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国崛起有感范文

时间:2023-11-16 21:18:56

读大国崛起有感篇1

关于“崛起”的概念本身,只要大家能理解“发展”的概念就应该很容易明白,问题在于周牧之教授有什么东西,需要一本书来表达?除非这个理由足够冠冕堂皇,或者实实在在地让人难以抗拒,否则我们没有必要为这一叠铅字埋单,投入时间去阅读就更是一种浪费。

同样是讨论“中国崛起”的话题,但本书的着眼点却与其他言论有所不同:它不是独立地论述中国经济,而是力图描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它以历史造就了现代中国的全新视角对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进行解析;它以专家的洞察力和学者的客观冷静提出了促进分配和再分配公平,营造成果共享的社会机制,社会结构向强劳工、强消费者型转型等问题;它不局限于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还探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如何适应日益深化的国际大分工大合作,探索与亚洲联动发展的崛起之路。它以丰富的素材描绘了中国社会大变革之迅猛,动荡之剧烈,力图分析和把握中国经济的总体构图、时代脉搏和症结,剖析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机制,系统地提出了对社会经济改革的政策建议。

在绝大多数国人对于“崛起”还尚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或缺少理性思考时,本书却以新颖的写作手法,为普通民众补了一堂“中国崛起”课,这是极有意义的尝试。

当我们被国际上“中国”或“中国崩溃论”煽动得几近失去理智、整个社会浮躁不安时,本书在一旁冷静地呼吁我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崛起”,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谨慎地巩固我们的发展方向,理智地守护我们辛苦创造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论:崛起的机制与课题》就彰显了一分公民的责任,希望在隐约闪动,吸引着乐观而勇敢的人民不断向前。

当然,以图书的方式或者名义,重新提起“崛起”这个老话题,在今天,与昨天并没有什么不同,其效力远没有像当天的报纸一样“过期作废”。所以,我要记住这本书的名字,我要阅读它。有可能我不太喜欢它的内容或写法,但我会恭敬地把它陈列在书架上,我曾为书架上收藏的那些优秀的图书感到内心的充实,而这本书或许会提醒我不要忘记别的一些什么。在一册册包装精美、藏掖着“精神光辉”的图书中,这本书也许会像是春节晚会的舞台上站着农民工的身影一样,会有些土气,会让一些人看不惯,但它的分量,与其他任何一本书相比,都不会逊色。

读大国崛起有感篇2

和平崛起屡被误读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展,经济发展的腾飞之势,使西方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探讨如何应对崛起之后的中国,而讨论的结果却是各式各样的“中国”。为回应国外对中国发展的种种猜疑,2003年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后来又使用了和平发展的概念,表明了中国决心走一条不同于以往大国争霸的崛起之路。和平崛起概念的提出,有效地回应了中国,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但是,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承认中国和平发展的善意,国外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各种误读仍然存在。

有人认为,大国的崛起必然导致战争。大国追求的目标是权力或者安全,而一国权力或安全的增加,必然导致其他国家权力和安全相应地减少,从而构成对其他国家的挑战,进而引起冲突。随着自己实力的增长,大国的扩张意识也在增长,除了霸权国家之外,没有一个大国是安于现状的,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就一定会向外扩张或者称霸,只有成为霸权国家,它才会感到安全有了彻底保障。中国也不会例外。

有人认为,国际关系体系是一个靠均势来维持的动态平衡系统,大国之间力量的消长将造成国际关系结构的破裂,导致旧的国际力量均势失衡。大国的崛起总是导致国际秩序重组,并不止一次地引发战争。中国无可否认是一个大国,它的崛起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当然也是相当巨大的。

有人认为,中国与西方世界不同的身份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文明冲突论者”认为冷战结束之后,世界上的冲突可能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展开,其中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可能形成对西方文明的挑战。“民主和平论者”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国家之间能够实现和平,由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要中国接受国际社会的基本制度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来自身份的矛盾将构成一种新的结构性冲突,崛起的中国有可能以非和平的方式冲击国际社会。

有人认为,历史上中国是“中央帝国”,文化中含有扩张的因子,中国的崛起有可能是恢复华夷秩序,重新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历史上中央帝国的文化优越感和近代遭受世界列强欺侮的经历,都会使中国难以安于现状。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怀有一些自利的机会主义想法,认为中国提倡和平崛起恰恰是侵占中国权益的良机,成则占得实利,不成则可以攻击中国为扩张主义。

建立在征服与争霸意识上的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种种误读,似乎正在成为遏制中国、挑衅中国的具体行动,从而恶化了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误读中国的深层原因

国际上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种种误读,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首先,西方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的历史经验。自欧洲建立了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国际体系以来,大国从来都是伴随着战争的硝烟崛起的。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奥匈帝国等国家的崛起,都伴随着大量的战争。美国的崛起恰恰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没有战争,就没有美国的崛起。西方文明史就是一部争霸的历史,正如陈独秀先生说:“无一字非鲜血所书。”

其次,西方文化的外向性和对“力”的崇拜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识。西方文化具有强烈的外向性,充满了冒险和进取精神,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对外界的探索。西方文化突出个人和强调竞争,培养了人们对“力”的崇拜意识。西方经典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把“权力”作为最核心的概念,就体现了这一意识的深刻影响。因此,民族国家兴起以后,这种对“力”的崇拜就演变成了武力竞争和扩张意识,国家之间战争不断,而其最终表现就是围绕国际霸权的争夺。

第三,西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宗教上的一元论造就了西方对中国某种身份上的排斥。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二分法的类属性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认为A就是A,B就是B,相互之间不能转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相互独立的不同类属构成。在每一种结构中都存在正反两个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对立和冲突,只有当一方占据了主导地位,消灭了另一方,这种内在的非调和性矛盾才能得以解决。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宗教的一元论结合起来,则为西方国家对不同文明的征服提供了合理借口。宗教上的一元论否认其他宗教存在的合法性,因此,频繁的宗教战争和对异教徒的残酷迫害,是西方文明史的另一写照。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形成了西方认识世界、认识国家之间关系的定式,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征服与被征服被认为是国际关系的常态。从历史上的“黄祸论”到今天的“中国”,都有这种身份排斥的成分。

第四,对历史上东亚朝贡体系和当代中国认知上的时空错位是误读中国和平崛起的又一原因。中国周边大部分国家都曾受到近代殖民体系的残害,对不平等的国际体系深恶痛绝。而古代东亚也存在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不平等的朝贡体系,中国的崛起自然会引起中国建立某种朝贡体系的担心。实际上,朝贡体系下中央帝国仅仅满足于万国来朝的“名分”,而各周边国家则得到贸易之实利,且朝贡关系并不是征服关系。在厚往薄来的原则下,中原帝国往往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朝贡体系因而和实行政治上欺压和经济上盘剥的西方殖民体系有巨大差异。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在国际上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平等互利是中国开展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并宣布永不称霸。朝贡体系既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违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以殖民体系来类比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认为当代中国仍然追求恢复的荣耀,无疑是认识上的时空错位。

国际上对和平崛起的误读显然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以西方国家的争霸史、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殖民体系和古代封建皇权来看待中国和平崛起,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超越争霸,共享繁荣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面对外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误读,面对因这种误读而产生的恐惧,面对因恐惧而产生的对中国的遏制和各种挑衅,街头政治只能宣泄一时之愤。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和平崛起是我们自己的事,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影响中国崛起的关键是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强大。只有自己发展起来了,自己强大起来了,解决好了自己的问题,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经受得住国际上的任何风浪,也才有资格选择和平崛起。

我们还要明白,和平崛起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基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全球化时代各国获取资源不再通过战争的方式,核武器时代人类文明经受不起变更国际体系的战争。中华文化内敛、中庸和包容的品格,能够使中国与霸权国家共存、与不太完美的国际体系并存、与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存。中国的文化积淀使中国的崛起有可能摆脱西方大国争霸的传统逻辑,使一国的崛起不再是另一国的衰亡,国际关系不再是一种零和游戏,从而超越丛林法则、霸权轮替的国际关系传统路径。

当然,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不扩张、不争霸,不以战争的手段谋求自己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害怕战争而不去捍卫国家自身的利益。若视和平崛起的战略宣示为中国维护自身权益包括海洋权益的“紧箍咒”而肆意侵犯中国的权益,迟早要吃大亏。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读大国崛起有感篇3

一、《决战崛起》是一首中华儿女的逐梦之歌

专家们认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内容的中国梦,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是全世界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龚盛辉、曾凡解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决战崛起――中国超算强国之路》,生动描述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创新团队不畏强国重重封锁、围追堵截,躬身冲刺、奋起直追,从“冰城筑梦”到“银河追梦”“天河圆梦”数十年艰难曲折的创新实践,是一曲中华儿女的逐梦之歌。何建明说:“《决战崛起》紧扣时代脉搏,高唱中国梦、强军梦英雄赞歌,展现了炎黄子孙在超级计算领域,在比美国落后20年的情况下,通过冰城筑梦、银河追梦、天河圆梦三个阶段,最后登上世界超算之巅并创造连续六次夺得世界第一惊世业绩的艰难曲折历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般的报告文学,也是这两年来一部非常优秀、非常重要、值得庆贺的作品。‘两会’上,我一边学习政府工作报告,一边看这本书写银河、天河超级计算机艰难曲折发展历程的作品。觉得这个题材非常好、非常重大。用报告文学表现国防科技重大成果,是文学家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国防科大的两位作家,把国防科大银河、天河超级计算机技术攻坚故事写出来,不仅非常及时,而且让人读了很提气、很振奋,是部值得庆贺、反映时代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品。”

中国梦到底能不能实现?这是现在全国人民共同关心、思考的问题。专家认为,《决战崛起》所描述的中国计算机登顶之旅,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李朝全所说:“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是中国梦在科技领域的鲜活实践,是中国梦的典型缩影。正如书中叙述的那样――大洋彼岸的科学家举起香槟酒庆祝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时,中国政府统治者正在下达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进攻的命令,这说明中国的计算机技术攻关是在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起步的。但中国的科学家们面对落后,不是沉沦气馁,而是奋起直追。建国之初,慈云桂等一批青年科学家发誓要让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韧不拔、刻苦攻关,向着心中的理想顽强挺进:哈军工时期,他们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专用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第一台每秒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为中国计算机赶超世界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他们向世界一流发起冲刺,完成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第一台每秒10亿次等银河系列巨型机工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21世纪初,他们通过大胆创新掌握了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核心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创造了世界超算排名七次第一、六次蝉联冠军的奇迹,令美国总统奥巴马数次为之感叹。两次视察天河超级计算机,欣然批示‘天河二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超级计算机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超级计算机成功登顶之旅,昭示炎黄子孙:中国梦虽然关山重重,但‘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研讨会上,专家们在谈到民族崛起这个时代主题时,有一个共识: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充满抗争。目前中华民族的崛起,就面临着西方国家的疯狂围堵。在此情况下,中国梦如何实现?丁临一认为,《决战崛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他说:“超级计算与科学理论、科学实验一起,被称为‘支持现代科技大厦三大支柱’,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产业,西方国家一贯采用‘一卡二冲’战略进行残酷封堵、无情打压,并成立专司其事的国际机构‘巴统’。对发展中国家没有的高科技产品进行严格禁运,对技术进行严密封锁,中国的教授出国考察提出要一枚针阀作纪念时,对方的一名蓝领竟然冷漠地说‘NO’;发展中国家研制出自己的产品后,西方国家立刻对同类型号大幅降价倾销,把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产品挤出市场,同时对新机型、新材料、新技术实行更加严厉的封禁,真可谓围追堵截、伎俩使尽。尽管如此,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不屈不挠,瞄准世界前沿紧追不舍、攻坚克难,终于在21世纪初,抓住世界超级计算机发展面临“瓶颈”这一战备机遇,果断打响‘上甘岭战役’,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超算之巅,让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登上世界科技竞赛最高领奖台。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在世界强国围堵中决战崛起的故事,给予中国梦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没有仁慈的对手,只有残酷的较量,民族崛起拼的是胆气、拼的是实力,只有像中国计算机科学家那样,面对强手勇于亮剑、敢于决战,才能突破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才能突出重围、抢占巅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决战崛起》彰显了创新强国、

创新强军的时代主题

提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战崛起》在当下出版,可谓与时代脉搏同频同振,创新也是研讨会上专家们讨论最多、反响最热烈的话题。李炳银心情激动地说:“我国现在在国际上能叫得响的有三项,就是‘天上’的银河、天河超级计算机,地上的高铁,海里的蛟龙号,这都是国际领先的。对于天河、银河计算机,没看这部作品之前,总觉得它就是个数字计算问题,没想到它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领域保持世界‘六连冠’了不起,把奥巴马都惊动了,让他感到有一点忧虑了。从书里看到伊拉克发出去的飞毛腿导弹,绝大部分都让在沙特的美军拦截住了。为什么?因为有超级计算机的精确计算。由此可见,超级计算机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作用有多大。这部作品不愧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让读者看到了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提振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

赵晏彪的发言,一开始就谈到了创新主题:“创新发展理念像一条红线,贯穿于社会各行各业,牵起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奏出激越昂扬的‘中国创造’强音。恰逢此时,读到了龚盛辉、曾凡解撰写的报告文学《决战崛起――中国超算强国之路》,字里行间,桩桩件件,无不渗透着中国科学家们‘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永无止境,挑战永不止息’的‘中国创造’时代精神。尽管中国有些人以抄袭、拷贝和‘拿来主义’为荣,但仍然有一批仁人志士迎风而立。正如德国《明镜》周刊评论说:‘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常被西方扣上拷贝的标签,天河一号的成功说明了中国已经是个创新国家。’这段话让人非常自豪。作品中的重量级人物慈云桂,他作为中国电子管领域的领军人物到英国访问,他见证了什么是发达国家,所见所闻让他感到了震撼,当我们还在拼命研究电子管计算机时,西方社会已经是晶体管时代了。那一夜,伦敦的风景如此美丽,但他的心里却是无限的苦楚,他暗下决心要研制出中国晶体管计算机,为国争光。他的胆识尤其是他敢于说不的气魄,不仅是伪科学家还有不敢说真话的人所汗颜的。”

曾几何时,那些“网络大威”们,有的说:“中国超级计算机是面子工程。”有人则妄自菲薄,说“中国无大师”。对此,汪守德在发言中予以有力回击:“看了《决战崛起》很振奋,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三个关键词:大国、大师、重器。关于超级计算机,书中反复强调‘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这句话,心里为之一振,没想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繁荣,超级计算机竟然作出了这么大贡献!今天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国家拥有更多的重器,心里就更有底气,就不怕别人挑拨、施压。这部作品具有前沿性,它描绘的中国超级计算机攻坚领域,是一个非常前沿、外国人捂得非常紧的领域。两位作者把这个领域的精彩故事展现出来,激励全国人民、全军官兵向中国梦强军梦奋勇前行,有着很好的社会意义。”

三、《决战崛起》充盈着一股回肠荡气的精神传承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说“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灵魂。”专家们认为,《决战崛起》描写的中国故事、中国科学家、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中国科学家独有的中精神,是他们在科技战场上披荆斩棘、屡创辉煌的精神利剑。正如葛笑政所言:《决战崛起》有一个重要特质,就是中国军人在国防科技创新战线上的精神传承。作品中用“上甘岭战役”这个词表达我国在超算领域与美国、日本等国的竞争,非常形象而又贴切。上甘岭时我军是什么装备?美军是什么装备?那真是天壤之别。但是我军将士守住了上甘岭,美国的几十万发炮弹把那片土地翻了几米,我军将士仍然坚守在阵地上。在超算领域也一样,无论困难多大,我们的科技将士勇于拼搏、前仆后继,终于实现了世界“六连冠”,这个惊世逆转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个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中国军人精神信仰的传承,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王跃文曾应邀到国防科大参观,参观了天河机房。他说:“我是写小说的,为什么读这本报告文学依然如此动情?主要是作品有一股荡气回肠的浩然之气贯穿于全书始终。建国初期,面对‘苏联老大哥’那些专家的傲慢、蛮横,一位女科学工作者说,不要听他们的,我们自己弄,这就是中国年轻科学家们的骨气。中,以慈云桂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经历了一场炼狱之劫,但他们哪怕在黑牢里仍然尽可能地做研究。他们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从旧中国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知道一个国家积弱积贫,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对国家的正气始终没有失去过,他们身上的献身精神从没有泯灭,也正因如此,在那么艰苦甚至是苦难的环境下,把一代代计算机研制出来,并通过一代代银河人不懈努力,最终创造了世界‘六连冠’,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豪迈之气!”

《决战崛起》书写的以慈云桂、周兴铭、陈火旺、卢锡城、杨学军、宋君强、廖湘科等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大学超级计算机创新群体,是一支以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为理想追求的团队。为早日“让外国人对中国超算刮目相看”,西方国家封锁越严,他们越是坚持“要干世界一流机型”;科研攻关越是困难,他们越是要求自己把任务周期前移;艰难险阻面前,他们争先请战,“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分配国家奖励资金时,他们又抢着退让,“别的同志贡献比我大,奖金应该给他们”;他们为祖国的超算事业贡献了青春,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中国巨型机之父”慈云桂痛心地感叹:“将来我去见了马克思,把倒在科研岗位上的战友集合起来,可以再组成一支地下银河队伍。”凭着这样一种精神传承,他们用落后元器件研制出先进机器、用别人十分之一经费干出水平相当的型号、用别人一半时间完成同样的工程任务。龚旭东认为:“银河人、天河人这一系列超常规的举措、超想像的牺牲、超水平的业绩,源自于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源自于‘胸怀祖国、志在高峰、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天河文化。中华儿女握有这样一把精神宝剑,就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披荆斩棘、逢山开路,迎来属于中国的那轮鲜红的朝阳!”赵晏彪也感叹:“在当下拜金主义一波接一波的浪潮中,国防科大师生不为金钱所惑,为中国书写了强国大梦。《决战崛起》写出了几代银河人、天河人默默无闻的奉献与牺牲,让今天享受计算机带来快乐的人们,在偶尔一瞥时,将慈云桂、康鹏等人的名字记在心里,这便是这部作品书写者的功绩。”李朝全则认为:“这部作品写出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心血都投入到为国家强大、民族富强的伟大事业中,他们一切为了国家利益、一切为了国家荣誉、一切为了国家安全的浩然之气,体现了一种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和社会担当。”

徐忠志认为《决战崛起》为广大读者开启了新的知识之窗:“这本书讲的就是中国精神、中国的独特故事、中国独特的人物及其创造的中国独特的科技。这本书有着重要的科普意义,书中的很多知识我们似乎知道,其实很陌生,但它却深刻影响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个团队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让外国人惊讶,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团队从总师、副总师到各分系统骨干都非常年轻,这是让外国人真正害怕、真正能让中国超越他们的资本。”

专家们一致认为,《决战崛起》释放出的精神力量,是作品最出彩之处、最大价值所系,亦是作品最感动人、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正如许永鹏所说:“《决战崛起》是一部弘扬中国精神、书写当代军人情怀、展现强国强军壮阔历程的军事文学作品,是近几年军事文学创作推出的一部比较有分量的佳作。这部作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思想内涵,很贴近和符合部队实际,读者反应非常好,特别是在部队非常受欢迎。”

四、《决战崛起》是一部史料翔实、

故事感人、题材新颖、思想深刻的作品

时下,文学界“非虚构文学”非常流行。但很多“非虚构”作家(甚至是大部分非虚构作家),只写自己眼里的生活,是纯粹的主观表达。专家们说,这种写作倾向,已经完全脱离了“非虚构”的本质,把“非虚构”变成了个人对生活的任意评价,甚至是对我们国家的负面的评价,这不完全是一个文学写作的问题,而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如此不负责的写作态度必须予以摒弃。何建明认为,《决战崛起》对于纠正这种偏差带了个好头,“这种作品读起来让人特别感动,这种感动来首先来自于真实,尤其是以慈云桂为代表的几个人物的描写非常客观、动人、有深度,给人印象十分深刻。那几个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同志,都非常年轻,最年轻的36岁。真没想到搞计算机也要作出这么大的牺牲,他们的事迹读起来让人心痛。现在社会上从正面说好人、说好事是不太容易的,而说坏事、说坏人、说坏话非常容易,而且还传播得很快。《决战崛起》写的都是好人好事,是一首正气歌。”

李炳银也对作品的真实性大为赞赏:“《决战崛起》这部作品和那些所谓的‘非虚构’作品不一样,它很客观很充分地传递了天河、银河团队的精神,反映了生活的主体,是一部非常真实,非常激动人心、鼓舞人心,能够激起我们民族伟大豪情的作品。”

董保存则认为《决战崛起》是一部具有史学意义的作品:“对于大部分读者,尤其是那些几乎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全部献给军队的老兵,真正对计算机尤其是它的发展历程并不了解。我通过读这本书,系统了解了中国军队的科技人员什么时候开始干计算机,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多少挫折,又是如何创造世界‘六连冠’奇迹的。同时,两名作者又把这部史书写活了。它写了一个群体,写了包括彭老总、张爱萍在内的很多大人物、小人物,有的人物通过一个细节、一个情节,就活生生站起来了。有的细节很感人,比如婚礼上放DV的场面就很特别,尤其读到科学家一个一个去世时,让人有一种眼眶发酸的感觉。”

环顾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军事技术创新的竞争尤为激烈,军事力量的较量,越来越表现为军事科技创新的较量。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最直接、与时代联系最紧密的文体――报告文学,在讲好强国兴军故事方面,无疑具有巨大的文体优势。然而近年来,军事科技题材报告文学虽时有问世,但精品力作寥若晨星。专家们认为,导致这种文学成果与现实需求悬殊的原因,主要在于军事科技报告文学创作的高难度。正如刘琼所说:“《决战崛起》最大特点是题材的创新和创作的艰难。现在写中国故事很少,能讲中国故事很可贵,尤其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的高科技故事,更是难得,题材上有突破性。知识分子的科研生活,其实不像写戏剧作品、文学作品那样有很强的戏剧性。一个个攻关突破的过程,虽说像打仗,但并不像打仗那样充满戏剧色彩,它不仅单调,而且是不断重复,细节很难找到,要把这样的作品写活是难点。另外高科技领域高深艰涩,要让这样的内容让人读懂,首先作者自己要消化、打磨,再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另外,军事题材好多东西是不能写的,这又增加了作品创作的难度。这部作品能写到这个样子,能让人读懂、读进去,有些地方还写得很好,已经是个不小的突破。”

对于《决战崛起》的创作难度,傅逸尘也深有同感:“大家都有过创作的经验,知道采访科技人物时,发现他们工作生活中根本没有更多的故事可言、没有多少细节可挖掘,而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又不允许自由发挥、主观虚构,所以这种题材的创作难度非常大。”因此,他对两位作者的创作勇气深感钦佩:“报告文学作家在面对历史,尤其是面对重大的决定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历史,应该从正面积极发言。现在可能只有我们军队报告文学家在迎难而上、积极作为。中国所谓最当代的文学家,他们是不是还具有这样的文学理想?毫不客气地说,现在很多顶尖的中国作家已经没有这样的职业信仰,也丧失了概括和把握时代文学的能力。而《决战崛起》呈现的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间喜剧,是部张扬民族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报告文学作品。从此意义上说,《决战崛起》及其两位作家令人钦敬。”他还由此而生发了对报告文学本体问题的思考:“读了《决战崛起》后,不禁联想到关于报告文学的评价的问题,感到急需建立一个专门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决战崛起》是高科技题材,很难懂,更难写,有的还不能写。对于这一类题材的限度和难度,应该得到重视和凸显,不能按照虚构叙事或者小说叙事的所谓文学性标准来衡量和要求。”

军事科技报告文学创作的难度,从另一个侧面突显出作品的特别价值――稀缺性,汪守德认为:“该作品有着很强的专业性。两位作家要完成这部作品,要经过系统的学习研究,弄懂弄通作品涉及的专业技术,起码要做到‘内行觉得不外行、外行觉得是内行’,要做到这点不容易。”

专家们还认为,《决战崛起》不仅史料翔实,而且具有思想力量。王山说:“从《决战崛起》可以看到对于科学的尊重。我们要提倡对科学的尊重、对时政的尊重。这部作品告诉我们读者、作者、出版方有必要修正一下目光,不仅要接受而且要学会欣赏一些更严肃、更扎实、更认真的东西,也许大家在理解、认识这些东西时,会感到一些沉重和枯燥,但我们必须接受。我们做事情,无论大事小事,不仅仅停留在一种蜻蜓点水式、游戏式的层面上,就像做龇垡谎,拌一拌就成了。我们现在太急于求成、太喜好于一些轻飘飘的语言或者趣味的游戏,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麻痹,是空心化和泡沫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的写作和它的存在,可能是另外一种值得肯定、值得大力提倡的方向。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做每一件事都需要非常认真,都要力求深入和科学求证。”丁临一认为:“这本书通过描写超级计算机研制过程,启发大家反思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环境、国家发展的大好形势,维护好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本书另一个可贵之处,就是为献身于民族计算机事业的科学家们树碑立传,而且还面向未来进行了深入思考,尤其是对科技与国家安全的思索,对今天、对我们是一种警醒。”

专家们认为,衡量一部作品有没有价值,一是看能不能带来新鲜的阅读感受,二是看能不能带来新鲜的阅读思考。杨晓升说:“用这两方面衡量这部作品,我认为它是成功的。首先它给我带来新的阅读感受。现在每个人都在用计算机,而且已经用了几十年,但是大家对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及其重大意义知之甚少。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中国超级计算机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登上世界巅峰的辉煌历程,非常令人震撼,作者能捕捉到这么一个题材,是令人赞赏的。第二点,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思考。作品中展现了一批过去鲜为人知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事迹让人联想到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觉得他们的精神是那么弥足珍贵。为了研制计算机,为了超越世界先进水平,一代一代科研人员尤其是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在物质条件那么匮乏,而且面临着冲击、国外敌对势力挤压,还有家庭生活的重重困难,依然义无反顾,全身心扑在科研上,表现了对民族、对国家的赤胆忠诚。”

研讨会上,专家们也指出了作品的诸多瑕疵,认为它在标题提炼、思想深度、情感力度与文学审美价值等方面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写人方面有着明显不足。正如李亚平所言:“好题材更得写好、更得写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独特的题材,但写人分量和深度不够,希望作者以后创作时吸取这一教训,写出更好的力作,把咱们国防科技战线的中国故事讲得更好,激励更多的中国人在改革强军路上奋勇前行。”

读大国崛起有感篇4

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句子。可有谁能想到,这句话居然出自一位学生之口。大家都应该知道了吧?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崇敬的总理说出来的。

在一次开学典礼中,校长在发言的中途停了下来,他出其不意地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都是为了什么而来读书?”这突如其来的一句问话让同学们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场上一片寂静,“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结婚生子!”“为了成事立业”有些同学反应过来了,马上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回荡在校园的上空,听到这句话,全校师生都惊讶了:一位小学生竟然能说出这么刚劲有力的话!校长用赞扬的眼光看着他,眼神里充满着喜悦。一些老师投去了鼓励的目光,而另一些老师眼中则是充满着不屑,认为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全校同学呢,眼里塞满了惊奇!是呀!一位小学生竟能有着这样伟大的志向!我读到这里,也被深深地震憾了,在那么小的时候便能有这么远大的志向,为了中华之崛起,奉献了他的一生,而我呢,小时候喜欢跳舞,就去学舞蹈,可后来发觉自己是个绘画天才,便报了美术辅导班,去学画画,这画还没画好,又把二胡握在手中了,这二胡才学了一年,我又转学了,琴弦也断了,二胡在墙角也就安了家。现在呢,我喜欢看伍美珍姐姐的书,就想学好作文,以后也当个作家。我是什么事都想去做,可什么事却又不能持之以恒,我的这些学习态度和比起来,唉,这根本是不能比的嘛。

现在我知道自己的心中要有一个目标,而且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首先都得认真读书,我想当作家,就得多多练习写作文,多看书,多收集好的语句,什么事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是我的榜样,中国现在是富强了,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读大国崛起有感篇5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度,那有一块广阔无垠的土地,巍峨的泰山是她的脊梁,在地图上她是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她既繁华又美丽,她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我是中国人!当我昂首挺胸读着这五个字时,不由得生起一股自豪感。千百年来,祖国经历着数不清的痛苦,当听到圆明园的哭诉时,当祖国母亲被侵略时,当被外国人称作“东亚病夫”时,中华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从此站了起来了!

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外交家。他,深爱着我们的祖国。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读书,一次,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多么澎湃的一句话呀!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国到抗日烽火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所惑,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了国际的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为终生教授,但他毅然地带领全家回国。

多么伟大呀!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向他们一样热爱祖国呢?

读大国崛起有感篇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适应当时的一句名言,而这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运动”,也是适应当今的一声呐喊。

北京奥运,的确振奋了每一个中国人,每一颗中国心。看着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的飒爽英姿,每个中国人无不为之振奋、欢呼。但是回首审视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每个青少年。想在与我们同窗苦读的同学身上看见奥运健儿们的影子,实在不易——

我还记得小学时的几次体育小测验,仅仅是“小”测验,却难倒不少同学——50米,最差的是14秒;1分钟仰卧起坐,有的一个也做不起来;400米,几乎都是“走”过来的……

如果说我们这里仅仅是个特例,那么,看看这些国际上的事例——

2006年,中、日、韩三国的大学生、中学生代表进行了定向挑战对抗赛。结果,中国的学生们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不如日、韩的学生们。比赛中,日、韩的学生们都不感到累,可中国的学生们早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有的学生竟然在赛前就因中暑晕过去了。

我们中国的学生体质怎么会如此弱?其实想一想也就明白了——

现在的同学们、家长们、甚至学校,都几乎将体育煅炼忽视:许多同学都不怎么在意体育锻炼的重要,体育课上不注意锻炼,平时的生活中也“懒得动”;许多家长则认为进行体育锻炼完全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在补习班里消磨掉应该属于健康投资的锻炼时间;学校也经常削减体育课的时间,似乎体育课的时间就是为了留出一些“应急时间”(比如考试、社会活动等)而设置的。

这多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就不难解释为何我们祖国的青少年体质普遍偏弱了。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这“栋梁”若是弱不禁风,怎能承担起支撑祖国未来的重任?十三岁的能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信念,我们何不能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运动”为责任?我们能!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每个中国少年的责任,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必须运动;为了家人的幸福,我们必须运动;为了祖国的崛起,我们必须运动!

不需要你像个运动员般每日刻苦锻炼数个小时,只要每天在自己家中时常伸展一下四肢、每天都坚持做十来个仰卧起坐或是俯卧撑之类的简单动作;只要到了放假时,不要总是呆在家里,清晨、傍晚去户外走走,空闲时进行一下自己所爱的体育运动;只要上体育课时,不将应该锻炼的时间浪费在发呆和无意义的踱步上……

只要你这样就好,只要你能坚持就好,只要你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好。只要这样,就能够使自己的体质得到良好的改善,正如那挂在许多学校的标语“每天运动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还有学校的体育园上六个铁铸的大字“生命在于运动”……

读大国崛起有感篇7

一、“周恩来班”创建与发展

学校立足德育优先的教育原则,坚持以周恩来精神教育和培养学生,我们以周恩来少年时期的誓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学校的校训,经过不断的认识提炼总结,我们把周恩来少年时期形成的“热爱祖国、志向远大、品德高尚、勤奋好学”作为励志教育的核心内容,采取活动化、系列化、课程化的教育方式,将总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建立起各学段相互衔接的励志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对活动的系统整合,东北育才学校逐步形成以周恩来班为楷模的励志教育体系和框架。作为学校开展的特色争先活动之一 “周恩来班”不仅着眼于学生的个体成长历程,关注中队整体的励志建设,更是对每个中队励志教育成果的最高评价。实践证明,将“周恩来班”这个伟大光辉的名字作为最高荣誉授予一个集体,这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年青一代。

二、建构励志教育课程体系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的励志教育,其课程建设的规范、完整、科学尤其重要,这关系着“立德树人”德育目标的实现。而励志教育课程化主要围绕五种形式展开设定:其一,以课堂作为课程化建设的主阵地,实现课堂励志教育深度渗透;其二,以科学的学科设定作为励志教育课程载体,固定、夯实励志教育课程化实现基础;其三,以主题鲜明、形式创新、成效显著的励志教育活动为突破点,将教育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实现学生在励志教育中的自主、体验、内化、传播过程;其四,以周恩来中队的班级文化、管理体制打造为方式,实现励志教育课程常态化、微观化、精细化;其五,以??资团队的专业化、领先性发展保障励志教育课程过程有效、评价科学和课程建设不断创新发展。

三、开展励志活动的方式方法

学校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立身校本优势,优化学校教育资源,以校园特色文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总理精神内涵为依托,以学生发展指导为主线,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周恩来班”为载体,开展专题教育、纪念日教育、仪式教育、课堂教育等多种形式引领青年成为具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以专题教育为闪光点,激励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情怀

每年根据共青团、少先队确立的教育主题开展“周恩来精神”励志教育主题活动是东北育才学校的德育特色。2010年,辽宁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励志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开幕,与省内21所学校建立周恩来精神励志教育共建学校,通过送展入校的方式开展总理精神宣讲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少年励志教育活动热潮。2013年,来自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各学段300余名学生代表举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国梦’努力”主题纪念活动,重温总理誓言。2013年暑假东北育才少工委联合《沈阳晚报》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题征文活动,得到热烈响应。

(二)以伟人纪念日为着重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在周恩来逝世日、诞辰日,以及与周恩来相关的特殊节日,班级举办各类纪念活动,来缅怀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利用丰富的历史事件、图片资料,组织临时展览,编印校报专刊等学习材料,开展主题鲜明、生动直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的“知总理、学总理、爱总理”、“总理在我心中”等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讲故事、演讲、知识竞赛、观影、征文、参观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向总理学习,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三)以仪式教育为关节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每年组织学生到周恩来纪念馆参观瞻仰,并在班级内招募、培养学生志愿者担任解说员。同时通过广播站、电视台、“东北育才报”以及主题班会、队会、升旗仪式等渠道对学生进行宣教。并组织开展入团、入队、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纪念馆成为中小学生缅怀先烈和树立理想的“第二课堂”。

(四)以课堂教育为切入点,将励志教育融入班级建设

学校注重将励志教育融入课堂,利用伟人精神创新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建设中体现励志教育元素,在语文教学中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让学生在对伟人思想的景仰和追求中健康成长。同时,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班级中开展生涯教育,通过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在书香中历练伟志,在经典中感悟人生;在领袖素质集训营里,领悟领袖精神,在实践中展示领袖风采;学校少先队和团委还组织班级到高科技工厂、农业示范区,到法院、敬老院等社会机构,到领事馆、政府等社会职能部门参观。大爱不言,润物无声,励志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引领和行为指导,在无声无息中,唤醒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另外,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学校还把生活和现实社会中面临的道德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德育活动的对象,引导青年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积极开展“爱心支教”、“农村调研”、“志愿服务”、“保护母亲河、”“关爱空巢老人”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调查、分析、讨论、评价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在道德模范分享会的活动中见贤思齐,向上向善。

结语

读大国崛起有感篇8

古仁人之心

赵普,为国读书,能把天下的大事作为自己的事。在他任宰相期间,做事刚毅果断,勇于向朝廷推荐贤才。他,“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感悟论语,效忠朝廷!读之,尤感叹不已,最令人低徊!

今贤人之心

美丽的南开大学, 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年少时的他,对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成年后,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国家总理,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万隆会议,和平共处项原则的提出还有诸多成功的谈判……周恩来一直不忘自己的承诺,顽强拼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的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毕生的目标,唯是如此,他受人敬仰,几成一个完美的化身!

这样的人何其少吗?苏步青说:“读书不忘报国,报国不忘读书。”苏步青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了祖国。他身为数学家,潜心研究,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副主席,恪尽职守,为国尽力!

我们之心

我们要呼唤读书,更要爱国修身!读书爱国是素质的前提,我们呼唤着文明,没有文明,就如同唇亡齿寒;没有文明,就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不仅需要机敏的头脑、渊博的学识,同样需要高尚的人格,需要我们去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礼仪之邦,修身作为最根本最基础的一环,它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无数历史事实表明道德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命运,更左右着一个民族的兴亡盛衰。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更是责无旁贷。在此,呼吁广大的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让我们的神州大地绽放出朵朵文明之花。

当我们心怀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我们的拳拳之心就更美丽了!

爱国是风,它可以吹拂到每个人的心灵;读书是花,它能将生活装扮得更加美丽。

上一篇:人才管理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读书笔记大全范文