种先声夺人的开篇,能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如杜牧的《阿旁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十二字的开头,短促有力,概括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也点明了秦统一天下后的骄奢。不仅内容丰富、意义深邃,而且简洁有力,气势磅礴,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又如韩愈的《送董邵南序》的开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得突然、奇特,一开篇就点明了董邵南的去向,而着一“古”字则隐示了乐毅、荆轲、高渐离等人,用他们的仁义忠信来反衬当时藩镇图谋不轨的狼子野心。

五、引用开篇,精辟警策。引用先贤名言开篇,具有权威性,更令人信服。如贾谊的《论积贮疏》:“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廉耻。’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文章开篇处引用管子的名言立论,正面强调积贮的重要性,精辟警策。在此基础上,下文再从反面说明积贮不足就不能进行有效统治的道理,正反对比,使观点更鲜明。

倾吐心声作文篇3

关键词:常派唱腔吐字咬字功力行腔规律情感表现

中国的戏曲演唱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土壤里发展起来的,作为中国声乐的一个学派,它与近代欧洲的声乐艺术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情趣,这种特点来源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在这种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艺术技巧的积累。

河南豫剧的常派唱腔以优美的唱腔,清晰的吐字咬字,及汲取各派唱腔艺术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常派唱腔在“吐字咬字、行腔规律、情感表现”等方面也具特点,且以“声情并茂”作为审美理念,有“情态美”的美学特征。

一、吐字咬字功力

“字正腔圆”是任何一种演唱形式最基本的原则。而常派唱腔却具有独特的表现技巧。

“字正”,在戏曲唱法中有它的特定的要求。“字”即“唱词”,字音不正,字义就不清,使人听起来满头雾水,失去与观众交流的意义。为了使演唱达到字音清晰,送得远,传得真,常香玉往往采用“喷口”、“牙钳”的方法,以强调“字”在唱腔中的位置,说明辅音的清晰是她演唱的主要特点。另外在调动分节(吐子、咬字、行音)艺术的各个环节的同时形成了把一个字分成出声、行音和收音归韵的演唱方法,为了剧情变化的需要,又产生了快吐和慢吐等多种演唱技法。

快吐,有声母和单韵母的字,如啊、那、大、地、河等字,要求声母五音分明,爆破有力,韵母四声准确,吐字时一下子迸出全音,不管旋律起伏多大,都要发出一种干脆利落的声音。

慢吐,指对那些包含有介母、韵母的字,按出声、归韵的次序唱出来,并按字头、字腹、字尾,清楚地贯穿一字行腔。常香玉十分讲究在慢吐字时收音归韵的方法,达到声韵母过渡浑然一体,于是收音归韵才贴切自然。我们欣赏常香玉演唱,与众不同的是她根据严格的吐字咬字的规律,和剧情发展的不同要求,随之灵活多变,才使她在演唱中吐字清晰、自然,行腔圆润流畅,使人听起来舒坦,毫无半点勉强生硬之感。在她的唱腔中,节奏的抑、扬、顿、挫,气、声、字、情间的关系协调,每个字出音有旋律、情感,她还能准确地理解、把握唱词内容,对不同的人物心态、情景,创造性地把作品的内在情感,恰如其分地生动表现出来,体现出她表演的魅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行腔规律

腔圆,指演员在此基础上的演唱技巧,演唱时除了行腔的自然流畅,饱满圆润外,更重要的是戏曲唱法的味、字与腔的优美结合,这也是常派唱腔特有的表演风格。

常派唱腔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演员在舞台上的独唱,借助唱腔使人物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地表现,而唱腔中板式的变化,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同的声腔具有不同的调式色彩和韵律,但同一种声腔或基本腔调配以不同的板式,其旋律骨干音虽无多大的变化,但其速度、节拍、节奏等方面却起了变化,随之情绪也会因其而改变。因此,各种板式巧妙的选用与组合是常派唱腔中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常派唱腔美在“韵味”的特点。

传统豫剧唱腔板式基本分慢、中、快、散四大类,而每一类中又按速度细分若干种。由于豫剧的板腔程式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下面是对“慢板的变化唱法”作些分析

慢板,在豫剧唱腔中主要板式之一,它犹如歌剧中的咏叹调,是能最细腻、最深刻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一种板式结构。慢板在速度变化上,根据剧情的需要可以灵活多变,在丰富多彩的“行腔”和“过板”中,时而表现忧伤,时而表现喜悦,特别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时,语速先慢后快、轻重交错、以气托声,表达却欲言又止的复杂感情时,运用慢板演唱能表达得惟妙惟肖。“三句腔”是慢板上韵中最常用的一种变化腔,它是豫西调特有的唱法,曲调深沉、舒展,宜于表现喜悦、恬静的情景,因第一句后面拖腔灵活优美并又含三个小分句变化而独具特色。

当然,这只是大体上的表现程式,但也足以说明常派唱腔的板腔程式是相当讲究和丰富多采的,这些灵活多变的演唱程式是能够适应表达多种情绪的需要的。

三、情感表现

情感是体现“人的感受、愿望和情思最终诉诸于人的歌唱,这本身便是人的心灵的呼唤,是人的心灵表白的需要,也是心灵间的安慰、同情和共鸣的需要”②。戏曲艺术在表现情感时必须具备唱词的清晰、生动,也还要有声音的运用与节奏速度的变化等技巧有机配合。出音必纯、句韵必清,也有高腔轻过、低腔重熬、断腔、顿挫、轻重等等变化。“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最好的演唱应该是“必一唱而行神毕出”,这样的演唱“方是曲之尽境”。演唱的最高审美要求重在唱出曲情,即作品的内涵和人物的情感表现。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千百年来延续至今,其主要原因就是它在表现人的情感的直接性和真实性。戏曲艺术由于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有不同的人物、场景、配器等,构成了它丰富的创作资源。在戏曲表演中,唱腔则是体现人的感受、实现人的愿望和情思的最好表现手段。为此,演唱者必须充分了解剧中人物在每个故事情节下的思想,并倾注于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同情和宽容。因为每个人物的社会背景不同,经历和遭遇也不同,性格修养亦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更是不同,因此在感情表现的形式和方法上也就有各自不同。只有当你充分地研究这一切,才能在音乐和唱腔上准确、巧妙地表现出不同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

比如在《白蛇传》中,常香玉以委婉的运腔,深深的情爱,倾诉着离别之苦。每逢唱到此处,给人的感受总是那么地强烈,可谓具有“曲尽意无穷、情未尽的魅力”。情感产生奔放的音乐,音乐反过来推动感情的抒发,两者相辅相成,将剧中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戏曲美学观点上看,常香玉所表现的悲剧人物是把人的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主观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交织在一起,产生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悲剧结局,充分揭示了剧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给人以“凄美”的美感享受。

结语:豫剧大师常香玉以亲切、自然的吐字咬字,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恰如其分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格调新颖、刚健清新的表演特色,因其雅俗共赏而流行全国。我们期待着中国戏曲艺术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使常派唱腔艺术“音容犹常在,清香犹伴人,碧玉亦永存”。

参考文献

[1]王豫生.豫剧各种调门演唱法介绍[M]. 河南文艺出版社,1985.12

[2]范晓峰. 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1

[3]苏国荣. 戏曲美学[M].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

倾吐心声作文篇4

关键词:咬字头 吐字腹 收字尾

声乐艺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这是它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不同之处。演奏乐器可以表达乐曲的感情,但无法表达文字具体内容,而声乐不但能唱出乐曲的感情还能清楚地唱出文字,字声结合,感情表达更为丰富,这就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共鸣与交流。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是听众听懂歌曲内容并与演唱者产生情感交流的关键。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咬字吐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能清楚地咬字吐字,歌词和乐音就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声乐艺术形象就无法完美体现。

在声乐训练过程中,如果一发出字音就下意识地把音响横着往外送,就会使音色苍白无力传不远。歌唱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用汉语演唱的歌唱者应按标准的普通话来要求其咬字吐字,要像说话一样放松自然,像朗诵诗歌一样准确清晰。

一、字正腔圆的要素——“出声”“引腹”“归韵”

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根据汉字发音的三个特点归纳为“出声”“引腹”“归韵”的咬字过程是很科学的。

“出声”部分主要由21个声母来承担,也称字头。“引腹”部分即能延长发响的韵母,也叫字腹。“归韵”指字音的收尾。我们可以把字音发生过程概括为三个要点: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

咬字头。字头要闭紧或收拢,字头咬字要重,“重”是针对口腔力量而言的。俗话说“咬字千金重,听者自动容”,就是强调字头咬字用力的要求和声音效果。要求字头适当加强口腔肌肉的摩擦力量,使“出字”喷弹有力。出字前找准口腔内闭拢的部位,喷弹出字时追求一定的爆发力,有助于带动整个字音清楚响亮地送出口外。如“我”(W,双唇收拢);“江”(J,舌前部与硬腭前部挤贴,i,舌面与上腭收拢)。这些口腔完全关闭或接近关闭而后冲破阻力发出来的音素不通透、不延长,但很有力量,是带字音迅速透出口外并决定字音是否清晰致远的基础部分。但千万不能把“重”理解为粗糙、笨拙的猛冲重击,而是要以巧劲来产生重力。可以说,字正是基础,要“正”,就要施巧劲,从而让参与字头发音的口腔肌肉准确灵活地调动。

吐字腹。歌唱语言中的字腹是声音位置的基础,这与平时的念字发音有着很大区别。歌唱声音的线条主要就是由各个韵母连贯而成的,声音是否圆润,主要取决于韵母发音的准确、连贯、流畅与否。同时,字腹又是歌唱中音色丰富变化的基础。字腹要松开扩充,吐音要圆,“圆”是针对声音共鸣而言的。“字是骨头腔是肉”,“腔”可理解为字腹的造型,“字腹”是一个音节中开度最大、色彩最丰富、共鸣最丰满的部分。因此,圆吐是稳定字音造型、使字头和字尾有所依附从而达到“字正”且“腔圆”的重要条件。如“我”字中的o,“江”字中的a,“普”字中的u,这个阶段发出的是音节中的唯一的元音,如“普”字中的u,有的是多个元音中最响亮的一个,如“江”字中的ia的a,都是整个字音发生过程中最响亮、持续时间最长的音素,是字音的中心和主体。字腹是发声结合最紧密的环节,是最能发挥共鸣作用的关键部分。

字腹发音的口腔动作与字头相反,不是收紧而是放松,尽可能让气流在口腔内自由流动,延长音响,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要做到腔圆,字腹的发音应注意咽腔部位适度打开,做到咬字吐字时,既能将字头字腹拆开,又能圆滑地连贯起来,字腹吐圆后还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自然流畅,顺水推舟地倾向字尾。

收字尾。字尾是字音消失前的收尾阶段,是完成字音、决定字意正确表达的重要部分,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押韵”或“归韵”。这是歌词音乐美的基础。如“爱”字的i,“江”字的ng,就是字尾,跟组成字头的音素一样,字尾都是口腔收拢至完全关闭或接近关闭而发出的音素,字尾收韵要轻,要求把稳定成型的字腹轻巧柔和地收到尾音上来,使字音有个纯正、完整的结束。字尾的时值要比字腹短暂得多,力量也比字头松弛轻柔得多。具体的做法是,当字音在字尾上结束时,气流稍减弱,音量稍收小,肌肉稍放松,为下一个字头的有力喷弹而积蓄力量。

事实上,只有把“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三步环环相扣,循环反复,话语流动才会达到连贯清晰、发音准确的效果。

二、说话与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区别与联系

说话和唱歌虽然有种种不同之处,这两种词语表达手段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运用这些共同点在声乐教学中是会有一定帮助的。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歌唱者的读字。好的读字本身就是一项声音训练的练习,对于帮助完善歌声的共鸣作用及气息的稳定支持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方法。因此,可以考虑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提醒学生说话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发声。同时还必须教导学生怎样首先去朗读歌词,读字的整体感觉,还应该捕捉口语感觉,注重一句歌词的逻辑重音和语调的抑扬顿挫。通过字、词、句的含义去支配字音。具体地说,要用情绪和情感的感觉支配字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并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歌词的含义上,以精细准确地表达一首歌曲。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了一半好的歌唱。”换言之,好的歌唱自然伴随着好的读字。从歌曲的解释和听众的立场来说,歌唱者的咬字吐字比起歌唱者的声音更为重要,因此,在歌唱中扎实的咬字吐字是正确发声的重要基础。

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声乐家们对歌唱的咬字吐字,无不提出严格要求。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麄(粗),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又如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提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这里的“绝”是指歌唱的绝技。他将“字清”列于三绝之首,可见其重要性。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继承民族声乐理论这一灿烂文化。

参考文献:

[1]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倾吐心声作文篇5

一束阳光洒落到花儿上,洋溢着美好春意,云朵的绵绵显得如此可爱,仿佛如世上全都是暖暖的味道,是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淡淡的花香引来了许多蜜蜂和蝴蝶优美的舞姿,沉浸在铃铛花的美妙柔曲。微风隐去,套来一根小草的呼唤,微笑的太阳投下了一片温暖,小鸟飞进了蓝色的天空啊,好纯净,天空,你洗过的吗?溪水清澈的流露流向天际,只留下一点儿露珠。晚霞化去,飘落下灿烂,天空的一角只有淡淡的金虹。

一声雷声响起,雨珠飘落,小草手拉手互相帮助,顶过了一阵风雨,在这里,翠竹脸上的水珠催促了他的成长,潮湿的空气中,有着荷花的清香,还有荷叶的清爽。在玉兰花的叶子上写下优美的诗章,洗刷了的鹅卵石在阳光下闪烁,黄昏后,擦去云朵,露出了月亮的皎洁,星星的闪闪烁烁点缀了美丽的印记。透过轻轻的河面,鱼儿睡在贝壳上,那么沉,那么沉。

枫叶带来了一阵喜悦,蝴蝶在天空飞舞,带着翩翩的舞蹈,注意着外面的红蜻蜓,拂过的秋风,有着淡淡夏意,湖边的柳枝飘落了灿烂,留下了惨白的阴影,鸟儿的背影隐去,菊花的花瓣挂了一个又一个,花苞的滋味真好闻啊!果园的苹果早早的挂起了灯笼,金黄的橘子像铃铛一样,落下来的声音,是那样的清脆。

雪花的歌声唤醒了冬天,时不时掉下一大块雪,“塔巴塔巴”,掉下的雪又凝结在地上,小溪冰冻成空气中的冷气,好像有冷艳的目光在偷看,静静的,冰下的小鱼儿在调皮的敲打面上,静静的,空气凝结成冰雾,挂在了高高的树上。

春夏秋冬,没有分别,因为它们在每一年穿梭来回,不分时间,总是在我们的眼中变化无穷。

作者:作文倾心吐露

倾吐心声作文篇6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教学效率低。实施新课标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逐步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理论,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是教师按预设教案上的步骤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们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学会讲解,更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是尊重的基础,是沟通的开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让孩子学会倾听:

一、倾听文本的声音

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文本背后作家的声音。因此,在备课时最重要、最根本的一件事应该是认真研读文本,琢磨语言,调动全身心的能量,领会言语的意义或意味,透过文字符号倾听文本中人物及文本背后作者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倾听到那些值得回味的、令我们终身难忘的声音:风娃娃深吸一口气使劲吹向风车抽水的声音;纤夫们玩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的声音;小刺猬对小獾真诚的夸奖声;秋天的雨轻轻、柔柔地打开秋天的大门的声音……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自己在阅读的感知、理解、鉴赏方面优于学生。

带着自己倾听来的激荡着我们内心的声音和自己独到的见解走进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领略如鱼得水的感觉!

二、倾听学生的声音

倾吐心声作文篇7

一、倾听是一种尊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的价值。从小就要让学生明白倾听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对别人尊重的体现。学生不仅要认真倾听教师的语言,还要倾听同学的发言。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作用。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口齿伶俐还是吞吞吐吐,教师都要专心去听,偶尔稍作提示,但绝不会去打断。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长此以往,学生倾听的习惯就能逐渐养成。

二、倾听是一种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书,他们的思想不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要运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批评地倾听,汲取其他同学发言中的精华部分,学习其他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开阔思路,激发思考,引起反思,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倾听是一种乐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是不可能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活泼好动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那么,我们如何激起学生倾听的乐趣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1.优化教学,产生倾听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课题引入音乐、儿歌、图像、故事等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倾听兴趣,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主动探索欲望,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有丰厚的底蕴,驾驭、调控课堂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的叙述、讲解、朗读等都应该具有强烈的感情,语言绘声绘色,语调抑扬顿挫。这样艺术化的教学语言也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积极倾听的欲望。

2.激励评价,体会倾听乐趣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要真诚而热情地给予认真倾听的孩子肯定与赞赏――“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耳聪目明,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听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这样的激励性语言表现出的是教师对学生言行的关注,对学生的表现发自内心的欣赏。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在这种欣赏、激励、赞美的评价形式之下,学生体会到了倾听的乐趣,同时也会产生仔细倾听的不竭动力。

3.自主学习,提高倾听质量

倾听要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就必须放手让学生在民主、轻松、自然的环境中锻炼,而不是在教师“虎视眈眈”的监督下培养,否则培养出来的不是习惯,而是一种假相。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认真去倾听和思考,并能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互动评价中学会倾听,懂得欣赏。

“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让学生学会倾听,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学习。让我们领着学生一起倾听花开的声音,倾听小树发芽的声音,倾听雨点落地的声音,倾听风吹树叶的声音……

倾吐心声作文篇8

主题词:流行音乐;情感;唱法;歌词

流行歌曲是一门词曲交辉的综合音乐体裁,具有复杂、巨大的多元化风格体系,即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相互的内在联系,构成国际间交流传播最广泛的声乐文化现象和体系,几乎存在于各个民族、各类文化层次的人群中。在流行歌曲的逻辑定义中,流行歌曲首先是属于音乐的类型之一。因此,就流行歌的性质而言,其隶属音乐。流行歌曲的性质是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型,它降低了群众欣赏的门槛。流行音乐和其他音乐一样,需要真挚情感的倾入和配合。

1、流行歌曲歌词构成的基本特征

不论流行歌曲形式怎样发展和变化,总是围绕着歌唱这个中心,而歌词就成了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讲,歌词构成主要有三个特征:(1)抒情性。有感而发,由情而作,是歌词创作的基本契机。也可以这样说,流行歌曲最为重要的审美趣味主要表现在音乐作品呈现出的泛情感化倾向。这是它区别于纯粹的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其他音乐艺术的一个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审美指标。以韩红演唱的《青藏高原》为例,“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古的期盼”,是一种站在高原上对自然和生命的呐喊。孙楠的《红旗飘飘》,“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你是我的自豪”。运用了夸张、拟人的手法,以浪漫的情感,通过对五星红旗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强大的祖国的自豪、骄傲的情感。(2)形象性。歌曲歌词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语义功能,由于歌词语言的多义性和情感意象,往往渗透着主观复杂的心理感受。在流行歌曲中,文学语言获得了和音乐语言同等的地位,观众在对歌曲的欣赏中不仅听到的是音乐,还听到了诗性的语言。词作者曾宪瑞说过,“一首好的歌词,应当带有音乐特色的文学美和闪耀文学光彩的音乐美,集文学美和音乐美于一身,使之谱曲能唱,离曲能赏”。像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不仅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性,还具有浓郁的诗意。譬如《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歌词简洁,结构分明,并隐约带有故事性的特点。“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是否能够登上你的客船”,突出了创作上的时尚性、通俗性特征,成为歌曲中经典的流行句。(3)叙事性。流行歌曲中歌词的形象特征并不是语义直接提供的,它必须借助于比喻和描绘才能显现。而它的叙事性也是把歌词的抒情性同故事性、戏剧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扩展歌词所能反映的生活面,丰富歌词塑造的人物形象,从而将故事的抒情和故事的叙述完美统一起来。以《丹顶鹤的故事》为例,“从前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词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女孩为保护丹顶鹤而陷入沼泽失去生命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齐全,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一应俱全。打破了以往歌词只反映故事片断或单纯感慨抒怀的模式,加以曲作者迷幻、优美的旋律,听众在意识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反复吟唱的主题得到升华,使故事情节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故事的结尾不免有些凄凉,却透露出一种悲壮的美。成功的叙事歌曲不仅具有诗歌所带来的诗意美,还具备了叙事带来的戏剧美,使歌曲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

2、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

流行唱法的总体风格是题材的娱乐性和简易化,故多用自然嗓音,音域不宽,亲切随意,吐字清晰,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近的是也讲究声音的通透、腔体的打开和气息的贯通。正确地用气老一辈声乐教育家提出了歌唱由气、声、字、腔、情五大块组成的理论,所以首先要掌握呼吸这一演唱的首要环节。正确的用气状态:歌唱时的呼吸是通过鼻腔和口腔同时进行的。歌唱时,也就是呼气时仍要保持吸气时的感觉和状态,用这一吸一呼来保证发音,也就是为歌唱保证气息支持。换气时,呼吸器官不宜完全放松,应尽量保持吸气状态以便于再吸气;歌唱结束时先收声再收气直至完全放松。流行歌曲的演唱依靠气息的支撑,因为它与歌曲的情感、不同的风格相结合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流行唱法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渲染,呼吸乃是关键。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的思想情绪的时候,呼吸用得很强,声带震动频率很高,甚至形成一种好像是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深沉沙哑的声音色彩夸张放大,让观众也感受到这种情感信号,以此来加强演唱效果;尤其在表达激情的高峰(高潮区或高潮点)时,呼吸的深度和力度必须加强。这时在腰围的横隔膜处形成强有力的拉紧状态,声音才会产生较强烈的爆发力,发出类似于呼喊的声音而产生强烈色彩。比如“九月九的酒”、“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等。这时的情感体现已经达到近乎自然的状态了;因为这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至极,旋律已经退居其次了,情感成了首要的表现手段了,气与情这时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气声和轻声则是重在抒情性,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柔和、均匀,与声音的婉约保持一致。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适时准确控制与运用体现出了声乐上的技巧。正确地用声歌唱者在演唱时,各共鸣腔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喉咽腔,因为用喉咽腔演唱发出的声音自然质朴,可塑性很强。而在演唱流行歌曲时,恰恰是自然和半自然的声音特色,只是根据歌曲的不同,喉咽腔打开的略有不同而已。

这种不同来自音乐体裁的不同,演唱风格的不同,情感需要的不同。如演唱《酒干倘卖无》时就要打开得多,而演唱《绒花》时就要打开得少一点,演唱《女人是老虎》、《不老的爸爸》等歌曲时就要将喉咽腔憋住,只留下一个窄窄的通道开合。在喉咽做不同的开合动作时,软愕也随之联动。流行唱法并不需要像美声唱法那样特意用抬高软愕来制造高位置共振,软愕的功能是可以协助喉咽腔增加歌曲的表现力,显示歌手的声音素养,还可以保护声带和咽喉。在演唱强音时软愕可以配合喉咙的打开而自动闭合,在演唱弱音时软愕也可以适当抬起,这样恰恰可以减弱一部分强气流对声带与喉咙的冲击。在流行歌曲中,一些抒情性的歌曲往往注重声音的柔和圆润、松弛流畅,这时的喉部不必用力拉紧,而是要松弛,在抬起软愕的同时把声音控制在软愕及咽部,使气息能均匀地流动。在流行歌曲的演唱中要改正以下几种不正确的发声方法:(1)喉音。由于喉头颈肌和下颗肌肉过于紧张.舌根过于隆起.在追求音高量时不是用呼吸来支持,而是咙;这样出来的声音往往带着,我们称之为喉音。(2)鼻音。部分唱者呼吸基础不好,方法不此软愕下垂,发声时不能提由于上舌中部的隆起挡住了与口腔的通道使声音仅能通腔而形成混浊的鼻音,而鼻音无生气、缺乏表现力。(3)羊声。歌唱者模仿邓丽君、张学友等派演员,片面追求声音的颤动正确地抖动咽喉的肌肉,或因吸肌群的张力控制不当,使声波动速度太快或摇摆不定,犹叫,严重影响了歌唱者的声音。(4)白嗓。由于歌唱者气息太浅,平直无味,完全没有了圆润和,尤其是韵母在拉长音时口型定,这种声音我们称之为“白嗓”。产生白嗓的主要原领关节不能灵活的开启与闭额迟钝,唇部拘谨,舌根僵硬(5)“喊歌”。由于演唱者的基础不会用优美、柔婉、有表情的来歌唱,只是用大声喊叫发出声音来唱歌,以为歌声的响壮是靠用力吼出来的,超越固有的音高去歌唱,往往青筋、颈粗脸红,形象极为紧张恐这种喊歌不会持久,很快就会。为了纠正以上错误唱法,首先会深吸慢呼,然后准确判断发置,修正不良发声方法;要找验的老师对症下药,唱高音时出真假声切换点,力求切换得无痕,以求得正确的音色。气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通过对语言的特征来予以表现。常言说,气为声服务,声为腔服务,腔为字服务,字为词服务,词为情服务,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气、声、字、腔。字前面连着气和声,后面连着腔和情,可见吐字的重要性。要想吐字清晰,除了各种地方性的,少数民族的特殊唱法外,一律用普通话来咬字,就是用汉语拼音的方法,练习时把字头、字腹和字尾放慢,以字练声,熟练以后渐加快直至正常速度,同时依序进行唇音、齿音、喉音、舌音、牙音的练习,十三道辙的归韵练习。在掌握了以上方法的练习之后再朗诵歌词,继而进行哼唱;也可以先放成名歌手录制的光盘再模仿之。地吐宇流行歌曲演唱的又一特点是的口语化和生活化,需要演唱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

3、流行唱法需要情感的配合

“情感”里既有情,还有“感”,“情”是宣泄什么情绪?是思念?是爱怜?是愤怒?是失望还是激昂?“感”是感受,感悟,把听者带人“情”中共同去“感受”,不是常常见到在演出中歌手与观众互动的场景么?有时观众和着歌手演唱的节拍,有节律地击掌或摇动手中的道具。这些互动都是在煽情,这也是有别于美声和民族唱法的歌手的重要一点。流行歌曲既然篇幅短小、易记易学、音域不宽,富于即兴性,那么也是最容易产生共鸣和互动的演唱形式了。这种互动性就是“情”和“感”的具体体现。听严肃和高雅音乐要正襟危坐,着装礼仪都要讲究严肃,不许互动,这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从这一层面意义上来说,流行歌曲的社会功能是十分强烈的。但是这种情感的外露要掌握尺度和分寸,具体到哪一乐句、那个词、那个字、需要如何来倾吐,要把握得体,过分或不足都会减弱表现力。比如有的歌曲,某句歌词是中度的,你就不要用强烈的情感去表现,否则就觉得搞笑了。比如歌词中唱道“深深地爱着你”时,演唱者表现得过于痛苦,眉头紧锁不算,一手还捂着胸,一只脚尖点地,就让人感觉夸张得可笑而减弱了感染力。在同一首歌里,要把情感高涨的地方事先设计好,要有铺垫、有准备,还要设计好高潮后的情绪的下降幅度,总之自然协调就是了。

音乐承载着人类的悲欢恩怨、美丑善恶,它是人类在自身进程中生生不息的衍生、映照和审判,是人生梦想与理想最强烈的音符和色彩。流行音乐目前越来越重要,更能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只有倾入真正的情感,掌握正确的技巧才能更好的把握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张旭东.略论通俗唱法非通俗性.人民音乐,2006(5).

[2]周建新.现代歌词中的诗歌形态.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6).

[3]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上一篇:读书笔记大全范文 下一篇:木桶理论的启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